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理性精神
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创设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看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也能够感知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因而学生的数学思维、理性精神、独立思考能力作为一种文化素质,对学生将来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是终生受益的。如:我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主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激发、增强学习兴趣,更是让学生知晓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应用学法的迁移,引起学生的深思:可不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时,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多媒体演示相结合,展现多种切拼方法,让学生在探讨、切拼的时候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是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根据两图形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学习过程,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比较、推导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可能学到了人生中比三角形面积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数学应该不仅指数学知识,尤其指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数学知识,进入社会几年后便很快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不到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小学数学发展过程中,数学知识文化不断更新发展,成为蓬勃发展、富有朝气的学科,不断丰富着数学文化的内涵。因而广泛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数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促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丰富性、现实性和生活性,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因势利导,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充满挑战,不但需要深刻地认识实际问题,还要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创造性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发现、创造新方法、新规律、新概念。如在《我的游戏我做主》一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先是创设一定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不确定性、随机现象和概率大小。然后让学生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游戏,享受数学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国学者M・克莱因曾对数学做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的一切,给人快乐。”著名哲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拥有至高的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提供适当的材料让学生参与交流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如:用字母表示数,这是数到代数的飞跃,在结构或形式上,都感到式简意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多么简洁规整,让学生感知简洁美。又如: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圆等,都是优美的图形。三角形是金字塔的缩影,圆是太阳的象征,圆柱是厅柱的简化,形象逼真的扇形、优美的轴对称图形,更显出几何图形的和谐美,让人美不胜收。在公式C=2πR中,一个传奇的数π把圆周长和半径R紧紧相连,反映了两者之间有着异常简洁、和谐的关系,让人感知和谐美。几何图形的对称往往是点、线、面的对称,正是由于几何图形中有这些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精美的建筑、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自然美,多彩的生活美和对称美。
数学是美的,教材是美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数学课上我们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机让学生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应用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巧妙地把美育融入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的鉴赏和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高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让数学课堂变成宣传美、传播美、教育美的一个有效地点,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文化价值。
四、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我们在数学课上引用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或数学史上的一些故事,通过生动、丰富有趣的事例,让学生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爱国热情。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时,可开展一次以圆为主题的阅读活动,通过《圆的历史》《圆周率π的由来》《祖冲之对圆周率π的贡献》《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趣味记忆法》等,引导学生多方面感知圆的文化,感受圆特有的美,也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在九章算术、负数、鸡兔同笼问题等数学史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引起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关注。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一些“非数学”的内容,那么数学课就充满诗情画意!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对学生的心灵成长、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真正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它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不断更新理论、思想、方法和应用技术。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历史发展角度和数学的本质出发,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更具有生命的活力,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渗透
一、充分挖掘数学课本的文化内涵
目前我们的小学课本对于数学的文化价值给予了突出强调,表现出了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的特点,课本结合所介绍的数学知识,介绍了很多数学的趣闻、数学发现,著名的数学家的故事等,这些内涵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呈现给学生了一个美妙的数学世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也使学生对数学认识更加趋向全面化,提升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比如.在“认识小数”“你知道吗?”的内容中,介绍了“小数就是十进分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年多年前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学生由此了解了数学的发展史。感受到我国古人对数学发展所做出的巨大成就,让学生由此生起民族的自豪感。再如,在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教材编人了这样一道“想想做做”练习题: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32块金牌:1997年祖国: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祖国是1999年――他们所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在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的同时,记住了镌刻着伟大祖国光辉成就的史实,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挖数学课本的文化内涵,运用这些鲜活的实例更深人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数学所独有的文化价值,就会激发起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在数学知识的瑰丽殿堂中张开遨游的翅膀飞翔。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文化修养
我们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为,教师的文化修养是渗透数学文化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解读,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凸显出教师的文化修养,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理念,抱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比如,在执教《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在最后我这样总结:“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世界,仰望蓝天,.我们会看到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俯视大地,我们会看到荷花中飞舞的蜻蜓.当秋风萧瑟的季节.你看到山间小路上那一枚枚灿烂的枫叶,犹如从唐诗诗集《山行》中读到的一样美丽,感受着这样的美好。我们开心地绽开了笑容,同学们,回味这一切,处处都让我们捕捉到的是轴对称图形的足迹,有人说和谐才是美,对称才是美,你是否感受到这种对称美的力量……”学生随着我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引领他们在浩烟如海的数学世界尽情的徜徉。
三、注重凸显小学数学的文化属性
数学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抽象的!而且是枯燥乏味的,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对一些定理法则的死记硬背,这些印象也一直阻碍着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对数学学习初始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数学本身所蕴含的灵动的文化背景的忽视,对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道理的无视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凸显数学的人文价值,促进学生数学修养和数学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下册《圆》后,在下课前,我作了这样的结课设计:
师:圆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神奇而又美妙,圆是来美化我们这个世界的天使,现在让我们来欣赏
(多媒体视频:伴随着曼妙的音乐一幅幅圆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公园里的摩天轮、餐厅的圆桌、奥运会五环标志、圆形的花朵、古老的马车上圆形的车轮……)
师:同学们,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圆形的用处太广泛了
生:圆的美真是不可胜数啊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圆的文化特性有了深刻的感受,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变得灵动起来。
四、开展数学活动中融入数学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拓宽学生数学知识的视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修养和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活动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形式活泼,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乐于参与,基本的活动方式主要有:数学游戏、数学操作实践、数学实践应用、数学故事讲述、数学智力活动等。这些活动要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开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篇3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人文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教育在数学教育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融入了数学的实际教学之中。《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总目标”部分提出,要让学生获取必需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经历多样的数学活动过程,建立数感、符号感,发展统计观念,发展抽象思维,发展应用意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欲;形成独立思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质疑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洋溢着对数学教育的文化要求。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想在教育实践中,对非常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有整体的把握,就必须对数学的文化价值有较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将数学文化渗入自己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熏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文化品位,体悟社会其他文化与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文化素养[1]。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彰显数学文化教育呢?
一、数学史――数学文化教育的先导
数学史不仅记录了知识的结论,而且记录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了解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真实背景,理解数学家工作的方法,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方式,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地理解乃至欣赏,从中吸取营养激发出新的思想的火花,得到更有启发性和应用性的结论,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如给学生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通过这些文化的沉淀,一定能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二、生活体验――数学文化的基础
当教师站在文化视觉的高度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时,就必然地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自己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经验与体会,经过思考使自己的认识结构得到深化和拓展。特级教师夏青峰在经典课堂教学案例中,有这样的记录:在讲《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有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
A教学:(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拿出你的长方体,观察一下它有几个面?面又有什么特征呢?(生观察,并汇报)
师:再看看,它的棱又有何特征呢??(生继续观察汇报)
师:长方体还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B教学:(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好!同学们都认识了长方体,那你能用橡皮泥做出一个长方体吗?(生动手做,并展示、汇报和交流)
师:大家的长方体作品真漂亮。(出示一长方体框架)这是一长方体框架,你们有本事,也能把它给做出来吗?(生动手做,并展示、交流。)
师: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刚才用了几根小棒,用这些小棒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生汇报交流,师板书棱的有关特征。)
师:冬天到了,你能象老师这样,给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生操作、汇报、交流)
师:刚才剪出的纸片又有什么特点呢?
同样是学习长方体的特征,一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得出的,另一个是由学生自己经过体验得出来的,通过观察去认识与通过体验去认识,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参与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留下的印象更是不一样的。整个课堂设计环节从观察、思考、动手、发现特征等都充盈着文化的气息。从学生经验出发的同时,还需思考怎样让经验得到提升,这才是维系数学学习的内在根本动力。
三、知识传授――数学文化的形成
数学并不是一些孤立的知识与技能的汇集,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认识到数学对形成现代生活和现代思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应高度重视学生日常生活累积的文化经验与这种重要作用的关系,尽力去探究和确立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如在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教学中我们不是只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技巧,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技巧的过程中感悟“拆”、“分”、“合并”、“割补”、“旋转”、“平移”等的思想方法,并将这种思想方法应用解决其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人文价值的渗透
广东省特级教师黄爱华在讲“约数和倍数”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开头的:
(黄老师走近前排的一位学生面前。)
师:你叫什么名字?你能告诉我们,你妈妈姓什么吗?
生:我叫何帆怡,我妈妈姓樊。
师:何帆怡的妈妈樊,我们就叫她樊阿姨,好吗?
(师板书:樊阿姨 何帆怡)
师:那么,樊阿姨和何帆怡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樊阿姨是何帆怡的妈妈,何帆怡是樊阿姨的女儿。
师:樊阿姨是何帆怡的妈妈,何帆怡就是樊阿姨的女儿;何帆怡是樊阿姨的女儿,樊阿姨就一定是何帆怡的妈妈。妈妈和女儿是一种相互依存着的关系。(板书:相互依存)
师:(指板书)这是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倍数和约数。
(对应黑板上的“樊阿姨”和“ 何帆怡”板书:“ 倍数”和“约数”。)
生活中的母女关系、父子关系是人最能体会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巧妙地把生活中相互依存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约数,这个设计自然又贴切,让学生在惊讶中感受到了“相互依存”在数学与生活中的理解与应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数学文化与人文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2]。
2.向学生展现数学的美感价值
小学数学课程中隐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要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以数学学科本身特有的美去吸引学生,让学生通过探索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生的“内化”,逐步迁移为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达到育人的目的。数学教材中隐含的美育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公式的简洁与抽象美。如:几何中完美的图形――“圆”的周长与半径有着异常简洁和谐的关系,一个传奇的数“π”就把它们紧紧相连。
(2)几何图形的构图美和组合美。例如:直线表现刚劲有力,曲线表现轻快流畅,三角形寓有变化之美,正方形的平稳方正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掌握各种图形的过程中,体验他们的优美,并且可以利用图形之间的关系或者一些有趣的规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用各种图形拼组成自己喜欢的事物,如人形、动物、花草、房屋等。图案之多,出人意料;图形之美,妙趣横生。
(3)数学知识中的对称美。数学知识中的对称主要有轴对称美,如等腰三角形、矩形;中心对称美,如平行四边形、圆等;形式上对称美,如正(+)与负(-)、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比与反比等;还有对称数:12321,3345433等;对称式12×231=132×21,a+b=b+a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4)数学思维的方法美。把一个圆形,分割成8份、16份、32份……,相等的近似的三角形拼摆后,圆形神奇地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所分的份数越多,所拼得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曲与直的这种转化,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它的活生生的典型:砌墙用的一块块方砖面是长方形,可以砌成横断面是圆形的烟囱;把用方砖砌成的横断面是圆形的烟囱拆开,又可以得到一块块的面是长方形的方砖。
(5)数学推理论证的严谨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科学,论证的严谨性是数学的根本特征,思维的严谨性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优良品质。
3.在数学认识活动中进行价值观培养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应借助数学科学的文化价值,把蕴含在数学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方法和行为规范加以挖掘和提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再现、重演数学知识中隐含着的原始实践和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等)”,从而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获得一个公民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例如:在讲《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中,黄爱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
问题:第一、二句话中的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看,我国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你有什么感觉?(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如果我国人口有所控制,如我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5%,甚至更少,那么,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怎样?(提高)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会怎样?(更快)
四、结论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站在数学文化的制高点上,以深邃的数学眼光、宽阔的数学视野、宽广的数学胸怀、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人文关怀,通过自己的言传引领,达到学生的意会感悟;努力在数学教学的同时,实现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数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佩玲,郁军.数学文化价值与小学数学教育[J].贵州教育,2005,(17).
篇4
参与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引导所有学习者都积极地、平等地参与学习,在参与中获取经验、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体验情感,最终形成新的价值观。把参与式教学应用在数学文化课中,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以“折纸棋盘游戏”为例,折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折纸操作也可训练学生的手脑协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棋盘游戏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学性和活动性。学生自己制作棋子、棋盘,最后再玩棋盘游戏,每个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都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在游戏中应用数学经验,也在游戏中获得新的数学经验,体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一、拟定切实可行的数学文化课计划,明确活动目标
参与式教学目标是参与式教学准备阶段和实施过程中重要的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主体性、参与性、层次性、生成性等基本特点。在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在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折纸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且十分热爱的一种活动。“折纸棋盘游戏”是指:用正方形纸折等边三角形板和菱形板,并利用这两种图形板作为棋子,制作棋盘,双方进行对决的一种游戏。学生能主动参与棋子制作和棋盘制作,而在玩游戏中不断尝试,利用观察、推测、分类等数学方法探索游戏规律。因此通过“折纸棋盘游戏”,力求达到以下活动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板、菱形板的折叠方法;
2.通过图形的组拼进一步了解几何图形的属性及其特征;
3.通过棋盘游戏进一步认识对称图形,体会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课前准备:12cm的正方形手工纸、A4纸
三、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先来猜谜语,看谁猜得准!
(1)它是轴对称图形,有一个角是60度,它是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四条边都相等。(教师用PPT逐步展现文字,让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精确范围)
生:等边三角形、菱形!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等边三角形板和菱形板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热情。
师:用等边三角形板可以组拼成很多新图形,如正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今天咱们就用这些图形作为棋盘,来玩棋盘游戏。
教师用PPT展示棋盘,揭示课题:棋盘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棋盘游戏有了棋盘,那棋子是什么呢?同学们请观察老师手中的等边三角形板和菱形板都是用正方形的手工纸折叠的,没有裁剪,也没用胶水,不信老师可以拆开其中一个图形板给大家看一看,是不是很神奇呀?这两种图形板将是我们玩棋盘游戏中的棋子。
教师拆开菱形板,让学生了解用正方形手工纸可折叠出菱形板,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制作棋子:折一折,想一想
师:接下来老师就教大家怎么折等边三角形板和菱形板。请每个同学都拿出一张正方形的手工纸。
教师用PPT展示台展示折叠步骤,同时教师操作折叠步骤,学生可模仿教师的折叠,也可观察PPT的展示,自己探索出菱形板和等边三角形板的折叠步骤。
菱形板的折叠步骤如图1――图6所示。
学生从菱形板和等边三角形板的折叠操作可以得出: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手工纸折菱形板和等边三角形板,等边三角形板可在折叠菱形板的基础上得到,且等边三角形板的大小恰好是菱形板的二分之一,这是棋盘游戏的一个前提。教师观察可发现,有部分学生可根据PPT上的展示图自己探索出图形板的折叠,可进一步提出假设并研究:可自己探索出图形板的折叠方法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思维是不是更优秀?
师:同学们都学会了菱形板和等边三角形板的折叠方法了吗?现在咱们来比一比,用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手工纸来分别折5个菱形板和等边三角形板,同桌为一个小组,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折得又快又好。
课前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10张同种颜色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手工纸,且保证同桌间的手工纸颜色不同,为棋盘游戏做铺垫。教师只教一次图形板的折叠,但PPT上的折叠步骤一直呈现,忘记步骤的学生可根据PPT上给出的折叠步骤回忆折叠方法,若还有不会折叠的学生,请周围已经学会折叠的学生进行指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具有竞争性的课堂任务,每个学生都特别兴奋和激动,还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制作棋盘:拼一拼,画一画
师:同学们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玩棋盘游戏啦?大家先不要着急,我们要玩棋盘游戏,现在棋子有了,那棋盘是什么呢?老师之前展示了几个棋盘,大家可发现棋盘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多边形,制作方法是,用若干个小棋子等边三角形板组拼多边形作为棋盘,比如老师现在是用6个等边三角形板组拼的一个正六边形,将其边界和中间拼接的线条画出就是所需要的棋盘。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示范,每个小组跟着教师的操作,自己动手实践,制作出一个正六边形的棋盘。如图14所示。
4.尝试游戏:做一做,想一想
(1)讲解游戏规则
师:大家玩游戏时都知道,每个游戏都有一个游戏规则,有了规则才能玩游戏。那我们棋盘游戏的规则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游戏规则。
教师用PPT呈现游戏规则:
①该游戏两方对抗,各持一种颜色的棋子。先下棋者为先手,后下棋者为后手。
②两房轮流摆棋,每次只能摆1个棋子,可以选用等边三角形板或菱形板。
③最后将棋盘摆满的一方获胜。
学生可相互讨论,了解游戏规则,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及时向老师咨询,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熟悉游戏规则。
(2)尝试游戏,交流想法
学生熟悉棋盘游戏的规则后,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正六边形和正三角形棋子,与同桌在正六边形棋盘上玩棋盘游戏。学生们自由选择先手和后手,教师观察学生的下棋操作,并对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正六边形的棋盘游戏中,是否存在先手必胜或后手必胜的秘诀?棋盘游戏要求学生每下一步棋时都要思考,步步为营,想办法获胜。根据棋盘的形状去思考应选择哪一种形状的棋子和该棋子所放的棋盘位置,棋子的选择和位置的选择是棋盘游戏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也即是棋盘游戏中获胜的关键。
师:同学们觉得棋盘游戏好玩吗?现在用你们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对棋盘游戏的操作,认为是先手能必胜还是后手能必胜呢?
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在棋盘游戏中能应用数学知识去思考和探索是否有必胜的规律。在教学中,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学生积极参与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请学生把他们的推测展示在黑板上,教师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教师总结。
为便于描述,以持红色棋子的一方为先手,持黄色棋子的一方为后手,若先手胜,则有4种情况,如图15――图 18所示,其中图15、图16、图16为先手先放等边三角形棋子,图18为先手先放菱形棋子。若后手胜,则有2种情况,如图19、图20所示。
学生在多次尝试后会发现,在正六边形棋盘游戏中,后手能必胜。事实上,此棋盘的形状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无论先手先放何种形状的棋子,后手都可以在与之成中心对称的位置下同样形状的棋子,依次下去,则后手必胜。比如先手先放等边三角形棋子,后手可以在与之成中心对称的位置上也放等边三角形棋子,如图19所示,剩下四个空位仍然是对称的,此时,无论先手放菱形棋子还是等边三角形棋子,后手只需在其对称的位置下同样的棋子即可,这样,后手一定是最后将棋盘布满的一方,即后手获胜。
四、游戏延伸
学生基本掌握棋盘游戏的规则和关键点后,可尝试制作不同的棋盘,并在小组间进行对抗赛,如图21和图22所示,分别为用8个等边三角形组拼的等腰梯形棋盘和用9个等边三角形组拼的等边三角形棋盘。
五、结束语
该棋盘游戏课已由西南大学附属小学的洪亚丽教师于2015年5月在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进行的有关“参与式教学”的数学活动课上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并认为“棋盘游戏”课值得在小学数学文化课或者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推广和实施。学生在制作棋子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制作棋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几何图形组合能力,棋盘游戏有趣的地方还不仅仅是学生都亲自参与棋子和棋盘制作,还有不同形状的棋盘有不同的获胜规律,这需要学生在玩游戏时把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起来,去观察和思考。事实上,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结合具体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和教师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真正地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游戏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数学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进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折纸拼图活动作为游戏教学中很好的教学材料,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结合在一起,学生间合作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学生,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篇5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院顾沛教授在南开大学开设多轮“数学文化”课时是这样说的“:‘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文化’仅指知识,说的是一个人有文化就是说他有知识;广义的‘文化’,则泛指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数学文化中的‘文化’用的是文化的广义解释‘,数学文化’的解释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除这些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以及数学的各种文化的关系”。
2中职数学教育活动中数学文化的渗透策略
加强学习,转化观念。教师应注重数学文化价值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受数学文化影响,使学生思维能力与数学素质得到提升,为终身学习做好铺垫。作为数学教师,自身应广泛阅读各种各类的着作,如一些数学着作,与数学有关的边缘着作,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书籍,其他科学及文化修养等不同类别的书籍。通过阅读学习,改变自我的片面教学状态,实行多元化的数学知识传授,了解更多的数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文化修养,从而优化职高数学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化的思维方式: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指通过把背景材料抽象成数学问题来研究还要结合实际来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如何进行班级值日表的安排,能让每一组的同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值日工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考虑选拔有责任心和领导能力的组长,爱劳动和不爱劳动的学生的分配等等方面出发,让学生利用数学分类方法,数学最优化选择,统筹规划等思维能力进行问题的解决。作为数学教师应高度赞扬用数学的意识进行生活的学生,比如,A同学在进行黑板报的图案设计时,完全采用了数学中的对称方法;B同学在班规的指定中,充分考虑了扣分和加分的必须平衡,采用了数学中的定理守恒规律,等等诸如此类的生活小事,我们都可以对其行为进行赞赏,并给予理论的指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用数学意识理念来处理生活小事,让职高的学生能更好的认识数学,更好的应用数学,摆脱抽象的数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文化传播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在传授一些常见的数学概念、理论和方法时,能够指出它们的来源、典故及历史演变过程,将会使学生兴趣昂然。例如我在讲到解析几何这一章时,我先讲了解析几何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当然我也介绍了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也讲述了笛卡儿发明坐标系的过程。在我们讲到概率论时我谈到了概率论的起源问题,当同学们知道他源于一场赌博游戏时,特别惊讶进一步感慨数学真是无处不在。通过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同学们不仅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提高了兴趣。另外在函数表示法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数学美的角度出发,欣赏函数图像的直观美,函数表格动与静结合的美,函数关系式简约美,学生更愿意从美的角度欣赏函数的表示。通过多种课外活动传播数学文化。利用校园的文化艺术节,推出数学文化周,旨在通过此活动传播数学文化。在数学文化周中,我们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如侦探故事有奖问答,让我们的学生做一回大侦探,体验数学严谨的逻辑推理文化。闯关玩魔方,让学生动手比比谁的手快脑快,感受数学逻辑思考和立体思维的文化。《数学园地》读本和数学知识为主题的黑板报,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数学图形和数学故事及着名的数学问题,领略数学的美、数学的科学、数学的再创造等文化。数学趣味知识竞赛,让学生做中认识数学的趣味,数学的多面性文化,获取到课上没有学到的数学知识。
篇6
关键词: 数学文化 高中数学课堂 应用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不断发展并取得瞩目成就,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提升综合素养已经成为广大教育界人士的共识,也成为我国大多数学校的教育主题。高中数学课堂必须融入数学文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一、在情境创设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对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教学课堂之中,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数学知识的大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合理运用教学情境渗透数学文化,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对本节课堂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逐步渗透数学文化,如相关定理的介绍、概念的理解和数学家的故事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形成对数学学习的d趣,同时理解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具有很大帮助。例如,当讲解初等函数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讲述棋盘摆米的趣味故事,从而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让他们惊叹于数学知识的神奇,在接触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指数函数,这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有重要帮助。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引入数学文化,例如,在讲解“数列”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熟悉数列,了解数列变化规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社会调查作业,让他们了解银行理财产品,重点研究本金和利率的关系等,并比较每个理财项目的优缺点,从而有效提高自身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二、在知识生成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数学知识的来源和演变、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活动性过程,教师们应当多加探索和实践,研究这个过程中包含的各种数学方法、解题步骤和数学文化背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多插入一些数学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了解某一个定理是如何得来的,从而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对提升数学素养、开阔数学眼界有重要帮助。例如,讲解“无理数”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叫作“无理”,无理和有理的区别是什么,然后为学生介绍无理数的来源和演变历史。通过对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激发,主动对无理数进行深入探索。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建立起逻辑思维,尽量试着自己推导相关数学公式,从而体会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内涵。
三、在解题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这门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学生不但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在解题过程中锻炼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发展史上,很多数学名题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蕴含某种深刻数学思想,理解这些数学思想对数学素养提升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学名题,带领他们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
例如,如图1所示,数字1,3,6,9都构成三角形,因此可以被称为三角形数,如图2所示,数字1,4,9,16都构成正方形,因此可以被称为是正方形数,那么,以下几个数字中既可以被称作三角形数,又可以被称作正方形数的是哪一个?
A.289 B.1024 C.1225 D.1378
这道题就体现了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万物皆数”,这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这道题能够在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奇妙玄奥。
四、在概念理解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概念理解是极为重要的,只有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才能更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题,因此,概念理解可以算是学生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首要前提,教师应当在课堂开展过程中引入相关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和外延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讲解“仰角和俯角”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李白的诗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讲解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守株待兔”是否为必然事件,“种瓜得瓜”是否为必然事件,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形式能够体现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拉近数学与同学们的距离,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总而言之,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深入探索相关教学开展形式,深入理解高中教学理念,并采取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改 审视 活动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30
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着重对小学数学的活动化进行了重点强调,为其的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就新课程改革这十来年具体实施的情况来看,新课改的成效已经开始在教学中显现了出来。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改的相关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这些教学理念也逐渐融入了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会自然而然的运用到新课改的相关理念进行教学,而学生也会在新课改相关理念的指引下进行学习。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不少遗憾,在遇到某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时,教师还是未能找到特别有效的切入点,这使得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尚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还需进一步的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对数学教学进行不断的专研,从而将让教学的理论能够得到不断的更新。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问题都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基础性特征,如教学情境创设、学生思维训练、教学有效性提高、课程资源深度挖掘等,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而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从而成为了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热点。新课改推行到今天这个地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在围绕这些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对教学的经验进行不断地总结,理清了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相关思路,为新课改明确了新的方向,使得新课改的实践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更为贴合,让新课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极具现实意义。
在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教师应当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落到教学的实处。就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较深,授课方式和评价方式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得活动化教学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虽然现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得到了不断的推进,但是活动化教学还未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接受式为主。
其实,如果我们对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接受式教学和活动化教学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和不足。一般而言,接受式教学的短期效率较高,能够将知识以较为系统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传授,教师能够在很好的对教学进行组织和把握,从而让教学的进度能够尽可能的趋近于理想值,但是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不能给学生带来较为全面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没有办法将自身的思路进行有效的拓展,学生只是通过学习较为便捷的获取了教材中的知识,并没有对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有效的培养。而活动化教学则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但是在短期内的学习效率是不高的,且由于过分注重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整体逻辑性有所欠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都秉持着这样的一种信条,就是学生通过听课获取的知识是不牢固的,只有学生看到并去进行了实际操作后,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学会。
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前的小学数学学习,由于小学生的智力尚处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的重要阶段,对于操作性学习活动的刺激表现得较为敏感,因此,如果教师多对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性的学习,那么就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我们对操作性学习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操作其实就是思维的一种外化,是学生将自身的思维能力通过活动化进行展现的一种方式。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操作的目的性不强,那么就会让学生的时间被大量的浪费;如果操作具有极强的目的性,且操作的过程具备良好的逻辑结构,那么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得到有效的活化。
当然,随着小学数学学校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及活动化的数学教学的不断推进,教师会逐渐感受到数学的独特历史使命,了解到数学中的相关文化内涵,从而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化具体操作的主要因素,进而从学校教学的单纯约束中走出来,自然而然地将活动化教学融入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之中,或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嵌入进适量的活动化教学,这样就让活动化的数学教学更为贴近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从而避免了活动化教学中某些问题的滋生。
最后,在数学活动化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数学活动化教学的时候要多引入具有逻辑结构的实际操作,在课堂教学中依照这些操作的具体需求来对具体的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高度活动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数学学习强操作性同时,也完成了对相应数学知识的学习,借此来让学生感受到操作在数学中的具体作用,令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活动化教学就在我们的普通运算之中,从而让学生从情感上向数学学习倾斜。同时,还需要教师注意的是,进行“完全活动化”教学的方法不止一种,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合理把握,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需求,加上学生已有的实际操作经验及学习经验,从学生熟悉的运算方式进行切入,让教师适当的将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融入其中,创设出独一无二的活动化教学,给予学生非同一般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小学数学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篇8
一、画图可以促进学生对倍数问题的理解
三年级学生处于从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一些抽象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弱。借助画图的方法,就可以直观地分析、理解抽象的倍数关系,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如,在新人教版教材《倍的认识》这一单元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一种细菌,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经过3分钟,这种细菌的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这道题目,如果直接去想或者写算式,可能不少学生都认为3分钟变成6个,得到最后的答案是6倍。此时,如果让学生试着画形象图去理解这个问题,这道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用简单图形的画法画出这样的过程:
画完图后,他们惊喜地发现这道题通过看图就找到了答案,并且在画图过程中,学生还通过直观图形,发现了一些变化规律。由此可见,在解决倍的问题时,如果学生能够通过画图分析问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过程。
二、画图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让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学生在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循从“外化”到“内化”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画图过程中,把问题中的文字信息转化成图形,再把图形转化成思维,这个活动帮助并提高了学生从“外化”到“内化”的思维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个和倍问题:小雨和妈妈的年龄和是36岁,妈妈的年龄是小雨的8倍,他们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笔者对学生的完成结果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班级里一共36位学生,其中只有5位学生是完全理解并且做对的,他们每一位都画了线段图。还有6位学生进行了猜测,通过凑数得到答案。剩下的25位学生没做出来。根据这个结果,我发现学生在解决复杂的倍数问题时,如果能够画图,把问题转化成?D形,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整体把握。如果学生能够画出这样的线段图:■,就容易理解为什么“8+1=9,然后36除以9,得到4”。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让学生尝试用画图进行思考,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基本思想
在小学阶段,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的强弱,关键就体现在学生对数学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让学生用画图去解决倍的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从三年级开始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倍数的问题:篮子里装了一些苹果和梨,苹果有6个,是梨的2倍,问梨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会这样去做:6×2=12(颗),马上就完成了。排除个别学生的确是因为审题不仔细造成的错误,大多数学生错误的原因是对题目中“2倍”所指的倍数对象没有理解和把握。如果学生能画出这样的图:■,我想一定可以避免之前那样的错误。
篇9
关键词:教师;后进生;爱心;激励;自评;联合;帮助;恒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98-02
后进生是指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表现也差的学生,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双差生”。他们的特点是缺乏学习动机,道德观念、是非观念模糊,情绪消极、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有不良的行为习惯。
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后进生的形成,固然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有关,但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关系。转化后进生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是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是直接关系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现就结合自己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爱心
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真诚的爱给予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理解和宽容他们。尤其是对于后进生他们的心理最脆弱,教师更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种师爱往往是医治差生心灵创伤的最好良方,是打开他们心扉的金匙。鲁迅有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有了爱,我们就会去寻找这些“闪光点”。通过平时的观察正面了解或从他们的家人、朋友、同学中侧面了解,我们就能知道每位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了。有的学习懒惰却劳动积极;有的成绩后进却能画得一手好画;有的经常打架却能在体育竞赛中为班集体争来荣誉,还有的上课爱说话而课后却是最讲礼貌的一个......对劳动积极的,可以任命为劳动委员;对画得好的,可以负责出黑板报;体育健将拿了奖,以后体育活动就有人带领了;爱说话的,让他们做一次主持人也无妨......在教师的表扬和赞美下部分学生收获自信,更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当然,从而使这份自信和兴趣逐渐转到学习中去。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激励
激发和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的兴趣是转化的内在动力,是转化后进生成败的关键。后进生往往缺乏自信,特别是那些由于行为习惯和心理原因引起的学生,更要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采用成功和信任来激励他们。一旦他们有点滴进步,就应不遗余力的表扬鼓励,以求更大进步。我曾经教过一位男学生叫小枫,刚接他们是上二年级时,他的数学基础很差,在开学的前几周他读题都很胆怯,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一点信心,我观察到这一点,我就刻意地去找他的优点,有时我会不经意地表场他声音洪亮、书写工整、坐姿端正。慢慢地,他对数学的学习有了些许动力,比以前认真多了。到了期中考试,他的数学成绩提高了不少。可见,孩子是多么需要表扬,老师的一次次表场都会让学生一次次的树立自信,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就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要注意学生的点滴变化,经常表扬先进,鼓励进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引导自评
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迟钝或基本能力的缺乏,而恰恰是他们的自我评价有问题。例如,后进生某件事受到老师的批评,他们不是想“这件事我做错了”,而是认为“我是个做错事的人”或“我是个令人讨厌的人”;后进生在考试不及格,不是说“我这门功课不及格”,而是说“我是一个不及格的学生”或“我是一个没用的学生”。这样长期对自己不恰当的定位,才是学生最终成为“后进生”或失败者的真正原因之一。一般而言,后进生的自我评价是根据自己过去的失败,他人对自己的否定评价,自己对环境悲观的意识及童年的不幸经历等不自觉形成的。首先,教师要维护差生的自尊,平等待人。不论是好学生、差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自己在班里有独特的人格存在,得到应有的尊重。其次,对差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差生客观评价自己。如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智慧和才能;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偶然的外部因素;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深信自己有能力干好每件事;悦纳自我,保持乐观的态度;淡化过去的错误和失败,记取成功的反应等。第三,提高对后进生的期望值。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的高低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提高会有效改变差生的自我评价,它能把压抑变为开放,把自卑变为自信,把失败感变为成功感,使差生学习动机水平与意志努力程度大为增强。
四、师、生、家长大联合
教师必须掌握“找家长”的艺术。作为教师,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学校和家长充分的配合,共同教育孩子,正所谓学生的进步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一般的情况下,学生知道老师要和家长联系,他们会认为是老师向家长投诉,所以他们对老师打电话给家长和约见家长是很敏感的,更有甚者是一种抵抗的情绪。因此,在给后进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明白老师和他们并不是对立的,老师和家长联系并不是投诉和告状,我们只是有共同的目标就是他们的进步。家长来了以后,我请这个同学在场,让他了解老师和家长的谈话内容。教师也如实地把情况说了,除此以外,我还特意把他的一些微小的进步夸大告诉家长。家长听后很开心,而他也清楚知道了老师的意图,老师约见家长也不是只有投诉,也清楚老师对他并没有偏见和误解。他也清楚老师和家长对他的希望。相信他的态度会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上也表现出积极向上。
五、帮助
许多差生是因学业上与其他同学落下了一段距离而被老师视为差生的。转化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做通思想工作,让其明白老师,同学,家长都希望他们学习进步,都愿意帮助他们。只要他们有信心,又加倍努力,就一定会把学习搞好。然后,教师和同学再进行耐心而循序渐进的辅导。
篇10
关键词:昭通;中小学美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
对接昭通是云南省下辖的市级行政区,聚居着回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为中小学美术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云南昭通,尤其是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教育工作者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较全国其他一些发达地区而言,昭通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尚存在一些差距。为此,昭通中小学美术应积极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实现对接。
一、昭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与中小学美术对接的意义
中国历史悠久,除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书画、泥塑、剪纸、雕刻等都是其宝贵的特色文化艺术。如,云南昭通地区的回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剪纸、挑花、刺绣、泥塑等特色文化。如果在中小学美术中渗透这些资源,在课堂上将两者完美对接起来,就能让学生从小接触、感受、学习昭通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使他们在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丰富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的信念,促使他们积极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与中小学美术的对接,还能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美术课程的内涵性、趣味性,从而加强对昭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充分开发、利用,让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进而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艺术能通过中小学美术进一步传承下去。
二、昭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与中小学美术实现对接的策略
其一,构建中小学美术乡土教材。昭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中,对少数民族美术文化耳濡目染。如,苗族、彝族的一些小姑娘从六岁左右就开始跟着祖母、母亲学习刺绣、挑花,十几岁就开始准备自己出嫁时的刺绣嫁衣、嫁妆。所以,实现中小学美术与昭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对接,在美术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当地的美术文化,会使学生对美术学习更感兴趣。因此,昭通要想改进中小学美术教育,就应积极依据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历史编写乡土教材。如,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制作特点、美学意义及其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并注重将一些美术名作、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品等编入教材,使学生能通过乡土教材更加深刻地了解、认识本民族、本乡本土的文化艺术,并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情操与精神的健康发展。其二,创设少数民族的教学情境。按照昭通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美术教师应认真挖掘、整理少数民族美术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大量的、学生容易接受的、色彩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品,促使学生能近距离接触、感受昭通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如,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个昭通风情版画作品展的活动,将一些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泥塑、乐器、刺绣等穿插在版画作品展览中,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教师也可在画室的墙面上为学生布置一些回族、苗族、彝族的刺绣图案、乐器等艺术作品,以调节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充满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风情的美术教学情境。此外,教师还应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把体现昭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相关音频、视频等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通过课堂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在教室内也能欣赏到昭通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少数民族美术的兴趣与热情。其三,有机结合欣赏教学与实践。通过欣赏昭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之美,中小学生能了解当地传统的手工艺表现题材和创作方法;通过了解本土传统的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就能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同时,学生在欣赏传统少数民族美术作品过程中可按照不同的内容表达自己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看法,并学习使用美术语言将自己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强烈情感抒发出来,在拓宽眼界的同时增强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引入美术课堂,并鼓励学生积极实践,表达对美的真实体验,从而通过实践掌握使用各种传统工具的方法,体验少数民族美术制作的乐趣,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自己的构思、创意等,逐渐增强学习自信。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正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价值与魅力,积极实现它与中小学美术的对接,让学生从崭新的视角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进行审视,并加深理解。结语在人类社会众多的文化艺术中,美术一直是重要的瑰宝,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作为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小学美术教学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实现中小学美术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对接,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做好宣传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小坤.中小学美术教育与民族特色文化关系.青春岁月,2013(24).
- 上一篇:旅游中的经济学现象
- 下一篇:医保经办机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