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治理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文化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层文化治理

篇1

关键词:基层维稳;多元共治;制度逻辑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2)05-0066-06



近年来,随着基层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与改革的日益推进,一些关涉基层稳定的矛盾与冲突逐渐凸显,正深刻解构着基层主体之间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关系。正如亨廷顿所指出的那样,“城市的作用是一个常数,它永远是反对派的力量根源;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1](p.241)。可见,维护基层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稳定,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固及其有序运行至关重要。当前,就中国基层维稳的现状而言,以参与主体、应对手段及评价方式单一性为表征的传统基层维稳机制,逐渐呈现出疲于应付的发展态势。由此,围绕多元共治所引发的基层维稳机制的完善问题是中国社会必须考虑、回答和应对的紧要问题。而处于权力意志与民意张力的最直接连接点的基层政府(本文主要指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两级政府),社会转型生成的一切矛盾压力,体制运行所带来的一系列冲突问题,使基层政府在维稳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考验。因此,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基层维稳参与机制、多元化的基层维稳应对机制及多元化的基层维稳评价入手,期望能有效实现基层维稳机制的有效运行。

一、问题呈现:当前基层维稳运行机制之特性及其缺陷

由政府主导下的基层维稳运行机制,以“一票否决”作为其维稳精神指南,以“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作为其维稳行动逻辑,以“稳控”作为其维稳应对手段,强烈凸显出维稳运行中基层政府排斥公众与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的参与权,对权宜性维稳应对手段的路径依赖,以及在维稳评价机制中唯上不唯下的体制化维稳导向。缺乏民众与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监督和协同的维稳机制是一种静态的并且缺乏有效的自我修复功能的治理机制。使基层政府无法与公众进行理性的对话和沟通,为政府维稳与民众维权的对抗态势的形成滋生了制度性温床。

(一)维稳参与主体的单一性

基于可控性的考量,以及践行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维稳行动逻辑,基层政府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民众与社会组织排除在维稳参与主体之外,使基层政府成为单一的维稳参与主体。对于民众而言,之所以被排斥在基层维稳参与的主体序列,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已经在长期的社会治理进程中被政府当成了维稳对象,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要治理的对象就是其管辖下的民众,或者说民众已经被政府“物化”为维稳的客体,根本谈不上可以与基层政府进行平等沟通、对话的维稳参与主体。特别在压力型的维稳运行过程中,随着维稳问责力度的不断强化及民众诉求表达方式的日益激烈化,基层政府已经对通过不断强化政府组织与资源优势的方式来应对民众的诉求形成了维稳路径依赖。对于社会组织而言,之所以也被排斥在基层维稳参与的主体序列,主要原因在于基层政府对社会组织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和了解,导致在“敏感”的基层维稳这一领域,不敢贸然让社会组织参与到基层维稳过程中来,害怕社会组织的参与,反而将分散的民众组织起来并可能采取对社会秩序产生重大威胁的集体行动。此外,在基层维稳的实践中,基层政府还不真正了解社会组织参与维稳所具有的有效传递信息、整合民众诉求、进行理性沟通与协调的优势。因此,对基层政府来说,与其承担不可预测的贸然让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维稳过程的风险,不如审慎地将其排除在维稳过程之外,以确保维稳过程的可控性。但是缺乏民众与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的基层维稳机制,不可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维稳参与主体的单一性导致基层政府为此承担高昂的维稳成本。“而且长期忽视民众与社会组织参与的维稳机制也使社会力量参与解决基层社会矛盾的积极性被严重削弱”[2](p.26)。

(二)维稳应对手段的单一性

当“稳定压倒一切”成为基层维稳运行中的思维定势后,基层政府还要承受着“零指标”和“一票否决”等巨大的维稳压力,其维稳应对手段逐渐固化为单一的管治型维稳机制,即在应对民众利益诉求的过程中,不断凸显采取管治而不是采取疏导的维稳方式来应对民众各种利益诉求表达,这种维稳手段不仅难以有效纾解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反而有可能激化双方的关系。

篇2

虽然,“敬宗收族”的目的在于收族,但“敬宗”却是达到“收族”的最佳方式,以敬宗之名而行收族之实,进而达到稳定整个家族的目的。但在宋初,即便是士大夫之家亦是“耳目久不际,往往不知庙之可设于家也”。因此,在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听文武官依旧式立家庙”之前,宋初的家族祭祀是“士庶皆祭于寝”的形式,称之为“寝祭”,即祭祖的场所亦是日常生活之地,将人神置于同一处,显得非常的随意,很不庄重,是对祖先神灵的不尊敬。因此,其祭祀规模和产生的影响都非常有限,虽有敬宗之意,但收族之效却不明显。因此一些有见识士人依据自己家族的具体情况,创立祠堂祭祀祖先的方式,真宗咸平年间,任载之子康懿公任中正建祠奉其先祖,曰“家祠堂”,祠堂内神主之位皆依尊卑长幼之序摆放,“其严慈之尊,长幼之序,煌煌遗像,堂堂如生。宗属以之视瞻,精爽以之冯附。”任氏以庄严肃穆的祠堂代替出入随意的居所,行祭祖之事,以此来感召族众,使得众人皆心向族内“精爽以冯附”,并且以“严慈之尊”、“长幼有序”大大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任氏祠堂一反“前代私庙并置京师”的方式,“而复设于居里”,将祠堂固定在家族所在地,既便于族人瞻仰祭祀先祖,又能通过家族祭祀来团聚族众,从而达到“收族”的目的。

同样设立专门场所祭祀家族祖先的还有被称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庆历元年(1041)十一月二十日,宋仁宗南郊赦书“听文武官依旧式立家庙”,而就在同一年稍早的八月八日,石介已然“缘古礼而出新意”,“自为之制”,“于宅东北位作堂三楹”,名之曰“祭堂”,“举大王父以下为三十二坟,葬于祖莹,复立祭堂于宅东北位。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待到宋中期家庙宗祠更是日益繁盛,其宗旨亦上升到“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高度。可见,从宋初开始,士大夫家族就充分认识到家族祭祀强化祖先认同、明确尊卑长幼之序,从而强化对族众控制的功效。“收族者,谓别亲疎(疏),序昭穆”,在敬宗过程中建立祠堂,祭祀家族祖先,其目的在于将族人全部纳入家族内部的伦理体系,使得族众具有团结意识,相互帮助、和睦相处。范仲淹曾说:“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同宗共祖的血脉亲情成为强化族人凝聚力的必要手段。

但是,仅仅依靠祭祀祖先的仪式形成权威,对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进行日常管理,是非常不现实的,由此,更便于实际操作的家训、族规的提出也就顺理成章了。宋初大多数家训、族规皆以和睦家庭、巩固家族为宗旨,于家族中弘扬“孝悌”观念。以宋初宰相第一人范质的《戒从子诗》为例,“戒尔学立身,莫若先孝弟,怡怡奉亲长,不敢生骄易,战战复兢兢,造次必于是”。范质将孝悌作为后世子弟为人处世的首要准则,并将之看作延续家门的不二法门。其后的宋祁亦在《庭诫》中总结道:“要举一孝百行阁不该焉”,“人性苟有一孝,则无所不包,犹树根一固,而百枝生焉”,孝悌成为家训首诫,所谓百善孝为先,作为家族一员,无论功绩操守如何,一旦被认为是不孝之人,就将成为“名教”罪人,为人所不齿。而家训亦是通过孝顺父母,和睦兄弟,维护“孝悌之道”,达到家庭和睦之目的,进而孝悌及于家族,使家族和睦,并在此基础上维持聚居大家族的稳定。

篇3

近年来,竹溪县以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实施“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服务”的惠民工程。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建成,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竹溪县于2013年12月在省补助400万元的基础上,总投资7000万元以上,启动建设占地49.47亩的“两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和全民健身中心)。目前,该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16000平方米主体工程建设。抢抓新一轮文化站建设机遇,新建新洲、兵营等10个乡镇文化站,并开展村级文化广场建设,目前已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和农林场全覆盖。

此外,竹溪县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实现文化惠民常态化。通过文艺演出、戏剧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深入基层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送戏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送春联进农户,深受群众喜爱;着力打造文化“本土乐”,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免费开展文艺表演。加大奖补激励力度,促进山二黄展演中心创作精品剧目,利用流动舞台车经常下基层演出;每年组织举办业余篮球联赛、象棋联赛、羽毛球赛、自行车赛和“迎新春”万人长跑比赛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

竹溪县委书记余世明表示 :竹溪县基层文化建设是学习和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方式,也是竹溪“党建+生态建设+文化传承”夯实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该县各个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并积极探索建设乡镇文联,该方案已于2015年全面启动。现在全县15个乡镇均建立了文联机构,围绕乡镇特色,组织开展地域文化研究、传承和创作等系列活动。向坝乡文联成立了向坝民歌研究会,以向坝民歌的传承和保护为重点,组织开展民歌赛、民歌会等活动;汇湾镇文联成立了贡茶文化研究会,依托贡茶故里,发掘梅子贡茶的历史文化;蒋家堰镇则以寨堡文化为方向,成立了寨堡文化研究会。这些文化研究会聚集了乡镇文联的人气,扩大了创作队伍,丰富了乡镇文联的工作内容,使许多沉睡的地域历史文化得以重放光彩。

县文体局局长喻泉源认为:要以地方文化为正向推手,唤醒竹溪地域文化,建设乡村新文化,服务乡村新生活。此外,还要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长久支持,形成文化与社会治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格局。如今,农村地区普遍告别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由谋生走向乐生,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的需求增加。竹溪县利用现代技术,赋予一些传统艺术以合适的现代形态,从审美趣味和认知方面增进对地域文化的认同。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方式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又用先进文化占领了阵地,促进了邻里团结、社区和谐,让山区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篇4

期待民生保障更全面、高质量。期待民生保障能够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实现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重大疾病用药也能纳入医保报销,群众不被昂贵的医疗费用所苦;希望养老保险金能够提高,农村养老条件更加成熟,老人能够有更好更丰富的老年生活。

期待教育事业平衡健康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农村教育环境得到普遍改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仍然较大,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差、教学设备短缺、教师外流严重等现象依然存在。希望城乡教育资源能够更均衡,给农村寒门学子更好的教育资源,引进好的师资,拉近与城市孩子之间的距离。

期待基层治理效率和能力能提升。在乡村治理领域,部分基层干部存在服务意识薄弱、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希望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能够有所提升,推动基层服务透明化、现代化、便利化;希望基层干部能够重视人民群众差异化的合理需求,不搞“一刀切”,倾听群众声音,解群众之所忧,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厚度。

篇5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把社区管理改革,建实基层治理网格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一、建实网格,完善治理体系。一是科学整合,突破“条块分割”障碍。前期我们重新规划调整3大类20个社区网格,社区布局更加合理,组建以社区牵头总览,包保单位、驻区单位企业共荣共建、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打破以往分割管理的壁垒,社区为核,共同治理。依托党群综合服务大厅及各便民服务店,缩小服务半径,20个社区基本建立“15分钟服务圈”,精准快速解决各类疑难杂症,用'小网格'撑起社会治理的'大平安'。二是健实网络,强化单元长职能发挥。每个社区网格下完善了“社区—片区—楼院—楼栋—单元”五级网络,明确负责人,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特别是今年以来把单元长选配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广泛听取各项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切实把单元长选实选准,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群众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把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楼栋单元。三是抓好带头人,建立专业化基层队伍。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年青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四支队伍建设,特别是着重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利用近期社区“两委换届”契机,选优配强,把基层“好班长”选出来,用起来。11个“以村为核”社区平移过渡社区“两委”成员,街道选派9名机关干部到社区担任书记,实行书记工作与“绩效工资”挂钩机制,激发社区书记干事创业动力。同时按照“工作在居住地社区”的原则,调整了52名社区工作人员,增强配齐了470余楼院长,签订正规劳务合同,把队伍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中间力量切实把作用发挥到位。

二、兜底管理,扩充治理覆盖面。一是统筹融合,成立综合治理办公室。为把社区网格内的基层治理工作做实做细,针对社区内执法力量分散、共同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促进中心要求每个城市社区设在党群服务中心大厅一楼附近设立社区综合治理办公室,配齐必须办公用品,整合社区工作人员、警务人员、城市执法中队、城市巡管等执法力量,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共同推进基层治理深入。目前来看,效果良好,对于一些单个部门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在联合执法机制下,都能有效的化解矛盾,如店外经营、对抗执法等棘手问题。二是服务为本,主动承接治理职能。社区加快服务职能下沉,统一设置了“党建综合”、“民生服务”、“安全环保”、“社会秩序”四个服务窗口,全权负责事项受理和业务办理,精简机构、优化职能、提高效率,提升基层治理质效。严格落实各项监督职责,明确权限边界,制定监督细则,正在探索建立环卫、绿化、秩序化等外包服务保证金制度和物业公司服务保证金制度,规范监督流程,用好监督结果,充分发挥监督在落实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三是依托六化,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引发大量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矛盾是社会治理的难点,我们依托六化问题处理,逐步弱化分化矛盾,制定了“六化”管理工作细则、巡查人员工作职责和操作流程,建立400余人的巡查队伍,定人、定位、定责,盯靠片区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目前累计督促解决居民关注、矛盾集中的“六化”问题1890条,同时注重长效机制,做到“小矛盾不出片区、大矛盾不出社区”。

篇6

[关键词]基层政治;参与;理论

[中图分类号]D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2-0016-02

公民为什么选择参与或不参与基层(社会自治)政治生活?理论家的回答不一而足。认为,社会成员是作为其所属的某个阶级来进行政治参与的,参与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争取个人或者阶级的种种利益。在政治社会学领域内,还有其他一些理论和学说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

一、治理理论

由于基层自治不只是村民、居民本身的日常或公共生活,它还是国家治理社会的社会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源自西方公共管理学的善治理论常常被援引。“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在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导致的“治理”复兴中,“治理”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这就意味着:(1)治理或者说公共治理与政府管理不同,其主体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2)治理权威的运用并不像政府管理那样,采用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行政命令,而是采用上下互动、相互协商、彼此合作的方式;(3)治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网络状的合作管理,是“多中心”的,目标也是多元的,但最终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需求,最大化地实现公共利益。简言之,治理是包括政府和各种非政府组织乃至私人机构在内的多个主体,协同处理公共事务,以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二者的最佳结合状态。在此背景下,治理(而不是统治)应成为探索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基本理论起点。

善治理论的支持者主张,当代社会结构复杂,需要政府与民众精诚合作,对于政府来说,要还政于民;对民众来说,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有关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社区自治的定性纷争不已的时候,善治论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不必拘泥于自治机构是为政府跑腿,还是直接服务基层社会的民众,应将讨论的重心放在国家与社会的链接机制上。善治理论主张,社会治理不只是政府的事,因此,群众自治组织、第三部门等等都可以被看作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人们不只是通过“从政”才能参与或解决区域性公共事务。因之,善治理论通过治理多元化强化了公民参与基层社会自治多元之路的逻辑。

二、事件与制度理论

受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及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启发,中国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主张,观察社会行动更应注重行动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因为事件发生的动态过程更能够体现出隐藏在社会结构之下的不易为人知的因素。如,通过对一起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农村收粮事件的分析,孙立平等人展示了公共权力进入基层后,面对基层社会结构与网络,不得不“非正式运作”的过程。

张静认为,既然社会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那么,考察制度的研究路径将更能观察到变量之间的模式化影响。她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提出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即,关注制度的性质、制度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如何解释人们在特定制度中的行动,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文化、社会规范和习惯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等。国外学者瓦莱利注重制度对行动者的影响,他在讨论当代美国公民不再像托克维尔所观察到的美国人那样积极参与村镇自治时,他认为,公民参与基层自治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影响。通过对一起社区业主委员会的维权活动的细致分析,张静认为,业主委员会这一制度的诞生,将启动中国市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不过,不是在社区建设或是社区自治委员会这一“政治制度”里,而是在商业活动所催生的“社会制度”中。

三、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学说最初在社会契约论的框架内展开――基于天赋人权的理念,社会成员可以设计制度并依其行事。不过,一方面,不平等的现实令公民参与率下降,另一方面,实证主义取向的社会科学研究也反感这种想当然式的思路。因此,在行为科学大行其道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轫于经济学继而在各学科形成松散联盟的新型的理性选择问世。简单地说,理性选择将社会成员假定为可以为自己的行动作出最佳选择的“理性人”。此论最著名的提倡者奥尔森认为,个人能够在可供选择的各种路径面前作出抉择。他发现,作出一致行动的激励机制主要有:群体规模不宜过大;在群体内行动的所得要多于在群体外行动的所得。

这种理论在解释公民在相同的制度面前作出不同的个人选择方面具有相当力度。当代中国学者更将利益与公民政治参与连接起来进行考察,借用囚徒困境、公地悲剧等理论框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实证研究成果。如,学者罗兴佐通过对乡村水利的研究,发现在不同区域的社会结构、组织与文化的规定下,村民个体所获得的自由选择的空间的大小亦不一致。一些地区的村民在强大的组织、文化等外在结构的规定下,保持着极高的参与率。在社区自治的研究中,学者多将市民的低政治参与率视为市民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这也几乎成为此类研究的不证自明的前提假设。

不过,理性选择理论却无法面对社会成员的利他行为。在基层社会自治的讨论中,如何解释社会成员参与与自己利益无关或不甚相关的基层政治活动,将是此论拥趸的心中之痛。

四、自由与社群理论

自由主义以保护个人自由为社会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将公民在基层政治生活中的参与视为积极维护其自身权利之举。更有古典自由主义者严分个人生活领域与公共政治生活领域,注重个人权利的边界,将公民是否参与基层政治生活完全交由私人利益去决定。由于自由主义过分执著于个人利益,不惜原子化个人,所以它对个人拒绝参与社区自治之政治生活的解释难以让人满意。不参与基层政治生活的原因有许多:公民不清楚自己的权利究竟为何物,或是当自己不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或是公民有搭乘便车的理性选择权时,皆会选择不参与。漠于参与基层政治生活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存在,让种种自由主义学说难以自圆其说。另外,自由主义通过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论来展开论证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的思路,也常遭到实证主义一统天下的社会科学界的嘲笑。一个最常见的诘问是,社区的“村规民约”对于新迁入者的效力如何确定,如何解释?或者,没有参加该社区自治政治活动的居民,是否会认可该社区公共决策对自己的约束力?

篇7

今年以来,__县司法局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本质要求,持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升系统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大力推进基层矛盾纠纷治理,切实维护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为__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社会结构持续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基层,各种利益纠葛导致婚姻家庭等类型矛盾纠纷呈现多发趋势,作为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我县基层人民调解队伍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的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仅去年一年化解矛盾纠纷2776件,实现了量、民转刑案件数量、积案总量、非访数量“四下降”。成效不容忽视,问题也不能回避,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治理的过程中,任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化解矛盾纠纷责任体系不健全。由于当前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不完善,管理体系存在重叠和空白,导致人民调解工作的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专职人员配备不到位。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员多是村社干部兼职和农村“五老”人员等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配备率低,人员不稳定,调解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工作疲于应付现象仍然存在;三是调解人员专业技能不适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持续变革,导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部分基层人民调解员调查取证、沟通协调以及相关文书制作的能力逐渐不能适应这一现状。四是人民调解工作保障不落实。由于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性、前瞻性特点,往往不容易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和投入,导致人民调解工作在承担了基层维稳“急先锋”角色的同时,却没有相对应的保障措施,严重影响了调解员工作积极性和调解组织运行,摸排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面临极大挑战。

要改变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推进基层矛盾纠纷治理深入开展,基层调解组织建设、队伍建设、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是根本。今年以来,__县大力加强专业化、行业化、跨地域调解组织建设,不断拓展重点工矿、小区、景区调解组织,实现了重点地区、重点村社、重点行业和边际地区调解组织全覆盖;大力加强基层调解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高素质人才进入调解队伍,持续推进法律顾问介入人民调解工作,大力培养法律明白人,不断优化基层调解队伍构成;持续增加基层调解经费投入,加大培训力度,每年安排乡镇调委会主任到市县集中培训不少于两次,各基层司法所对村调委会、调解室、调解大院人民调解员培训不少两次,时间不少于20小时,不断提升基层调解员面对常见、复杂、疑难等案件的工作能力。深入开展“明星调解室”、“人民调解能手”等评选活动,严格落实人民调解案件津补贴,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强化调解工作成效;不断探索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责任制、排查化解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全面构建完善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责任体系,切实保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群众利益无小事,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不好,矛盾就会滋生蔓延,要牢固树立“离群众越近离稳定就越近,离群众越远离稳定就越远”的观念,始终把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中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把党员干部当知心人,把党和政府当依靠,真正让矛盾纠纷不激化、不积累、早化解。

一是健全长效机制“堵源头”。指导基层组织进一步深化四议两公开和三规范一加强工作,引导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强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围绕民主管理、村务公开这一主线,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完善决策管理体系,充分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全面实现群众参与、群众决策、群众管理,提升基层组织公信力,使每一项决策,每一项工作真实反映民情民意,消除矛盾纠纷发生土壤。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结合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对各级部门推出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前置程序、刚性门槛,要求各级各部门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出台前,采取公示、听证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环境影响、矛盾纠纷及各类不稳定因素,及时发现各种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对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暂缓出台或不出台,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大力加强基层法治宣传工作力度,通过深入推进法治教育进学校“三养九行动”、依法治村“三进三到”新机制、宗教场所普法“4321”法治宣传机制等一批卓有成效的法治宣传新模式,持续践行普法工作“54377”思路,在全县开展轰轰烈烈千场法治文艺汇演进基层、法治赶场、妇女维权周等一系列法治宣传活动,全面提升基层群众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从源头避免重大、群体、恶性事件发生。

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__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丽政发〔20__〕13号)、《__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的工作意见》(丽安委会〔20__〕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现就本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安全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降事故、控指标、保安全,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夯实基层基础,加强隐患整治,创新监管手段,突出监察执法,确保实现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个零增长”,并力争有所下降的目标,努力开创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切实加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强化安全生产技术和岗位培训;加强基层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切实增强监管实效;全面排查并认真解决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以及思想认识、工作作风、现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治理可能引发事故的各种隐患,有效防范事故发生,促进我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三、主要内容

以落实两个责任主体为核心,坚持不懈抓责任落实;以企业安全基础管理为基础,坚持不懈抓建章立制;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坚持不懈抓动态监管;以提高安全文化为突破,坚持不懈抓宣传教育;以完善应急救援和推广安全技术为保证,坚持不懈抓保障建设。

1、完善基层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安全监管机构,完善监管网络。以加强乡镇和村居基层安全机构和管理人员建设为重点,强化安全监管网络建设,不断扩大安全监管覆盖面,把安全生产监管延伸到村居,实现安全监管机构网络和队伍建设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监管工作同步、协调发展。全县乡镇在建立安全生产监管站的基础上,配备专职安全监管人员达到100%,三年内村居设立农村公共安全协管员达到100%。辖区生产经营单位较多,安全监管任务较重的乡镇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监察执法队伍,接受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委托,开展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工作。

2、掌握辖区企业状况。抓实以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和现场安全状况两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生产经营单位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实现分类动态管理。根据属地管理原则,乡镇建立“五个一”工作制度,即“一张安全生产分类管理表、一张辖区企业分布图、一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一套安全生产台帐、一个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确保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覆盖到辖区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

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体系,强化安全责任追究。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安全生产台帐;依法制订并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实现企业管理有章可循,员工操作有规可守;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强化企业基础安全管理,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车间、班组和岗位。进一步强化行业安全监管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部门安全监管职责。督促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的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通过严格的监管、有效的指导和有力的社会监督,推动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到位。

4、全力组织“隐患治理年”活动。按照“地毯式动态排查、铁腕式追踪整治”的要求,全面深入整治旧隐患、控制新隐患,全力消除隐患风险。组织企业开展“明职责,守规程,反违章,除隐患,保安全,创建安全企业”活动。以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为载体,突出抓好道路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矿山、危险化学品、公众聚集场所及“多合一”企业消防等五大领域的专项整治。实施重大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建立全县统一的重大隐患分级公布挂牌督办和整改销号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隐患普查基础上,建立全县重大隐患治理数据库,对隐患分布和治理情况进行登记建档,实施分级管理、分级督办,确立隐患治理重点,落实治理隐患责任制。做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经常化,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完善重大危险源数据和资料申报登记制度,及时跟踪掌握重大危险源变化情况,对重大危险源实施定期监测、综合风险评估和监控,逐步形成县、乡镇和企业三级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管理网络。

5、大力推进安全标准化。把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提高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一环来抓,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扩大安全管理标准化实施覆盖面。推动企业主动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提高安全生产规范化程度,控制和减少生产过程不安全因素。

6、突出基本建设领域“治标治本”工作。以开展基本建设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为载体,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着实加大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动态监管,建立健全乡镇建设施工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建设工程的标后管理,完善安全硬件设施,加强对塔吊、车辆、供电等重点设施的检查检测,督促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目标责

任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各方主体安全责任落实到位。7、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认真开展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强化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广大从业人员的培训;突出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按照“政府统一规划,企业依法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的培训模式,分解培训指标,制定考核办法。深入开展安全“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和“安全生产先进乡镇、社区,园区”创建活动。

四、领导机构

县政府成立__县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公布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安监局,周雄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的工作协调和指导。

五、职责分工

安全生产基层工作主要指乡镇、村居及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主要指涉及安全生产的制度性、规范性、源头性以及经常性、长效性的工作。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要按照“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由各乡镇政府组织落实各项要求,县级有关主管部门对各自行业的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指导面上工作的开展。

六、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第一季度)

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方案,明确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责任,广泛动员,统一认识,周密部署。要将建设年活动的时间、范围、标准和要求等向社会,切实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二)活动实施阶段(第二、三季度)

各乡镇及有关单位对照有关认定标准,完成以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和现场安全状况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评估,实现分类管理,乡镇普遍建立“五个一”工作制度;完[文秘站:]成乡镇安全监管机构的建立或者确定和专职安全监管人员以及农村公共安全协管员的配备;依法加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安全生产技术和岗位培训;落实安全费用提取和高危行业交纳风险抵押金制度;扩大安全管理标准化实施覆盖面;全面深入排查治理隐患,加大对重大隐患的治理整改力度;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三)督查验收阶段(第三季度)

县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将对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建设年工作的部署和贯彻落实情况;基层监管机制建设和监管工作开展情况;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和隐患治理资金落实情况;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到位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应急措施制订情况;已发生的事故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情况。各乡镇、有关部门要于11月15日前将有关情况报县安委会办公室(联系电话:6819058,传真:6819053)。

七、工作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各乡镇、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方案,并明确分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落实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包括实际控制人)负责制。

2、切实加强督导。县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基础建设年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并结合工作实际,突出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强化监督检查,扎实有效地推进活动的开展。

3、切实加强执法。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强化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篇9

1     创建服务型政府,做好顶层设计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在便捷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的同时,能够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由“多头分管”向“协同管理”转变。基层政府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引导者,自身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对农村社会治理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以创建服务型政府为宗旨,围绕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做好顶层设计是目前政府的核心发展方向。一方面,当地基层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需依托“互联网+”的各项先进技术,充分结合“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建立符合现阶段农村群体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的激励评价机制,并建立和完善治理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为实现农村社会治理高效性、有效性和科學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基层政府机构在运行过程中,还需加快对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信息平台整合,从而利用各项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而在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由“多头分管”向“协同管理”转变,从根本上提高管理的高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综合化管理目标

经大量科研数据分析可知,目前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有效提高新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整合农村信息资源,而后建立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库,是实现现阶段农村社会治理综合化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从目前来看,在当前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依托“互联网+”的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与服务综合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农村网格化管理及社会组织的作用,是提高基层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主要举措。从目前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为满足自身以及家庭生活需要,不少青年劳动力纷纷前往城市地区,农村人口发展极不平衡。因此,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社会的高效治理,基层政府机构需以常住、流动、“三留守”人员为主要对象,建立农村人口基础信息库和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库,加强对辖区内特殊人口的重点管理和重点帮助,达到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目的,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普遍,人们对电子信息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故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为有效提高农村治理质量和治理效率,基层政府机构不仅可通过采取推行电子村务的方式对农村进行全方位、动态式和便捷式的管理,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以期在引导农民逐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某些功能的基础上,为后期政府人员开展网络治理工作的治理目标上打下坚实基础。

3     整改政府管理方式,以期通过“一站式”服务实现农村治理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可知,基层政府受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影响,内部工作人员在日常农村治理过程中,仍遵循传统的治理理念,采用传统的治理手段,极大地降低了治理质量和治理效率,造成政府管理资金的极大浪费,对农村整体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基层政府需要探索出一条深受农村人民群众欢迎的农村社会治理新途径,需多采取几种管理方式,然后对管理方式所取得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选择出一条最适合的治理策略,为提高农村治理的整体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在当前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产业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农村发展技术手段,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想从根本实现农村合理化治理,基层政府机构必须依托“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构建加快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机制。一方面,基层政府管理人员需对管理网络进行细致化分析,在整合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各项基础数据的基础上,为信息录入渠道、沟通渠道以及畅通社情民意收集渠道的拓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基层政府机构通过采取构建综合性、集成式社会治理服务信息平台的方式,对行政机构不同部门的信息数据库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在确保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有限的公共社会资源,确保政府充分发挥各项效能。同时,在当前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下,基层政府机构通过对传统农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赋值结构进行重组和再构,从而通过“一站式”服务模式,为农村治理的科学性、高效性和有效性奠定坚实基础,进而为农村产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     依托“互联网+”技术,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化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网络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和网络传播渠道,在提高基层政府“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来看,由于近几年农村产业建设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网络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频率不断提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便捷,但加大了基层政府机构的管理难度,进而给农村整体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网络现代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双面性,因此,基层政府机构要从根本上实现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必须在管理过程中,切实保障信息化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覆盖农村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首先,基层政府机构需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发展,在构建网络舆论建设的基础上,借助社会舆论力量对农村实施个性化、主动式公共服务的虚拟社会治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其次,基层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公开某些党政建设信息,拉近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从根本上提高治理的高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最后,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基层政府机构要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全局服务的信息化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建设的针对性和倾向性,覆盖农村各个环节,为实现动态跟踪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5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城乡建设精细化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治理信息高速流转,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对农村社会治理策略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是当前基层政府机构的核心发展方向。同时,在城市一体化发展中,为有效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质量,对城乡建设进行精细化管理是目前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赋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变革的历史使命。简单来讲,城乡一体化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对其进行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以期确保农村地区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进而为其整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发展规划。换句话讲,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基层政府机构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对农村高效治理的目标,需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采取合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为农村城乡一体综合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方面,在治理过程中,基层政府机构需分别利用城市以及农村各自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促进两者之间进行优势互补的同时,为城乡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形态、类型的城乡空间信息管理需求,基层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可通过对城乡事物的灵活部署以及合理化调度,为实现统一管理和弹性扩容目标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充分有效解决当前信息管理过程中计算和分析能力的集成和反馈等技术难点,通过采取建立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相关制度,为实施城乡建设精细化管理机制打下坚实基础,进而为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创造良好条件。

6     结 语

篇10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体系不断的改革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乡镇集成的建设发展,为了能够真正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远大的核心目标,就一定要增强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而本文主要立足于目前我国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对应的发展策略,以此期望为我国今后在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 乡镇基层 群众文化 建设发展 事态趋势 分析概述

根据我党明确的指出要想真正的在2020年之前,我国实现全面性小康社会,就一定要增强对于发展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而作为各个相关一线的文化工作者来看,一定要真正的认清我国当前的形式,从而对原有发展的束缚以及瓶颈现象,进行实时的突破,以此在最大限度上推动我国整个乡镇文化的发展以及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

一、目前,我国在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概述

(一)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视度还是不足

目前,由于我国很多乡镇的政府部门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观点上,还是比较传统落后的,都是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于城市建设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没有加强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而文化建设,并不同于经济建设一样,经济建设是可以合理的通过一些招商以及相关引资新式,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但是,对于文化建设过程当中,是毫无捷径可言的,而这也是作为相关政府疏忽掉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长久与此,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就会逐渐降低,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在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对于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生活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异化。而这些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二)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内容上还是比较落后陈旧

乡镇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为广大的群众提供一个更好的精神生活,但是,不同的群众在对于文化方面,是有着不同差异性的。而对于当前我国很多乡镇居民文化生活的建设内容上,都是较为陈旧、呆板的,严重的缺乏相关的创意思维,从而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于广大基层群众,自身对于素质以及文化上提出的各种需求。不能够给广大基层群众,制造出一个较为良好的文化气氛,这也就使得很多群众,在利用一些空余闲暇的时间上,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一些不健康的活动当中去。

二、有效推动我国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措施概述

(一)真正的对其增强重视度

在我国各个乡镇政府当中,一定要切实领悟到我党所传达下来的精神,并且及时有效的分析出目前我国对于乡镇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以此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对于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一定要加强对于细节部分的关注度,并及时的对其进行调整,可以合理的利用一些文化站的支持以及执行力,从而在基于与整体经济建设不产生冲突的基础之上,大力加强对于人力以及建设资金的投放量,并充分给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当中人力以及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以此在最大限度上为整个文化站今后的发展以及运行过程当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

(二)定r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

对于我国某些乡镇地区来看,当地的赌博较为盛行,并且也逐渐的成为了当地广大群众的主要活动之一,而主要的原因,则是因为当地的市民对人文价值观以及自身修养等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从而使得当地一些乡镇文化活动的内容上较为单一,这也就成为了当地赌博较为盛行的主要原因。所以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人员,一定要以实际的情况来入手,适当结合一些历史的经验,并且在最大限度上争取政府给予一些支持力度,从而对原有的文化活动内容上进行实时的改变以及创新。例如:当地可以很好的动员多个村庄一些文艺好爱者,从而有效组建多个文艺队伍,并且自创自言,这些都能够很好的丰富当地文化活动内容,充分的使草根文化深入到每个群众的内心深处,此外,还可以定时的开展一些篮球、乒乓球、象棋、绘画等比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一些较为良好的民间工艺等展览,从而满足了广大基层群众对于文化生活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在处于新时期的背景之下,加强探索我国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所以,我国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一定要清楚的了解,建设乡镇基层群众文化,是在整个建设小康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无论是在思想、行动、还是在组织上,一定要始终与我党重要保持一致的立场,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勤恳工作。

三、结语

只有真正的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够为我国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以及发展上,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并且,也能得到广大群众对其的好评,只有真正的加强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视度,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推动我国朝向于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冯春,辛勇,吴坎坎,王力,柴志轩.地震后灾区乡镇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1):88-90.

[2] 狄金华.通过运动进行治理:乡镇基层政权的治理策略对中国中部地区麦乡“植树造林”中心工作的个案研究[J].社会,2010(03):8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