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实践总结

篇1

“综合与实践”的综合性特点

综合性体现为三个领域的综合 对比新旧课标,从原来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变为“综合与实践”,即将“综合”提前。由此,标准对小学阶段这一领域的教材做了全面分析,侧重理解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例如:五年级《粉刷围墙》这一课的教材,从“面积的计算、常见量的使用及统计表中信息的获取”这一实践活动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进行了综合运用,将其他三个领域的知识综合运用于一次实践活动中。

综合性体现为“四基”的综合 数学教学回归教育原点就是落实“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例如: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再用3个表示不同的数,用4个、5个……分别表示不同的数,直到最后不用摆,直接说出用9个表示不同的数。学生们在摆和想的实践过程中,既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又建立了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落实了知识的技能,积累了活动经验,获得了有序思考的方法。

综合性体现在“课程”的综合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不仅综合了数学学科其他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四基”的综合运用于实践,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多学科课程的综合性。例如:三年级《设计校园》一课,距离学生正式学习比例尺知识还很遥远,所以学生就需要用到美术学科的知识进行设计。“综合与实践”课程打破了原有的学科本位思想,建立了新的教学观、知识观,具有明显的课程综合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与实践”的实践性特点

多种感官的协调 “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制订是体验和积累。学生在体验与积累时,借助的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而首先就是学生多种感官积极的、充分的、自主的参与实践活动。例如:二年级上册的《看一看、摆一摆》,学生在用小棒摆图形的过程中,用眼观察角的变化,动手摆、操作、测量、画图,动脑思考,用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多种感知途径获得学习体验。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体验,也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积累,更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实践。

实践方法和步骤的明确 组织学生活动容易造成失控低效的局面。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实践的方法和步骤尤为重要。简单地说,实践分四个步骤进行:一看、二想、三做、四思。例如:在教学《制作年历》这一活动课时,就要^察生活中的年历是什么样的;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思考、研究“制作年历”的步骤;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年历;通过小组互评进行教学反思,促使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杜威说:“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通过教学中明确步骤的实施,学生在“经验唤醒――合作思考――实践操作――反思提升”的实践过程体验和发展。

小组合作方式的与众不同 常规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而在实践领域,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更为特殊、复杂。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笔者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粉刷围墙的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小组人员的分工。在分工实施的过程中,调查外墙涂料的组员遇到了现实问题,如何根据涂料的规格、价钱、耐用期等选择既经济又实用的涂料呢?对此,我们开展了第二次小组合作研究。在这个领域的教学中,笔者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关注度要更高,跟踪指导更及时,遇到问题随时进行合作学习,切实提高在“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综合与实践”的问题性特点

教学的组织环节中,以“问题”贯穿始终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综合与实践”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小学阶段24节综合实践课,蕴含了24个活动主题。我们对这24个问题的呈现方式进行了研究比较,发现问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主题式,如摆一摆、拼一拼,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数学规律;二是情境式,如小小商店,主要是在商店中体会购物的方法,从而感受元、角、分的换算;三是游戏,如一年级在数学游戏中运用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组成等知识。

“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体,以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能为目标的学习活动。它既注重综合,也注重实践。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学会“数学地思考”,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条理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概括化,而这便促进了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实践智慧的生成。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小结方法 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30-02

数学教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其课堂小结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和整理,快速找到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缺点,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规律,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学生搭建知识的桥梁。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小结的效果,将课堂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一、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必要性分析

目前,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课堂小结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且被逐渐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课堂小结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当每节课或每章的教学完成之后,教师都可以通过文字、语言或表格的形式将所教内容归纳起来,这种课堂小结能够将教学前后有效的联系起来,形成清晰的教学层次,此外还可以将教学的内外在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之后进行课堂小结,也是发现教学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无论教师的教学准备有多么的完美,在教学中始终会出现一些问题,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进行弥补。此外,在进行课堂小结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生疏的知识点,教师则可以根据这些点的特点,在课堂小结中进行重点的讲解,增加学生的印象。

(三)我国初中数学的课程比较复杂,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多数学生都不能在第一时间完全的掌握。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则应该通过课堂小结的方式,来大致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为后续的教学铺设道路,避免一些学生糊里糊涂的就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二、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常见的几种方法及实践

(一)数字法

抓住教学中关键的字词,结合相应的数字就成为了数字法小结。例如,作者在教授“有理数”的第一课时,我就将课堂小结分为了三个部分,即:一个定义、三个分类、四个法则。一个定义是指有理数的基本定义,三个分类是指可以将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零和负有理数,四个法则是指加减乘除这四个计算法则。数字法简单明了,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数学中的重点。

(二)口诀法

在编制课堂小结时,可以将小结编制成为朗朗上口的口诀,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预料之外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教学时,建设就可以将教学内容编为: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有理数乘法运算符号的法则可以编为:同号正、异号负、一项为零就为零。由此可见,初中数学中的大量运算法则都可以将其编为口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使用口诀,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数学的运算法则。

(三)兴趣激励法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的课程环节较多,而且多数内容又非常的抽象难懂,因此,教师的教学和课堂小结都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勇于探索未知的知识。比如,在对“平面图形”进行认识时,教师则可以利用课堂小结,安排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平面图形,然后让扮演平面图形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和自己所扮演平面图形的特点。这种新鲜又实用的课堂小结一下就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感到非常的有趣,都想扮演平面图形的角色,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还活跃了课堂,为后续的教学搭建了坚实的基础。

(四)扩展延伸法

扩展延伸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通过扩展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一次高效的课堂小结,可以围绕一个问题点进行扩展延伸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知识和更全面的数学理念。扩展延伸法主要是以一点思维,向周围可行的知识问题点上发展,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展开发散性教学。

三、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小结的重要性,发挥课堂小结的最佳效果,掌握并实践课堂小结的各种方法,是新时代初中数学教学需求,同时也是初中数学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源. 初中数学教学中结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张萍.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浅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3.

篇3

一、思想认识

在本学年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自觉提高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时常观看和收听广播电视,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和时事动态,能正确处理学校和社会、家庭的关系,积极形成教育合力,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新的学期即将来临,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好同志。

工作态度: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认真组织每天的课间操和课余训练工作,精心计划、筹备每次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尽力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时刻为学生的活动安全着想,及时维护有隐患得体育设施和场地。作为体育组的一员,通过其他教师和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我们出色地完成了本校田径运动会径运组织工作,增加了全校师生的运动参与热情培养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强化了师生们的团结拼搏意识。在以后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我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领导完成各项任务,为学校的美好明天更加努力。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学期里我克服了自己单身居住等许多困难,在考勤、例会以及值班等情况没有无故缺席过一次,在值班时,能够一边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一边准备教材和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新学期中,我应更加勤恳,为学校作更多的事,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工作知识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教学工作

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体罚学生,能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让他们热爱学习,发挥特长,培养其素质。

2.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在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

3.在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认真组织每天的课间操和课余训练工作,精心计划、筹备每次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尽力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在这一学年里,在全组老师的通力合作下顺利完成给国家数据库上报《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的工作。通过的加班加点、日夜奋战终于把数据上报成功。时刻为学生的活动安全着想,及时维护有隐患得体育设施和场地。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抓好每天的“课间操”检查和体育锻炼。作为体育组的一员,通过其他教师和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我们出色地完成了本校田径运动会径运组织工作,增加了全校师生的运动参与热情培养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强化了师生们的团结拼搏意识。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学期里我克服了许多困难,在考勤、例会没有无故缺席过一次。在以后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我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领导完成各项任务,为学校的美好明天更加努力。

4.因材施教: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子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科研方面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实践取向;研究

1“实践取向”的本质

1.1理论滋养:其价值在于实践,是将教育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形成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反省性态度,再经过反省和升华教育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滋养。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虽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不等于完全离开教育科学知识去盲目的实践。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更加期待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甚至通过这种结合,衍生出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的新经验。1.2知行统一的教育:知行统一是将传统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当下时代变革中,减弱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将两者的差距融合到最小,使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在当下时代变革中获得理论和实践的新生命。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是用实践中各个教育环节,在教育情境中来进行实践,形成一个知和行的师培养体系。并将实践作为培养小学教师和成长的重要项目,加强其课程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达到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新高度和变革。知行统一的教育必然是从理论与现实差距入手,不断的改善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并使得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之时,注重实践的运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结合,有机统一,完美体现教育之美,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原则

2.1系统设计原则: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系统设计专业的原则。在对小学课程设置时,老师应用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发展眼光的基础上,以促进小学儿童的全方位学习发展为课程设置,从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设置经验入手,注重小学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系统的对小学课程教育内容进行设计,掌握小学教育实践的系统性,便于小学教师掌握教学的本质,围绕实践教学的核心,从多个角度对小学实践教学进行综合评估和系统评价。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是在逻辑教学基础上,对实践内容的整合。2.2突出实践的原则: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突出实践专业的原则。贯穿于小学教育的整个理论。通过教育实践改变教学的焦点,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设置的高度统一,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激发教师的潜能,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充分的做好教学准备。突出实践的特质,摆脱理论性教学的局限性,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改革。突出概念原则,以实践知识的呈现方式,突出实践的内涵。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围绕实践教学为核心,发展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模式,便于小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2.3终身发展原则: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终身发展专业的原则。从教师职前的学习,入职后的教育实践和若干年的教育经历来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过程,因此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也要以专业的发展角度来制定。保证小学教育得到终身持续发展,并从实践教育的本质入手,发展小学教师实践教学的思想意识,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教学成果,奠定小学教育课程全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的发展。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价值,在于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不断的将小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创造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取向具有终身发展的原则。

3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议

3.1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的建议。明确小学教师的定位,应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小学教师的身份,并熟悉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授流程和方法,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了保证小学教育实践取向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严格要求小学教师具备教学经验,尤其以多年教育经验者优先考虑。才能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学科课程、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相融合。平时小学教师还应该相互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学习,长短互补,取其精华,最后提升教育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知识。3.2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专业课程的建议。建议学校、老师,对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改革,老师之间强强联手,互相取长补短,将优秀的实践教师组织在一起探讨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及时反馈信息,将空洞的理论课程,枯燥的教育方式,尽早的摈弃,实现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3.3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构建合作伙伴关系专业课程的建议。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改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脱节的问题。建立大学-小学合作伙伴关系是小学教育实践取向的重要设置和保障,可以通过大学-小学之间合作培养全面协同的优秀教育者。可通过共同研究课题、参加论坛互动,学校之间相互观摩学习,相互教授课程,进行深度的学习和实践,由单一的教授实践方法转变为多层次的教授实践方法。相互之间都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素养,为教师专业知识成长提供了一个资源互补的高效平台。

4结论

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育的基础。并通过对小学教育课程进行设置的价值导向的选择,应用实践构筑实践与理论的统一。立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教育的内在特性。基于实践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理论诠释。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寻找内在的规定和诉求,构建经验主义情景,支持教师的实践工作。从现实的实践统筹小学教育专业的全局发展。小学教育的实践取向并不是单纯的理论或者是技术的投入,是知行的高度统一,有机结合。从根本上保证小学教育理论的学习、扎实基础以及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国权,刘树仁.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年06期.

[2]兰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篇5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教育上的问题,并能运用正确的,系统的方法,去求得科学的结论,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活动就称之为教育科研。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探索新形势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以便发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今后中小学教育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按照的观点,事物总是前进的、发展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它必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指导教育运行的规律也必然在丰富、在完善、在发展.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只有联系本职工作认真地、不断地探索,才能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对于深化教改,切实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中的思想、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经过时或落后了的东西。而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这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科学理念依据的源泉,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动力.进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因此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主人翁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2.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们知道,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学的理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育科学理论去指导.教育是一门艺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地进行教 改实验,勇于创新,用取得的成果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对学期或学年度所实验的课题或项目应进行书面总结,找出差距,继续研究.这样边研究,边实践,自编自导自演,既可以优化“教”,也可以优化“学”,既经济快捷,又方便实惠.所以说,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就可以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目前许多学校都总结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学校科研组织和科研活动的建设.他们不仅把科研成果通过报刊杂志进行宣传报道,而且还积极主动地把经验丰富的教师派出去巡回讲学、作报告.这样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数十年长期坚持,因而成为全国一流中学.该校的科研带头人魏书生,也逐步锻炼成为教育实验改革的专家,全国知名。

3.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要靠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从古今中外教育史的发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无不是经过教育科研---长期不断的教育实践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的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学的理论,并终身为之实践,因而成为历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就是他在数十年教书育人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创立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才不断取得优秀成果的。……概言之,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的教育科研活动,经过选择课题,定向研究,不断总结积累,不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教育科研活动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经;也是提高广大中小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4.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需要

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教育科学实验)上升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得不到发展、完善和提高,怎么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呢!只有广泛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导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顺利实施,确保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目标的实现.

那么,怎样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篇6

一、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

中小学教师应该从事教育科研,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学校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此都有正确的认识。一些学校的领导担心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降低学校在考试和升学中的竞争力;一些教师也认为自己本身就承担了十分繁重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无暇再顾及教育科研,同时他们对教育科研的实际作用和效果也心存疑虑。在这种认识下,很多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只是为了迎合所谓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更多地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检查、评估和督导(因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教育科研已成为学校的一项基本职责,并且教育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开始成为评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这种迫于外在压力和检查的教育科研完全流于一种形式,沦落为一种应时应景之作。于是,在学校教育科研上出现了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二、立项课题多,结题成果少

开展教育科研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在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载体形式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就是以课题申报、论证和最终立项的方式来开展教育科研。应该讲,这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的必由之路。但问题是一些学校把这种做法推向了一个极端,他们把教育科研的全部内涵简单化为课题的立项以及对立项课题的研究,认为搞教育科研就是课题的申报和立项。于是在一些学校里出现了学校领导积极动员、广大教师争先恐后报课题、人人都有立项课题的繁荣景象。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虚假繁荣,在这种泡沫式繁荣的背后蕴藏的是研究课题选择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大量的课题事先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严格的选择和科学的论证,在立项以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才发现,有些课题根本就没有什么理论和应用价值,毫无研究的必要;有的课题本身就是一个虚假问题,没有什么科学的立论依据,而有些课题由于论证过程不严密,设计的技术路线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合理、不科学,在实施过程中才发现根本就没有研究的可行性或者说很难再把研究深入下去,结果造成了人、财、物等的浪费。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立项课题多、完成和结项的课题少。这种重立项、轻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的现象并非个别。

三、一般性的成果多,有指导价值的成果少

教育科研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衡量其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其成果有无创新性和指导性。而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具体成果,却是一般性的成果居多,在理论上有创新和突破、并对教育教学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成果寥寥无几。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受认识和观念转变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没有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大家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这样的研究状态很难出精品成果;2、受部分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高、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教育科研知识和技能欠缺的制约,即研究者的素质阻碍了高水平成果的取得;3、缺乏专家的引领和指导,教育科研的科学性不高、规范性不强和专业化程度不够等。也正是由于一般性的成果多,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成果少,导致一些老师看不到教育科研的好处、体验不到从事教育科研的甜头,这反过来又影响他们从事教育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理论构思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

这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成果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比较具体、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要求选择那些内容具体、明确、涉及范围较小的问题来开展研究,而且研究的价值取向直接指向实践。开展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在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课题和研究都还仅仅是停留在一种理论的构思和逻辑的推导上,有物化成果、能解决具体问题、并具有指导和先导作用的成果并不多。由于这种研究更多体现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没有充分反映中小学教育科研自身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这种研究不受中小学教师的欢迎。

五、工作经验总结的多,有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的少

这主要是就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和特点而言的。如前所述,在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由于缺乏专业引领,也由于一些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高、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不够,导致现在的教育科研成果更多的是一些工作总结和经验之谈,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既缺乏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又缺乏抽象概括性和理论的阐释性、更缺乏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发现和深层揭示等。这样的教育科研成果,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深度不够、层次不高、水平较低,难以发挥指导性和先导性。

六、撰写论文的多,实验探索的少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式应该是十分丰富的,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行动研究、教育人类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等都应该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有效手段。在这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长期的、并且是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教育实验。综观当代国内外的教育教学改革,凡是有重大成果和影响的教育科研,无一不是通过长期的实验探索。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的“发展教学论体系”,就是对长达二十多年教育实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巴班斯基提出的著名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也是研究者在前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实验改革总结而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也是经过多年教育实验改革的集大成。但反观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的科研精神和态度就差了很多。由于对教育科研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缺乏认识,加之受功利主义倾向和其他原因的影响,一些人往往认为从事教育科研就是简单地撰写一些论文,而不愿意沉下去,踏踏实实地作一些长期的对比和研

究。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科研缺乏精神实质和科学性,更遑论指导性和先导性了。

七、靠外部压力的多,源于自身内在需求的少

教育科研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极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它需要从事教育科研的主体高度投入,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可以这样认为,教育科研是否有成效的一个重要的主体性条件就是从事教育科研的人自觉参与,并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有心人。比照这一要求,我们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差距也是明显的。当前,一些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并非是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也并非是把从事教育科研作为自己的一种工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他们从事教育科研更多地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和要求,而非源于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有的教师是因为“学校有要求而去从事教育科研”的,有的教师是由于“撰写和在评职称和评优中有加分因素”而去从事教育科研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动机来自“别人都在搞,我不搞就会吃亏”,他们从事教育科研实际上只是一种从众行为等。这些表明,当前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大多还处于一种外部强制性要求的阶段,缺乏从事教育科研的内部需求和自觉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也就使他们很难自觉地参与到教育科研的活动中去,并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有心人。

八、依靠专家搞科研的多,自身开展校本研究的少

篇7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小学教育专业 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教育部2007年实施“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原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第二次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曾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更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

一、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组织专业教学、实现特定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规定着专业的培养方向、目标与模式。我院小学教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在广泛调研和听取专家、教师和学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地方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需求变化,围绕培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逐步修订和完善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本位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了实践教学目标,理清了实践教学项目,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扩大了实践课时的比重,进一步突出了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体现了实践能力培养的连贯性与递进性。修订后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遵循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共性要求,又要体现专业人才的质量规格特点与个性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切合专业内涵,体现专业特色,按照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规律和特点,在注重理论教学、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着眼于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为此,专业教学计划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分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课堂讲授与课内实践并重

考虑到大学教学的特点,我们十分重视课堂的实践教学。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实践与专业技能实践主要结合课程理论教学进行。我们不断优化整合专业课程,合理分配讲授、实践时数,做到课堂讲授与课内实践并重。

(三)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并重

分散实践包括教学见习、实习、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等等,特点是紧随课程讲授随机进行,组织实施方便,有利于及时深化理论知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会根据课程的需要,灵活安排分散实践,其特点是整体性、连贯性强,效果突出。集中实践配合理论教学,注重各环节的连贯递进、形成序列化。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学生到市区小学进行现场教学观摩和交流。为加强校外实训的效果,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习计划,并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二、挖掘潜力,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硬件基础设施要有保障。地方院校应积极建设好各种教育教学实验室,购买先进实用、课程建设急需的教学软件和直观教学用具。学生应对所涉及的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感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教育教学环节,我们邀请了校外一线教育专家进行指导和点评,增强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实践型专业师资

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是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关键。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实践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鼓励教师积极攻读硕士、博士或到著名高校访学,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创办初期,多数教师无论是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还是职称结构离专业办学的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办学条件较为薄弱。现在经过几年的培养和建设,目前我院小学教育专业所有教师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应积极鼓励教师积极攻读硕士、博士或到著名高校访学,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注重社会服务,丰富专业实践经验

我系教师多次应邀到到小学进行学术讲座和培训。走出去,与小学之间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实习学校的学校管理,在教有余力的前提下,教师到学校去挂职,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师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定期开展研讨,加强学术交流

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学校实践、尤其强调教师团队建设。鼓励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积极探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建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交流心得体会,分享专业实践教学成果;注重培育专业团队精神,鼓励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协作与支持。

(四)积极挖掘校外教师资源

聘请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育专家为兼职教师,邀请他们来校开展讲座、讲学、辅导,使学生能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的一些真实情况。

四、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主训练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师生之间的授受,偏重于理论的灌输,忽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等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获得有关体验,缩小课堂与真正小学课堂之间的差距。

其中的案例教学法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案例的选择、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结果的反馈等。在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案例时,一般应以本土案例为主,而且还要注意案例的更新。案例教学包括预习、分组讨论、综合讨论、发表意见等环节,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不能流于形式。反馈阶段,由教师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教师的总结应引导学生反思在案例学习中的收获、体会、感悟。

五、深化教改,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评价方式起着导向作用。传统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知识再现,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因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考核方面,我们尝试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注重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我们采取分段考核的方式,每月都有一项技能考核,如教案编写、课件制作、无生上课、说课、教材分析、三字一画等十二项技能,学生毕业前这十二项技能必须考核合格方能毕业。

六、开辟第二课堂,大力开展课外特色实践活动

活动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渠道和载体,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依托大学生社团,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有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如我们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积极深入社区、学校组建各种服务队,这些活动除了能够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外,还能够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与兴趣。此外,还利用假期积极组织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洁.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实验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2(10):96-99.

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师 素质 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的小学教育阶段,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如何,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自然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小学教育中的教师更应该清晰明确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应履行职责的同时也应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下一代在小学教育的这个阶段享有到良好的教育,为下一步的教育做好准备。

一、教师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与素质

首先,教师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是对周围事物都有新鲜感,由于年龄小,他们本身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判断能力。学生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渡过,所以教师是除家长外和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可以看出,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我国拥有着五千的历史文化,其中包含很多关于教育的精辟思想,如远在我国古代,韩愈就主张“文以载道”,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启迪智慧并列为教师的职责,其中“传道”居于三业之首。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加要传授做人的道理。教育培养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善于考试的人,而是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问题的综合性人才。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认为教师的话是“神圣”的,所以教师必须用高尚的职业操守来严格要求自己,以此达到教育目的。在小学教育这个阶段中,教师的教育工作包括知识的传授和灵魂教育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进行灵魂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强化作用。由于教师这个工作的特殊性,在与学生进行教育和交流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该都以身作则,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去感染学生,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教师一个人的言行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尤其是心灵的成长,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些影响是任何书本和奖惩机制都不无法代替的。

其次,教师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应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教学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应该是最多的,教师应该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并且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灵,使学生在成长的重要阶段做好心灵的教育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小学教育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较高的心理教育能力,只有教师本身的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能力,只有教师具备这种健全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二、提高教师作用与素质的措施

首先,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具备完善的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非教育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只有教师具备专业、扎实的教学能力,才能保证有效地进行知识传授和开展特色的教育教学。尤其针对一些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最缺乏的就是教学经验,应该平时多听老教师的讲课,总结出优秀的部分,再结合自己的特色专长,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的知识。教案不能多年一贯制,要认识到即使是讲同一门课,每次重复,对教师来说都是专业知识、学业上的挑战,力求每次教学对知识要有更深入的认识,内容上则应该不断地追求更新、更前沿,以这样的态度写好每一次的教案都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和提高。此外,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结合小学生本身的特点,小学生上课的时候多具有精神不集中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课堂情况,控制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努力将课堂气氛调节至最佳状态,这样才能保证有效地进行课堂授课。

其次,建立合理的课程教研机制。应建立合理的课程教研机制,经常组织相关教师在一起进行教研,这有利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使教师对教材、知识点及篇章的合理安排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采取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对每个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点评,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组织教师培训工作,每年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外出培训,使教师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引进新的教育模式。我国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曾经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下,教师综合能力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教师的监控能力。”可以看出,反思是自身教学工作的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教师主动进行自我反思、纠错以此来提高综合能力。平时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和发散与异向思维,能否发现问题并很好地将问题提出,这是检验一个智力的重要标准,小学教育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同时,发散和异向思维也是检验一个人智慧与否的重要标志。小学教育的课堂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都是开启和发展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最佳机会,教师平时应该多搭建这种平台,如多组织一些智力游戏、猜谜语和开放式的作文写作等。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它不仅为后续的初中、高中的教育提供了文化知识的铺垫,而且也是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素质,往往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对以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教师在这个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怎么培养和发挥教师的作用与素质至关重要。总之,作为小学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授课能力,结合小学教育的特殊性,灵活管理,时时总结,形成科学理论的工作方法,才能成为出色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褚朋霞.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J].学周刊,2015,(01).

[2]王雪引,相亚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与素质[J].甘肃科技纵横,2007,(06).

[3]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教育论丛,2010,(20).

篇9

创客教育 小学教学 创新 课堂教学

《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中一项关键趋势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关注,即“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1]。教育领域逐渐意识到,参与式、体验式、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式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运用,因此各学校纷纷探寻将学生创意内容、个性想法、动手实践融合到教学日常活动中的新途径。在地平线中国区域报告中,专家组将创客空间列为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并对这一趋势着重强调。由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和创新,国家正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其转折与结合点就是创客教育,教育者应从“知识的灌输者”向“创新的引领者”转变,从而加速受教育者向“知识的创造者”、“创新的制造者”角色发展。因此创新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小学阶段引入创客教育理念,从合适的角度与方式切入、融合进小学教育体系,让创客从“小”发声。

一、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优势分析

创客源自于“MAKER”一词,创客教育的含义就是通过鼓励与引导学生们在创造的过程中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2],让学生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成品,从而培养学生们实践与动手的能力、合作与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教育。Tech Shop的首席执行官Mark Hatch在《创客运动宣言》一书中认为,更好地获取工具、知识和构建人人参与的开放分配系统是创客教育的核心所在[3]。

1.学生层面: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创客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为8~14岁,其学习者优势特征可总结为:(1)好新:小学生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听觉、视觉、嗅觉各方面逐渐加强,其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且敏锐,喜欢颜色、形状、声音等外界因素的刺激,更喜欢学习新鲜事物,包括语言、数字等信号[4]。(2)好动: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随着该阶段协调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喜欢在观察与动手中学习与体验。(3)好胜:小学生求胜心逐渐增强,运动能力逐渐提高,喜欢挑战与探索。(4)好学:小学生处于求知欲强、追求上进的时期,而且好读书。以上四点体现了创客教育的适配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较少羁绊,想象力丰富,这是成年人都难以企及的[5],因此小学阶段正是开展创客教育的最理想的时期。

2.学校层面:小学教育职能分析

中国的教育模式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与发展,而素质教育开展得最好的时期是大学和小学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育较初中、高中而言其应试教育的压力相对来说较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等重要品质与要素应从小学教育开始重视与起步,从小学教育职能角度来分析其教育本质和目标。现代小学教育强调通过自由的教育来发展儿童内在的潜能,尊重儿童个性,鼓励儿童自主活动、自发学习。小学教育应遵循以下六点原则:(1)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和增进儿童内在的精神力量;(2)小学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3)小学教育应使儿童的天赋兴趣自由施展;(4)鼓励儿童自制;(5)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6)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小学教育职能和教育本质正与创客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相契合。

小学生是天生的“创客”,由于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压力相对来说较小,因此创客教育可以依托此教育背景优势与学习者特点来有机融入小学课堂,为小学生提供好的创客环境,发展小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客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融合与创新

1.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过程所包含的环节符合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小学科学教育的一般教学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描述与解释、表达与交流。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结合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回归生活,设计与解决实现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与问题。例如利用Scratch加上一些传感器就可以制作出智能Scratch小车,实现小车走预设轨迹、躲避障碍、灭火、搜救等现实教学场景;利用信息技术在线设计自己小学花坛的建设方案等。总之,在小学创客教育中适时引入Arduino 等开源硬件平台和Scratch 测控传感设备,会使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更有趣、更好玩[6],而且能让学生初步体验人工智能等硬件控制原理,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生的空间几何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直观和表象的教育作用,以至于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薄[7]。而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小学阶段,学生们主要学习简单的几何基础知识,认识常见的图形,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对于几何形体的抽象表征,我们可通过虚拟物体间的变换和实物操作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小学数学空间立体图形表面涂色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抽象透视、想象、计算出涂色部分的方块数目,而借助3D打印技术让学生动手亲自制作3D教学实物立体几何教具,在做中学,可以直观地主动探索认知立体几何的空间结构。因此创客教育在数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从而更直观地进行知识建构与内化。

3.在小学课外活动中的应用

小学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之一,也契合了现阶段STEM教育下创客教育理念的要求。课外活动有很多类型,如青少年科技活动、参观活动、科技节、艺术节等,创客教育活动课程为这些“课外活动”指明了融合方向,提供了创客多元化和常态化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用创客与STEM教育理念指导、引领和带动传统的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简单开源的Sculptris软件进行个性化建模,开发校园绿化,利用二维码扩展与丰富校史展览信息等。在国内外中小学各项赛事如RoboRAVE国际机器人大赛、Maker Faire、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活动中,指导学生参与不同水平的科技创新大赛,通过各类高含金量的赛事丰富教学成果,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客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发展要求:循序与渐进

创客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通过创客教师专业培训与教育来培养一批青年创客教师骨干,再由这些校园创客进行创客理念的再教育与传播,逐渐将其引入与融合进小学教育与活动中来,最后在不断发展渐进的过程中充分考量学校自身办学水平与经费实力,理性且分阶段地按需发展、建设创客教育基地、创客空间。

1.创客教师培训与角色转变

师资是影响创客教育在小学普及和落地的最大因素,那么,创客教育需要怎样的师资呢?当前的小学教师都没有接触过与创客教育相关的核心硬件工具与技术,不仅无法指导学生“造物”,更别说开设相关的课程了[8] 。省、市级教育与信息办应充分融合社会、企业创客资源力量,组织各小学青年信息技术教师骨干进行集中创客培训。培训应遵循专业性、前瞻性、针对性等要求(如图1所示),不仅要强化与教师创客相关的软硬件核心技术培训,更要注重创客精神、理念与思维的培育与养成。

创客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课堂中知识的灌输者向创客时代的教学设计者、创客活动组织者、知识管理者、学习引导者、项目驱动者转变。

2.创客教育理念引入与融合

创客教育不仅仅要停留在学科应用上,还应顺应小学生特点去理性思考创客教育的本质,创客教育可以总结为一种围绕解决问题、发散思维而去组织教学的活动,它更强调促进知识“物”化,而“物”的形态与理解因人而异,得根据学生“创客”的特点来分类讨论。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储备非常有限,因此得针对性降低制作难度,更多地让学生去体验、去参与、去创新、去思考,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层面去重新审视与理解创客教育,让不同学科的小学教师及校领导利用创客的教育理念与思维去融合传统教学与活动,进行再教学设计,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融入创客教育理念,遵循青少年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将创客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小学的生活与学习中来。

3.创客空间理性建设与管理

由于地区与学校发展的差异性和学校经费不足等因素,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要转变思路,采用分批建设方案,先进示范学校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先建设,让其产生区域辐射与影响作用,成为区域小学共享的创客空间基地。资源匮乏的小学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机房、科学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等。小学创客空间建设普适方案(如图2所示),将创客空间分为教学交流区、实践操作区、作品展示区、设备存储区这四大建设模块。创客建设经费不在于多少,关键是如何有效利用现有创客资源,如何可持续管理现有设备。有效利用归功于常态化的创客教学应用与活动开展,不用则荒、不用则废;可持续管理落脚于小学整体服务与管理体系建构,注重安全、高效、保护与可持续。

四、总结与反思

创客需要从小培养。在创新与实践的理念下分析小学生与课程教育的特点,以STEAM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从小学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教师专业培训、创客教育理念引入、创客空间的改造与建设等方面着手,教育部门牵头,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同助力,将创客教育逐渐融入小学课堂与教育活动中来,支持学生进行创造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深度参与性、连续性与完整性(学生需要完成从规划到设计再到开发制作作品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约翰逊,刘德建,黄荣怀,等.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R].奥斯汀,德克萨斯:新媒体联盟,2016.

[2] 杨晓哲. STEM与创客教育相关的概念溯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1).

[3]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

[4] 解萌.不同学段小学生科学探究特点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5] 梁春晓.创客教育促进知识“物”化―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吴向东[J].教育信息技术,2015(5).

[6] 刘金鹏.玩转虚拟与现实―Scratch测控板在小学创客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8).

篇10

一、关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定位问题的三种认识倾向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目前大致存在三种认识倾向。

1.学术性定位倾向

这种认识倾向虽然还没有系统的观点表述,但在办学实践中影响很大。其认识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认为由大学和高等院校举办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优势,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水准。如果淡化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定位,不仅会背离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性追求,使该专业难以融入到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环境之中,同时也难以有效发挥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优势,降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其结果只能是从根本上削弱大学或高等院校培养小学教师的合法性。二是认为中小学教师素质问题,最根本的不是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学、心理学素养问题,而是任教学科的专业素养或学术素养问题。在二者之中,专业素养或学术素养是根本,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学、心理学素养只是一种必要的补充。特别是教育教学技能,应该而且完全可以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没必要主要依靠大学教育阶段习得。如果教师职业被视为一种专业,那么这种专业是以其学科专业素养为根本支撑的,离开了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就丧失了基础与依据。

2.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倾向

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大学和高等院校的任务有“治学”与“治术”之别。在我国,这一观点最早见于的“大学止须文理科,以其钻研学理也。而其他医、农、法诸科,皆为应用起见,皆偏于术,可仿德国理、工、商高等学校之制,而谓之高等学校”[1]。沿袭这一观点,有当代研究者认为,现代高等教育实行按专业培养人才,而专业分类有两套不同的标准,一种是基于学术性追求,以知识分类或学科分类为标准划分的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等;另一种是按职业分类标准划分的专业,如新闻专业、表演专业等,而“小学教育专业的设置显然只能归类职业分类体系,它是适应小学教师的职业特征和职业需要而设置的专业”[2],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

3.折衷的师范性定位倾向

这种观点既不完全同意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定位倾向,也不完全同意其职业性定位倾向,而主张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定位。即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为大学和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而专设的专业,这一专业虽与以往的师范类专业有所区别,但它仍不失明显的教师教育特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是充分发挥大学和高等学校的优势,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专业建设的重点是使大学和高等学校的优势与小学教师的职业实践需要相结合,唯有师范性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有属性,唯有师范性定位才能有效统一各种意见与分歧,使专业建设与办学实践不至于陷入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和实践偏离。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内涵与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应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

本文倾向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但依据并不是基于现代大学“治学”与“治术”之别的学校类型划分和专业分类方式,而是根据现代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本文以为,是否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认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专业性,是导致人们在小学教育专业定位问题上认识分歧的根本原因。现代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以教师的学术水平为支撑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二是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支撑的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概而言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追求通过专业化的教师培养,达到教师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而唯有大学方可完成此任。这也正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普遍实行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动因所在。同样,我国在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设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师,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小学教师培养层次,而是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囊括教师教育大学化内涵,追求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以实现小学教师学术性专业素养和实践性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定位倾向,在强调充分发挥大学和高等院校的学术优势,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学术水准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单纯以学术性取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与现代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而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定位,虽强调了教师培养的特殊性(即师范性),但并未突出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内涵,实质上是承继传统的师范教育观念,结合大学或高等院校培养小学教师的事实,平衡学术性定位和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一种折衷观点,看起来是两种观点兼顾,实际上则使自身丧失了核心理念支撑,模糊了小学教育专业的根本价值追求。

2.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其核心在于强调以“职业性”为特征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的能力体现为一种职业能力,但这种职业能力不是一般的职业能力,而是一种专业化的实践能力。专业化的实践能力是一种概念性的统领,唯有以专业化的实践能力为统领,才能概括教师专业化理念基本的内涵。没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支撑,专业实践能力无从谈起;而离开了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支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无从发展。而且,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持续发展的,既需要在大学教育期间有针对性的奠基和培养,也需要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确证与提高,两者缺一不可。那种认为专业实践能力只需在实践探索中提高的观点,是一种经验性的观点,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自发性能力生成观。

3.小学教育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中的“高等”二字,包含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内涵

小学教师的培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而是基于高等教育或大学教育文化背景的职业教育,是经过高等教育理念提升和实践支撑的职业教育。强化小学教育专业以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统领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在当前西方教师教育观念之中,也有明确的表述。正如美国的莱文报告所指出的:“把教育学院从象牙塔转变为以学校实践为重点的专业性职业学院。教育学院不应再继续像人文与科学学院那样强调学术性,而是应该像法学院、医学院那样面对自己是职业学院的现实,把工作重心放在实践领域。”[3]

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意味着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目标不是培养高水平的学科专业人才,也不是通过系统专业知识的持续研习而构建或完善某种学术体系,而是基于大学或高等院校的学术、环境和资源优势,以教师专业化理念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统领,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他们入职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奠定基础。其中,“高等”是背景(层次定位),“职业教育”是归类(类别定位),“专业实践能力”是根本(价值取向定位)。

三、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课程策略

本文以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专业定位,在办学实践中应构建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而以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的构建,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实践性课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无论怎么设计现代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还是制定怎样的教师专业标准,都回避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力对于教师专业在重要性上更加突出,……我们需要在现代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必要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课程,并且重建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4]

目前,我国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四大块内容。其中前三大块内容在小学教师由大学或高等院校培养的背景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提升。但是就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而言,这三大类课程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影响或处于隐含的状态,或者说,这三类课程的重点是指向教师的专业素养,而不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构建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要求有更为明确、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支撑。结合我国当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实际状况以及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认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新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与中小学校和教研系统的合作与联系,创新临床实习课程体系

小学教师培养进入大学和高等院校序列,给大学和高等院校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以构建学生临床工作和教育教学实习的新体系。大学或高等院校承担小学教师培养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如文化的滋养、学术的提升、科学精神的强化等,但离开基础教育学校的配合与支持,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大学和高等院校是难以确保教师培养的高质量。不论大学或高等院校给与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有这一切都应是指向实践的,因为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实践,教师的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的专业能力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能力。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应该充分诠释大学“学历教育”的内涵,带给学生一种真正的“学”与“历”的生活,即“学在大学,历在实践”。为此,大学或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机构应采用职业培养学院的模式,不仅仅把中小学校看做是教育实习的场所,而是与它们结成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教师教育的理念、培养方案在内的诸多问题,都应该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的意见、建议、认同与支持,以保证双方在共享大学或高等院校学术资源、感悟小学教育实践智慧的过程中,互利共赢,使中小学校在临床实习课程中的角色由“被动接受方”“实习配合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共同研究者”,以主体的责任感参与、协助和指导学生实习,以确保学生对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真正参与和任务担当。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我国现行教研系统的作用。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大学和高等院校必须正视一种事实,即中小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与教研室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教研室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大学,传统的由大学与中小学校组成的“二元实习体系”是有缺陷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我们需要研究当今大学教师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生实习体系以及这种体系所需要的实习制度,这就是以学校、教研室和教师教育学院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学实习体系的重建问题”。[5]

2.引入教师教育实验性课程的研究成果,构建教师教育实验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实验课程是相对教育教学临床实习课程而言的,后者是将实习者置于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教学事件或现象之中而开展的直接教学活动,而教师教育实验课程是基于实验环境开展的“直接性的或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是指精心安排参与者在有所控制的、通常加以简化的情境里,对教育事件或现象开展实验、观察、研究与分析活动”[6]。教师教育实验课程尽管存在研究上的争议,但是仍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参与者相信实验室实习的方法是积极的、令人愉快的,对专业发展大有裨益”,“学生逐渐相信除了教学实习之外,实验室活动较其他活动更有益”。[7]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类型主要有案例研究、咨询与访谈、示范教学、争议事件的讨论、游戏设计与演练、微格教学训练、微型课程、镜像课程、同学互教活动、反思性教学、角色扮演、计算机模拟等。华南师范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对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于2005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课程与教学实验室”,并在国内率先开设了“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课程”[8]。尽管教师教育实验课程的开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状态,但是在当前我国师范生临床实习实效性低下的情况下,这类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更具有现实意义。

3.加强与教研系统的合作,开发“五课教研”课程体系

在长期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我国各级教研室系统逐步总结和提炼出一套引领教师实践适应、专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模式,即“五课(备课、说课、上课、讲课、评课)教研法”,并在基础教育领域广泛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成为我国在职教师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新任教师无论在大学期间接受过什么教育,如果不遵循“五课”的规范与要求,都将难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认为,“五课教研法”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教学研究方法,是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可以奉献给世界的宝贵经验。但是,由于我国教师培养工作长期以来存在比较严重的脱离教学实践的问题,“五课教研法”一直没有得到大学或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机构的重视,使得“五课教研法”长期停留在“草根”层面和经验性实践领域,缺乏更高层次研究的支撑。我们认为,构建以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体系,应以“五课教研法”为基础,通过对实践性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创建新的教师教育“学科实践性教研课程”,充实、丰富大学或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同时利用大学或高等院校课程研究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五课教研法”的研究性支撑和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传略(上)(1919)[C].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31.

[2]曹慧英.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2).

[3]王文岚.莱文报告: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风向标[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7).

[4][5]朱旭东.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9,(6).

[6][8]黄甫全.开发实验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路向[J].教师发展研究,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