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设计策略分析

篇1

1.1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未能综合考量本土气候和文化风情

屋顶花园景观设计的目的之一在于制造出美观和艺术感,因此,应当根据本土自然气候选择适宜的植被,而在空间布局上应当追求本土独有的文化风情,以此创建独具特色的屋顶花园景观。但是显然,目前很多设计者在设计屋顶花园景观时忽视了这一要素,过于推崇国外或国内优秀的造园方法,将各类要素不予处理便融合在一起,不仅无法达到美化目的,还破坏了建筑群整体统一的美感。

1.2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未能综合考量建筑群形态

屋顶花园景观为建筑群的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映衬,构建出一种美观效果。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屋顶花园景观给人感觉过于呆板,缺乏活力,在设计方面表现力薄弱,空间构成也较为单一。分析根源,缘由有二:其一,建筑结构空间本身特质过于单一,如若设计者专业素养不高,可能会难以配合这种单一空间组成形式开展设计。其二,景观设计方案本身过于单调,未能融入生态元素等,仅仅对屋顶花园进行了简单的表面设计。

1.3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未能提前制定明确设计标准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建筑物中建设屋顶花园已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屋顶花园推广到的建筑类型主要包括住宅楼、酒店以及办公楼等。在本质上,屋顶花园的建设不仅仅只是实现屋顶、阳台以及中庭的植物绿化,其角色已经出现了转变。基于此,设计人员在设计屋顶花园时,若没有一个清晰的设计定位,不仅降低了设计的质量,而且难以将屋顶花园的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体现出来。

1.4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方案付诸实践过程中缺乏规范操作程序

一是由于我国的屋顶花园建设的历史较为短暂,从而导致关于其技术和理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二是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屋顶花园建设的水平,而我国社会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仍是发展中国家。三是我国的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缺乏相应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因研究条件不高而制约了屋顶花园绿化的技术。四是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在对要求较高的复合型屋顶花园进行设计时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设计的质量,进而不利于屋顶绿化的发展。

2应对策略浅析

2.1以正确设计理念为指导,完善屋顶花园设计理论

其一,适宜性生态设计理念,即依据本区气候条件和种植地为屋顶选择正确的植被。其二,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屋顶花园景观设计为一种舶来品,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也说明该种设计方式的可行性,但是并非意味着需要普遍沿用国外的流行元素,增大成本支出,这无疑是缺乏考量的行为。为确保该种舶来品可以彻底融入我国城市建设,还需落实屋顶花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全局出发,根据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2.2选配富有特色、适宜本区生长发育的植物

第一,它处于高处,可选择喜光、根系发达的植物。第二,它具有一定的承重量,宜选择重量较轻的花卉或草本植物。第三,屋顶土层薄,蓄水功能弱,需选择抗旱能力强的植被。

2.3根据建筑群形态和功能合理立意布局景观设计

针对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未能综合考量建筑群形态及未能提前制定明确设计标准问题,可以通过提前根据筑群形态和功能合理立意布局景观设计来完善设计方案。(1)立意方面:因地制宜。结合建筑群形态和功能,设计出同周边环境和谐一致且充分体现建筑功能特色的花园景观。(2)布局方面,采用自然式手法布局花园景观,体现其与建筑协调融合的特征,抑或采用规则式手法着重对景观效果的装饰和排列,丰富景观层次,弥补空间上产生的束缚之感。当然,为了丰富景观布局上的艺术感,可以使用园林小品或构建层次分明的景观变化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因为屋顶承重限制,在选择园林小品时,不适宜重量或体积过大的小品,亦或者换用园林小品的使用材料,如假山采用更为轻盈的火山岩。

3结语

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优化管理

引言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应结合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积极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应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推动农业发展创新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当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现代化的农业必然是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旨在推动农业发展模式的改革,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科学利用农业生产力,可以有效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制。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还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创新,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与传统模式,而是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可以推动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农业科技的创新,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1.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下,农村不仅仅局限与发展农业种植业,同时还可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甚至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势必会大幅提升农业经济的效益,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人才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直接管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农业经济管理需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做支撑,如果无法有效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很难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普遍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有局限,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缺乏行动力、知识滞后等问题。虽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诸多惠农、助农政策,但是难以在基层贯彻落实,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受人才因素的影响,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2.2农业生产单位发展能力较低

1)我国农业生产活动长期受限于个体活动发展模式的影响比较深远,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个体与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规模与发展形式单一,获取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不仅导致农业生产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偏弱。2)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大型企业的整合资源的支持,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之间不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导致各项生产要素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2.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促使诸多行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相关软硬件设施,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此方面的意识,尚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现代化农业必然是依赖于高科技手段,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将逐渐被淘汰,因此,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势必会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2.4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逐步发生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步淘汰,农业生产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发展,这表明我国已初步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资本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极大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但是仍然无法有效改善当前的现状,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加强人才培养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需要依靠大量的专业人才方能得以实现,因此,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优化农业基础硬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大人才储备,建立强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有深刻的了解,为此,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组织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优化和创新当前落后的农业技术,积极与相关高校建立联系,定向培养人才,扩充农业经济管理储备人才队伍。

3.2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模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整体而言效益不高,缺乏发展的潜力。对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小农经济模式下,个体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发展规模化农业,还有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以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工劳作,还可以全面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多元化就业。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史,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积极发展。

3.3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推动了诸多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创造出了更高的效益,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要积极尝试,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加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学习等方方面面,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不仅可以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能加快农业生产信息的流通,以高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生产。通过互联网可以精准了解市场需求,进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转变自身的认知,接受并掌握互联网发展模式,并积极进行实践。3.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以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保障。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在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助农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完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首先,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适时优化以及调整各项政策方针,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项便利的条件,推动本地区特色农业项目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其次,要积极引导当地相关企业与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建立联系,推动双方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二者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策略;南龙湖

河南省新郑市南龙湖距离郑州市区有11km,是河南省百强乡镇之一,其周边拥有黄帝故里、郑韩故城、欧阳修陵园、原武温穆王壁画墓和裴李岗遗址等旅游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新郑市十分重视南龙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开发设计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而且研究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缺乏实践经验,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新郑市南龙湖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解决。

1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存在问题

1.1景观功能单一

首先,游憩活动单一。现阶段,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主要采取农家乐的形式,到农户家做客、打牌、聊天。虽然,农家乐的游憩活动能够使游客放松心情,但是在乡村旅游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游客的需求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单一的农家乐旅游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其次,旅游活动难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例如,年轻人喜欢休闲嘉善,但是新郑市南龙湖乡村地区却缺乏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再者,旅游静态、被动。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游客的引导,导致游客一致处于被动的游玩状态。

1.2景观布局不合理

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布局较为混乱,只是简单地对原有的旅游景观进行叠加,缺乏主题性。例如,部分村落将村落中的中心地区作为活动场地,在白天开展民俗活动,晚上举办篝火晚会。但是,这种旅游布局不够科学,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休息。另外,还有些景观离村落太远,导致游客需要在景区间穿越,造成景观布局不协调。

1.3旅游设施不完善

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设施不够完善,餐饮服务主要由当地农户提供。虽然当地农户都拥有乡村风味的特产和美食,但其卫生条件和餐饮服务水平高低不一,难以满足人们的餐饮需求。另外,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的住宿条件不够完善,很多村落的旅馆所难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

2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策略

2.1保护自然景观

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应积极保护自然景观,尤其要注重对景区内的旷野景观、湿地景观、自然奇观及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加强对自然景观的动态引导,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1]。例如,新郑市南龙湖在设计乡村旅游景观时应积极清理河道,加快建设防护林,增强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2.2合理经营景观

新郑市南龙湖乡村地区的经营性景观主要指农业景观,具体包括农田、人工林、果园等。由于经营性景观多以斑块的形式引入到新郑市南龙湖的整体景观中,经营性景观也被称为种植斑块。新郑市南龙湖乡村在经营景观时,可以发展高科技农业,建设大棚农作物。并且新郑市南龙湖乡村还可以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2]。另外,新郑市南龙湖乡村地区还可以发展本土化农业,促进景观设计本土化发展。

2.3完善旅游设施

新郑市南龙湖乡村地区应积极完善旅游设施,优化旅游环境。首先,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应积极要欧化旅游住宿设施,规范设置乡村旅馆、乡村旅游公寓及乡村旅游营地;其次,新郑市南龙湖乡村地区应积极完善服务设施,加快建设餐饮店、商店、烧烤中心、加油站等场地,优化新郑市南龙湖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文辉,鲍沁星.新农村乡土景观的探索——重构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景观[J].中国园林,2010(7):80-82.

篇4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期,形成了大量标准化的居住区。整齐排列的住宅、方格网的道路设计、沥青和混凝土板进行的人工步道铺装,像这样出于机械化、标准化的设计,在与多种多样地域的自然和风土的协调方面几乎没有进行任何考虑,从而造成居住景观单调、缺乏亲切感、远离自然等问题。

二、实例分析

(一)项目概况

新城•保元泽第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北临世纪大道,西临东湖南路,项目占地面积约为7.13万平方米,景观占地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万余平方米,以低层住宅为主,辅以小高层、高层住宅和商业街区。地块原为古东湖遗址,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密布的水网已经逐渐淹没,但该地仍富有深厚的中华水文化历史渊源,“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生活是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二)总体定位及思路

项目总体定位是重现富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居住建筑,它既要反映地域性特色,又是能满足城市化进程中现代人居住行为需求的现代居住景观。它不是简单照搬江南园林的既定元素,而是重塑江南水乡生活独有的情节。项目最终期望达到“老年人看了怀旧,年轻人看了时尚,外国人看了中国”的境界。

(三)场地空间规划

新城•保元泽第项目在设计之初就将空间作为场景时空的载体,避免空间被孤立看待。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首先,将场地汇总的水系、地形及周边环境与景观所形成的有机体系作为景观整体的骨架;其次,场地中的建筑及其他构筑物的布局、功能场所的定位等组成居住区景观的血肉;最后,在不同的景观设计手法服务于同一主题的前提下,通过保留或重读的一个个场景则是居住区景观的毛发。

(四)以水为魂的规划思路

在本案中,“水”成为了贯穿全局的灵魂,凸显了“先有河后有房”的设计理念。项目设计尊重了水乡河溪脉络,并以蜿蜒交错的水体承载整个小区的平面布局,将住区自然的分割。因借水系,努力还原和重塑自然状态下完整的水系结构,为了打造更为理想的景观效果,在设计意使部分水流环绕建筑蜿蜒而行,部分又隐于自然水岸之中,使观者的视线富于变化,获得一种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富于想象的观景体验。

(五)地域化的用材策略

1.取材地域化项目从设计之初便确定尊重材料使用价值的原则,对于可以保留并重复利用的材料,最大化地去延续其使用价值。例如,本项目中对河坊街旧砖的回收利用以及对古桥的迁移保留。其中百年古桥保元桥的迁移保护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居住区内景观的历史感和延续感。

2.用材地域化首先,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尊重其在当时当地的开发使用方式。例如,保元泽第项目中各种休憩设施和平台选用的粗糙的接触面、不同做法的驳岸和池壁、本土植物的栽种,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来水乡生活的用材方式。其次,材料的使用服务于景观的“中心思想”。本案中在项目主题确定为“重塑专属水乡西塘的文化记忆”后,将这一“中心思想”落实为视觉、触觉甚至听觉的感知实体,如,在保元桥边放置一艘乌篷船,辅以亲水平台和植物配置,重现一目久远的情境,带给居住者舒适安逸的西塘水乡生活体验。

三、居住景观设计策略

(一)地域文化的表达策略

1.塑造地域化风格景观设计应注重地域化风格的塑造。在经历了“地段-配套-环境”等发展阶段后,房地产发展的最高形式必然是居住文化。例如,保元泽第项目将原先“欧陆风情”的设计方案全部推倒重来,实地调查总结当地居住景观风貌特色,在建筑风格和景观打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居住景观设计策略造上力图重塑一段专属水乡西塘的文化记忆,为营造有水乡地域特色的景观打下良好的空间基础。现代居住景观设计应从当地本土的居住文化出发,保留、吸收、再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居住景观。这种内涵提升在价格上升空间日益缩小的市场中,也是一种获取竞争优势的策略。

2.运用地域化材料景观设计应最大化地实现地域化材料的运用。一方面,选用具有当地自然人文特色的材料,才能最直观贴切地表现地域化景观风格。这样不仅更容易保持色泽的统一感,而且能带来与当地植物、建筑的协调感。另一方面,选用具有年代美的旧物,如附着青苔的砖瓦、有悠久历史的古桥等,能够将天然风化酿成的年代美融入居住景观,创造耐人寻味、安逸雅致的居住空间。

(二)景观交往功能设计

1.促进运动人士交往的设计首先,在居住景观设计中为跑步、散步等运动铺设鹅卵石步行道,铺设路线应做到既考虑人车分流,又贯穿小区主要景观,引导居民在欣赏室外景观的同时增加邻里交流。其次,在步行道及健身器械、健身场地周围适当增添公共交往空间,合理设计场景的私密性,既具有一定的外部可视性,又具有一定的围合感,为邻居间偶遇攀谈提供机会。

2.促进儿童及家长交往的设计现代居住区的交往模式中,儿童和青少年对邻里关系的和睦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很容易形成邻里间交流的氛围。首先,居住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以儿童视线高度为标准进行设计,如,绿篱高度应设置在儿童身高范围以下;其次,设计方便家长交谈的景观空间,在注意活动场地的安全性设计的同时,考虑陪同家长的歇息交流需求。

(三)景观自然化设计

1.带来亲和感的景观设计一方面,注重人性化空间尺度的景观设计。传统村落、民居的尺度,均与人体自身尺度相协调,这尽管是由于受当时生产力的约束所制,但也恰恰形成了尺度宜人的石墙高度、村落社区大小等,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舒适性也由此形成,这些都值得现代居住景观设计学习借鉴。另一方面,鼓励最小人工干预的设计。在自然村落中,大量的人工干预是“用必要的最小限度的劳动力达到一定水准以上的结果”的设计。例如,对排水口下的土地容易被冲坏部分设置散石铁网进行保护,而对其余不易被侵蚀的地方采用自然河道状态。这种节能环保的景观设计,彰显了朴素舒适的景观特质。

2.生态可持续性景观设计首先,允许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交织共存。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往往是多种土质、植被类型交织存在的,这使得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这值得现代的居住区景观借鉴。例如,绿化中疏林地和草地混合,有助于藤蔓植物群落出现,作为层次不明显的群落丰富景观效果。其次,设计富有变化的地形。居住景观或者是在原本就平坦的土地上形成的,或者是在人工改造成平坦地形的基础上形成的,这虽然是出于工程安全性的考虑,但与自然状态下多变的地貌相去甚远。在打造景观时,适当进行地形的变化,可以引起水分条件和日照条件产生相应地变化,在这种基础上生长的动植物多样性也相应增加。最后,增强表面渗透性。增强居住区内道路、铺装的表面渗透性可以让雨水进入自然界的水循环系统,而土壤等多孔质的表面具有保水功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天然补水作用。石块垒成的石墙中的缝隙可以供藤蔓植物自由生长,也可供麻雀等鸟类筑巢。这样才能真正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可持续景观。

四、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商业街;绿化景观设计

现代化城市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涉及环境心理学、道路美观、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城市设计等多门学科知识,其有助于改善城市道路环境,提升城市商业街道的景观风貌。商业街绿化景观设计应遵循相关设计原则,结合当前城市道路绿色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设计策略,提高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水平,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现状

1、没有体现人性化

很多城市的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没有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例如,有些商业街用绿地设置隔离带,没有考虑到人们交通出行的方便性,有时很短的路程需要走很长时间;有的商业街没有为幼儿和老人设置专门的休息场所,并且没有考到残疾人的出行需求,绿色景观设计比较单一,没有准确、真正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街道环境。

2、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失衡

各种花卉植物是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的重要要素,其以独特的布置形式和特有的韵、姿、香、色,不仅有助于改善商业街道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有助于强化人们香化、彩化、美化商业街环境的意识[1],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益。但是很多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人员的植物造景意识淡薄,在商业街有限的绿化空间中,设计大量的假山叠石、走廊、亭台等景观,绿色植物景观较小,植物造景设计和布置不合理,没有考虑到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导致商业街的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失衡。商业街道上过多的硬质景观,虽然迎合了一部分人求超越、求新、求快的心态,但是破坏了商业街整体绿色景观效果。

3、花卉、树种选用不当

很多城市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过度追求时尚、新颖,购买一些外地的昂贵花卉和树种,不但增加了很多的绿化费用,而且很多花卉和树种讲究维护管理难度较大。同时,商业街绿色植物设计不重视草木、灌木和乔木的复层植物结构,单位面积的绿化量较少,没有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另外,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平面布局不合理,忽视了草坪和地被植物的分层搭配以及垂直空间的乔灌木配合,没有体现出多样化的绿色景观效果。

二、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原则

1、功能性

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在选择树种时,应重点考虑不同植物调节小气候、净化空间、减弱噪音的功能。商业街两边和道路中心位置绿化带,应结合人们的步行习惯和速度,合理设置绿色景观的距离,体现出商业街立体和平面的美感,为人们一个舒适的道路环境,特别是在十字交叉路口和丁字路口的绿化景观设计,应避免遮挡人们的交通视线[2],确保商业街交通安全。

2、生态性

绿色植物叶面积和植物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成正比,因此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尽量增加绿色植被数量,采用草木、灌木和乔木混交的复层结构,增加绿色植物叶面积,在商业街有限的绿地空间中,获得较高的环境效益。

3、融合性

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突出融合性,结合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等内容,实现艺术、文化和绿色景观设计的融合,处理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三、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策略

1、突出以人为本

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最主要的是为广大市民服务,因此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到人们到商业街来的需求和行为规律,将商业街规划布景和绿色景观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合理设置休息设施和服务设施,由于商业街人们主要是以步行为主,在浏览过程中人们的体力消耗较大,因此可在商业街的合适位置布置专门供老人和小孩休憩的绿色景观区域,设置供人们休息的凉亭、座椅等,充分体现商业街的景观美、自然美和植物美,满足商业街的绿色景观和功能要求,促进城市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

2、合理选择植物

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合理选择植物和花卉,注意不同植物和花卉的色彩、形态,使其和商业街的自然生态环结合起来,乔木应雄伟挺拔、冠大荫浓,树形应整齐,花灌木应无异味、无刺、花期长,例如,种植杜鹃、月季等色叶灌木或花灌木,云杉、珍珠梅、玫瑰、紫薇、丁香等中层乔木,国槐、油松、垂柳、杨树等上层乔木[3]。考虑到商业街道的日照和遮阳要求,在商业街的休息空间区域种植落叶乔木,冬季乔木的树叶脱落,可使人们享受到充足的日照,在夏季乔木高大浓密的树冠可以为人们遮阳避暑,在不同季节为来到商业街的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考虑到地域特点,合理布置绿色植物,北方城市商业街尽量多种植暖色调植物,南方城市商业街可布置冷色调植物,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街道环境。

3、协调硬质景观和绿色景观

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考虑街道两旁的建筑群体和各种硬质景观,在原有的建筑空间上合理规划绿色景观设计,形成错落有致的街道空间,利用不同花卉和植物色彩、形态的差异性,精心规划商业街绿色景观布局,突出商业街的娱乐性特点,合理控制绿色景观和硬质景观数量。

4、突出绿色景观设计的文化特点

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绿色景观是商业街道的一种立体造型,应展现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各个层次的绿色群落布置,使商业街常年保持绿色,并且还可在商业街中心位置设计水帘或者喷泉,周围搭配合适的绿色景观,美化商业街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人们在购物之余,可以亲近大自然。另外,城市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突出文化特色,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结构和文化肌理,通过强烈鲜明的文化特色,展现城市风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从全局出发,配合独特的雕塑、景观小品等,在街心适当设计一些花坛,增加商业街的绿色景观特色和识别性,融合生活、科技、教育、哲学、艺术、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采用独特、先进、健康的设计理念,创造具有鲜明性格和特征的绿色景观,实现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

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商业街越来越繁荣,而商业街的绿色景观设计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是自然环境和人为设计规划的一种创造和有机结合,是自然生态景观在商业街道的再现和提炼,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一个缩影,是展示城市形象、文化和意境的一个窗口,因此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难满足现代化城市道路设计的功能性、生态性、融合性等要求,优化绿色景观设计,种植合适的花卉和绿色植物,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健康、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丽.天津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D].天津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城市景观保护设计

引言

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设计中一种表象的物质形式,通过视觉审美而形成。城市景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发展相关任务和目标,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重点部署内容。旨在全方位考察城市内容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通过设计以及施工建设来达到提供给居民以理想、安静、舒适等交通居住环境。作为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建设,对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改善土地相关特有功能,都十分有利。城市景观的保护意义重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城市景观保护现状概述

我国经济的腾飞,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而在城市建设中,相应地面临的困难以及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比如由于历史、政治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随着历史的河流而相应改变。但是长期的封建思想,使得人们在追求美丽景观的过程,日趋漫长。特别是官僚主意以及暴发户特征意识,导致中国城市的景观缺少人性化考虑,在景观设计中,只是片面追求某种视觉效果,而对于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其他环境因素,欠缺考虑。在景观改造过程中,没有遵循景观保护原则,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所谓城市景观保护设计,必然遵循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生态设计。生态型指具有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够开展适当游憩活动的城市自然遗留地,管理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生态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生态型城市自然遗留地包含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和风景样本,其中的动植物物种、生境和地貌具有保护、教育、游憩和科普的意义。根据管理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再分为生态保护型、生态游赏型、生态科普型等。必须保护生态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生物个数,而是包含生物基因多样性在内的,具体分为物种以及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生物多样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它们是构成生态环境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可以这么说,城市生态多样性,无论是基因、物种,还是群落及生态系统等,都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某种和谐的联系。作为人居的环境,它们是人们在生活以及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景观设计给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的正面以及负面影响,必须明细景观的设计除了给人带来最大利之外,还不能影响生物多样性原则,不能破坏生态自然环境以及自然遗留地的物种特性。

二、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策略

2.1城市建筑景观保护策略对于建筑景观而言,通常由于历史以及文化等原因,我必须充分考虑其存在的价值。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景观保护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意义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建筑具备几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人居因素,一个是时间因素(即历史因素),另一个便是文化因素。无论是名人居住的名人效应,或是历史遗留的历史效应,还是其璀璨的文化效应,都构成了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否的影响因子。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其声望值,当声望值超过需要保护的临界值时,必须对建筑景观进行保护设计。

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利用,在城市整体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最为重要。作为一个世纪以来的科技和商业发展的结果,城市中心总是处于适应更多用途和人口的压力下,然而许多城市中心却有一种错综复杂的特性,很容易被增长的交通和重建破坏。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有效地毁灭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成为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如何做呢?答案可能介乎一座城市和一个社区之间;或者是它们的特性值得保护,或者一种古老的、很受喜爱的形式;又一次,是思想还是艺术品。建造什么,何时何地重建或彻底修改,保留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是一个判断力的问题,在实践这种判断时,应该简要地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

2.2生态景观保护设计除了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外,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也是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重点。因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绿色植物,它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的纽带,其为城市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所以绿色植物的保护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设计,是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植物园以及树木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必须全面收集相关植物,重点保护相关等级的生物,必须组建生物基因库以及城市种子库,便于对生物进行离体保存。植物园既是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对公众进行植物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核心作用。笔者认为,植物园、动物园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均存在一些限制:①保存超过一定限量的某一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标本,在经济上是行不通的;②保护中几乎没有直接的生境敏感反应(habitat.resonsive)发生,所以这种人为控制的种群往往无法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③受到保护的种群其遗传基础似乎很窄小,但又不可能大量收集其个体以使之表现出广泛的基因型;④保护还依赖于政策和资金的持续稳定,但这远没有把握性;⑤在很大程度上将动植物物种与野生的群体和自然环境相隔离,其结果往往是削弱了物种的自然生态习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这样并未起到真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在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过程中,充分利用景观规划方法,实现最优化保护效果,这样可以减少植物园以及生态园的数量。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景观规划可以分两种方式来实现。①传统保护模式,即基于物种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②最优化保护模式,即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般来讲,第一种方法在早前运用的比较广泛,它对于濒临物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而第二种方法是从源头来避免濒临物种的产生,强调的是和谐发展,即全面联合景观系统以及生态系统,让各物种以更好的状态来生活于生态系统中,或适应新的生态系统。从实际效果来说,从物种保护这种单一的保护来看,这种做法有待改进,因为,单一的物种保护只是没有办法之中的办法,充其量只能是事后保护而已,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改善事后的环境,人为地构筑适合物种生产的环境。而生态景观学最优化景观保护是以最优化模型为基础,从事前控制出发,充分考虑生态和谐因素,建立适合物种生物链的生态保护模式,是城市景观保护中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环节,所以,以第二种保护模式——最优化保护模式,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

三、结语

城市景观保护意义重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全面认识当前景观保护形式,从建筑保护到生态保护出发,才能把我国城市景观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启照.城市景观设计新思维——可持续发展范式刍议[J].上海商业.2009.(9).48-50.

篇7

【关键词】雨洪公园: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景观格局

1 项目背景及问题分析:

2009年中,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哈尔滨当地政府委托,承担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占地34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图1)

群力新区自2006年开始键设,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总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3200万平米,将近有30万人口。【1】

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湿地退化:项目场地原本为湿地,但是由于新区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导致该湿地水源枯竭,面临消失的危险。

1.2 新区的雨洪问题:新区的城市建设导致绿地面积大量减少,根据新区用地统计绿地面积仅占16.4%,其余大部分土地都是城市的硬化地面,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雨水径流增大,进而导致洪水灾害。项目所在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基本上都集中在6月至8月(占60-70%)。并且场地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频繁。

1.3 新区公园的使用功能:作为城市生态公园除了要满足生态功能之外,其次就是为使用者―人提供使用功能,也就是实现人的参与性。

2 群力国家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理念

2.1 体现自然生态观念

自然生态系统对保持区域生态平衡与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生生不息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各种条件。自然生态系统是健康的生态系统,在它的循环过程中没有废弃物,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都是完整的。因此在城市雨洪公园景观设计中,应以生态为背景,让自然做功。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的精神,利用城市雨洪,变废为宝。

2.2 适宜场地的设计

一个适宜场地的生态设计,首先必须尊重场地的传统文化然后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启示。设计应维护场地的自然循环过程,依据场地中的地形、水文、阳光、植被等条件为依托来进行设计。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乡土材料的使用,因为自然生态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网我们不能破坏,这种关系网可以保护和维持场地然资源。乡土物种无疑是最适合于当地生长环境的,而且后期维护成本最少,还不用担心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生态破坏。

2.3 强化人的参与性

城市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人口的汇聚,然后分工和协作,进行生产和交往活动的场所。城市的发展源自于人的活动,城市发展的主体是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本,从人的存在出发,从人的活动出发,增强人的主体性,加强人的参与和实践活动。

2.4 利用雨洪资源

城市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水资源短缺和城市生态问题在我国多数地区愈显突出。如果利用生态和景观设计来有效使用雨水,使得雨水不再成为城市的负担,这将为解决城市涝灾指明一条出路。无疑,利用好雨洪资源,既能缓解水资源短缺又能避免雨水径流过大形成洪水灾害。

2.5 走可持续景观发展之路

可持续景观理论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逐步发展形成的。城市的快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多问题。可持续景观理论强调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城市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自然资源的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健康发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能满足后代人继续发展。【2】

雨洪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降水期收集的雨水在枯水期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可持续的水循环。景观在丰水期体现一种集水功能和景观的结合,而在枯水期力求体现城市景观功能,为市民提供观赏、休闲游憩的城市公共空间,达到景观的可持续利用。

3 群力雨洪公园的景观设计策略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往往是指空间格局,即缀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3】尺度上来看,群力雨洪公园的景观单元可以简化为以下几类:

3.1 保留中部自然演替的生态湿地环境,没有或极少人的活动的核心缀块;

土人的设计策略首先就是修复这块湿地,保留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可用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自然湿地区的山丘上密植白桦林,湿地中都是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还有很多鸟类生活在这里。湿地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它作为生物的保护系统保护这里的生物。

3.2 以自然环境为主,人工一自然环境相结合,容纳各种适宜活动的活动缀块;

土人除了保留中部自然演替的生态湿地环境之外,还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地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图2)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经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1】

3.3 供人流动的廊道。

群力雨洪公园作为城市公园,要把以人为本真正体现在人的生活中,单纯的湿地生态系统缺乏走得通的廊道系统,土人在设计中提出建立在遗产、湿地、大量的绿地基础之上的开放休闲游憩廊道网络―高架栈桥连接山丘,布道网络穿越于各个丘林。(图2)水泡中设置亲水平台,一些丘林上设有观光亭塔之类,创造了丰富的连续且多样的体验空间。

总体景观设计方案是完整的生态机制,核心是中间的湿地系统、这个湿地系统四周布置了水泡系统,在此之上形成湿地植被系统、绿地、密林草地,根据生态条件进行绿化,然后再加上栈桥与步道结合,形成一个慢行系统,最后加一些活动场地,形成以湿地为主的体验游憩的公园。(图3)

4 结论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在为市民提供游憩、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同时,还可承担调节城市旱涝、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等功能。雨洪公园的诞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的路径―我们可以对城市公服设施和公共资源进行多种功能的复合设计,让资源同时具备公共服务性和生态性,进而改良城市问题。

参考文献:

[1]雨洪公园: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 景观中国网

篇8

关键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存环境,并且会对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有效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和工作的一种生存环境,提供更加健康、丰富多元的资源。在现代化社会中,生活环境的质量是衡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 环境艺术的内涵

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广义上的环境主要是指以主体为中心,并对其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其他事物。另外,人们也会考虑从自身的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存环境。所以,环境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大的主体方面。

环境主要是由四个局部环境组成的:第一环境,也就是说自然环境。这也是唯一没有被人类踏足的一个生态环境,其中风雨雷电、山水等都是环境的构成要素;第二环境,也就是次生环境。这主要是指人类经过不同程度的改造和加工后形成的一种环境,例如人造河流、野山、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等;第三环境,指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经济、人文和政治形成的一种适合人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人文气息的大社会环境;第四环境,指的是人工环境。这主要是由人工进行建造的建筑、景观和艺术品,还有各种环境设施组合而成的一种人工环境体系,景观主要包括广场、公园和庭院等处的景观。

二 影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并且现代人希望拥一个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因此,当前的社会环境承担着文化、社会以及生活等多种职能。其中,城市环境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在心理上的需求,创造出较为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城市景观是人们将自身的理想和精神需求融入到社会物质环境中的一种强有力的体现,是对精神需求物质化的表现。目前,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在街道改造和城市绿化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架构和整体环境,但应该在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之中,对环境资源进行适当的利用,并且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要有效尊重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从而在人类与环境之间建立以后只能够平衡、和谐的关系。

(2)人文因素

人文就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性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类在现代社会中做出的贡献,有力维护了作为人的基本价值。所以,景观设计者应该具备最基本的人文素质,因为如果缺少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素质也就谈不上那份独特的设计精神,进而也就达不到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境界。此外,人文思想不仅累积了我国悠久的文化精髓,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3)生态因素

生态保护主要是对环境生态平衡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保护。但生态的自然环境自身都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点,这也是自然环境的本质属性。所有景观的建筑活动都要从环境的各种生态和变化因素角度出发,将环保意识真正落实到景观设计的工作中来。

三 环境景观设计的有效策略

(1)有效结合地区实情进行景观设计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对地区进行有效的考察,进而了解并把握该地区的环境特性。例如,建筑物自身的特征和形态既可以反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而建筑物的特征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具体表现实质上是对周围环境特征的一种有效说明,从而更加突出环境鲜明的特点。但如何有效调节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这需要设计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深层的了解和把握,并逐步加深对环境特征的了解程度,并且尽可能从当地的真实的环境特征入手。

(2)制定基本的景观设计方案

在对景观设计项目进行确定之后,可以指定相应的设计方案,了解并掌握自然环境自身的基本环境,做好调查阶段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在进行景观设计之前,要对自然条件、相关位置、生活习惯、社会背景、文化修养以及有关的信息资料,并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其中,对于地区地理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方面,平原地区与高原地区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会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景观设计中对地理形式进行分析有利于对地势落差、地质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可以在设计上实现因地制宜。

景观设计不单单是为了保持既安静地生态健康和城市的美观,更要具备一定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只有这样景观设计才能真正具有现实存在和利用的价值。从普遍意义上来讲,景观需要具备精神、使用、综合和报读四个主要方面的功能,因为景观是当前城市中具有很强稳定性的主要构成要素。景观设计主要由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因此景观设计具有自己的固体形态,并且拥有很强的稳定性,充分发挥景观设计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

四 总结

总之,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众多的领域知识。可见,要想真正做好景观的设计工作,一定要对环境艺术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做好景观的设计工作,最大程度发挥景观设计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魏少平.信息社会的环境心理特征及城市景观设计策略[J].价值工程.2011(22).

篇9

关键词:城市滨河区景观;景观规划设计;整体性

1 城市滨河景观概念

城市滨河区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滨河区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滨河区景观的规划设计可有效改善城市滨水空间的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是近年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热点。

2 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

城市河流长度较长,流经城市区域广阔,在规划设计中难以面面俱到。需要从河流及其周边情况入手,划分和定位功能和区段,从而确定重要节点进行详细打造。

2.2 文化性

河流所经过区域的文化是河流在该段的灵魂,是因地制宜规划设计的体现。需要在概念阶段进行捕捉,纳入到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2.3 多角度

城市河流的景观规划设计,涉及多学科的研究,是一个融合生态、城市规划、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研究,要求以多角度分析解读,得出全面的规划设计策略。

2.4 问题导向

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客户通常会对场地有具体的改造方向指示,分析潜在的问题。在现状基地元素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总结归纳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也往往是项目表达的思路。常见的问题包括:视线、成本、历史文化、意境等。

3 南京高淳石固河景观规划设计

石固河位于南京市高淳区,规划设计河道长度约为9km,总面积640hm2,包括石固河及其两侧控制宽度约200m区域。研究内容包括:滨河景观定位,重要景观节点的确定以及节点设计。

3.1 项目背景介绍

石固河所在的高淳位于南京市最南端,有南京后花园之称,是“世界慢城联盟”授予的中国首个“国际慢城”。高淳坐拥先天的山湖资源,具有典型的江南生态特征。西部被固城湖、石臼湖环绕,水网密集。石固河是连通两湖的重要通道,也是唯一一条城市中的河流。现状用地主要为村庄建设用地以及包括水域、农田和其它非建设用地。围绕石固河两岸有多类型的文化,包括农渔文化、村落文化、民俗节庆文化和水利文化。

3.2 定位研究

高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将高淳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苏皖浙边界中心城市、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石固河全长12.6km,是整个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廊道,也是高淳未来城市中心区最具活力的休闲都市带。整个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以“一河两岸”作为实现城市东进北拓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周边区域生态功能分析以及城市功能组团布局的研究,将基地所在的3km石固河定位为“生活交流、文化展示、旅游体验、生态保育”于一体的“黄金水道”。3km景观水道形成“一段黄金水道、两侧景观串联带、三个景观核心、四大功能分区”的景观结构。

3.3 码头节点设计

本文仅对码头公园节点进行景观设计研究。码头节点东至芜太公路桥、西接大丰河、北临双湖壹号公馆居住小区、南面姜家村。从现状及规划要求入手发现基地存在如下问题:(1)石固河在此段宽度较窄,未达到防洪排涝规划要求的80m宽度,需要对河道进行拓宽。(2)两岸分布有历史文化遗址:五昌庙、净行寺,需要在景观设计中予以保留和利用。(3)基地西北侧现存污水处理厂1座,对景观造成负面影响,需采取一定解决措施。(4)芜太公路桥是由东向西远眺3km黄金水道的视点。目前,没有吸引人的景观存在,另外,基地北侧已建成居住区与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居民紧邻石固河这一景观资源,却没有机会对其加以利用。除此之外,码头公园作为石固河北部门户,如何确立其形象,凸显当地的人文特征也是节点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

3.4 设计策略

首先,改造堤坝,对河道进行拓宽。现状河道宽度仅为15~20m。规划的西石固河路穿越保护村落,将村落一分为二,建议向北改线,相应河道向南侧拓宽至80m,以达到上位规划防洪排涝的要求。其次,以“传承历史人文,融入当代生活”为原则,进行景观节点的打造。具体设计内容包括:(1)以现存的净行寺与五猖庙等文化遗产为依托,打造为游客和本土居民提供丰富多元的文化游览体验景观。(2)打造石固河“河流门户形象”,在芜太公路入口建立颇具人文特色视觉印象的景观节点,并形成直达高淳天地(码头节点以西重要节点)的视觉联系。新建一座慢行桥,建立两岸便捷慢行联系的同时,桥梁本身也是可观赏的景点。(3)为周边住宅区居民提供日常与周末休憩生活的空间。打造的空间主要以广场为主,其中,休闲渔人码头和欢迎广场为主要大型活动场地。休闲渔人码头很好地解决了西石固河路与石固河之间的高差过渡,使游客在丰富高差变化和花团锦簇的环境中享受滨水游憩。欢迎广场将双湖壹号公馆居住区、商业街、石固河东段3处地块相结合,以清晰的导向性设计将周边人流引导至东侧河岸。(4)通过滨水慢行游径的打造串联两岸节点,为双湖壹号公馆及周边居民提供日常休憩生活空间。北侧河岸休闲游憩活动场地包括:儿童乐园(在建)、遛鸟园、太极广场、t望台。游径以连续的健身步道为主要形式,鼓励居民前往河岸健走。在污水处理厂布置宽度至少为20m的香樟林带,用以遮挡消极景观和气味。南侧打造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游径,对附近的姜家村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通过以上方面的设计考虑,解决了芜太公路视野、整体标高过渡以及对本土人文进行展示的问题。

铺装设计强调整体性、流动性和本土文化感,尤其在欢迎广场和渔人码头体现突出,建议采用透水混凝土、砖、木材为主要材料。标识系统强调引导性、标志性和本土特色,智慧科技、互动体验性强。街道家具兼具本土与当代风格,尺度亲切舒适,提供遮荫,材料与色彩融入自然环境。照明设计考虑宜人的夜间氛围与参与者体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控制光污染与光逸散,节约能源。植栽设计应富于季相变化,以竹、梅、兰等为骨干树种,烘托人文气息,提倡选用乡土物种。

4 总结

滨河景观是城市珍贵的资源,集生态廊道、生物栖息地、地域文化场所等多功能于一身。从城市规划到景观节点详细设计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融合整体性、生态性、文化性的景观规划设计,必将是可持续规划设计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生态和谐理念;工业景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53【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引发人们的重视,使我们认识到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延续。生态和谐理念的提出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工业景观设计同样要考虑自然的影响,因此生态和谐理念的指导会给工业景观设计带来了一些启发。

一、生态和谐理念与工业景观设计

生态和谐理念关注于如何更好地与大自然进行相处,其作为一种生态思维方式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的。生态和谐理念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进一步认识,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理解和欢迎。①近些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生态危机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繁衍,生态和谐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和谐理念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其不再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是将两者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协调运作,才能最有效发挥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景观本身是指地形地貌、风景、山水等物质空间与生活在规定区域土地上的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综合体。②工业景观主要是指人在进行工业生产活动时与周围自然环境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有机整体,工业景观种类众多,涉及矿产、农业、交通系统等方面,并根据发展历史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等时期。针对不同工业景观的发展需要,工业景观设计应运而生。工业景观设计主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现正常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工业景观进行改造修缮来满足人们对工业景观的审美需要。作为工业景观设计的对象,工业景观涉及较为复杂,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具体工业景观的实际,其设计目标就是合理布置和改造工业区的景观空间,打造适合工业生产活动的区域,从而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工业景观是人们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场地,也是工业生产的物质载体,还是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场所。将生态和谐理念融入工业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满足上述工业景观的需要,还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理念注重生态系统的稳定,这也是工业景观设计的要求之一。③在工业景观设计过程中运用生态和谐理念,减少了对大自然的不合理干扰,同时也能使工业景观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有利于工业景观的后续发展。

二、生态和谐理念在工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概况

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稳定性,在进行工业景观设计时需要有一定的生态观。生态观本是生态学的内容,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考虑工业景观设计就是生态观在工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其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在对自然地理的尊重,选择适合该地域的自然材料来避免对地理环境的伤害;保证生物多样性维持在一定的程度;实现现代工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同时,还要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挖掘自然的潜力,使其能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最大的支持。我们还要与地理因素、环境因素、土壤因素、气候因素等自然因素相配合,加上对人文因素的考虑,实现工业自然景观的自我生命体管理。对工业景观进行设计时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生态规则。④工业景观要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不能与生活景观、旅游景观等没有差别。同时工业景观因具有自身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这样可以构成整体景观的稳定性。我们应该遵循自然景观优先的原则,在进行工业景观设计时能够维护该区域内的自然景观,保护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有助于维持该地域的生物多样性,这也是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工业景观设计要适应生态系统。

对于生产者来说,工业景观就是为了满足生产者的生产活动需要,因此我们在进行工业景观设计时要满足生产者的需求,使其在舒适和谐的工业景观环境中从事生产活动,同时也要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而工业景观的设计需要依托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其地形、气候、风俗习惯等因素都影响着工业景观的设计。人们从自然中索取来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这也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在满足生产者的需求时也要兼顾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同时,自然环境是经过长时间才形成的,自身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工业景观设计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减少对环境的干扰来保持自然环境的发展。与此同时,地域文化的存在对于工业环境的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人文环境就是一个群体的特征,每个特定地域的群体有着自己的特征,在进行工业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人文环境的不同,符合人文环境的工业景观才会受到生产者的欢迎和喜爱,同时也对人文资源的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工业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思想。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可以说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工业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本身就具有亲近自然的特性。工业景观设计也应该有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态思想。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但每个局部又有自己的特征,我们在保留特性的同时尊重整体性,这样才能协调工业景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考虑到工业景观是存在一定的空间里的,因此在进行设计时也要注意保持空间环境的整体性,采用地域性材料打造工业景观的地域特色,也是对地域环境的生态保护。

三、生态和谐理念的工业景观设计策略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既强调了经济上发展来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又注重了生态上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前粗放式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种种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在进行工业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同样也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注重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策略。工业景观设计作为对工业景观改造的前期准备,必须采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策略。将生态和谐理念融入工业景观设计之中,让人们认识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对自己生存延续的保证,才能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态优先的观念。在设计人工景观时要与自然景观相配合,既维持了工业景观整体的和谐,也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而有序的整体,有着一定的自组织和调节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这样满足了生态系统对工业场地的维护和调节,也符合生态和谐的理念。依据生物多样性来打造工业景观。作为工业景观内的有机生命,生物多样性对于工业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