科学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学科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篇1

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制定好科学实验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一)一、实验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实践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为将来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实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实验的机会和有效科学实验的指导。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城乡教育差别。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

教材将探究过程能力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

科学课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的分析:

三年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观察,该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年,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四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在实验活动中合作意识已经形成,纪律明显优于三年级。对科学的热情度极高,热爱科学,热爱自然。

五年级的学生最大的特点知识丰富,很喜欢发明创造,本学年准备在实验上加大难度,锻炼他们自己动手创造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具体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做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五、具体教学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二)一、指导思想:

加强实验教学工作是贯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制定本校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二、主要任务、目标:

按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我们力争演示实验达到95%以上,分组实验达到100%。引导每个学生亲历各个实验探究过程,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常规实验教学工作:

1、实验教师应与其他学科密切合配,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学期初要制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并认真填写《实验进度表》,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时,任课教师要认真填写实验通知单,学生要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每次实验报告任科教师都要仔细批改。

3、实验教师要按照《实验进度表》认真准备实验。

若需要药品和仪器,要提前向学校报告,及时购买。同时,开展实验教学研究,积极改进仪器及自制教具。

4、凡有危险性的实验,任课教师必须事先讲清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其后必须两人以上进行实验,不得随便让非实验人员操作。

坚决杜绝学生将实验药品带出实验室。

5、做好实验前后的仪器、药品检查和记录工作。

6、做好实验室的卫生管理工作。

7、整理好实验档案。

四、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实验室必须将实验室管理条例挂放在显著位置。第一次实验课时,教师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1、防火、防电

(1)防短路、漏电。实验教师要加强防火及防电害意识,不能麻痹大意,应不时督促检查学生的防火及防电害工作。在学生实验前必须保证电路及各种电器的完好,认真检查插头插座是否合适或松动脱落,电路绝缘是否良好,有无破损、漏电、短路等情况,各种电器是否能正常工作。如有问题必须及时排除解决。防止乱拉乱扯电线。

(2)学生做实验时,对易引起火灾的实验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操作要领,避免事故发生。

(3)严禁在实验室吸烟。

实验室都配备灭火器,实验教师要会使用,并经常检查,保持完好,到期申请更换。发现火险隐患及时报告处置,一旦发生火灾要主动扑救,及时报警(电话119)。

2、防盗、防破坏

(1)实验教师每天离岗时要关闭应关闭的电源、水源,锁好门窗。门锁及门窗插销要保持完好,发现损坏,必须及时报修。待修好后再离开。

(2)学生实验完毕,必须对所使用的仪器、试剂、标本和模型作及时清点和整理,归柜保存。

(3)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不按实验规程和要求做,损坏仪器和标本,须按损坏程度,要记录清楚,作价赔偿。

(4)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不得离开,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5)实验结束时,做好仪器药品检查记录和安全存放工作。

(6)学期结束,要做好实验工作总结和安全工作总结。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三)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主要任务及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校长及教导主任直接管理,实验室设兼职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实验员必须拟定科学教学计划,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科学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5)开学及时收取科学各年级《实验教学工作计划》,期末按时收取《教学工作总结》、《实验开出情况记录表》等。

(6)在实验教学、教研方面,以全体科学任课教师为组,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研究,以不断提高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实验能力。

3、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申购等工作;

(3)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四)本学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构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一、本学期工作的策略是:

“充分展开群众性教学研究,加强指导、完善服务”。科学学科的教学研究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扎实而有效地展开,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把科学学科教师队伍打造成一个团结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1.精心安排系列学习内容,讲求针对性、有效性。

(1) 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系统钻研新教材,既有科学课程改革理念性、学术性思考;又有科学主题教育形态性研究。

(2)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

(3)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推进校本教研的理论和经验。

(4)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

2.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1) 继续邀请省知名课程与教学专家为科学教师作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辅导报告。从教师的不同需求出发,采取“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2)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加强课程管理,引导学校及科学教师落实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杜绝违规行为。

2.加强新教材的培训力度。

充分调动市(区)专(兼)职教研员、各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群体力量,在参加省新教材培训的基础上,在__市有序开展教材章节分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和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指导教师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编写意图。

3.整合全市教科研力量,由市教研室牵头,针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成立专题研究组,开展专项研究。

本学期专项研究的重点是:中法合作“做中学” 项目的深入研究与适度推广共进;二是“同题异构”多元化教学设计以及个性化教学实施;加强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

4.有序推进“春晖工程”,加强小学科学“精品课”建设,共建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全市科学教育协调发展。

5.根据地方课程资源整合和开发一些较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如家乡常见动植物的研究、家乡水资源的调查研究、蚕桑文化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的内涵。

6.结合科学学科基地的系统化建设,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地活动,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基地研究情况。

(三)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动力作用,引导教师充分、全面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

1.改革传统教研方式,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科研基地学校和各辖市(区)科学学科中心组的研究与辐射作用,提高教研质量。

2.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学科基地的引导功能,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学科基地研究氛围与榜样风范。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切实加强具体实验项目的实施,培植典型,提高课程实施的研究水平。

尤其要以中法合作“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为抓手,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案例的模仿(大力倡导)与创生(适度尝试)。 全面提高教师深度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的技能。

5.加强对学校教研组工作的指导,根据“__市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章程”,定期检查学校教研组的工作。

6.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性、主题性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7.继续征集、优化、整理“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

(四)重视教育科研,深化课题研究

1.探索小学科学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科学课题研究应重视应用研究、行动研究、现场研究、微观研究;应重视质的研究;应以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强调结果价值与过程价值并重,提倡“过程即成长”的行动理念。

2.系统展开省级重点课题“科学探究中,渗透元认知要素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工作。

(五)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1.逐步建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重要内容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体系。

2.帮助部分学校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生学业(学生成长)记录袋,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3.逐步成熟__市小学科学学科有效教学抽样检测调研工作,对符合科学教育规律的命题理论作出探讨,将命题科学化的研究引向深入。

4.探求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的最佳模式,是小学科学评价体系重点需要加强的环节。

(六)组织各类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和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组织必要的培训、调研、总结、推广和竞赛活动,能够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

1.继续承担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围绕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内容充分展开,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认真组织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培训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水平,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组织《科学》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引导科学教师明确科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

组建学科性研究小组,攻克难关,提高课程理解能力。

3.以省级实验小学为龙头,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采取积极措施,大面积稳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水平。

4.加强对青年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新方法:以青年科学教师为主体,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加大对青年科学教师培养力度;

通过双向选择,为青年教师确定教学指导(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有目的地开展“传”“帮”“带”和交流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继续抓好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引导青年教师开展小型课题研究工作。

5.根据省市教研室有关规定,有关学科组织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学科评优活动。

(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研究能力

1.加强教研员自身的理论学习,确立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题,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2.进一步加强对辖市(区)教研员的工作指导,促进各地区教研水平的均衡发展。

篇2

1.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包括了“植物的生活”、“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我们的家园——地球”5个单元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在各单元的内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教学任务与目标

(一)教学任务

从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教材主要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

3.能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步骤。

(二)教学难点

1.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感知、体验;

2.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教学的各方面都应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3.注意对学生学科学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篇3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三、教学计划进度表:

2.20——2.22:杯子变热了

2.25——3.1:水变热了谁热得快

3.4——3.8:它们会生热吗

3.11——1.5:温度计的秘密

3.18——3.22: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3.25——3.29:春季星空夏季星空

4.1——4.5:认识光玩镜子

4.8——4.12:潜望镜的秘密

4.15——4.19:彩虹的秘密

4.22——4.26:凸透镜照相机和眼睛

4.29——5.3:蚯蚓找家

5.6——5.10:变色龙

5.13——5.17:植物向哪里长

5.20——5.24:生物与信息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5.27——5.31:珍稀动植物

6.3——6.7:白天与黑夜昼夜与生物

6.10——6.14:四季更替

篇4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实验;设计;原则;实验反思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

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或者以教师自己做实验代替学生的实验,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做实验起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做实验也很少进行思考,只是按照老师讲的,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也不曾进行思考和探究,做完实验后什么印象也没留下。那么,如何克服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呢?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科学实验设计的重要性、科学实验设计的原则、实验的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科学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根据本次实验目的、要求,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科学实验的目标进行分解、对实验内容进行改进与组合、对实验过程进行优化、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实验设计的优劣,是否科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科学观的养成教育影响是巨大的。

1.科学实验设计科学有效,能够优化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实验设计是联系科学理论教学和科学实验的中间桥梁。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在设计上有些不足,有些实验太复杂不易操作,还有的实验效果不是很好。我们的教师则可以通过优化实验教学设计,避免这些实验的弊端,改进实验教学,从而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及其教育功能。例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教学,当老师拿出启普发生器的时候,很多学生看不懂仪器,如果老师先准备一支试管,放入锌粒和稀硫酸,学生很快就会反应到要产生氢气,这时候老师引导学生说要收集氢气,应该怎么处理?许多学生会回答用一个单孔橡皮塞和一只导气管连接,可是如果我们想添加药品应该怎么做呢?这时会有学生提出单孔橡皮塞改为双孔橡皮塞,同时添加长颈漏斗,接下去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如果反应得太快或者我们想控制反应的速率怎么办呢?老师可以在这里引导学生增加一个分液漏斗,现在这个装置的原理和启普发生器就相似,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因此,通过实验教学设计,教师通过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推动学生热爱科学,喜

欢学习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印象深刻,经久不忘,就会大大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2.科学实验设计能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前进行合理的科学实验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实验资

源,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也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科学实验教学中只有重视了实验设计,才能使我们的实验教学从应试教学向着提高学生自由科学发展、自主科学探究能力方向发展。

重视实验教学设计,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深入进行实验探究,

从而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进而形成科学素养,也就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原则

1.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目的性

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设计任何一个科学实验教学,都要有它的目的性,我做这个实验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是要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是要学生学会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还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实验结果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科学实验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设计实验教学目的时,不但要设计整个实验的目的,也要设计每一步骤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实验教学前,一定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这样学生实验时就有目的性,实验中就会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从而达到科学高效的实验目的。

例如,蛋白质燃烧实验教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在实验中你能闻到什么气味?看到什么颜色的烟?还有,例如,《二氧化碳制取》的整个实验教学,实验设计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CO2的反应原理;(2)探究制取CO2的实验装置。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能初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能力。

2.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计划性

大到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期、每一个章节,小到每一个科学实验教学,都要有计划性。在每学期的开始,教师要系统性地对教材的所有实验进行研究,明确哪些是演示实验,哪些是分组实验?这些实验大概什么时间要完成?这些实验的顺序能否进行优化、合理配置等等,要有个统筹安排。对每一个实验教学,都要认真、仔细地对该实验进行详细的实验设计,如,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个实验要怎样设计,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什么情况下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我们可以设计哪些预备措施等等。

3.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探究性

科学实验具有科学的探究性,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有效的措施。因而,我们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多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多把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课,若是教师在实验前,先将二氧化碳性质讲解完了,再让学生去做实验,学生就会对实验出现的现象失去新奇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也就很难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把这一课设计成探究二氧化碳性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收集和观察实验的现象,然后和老师、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争论,效果就会大大地提高。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采取如下的设计:

问:“我们上节课制备了二氧化碳,我们是如何收集它的?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操作呢?我们人类呼吸,每次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那么大家总结一下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如颜色、气

味、状态、密度)。”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总结出来,然后再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进一步验证。

分组实验:在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瓶里加入体积的

水,拧紧瓶盖。过一会儿,学生都惊奇地叫着:“瘪了,瘪了!”

问:“瓶子为什么瘪了?”

学生讨论也能很快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压强减小,瓶子变瘪了。

分组实验:把饮料瓶里的液体取出一些放在试管里,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呢?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呢?”

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积极讨论,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很多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

提出自己的假设。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1)水;(2)二氧化碳;(3)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产物。

问:“那么,我们如何验证是哪一种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呢?”

学生纷纷参与讨论,积极给出验证方案。再让学生分组进行验证实验,从而得出最终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方程式:H2O+CO2=H2CO3。

再如,在做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时,可以先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让各组的学生实验后,交流实验现象,大多数组的学生都报告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这时,教师继续追问:“有没有其他的发现?”这时会有学生提出:“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先是变浑浊了,可过一会儿,又变澄清了。”这时教师继续再追问:“那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就会大胆假设:“可能又生成了新的可溶解的物质。”这样的不断追问,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学生对未知的实验现象有了悬

念,有了新奇感,学生的学习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能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也初步学会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

养了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学生也会慢慢喜欢上科学学习。

4.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示范性

对每个实验教学都要课前精心设计好,做好充分准备,使每个实验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让学生对实验操作(如液体的滴加、液体的倒入、固体的取放、试管的使用等)、实验设计、探究过程、实验结果评价等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在以后类似的实验中能迁移应用,举一反三。

另外,老师的每一个操作都是示范,教师在整个实验中都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因而,课前,教师一定要把整个实验完整地做一遍,从而做到对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效果、实验预设性问题等有个整体的把握,不至于上课出现纰漏。“强将手下无弱兵”,老师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深深影响学生,因而,教师要做好示范性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绿色化

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所以我们的实验教学设计要注意绿色化,少使用有毒的反应物,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消除污染。

如,《燃烧的条件》,教材中的实验如图1,有两个弊端:(1)污染大。五氧化二磷刺激眼、粘膜、皮肤和呼吸系统,并腐蚀皮肤,还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偏磷酸,有剧毒,污染环境,危害健康。(2)不安全。做实验时不容易将白磷上的水完全吸干;镊子上沾有的水,不注意吸干,再用镊子取滤纸上的白磷,白磷上重又沾上水,白磷燃烧时,其表面的水会暴沸。

笔者在教学中重新设计了实验避免了污染,实现了实验的绿色化。如图2:

两个金属瓶盖中各放一些白磷(滤纸吸去表面上的水)、红

磷,并放于培养皿中,再倒扣一个大烧杯,将红磷、白磷罩在其内,向培养皿内倒入60 ℃热水至烧杯边缘被浸没,两金属瓶盖漂浮。

大约半分钟后,白磷着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没有燃烧。1分钟后白烟消失,产生的有毒有害的五氧化二磷与烧杯中的热水反应生成磷酸,实验后可以向培养皿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磷

酸。整个实验过程中有毒的五氧化二磷没有扩散到外界,保护了环境,达到了绿色化,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然,对于危险性比较大的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使用实验视频,或者Flas课件来演示,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但要注意在播放课件前最好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能带着疑问观看,把问题设计好,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最优化。

三、实验教学设计要重视实验反思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实验后的反思环节,

因为实验教学后的反思具有如下几个教育价值: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如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良好的反馈信息、谨慎、细心的习惯;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能进行正确的自我反思性评价。

2.常规思维能力方面

如可以提高实验学习中的归纳、猜想和推理能力;构建理性思维体系。

3.实验创新能力方面

可以提升提出问题和质疑能力、实践的能力;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连结的能力。

实验反思是对实验过程所涉及相关知识的一种深化以及对实验技能和能力的升华。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所做实验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好相关引导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实验,在实验中思考,在思考中进行实验,从而使实验教学优化。它克服了很多实验课的通病——实验课学生兴趣很高,很热闹,但热闹过后什么印象也没留下,不讨论的冷冷清清的现象——实验是费事地准备了,也做了,效果却是“吃力不讨好”现象。在实验教学中要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学生间互相探究实验结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思,互相探讨,互相汲取经验,总结教训,继而能够发现新的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这样既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同化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又可提高实验成功的有效率。

总之,若是我们能够坚持做到每次科学实验都能精心设计,

每次实验后都能进行精心的总结和反思,则我们学生的实验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必能大大提高,科学探究意识也必将愈加强烈,那

么我们的学生必将是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程明.不可忽视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J].科学教育,2010(9):69.

[2]丁德宵.探讨新课程下化学实验设计的作用[J].数理化研究,2012(6):42-43.

[3]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7):173.

[4]张月梅,何晓燕.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的方法论研究[J].中学科学教学参考,2004(5).

篇5

这一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从上几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厚。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重点培养。

二、教材情况分析:

 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   六年级下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前面三年来的学习,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接下来的这个学期里,我们期望学生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呢?进一步打开他们观察、研究、认识事物的窗口,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基本设计思路。在这一册《科学》教材里,学生将学习风格各异的建筑、奇妙的人体、有序的生态系统、宇宙与航天技术、像科学家一样工作五个单元。

三、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四、各单元主要目标、要求

1、风格各异的建筑,认识常见的建筑及其结构,建筑物的审美。

2、奇妙的人体,认识人体的组成,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认识生理发育的过程,向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3、“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他们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接触的主要是有关地球物质、构造及运动的知识。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会观察月相的变化,做月球上环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利用自己制作的活动观星图,在夜晚观星……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期待他们去参与和努力。

4、像科学家一样工作,本单元主要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教育他们向科学家那样工作。

五、具体措施  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六、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第一周~第四周)

第二单元(第五周~第七周)第八周五.一休息

第三单元(第九周~第十周)

第四单元(第十周~第十三周)

篇6

一、什么是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在特定场合下,人的情绪思维活动及其产生的气氛的总和。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强或减弱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

二、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

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的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投入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去。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数学来自于生活,学习数学又必须回到生活中去,过去那种单纯的、枯燥乏味的纯数学,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应强调数学的应用。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课改的理论是为适应新世纪要求,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积极参与,共同探究,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让学生明确自己价值的同时,真正理解完成探究的过程来自于大家合作的结果。

三、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有“真实性”

情境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教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相行不悖。

2.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如某位教师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中,一开始,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男女套圈比赛。要求是这样的:男女生各五名,每人套十次,看哪一组套得准一些。当老师一宣布开始时,学生就很激动,只要看到套住一个就手舞足蹈,大声喝彩,如果没有套中就齐声叹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套中没套中上,无暇思考“哪一组套得准”这一关键问题,比赛从开始到结束足足用了15分钟。

在此案例中,教师确实试图创设主动有趣的情景引入,但遗憾的是过多的生活化、活动化的教学情境冲淡了“数学味”,弱化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把数学课上成了游戏课、活动课,教室里看起来挺热闹,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感到高兴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多少感觉,学生更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要有“吸引力”

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手段所引起的兴趣,更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如我在讲“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是这样设计的: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每个组抽四个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抽卡片,然后把卡片贴在黑板上,列成含有加、减、乘、除、乘方并带有括号的算式(每个组卡片的数字、运算符号等都相同,抽的顺序不一样,列成的算式也不一样)。让全班同学试着算一算结果,结果大的一组为胜者。此时,班上气氛热烈,不少的学生为了自己组得胜,不但把自己组的结果算得准确无误,而且把其他组列的算式也算得准确无误。确定胜负后,指出:卡片上的数字以及运算符号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计算的结果不一样呢?学生充分认识到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涉及多种运算,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在这个游戏情境的创设中,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吸引力”,在教学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篇7

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人们无论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还是学习方式都在受着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如今的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计算机网络来学习、生产、生活甚至思维。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依赖于教材的传统课程教学显然已经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课程教学。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诞生了,而且“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的应用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迅速获得了普及应用。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教学空间给高职教育带来的革命也正在进行。顾名思义,世界大学城是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的虚拟城市,该城市依赖于云计算技术。任何人只要通过申请、审核即可成为该城市的居民,然后就可获取一片个人的云空间。这座城市的居民可以相互访问,获取自己学习需要的信息。当然,也可以根据个人专长开发、打造服务于其他居民的特色空间。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具有传统课程教学没有的特点,即教学自主性、任务多样性、资源丰富性、过程工作性以及评价多元性。作为学生的学习天地,教师的教学窗口,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的创建必须把把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作为其载体,也要把素材资源作为其补充。教学自主性是世界大学城课程空间的主要特性,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课程的设计思路体现出教学自主性。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课程自主学习平台”的创建要充分体现师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以及共同配合。此外,内容要丰富、形象直观,而且操作方便,便于学生在能轻松愉悦地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学习、交流,从而调动其投入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受教育的主体,使教育更加自觉地转化为自我教育。其次,教学的组织体现出教学自主性。基于空间课程的教学特点,自空间课堂的组织要体现“了解课程—团队建设—选择任务—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总结评价”的过程。在教学开展中,要符合职业教育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另外,在教学中,要以引导作为切入点。在教学开展中,要先描述相关的工作任务,继而提出完成该任务的相关材料,再按照教学六步法的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作出详细规划。《有机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如分子结构、反应机理等具有比较多的实验内容。这些内容中有些实验不便于课堂演示,存在的安全隐患也较多。大学城空间给高职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契机。空间教学模式具有多种优势,如公平、优质、创新、开放,各项新特性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成效。可以说,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是教学工作发展与变革的方向。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大学城空间这个平台来展开《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并作为我们可以深入探索的课题。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通过采用大学城空间教学,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培养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2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在《有机化学》课程中的教学

2.1善用世界大学城的空间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具有自己特殊的地方,即教学对象比较特殊。高职学生普遍抽象思维、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希望也更需要学习内容得到更加直观、生动的呈现。在阐述理论知识及方法步骤时要能实现分层、细化,在学习方式以及时间的安排上更加简捷、自由。因此,在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进行《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时,要能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的空间,使其真正发挥其作用。依据不同的职能,世界大学城空间可分为几类,如机构空间、教师空间以及学生空间。这几类中,机构空间为单位设置,机构空间可跟踪管理、监测其下属的居民即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动态。教师和学生空间指教师和学生首先可以在大学城拥有自己的空间账号。之后,可在原有母版的基础上创建独居个性特色的个性化网页。通过个人教学空间,教师可以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建设,进而实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难并批阅学生的作业。另外,除了与学生平等交流,还可以与同行研讨。学生则可以通过个人空间,分类聚集自己的学习资源,可以获取学习信息资料,可以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交作业,也可以与教师探讨学习疑惑,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在开展《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时,要善于运用世界大学城的各个不同空间。机构空间要做好对教师和学生空间的监测,教师和学生也要分别利用好自己的空间建设,促进《有机化学》学科的教和学。

2.2更好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篇8

关键词: 教学设计; 诱思点; 课堂结构

在课堂教学之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极为重要。教学设计得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总体设计是备课中最关键的一环。克莱茵说:“好教师能使任何教科书都出奇迹,克服差课程缺陷,而差教师却会把好课程和好学生教坏。”教师的教学总体设计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筹划,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我从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和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程序以及化学课堂设计三个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

(一)以诱思点的切入为先导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探究。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系统、条理、规范的一面,也有繁杂、零散、正统的一面。如果教师没在诱思点切入上下工夫,照本宣科、枯燥生硬的讲授,怎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愿望呢?如何把化学基本内容变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知识探究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诱思探究切入点,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揭示规律为重点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本质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例如,对于气体的制取,就可以抓住规律展开。先是研究药品的状态、所需的条件,由此可知所需的仪器。接着,收集气体的方法可根据本身的化学性质而得出结论。

(三)以多感官参与为手段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能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学课上实验很多,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分组让学生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原理。这样做一方面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会有真情实感的切身体会,这是学生单凭听或看所不能完全获得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各种感官协同活动,既能减少感知材料的错误,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程序

(一)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设计也就是把教学的有关因素组织在一起,按最优化的原则排列组合,从整体上设计一节课。一般地,新授课的结构则包括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后小结。

(二)课堂结构的功能

化学知识告诉我们,同是碳元素,其分子采取平面结构方式排列形成石墨,而采取立体网状结构方式排列,则形成坚硬无比的金刚石。元素构成一样,但由于结构方式不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同理,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从两种课堂结构的时间分配上看,传统结构把“检查复习”放在最佳时间里,转入“新投”时学生已经疲劳了,新课的教学效果就差。新的结构把“进行新课”放在最佳时间里,学生精力比较充沛,注意力也较集中,就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其次,从各个教学环节师生活动看,传统教学结构基本上是属于以老师的“教”为中心,以传授为主的结构模式。而尝试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以学生“学”为主的结构模式,“教”服务于“学”。前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而后者则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后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优于前一种课堂结构。

三、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化学学科是要通过实验、理论及其元素化合物性质用途等知识结合成的知识网络体系,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注重学生科学的发现观、思考观和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

化学课堂如何能高效?我觉得首先要从教学设计入手。

篇9

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结构化学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结构化学是化学各学科的理论基础。

结构化学为化学各学科提供理论指导,是联系基础化学与高等化学的阶梯。结构化学已经渗透到现代化学的各个领域。以学生学习过的课程为例,无机化学中涉及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配合物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化学中运用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说明有机物的结构,使用分子对称性理论描述分子空间结构,利用前线轨道理论解释化学反应机理等;仪器分析中紫外光谱中的电子跃迁、红外光谱中的简正振动、X射线衍射等,都与结构化学知识紧密相关。从这些学生熟悉的课程入手,可使他们很快体会到结构化学的重要基础地位。

(2)结构化学是分子设计的理论基础。

“结构决定性能,性能反映结构”。如果找到某类具有特殊性质的物质的规律性,就能设计出性能更好的分子。结构化学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化学、分子模拟等对分子设计起理论指导作用。为了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可用如下实例进行说明。首先以石墨烯为例。碳元素是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并且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元素。碳单质有多种存在形式,主要有石墨、金刚石、富勒烯、碳纳米管等,其中石墨烯由于其优良的结构性质而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教学中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石墨烯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要从石墨的结构谈起。石墨为层状结构,同层的碳原子间以sp2杂化形成平面共价键,每个碳原子剩余一个p轨道未参与杂化,上面各有一个电子,这些p轨道互相平行且与sp2杂化轨道所在平面垂直,相互重叠形成离域大π键。π电子在整个碳原子平面方向运动,所以石墨可以导电和导热,可以用来制作电极和坩埚。而石墨的层与层之间以微弱的范德华力相结合,容易断开而滑动,所以石墨具有性,可以用来制作剂。石墨烯可以看做是只有一个原子层厚度的单层石墨片。2004年,石墨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海姆和诺沃肖洛夫通过微机械力剥离法制得,二人因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方面的开创性实验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结构上来看,石墨烯可以看做是构成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的基本组成单元。将其包裹成球得到富勒烯,沿着固定轴卷曲得到碳纳米管,多层堆叠在一起就形成了石墨。由于石墨烯独特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多种优异特性,如低密度、高强度、良好的导热性、室温下较高的电子迁移率等,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半导体工业、材料、力学和光学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例如,石墨烯被分割时其基本物理性能并不改变,而硅不能分割成小于10nm的小片,否则将失去其电子性能。因此,石墨烯极有可能成为硅的替代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研究者正在不断对石墨烯的结构进行修饰和改造,以挖掘和发挥其优良性质,优化使用效果,扩大应用范围。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结构化学与科技前沿领域的联系,意识到结构、性能、用途三者间的辩证关系。然后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例进行讲解。作为在结构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计算化学正在科学领域内逐渐崭露头角。计算化学基于三维分子结构,以量子力学或经典力学原理为指导,确定算法并实现程序,再通过计算机运算来模拟和预测分子体系的性质;计算化学在实际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例如研究者通过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了与某类疾病相关的大分子如蛋白质,将其作为靶标(受体),并且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或核磁共振等方法测定了其三维结构,尤其是得到其作用(活性)位点的结构。这时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在数据库里寻找分子形状和理化性质与受体作用位点相匹配的小分子(配体),研究受体与配体的详细相互作用信息(包括结构信息和能量信息),合成并测试这些分子的生物活性,这样就有可能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开发出治愈疾病的药物分子[。这就是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方法,可为药物开发节省大量时间和资金,已在药物设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如HIV-1蛋白酶抑制剂的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标志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从方法研究过渡到实际应用阶段。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卡普拉斯,莱维特和瓦谢尔,以表彰他们“为复杂化学体系发展多尺度模型”。这个奖项是对计算化学进步的认可,强调了计算化学在科学领域内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计算化学领域有两种主要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量子力学计算方法,另一种是基于牛顿力学的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取长补短而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分子力学方法已获得巨大成功。例如在研究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结合时,对药物及与药物相作用的蛋白部分采取精确的量子力学计算,对蛋白的剩余部分采取快速的分子力学计算,这样就兼顾了准确性和计算量,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计算机作为当今化学家的工具就像试管一样重要,模拟是如此真实以至于传统实验的结果也能被计算机预测出来。莱维特曾经这样描述他的一个梦想:利用计算机处理复杂化学过程的能力,实现在分子水平上模拟一个完整生物,构建“数字生命”。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结构化学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向学生介绍结构化学的发展历史,将其发展史与诺贝尔奖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突出其重要性。在结构化学中的一些重大科学发现和理论突破基本上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例如在开创量子力学的过程中,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泡利、波恩等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另外,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实验方法方面,如在X射线衍射法、核磁技术和应用、质谱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等领域,都有很多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且还有很多科学家因在结构方面的研究而获奖,如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科尔、克罗托和斯莫利发现富勒烯,谢克特曼发现准晶体等。将结构化学的发展史与化学史尤其是诺贝尔奖联系起来,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素养,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使他们获得强大的学习动力。

2结构化学的学习方法

在让学生意识到结构化学的重要性以后,接下来就要结合课程特点传授给他们结构化学的学习方法。首先要重视定理、公式和方法的数学计算和推导。在结构化学中尤其是量子力学部分涉及许多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和难懂。对于定理、公式和方法,学生要尝试跟着教师的板书一起进行计算和推导,只有这样,才能理解这些定理、公式和方法,并有助于记忆。当然,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关键还是理解。要让学生体会到演算、推导和逻辑思维的快乐,感受科学的魅力。其次要提高对空间结构的想象能力。在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内容中,判断点群、堆积类型、结构型式等都需要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对于典型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要多看多想,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计算机三维模型,寻找特点和规律,根据定理和规则,把看到的具体模型简化成抽象结构,体味结构之美。最后要求学生要提前预习和及时复习。结构化学难度高、内容多,不提前预习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若课下不及时复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容易忘记。因此,要提前预习以做好课前准备,及时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另外,要加强习题练习,通过做题来查找学习中的问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外,还要向学生说明一些其他教学事宜。如介绍课外参考书和网络教学资源,说明模型实习的具体安排,制定课堂纪律,明确考试考核要求以及成绩构成百分比等。

3结语

篇10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建议

1?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通过拓印或剪贴,制作各种图形。

2?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3?学习简单的绘画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以及结构比例知识。

4?结合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方法,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

5?学习漫画和卡通的表现方法,进行绘制实践。

6?学习泥塑、纸雕等方法,制作作品。

7?初步学习计算机辅助绘画的方法。

评价建议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1?是否初步认识形、色、肌理和空间等在造型活动中的作用。

2?能否尝试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进行表现。

3?能否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事物的比例关系。

4?能否在造型活动中初步运用构图知识。

5?能否用近大远小或平行透视的规律,初步表现空间关系。

6?能否在造型活动中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与和谐的知识。

7?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周围的生活和环境。

8?能否大胆地用图像和立体造型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秦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教学活动建议

1?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为社区或村庄、学校、运动会、文娱活动以及节庆等设计制作标志。

2?学习简单的图案基础知识,并进行装饰应用。

3?用软、硬泡塑材料(聚苯乙烯)以及塑料瓶、废旧织物、废包装箱等媒材,进行玩偶、生活实用品、交通工具模型、兵器模型等的设计制作。

4?与同学合作,进行风筝的扎、糊、绘全过程的制作,并进行放飞活动。

5?与同学合作,选择适宜的媒材,制作校园、社区或村庄局部的平面图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