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庄规划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我国对于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因此,应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文主要从乡村规划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乡村规划建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
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较为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应该不断加强农业以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有着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影响。在解决农民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之上,应该切
实做好乡村规划,使得乡村的建设以及管理可以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
村建设规划的实施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应该注重改善村容村貌,也应该从当
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且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该坚持节约以
及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新农村
建设,才可以在农民拥护的基础之上不断稳步地向前推进。
1111、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
1.1、对乡村规划缺乏充足的重视
乡村规划长期得不到重视,缺少相关规划部门支持和经费投入,乡村规划先
天不足,比较薄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规划法的推动下,乡村规划得
到了快速发展,各地纷纷开展乡村规划工作,现在一些地区已经有了乡村规划,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没有进行乡村规划。
1.2、理论同实际脱节
乡村规划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突出问题是照搬城市规划
模式,忽视农村实际,盲目规划和拆建,以致规划和建设工作受挫。部分地区村
庄建设规划标准过高,难以实施,被村民讥称“中看不中用”。
2222、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
2.1、突出规划引领,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
科学规划村庄布点,在现有基础之上与城镇规划相统一,重点发展特色村落,
做到科学取舍、合理布点。精心编制村庄设计,根据村庄特点,在实用、美观、
特色的基础上将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有机统一。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经济型村庄,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建成宜业示范村。
2.2、突出地方特色,在建设实效上下功夫。
规划上体现一村一品,根据地理地貌环境,以及民习民俗,编制具有特色的
村庄、村民住宅方案。建设上以农民自愿为主对破旧单体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和
修缮,避免大拆大建,要围绕村庄文脉传承和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充分利用地形
地貌,尊重当地乡风民俗,保护村庄自然肌理,从村庄路网、空间布局、住宅及
院落组台、绿化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营造浓郁的乡土风情。
2.3、突出村容整治,在生态建设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环境整治是关键。抓好生活环境的改善,围绕农民群众日常
生活起居,深入开展“二修”“三清”“五化”,即:修整危旧房屋、院墙,清垃
圾、清污泥、清杂物,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
施配套化,建立“户集、村收、镇街运输、区处理”城乡垃圾一体化模式,健全
村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2.4、突出兴业富民,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安居
富民工程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一村一策,巩固和
扩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农业种植、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成乡村建设
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2.5、突出管理创新,在乡村文明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人民生活富足、村庄环境整洁、乡村环境优美,更
重要的是乡村文明,是群众素质的提高。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民代表会议、
村务公开、村民理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
员会等组织建设。
2.6、突出规划原则,在编制标准上下工夫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的农村建设规划标准
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又不能按照城市
规划生搬硬套,为提高村镇规划编制质量和标准,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
统一规划,逐步实施。正确处理村庄现状、近期规划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关
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村镇发展建设规模、速度,使其与人口和
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二是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对村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注重区域特色、
经济条件、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充
分把握社情民意,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
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势多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村庄。四是
建设节约型村庄,坚持立足实际,适当超前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保护耕地和
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加强村民精神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
3333、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指
数的有力抓手,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更是展示新农村形象的有
效载体,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建设之中应该坚持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城乡一体、整体谋划的原则。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
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尊重农民的意愿,开展整村推
进,逐步配套完善,既坚持了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便于农民生产
生活和体现地方特色。
4444、结语、结语、结语、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以乡村规划作为重点,做好资金筹措,通过村民参
与决定、设计以及监督实施,如此才可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才可
以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1]蓝燕.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郑州航空工业
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2-13.
[2]吴小伟.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J].安徽农业科
学,2008,27:12042-12044.
篇2
关键词:有限投入;普通村庄;规划;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地区尤其是普通村庄的规划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化进程,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普通村庄的规划问题也变的较为复杂。虽然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如何在有限投入下加强普通村庄的规划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需要做好一系列工作加强普通村庄的规划。
一、有限投入普通村庄规划的重要性
普通村庄规划是指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对农村的住宅、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规划,以体现农村的特色。普通农村规划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普通村庄规划对我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第一,普通村庄规划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发展中出现了土地资源紧张、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因此要转变普通村庄的发展模式,加强对普通村庄的规划,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普通村庄规划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普通村庄规划能够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能够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从而加快我国新农村的建设。
二、目前普通村庄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普通村庄的基本特点
我国普通村庄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经济发展落后。目前我国的普通村庄仍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从事第三产业的比例较低;而且在农村居住的多为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而且整体素质不高,这就给规划带来诸多困难。第二,地处边远地区,远离交通干线和城镇。我国绝大多数普通村庄都远离主要城镇或者远离交通干线,边缘的村庄发展机会较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某些乡镇的村庄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的比例能达到70%以上。第三,村庄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住环境较差。普通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水电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2.目前普通村庄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通村庄的规划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普通村庄的整体规划不足,规划与农村的需求脱节。普通村庄的规划主要是当地政府部门,由于规划投入有限,政府部门对村庄的规划往往只体现政府的意愿,只是对某些示范村、重点村进行投资规划,或者只是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忽视了普通村庄的规划,这种盲目的规划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意愿,导致实际规划与农民需求严重脱节。第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和规划理念。普通村庄的规划问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政府的规划只是注重眼前利益,对某些地区的规划缺乏严格的论证,也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而且只是注重农村物质设施的建设,忽视了农村的循环发展,也无法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反而形成农村建设的恶性循环;某些村庄的盲目规划使得环境遭到破坏,使得某些特色的村庄遭到破坏,出现城镇化的特征。
三、有限投入下的普通村庄规划
1.有限投入下的普通村庄规划理念和规划方法
(1)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
普通村庄的规划要充分考虑村民的现实要求和生活习惯,在规划普通村庄时要对村庄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了解村民对规划的实际想法和需求,在规划时要尽量满足村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需要,这样就能够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村民最需要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要充分尊重村庄的原有生态特征
普通村庄的规划要尊重村庄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文、自然植被等因素,引导新村的布局要与旧村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色彩上相协调,将新村与旧村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使村庄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结构能够保存下来。
(3)要将村庄的原有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村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会留下一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就逐渐形成这个村庄的印记。而现代村庄的建设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充满现代元素,因而在普通村庄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将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使历史传统能够一脉相承的继承下来。
(4)在有限投入的情况下注重村庄长远发展
由于普通村庄数量较多,因而在普通村庄的规划上资金投入就会有限,在村庄规划时不能因为资金的限制只注重村庄近期的建设,也要注重村庄长远的发展,使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相协调,这就需要规划方案统筹协调、分清主次,进而合理的利用村庄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对村庄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
2.对不同类型的村庄采取不同的规划对策
目前普通村庄的规划主要对策有:第一,土地集中利用,形成集约的村庄布局。合理规划农村居住用地和建设用地,将空出来的土地用于发展种植、旅游等,从而能够实现空间的合理利用,降低建设成本。第二,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村民在规划中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能否得到实惠,因此在规划中要将有限资金投入到村民的公共设施、水电、道路等的建设上,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第三,尊重村庄的特色,发展特色村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村庄都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和历史特色,因而在规划中要尊重这种乡风民俗,充分保留村庄的特色。第四,注重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村庄。在普通村庄的规划中,要充分利用生物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村庄产生的污染。
但是,我国普通村庄众多,这些村庄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旅游型、工业型、保护型、养殖型,对不同的类型要采取不同的规划对策。旅游型村庄要注重发展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类型,工业型村庄要注重开发村庄的资源发展工业,保护型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村庄的传统文化和建筑,养殖型村庄要利用村庄现有的资源发展养殖业。
有些村庄的规划不一定具备某个特点,要综合规划发展,如广西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距离莲花镇1.2公里,距离县城14公里,共95户住户390人,该村对山、水、林、田、路实行统一规划设计,对房屋、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实行“五改”:改水、改房、改路、改厕、改厨,并发展果园种植业和生态旅游业,并加强村民的精神文化和道德建设,实现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2006年荣获“全国十大魅力乡村”称号。资金投入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上,投入资金数额不大,符合有限投入的前提条件。
总结:
普通村庄的规划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我国的社会进步,因此要在有限投入下加强普通村庄的规划。对普通村庄规划时主要从完善基础设施、尊重原有的生态特征和文化传统、挖掘村庄的特色、注重村庄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从而建设成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新型村庄。
参考文献:
[1]刘宇红,梅耀林,陈.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研究――以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实践为例[J]. 城市规划,2008(10)
[2]陈玲,吴柏清,唐利文. 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庄规划设计――以重庆市涪陵江东天福村为例[J]. 技术与市场,2009(06)
[3]文技军,宋雪岭.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四川建筑,2010(S1)
篇3
关键词: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同时就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予以了二十字的指导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不仅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还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可见,科学建设规划农村村庄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共有387个县级市,1698 个县城,19216 个建制镇,29218 个乡集镇和 3458852 个村庄,其中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 6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实施的是不对称式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这使得农村的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不仅农村人的生活、生产条件较为落后,村庄由于缺乏建设规划导致脏乱差等问题十分严重,亟待解决。
一、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布局杂乱,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的农村经济较以往而言,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就当前农村的村庄建设规划而言,绝大多数的村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村庄布局杂乱,呈现出了一种无序的状态(见图1)。相比较而言,我国北方地区较为喜欢集中式的自然院落,南方地区则较为偏向于分散式的自然院落,不管是集中式院落还是分散式院落,所呈现出的都是一种杂乱的现象,尤其是分散式的自然院落,给人的感觉更是七零八乱。
此外,村庄的脏乱现象也十分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到处可见生活污水、各种垃圾和牲畜粪便,此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人们在对待处理方式上基本上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如此放任自流的发展方式亟需改善,亟需通过统筹规划改变现状。
(二)管理不善,基础设施缺乏
当前,诸多农村存在管理不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以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的张桥村为例,该村的村委会设置在一小学院内,内部功能仅仅是办公室、广播站和会议室,建筑质量一般,村内只有一小学和一家商店,其他就没有什么公共服务设施了。而村内的道路设施情况则更令人堪忧,除村内的主干道路是水泥路面(且部分路面已破损严重),其余都是泥土路,路边没有边沟,每逢下雨之时,道路泥泞不堪,雨水与生活污水混成一体,缺乏排水系统的村庄俨然间变成了水的世界。此外,电力、电信、消防、防震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亟需完善。部分被评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村庄由于管理不善,也存在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如南京市高淳县的薛城村,该村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的薛城遗址”,其中“薛城遗址”早在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列为省级的历史保护文物,然而由于规划管理不到位及村内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薛城遗址的部分建筑被人们用于经营商量,部分建筑则被村民用于从事家庭作坊式的生产。
二、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法探索
(一)立足长远,统筹村庄规划
华西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长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长远发展的目标,在明晰村域整体现状及用地布局的前提下,落实村庄的建筑形态、建筑环境和占地情况,要从根本上规范村庄建设。华西村在发展与生产的过程中始终明白一个信条:“生态乃华西的灵魂”,为此,吴仁宝总书记将村庄结构调整与环境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村民都明白村庄规划、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通过因地制宜与统筹规划方可实现最长久、最具潜能和最具魅力的特殊生产力。就当前我国大部分村庄的建设规划现状而言,亟需成立工作小组,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文化传统和地形地貌等展开村庄规划,值得一提的是,所提出的规划必须符合实际、结构布局合理,进而极大程度的提高可操作性。
(二)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要提升广大村民的的生活质量,必须加强并完善村庄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改善的村庄建设的物质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两种,一种是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一种是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包括村委会、学校、道路等。就公益性的服务设施规划管理而言,需要在充分考虑到村庄的人口数量、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等基础之上,本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而展开科学的规划管理。以村内的道路设计为例,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宜采用双面坡,道路的断面设计应在充分考虑雨水、污水的排除问题上于道路的两侧或一侧设置排水沟渠,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依当地雨量而定(见图2)。就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而言,其包括商店、集贸市场等,对其规划管理则要综合考虑村庄内部的交通、环境与村民习惯等因素,通常而言,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宜设在村庄的入口或村庄的主要道路交通方便地段,要有利于本村的村民使用。
针对部分被评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村庄,更需要加强规划管理,本着省级及市级的文物保护规定,将文物的保护范围分为文物实体线、文物保护线和控制范围线3个层级,在此基础上展开空间布局,同时充分注重村庄布局与历史文物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道路铺设经济实用、植物配置高效绿化,严格执行相关保护规定的同时体现历史文化保护村庄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
三、结 论
文章分析探讨了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问题,其中就当前我国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大部分村庄存在布局杂乱、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不善、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亟需立足长远、统筹村庄规划,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只要每个村庄都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指导精神,最终都可以拓展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安国辉,村庄规划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委冬.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篇4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挖掘特色 提升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背景概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建设美丽城市,更需要建设美丽乡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什么样的乡村才是美丽乡村?如何建设、保护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核心在“美丽”二字。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的有机过程。美丽乡村既要求“外在美”,也要求“内在美”—既应该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合理的空间布局,也应该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较强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的社会风尚。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实践证明,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了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展开,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而十“美丽中国”全新概念的提出,不仅强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村庄规划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示范还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全面展开,都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作为前提。正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讲的,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村庄建设,就等于乱建设。多年来,城市规划师们虽然也一直致力于村庄规划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但编制的村庄规划大多仍陷入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对村庄特色挖掘不够,规划过程缺乏互动、规划成果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的尴尬境地。那么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呢?
以余姚市村庄规划编制为例
4.1总体概况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三角南翼、宁绍平原中部,东接宁波,西临绍兴,与上海隔海相望。全市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265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527平方公里。依据《余姚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余姚市城镇规划区外有166个村庄,其中40个中心村,105个基层村,21个逐步撤并迁移村。从规划编制情况看,40个中心村中,有36个村庄已编制过村庄规划。
4.2编制阶段
余姚市的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是从2003年浙江省启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此背景下余姚市掀起了第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的热潮,并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编制导则要求,各个乡镇组织编制了大批的村庄规划。此阶段的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系列村庄建设和整治行动的开展下,余姚市涌现了一批全国、浙江省、宁波市等不同层次的整治示范村、文明村。同时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成果中虽然增加了整治规划的内容,但整治对象基本停留在建筑整治,图纸表达也仅限于新建、拆除和整治建筑的分类,缺少具体的整治改造方式的引导。同时由于缺乏对资金、投资估算等现实问题的考虑,致使有些规划中拆除新建建筑过多,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另外由于此阶段的规划大多忽视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引导,致使村庄的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阶段为2011年开始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余姚市根据省、市开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此阶段的村庄规划编制以培育中心村、挖掘打造特色村、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为目标,期间完成了 “美丽乡村”——梨洲街道金冠村、鹿亭乡中村以及大隐镇芝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宁波市新一轮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若干意见》的主要精神,2011年,完成了首批山区15个村庄的整治提升规划。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完善了宏观方面的引导,也加强了微观方面的控制。如强化了村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村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规划引导。同时对整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如分为建筑整治、道路整治以及绿化整治等几个方面。较以前的村庄规划相比,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与具体整治项目的结合、以及对村庄特色挖掘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高。
第三个阶段为余姚市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精品村建设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实施,从2012年年底余姚市启动了30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4.3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
为了真正将规划落到实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总结以前村庄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余姚市制定了《余姚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该导则确定了村庄规划编制的任务、技术线路和主要内容,并突出强化五个特点:
(1)重视前期调研,抓住主要问题。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需求,并针对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规划编制。具体调研方式可采取实地踏勘、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根据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上位规划要求,余姚的村庄大致可为新村建设(中心村)、村落改造和古村保护等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应加强相关内容的调研:如古村保护型村庄规划需加强村庄历史文化、整体风貌、空间肌理、 现状建筑使用等情况的调查;新村建设型村庄(中心村)应重点调查村庄的产业情况、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落改造型村庄应重点加强村庄环境现状、产业发展等情况的调研。
(2)强化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与地域、地貌相融与自然特征的和谐,在规划中应根据村庄不同的地理区位,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村庄的特色塑造,余姚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不仅是史前文化、姚江文化、红色文化等三大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拥有种类繁多、璀璨耀眼的民俗民间文化。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求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个村庄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挖掘整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找准村庄的文化脉络,确定文化品位,形成特色文化。另外将村庄的特色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通过精心组织,合理策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除了特色文化外余姚还有许多特色农业资源,如杨梅、柿子、榨菜、蜜梨、水产养殖等,这些资源都以村庄为载体,规划中通过科学引导,强化特色,增强村庄的品牌性和归属性。
(3)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目前余姚的大部分村庄都配有卫生室,文化站,活动场地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能满足农民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有些村庄作为中心村,设施配置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缺乏对周边村落的服务和集聚功能。在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方面一些村庄的给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尚不完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本次村庄规划要求强化给排水等市政管管网的布置,并要求按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不同分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适应村庄长远发展的需求。
(4)深化整治内容,制定项目和时序。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应避免大拆大建,应以整治为主。而规划真正要便于实施者实施,应加强整治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次规划要求整治规划围绕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展开。具体包括建筑改造、绿化建设、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整治等内容。方案可结合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确定整治重点。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可选择村庄的主要景观节点、通道以及展现村庄面貌的主要界面和核心区块,并结合每个点、每条线以及每个区块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提升方案,深度需要达到详细设计方案的深度。同时要求规划要与整治项目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5)广泛征求意见,强化民众参与。村庄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在居住上、生产上以及文化需求上提供良好的空间设施和环境,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幸福感,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的意愿,要他们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真正了解认同村庄规划,才能激发实施主体实施规划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村庄规划为村庄、为村民服务的目的。
结语
篇5
黎智辉(1977-),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村镇规划研究,(E-mail)。
摘要:为了顺应专业发展对城市规划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城乡统筹观念的形成,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村庄规划环节,并在文中对教案的设计作了详细描述。实践证明:通过该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够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并引导学生规划视野从城镇到乡村、思维模式从逻辑形象到理性综合的转换。
关键词:村庄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4.17;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30-05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而将新农村建设列入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了到2020年城乡协调互助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奋斗目标,为今后十多年的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施行,将村庄规划纳入了法定规划的体系中,为科学合理地指导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有关村庄规划的法律文件,并广泛展开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将乡村建设纳入到规划管理的工作体系中来,真正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上的城乡统筹。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专业发展对城市规划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城乡统筹观念的形成,加强学生对村庄规划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从2008-200年开始,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教学团队开始了将村庄规划设计引入到教学环节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目的和作用
村庄规划作为新的规划类型和规划层次,在其兴起至今3年多的时间里,虽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成果,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不具备作为专业理论课开设的条件。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将其作为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一个环节,既容易入手又可作为教学改革的试点,不断积累经验,为向理论教学层面拓展打好基础。同时可利用村庄规划的内容特性,达到特定的训练目的,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
(一)现有设计课程体系的不足
设计课是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课程主线,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各年级设计题目的设置遵循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该专业2008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表1)为例:
一年级设计课程内容偏重专业基本技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二年级设计课程注重建筑功能组织的一般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般性公共建筑功能与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从三年级开始安排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对学生在建筑空间组合、功能流线组织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从四年级开始接触城市设计相关内容,并开始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的训练。因此三年级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设计对象从建筑到规划区、设计视野从微观到宏观、设计思维从逻辑形象到理性综合的过渡。而原有三年级的设计题目(表2)一直处在调整之
社区中心规划设计中,未形成固定成熟的体系,并且内容与二、四年级的关联性不强,起不到应有的衔接作用。特别是直接从以物质环境设计为主的详细规划转向四年级以社会经济研究和土地利用为主的城市总体规划,其思维模式转换幅度过大,往往让学生感到“难以上手”和“无所适从”。
(二)引入村庄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为了顺应设计课程主线对三年级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规划概念,实现教学模式从建筑设计教学到规划设计教学,教学内容从物质层面向社会经济层面的良性过渡,从2008-200年开始,学院对城市规划三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进行了系统调整(表1):第一学期从住宅设计开始,过渡到以建筑群体空间组合、道路交通组织、环境景观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居住区设计;第二学期以村庄规划设计、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为
教学重点。村庄规划设计作为教学重要的过渡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衔接不同类型的设计教学
城市居住区和村庄规划设计都涉及到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体系建构、住宅设计等内容,两者的部分研究内容以及成果表现形式类似。学生经过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训练之后,再进行村庄规划设计就容易上手。同时由于产业、生活方式、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村庄这类聚落形式又与城市型居住小区有着显著的区别。学生在观察设计对象的同时,通过其间的对比研究能够对这两者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村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于城市的居住空间形态,不仅让学生对外部空间的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对下一步进行独立的外部空间设计(广场、公园等)起了铺垫作用,也保证了从村庄公共空间设计(小尺度)—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中尺度)—城市设计(较大尺度)的详细规划设计教学的连续性。
村庄规划中对于社会、经济、人口、交通、用地等因素的分析,对村庄产业规划及其发展方向的判断等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城镇总体规划相关内容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2.衔接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
三年级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的关键时期。许多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道路与交通等均在这一学年开设。学生刚刚学习了相关的城市规划理论,正是开始尝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城市和从事设计的良好时机。村庄规划设计题目的安排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运用理论知识研究设计对象的作用。根据设计要求,学生需要对村庄实体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地貌特征、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分析体会村庄形成发展的脉络、对村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同时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更加考虑人的实际需求,如住宅特色、生活规律、户型要求、服务设施水平、通风朝向、特定设施(暖棚、老人会所、戏台、教堂等)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重要性,纠正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调研与设计脱节的问题[1]。
3.引导学生规划视角的转换
首先,村庄规划设计训练可引导学生规划视角从“城”到“乡”的转换。通过对村庄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对村庄现状的思考,如:城市化趋势下村庄人口的下降对村庄发展的影响,靠近城镇的村庄对城镇的依赖造成了村内公共设施的发育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现象均有助于他们深刻体会城乡关系,开始从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去研究设计对象。其次,村庄问题研究的过程引导了学生规划视野从物质空间向社会、经济层面的转变。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现状人口构成中外来人口比例、年龄构成所反应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发展趋势,外部环境对村庄经济水平和空间形态的影响(比如周边造船企业的存在使村庄外来租住者增多、茶园经济的繁荣促使新聚居点的形成)等,均让学生不再仅仅用物质环境的眼光去对待设计,而尝试着从社会、经济的视角看待问题。
二、教案设计
(一)设计对象的设定
村庄规划的设计对象简而言之为村庄,但在相关条件的设定中还应结合课程实践做出具体安排。
首先,要求提供多地块给学生选择。在对各地块现状进行统一调查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地块的理解、设计的兴趣等选取设计对象。通过不同设计对象的选取,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总结,理解村庄生长的自然规律和趋势,因地制宜地做出规划设计。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以相近为宜,便于学生结伴出行,也避免在不同地块上的往来奔波。
其次,要求设计对象现状成一定规模。这一考虑是基于训练内容和图面表达的需要:(1)训练内容的需要。村庄规划包括旧村整治和新村规划两部分内容。而“整治”在以前的设计训练中没有接触过,是村庄规划训练的重点。如果旧村现状达不到一定规模,不易归纳其发展规律,对现状的整理工作很小,达不到训练要求。(2)图面表达的需要。根据惯常的成果表达要求,若要在A1图纸幅面上1∶1 000的规划平面图能够较清晰地表达出总平面设计意图,则要求规划地块的面积在10~20hm2之间。根据这一要求,考虑村庄用地形态不规则,在任务书设计时,村庄规划人口规模控制在1 000人左右(住宅以低层为主),用地规模控制在13~15 hm2之间为宜。
再次,要求设计对象特征要素鲜明。因自然条件、历史古迹、风俗习惯、区位条件和周边环境等情况的不同,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态各异,各具特色。而鲜明的特征要素有利于学生因地制宜地研究设计对象,做出各具特色的规划,避免设计方案的雷同。
(二)教学进程及内容安排
教学进程分为5个阶段:前期调研(2周)、规划设计(2周)、建筑设计(1周)、专题研究(1周)和成果表达(3周)[2]。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总体进度调节各阶段课时,总课时也可根据训练需要和任务量大小而调整。
1.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工作(表3)重点在于对村庄现状及周边环境的掌握。在后面的设计阶段中也要求学生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补充调研。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往居住小区实地调研主要偏重于物质空间的勘察,对“人”的因素考虑不足。此次调研强调村民访谈,让学生多观察村民的生活现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习惯。此外,学生首次对有现状建设的地块进行调查,容易忽视空间细节。需要预先提醒,并要求学生多拍照片以备查阅。
2.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表4)的重点在于充分理解村庄规划和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在空间形态、用地强度、交通方式、场所精神等方面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对村庄空间形成的作用。
工作内容
发展方向判断及设计立意总平面布局旧村整治成果要求
梳理村庄发展脉络,分析引导空间发展的动因,判断用地拓展方向
确定方案立意,构思立意的表达途径(布局结构、空间构成、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确定用地结构、路网骨架、公共设施和绿地系统,结合地形布置住宅院落(图1)结合现状建筑质量评价及用地结构规划,确定拆留改建筑,理顺道路系统,完善院落空间,开辟公共空间1∶1 000的平面图(在建筑设计和专题研究阶段,总平面图随之不断调整、深化)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3个方面的问题:(1)任务书只给定人口规模,没有划定用地红线,要求学生自行分析判断发展方向。该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可根据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原村庄用地拓展的分析,找寻规律,并对比不同的用地发展方向做出合理判断。(2)学生以惯常的城市型居住小区的设计手法对待村庄,易追求平面上的构图、城市型的绿地广场;同时在公共空间、道路的尺度和公共设施规模上的把握会偏大。可运用城市设计中的“图—底”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村庄的空间形式和尺度与城市居住小区的不同。鼓励学生对村庄交通形式、服务设施需求、村民公共生活对空间的利用等内容进行再调研;加深对设计对象的了解,使设计更加脚踏实地。(3)在旧村整治方面,学生通常不知如何着手。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明确旧村整治的目的、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建筑质量评定入手,在挖掘用地潜力的基础上对交通及院落空间体系进行整理。
3.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表5)的重点在于充分理解农村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在户型上的反映。如:燃料的选择、下水条件和积肥要求决定了厨房、厕所与主房的分离;养殖、晾晒和主辅房之间交通联系的需要决定了房前屋后的院子等等。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部分学生以城市型的公寓、别墅类住宅代替农村住宅,对村民在房屋尺寸、户型上的需求和习惯缺乏考虑。
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对村庄规划基本训练的进一步拓展。学生根据设计的兴趣点,针对某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如村庄肌理、公共空间形式、院落空间(图3)、户型设计、市政工程等方面。此阶段可组织学生综合各自研究的问题统一设计问卷进行深度调研。该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对研究成果的形式不限制。
5.成果表达
定稿1周,用于整理设计思路,绘制各类分析图,进行版面设计,完成定稿图;后2周用于绘制正图。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对于分析图的理解偏程式化,认为只要有任务书规定的交通、功能、景观等分析图就能满足设计要求,对表达设计构思和方案分析的图纸不够重视。而优秀的设计必需有好的设计立意,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清晰完整的设计思路加以充分表达。因此需要教师在成果要求中明确两个层次:(1)解决基本功能要求,包括交通、日照、户型等;(2)对村庄特征或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其规划设计上的应对。学生只有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规划设计达到较好要求,才能最终获得较好的成绩。这两个层次的要求,既可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创新,又可防止他们不顾基本功能胡乱“创新”[3]。
三、结语
经过三个学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对规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与村民和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协作能力均得到了加强。在村庄规划的观察—思考—设计的过程中,研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设计作业成果中反映出二、三年级的设计衔接较为平稳、顺利。学生在后读课程中对总体规划相关概念的理解更容易,城市设计的“上手”也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郄瑞卿,李春林,聂英,等.城市规划课程多维教学方法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42-44.[2]吴怡音,雒建利.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6,22(8):62-64.
[3]王承慧,吴晓,权亚玲,等.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5,21(4):62-64.
Teaching practice of village planning course
LI Zhi-hu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 P. R. China)
Abstract:
篇6
在法国,乡村开发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乡村建设,因此“乡村开发”的概念使用也比“乡村建设”更加广泛。从政策法规的角度看,法国少有专门针对乡村建设的政策法规,而是一方面将其视为乡村开发的组成部分,在有关乡村开发的政策法规中加以体现;另一方面将其视为建设管理的对象之一,在有关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中加以规范。法国的乡村开发建设在政策框架上体现了包大揽。新村建设不搞齐步走,上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小事做起,循序渐进。为推进传统农村的现代化,韩国农村3万多个村庄面临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经过归纳可以分为三类:农民的单独行为、村民的合作行为和政府的行为,用函数可以表示为:W=f(F,V,G)。其中F指传统村庄的福利水平,V指村民的合作行为,G指政府的政策项目。F类的问题需要农民自己来解决,V类的问题需要村民的合作来解决,而G类的问题则需要中央政府来解决。
2当前规划存在的问题
①不同地域中心村定位模糊;编制依据不具体、不深入;传统规划思路与方法的弊端在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中的体现。
②编制程序过于简单、公众参与不够;编制各部门、与相关规划的协调不够。
③规划内容雷同、缺乏特色;具体措施实施策略深度不够;公众利益体现不够,对农民的心声关注度不够。
3规划设计
①构建以庭院、中心绿地和水体为核心的村庄空间格局,围绕各组团中心绿地、水体形成放射式规划布局,将水体和绿化融入到建筑群体之中,形成具有气韵生动疏密有致的园林式绿水空间;
②组织曲折通达、等级分明的道路系统,步行空间在水岸线和曲折小径之间来回转换,形成私家园林般移步异景的空间感受,从而造就归属感和易识别性不同组团空间特征;
③将建筑群体或聚或散、或半围合的形式融入各个组团中心绿化环境之中;
④注重莲花地中心村内部环境的塑造,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及发展条件,同时,规划中充分考虑到乡村道路交通与居住社区间的互动关系,规划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设置,居民点集中布置,如此,具有投入少、服务好、易于管理的效果;村庄中心绿地向过境乡村道路呈半开敞式,形成一体,村庄对外有着良好的展示效果,同时也丰富了沿线景观。规划结构规划充分考虑到地块周边的环境因素,特别是交通因素,与周边道路做好衔接,并结合现状道路集中布局,同时以整治中心绿地和水系环境为线索,将生态绿化引入组团内部。将总体规划结构总结为“一轴、一带、两片”:一轴为东西向发展轴;一带为南北景观带;两片为本次规划区被过境公路分为两个居住组团。公共建筑规划按公共建筑的性质和使用要求紧凑布置,并结合基地地形及原有道路系统,结合村民政务服务中心,布置幼儿园、敬老院,进而构成公共设施中心,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其中村民服务中心大楼包括:公共服务中心(科技、就业、警务等便民服务场所)、村委会、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邮政所、乡村金融服务网点和公厕。农资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统一布置在一处。
4结语
篇7
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在村寨规划编制方面有所创新,在短时间内圆满完成规划设计任务,成为"示范村整治"建设工程得失成败的关键。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一些"示范村"整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处于"边建设,边探索"的道路上。
一、村寨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规划编制工作要求明显滞后于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对村寨规划实施,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集镇轻村寨,对村寨规划重视不够。各级领导虽然对村寨规划建设的意识逐渐增强,但"重集镇、轻村寨"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相当多的乡镇对村寨建设放任自流,片面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小康就奔成了。而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村寨规划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的混乱局面,影响了村庄的村容村貌、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致使村庄布局缺乏美观和协调。
2.对村寨研究不够,规划起点不高。一则规划着眼太低,不够超前,设计人员从主观上认为村寨规划用地规模小、功能单一,只要按一般的设计思路就可以规划好一个村庄;二则本身的设计力量有限,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充分考虑地形(如标高)因素,过多考虑图纸效果,对村庄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考虑不多,从而造成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建设档次低下无特色,致使村庄与城镇发展脱节,形成一些不很协调的"农民街"、"路边村"。
3.各项规划衔接不够,规划的操作性不强。由于规划编制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土地利用规划,两类规划衔接不够,如建设规划中有些用地作为发展用地来考虑,而土地利用规划却把该地块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区,致使建设规划根本得不到实施。
4.村寨规划编制缺乏资金。村级集体经济困难,县乡镇财政缺乏专项资金来组织编制规划,有的村庄测绘地形图的费用都无力承担。
5.规划编制缺乏公众参与,难以体现民众意志,严重影响村民的积极性。
二、"示范村"整治规划思路
1.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规划编制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按新建、改造、规划控制等三种基本类型因地制宜地编制。要深入宣传实施"示范村整治"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层次地推进环境治理、村庄整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特色村建设等。
2.规划统筹兼顾、生态协调发展。村庄整治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注意保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要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原则上不再新建独立式住宅。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发掘地方特色、注重景观风貌。坚持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村庄环境与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村庄规划要充分利用我省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优势,巧于因借,灵活布置,和自然环境和谐共融,丰富村庄建设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注意保护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充分展现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江南水乡现代化新农村景象。
4.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公众参与。规划要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密切邻里关系,改善社会结构努力营造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具有浓郁乡风民情特色,环境清新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筑设计方面,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经多方案比较,选择确定新建农居和整治、改造农居建筑方案,做到既体现地方农居建筑的优秀艺术传统,又要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广大村民多接受。
5.争取各方支持,多方密切合作。规划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保留、整治和改善不影响规划布局、建筑质量较好的已建农居,切忌大拆大建。各级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支持、参与村庄整治。要建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
三 规划与建设的关系
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是规划的体现和成果。高水准的规划得依靠建设和管理来实施。为了实现 "示范村整治"工程目标,必须处理好规划与建设的互动关系。
1.牢固树立规划龙头地位,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规划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在村镇规划建设过程时,要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丘陵、缓坡、荒地和闲置宅基地等其他非耕地,尽量不占用耕地;在山区建房应尽可能利用地形,依山就势盖房。要按照《村镇规划标准》严格控制人均用地指标,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要特别重视对农村生产用房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结合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生态农业工程、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工程。
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发展农村农民经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建设是两大抓手。要从区域的角度来统筹安排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讯、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扩大资源共享度,提高投资效益。在建设中心绿地和公共绿地时,结合农村经济林(以果树、鱼塘等代替一贯的草坪等观赏性花木)建设来绿化、净化、美化环境及行道树建设。
篇8
关键字:农村面貌改造措施
中图分类号:J26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农村实施配套改造、整体提升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能否大幅度提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能否巩固和加强,意义重大而深远。
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的迫切需要;是革新农民生活方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扩内需、保增长的迫切需要。
一、改善的重点在哪里
1.1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坚持以村庄整治为主,科学确定村庄整治的对象。
从我市村庄数量大、规模小的实际情况出发,面对农村人口逐步减少、资源投入有限等条件,集中力量搞好中心村整治,配套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引导农民逐步向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集中。要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决不是盲目地铺摊子、上工程、圈土地、建开发区,要坚决防止用城市建设的方法搞规划整治,防止大拆大建搞集中、大轰大嗡搞建设。
1.2明确村庄整治的主要内容,扎实稳步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治理。
要把重点放在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清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房屋,治理人畜混杂居住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和露天粪坑,建设村庄防灾设施与公共消防设施等方面。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是实现“村容整洁”目标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农村污水、垃圾的简易治理对硬件设施要求低,投入不多、见效快,能够迅速让农民享受到村庄整治带来的益处,当前各地应广泛动员农民自主参与农村污水、垃圾治理。
1.3加大政府支持和帮扶力度,协调好村内村外的公共设施建设。
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公共财政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公共物品更多地为农村地区提供,基础设施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延伸,公共服务更多地为村庄治理提供支持。要将村庄规划和治理试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以实物形式为主向村庄整治提供水泥、钢材、墙体材料及其他新型建材。
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专项规划设计
2.1 饮水安全
管理好饮水工程是使饮水工程可以保证正常供给的基础,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建成引水工程以后,一定要加强管理措施,首要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型责任制度,在工程所有权的归属上应该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其次就是工程运行管理方面。饮水工程在正常运行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修理,以确保工程可以顺利运行。
(1)在维护管理的时候,取水口的污染物应该进行适时的清理,防止被堵塞,排砂孔应定期冲砂。
(2)在净水工程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确保水质的质量良好,过滤池中的砂、碎石填料,每一年都应该进行一次清理,并且要按照要求进行用料的重新装入。
(3)要是可确保引用吃的水应该保持正常状态,如果在运行中发生了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处理。
2.2 农村道路建设对策
2.2.1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内在动力,要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其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提升群众素质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建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1 吸收年轻干部,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执政能力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力量,目前,要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切实解决农村干部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使他们放下包袱,专心工作。
2.2.3在质量上,各级政府应加大监督和评审力度,严把质量关
村级公路建设是涉及农村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道路的建设既要满足当前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有长远规划,满足农村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
2.2.4 做好善后事宜加大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养护,避免以建养修现象
由于自身体制管理等原因导致后期养护和修复工作严重滞后甚至缺失,以至于刚刚修建不久的公路已经出现了路面多坑、不平和断裂等现象,尤其在下雨天气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
2.2.5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农村公路交通管理和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
道路建设之初,政府出面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按照工程基本流程进行。在道路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杜绝不平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2.3农村垃圾处理
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笔者建议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理念,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家园为最终目标,将其纳入政府管理体系,以立法的形式从制度上规范起来,用制度促其有序运转。
首先,用严格的制度约束规范村民行为。可因镇、因村制宜,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农村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管理办法》,用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
其次,用健全的户、村、镇三级垃圾处理网络及时消化处理。对垃圾的处置,可实行“户集、村收、镇(村)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乡镇在合适位置设立无公害垃圾处理场。
第三,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减轻政府管理压力。在现阶段,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可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垃圾处理运行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要求,实行环卫设施有偿服务,明确垃圾收费相关事宜,在使垃圾得到有效的减量的同时,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2.4厕所改造
农村公厕要彻底改造、清理,及时保洁。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建水冲式的公厕。不具备上、下水设施的村庄,可建三格式化粪池厕所、双瓮式厕所、三联式沼气池式厕所等适宜类型公厕。
应严格限制畜禽放养,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干清粪养殖模式。养殖点应及时清扫、定期消杀,做好环境监控和疫病防控。集中处置畜禽粪便,通过生物堆肥、厌氧发酵产沼气等方式,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5村庄绿化
根据村民的生活习惯,结合建筑的组织结构,做好绿化美化规划,丰富景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按村因地制宜:一是有部分水域的村,规划将水域河道的整治与沿水系两侧结合种值高大的乔木和灌木,借用水和周边的绿地及树木形成村庄成片的绿色开敞空间。二是沿村庄主要道路两侧进行道路绿化,形成村庄的线状绿化渗透。另外居住村庄内,在建筑山墙与道路之间规划块状绿地、休闲场地,并布置健身设施,适当增加四季树木的种植,通过道路向居住村庄内部延仲渗透,构筑点、线、面结合的符合休闲需求的多样化绿色场地,形成颇具浙南特色的开敞空间,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增加村庄主要路两侧绿化,并注重乔、灌、草的结合增加树木种值树种配置,充分采用乡土树种,以增加成活率并降低成本。结合村庄人口增设村标及园林小品、游园等。选择适宜的品种,四季错开,按时轮流,确保四季常绿、四季飘香做到分层次、立体种值,使其种值错落有致、漂亮美观做到既投入少,又见效快。
2.6民居改造
农村民居改造突出新农村民居建筑的自然美原则。新农村民居建筑与城市建筑截然不同。农村拥有着丰富的山、水、农田、植被、天空等自然资源,其原生的自然色彩有别于城市环境色彩。人类与生俱来的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属性决定了自然色彩是人们最喜欢、最易于接受和最值得珍惜的色彩,因此在进行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时,要尽可能的保护突出自然色彩,使建筑人工色彩从属于自然色彩、融入自然色彩之中。只有遵循回归自然、突出自然美原则,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才能更加真实和充满生机。
2.7污水处理
农村污水处理应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工艺的确定水处理工艺既要经济实用, 又要考虑当前达标处理与今后再生利用的需要。对一些以生活污水为主的农村, 污染物相对简单, 如有坑塘, 可以采用人工湿地、稳定塘、芦苇塘、氧化塘以及污水土地处理、污水灌溉等生态处理设施, 尽可能地降低基建投资, 减少运行费用。
篇9
上午,我和张副书记、蒋副市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踏看了西鲍村、下路西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现场,刚才,市小康办对前阶段工作作了总结汇报,看了听了之后总的印象是认识高、决心大、动作快,我基本满意。就下阶段工作,国土、建设、财政、组织等有关部门都谈了想法,张副书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大家按照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在此,我再谈四点想法,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从全局性、系统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去年年底以来,市委先后召开了读书会、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和三级干部大会等三次会议,对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提出的“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步走战略”,是xxx新一轮发展的总定位、总目标和总要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是村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总抓手,也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好载体。对这项工作,中央有要求,群众有愿望,外面有典型。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全局高度出发,提高认识,全面发动,全力推进。
二、要以现代化、城市化的理念系统谋划、合理布局全面小康新农村
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市里提出了“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一条绿色走廊”的市域城镇一体化规划框架。各地各部门必须在这一总体框架下,合理规划村庄布局,按照“做强中心镇,整合中心村,建设示范村,整治一般村,迁移高山村”的思路,扎实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现代化、人性化的要求精心设计,体现前瞻性、科学性、整体性、特色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的村庄类型要确定相应的户型、层高、色调,形成各自的风格。
在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点与面的关系。在抓好示范点的同时,要与全市面上的农民建房管理结合起来。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统一。三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大村、中心村,重在“推陈出新”,填平修补、功能配套、改善环境;对小村、散村,要实行整村搬迁;对山区村,要鼓励搞点式生态型别墅,做到整体性与特色性的统一。四是保护与建设的关系。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保护生态、保护耕地的意识,特别是对历史遗产、文物在建设中能保护的要保护,并尽可能做好“借题发挥”的文章,难以保留的零星物品也要统一管理,切不可毁了历史。当然也不能以此为由而影响建设。
三、要从体制、机制上着力探索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要加快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一是宅基地整治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做到先规划再拆迁,拆旧建新补偿费必须全额到村,乡镇不得提留。二是乡镇要在经营性出让土地收益中提留10%左右用于新农村建设。三是市财政从净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用于新农村建设。四是对市里重点抓的高档次示范村,可考虑在不影响土地市场的前提下切出少量经营性用地用于出让。五是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资金使用管理等办法,做到规范透明。
四、要靠方法、作风来保证全面小康新农村健康发展
1.抓领导。市里已成立了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班子,落实专人负责。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形成合力:市建设局要重点抓好全市村庄布局的一体化规划;国土资源局要负责调整好新农村建设所需土地,市里规费一律减免;市财政局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明确资金用途,严格审批手续,做到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并列入政府审计;线路管网问题,采取“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由各职能部门负责落实。
篇10
一、整治时间
具体安排时间如下: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全街道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农村环境“四乱”集中整治活动,对农村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进行集中整治,进一步夯实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努力打造整洁、卫生、规范、有序的农村环境。
第一阶段7月30日—8月10日(宣传、发动、摸底阶段),第二阶段8月25日-8月30日(集中整治阶段),第三阶段8月25日-8月30日(检查验收阶段)。
二、整治内容
一是整治乱堆乱放。对柴堆草垛、剩余建筑材料等进行清街入户,或划定专门区域集中存放;同时规范个体经营户的经营行为,严禁占用公共用地进行生产经营。二是整治乱搭乱建。对不符合相关规划、未经相关职能部门许可或超越许可规定擅自建造的建筑物进行依法拆除,形成依法有序的建设氛围。三是整治破屋残垣。对村庄主街道两侧建筑尤其是破屋残垣进行立面修整,通过粉刷或遮挡等方式,形成统一协调的村容村貌。对废弃的宅基地进行清理,因地制宜地建成小型花园或绿地。四是整治广告牌匾。村庄内的广告牌匾和墙体广告,应有统一的规划管理,不得占用道路、广场、绿地等公共用地,禁止乱贴、乱写、乱画。五是整治卫生死角。对办事处驻地周边及村庄出入口、进村道路两侧、河边、沟边、湾边、桥下及房前屋后等卫生死角进行拉网式清除,净化村庄环境卫生,确保达到无卫生死角、无垃圾积存的现象。
三、保障措施
(一)抓好工作启动。办事处将成立领导小组,同时确定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包村干部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具体抓好落实,确保整治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效果。各社区、各村(居)对这次农村环境“四乱”集中整治活动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动员会议,制定整治方案,细化任务目标,明确完成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