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规划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区规划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土楼景区;旅游;长教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7-68(5)
1 引言
土楼,是指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兴建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主要分布在闽西、粤北和赣南地区。其中又以福建土楼最具有代表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1]
当前对福建土楼的研究大多注重于建筑单体(包括价值、建筑特色)和文物保护的层面,缺乏土楼与周边乡土环境、民俗风情等的整体研究。同样,在土楼景区建设的实践中,也是更多对土楼建筑单体的展示,而忽视土楼周边乡土资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得目前土楼旅游虽然发展多年,但仍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难以向深度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就在于:第一:突破过去对于福建土楼研究强调单体,寻求对于土楼及其环境的整体保护和利用的方法。第二:挖掘和塑造特色不太突出的福建土楼的综合旅游吸引力,并力争带动周边非世界遗产的土楼的保护和利用。
2008年福建土楼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南靖县政府致力于土楼旅游环线的建设,这个环线东接漳州、厦门,西邻永定县,西南至平和县,在南靖县内部形成两个大环线,将田螺坑土楼群和塔下土楼群等最知名的土楼串联起来。
长教土楼景区处在南靖土楼旅游环线的北部,景区内有两座入选世界遗产的土楼——和贵楼与怀远楼,但此二楼的特点不如环线上其他土楼那么鲜明,旅游建设上也不如永定县土楼成熟,因此目前游人相对较少,旅游发展难有起色。如何通过规划挖掘资源,梳理文化,凝练出长教土楼景区鲜明的特点,使之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进而依此进行系统的景区建设,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2 概况
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建筑主要分布在闽西、粤北和赣南,其中以福建土楼为代表性,主要分为圆楼、方楼和五凤楼三大类。2008年福建土楼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土楼的历史价值得到提升,同时也吸引大量的游客,土楼景区的发展建设成为迫切需要。
福建南靖长教土楼景区位于福建南靖县书洋镇,位于厦门市西侧,距厦门市区120公里,西与永定县相连,东与漳州市相连。
景区沿长教溪形成狭长的形状,长约3公里,面积约155公顷。位于景区最南端的和贵楼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位于景区最北端怀远楼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
同时,位于长教溪中段的古桥及溪流沿岸的数棵古榕树是电影《云水谣》的重要拍摄地。景区内优美的自然生态山水、乡村的田园风光、铁观音茶叶和茶园,以及遍布村落的宗教寺庙、民间祠堂等,乡土美食、民俗风情呈现出一派闽南山乡的绝美画卷。
虽然随着福建土楼入选世界遗产目录,土楼旅游迅速升温,旅游市场日益壮大,但长教土楼景区的发展建设却还较为初级,分散的景点、不成系统的设施建设、没有明确的指导方向等等,这些都制约着景区的发展。
3 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教土楼景区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3.1 与土楼环线上的其他土楼相比,和贵楼和怀远楼的特点不突出
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和福裕楼等是知名度较高的福建土楼。其中承启楼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楼,是圈数最多居住人口最多的土楼;福裕楼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像一座府邸。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也就是俗称的“四菜一汤”,同样广为人知。由朝水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等6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组成的塔下土楼群,俗称“北斗七星”,其密集的土楼群规模对游客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而跟这些土楼相比,同在土楼环线上的长教景区的怀远楼和和贵楼则显得特色不够鲜明,尤其是视觉景观特色不突出,从而使得长教景区的游客相对较少(图1)。
3.2 景区内两个世界遗产级的土楼距离较远,过境县道紧邻和贵楼,影响旅游组织和游览体验
在长教景区内,和贵楼与怀远楼一南一北,相距3公里。目前景区以两个土楼为核心形成两个相距较远的景点,游览十分不便。景区内现有一条县道,路宽6米。县道贴着和贵楼西侧通过,使得过境车辆对于景区的游览造成影响。此外,景区内乡村道路比较混乱,人行和车行混合,容易造成交通隐患。同时景区内缺少停车场,游客停车困难。总之,两个土楼遥远的相对位置、游览道路的杂乱、过境交通的干扰、人车混行以及停车场的缺乏不利于景区的游览组织。
3.3 景区目前的游览以观光为主,缺乏服务接待设施,缺乏多层次的游览组织
景区目前只开展土楼的游览观光,游客主要集中参观和贵楼和怀远楼两个世界遗产点,除此之外没有具有吸引力的游览点。另一方面,因为旅游服务设施缺乏,游客难以停留,造成休闲旅游的层面基本空白。如何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进行深度的、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开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4 一些新建筑与周边环境不符合,失去当地文化特色
景区内存有大量地方风貌的建筑,但随着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建建筑层出不穷。由于建筑建设缺乏引导,存在任意选址、风格过于现代等问题,这些建筑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破坏了景区的乡村风貌,局部地区已难以看出闽西南的乡村特点。
4 规划突破
4.1 景区特色的挖掘和把握——从区域的角度看景区,把握差异化的景区发展定位
通过区域资源比较可以看出:永定的承启楼圈数最多、人口最多,永定的福裕楼像一座官邸,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四菜一汤”的外观,南靖的塔下土楼群“北斗七星”的布局,这些知名的土楼都具有鲜明特点,而长教土楼景区内的和贵楼和怀远楼则显得平淡无奇。因此,为凸显长教景区的特色,不再是走突出土楼建筑单体的老路,而是突出:第一,世界遗产的土楼与山水田园环境的完美结合;第二,电影《云水谣》中“小溪,水车,古榕树”的浪漫风情;第三,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在景区建设目标理念上,提出将长教景区建设成为土楼文化休闲度假体验基地;土楼旅游环线上以“云水谣”浪漫风情和秀美的田园风情为特色的5A级景区的目标,还原乡土人家,保留整治土楼周围的村落、山水田园;打造休闲小镇,设置完善的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为电影《云水谣》影视游览提供一个实质的载体。
4.2 发展模式的突破——长教模式:从“土楼建筑单体”到“土楼建筑单体+乡土文化环境+时尚影视旅游”三大游览主题的景区综合建设模式
周边的很多土楼因为自身特色鲜明,都非常注重土楼本身的游览和特色的展示。而和贵楼和怀远楼因自身特点并不十分突出,因此,规划提出以土楼世界遗产单体+土楼所依托的“小桥、流水、茶园、人家”的世外桃源般的乡土环境+“溪流、水车、爱情、明星”的“云水谣”时尚影视“三位一体”的综合主题建设模式,即“长教模式”。
以南端的和贵楼为核心,形成金色土楼组团。以世界遗产点为核心吸引物,同时整合周围不出名或没有名字的土楼、祠堂和戏台等,重点开展世界遗产土楼观光游览以及一般土楼的文化体验;往北以长教溪、大榕树以及云水谣拍摄地形成粉色浪漫组团,重点开展漫步在乡间溪畔大榕树下的浪漫风情体验游;最北端以怀远楼以及周边的大片茶园形成绿色田园组团,重点开展乡土人家、茶园采摘体验游。三个组团对应3大游览主题形成景区综合建设模式。
4.3 游览方式的突破——从土楼观光,到土楼文化深度体验和休闲度假
长教景区的游览不再仅局限于土楼观光,而是抓住景区乡土用地空间充裕这一特点,大力发展丰富多彩的休闲度假、会议培训、户外运动、乡村旅游等。
例如,可以通过对戏台祠堂的整治,使游客可以跟当地居民一起开展祭祖和观看戏剧的活动;重建云水谣拍摄地的水车,游客可以重温云水谣的浪漫,或进行婚纱摄影活动,或利用教堂开展婚礼庆典,或在长教溪里撒放情人花瓣等;对一些有典型性的土楼进行内部建设,形成土楼宾馆,游客可以在此住宿,品尝当地农家菜,体验茶园采摘等乡土活动。完整的游览活动如表1所示。
4.4 空间组织的突破——从距离相隔较远的两个孤立的节点,到“两心两翼缘溪行”的完整游览体系
将过境的县道改线到东侧山丘后。一方面可以使新开辟的县道具有充裕的宽度,不用受原县道的狭窄用地的限制,另一方面隐蔽在山丘之后,减少了过境交通对景区的景观、噪声影响。原县道变为景区内部道路,纳入到景区的游览组织中。结合开发的游览景点、项目形成“两心两翼缘溪行”的游览体系。
“两心”指景区南北两端以“和贵楼”和“怀远楼”为核心两个游赏区。两者犹如两颗明珠点缀在楼田水山之上。因两土楼属世界文化遗产点,在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旅游服务设施,梳理游览系统,改善周边景观环境,保证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两翼”指景区中部,分布在长教溪东西两侧的区域。西侧云水谣休闲区在拆改建现状部分不良景观建筑后,延续原有的村落建筑肌理,集中建设形成一片商业步行街,提供辐射全景区的完善的休闲娱乐服务功能。东侧云水谣浪漫风情区以“织补”的方式散点开发,尽可能建立起完善的游赏、商业、娱乐功能。
“缘溪行”指沿长教溪畔两岸的游览道路形成一条游览带,由南至北贯穿整个景区,连接两心两翼(图2)。
4.5 建筑组合空间的凝练——当地建筑空间布局的提炼、保护和传承
长教土楼建筑空间布局呈现以下特点:(1)选址与环境紧密结合,形成“山林屋塘田”的空间序列。客家先民珍惜耕地,建造住所尽量不占用农田耕地,充分利用丘陵、山坡等自然环境。按照风水理论,“背山面水”是最佳的建屋选址特征,有些地方靠山容易靠水难,于是人们便在房前修筑池塘,凡不相邻长教溪的民居均有池塘相陪。池塘不仅在空间上成为布局的重要环节,同时解决了一系列生活需求。屋后大多有大片风围树,可护坡防险,调节小气候。(2)建筑空间的序列化。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深受严格的儒家和宗族宗法制影响,以宗亲血缘为纽带、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内部宗族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体系渗透到聚落空间当中,建筑空间进行序列化,属于汉文化“宅祠合一”的典型居住模式。如祖宅只传给长子,家里其余儿子需外出谋生,回乡后也只能在村落的建房,因此村中心多为小规模的老宅,规模很大的房屋总是位于。[2]
长教土楼景区的建筑组合空间具有多种功能,延续当地传统村落的格局和肌理,保留现状农田肌理,注重保持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相生、和谐发展的关系,整治对现状风貌和质量较差的民居改造和更新,保持现有“溪、村、田、山”良好的生态人文景观格局。例如以宗祠或池塘为中心形成小区域公共活动空间,各家院落居住区内可布置各类手工工坊,并与商业街紧密结合,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特色手工艺品店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购物、手工艺品制作体验和休憩的场所。以低层建筑形成转折的内部步行街道空间,与院落形成空间上的流动与转换。乡村客栈选择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结合耕地等开阔空间创造良好的居住休憩氛围。建筑高度控制在二层以下,传统民居形式,色彩、材料与土楼协调,注重建筑围合感,创造尺度宜人的内院空间。
4.6 建筑符号的凝练与应用——土楼建筑符号的提炼、传承和应用
长教土楼景区的传统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1)外部造型富于变化。高低起伏的坡屋顶,屋檐深厚;山墙窗洞造型丰富;木制栏板门窗;墙面是块制石材与夯土混砌,墙裙采用鹅卵石等石材砌筑。(2)细部装饰颇具内涵。文字装饰随处可见,包括楼名以及楹联牌匾。还有大量的彩饰画、吉祥图案、木制砖制门窗雕花,内容多为传说故事或是当地风俗,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规划结合上述特点,对景区内的戏台和典型的新建民居进行改造,从而使景区呈现和谐的乡村风貌。[3]
戏台位于长教溪畔,是当地居民开展节事活动的主要场所,现状中的戏台钢筋混凝土基座,铁围栏铁柱子,黄色瓷砖顶盖,与周边的传统民居显得十分不协调。规划在戏台柱子上部增设围廊,形成木制雕花雀替,增强空间感;将戏台面挑出,与原有楼梯面平齐,使整个台面凸显出来,增强舞台感;将戏台正面底层架空部分以木材封实,木材上绘有彩饰画,增强戏台的艺术感;将原有的铁围栏改造成“美人靠”不仅丰富了建筑主题,同时也使戏台成为当地居民闲暇的去处;戏台侧面底层部分因考虑到排水问题,因此保留原来的形式,但承重石柱进行木材贴面处理。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造,使得改建后的戏台很好地融入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村落中。
景区内新建民居的普遍特征是带阁楼的二层建筑,平屋顶,外立面采用白色瓷砖,这样的建筑与传统的村落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规划将阁楼的门设在建筑侧面,含盖在屋顶中,同时在楼梯与阁楼相连处形成储物间,最大限度利用与保留原有建筑空间;屋顶改为坡屋顶,形成丰富的屋顶造型;去掉原有瓷砖,采用抹灰方式处理墙面,刻画木纹肌理,达到仿真效果,节约造价;在门窗部位采用木质雕花;墙角去掉瓷砖,赋予土石材质面砖,丰富建筑立面。从而使这些新民居通过某些建筑符号的改造,与传统民居实现对话,融入传统的村落环境中。
5 结论
长教土楼景区虽然拥有具有世界遗产级别的土楼资源,但因为受到周边知名度更高的土楼的屏蔽,使得景区的发展一直难有起色。规划通过突破过去一味注重“土楼建筑单体”特点的模式,转而突出“土楼建筑单体+乡土文化环境+时尚影视旅游”三大游览主题的发展模式转变,不仅能重塑长教土楼景区在区域土楼环线上的旅游核心吸引力,而且更是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土楼旅游从观光到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的转变,带动了周边非世界遗产土楼及其所在村落的整体发展。
从突出个体到突出整体环境,从突出一个高等级的资源点,到突出该点及所在的环境和其他资源。这样的一种景区创新发展模式不仅适用于长教土楼景区,我们期望此次长教土楼景区的规划和研究尝试,能够对国内其他一些同类型景区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汉民.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7-86.
篇2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化、城市化的加速,现有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规划编制和实施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地暴露出来。尤其是在目前城乡一体化要求下,如何提高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可行性就成了迫在眉捷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新要求,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市和区域规划;问题;要求;策略
1 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就规划本身看,普遍存在规划缺乏弹性和针对性,规划理论方法过时的问题
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弹性就是指规划思路及指标体系对随机性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现在我国处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而且已经完成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些反映在城市区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上。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是目前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但目前的规划仍保留了计划经济时代空间规划指令性的特征,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均作刚性规定,这就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而且,由于规划被看作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和具体化, 在计划指导下它不是被视为金科玉律,就是被束之高阁,往往赶不上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得不到全面实施。
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多数规划不重视对规划区域和城市的背景分析,只注重图面效果,缺乏区域通盘考虑,规划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适应目前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要求。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土综合条件评价; 国土开发整治的目的、任务、重点和生产力总体布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布局;人口城市化和城镇布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方位和措施;环境整治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综合开发的地区;国土开发整治重大项目;实施规划的政策与措施等。这几乎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模式, 面面俱到而不明确, 且太多强调远期理想蓝图。各地又不分时期均加以采用而没有分析规划地的背景, 因此不能在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十分具体、可操作的方案, 形成了“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的现象。同时过多的关注图面效果忽视了实际可操作性。
规划缺乏新理论、新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的支撑, 一些经济、社会指标预测缺乏科学性。全国规划理论总体偏重于西方最早形成的理性综合规划观,过分相信政府是公众最佳利益代表,虽说《城乡规划法》里有规划过程让群众参与及监督的内容,但实际上能在规划中反应群众意见的很少。另外对规划缺乏过程操作理论研究, 规划理论体系不完善。技术方法上忽视了规划是“纯技术”和“社会技术”的结合体,单一发展纯技术而在社会技术上很少有突破,同时纯技术的运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使规划预测指标缺乏科学性。规划思维则缺乏从不同层次进行整体的思考和研究, 即缺乏区域整体观。
1.2 就规划主体看, 普遍存在专业素质和思想意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规划主体包括制定规划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规划实施者。政府部门作为一个衔接点在二者间有交叉的情况。我国的规划人员水平极不平均,一些地方部门人员素质较差,不仅不能做出好的规划,即使有好的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按要求实施。当然近年我国许多高校也培养了大批的规划专业人才,充实了规划队伍,但仍有许多人因各方面的原因没能进入规划领域。许多规划者的思维仍停留在点上, 缺乏面的区域观。从思想意识水平上看, 许多规划实施者尤其是地方基层人员对规划认识不够,直接导致了规划难以实施;一些规划编制人员以官至上,忽视了规划成果对用户需求满足的程度;政府人员则面向权力,为谋求政绩好高骛远, 一步锁定规划目标。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不管不顾规划设计人员的意见和政府规划部门规划专业人员的建议,一味地以个人意志决定规划项目的好坏,同时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以效果图来决定项目的成败,忽视了规划指标和规划思想、体系等对规划项目的决定作用。这样就误导了一些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设计院为了迎合地方官员的口味而忽视对规划理论的研究,只注重图面的效果,从而导致整个规划设计领域偏离务实的轨道,使得一些不切实际的、花哨的规划项目得以存在,而实际上可能无法实施。
1.3 就规划体制看, 存在规划管理体制、规划编制体制、规划实施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目前我国规划管理机构分散、职能不全。地方住建局、计委、国土局等部门均设有规划管理科,导致了管理混乱和管理空心区的产生,而规划部门作为管理部门主要任务是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对资源分配有着极小的控制权。另外对规划到实施全过程管理监督不够。规划编制中,政府单一垄断的现象突出,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拟订尚停留在专家决定、领导决定的阶段, 公众参与只停留在浅层面的向公众宣传的阶段; 公众意见的采集、吸收尚未形成系统有序的渠道和方法。从规划实施体制看,实施手段单一,仍以行政手段为主,市场机制显现不够,同时缺乏法律管理。虽然目前从《城乡规划法》等规划法规来看,规划形成及变更程序很严格、很复杂,但在实际的操作和执行过程中,又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严格执行。
2 当前城市和区域规划的新要求
2.1 规划要弹性和刚性结合
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弹性主要体现在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内容、规划政策等方面。通常规划的期限为20年,配套的远景规划内容十分简单,要使决策者看清自己现在的决策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就必须打破期限的限制,使规划具有更长远的导向性,甚至不规定规划实施的时间, 只说明规划要达到的目的。为适宜市场经济, 规划的总量目标、结构目标、增长目标和效益目标等定量目标,应有相应的弹性区间和调整回旋余地。对一些规划内容在不违背规划目的的前提下要保留进行灵活调整的可能性, 但也不能排斥必要的刚性约束。如基础设施和公共实施用地的相关控制范围和指标就不易改动, 警惕将留出弹性发展空间误导为盲目圈地和恣意拉大城市发展框架。为保规划的顺利实现还必须制订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弹性政策,即引入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性因素,以丰富对未来发展中多种可能性的描述。
2.2 规划要针对性强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内要素流动快速而又复杂,城市与区域只能是有限目标的规划, 必须对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内容进行规划, 提高规划的编制效率与可操作性。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和区域要区别对待,体现出特色而不要面面俱到,但也不能抛弃规划的基本目标即重建“三E”(经济、环境、公平) 。规划内容应重点放在如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上。要超越单一物质空间的摆布,应把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纳入其中,集中各方面的智慧, 制定出既高瞻远瞩又切合当地实际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或空间战略规划,这将有助于正确把握发展机遇,扬长避短,发挥有特色的经济文化优势,以迎接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组织合理发展空间。在具体操作中要分析研究现行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更科学地了解城市与区域发展过程及规律,更清晰地认识规划与现实的差异, 进而更明确规划调整的重点和内容。
篇3
【关键词】工矿遗址,景观规划,生态修复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加快,对城市产业的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城市进入逆工业化进程时期。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用地,工矿遗址通常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是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重组复兴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矿遗址改造更新不仅面临着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所带来的压力,而且还要坚持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线,使得工业遗址地的改造更新,尤其是对其进行景观更新与生态设计则显得更加重要。[1]
一、 现状概况
遵义地区是我国已经查明的重要锰矿分布区,其中遵义市东南片区即新浦新区礼仪片区留存有较多工矿遗址,规划区域位于遵义市中心城区东部,原镇与礼仪镇交界处,属于新浦新区礼仪片区。项目所在地是连接作为经济活动中心的老城区以及作为政治、教育文化中心的新园区之间的重要连接枢纽。
原锰矿采集区域以及采砂、挖石等小型私人工矿产业,均集中在项目南部。区域整体植被覆盖率中等,主要以北部和中部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主要以中小型乔冠为主。
二、 面临问题
规划场地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环境容量小,整体市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业态选择受到限制;基地生态敏感度高,可建设区较少,开发建设受到较大的局限;基地内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生态修复比较困难。
随着城区的发展与建设,如何利用工矿所在区域进行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城市用地局限性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显得十分迫切。[2]
三、 规划研究
保护生态安全格局并修复生态空间,丰富城市"绿道"网络;合理利用工业遗址、传统村落及农业景观,塑造一种寓教于乐的体验性教育环境。以生态保育为基础,依托现有民居等人文环境,以及耕地、林地等自然环境,以更多的生态类活动项目,取代更多建设性活动项目,寻求一个城市生态与农业、农村区域转型发展新途径。
(一) 开发适宜性研究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场地自然资源进行空间分析,审视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情况,获取土地利用类型;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坡度、地质采空区、雨水汇水以及现状植被状况,结合居民建设点、厂矿遗存点等问题,分析场地中地块的生态敏感性以及开发适宜性。
利用GIS叠加分析得到场地开发适宜性,使场地达到生态保育、有序开发、充分利用的状态。综合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区域土地开发、利用适宜方向,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其中适宜开发区域0.83公顷;建设控制区域4.43公顷;生态禁建区域5.73公顷。
(二) 规划布局研究
以景观规划中的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为策略,以项目基底特点为规划依据,对现有路网进行线性整治和布局的规范性改造,同时规划新路网,加强项目内功能区通达与便捷性。以"一带、两区"为主要的发展结构:东西两侧生态保育区,生态景观游赏带。
四、 生态修复
为确保场地作为新浦新区生态屏障的作用,将场地内的生态敏感地块依据现有不同土地利用情况、生态敏感程度以及开发强度,将其按照生态目的分为生态保育型、复垦利用型、棕地修复型三类,并进行针对的保护、修复以及利用。
(一) 生态保育型
该类型主要依托开发适宜性评价中的生态禁建区进行保护,该类用地植被长势较好、群落构成相对完整,主要作为遵义市老城区以及新浦新区的生态屏障进行保护。主要保护措施:禁止开发建设,整体保育,植被自然演替。
(二) 复垦利用型
场地内部分山体进行过工业开挖,致使覆土及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但山体本身坡度相对平缓,且土层土质情况较好,依托这类用地进行土地整理以及复垦利用,改荒为田或改荒为园发展农、林类产业。主要保护措施:梯级整理,复垦开发。
(三) 棕地修复型
场地南部区域存在较大范围采空区,且内部留有部分工矿厂房遗址,依据其厂房建筑形式和空间格局进行针对性工业遗址改造建设;依据其采空区矿区坑道分布情况以及现有植被破坏程度进行针对性棕地修复。
规划场地南部铜锣井留有数个锰矿遗址,具有独特历史。厂址红砖墙表面,色泽古朴,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及年代感。根据具体情况整修锰矿遗址,并将遗址按占地面积和集中程度进行针对性打造,结合周边产业项目,规划成为集文化、游赏为一体的园区。
五、 结论
工矿遗址是城市发展在空间上留下的痕迹,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历史积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对工矿遗址进行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时,应通过对场地工矿遗址内建筑、植物、地形地貌已经周边区域功能定位等各景观要素的整合,达到可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重构。修复生态,传承文化是解决城市问题、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常健铭.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工业遗址改造与更新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规划;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81-2
0 前言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而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1 规划比较
1.1 联系
1.1.1 规划目的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成为满足居民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游憩场所。不管是风景名胜区,还是地质公园,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改善生态、保护资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维护人类与地球的生态平衡。
1.1.2 规划指导思想 风景名胜区规划遵循十六字方针的指导思想:“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独特的地质地貌与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适度开发建设,以开展地质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宗旨,逐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3 规划内容 虽然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地质公园规划是两个不同的规划体系,但在规划内容上还是有相似之处,一般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来进行。并且两者的规划都是以资源的现状为基础。
1.1.4 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也取了快速发展,但是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地质公园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规划设计工作刚刚起步,并没有形成一套地质公园规划体系。为了使新生的国家地质公园不重蹈现有某些风景名胜区的覆辙,尽快完善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2 差异
1.2.1 管理部门及现行的相关法规及文件 在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地质公园规划分别由建设部门和国土资源部主管。
风景名胜区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文件主要有:《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报告》《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风景名胜区条例》等。
地质公园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文件主要有:《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书》《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等。
1.2.2 类型划分 风景名胜区与地质公园的类型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风景名胜区与地质公园分类标准对比
风景名胜区类型 地质公园类型
分类标准 主要类型 分类标准 主要类型
规模 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规模 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管理 国家级、省级 管理 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县市级
景观 山岳型、江湖型、山水结合型、名胜古迹型、现代工程型 景观 地质构造大类、古生物大类、环境地质现象大类、风景地貌大类
结构 单一型、复合型、综合型
布局 集中型、线型、组团型、放射型、链珠型、星座型 功能 科研科考主导型、审美观光主导型、多价值主导性不明显型
功能 观光型、游憩型、休假型、民俗型、生态型、综合型
1.2.3 规划目的、内容及成果
(1)规划目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主要目的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有效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地质公园规划的目的是保护地质遗产,推动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同时发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居民就业机会。
(2)规划内容:风景名胜区规划综合研究和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性质、范围、规模、容量、功能结构、风景资源保护措施。地质公园规划内容包括:资源评价、范围的划定、发展目标的制定、接待设施的安排、原有居民的安置、资源的保护、建设分期和项目评估。
(3)规划成果:风景名胜区规划成果包括风景名胜区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四个部分。地质公园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
2 结论与建议
2.1 规划协调
我国的很多风景名胜区与地质公园在范围上存在着交叉现象。这样的现状使得各个不同的规划相互冲突,不利于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2 管理建设
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管理的结合。就我国现阶段来说,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比地质公园的管理和控制要相对严格和完善。对地质公园的管理应注重科学知识普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入行政管理方法,推动地质公园“整体园区-功能园区-景点园区”等不同层次的旅游资源管理机构的建立,使地质公园资源管理的责权落到实处,实现“分级管理”。
(2)利用多种先进科技手段,建立地质公园动态资源数据库,在跟踪观测的同时,及时做出控制反应,确保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类旅游资源不受破坏。
(3)通过编制总体规划和资源开发利用专题规划来促使地质公园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活动有序进行,整合各类旅游资源,突出旅游地质主题。
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规划的深入比较,探讨二者的差异,目的是寻求编制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规划的最好途径,实现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同德.地质公园规划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黄德林,张艳芳.地质遗迹法律保护问题初探[J].湖北地矿,2004,(2).
[5] 张国强,贾建中.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 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7] 袁光平,夏英煌,张家义.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6):25-27.
[8] 仇保兴.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若干问题[J].中国园林,2002,(6).
[9] 鄢志武,卜永喜.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
[10] 陈安泽.中国地质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J].资源产业, 2003,(1).
篇5
关键词:居民住宅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在现代居民住宅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设计原则进行,并结合居民住宅区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和科学化的规划与设计,以尽可能地达到人们的居住环境要求为目标,做好每一项规划设计工作。
1 做好居民住宅区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生态化、人性化、当地文化与特色等基本原则。
1.1 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保留居民住宅区内原有的植被,并将其融入即将规划的生态环境之中。对于添加的植物必须与居民住宅区所处的气候特点相符,确保植物与植物之间无物种的竞争,从而保证结构合理、种群稳定、功能齐全,为构建生态功能多样化的现代居民住宅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改善住宅区的人居环境。此外,在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结合现有湖泊、溪流等的水文特点,以降低对自然排水的干扰,从而达到控制径流、节约用水、促进水循环和补充地下水并创造良好的气候环境的最终目标。
1.2 人性化的居住环境设计原则
居民住宅区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最终是服务广大居民,因而在住宅区居住环境设计工作中必须遵循人性化的基本原则。通常住宅区的居民绿地使用行为主要有:锻炼休闲、群体活动、安静活动、喧闹活动、从儿童到老人的各种活动等,这些活动往往交叉进行,因而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活动类型的不同,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为居民创造和谐的居住环境。此外,还应在设计过程中结合住宅区内居民的需求进行人性化的绿化规划与布局,着重处理住宅区内外部的逻辑关系、区之间的性质差异,确保整个设计的秩序性和完整性,尤其应注重居民的需要和小区特点,确保居住环境设计的人性化,充分体现设计者的设计价值。
1.3 充分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特色
现代居民住宅区的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除了遵循上述两点之外,还应充分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特色,并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相符合,才能全面体现当地的价值观。例如,在《赣州市城市生态系统规划(2010~2020)》中就着力于“千年宋城、生态宜居”的城市景观风貌格局的打造。这里的千年宋城,就是要充分融入赣州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打造“千年宋城、生态宜居”的城市景观风貌格局。
2 现代居民住宅区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
2.1 现代居民住宅区的硬质景观的规划设计
现在很多城市都具有开阔的广场、豪华的铺装、木制的花架和亭子以及各种各样的景观,然而很多城市为了考虑商业利益,将广场的设置与居民住宅区相离甚远,因而只限于广场周边居民的使用,整个城市的居民难以得到全面的享受,而且很多广场上连树都没有一棵,使得夏季活动广场的利用率低下。因而在硬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在广场附近设置带有座椅的种植池,并在池内栽种落叶大树,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设置亭子时可以选择那些相对安静而又围合的空间,并在景观设计时合理利用宅距,组团布局,并设置足够的小品和空间,确保每个区域都具有自己的活动中心和景观中心,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需求的同时提高城市的社会形象。
2.2 现代居民住宅区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在现代居民住宅区的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中,作为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在选择植物时应根据植物的粉尘吸收能力、抗污染能力、耐阴能力、生长速度等生活习性及灌木、乔木、树冠的大小、叶色、树形等形态特征,结合实际需要来选择,并尽可能的凸显植物的特性。例如,赣州市中心城区2011年保障房工程园林景观及配套设施工程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成功。在植物配置方面,除了常规的乔灌草应高低错落的搭配外,还应注意其与建筑的间距,并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设置:在建筑的窗户周围不能栽种大乔木,尤其是生长速度较快的树种与常绿乔木。如果为了美观性和对称性以及一些特殊的要求,不得不在窗户周围种植,那么也应至少在确保不论其如何生长也会影响采光和通风的前提下进行栽种,否则就不能栽种,这是因为一旦栽种就会影响建筑的采光与通风。
3 结语
总之,就如何做好居民住宅区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作为现代住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应遵循生态化、人性化、当地文化与特色等基本原则,结合居民住宅区特点,个性化和科学化的规划设计,为构建和谐生态宜居型现代居民住宅区风景景观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特点;实施建议;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内容提要
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以陕西省西安、铜川、咸阳、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为规划范围。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经济增长极,该地区发展任务重,潜力大,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国家发改委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于2009年6月编制的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09-2020年。该规划以发展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构建创新型区域、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改革开放、政策措施为纲要,详细阐述在当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下,经济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不同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领域,因地制宜做出相应部署。
二、典型区域规划理论的运用
规划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一)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包含两个内涵: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积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发展。
(二)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突出各级中小城镇的作用,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化,使区域发展各要素形成有机整体,形成开放式发展态势。“一轴”:即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为节点,依托陇海线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
(三)辐射理论
“三辐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托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强与辐射区域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区南北两翼发展。 以包茂高速公路、西包线为轴线,向北辐射带动陕北延安、榆林等地区发展; 以福银高速公路、宝鸡至平凉、天水至平凉等高速公路和西安至银川线为轴线,向西北辐射带动陇东平凉、庆阳等地区发展;以沪陕、西康、西汉等高速公路和宝成、西康、宁西铁路为依托,向南辐射带动陕南汉中、安康和甘肃陇南等地区发展。
三、规划特点概述
(一)根据发展优势多角度分析区域发展潜力
1、区位优势突出。作为我国内陆中心,亚欧大陆桥重要支点,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重要枢纽和西部连通东中部的重要门户,其区位优势是区域与周边相互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战略决策的依据。
2、科教基础雄厚。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的支撑势必极大地促进经济区规划的实施。
3、工业基础扎实。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21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5个和大学科技园区3个,是国家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
4、文化资源富集。经济区所在地域系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孕育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关中-天水人民。区域内古城遗址、传统历史文化村落、典型地貌等众多人文自然资源是经济区文化优势的亮点。其中西安是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古丝绸之路的源头。
5、城镇化发展迅速。2007年底,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西陇海沿线城镇带已具雏形,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二)明确区域历史发展机遇与发展方向
1、政策带动明显。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为区域跨越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国内需求亟待扩大。在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进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将实现经济要素在经济区的集聚和优化。
3、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发展新契机。经济区凭借要素成本优势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具备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当前,该规划已实施两年,国际知名企业入驻产生的巨大经济效应已经显现。
4、建设创新型社会为提高区域竞争力带来机遇。
(三)科学分析面临的挑战
《规划》提到:当前,经济区总体经济实力提升空间潜力大,但问题涉及诸多方面。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城乡统筹任务重;民生问题严峻;资源利用率低,生态保护仍需加强;区域对内对外开放度不高。从国家层面看,地区发展不平衡;针对区域内部,发展程度差异也很大。
四、针对《规划》的实施建议:
(一)灵活解读政策,大胆创新
《规划》提出,国家支持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中央财政将加大引导性投入,促进经济区竞争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国家支持西安研究设立陆港型的综合保税区,加快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因而,经济区应灵活解读国家政策,大力引进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整合科技资源,调动高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扩大融资渠道,加强民间资本准入,借鉴和汲取国际国内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经济区发展的特色路子。
(二)全面加强经济区硬软环境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硬件实力,重视项目落地率;全面贯彻新型的区域发展观,解放思想,提高政府运转效率;扩大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度,营造区域良好的发展氛围,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全方位,高效率,大跨度发展。
(三)深化经济区交流与合作
树立“合作、融合、共赢、同发展”的发展理念,加强中心城市与次级城市的交流对接,促成区域内城市之间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施经济区发展规划战略合作专项协议,在工业、农业、交通、文化、旅游、商贸等各领域实现融合与发展。
(四)加快经济区产业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加快发展生产业,提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完善中小企业配套水平,加快推进产业园建设,着力谋划支撑经济区快速发展的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合理确定各城市功能定位,加强区域交流协作。
(五)统筹兼顾,突破发展瓶颈
篇7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演化,因为自然环境、气候、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等的不同,总会形成一些本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集体性与地域性,如泼水节、放河灯、赛龙舟、游灯、地方戏曲等。在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应将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与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相融合,规划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同时利用当地特殊的手工艺,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为这些民俗活动和手工艺等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
篇8
摘 要:推行旅游标准化工作对促进我国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探讨了我国旅游景区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已的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情况,旅游景区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并给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进一步加快我国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的研究和实施工作。
关键词:旅游标准化;旅游景区;标准体系
一、引言
在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康庄大道”中,标准化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且必可不少的。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实行标准化管理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便于行业监督管理,能够明显的提高国内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实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于1987年开始实施旅游行业中的旅游标准化。旅游业标准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目前已基本覆盖了食品、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诸多要素,覆盖领域包括旅游饭店、景区、公共服务以及旅行社等,国内的旅游业标准化发展进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体系和框架,这一成效是十分可喜的。
同时,旅游景区是表现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和社会经济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一般包含许多旅游点,由旅游线连接而成。旅游景区作为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的核心吸引物,在旅游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实施和促进旅游景区标准化,能够保障旅游景区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实现景区和旅游者的双赢。
二、推行旅游景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1.为旅游景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谈到旅游景区标准化,就不得不从标准化管理的来源说起。根据有关资料,标准化管理最初是应用于自工业化生产过程的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应用标准化管理,自工业化生产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生产升本得到明显降低。再将事业回归到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说,旅游行业是一种服务行业,各个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那么,就可以通过实施服务质量标准化这一渠道来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例如,确立旅游景区服务等级形象,并依据标准建立系统的管理、评价、监控体系,以此来实现旅游景区的科学化管理,从而为旅游企业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发展空间。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旅游标准化利于旅游景区增加旅游竞争力
旅游服务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旅游行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等成为旅游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发展旅游标准化,旅游景区通过提升服务和标准化来拓展市场,旅游行业才能从“价格竞争”逐布过渡到“品牌竞争”。通过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能规范旅游行为,优化服务产品,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竞争力,更加有利于旅游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利于塑造企业品牌,促进旅游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更加与众不同。
3.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早在本世纪开始的头十年,我国就相继出台了若干关于发展旅游业的规定和政策,其中明确的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有关规定中着重的强调了要健全旅游业的标准体系,重点保障餐饮、食宿等旅游公共卫生质量,确保安全、卫生、绿色、低碳等标准。可见,旅游景区的标准化是旅游业发展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共同决策,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我国旅游景区标准化应用现状
我国目前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有:《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景区服务指南》、《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燃香安全规范》、《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9部分:旅游景区》等等。行业标准有:《旅游景区旅游者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旅游景区讲解服务规范》、《绿色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规范》等等(详见下表)。
表 已的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上述的这些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从不同的标准和规范的角度对涉及旅游景区不同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要求和规定。分析如下:
1.《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国家标准《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将旅游景区景点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一等级对应于各自所应达到的要求,通过对比旅游景区的实际状况、确定其所在的等级水平,从而督促旅游景区(点)加强景区管理,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景区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2.《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是为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所制定的一项基本规划标准。该标准包括了旅游规划通则的使用范围、引用文件、基本的术语与定义、旅游规划编制的要求、程序、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以及旅游规划的评审、报批和修编等内容。该标准为旅游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依据,是当前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指南。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市场;旅游景区;个性化服务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对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消费潜力,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旅游需求欲望强烈并且闲暇时间较多,周六周日适宜于短途旅游,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黄金周也会有大量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摆脱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每年的寒暑假,更是大学生出游的大好时机。但由于大学生的特点及自身消费能力所限,旅游的花费与一般的成人旅游市场相比,资金较少,购物能力差,利润较低,且操作困难,目前的旅游市场上很少有专门为大学生设计的旅游路线。大学生旅游的普遍模式是到同学所在的城市里去,吃、住、游由同学安排。这种旅游模式费用低、游览灵活、安全性高,为大学生所普遍采用。
武汉大学旅行社曾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做过两次面向4所高校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出游的意愿在95%以上;一家大型旅行社也两次面向重庆市4所高校进行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黄金周有出游意愿的达到90%以上。
这些调查说明,大学生对于出游有相当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和特质的限制,致使大学生对于旅游的需求有异于其他群体。同时明确告诉我们,大学生的出游意向远远大于旅游行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服务,这之间就存在一个巨大的悬殊差距,而这个差距,不仅是大学生对于旅游行业个性化服务的需求空间,也正是我们需要弥补的,旅游行业需要对大学生群体提供更细致的个性化服务。
二、旅游景区开发大学生市场的必要性
大学生群体的活跃性能够为景区的经营和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我国现在大部分景区为大学生提供的大学生价格能够吸引众多大学生游客来弥补景区的空泛时期,这是其他顾客群做不到的。不同的景区对大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些景区对大学生有教育意义,有的对大学生而言有研究意义,所以,景区开发大学生市场势在必行。
景区开发大学生市场的主要限制是景区的宣传不够以及景区的距离限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景区的选择,所以,针对景区开发的不足和大学生的特点我们需要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景区顺利开发大学生市场。
三、景区针对大学生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景区推出参与性内容
旅游目的地是学生考虑出行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景区已经开始在观赏性的内容上添加了不少具有可参与性的内容来获取更多的客源。例如,2007年浙西大峡谷在景区内铺设了一条长约120米的花岗岩溜山旱滑道,游客像幼儿园里的孩子一样,溜着滑梯下山,这既可缓解登山之累,又可在呼啸而过的山风中捕捉一份童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逐渐告别童趣的年龄,所以,对于这样的设计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兴趣。
(二)景区推出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的推出其实早在美国迪斯尼乐园建成时就已经得到确立,并且主题乐园的地位也同样得到旅游行业各细分行业的认可,景区也同样可以发挥这样的优势,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最为典型的就是深圳锦绣中华,它通过对中国不同节日的理解,推出不同主题的景区活动,而学生可以根据对不同节日的兴趣,参与到景区的活动中去,而这样的活动,不仅仅对大学生有吸引力,对于其他的游客也同样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三)景区的学生优惠价格
这是景区针对学生推出的最为重要也最为见效的促销手段,旅游出行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价格,所以,景区针对大学生推出优惠的价格对于吸引和抓住大学生市场具有不小的作用。
景区对于大学生推出的优惠价格主要有学生价格、团体票还有学生折扣等。
四、旅游景区针对大学生市场的个性化服务建议
景区开发大学生市场首先要对大学生市场进行相关分析,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选择标准,具体分析如下:
(一)树立景区主题理念
大学生对于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大部分取决于大学生本身的需求,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景区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确定一个主题理念,它可以是探索性的,可以是欣赏性的,也可以是休闲性的。当主题确定之后,就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进行分类,选择自己最理想的景区目的地。
(二)价格服务突出景区优势
因为大学生本身的特性,即时间的自由性和出行需求强烈两种特性,景区可以将大学生群体列为常客。同时,景区应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尽可能的价格优惠措施,以此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为景区带来效益。
(三)加强在大学生市场内的特色宣传
景区的宣传大部分只是靠旅行社的连带宣传,没有自己单独性的宣传,所以,旅行社能做的宣传只是对景区的一般性的介绍,不会将景区的特色和优势凸显出来,所以景区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网络、媒体以及其他渠道对景区进行宣传。在宣传时应该注意将景区的特色分类,以便吸引不同需求的大学生。
(四)丰富景区内容,做好景区规划工作
不仅仅针对大学生市场,对整个顾客市场都应该如此,景区如果只是空有宣传口号而无实质内容就不会有顾客,更无口碑宣传。所以,想招徕游客首先要丰富自身,做好景区内的清洁保护工作,还要做好景区的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分阶段完善自身,这样才能让游客看到不同时期的景区的进步和改变。
通过《旅游学刊》蒙睿的《我国青少年旅游网络建构的初步探讨》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在对旅游地类型的偏好方面,80%即308人选择“自然风光”,12%即46人选择“人文景观”,8%即31人两者兼有,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在青少年旅游产品设计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这个特点,旅游景区可以有针对性的抓住这个吸引点,突出景区的特色,为学生量身定做旅游景区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又堂.论体验经济与旅游个性化服务[J].社会科学家,2005,(1).
篇10
【关键词】 低碳;规划;旅游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等问题日益凸显。世界能源肆无忌惮的开采和利用,使得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日趋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发展。为此将低碳理念引入旅游规划尤其是旅游风景区的规划研究之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1 旅游风景区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必要性
1.1 旅游风景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旅游风景区开发模式问题
旅游开发商过于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不注重长远发展,过度开发各种资源,加之对生态旅游长期规划及管理不善,出现了一系列破坏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1.1.2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积极推进景区低碳化建设,对于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其系统性则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有助于推动相关企业走低碳之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并且以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为支柱。除此之外,旅游业对其他产业有极强的依赖性及带动性。所以,旅游业走低碳之路,就必然带动相关产业走低碳之路,从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有助于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
2.1 项目概况
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全长20多公里,地处马角坝镇,曲折起伏,蜿蜒自然。马角镇位于中国四川省江油市北部,距江油市区62公里,东与二郎庙镇相邻,南与文胜乡接壤,西与六合乡交界,北与雁门镇毗邻。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林间出没獐、鹿、麝、熊等多种稀有国家级保护动物。
2.2 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
2.2.1 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规划
对旅游风景区进行分级保护可以采用三级保护区划分。将小沟里作为一级保护区,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沟内。禁止携带外来物种进入本区域,禁止在本区域种植、养殖、繁殖其他外来物种,保持生物及景观的原始性和永久性,只为科学研究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科研及保护所用;二级保护区范围为喻家槽向南至牛鼻象。加强对本区内地形地貌、水体、各类物种的本体保护,不得对原有的环境景观进行破坏。三级保护区范围为苦竹园到喻家槽,瓦厂街入口到罗家坡。对该区要强绿化及环境建设,对区内的砍伐林木、开山取土等应严格加以控制。
2.2.2 景区交通体系规划
在景区内主要采用以下四种交通方式(1)步行(2)自行车(3)电瓶车(4)竹筏。整个景区交通方式以步行为主,沿河谷修建木质栈道,就地取材,既亲近自然又节约了成本。疏通原有的马道,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地段尤其是入口到罗家坡、苦竹园到喻家槽之间的马道,此段可采用自行车或者电瓶车为主要交通方式,可以体验骑车观山水的乐趣。在景区的入口到王麻子河坝之间由于水位相对较深可设置竹筏,体验水上的无限乐趣。
2.2.3 运营模式规划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加入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中来,引入公众参与制度,加强舆论监督,更能增强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的活力和生命力。能够加强对景区建设者及所有者的监督,以舆论的力量确保公众权益不被滥用,将低碳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
2.2.4 旅游区环境建设规划
(1) 充分利用低碳建筑材料
对同一建筑而言,如用木结构代替钢结构,可以节省27.75%的能源和39.2%的水,代替混凝土结构可以节省45.24%的能源和46.17%的水。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有着丰富的木材和竹材等资源,景区线路中的一些亭廊、罗家坡处的一些营业性商铺等就可采用木材建造,避免用混凝土结构。竹材本身就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因此竹材是理想的低碳建筑材料。石材作为建筑装修材料,在开发、应用等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低,也是低碳建筑建设的可选材料。景区适当地增加以上材料的使用,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
(2)对苦竹园进行风貌改造
苦竹园将作为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重要的游客接待地,但是由于房屋老化、基础设施落后,需要对当地进行风貌改造。外墙增加保温材料,同时选用LOW-E断热铝合金中空双层玻璃窗,这样更能有效提高建筑热工性能。修建满足游客基本食宿需求的经济型农庄,农庄可以采用具有绝缘和节能特性的供热系统的新技术,使得现代住宅的设计可以更节能、更环保。农庄可以根据当地情况种植绿色食品,菜品都产自当地社区居民的种植园。
(3)合理利用新能源
在苦竹园、罗家坡两处建筑相对密集的地区,屋顶安装太阳能光电板,可以有效吸收太阳能。在屋顶安装“风帽”,完全油风压驱动,利用风压供给建筑内部新鲜的空气,有效地排出室内污浊的气体。充分利用水资源,对农作物采用喷灌、滴灌。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将废水进行二次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可用于灌溉或者冲洗厕所等。此外地热能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在地下200米以内的土壤和地下水中蕴含着低温热能,并且可再生强,将其提取出来不仅实现了地热资源的可再生利用而且真正有效的保护了环境。对于景区内的木材废料、落叶等进行收集处理,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变为沼气,可以有效供当地人使用。
3旅游景区低碳化建设路径选择
低碳旅游景区的培育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举措、协同共进。
3.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在低碳成为世界普遍的诉求后,政府主导旅游就更显得必要与迫切。国家的政策支持是低碳景区建设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出台更加细化的政策法规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激励景区及涉旅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降低碳消耗,并在宣传促销上大力投入,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3.2.营造低碳旅游氛围。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配套设施及员工都会影响景区的氛围。低碳旅游氛围的营造尤其要保证景区自然环境的质量、人文景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基础设施要体现节能低碳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此外,景区服务人员是影响旅游氛围的重要因素,应在形象举止言谈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低碳理念的宣传者。
4 结语
完善的低碳旅游风景区是将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环境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笔者认为对旅游风景区进行规划设计要在低碳理念的指引下进行,要从以下多角度入手:(1)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风景区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加强舆论监督。(2)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和经营者低碳环保的意识。(3)设计师要增强自身素质,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4)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体制、等各个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蓉,吴长年,何芸,吴金莲.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从理念到实践[J].环境保护科学,2011,(37):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