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语文教学教什么
关于“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看来“语文”的含义,也就是语言。顾黄初先生则进一步指出:“书面语和口头语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符号。”由此可以得出语文的性质:符号性、工具性、社会性。显然语文中包含着各种信息,在实际运用中承载着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意、理、趣。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广大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的核心,应该是语言教学的落实。不仅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国语言的能力。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尤其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学习、掌握一定量的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学以致用。我们语文教师工作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即在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具有崇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健康高尚审美观念的21世纪新人。
搞好语文教学工作,必须研究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三个教学要素的基本特征,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况,充分有效利用教学活动空间。理出头绪,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所有的教学活动,被要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这就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现时期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须建构起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教材的组织以及环境的协调相统一的新型教学模式。尤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我对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的探索
回顾语文执教经历,虽然也曾口若悬河,占用了学生课堂宝贵时间,也曾一度不辞辛苦“刻卷忙”,但自从转变了教学观念,还是有些经验可以总结的。
(一) 语文知识积累不可或缺
语文知识包括标点、字、词、句、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没有语文知识,便似劳动者缺乏从事生产、劳动的工具一样,不可能会有高效率。只会兴“欲济无舟楫”之叹。问题在于,采取何种方式积累语文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我认为,必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揣摩,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目的;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本领。魏书生先生的“知识树”就曾给我强烈的启示。否则语文教学便成了“空中楼阁”。这一点,毋庸置疑。
(二) 教学氛围优化不可忽视
语文教师尤其须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每一次踏着铃声步入教室,我都会用充满着期待与热情的目光与每一位同学打招呼。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以通俗、明快、不乏幽默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时常以信手拈来的“名言锦句”或浓缩或升华我的观点。始终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不断尝试“情境教学”。喜欢置身同学之中,或“舌战群儒”、“面无倦色”;或“一石击起千层浪”,引爆争论的火药;或威仪尽失,急掩口误,或愁眉顿展,恍然大悟;或口中连声道谢,拱手频频施礼;或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与学生同喜春雨遥看之乐,共悲闰土隔膜之苦。同赞老头子智斗鬼子兵之英勇,共讽统治者喟叹天下无马之搞笑。课下里我亦有静闹二友,静友者,书卷也;闹友者,学生也。君不见游戏操场双杠上,振臂一呼拥学堂。师生同乐无亲疏,尽遗忘,囊中羞涩行路忙!莫愁天涯无知己,如今老师也疯狂。
(三) 教法与学法不可无视
简言之,教法的秘诀在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学法的真谛即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旧课文要常教常新,老面孔要常变常鲜。如在解读文本时,或直入重心,中心突破;或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或抓住一点,辐射全篇……尤其要注重质疑问难,使教学有的放矢。对于学生宝贵的发问,教师正确的态度应是:提倡、鼓励、引导。对于问题的解决,要打破教师包办的局面。有时可启发学生互相解疑;有时可引导学生自主解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做到学生质疑、释疑在前,教师解惑、点拨在后。对于学法指导的重要意义,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学法指导一般有:① 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② 教师示范,展示学法;③ 举一反三,迁移学法;④ 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要与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相联系。切不可机械、随意。
(四) 必要的训练不可漠视
寓教于乐的原则也可以延伸到适度训练中去。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多动脑筋、诱导同学们产生对“操练”的热情。“多流汗”、“养好兵”。通过适量训练,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记住更多的词语、句子,记住更多的典范诗文,探究出深埋的微言大义,提炼出种种学习规律。巩固各种知识,形成巧妙技能。叶圣陶先生就曾强调,“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对教学中训练的目的阐述得入木三分。体坛健儿奥运会上,欲再续辉煌,能缺少训练与实战吗?“卖油翁”出神入化的“酌油”之技,不也来自“无他,惟手熟耳”的长期训练吗?“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也应该是先训练后成才的道理。能力的培养与实践需有矢志不移的坚强意志,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十年磨一剑的韧性和气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五) 语文实践活动不可小视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生活的。”这是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新定位。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语文实践课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体现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种。内容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由学生设计;形式既可群体参与,也可单个完成。本着“大语文”课观念,对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内容。
1. 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设计课堂实践内容。记叙文的学习,突出学生叙述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如复述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朗读训练等。议论文的学习,安排新锐观点展示;论据列示;我所知道的论证过程。汉语知识部分的学习,组织成语接龙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活动,在老师精心组织下,使学生的亮点频频闪烁,使同学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日俱增。
2. 广泛发动同学参与课外实践活动。(1) 听得入神。组织班委利用活动课,摹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举办“阅读与欣赏”节目;“周二(周三)晨读读报”活动。(2) 说得精彩。推行“课前三分钟讲演”活动,不定期摹仿中央电视台名嘴,开辟“说三道四”板块;布置编写、演出课本剧任务等。(3) 读得广泛。建立读书(报)小组,自筹班级图书室。要求:在校期间阅读以短小篇幅的文章为主;节假日推荐阅读长篇;读实用、健康,有品味的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做笔记。(4) 写得畅快。鼓励对外投稿;收集、自制对联;举办小小诗会;适逢运动会必组织阵容强大的通讯报道组;撰写南京导游词;关注建设发展,收集有关宣传标语、文告词;纠正店面广告错别字;开辟班级网站;成立黑板报宣传小组;每月自编一期小报等。
篇2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意识;高中语文教学;创造能力;培养
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有效地发挥,是现代化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在高中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行了明确,所以,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上。进行个性化教育,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以有效地促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是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所推崇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来进行展开。
一、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进行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缺少创新,只是将课文的内容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但是,探究性教学可以将课堂的乐趣进行增加,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行提升,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的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主体性的意识也只能是空谈。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将课题自己来选定,然后,学生再以小组的形式,将本小组课题内容的讨论进行展示,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课题研究的参与时,将自己的观点充分地表达出来,学生自己在进行课题选择时,也能有可以说的话。例如,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将课文讲解完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始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另一首徐志摩的诗歌选择来进行赏析,让学生思考本组为什么要选择这首诗歌,将这首诗歌最打动人的地方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时,教师应该注意,不要硬性地将一些思考的方法灌输给学生,不可以像上课一样,对学生进行强制性地要求回答一些要点,而是对学生思想的表达进行重视。
二、留足思考的时间
如果想要在语文的课堂上,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就需要在课堂上将充足的思考时间给学生留出来,尤其是那些多数学生都感到比较难理解的课文。例如,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进行预习时,就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将很难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对学生预习中理解不了的要点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然后,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进行概括,在进行概括的同时,做一下对比,发现学生自己预习的理解,与教师讲解后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掌握。教师在这一系列的讲解中都应该对学生进行观察,给学生留下充沛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充分地理解。
三、利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该进行反馈和评价,有利于学生将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发现,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提升。但是,在进行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考试成绩进行过度地重视,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却忽视了,会导致教学评价一元化,对学生不能合理地进行评价。所以,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教学评价,尤其是学生在表达观点时的表现,教师及时的教学评价来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例如,学习《哈姆雷特》时,学生的观点会不同,教师在将学生的观点听完时,就应该进行及时地评价。但是,评价不单纯是错或对,而是将学生全面的思考进行有效地引导,并将一些犀利而新颖的观点进行表扬,将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信心进行有效地提升。
四、提升教师的审美素质
审美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就是语文教师,所以,教师的审美水平和素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传统语文的教学中,若教师自身对审美的理解和领悟都比较欠缺,就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获得有所阻碍。教学作用是利用文学作品的美感,向学生将美好的愿望进行传达。若教师无法用自身的能力将文化美感进行描绘,又怎么谈得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例如,学习《背影》时,若教师在进行课文教授以前,不能将学生对父爱的思考激发起来,使学生无法与作者感情有共鸣产生,作者对父亲深沉的爱,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也无法将自身的情感从优秀的作品中升华出来。
五、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应该将课堂的气氛进行活跃。在课程开始以前,让学生将课程内容进行自主接触,将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提出,不要用教师固定的思维将学生进行制约,使语文的教学寓教于乐,利用一些小活动或小游戏,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起来。例如,学习《茶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扮演剧情中的角色,使学生对作者角色性格特征的塑造得以了解。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将幽默的语言及故事进行加入,分层教授课堂的知识,给学生进行互动的机会,从不同层面对知识进行掌握。将高中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实际进行统一,对于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明确了解。教师用亲和力将学生进行感染,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得以活跃。教师在课堂的授课中,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进行改变。例如,教师可以将诗歌亲自进行朗诵,使学生能够对诗歌的寓意更深入地进行了解,致使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兴趣得以有效地增加。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意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实践方法,来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提升。但是,这些方法需要进行不断地改进,找到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索,将学生主体性意识进行有效地提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将自己的角色进行改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将思考要点直接告诉学生,从监督者变成引导者。
六、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怎样将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重要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因为自主性比较强,教师应该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加强,使学生自我理解的思考能力得以有效地提升。在进行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培养非常重要。但是,从当前来看,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将正确的教学途径找到,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激发起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科学性地培养。
作者:高原 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清原高中
参考文献:
[1]吕高桥.高中语文课堂的文学接受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盛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哲学意识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曹敏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黄国华.主体性教学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体现[J].中学语文,2016,(06):34-35.
[5]胡耀超.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6,(05):260.
[6]邓余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55-56.
篇3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兴趣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语文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兴趣,善于把握机会,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之达到“寓知于乐,以趣促学”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就本人的体会而言,一是要提高对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认识。认识提高了,就会变“厌学语文”为“愿学语文”、“要学语文”。二是要有方法。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示范,或图示,或引导,或设疑,或欣赏。三是要有活动。即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比如作社会调查、举行课外阅读等等。比如在讲解《愚公移山》时,可以设置“如果你今天遇到愚公面山而居的困难,你该怎么办?”的问题,或“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愚公这种子子孙孙简单劳动行吗?”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对课文设置的结尾提出质疑:“搬山不如搬家”“搬山不如挖隧道”“搬山不如买直升飞机”等等。学生的回答丰富多采,学生求知之乐清晰可见。如设置“今天有愚公吗?”“当今的社会还需要愚公精神吗?”等问题,学生不仅会回答出不拘一种形式的答案(这正是今天我们的教学所要达到的),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启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对学生的各种看法和见解,即便是错误的,也不能粗暴否定,而是从积极方面加以引导,将学生创新的潜力的火花得到燃烧。
二、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以自由发表观点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说、去讨论,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培养主动参与,启迪思维、培养智能的目的,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一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双向交流的教学民主氛围,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独特的见解,甚至进发出可贵的创新思维火花。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天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的身份激励学生学习,也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学习,用平等的人格和真诚、热情的胸怀与学生沟通。二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教师教的活动必须为学生学的活动服务,使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不提问题是不懂的表现,能积极地提出问题往往是深入钻研的结果。三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或回答错误时,教师不应该指责、批评学生,而应该循循善诱,耐心地启发学生,直到他回答出正确的答案。通常粗暴的批评只会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洲某部落是这样对待犯了错误的人:部落里所有人围坐在一起,一个一个轮流赞美他,细数他所有的优点。这样就不会使一个人因一件错事而丧失自信。这一点值得我们教师学习。
篇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学生生主体性和素质教育核心的认识,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1、前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主体性是主体对客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主体是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人是作为历史的和现实的主体出现的,人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人是社会性主体。关于学生主体性,有许多文章谈过,并提出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并采用注重满足学生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依然还存在着教学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以至于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主体性理论的认识
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既能呈现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由人的知、情、意等要素构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从其内在的标准出发对世界以及对自身进行改造,人的主体地位才得以确立。一个人的思想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任何现实的人作为主体不仅有生存的需要,而且有实现其价值的生存需要。在做好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一系列心理原则和心理方法,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基础较一致的条件下,由于学生主观努力不一样,因而学习效果也不同。教师要通过提高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主体性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教学民主,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而是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又能使高中生的本性、其尊严、和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挥,从而促进高中学生的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3.1 注重情感沟通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充分理解学生主体的不同需要,了解和承认学生主体的差异,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客体的价值,给予不同学生以不同的学习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高中语文教学要研究高中生的情感及其规律,激发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师道尊严”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教师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对学生亲切、平等,能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学生交朋友。学生能够结合教师的主导意图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学生主体地位确立后就能自我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助于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高中生由于自己思想原因及外部种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情绪的多次反复,阻碍情感的培养,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情感沟通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3.2 重视意志的培养
意志是指人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行动紧密联系。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一教学前沿阵地对学生进行主体意识培养,能够让他们开始主动了解世界、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通常情况下,学生积极或消极的学习心态、主动或被动的学习方式决定了学习的效果,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意识,调动学生追求成功、成才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用语文教材中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受教育者,发挥他们的人格魅力,激起进一步锻炼的信心和积极性。
3.3 认清学生需要
需要是人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源。人的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愿望而进行的行动。要善于通过学生的外部行为来把握他们的内部需要和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凡是有关行为产生的原因都可以成为动机。心理学揭示了动机是人的认识的内在动力,动机调动、激发着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是通过他们的行为表露出来的,行为是满足需要的活动和途径。通过准确把握学生的需要和动机,以相应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良好、健康的兴趣。培养和激发学生良好的兴趣,是陶冶高尚情操、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把社会的要求变为学生内在的兴趣,把高中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4、结语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瞬信息急剧膨胀的时代,学会学习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语文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改革开放形势下高中学生的实际,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激发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 孙玉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J].新课程(教师),2009/0.5
篇5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主体性阅读 教学思考
课堂提问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摆脱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而变成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老师引导得出答案的双向互动交流学习。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就使提问教学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因此课堂提问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所谓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和推崇的。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营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和自主,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造欲和探究欲。要想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与激情,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也并非仅在课堂上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教学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润物细无声”的点滴渗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都应学会耐心倾听,尊重同学的发言。老师不能在没有听完学生观点的情况下,就打断学生的发言,发表自己的“正确答案”。学生也不能在别人发言或表演时嘲笑、吵闹,要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教师应时刻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听取别人的观点,听的时候注意想想他人的观点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自己有什么补充。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孙权劝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多遍,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疏通课文的环节,教师走下讲台,在学生间巡回,俯身指导,然后面带微笑,亲切地询问学生:“读过之后,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马上主动举手提问,教师没有马上解答,而是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当学生提问告一段落后,看来似乎已经解决问题了,其实还有很多重点、难点需要突出强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在这个时候发挥出来。老师说:“还有问题吗?没问题了?那老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来帮我解答一下,怎么样?”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跃跃欲试。于是,这篇文言文的重点、难点就在这样的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巧妙而自然地解决了。
二、教师必须摆正地位,巧妙处理好主导与自主的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样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只有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以多种形式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强化语文学习效果。开展学生活动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疏导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的,又可以是由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的。问题可以是语文学科内部的问题,如“‘我’从相隔两千余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又和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去谋生。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真的不感到留恋吗?为什么不留恋呢?”。又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有关问题,如:怎样从古代诗词中,看气候和季节的关系,看我国气候的变化发展?问题可以是单一性的,如:孟子提倡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岳阳楼记》一文直接抒发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也可以是综合性的,还可以是单纯的语文问题。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三、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要研究、探索一些适合在课堂上进行的行之有效的训练语言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短小优美的现代散文或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曾做过成功的探索。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部分早读课时间坚持教学生读诗,以涓涓诗歌甘泉渗入学生心田,每周两三首,每次一二十分钟,精心滴灌,学生兴味盎然”。再如,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对子”的训练。对联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还要求意义相连、平仄协调。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运用这一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一种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即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依然比较薄弱,有鉴于此,笔者从课堂教学重在引导、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师生实现平等对话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的基本策略,以期打破课堂的沉寂,重现教学的活力。
【关键词】主体参与;引导;思维;对话;策略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尽管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仍有不少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会学生主动学习语文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并没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必须采取策略改变现状。那么究竟采取何种策略,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呢?
1.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 新课标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平台,使交流的范围由小到大,让思维的碰撞不断闪现火花。其次,教师要在教学关键处施加点拨:在学生徘徊彷徨时指引方向,在学生束手无策时指点迷津,在学生畏缩不前时热情鼓励,在学生垂头丧气时亲切抚慰,在学生获取成功时给予赞扬……教师在其间要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施教导向,适时因势利导,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合。第三,教师要善于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激活思维,培养能力。第四,教师应井然有序地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努力作到张弛自如,收放有度。学生的思维可以向四面八方扩展,但必须脚踏实地,合情合理。
2. 积极调动学生思维 新课标要求要重在引导学生,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能起点拨、帮助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以高涨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呢?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譬如在《江南的冬景》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就采取了这样的教学策略:首先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几幅不同地区的冬景,让学生对这几幅冬景图进行对比分析,用文字表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再把他们所描述出来的冬景与课文中的江南冬景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作者之间的差异之处,对于相近甚至不同的观点可经过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快乐。
3. 师生实现平等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思考,共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体验,碰撞彼此的观念,以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课堂生成,整合教学资源,进而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平等对话”,就要让课堂的信息交流立体化。
教师要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不仅要让学生互通有无,实现“互补”,更要让学生横向交流、纵向交流,进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平等对话”,就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作为学习者,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接受教师的指导;作为建构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选择、评价、重组和整合,进而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学生就会就知识质疑、对教师发问、向权威挑战……也许学生的质疑毫不留情,发问单刀直入,挑战咄咄逼人,但毕竟学生的思维撞击出了火花,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思维成果,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平等对话”,必须发挥教师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篇7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情感”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布满热情地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布满激情的我”。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观察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爱好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融入课文,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在教学我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漂亮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漂亮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布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漂亮,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专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篇8
1 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在学习中要能发挥主体作用,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为什么而学习,丧失了奋斗目标,也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其学习态度就表现出懒散、懈怠的状况,学习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思想教育人手,帮助学生认清搞好语文学习,丰富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素质,对搞好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面对21世纪,没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难以适应的。因此搞好语文学习,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学生本身必须具备的素质。再则,面对祖国人民的培养、父母师长的教育与期望,也促使我们学生不能不好好学习。因此我们必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懂得要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人民的培养,报答父母师长的深思和厚望。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能更加努力地刻苦学习,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必须搞好。
2 以学生为主体,怎样学就怎样教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根据学生学的需要,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怎样学,教师就要怎样去教、去引导,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前提下,要确定教学重难点,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教学中恰当适时地给予指导。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做各种练习题和训练。当他们遇到实际困难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释疑解难,给学生以帮助。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为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既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可能深刻透彻。教师要把握契机,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排难解疑,而学生的学习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序地进行,绝不是盲目地、随意地去学习。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总体目标仍是一致的。
3 以"启发式"激发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孔予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又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话强调了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启发指导,与学生的积极反应,是互相配合的两个主要因素,同时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活的知识,使学生能举一而反三。教师的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激起学生思考、质疑、问难,然后把握契机,适时地给学生引导解答。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去疑、去问,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课文。所以教师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疑而问,有难而学,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认真、学得深透。同时要使学生把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能举一反三,解决学习中的新问题。总之,教师的教学活动要能跟学生的主动积极反应和谐默契地配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这样就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
4 提倡勤练习,多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要求做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同时根据读、捂、思、听、说、写几个方面去安排适当的训练内容。课堂上.对课文可采取学生喜欢的多种形式阅读,如朗读、默读、分角色读,在阅读中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的理解除听教师的讲解外,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辨析,从中悟出正确的道理。另外,除作文外,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出来,或根据所学的写作方法摹写或创作相应体裁的作文。要鼓励他们写日记、读书笔记等,训练写作能力。这样就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方位语文训练的方式,从而在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5 课内外结合,开展适当的课外活动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体意识;培养
我们所说的主体意识不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系统,我们所说的自主性就是学生自己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安
排,自由地对自己的学生进度进行支配,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能力的一个重要提升。
一、主体意识培养的误区
1.学生学习被动
在这个阶段是学生进行高中语文学习,在表面上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以及重视,主观能动性在这里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其实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没有摆脱被传统教育观念束缚的情况,老师在进行课堂讲述的过程中,都是围绕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引导的,很多的问题使学生只能不断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表面是进行了师生互动,实际上还是由老师来进行教学主导。
2.过于追求直观效果
我们可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运用现代技术来给学生呈现直观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不能舍本逐末进而忽略了我们进行教学的实质性内容。比如,我们在进行课外《归园田居》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当时陶渊明的生活状况,老师可以把课外内容设计成Flas的形式,这样能够给学生一种直观呈现。我们在进行这一课教学的时候还要注重作者的情感表述,作者怀才不遇、愤恨归隐的情怀,就不可能通过Flash来完全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在过分追求直观效果的同时,没有对作者极具表现力的文字进行欣赏,可以说也是一种非常失败的教学。
二、主体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活动中加大情感交流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以及生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对情感的交流以及强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情感交流是非常顺畅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愉悦感,那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比如,在进行《再别康桥》这课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时候尽量不要给学生进行问题的预设,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进行问题的解答,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主体性。每一个学生对于课文关注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诗歌的语言艺术,感觉诗歌在朗诵起来是非常的优美,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展开集体讨论,诗歌优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大家进行思考以及资料的查阅,经过老师点拨最后了解到,《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这样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的知识就会不断得以深化。
2.进行任务分配来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提高
要想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就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并且获得成功,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开展情景表演,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编排、表演,比如说《荆轲刺秦王》这一段我们就能够进行情景再现,我们可以找几个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为了把握好角色就会主动进行资料的查阅,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够自觉地了解人物性格,荆轲的英武侠义,视死如归,刚烈率直;太子丹目光短浅,多疑任性,以私害公;樊于期英勇无畏,大义刚烈,赤诚侠义;秦武阳慌乱胆怯,缺少应变。学生对人物进行了了解,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就会恰当地、充分地展示,观看的其他学生也会加深学习印象。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会主动进行思考,我们也可以设定出几个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探究。这样通过任务型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
总之,在进行高中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的时候,要了解在主体意识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才能够有所侧重。通过在教学的时候加大情感交流,在进行任务分配的时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推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姜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有效教学的实施[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6):3-5.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 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22-01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样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根据当前语文教学停滞不前、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我认为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学习的主体是自己,千古不易,自己努力,才有进步,教师与朋友无论如何高明,总之只能从旁启发,尽切磋的责任,代替学习是不可能的。老先生的话,正是说明了学习的主体在教与学中的地位,也说明了教与学的关系:教是外因,学是内因。这两者之间起决定因素的是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学生认知的目标最终要依赖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完成。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当身体力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满怀信心地有创造性地去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是认识中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基点。只有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才会完全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满堂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由纯粹的被动的接受、储存知识转为有意识、有目的、有创造性地去获取知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其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从教的角度看,学生是教的对象,是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体现者,是教育的客体。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及转化学生思想等,都必须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做到。从这点来看,教的过程的实质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行动,离开了学生这个自觉行动,教师的教就会落空,那么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就不会按照教师期望的方向转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表明了学生主体的地位。
二、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从学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有自主作用和独立的倾向。无论教师的教育影响作用多大,学生都有取舍、过滤的自,如何学习、做怎样的人,学生都有自己进行选择的独立倾向,因而教师在教育中应充分尊重他们的这种自和独立性,不能强求一律或包办代替,而是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促进其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也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他们知识、智能和体力的综合运用。学生不希望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也渴望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有所创造发展。对于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他们也会持否定态度,有自己的新思维方式,要求有表现机会。在语文课堂中表现为不囿于教师的固有思维,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苟同于教师的理解方式,而是综合自己的经历和知识 ,有自己的思想见地;也不肓从于教师既定的答案,而是进行多方考虑,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呢?这就不仅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鼓励他们的创造热情,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使其主体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更具体一点来说就是:
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情感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赞可夫的教育观点之一。他认为,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学习的“内部诱因”,他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同样的,在语文教学中积极的学习态度会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独立的能动的学习自律,并产生积极的意志和信念,在这样一种精神下学习,肯定是高效率的学习。相反,消极的学习态度就会导致“主体”地位的自我丧失而陷入“被动”应付状态,学习质量就很难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地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便其产生积极的意志力与旺盛的求知欲,保证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要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符合学生需求的积极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与需要密切相关。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需要与否和需要的强烈程度,往往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和兴趣的浓厚程度,只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强烈的要求和欲望,学习起来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语文教材里不少古今中外名篇立意深邃,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感染力强,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由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与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有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自控能力及创造能力。这些能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灵活设计教案、练习,像布置课前预习讨论题、课堂质疑――讨论――解疑、课内语文竞赛、开辟第二课堂等都是可取的做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正如德国第斯多惠说的:“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或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就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水平,反过来,学生拥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充分的体现出来。
三、确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