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2020年党群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理论武装,狠抓理论学习。
**党总支充分落实“”制度,制定2020年学习计划、运行大表及第四季度党的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组织并指导各项目部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将理论学习制度化,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发挥好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积极重要作用。要求全体党员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做到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不断丰富精神世界,防止学习片面化、表面化、形式化。今年9月,**党总支开展庆祝“71周年”主题读书活动,以“坚持和运用实践观”为主题,参会人员共同观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视频,号召员工运用马克思哲学思想指导实践,将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使全体员工不断凝聚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为**提质增效行动,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2.引领意识形态导向,筑牢思想共识。
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原则,从严管好用好意识形态阵地,不断挖潜宣传媒介功能,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弘扬**精神,推进**精神和阳光文化再探索、再实践、再升华。积极发挥党建宣传舆论引导、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作用。对确定需要对外的内容,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未出现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截至目前,已上报集团企业动态16篇、在集团官网15篇,**微信公众号信息25次,共推文47篇。同时,提高言行的甄别能力、舆情的引导能力,坚决杜绝员工发表和传播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错误观点的行为。
3.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纠治“”。
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工作,坚决落实从严治党总体要求,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持续开展“”问题整治。一是督促机关部室和各项目部实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各项措施,**共签订责任书42人,其中处级干部1人,科级以下党员干部41人,组织51人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真正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目标,确保“一岗双责”履行到位;二是开展监察对象基本信息采集工作,认真组织**范围内监察对象68人填写《监察对象基本信息采集表》;三是严把“五一”、“十一”“中秋”、“端午”等节日期间纠治“”工作,做好重要事件节点廉洁提醒,坚决把全面从严治党压力传导到每一个党支部,每一名党员。及时向**集团纪委报送履行监督责任情况报告。同时,积极深入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宗旨意识,有力促进党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不断把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
4.做好群团共建,凝聚强大合力。
走访慰问困难员工,发放帮扶资金3000元;做好消费扶贫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购买扶贫产品野生山茶油129份,共计18447元;4月份,借助集团“众志成城战疫情 中国****在行动”征文活动,在**内部开展征文投票活动,对参与员工发放奖励,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活动积极性,增强**凝聚力;组织员工参加“形势、目标、任务、责任”主题教育答题活动,在**集团集体排名中取得第四名的成绩;6月中旬按照**集团工会要求,积极组织**员工参加2020年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知识竞赛活动,并取得较好地成绩;积极参加**集团“战转勇上”主题教育职工优秀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员工围绕具体工作,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0条,为大连酒店项目部创造经济效益21.16万元;积极参加**集团组织的“提质增效看业绩,战转勇上比担当”经验交流会,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引导青年员工投身“提质增效”主战场,号召青年员工积极参加青年岗位创新大赛,大连酒店项目部员工通过将库房物品进行分类,积极清理库房积压的过期客房六小件,找出可二次利用的物品,通过加工改造,变废为宝,预计节约费用6.4万元;今年9-10月,大连酒店入住率连续攀升,在酒店客人退房较多、客房服务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为降低人工成本,党总支发动全体党员和管理人员,协助客房服务人员进行撤床单、套枕套、倒垃圾等工作,累计清洁房间近500间,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营造起**员工齐奋进的良好氛围。
5.聚焦聚神聚力,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按照**集团党委统一部署,东北**自4月中旬起,迅速在**范围内集中开展“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第一时间制定并向**各项目部、机关部室下发了《东北**“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推进方案》。通过周例会、月度工作会、专题党课及项目调研等形式,对**管理人员、党员、一线群众开展主题教育动员。5月初开始,**党总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由**班子成员带头,将主题教育专题调研、集中宣讲和全员大讨论,统筹谋划紧密结合,按照分管项目部和机关部室,以“提质增效”为主题,以“四精”着手,采取“点对点”的形式,对全体员工开展形势任务宣讲。深刻剖析东北**在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征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对提质增效意见建议,通过员工反映的意见建议和热点难点进行交流,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制定三大类共20项具体措施战严冬,使**明确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的推进路径。
截至目前,**机关及项目部共开展学习18次,专题研讨8次,班子宣讲6次,专题调研17次,员工讨论7次,征集合理化建议54条,4个班组开展创新创效攻关,已完成2项攻关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1.党群相关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够。对党群工作创新的前瞻性有所不足,谋求党群工作新突破,创新提升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
2.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没有引领到位。员工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群众观念更新慢、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等现象,存在“重业务轻思想工作”的倾向。
三、“十四五”党建工作规划及2021年重点工作计划
1.强化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抓实班子政治建设,结合集团工作部署,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专题交流和学习心得交流等形式,增强理论学习的政治自觉,筑牢意识形态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做好**网络媒体建设管理,站稳政治立场,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整体效能。
篇2
首先感谢各位委员对我提出了工作上的建议,这些建议既有具体的问题点,也有工作思想、工作方式上的不足,客观的指出了我在工作上的薄弱环节。对这些建议我都虚心接受并作为后续整改的切入点和聚焦点。
对思想层面的问题,我将进一步转变思想、转变认识,加强党建学习,提升政治能力,清晰职责定位,有效改变“重业务轻党建”的意识形态,推动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相融合。
对执行层面的问题,我将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在时间管理上做好统筹安排,加强与党委委员的沟通交流,确保大家在干事创业上同频同向,提高管理决策的效能。同时,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对不合规、不合适的事项敢于较真、敢于说不,带头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在全行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篇3
一、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成因分析
根据知识贸易学的基本规律,贸易必然导致风险,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必然导致基于特殊传播机制的知识溢出性风险。具体讲,导致各种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潜在利益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经济原动力。
“知识能够带来效益”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通俗的主流话语。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无一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设立的思想接合中介,这些学校或研究机构为知识需求者和知识拥有者之间架起了沟通和联系的纽带,为人类知识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美国著名知识经济学家约翰•汤姆斯所说,一种知识,如果不能给人的类存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哪怕是带来潜在的物质性收益,那么这种知识的传播能力将会大打折扣。联系今天中国各级教育的经济导向性,我们也会明确感受到知识产品的经济驱动力。事实上,知识产品的跨国流动并不是政府和商人人为促动的,在较为严格的知识动力学意义上,知识产品的潜在或现实的利益本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经济原动力。那些冒着投资风险进行跨境交易的商人只是达成知识产品国际交易的后发助力而已,他们所获得的基于当期汇率所表现出的货币价值,只是隐含在知识产品中的劳动凝结在获得新的使用价值之后的利润让渡,也可以说是对知识产品特殊有用性进行全球转移的货币奖励。
2.知识的政治价值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政治源动力。
自阶级社会和私有制度出现以来,人类始终面临三大选择:一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制约性选择;二是为了维持生存所必然遇到的政治生活干扰性选择;三是治者以各种方式向社会传递的主导性存在价值选择。在上述选择的关键路口,政治治理者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来强化对被治理者的威权性存在。假定意识形态是一种知识产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断定统领整个社会精神和思想走向的核心价值系统是促使知识产品国际流动的终极解释力。政治家经营国家的重要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基于权力的法定收益,在宏观国际关系学上,把一国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意识形态推向他国才是政治产品国际化的最高境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美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打着“意识形态民主化”输出的口号,但美国在国外经营企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美国的全球政治战略服务。正如斯宾塞、李嘉图、威廉•配第、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的一致看法:几乎没有一种经济活动是可以脱离开政治权力的约束而自在发展的,即使是在古代社会也是如此。我们要杜绝“国际贸易泛政治化”的倾向,但我们更要看到国际贸易的政治风险。就知识产品跨境流动的权力驱动力来说,知识的政治价值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政治源动力。换一句话来说,正是无所不在的政治权力酿生了国际贸易诸多的摩擦和矛盾。
3.知识的文化娱乐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文化肇因。
文化形式最初是高于政治和经济形态的,因为一种完全拘泥于生活的艺术是不可能带给观众艺术化视觉效果的。在全球知识产品频繁流动的今天,广播电影电视、杂志期刊出版、广告视觉传媒、数据电子电脑都以其特有的文化娱乐性滋生了各种潜在和实际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如果把这些产品的国际交易风险都归结为中间人(商人、政府或者民间组织),那是不科学的,因为无论是参与贸易的企业,还是政府许可证的管理,抑或是民间的中介机构都希望获得物质性的收益。这些参与者的行为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形形的交易风险呢?事实上,知识的文化娱乐性是导致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文化驱动力。娱乐是文化的,但娱乐也是要走向国际化的。当一种知识产品不能带给人愉悦的心情和畅快淋漓的感性体验的时候,它就会被很快抛弃,更谈不上什么跨国交换了。
二、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表现形态
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隐含着基于货币市场波动而引发的汇率风险、基于国家金融制度差异而引发的政策风险、基于信用资金偿还机制差异而引发的贷款风险、因各国契约理念不同而引发的合同风险、基于知识隐形贬值而引发的价格风险等问题。当然由于知识产品时空传播方式的差异性,使得知识产品国际贸易的风险呈现出许多独有的特征。
1.汇率风险。
不论美元债务扩张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持有美元的国家和个人货币购买力的潜在损失,美元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为通行的国际结算方式。新西兰学者Michael•Wang和Jack•yang曾探讨过建立以弹性金本位为核心的二元货币体系的构想,指出这种货币制度是使储蓄存款长期保持原有购买力的重要保障,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性解决方案,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但这种国际金融改革方案只是存在于理论探讨的阶段,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英联邦国家的研究和支持,也就是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默认美元的结算方便功能,同时也认可了以美元为国际货币结算单位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同股票、基金、期货、债券市场一样,国际货币市场的交易同样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和供需法则;同虚拟资本的交易法则一样,全球知识产品的交易同样受货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当许多人大量购入美元而兑换人民币的时候,伴随着美元贬值的不仅是持有美元国家购买力的下降,这一行为同样也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并事实上给跨国知识产品贸易商以远期盈利的机会。比如,中日韩三国的电影市场就曾经因为汇率的波动给韩国公司和中国国际影视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2.政策风险。
世界各国都对他国的知识输入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比如欧洲就对中国出版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征收较高的关税,美国对中国出版物的输入控制更是非常严格,除了有反倾销审查之外,还增加了意识形态审查和宗教审查。对于那些与美利坚基督信仰明显相悖的出版物一律排除在外,不准任何出版商以任何名义带进美国。事实上,中国自然科学成果输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并成为ISTP和EI检索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社科类成果的检索比率。除去中美两国版权制度和版税扣除机制的不同之外,在知识产品的中美贸易方面,两国的政策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那些名为保护贸易自由的法律政策,实际上成为国际贸易组织成员国跨境交易的巨大壁垒,最终酿生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产品贸易风险。
3.贷款风险。
知识产品的国内生产企业为了打开国际市场,往往在国内法的框架内通过股市、基金、期货、债券,甚至变相民间融资的形式获取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偿还有的有明确期限,有的则是非法融资的。在民间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支持下,各种影音公司和出版公司,尤其是那些微电影企业,在短时间内就筹集到了知识生产的全部资金。但问题在于,如果这些知识产品没有获得实体企业的青睐,没有获得国际销售的利润,那么开发商和运营商以及中介公司都会面临巨大的偿贷压力;当这一贸易链条上的任何一家企业因道德或法律纠纷而“撂跤子”时,正零和博弈就会迅速变成“囚徒困境”。这时就会出现到处都是催债的经理人、而到处可见的都是没钱的老板或经理的艰难局面。由是,风险愈演愈烈。当然也会出现一些不能正视自己国家贸易地位和能力,盲目举债、到处申请外汇贷款的现象,这同样造成了一些债权国贷款无法偿还的风险。
4.合同风险。
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人都知道,国际贸易合同只是约束贸易双方的纸质文件,在跨国贸易中如果一方不守信用,单方面违约,追责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这样说,因一方单方面违约而造成损失的偿还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合同的中外文表述往往存在着实质性条款的歧义性解释、合同的使用范围往往存在着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冲突,有些知识产品运营商又没有国际商务合作的经验,当进口商不能按期履约时,风险就会非常巨大。
5.价格风险。
在商品交换领域,价格的波动是供需关系的晴雨表。在国际贸易领域,商品价格的国内波动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就光盘、出版物、影视作品、文学读物等知识产品的跨境流动而言,价格的随行就市是极为普遍的事情。但问题在于,当已经按照合同价格预期交割的知识产品因国内需求的增大而大幅涨价的时候,对于贸易商来说,是撕毁合同直接向国内卖出这些产品,还是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按期交货呢?正常来说应该是按期交货,但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一再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支配下,大多数商人都会倾向于毁掉合同赚取超额利润。这时市场伦理就会让位于功利哲学,巨大风险就会从天而降。
三、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策略
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外贸易不平衡问题正在逐渐加剧、知识产品贸易中的违法违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盗版现象极为普遍、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的跨国抄袭现象愈演愈烈、各种文化产品国际合作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不当竞争此起彼伏。靠什么来约束知识产品市场的国际贸易呢?本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知识产品国际贸易市场的调研工作。
根据需求偏好理论,地域上相邻或相近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要高于空间上较远地区和国家的贸易依存度。作为亚洲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知识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东亚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就东亚来说,中国知识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韩国,其次是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日本、澳门地区和朝鲜。据文化部和商业部的联合调查,从2000年到2014年底,中韩知识产品的贸易总额达到了1598.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达到1057.5亿美元,逆差趋势明显。就东南亚来说,中国知识产品输出的主要地区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中中新和中马贸易额占到了贸易总额的79%,表明中国的知识产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广泛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缅甸、印度、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尼泊尔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地缘合作关系,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知识产品贸易额很小。近年来,伴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和美国、欧洲、南美洲、非洲的知识产品双边贸易在逐渐扩大,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总局的统计数据,近10年来中美之间的知识产品贸易额已经达到1200.98亿美元,中国和欧盟之间已经达到621.56美元,中国和南美洲的知识产品贸易额达到了37亿美元,中非知识产品贸易额达到了98亿美元。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今后应继续加大与地缘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品贸易,要依据准确的贸易数据制定合理的出口战略和进口措施。要根据欧洲国家偏好中国物美价廉文化产品的需求事实,制定中国知识产品出口欧洲的详细计划;要把中国的陶瓷制品、丝绸制品、柳编制品、服装产品、小饰品添加上强烈的文化信息,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和谐大同思想输出国外,使知识产品供应商能够在赚取国际分工效益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对于某些携带考古信息的古董和文物,我们也要本着协商的原则,尽量回购流失到国外的珍贵宝物;对于非法走私文物的现象和行为要大力查处、毫不手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细致缜密的事前调研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决策的重要前提,这方面经验是丰富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
2.认真研究贸易国的政治、经济及法治状况,牢牢把握贸易国的政策特征和价值偏好。
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拥有极为广阔的需求市场,并吸引了大批的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出版业、广告业乃至各种文体娱乐行业。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国内文化消费需求空间很大。作为中国知识产品贸易的主要输出国,美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政治运作特点、经济发展走向、政策偏好性和价值评估体系都是各国知识产品贸易商必须密切关注的重要信息。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国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消极财政政策时,这将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反之,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对于知识产品贸易商来说,只有认真研究了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变化动态并随时关注国际社会的风吹草动,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取客观的比较收益,否则,巨大的贸易风险将不期而至。就欧洲和美国来说,中国的电影电视产业要想打入这些国家的主流音像市场是很难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商人经济实力有限,更是由于这些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的质疑和困惑。由此,中国在输出知识产品的时候要尽量寻找那些极富传统感染力的文化产品,避开那些带有单一政治教化色彩的知识产品;中国输入到欧洲和美洲的知识产品要尽量体现出对那些国家制度和宗教的尊重,避免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非洲国家来说,我们的核心目的是输出出版业和传媒业的文化产品,把古老的东方儒学文化传播到遥远的非洲部族。
3.选择正确的计价货币,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篇4
关键词:知识产品;金融制度;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8-0089-03
作者简介:师超(1982-),女,吉林松原人,长春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政策和国际经济法;党杨(1982-),女,黑龙江鹤岗人,长春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讲师,副院长,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士,主要研究西方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学。
知识产品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依靠知识、智力等要素所创造出来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的总和。它包括影视传媒作品、期刊出版物、企业信誉、商标、专利、计算机软件及商业秘密等。本文拟在分析知识产品国际贸易诸多风险形成原因、表现形态的基础上,提出防范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基本策略。
一、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成因分析
根据知识贸易学的基本规律,贸易必然导致风险,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必然导致基于特殊传播机制的知识溢出性风险。具体讲,导致各种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潜在利益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经济原动力。“知识能够带来效益”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通俗的主流话语。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无一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设立的思想接合中介,这些学校或研究机构为知识需求者和知识拥有者之间架起了沟通和联系的纽带,为人类知识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美国著名知识经济学家约翰?汤姆斯所说,一种知识,如果不能给人的类存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哪怕是带来潜在的物质性收益,那么这种知识的传播能力将会大打折扣。联系今天中国各级教育的经济导向性,我们也会明确感受到知识产品的经济驱动力。事实上,知识产品的跨国流动并不是政府和商人人为促动的,在较为严格的知识动力学意义上,知识产品的潜在或现实的利益本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经济原动力。那些冒着投资风险进行跨境交易的商人只是达成知识产品国际交易的后发助力而已,他们所获得的基于当期汇率所表现出的货币价值,只是隐含在知识产品中的劳动凝结在获得新的使用价值之后的利润让渡,也可以说是对知识产品特殊有用性进行全球转移的货币奖励。
2知识的政治价值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政治源动力。自阶级社会和私有制度出现以来,人类始终面临三大选择:一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制约性选择;二是为了维持生存所必然遇到的政治生活干扰性选择;三是治者以各种方式向社会传递的主导性存在价值选择。在上述选择的关键路口,政治治理者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来强化对被治理者的威权性存在。假定意识形态是一种知识产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断定统领整个社会精神和思想走向的核心价值系统是促使知识产品国际流动的终极解释力。政治家经营国家的重要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基于权力的法定收益,在宏观国际关系学上,把一国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意识形态推向他国才是政治产品国际化的最高境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美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打着“意识形态民主化”输出的口号,但美国在国外经营企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美国的全球政治战略服务。正如斯宾塞、李嘉图、威廉?配第、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的一致看法:几乎没有一种经济活动是可以脱离开政治权力的约束而自在发展的,即使是在古代社会也是如此。我们要杜绝“国际贸易泛政治化”的倾向,但我们更要看到国际贸易的政治风险。就知识产品跨境流动的权力驱动力来说,知识的政治价值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政治源动力。换一句话来说,正是无所不在的政治权力酿生了国际贸易诸多的摩擦和矛盾。
3知识的文化娱乐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文化肇因。文化形式最初是高于政治和经济形态的,因为一种完全拘泥于生活的艺术是不可能带给观众艺术化视觉效果的。在全球知识产品频繁流动的今天,广播电影电视、杂志期刊出版、广告视觉传媒、数据电子电脑都以其特有的文化娱乐性滋生了各种潜在和实际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如果把这些产品的国际交易风险都归结为中间人(商人、政府或者民间组织),那是不科学的,因为无论是参与贸易的企业,还是政府许可证的管理,抑或是民间的中介机构都希望获得物质性的收益。这些参与者的行为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形形的交易风险呢?事实上,知识的文化娱乐性是导致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文化驱动力。娱乐是文化的,但娱乐也是要走向国际化的。当一种知识产品不能带给人愉悦的心情和畅快淋漓的感性体验的时候,它就会被很快抛弃,更谈不上什么跨国交换了。
二、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表现形态
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隐含着基于货币市场波动而引发的汇率风险、基于主权国家金融制度差异而引发的政策风险、基于信用资金偿还机制差异而引发的贷款风险、因各国契约理念不同而引发的合同风险、基于知识隐形贬值而引发的价格风险等问题。当然由于知识产品时空传播方式的差异性,使得知识产品国际贸易的风险呈现出许多独有的特征。
1汇率风险。不论美元债务扩张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持有美元的国家和个人货币购买力的潜在损失,美元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为通行的国际结算方式。新西兰学者Michael? Wang 和 Jack?yang曾探讨过建立以弹性金本位为核心的二元货币体系的构想,指出这种货币制度是使储蓄存款长期保持原有购买力的重要保障,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性解决方案,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但这种国际金融改革方案只是存在于理论探讨的阶段,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英联邦国家的研究和支持,也就是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默认美元的结算方便功能,同时也认可了以美元为国际货币结算单位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同股票、基金、期货、债券市场一样,国际货币市场的交易同样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和供需法则;同虚拟资本的交易法则一样,全球知识产品的交易同样受货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当许多人大量购入美元而兑换人民币的时候,伴随着美元贬值的不仅是持有美元国家购买力的下降,这一行为同样也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并事实上给跨国知识产品贸易商以远期盈利的机会。比如,中日韩三国的电影市场就曾经因为汇率的波动给韩国公司和中国国际影视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2政策风险。世界各国都对他国的知识输入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比如欧洲就对中国出版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征收较高的关税,美国对中国出版物的输入控制更是非常严格,除了有反倾销审查之外,还增加了意识形态审查和宗教审查。对于那些与美利坚基督信仰明显相悖的出版物一律排除在外,不准任何出版商以任何名义带进美国。事实上,中国自然科学成果输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并成为ISTP和EI检索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社科类成果的检索比率。除去中美两国版权制度和版税扣除机制的不同之外,在知识产品的中美贸易方面,两国的政策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那些名为保护贸易自由的法律政策,实际上成为国际贸易组织成员国跨境交易的巨大壁垒,最终酿生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产品贸易风险。
3贷款风险。知识产品的国内生产企业为了打开国际市场,往往在国内法的框架内通过股市、基金、期货、债券,甚至变相民间融资的形式获取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偿还有的有明确期限,有的则是非法融资的。在民间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支持下,各种影音公司和出版公司,尤其是那些微电影企业,在短时间内就筹集到了知识生产的全部资金。但问题在于,如果这些知识产品没有获得实体企业的青睐,没有获得国际销售的利润,那么开发商和运营商以及中介公司都会面临巨大的偿贷压力;当这一贸易链条上的任何一家企业因道德或法律纠纷而“撂跤子”时,正零和博弈就会迅速变成“囚徒困境”。这时就会出现到处都是催债的经理人、而到处可见的都是没钱的老板或经理的艰难局面。由是,风险愈演愈烈。当然也会出现一些不能正视自己国家贸易地位和能力,盲目举债、到处申请外汇贷款的现象,这同样造成了一些债权国贷款无法偿还的风险。
4合同风险。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人都知道,国际贸易合同只是约束贸易双方的纸质文件,在跨国贸易中如果一方不守信用,单方面违约,追责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这样说,因一方单方面违约而造成损失的偿还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合同的中外文表述往往存在着实质性条款的歧义性解释、合同的使用范围往往存在着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冲突,有些知识产品运营商又没有国际商务合作的经验,当进口商不能按期履约时,风险就会非常巨大。
5价格风险。在商品交换领域,价格的波动是供需关系的晴雨表。在国际贸易领域,商品价格的国内波动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就光盘、出版物、影视作品、文学读物等知识产品的跨境流动而言,价格的随行就市是极为普遍的事情。但问题在于,当已经按照合同价格预期交割的知识产品因国内需求的增大而大幅涨价的时候,对于贸易商来说,是撕毁合同直接向国内卖出这些产品,还是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按期交货呢?正常来说应该是按期交货,但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一再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支配下,大多数商人都会倾向于毁掉合同赚取超额利润。这时市场伦理就会让位于功利哲学,巨大风险就会从天而降。
三、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策略
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外贸易不平衡问题正在逐渐加剧、知识产品贸易中的违法违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盗版现象极为普遍、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的跨国抄袭现象愈演愈烈、各种文化产品国际合作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不当竞争此起彼伏。靠什么来约束知识产品市场的国际贸易呢?本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知识产品国际贸易市场的调研工作。根据需求偏好理论,地域上相邻或相近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要高于空间上较远地区和国家的贸易依存度。作为亚洲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知识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东亚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就东亚来说,中国知识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韩国,其次是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日本、①澳门地区和朝鲜。据文化部和商业部的联合调查,从2000年到2014年底,中韩知识产品的贸易总额达到了1598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达到10575亿美元,逆差趋势明显。②就东南亚来说,中国知识产品输出的主要地区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中中新和中马贸易额占到了贸易总额的79%,表明中国的知识产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广泛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缅甸、印度、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尼泊尔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地缘合作关系,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知识产品贸易额很小。近年来,伴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和美国、欧洲、南美洲、非洲的知识产品双边贸易在逐渐扩大,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总局的统计数据,近10年来中美之间的知识产品贸易额已经达到120098亿美元,中国和欧盟之间已经达到62156美元,中国和南美洲的知识产品贸易额达到了37亿美元,中非知识产品贸易额达到了98亿美元。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今后应继续加大与地缘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品贸易,要依据准确的贸易数据制定合理的出口战略和进口措施。要根据欧洲国家偏好中国物美价廉文化产品的需求事实,制定中国知识产品出口欧洲的详细计划;要把中国的陶瓷制品、丝绸制品、柳编制品、服装产品、小饰品添加上强烈的文化信息,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和谐大同思想输出国外,使知识产品供应商能够在赚取国际分工效益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对于某些携带考古信息的古董和文物,我们也要本着协商的原则,尽量回购流失到国外的珍贵宝物;对于非法走私文物的现象和行为要大力查处、毫不手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细致缜密的事前调研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决策的重要前提,这方面经验是丰富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
2认真研究贸易国的政治、经济及法治状况,牢牢把握贸易国的政策特征和价值偏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拥有极为广阔的需求市场,并吸引了大批的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出版业、广告业乃至各种文体娱乐行业。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国内文化消费需求空间很大。作为中国知识产品贸易的主要输出国,美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政治运作特点、经济发展走向、政策偏好性和价值评估体系都是各国知识产品贸易商必须密切关注的重要信息。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国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消极财政政策时,这将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反之,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对于知识产品贸易商来说,只有认真研究了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变化动态并随时关注国际社会的风吹草动,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取客观的比较收益,否则,巨大的贸易风险将不期而至。就欧洲和美国来说,中国的电影电视产业要想打入这些国家的主流音像市场是很难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商人经济实力有限,更是由于这些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的质疑和困惑。由此,中国在输出知识产品的时候要尽量寻找那些极富传统感染力的文化产品,避开那些带有单一政治教化色彩的知识产品;中国输入到欧洲和美洲的知识产品要尽量体现出对那些国家制度和宗教的尊重,避免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非洲国家来说,我们的核心目的是输出出版业和传媒业的文化产品,把古老的东方儒学文化传播到遥远的非洲部族。
3选择正确的计价货币,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出于国内货币市场特殊性的考量,中国政府对外汇交易实行的是金融管制政策。近年来,虽然社会各界都在大力提倡建立外汇保险政策和存款保险政策,但由于汇率和利率波动的不可预期性,均未能实施。外汇管制政策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本币的运行安全,并规避全球金融市场危机,但也会造成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呆滞,造成进出口贸易商的双边贸易风险。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有效防范货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就应该正确选择计价货币。一般来讲,出口的时候要以硬币作价、进口的时候要以软币计价。如果迫不得已在出口的时候采用了软币计价,就要相应提高作价;在进口时采用了硬币计价,则要相应调低作价。如果选用的计价货币汇率波动幅度较大,还应该通过以汇率区确定价格的方式在合同中列入价格调整条款以更好地维护双方的权益。
注释:
①中日知识产品的双边贸易受制于两国的历史纠葛和主权争论,近年来的知识产品贸易额正大幅下滑。至2014年底,双边知识产品的贸易总额为120亿美元,进出口基本持平。
②根据Krugman,Fujta,Venables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观点,结合纳什均衡的一般阐释,我们可以断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正相关关系。由于具有相似的文化历史背景,韩国人对学习中国文化有一种明显的偏好,并且直接体现在对中国文化类产品的贸易数值上。但与韩国人相比,中国人对韩国电影、电视剧和化妆、美容、整形等知识产品的青睐程度远远高于他们对中国知识产品的研究兴趣。由此决定了中韩知识产品贸易的巨大逆差。
参考文献:
[1]李婧.加强宏观金融调控 规避国际贸易风险[J].中国证券期货,2011,(5).
[2].浅谈国际贸易中的市场风险与防范[J].时代金融, 2011,(27).
篇5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互联网已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1],凝聚理想和共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贯彻国家战略的主动之举[2]。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最为主要且最为广泛的手段和平台。一方面网络以其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简单易上手的特点业已成为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利武器。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冗杂、质量良莠不齐,虚假的、消极的、腐朽的思想和观念都会在无形之中侵蚀着青年学生的头脑,境外敌对势力更是意图借助网络对我国的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污染和策反。众所周知,青年学生是意识形态斗争中最重要的争夺对象,谁能够牢牢把握住青年学生的思想,谁就能拥有未来的主导权。所以必须以直面挑战、主动而为的态度不断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强创新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尤其要着力建设好满足学生思想文化需求、兼具教育性、引导性和安全性的网络阵地,形成以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为主,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之举。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中之重。基于目前网络为人们生活带来的多样性变化及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不仅要在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加强德育教育的工作力度,更要在网络上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形成线上和线下相互交融、默契配合、高度一致的立德树人教育体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着力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网络世界中建立处处可及、时时可得的情境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文化的互动体验和共建共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血脉、彰于言行,并为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搭建多维度的铸成模式。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服务学生成长的有力之举。在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和贯彻关怀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只有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学生考虑问题,并且通过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内容,运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形式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思想政治工作创立良好的工作前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不仅要担负起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德育的作用,更要成为学生成长之路的伙伴。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6月,在中国7.10亿网民中以10—29岁的青少年为主,占据全部网民的51.3%,达到3.53亿[3],由此可见青少年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群体,青年学生在生活上对网络依赖程度高,并且对网络有较高的敏感度,其对网络活动的参与热情是其他年龄阶段群体所难望其项背的。与传统PC互联网时代相比较,移动互联时代使青年学生获取各种资讯和服务的形式更加便捷化及多样化。通过将PC端向移动端逐渐转变,通过网络更好地服务学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对学生产生持久且深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网络阵地的黏合力透过“眼球”直达“心灵”。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分析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深入剖析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现状和网络媒体发展态势,研究对辽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对相关调研数据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明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调查显示:有独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高校占33.3%;无独立思政网站,但在学生工作部门网站有专题区的占58.3%。在高校网评机构方面,47.5%的高校设立了网络评论员队伍。评论员工作领导机构少部分高校为独立设置,不到10%,72%以上的高校领导机构都设置在学校党委宣传部或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高校网络评论员规模不一,20人以内的占六成,40人以上的约为14%。65%以上的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56%以上的学校会不定期对网络评论员展开工作培训,21%以上的学校每年大型培训次数在1—2次。对于高校新媒体发展情况,85%以上开设了官方微信账号,51%开设了官方微博,57%的学校学生处开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公众微信号或微博账号,开通双微的高校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二)辽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辽宁各高校已经形成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遍共识,也不断着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力度,但在现实工作中还面临一些困惑和挑战。通过对调查数据及实地情况的考察,实际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人员投入和经费保障不足高校普遍反映,相对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大部分高校在人员配备上并没有做出相应增加,专职工作人员较少,或者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这严重影响了网络思政工作开展的力度和进程。高校在网络思政基础的硬件与软件平台建设、网络活动策划与组织、对网络专职人员培训等工作都需要必要的经费投入,但是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都缺乏专项经费投入,这也对网络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影响。2.队伍能力水平有待提升现有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多数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处、辅导员等人员组成,他们对传统的宣传工作和学生工作的经验丰富,但对新媒体发展和传播特点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针对学生进行思政工作的经验和技巧储备不足,在开展相对应的工作时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具有新媒体知识及相应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却不够深入,无法将思政教育与网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也是完备思政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3.工作阵地和平台不够完善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中,依然以线下教育和PC端校园网、主题网站等传统网络平台为主要教育手段,面对自媒体时代,对于学生易于访问的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具有互动性移动平台的发展准备不足。多数学校没有网络思政工作的手机客户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开通“双微”平台。建有移动客户端和“双微”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开展情况也极其不平衡,多数学校对新媒体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仅仅用以通知和新闻状态,对新媒体平台功能缺乏有效的发掘和运用。各高校新媒体平台处于极度分散状态,不同高校之间的新媒体平台缺乏交流合作,没有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4.网络安全和舆情应对准备不足高校针对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培训普遍不足,对新媒体条件下网络信息的反馈和响应速度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及时有效的监管机制。对网络舆论的过滤、热点问题的透析和难点问题的解读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和相配套的预案,不能针对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作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在应对网络舆论多所产生的漩涡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负面网络舆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正向引导。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对策分析
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根本任务,以做好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为基础,以建设网络文化工作队伍为重点,以创新网络产品和舆论引导为核心,以改革完善奖励机制为保障,深入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搭建天朗气清的高校网络空间,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4]。
(一)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掌握主动权
高校各级各类网络平台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要载体,通过建设特色突出的高校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站、“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平台,积极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强化校园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高校要进一步推进“两微一端”建设,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态势,主动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主流移动互联网平台,积极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区分网络媒体不同场域,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占领网络文化阵地。针对学校门户网站、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自办网媒形成的国家场域,要突出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发挥理论教育的深入性和说服力,放大正面舆论的导向性和凝聚力,实现主旋律的弘扬和正能量的传播。针对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同学同事组成的熟人社会场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进入,营造理性讨论、平等沟通的交流氛围,成为大学生们熟悉、信任的网络“好友”,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针对社会公共的微博、博客、贴吧等陌生人社会场域,高校要广泛关注,发挥“草根”文化,及时研判舆情,把握动态,因势利导[5]。
(二)创新高校网络文化优秀作品产生和传播机制,牢牢把握主导权
通过突破高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不是网络语言表达理论知识、网站上文章无人点击浏览、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评论和转发等等问题,针对用户的需求,以内容为主,明确正能量的总要求。要积极探索高校网络文化产品评价认证机制,尝试建立权威的网络认证平台,对优秀的、有影响的网络文化作品进行第三方认证,使认证结果公开化、合法化,推动其成为科高校研统计和校内聘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打破网络文化作品无法作为科研成果的机制瓶颈,从而调动专业教师在网络上发文发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高校师生中“沉默的大多数”,在网络上形成积极正面的舆论氛围[6]。在网络上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当中去,在高校中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三)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育人合力
着力破解人才成长动力、环境难题,解决“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地”、勤奋有加能力不足等问题[7]。省级教育部门可探索成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会,集全省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开展高校网络文化理论研究、问题研讨、政策拟定、工作推进等工作。高校可以组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一支由优秀网络文化工作者组成的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评论员队伍。高校要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管理、培训和考评办法,把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和网络评论员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计入工作量,并为工作室和网评工作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创新高校网络文化传播话语方式,注重教育实效
篇6
[关键词]乌托邦轮换房屋房屋供应体制
一、《乌托邦》
无独有偶,《乌托邦》中的理想国,在结构上与中国现行的社会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即奉行“民主与共存”。在乌托邦里,几十个人组成一个小区,几个小区组成一个大区,几个大区组成一个小邦,几个小邦组成一个乌托邦。小区、大区、小邦、乌托邦的首领都是选举产生的;而各个层面上的首领权力足够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具备推行《乌托邦》之中先进治理思想的政治前提条件。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人们:物资决定意识,与此同时,意识也可以反作用于物质。研究者发现:在乌托邦中,“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起决定作用的方法论。
二、主体模型
在简述了一些关于意识形态的细节之后,研究者希望借用《乌托邦》中描述的一个模型,同时加入研究者的调研结果,来合成一个综合比较模型,进而推进研究。调研采用抽样调研的方法,希望从中找到比较典型的样本,分别走访了上海市、山西大同市、浙江湖州埭溪镇、浙江湖州安吉县,并试图以这些不同城市规模上的比较典型的城镇为切入口,寻找适合所有城镇规模的发展之路。
模型是这样的:
大背景:经济危机、中国人口老龄化、当前中国各级城市房屋空置率高。
政府出资购买上面提到的四种不同区域的房产,并将其分为生活和办公两部分。生活部分按不相同的住房,生活资料一致且统一供给,个人财富建立个人账户的形式进行,办公部分按网络信息化办公、农场信息化、工厂信息化、基建专人化的形式进行,而第三产业就是各种形式得以实现的基础,这和《乌托邦》中相同住房、生活资料统一供给以及办公场所固定,农业、工业、国防等定期大换岗相类似,且更有可行性。
研究者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受经济危机影响,在中国,各级地方上都存在新建房屋空置问题,也就是商品房购买力不足,且一些权威的信息统计机构都有相应的数据支持研究者这一观点。也就是当前经济危机下房地产商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没有销量。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将近十年,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基于三个大背景,研究者粗略地将人类的社会行为划分为两大类:生活和办公,这也是乌托邦中对社会行为的划分方式。在此基础上来建立一个比较简单的模型:假定人只从事两大类社会行为,且建筑物都与这两种行为有关。
再来谈政府购买的可行性问题,有关常识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房价是包括房价和地价两部分的,地价是政府的一个收入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单位面积的地价要高于房价的。加之,房地产商又急于处理积压在手头上的商品房,根据供求关系,政府可以在一个比较低的价格上购入大量商品房。所以说,政府有能力以不高的价格购入一定量的空置房屋,以备后用。
三、70年房屋使用权到期后的状况
70年的房屋使用权一到,可以有许多种解决方案,一般分为两个大类:一则政府无偿将到期房屋收回,然后通过修缮,再经房地产市场交易,这种方式过于强硬,且对房屋进行了重复收费,容易造成怨声载道的局面;二则可以尝试采用研究者推崇的“轮换房屋”方式,即城市内轮换、城市间轮换、城市与农村轮换、农村间轮换,这样既合理的回收了到期的商品房,又让人们始终保持一种生活的新鲜感。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现在从事的基本劳动将被机械化的设备所完成,人类所从事的大多是创新和探索这类脑力劳动。“轮换房屋”将丝毫不影响人们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一切都可以通过电脑编程和网络来完成。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行的“廉租房”政策就多少孕育着这种“轮换房屋”思想的萌芽。
四、采用“轮换房屋”的原理
70年后的中国,城乡居住条件之间的差距按现在的发展势头来讲将趋于零。到时候,农村里既有城市的便利,又有城市里没有的安宁、空气清新以及合适的生活节奏。
应当搞清的一点是:“轮换住房”可以发生的背景是政府在房屋使用期满之后的房屋处置。似乎有些强制性的因素在里面,但总胜过第一种方案。
人们使用的生活设备基本相同,统一的电视、统一的电脑、统一的洗衣机……人们只要交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终身使用,享受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个人建立个人账户,用以储蓄和投资,储蓄以应对突发性事件。
主体模型也在试图解决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如何实施“老有所养”之良性的社会养老机制,主要的原理是:依靠优质的第三产业,实现城市老年人首先轮换到农村中,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在“天然氧吧”中出离都市的喧嚣。
半个世纪后,中国将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将实现农业、工业信息化,也就是大多数农民和工人只需平时在家里上网工作,定期检查机械即可完成工作。
五、经济危机下政府购房的初衷
政府在房地产商纷纷投城之际,大量以低价购入一批商品房,用以房屋使用期到期后的缓冲房之用;也可以除居住用房外,将其改造为其他用途的房产,如医院、消防队、派出所、银行等社会公共设施用房。然而政府购房更重要的目的是须在几个特大城市的战略布局已形成的基础上,调整全国各地的战略布局,形成一种回撤和“遍地开花”的大格局,即在基础设施得到全国范围内的提高后,实现各省范围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集聚中心化。
即国家在回收房地产比较集中且有一定基础的省份,可以建立示范点,将居住环境划分为两大区,培养“养身中心”、“生育中心”、“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在配套基建如交通、水电、网络、医疗等普遍健全的条件下,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最终实现房屋的轮换。
由此可以了解到:政府购房的初衷是在建立一个以四个中心为主干的居住体系,在体系之上实现房屋的轮换。
关于配套基建的提升,研究者认为可仿照社会科学院在全国各地建分院的模式来进行。
六、结语
研究者提出了轮换房屋的方案来解决半个世纪后房屋使用期到期的问题,只能是一种尝试,最终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主义回归还需要更多的思想火花的碰撞。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乌托邦 轮换房屋 房屋供应体制
一、《乌托邦》
无独有偶,《乌托邦》中的理想国,在结构上与中国现行的社会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即奉行“民主与共存”。在乌托邦里,几十个人组成一个小区,几个小区组成一个大区,几个大区组成一个小邦,几个小邦组成一个乌托邦。小区、大区、小邦、乌托邦的首领都是选举产生的;而各个层面上的首领权力足够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具备推行《乌托邦》之中先进治理思想的政治前提条件。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人们:物资决定意识,与此同时,意识也可以反作用于物质。研究者发现:在乌托邦中,“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起决定作用的方法论。
二、主体模型
在简述了一些关于意识形态的细节之后,研究者希望借用《乌托邦》中描述的一个模型,同时加入研究者的调研结果,来合成一个综合比较模型,进而推进研究。调研采用抽样调研的方法,希望从中找到比较典型的样本,分别走访了上海市、山西大同市、浙江湖州埭溪镇、浙江湖州安吉县,并试图以这些不同城市规模上的比较典型的城镇为切入口,寻找适合所有城镇规模的发展之路。
模型是这样的:
大背景:经济危机、中国人口老龄化、当前中国各级城市房屋空置率高。
政府出资购买上面提到的四种不同区域的房产,并将其分为生活和办公两部分。生活部分按不相同的住房,生活资料一致且统一供给,个人财富建立个人账户的形式进行,办公部分按网络信息化办公、农场信息化、工厂信息化、基建专人化的形式进行,而第三产业就是各种形式得以实现的基础,这和《乌托邦》中相同住房、生活资料统一供给以及办公场所固定,农业、工业、国防等定期大换岗相类似,且更有可行性。
研究者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受经济危机影响,在中国,各级地方上都存在新建房屋空置问题,也就是商品房购买力不足,且一些权威的信息统计机构都有相应的数据支持研究者这一观点。也就是当前经济危机下房地产商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没有销量。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将近十年,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基于三个大背景,研究者粗略地将人类的社会行为划分为两大类:生活和办公,这也是乌托邦中对社会行为的划分方式。在此基础上来建立一个比较简单的模型:假定人只从事两大类社会行为,且建筑物都与这两种行为有关。
再来谈政府购买的可行性问题,有关常识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房价是包括房价和地价两部分的,地价是政府的一个收入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单位面积的地价要高于房价的。加之,房地产商又急于处理积压在手头上的商品房,根据供求关系,政府可以在一个比较低的价格上购入大量商品房。所以说,政府有能力以不高的价格购入一定量的空置房屋,以备后用。
三、70年房屋使用权到期后的状况
70年的房屋使用权一到,可以有许多种解决方案,一般分为两个大类:一则政府无偿将到期房屋收回,然后通过修缮,再经房地产市场交易,这种方式过于强硬,且对房屋进行了重复收费,容易造成怨声载道的局面;二则可以尝试采用研究者推崇的“轮换房屋”方式,即城市内轮换、城市间轮换、城市与农村轮换、农村间轮换,这样既合理的回收了到期的商品房,又让人们始终保持一种生活的新鲜感。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现在从事的基本劳动将被机械化的设备所完成,人类所从事的大多是创新和探索这类脑力劳动。“轮换房屋”将丝毫不影响人们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一切都可以通过电脑编程和网络来完成。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行的“廉租房”政策就多少孕育着这种“轮换房屋”思想的萌芽。
四、采用“轮换房屋”的原理
70年后的中国,城乡居住条件之间的差距按现在的发展势头来讲将趋于零。到时候,农村里既有城市的便利,又有城市里没有的安宁、空气清新以及合适的生活节奏。
应当搞清的一点是:“轮换住房”可以发生的背景是政府在房屋使用期满之后的房屋处置。似乎有些强制性的因素在里面,但总胜过第一种方案。
人们使用的生活设备基本相同,统一的电视、统一的电脑、统一的洗衣机……人们只要交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终身使用,享受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个人建立个人账户,用以储蓄和投资,储蓄以应对突发性事件。
主体模型也在试图解决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如何实施“老有所养”之良性的社会养老机制,主要的原理是:依靠优质的第三产业,实现城市老年人首先轮换到农村中,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在“天然氧吧”中出离都市的喧嚣。
半个世纪后,中国将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将实现农业、工业信息化,也就是大多数农民和工人只需平时在家里上网工作,定期检查机械即可完成工作。
五、经济危机下政府购房的初衷
政府在房地产商纷纷投城之际,大量以低价购入一批商品房,用以房屋使用期到期后的缓冲房之用;也可以除居住用房外,将其改造为其他用途的房产,如医院、消防队、派出所、银行等社会公共设施用房。然而政府购房更重要的目的是须在几个特大城市的战略布局已形成的基础上,调整全国各地的战略布局,形成一种回撤和“遍地开花”的大格局,即在基础设施得到全国范围内的提高后,实现各省范围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集聚中心化。
即国家在回收房地产比较集中且有一定基础的省份,可以建立示范点,将居住环境划分为两大区,培养“养身中心”、“生育中心”、“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在配套基建如交通、水电、网络、医疗等普遍健全的条件下,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最终实现房屋的轮换。
由此可以了解到:政府购房的初衷是在建立一个以四个中心为主干的居住体系,在体系之上实现房屋的轮换。
关于配套基建的提升,研究者认为可仿照社会科学院在全国各地建分院的模式来进行。
参考文献:
篇8
一、选题依据
(一) 设计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
也许很少人会把服装当成艺术,因为人们对日常生活总是熟视无睹,岂知,服装不仅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年轮,纪录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身体诉求,包装着人们的身体曲线。它是人类最温暖的记忆,可它却处于最边缘的记忆中。
随着科学与文明的进步,人类的艺术设计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信息时代,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严格的行业之间的界限正在淡化。服装设计师的想象力迅速冲破意识形态的禁锢,以千姿百态的形式释放出来。新奇的、诡谲的、抽象的视觉形象,极端的色彩出现在令人诧异的对比中,于是不得不开始调整我们的眼睛以适应新的风景。服装设计既要有很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既然设计出来的衣服是要在生活中穿的,既要美观时尚,又要低调优雅,使服装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个设计者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要忘掉自己是自己,而是在设计你所想表达的意向。当然,对于设计来说,最重要的不单是把握当下的流行趋势,而且要灵活运用我们本身固有的民族的或传统的特色,做出更具有意义的服装。
2.意义
通过对《那些年》这一主题的设计,来表达服装现阶段简单化的风格,看似简单大方,实则结构及分割都非常特别。运用挺括中不失柔软,朴实中又不失时尚的面料来表达本设计简单硬朗的效果。另外结合纹理的细节处理来增加服装古典的韵味,达到既有特色又不失时尚的目的,进而形成一系列简单而不失细节具有潜力的服装。
(二)研究内容所属领域、研究范围
本次设计围绕休闲装进行创意设计,对当下对休闲装的要求和所处的环境分析,结合现代休闲装的流行趋势及流行元素,完成创意设计。此次的消费人群主要为追求视觉、刺激、时尚、享受自然给于的多彩、美妙的生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的男女青年,研究领域强调设计理念和设计情感,突出设计,紧跟时尚,具有现代风格的创意设计作品。
本次的服装设计,来源于生活的灵感,却又比生活更具有艺术。采用分割、撞色,镂空的手法来表达创意理念,来满足青春时尚的消费者。
1.历史发展
服饰,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像饮食那样出于维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样出于防身之必需,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创造。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 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休闲化,休闲装的兴起及发展较为迅速。都市里的人们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心里、生理的压力都很大。压力越大,人们越是希望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消遣。利用各种方式来调节释放压力。休闲装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繁荣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休闲装是针对正装而言的,即非正式服装。
休闲装,越来越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衣装。敏感的服装界,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名牌休闲装。由于休闲装概念广泛、内涵的丰富,它已被演绎成诸多风格、种类的日常装。青春风格的休闲装,通常设计新颖、造型简洁,有粗犷的形象,塑造强烈的个性。典雅型休闲装,追求绅士般的悠闲生活情趣,服饰轻松、高雅,富有情趣。
2.服装的作用
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对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1)服装,过去、现在,将来仍将是心灵与外界对话的形式。 服装通过不同的设计语言塑造、润色和装饰着人类的生活。为了取暖和遮羞,人类的祖先开始用衣服来遮盖身体,但也就在那时,装饰作用也同时成了服装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群体里,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外界的压力都影响着人们对装饰方式的选择。今天,虽然人们穿戴衣物的基本原因还是为了取暖、消暑和遮羞,但更重要的原因已经是为了更好地装扮自己。因为人类是社会群体,服装也具有一种社会化特征。
(2)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不仅仅是思想开放了,更注重个性化,时代概念在整体服装上早已不再是一个虚有的名词。本系列服装给人一种个性、干练、时尚、简约、舒适的感觉。在反应国际流行趋势的同时,又蕴含了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像是那些年我们或稚嫩、或叛逆、或青涩、或成熟的青春时代,需要人们慢慢的去品味。
3.服装的功能
综合来说,服装有保健和装饰、工业用途三方面作用:
(1)保健:服装能保护人体,维持人体的热平衡,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服装在穿着中要使人有舒适感,影响舒适的因素主要是用料中纤维性质、纱线规格、坯布组织结构、厚度以及缝制技术等。
(2)装饰:表现在服装的美观性,满足人们精神上美的享受。影响美观性的主要因素是纺织品的质地、色彩、花纹图案、坯布组织、形态保持性、悬垂性、弹性、防皱性、服装款式等。
(3)工业用途:防静电服装是防止衣服的静电积聚,用防静电织物为面料而缝制的,适用于对静电敏感场所或火灾或爆炸危险场所穿用。使用的防静电织物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在纺织时,大致等间隔或均匀地混入全部或部分使用金属或有机物的导电材料制成的防静电纤维或防静电合成纤维,或者两者混合交织而成。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服装脱离了原本复杂的形式,变得越来越简约。无论是廓形上,还是设计上,都十分的大气,使男性变得更加阳刚,女性更加柔美。配上纹样的设计,来表现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时尚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别有一番滋味。
1.此设计是按照社会或自然事物的剪影来创意,廓形比较夸张,结构分割的也十分的巧妙,表达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概念。
2.运用面料再造,做出镂空的花样,露出的面料颜色与外部面料颜色相撞,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3.注重饰品的搭配与服装的整体风格相符合,细节设计与整体廓形相匹配,做到和谐统一,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重点与难点
要做出简约的服装,一定就不能就简单而做,否侧会显得十分笨重。在整个过程中,服装的廓形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面料的选择也就非常的重要,一旦选错面料,就会影响整个服装挺括的效果。在结构分割上要做的巧,做出的服装不仅要有创意时尚的感觉,而且要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要更加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调。
通过对面料的二次再造手法,来表现镂空,在技术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还要在颜色上做出对比,撞色等,处理不好,便会变得非常的庸俗,所以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学会各种搭配,来表现这种设计的想法,使服装更加的协调与完美。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一)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资料分析。
2.市场调研法: 通过实地市场调研,寻找灵感来源,进而确定本次设计方向。
3.归纳总结法: 根据之前的资料和市场调查,总结归纳,得出设计方案。
4.对比法: 运用对比手法来强调突出本次设计的创新与新颖之处,突出设计亮点。
5.借鉴法:从采集来的资料中,借鉴与我本设计相关的设计点,进行创意设计。
(二)研究路线
1. 根据市场调研信息与最新流行趋势,提取相关流行元素与设计相结合,确定设计主题。
2. 依据设计主题,绘制设计草图,对服装进行初步创意设计。
3. 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绘制平面款式图、1:100样板及设计效果图。
4. 结合当今流行趋势、设计风格选择所需的色彩与面料,运用多种工艺手法进行面料再造设计,使其与服装造型紧密融合,打造出最具特色的创意服装。
5. 最后完成成衣制作,对服装整体进行协调,使服饰的搭配更加新颖、完整,成衣效果更加理想。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条件
在书籍、电脑上查找与我设计相关资料,学校提供人台、平缝机、裁剪案台、熨斗等一些机械设备和一个宽敞的做作场地,在商场可实地购买一些与我设计所需的一些配饰品等。
(二)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此次制作中服装的廓形有些难于表达,而再加上镂空的设计,在有些特殊的部位的立体效果和结构设计往往很难表现效果图之上的感觉,就会使得整个服装显得熟气而呆板。再加上要运用撞色的手法来体现青春的潇洒与不羁,又增加了整个设计的难度,处理不当色彩的问题,就会让服装的整体变得不和谐,甚至失败。
(三)解决措施
在制作的时候,要注重时尚与文化的结合,细节方面一定要着重处理。颜色的搭配既然是撞色,要掌握颜色面积的合理度,不能随意的分配颜色块面。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很难把握立体与平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面料之间的配合程度,有的需要对面料进行二次处理来表现所需要的效果。最后,要选择合适的配饰来搭配服装,使整体的效果更加趋向于舒适美观。
五、预期要取得的成果及成果的学术或应用价值
(一)预期成果
1. 此次以《那些年》为主题的创意装制作3~5套,根据已确定方案采购面料、辅料,并结合设计主题进行创意装设计;
2. 完成设计说明、设计效果图、平面款式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以及设计报告书;
3.依据设计效果图制作成衣造型新颖、结构合理,工艺精细,服饰品搭配
完整,展现强烈的视觉效果、整体感强。
(二)应用价值
服装最初是人类用来取暖和遮盖作用的,在人类不断地进化与演变过程中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服装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的提升。在现代服装不再是一种只能穿着的衣服而已,而是作为一种时尚的艺术品,它的欣赏价值和文化底蕴,同样也是存在于的价值标准。
六、进度计划
(一)第一阶段
通过对休闲装的市场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进行开题答辩。
(二) 第二阶段
1.根据自己的设计定位和市场调研,撰写设计过程与方案。
2.整理流行趋势,撰写设计构思与设计方案,并绘制草图、色彩稿、平面款式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等。
3.制作服装设计静态展板并结合服装的款式和风格选择材料并进行整体制作和搭配。
(三) 第三阶段
服装的制作,根据自己所确定的方案采购面料、辅料并进行打板实裁(1:1)并完成服装的整体制作。
(四)第四阶段
试穿、彩排、服装动态展示,设计作品打印装订成册,撰写设计报告,多媒体演示制作。
(五)第五阶段
准备毕业答辩及进行毕业答辩
七、参考资料
[1]《服装美学》 华梅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年8月
[2]《服装手工工艺》 潘凝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
[3]《服装缝制工艺》 张明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
[4]《服装平面款式图设计》何仁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
[5]《图案设计》 文峰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年7月
[6]《服装打样与工艺制作》 石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
[7]《服装制板与放码》 潘凝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
篇9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供给侧改革
随着共青团改革的不嗤平,在深化“学讲话 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高校立足青年需求,融合团学重点,将青年所想、青年所需、青年所悟深刻内化到团的工作中,正如秦书记所说,“共青团工作怎么做,要听青年的意见。共青团改的怎么样,更要看青年的评价。”青年的需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如何提供切合青年需求、助力青年成长的活动和服务,加强共青团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性,将工作更好地做到青年的心坎里。以三亚学院为例,我们围绕入校适应、学业发展、思想引领、就业指导、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6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将调研结果比对现有工作,在一致中找寻创新点,在差异中找寻改革点,以高校的需求视角推进共青团“一学一做”教育实践的稳步前进。
一、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将调查对象分为团干和学生两类样本分别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服务对象”学生和“被服务对象”团干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团干给予帮助的期望与团干的工作现状存在差异。(见表1、表2)
从以上两个表中,我们发现了2个问题:一是学生的需求与团干部工作重点存在差异。本次调研基于学生角度对团干部工作的评价,因此学生对团干部工作的需求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职业指导的需求比例最高,占80.76%,其次为精神鼓励,占79.62%;之后为社交经验传授,占76.53%。可见学生对于自身的迫切需求与团干部日常最经常开展的工作:“日常管理”、“奖勤助贷”、“谈心谈话”的工作内容交集重叠较少,在学生心目中更希望团干部是他们思想问题的解惑者、就业工作的帮扶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所以学生的需求与团干部工作的错位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对团干部工作不满意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是学生和团干部对于团干部职业认知的看法存在差异。调查发现,在学生心目中,认为思想导师应该具备的技能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心理指导、职业指导、和处理突发事件处理,分别占比91.23%、82.46%和66.67%。而思想导师对工作品质的期望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沟通交流能力强、具有亲和力,工作能力强,思想觉悟较高,分别占比68.42%、61.40%和59.64%。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和思想导师对于思想导师职业认知的看法是有重叠的,但是并不一致,这就说明我们的团干部在开展工作的同时,更需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把学生的需求真正落地。
二、调整重心,勤“学”敢“做”,以上率下落实“一学一做”教育实践稳步推进
在全国广泛开展共青团“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的热潮下,围绕目标要求,将现有工作全面融合,主动搭建“党-团-宣”平台,成立思政工作委员会,校党委书记任委员会主任,校团委书记任办公室主任,定期对意识形态的新趋势做出判断,有效应对师生出现的新问题;成立“一学一做”教育实践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校团委书记任组长,二级学院团委书记任委员。制定专项计划,层层落实实践方案;成立“一学一做”宣讲团,优秀团干和团员典型为宣讲者,发挥组织优势,营造学习氛围,倾听青年心声。
具体实施“三步走”:第一步,召开全校教育实践工作部署推进会,制定任务推进表,将工作量化、细化、可操作化;第二步,专题研讨定期化,阶段性总结反思成果和不足;第三步,“三会两制一课”常态化,专职团干深入基层,从青年的需求和困难入手,让共青团和青年走的更近。
在落实“一学一做”教育实践的具体工作中,创新工作新模式:以“六师”型团干部角色转型,即学业导师、思政导师、社会化导师、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和生活助理师,通过多维度角色再定义牢固团干部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定团干身份感和认同感,提高团干的工作修为,让团干部更像团干部!提升组织活力,增强团员意识,利用每周三下午的公休课时间,广泛开展“V沙龙”团日活动,把全校团支部分为AB两组分单双周进行,以学团章听团课扬团魂为基础,通过研讨、交流、竞赛等形式注重分享感和体验感,将团日活动与青年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团员更自信,让团员更像团员!
三、立足需求,从“严”从“心”,有的放矢地为“一学一做”教育实践保驾护航
(一)队伍管理,严格规范
从严治团就是要求全团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扎实高效做好工作,抓好教育,锤炼作风,提高工作前瞻性和主动性。
首先,规范团员发展和教育。严标准、严培养、严程序,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发展对象的群众基础和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早发现、早培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团员成长进步。在各项评奖评优中,注重德才兼备,强化团员的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准。注重新团员入团仪式和老团员重温入团誓词的仪式感教育。带领团员亮身份、唱团歌,以做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为目标,学而用,用而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第二,建立规范发展长效机制。(1)围绕团的基本工作制度。出台《团员发展管理办法》《团员团费管理办法》《“三会两制一课”实施办法》《团员推优工作细则》《共青团干部培训手册》等等,通过规范的团员管理制度严把青年“入团”关、团员“思想”关、团干部“作为”关、团组织“阵地”关。(2)围绕教育实践工作制度。制作任务推进表,实行动态月报表,建立台账,定期检查、目标考核。引导各级团支部建立规范的团员档案、团员花名册,督导团支部经常性、规范性的开展组织生活和团的活动。
(二)活动开展,用心创新
提出“以青年为中心、以进取者为标榜、以教育情怀为乐趣”的理念,要求所有团干部想作为、敢作为、能作为、善作为!充分挖掘线上线下的充分融合,线下依托思政访谈室、学生会客厅和创业孵化基地,以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充分调动青年活力,精心打造“一学院一节庆”。在线上紧抓“1+100”、“青年之声”、“三微一网”发话题、做讨论、晒体会,让青年有兴趣、有收获。
篇10
关键词:学院派;教学;艺术展览;文化价值艺术
语言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通过特有的手段传达、展示给受众,以期引发心灵的颤动与共鸣。学院派毕业设计展览形成于高考制度恢复、学科制度建立后。以高校的艺术学院为平台,主体为教师与学生,建立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艺术现象。并以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丰富着高校教学建设,演奏别样的艺术风采。
一、学院派毕业设计艺术展览
展览艺术又可以称为展示艺术,展示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的本能。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生命发展的源头就集合着各类朴素的展示现象,比如鲜花总是通过自己美丽的花瓣,艳丽的色泽来示好飞翔的昆虫,以期借助昆虫来完成授粉;雄性的鸟类华光异彩的羽毛往往会吸引更多的同类雌性;大象、河马等动物总是在的季节引吭高歌,让更多更好的雌为之倾倒。而存活于人类社会的展示现象则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特质,这不仅仅是人类本能的行为,而且是有意识的行为和具有文化传承性的行为。“人不仅仅有动物性本能,还有人的自主意识,人的活动总是在对象中投射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并通过和对象的联系或对对象的改造等实践活动发现和实现自己。”[1]艺术展览在中国的落地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而学院派毕业设计艺术展览则随着主流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从规模上来划分,学院派毕业设计艺术展览可以归纳为师生个体独立展、群体展(全校性的如毕业设计展、班级展)两大类。展览出现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巩固和加深课堂艺术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独立地开展艺术自我表现或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扩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同时,此类艺术学院每年的毕业展览又是检测和反映学院教学水平、艺术创新程度与水平的重要体现。教育家汤宇认为:“作为大学教育的出口,向外界展示美院教学现状,其实正是彰显了一种自信和开放的态度。”[2]每年的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季,不仅仅成为跨院系的盛大庆典,毕业生的不眠之季,也成为了艺术院校独具一格的校园开放日,公众可以随意地出入,品析各类作品,近观美术院校的创作环境,揭开艺术的神秘面纱,让艺术真正地介入到公众的生活。学院派展览需要师生展览前的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展开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应对与心态的调整;展览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的安排;展览过程中产生的市场价值、文化价值的评估;展览后艺术文化论坛的伴随,整个“展览链”已衍生出一种深刻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二、学院派毕业设计艺术展览策略
中国当代的艺术展览的形式与内容的定位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属于一种近乎模仿的阶段,模仿欧美成熟的展览体制,试图把自己装扮成展览的合法身份,主要的艺术表现课题是意识形态的本地表现。第二个阶段,渐渐从模仿中找到了展览的本质意义,开始关注本土的艺术精华,艺术表现课题逐渐地从“向外输送型”发展到“自我表演型”,展览的策划与定位试图与国际展览发生链接,寻求国际大展上的位置。学院派展览是在这种大的艺术展览景观下形成的具有特质性的展览形式,既要展示出四年学院艺术的学科性、师承性、教化性,又要顺国内大的艺术展览趋势而上,呈现出一种“代谢式的展览”。在展览策划初期,学生回顾学院的艺术教育,对已学的艺术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借助一定的材料将这种归纳性的总结付诸笔端。在这种对艺术现象进行归纳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开拓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局面,这种开拓的新局面会引导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与学习领域中继续探寻艺术的新境界。
(一)展前教学模式构建
任何一场展览无论开幕与场地设计得有多么的巧妙,但对观者留有印象的还是展览作品本身,可以说展览的核心就是拿作品来说话。展览前的创作准备是检验知识、锤炼自我、绽放自我的过程。学生在创作的过程就是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原料进行能动的改造、加工,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艺术形象,并通过物质材料的运用,使之外化为物质形态的艺术品的审美创造活动。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潜藏在每个艺术家心中的一个小宇宙,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深刻地拥抱艺术,体味艺术的本质内涵。艺术是触手可及的,它存活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做的就是找到它,提炼它,表现它。“一部电影的制作要经过主题构思、组织宣传、场景布置、场地选择等基本的操作流程,采用一定的叙述手法,将图像、影像、话语呈现给观众。斯托尔、简斯•霍夫曼等人认为,艺术展与电影制作类似,等同,均作为特殊的文化仪式活动,借由空间、文本、图像、展场与语境的关系设计艺术,展示艺术,反思艺术,并将文化的价值、艺术文化的形式、话语等内化到艺术结构中并加以阐明,从而辅助观者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叙述模式。”[3]
(二)展中的文艺价值展现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审美家爱德华•布洛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最佳的美感距离就是那种最近距离而又没有丧失距离的那种距离。展厅现场的作品的展示恰好设定了一个这样不远不近的最佳距离,在展厅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情感上或是心理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情感,因而使观者对眼前的事物产生了崭新的体验[4]。创作者在展览现场观察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感受时,以第三者的身份重新解构创意,认识艺术,探讨本我、自我与世界的关联。对于参展的学生来说参展不仅仅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被人认知了一下,对于现场的讨论、观察、评说,以及对作品的二度解构,都会对学生的艺术生涯增添了一个触及艺术命题的深刻论证,对于个人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升华都有很好的“井喷”效果。著名的学者苏纳认为“图像和动态学习经验相互交叉,效果最佳。”高校艺术展示文化既能够提供给学生图像、知识的学习经验,又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态学习经验。据调研统计,通过接触或观摩展览,有近80%的学生能够获取自己专业以外的美术知识,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能够对自己的创作产生影响和帮助,大多数的学生希望通过展览与其他作品进行“沟通”。艺术创作力是需要鼓励的,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点滴的艺术轨迹中不断地鼓励、呐喊,而艺术展示正是提升学生设计信心的一碗心灵的鸡汤。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5]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是爱的教育,也是人类教育生命中最被需要的一种教育,是最富有生机的人性的教育。在展览期间创作者的作品往往会与观者产生共鸣、交集。创作者在与参观者介绍与推介自己作品的时候,参观者的微笑、点头、问询都是对创作者最大的肯定与鼓励。艺术展示进行中的交流是大学艺术发展的助动力。交流中总会有两种声音相碰撞、相融合、相依存,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当代任何艺术发展的助燃力,互动交流可以引导艺术朝向一个积极的、健康的、正能量的、具有学术深度和品质感的方向发展。学院派的艺术发展更是离不开艺术展间的交流。艺术展示冲破了大学艺术专业培养方向的专业局限性,是一个开放、有容乃大的大课堂,可谓动画、广告、环艺、装潢、绘画、新媒体等各大专业共聚一堂。这样的大课堂打破观者与创作者间学科专业的禁地,可以引发出更多的艺术话语的讨论,观点的碰撞。在展览期间会出现一种合作的团队状态,而团队精神也是21世纪艺术人才必备的素养。因为展览这个大目标会把各个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人员凝集在一起,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合作。围绕这个大目标成员之间会互助互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追求目标的达成。策划一场展览,从主题的设定、作品的创作、方案的修改、展场的空间设计、作品的排列方式、展览的宣传、开幕现场气氛的设计、展期的现场维护、值班安排、展期结束现场的清理等环节都会有一个工作完成计划表,每个阶段完成工作清单都在团队主管的掌控中。团队主管要按照计划表的要求分配工作,团队成员要按照要求去完成各个时间节点中的具体工作。在整个展期,团队成员之间一定会保持良好的沟通、频繁的信息交流。
(三)展后的教学效果延伸
围绕学院展览开展的配套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则达成美的延伸。审美教育也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首次提出和使用“审美教育”概念的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美育可以把“自然的人”上升为“道德的人”。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对人情感的激发,对人想象力的培养[6]。荀子日:“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7]认为美育就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郭沫若也曾说过,美育是唤醒社会的警钟,是招返迷羊的圣经,是澄清河浊的阿胶,是鼓舞革命的醍醐。可见审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历来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美学家、思想家所重视。艺术展示引领学生达到更高的人文境界、思考深入的问题。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类的价值、尊严等的关怀,其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感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正是因为有个人精神的存在,艺术才有了人性的光辉,在艺术展示过程中学生是创作的主体,学生可以通过在高校艺术学习中提高自我的人文精神,在不断的艺术实践、创作中进行自我的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鉴赏艺术作品,在一次次的鉴赏与感悟中,深刻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及人文精神。艺术展示就是用最简单的设计思维来反映更高层次的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到更广袤的空间中去,对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世界有更强烈的感触。
三、结论与展望
学院派展览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一个连接学院与社会的平台,让社会上的人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中国艺术的现状,中国艺术高校的教学成果。学院派展览是借助展览这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理顺自己的艺术情感、技法表现、意识形态的比拟,开拓新的艺术的研究与探索方向。展览的终极目标就是探求艺术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探寻个人表现的张力,给创作者、观者新的人生启迪。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8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5.
[2]谢亚平.毕业展的使命———观川美设计艺术学院2009年毕业展[J].美术报,2009(3):32.
[3]李砚祖.中国艺术学研究[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380.
[4]巫鸿,王璜生.地点与模式:当代艺术展览的反思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7.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0.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98.
- 上一篇:药店医保服务措施
- 下一篇:无机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