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深度教学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深度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素养深度教学

篇1

一、基于核心素养深度教学内涵

核心素养具有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是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素养不只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的重要性。(见图1)C=(S+K)A,即核心素养是人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乘积,不是简单地相加。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是素养量的聚焦,更是素养质的提升。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已初步确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已经明确,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才能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的质?答案只有一个,聚焦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

李松林教授指出:“深度教学就是触及教学的底部和本质的教学” 。既然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多维融合,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的底部必然指向知识的依托地“学科教材”、技能的生发地“学习过程”和态度的涵养地“学生心灵”。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深度教学是学科思想与方法、学生兴趣与情感和学习建构与发展交互融合的“S3”教学模式。(见图2)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特点

根据深度教学内涵,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认为地理学科深度教学的特点有:

(一)从学科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任何教学如果不能触及学科教材本质,其教学效果必然是浅显的。李松林教授认为:“知识涉及四个层面,即符号系统、信息系统、逻辑系统和意义系统,形成知识的四重结构。”(见图3)

地理符号系统是指地理教材的图表和文字,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地理符号所传递出来的内容,地理逻辑系统是指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综合,地理意义系统是指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初中地理教材有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部分知识内容(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之问今天又成为地理教师的重要议题,深度教学究竟要教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学习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世界按尺度不同可划分不同的区域、二百多个国家,如果让学生在学校期间一一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教材提供五个国家和五个地区的地理知识,显然不能代表对世界地理整体、全面、系统的把握。编者提供一洲、五区和五国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洲、地区和国家的具体知识,更重要地在于把握地理学科教材本|,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并使之成为学生继续学习地理知识的羽翼,一言简之,就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思想与方法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理念上要树立地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上要重视地理思想和方法目标的设计,教材分析上要挖掘教材蕴藏的地理思想和方法,教学方法上要以地理思想和方法为指导设计学法和教法,教学评价上要注重地理思想和方法的评价。

(二)从学生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主体兴趣和情感的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充分参与的热情,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学习、被教育的境地,深度教学不可能真正发生。深度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内源性学习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始于新奇,决定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度,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会驱动他们探究动物独特性的奥秘;情感重在共鸣,中东地区战火纷纷,儿童失去亲人的痛苦眼神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急切探究这个富饶却又充满血泪的地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决定着学习的持久度,持久的学习是学生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学天地人事,育价值观念” 是深度教学的重要体现。

(三)从学习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过程建构和发展的教学

M.戴维・梅里尔指出:“尽管当今的学习机会和环境跟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但每一个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机制并没有改变。”地理学习本质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能够认识地理事物?为什么能够形成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影响地理课堂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李松林教授把心灵结构分成心智、心意和心事,心智是心灵理性部分,而心事是心灵感性部分,心意则是心智和心事共同作用的意义结构。脑科学研究表明,脑是学习的器官,左脑是语言脑、逻辑脑、知性脑,右脑是形象脑、直观脑和感性脑,左右脑在间脑的作用下,共同建构意义,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心灵具有天生的意向性,大脑具有寻找和建构意义的功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心灵的官能,充分利用左右脑的功能,把地理感性学习和地理理性学习相结合,才能完整建构地理意义。(见图4)

意义建构就是建立新联系的过程。如学习《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时,学生最先感知的是地理景观图片,西北地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学生对其抽象为气候干旱;学生通过西北地区绿洲农业、塞上江南(两个平原),抽象为西北地区农业为灌溉农业;通过西北地区优良畜种,看出本区以畜牧业为主。这是学生第一个层次抽象,再把抽象的三个要素进行联系,发现本区干旱的气候制约着以灌溉农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达,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进行了第二次抽象。通过西北地区景观东西部的差异的比较,也直接抽象成第二层次差异性。地理意义的建构联系,既有同层横向联系,也有异层纵向联系。从具体到抽象以归纳的方式实现意义建构,从抽象到具体以演绎的方式进行能力训练。(见图5)

学生这个建构过程还必须遵循阶段发展理论。“发展乃是指一个人在与周围人交往的过程中,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地理教师在深度理解教材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学前知识、生活经验,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定为现实水平,通过独立阅读图表完成任务定为实际发展水平,在同伴和老师帮助下能够完成任务定为潜在发展水平,在两种水平之间确定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设置情境问题,才能让学生有适切压力,才能激发学生挑战精神,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在最近发展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建立在学生特定发展水平之上。(见图6)李松林教授把知识分成经验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思想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相应每类知识也有五个层次水平,即经验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水平、价值水平。这就告诉我们地理课堂知识的学习呈进阶式,“设定怎样的学习序列,学习者依此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而逐渐进阶,最终达到较高水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观念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从初中到高中,从学校到社会呈螺旋式、渐进式、阶梯式发展,最终指向培养地球村活跃而负责的公民。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实施

根据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内涵和特点,深度教学应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好(effective)、效率高(efficient)和参与度大(engagement),应该具有怎样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施深度教学达到e3最大效度教学?我们可以借鉴M.戴维・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和李宗录老师的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图探式”地理课堂教学,尝试探索实施深度教学的途径。

(一)图探式教学结构原理(图7)

1.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地理问题解决的探究教学。

地理教材由图像系统、文字系统和数据系统组成,地理新课标中教学内容标准共94条,其中明确提到“运用地图”的有50条; 2012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共412页,而图幅数量为555幅,这就充分说明地理教学是一部图学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并不能主动去阅读地理图表,他们只关注文字系统。如何突出地理图像系统?关键在于设计地理问题,让学生带着地理问题去阅读地理图表。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在现实世界问题或者任务情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教师要精心研究图文系统,转化成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地理问题成为学生与图像之间的纽带,从而让学生深入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地理知识的再造。

2.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对话交流的活动教学。

梅里尔认为:“基于问题学习和基于同伴教学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具体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观察、思考、讲解、分享、讨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为中心,学生系列活动是为了建构意义,对话学习是建构意义的核心。佐藤学认为“在对话学习中重建世界、重建自身与重建伙伴”, 对话交流的活动成功完成对真理的探索和对自我的认识。佐藤正夫认为:“一切对话无非由说话与用于深思的时间空当所组成。”要求学生围绕情境问题深入思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的多向对话交流,课堂教学深度的体现指标就是学生对话交流内容的深度、质疑的深度、表达的深度,离开学生深思熟虑,深度教学无法形成。

3.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深度反思的建构教学。

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反思、讨论和巩固新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反思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贯彻课堂教学始终。在情境问题解决时,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要反思自己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的不足,并寻求问}解决思想和方法,从而不断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建构知识网络时,我们习惯性让学生进行课堂学结。这一环节的学生反思,李松林教授认为有四个层次,即回顾、归纳、追究、批判。多数学生能够把本节课知识点总结出来,处于“回顾”层次,个别学生能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知识网格,达到第二个层次“归纳”,却很少有学生对知识进行追究和批判,这是我们图探式教学课堂深化努力的方向。

(二)图探式教学课堂流程

根据“图探式”教学聚焦问题、对话交流、反思建构等原理,我们设计了图探式教学流程,具体教学流程如见图8。

篇2

盛建武初中数学名师教师工作坊研修,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为主题,以学习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上研修与线下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个人研修与小组互助相结合;专家引领与自我研修相结合;专业考核与自我展示相结合等方式,集中解决数学课程教学关键问题,促进学员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学理观念、提高文本解读水平,为数学教师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为全省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研修主题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主要研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案例研究等。

二、研修需求分析

1、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笮化”,重知识轻能力、重解题轻思想方法、重结论轻过程。二是理论与实践脱离,会说的不少,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不多。三是教学方式陈旧,轻教学重训练,刷题仍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

2、当前,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省、市、区都有“双减”文件与措施),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负提质是关键)。

3、很多教师有自己发展的要求,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提高自己,教师也有展示自己的要求,通过展示与同行同研共享,共同成长。

三、研修对象与时间

盛建武初中数学名师教师工作坊包括线上研修线下集中研修两部分,其中线上研修教师200人,根据线上研修考评情况选择100人参加线下集中研修。

工作坊线上研修时间:2021年8月20日至11月20日。集中线下研修时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3天):2021年10月29日至31日,报到时间:2021年10月28日14:00—18:00。第二阶段(2天):2021年11月1日至15日,分组进行自我研修与展示,按地域分5个组进行。

四、研修目标与任务

1、引导参培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方法,开发主题式教学内容,改变教师教数学教材的行为习惯,提高数学课程教学效率。

2、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式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容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思维,体验积极的情感态度,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与解读

1.核心素养概念形成追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也积极响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核心素养都成为教育界的高频热词。追根溯源,国际上最早提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于1997年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项目,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后来各各国家也在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比如:加拿大将核心素养列为学生毕业中必要的学习成绩。澳大利亚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将各项能力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去。2.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既有总目标需要完成,又有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所以要想让这些目标充分落实就需要与核心素养的完美结合。经查阅相关资料显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致包含四方面的内容:“理性精神、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法治意识”。(1)政治认同。是指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义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对所建立的社会阶级、社会制度、政治权力公民的认可与接纳,并且在规范的前提下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2)公共参与。所谓公共参与是指在社会各方面中,人们对经济、文化、政治的关注。所以公共参与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旨在推动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立场来参与社会生活,如在政治方面,依法行使选举权、建议权和监督权,积极参加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提升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3)法治意识。笔者认为,法治意识是社会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的有关法的知识、想法、态度,反映出人们对法律的全面认识水平以及自觉地遵守法律的行为。(4)理性精神。在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中的理性精神,主要是在当前纷乱复杂的社会时,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考问题,进而做出理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时,应有辩证思考、根据事实、与时俱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要求

1.课堂教学目标确立精准化——聚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把核心素养应用到学生身上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辅助的教学目标能够更好的增强三维目标的作用,让每一堂课的每一环节都是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努力。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教学要求就是把宏观的课程标准变成具体可实践的教学目标,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这样核心素养这些上位概念就会在三维的教学目标中得到落实。但是每一节课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不同,因此要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灵活地制定目标。2.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最优——发展核心素养。随着教学中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多。虽然我们有了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要根据教师特点、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首先,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观就由知识向能力素养转变,学生观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知识还要注重能力的提高,那么教师选择方法的目标在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品质素养的提升,比如:讲授法的基础上选择合作探究法。其次,教学方法选择针对性与灵活性统一。由于每一节课的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要把握方法的针对性。如果长期的重复一种教学方法,师生就会产生疲劳感。所以要有灵活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要求

1.教师深度剖析教材中包含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共四册书,每一册书都有自己的体系建构。因此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把它列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发展核心素养。比如必修一《经济生活》看似是一些经济常识但是包含很多“政治认同”的因素。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现象是一方面,更重要让学生增加政治认同,产生一种归属。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深度剖析教材,利用学科知识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生成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是能力的提升、品质的培养。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让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性,就需要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之中。“政治认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不再是强行的灌输,而是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发自内心的认可。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过程,既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又需要教师刻苦钻研教材,剖析教材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因素。所以需要教师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但是由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差异,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还需不断完善。

作者:许欣然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互动;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的生命和灵魂,是最能够体现学生能力和数学品质的关键要素,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所在。不少学生平时考试成绩不错,但是,以后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其根本原因是其数学素养相对较差,从根本上限制了他在数学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空间和提升高度。因此,高中数学一定要重视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注重问题设置和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在问题互动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坚持师生高效率教学互动,以问题导向营造核心素养生成情境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过程,也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和实效性的重要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高中数学在“问题-互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为教学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问题―互动教学是一种模式,问题为互动提供了媒介载体,互动保障了问题教学的有效性,而核心素养则是为其明确了重心。数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真正感知体验和迁移,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分析来锻炼思维和能力,高中数学结合学生基础,创设以问题导向的互动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互动交流中生成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例如,学习“任意角”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联想有关角的实际例子,学生开始互动讨论,他们找到了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跳水表演中有个动作在空中转三圈,再进入水中,会听到解说员专业的术语“向下转体1080b”;在观看体操表演过程中,也有在单杠或者双杠上“左后转体720b”的解说。还有时间调整是常见的事情。此时教师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上面的1080b和720b已经超出了初中阶段的关于角的度数的范围,尤其是矫正时钟,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如何来表示其不同?由此来让学生树立角的方向概念,并由此产生角的正负问题,逆时针旋转形成的角定为正角,而顺时针形成的则为负角。这样的问题和互动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让他们从具体生活应用中感知数学,学会分析和表述,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数学的核心素养。

二、以问题为媒介展开深度互动,实现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目标融合

高中数学“问题―互动”教学引发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模式变革,真正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带来全新的体验,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思考的主体,能够将数学课堂生成一个更富动态变化的有机生态复合体。促进学生更好地认知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让数学课堂真正回归,凸显数学教学的本真。基于“问题―互动”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教学,问题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媒介,是互动的基础,在互动教学中能够突出问题要求,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思考和实践,感知生活和生产现象中的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结果之间的对接关系,将问题解决与学习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融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真正面向社会生活,面向更加广阔的生产实践,用数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在互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和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精心选择和设计问题主线,实现数学知识与核心素养的粘合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重视问的选择和分配组合,一方面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和设置问题,并做好问题的排序和投放频率,确保问题能够带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锻炼基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将数学教学内容和数学核心素养深度粘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单独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核心素养分析,而应寓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之中。以问题为推动课程进程和环节组合的主线索,巧妙处理数学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是场景,数学知识是形体,而数学核心思想就是灵魂,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和丰满的生态课堂。

例如,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先给学生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初中阶段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时都是借助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来定义,如果将锐角推而广之变成任意角,是否可以将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呢?怎么推广?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生认为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对边、临边、斜边比值等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师再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何才能研究和分析其函数值呢?学生分析可以借助直角坐标系,将任意角放置到坐标系中。这样就可以重新定义锐角三角函数了,然后再进行演示。这样的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将已学知识与新学知识相结合,彼此勾连,生成完整的意义链条,实现知识与核心素养的粘合。

总之,一切教学都应抓住最为本质的内容,突出重点。数学核心素养就是数学最为本质的内容,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围绕这个核心,选择教学方法和模式。“问题-互动”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能够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更好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感知和感悟能力,能够用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去分析和结合生活与生产中的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数学培养学的核心素养,锻炼他们的理性思S,强化他们的数学思维方法,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学生的学习要有深度,需要教师把握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深入挖掘知识技能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进行有针对性、参与性、启发性的学与教设计,真正把“学”放在中心位置,基于学生“先学”“先研”,着力于学习内容的核心点、学生学习的疑惑点、需求点进行引导、帮助、支持和助推。

一、解读教学内容,挖掘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应是简单的教知识,而是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能力”。 这种“带得走的能力”主要指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这些却隐藏在知识技能的背后,需要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因而,在进行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教学内容,对教材中每一幅图、每一个对话、每一行文字、每一道例题和习题,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在不断追问中,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联系,厘清知识技能目标;同时,深入教学内容的实质,挖掘知识内容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体现的核心素养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这一教学内容,例题以折纸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先解决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特殊情况,采用了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整数除法的意义,将分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方法二,利用分数的意义,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求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两种方法分别用两名学生的对话形式呈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算法的多样化。再引出并解决分数的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解决的过程教材采用了留白的形式,意在让学生经历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自主选择方法进行解决的过程,以凸显方法一的局限性和方法二的一般性。如此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样的深入解读,可以明晰本课知识的生成线索:以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为生长点,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几何直观,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在沟通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直观理解算理,初步总结出算法。由此,本课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有: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算理,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蕴含或可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归纳推理能力;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转化等。

二、让“学”于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要有深度,我们的课堂就应该从“基于教”转向“基于学”, 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为主”,从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的“学堂”。这要求教师要有“让学”的意识,勇敢地“退”到幕后,让学生真正走到“前台”表演;基于对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已有经验、思维方式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描述、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协作、交流、互动中全面参与学习过程。放大“学”,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教”。教师既要有“让学”的意识、“退”的勇气,更要有适时“进”的智慧。在关键点的点拨、重点的强化、难点的突破、矛盾的澄清、错误的辨析等时机适时地“站”出来,开展适度、多形式的引导、帮助、促进,以促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思想方法的深刻感悟、活动经验的有效提升。

“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中,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先“尝试”,试着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然后展示、交流各自的折纸方法、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基于学生学习的实情,借助几何直观,将实物操作、图形表征、符号(算式)表达联系起来,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沟通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内在联系,弄清两种算法的异同,凸显一般的算法。初步归纳总结出“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的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由理及法、以理驭法、法理融合”的思维过程,不仅增强了数感,提高了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而且能启迪学生:数学是讲道理的,要有条理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三、以问题导引 “卷入学习”,促进深度思考

学会思考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努力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思考,并能逐步想得更深入、更合理、更清晰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数学课堂,只有指向了“思考”,才是体现数学教学最本质的追求。而问题是启学引思、导学引教的有效载体,课堂教学可以以一个个问题为学习支点导引学生加入学习。深度学习的课堂,应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具体的情境、教学进程,在知识的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联结处、知识易混处、思维转折处,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参与、主动探索和深度思考,从而有效地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积淀经验、感悟思想,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在“分数除以整数”教学中,学生独立尝试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后,让学生展示、交流,针对“[45]÷2=[4÷25]=[25]”设计问题“为什么可以用4÷2作分子,分母不变呢?”引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和图形深入思考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当学生展示出两种方法“[45]÷2=[4÷25]=[25]和[45]÷2=[45]×[12]=[410]=[25]”时追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比较、辨析,深入理解其相同点都是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已学的知识来解决;不同点在于转化的依据不同,前者是利用整数除法的意义,后者是利用分数的意义。在问题的导引下,学生积极思辨,沟通了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深刻地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以后,引出问题二“如果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放手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尝试解决,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你选择的什么方法?为什么不用第一种方法?”展开讨论,自主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加入学习,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系起来思考问题,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结合起来。

四、在“多向互动”中,引发形成深究型对话

教?W活动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多向互动中完成的。教学中,要以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为载体,通过相互提问、补充、质疑、评价等形成“深究型对话”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表或解释自己的观点,倾听并深入思考他人的观点,学会用“大家还有问题吗”“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我想补充一下”“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是这样想的”“我想向你提个问题”等课堂用语展开对话、交流,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究。让学生在对话中放弃错误观点,吸纳他人正确的观点;在倾听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思考;在交流中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实现课堂师生的谐同共振、共享、共识、共进。

例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一课例中,当学生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展示交流两种不同方法,为深入理解两种算法的算理,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了以下“深究型对话”。

师:方法一中4÷2为什么可以做分子,而分母不变呢?

生1:我认为,4除以2得2,即2个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没有变,所有分母不变。

生2:我有补充, 4个[15]平均分成2份,就得到(4÷2)个[15],因此,用4÷2作分子,分母是5,不变。

生3一边出示自己折、涂的长方形纸,一边讲解: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5],[45]就是涂这样的4份,把4份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就用(4÷2)来计算,算出每份有这样的2份,平均分的份数没有变,分母就应该不变。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图,边写出计算过程。

师:那么,第二种方法明明是“÷2”,怎么变成“×[12]”了呢?

生4:把[4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45]的[12],也就是[45]×[12]。

生5:[45]的[12],为什么可以用[45]×[12]来计算,这点我不明白,你能讲讲吗?

生4:前面我们学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真好!同学们在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做到了动手、动眼、动脑,不仅明白了怎样算,还弄清了为什么这样算,学数学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刚才分别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还得把两种方法联系起来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呢?

生6:两种方法都是用了转化的方法。

师:想一想,两种方法分别利用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是怎样转化的?

生7:方法一利用了整数除法的知识,转化成整数除法(4÷2),算出每份是多少个[15]来计算和理解。

生8:方法二利用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把“÷2”转化成“×[12]”来计算的,也就是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解决的。

……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尝试、展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展开“深究型对话”,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不同思维相互碰撞中,互相启发,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完善认知结构,深刻地理解了算理,感悟了数学思想方法,有效落实了数学素养的培养。

五、适时“驻足回望”,促进总结反思深刻化

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沉下心来,驻足凝思,低首回望,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也可以促进学生方法策略的内化、数学思想的深入领悟、数学活动经验的提升;既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的方法。通过适时地“驻足回望”,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学习情感进行回顾,在反刍学习过程获取的信息中,进一步调动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与评价中,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学习结果的深化、学习质量的提高,让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篇6

摘要:本文旨在以外研版英语教材必修3模块5阅读课为例,以核心素养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介绍交互式一体机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深度融合及其对教学过程的辅助与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之文化素养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

“核心素养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张华,2016)。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构成(王蔷,2015)。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切教学设计和活动要以核心素养为基本出发点,但更要关注具体的学习过程。要把抽象的学科素养名词细化为具体的可达到的小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下面以外研版英语教材必修3模块5阅读课教学为例,与大家探讨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借助多媒体技术、关注日常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之文化素养)的。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与整合分析 课文题为“古代哲学家”,文本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孔子、孟子和墨子的生平、地位、信仰以及影响,涉及14个生词25句话。根据《课程标准》(2000)和教学大纲(2016)的要求,学生要对中外文化有所了解,并要能够对一些常见的话题的人或者事做出简单的评价。本模块“功能”部分涉及到用“the reason why... is that...”句式表达原因。教材中相关练习也可以整合到预习学案中。

2.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处在发展阶段,对直观的视觉冲击记忆会更加深刻。另外,学生在语文和历史课上对古代哲学家等有所涉猎,但是用英语语言输出对几位哲学家的介绍及评价还有一定的困难。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了解关于三位古代哲学家孔子、孟子和墨子的基本信息,如生平故事、信仰、影响以及三位哲学家彼此间关系。能力:会从人物生平、信仰、影响、关系等方面思考和评判一位哲学家;能用英语介绍并评价三位哲学家(教学重点和难点)。情感:感受三位哲学家的伟大影响力,强化中国文化传播意识。

4教学设计思路与流程。本堂课依托合作学习和任务探究的学习理念,借助交互式一体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利用导学案整合了教材中的“功能”部分,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主要教学活动的流程为:教师用图片新课导入(学生看图识别思想家)教师利用导学案与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学生分步探究人物关系、生活背景、信仰教义及社会影响)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操练(复述与评价哲学家)教学结束。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学步骤】学生观看并识别国内外古代伟大哲学思想家的图片。

【设计意图】热身。多媒体运用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重难点探究 “探究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李军,2016)。所以本课按照先总后分的原则依次探究人物关系、各自生活背景、教x信仰和社会影响力。

【教学步骤】探究点一:哲学家们的人物关系

(1)速读三个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Who is the oldest/the youngest? Who was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Who was a student of Confucius’s ideas? Whose ideas we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Confucius

(2)借助触控一体机拖动三位思想家图片,画出人物关系网络图,并复述三人关系。

【设计意图】回答问题辅助理清人物关系网,关系网辅助复述人物关系。

【教学步骤】探究点二:哲学家们的生活背景

(1)查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What’s the living background of ancient China? Who grew up with a single parent? Whose family was very poor? Whose clothes and behaviour contributed to the popularity of the person

(2)补充关于这三位哲学家的生活故事。

【设计意图】理科生历史知识薄弱。教师适时提供春秋战国时的地图,补充背景知识,促进捕捉人物生活背景,铺垫理解下文的思想教义。补充“孟母三迁”等故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帮助理解孟子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教学步骤】探究点三:哲学家们的信仰教义

(1)从文章中挑出三位哲学家的信仰教义,并予以解释。

(2)评价其中一个信仰教义理念,并阐明原因。参考句式“The reason why… is that…”。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整合模块功能句式,为学生语言输出提供语法结构支撑。

【教学步骤】探究点四:哲学家们的社会影响

(1)阅读文章并回答下列问题。

Why has Confucius been the greatest? Who traveled to different states to spread Confucius’s ideas? Who gave up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a government? Why? Did he stop serving rulers? Who spent years preparing a book before he died? What’s the book? Who created Mohism

(2)讨论提出其他的事实或者案例反映三位哲学家在古今中国的社会影响力。

【说明】图组一(略)是孔子古代讲学图、世界孔子学院分布图、孔子雕像图、为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揭牌图和周润发版电影“孔子”海报图。图组二(略)是各种版本的孟子读本和各地各式各样的孟子雕像图。图组三(略)是中国山东墨子纪念馆内外实景以及青少年集体进馆参观学习的图片。视频(略)是“墨子救宋”故事的视频。

【设计意图】阅读问题铺垫理解社会影响力。但是他们的影响力不局限于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的情感体验”(王,2015)。所以教师特别设置了这个环节,并整合相关图片视频等以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学会用英语来表达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国文化和思想内涵。

3.操练活动

【教学步骤】回顾并总结介绍伟大哲学家们的角度,复述对一位伟大哲学家的介绍。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完成“总――分――总”的学习模式。

【教学步骤】评价一位哲学家并说明理由。推荐使用“The reason why… is that…”句式。

【设计意图】综合语言输出,回顾本堂课所学,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化情感态度。

【反思】本环节属于最后的综合语言输出环节,立足于上一探究环节的语言信息输入和语言初步输出。同时本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是对这堂课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检验。

三、教学反思

任何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和风向标,但是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细化教学目标,通过关注教学过程来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文本及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白板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军,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师》[J],2016年11期。

[2]王,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山西教育(教学)》[J],2015年07期。

篇7

[关键词]深度教学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所谓深度教学,就是指教师借助有效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科知识内涵,包括知识之间的逻辑和知识存在的意义,从而摆脱表层符号学习的禁锢。可见,深度教学理念并非单纯强调地理知识教学的难度与深度,而是一种与传统的表层符号学习形式相佐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深度教学策略主要有结构整合策略、自我驱动策略和问题导向策略。以下我将对这三个深度教学策略做具体教学案例分析。

一、借助结构整合策略深化地理知识点教学

所谓结构整合策略,就是指在深化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并构建相应的地理知识框架。结构整合策略能够极大地提高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和深度化的理解,从而强化学生的地理思想,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南水北调”相关地理知识的时候,我便设计了一个以“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展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为主题的地理探究类型活动。首先,我引导学生们绘制了该主题的知识结构框架,该知识框架的核心基点就是南水北调工程,从该基点出发,引出了南水北调工程开设的原因、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三方面的影响,包括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入地区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地区的影响和南水北调工程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完成该知识框架的构建之后,我便将学生们分成三个研究小组,三个研究小组分别代表东、中、西三条南水北调路线,其中第一个小组的主要研究问题为南水内调工程开设的原因,第二个研究小组的主要研究问题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第三个研究小组的主要研究问题为南水北调工程给地理环境带来的三个影响。在任务分配完成之后,学生们便需要结合自己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去深度理解地理知识,并深度研究地理核心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地理深度教学的开展。经过小组学生的深入研究之后,三个研究小组都出色地完成了本小组的研究任务,同时也完成了对知识框架的整合、完善与补充。以第一个研究小组为例,该小组经过深度学习了解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开设原因有三个:1.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因缺水的原因而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受限;2.我国南方具有丰富的水资源且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3.我国南北方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便借助结构整合策略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和研究地理知识点,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南水北调工程问题的知识框架构建与完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资源调配问题的普适性思维,对学生们日后研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学生们的人地协调观也得到了相应程度上的锻炼与培养。

二、借助自我驱动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众所周知,自我驱动是地理深度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学生终生学习意识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所在。在高中地理深度教学中,自我驱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学习上的自我责任意识;其二,学习上的自我反思意识;其三,学习上的自我认知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从这三方面角度出发,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实现地理深度教学。以“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为主题的地理研究活动,此次研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所示:阶段一:该阶段为知识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们需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去学习和研究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类型,包括三种类型的特点以及三种分类分别对河流造成的影响等内容,除此之外,在自学这些知识点之前,学生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对三种河流侵蚀类型进行猜想和假设,并通过自学完成对猜想的验证。阶段二:该阶段为课外实践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附近的河流进行实地勘察和研究,搜集与三种河流侵蚀类型的有关材料,并对搜集所得的材料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加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为自身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储备奠定基础。阶段三:该阶段为汇报展示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需要对前两个阶段的自学成果进行汇总和整理,并选派小组长在教学课堂中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和展示。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们整个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以探究发现方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为辅,深度了解了“河流地貌发育”的相关地理知识,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和地理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地理理论知识学习与地理实践的有机整合,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借助问题导向策略激励学生深度化探究

切身体验和实际探究是掌握一门知识的重要途径,这点毫无疑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深度教学,则必须增加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实际探究机会,例如采取问题导向策略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理思想和地理知识,从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例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便从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发现规律和迁移巩固这四个方面实现了问题导向策略的应用。具体过程如下所示:创设情境:我借助教室多媒体设备给学生们播放了一则纪录片剪辑视频,视频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景观》和《热带雨林环境》两个部分。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在这则视频中出现了哪些自然景观呢?”并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引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种基本特征”这一教学内容。引导探究:学生针对前期情境问题总结归纳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种基本特征,并在我的引导下针对热带雨林的景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热带雨林景观的特征以及热带雨林景观热证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哪些环境因素受到气候的影响较大,而哪些环境因素基本上不会受气候影响,并归纳环境因素与气候特点之间的联系。发现规律:在引导探究环节中,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探究总结了地理环境因素与气候特点之间的关联,并从中发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规律,在这之后,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若突然改变自然环境中的其中一个要素,那么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呢?如此便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然环境要素。迁移巩固:我借助“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根据所习得的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对大陆中自然带的分布进行相应的研究,并试图总结出其中的一些地理规律,从而实现对所学地理知识的迁移巩固。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借助问题导向策略逐步引导学生们分析研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相关的地理知识,一方面实现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促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帮助极大。

篇8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从2014年提出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2016年9月13日,核心素养框架正式出台,从三个方面、六个角度、十八个点诠释了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渠道就是学科教学。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们都耳熟能详,我们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摒弃,而是进一步丰富内涵。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包括的五大方面: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逐步过渡为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们将它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语用与语感、理解与表达、文化与情感。语用与语感包括:丰富的语言体验,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思维方式;理解与表达包括:比较扎实的语言知识,较为熟练的语言技能;文化与情感包括:多元的文化意识,跨文化理解能力,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自觉。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我们经历了“问题―思考―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课程应该发展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合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

“如何整合课程内容?”是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教学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在设计活动时,关注内在逻辑和关联,注意提炼和整合内在的知识结构。因此,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关键。

基于我校学生特点和知识水平,针对于高年级的教学内容,

我们也在尝试做基于篇章的整体开发,应该说有比较丰富的实践和探索。单元整体开发是以主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g,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习技能,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语感,让单元内容以语篇的形式整体呈现,而不是零散、片面地出现。教材的有机重组和有效利用是教师利用教材和调试教材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重新设计后的教学内容坚持“基于实际学情”的原则,通过“数字环境下情境教学”与“个性发展”两条线索双螺旋发展的设计与开发原则,将语言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自身的生活实际中开展交际活动。

(二)探索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模式

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需要:

1.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

2.确保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

3.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

4.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我校英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翻转课堂、生态课堂、智慧课堂、微课等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使课堂成为培养英语学科良好学习策略的阵地,成为智慧课堂。

“翻转课堂”能够成为时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原因是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这一过程进行“翻转”,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多元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与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学―疑―导―练”的整体操作框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我们更加认识到这是“生本课堂”的学习理念和“一对一个性化学习”理念的新型模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基础。借助数字化一对一平台,让课堂“生动”起来,教师从主动变为被动,从主导变为引导,改变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核心素养的发展能力,就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丰富语言体验,创设语言氛围,逐步形成英语学科必备的品格和特点。“一师一优课”评选中,我们组的英语教师就实现了这一重大转

变。例如程欣老师的一节课,就是课堂改革的真实写照,并且我校王欣老师、张迎婕老师等也都进行了课堂改革,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现,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让“核心素养”理念在英语课堂上落地开花,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会构建高品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篇9

一、英语核心素养及课程改革新动向

首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对英语学科的理解是什么?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心中时时有课标,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宗旨,不断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科育人价值。二是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三是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从14年开始,教育部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近几年的名思教研都在关注和提倡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其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关键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是必备品格。语言能力是学科的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新课程改革把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放在首位。语言能力是基础素养,是学生发展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依托,英语语言能力包括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能力观。

二、英语核心素养背景下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

(一)备课方面

在备课方面,我们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和特点,确立教学目标,正确把握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学什么、如何学。要分析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和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对于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应怎样追问;哪些内容是学生能考虑到并在展示讲解时能讲出来的;哪些是学生考虑不到,但通过追问可以讲解出来的;哪些是学生无法讲解必须由老师详细讲解的;本课知识的扩充应该到一个什么程度。

(二)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方面

在上课方面,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展开,追求教学特色和风格。

在说课方面,要求教师执教后对目标确立、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以及教学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进行全面阐述、系统分析,主要说明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重在阐释教学理论的应用和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听课方面,要求听课者对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利用的整合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进行全息透视和综合判断。

课堂观察、侧重点:(1)自主、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2)学生参与面要广。(3)教学过程是否优化。(4)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评课方面

篇10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深度

深度学习的不竭动力首要来源是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进一步进行学习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积极地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驱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

二、逐层引入知识,促进思维深度

思维的深度不是一蹴而成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相关知识点理解更加透彻,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深度逐步加深,促进学生知识的形成。

三、完善知识体系,贯彻知识深度

深度学习的关键是学生能否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发展是深度学习的持久的动力,所以我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式,这样即使学生在没有我们老师引导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完善教学评价系统是深度学习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