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职业技能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职业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职业技能

篇1

关键词: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135-02

1 引言

全国性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目前有两种,一种是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至今已举办了6届;另外一种是行业部门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如思递波公司和微软公司共同举办的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至今已举办了10届。作为全国性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笔者将以上两种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为例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相似点

(1)两类竞赛的目的相似。按照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官方文件,该比赛的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精神,推动各有关院校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引导学校积极开展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按照思递波公司和微软公司举办的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文件,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全面配合全国各院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核心能力教育改革,推动及普及广大学生教师提高信息化核心能力,与国际接轨,促进教学改革,打造信息化教育的坚实基础。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职场竞争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由以上两类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可以看出,两类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基本是相同的,主要是突出竞赛的职业性,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两类竞赛都各自有自己本身的考试系统。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还是行业举办的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都有自己的考试系统和题库系统。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使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简称ITAT教育工程)作为考试平台进行考试。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使用第三方国际认证机构Certiport(思递波)公司的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作为平台进行考试。

(3)两类竞赛都可以办理证书。任何竞赛,都可以办理相关的竞赛证书,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办理教育部门的证书,行业组织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办理企业证书。而对于前面讲述的两类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依据考试成绩办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职业技能证书,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办理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

(4)两类竞赛都有相关的计算机教师培训。为了保证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推广,促进更多的学校和学生来参加各类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一般各类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都会举办相关的教师师资培训。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有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指导教师培训班,其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大赛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各学校赛前培训工作的指导,提高赛前培训的质量,提升大赛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有核心技能大赛教师培训,每年都举办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微软授权讲师培训班,从而推广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

3 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不同点

(1)两类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侧重点不同。官方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分为预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时间跨度较大,预赛考察计算机基础知识,考试采用选择题,复赛和决赛是操作题考试。行业举办的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预赛是操作题考试,决赛是操作题和笔试试题进行加权,操作题成绩占总成绩的80%,笔试试题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两类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在考试理念、考试过程等方面差别较大。

(2)两类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性质不同。按照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举办方的分别,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性质也分为两类。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是官方举办,从2005年第一届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前5届比赛的名称)开始,到2010年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为止,该项比赛都是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具有官方性质。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属于企业举办,一直都由思递波(Certiport)公司和微软公司(Microsoft)共同举办,具有行业性质。

(3)两类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经费申请区别。对于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由于有行政批文,所以申请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更加容易,审批也特别快速。例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举办单位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学校参加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文件;而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主办单位是思递波(Certiport)公司和微软公司(Microsoft),没有行政批文,只有微软办公软件全球认证管理中心文件。所以,作为学校来说,由于有行政批文,更愿意和喜欢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因此,相比较而言,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由于是主管部门举办,学校申请参赛经费较容易,而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由于是行业组织举办,在申请参赛经费的时候会比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申请困难些,批准也相对困难些。

(4)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与计算机行业联系紧密的区别。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对于计算机行业来说,接触的紧密程度还存在很大问题,具体体现为试题还比较低端,与行业的潮流还有巨大距离;而由行业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由于是行业组织,所以行业组织的比赛与行业本身联系得更加紧密。比如行业组织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Office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目前在比赛的时候,既有项目组别为Office 2003部分:Word组、Excel组、PowerPoint组,也有项目组别为Office 2007部分:Word组、Excel组、PowerPoint组,还有项目组别为Office最新版本Office 2010部分:Word组、Excel组、PowerPoint组,考试紧跟行业潮流,所以对于这一点来说,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还是比行业举办的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差距大些。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87-02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在中国的迅速普及,社会各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骤然增加,计算机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势在必行。

1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学目标

国家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提出具体的要求,必须为国家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型的人才,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有文化知识底蕴,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明确的提出: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不受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制约,要有依据教材又超越教材的胆识和勇气,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的课堂学习形式,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2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偏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也存在这种状况,偏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然而计算机专业是一门需要在实践中学习的课程,理论的学习过于深奥,和实际应用又严重脱节,社会各个部门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中职学校的教学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严重脱节,致使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动手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差的缺点暴露无遗,不能适应社会、时展的要求。

2.2 教学模式陈旧,教师方法落后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所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会直接影响教学、影响学生,但实际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老师业务理论能力强,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的弱点,主要的原因还是学校的经费不足,无法满足大量的学生动手实践的要求,多年的理论教学老师只能照本宣科,老师也很少有实践的机会,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严重脱节,当今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中职学校的老师也没有接触这种先进技术的机会,老师本身的信息技术就是落后的,只能在学校中传授知识,而不能促进学生接触先进的计算机知识。由于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制约着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造成了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差的现状。

3 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进行课程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影响计算机职业技能的是课程设置,计算机系的课程现状是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课的设置。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中职学校必须改革课程设置,以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为目标,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培养方向,减少理论课的课时,增加实践课的内容和课时,根据实际需要培养不同的人才,以满足不同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水平,而计算机专业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很快的理解、掌握、应用,这些要求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必须紧跟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步伐,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钻研业务,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中职学校也应该积极为教师提供到企业或事业单位锻炼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接触,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实现企业和学校的互利互惠;学校还可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到学校讲课,亲自指导学生,他们的信息是前沿的,他们的技术是实用的,通过他们的指导,让学生可以提前熟悉工作的性质和工作流程,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还可以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需要。最后,改革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要想培养综合型的人才,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观念,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生是动态的、生命的,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改变评价观念,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教学方法杜绝满堂灌输理论知识,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为主,在评价方式上,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激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尝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促成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 结 论

中等职业学校要想为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的人才,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学校要合理地设置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学校的教师首先站在信息化技术的前沿,学生才会有更高的发展,每一个中职教育人和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努力,不断探索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使中职学校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怀.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9).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大赛;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1-0000-01

The Promoting Role of Vocational Skills-Competition on Computer Curriculum Reform

Liu Wenqing

(Hunan Changd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School,Changde 415101,China)

Abstract:The assessment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n the labor standards follows the standards of corporate purpose is"to promote the practice race to race and promote change,"not only promote a dual-qualified teachers and the training base of the building,and also reflects the social enterprise employment trends.I experience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the skills competition,as well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to try and experience all that the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in order to survive,to be a strategic vision aimed 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mputer industry,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Keywords:Computer;Skills contest;Professional curriculum;Teaching methods;Faculty;Curriculum evaluation

一、促进构建真正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并且已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做得还不够彻底,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用基本还沿用了普通教育的分科模式,即将专业课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甚至有的学校将理论课中的实验也单独列出来,有专人按课表上课。这样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老师授课,不仅造成了课程内容的重复,而且引发了知识前后衔接的困难。这不仅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困难,关键是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有效地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所以说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由“从理论到实践”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变,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我们在开发课程内容知识时应选择紧紧围绕能力的要求进行组织,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操作过程知识,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理论课程的叠加,而是以能力需要进行有机的整合。其整合的关键是要在深入分析被整合课程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将原来分散的、独立的依附于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训等教学环节,按专业结构的相互关联程度整合成一系列的项目体系,将相关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

二、促进实施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项目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独立操作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收集信息,自行制定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直至最终完成项目的实施及评价。教师不再占据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导地位,而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关注学生对项目计划的实施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在电子商务的竞赛试题中,根据其相关的知识及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设计相应的实施计划。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摄影技术、美术、PHOTOSHOP或其他平面图形制作的软件、文字表达、文字录入、网站的建设、电子商务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要求三个同学各负责一部分,又要协同配合才有可能在四个小时中完成。

项目教学法成为一个人人参与实践活动,注重项目实施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有一个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体验求知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加快理实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满足教学需要

根据比赛项目要求,作为技能竞赛的辅导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能熟练使用各种设备,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型“一体化”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师,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教师的知识要综合化。

项目教学中,一个项目牵扯到的知识往往是多学科的,教师知识面窄,对整个专业的把握不全面,是没法设计出好的项目的,也不可能在指导项目过程中给学生答疑和提出好的建议,也无法评价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

这就要求学校下大气力进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要求全体理论教师参加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对实训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参加各类学历、培训班的学习,加快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两者均要加快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通过从企业技术人员中引进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建立一支能胜任本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队伍。

四、促进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考核评价学生成绩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通过考试全面反映每个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及技能的程度,如何充分发挥考核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导向作用,技能大赛的裁判评分标准为考核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技能大赛突出了学生能力的考核,同时将素质引入考核标准。评价标准中既有对基本理论的考核,又有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既注重过程的考核,又注重结果的考核;既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这就要求我们对目前的课程评价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的全面考核,知识与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能力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分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人品素质等内容,也要列入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要素。考核形式要多样化,理论考试选用闭卷、开卷或半闭半开等形式;实践知识考核分平时小实验、阶段检测实验和专业设计实验考试三部分。另外,综合成绩还应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等,从而促使他们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全面提高素质,以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教职成[2010]13号)

篇4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学生技能

1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1教学方向不明确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式都是照搬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理论知识学的多,实践训练少,不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种没有考虑社会需求的教学定位,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没有就业优势。

1.2课程设置有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仍然是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多枯燥的理论教学,不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1],也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脱轨,使学生毕业后缺乏竞争力。

1.3教学思想陈旧

目前大部的计算机教师还使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却没得到有效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

2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的措施

2.1加强教师技能水平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老师大部分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修订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教师,提高教师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分批分期派遣计算机专业教师到计算机企业去进行挂职锻炼,参与计算机企业的实际开发工作,了解计算机行业中的最前沿的知识、技术和方法。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学习,计算机专业教师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训指导。根据企业对市场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能能手,参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加计算机专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鉴定,使企业行家成为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补充力量。此外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网络教学、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突破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2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注重技术技能与实际操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场所比较落后且规模较小,设备比较陈旧或不齐全,不能满足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企业采用捐赠设备、师资培训的方法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进行产教深度融合。教师可以将计算机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训工作环境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计算机企业岗位的需求。

2.3优化专业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要根据市场对职业的需求,确定计算机专业的岗位设置,分析计算机各岗位的能力和任务,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改革中,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以够用为原则,加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整合,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3]。课程教学内容尽量引用计算机企业中的实际工作项目和前沿的计算机技术,摒弃陈旧的教学知识,开发适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项目化教材。此外,还要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的比例,增加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课时,将课程尽量安排在实训室上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讲解完本次授课的知识点,紧接着进行实训操作示范,学生观摩学习后,立刻动手进行操作。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完成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2.4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技能大赛的项目都是遵循计算机行业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比赛的题目一般是计算机行业一线的小型工作项目,因此技能大赛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高职院校通过对技能大赛的宣传,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能及时做好自己的学习生涯规划。学校依据赛项专业技术标准和竞赛规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同时举办校级技能竞赛,使学生通过比赛就可以掌握先进的设备技术,了解计算机行业最前沿的技术信息,提前接触到未来所从事的计算机行业的工作内容。因此通过技能大赛,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加强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5鼓励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考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4]。“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旨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因此,职业资格考证大势所趋,学生考证的过程,就是把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再次复习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上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就可以把职业资格考证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平时的教学和实训中,例如在编程课程中,就可以加入软考的知识点和题型。另外也可以针对学生职业资格考证,开展专门的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即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篇5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秉承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多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形式来安排,在课时上偏向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未能及时反映出新技术设备和相关的操作技能,缺少时代特征。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讲授法、演示法为主,师生间互动交流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学设计,学生对机械地操作毫无兴趣。

二、职业技能大赛的效果

(一)以竞赛促教学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力地推动了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并为其教学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检阅平台。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包括了企业网搭建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工业产品设计技术四个项目,体现了计算机应用、信息服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化行业的职业技能需求,促使中职学校扩大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工学结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针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IT技术人才。

(二)以竞赛促团结

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开设有团体项目和个人项目,在以往的企业网搭建及应用、网络布线、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项目中,由2-3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迎接挑战。经过长时间的紧张备战,团队成员的想法有一致的认同,也有激烈的碰撞,但彼此相互尊重、深入交流、同心协作,终将形成的赛场上的默契配合。

(三)以竞赛知未来

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学生感知科技进步与个人成长。回顾四届技能大赛,在计算机技术比赛中,锐捷网络、神州数码、惠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入人们的视野,为比赛提供技术支持,参赛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产品,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同时,技能大赛为中职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创新思维、精神风貌等全方位展示的舞台,尊重劳动、重视技术人才,为中职学生重新树立了自信心,教会学生用智慧和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改革在专业上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前沿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密切关注信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及相应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在技术上实现与用人单位的要求"零对接"。同时,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思想上要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职业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使学生成长为素质高、后劲足的信息技术人才。

(二)教学方法科学有效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计算机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事半功倍。考察技能大赛和计算机技术行业的工作过程,均体现出一个明显的特色:项目。总项目由多个子项目及其任务组成,项目的完成要求实现相应的产品,如软件、技术设备、多媒体文件等,体现出计算机技术行业工作的结构和程序,因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是合适的,实训项目即工作任务,实训过程即工作过程,实训项目的评价标准即工作要求,在最大程度上缩小了学校与职业岗位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增强学习兴趣、强化职业技能。

(三)双师队伍发展壮大

职业教育的双重性决定了其教学应由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来承担,从事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师既能进行理论教学,也能进行实践教学;既能承担教学任务,也能担任技术人员。双师来自于校企合作下的互动交流,教师定期深入企业了解行业的最新成果、人才需求及生产标准,接受系统的技术培训,参与部分生产及管理过程,逐步提升其职业资质,形成具有双职业资格、双职称等双重职业素质的教师。此外,为了发展壮大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双师队伍,可以聘请如网络公司、影视公司、信息技术公司等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学和技术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加快了学校教师的双师化进程。

(四)评价机制灵活多样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评价机制在内容上可由单一的知识考核,扩展为对知识理解、操作技能、产品设计、学习态度、实习评定等多元智能的考核;评价主体由在校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实习单位、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高校研究人员等相结合的多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采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教学评价的职业导向性、客观性、过程性、多元性、激励性等特点,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篇6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专业 个人能力

当今社会的职业要求中的一些能力,已经不单是属于某种固定的职业,而是大多数职业的相同基础,这种基础能力最大的特点是可迁移,也就是说劳动者可以在岗位的变化中迅速的适应,顺利的进行其职业活动。作为当今社会的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实际能力大小,对其以后的就业及职业规划都有较大的影响,而职业素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则至关重要。所以,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也是增强高职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与专业相对口的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技术能力和把握新知识的能力。为了这个目标能较好地得到实现,就需要有与之适应的教学体系和培训、培养的活动,在教学管理和与之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上还要进一步的完善。根据计算机专业的根本特点,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的要求,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工作改革。

1.选准学生发展方向

要让学生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专业,指导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以取得较好的发展空间。如办公自动化、软件编程、网络安装与维护、平面设计、网页制作、计算机组装、多媒体制作等,要引导学生选准选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选修相关的课程,避免学生只注重自己的兴趣而选择不实用的课程。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要把理论课、学习指导课、上机课、在线学习课等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用理论课传授专业知识;通过学习指导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且贯通,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上机课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在线学习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判断等能力。要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重点,开展案例、项目教学。另外,除了提高相关课程设计的知识理解和运用外,还要通过多门课程的融合实践、设计等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合理知识结构的传授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要有目的地进行职业性法律法规、文档规范、国际和国家标准、维护管理经验、安全性措施等内容的重点教学,以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而与社会的需求相背离。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必须把以往的科学知识为重的学历教育转化为职业技能的教育模式;把传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教育转化为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与技能型并重的技能教育,让学生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德育教育中,首先,要重点强调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的重要性;其次,在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与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基础训练中,要加大模拟团队工作的情境,在专业训练中,要增加课题和小组项目等实践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全体学生去参与管理,激发个人的潜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集体活动中,学生与学生通过互相沟通,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沟通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感情,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学生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就必须有一个平等的环境,这样学生和教师要建立其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并支持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有不同简介的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看法。还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在宽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建立起良好的校园文化,以达到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被唤醒。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终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的,也不会独立的存在,应变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功底、心理素质和进取精神等方面入手,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由于应变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现,所以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时候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相关能力,例如思维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师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深入社会,参与到实践中,把最新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观念、思路、方法都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提高其竞争的意识和应变的能力。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知识的运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在学生尚未进入社会的时候,提前感受以后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涵养。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整体结构中是一个目前教育界非常关注的环节。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去发展,怎样走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道路都是值得关注的。其关键在于对高职教育认识的提高,发展的道路就是对目前的高职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只要通过合理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时展的需求,通过创新教育,我国的高职教育定会走出一条华丽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宋旭明,王启智.我们构思的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结构[J].计算机基础教育,2005,(6).

[2]郭红侠.职高计算机教育之我见[J].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09,(8).

[3]赵越.浅析高职计算机学生能力的培养[J].广西轻工业.2009(11).

篇7

高职会计专业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浅议

我国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使得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电算会计技能。

一、以就业为导向,正确确定电算会计技能的教学内容

我校于2006年对浙江省内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是我院会计专业历届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的负责人;范围主要集中在绍兴、温州、台州、宁波、杭州五地,共走访企业60余所,收回调查问卷200余份。调查显示:

手工会计过渡过到电算会计的系统实施能力十分重要

上述选项中“手工会计过渡过到电算会计的系统实施能力”以80.3%的比例排在第二位,说明对电算会计人员而言,这一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调查发现,在已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真正脱离手工记账的企业仅很少,绝大多数企业属于人机并存的记账状态。因此,我们还对企业中各子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可见,不同的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程度和范围都不一样,财务系统中的账务处理、工资、报表等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其他系统应用面相对较低。为什么会如此呢?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原因有二。其一,企业资金有限,只能在部分领域中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二,会计人员的能力有限,无法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而这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这说明,会计人员的系统实施能力已经影响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另外,在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有近95%的企业打算在将来实施会计电算化,这部分企业一旦开始实行电算化,他们亦将面临一个“系统实施”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若能掌握一定的系统实施能力,是非常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

3、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能力也比较重要。

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是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对会计人员而言肯定是有益的。为此,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

。①贵单位是否单独设置计算机技术人员岗位:

这说明,很多小企业因为自身资金实力问题,或者是考虑到工作量问题,并没有单独设置计算机岗位。这在计算机大量在财务工作中采用的今天,对会计人员是非常不利的。

②企业对所作用的财务软件安装维护工作是否由软件销售公司负责?

此调查结果说明,企业的软件维护工作主要由软件销售公司负责,但是,一些细小的计算机问题(比如病毒攻击、设备连接等),不可能也不好意思直接找软件销售公司解决,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更会无端浪费企业的时间和精力。况且,目前一小部分企业仍在使用一些来历不明的财务软件(调查中发现,此类企业数量不少,但因涉及企业隐私无法确切统计其比例),这些企业在软件维护上存在的问题更多。此时,若财会人员自己能懂得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就能起到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的作用。

③电算会计操作人员是否有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

该选项表明,电算会计操作人员具有想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愿望。

④下列哪些计算机技术,你认为有必要掌握?

可见,除“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外(此内容各院校已开设相应课程),病毒维护、打印机等外部设备与电脑的连接、操作系统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技术、软件的安装与维护等技能均有超过1/3以上的人认为应该掌握。

学校若能针对此类内容,为会计专业学生量身定制一门计算机课程,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人为此专门找到了12位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高职教师。他们认为,若能安排一门3学时/周的实践课程,学生掌握上述计算机技能是完全可行的。

二、以应用为主线,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我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对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至少要设三类课程(如下表)。

第一类为技能基础课,主要介绍一般会计信息系统(ERP软件)的功能模块和数据联系以及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学校可以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信息系统两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财务软件的系统划分和内部的数据联系,同时使其具备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计算机技能。

第二类为技能核心课程,主要介绍目前我国主流财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应重点选取两种软件(如用友和金蝶)进行比较教学,可将其分为财务系统应用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技术两门课程,使学生学习由浅入深,掌握财务软件应用的一般规律。

第三类为技能拓展课程,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可以以综合实训的形式开展小企业ERP系统实施训练。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系统实施能力。同时开设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总之,电算会计岗位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岗位之一,学校对其技能的教学与安排一定要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突出传统的学科界限,真正做到按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唯此,才能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雷声.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之我见.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j].2006(3)

篇8

关键词:存在问题;竞赛价值;实践意义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振兴对国民的能力结构、IT技能、IT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职业教育IT类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培养出更多适应IT产业需求的实用人才,职业学校也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利于在课程内容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迅速提升。笔者认为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能有效地推进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将专业教学与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紧密结合,对建立技能竞赛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营

造校园育人文化、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和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促进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有着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一、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目前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举办技能大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职业学校举办的技能大赛还是处于初步的实践和探索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很有必要逐步地完善和提高。

1.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指导老师的专业教学普及面有待扩大

技能大赛目前的形式基本上都是院校选拔技能操作方面拔尖的学生参赛,而很多学生与技能大赛无缘无份。还有,大赛的指导教师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竞赛队中,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教授更多的不参赛学生。技能大赛的“常客”显然都渐渐成为大赛的“职业选手”,他们技能越来越精湛,比赛内容越来越“精尖”,比赛的重点好似全都为了强化培训那些常客尖子生,所谓的技能大赛与整个职业基础性教育教学脱轨,失去了职业教育的普及型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指导老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让这些教师的知识和技术普及化,这是本课题认为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2.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有待提高

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队伍实践水平与大赛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都是学历高但是没有岗位操作丰富经验的青年教师,或者是在学校工作了很多年,但是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掌握、对最新的操作接触大大减少的老教师。基于这个状况,如果通过技能大赛让指导教师实践水平提高,反作用于平时的专业教学,这是本课题认为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1.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技能大赛能否取得成功,指导教师起关键作用

英国著名的工程教育专家齐斯霍姆教授曾说,“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亦如此,只有由具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的教师,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具有涉及范围广、难度大、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等特点。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全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2.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技能大赛的考核方式是按职业岗位评价方式对参赛选手的竞赛成绩进行评定,并按工作任务中的知识与技能评价点指定评分细则。这促进我们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反思,引领职业教育“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形成了“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共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以竞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

学院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一是组织学生参加竞赛,通过在竞赛中获奖使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相关系列环节,也必将关系到学校的各个单位,是一项繁琐的系统工程。它不但要学校在经费上大力支持,并且还要广大计算机专业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生、教师等多方面协同努力才能达到教学改革成功的效果。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已成为培养选拔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明显增强。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定位于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这对于引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琴.让技能大赛成为职教发展推进器.中国教育报,2008.

篇9

关键词:职业计算机教育 教学方式 职业技能

在面对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计算机的应用和需求越来越普遍化,无论是在生活、学习或是工作中,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带来的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为了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随即产生,而且成为了热门的教育专业。 随着计算机相关教育的发展和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大批量的涌入社会,为此专业的社会人才需求解决了燃眉之急,分别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IT业等方面体现的较为明显。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同步推进,教学模式也由传统的以学历为主,转变为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因此,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再保持前期的学习心态,而是需要转变学习的方式,因为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更倾向于综合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则是以就业能力为主展开教育,更符合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所以,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提高职业能力出发,为职业计算机教学提供建议和策略。

一、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高职教学中课堂的时间占整体时间并不多,该如何有效的利用业余时间来加强计算机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学生而言,业余的时间非常充分,学生就可以利用充足的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知识,以此来锻炼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探究的本领,这些技能会对日后的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学生在课堂接受计算机理论和基础操作授课后,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利用多种途径查找更多相关的资料和书籍,以便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更广泛的探究。比如,我们在学习了关于计算机的一个新的知识后,就可以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扩展,更深入的了解新的知识,包括理论和实践的练习。因为读书馆资源是丰富的,会有不同的文献从多种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一个知识,而这些扩展对学生而言都是提升知识面的重要资料,而且从中还能够得到一定的启示,促进学生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见识也有显著的提高。

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

科技的发展势必带动信息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计算机行业的日新月异,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必须跟随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宝贵时间毕竟有限,所学的知识也不是恒久不变的真理,因此,学生则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即使在日后走出校园,信息的发展导致学校所学习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出现了更新的工具和技术,但独立的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还是能够让自身很快便适应了新的知识。所以,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亦是大学阶段重点培养的方面。因此大学校园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具备能够适应任何岗位的潜能。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当学生踏入社会时才能适应变化万千的环境。据调查显示,在工作中所能运用到的知识点中大约仅有很小的一部分是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而更多的技能是在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总结积累起来的,所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

三、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导的地位,通常是教师硬性的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完全没有自主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教育,新的教改中要求教师需要寻求和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中,因为计算机的特殊性,其本身就是属于一种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进行指导性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对计算机有更深额的认识,从而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操作程序,加深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记忆,摆脱死记硬背的旧模式。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过程详细讲解每一步骤的意义所在,并可以通过一边讲解基础理论知识,一边进行操作演示,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步进行,增加了学生的趣味感,摆脱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单独授课的枯燥感。在课堂剩余的时间内,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来寻求相应的答案。总之,摒弃传y的授课方式,采用更具指导性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转换角色,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另外也提高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在目前的学校中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通常是采用期末测评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并不能全部、真实的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因为期末的考试制度更注重的是分数,不能够真实的反应学生日常的学习状态,也不能够测评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原来的测评体系外还需要加入综合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质量的评价,将这些日常的学习状态加入到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中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机制,更有助于真实的反应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职业能力。

总之,在职业计算机教育中需要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包括从基础到更深入,从技能到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大学教育更适用于社会,适用于长久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郑丹青.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01).

篇10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岗位工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43-02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然而,从近几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与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应用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企业高薪聘请不到所需要的人才,感叹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大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也有较明显差距。因此,必须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采取“三针对”的思路,充分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对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广东省就业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根据一系列调查分析结果设定专业方向,根据多媒体企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分解工作过程,确定核心能力,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岗位工作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基础能力、从业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相关层次人才所应担负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描述,以此确定专业应满足的具体要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涉及面广,针对市场调研的情况,我们选定了图形图像制作、网页制作、多媒体开发三个模块,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规划、开发与创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等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本专业选定的三个模块中,图形图像制作模块属于传统领域,就业市场平稳。该模块偏重于艺术设计。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审美观及较好的创意设计能力,毕业后可在广告公司从事VI设计、装帧设计、招贴设计等工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模块的就业市场比较稳定,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前台的页面设计和后台的动态编码技术。在页面设计部分与平面制作没有本质区别,在编码技术方面比较偏重计算机技术,学生毕业后可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网页设计及网站规划与建设等工作。多媒体开发模块的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该模块是对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合成,属于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比较平衡的模块。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多媒体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策划、设计及制作。

分解工作过程,确定核心课程

本专业应按岗位任职要求,通过分解岗位归纳出相应的教学知识点,确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以及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培养各岗位核心工作能力。

1.按照图形图像制作师职业标准,通过分解岗位工作能力,确定以《数字摄影及图像处理》、《广告创意与策划》、《商业简报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以及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图形图像制作师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使学生掌握图形图像制作软件和编辑软件,具有一定的广告创意与策划能力,能进行图形图像制作。培养图形图像制作师的课程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

2.按照国家网页制作师职业标准,通过分解岗位工作能力,确定以《二维动画设计》、《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Web技术及应用》等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以及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网页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使学生熟悉网站架设,了解网页设计构件,既具备网站前台设计技能,又具备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既能从事有关网络程序设计、动画设计、图形图像处理、页面设计及美化等相关工作,又具备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创业的能力。培养网页设计师的课程结构框架如图3所示。

3.按照国家多媒体制作师职业标准,通过分解岗位工作能力,确定以《数字影音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多媒体项目开发管理》等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训练等方式,以获取多媒体制作师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标准,使学生熟悉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制作软件,具有开发或制作多媒体软件产品的能力,能从事电子出版、光盘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媒体软件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多媒体制作师的课程结构框架如图4所示。

构建阶梯递进型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引入岗位职业标准,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四大课程模块组成,构建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凸显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并鲜明地表现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和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体现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可直接参加相关认证考试,并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为检验标准。同时,根据平面制作、网面制作、多媒体制作职业技能存在某些共性和能力要求由低到高的特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阶梯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5所示。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要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改革方向,不断地修改、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京丹.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9):22-23.

[2]黄宝玲.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3-46.

[3]郑丹青.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9(1):119-121.

[4]汪清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20-21.

[5]卢镜.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层次模块”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3):97-98.

[6]陈正东.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8(5):73-74.

[7]徐晓敏.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信息管理专业ERP课程体系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4(1):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