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安全管理规范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安全管理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安全管理规范

篇1

关键词:药品 追溯体系 GSP 序列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170-02

2016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进行了修订,取消了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规定,由企业建立药品追溯体系。这意味着我国药品跟踪系统由国家统一管理变为企业的自主行为,这无疑对我国药品追溯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笔者总结了其他国家对药品追溯的管理方法,以供参考。

1 药品追溯体系概述

药品追溯体系属于供应链安全管理,关乎假劣药管理、品召回等环节,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都明确意识到药品追溯的重要性,所以立法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药品追溯体系。药品流通涉及到以下企业,包括制药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药房。上述企业均应具备跟踪药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将药品序列化的能力,也是今后药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该文总结了国外政府为保证药品供应链的稳定性提出的关于药品追溯体系的管理规定。

2 国外药品追溯监管制度

2.1 美国

美国国会于2013年8月通过食品质量和安全法案-H.R3204,简称药品追溯法案,并于2013年11月被参议院批准成为联邦法律,全国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国家药品供应链安全标准,以加强处方药供应链管理,保障公民用药安全,具体表现在可有效识别假药,同时可防止药价攀升和药品短缺。

该法案要求截至2015年1月,制药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再包装企业每进行一笔药品交易,必须提供和接受药品谱系。立法之日起4年后,制药企业的每单位药品包装上都设有产品识别码。6年后,药品批发企业只能接收和销售具有识别码的药品;7年后,零售企业只能接收和销售具有识别码的药品;10年后,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系统。

法案规定,药品识别码应包含以下信息:(1)危险药品包括:药品名称、制药企业的注册证号或者其他证件号码以及生产地址。(2)药品的商品名或者通用名,药品的含量,用药剂量和强度,药品交易日期,销售发票的票号,药品包装规格,有效期截止日期,生产批号。(3)企业名称,地址,企业注册证证号或其他证书编号,购买过该药品的企业,运输信息(包括承运方的名称和地址)。(4)确定以上信息为真实和准确的证明。

2.2 巴西

巴西政府于2009年通过了《联邦法11.903》并陆续出台了对应的法律规范,要求所有药品在第二次包装时必须附上二维码,同时在二维码附近应印有可读文本信息,包括药品名称、注册号、生产批号和有效期。所有参与到药品供应链的企业均有义务获取、跟踪、记录和上传所有数据信息。巴西的卫生监管部门于2013年4月公布了《全国药品监控法》,要求制药企业必须在该法案公布之日起,180 d之内完成上述规定,其他相关企业须在1年内完成。

其他相关要求如下:(1)药品包装上必须附有一个可追溯的标签。包装必须用一次性的安全封印完全密封。(2)凡是有注册的产品,生产企业都有义务为其生成唯一的药品识别码,并将其附在二次包装上。(3)其他参与药品传递的企业应能够监控供应链,并在药品包装上贴上图章,以证明药品的合法性。

2.3 韩国

健康福利部门的通知2011-58中修订了《关于控制和标明药品条形码的规定》。新规定要求药品的第一层、第二层包装以及所有外部容器,包括包装材料,每一包装单位,都应附上条形码或者射频识别(RFID)标签。条形码中必须包含药品有效期和生产批号。韩国政府计划在2015年年底之前使全国50%的药品都附上药品条形码或射频识别标签。

具体要求如下:(1)国产药品和进口药品生产企业都必须引用药品条形码或RFID标签,包括医疗用高压气体、原料药、中草药等供临床使用药品,药用空胶囊除外。(2)应确保药品在传递过程中条形码和RFID不受损坏。(3)条形码类型和组成应符合GTIN-13或者GS1-128的规定。(4)若使用RFID标签,制药企业应在药品上市销售前,将每个序列号对应的药品有效期、生产批号等信息告知健康福利部门。

2.4 欧盟

欧盟早在2011年制定的法案2011/62/EU中,明确规定截止2016年年底,在欧盟全面实施药品序列化管理,以打击假药。每个成员国必须在2013年2月之前,将该法案转变为本国的法律规范,并贯彻实施。法案中并未统一规定药品序列号的外观式样,而是由各国自己规定。然而,欧盟委员会在一概念文件中规定了商品序列化的形式,包括条形码、二维码和RFID。药品每一单位包装上都需印有或贴有条形码,以防止药品伪造。药品生产企业负责将条形码录入数据库系统,供零售药店接收时进行检查。截止2016年年底,未能实施序列号管理的制药企业将取消经营资格。

其他相关要求:(1)制药企业自己选择合适的提供药品序列化的技术机构,并明确其任务;(2)为便于识别每一包装单位的药品,药品序列号应包含产品码和包装编号;(3)序列号应包含以下产品信息:生产批号、有效期和国家报销的药品编号;(4)制药企业应通过GMP认证。

3 给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各国制定的药品追溯体系的监管制度,都是针对本国国情制定的,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离不开药品电子监管技术的应用。对此,我国可参考美国药监局的管理规定,制定全国统一的供应链安全管理标准,明确药品序列号包含的信息内容,一方面规范药品电子监管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为序列化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除此之外,巴西和韩国规定由药品生产企业负责建立药品序列号和数据库,同时负责上传所有数据,这一规定无疑使药品生产企业成为了药品电子追溯体系的核心部门。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在药品供应链中,负责药品信息的识别、传递和药品标签的保护。若我国采用相同规定,无疑加重了所有制药企业的负担,势必对整个药品行业造成影响。所以我国药品监管部门,除了鼓励企业和第三方技术机构合作,还应做好相应的技术指导工作,从而确保我国药品追溯系统能从国家主导平稳过渡到企业自主管理。

相比其他三个国家,韩国对药品序列号管理的技术要求是最严格的,要求每一层药品包装都要有可识别的码号或RFID标签,虽然可有效抵制假药,但无疑也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企业可根据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妥善选择。

我国取消对药品电子监管码的统一管理,这一行为无疑给药品行业,尤其是药品生产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建立稳定的药品追溯体系,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患者用药安全。我国必须尽快出台药品电子监管技术规范,以确保药品追溯体系能继续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FDA.Drug quality and security Act(DQSA)[Z].2013.

[2] Phil Taylor.Brazil opens public comment on traceability proposals[J].Securing Industry,2013.

篇2

关键词:采购成本;总拥有成本;成本分析;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F5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088-02

引言

随着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国南车及中国北车两大龙头公司的合并,中车的综合竞争力得到很大提升,海外的轨道交通装备订单也持续增长,但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格局也进一步复杂化和激烈化。国际范围内的轨道交通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发生了转变,由简单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产品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关键是合格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轨道交通行业的产业链,例如在2016年10月11日,比亚迪与国家开发银行在深圳签署了总额600亿元的《单轨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比亚迪开始涉足轨交行业。整个轨道交通行业面临新的供应链的结构和竞争格局。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轨道交通行业只有联合上下游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才能重构轨道交通行业供应链结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思想,打造相互依存、竞争合作共赢,同时又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供应链体系,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牵手联袂走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之路,是一个“走出去”的最佳路径。

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的供应商管理的关键环节。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流程来看,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轨道交通企业增值过程和整机产品质量控制的起点;从供应商管理优化的角度看,合格的供应商体系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对整个轨道交通供应链的形成和稳定运转、优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传统的供应商分类是按照供应商提供的设备的种类和价值进行分类,即为ABC分类法(如下表所示)。

针对传统供应商管理的缺陷,西方国家涌现出供应链和战略管理思想,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又提出了总体拥有成本(TCO)概念。本文利用TCO分析工具,从五个要素出发,分析我国轨道交通行业供应商管理优化方法。

一、TCO分析方法

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 总拥有成本)是用来描述与货物或服务的采购、使用和维护相关的所有成本。

TCO核心思想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拥有的包括置业成本(Acquisition cost)和每年总成本在内的所有成本之和,主要是考虑总成本和总收益,一般包括信息成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物料成本、质量成本(检查、返工、退货成本)、管理费用和运营成本等。供应商TCO则是供应链上交易货物和服务相关的所有成本。因此从TCO的角度上看,供应商管理优化是在供应链上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发,分散风险与成本,使得客户的最终产品与部件维修总成本最优化。

TCO分析方法要求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供应商管理优化时有一个根本的思维转变,即从价格最低导向的观念转变为总拥有成本(TCO)最低导向。要考虑与所采购物品或服务相关的所有成本,不仅要考虑采购时所发生的支出,还要考虑采购前和采购后未来几年内所发生的整体支出最优化。

TCO可以应用于任何形式的供应商管理优化,包括战略供应商、优选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和服务供应商等。

由于TCO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由于不同的供应商管理所包含的成本和收益科目不同,设计出来的TCO模型也会各不相同。

一般而言,TCO模型大体上都应该包括以下三类成本:(1)采购成本,包括订购、运输、检验检测、接收入库、保管相关作业的成本;(2)使用成本;(3)质量成本,由于各方的过失而引起的额外支出成本,如轨道交通行业供应商TCO管理中,由于无法按期交货等因素引起的停工、窝工和怠工;由于产品和服务质量不合格而引起的退货、返工返修、停工等成本。

投资成本(CAPEX)以及运营成本(OPEX)是TCO分析的两个关键。一般而言,TCO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出需要参与评估的供应商,然后采用成本分析法,对每一个供应商的报价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所有总成本,最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与优化。

基于TCO的供应商管理优化分析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评价及产品外包和服务外包业务的选择。

在供应商管理中,企业必须树立TCO最低的理念,对整个管理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购置成本、安装成本和运营成本进行评估。

对于采购设备TCO的控制应建立在供应商管理的全过程,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而应充分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禀赋,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为宗旨,使得最终产品的TCO最低,整个供应链价值优化。因为供应商的选择影响后续的研究开发费、设计费、制造费、安装费及试运行费、维护、调换及其他成本,乃至3―5年的运营成本。

二、轨道交通供应商TCO的五要素分析

供应商分类是实施供应商质量管理、采购产品质量管控的基础。轨道交通产品要求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等基本特点,所以其子系统、零部件的TCO模型至少包含五个要素:

1.安全性要素:这是轨道交通供应商的基本要求。根据RAMS安全管理规范和EN50126标准规定,应当考虑其出现故障时可能е碌暮蠊,包括对人员危害、系统及设备危害、环境生态危害等等。

2.技术质量特性要素:也即产品内在的技术质量复杂度,包括测量精度、设计精度、机械性能要求、电磁性能(EMC)要求、内外涂装防腐要求、耐磨性要求、密封性要求、理化性能要求、震动性要求、绝缘特性要求、系统运行可靠性要求等及其他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

3.设计复杂度与成熟度要素:即设计轨道交通产品的复杂度、难易度、设计验证可达度;成熟度主要包括技术成熟度、制造成熟度和应用成熟度三个方面;另外还应考虑重复利用度和未来市场需求度等要求。

4.生产工艺可实现性要素:现有的轨道交通生产工艺是否可以经济的实现,主要包括工艺技术的可实现性、工艺指标的合理性、生产过程的可靠性、产品设计的经济性以及可生产性,还要考虑专利保护法律法规的约束条件等等。

5.经济性要素:轨道交通产品的整体拥有成本(TCO),包括研发设计成本、生产制造成本、运营维护成本(包括常见故障的处置成本)以及经济寿命周期完结后的报废处置成本等。

综合上述五个要素进行分类可知,首先,五个要素按照其重要性等级依次赋予其0―4分的分值,其中0分重要性最低,4分重要性最高;其次,对五个要素进行打分后,计算总得分。

结论

目前,企业的质量管理已经从强调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模式到强调对供应商质量控制的质量管理模式;从对强调对供应商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并行发展的质量管理模式到强调与供应商协同的合作质量管理模式;通过TCO理念,可以为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模式的改进指明优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龚光明,唐宾彬.采购成本管理:TCO模型及其应用[J].财会月刊,2005,(22).

[2] 侯红超.TCO模式下采购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基于SMIC公司采购数据的实证分析[J].商业会计,2014,(14).

[3] 闫俊,陈维良,陈誉承.TCO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研究[J].江苏商论,2012,(10).

[4] 朱晓琴,朱启贵.基于TCO的采购成本管理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 高山,李利{.基于供应商合作的采购总拥有成本控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

[6] 金剑峰.NV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7] 潘丽.电信设备采购的TCO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8] 赵锋.基于TCO的SFL公司供应商选择及管理优化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12.

篇3

Abstract: With the central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form and gradually implement the reform plan of oil and gas, deep oil and gas industry of China's oil and natural gas transportation company(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ransport company)will inevitably accept the baptism of the market.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the transport company's own development way also has many problems, in the perfect competition market environment could face death trial, therefore, master the industry law of development, choosing the right development mode has become inevitable. Fourth party logistics represents the advanced level of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if can successfully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fourth party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company will occupy the future market competition highland, truly become the industry leader.

Key words: fourth party logistic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WOT analysis; learning organization

1 研究背景

运输公司是中石油集团公司直属的大型运输物流企业,成立于1953年,主要为中石油下属的油田、炼化、管道和销售等企业提供综合物流服务,拥有国家一级道路货运资质,目前是石油化工行业实力最强的国家5A级公路运输物流企业。运输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油田服务和油品运输等传统运输为主业,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运输公司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度濒临倒闭。2000年以来,运输公司开始积极探索企业转型方向,全面介入中石油旗下石化产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和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全国经济发展减速、国企改革和油气改革方案的逐步落实,客户对服务需求更加精细,再加上国家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行业监管越来越严格,导致运输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与客户的需求差距加大,原有的政策保护逐步消失,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明显下降,近几年过快发展所积累的各种矛盾逐渐凸显,企业的再次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2 战略意义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于1998年提出。它是在第三方物流充分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供应链集成商,其核心职能是对供应链进行协调整合与集成优化,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物流服务。第四方物流既是物流供应链集成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积极推进运输公司第四方物流对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符合中央国企改革和油气改革方案的总体思路。当前,中央对资源垄断型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全产业链向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放开,油气行业引入竞争已经箭在弦上。特别是在目前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石油的整体效益大幅下降,经营压力日益增加,改革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在上游,放开油气勘探开采;在中游,出售油气管网资产;在下游,突出发展非油销售业务,引入多方资本成立合资销售公司,整合燃气业务,油气价格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等,无不说明中石油的整体转型已经拉开大幕。运输公司自成立之初承担玉门油田“原油东运”任务以来,一直是中石油公路运输物流的重要保障,涉及到油田、炼化、管道和销售等众多业务,中石油总部对运输公司也有明确的职能定位和相应的政策保护,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和垄断经济色彩。在此轮以破垄断、提效率、降成本为目的的改革大潮中,中石油内部的运输物流市场对外放开已经不可避免,众多有违市场竞争的保护政策将逐步取消,生存发展将面临巨大压力。因此,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出击,寻求最佳的突破口未尝不是上策。

二是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受历史原因影响,运输公司虽然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但从其业务内容来看,更多的还是传统运输服务业务。运输公司现有员工3.5万人,车辆2.3万台,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资金和人力的大量投入以及政策保护而形成的规模优势,资产利润率明显偏低,发展质量不高。特别是在当前油气改革持续推进和行业监管越来越严格的大环境之下,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和用工总量大幅缩减、人工成本持续增加、车辆有效载重吨位大幅降低、价格补贴逐步减少、盈利能力明显降低等方面。因此,继续走靠资金和人力投入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持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快实现走创新管理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做石化行业供应链物流的集成者和引领者,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的物流服务,也为企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物流服务。得益于中石油成品油配送业务的整合和集团总部的大力支持,运输公司在2003至2008年的6年之内,由原来的新疆地区传统运输企业发展成为业务遍及全国各地的大型物流企业,并在部分细分行业内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经营。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管理的进一步精细,过快发展和垄断经营的弊端逐渐显现:管理理念和方法跟不上、市场竞争和服务意识弱化、员工队伍知识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管理效率降低等,有些环节甚至已经成为制约服务对象发展的供应链短板,部分服务对象甚至提出终止合作,这也说明运输市场和生存根基丢失的风险已经非常之高。因此,运输公司如果成功转型并最终成为供应链集成提供商,不仅能够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还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和低价的物流服务,实现互惠双赢和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3 SWOT分析

3.1 优势(Strengths)

(1)具有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和全国最大的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经营规模。运输公司的物流网络非常完善,随中石油的加油加气站和其他石化产品销售终端延伸至全国各地,总车数、员工总人数和经营收入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整体经营实力在全国物流企业排名中也是名列前茅,具备了进行供应链整合的能力。(2)具有和主要服务对象相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业领先的管理规范。运输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石油旗下石化产品全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共同履行和遵守中石油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同时,运输公司独有的“六化六统一”(即:正规化、标准化、专业化、军事化、信息化、人性化,统一理念、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调配、统一标识)管理规范,也形成了具有继承和创新特点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得到了客户和同行业的广泛认可。(3)具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输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接入交通运输部监控网络的最大企业GPS监控平台,实现了所有车辆全作业过程的实时监控。研发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以及其他业务管理配套系统,基本实现了生产作业流程和生产经营各方面的信息化管理。

3.2 劣势(Weaknesses)

(1)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较少,管理较为混乱。如前文所述,运输公司当前实际上仍是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传统运输企业,管理体制僵化。在实际管理中,两级机关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基层管理人员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部分规章制度脱离了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意义不强;机关对基层的管理现状和困难了解不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少;领导干部担当意识和竞争意识薄弱;管理层家长作风明显,“人治”多于“法制”,基层管理较为混乱;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2)缺少关键核心资源,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运输公司的运输主业主要依靠中石油总部的保护政策,除资金和人力投入以外,自身并无核心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缺乏高水平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与其他企业同质化竞争明显。而且,运输公司经营管理成本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在失去政策保护的情况下将处于明显劣势。(3)业务繁杂,企业发展负担较重。由于历史原因,运输公司业务过于繁杂,拥有诸如医院、宾馆、基建、商贸、培训、旅游、物业等业务,分散了管理精力和资金投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发展负担。(4)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运输公司由于近几年的过快发展,大部分原来一线的操作人员过快走上了领导岗位,中上层管理人员大多未经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培训,对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系统学习掌握不足;中层管理队伍年龄偏大,年龄断层较为严重;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年轻管理干部综合管理能力较弱;企业内部学习氛围不浓厚,对知识的认知和尊重不足。(5)资金投入减少,规模扩张受到制约。受中石油总体经营效益的降低,运输公司的资金投入也大幅减少,车辆设备增加与更新放慢,用工总量和工资总额缩减,与业务量的持续增加明显背离,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必然。

3.3 机会(Opportunities)

(1)市场对供应链集成的需求急迫。在当前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和国际油气价格持续低位徘徊的大趋势下,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企业远不止运输公司一家,中石油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发展转型和管理升级,这其中,对物流环节的改革也是重要的部分。作为行业发展的排头兵,运输公司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主动上位配合转型,向服务对象提供完善的供应链集成方案,承担更多的物流管理职能,既能突出自身在中石油内部供应链集成优化中的作用,也能为自身在此轮国企改革完成后找到更加有利的竞争位置。(2)中石油总部的强力支持。作为中石油直属的大型物流企业,总部对运输公司旨在提升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转型升级必然会全力支持,甚至会给予阶段性的政策保护以利于运输公司顺利完成转型,因此,转型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容错率。(3)众多大型企业的信任。由于运输公司多年发展积累的实力和信誉,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跟运输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协作关系,行业内的大部分物流企业也与运输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将大幅较少企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竞争压力。

3.4 风险(Threats)

(1)丢失市场的风险。发展第四方物流意味着运输公司将放弃对众多运输车辆的直接管理,如果转型失败,可能被竞争对手机取代或被服务对象抛弃,从而对市场的管控能力减弱或者丢失市场。这对中石油总体来讲也就失去了其综合运输保障的基本功能,企业可能面临被重组或裁撤的风险。(2)严重亏损的风险。转型失败可能导致业务发展不畅和经营严重亏损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和良性发展。(3)影响企业稳定的风险。发展第四方物流是企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管理的升级,管理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工作岗位将被裁剪,这样必然会面临对富余人员的妥善安置,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员工队伍甚至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运输公司现有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在当前较为有利的竞争优势和外部环境之下,主动把握政策趋势和市场机遇,及时进行企业的转型升级,将有效增强企业未来发展的质量和竞争优势。

4 市场竞争策略

4.1 明确职能定位,选择最佳发展模式

运输公司一直是中石油集团内部的主要公路运输保障提供者,而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商,中石油内部的物流市场总额也有上千亿元之巨。因此,运输公司始终要立足于中石油,不断巩固和拓展内部物流市场,为内部企业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而努力,最终形成中石油全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在全国物流行业中的地位,继续引领石化产品和危险化学品物流行业的发展,以服务全国为己任,打造行业旗舰。第四方物流发展模式主要有:协同运作模式、集成运作模式和行业创新模式。根据运输公司的自身实力和职能定位,要将行业创新模式作为转型发展的路径和目标,即:以整个供应链的集成优化为职能重点,将众多第三方物流加以整合,同时为多个行业的客户开发和提供物流解决方案。这也符合运输公司业务种类和服务对象众多的客观实际。

4.2 根据细分行业特点,制定符合客户需求的供应链集成方案

运输公司的物流主业涉及到油田服务、沙漠运输、原油运输、化工产品运输、燃气运输、钢管运输、大件运输、成品油配送以及加油站非油品配送等业务,客户遍及全国,数量众多,每个客户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和作业标准不尽相同,但每个细分行业内又有很多需求的一致性。因此,运输公司要按照各个细分行业的需求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供应链集成方案。在操作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的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二是要与客户保持长期合作和密切沟通,掌握市场最新动态。三是集成方案要有利于明显提高客户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四是集成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前瞻性和先进性,既能被客户所接受,又能代表该行业物流发展的方向。五是要坚持统一的服务理念与差异化的管理标准相结合,打造统一的企业品牌。六是集成方案要包含运输公司的优良传统和个性化特点,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以利于积累竞争优势。

4.3 完善物流供应商管理体系,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和服务能力

发展第四方物流意味着运输公司将不再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直接管理的车辆和人员等将大幅减少,而这些资源就需要其他物流企业来提供。因此,要保证强大的物流服务能力,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对物流供应商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承运商的选择和评价、日常管理和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承运商管理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全面掌握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基本情况,择优建立必要的战略合作关系,有效整合各种优质物流资源,以满足客户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既有利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又有利于激励物流提供商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还有利于对物流提供商的考核评价管理。三是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物流作业标准。运输公司需要建立符合各细分行业的服务作业标准,让物流服务标准化,以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形象,打造行业规范。四是建立有效的上下游沟通机制,保持上下游需求的一致性,避免出现“牛鞭效应”。

4.4 创建学习型组织,引领行业发展

当前,第四方物流属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领先模式,代表着物流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实施新的发展模式必然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组织拥有强大的学习思考能力和分析纠错能力,因此,基于运输公司的发展阶段和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创建学习型组织也就成为必然。运输公司构建学习型组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流程再造。要根据新的管理模式和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企业的发展思路、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彻底抛弃“制度+控制”的等级权力控制体系,以适应和支持新业务的发展。二是重视团队学习。要尊重知识和重视知识,鼓励员工全面学习、系统学习,形成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的良好氛围和奖励机制,不断通过学习来发现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三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员工创造系统学习和多岗锻炼的机会,重视对年轻干部和业务骨干的培养,让管理团队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实现管理团队的动态平衡和健康稳定。四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要用认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科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掌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准确的预判,及时纠正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4.5 调整业务结构,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发展第四方物流意味着运输公司现有的业务将做大幅调整,资产设备和人员需求将大幅减少,很多无关核心竞争力的经营业务将有序退出,以实现企业的彻底转型改造。在调整业务结构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有序退出医院、宾馆、培训、旅游等非主营业务,将业绩良好的业务交由地方企业接手,无发展前景的业务直接退出。二是按照细分的物流行业建立管理事业群。各事业群只需要专注于本业务的管理和发展,实现扁平化、专业化管理。三是减少用工总量。核心业务的富余人员可通过减少招聘、提前离岗、竞争淘汰、有偿解除劳动合同等方式实现减员,对关停企业的人员经过系统培训后充实到核心业务中合适的岗位,最终形成结构合理、业务精干的员工队伍。人员的去留一定要体现公平竞争原则,减员过程要科学合理、方法得当,避免激化矛盾,影响工作推进。

4.6 完善信息管理支持系统

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是以信息化为前提,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无法实现供应链的有效集成。运输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ERP系统、车载监控系统以及众多的办公和业务支持系统。基本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但在实施第四方物流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实现业务信息系统的对外延伸与集成。第四方物流需要集成众多客户和物流提供商,需要共同的信息交流平台,这就需要将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重构或优化,提供业务操作快捷、信息反馈及时的信息系统,让更多的客户和物流提供商参与其中,实现信息的实时交互。二是实现对物流提供商作业过程的无盲点监控。这不仅是实现对物流提供商有效监管的必要措施,还是满足客户需要和提供增值服务的必要手段。三是强化信息的安全监管。由于信息平台集成了众多利益实体,在信息安全管理上就需要高度防范,要按照业务职能设置不同权限等级,避免信息外流,引起信息资源共享的“道德风险”。

篇4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医药物流也随着进步,并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现代社会对医药物流的理解是:运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发达的信息网络对药品流通过程中的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环节进行系统的管理,并不像传统物流只局限于药品的销售、储存和配送。现代医药物流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医药商业物流。这种物流方式主要针对于药品的销售,主导者是大型的医药批发企业。因其拥有雄厚的财力和大型制药企业做后盾,他们在市场上拥有众多的消费群体,所以在进行物流操作的时候会变得非常容易。但是其缺乏专业的物流知识,所以想要继续发展做大还得加强对物流的认知,引进先进的物流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药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第二种: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专业的物流公司有着强大的物流人才队伍和设备,但是他们缺乏相关的药品知识,由于药品的特殊性,不是一般的物流公司所能接受的。比如说药品有批号,有保质期,储存要求比较高等等,所以说如果从事医药物流就必须购买相应的物流设备,进行相关药品知识的培训,投资比较大而回收较慢。

2我国医药物流的特点

我国医药物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种类多、分类杂

医药产品的种类是非常多的,而且进行分类的时候还有一定的复杂性。按性质不同可分为化学药品、医药原料、医疗器械、玻璃仪器、化学试剂和保健品等。按温度的高低可分为常温、低温和冷冻等。按危险性质可分为精神类、麻醉类和易燃易爆等品种。针对这些复杂性,医药产品对仓储和运输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2.2必须严格遵守GSP的规定

国家规定所有从事医药行业的企业都必须严格按照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规范来运行以保障药品的存放和管理水平。GSP管理主要包括批号、安全和有效期的管理。

2.3对现代化技术要求非常高

物流行业必须有机械设备,很多过程都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自动化实现的,比如电子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所以医药物流行业必须有相当的现代化技术。

2.4其他

我国医药物流虽然发展很快,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投资过热、过散,技术和设备落后,流通效率和利润率低,还有地方存在保护主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医药物流的发展。

3当前国内医药物流发展中的缺陷及不足

3.1政府部门对医药物流规划布局缺乏有效指导

1999年,国家出台关于医药管理的规范GSP,是国家对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的一种手段,它在药品的安全管理和有效期管理以及运输、存储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但是,随着我国医药企业的不断发展,医药物流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体系,医药物流建设缺乏区域科学布局,重复建设投资大,大量的重复建设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规模化的成本优势,相反会因为竞争激烈以及业务不足而使企业陷入亏损的困境。配送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医药物流行业销售额平稳增长,而利润额下降,瓶颈效应明显,制约行业发展。

3.2医药物流缺乏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

医药属于特殊商品,对物流运输和仓储管理的要求非常高。从对国外发达国家医药物流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和发展建设考察看,流通组织规模化、营销地区一体化、管理技术信息化、经营行为规范化是现代化医药物流规划发展的主要特征。当前国内医药物流市场最缺乏的就是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管理、信息化服务。而许多医药物流中心一般采用企业内自营模式,这些物流中,大多是医药企业自家的“仓库”,以自家物流为主,专业管理设施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缺失,管理经营粗放,竞争能力薄弱。

3.3医药物流各自为政经营成本高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中心出现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而且其投资回报率也较低。经济实力强的医药生产企业自己建立物流供应链,中小医药企业、医药批发商及零售商则自己投资发展业务范围,这种医药物流形态,表现为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追求短期目标利益,施行对医药商品流动的控制和管理,致使物流环节各自分割,物流资源浪费,市场竞争扭曲,资源流动无序,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和药品销售成本。因此,建立第三方物流,实行规模经济,才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才能实现与国际医药物流的无缝接轨,提升竞争力。

3.4医药物流信息化低层次徘徊

按照国际现代物流管理运作方式,药品批发商与零售商的相关合作,应该在现代信息系统支撑基础上去展开。目前国内物资编码标准化的实现尚未成功,大多医药物流企业还没有运用物流信息系统,物流公司对供货企业缺乏了解,对零售药店、各个医院药局不能信息化管理和及时配送药品,信息化网络技术程度低,人力运作特点突出。

3.5医药物流市场需求不足效率低

篇5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食品等重点监管工作,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这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

近年来,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措施相继出台。2006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实施;2007年7月26日国务院公布并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同年8月3日,国务院成立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同年8月5日,国务院并实施了《关于加强产品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同年8月17日,国务院了《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指出要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召回制度。

在此背景下,国家质检总局于2007年8月27日公布并正式实施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一规定的出台为规范我国不安全食品的召回提供了制度保障,必将强化食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意识,提高食品加工制作水平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我国政府重视食品安全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食品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食品召回制度在发达国家已实施多年,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商和分销商的声誉和经济利益,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双赢”的一种制度。

食品召回势在必行

首先,回顾我国政府所制定的有关产品质量、卫生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包括ISO、GMP、HACCP等)等,虽然通过从控制生产过程或法律制裁力求保障食品安全,但应承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提供给市场的食品不可能保证100%的安全;消费者即使食用了1%的不安全食品,对消费者来说也是100%受到了危害。

第二,目前我国对检查定为不合格的食品通常采取的做法是:进行媒体曝光、罚款处理或停产整顿,被没收产品的是少数。但这种做法不能杜绝不合格食品被端上消费者的餐桌。《规定》中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食品召回的责任主体,对确认其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危害的应主动实施召回,对不履行召回的将由政府责令其召回产品。应该说,食品召回是“从田园到餐桌”产业链中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三,在《规定》出台之前,我国尚没有一个专门针对不安全食品召回的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食品召回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保障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四,食品召回制度的建立,在保障了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之外,更为社会和市场秩序建立了诚信的环境,体现了对消费者负责的诚信精神。许多长期实行召回制度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往往是知名的大公司更乐于积极主动地对缺陷产品进行召回。召回不仅没有真正损害其信誉,反倒维护和提升了企业长远的诚信度。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检验检测水平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食品召回制度,首先要理清关于召回的行政管理体制及立法层次问题。《规定》是由国家质检总局审议通过的部门规章,在我国刚刚开始实施,需要逐步探索积累经验。但毕竟《规定》的出台,在完善与强化保障食品安全体系和法制建设上迈出了十分可喜的一步。应该指出,由于召回制度不仅要进行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人体健康危害的调查评估,还与生产、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密切相关,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涉及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药品等多个行政执法部门。因此,仅靠质检总局在职权范围内统一组织协调食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一些重大的违法行为,以规章的形式予以规范,力度是不够的。

鉴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已明确,由卫生部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职责,笔者建议可先在卫生部成立食品召回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食品召回的问题及措施,督促检查《规定》的落实进展情况。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食品召回监管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召回规定,逐步提高食品召回的立法层次。可以考虑先建立国务院审议的《食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补充目前《规定》中某些可操作性差的条款中的有关实施细则,再逐步制定包括其他重要产品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召回法》。

其次要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检验检测水平。

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从整个食品产业链角度出发对各部门已经制定的各种标准进行清理,在保证彼此协调的前提下由相关部门制定其负责范围内的标准,并根据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标准体系。对食品中化学残留物的许可量、食品本身的标准、加工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快采用国际质量标准体系的进程,缩短采标周期。

更新检测手段。学习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食品检验检测,尽快研制大型精密检测仪器,开发关键检测技术和快速检测方法,注重培养具有高专业水准的医生、律师、药理学家、化学家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和检测人员,为食品召回的评估认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建立食品追溯制度以及

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现在我国已经启动了中国商品条码安全追溯平台,对肉、蔬菜、水果、海产品等13个大类15万种产品信息进行了采集,特别是北京奥运食品的供应已经完全条码化,保证了奥运食品的安全。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储藏及零售等供应链环节运用条码技术,保证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信息录入完整,不因为供应链某一个环节的脱节,而导致食品追溯中断,准确地缩小食品安全问题的查找范围。

一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仅限于已确知有毒有害的食品以及食品原料,食品召回也针对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而对不断涌现的新食品、食品原料的安全性,以及新涌现的生物、物理、化学因素、食品加工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没有开展科学的风险评估。所以,我国应尽快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并就风险评估技术及有关数据资料与发达国家加强交流,及时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同时,必须对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食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开展前瞻性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提供信息,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及时有效地预报和处置,也为食品是否回以及召回级别提供了依据。

关于食品召回的经费以及

无害化处理的建议

食品召回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如告知、运输、仓储、销毁、雇佣额外劳动力、重新配送、聘请专业顾问进行危机处理的费用等。产品召回一旦发生,生产商将承担巨额召回费用。产品召回的发生是一种偶然的意外性事件,召回的对象是成批的缺陷产品,其损失可以通过货币进行计量,产品召回所造成的损失完全符合可保风险的特征。因此建议参考欧美国家的做法,由政府倡导实行产品召回责任保险制度。通过产品召回保险,使得生产商在面对食品召回的突发事件时不仅能得到资金支持,还能得到保险机构的专业应急策略指导。

《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食品生产者对召回食品的处理进行记录,并上报质监部门。但经营者是否确实将不安全食品、过期食品退回生产企业,或者生产企业是否对召回不安全食品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等,都缺乏有力监督。

篇6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1关于电力信息化及其建设模式特点

电力信息化是由电力信息基础设施(PII)和信息化应用系统部分组成。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其通信网络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电力企业信息化是指各类电力企业在电力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营销等各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和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方面内容。生产型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在于生产过程中供应链的调配与优化,如发电厂的重点是生产过程自动化:商业销售型企业,则利用信息系统进行订单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管理,与合作伙伴进行协作交流,如供电企业的重点是营销自动化:无论哪类企业,其信息化的共同之处就是应具备办公自动化、共享信息查询、业务数据处理、电子邮件等基本功能即信息网扣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如防病毒系统,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存储备份系统等。现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力企业,探讨在电力信息化的建设特点。

2电力信息安全现状与需求

2.1电力信息安全内涵

电力信息安全是指电力主营业务系统及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不被未经授权者访问、利用和修改,为合法用户提供安全、可信的信息服务,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

2.2电力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1)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信息安全由于无法量化、未发生重大事故等原因,往往被忽视,不少单位的网络与系统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另外,电力企业IT用户由于不了解安全威胁的严峻形势和当前的安全现状,在使用个人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时只关注易用性,忽视了安全性。

2)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没有常态化。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以检查为主,如电监会、上级公司的安全检查,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工作组只在有信息安全事件发生时发挥作用,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3)信息安全运作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业务连续性计划不完备、业务系统开发交付环节缺乏安全测试和对测试数据的管理、信息文档管理不规范等。

4)短板现象显著。电力企业办公地理位置分散(如供电所、营业厅),不同片区的IT运行维护(以下简称运维)、安全管理缺乏规范,在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地方,由于受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限制,往往存在信息安全短板。

5)系统安全设计不足。业务系统建设时缺乏安全设计方案,造成系统存在sql注入、跨占脚本攻击、无详细的审计日志、身份认证信息强度不足、软件容错性差等问题。

2.3信息安全保障需求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有病毒木马、非法篡改信息、信息泄露、服务瘫痪,应对风险安全保障需求可分为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技术2大类 。

信息安全管理需求包括信息安全评估、安全策略规划、制度规范和实施细则制订、安全管理组织建立、信息安全培训、信息安全运行管理、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和恢复、安全监督审计等方面;信息安全技术需求主要是通用信息安全技术手段(或安全服务),如身份认证、访问管理、加密、防恶意代码、加固、监控、审核跟踪和备份恢复等。

3建立安全的电力信息保障体系

3.1信息安全策略

信息安全策略应由安全决策层制定并进行宣传,可从省级电网层面制定公司安全策略,各地市级供电局负责贯彻落实。电力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应结合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以提升企业整体防病毒、防篡改、防攻击、防泄密、防瘫痪能力为基础,并结合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

3.2信息安全管理

对比信息安全保障框架,电力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亟待加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虽然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但并没有有效运转;公司员工仍认为信息安全是某一个IT部门的事,包括信息技术部内部部分管理人员,没有树立起全员信息安全意识;部分安全职责不明确或不履行职责,对安全管理制度置之不理;缺乏有效的安全通报考核机制;没有建立起风险管理控制机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没有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闭环。

1)信息安全组织方面,应建立安全决策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和督察机构。安全决策机构应由省级电网公司成立,并至少每年召开信息安全工作会议,通报电力信息安全现状和安全规划;督察机构可抽调企业内部各单位信息安全业务骨干组成,至少每个月对信息安全状况进行检察和上报;明确各级信息安全岗位职责,使安全管理组织真正运转起来。

2)安全风险管理是对企业残余风险的管理控制,防止风险发生。实施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优化,控制变化带来的风险,确保风险受控,实施年度风险管理审核机制, 由安全督察机构实施风险审核。

3)电力信息安全保障应引入PDCA闭环管理思想,建立安全监察评价机制和信息安全考核评价指标,通过对信息安全政策、标准、规章制度、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及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分析信息安全情况,不断优化安全管理运作过程。

信息系统运维部门对系统安全风险最清楚,但运维人员通常怕担责任,受批评,增加工作量,参与风险排查的积极性不高,故应调动一线运维人员排查风险的积极性,在各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部门内部建立风险排查机制,每个月进行排查,提交月报;安全管理人员与各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部门联合组织专题排查;安全督察机构每年进行强制性抽样检查,形成部门主动排查为主,专家年度安全检察为补充的安全监察机制。安全考核评价应结合安全监察,至少每年1次,先由各单位或机构根据自查情况进行自评估,之后由安全督察机构根据自评估结果,对部分部门实施强制性抽样检查,以保障安全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另外,必须根据安全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和奖励。

3.3保证电力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可通过公钥基础设施(publickeyinfrastructure,PKI)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省电网级认证授权中心,提供目录服务、身份管理、认证管理、访问管理等功能。实现主机系统、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应用系统等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对营销、财务等系统中的机密数据,应使用加解密、数字签名、消息认证码等手段进行保护,提高系统服务和数据访问的抗抵赖性。目前,电力企业多数系统通信过程都未采取加密、数字签名等安全措施,加之企业内网未实施有效的准入控制,这给电力信息安全造成巨大风险,必须尽快梳理各类信息的机密属性,整体规划,对应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并实施内网准入机制。

电力管理信息大区网络内部应建立病毒预防、检测、隔离和清除机制,预防未知病毒入侵,迅速隔离被感染的主机,识别并清除网内的已知病毒。

加固是指对信息系统安全领域受保护的对象进行自身安全加固的保护,内容主要包括安全漏洞扫描、渗透性测试、对象补丁的获取和实施安全、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防止拒绝服务的攻击5部分。针对终端安全,应由省级电网公司建立统一的桌面操作系统安全补丁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的桌面计算机系统软件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桌面计算机系统资产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软件监控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桌面办公安全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等。针对主机安全,需搭建统一的补丁测试环境,对电力典型业务系统进行补丁测试,建立统一的补丁测试、更新机制,建立主机平台配置技术规范等。

监控和审计可提高信息的安全性,提高问题发生时的反应速度,有效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应进行统一规划,建立IT监控平台。目前广东电网等省级电网公司都已经开始实施监控平台的建设。

备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备份技术、冗余技术、容错技术和不间断电源保护4个方面的内容。备份恢复与容灾中心具有关联性,建立容灾中心的单位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灾备恢复的演练,没有容灾中心的单位应将营销、生产、财务等核心数据定期进行异地备份,并定期进行备份恢复演练,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篇7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在风险控制能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瓶颈和不足。本文立足于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实际,分析其风控能力现状,认为如果互联网金融无法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也就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对风控现状做出陈述之后,本文对互联网金融“风控能力”不足作出了解释,希望能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改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现状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相较于传统行业,互联网金融“风控能力”较弱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目前的发展来看,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业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拥有的数据信息和平台,但与传统的稳定金融机构相比,其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还有待验证。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应对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时都有严格的风险控制系统,能够识别、衡量和控制风险。面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增长,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尚未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会存在隐患,容易出现问题。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明显还存在完善的空间。如果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体系没有跟进,势必会制约其进一步扩大规模。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在做好数据信息和平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向传统金融服务行业学习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风险,获得稳定的客户群和经营效益。

(二)大数据广度和深度双重问题仍有待突破

国内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日益增多,业务形式不断丰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阿里金融可能是目前唯一立足于风险控制革新的互联网企业。而其他的以供应链融资及库存抵押融资著称的互联网企业,本质还是将金融产品单纯地放在线上销售。从风险控制层面来看,大数据下的量化放贷可能有所突破,但这一突破面临着数据广度和深度的双重问题,数据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导致了互联网金融在风险控制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三)线上业务“风控能力”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作为金融行业的两种表现形式,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处于竞争的表现形式。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未来发展的必争之地是线下业务向线上转移,对线上业务风险控制能力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余额宝”、“理财通”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也不甘落后,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始建设自有电商平台。商业银行对于线上交易风险的控制能力还有待验证,还需要建立商业银行自有的用户数据和信用体系。商业银行自有电子商务平台的风险控制范围也将随着平台的建设逐步扩大,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金融行业需要积极转变自身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需要发扬自身的优势,同时向互联网技术学习,积极建设信息平台,扩大业务、控制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国内构建有效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安全管理体系主要从提升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的稳定性、加强数据信息传输和储存的安全性以及开发新型的具有自主产权的信息技术三方面进行。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的改变要从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运行的实际情况入手,从而确保互联网金融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要大力地推广密码钥匙管理技术、网络加密管理技术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此外,针对用户管理层面的安全,可利用数字证书为交易主体提供安全保障以及采用分级授权和建立身份认证体系,限制用户的非法登录方式,从而更有利于管理客户。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体系

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的风险控制和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的风险控制可以从相建立和完善应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业务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细则,打造优秀的技术人才队伍等方面进行,从内部管理入手,夯实内控基础,从而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要求建立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评估体系等,避免在进行业务处理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隐患。

(三)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建设

1.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建设。首先,完善现阶段已有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后期执法力度。其次,对于新的金融业务要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决不能以业务在先,规范在后,留有监管空白。最后,要加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要从以下几方面:计算机网络犯罪,增加电子商务安全性;互联网交易的合法性,确保电子凭证和数字签名的有效性;明确互联网交易中企业与客户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交易主体责任。确保互联网金融的各项业务能够顺利展开。

2.加强创新互联网金融监管。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支付宝、余额宝等新型的金融交易方式的出现,传统的理财和信贷业务逐渐被代替。其中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互联网企业等,为了提升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逐渐形成了新的金融体系。对于金融市场中的互联网创新要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也加强监管,要协调互联网金融的混业和分业监管,统一进行综合管理。另外,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准入标准,防止不符合标准的金融企业“浑水摸鱼”。互联网金融业务从最初的设计到后期的执行,每一步都存在远大于传统金融业务的风险,因此,在此种形式下做好互联网的金融监管能够确保互联网金融持续稳定地运行。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词】企业铁路自备车;安全管理

引言

就企业新的发展形势而言,企业管理中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铁路自备车能够安全正常的运行,就是对企业安全生产最重要的保障,同时也关系到铁路工作能够有所发展。在企业内部运行中,安全与发展不仅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也会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在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管理的基础上,保障企业管理有所发展,就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切实做好企业铁路自备车的安全管理工作,从而保障企业内部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保障企业内部安全有序的运转,利用安全保障生产工作的同时,促进内部结构有所发展,以保障企业内部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也是社会经济和谐进步的基本要求。要在管理方面意识到,安全工作是关系着企业存亡的大事。在现有的经济体制建设中,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铁路运输工具上也逐步应用新技术实现新的生产力,针对这样的新形势,对于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同样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铁路自备车是担负着企业内部运输工作的重要设备,在企业生产活动和产品配送两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铁路自备车是企业为了生产运输需要,企业内部出资购买,经过国家铁路许可,可以在国家铁路路线上担负运输工作的,专门用于运输货物的货车,车辆的外形根据需要也有所不同,结合目前新的经济与管理形式下,对于企业铁路自备车的管理也必须有相应要求方面的转变,来适应铁路自备车的安全运行情况。

1、铁路自备车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目前企业自备车量中存在一大部分货车,在货物装载完毕后,由于缺少对于货物计量的设备和仪器。造成在装载完所有货物后,也不能够针对超过重量或者缺少装货物而有所报警,构成了对安全方面潜在的危险。

1.2企业自备车在运行开始后,对于车辆的行驶情况,以及车辆的行停时间甚至可能出现的意料之外的情况完全失控,这不仅造成信息掌握缺失,同时不能及时有效控制事故或者意外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良事件的处理方面不能掌控。

1.3由于企业铁路自备车所运载的货物不同,而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外界环境也会有所变化,这些环境因素都可能对所运输的货物有所影响,但是在现有的企业铁路自备车内,是很难做到安全方面警示的。

1.4目前,在企业铁路自备车的管理工作人员中,经常在意识上忽视对于安全工作的管理,自身操作程序上就存在安全隐患,尤其在车辆调运方面存在严重违规情况,意识上不重视安全工作。由传统的工人过渡到铁路车载运作操作的人员是需要相关专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的,由于企业忽略这方面的管理或者为减少企业开支而省略这一环节都是不理性的,缺乏相关操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操作时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的,一旦发生此类问题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2、铁路自备车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企业中,安全生产才是发展的根本,质量就是决定企业能够发展下去的命脉,而企业的设备就是能够发展一切的基础环节,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发展是迅速的,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日益激烈,所以在管理上,对于安全的要求也就更加重要了。

在我国资源体系分配上,以及产业之间发展关系中,铁路自备车的运输路线中,由北方向南方的运输会受到很多危险因素影响,路线相对较长、所能遇见的天气和问题变化比较大、运输时间也比较长、不可预知的情况也具有相对复杂性,货物本身也会具有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对于运输车辆构成危险,对于也会增加货物危险程度。

企业自备车中的罐车,如果在途中停留时间比较长,加上温度增高、风力和湿度增加就会使危险货物中,液态部分的体积逐渐增大,严重可能造成人员自身安全以及经济方面的损害,甚至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值得铁路自备车安全管理值得重视的方面。

3、提高铁路自备车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3.1加强铁路自备车运行监控

铁路运输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安全管理的严控性,使得信息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铁路危险货物运输过程更加安全可靠和高效,需要对铁路自备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以便在运输过程中随时掌握运输动态,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及时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因此,有必要结合物联网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建立铁路自备车车载远程监控系统。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施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电、热、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无线通讯技术传输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在物联网技术发展逐步完善的形势下,将已经成熟的信息、控制与监测技术进行集成研究,并应用于铁路自备车运输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如果采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车载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实施了解罐内危险货物的压力、温度、密度、安全附件状态及罐车停留时间等信息,对罐车计量超载、温度、压力、超时、装卸、异常情况等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监控,为铁路运输调度、安全管理部门和企业等提供预警预防的手段,一旦发生事故,可以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并组织有关各方开展施救,尽量降低事故影响和损失。

3.2建立铁路自备车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编制事故应急预案是开展事故救援工作的核心内容,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事故现场周边环境及社会的负面影响,及时有序处置运输事故,迅速控制危险源,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完善、细化自备车管理应急预案和机制,完善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调度指挥和运行组织方案,灵活安排枢纽地区自备车流向和运行调整,确保恶劣天气下运输畅通。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效率。强化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的锻炼,加大模拟演练的频次和范围,切实检验各层次、各岗位协同指挥、应急处置突况的能力。

3.3大力开展从业人员安全培训与管理

首先,对于企业铁路自备车的从业人员选择上,有严格的职业合适性选择,注重行业对于人员的选择要求,尤其在管理职位的人员选择上,要在上岗之前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考试,对于不合格的人员一律不允许上岗,避免管理人员中有不符合岗位素质要求的人员上岗。企业铁路自备车的管理人员哪怕是在入职后,都要时常进行岗位工作检查,切实做好人员岗位工作的选择工作,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产生危险事故,从根本上严格抓起在管理方面的工作。

其次,就是对于专科管理工作,要定期进行专业方面知识培训,切实做好岗位培训工作,严抓工作培训事项。对于企业铁路自备车的职工安全工作的培训,其目的是提升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基础之上,加大人员素质培训工作,以实现企业铁路自备车的人员都有拥有严格的安全工作操作技能,这也是能够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培训工作的重点是做好在现场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可以根据工作特点变化多种培训形式,以灵活自主的培训形式保证管理人员中都享有学习培训的机会。培训工作要符合实用的基本准则,以岗位需求为培训的实际目的,培训的具体内容要能够根据从事的具体职业和工作性质的不同也有所区分。培训之后的人员要能够保证工作技能提升的基础上,提升人员自身的工作性质,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能够更好的工作在企业铁路自备车的各个工作岗位上。

重点抓好自备车现场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确保每名自备车管理人员必要的安全学习机会。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特别是要以提高实际技能水平为重点,突出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备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技术能力。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做好企业铁路自备车人员的职业知识普及工作,由于企业内部有具体的安全行为规范以及岗位的具体职责,这不仅需要对于人员有定期的知识更新要求,同时能够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管理中注重应用条例约束工作行为,加大行为监管力度,管理上赏罚分明,调动意识上遵守法律法规以及行为规范的主动性,发挥管理上的监管能动性,从人员主管上强化安全管理规范。

做好安全知识的宣贯,提高安全操作的规范性。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企业自备货车经国家铁路过轨运输许可办法》、《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加强现场管理、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加大安全规程的执行监督力度,经常性开展安全思想、知识、技能等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倡导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流程操作,减少装车滞留、压车,杜绝不安全行为,减少不安全因素,降低安全风险。

3.4强化铁路自备车安全基础管理

一是企业铁路自备车的管理是需要遵循着系统的规划指挥方式,自备车的运输的全程与环节之中,都需要遵循系统指挥管理方法,这不仅关系着企业内部安全工作,也是在企业整体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整体上的统筹管理。保障企业铁路自备车管理工作在一个有序的管理氛围中进行,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运输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在新形式下的经济快速发展。

理顺自备车管理、运输层次和流程,强化统一调度指挥。对自备车到、送、装、卸、取、编、排等各环节规定时间标准,制定统一标准、流程。分析研究合作关系企业之间在业务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企业之间交叉的流程进行重构,让其相互能够衔接得起来、配合得起来,使得自备车流在供应链上可以快速、安全、畅通的流动。

二是企业铁路自备车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全面,难以符合现有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安全工作已经得到了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普遍重视,但是就目前的管理细则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就目前不健全的制度管理情况还需要加大在制度管理方面的工作落实,实现在岗位工作之中能够每个程序都有相关制度进行约束。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梳理、细化现有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可操作性,通过数据标准、动作示范、流程模型等措施,加强制度与流程的融合,使自备车管理的每一个流程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一丝不苟地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在日常操作工作中。

三是在企业铁路自备车的人员管理上,要调动人员积极工作的态度,避免惰性意识对于安全工作构成隐患,就必须切实抓好考核工作制度,调动人员观念上的工作意识,清楚监管工作要求,监管机制里能够做到赏罚分明,以严厉的监管态度营造良好的企业铁路自备车工作氛围。

健全安全管理考核监控机制。使得自备车安全管理工作有抓手、可执行、便考核,明确相关的责任主体和奖惩标准,强化各安全管理主体的责任和服务意识,促进安全管理工作再上台阶。

四是随着科技发展与管理制度方面的相应健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在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企业中对于安全管理与运输工作,也需要有相适应全新的工作范畴,应用社会科学的技术管理发展观,以赢得企业发展的最大空间,能够在激烈竞争的企业之间赢得更大的生存资本,这些都是企业科学管理所必须具备的竞争实力,必须在企业铁路自备车的安全管理方面应用科学的管理模式。

运用现代物流科学理论,对有关自备车管理的基础工作进行必要的改进,特别要重视物流成本数据的积累、物流标准化、物流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在新形势下,企业要高度重视铁路自备车安全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夯实安全基础,切实加强安全管理,确保铁路自备车安全、高效运行。

总结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带给企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要求注重企业内部对于安全方面的管理工作,就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发展形势而言,企业管理中安全管理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而铁路自备车能够安全正常的运行,对企业安全生产运行有着保障作用,同时关系到铁路工作发展方向。在企业内部运行中,生产工作与安全工作不仅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也会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在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管理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安全管理有所推进,就必须结合企业实际铁路自备车的运行情况,针对可能发生安全隐患的方面,在管理方面有所强化,切实做好企业铁路自备车的安全管理工作,以保障企业内部工作顺利开展,维持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佟立本.铁道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8月第5版.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1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个行业透明度的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的被曝光。农、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安全。

食品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一个完善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能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分析国内外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现状,可以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更好的服务我国食品行业。

一、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HACCP、GMP、ISO9000、ISO22000和 QC/SQS等应用于食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体系或标准。主要从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品质控制两大方面对食品质量安全实施管控,其中GMP、SSOP着重于食品卫生危害控制,HACCP着重于食品安全显著性危害控制,而QC/SQS则关注于被消费者认知的关键食品品质特征控制。这些体系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在不同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应用。

(一)HACCP体系

HACCP是一种用来确保食品安全的现代科学体系,是一个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危害的体系方法[1]。因此,HACCP体系出现后很快成为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首选。HACCP的七项基本原则: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识别、确定关键限值、建立监控体系、建立校正措施、建立有效的档案体系、建立验证体系,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

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认可HACCP为安全食品生产、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90年代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了《HACCP体系及其应用指南》,使HACCP成为国际性的食品生产管理体系和标准。欧盟的93/43EEC和94/356/EC指令也明确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基于HACCP原理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积极推广使用HACCP体系[2-3]。与此同时,HACCP通用软件与HACCP员工培训软件、HACCP计划制定软件、HACCP生产过程控制软件、HACCP全程追溯软件、HACCP记录软件、HACCP审核软件等专用软件的研发也应运而生,通过信息化推动HACCP的实施[4]。

我国卫生部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HACCP体系进行了必要的宣传和培训,中国的罐头食品行业已参照美国的法律法规进行操作,但大部分都没有将HACCP的管理理念制度化并建立相应的体系。从1991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对食品行业应用HACCP体系进行了研究,在引进的基础上,制定了冻猪肉、蜂蜜、冻对虾等出口食品的HACCP模式[5]。

食品各主管食品企业的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倡导食品企业建立HACCP体系:(1)国家认监委根据相关规定明确了6大类出口食品必须强制建立HACCP体系;(2)国家质检局鼓励企业建立相应的HACCP体系,在QS审查过程中,对已建立HACCP体系的企业予以制度性放宽;(3)农业部要求在农业生产示范园内积极推行HACCP体系[6]。

总体来说,我国对HACCP的应用并不像国外发达国家那样普及,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大多数尚未建立。大企业和出口型企业因为国际贸易的需要是目前我国通过HACCP认证的主体[7]。

(二)ISO9000和ISO22000体系标准

20世纪80年代,美、英等均实行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并制定了不同的国家标准,但由于要求的程度不同,不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国际社会普遍要求建立世界统一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于是ISO 9000和ISO22000应运而生。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了ISO9000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它的特点是规范化、程序化,强调企业的内部管理,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人,并有严格的文字记录[8]。

ISO9000认证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认可和推广,但获得该证书的企业并不能避免质量事故发生。因此,美国FDA认为企业获得ISO9000认证并不能代替HACCP 计划,欧盟也要求把水产品运往欧盟的加工商必须实施HACCP。鉴于形成统一的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支撑HACCP体系认证的需要,ISO于2005年颁布了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文本构架与ISO9001:2000标准一致,而且覆盖了CAC关于HACCP体系的全部要求,并更关注对体系有效性的验证,以保证体系不断改进。

ISO22000的出台提供了一个关于HACCP观念的国际交流平台,并进一步确定了HACCP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适合于所有食品加工企业的共性要求。自该标准颁布以来,其在全球的国际化影响力和反响是巨大的,据统计,全世界已有60个国家的700个组织建立了ISO22000[9]。

对ISO9000系列标准,我国一直及时追踪并等效采用,形成了我国的GB/T 19000族标准。同时,ISO22000在我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截止2012年5月30日,我国目前已认可了29家机构可进行ISO22000认证,总共有5186家食品企业通过了认证,占我国近20万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总数的约4%。

(三)GMP

GMP即良好操作规范,是美国首创的一种保障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10]。GMP源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需要,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次较大的药物灾难之后,人们逐步认识到以成品抽样分析检验结果为依据的质量控制方法有一定的缺陷,不能保证药品安全并符合质量要求。美国编写了第一部药品GMP,并与1963年在美国国会得到通过,第一次以法令的形式予以颁布。1969年美国FDA又将GMP的理念引进到食品的生产法规中,制定了《食品制造、加工包装及贮存的良好工艺规范》,即现行的GMP。

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制定了某类食品企业的GMP,作为强制性法律条文或指导性卫生规范。

我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定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1988年起先后颁布了罐头厂、白酒厂、乳品厂和肉类加工厂等食品企业卫生规范共15类,并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列于技术法规中,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借以促进食品企业卫生状况的改善。在中国食品企业的整体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后,1998年我国制定出《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4―1998)和《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5―1998),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首次全面体现GMP的完整内容。

(四)QC/SQS

感官分析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历史由来已久,但以感官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1900年后才基本成形。直到产品感官质量控制体系(SQS)被纳入到企业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之中,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感官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QC/SQS),强化以为市场导向的,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偏爱为终极目标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如今多元统计方法、控制图例展示法与信息化技术的采用推动着QC/SQS在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企业中的应用。

在我国,虽然不少食品企业也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规范,但其重点一般集中在理化分析和产品安全控制之上,感官分析虽然也用在质控和新产品开发环节,但尚未融入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与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阶段有关。只有发展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才会去注重品牌建设,有意识地去建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偏爱为市场导向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仅仅是通过控制生产出合格产品,而更重要的是生产出消费者接受和满意的产品。

因此,在我国产业快速发展和逐渐壮大的今天,通过研究建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偏爱为市场导向的食品感官质量控制体系,对引导行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

企业是产业科技创新和实施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品牌知名企业往往代表着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引领和实践着技术进步。这些企业不仅对应ISO 9000和ISO 22000等国际标准基于通用准则并针对食品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的运营建立其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也注重应用GMP、HACCP和风险评估与预警。另一方面,强调质量管理从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强调品质的控制,并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努力方向。此外,信息化技术在这些大型企业广泛应用,来保证数据共享和体系的有效实施。总体来看,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呈现出以下三大方面的发展趋势:

(1)质控体系更加信息化、智能化、专门化,推动了体系的有效应用;

(2)质量观念变革,面向市场保证品牌产品质量稳定性与市场接受性的质控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3)体系、制度、法规、标准更加配套完善,系统性解决方案从不同层面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三、对策措施与建议

我国食品企业规模小,分布较为分散,操作简单,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对普及质量认证较为困难。出口企业为了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理解质量体系和工作的关系。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企业规模将会不断扩大,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将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对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认证,同时,随着技术进步,新的有害物质的出现,食源性疾病的增加,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建立可靠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1)分层次全面推进企业的HACCP或ISO22000认证。根据不同行业特征,制定通用和专业食品GMP,建立适宜的SSOP,并将HACCP、GMP和SSOP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2) 建立和完善多级互联互通的可追溯网络,开发推广普及多样性食品可追溯终端[11]。选择重点产业链开展示范性研究与推广,对率先实现全过程追踪,产品质量可追溯的企业配套市场准入与激励措施,从而引导企业和行业建立覆盖面全、链条完整的追溯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强食品标准相关研究,完善我国国家标准,鼓励国际标准突破,更好 地将标准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凸显和保护我国食品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加强特色食品质量评价与特色质量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推动我国特色食品产业的品牌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牛智有, 韩鲁佳. 食品安全管理质量体系(HACCP)及其应用发展现状[J].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4, (4).

[2] Bertrand Gagnon, Vance McEachern, Shelley Bray.The role of Canadian government agency in assessing HACCP. Food Control, 2000, (11):359-364.

[3] Richard Souness. HACCP in Australian food control.Food Control, 2000, (11):353-357.

[4] 钱和, 汪何雅, 钱长华. 美国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及其HACCP工程[J]. 江苏食品与发酵, 2004,(2).

[5] 马微, 付丽, 刘世福等.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体系[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 12.

[6] 单之纬, 佟建明. HACCP应用现状及前景[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3, 5(1).

[7] 陈丽华, 李光宇, 王世琨. 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5(1).

[8] 徐为民, 荣远德, 昌胜等. 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与认证体系[J].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4.

[9] 钱富珍. ISO22000-全程食品供应链安全的护身符[J]. 中国标准, 2007,(12).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应用;思考

电子商务兴起的时间虽短,但是发展迅猛,现在己经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传统企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并在逐步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已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形式之一。电子商务支付产业链上的核心从过去单一的电子商务支付企业和少数商业银行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通讯巨头以及互联网公司都积极卷入到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建设中。电子商务支付伴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了十余年,现在已经在社会经济、公共缴费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支付的概念

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至今还没有真正的权威的概念。究其原因,首先电子商务本身是新兴事物,发展至今也就20余年,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其次,电子商务的根本是虚拟化,依托于信息网络技术的革新不断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促进了商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给商业发展带来全新的模式。笔者倾向于世界电子商务会议于10多年前给出的电子商务定义: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这个定义很宽泛,使电子商务能有更过的W想空间,科技技术的进步和商务模式的创新等因素都会不断赋予电子商务新的内涵。

1.2 电子商务支付的概念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支付是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完成资金划拨的电子支付。通过与《电子支付指引》中电子支付的定义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深入剖析电子商务支付的内涵。电子商务支付和《电子支付指引》中电子支付的范畴不同,《电子支付指引》中基于银行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的等支付手段可以用于电子商务支付,这是两者的交集,但是电子商务中还有很多支付系统,比如微支付,是游离于银行系统外的电子商务支付,类似的还包括虚拟币等。

二、电子商务支付体系的功能和构建框架

2.1 电子商务支付体系的功能

2.1.1 有利于非现金电子支付工具的使用

电子商务支付体系中支付系统是网络化支付系统,系统内处理的是电子货币,从处理金额可以打到上不封顶,小到几厘钱,并且支付手段多样化,计算机、IPAD、

手机甚至还有线下电子支付工具,可以说从多个层面满足了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支付的个性化需求,客观上大幅减少了传统纸币的流通使用量。由于经济活动中使用现金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减少经济系统中的现金流量是具有积极和变革的意义。现金的使用各项成本,除去钞票的印刷、运输、安保和预算,还包括将现金发到各个支行等等的成本,有些人相关现金的一系列成本可能占到国家GDP的1.6-0.5%。电子支付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甚至消除这些成本。站在银行的角度,管理现金,包括安保、运输等等这些方面的成本是一笔很大韵,站在商家的调度,接受现金就要确保现金的安全,还要把现金存到银行或是取出来,这些都是成本。另外用现金交易在现实中增加了逃税、国内和跨境转移非法物品的可能。电子商务支付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甚至消除这些成本,还有利于增加经济活动的透明度,以及税收的效率。

2.1.2 有利于经济的繁荣

支付体系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最核心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是建立在传统支付体系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到社会经济、服务、消费等各个领域。构建安全、高效、便捷、经济的现代化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缺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中国,具有信用中介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正好弥补了企业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相互不信任,促成了我国电子商务虚拟经济的跨越式成长;电子商务支付体系与传统行业的紧密整合,提供的供应链支付为传统行业的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金融支付平台;电子商务支付体系的各种支付系统,几乎涵盖了全社会对支付的各类需求,比如微支付,为互联网信息有偿服务提供了可能,这将是打耘硕嗬的盒子,将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市场成长空间。总之,电子商务支付体系从诞生开始就是主动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与社会和经济。

2.1.3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交易支付习惯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安全、便捷、个性化的支付服务需求成为一种趋势。密码、防火墙、电子签名等技术安全措施在电子商务支付领域获得了广泛运用,健全的支付体系风险防范机制有效地保障了资金安全。电子商务支付系统,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平台以及3A的服务,再加上丰富多样的终端选择,比如手机支付等模式,另外在公用事业缴费领域,比如水电、煤气、工资、养老金发放等便民服务都是做的尽善尽美,可以说按需搭建的电子商务支付,再加上时尚的元素,以及个性化服务,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现代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2.1.4 促进产业升级

电子商务支付最早是关注于消费者和企业的支付需求,也就是B2C和C2C的支付模式,现在也开始关注B2B支付领域,而在此领域将和商业银行的传统客户资源必然发生冲突,因此必须要做商业银行所不能做的,传统金融服务体系所不能完全涉及,以创新为根本才有可能站稳B2B支付市场。事实上,电子商务支付近年来已经发展开始谋求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与行业的供应链紧密结合,客观上推动了行业的升级,让行业更有效率。在航空、物流、保险、基金、教育、医疗和贸易市场等行业,随着电子商务支付的深入介入,不仅为行业带来快捷方便的服务和利润,更重要的是推动了行业的现代化的进程,有效的促进了行业的升级。

2.2 电子商务支付体系的构建框架

2.2.1 需要完善的电子商务支付系统

电子商务支付系统作为电子商务支付体系的核心,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支付系统和传统支付体系的根本性的差异就是体现在对服务的理解的差异化,传统支付领域更侧重于站在自身角度去看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电子商务支付起源于市场需求,更清楚是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然后如何去实现。支付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资金转移行为,而支付系统是支撑各种支付工具应用,实现资金清算并完成资金转移的通道。支付源于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所以对电子商务支付系统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有助于深入剖析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发展方向。

2.2.2 丰富的支付工具

电子商务支付工具,主要是指新兴的电子支付工具,在电子商务活动被广泛应用的适合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支付工具,包括电子现金、虚拟货币、银行卡、移动支付和多用途储值卡等,实质上可以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来统称,因为电子商务支付对立的就是传统支付手段,本质是应用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来进行资金的划拨转移,所以电子商务支付系统中流动的肯定都是非现金货币。

2.2.3 需要加强监管体制

电子商务支付发展时间不短,国家在政策方面也可以说长期模糊不清,研究电子商务支付监管范围,需要逐步建立虚拟货币、银行卡网络、第三方支付资金异动的检测体系,加大对网络经济的监管力度,防范屯子商务支付各类经营风险,打击虚假交P、网上诈骗行为,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出台管理办法加强对非金融支付清算机构的规范,按照鼓励与规范并重的原则,依法加强对支付清算机构的管理。

三、我国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建设现状

3.1 电子商务支付的发展历程

电子商务支付的发展历经十数年,从政策法规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在夹缝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今年(2011)央银才给以电子支付行业正身,发放了首批电子支付营业牌照。我国近年来央行和商业央行的支付体系方面的建设步伐也很快,在这个大背景下,电子支付运营商最终能谋求一席之地可以说自身努力所造就的。电子支付的创新涉及到新型电子支付主体、支付方式、支付渠道、支付工具和支付服务等各个层面,不仅填补了传统支付体系的空白,还切实带动传统商务开创新模式的潮流,壮大自身的同时也推动了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发展。

3.2 影响电子商务支付的重要因素

电子商务支付服务创新是其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支付起源于电子商务,源于网络经济发展的需求,从线上各类支付系统,比如电子现金、微支付和第三方网上支付等,现在又从线上发展到线下,比如拉卡拉这类支持网上购物网下支付的新支付模式。支付业务的创新紧随着支付运营商在行业领域的深入发展,比如在航空客票领域的创造性的发展,不仅谋得了电子支付运营商的市场地位,更推动了航空客票领域的改革。总而言之,电子商务支付产业不仅本身是高速发展的新兴行业,更是传统行业电子商务的助推器。

安全性和便捷性是影响用户使用电子商务支付的二大重要因素。电子商务的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障碍除了消费者对虚拟交P的不适应,应该就是对电子商务支付的抵制,抵制主要来源于二个因素,一是对网上支付安全性的担忧,二是由于网上支付环节的繁琐遏制了消费行为。网上支付的安全性一直以来困扰着电子商务支付的发展,首先是系统的安全性,这个是基于网络和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技术层面的安全隐患,其次是保障系统的缺失,比如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相关支付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的资金损失赔偿等措施。

电子商务支付的便捷性是电子商务支付应用的基础,但是由于安全的因素,除了微支付,大多数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注册、支付程序都非常繁琐,极大的打击了消费者网上消费的信心。不过,随着电子商务支付服务商和商业银行的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便捷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正在不断涌现,比如支付宝推出的快捷支付这样一次注册成功以后往网上支付再无需登录网银的支付模式。

3.3 电子商务支付的现阶段法律制度

整体上看,我国关于电子商务支付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对国外发达国家滞后,但是这些年来电子商务支付的制度环境确实是在不断完善。因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历程不长,所以说要想完善好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这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通过实践的探索,结合理论知识以及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的完善电子商务支付系统。就目前来看,我国现阶段的电子商务支付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四、我国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4.1 业务种类不多

数据表明目前网上银行是在现有实体银行的业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仍是传统银行业务的简单外挂,最多只能是照搬柜面业务的"上网银行",电子商务等与网络银行发展密切相关的电子业务发展程度还不高,技术手段仍停留在低水平,服务内容缺乏内涵、缺乏适合市场的特色。

在移动支付业务方面,目前国内基于移动支付的增值业务品种较少,移动支付可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品种单一、服务范围窄,主要集中于账单缴付等有限的几项业务,而且还必须同传统的支付方式竞争,这使得移动支付未能充分体现其优势所在。

4.2 用户消费习惯还没有普及

在我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这种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和固有的支付方式,给湖北省电子商务支付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大部分的个人经济交易使用的依然是现金,银行卡虽然推广了十几年,但依然不是交易的"主力"。特别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用户受教育程度低,对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缺乏认识和了解,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用户习惯了"真金白银"的交易方式,对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新生事物缺乏信心。大部分用户对电子商务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导致电子商务活动很难全面、快速、有效地哉梗电子支付无法深入到各个村庄中。

4.3 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目前,电子商务支付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小、终端设备普及程度失衡、客户群体缺乏规模、现代支付体系不完善、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认证中心(CA)体系尚未建成、信息安全保障的技术难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管理人员缺乏安全观念等问题都严重影响到网络支付的安全性。电子形式的金融产品和信息,在保密措施不当或失密的情况下,极易被伪造、篡改和复制且真假难辨。

4.4 缺乏专业的技术性人才

银行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客户的资金存在安全隐患,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很容P泄漏客户的信息,使客户容易产生损失。现有的支付技术手段比较单一,人员素质也跟不上电子商务支付的发展变化,不少银行不了解网上银行的发展和现状,对网上银行业务使用的硬件、软件产品,认证、加密、安全传输技术、信息包格式、用户接口标准等都不高效,使得网络银行的技术支撑处于发展中的阶段,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电子商务支付行业需要大量既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又熟悉金融业务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国内电子商务支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加上员工的再教育和培训不够,存在员工懂技术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不懂营销、懂营销的不懂技术,不同的专业技能难以实现有效的融合、顺畅地沟通,人力整体资源利用较差等现象,导致能胜任工作的高素质员工相对缺乏,不利于电子商务支付业务的发展。

4.5 缺乏法律的保护

我国的信用制度体系尚不完备,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导致许多企业不愿采取交易提出的信用结算交易方式,而是以现金交P、以货易货等原始的方式进行。而且,我国外部环境获取信息的能力弱,海关、税务、交通等电子支付相关部门的网络化水平未能与银行网络化配套,都制约了电子商务支付业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支付的发展离不苑律的规范和保护,而现行的法律未能及时制订或修订相关条款来规范金融业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传统的支付结算规则在网上支付业务规范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局限性很大。

五、我国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应用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投入,使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更加完善

应大力加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积极去酝匾滴瘛S绕湟挖掘特定行业的支付业务,通过加深对特定行业的了解,根据行业的特定需求,提供有自身特色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支付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己经深入到各个地区内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加强客户需求和消费行为研究,找准目标客户市场,展开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进行个别行业的试点推广,在成功后,再拓展到更多的行业中。

5.2 积极开展业务扩展

在网上银行业务方面,要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手段加以总结,利用高科技手段创新与电子网络交易相关联的支付手段和金融工具产品,实现金融工具的电子化,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与质量,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扩大银行的收益水平。商业银行要从赚取存贷利差获取收入为主,逐步转向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获取收入为主;不能单纯地追求铺摊设点式的外延式扩张,而要更加注重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发展,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周到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要充分利用先有的传统业务发展基础和各种资源优势,尽快开发、设计、推广高起点、高技术含量和高收益的业务品种,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第三方支付业务方面,应积极挖掘传统行业业务网络化带来的商机,与传统行业合作,让真正掌握用户需求的支付企业积累用户,增强用户黏性。第三方支付平台还应凭借技术基础,根据交P者的需求、银行可提供的服务等开发各种新的应用增值服务,开创自身独特的产品和渠道策略。在移动支付方面,应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增值业务,提高移动支付的实用性和对客户的吸引力,从而加速市场规模的扩大。

在固网和固话支付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客户需求和消费行为的研究,细分目标市场,准确把握市场定位,找准目标客户,展开有较强针对性的营销活动,打开主体用户市场的突破口。

5.3 加强支付安全方面的保障

要提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首先要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安全防御能力。主要是要通过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能力和不断完善安全机制以加强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检测各种网络入侵,审核安全记录,发现对网上银行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及时作出处理。还要大力提高应用软件的科技含量,提高系统安全管理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系统安全的影响。为确保系统的安全,还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智能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一体化的网络管理服务,通过协调和调度网络资源,对网络进行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灾难恢复管理等,以便网络能可靠、安全和高效地运行。

对用户来说,应不断提高电子商务支付的安全意识,要以由防火墙、入侵检测、CA加密、容灾备份等技术手段为基础,整合企业、家庭使用的一些财务管理软件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共同建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空间。

另一方面,要强化银监会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建立健全网络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准入制度,将电子商务支付业务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的管理范畴。加强信息披露制度,促使电子商务支付企业经营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监管机构应承担起金融部门的认证中心建设、运作和管理工作,并对作为防范和化解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金融风险的交易网络与银行网络之间接轨的支付网关、全国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制定统一的标准,以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保证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系统安全顺利进行。

5.4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对电子商务支付的产品、业务特点和安全保障措施进行宣传,让广大消费者能真正了解电子商务支付产品及其方便、快捷、安全的特点。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和培育用户市场,可以采取体验营销的方式。针对体验营销是通过让目标客户观摩、试用等方式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爱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针对用户对电子商务支付不了解畏惧不前的情况,网上银行可以通过网络将银行产品和服务直观地呈现在客户面前,是一种客户自助式的服务方式,客户亲身参与银行业务操作,直接体验银行业务处理的过程,产品设计是否符合客户使用习惯以及客户在操作中的感受将直接决定客户满意度。体验营销可以让客户快速掌握产品操作的捷径,同时在体验营销过程中也可以收集客户的使用感受,作为产品优化和升级的依据。

5.5 积极培养专业性人才

要积极培养适应电子商务支付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湖北武汉已经成为世界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但是留在本地的优秀毕业生并不多,很多知名电子商务支付或者相关行业的单位都在沿海或者京、津、沪等地,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人才前往。

针对目前湖北省电子商务支付核心技术人才比例较低的特点,在电子商务支付业务肝发和运营过程中,可考虑与IT企业联手,培养一批既懂金融又具备IT技术的人才,并且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提供丰厚的报酬或良好的工作环境引进些具备金融、法律、会计、财务管理、计算机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管理和业务务操作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在源头上为这些高素质人才提供足够的吸引力,比如在提供科技企业赙化器方面,给予大力优惠政策,以招引优秀创新型人才和企业落户。

5.6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可以大大提高市场主体对经济活动预期的可靠性,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经济交往及资金融通中的信用风险。因此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成为当务之急。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二要健全单位和个人的信用登记;可以借助人民银行主办的全国征信系统以及设立第三方的信用评级专业机构,加大信用环境建设。设立相应的规章要求,对网上交易的客户商家采用"黑名单"管理,并与各商业银行联手进行及时的通报查询支持。三要要求金融系统实行信用信息共孕。

而电子商务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地方可以根据国际银行监管的实践和我国银行监管的发展方向,借鉴国际金融立法经验,系统规划电子商务支付的监管法律框架,逐步实现监管法律系统化的目标。整体上应以现有的《电子签名法》、人民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人民银行的《电子支付指引》为基础,完善其细则规定,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尽快构建和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法规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目前而言,应着力抓好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方面,明确界定电子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安全措施的操作与安全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大打击网络犯罪行为的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有必要在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网上交易与网上支付的虚拟性、匿名性、流动性以及相应反洗钱、套现工作的复杂性,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规范和惩治措施。

结语:

电子商务是从计算机高速发展以来才新兴起来的一种产物,它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自从有了电子商务这个行业以来,它对社会经济服务带来的便捷和对提高全社会消费满意度都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电子商务不仅自身发展迅速,而且也影响着很多的传统行业,使这些传统行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各种影响。电子商务的影响力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大,,已受到国家和社会各层面的关注。实际上,电子商务支付已经全方位的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在国家支付体系的建设中也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

电子商务支付作为网络经济的市场产物,对我国来说,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最近发展的这几十年间尚未形成系统整体的研究,甚至还没有一个能被大家认同的名称,目前很多电子商务支付系统多是称作电子支付系统,突出的是信息化特征,而没有突出电子商务的属性。从系统建设的角度来对电子商务支付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是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一次尝试,由于篇幅、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本研究仅在某些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远不够深刻和全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例如,当前急需解决的利益分配机制、虚拟货币的有效监管、电子货币对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等深层次的重大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医群. 在线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效率与风险度量研究[D].东华大学,2011.

[2]俞晔. 网络社区对B2C电子商务平台品牌忠诚影响机理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3]郭志光.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4]刘刚. 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

[5]刘伟. 移动支付消费者感知风险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6]徐显峰. 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7]王法涛. 电子商务平台纵向关系治理及竞争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8]李梦琳. 中国B2C电子商务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9]彭晏杰. 第三方支付平台系统设计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4.

[10]骆宁骏. B2B在线支付生态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4.

[11]田政政. 网络第三方支付与消费者保护[D].山东大学,2012.

[12]王伟. 物联网时代电子商务运营和管理方法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

[13]金超. 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定价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