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

篇1

早晨,我走在上学的路上,亲眼见证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我的心情无比爽快。脚下踏着平坦的柏油马路。以前那崎岖不平的公路早就不见了踪影。路两旁的绿化带像两条长长的绸带,延伸到远方。松树像一个个挺直了腰板的战士,花丛像婀娜的少女。比起以前路两旁的残肢败柳,真是让人心情舒畅。

我上学的这条路两旁,还有很多做小生意的人们。他们以前都是只靠种地赚钱的,现在也经营起了农副产品。你看他们每个人都笑得多开心啊!人们赚的钱多了,生活富裕了,对生活的要求也高了。你瞧,路两旁有开饭店的,有卖家用电器的,甚至还有了电子科技产品的经营商。他们生意兴隆,商品琳琅满目,满足了大家的日常生活需求。大家再也不用麻麻烦烦地跑到城里去买了。

人们的家里也有了不小的变化。首先是饭桌上的变化。温饱早已不是问题,人们的观念也早已从很久之前的“吃饱饭”转变成了现在的“吃好饭”。现在的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营养和科学的膳食。然后是通讯、交通等。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汽车成了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网络也走进了不少人的家庭。人们告别了以前贫穷落后的农村生活,逐渐走上了小康。

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三)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多,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了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主要还是由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政策制度安排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缺少农民的参与。因此,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中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体系

(一)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一旦形成,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囊括的内容增多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

1.国家财政保障。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保障。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社会资金)保障。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富裕的先驱者都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三)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农村水利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组织保障:

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2.创新新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领域。

3.项目建设中成立现场指挥领导小组。由当地农村水利建设中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四)科技保障

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搞好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面上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认识,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

2.大力进行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更新改造泵站主要目的是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力争达到使现有泵站达到部颁标准。全国各地小型泵站数量众多,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积极开展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为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利用效率奠定基础。

四、结论

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在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只有从规划、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对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着手,建立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理论新体系,才能切实保障农村水利建设政策的顺利实施,并确保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远华,严家适.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6

[2]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篇3

一、观念创新是前提

实践无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近年来,思礼经济快速崛起,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昔日相对闭塞的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这种变化必将进一步加速。有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做基础,离退休人员“两个待遇”得到全面提高,各种活动丰富多彩,老干部队伍思想稳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老干部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在经济发展中如何让老干部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新农村建设中老干部的角色如何定位等等,都对老干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老干部工作不创新就不能不断完善,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发展和党委的中心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要创新,必须首先从思想观念着眼,破除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传统意识,树立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发展观念,以锐意改革的精神、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老干部工作。只有这样,老干部工作才能在新形势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更好地服务老同志安享晚年。多年来,我乡始终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开展在职领导与老干部“手拉手”、“心连心”活动,建立老干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了解工作情况,解决存在问题。同时,经常组织老干部工作人员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看工作特色,听工作经验,开阔了眼界,认识了差距,更新了观念,推动了工作。

二、工作创新是重点

思路清则方向明。首先,要创新工作思路。只有思路清晰合理,才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顺利实现老干部工作目标。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五好’老干部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凝聚老党员,团结老同志,以‘两个待遇’落实为基础,想老同志之所想,急老同志之所急,以发挥余热为重点,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工作思路,推动了老干部工作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创新工作思路,勇于面临各种挑战,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新的突破,老干部工作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新的胜利,创造出新的业绩。

其次,要创新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和工作主题是老干部工作的核心。要努力探索老干部工作的制度创新,不断完善老干部工作制度,逐步实现老干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积极开展多样的活动,在定期组织外出考察度假的同时,更多地让老同志参观本地的工厂、基础设施建设,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让活动更加贴进实际,贴近生活。要充分调动老同志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利用他们的优势和威信,当好参谋,督促、指导新农村建设,为改变家乡面貌奉献余热。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老干部“两个待遇”,建立了定期身体检查、定期外出参观、定期联系走访制度,愉悦了身心,解决了实际问题,受到了老同志的普遍欢迎。今年,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们组建了由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农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发挥了老同志的优势,调动了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其三,要创新工作机制。机制新,活力足,工作机制的创新要有科学的社会化运行机制,要重点在工作网络、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使老干部工作在新形势下能够延伸工作的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增强工作依托,扩大工作阵地,壮大工作队伍。作为老干部组织要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针对老同志和群众所需多开展工作,努力扩大工作外延,使工作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适应老同志的需求。

三、方法创新是动力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实践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哲学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需要用哲学的观点,对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建设进行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哲学;思考

加快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贯彻实施“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指导。

1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聚焦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体。解决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找出阻碍其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和聚焦点,才能加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聚焦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存条件。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因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水、电、气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尚薄弱。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解决出行,生活生产用水、用电,农产品流通信息,生活燃料,互联网等问题。二是增加资金投入,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由于缺少新的支撑产业,导致产业发展无基础、农业生产条件薄弱。因此,要在资金投入上下功夫,帮助农民发展产业,这样可以缩小城乡差距,能在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优化生产条件。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边疆民族地区集老、少、边、穷为一体,在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建设等方面较为落后。因此,要着力解决长期困恼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文化娱乐空白等问题。四是完善新农村建设制度保障机制。在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要加快农村地区的改革,依法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自治机制,加快农村地区的法制观念的树立与法制建设,建设一批能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农民自治组织的建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2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等客观情况,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运用哲学对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极其重要。一是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从事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由于诸多原因,地方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推动缺乏持久力,对农村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一段之后就慢慢消失。从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角度来看,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部分领导干部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初步进入工业化,但当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以农养工”的现象,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应尽快进行改革,将政策转变为“以工补农”,以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二是在新农村建设行动上力度不足。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1]。边疆民族地区主要存在两种思想误区,即新农村建设要“快”,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地区硬件方面的投资与建设,只要使农村地区的容貌发生明显的变化,新农村就建设完成了;或新农村建设要“等”,认为等到经济基础坚实的时候,新农村建设自然而然就完成了。这些思想都是不科学的,没有准确认识到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要么急于求成,新农村建设没有取得显著成效,要么停滞不前,错过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因,要紧紧抓住内因不放,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三是边疆民族地区自身基础薄弱。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世界是由普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缓慢,是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造成的。他们基础薄弱不仅表现为贫困,而且产业培育和发展缓慢,经济基础不牢;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阻碍经济健康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返贫现象突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脱节,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这些因素相互影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3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运用哲学理论,科学地看待和解决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要鼓励边疆民族地区农民加强学习,使之成为新型农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2]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民的。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各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让农村地区人民能够生活的幸福美满,使农民也能够享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成果。作为农村地区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该是最能感受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便捷变化的人。边疆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让全体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

二要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边疆与内地的协调发展。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牧业、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现代农牧产业,特别要培育和扶持地方特色产业,注重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要推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把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作为拓宽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此外,“必须着眼于维护基层群众的现实利益,调节好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化解社会矛盾,确保基层群众安居乐业。”[3]

三要对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从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兼顾。长期困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其根源在于长期只重视城市发展而轻视农村地区的建设,导致城乡差距逐年拉大。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建设新农村,仅依靠农民自己是不可能实现的,依靠农业发展自身的累计也是不足的,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也是不够的。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的制度创新与指引,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发展指导,彻底改变原有的一切不合理制度与经济结构,合理统筹规划城乡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四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要求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建设。完善饮水安全工程、能源利用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和偏远地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小集镇规划和配套服务功能,尽快实施偏远地区的安居工程,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中进行长远思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当前农村的环境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环境污染严重、村庄道路破损严重甚至泥泞不堪、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甚至已经废弃。这就要求着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伟.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06):15-16.

[2].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方素清.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黑河学刊,2015,(05):128-130.

篇5

(一)土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土地整理是国家投资重心向农村转移的具体体现。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作为重要内容,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投资区域的横向延伸,充分表明我国已经把农业问题放在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地位。其次,土地整理是实现生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把实现生产发展的各种要素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那么土地开发整理就是最基本、最现实、最重要的硬件因素。只有加强硬件建设,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消除影响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才能使农业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成为可能,从而能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目标。

(二)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互为基础首先,新农村建设从政治和舆论角度为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政策和管理角度为其进一步活跃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其次,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有利于从多方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三)土地整理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高起点,严管理,活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根基首先要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就是要以基本农田整理为重点,立足于现有存量土地的整治,挖掘耕地潜力,使其更好地发挥效益。加大力度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切实解决项目报审工作中存在的基层报不上去,国家收不进来的问题,力争在一段时期内对全国范围内有条件的基本农田进行一次“地毯式”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条件对农业的制约因素。其次,国家应从政策上适当扩大项目投资适用范围和提高工程质量技术标准,使土地整理工作突破部门界限、行业界限和行政界限与新农村建设有效接轨,因地制宜达到较高水准,切实解决制约项目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瓶颈问题。土地整理项目涉及的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道路设施等工程规划,应与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引水工程等规划相衔接,听取农民和专家的意见,优选方案,避免低效建设和重复建设。

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土地开发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

土地整理在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土地整理,不仅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而且可以提高耕地质量。

(二)土地开发整理,助推了农民增收

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其实质就是要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当是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另一方面,在土地整理中,乡镇政府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约定,只要是农民能干的工程要由农民自己来干,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并从中获得直接收益。

(三)土地开发整理,促进了农业增效

土地整理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开发整理的层面上,而是要顺应农业结构的调整,要从增加和建造高质量耕地与农用地出发,立足于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规模经营、服务提高农业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因势利导,全力引导项目区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实践证明,已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四)土地开发整理,推动了农村发展

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是国土部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着力点。土地整理不仅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由此可见,土地整理的实施,既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缓解了耕地压力,又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另外,通过土地权属的调整使当地的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得到了切实保护,减少了土地纠纷,保障了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还可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新城镇,同时项目区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均靠近居民点,兼顾解决当地群众行路、用电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开发整理,优化了生产环境

土地整理既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耕作条件,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项目实施中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元素,因地制宜,归并田块,清除土地利用不合理因素,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将农村水电、道路等生产条件改善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增强耕地排灌和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土地整理,能有效改变农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农民的生产观念也由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依靠科技,增加投入,科学种田,规范务作的水平不断提高。整理后的土地,水、电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项目区实现水利化、耕地的保墒能力全面提高。同时,土地开发整理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能使区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搞好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一)资金保障

土地整理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包含的内容增多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①国家财政保障。保持现有土地整理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对村、景的整治工程纳入项目预算。土地整理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②当地政府适当投入保障。区域性的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借助政府力量使项目得以推广,这对区域性新农村建设将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③政策扶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土地整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此部分资金可从对村庄的未利用地,及通过工程措施开垦为新增确认耕地面积用于建设用地占补指标中来。④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保障。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在当前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驱动下,有着五千年传统美德的我国人民思想道德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富裕的先驱者都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千秋伟业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此部分资金可由当地经济能人自筹组成。也就是说,哪个村庄有能人自筹了一定数额资金,当地群众也强烈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就把土地整理项目放到那里去。

(二)组织保障

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林、水利、交通、建设、环保和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做好。因此,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各司其职,是土地整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土地整理项目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组织保障:①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可能提供适当配套资金。②成立群众工作宣传小组。主要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干部组成,专门负责对项目区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群众保障。③成立群众工作协调小组。由当地政府、项目所在地受益村和当地国土部门以及项目业主指派的专人组成,负责及时、有效地解决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④成立土地权属调整小组。由当地国土部门、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和村委会成员组成,主要负责项目区前期的土地权属调查和整理后土地权属调整工作,确保项目建成后土地权属清楚、公平、无争议。⑤成立现场指挥领导小组。由当地土地整理中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小组成员必须常驻工地,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和指导,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同时对项目资金的落实、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工程措施

篇6

坐在宾馆明亮的大堂里,肖自江的脸色看起来有些疲倦。“昨晚上只睡了个半小时,颈椎病又犯了。”他拍打着脖子,动作如同乡下的老农。然而谈论起眼下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运动,这位从农村走出去,最终又回到农村的企业家立刻恢复了神采。“农村要发展,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他语气铿锵地说。

从身无分文的泥瓦匠到拥有20多亿元资产的科技型、外向型企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57岁的肖自江不但亲身见证了往昔中国农村改革的风雨历程,亦深深渗入到当下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他所践行的“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城市回到农村,把农村建成城镇”的石门之路,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从400元到12亿元

湖南省中部涟源市茅塘镇石门村,一个流淌着现代气息的小城镇,水泥公路从村头直通村尾,工厂厂区机声隆隆,道路两旁各种商店、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作为湘中地区首屈一指的模范村,这里的一切令周边的村镇相形见绌。

从地图看,石门村是一个远离大中城市和经济中心且相当闭塞的内陆小山村。它距地级市娄底市45公里左右,距省会长沙250公里左右。这里既没有资源,又无区位优势可言。从1950-1980年三十年时间里,石门村每年人均口粮只有105公斤,十个生产队中最穷的队在困难的时候一个劳动力每天仅分到6两粮。生活情况稍好一点的队也只是耕地质量好点,口粮多个几十斤而已。

27年前,当年轻的泥瓦匠肖自江决定离开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出外谋生时,他没有想到这个村庄将会因他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代。旧有的计划经济体系已经摇摇欲坠,新的市场经济却尚未成型。处于短缺商品经济时期,敏感的湘中农民从做鞋、敲脸盆、经销塑料热水瓶壳等搞流通做起,倒卖商品、做实体买卖。当时所谓的投机倒把,成就了日后第一代农民企业家。

1980年,已是而立之年、从未吃饱过一顿肉的肖自江,看到村里及邻近村子有些人偷偷跑出去做小生意,大都赚了个盆满钵溢。好胜的他坐不住了,他把高中毕业不久、在株洲一建筑队当临时工的五弟肖安江叫了回来,兄弟俩商量着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

肖的父亲东挪西借,好不容易筹了400元,将他们打发上路。按照肖自江“要走就走远点”的经商理念,他们来到了商贸重镇徐州,开始了挑着日杂货担走街串巷的生涯。

一年后,两兄弟辗转来到了长沙南门口,肩挑手提,走街串巷,做起铝塑制品小生意。这里成了他们发家致富的“风水宝地”。两兄弟个子都不高,挑着与他们几乎一样高的货担,从南门口出发,南走大托铺,北去捞刀河,不论刮风下雨,早出晚归。凭着多年的商海摸爬滚打中积铢累寸,逐渐积累了一笔不菲的资金。

肖自江真正崛起是在1989年。那时,僵持多年的中苏关系开始解冻。当肖自江从新闻媒体中得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华的消息时,他敏锐的感觉到中苏边贸即将开禁,苏联人所缺乏的轻工产品必然有着巨大的市场。

他和五弟肖安江立即日夜兼程,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哈尔滨,建立起一个塑料制品批发点。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他们兄弟俩开辟的搪铝、塑料制品批发业务几乎垄断了整个哈尔滨市场。

而后他奔赴中国最北端与苏联接壤的漠河等地,办起直接和苏联人做生意的搪铝、塑料制品批发公司。“我们当时的原则就是,哪里最偏僻往哪里地方走。”肖自江说。事实证明,肖的策略是成功的。在边远的漠河,肖的生意空前红火,年成交额达到3000多万元。

1991年初,肖自江看到当时来黑龙江作边贸生意的客商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位于西北部的新疆却发展空间较大,于是决定转战西北,到乌鲁木齐开辟新的边贸战场。在乌鲁木齐,敢于吃苦、善于运筹、精于经营、勇于开拓的肖自江很快如鱼得水,将生意做到了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成为当地名震一方的老板。

肖自江的另一个重大决策是举全力租赁承包乌鲁木齐铝制品厂。当时,这家投资2800多万元、拥有职工1000多人的国有骨干企业已倒闭多年。消息传开后,许多知情人都劝他三思而行,不要孤注一掷,以免将奋斗多年得来的血汗钱付诸东流。肖自江经过市场调查分析发现,新疆的电费低,从俄罗斯进口铝锭便宜,产品可以就近打入俄罗斯市场,比沿海同类厂家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要节省15%的运费。于是他义无反顾地作出决策,与该厂签订了为期6年的租赁合同,开创了全国个体老板租赁国有企业的先河。经过他大刀阔斧地改革,企业很快起死回生,半年之后即扭亏为盈。1994年盈利400多万元。肖自江的名字不胫而走,成了全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肖自江审时度势,认定要使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必须要参与国际竞争,让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2000年6月,肖自江考察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发现搪瓷、不粘锅等产品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需求市场很大,但由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成本太高,这些国家市场上的产品完全依赖进口,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因技术落后,很难生产档次较高的同类产品。掌握市场信息后,肖自江果断地作出重大决策:面向国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档次,参与国际竞争。

赢得出口自营权、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后的五江集团如虎添翼,迅速发展。2002年投资近亿元,在新疆乌鲁木齐兴建兴华五江保温瓶厂。工厂占地300亩,安置员工1800多人,年产保温瓶3000万只,建成抢占前苏联各国市场的“桥头堡”。2003年公司投资1.3亿元在江西南昌兴建全球最先进、最环保、最节能保温瓶生产线,年产瓶胆3000万只,解决就业人员1000多人。至此,五江集团年瓶胆生产能力近亿只,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5%,一跃成为全球保温瓶行业老大和全国最大保温瓶出口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建立了遍及全国30个省市区和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产品销售网络。

时至今日,肖自江的五江集团总资产已达20余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利润1.2亿元、出口创汇1100多万美元,为湖南省涟源市第一、娄底市第二的出口创汇骨干企业,成为湖南省经贸委重点调度扶持的全省10强和原国家经贸委重点调度扶持的全国300强民营企业之一,在湖南省500强民营企业中位列综合类第二名。

肖自江在科技兴企上具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五江公司研究开发的碧波尔科技型小功率安全节能快速壁式电热水器属于国家高科技节能产品,产品整体技术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开发的利用空调废热的空调储水式电热水器是一种新型的热水器产品,技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碧波尔热水器系列产品均已通过了“3C”认证和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曾获多项国家专利和两项国际金奖―英国专利发明金奖和香港新技术博览会金奖;生产用于手机、电脑等集成电路的干膜材料,填补了我国干膜生产规模化的空白。肖自江致力开发高科技产品,大大增强了五江集团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肖自江成功的轨迹来看,他最初利用与国营商业的时间差以及较灵活的经营方式赚钱,其后利用批发贸易资金周转快来赢利,最后他利用东部地区因产业升级而退出初级产品市场的机会,大力构建他的市场营销网络。他不辞劳苦,不以利小而不为,一步一个脚印,从零售而批发,由批发而办厂,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凡的事业。

反哺家乡

在肖自江的带动下,石门村人纷纷外出经商,不少人发了家,致了富,其中不乏家资百万的“大款”。但是古老的石门村依然故我,路是泥土路,房是土砖房。由于许多青壮年弃农经商,造成一些农田被抛荒,农业生产明显受到影响。

这与肖的愿望相去甚远,他决心要彻底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将石门村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

1996年9月,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肖自江响应家乡的召唤,筹资1200万元,创办了涟源市宏宇搪铝工业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从此开始了他反哺家乡、报效桑梓的历程。

肖自江回忆说,对于是否回乡投资,当时兄弟之间分歧很大。有的认为辛辛苦苦十几年,好不容易把农村户口迁到了城里,怎么能又回到那穷山沟里去。 但肖自江不这样看:“致富不能忘了家乡”,他说,“现在五江集团在各地有6家分厂,但湖南没有一家,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也是回报家乡父老、 填补布局空白的时候了。”

当年底,肖自江回家考察之后,立即投资1400多万元兴办搪瓷厂。第二年,又筹资2000多万,陆续建成了保温瓶厂、铝制品厂。

肖自江深知在农村办厂的风险和责任之大。“我们公司地理位置与其他企业不同,我们占用的是农田,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且绝不能一走了之,否则就有多少农民没有地种,没有饭吃。”

1998年,刚刚崛起的涟源市石门工业区由于政府制定的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一些优惠政策没有及时兑现,一些从外地回石门投资办厂的私营企业主纷纷外迁,给石门工业区及全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肖自江对此心急如焚,他一边做外迁企业主的工作,,一边积极向娄底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了“兑现优惠政策,规范管理,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的建议,得到了娄底市人大、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1999年4月,娄底市市长专门到石门现场办公,认真落实了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随后,市委出台了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的文件,为全市民营经济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石门工业区又呈现出勃勃生机。由于肖自江的努力,以及各级组织在政策上营造宽松的软环境,石门村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使石门村对出外经商办厂的游子的感召力增强,已经回村办厂的老板也越干越有干劲。而持观望或否定态度的石门老板也放下了心,形成一股回村办厂的热潮。

通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石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的变化:以五江集团为骨干的石门工业区现有各类民营企业28家,产品从最初的塑料制品、劳保手套发展到高级不锈钢制品、碧波尔高档热水器、彩色电视机等科技含量高的1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产品热销全国,远销法国、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20多亿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力和下岗职工上万人。

投资5000多万元的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镇面积达1.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2000多人,石门街拥有商业门面达128家,日供水5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3.5万伏变电站、电信大楼、学校、银行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石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4.8亿元,人平纯收入达8600元。村里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肖自江回顾这一段历程时说:事实证明,当时回乡投资的决策是正确的。不但回报了家乡,更是加倍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企业在产业化、规模化方面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能人”的新农村之梦

有人说,中国的经济是能人经济,中国农村集体富裕的村庄都必须“有一个人”,这已成为铁律。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农村人才,其中核心又是农村能人。”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符钢战如是说。

肖自江无疑是“能人经济“的代表。但他对于“能人经济”本身的局限却有着深刻的体认。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资金。”肖自江说。资金缺乏已成为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巨大,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投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石门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在外经商办厂的“能人”将其资金返回石门村,才带动了它的发展。这种模式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更难以实现。因为这种模式让经济能人回到本乡本村,但本乡本村并不一定是最佳的投资场所。

肖自江说,从生产布局的角度看,石门的区位条件并不理想,单独把石门建成一个小城镇并不是很理想的选择。由于区位不好,交通不便,单位产品的成本费用比在区位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明显要高一些,只是因为有一些其他优惠政策才弥补了一些损失。因此,对于其他不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今后不应重复这种局面,而应把鼓励经济能人回乡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避免小城镇建设的无序混乱状况。

肖自江认为,地方政府应当为农民回乡创业或城市居民到农村创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其在农村顺利发展。同时应改革一些僵硬的不合理的行政法规,为到农村投资的人员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如在严格考察项目可行性的基础上,为有较大发展前途的项目提供场地;对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只要国家法律允许,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无严重损害,都应努力支持;在严格考察个人信用的基础上,为缺乏资金的创业者提供一定的银行贷款,使其不至因资金短缺而夭折。要为民间投资者创造一个持续向上,长期增长的市场前景和盈利预期。使现存的巨额民间资金较快地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大潮之中。只有这样,“能人经济“的效应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来。

肖自江的农村人才的匮乏亦有着深刻的感受:“我们这个地方,环境还很差,所以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就更难。我现在一方面是高薪聘请人才,以诚相待,来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在当地培养人才,逐渐把管理、技术人才本土化。”

篇7

着眼于整合农村内在、现实的自主创业力量,着力于“三农”难题的破解,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返乡创业活动的主体应有新的拓展

返乡创业活动,是农民工一马当先兴起的,并且农民工还将继续担当返乡创业的主力军,但农村历年外出闯世界的村民累计起来也为数不少,并分布在各行各业乃至世界各地,是“建设家乡、发展家乡”极其宝贵的创业资源,如果将他们纳入返乡创业活动的主体之中,加以动员和组织,就会形成创建美好家乡的统一战线,形成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智献智的齐建共创新局面,农村自主创业的力量和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升,破解“三农”难题就有了更足的底气和能量。

二、返乡创业的导向要着力于破解“三农”难题

1.着力破解富余劳动力转移难题。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多数是难以外出打工的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如果返乡创业活动进展得好,很有可能破解这一难题:一是现有近500万农民返乡创业者每人带动10个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就可化解一半难题;二是按现有近500万返乡创业者创办400万个企业、每个企业创造10个就业岗位推算,再动员组织625万个农民工返乡创办500万个企业,就可基本破解另一半难题,并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2.着力破解农业龙头企业短缺难题。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资料,中国2000万个乡镇企业中,只有35万个从事农产品加工,其中龙头企业只有5000个左右。创办企业,是返乡创业者的兴奋点。要积极地加以组织和引导,给予重点培育与扶持。

3.着力破解农村新社区建设滞后难题。在我国,城市借助土地资源经营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在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的规模使用效应与规模置换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山东梁锥村以非农用地的规模化置换与希森三和集团村企互动、共建新型农村,创造了“拆旧村建新村+公司带农户+循环经济改造”的“希森模式”,一举实现了梁锥村由“原始部落”向“农村新社区”的巨变。可以说,采用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化置换方式建设农村新社区大有潜力、大有文章可做。

篇8

大家上午好!

七一之际,我叫**,2005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晋中学院。怀着一颗扎根家乡,服务家乡的赤子之心,我于2006年7月参加了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考试,经过层层选拔,我以面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幸地成为祁县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来到祁县最重要的工业园区——温曲村。

2006年8月21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温曲村,担任了村委主任助理,开始了我的村官生活。在村委会干部的指导下,我熟悉了温曲村的基本情况,初步了解了温曲村辉煌的过去,富裕的今天,以及对美好明天的展望。9月初温曲村建设工作正式展开,我积极与村委干部一起深入研究村情,共同谋划发展,我们认为搞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把生产搞上去,于是就结合当地特色,以玻璃器皿为生产龙头,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了各业兴旺的大好局面,年生产总值名列全县前茅。只有生产发展了,百姓生活才会宽裕,让百姓吃好穿好,这才是我们大学生村官的目的所在啊!生产发展争夺第一,乡风文明也不能落后,我们深入挖掘温曲村文化遗产,整理上报了“武秧歌”、“火流星”等传统文化的申遗报告。为了丰富百姓的生活,村里修建标准化图书室一个,购进价值一万余元的图书,让百姓茶余饭后能得到文化的感染,能享受文明的熏陶。在村容村貌方面,村里更是花了大力气,一个月内修建了27个垃圾堆放文秘杂烩网池,建立了长效卫生机制,让百姓和成里人一样生活在一个既干净又温馨的环境里。

在村委的分工中,我除了参与新农村建设,还分管了教育。2006年是温曲村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9月份新学期开始我们村近200名师生彻底告别昏暗、漏雨的教室,住进了全县第一家花园试学校。这是一所投资180万元新的校舍,学校的硬件上去了,但如何摆脱温曲小学教学质量居全镇同类学校下游的局面呢?我分管村小学教学工作后,对学校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并适时向我的大学老师、以前的同时请教,与学校教师座谈,深入学生家里和家长谈心。经过总结分析,我认为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底子差、家长不重视、教师配置不合理。针对着一现状我们召开村两委专题会。经过多方努力,在镇中心校的支持下,我们对群众反映大的4位老师进行了更换,又对校长进行了重新任命。经过整顿,温曲小学领导班子团结有力,师资配置合理,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去年期末考试中全校成绩勇赶猛超了7所小学。

转眼我来到温曲村已经7个月了,回想着7个月来温曲村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我心中感到无比欣慰,7个月很短暂,却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充实的7个月,充实是因为我作为村官为百姓办了实事,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村官随小,是个芝麻官,但他同样肩负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光辉使命。在初当村官这短暂的7个月中,我以8个大字为座右铭,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虚心向村里的老干部学习,真诚与村民交心,努力地去做每一件事,在磨合中,渐渐适应了工作;在接触中,漫漫融汝了温曲村这个集体。

篇9

关键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特殊性;制约性;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4)-0057-0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根据西部地区大多数农村自然条件差、民族聚居区多、经济发展落后等自然和经济的实际情况,必须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开创西部地区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一、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20世纪80年代初,又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林毅夫在1999年提出实施“新村运动”,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加快了农村地区和生活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启动了广大的农村市场,扩大了国内需求。而现阶段突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都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一种概括。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是有机衔接的。统筹城乡发展是战略思路,工业反哺农业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

从政策层面上来看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加强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历史任务,一方面为西部农村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新要求。

从整体上分析,西部地区农村大部分属于欠发达区,自然条件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民主法制建设滞后,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阻碍了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其典型的特殊性:

(一)刚性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乡经济的严重分离。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典型的“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1] 从总体上是城市现代经济部门与乡村传统经济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每一元中又分为两层:从城市来看,是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并存,传统工业所占比重大。从农村来看,是传统农业与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并存,而且,传统农业所占比重大,增加值小,产业链短,农民收入低。西部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是由复杂原因造成的,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城乡分工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是形成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原因,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强化了西部的二元经济结构。西部地区的城乡差异较为突出,从城乡生产率差别、城乡收入差距及城乡生活质量差异这三个角度来衡量西部地区城乡发展差异,然而每个指标都体现了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的突出不平衡性。从二元对比系数来看,2004年仅有新疆、重庆、四川、广西四省(市、自治区)高于全国平均值0.203,西部地区的二元化突出;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仅有四川、内蒙古两省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他省份均高于全国平均值,有的省份的农民纯收入甚至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从城乡恩格尔差异系数来看,除陕西、宁夏、新疆三省区的恩格尔系数低于全国平均值9.46%,其他各省都超过了10%,城乡发展差异突出(见表1)。

(二)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引致西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严重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特征,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中作用巨大。但乡镇企业在东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2001年全国668786万个乡镇企业中,东部地区有317423个,占47.46%,中部地区有282263个,占42.2%,西部地区有69100个,占10.33%;在全国3328万名乡镇企业职工中,东部有1936万人,占57.4%,中部有1124万人,占33.4%,西部仅有312万人,占9.26%;全国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合计13514亿元,其中东部9643亿元,占71.35%,中部2936亿元,占21.72%,西部936亿元,仅占6.93%。在2001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中,东部占72.03%,中部占23.01%,西部占6.10%;在净利润总额中,东部占71.75%,中部占23.74%,西部占4.65%。[2]从上述指标看出,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差距,不但体现在企业数量上,更多地体现在单个企业的规模上,主要与企业资产规模有关,另外还与企业经营水平与技术水平有关,加之由地理条件优劣和对外开放程度导致的对外贸易的差异。因此,西部乡镇企业投入不足、资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等因素势必导致发展速度回落。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滞后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整体落后,导致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迟缓,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三)城镇化进程滞后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绩效是多方面的。其一,城镇化可以从根本解决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问题。蔡等人(2002)测算,城镇化与农民收入的相关度高达0.83,呈显著正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越高。其二,城镇化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可以增加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其三,城镇化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可以看出,城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升级,使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使农业由一家一户经营,转变为规模经营,便于应用农业科技技术,实施订单农业,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城镇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可以使农村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村容更加整洁,达到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再之,城镇的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可以带动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延长其产业链条,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从数据看出(见图1),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除重庆、内蒙古外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43%,特别是四川等人口大省城市化率低,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人口占主导地位,农村工业化程度低。这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力度就小,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小,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建设资金缺乏,农民参与积极性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

(四)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目前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西部偏远地区,且多为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中20多个民族跨国界而居,因而西部少数民族脱贫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处理不当将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截至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其中,东部地区为374万人,占14.3%;中部地区为931万人,占35.7 %;西部地区为1305万人,占50%。东、中、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分别为1.0 %、2.8 % 和5.7 %[4](如图2、图3所示)。

因此,在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解决大量的贫困人口问题,加大对贫困农民的教育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的技能,让他们走出大山,走向城市,不但能增加收入,而且能够带回先进的理念,回家创业能够带动家乡致富。

二、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殊性导致在建设过程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因此,需要对这些制约因素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析产生的原因,这样有利于解决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其制约性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结构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制约。西部地区的结构性制约是多方面的,由此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结构转型缓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障碍。从收入结构来看,2004年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85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47%;同时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比最小为四川3.28 ,则为5.59 ,大多数省份大于全国平均水平3.45;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来看,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平均为18.7%,全国平均为15.1%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56.0%,全国平均为46.9%。从此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农业还占主导地位,而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收入增幅作用不断减弱,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种粮成本升高,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进而影响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农村人口素质低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制约。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与地区经济发展、文明乡风的形成呈正相关关系。据统计,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区的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率高于全国水平,2004年,全国的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率为7.46 %,除广西4.15% 、内蒙古5.97% 重庆7.45 %外,而西部的大部分省区超过全国平均值,如达48.02%、青海达30.52%、甘肃达18.67%。按人均纯收入来看,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其收入相关,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四川、重庆、宁夏、广西、新疆处于2000-3000元地区,其余处于2000元以下地区。同时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落后,以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衡量,2004年西部为78人,东部为169人,全国为103人,西部仅为东部的46.1%,全国的75.7%,而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回到农村为农民和农业服务的为极少数。由于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出现了暂时困难,西部地区有些贫困地方又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趋势。同时,一些家庭因供孩子上学出现了返贫现象,辍学率较高。人口素质低不仅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空间的选择,从而阻碍了文明乡风的形成、管理民主的实施。

(三)农村市场化程度低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制约。我国长期的工业化过程中一直以牺牲农业剩余来换取工业化的发展,区域之间的差距和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偏重东部地区,牺牲西部地区发展的结果,由此也导致了区域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樊纲等人(2004)专门测算2002年不同区域的市场化综合指数,结果显示,全国平均水平为5.98,东部为7.72、中部为5.38 、西部为4.68,东西部相差3.04。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政府投入少,而且管制更多,非市场因素长期存在,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缺乏效率。特别是农产品市场市场化进程十分缓慢,由于价格波动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影响农民的收入,种粮积极性下降;在劳动力市场方面,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动已成规模,但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缺乏医疗、保险、卫生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且为劳动力流动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还相当缺乏,这一切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恶劣的自然条件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制约。目前,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3%,集中了全国主要的大山、高原、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性积雪地域,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土壤沙化严重,导致草原退化严重,沙尘暴频频发生;黄土区沟壑纵横,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粮食单产产量低;西南地区山多地少、土质贫瘠,耕地零碎,沙漠化严重,不利于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耕作;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民居住分散,游牧式散养放牧。这一切既是西部地区贫困的原因,也是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突破的自然条件制约。

三、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途径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西部地区必须认清区域的特殊性,并从其制约因素出发,在有限的领域内抓住核心问题进行重点突破,扎实稳步推进西部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一)以结构的转型推进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厚实的产业支撑,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产品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提高农业效益,不断增强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逐步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二元结构及社会结构的转变。(1)农业结构转化方面: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多样化的畜产品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产业化经营,提高其附加值,增加环境脆弱区农民的收入增加;加快发展优质棉花、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烟叶、茶叶等具有传统优势产品的生产,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条件较好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围绕设施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对设施农业、工厂化生产技术、优质品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高效低成本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储运技术等进行重点攻关,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2)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方面:为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其作为乡镇企业的优势产业来培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开发农村房地产和特色旅游等新兴产业;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3)社会结构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建设,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即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而实现社会结构的转变,建立一个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一体的新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

(二)以制度创新为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创新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通过一系列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致力于经济总量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在新形势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解决制约农村和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彻底改革传统经济社会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离的制度。(1)加快市场化进程。改变农村传统小农经济的封闭式经营方式,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体系,使农业生产的各要素和农产品进入市场,逐步建立结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仍在阻碍着劳动力的畅通流动,是限制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因此,要按照公平的原则,从制度上疏通城乡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基础上,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有序转移,从机制上创造农民收入持久性增长的源泉。(3)探索新的土地制度改革途径。“土地政策的底线是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不让农民失业”[5]。在保证不变的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耕地保护政策,积极探索城市化、工业化和产业化中的土地利用和流转政策,解决土地分散与农业现代化、分户经营与产业化、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完善农户土地使用权的内容,将农地使用权独立化为使用者的财产权,建立并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关键是要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组织体系,如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和协调机构、土地流转的法规条例及相应的监督管理组织,土地金融组织以及其他必要的配套服务组织和设施系统。(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服务、房屋政策、教育政策、老女儿童的福利、社区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等。(5)加快农村产业组织的创新。“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发展,是加快农村产业组织创新的重要途径”[6],对于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分散小农和农村中小企业,组织各类产业协会,可以节约分散闯市场的交易成本,并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塑造品牌和人才培训、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形成联合优势、获得规模经济,实现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联合自治或自律、自强、自卫,从而有利于加快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以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结构的转变,这一结构转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业产值比例的上升、农业产值比例的下降,这是工业化过程。二是农村就业人口比例的下降和城市就业比例的上升,这是城市化过程。在一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和农村也有自身的发展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和城市是重点,而当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注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7]因此,在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要以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1)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进程。西部地区要通过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其作为乡镇企业的优势产业培育。且农产品加工与西部地区劳动力过剩和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条件相适应。因此,西部乡镇企业应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涉农产业,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和发展优势产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及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通过乡镇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实现离土不离乡。(2)加快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对乡村的带动作用。城镇化建设可以促进西部乡镇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城镇的集聚效应,将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新的良机。趋同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相互组合,筹集资金,组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中型集团和公司,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新兴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城镇的优势,做好市场调查与定位,赢得市场份额,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小城镇是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充分利用西部的各种现实或潜在的优势,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小城镇,使之与西部的大、中城市一起构成强大的城镇体系,推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以政策支持导引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工农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必须要求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发展机会。这就需要以政策支持导引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1)公共财政政策支持西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西部地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进步的结合,切实解决好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及社会公正,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国家要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统筹城乡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交通网络建设。其次要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在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投资应发挥主导性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系。对于西部农村基础设施中非经营性或关系国计民生、社会效益非常大的项目,仍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体,除此之外的建设项目都应允许或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入。(2)通过教育政策支持西部新农村建设中人口素质的提高。首先,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让每个农村儿童和青少年都能享受义务教育。其次,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满足农民发展致富、创业致富的需求。最后,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不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保平.西部二元工业化及其协调发展[J].财经科学,2004(1):63-67.

[2]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李善同.西部大开发与地区协调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8.

[4]高新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五大障碍及其突破[J].兰州大学学报,2006(3):82-87.

[5]王东京.保护耕地不单是经济问题[J].中国经济史论坛,2004(4):22.

[6]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译本)[M].林毅夫,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9.

篇10

从家门口搭上面的,只有20分钟的路程。或许是听惯了街市中的喧闹,或许是摆脱了挑灯夜战的疲劳,这次回老家心情格外的轻松和惬意。

下车不到两分钟就是奶奶家了。踏着新修的水泥路,眼前的变化真让人称奇,昔日土墙村落的荒凉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图画。

初夏时节,天并不热,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麦香味。暖暖的阳光下,老家被群山绿树围裹着,白墙壁,碧蓝瓦,屋舍俨然。305省道横贯其中,公路两旁是两排新盖的小洋楼,房顶统一砌成褐黄色琉璃瓦斜顶,与碧蓝瓦平房交相辉映。最美的还数门前的白色栅栏,里面种着五颜六色的花草,随风摇曳,成为老家新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院子里很寂静,几只小鸟在树上追逐嬉叫。上午是干活的好时候。到了吃饭的钟头,人们才徐徐从田里回家。村里缕缕炊烟的景象没有了,只听见铁锅在电磁炉上吱吱作响,可口的饭菜随即端上饭桌。奶奶农家小菜做得很地道。肉是从村里买的,小菜是自家菜园里摘的,添上几碟凉菜,就几瓶啤酒,祖孙三代围坐一桌,真是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