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集体学习指导策略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集体学习指导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听障儿童集体教学问题对策集体教学活动是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听障儿童康复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教育的集体教学活动,要遵循学前儿童教育规律,尊重听障儿童的特殊性,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全面实施“健康、科学、语言、艺术、社会”五大领域的学前基础教育,使听障儿童获得有意义的、统一完整的学习经验,实现听说技能的强化,促进全面发展。
一、听障儿童集体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重心不突出,有些偏移
北京市听力言语康复中心吴潭老师强调:“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集体教学要注重语言的学习与发展。”集体教学活动针对的是具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肩负着强化听障儿童听说能力的任务,必须在活动目标和教学活动凸显听力与语言方面的学习。但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语言学习这一重心不突出,甚至出现偏移。
比如,一位老师在制定的《小青蛙,跳跳跳》活动目标(右图)就忽略了听说能力锻炼的预设;整节教学活动也都围绕“跳”的动作、行为展开,缺乏对听障儿童之间的听力、言语锻炼,使集体教学偏移了“听说”这一重心,不能有效激发听障儿童对“听说”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教学活动低效甚至无效。
2.互动繁多,导致落实成“虚”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障碍,互动交流困难,理解速度相对慢很多。要让教学活动起到学习与康复的双重作用,必须做到活动少而精,保证听障儿童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来理解、活动、交流。
比如,一位老师在进行《小青蛙打呼噜》教学时,就创设了找图片、学唱歌曲、边唱边跳、找朋友游戏、个性展示五个活动方式,可谓“立意丰富,精心备至”,但却弄巧成拙,听障儿童的“不配合”导致活动不能预期进行。老师的一再赶催,弄得听障儿童“身体疲惫”,更让有些听障儿童萌生对集体教学的“恐惧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强调合作教学,忽视个性指导
康复教育的集体教学活动也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具有个性特征的听障儿童,让他们的听说能力能在双边的师生、生生互动中得到锻炼与强化,提升教学与康复的效果。
有些教师在集体教学中发挥了合作教学的优势,让听障儿童在集体活动、合作交流中锻炼和发展听说能力,但忽视了听障儿童的不同特征,没有针对儿童的不同听障程度进行相应的活动角色安排,使儿童的听说能力锻炼与强化的集体活动中,活动的主角成为听力损失程度较轻儿童的“天下”,听力损失极重度的儿童却被“遗忘”在教室的角落,能力得不到锻炼,康复效果不明显。
二、听障儿童集体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教学技能
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一定要凸显特殊康复教学的特色。鉴于招聘的教师缺乏对特殊教育实践的认知与经验,康复中心或机构必须定期对教师进行听障康复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强化教师听障教育特色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在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关注听障儿童的认知与语言发展的特点,凸显“言语交流”这一听力语言康复手段的重心,针对性地、专业化地对听障儿童的听说能力进行锻炼与强化,使听障儿童的缺陷能得以弥补,潜能得以开发,使听障儿童早日得到康复,回归主流社会。
2.实施集体教研,优化教学设计
为了让听障儿童的康复集体教学活动目标、活动方式、评价策略具有更强的指引性,最大限度地消除教师个体考虑略显片面的不良影响,集体教研势在必行。实施集体教研,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依据听障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其自身的特殊性,最终根据评估结果来确定目标、预设活动的方式,才能让凸显康复集体教学的活动重心,让活动方式的选择更契合集体教学的需要,提高集体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
比如,在《找规律》教学前,三位小班教师一起集体教研,研究了小班听障儿童的特点,制定出凸显言语强化的活动目标(右图),预设了“摆玩具”“串珠子”两个找规律的游戏,并着重强调让听障儿童自己用语言表达“规律”这个细节和重心。集体教研让预设更贴近听障儿童的实际,更突显康复教学的重心。看到听障儿童沉溺于“规律”的寻找中,“艰难”地表达,听课的老师都说“质量与效率凝聚集体教研”。
3.注重因材施教,关注个体互动
每个听障儿童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着不同程度的听说障碍,所以,集体教学要起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必须因材施教,做到“面向全体中照顾差异”。
教师要让每个听障儿童平等地享受到参与活动的权利,更要让不同程度听障儿童受到相应程度的听说训练。比如,一位老师在进行《十二生肖歌》的教学中,首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听障儿童小组内的互动,保证了大部分听障儿童的言语交流,然后采用个体展示让4位听力损失程度极重度的儿童言语得到适当的强化锻炼,在“全体”与“差异”共鸣中教学的康复效果“应声而生”。
总之,我们教师要适应这份“挑战性与创新性”并存的听障儿童康复教学工作,真正发展听障儿童的认知与能力,必须强化师德与专业方面的教学培训,以教师的专业能力推动听障儿童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保障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吕晓.学前听障儿童个别化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戴素琴.让听障儿童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生活[J].学园,2014,(36):153.
[3]王敏.听障儿童个别化教学对策与研究之实验报告[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238-239.
篇2
【关键词】幼儿园 双语教学 第二语言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67-02
一 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其中的第二语言既是学习对象,又作为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在非语言学科。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在幼儿园是指运用汉语和英语指导幼儿进行活动和游戏,以两种语言为交流媒介来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就此,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同时以母语和第二语言为教学媒介而进行的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活动。在当前的双语教学中,我们常指英语。本文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双语”是指汉语和英语。
二 幼儿园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1.语言学的角度
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认为孩子的年龄越小,语言所获得的装置就越活跃,对语言的接受能力就越强,发音也就越清晰、纯正。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能迅速融入当地的语言体系的缘由。成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机能已经定型,对重新学习新的语言不那么敏感了。因此,让儿童接触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非常必要。
2.教育学的视角
在幼儿园中实施双语教学,能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首先,在幼儿园开展多学科、多种类的双语教学,能和幼儿语文、数学等学科相融合。其次,在幼儿园实施双语教学能大量的增加儿童语言数量的摄入,能够有机会接触第二语言。最后,幼儿园实施双语教学能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和组织多种教学活动,能极大地促进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积极性,对提升幼儿自信心也有极大的帮助。
3.生理学的角度
从儿童的生理结构来看,儿童在最初学习语言的阶段,口腔肌肉相对活动自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口腔内发音器官的肌肉就会慢慢定型。发音的生理部位定型,发音方法随即形成习惯,就会给学习和掌握新的语言带来一定的难度和障碍。成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往往比儿童困难。所以越早接触第二语言效果越好的结论从儿童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成立的。
4.心理学的角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在接触和学习外语时,会对新鲜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外语后,对自己发出的外语语音感到满意和自豪。此外,儿童学习外语的另一个优势是儿童的年龄小,所顾忌的东西相对较少,同时心理障碍也很小,能够无所畏惧地模仿、发音、开展语言游戏。
三 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1.加强双语师资培养
在我国的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师资。加强幼儿教师的英语水平,能解决双语教学所面临的师资紧缺局面。
第一,提高幼儿教师英语水平的途径从培训开始。培训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请国内双语教学的专家到幼儿园进行短期英语培训,实施请进来的策略。或分批派幼儿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进行英语培训,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送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行英语培训,可以加强幼儿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在英语培训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积极地学习英语知识外,还要有目的地对幼儿园中的数学、音乐术语进行专项加强。
第二,采用“逐步递增法”对幼儿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进行提升。幼儿教师普遍英语口语水平欠佳,在幼儿集体教学中,让教师在满堂课都用英语进行教学难以实现,因此“逐步递增法”可以适用于幼儿教师英语口语的提升。幼儿教师从发音入手,标准的发音是双语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在音标上要下工夫,连读、弱读、失去爆破等发音技巧也要多加锻炼。
2.优化双语教学法
目前,我国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脱离现实、教学手段过于单调,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加强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第一,进行双语游戏化。游戏教学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教师在设计双语教学的教案时,适当加入一些游戏,对整体教学设计要有充分的准备。在进行游戏时,开始用简单的英语单词或者手势进行规则的制定并传达给幼儿,进而在游戏中完成事先准备的英语完成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把浸透式教学与游戏教学混为一谈,避免仅停留在游戏的形式上而失去游戏本身的乐趣。
第二,进行双语生活化。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在进行双语教学中教师使用的语言脱离了幼儿的认知范畴,就使幼儿很难接受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的生活化在双语教学中是不能被忽视的。如在认识了“ear,nose,eye,mouth,tongue,teeth”等单词后,引导幼儿用这些单词描述自己的五官,使之能准确指出五官的位置,并将五官的实物与抽象的单词相结合,使教学实践生活化。
3.规范双语教学评价
幼儿语言习得的评价体系在幼儿园双语教学中,正在朝着规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在双语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过程性评价。
第一,非语言反应法。在幼儿没有完全掌握和理解完整英语句子时,对幼儿的评价通过他们的身体反应和对所学图片的认知来完成。完成这些任务可以在简单、轻松的指导下进行,如教师说“Where is your ear?”幼儿们只要指一指耳朵,或指出相应的图片,可以不用完整的英文句子来回答。对幼儿的这种评估在一种自然、愉快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可以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降低他们的焦虑。
第二,角色扮演法。两周岁以上的幼儿非常热衷于各种角色的扮演。在幼儿园双语教学的评价中,角色扮演能巧妙地把幼儿的身体反应和他们的语言结合在一起。运用角色扮演法评价幼儿的英语习得情况,使他们感受到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并且勇于表现。教师能够在幼儿角色扮演中进行观察和评价。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使娱乐、交际、教学和评价融为一体。
第三,档案评价法。在幼儿园双语教学中,教师为幼儿建立语言进步档案,可以清晰地记录幼儿在学习语言中的表现,进而教师能对幼儿个体进行因材施教,对幼儿的语言学习的所展现的交际能力进行关注。档案评价法还能体现出幼儿的学习态度、心理活动、语言敏感性、兴趣以及情感的变化。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学是培养双语人才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幼儿教师有责任去探讨和研究适合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模式和策略,以加快我国学前教育素质化进程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李锦平.论双语教学的实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3]张雪梅.幼儿双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9(S1)
篇3
幼儿教学活动是启蒙教育最基础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习兴趣,开发幼儿智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好幼儿教学活动,是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我们要灵活运用班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组织好幼儿的教学活动。班集体、小组、区域活动,这三种形式各有其特点,适合于不同教育内容和教学需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分析、判断,采用恰当的教育形式,组织好教学活动。
一、班集体活动
I.班集体活动的特点
班集体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带领下,组织全体幼儿一起进行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活动。班集体活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儿童获得某些知识和能力,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共同发展。幼儿在班集体教育活动中要学会遵守集体活动规则,学会约束自己,这对规范幼儿言行很有帮助。同时,幼儿还要学会倾听,争取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对培养幼儿的进取心和完整性格有帮助班集体活动,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掌握幼儿的个性差异。
2.班集体活动的教学方法
①研究好“教”的问题
确定活动的重点、难点及目标。教师要事先充分分析教材,确定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具体实施中就会游刃有余,较好地达到目标。
确定活动材料的性质、材料多少、材料何时出示。这些看似细小的环节,也能影响活动的效果。
确定教学活动的形式。确定幼儿座位的摆放,是围成半圆还是让幼儿坐在桌边,或坐在地板上。这些措施会影响幼儿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气氛。
确定教学策略。教师要针对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如角色扮演、言语提示、提供材料、幼儿操作、幼儿游戏、言语强化等。
②研究好“学”的问题
分析学习内容的特点。一般来说,学习内容可以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和运动动作,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一学科领域内容可能涵盖多个学习内容,或认知与情感相结合,或认知与动作相结合,教师在组织教学前,要充分分析学习内容的特点,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
分析、了解幼儿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存在儿童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一是要注意某些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特别是数学,因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学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二是新知识必须适合幼儿的学习能力,适应幼儿原有的认识结构。三是要预知幼儿学习新知识将可能面临的困难,可能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准备。四是要针对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准备难易不同的问题、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
③研究好“教材”问题
教材是活动的内容,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教材必须适合幼儿所处的发展阶段,教什么内容,程度深浅,要符合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并最大限度地引起不平衡,使幼儿产生同化或顺应活动,使幼儿扩大原有知识结构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3.班集体活动的形式
首先,健康领域的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社会领域中有关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活动的规则,必需的社会知识或概念;某些技能的传授,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等;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如古代的诗歌、童话等。其次,幼儿都感兴趣的内容,或不需要幼儿探索、个别化学习的内容,如讲故事,学唱歌曲、体育游戏等均可以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以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进行,只是效益不如班集体活动。
二、小组活动
1.小组活动的特点
小组活动是指将一个班级分为两组或三组,每组由教师带领开展不同内容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再交换。分组教学能够解决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每个孩子,事实上小组活动只是小型化的集体活动。
2.小组活动的教学方法
小组教学活动和班集体教学活动一样,要注意“教法”“学法”“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空间上要避免相互影响。两个小组要安排在不同的区域,如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卧室,或者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美术活动室或电脑活动室等。其次,如果小组活动是要交换的,两小组活动的内容要避免重复,既两组内容不能有先后之分。如一组是认识“蜻蜒”,了解蜻蜒的特征和习性,另一组是于工制作蜻蜒,事实上,第二组活动的开展要有第一组活动的基础,教师会在指导幼儿制作时就引导他们了解蜻蜒的特征,但在交换小组后,这一组还要进行认识活动,对这组孩了来说,他们的学习是重复的,学习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缺少挑战性和新颖性。第三,确保小组活动的正常交换,使每个孩了能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
3.小组活动的形式
小组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分成两组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适合分组,这类小组活动也可以在活动区中进行,如一组是计算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益智区进行活动,一组是语言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语言区进行活动。第二种方式是班集体活动之后的分组。如数学活动“10的加减”,教师先进行集体示范讲解,引导幼儿了解分合,然后根据孩了的不同水平,设置3-4组不同的操作内容,幼儿分组操作。第三种方式,是幼儿分组到功能室的教学活动。由于空间和指导的方便,一般功能室活动需要分组进行,如在同一个时间段,一个班的孩了可以分成两组,一组美术活动室,进行美术活动,一组在科学发现室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或者一组在教室活动,一组在某个功能室活动。教学内容放在功能室进行能够充分利用功能室的条件,节省教师准备材料的时间,由于空间大,更有利于幼儿活动。而有些在功能室进行的幼儿自选活动,则属于游戏活动。
三、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的特点
区域活动又称区角活动,指幼儿在班级中创设的学习性区角中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本文中所指的区域活动是介于集体教学活动与自主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呈半开放、半松散的特点,是一种学习性的“区域活动”,是狭义的“区域活动”。现在,许多幼儿园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会结合主题在活动区中投放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在活动区中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每个区域教师都有设定的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孩了在这种“区域”中活动,能够自主选择区域和活动的内容,自己主动运用材料操作、探索;而且孩了可以按自己水平,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了一次、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应该予以认可,但最终都要达到预定的目标。
2.区域活动的教学方法
篇4
“快乐做主人”的基本内涵
鼓励儿童做主人,既要强调自主,同时也要强调自律;没有自主的自律和没有自律的自主都是不健康、不完善的。当儿童的个性发展得到尊重,对个人发展有选择权和自决权时;对集体生活有参与权、共同决策权时;有能力和条件,并能承担个人、集体发展的相应义务时,儿童这才真正做了主人。
对儿童来说,快乐从哪里来?快乐来自于能自主自决,来自于合乎人的本性。此外,成长进步、爱与被爱、善良和善行、美的体验等也能给儿童带来快乐。
1.自主
自主是真正快乐的前提,没有自主就没有快乐。在实践中,自主表现为自决性,即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能独立分析、独立决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要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人具有主体性的重要特征。当儿童自己能够驾驭学习,知道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他就会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在家里,儿童的地位受到尊重,他会感到快乐;在集体中,当儿童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人,有人倾听他的诉说,提出的合理建议被采纳时,他也会因为自己对于集体的重要性而感到快乐。
2.发展
人的快乐来自于发展。儿童的发展并不一定是自主的发展,有很多都是成人外加的。现实中,儿童不仅要接受小学教育,课余时间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儿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下一定或多或少地发展了,然而这样的发展是以牺牲童年的快乐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是不值得提倡的。“儿童有权享受快乐,也会因为匆忙长大而感到痛苦。”儿童的发展,应该按照儿童自己的节奏来进行。当儿童拥有自然成长的状态,拥有从容成长的姿态,也就拥有了童年的快乐和幸福。
3.关爱
每个人都希望爱与被爱。在交流和接触的过程中,双方需要经常互换角色,既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又要成为群体生活的主人;只有主动地去关爱他人,才能对他人的关爱产生主体感受。我们主张一种自主的关爱,在关爱的关系中,让儿童不断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快乐,为他人的回馈感到快乐,这才是积极的快乐。
4.创造
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快乐做主人”的最高层次体现在创造性上,我们要将作为主人的儿童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创造吁求,转化为积极的创造行动,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对自己的发展更有追求,使他们得以通过创造超越自身。“快乐做主人”会因创造而最终实现,童年的欢乐和幸福也会因创造而充满魅力。
实践“快乐做主人”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在探索“快乐做主人”的实践途径与策略之时,我们要求老师将“快乐做主人”这一命题与学习联系起来,调节学习的内容和强度,使学习变得轻松起来,快乐起来。
1.在生活实践中
儿童要成为主体,成为主人,一定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育者,应该允许儿童经受生活实践的磨练,理解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需求,以智慧的思与行成就儿童的童年。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温润许多。“快乐做主人”也就更有所依,更有所属。
2.在交往的关系中
“快乐做主人”中的主人并不是单向度的主体,就生活而言,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与人的交往之中。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生活,随着交往的增多,儿童的“个人主体性”问题变得越发凸显。个人主体性问题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个人的发展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得到促进。
“快乐做主人”必须正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儿童只有在积极健康的交往关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人,体验到相濡以沫的快乐。
3.在爱与被爱的体验中
尊重、爱与被爱是人性的起点,是教育、爱的起点,建立爱与被爱的关系,重点在于引导儿童去主动创造一种能够被感知到的关心关系,使他所关心的人、事、物均处于这样的一种关系之中。“快乐做主人”的理念主张师生在尊重、爱与被爱的关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在课程与教学中
课程与教学是“快乐做主人”达成的主渠道。儿童在学习中体会到的快乐应该是课程与学习活动本身的快乐,是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尝试了以“快乐做主人”为核心理念的学校课程规划,全面检视学校已有的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合理调试,同时建设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形成“快乐做主人”的学校课程框架。
我们认为,课堂是儿童学习的场所,是儿童游戏的乐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更是童年生活的天地。因此,我们对教学进行改革,更多地从儿童的立场和“快乐做主人”的立场出发去开展教学。
5.在教师的伴随中
虽说儿童发展最终是主动的,但也需要有人从外界去推动“主动”的萌发。进入小学的儿童,校内生活占据了他童年生活的大部分,因而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不仅是儿童每天交往的重要对象,还是儿童模仿和崇拜的对象,是儿童的引路人。“快乐做主人”的理念强调教师首先要“快乐”,才能引导儿童“快乐”。
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有与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信念。我们不仅要面对童年,更要回到童年,要时刻向童年张望,只有对童年抱有热爱与怀想,才能拥有这样的体验。
实践“快乐做主人”的保障措施
小学生能不能成为“快乐的主人”,取决于“快乐做主人”能不能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命题,建立这一基本命题必须要有保障措施。
1.“快乐做主人”应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基本理念
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学校管理者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于提高管理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管理的水平和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管理者具备了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才能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将好的教育教学方式在该校推行。针对“快乐做主人”理念推行的宣传,我们主要采用集体培训、组织考察学习、观摩等方式。
2.“快乐做主人”应该成为教师的行动指南
篇5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小学语文;策略
什么是策略?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的说法:“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1]可见,策略的突出特点在于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那什么是教学策略?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对教学策略进行的定义是: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2]较早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的美国学者埃金等人认为,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3]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埃金对教学策略的界定突出了教学策略的两个特点:任务的要求;方法的选择。这反映了教学策略对教学目标的意识和具体方法灵活运用。
笔者认为,故事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应遵循以下策略:
1师生共生“故事”与课堂组织
没有教师的有效组织,任何教学活动都不会起到应有的效应。任何一堂效能高的好课都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组织。一堂乱哄哄的或者是死气沉沉的课,它所取得的教学效能可想而知。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有一个好的课堂组织。传统的课堂组织总是教师单方面的驯服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向走,使课堂教学表面上看秩序井然,但实际的教学效能不一定理想。现代课堂组织以建立有效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为目标。故事教学就能很好地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因为故事教学策略是以师生共生“故事”这样一个过程作为课堂组织形式的,而不是教师独自讲故事。师生共生 “故事”策略,是指师生根据教学目标,勾勒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儿童生活“故事”圈;在此故事圈中寻找可供课堂承载的、以师生共生为契机的“故事” ,并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行为的组织。[4]
2情境体验与课堂激励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语言的学习极易陷入枯燥乏味的状态。因此,激发儿童动机, 使儿童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有了探寻的过程、有了共生的结果,到此,故事教学法并没有结束,接下来必须让儿童进入故事的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 故事” 策略是指在课堂营造故事发生的情境,儿童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故事,以此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故事教学其实就是一种情境化的教学,其作用就是使儿童的生活经验跟作为教学任务而被儿童学习的人类集体经验发生相互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创设的故事情境必须以儿童的生活原型为基础,这样才能使儿童以原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故事中的蕴意。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是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其特点是简单化和直觉化。所以教师不能创设过于复杂和过于抽象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否则学生将不知所云,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这样,故事教学策略将会大打折扣。另外,学生总是从他们的认知结构出发去接纳知识,原有的知识组织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显然也会各异。所以,在体验故事情境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中建构个人化的意义并允许其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去解释多元的意义。
3言语传递与课堂提问
作为课堂常见的交互活动,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是激励的延续与保持,并影响着在提问之后出现的评价。言语传递“ 故事”策略是将故事的起因、 经过与结果作为教学提问过程中的索引,以此来引导儿童在关键词的提示下顺利地进行故事体验。这时教师务必要适切地找出故事中的切入点以言语为载体,借助手势、眼神和表情,传递给儿童,儿童在认知信息加工重组后复述或者续编故事,同时将此信息接着传递给教师,教师再指导,如此循环往复。
4课堂评价与角色表演“故事”
课堂评价是有效的教学监控策略,通过对儿童学习过程的监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故事教学策略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儿童进入故事中的角色表演,以此作为故事教学策略的课堂评价形式。角色表演 “故事”策略以儿童对故事的完成程度作为评价标准,儿童模拟故事中一定的社会角色,通过个人努力与同伴互助来共同完成角色所承载的责任与行为。它是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故事表现为观测点,以课堂为场景, 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的将评价纳入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4.1让儿童成为故事角色的表演者。
儿童经历了故事的探寻、体验和倾听环节,接下来要让儿童自己来表演故事。故事教学中的“故事剧本”来源于儿童生活本身,“课堂模拟场景”相当于现实面临的具体情境,“其他儿童”就是假想人群或旁观者,在“表演”过程中,儿童通过角色的模仿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获取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尽情地表演故事,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使儿童最终对教学中的核心知识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并由此来构造着自己的知识库,从而使儿童对知识的认知生成一种同化和顺应相互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旦生成,表明儿童的认知发展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
4.2寻找恰当的评价标准――故事的完成。
故事的完成是角色表演“故事”策略的重要环节。故事教学应把儿童对故事的完成程度作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儿童是否掌握了核心的知识与技能。如果儿童能够顺利完成故事的各个情节,说明儿童掌握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此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不管完成得好与坏。这顺应了新课标所提出的赏识性教育的要求。对于不能顺利完成故事各个情节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正确引导,鼓励小组合作互说互评,然后再说再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因为儿童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自发性,他们可以通过扮演角色来表现自我的创造个性,发展积极的情感,改善人际关系,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调节自我态度与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故事教学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服务。故事教学法并非完全的课堂教学故事化,而且教学也不可能完全故事化。作为一种方法,故事教学法只是起到某些方面的作用,它不排斥其它方法,也取代不了其它方法,只能与其它教学方法共用来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辞海》(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29页
[2]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0 页
篇6
一、低年级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动教学的特征
(一)创造性的自我角色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低年级的学生不怕表现、喜欢表现。所以,思品课应让学生充分展示其“主演”的角色,这里所说的“主演”不同与一般的舞台表演,而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促其内化的内驱力。通过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终把学习变成自觉自愿从事的活动。
(二)合作性的同伴交流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
儿童从进入学校的时候起,开始真正成为集体的成员,学校中正确组织起来的儿童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主要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竞赛性的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互相激励,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互相影响,角色互相置换,行为互相促进,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并在参与中取长补短,在参与中一次又一次的对道德角色进行评议、加工,最后确立出理想的角色,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贯穿全过程
( 1 )教师也是角色扮演活动的一员 ,教师参与角色扮演游戏,充当其中一个普通的角色,打破了师生之间的界限,更好地创造出角色扮演活动平等、愉快的氛围。由于低年级学生知识还不够丰富、独立学习的能力不强,教师和儿童一起学习,能自然的给儿童以必要的引导、启发、能及时地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在师生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能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承担失败的苦涩。
( 2 )改变传统“袂田型”的座位安排方式
实验证明:传统的刻板的秧田式的座位模式不但不利于同学之间的眼神、动作、语言交流,降低相互间交流的机会;更不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互相激励,削弱了集体的凝聚力,而且不便于学生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与共享,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数量上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在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型思品课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尝试用电视上竞赛常用的“马蹄形”的座位排列,让学生都处于课堂的活跃地带。还把每一组座位都设计成一个“小擂台”,每个“小擂台”上都摆放着了一个可爱的记分牌。同学们通过小组的合作的力量答对了问题,马上加分。这样的座位形式,不但便于让同学们自由找朋友组合参加,自由进行角色演练。还便于学生对角色的选择、揣摩、加工优化,更便于同伴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低年级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动教学的策略
(一)主体性教学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发展或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授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获得。”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思想品德课改革追求的目标。低年级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动型教学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全过程以学生的主体学习为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思、自疑、自议、自悟、自感、自创等。以教师“引导、疏导、诱导、指导”为辅。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社会角色和课本角色发生冲突时,教师既尊重学生的意见又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角色模仿中,找到最优化的“角色”,并加以模仿演练,体验创造带来的成功感、满足感。在做做、玩玩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角色建构教学策略
李晓文在《 小学思想品德改革研究报告》 中指出:“我们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着眼与建构人格角色。我们认为,进入每一人格角色,意味着形成人格的某一侧面,如果这些侧面是相互关联和促进的,一个个角色的进入必然导致健康的人格形成。”因此,在《团结力量大》 一课中,我设计了一系列“我是集体的一员”的角色模仿活动。让学生先通过看图对图中角色进行选择、揣摩,在大脑中形成表象;接着,进行角色的模仿,在模仿中体验团结力量的强大和感受团结的做法;然后,通过小组交流评议、辨析活动中进一步“加工”在角色,进一步“优化”角色;最后,在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进行优化了的角色的演练。在一个一个的“角色扮演”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一步一步地建构了人格角色。
(三)活动性教学策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导致认知结构的发展。“角色扮演”低年级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动教学就是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在揣摩中选定道德角色,在活动中模拟道德角色,在探索中加工道德角色,在模拟的社会生活中体验和感悟道德角色要求,从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进而指导实践。
(四)合作、创造教学策略
小学思品课更多是强调体验和感悟,因而就需要学生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同时,小学生必须在与同辈人的交流中、在伙伴群体的合作气氛中形成合作和交往能力,强化和发展自我。所以,小学生的创造也必须以同龄群体的创造为起点。低年级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动型教学就是一种强调学生想象和创造的课程。它是通过学生对角色的模仿与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生活。想象是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它能使儿童充满朝气,积极行动。借助丰富的想象,儿童的活动就超出眼前的现实范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如:《团结力量大》 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模拟生活,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件事体现出“团结力量大”,一句话马上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动。有的小组同学把椅子当成船,大家齐心出海打鱼;有的小组学生把自己当成消防员,把椅子砌成“消防车”,大家团结起来扑灭大火;还有的把自己当成“4X100”接力跑的体育健儿,团结起来为国争光……
三、低年级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动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
( 1 )课前搜集资料
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必须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课前教师对学生的现状做好调查了解,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为了使学生的道德认识更丰富,角色体验更深刻,课前可设法让学生有目的的参观、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有计划的搜集故事、歌曲、名言、相关的图片等。在教学《团结力量大》 之前,我组织学生进行“团结知多少”的资料搜集活动。学生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思,积累了鲜明的角色形象。这样既拓宽了思品课的教学空间,还为学习课好了铺垫,使学生在课上自然而然的进入角色的模仿、创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2 )学生人格角色的建构贯穿课中
营造气氛 有趣、新颖的典型形象,充满疑问、惊异等趣味感较强的话语,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好表现、爱玩游戏。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教材内容,运用游戏、猜谜、讲故事、听录音、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看动画片、谈话激趣等方法导入新课,启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探究、关注等心理动机,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而揭示了课题,引出了目标,把学生引入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团结力量大》 时,我把座位摆成马蹄形的“小擂台”,学生一进课室就被这种在电视上常见的座位模式吸引住了,这时教师还建议他们自由组合。同学们可高兴了,马上找到自己的伙伴做好参加“打擂台”的准备。
角色揣摩 。 要使低年级的学生尽快地投入角色,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可运用幻灯、录音、录像、图片、以I 电脑动画等教学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创设感人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再现教材的思想内容。学生通过自读课文,通过可感可知的具体形象,感知教学内容,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揣摩道德角色,然后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下情感互相交流、互相激荡,共同讨论道德认识、确立道德角色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角色换位等方式,启发学生对本课道德形象有深刻的认识,将积极健康的情感种子播种到学生的心田。教师要点拨指导学生提高认识,概括出道德要点,水到渠成时板书道德要点。在《团结力量大》一课中,教师运用CAI 课件再现了拔河比赛的情境,让学生猜一猜结果,想一想获胜的原因.学生通过平时生活的体验,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团结的向往,为自己选定了需要模仿的角色。
角色扮演 。孩子们天天玩、爱活动、爱模仿。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模仿中学习课文,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团结力量的强大、感受集体氛围的快乐。在《团结力量大》 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观察拔河比赛中的胜方和负方的表现,并通过学习课文,把自己当作是其中的一员,还可以在课堂上表现一下自己的做法。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把自己平时在拔河时的“那股劲”使了出来,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及获胜的原因。学生在“说说做做”中产生了对团结的热爱,激发起了团结的决心,并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了认同,使自己的行为向课文的角色靠拢。
交流评价 。 通过生生之间的资料共享、信息共享等不断完善自我的道德角色的建构,使角色得到不断的完善。让学生联系自己及周围的事物谈体验、谈认识,把课前从身边的人之中甚至从网上、报纸杂志上(二年级学生)等多种渠道收集到的资料运用到课堂之中,来加深道德认识,进一步完善自我角色。如在《在团结力量大》课上,充当主持人角色的教师以课后习题为导向,把同学们在上周中队表演的活动设计成辨析题。学生回想起自己的活动,找出失败的原因,提出成功的秘诀。接着“主持人”建议小组员们当“团结宣传员”把平时自己对团结的体验或从各种渠道中获得的资料向大家宣传团结的好处及做法。同学们有的给大家讲小故事《拔萝卜》 、有的给大家欣赏儿歌《 一支竹子》 、还有的把电视上看到的中国女排成功的故事告诉大家。团结的好处及做法在同学们的脑子里刻印了下来。
模拟生活 、角色演练 。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后,教师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现实场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践行,让学生在模拟的现实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并使学生懂得自己的行为应以什么标准去衡量,对学生提高相应的行为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知行统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达到本课教育目的。如《团结力量大》 一课,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实践,而是先提出了一道竞赛题:“哪些事要团结才能办成?" 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把答案写在小题板上,那答案可是五花八门,有:救火、郊游、做值日、广播操比赛等。这时,同学们的眼睛瞪大了,这也要团结吗?无数个问题喷发出来。接着,教师还让学生通过想象,做一件事体现团结力量大。因为学生对行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学生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很多体现团结模拟生活的片段展现出来。最后,主持人还提出在课后进行“我是集体中的一员”的行为实践活动,把课堂的运用引向课后、引向日常生活。学生的自我激励、生生之间的相互激励、教师的评价激励贯穿课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欣赏自己的学习效果,对所有的学生都是适用。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纪小,爱在同伴中表现自己,同时遇到挫折就容易灰心。所以对低年级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动型教学尤其要注意评价激励的作用。《团结力量大》 一课,当学生在教师、同伴的帮助下解决了问题,教师总不失时机地说上一句:“集体中有你,还有什么是干不成的呢?”、“你真是个团结同学的好孩子。”……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和失败,不断完善自我角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3 )课后投入实践
篇7
关键词: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
教育家陈鹤琴在幼稚园课程论思想中指出,幼稚园课程应当采用小团体式教学方法。他认为:“幼稚生的年龄不齐、智力不同、兴趣不一,应当区别对待、分组施教,以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稚生都有所长进……”。闻名于世的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方案也是以项目小组活动方式开展的。所谓项目活动,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大家感兴趣的某个问题或“课题”进行的研究与探究活动,在共同的研究与探究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它的特点就是建立项目小组,每个小组一般有2人~5人,小组成员可根据幼儿的特点及需要进行安排。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因此,学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前苏联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幼儿园教学组织形式集体化。集体教学虽然在知识、技能的习得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没有兼顾到同年龄段幼儿的个体差异,具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小组化教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一、幼儿园小组化教学组织形式的界定和内涵
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多种,我们常见的形式有:集体教学、小组化教学和个别教学形式。小组化教学是指由幼儿组成的一个个小集体为单位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教学方式,它有别于集体教学形式,是教师对幼儿个体进行教学的活动形式。在小组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按照幼儿认知、能力等进行分组,根据每组幼儿的实际操作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支持、协助。
二、幼儿园小组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策略
小组化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以及角色作用都发生了改变。学习更符合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以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
(1)幼儿学习的组织策略。①幼儿学习的组织之一——同伴互助学习。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教育应该遵循准备性、主动性、活动性、协作性原则。同伴互助学习提倡的是同伴影响法,重视幼儿之间的互助、互学。数学“我家住哪里”操作活动中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把能力水平不同的幼儿进行分组,让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根据楼层和房号两个条件找到正确的房间。②幼儿学习的组织之二——同伴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在意识到他人的情绪和观点后,通过自我协调,配合合作者,来共同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在体育活动“山洞变变变”中,幼儿通过两两合作、三人合作、多人合作等方式变化出不同造型的山洞。合作学习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体现主动性,并形成师幼、幼幼之间,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方式。③幼儿学习的组织之三——个体观察学习。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会的,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模仿学习以获得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在建构游戏“美丽的社区”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大量的房屋建筑图片,建立了丰富的表象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材料搭建出各种建筑。
(2)教师的教学指导策略。①目标制订的灵活性。在小组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每位幼儿的发展水平,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促进他们自我发展。语言活动“春雨”,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语言能力水平制订层次目标,一是对能力弱的幼儿着重培养他们倾听理解的能力;二是对能力强的幼儿则是发展他们大胆表达和创编的能力。②操作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提供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和提升经验的空间。材料的投入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中班数学“小兔开超市”活动中,教师分别准备了三种思维水平的操作材料:实物、图片、点卡,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初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③教师指导角色的多面性。小组化教学活动中,指导角色具有多面性,既是观察者,还是支持者,更是参与者。在音乐“逛公园”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交流,在说一说、做一做、玩一玩的过程中促进师幼的共同发展。
三、幼儿园实施小组化教学的优势
小组化教学有着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降低师幼比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小组化教学按幼儿能力同质、或异质分组教学,教师从关注全体到关注个体,活动中对幼儿的针对性指导更强。
(2)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幼儿的兴趣度。小组化教学活动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3)改善师幼关系,提高教学的和谐度。师幼关系从传统的管理型、集权型转变为交流型、伙伴型。幼儿可以走到老师的身边,教师也可以随意地触摸到每个幼儿,距离的拉近,言语交流频率的递增,动作交流的增加等各种师幼互动方式的增加,可以让师幼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4)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小组化教学中,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观察幼儿,更能了解幼儿参与情况、活动水平、活动兴趣需要等,可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促进每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小组化教学符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理应成为幼儿园今后活动组织的重要形式。但在小组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小组化教学如何与教学内容紧密契合,小组化教学的评价如何进行等,这些都将是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2]唐淑,王雯.学前教育思想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3]孔起英,王绪兰.幼儿园主题式美术教育活动[M].南京:南京师
篇8
一、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
1. 家庭教育缺少合力
中国人普遍“隔代亲”,大多数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唯我独尊,自私思想严重;亲友、邻居等由于自己事情繁多,有时候无暇顾及留守儿童,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思想偏差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同辈的威信不足,互相教育谈何容易;许多儿童自控能力差,容易放纵自己……
2. 个性心理严重畸形
留守儿童长期缺少家庭正确的教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对监护人的劝告和老师的教诲充耳不闻,持无所谓的态度;三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发怒,攻击性强,以伤害他人的手段来寻求心理上的发泄等。
3. 行为修养严重偏差
一些留守儿童在校上学一周,渴盼周末的到来,因为监护人疏于监管,他们就趁机去网吧,进游戏厅,甚至以学校要补课、缴费为由,向爷爷奶奶骗钱,得钱后就大肆挥霍,周末、节假日到街上“潇洒走一回”,来个“快乐星期天”,模仿社会上的“帅哥”,出口成“脏”,语言不文明,行为举止不端,且易与他人起冲突,打架斗殴……学校和老师一周五天的正面教育抵不上周末两天的反面影响。这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4. 学业成绩每况愈下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回到家里无人指导作业,导致学习成绩不佳。恶性循环,他们慢慢地对学习丧失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做作业,这样的学生几乎每班都有,别看只有少数几个“学困生”,他们却对整个班级的学风、班风都有很大的影响,让老师们无可奈何。
留守儿童问题成因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为了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当如何教育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方法的思考
1.转化留守儿童要有爱心
(1)用爱留住他们
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亲人的关心与教育,感情冷漠、不思进取,集体荣誉感不强,这需要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教师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问候,都是消除他们心灵抑郁的灵丹妙药。平时,我们应当积极组织各项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集体,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只要我们对留守儿童高度重视,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用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用心守护他们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容易产生烦恼与困惑,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成长带来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倾诉、排解和疏导,他们的性格就很容易扭曲,甚至走向极端,对整个社会充满不信任。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常和他们谈心,及时地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无处不在,帮助他们克服远离父母而产生的心理阴影。
(3)用情感化他们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亲戚加倍呵护,在照顾留守儿童吃和穿的方面都比自己的孩子要好得多,每次留守儿童与自己孩子发生矛盾时,总是责备批评自己的孩子,渐渐地就养成了留守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作为班主任,要时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向他们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要指导、提醒家长多和孩子沟通,多给孩子一点关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帮助留守儿童尽快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转化留守儿童要有策略
(1) 以“信”立威
在亲近与研究留守儿童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渊博的文化知识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且对学生怀着一颗宽容理解的心,让学生对你既崇拜又亲近,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把你当作好朋友。从而使教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发挥班干部作用
一个班集体的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主任在班干部任用制度上,可以采用每学期公开竞聘的方式。在学期初,班主任就召开一次动员班会,让更多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有信心去参加竞选。接着,两周后召开主题班会,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到讲台前演讲,同学们集体举手投票,当众宣布每个人的票数,班主任再根据个人的情况确定其工作范围和责任。这个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班主任如果发现有不合格的班干部要及时谈话,限时改正。最后,在期末进行民主测评,对不胜任的干部,下学期另行换人,给当选的班干部以紧迫感和压力感,保证班干部队伍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3)强化常规训练
要扎实有效地加强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常规训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利用班会课,学生提议,教师完善,共同制定“天天行为规范”,同时开展“给自己打分”活动。在教室的门上贴着“给自己打分”表,让每个学生每天放学后,根据“天天行为规范”,给自己打分(违反一条行为扣5分,做一件好事加10分)。班主任算出学生一周的得分情况,每周班会课反馈,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打分表同时也是期末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和优秀少先队员的重要依据。这样,学生每天都有了行为准则,其自觉性、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许多学生每天都能达到100分,而且经常超过100分。每位学生都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实施有效管理
有目标才有动力。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可行的个人近期和远期的目标,当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取得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在明确的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班主任可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级、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好事、实事。例如:开学初,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人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每人设计一套课外集体活动的好方案;每人给任课教师提一条好建议等。另外,诸如班级的纪律、出勤、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管理,以及班规的制定等权利都可以下放给学生,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风建设的积极性,也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消除孤僻心理。
(5)树立学习自信心
班主任要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多一些照应,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每天抽出一些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上的误区,教会他们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篇9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中逐步学会合作,提高合作能力;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那么,合作学习是依据什么心理学理论呢?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又该采用何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呢?下面,我们就这样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合作学习的心理学依据
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
(1) 集体动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里,上述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其次,合作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从集体动力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当所有的人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
(2)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的动机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道奇曾界定了三种目标结构:合作性结构,竞争性结构,个体性结构。合作性结构中个体指向目标的努力有利于他人的目标达成;竞争性结构中个人指向目标的努力会阻碍他人的目标达成;个体性结构中个人指向目标的努力对他人没有任何影响。从动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二)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
(1) 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的创造者哥拉斯认为,青少年学生有4种需要值得认真关注,这就是归属(友谊)、影响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并指出,虽然今天的学校教育过于压抑,不够愉快,但这不是问题的焦点。他相信,学校的失败不在学术成绩方面,而在培育温暖、建设性的关系方面,这些关系对于成功是绝对必要的。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这一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硬件问题),而是他们“不愿意学”(软件问题)。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2)课堂教学工学
课堂教学工学认为,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及社会心理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任务结构、奖励结构、权威结构。斯莱文认为:“课堂教学工学可以描述为三个要素任务结构、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的统一体。仅就奖励结构而言,它一方面是指运用何种方式来强化学习行为的结果,它涉及:(1)奖励类型(2)奖励频率(3)奖励的可接受性(4)奖励的对象。另一方面,奖励的结构是指人际间奖励的互赖性。合作学习的奖励结构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帮助别人成功,学生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正性的互赖关系。合作学习主要是利用了正性的奖励结构来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1)发展理论(developmental)
发展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她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更高级的行为。
(2)精制理论(elaboration)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需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势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而且也是顺应教育社会化的一种有效的形式。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技能并根据合作学习本身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最大限度的体现合作学习的优点和让学生确实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学会合作。
(一)教师要平等、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新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亲切、和蔼的态度参与到学生合作学习之中,才能更好地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及时地了解合作学习情况,不断地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篇10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留守儿童成了各地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如失学、辍学、犯罪等,不仅影响到这些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关注的社会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本学期,我对本校的55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父母都在家的为361人,父母只有一方(大多数是母亲)在家的为73人,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有112人,寄养在亲戚朋友家的11人,留守学生已达到35.2%。这些留守学生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自信心,造成了学习成绩差、不良行为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与探索。
一、优化家教环境,提高育人水平。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便托付给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监管,这种“隔代教育”由于监管人受教育程度有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实在是力不从心,要么过分溺爱,放任自流,要么只顾吃饱穿暖,不管教育成长,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首先,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或者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反馈交流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向家长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讲座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指导。其次,要求父母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大智力投资,克服自私的实惠观,把子女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再次,要求父母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偶尔寄一件小礼物或一本书,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春节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到家的温暖。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其次,学校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并主动与他们联系,学校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第三,充分发挥班、队组织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激发留守学生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比如,开展“我的心路”主题班会,少先队开展“我能行”活动,参加学校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第四,教师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第五,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两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强自立、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三、加强与社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一是要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管理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二是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享受平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争取一切积极力量,尽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总结
- 下一篇:安全生产月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