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果在叉车行业工作至今超过五年以上的人,一定会有着这方面的强烈体会。市场竞争中,打败你的不是对手,而是你自己。每个人都喜欢周星驰《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我修改下:“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假如上天给我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一定会对它说:不要走!”
这句话是我们目前很多叉车商的真实心声。
案例一:我在03年底曾经开发过一个台州路桥的商,当时他只是一个体工商户,拥有一间修理配件门面,但是那时台州市场上只有杭州叉车一家竞争对手,第一年他就完成了50多台的销量,迅速在市场上立稳了脚跟。04年,合力也过来了,台励福也过来了。我在04年底就感觉到了一种潜在的竞争正在逼近,于是和他商讨对策。我劝他要改变经营模式,首先将门面扩大,搞得专业一些,专门做叉车,将整车经营和配件库分开管理。那时,我并允诺支持他门面费用,协助他招聘销售人员。05年我又和他就此事沟通过好几次,但是商不为所动。后来这个市场的发展完全印证了我的担心。05年往后至今,大连、美科斯、友佳、TCM、龙工、山推、奇瑞等几乎所有国产叉车都纷纷进滩。到了现在,他那条街上已经成了叉车一条街,还不包括二手叉车经营的。去年,他由于销售不力,已经被我们中断合作关系。但是最主要的是,现在影响他的不光是叉车销售不出去,他的修理配件业务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对他的公司生存造成了威胁,利润逐年降低,经营越来越吃力。
这个案例很好的说明:机会是不等人的,当你在停步不前的时候,别人已经在悄悄抢进;当别人抢进的时候,你再想起步直追,已经晚了,市场已经被瓜分了,空间已经被挤压了。
案例二、11年我在宁波开发过一个做海斯特叉车的商,这家公司成立至今总共才5年左右时间。但是发展却很迅猛。从原来小小的两间门面经营,扩展到现在拥有1400平米的经营面积,有宽敞明亮统一的办公场所,公司员工发展到20多人,有专门的修理车间和配件仓库,拥有大量的固定客户群和大客户资源。公司高层主要管理者全都入股参与管理,形成了上下一心,齐心协力,良好发展的势态。当然,这成功的背后依赖于老板有一个先进的管理理念,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
这个案例说明:脑袋决定思维,理念决定未来,一个有发展理念和注重管理的商会发展的更快更强更大。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一种对比,决定成功的因素不是看谁出发的早,而是看谁出发的方向正确,看谁在前进的道路上看的更远。
那么,现在国内叉车商与厂家的模式又是怎样的一种局面呢?我们下面来细分:
1、厂代合作。就是纯粹的厂家商经营模式,厂家给商一个政策,签订协议,然后就任由商自生自灭,每年底按照协议结算返利和其他费用等。商也无远大目标,能做多少是多少,即使做了,可能也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什么叉车好卖就卖什么叉车,赚钱是第一的。
这样合作的结果就是:寿命短,平均一到两年彼此就要更换合作伙伴,中断关系。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厂家。商表面上看没什么损失,但是频繁的更换品牌,却使客户对其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尤其是之前的老客户群。同时频繁更换品牌的结果是,最终都拿不到一个好的品牌,结果当对手品牌度越来越强的时候,自己已无品牌可做,市场彻底溜走。
2、扁平渠道化模式。扁平渠道化,指的是厂家与商一起共同发展,厂家并不完全依赖商的销售力量,而是将商当做了一个资金周转、货物中转的物流平台,这就逼迫商要跟着厂家的步伐一起前进,必须要达到厂家的市场计划指标和发展目标,才能彼此合作良好。同时厂家厂家不会设立独家商,而是大量发展分销商,利用他们的资源和平台来占有市场。
这种模式建立的前提是,厂家必须拥有强大的品牌支撑,市场知名度较高,客户群接受度高,商们不论规模大小、素质高低,都能迅速走量,其原因就是商仰赖厂家,而不是厂家仰赖商。这种主体不同,主动权不同,是这种模式的根本。比如合力叉车、杭叉就是如此。他们在市场上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占有率,合力叉车2010年的销量是3万多台,2011年近5万台,2012年已经突破7万台了,就是得力于这种营销模式的转变。
但是其弊端是:商永远不可能拥有自己独家的品牌权,始终只是作为一个物流平台的角色,也无助于自己公司的成长,而且渠道命运始终被捏在厂家手里,随时可以取缔。他们的客户永远不是冲着商的品牌去买的,而是冲着厂家品牌去的,换言之,换做阿猫阿狗都一样能做好。
3、直销并存。比如美科斯,他们前期给商抛出了巨大的利润蛋糕,比如低价格,巨大的返利诱惑,广告支持,样车铺底。商于是心动了,全力以赴的开拓市场,但是后期却发现,厂家也在做直销,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开设了门市部。这样,就产生矛盾了。但大多数的商又同时在这样的矛盾中继续纠结的与厂家合作着,因为他们舍不得市场,唯有继续努力的开拓。
然而,这种结果是,同床异梦,忠诚度下降,商也在日思夜想的寻找着其他品牌。
4、厂家培养、渠道资源共享的新型商。以龙工、柳工为例,其实龙工的商数量并不多,但都做的很大。而且他们的商队伍很有意思,很多原来都不是叉车行业的。因为龙工、柳工有工程机械的销售渠道,在前期大量的依靠了这部分工程机械的商来拓展市场,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于是龙工迅速转变思路,开始扶植自己的商,走2S、4S店的经营模式,要求商首先必须是一般纳税人,有专门的经营场所,龙工厂家出钱统一装潢,统一VI形象设计,并给与价格、政策、周转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商必须建立销售队伍,大力拓展市场,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厂家下达的市场指标。于是,龙工在一两年内迅速崛起,市场量迅速上升,在2010年龙工工厂销量达到1万多台,2011年已经突破2万台。
但是,这样的模式下面却隐藏着很大的弊端:利益捆绑,一条绳上的蚂蚱,商压力剧增,利润剧减,唯有依靠每年不断递增的量来补齐利润缺口。如果一旦资金链断了,或者商销量下滑,就必然造成合作关系受损。如今这种现象已经在杭州、温州、以及其他省市地区的商处都已出现,有的并走上了诉讼的程序,商巨亏,厂家起诉追款。
出现这种局面并不是说龙工厂家如何不讲人情,而是由于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模式只利于短期市场拓展,不利于长期市场跟进。像打了激素一样,起来是迅猛的,但是根基不稳的同时已经埋下了隐患和病根。当市场发展一定瓶颈的时候,矛盾就必然随之而来。如果龙工在这方面不作出及时的政策调整,下一步市场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5、依托厂家,打造品牌形象,规范化经营管理,加强自身服务和竞争的核心能力。这种模式原先大多是商国外品牌叉车,比如林德、丰田、海斯特等品牌的商所采取的一种模式。首先是一个比较规范化的2S或4S门店,专业的展厅,规范的办公场所,完善的组织架构,有专业的销售团队和售后服务团队。但是,如今这种模式也渐渐的在国产叉车商队伍中开始出现,管理经验是可以引进并学习的。但是,这部分商并不完全仰赖于厂家的政策支持,而是依托厂家品牌,不断的加强自身发展,塑造自身企业品牌形象。他们有定期的业务知识和礼仪培训,会定期的开展与客户的互相沟通与交流活动,每逢节气会寄送贺卡或小礼物。会制定年度广告宣传计划,和市场拓展计划,然后拿出可行性方案和策略。
这种商是一种很专业、很新颖、很可靠的形象出现在了市场中,给客户以更大信赖感和品牌信任度,同时也能更加直面一些大客户和大型企业的需求,在同行对手的竞争中,无疑客户会更加信赖于此类商。
但是他们选择品牌的要求更高,这也是目前我们有些厂家即使很青睐于这类商,但也无法与之合作的缘故,因为话语权被他们掌控。
这种模式的最好优势在于:市场被他们掌控,客户群信赖的是他们,他们拥有与厂家平等的对话权,厂家要求他们要怎么做,他们也可以要求厂家要怎么支持,这种对话是对等、互相的。这样的合作模式带来的是长久、平稳、运转良性、蓬勃强劲的发展前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清楚的看到了目前市场上商们所处的境地。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别人给的终究是别人的,唯有自己辛勤劳动所得才是自己的。因而,如果你要在市场中想获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想在市场中获得长久的发展和更大占有率,你就必须不断强大自己。民族,唯有自强才能兴旺,企业也是如此,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但是,如何才能强大自己,这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想实现的。一句话:没有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加强理念和知识的学习,往前看,稳步前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其结局必然是如我案例一所讲的商一样,最终只有消亡一条路,也许不会消亡,但已然没了发展前途。
叉车行业现在也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主机厂中大的越大,比如杭叉合力,小的越小,比如厦叉、靖叉、华和、吉鑫祥等,现在都处在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商团队也是如此,各个地区商也都出现了这种局面,市场占有率两极分化。但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现实是残酷的,没有人情可言。
篇2
一、结算业务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1)结算业务市场广阔、发展迅速。据统计,2008年国家央行的各类支付业务金额总共是1131.04万亿元,而这个数据则是同年的GDP的37.62倍。而在2009年,央行的同类业务金额上升到了1208万亿元,则是同年GDP的36倍。与此同时,因受各方面的影响,从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贷款余额与同年的GDP的比例一直都在100%到117%之间,而到了2009年则为166.59%。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结算业务的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2)经济资本成为约束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瓶颈之一。如今,随着金融企业会计准则与巴塞尔协定的广泛实施,凡是占用资本较少或者比较少受到经济周期影响的结算或者是现金业务,现在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与此同时,现在的利率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影响,而且融资方式也呈现出“脱媒”的发展趋势,此外,同业之间的竞争也由以前的依托信贷业务转向依靠结算服务。因此,企业的结算业务对于银行未来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
(3)结算类产品是商业银行最基础的产品类型。无论是国际结算,还是人民币的结算,都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结算作为现金业务的重要基础,不管是进行贸易融资,还是票据管理,以及供应链金融,这些都是从结算业务中衍生出来的,至于存款,那更是与结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客户结算行为对商业银行营销至关重要。每一家企业的日常资金结算都与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规模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只有对企业的结算信息了如指掌,才能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及风险有一些清楚的了解和把握。
(5)结算服务是提高大多数企业满意度的首要因素。根据前不久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产品中排名第一位的是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度,此外,账户交易的便利性,以及是否代收付和贸易融资等均排在结算产品的前十位。与此同时,瑞士信贷集团的汉斯?乌里希?德瑞克曾说过,未来全能银行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其是否拥有自身的网络组织,以及能在其网络组织内进行产品的多样化组合,同时,保持这些产品在变革的节奏和相互依存方面的灵活性,以及产品特性的趋同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中,结算业务将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结算市场在未来的竞争情况
与那些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的存贷款市场相比,商业银行的主要竞争者,在支付结算方面都拥有抢夺或者是渗透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实力和想法,正因为如此,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格局才会越来越复杂。例如,在2009年底,为了有效地实现跨行之间的网银互联,同时,支撑起新兴的电子支付与人民币的跨境支付业务,让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实行对等支付结算,央行推出了第二代支付系统以及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企业也开始涉足资金结算业务,如恒生电子、甲骨文以及用友软件等。这些企业主要是结合客户对于现金管理的具体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做现金管理系统,作为客户现金管理的人为其处理相关的业务工作。
现代企业作为资金结算的主要需求方,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无论是财务架构的改革,还是功能外包都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一方面,会有一些企业成立专门的财务公司,专业从事资金结算等方面的业务,从而通过市场竞争来降低存贷款的水平以及手续费的支出等,从而让商业银行的收益受到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有一些企业会开拓更广泛的财务管理外包功能。例如,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现金流的预测以及账务管理等,这些都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其在资金结算方面潜在的竞争对手也不少。例如,第三方支付服务商、金融物流公司等。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与这些公司在信用中介和支付结算方面的职能具有同质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如果哪一天国家出台了支付清算组织的管理办法,或者是电子货币管理的办法出台,那么,第三方支付的服务商在支付清算牌照所赋予的权利下,肯定会对商业银行的非现金电子支付市场展开争夺。
三、商业银行资金结算业务未来的发展
(1)加快统一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结算业务作为商业银行联系金融市场信息与资金枢纽的关键点,主要是通过央行和行内的各种类型的支付系统,让商业银行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等多个金融市场相连接,从而体现出央行作为最大的支付平台的理念。对于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而言,商业银行应实现其内部不同的产品线与不同币种业务的统一运行,以保证在同一平台能满足多种币种、多个时区、不同语言以及适用于多种监管的要求。
(2)与非金融支付服务商开展合作。央行在2009年有关支付体系的报告中曾表明,央行对一些非金融机构的名称进行了登记,这些金融主要是从事网上支付、电子货币发行和清算等方面的业务。央行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在第三方在线支付服务商的定位明确之前,有机会可以在这些已登记的非金融机构中找出一些资质较高,而在未来可能会获得牌照的企业,与之进行电子商务方面的合作,这对于央行来讲将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3)借助客户基础与信贷资源发力。在我国的商业银行资金结算方面,业务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信贷的支持力度大、收费高。因此,物理距离成了影响客户选择银行的主要因素。而信贷危机的存在说明了一家银行在处理日常清算,以及支持企业的流动性方面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如果商业银行能以现有的客户和信贷资源为基础,将一家企业从基础的账户管理到融资业务等都包囊下来,那将非常有利于增强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
(4)参与资金结算业务全球竞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对于本国的企业来讲,也必须有效地争取国内和海外的投资项目,为本国的商业银行进行全球化的资金管理提供机会。同时,对于商业银行本身来讲,也要积极地开展海内外的分行网络,一方面为总部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也要探索出技术以及境外资金管理的客源。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统一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与非金融支付服务商开展合作,并要借助客户基础与信贷资源发力,同时,参与资金结算业务在全球的竞争,这样,才能让商业银行在未来的结算业务中占有一席之地。
篇3
1、 围绕消费者这个核心,传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正在发生裂变,医药工业正面临什么样的变
化趋势?如何看待这个趋势带来的影响?
王亮:医药行业发展至今,从传统的产品和渠道主导,已经逐步进入终端主导的新阶段了。但是,目前这个终端主导,依然是零售终端或医疗终端(医院、诊所等),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消费者(患者)。但是,我们可喜的看到,目前的医药工业企业正越来越重视对普通消费者(患者)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虽然这种趋势还是停留着电视广告、互联网和保媒广告,或社区的终端宣传活动等。但是通过这样一个趋势,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未来的医药生产企业的经营行为,在充分考虑渠道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前提下,将开始通过对消费者(患者)的影响,来补充零售等渠道对消费者(患者)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从这个趋势来讲,未来更考验企业的产品力和与消费者(患者)的互动力或体验力,或者企业通过零售等渠道面向消费者(患者)的有效传播性。这将不仅仅是OTC产品的专利,临床产品伴随着处方的开放,也将从争夺大夫的笔杆子一个方向,逐步向影响消费者(患者)的自我判断来使得其有自主购药的主导能力。只要这样,医药行业才会真正进入消费者为王的时代。
2、 有观点认为,医药生产企业在健康产业重构过程中受影响最小,因为只要做好产品就可以,
篇4
不同类型工业物业发展趋势
工业地产涵盖了多种产品和物业类型,包括重工业厂房、轻工业厂房、仓库、研究与发展用房等。而对于不同类型的物业,今后的发展趋势也有差异,对于投资者来说,尤其应该引起重视。要明确的是,在工业用地上建造商品房属于违法用地,得不到法律保护,因此在工业用地上建造的写字楼、酒店、商铺在此不作讨论。
第一类是重工业厂房。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上海的工业发展重心开始以重工业为主,而也正是由于重工业的发展,才使得上海经济腾飞得以实现。上海所在的长三角目前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重点发展的6大行业中有5个属于重工业范畴,分别是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汽车和成套设备制造业,并且,这个转型期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这表明,为这些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投资者应注意重工业在未来的规划布局,避免由于污染等原因而进行的规划调整。
第二类是轻工业厂房。目前市场上大量的标准厂房就是轻工业厂房,建筑标准较低,而且在行业上具有更强的通用性。上海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国轻工行业的物流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成为运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发展高技术轻工产业的新龙头,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生产加工型厂房需求可能面临逐步缩减,而满足物流、研发性的厂房需求将逐步增长。
第三类是仓储设施。与仓储设施需求休戚相关的行业是物流和零售业。由于上海具有港口、机场等区位优势,加之政府将物流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促使物流设施在未来的供求增加, 而近年来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仓储设施的需求不断提升。
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上看,上海未来的仓储需求将逐步转向以大型企业为主,仓储业面临向专业化、标准化发展的转型。那些靠近大型企业、规划合理、运作良好的仓储设施,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占到优势。
第四类是带有研发性质的用房。这类物业在建筑形态上兼有写字楼和简单生产厂房的特点,其行业通用性更高,几乎所有的创意产业和部分的小型生产、测试企业都可能成为用户。上海的创意产业发展近年来已经成为热点,增长率连续几年超过10%,与此同时,市中心写字楼租金的快速攀升也使得一部分租户走向工业园区内的写字楼。未来的竞争将偏向于产品的独特性和入住企业的服务。不过,我们要再次提示投资者,纯写字楼项目属于违法用地,在购买时必须注意。
大开发企业的投资要领
目前,物流园区建设是全国的热点,全球最大物流配送设施网络的开发商和提供商美国普洛斯于2003年进军中国,陆续在苏州、上海、广州、大连、深圳、北京、天津等重要城市建设物流园,并且均受到好评。以大连普洛斯-集发大窑湾物流园为例,在选址上,大连拥有著名的天然良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和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转运枢纽,区位优势明显。东北地区工业基础雄厚,重要资源对港口物流需求很大,过去由于物流设施的制约,大量的转运在韩国完成,于是普罗斯看到了巨大的物流需求潜力;并且,保税港区享有优惠政策,保税港是目前我国开放度最高的经济监管区,是我国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合的,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监管区域;其次,普洛斯提供高标准的物流设施及开发和定制服务;此外,它能够运用本地与全球的资源,与客户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提供合适的设施。
另一个以综合性园区开发管理见长的企业是新加坡腾飞,先后在苏州、天津、沈阳、杭州等城市打造先进工业园区。他们的成功之道在于利用腾飞园区和房地产管理系统,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对规划予以严格管理和执行。比如苏州工业园以分等级商业中心取代商业街,城市秩序和交通因此相对稳定;园区内规划了“研究生城”,加强人才引入。而在杭州的新加坡杭州科技园,则利用杭州的人才和产业优势,打造班加罗尔式的软件外包基地。其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时间有些长达8年,在严格执行正确的规划思想的同时,也给调整预留了很大的空间。
对于企业或者工业地产的投资者而言,选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考虑的问题包括确立物业的承租者或购买者的行业类别、判断某一地区的区位条件、交通是否能够满足这一产业的要求、在更大的区域内未来的产业发展将如何、是否有新的机遇出现、政府对于该区域的规划和扶持的产业类型及扶持的方式等。尤其对于投资者来说,好的工业物业归根结底是要有较高的回报率,一些物业看似非常优秀,但由于售价高昂等其他因素,使得回报率并不令人满意,那么对于投资品而言,这并不是好的选择。
篇5
从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带来高企的市场利率,为当前房地产市场制造了空前紧缩的金融环境。这种市场环境对需求和供给方都带来了抑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作为优良投资品的上海高端公寓市场能否具备过往的价值?未来的高端公寓市场将走向何方?
在研判未来市场走势之前,需要对当前上海高端公寓市场进行新的界定。高端,并不仅体现在价格上,也是产品价值的综合表现。因此,从产品价值内涵角度审慎的高端物业,必然存在以下两点基本特征:
第一,地段条件优良是必备条件,但并不是决定因素。谈到上海的高端公寓,许多人自然联想到静安、黄浦、卢湾3个城市中心地段的住宅价值。背靠良好的区位环境、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沉淀、交通便利,已经成为多数人对高端公寓的首要概念。但从目前上海高品质楼盘的分布来看,过往的城市中心区位已不是目前上海高端公寓最集中的区域。相比新建设的城市新区,城市中心区狭窄的街道、成批的低品质旧房、散乱的商业分布、过时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已使有些地段失去了高端楼盘开发的市场潜力。
第二,环境良好,服务周全、物业管理先进的楼盘,成为上海未来高端公寓的基础条件。住宅的舒适、方便、美观,是高端公寓业主选购楼盘的最主要的需求点。然而随着市场发展,这3大基本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从以上两点基本特征来看,上海的高端公寓市场正在经历价值重塑的过程。从产品形态角度来看,能够代表未来上海高品质住宅的产品会有哪些?什么样的细分住宅产品会成为未来市场的宠儿?
结合上海市场特征,未来的高端公寓产品可分解成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城市中心区内品质优良、服务先进的公寓产品。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高端公寓的未来价值,将更多与周边区域转型及改造紧密联系。从这类产品的发展用地供应情况看,近2年上海城市中心区旧城改造的难度逐步加大,中心城区每年新增的住宅土地供应不超过年度市场总供应的3%。因此,从供应总量上看,目前极其少量的供应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但与此同时,上海城市发展格局正悄然改变。未来的4个城市副中心建设、世博园区建设以及轨道交通网络系统不断完善,都将使上海的城市中心区周边的土地功能升级与转型。伴随大面积城市土地使用性质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上海优质高端楼盘分布格局将逐步改变。未来的新江湾城、苏河湾、天山板块,都将是随着区域配套成熟而形成的高端住宅新的分布区。同时,从这几个新的区域来看,讲究大规模生态、注重区域文化内涵等新的特征,代表了未来海派高端住宅的发展趋势。
第二,高品质服务型公寓。随着上海城市产业升级,广泛的商务交流及越来越热的城市旅游业发展,服务讲究、设施齐备、环境优良的高品质服务型公寓价值日趋显现。这类产品是对外接待的窗口,代表了城市与世界接轨的形象。但从目前发展来看,这类产品供应相对过多,同时面临酒店的竞争。
未来上海高端公寓产品将呈现以下几方面发展趋势:
第一,城市中心高层豪宅成为趋势。上海密集的城市发展布局与核心区有限的资源环境,决定了多数消费者对于城市最佳地段的居住需求将得不到满足。针对这种资源共享的需求,类似于纽约曼哈顿、伦敦海德公园,上海新天地、小陆家嘴等具备城市中心公园环境的板块,将形成高层豪宅的聚集区。
第二,户型面积将会突破,大户型产品受宠。受制于政府对新建商品房户型面积的调控政策,未来市场住宅产品的供应将以中小户型为主,针对高端客群的大户型产品供应将大大减少。鉴于对居住品质的讲究,高端客群必然会青睐大户型住宅产品。因此,城市中心区大户型产品将受到市场追捧。
第三,定制式精装修住宅成为主流。随着开发商装修水平提高,用材讲究、施工精细、风格多样的个性化精装修住宅,由于迎合多数高端消费者对于节约时间方面的需求,将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注重环境的私密性。不同于普通住宅产品,高端住宅产品未来的景观发展趋势,将在注重舒适美观的基础上,更加讲求环境的私密性。营造安全、安静的环境是高端客户群对自身财产保护这一基本需求的体现,因此,院墙、水系、密植的树木、花架等具备美观及遮蔽功能的景观处理手法将广为应用。
第五,注重建筑高科技应用。高舒适度、低能耗住宅产品,将从本质上提高居住者使用住宅的满意度。抛弃了空调等电器设备的干扰,室内光、声、热能环境及空气质量的明显提升,会带来回归自然生态的感觉。通过住宅高科技的应用,一年四季恒温恒湿,即便在梅雨季节也得到干爽的清风,这些都将成为未来住宅舒适度的重要标准。
第六,注重社区化资源的配置。结合上海的城市建设,未来高端住宅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城市发展,世外桃源式的住宅小区意味着边缘化与人气不足。不同于杭州、青岛、厦门等休闲旅游城市,选择在上海居住的业主更加注重的是与上海这个城市的交流。因此,未来高端住宅的分布,必然会与周边的文化设施、景观资源、商业发展休戚相关。
篇6
[关键词]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DOI]10.13939/ki.zgsc.2015.12.104
1引言
近年来商业地产发展迅速,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商业地产的市场投资额增长迅猛,年投资均速达到了30%。2014年更是商业地产的关键一年,首次打破多年以来相对于住宅地产发展滞后的局面,目前其投资增速已超过住宅地产的投资。商业地产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经过几轮的调控,对整个住宅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在此背景下不少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开始转型,提高了对商业地产的持有比例,商业地产成为市场热切的关注点;另一方面是受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目前我国正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占比在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催生了对写字楼的大量需求。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大了商业地产的需求。
2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2.1以城市综合体为核心的商业地产呈井喷式发展
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传统单一的商业氛围难以满足居民对消费多样性的需求,而城市综合体正符合现代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能够将项目的建筑功能与商业功能融入到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对该区域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另外,由于城市化率的提高,人口扩张,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居民个人的生活成本增加,而城市综合体能够在空间形态上整合土地资源,集约化开发,在立面空间上能够融合不同功能。正是基于此原因,国内许多城市的商业地产都以城市综合体为核心的形态出现。
根据国际惯例,当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年,将步入城市综合体快速发展阶段,虽然2013年我国人均 GDP为6767美元/年,排除地广人多这一因素,以及考虑到城市化进程,现今国内大多数的重点城市都已迎来城市综合体的大发展期。
就目前来看,各城市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的数目都在处于增长的趋势,并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部分区域存在供应过剩。据统计,2013年全国50个热门开发城市中,其中有11个城市的城市综合体规模(除住宅外)超过1000万平方米。从现有土地供应与规划来看,这50个城市的综合体个数及规模还将持续大幅攀升,预计到2015年非住宅总体量将达5.64亿平方米,较2013年增长达77%。而到2015年在这50个城市中,将有26个城市的城市综合体规模(除住宅外)超过1000万平方米,见表1。国内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一批二线重点城市已进入城市综合体快速发展期,新区建设、旧区改造等城市的更新,为城市综合体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动力。
2.2商业地产总量过剩,区域性过剩已成必然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商业地产并不能无限发展而是有一定的市场容量,需考虑到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的能力。一般而言,商业地产的市场容量与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的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相应的对零售商品的需求量也较大,商业地产的市场容量也较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该城市的居民的收入水平会有所提高,而使收入成为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会加大对各类消费品与服务的需求量,扩大商业地产的市场容量。人均商业建筑面积与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一定的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着人均商业建筑面积的大小(见表2)。根据资料显示,世界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或国家的城市人均商业建筑面积一般在1.2平方米左右,例如香港为1.3。相较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均商业建筑面积则较高,一般为1.2至1.7,如纽约和东京就达到1.7以上。这也说明商业地产是有市场容量范围。孙斌艺、张永岳、谢福泉(2012)基于定量与定性的方法,以上海经济人口承载力为基础,通过模型预测了上海市商业地产的市场容量,结果表明2003―2008年上海商业地产市场容量增长速度与商业网点面积基本协调,2009年以来上海市商业地产整体规模存在偏大的倾向,也就是说目前上海商业面积已达到饱和。而在国内的一线城市,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人均商业物业面积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上海的人均商业建筑面积甚至超出了2平方米,部分二线城市也正在向这一数字靠近,区域性过剩明显。
2.3电商对商业地产的冲击
商业地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正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购物空间的立体化;二是购物时间的零碎化;三是购物方式的移动化;四是信息传播的快速化。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将改变之前在特定时间及地点的传统消费习惯。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购物以其不限时间、地域的限制及购物的便捷性,成为消费者购物消费的新渠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网购的消费倾向颇高,消费模式也逐渐从线下向线上转变。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0.2万亿元,与2012年的8.5万亿相比增长了近30%。其中网络零售市场规模交易额为1.9万亿元,与2012年的1.3万亿元增长了42.8%,在社会总消费品零售额中占了8.0%左右。而2014年的“双十一”当天的总销售额为571亿元。种种数据表明电子商务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传统的零售商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影响着商业地产未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地产业态结构的调整及优化。
3商业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3.1发展社区商业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它能够满足社区内居民的基本需求包括购物需求、各类服务需求及休闲娱乐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社区商业将会是商业地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社区消费约占整个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40%左右。目前社区商业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形态比较单一,基本都是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并存的混合形式,且缺少一套完整且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研究理论。但社区商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国内一线的部分地产开发商如万科、保利及金地等开始关注社区商业,并加大了对其的投入。要使社区商业的可持续的发展,一方面是要考虑到传统模式的存在,加快对该模式的改造,对原先商业设施的业态组合及经营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可以引进一批先进的零售业态,基于社区居民的多样性需求增加服务项目,增设休闲娱乐项目,满足社区内居民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借鉴国际成功的案例经验,促进现代化的社区商业的发展,规划新的业态形式,满足社区居民集购物、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全方位需求。
3.2增加体验式商业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消费心态的日趋成熟,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将单纯的购物需求转向情感层面的需求满足感,逛商场不仅仅只是购物,更多的是出现了休闲、娱乐、餐饮、运动、培训等多样性的消费诉求。未来的消费者更愿意在环境、服务、情感等方面买单。根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的统计,消费者在商场的一般逗留的时间在45分钟左右,而在一个具备体验功能的现代购物中心的逗留时间约为2.5小时到3小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其他方面而不是购物。体验式消费也在此背景下受到重视,它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延长消费者的逗留时间,而且进一步促进商圈的成熟度。实际上,国外有不少成功的体验式购物中心的案例,诸如美国纽约第五大道、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英国伦敦牛津街等。国内一些房企也开始注重体验式商业,万科正在重新整合商业业态组合配比。2013年以来新开业的万达广场增加了体验式业态的份额,比例将达到55%左右,而计划在三年内该比例将达到60%。
3.3转变商业地产盈利模式
商业地产从起步到成熟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阶段一是商业地产的开发销售,该阶段主要以产权式商铺为导向;阶段二是租售结合,通过销售和自持商铺实现;阶段三进入到商业地产的金融阶段,表现为金融证券化影响物业持有主体。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对于商业项目盈利模式的选择,较多的开发商会选择销售或租售结合,这样
可以减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而选择自持则需要开发商具备足够的资金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过,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与完善,金融市场的改革,传统的商业地产盈利模式已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要求。像国外的商业地产市场,REITS的有望成为主角持有商业物业,一方面可以分散投资风险,通过估值盘活资产,实现价值增值,另一方面可以稳定项目的现金流。
3.4注重商业地产的运营
商业地产的运营是指在招商完成后,基于商业项目的不同规模、业态规划和主题定位,对商业项目进行一个有序、有效的经营管理。一个商业项目能否健康可持续的运营,除了正确的市场定位与招商外,关键还要看运营管理。而随着商业地产的不断成熟发展,运营的作用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开发商逐渐会从重招商转向重运营。但就我国目前来看,商业地产更侧重于招商部分,忽略了运营管理的重要性,而国内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水平也比较低下,参差不齐。与招商相比,收益较弱、见效也不够快,因此比较重招商。不过良好的运营管理能够提升商业地产收益和物业价值。现代商业地产运营的核心就是将松散的经营单位、不同的消费形态以及多样的业态组合统一为一个相同的经营主题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本质是把投资者、经营者与管理者三者直接联系到一起,组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商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斌艺,张永岳,谢福泉.上海商业地产市场容量及合理规模研究[J].科学发展,2002(2):70-79.
[2]马文杰.商业地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房地产,2011(11):55-56.
[3]张晓炜.我国商业地产经营模式探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4):3-4.
[4]吴步鉴.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6):88-89.
[5]吴步鉴.商业地产的市场定位分析[J].经济研究,2008(8):46-47.
篇7
关键词:图书馆 移动服务 研究现状 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116-03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迅猛发展和以Ipa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的大量应用,提供移动服务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一大延伸服务途径,且由于移动服务打破了传统的图书馆阵地服务模式,是现代图书馆向社会发展需求的兼具知识、科技双重内涵的现代化服务的发展方向,因此受到了国内图书馆界的积极应用,也得到了图书馆学术界的深入探讨。本文主要梳理了国内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相关研究主题分布,并分析了移动服务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1 我国图书馆界移动服务研究的概况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分别以“移动图书馆”和“图书馆”&“移动服务”作为主题检索词,对我国历年发表的学术文献进行文献检索,去重整理后得到286篇文献(检索日期:2013年8月26日)。从研究成果的分布和数量来看,最早的研究文献是广州财政学校的沈向若发表于《现代情报》2004年第三期的“多媒体短信技术实现图书馆移动服务”一文,但主要研究成果产生于2008年及以后,2011年达到了高峰,共计有28篇相关研究成果,由此可看出在经过了本世纪初的研究探索后,我国移动图书馆及图书馆移动服务开始大量投入实践,研究的热潮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从成果的期刊分布来看,这些成果主要分布在图情类期刊上,也分布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等多种非图情类期刊上,说明移动图书馆及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既得到了业内的重视,也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认可,是我国近年来的一大学术研究主题;从研究的主题演变来看,在研究初期,大多成果以移动图书馆与移动服务的服务形式、服务实现及服务终端实践介绍为主,如对图书馆短信服务的介绍、移动图书馆的功能与设计实现等。但随着越来越多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开展,相关的研究也发展到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改进、中外对比等层面,如对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对比、移动图书馆建设的经验等。并随着对移动图书馆及移动服务的研究深入,我国业界学者也开始注意到了移动服务的用户需求、信息行为等方面。可以说,移动图书馆及移动服务的研究主题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认识、引进、应用、改进的发展历程,目前这一研究已完成了对其的引进认识、实践总结、经验交流阶段,已向深层次的用户研究方向发展。
2 我国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研究主题分布现状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发生了变革。图书馆界对移动服务的研究主题也分布在多个方面:
(1)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研究。对移动图书馆和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研究主题中,对服务内容的研究占据了最大比例,不少学者在初期研究短信服务、书目检索、新闻通告等基础上,还对可以实现资源检索与获取、互动服务的图书检索与借阅、参考咨询、信息推送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如,郑满生从短信服务的发展和特点入手,对手机短信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之中进行了可行性分析[1];朱雯晶与夏翠娟以上海市各联盟图书馆的移动终端进行二维码或其它条码识别,以获取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各成员馆基本信息为例,介绍了移动服务中的二维码应用[2]。
(2)移动服务的实现手段研究。对移动服务的实现手段研究,目前主要是对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设备以及各种平台系统如何应用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如,卢向华基于短信和WAP网站方式的手机图书馆的不足之处,结合手机客户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Android的图书馆手机服务模式[3];孙萍根据图书馆实现移动服务的短信、WAP及J2EE等三种技术方案的优缺点,分析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4]。
(3)移动服务的用户体验研究。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服务体验是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建设宗旨,因此,我国图书馆界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的移动服务用户体验研究。如王茜、张成昱以清华大学图书馆自主开发的移动图书馆所进行的用户体验调研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用户对系统现有功能设置和各项指标的满意程度,并对TWIMS系统的后续开发与完善以及下一阶段的用户体验问卷调查提出了意见与建议[5];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徐婷等人提出了虚拟图书馆的优势及情境体验式的设计理念[6],同时在对移动图书馆WAP网站的发展与实现技术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图书馆网站的建设进行了设计[7]。
(4)移动服务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如何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用户的需求,进而构建、改进能提高用户服务体验的移动服务模式,优化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是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研究主题。如,周怡等对复旦大学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用户需求及体验进行了调查与分析[8];朱多刚对影响图书馆移动服务用户行为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成本、使用态度、使用行为意向五个变量及其关系进行了假设与研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用户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9]。
(5)其它方面的研究。除上述研究角度外,我国图书馆界学者还对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系统建设、信息存贮平台、著作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研究,如,对移动计算时代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如服务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服务内容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操作界面向友好化方向发展等;还有学者对云环境下的移动服务平台构建进行了研究,对云环境下的图书馆移动云服务模式、云平台构架进行了构建;也有学者对现有版权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设置基于提供复制与传播机会的法定报酬请求权,以著作权补偿金为模式,依靠集体管理组织来组织实施;等等。
3 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述评与发展态势
3.1 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述评
从上述研究主题分布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界对移动服务的研究随着移动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等移动服务模式的产生而发展,并随着对移动服务的研究深入,现已发展到了对其可持续发展、系统架构改进、云环境资源存储等较高层面,这些研究也为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从概念走向了现实。但仔细分析研究主题的分布,还可以看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主要有:①资源建设的研究视野不够。尽管对移动服务的资源存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在云环境下的资源存储,但对移动服务的资源整合、数据挖掘等研究不足,移动服务所依赖的支撑资源还主要是图书馆已有的自建数据、购买的商业数据库、馆藏目录、网络资源、门户网站资源等,对资源的深层开发不够,明显制约了移动服务的深入发展;②对移动服务研究的系统性不足。对已有的对移动服务研究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馆对移动服务的研究没有突破概念的束缚,并没有将移动服务纳入到当前的服务体系之中,这种理论研究上的不足,也在实践中限制着移动服务未能作为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③对移动知识服务的研究尚待加强。主要从网站、短信等形式发展而来的图书馆移动服务,使其服务优势性能主要体现在移动性、便捷性等方面,但随着知识服务[10]、嵌入式服务[11]及学科服务[12]的深入发展并逐渐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加强对移动服务的研究,使其服务向知识服务方向转移无疑是发展方向之一,而目前对移动服务的知识化服务方向的研究尚属空白。
3.2 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的未来发展态势
在对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研究与实践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总结与发展后,寻求未来的发展,无疑更需要理论的先行探究,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未来移动服务的发展态势有:①移动服务的服务研究空间有限,研究重心向资源开发方向发展。随着移动服务的成功实践,对其服务方式、内容、模式的研究将会随着社会技术的产生而变化,但可以预料到研究的空间相对较小,因而转向目前属于薄弱环节的资源建设无疑是必然的,如上文提到移动服务资源整合、数据挖掘、语义开发等都可能为未来的资源开发研究重点;②从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角度去研究移动服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逐渐成熟,驱动着图书馆必须去建立一套服务覆盖、资源节约、方式多样的服务体系,将移动服务纳入到服务体系的语境下研究也将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③提升对移动服务的知识化水平研究。知识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促使着图书馆进一步向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转移,图书馆如OCLC、谷歌等建立一站式的知识服务检索站点,已是大势所趋且已在实践,因此,如何提高这种发展环境下的移动服务知识化水平无疑也是未来的一大研究趋势。
4 结语
从我国对移动服务的研究发展与现状可明显感受到移动服务的发展之快与带给图书馆的机遇,对其研究现状的分析也能让我们看出研究与实践的不足,对其发展态势的分析更能帮助我们对未来移动服务的发展做出预判,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主动的提升对移动服务的研究水平与服务水平,推动我国的图书馆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满生.论手机短信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0):65-67.
[2]朱雯晶,夏翠娟.二维码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应用——以上海图书馆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Z1):120-125.
[3]卢向华.基于Android平台的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5-68,87.
[4]孙萍.图书馆实现移动服务技术方案的比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0):61-63.
[5]王茜,张成昱.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调研[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38-45.
[6]徐婷.基于情景体验式的虚拟图书馆建设模式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7):81-82.
[7]徐婷,汪志莉,徐来.基于用户体验的手机图书馆WAP网站开发[J].图书馆学刊,2012,(3):116-118.
[8]周怡,张敏,李莹.复旦大学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及体验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2,(2):32-38.
[9]朱多刚.高校学生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向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4):77-82.
[10]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0-35.
[17]李文文,陈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92-94.
篇8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让我们看看那些互联网精英们都在干些什么?
未来,互联网服务将呈现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
作为以IT为核心的门户网站,几大IT门户围绕IT资讯、技术、产品、导购、数字娱乐等都形成了覆盖IT从低到高的全方位的频道布局,在垂直市场上追求信息最大化的覆盖一直是这几年IT门户发展的轨迹,这一结果也形成了今天IT门户服务模式总体趋同,产品同质化的现实。在总体模式趋同的状态下,各家的特色优势有所不同。比如赛迪网,拥有中高端优势,而其他的IT门户,也拥有各自的优势特色。
信息传播为主,媒体特性显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纵观IT门户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到,IT门户网站大多都拥有很强的媒体背景,所以,时至今日,媒体信息服务依旧是其主流的商业模式。
传播价值增强,步入产业主流。中国IT产业的发展造就和催生了IT媒体的发展。一直以来,作为产业传播的主流,IT媒体一直是产业传播的主流通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中国网民的快速的增长,我们看到,IT门户网站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其专业的定位和丰富的内容,逐渐成为IT专业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IT门户网站正在进入产业传播的主流阵营。
受到两端挤压,模式易被复制。中国的IT门户网站,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中国的IT纸媒体那样幸运,因为IT纸媒体在它发展的过程当中,其实是有一段真空的黄金期,抚育了它的成长;而IT门户网站,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综合门户广泛的社会受众,和互联网信息易被复制性的冲击。另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市场细分领域的IT网站以细分服务为特点,对IT门户受众的有一定的分流影响。
我们认为IT门户的发展,必须要顺应的是用户需求的一个趋势的拉动。在海量信息和荣誉信息时代下,我们认为未来的整个用户的需求趋势,会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服务的专业化。随着信息极度丰富,专业化、垂直化的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和成本,服务专业化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互动的社会化。互联网鲜明的特点是互动性,以Web2.0为核心的互动,将完全是以个性化、社会化为基础。以个人为中心,自生产、自组织、相互沟通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是毫无疑问的。
内容的自主化。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Web2.0的出现使得单向信息变为双向或多向信息传播,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信息,像博客等等,都在风起云涌。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信息,生产内容的方式将形成内容自主化的潮流,彻底颠覆媒体的运作模式。应用的平台化。互联网被看作服务平台,以前的互联网只是媒体传播平台,未来将全面提升为应用平台,包括会孕育出各种各样的应用模式――娱乐平台、交流社区平台、知识平台、商务平台、政务平台等,形成一种异彩纷呈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服务。
需求两极化。信息获取方式趋于两极,急需的通过主动搜寻,这也就是现在搜索引擎为什么大受追捧,非急需的可以选择定制或信息推送。
篇9
而全球数据中心份额在下跌,更多的数据中心转移到以云数据中心为主,我们认为,未来云会超越传统数据中心。
去年的云+未来大会上,我们说“云是互联网+第一要素”;而今年我们认为,云是数据中心最重要的要素。在数博会上,我们提出了“用云量”这一概念,它由用电量而来,未来,“用云量”将是反映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与电能带来的变化一样,云也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为此腾讯提出了云在未来的三个发展趋势。
第一个趋势 云是产业革新的原动力
打比方,在电力时代,大家会有一个概念叫“插上电”,而电能带来了电气化革命;在云时代,会有一个新的概念“接入云”,这将会带来数字化升级。
有了电,就有了大量的发明,电灯、电报、电车;云出现后,就有了一些我们现在认识的互联网形态,跟餐饮结合,就有了美团、点评,跟出行结合,有了滴滴、摩拜、ofo。
就像电气时代的初期阶段,现在也只是云的初级阶段;而就像电器时代有了电脑一样,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云+人工智能”。
现在行业里有很多用云的趋势,包括传统物流行业也在向数字化转型,通过接入云做流程再造。包括报销等流程都会更加高效。
比如说顺丰,现在他们货运单上的信息可以通过OCR来识别,把这些数据接入云端,可以进行实施管控。
还有电子发票,在微信我们做到了红包都可以在云端流通,那发票为什么不行呢?
因此我们在推动这件事,与一些酒店、运营商一起,包括金蝶、用友这样的服务商。
第二个趋势 云是新型社会管理的主平台
目前政府的一些部门,已经越来越依靠云。根据云的数字化升级,能够实现高效精确的数字化管理,尤其在政法管理和交通管理方面。
目前的一些电信诈骗、黑产,其实早就开始使用云技术了,如果不用云这个武器,我们就没有方法去对抗他们。
未来高度互联的世界是可管,可知,可控的,但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拥抱未来。
第三个趋势 云是人工智能的强载体
我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传统企业的未来,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处理大数据。云可以提供海量的数据和强大的运算能力。
比如,腾讯的围棋(人工智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证明了腾讯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一定实力,后台全靠腾讯云支持。我们团队最近一个月告诉我,癌症诊断也取得了突破,可以辅助医生做肺癌早期筛查。
篇10
传统企业该怎样才能抓住互联网发展的商机?如何才能在数字领域实现效果最大化?这些实际的问题,造就了一个行业的兴起——数字营销及电子商务服务业。博拉(Bolaa)是数字营销服务行业中的一员,它将自己定位于以互联网整合营销服务为基础的全方位数字营销服务提供商。
定位于提供数字营销服务
随着数字商业时代的迅速来临,以社交网络、移动终端、电子商务、搜索引擎、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化浪潮正席卷全球,新技术、新媒体、新渠道、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促使企业营销方式的变革,众多传统企业都面临“触电”压力。
“从2006年博拉公司建立伊始,就将公司发展核心定位于帮助千千万万的传统企业在网上做生意。”谈及公司创业之初的定位,博拉总裁龙峰笑着回忆说。
在采访中,龙峰多次强调技术创新驱动营销变革。在他看来,数字营销的未来发展将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跨平台营销等方面作为主要趋势。龙峰认为,今年是数字营销领域巨大的分水岭,之前是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开启的时代,众多互联网企业布局线上资源,建立网购服务;之后将是一个潜在商机巨大的商贸时代,传统品牌企业纷纷觉醒,开始抢回网络市场。
面对未来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融合的趋势,龙峰开始思考博拉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方向。“谁能帮助众多传统品牌企业在网络市场上赢得先机,谁就抢占了未来发展的营销富矿,就能成为数字营销服务领域的先行者。”龙峰强调,传统企业上网做生意是大趋势,并需要专业和细分的供应商帮助传统企业拓展互联网的营销区域,实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
那么,专业的数字营销服务商应该如何帮助企业,实施数字化商业模式的创新与传统线下生意的衔接?
构建E2C数字商业服务体系
基于对市场趋势的洞察及市场变化的研究,为加快进军企业级电子商务应用市场的步伐,博拉已构建起了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包括数字营销、电子会员和电商服务在内的完整的E2C业务价值链——“数字商业E2C模式”,并特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手机APP把上述三项核心平台做到进一步的整合深化,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跨屏E2C数字商业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在线商贸活动的增值服务平台。
据龙峰介绍,“E2C”代表三层价值链关系,即:面向企业客户的数字商业服务(E to Company)、面向消费者(终端用户)的数字商业服务(E to Customer),以及面向商业伙伴间的在线商贸共赢(E to Commerce)。
“数字营销、电子会员和电商服务这三个平台,并不是特别新鲜的概念,E2C模式仅仅是博拉公司自身内部对于产品研发的归类和总结。从客户角度来看,只是需求不同,在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当我们面向客户的时候,需要根据其行业的不同,提供数据服务、流程服务、消费者调研服务等各项具体服务。”龙峰向《成功营销》记者详细解读,“‘数字商业E2C模式’非常受欢迎,因为这是为企业量身定制的整合方案,节省了以往企业电商部门的建设、设计和推广等一系列成本。”
“博拉目前的主要业务从汽车领域发展到快消、金融、房产、旅游、影视、3C、IT、政府、教育、外贸等10多个行业,其中,汽车、3C数码和快消行业,在所有业务中占比达到70%,今年金融服务及房地产行业的业务占比也有所提升。”龙峰向记者介绍了博拉公司主要业务的行业分布情况,反映出部分传统企业,比如金融服务和汽车行业,对于数字营销持有开放的态度,并且积极尝试新型的互联网营销方式。
今年“双十一”期间,由汽车之家挑起,易车网、搜狐汽车全面接招的汽车电商大战,有80多家汽车品牌参与网上热卖汽车,同时,基金产品也首度进行网上热卖,天猫基金理财专场半天交易额就突破了5.5亿。由此看出,部分传统企业的营销方式正在转型,将从以往的传统方式逐步调整投放方向,开始加大其对数字营销领域的投放力度。基于此,博拉提出的这种E2C模式,并对各行业进行渗透,或可帮助更多行业从实体店搬到网上,促使传统企业真正实现数字营销的战略转型。
布局移动
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博拉在移动互联网的布局开始于四、五年前,博拉为客户提供移动解决方案,包括APP应用及HTML5无缝连接的信息推送技术。由于博拉在移动营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一定的行业数据积累。同时,博拉自身也在不断开发新的移动应用技术,目前拥有将近100人的开发团队,其研发制作的几款移动应用,在安卓和IOS的应用市场下载量非常大,这使得公司在面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时候比较从容。”龙峰非常自信地讲述博拉公司在移动领域的前瞻布局。
- 上一篇:拆除工程项目特征
- 下一篇: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