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的经济学现象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中的经济学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中的经济学现象

篇1

关键词:旅游经济学;辅助教学;密切

F590-4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这与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密不可分。在旅游经济构成多元化,旅游市场大众化,旅游产品个性化的今天,经济学知识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通常情况下,作为分支学科,旅游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具备旅游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因此,高校旅游专业多选择在二、三年级开设该课程。事实上,在旅游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在教材教案的准备,课堂教学的讲授,学科实践的安排,课程知识的考核等方面会依据各自的教学经验及专业特长偏向旅游学基础或者偏向经济学基础。在授课前,学生如果已经学过了旅游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两门学科知识储备相当,这是相对理想的。但如果缺少哪一门知识的储备,在旅游经济学课程学习中,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将旅游学和经济学内容人为划分,依据自己的判断,或强化课程内容中旅游方面的基础知识,对经济学内容的学习浮于表面,一知半解;或注重旅游活动的经济本质,疏于对影响旅游发展的自然及社会因素的考虑。究其原因,旅游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源于实践应用,理论性弱于经济学。而经济学的实践性也不及旅游活动能够感观呈现,令人耳熟能详。从这个角度考虑,旅游经济学是要将经济学深刻的理论基础通过旅游社会实践活动反映出来,研究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相关规律。笔者试图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探讨将旅游现象与经济理论密切结合的方法,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把握方向,打开思路,在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学习中获益。

旅游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是旅游专业学科体系的重要构架,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可以从授课方式(包括案例教学,课程网站自学)到课程实践,课程考核,以及试题库、案例库建设等多个教学环节入手,将旅游学和经济学知识充分结合,实现课程学习的目标。鉴于该课程特点,探课程辅助教学方法如下。

一、加强案例教学,建设案例库

对于旅游经济学这样一门需要理论实践结合,典型呈现的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无疑是教师们的首选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案例的发掘十分重要,不仅要揭示旅游现象的经济本质,还要分析产生相关经济状况的旅游要素。比如:通常认为汇率升值会导致目的地旅游人数的减少,进而降低旅游外汇收入[1]。但事实上,对人民币而言,人民币的升值会抑制入境旅游,但如果汇率变动的幅度较小,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并不大。而中国旅游产品和服务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便宜的,因此,即使人民币升值,入境旅游者数量也不会因价格效应而明显减少。累似的案例在旅游经济学中十分普遍,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中对案例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建设与地域特色相关的旅游经济学经典案例库,有助于教师对旅游经济现象的典型性、整体性、应用性和前沿性的把握。总的来说,加强案例教学,建设特色案例库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传授旅游现象的经济内涵,矫正学生因知识不对等造成的理解偏差,从而实现旅游学和经济学密切结合,将旅游经济学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共同呈现。

二、利用网络资源,搭建课程平台

除了课堂电子课件外,能灵活呈现课堂内容的方法还有建设课程网站。在校园网络化时代,建设课程网站,引导学生课外自学,是辅助旅游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又一手段。网络课程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仿真软件等多种媒体,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化解课程的难点(课程指导、课程学习、课程练习、问题思考、相关知识点的链接、教学互动等)[2]。旅游经济学课程可以根据旅游专业特色,收集旅游活动的典型案例、视频、动画,结合经济学知识,制作网络短片,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将旅游现象的社会思考提升到经济理论层面。总结课程内容,突出课程重点难点,将旅游经济学的内容更为直观地呈现。还可以补充相应的习题和互动问答,形成有效的课外学习。借助网络平台,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实现旅游经济学的课外教学及互动。

三、建设课程试题库

无论是教材、电子课件、课程网站还是案例库,教学设计者都会将课程的知识点凝练成习题,供学生作答,这种习题集就是建立试题库的重要依据。试题库建设有助于更加规范教师的出题形式和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旅游经济学试题库的建立除了要做到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更要将旅游学和经济学内容充分结合,考查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灵活程度。如案例题中,将旅游学和经济学知识混搭,知识点相互交叉;判断题中,将旅游经济的个别状况与其他经济现象混淆;还可以增加根据旅游经济案例作答的综合选择题和以某个旅游经济漫画为题材的问答题或写作题。通过增加试题的多样性,考查学生对旅游经济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也根据学生试题考核的反馈情况,完善旅游学和经济学密切结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四 、开展课程实践

对于旅游专业来说,课程实践是学习知识的另一辅助方式。教材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印证是对知识最好的消化。通过课程实践,将旅游经济学理论知识呈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沟通交往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旅游专业来说十分重要。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实践可以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放在课程教学中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在课程中开展,有助于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相对应,帮助学生更好领悟所学知识,但时间受限,可以采取进行专向调查,走访等形式;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的实践中,时间相对自由,活动也可以深入展开,学生可以通过在旅游企业内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真实体验经济环境对旅游的冲击和旅游活动的经济效应。由于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相对其他专业开展得比较成熟,所以就旅游经济学课程而言,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小而精的课程实践,更有助于辅助课程教学。

五、注重挖掘美的元素

挖掘“美”是旅游经济教学所特别强调的。旅游活动的画面感能够填充经济理论的平面感。案例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网络教学突出教学资源的画面感,漫画试题体现教学考核的灵活性,课程实践丰富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这些看似平常的教学方法无一不是在挖掘旅游经济学教学中的“美”,勾勒“美”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感受“美”来丰富学生旅游经济学认知,分析“美”来揭示旅游经济现象,实践“美”来深切体验旅游活动的经济关系。在旅游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需要不断挖掘 “美”来激发学生热情,传递学习能量。

需要指出,针对旅游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教学辅助方法要丝丝入扣,为课堂教学服务,体现旅游经济学的教学主旨,不但要揭示旅游中的经济现象,还要引导学生发掘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及旅游业发展规律。因此,旅游经济学的教学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借助旅游活动的画面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更有效的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1]杨睿,汇率变动对国际旅游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J].商场现代化.2011(2):12-14

[2]王艳芳,网络课程建设研究. [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41-42

篇2

关键词:经济学视角;政府;旅游管理职能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到底应当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这在当前来看,仍旧是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问题。相关实践表明,不少地方政府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依旧还存在着“错位”或者“越位”行使职权的现象,这也引发了很多争议,虽然引发这些争议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政府管理职能邢世得是否得当必定是其中最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

(一)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其实是指信息的结构不对称,即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掌握了另一方所没有的、但却对其有着重要利益影响的信息。在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在完全竞争前提下所具备的效率性就会被大大降低,甚至会被完全失去,进而影响交易双方“双赢”交易的促成。在旅游这一市场上,旅游产品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用一种非常纯粹的客观标准来对其进行测度和加以表现的。对旅游者而言,其在事前所能够获得具有较高服务质量的信息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大多是根据根据口碑或者企业的宣传来决定其所要支付的价格的,旅游者在现场的消费特质才是影响其所获得的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其对支付价格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如此一来,那些质量非常好的企业在这样的市场中基本是不具备较大优势的,大多企业到后来可能够会选择降低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者是退出这一市场。正是因为这种事前的不对称信息,才导致了旅游这一市场中的“逆向选择”现象越来越严重,旅行社用尽各种各样的手段与方法来欺诈游客的事件更是层出不清,严重破坏了旅游市场的秩序,极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合成谬误

在经济学研究当中,合成谬误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认识性错误,即认为对某一个体中适用的情形,在整个群体当中也是同样适用的。而事实是,在特定条件下,某些对个体来说是理性决策的行为,对群体来说,也有可能是非理性决策的行为。在旅游业中,这种现象是极为常见的。一方面,旅游企业在价格上存在的合成谬误。某些个别的旅游企业为了增加收益,就刻意地压低价格,这时候在该企业的认知里,是希望其他企业保持原来的价格的。那么,对这个企业来说,这一降价增收的决策可以说是理性的。但是,当所有同质企业都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收益时,对这些单个的企业来说,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还会使得自己的境地变得更加尴尬。且这种由企业间任性竞争导致的不良后果,通过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协调和调控。另一方面,在旅游投资上,也存在着合成谬误现象。当某一个旅游项目在获得成功之后,很多其他的旅游企业便会进行模仿,由于对旅游市场供需状况的把握不足,大多是通过对适用性的预期来对后来的收益进行推断,这种盲目性决策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相似性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由此而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企业在这个时候就极其容易面临失败的威胁了。

二、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内容

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中,作为政府,在行使相应的旅游管理职能过程中,应当要有弹性,对那些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就要尽可能地避免进行直接的干预。当市场出现不完备地方,或者处于失衡险境时,才进行有效的介入。在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报告中,曾指出,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至少应当履行如下四种职能:立法职能、规划职能、协调职能和投资职能。与此同时,还要完成如下五个基本目标:为居民出行提供服务、满足居民度假和闲暇的权利、从事旅游文化开发与研究、推动旅游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开发和建设、保护自然并协调环境的共生。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来说,旅游发展的层次是不同的,所以政府所应该采取的政策与措施等也应该是有差异的,具体职能的行使也是有差异的。通常情况下,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政策法规、营销规划、公共服务以及信息管理等都是其应当要行使的基本职能。

(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针对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到底应该由政府计划主导,还是由旅游市场本身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主导,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就前者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而言,就是指根据旅游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将市场为主,对资源进行配置,由此而使政府主导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为旅游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后者市场主导型发展战略而言,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提法其实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国当前的旅游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主导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想要从文字上来对其加以区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具体实践也可以看出,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应该是明确的,作为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守夜人”角色,以促进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

结束语: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合成谬误要求政府必须要加强旅游职能管理。并且,旅游经济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能够找到政府职能行使和旅游市场作用的平衡点,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根据产业经济学和旅游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旅游行业所能够带来的宏观收益是反映通过开展旅游经济活动而为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成果和收益。这里所提及的成果和收益不仅包含旅游产业自身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也包括对相关上下游产业和生产部门的影响和带动,促进社会文化的正向演进,进而对整个区域的宏观经济绩效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根据对相关理论研究的文献的梳理,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通过上面所提到的传导机制带来的宏观收益(绩效)分为有形收益(绩效)和无形收益(绩效)两大部分。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有形收益进行分析。有形收益(收益)是指通过旅游经济活动的开展而直接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收益(绩效)。如果从应用统计学的角度来考察,这种直接给社会带来的有形经济收益(绩效)可以依据既定的统计学方法进行估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不同规模和所有制性质的旅游企业(生产部门)通过经营生产活动所实现或创造的利润和向税务部门所上缴的税金;不同规模和所有制性质的旅游企业(生产部门)通过经营生产活动所实现或创造的的外汇收入;不同规模和所有制性质的旅游企业(生产部门)通过经营生产活动而创造的的劳动就业人数;不同规模和所有制性质的旅游企业(生产部门)通过经营生产活动对相关上下游产业和生产部门的影响和带动,引致其它经济部门的相应发展,诸如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产业的相应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GDP的增长。作为一名严谨的研究人员,学者们总是对各种情况下不同的中间人员之间的交往感兴趣。在很多情况下,个体行为主体的行为动力和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特征,而是取决于社会结构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例如:20世纪70年代,有研究认为美国的艾滋病传播途径被指认为来自加拿大航空公司(AirCanada)的单身服务员;尽管后来被确认为系误传,但是也体现出了研究人员对“交互作用”的重视。在社会科学中,无数研究数据都是按照一定的空间形式组织起来的,而且,这些分析单位的特征都是高度聚类的,尤其是空间层面的地区聚类。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乎逻辑的假设都应该包括观测值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忽略这种关联性会极大地影响研究者在研究中建立有意义的推论;另外,空间信息将有助于揭示社会过程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发展经济学家们于20世纪50年代,在研究经济增长趋势时就已经观察到了“经济溢出”这一现象,并有效地区分了LocalGeographicalSpillover和GlobalGeographicalSpillover这两个概念。LocalGeographicalSpillover解释了位于一个空间区域的企业生产过程仅受益于该空间区域知识的积累,并将出现经济行为的不平衡空间分布以及经济增长的发散;GlobalGeographicalSpillover解释了一个空间区域的知识积累将提高任何区位的所有企业的生产力。企业在一个空间区域内的集中将使得LocalGeographicalSpillover和GlobalGeographicalSpillover同时产生。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有着优良的气候、优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民族风情、富有地方色彩的历史文化等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一方面,云南省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凭借着优越的条件,云南旅游业发展获得了极大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为:旅游资源的生态性,浓郁的民族性,资源的多样性,景观的奇特性;风景的均衡性,景观气候的温和性。云南旅游业不断发展且得到政府的倾力开发及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旅游业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统计上高度显著,旅游业实际上已经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从直觉上进行观察,人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优异的旅游资源的存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云南必然是一个旅游大省;或者说,旅游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的经营绩效对云南省GDP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做用统计学的术语来描述,则为旅游行业绩效对云南省GDP影响显著。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述似乎吸引了大批国外游客尤其是西方游客到云南旅游。他们的足迹遍布大理、丽江和迪庆。于是,人们从直觉上又得出了下面这样一个结论:国外游客在云南的旅游花费,主要指西方游客指对云南省旅游产业的经营绩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对云南省的GDP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仅仅基于小样本的观察和简单形式逻辑的推导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严谨的。

二、相关文献概述

在该研究主体层面的定量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果,这些成果绝大部分是以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的。较早的成果为Ghali[1]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夏威夷地区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详细地论述和验证了作为内生增长要素的旅游业对夏威夷经济增长(体现为夏威夷的出口产品及劳务)的贡献;Eeckels等[2]对1976-2004年期间的希腊旅游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VAR模型显示旅游业的周期性波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周期性波动存在着显著性影响。Risso和Brida[3]对智利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有效的实证分析,发现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智利的国际旅游业对智利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智利的国际旅游业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非常明显的乘数效应。国内学者的研究似乎以申葆嘉的定性研究为较早的研究成果,申葆嘉[4]对“旅游适度超前发展战略”和“旅游是经济发展增长点”加以评论。然而,该研究是基于作者“多年从事旅游现象基础研究所获知识”。阎敏[5]通过投入产出方法,指出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旅游行业的产业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工业化是旅游行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该文献似乎是国内学者在该领域较早的定量分析成果。钟伟[6]采用面板数据估计方法,得出以下四个结论:一是旅游业扩张总体上促进城市经济规模增长,但作用程度有限;二是旅游业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呈现U形作用的非线性关系;三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旅游业扩张带来的经济影响不同;四是旅游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传导变量作用表现出差异。张丽峰[7]利用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和状态空间模型对外国人的入境旅游与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变参数协整关系。李栋雁[8]通过面板门限模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当取不同解释变量为门限变量时,与入境旅游相关的诸指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显著性有着明显的差异。杨敏[9]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入境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均衡联系。王良健等[10]通过对比的方法,发现国内旅游绩效与入境旅游绩效对全国及所有省市的宏观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正效应,并特别指出,入境旅游绩效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上述文献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地理数据的空间关联研究,但在一些涉及到其他的经济学分支领域方面,国内外学者们开展了涉及到地理数据的空间关联性大量的实证和理论分析[11-17]。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基于空间数据探索原理和旅游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利用空间经济计量分析模型,探讨和分析云南省区域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本文以云南省16个县2013年的相关经济社会指标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文中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云南统计年鉴(2014)》《云南调查年鉴(2014)》和云南省统计公报等文献。人们很擅长发现模式,通常我们认为这也是统计学的作用。在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的架构之中,研究者似乎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数据,除了表格之外,可转化数据作为一种图形的展示方法,将有利于从视觉上尽快发现模式的存在。参照图1,不难看出,从全国的视角出发来观察云南省和及其各市域人均GDP指标数值。云南省的现状是“GDP水平低且分化严重”。图1有效地展示了云南省市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人均GDPChoropleth图。图例说明的是把云南省的16个地级市国内生产总值数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分为5组,最小值为6494亿元,最大值为301114亿元。用深色的色块代表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用浅色的色块表示较低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而用纯白色代表介于7494亿元至66218亿元之间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在云南省市域GDP的Choropleth图中,从视觉上可以看出以下模式:一方面,GDP介于7494亿元至66218亿元之间的区域,占据了云南省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滇中和滇西、滇南局部地区的GDP较高,高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64434亿元。然而,仅凭视觉上和直觉上发现的模式并不能代替严谨和有效的统计检验。在这里笔者使用一阶Rook邻接矩阵的全局Moran指数检验县域人均GDP是否表现出空间上的相关性。测量空间关联和相关的基本思路类似于向量内积。根据Hubert、Colledge和Constanzo的看法,这表示为将一个空间接近性的测量与另一个在某些特殊属性上的相似性测量交叉相乘。令Sij为两个观测值i和j的空间接近性测量,同时令Uij表示某个潜在变量的相似性。从以上数据可知:Moran指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并且为正值。说明云南省市域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空间上呈现为一种空间聚集现象,具有高低增长水平的市域与其他具有高低增长水平的市域在空间位置的分布上相互邻近。我们可进一步运用莫兰散点图的方式来验证这种空间聚集现象。在图2中,用横轴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用纵轴表示空间滞后变量值。具体判断标准为:在象限Ⅰ中的市,其GDP都高于均值,而与它们相邻的市的GDP也同样高于均值;在象限Ⅲ中的市,其GDP都低于均值,而与它们相邻的市的GDP也同样低于均值;在象限Ⅱ中的市,其GDP都低于均值,而与它们相邻的市的GDP都高于均值;在象限Ⅳ中的市,其GDP都高于均值,而与它们相邻的市的GDP都低于均值。从图2不难看出,各市域单元分布在第Ⅰ、Ⅲ象限的居多,进一步说明了县域经济增长水平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关系,其高值聚集和低值聚集的现象明显。另外,市域国内生产总值LISA集聚图(见图3),显示出市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某种类型的空间“俱乐部”现象。根据空间自相关理论可知,图中High-High部分(深色)表示GDP高的地区被GDP高的地区所包围,Low-Low部分(浅色)表示GDP低的地区被GDP低的地区所包围。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市域(H-H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滇中地区,而经济增长水平较低的市域则分布在滇西北部分地区。

三、空间经济计量分析

通过计算莫兰统计量来判断因变量是否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只是空间数据分析的第一步,更进一步要做的是把空间之后变量准确地合并到基本的统计框架中,并且进一步检验得到的残差是否是空间相关的。在这里首先要做的是为模型选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笔者试图从上面提到的相关经济理论入手,构建经济计量模型。结合地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定以下变量:因变量:GDP。GDP可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在本文中选取该指标作为因变量,即选用各州市GDP数值来衡量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单位为亿元。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经济计量模型的选择上来看,由于空间滞后模型考虑了云南省市域之间的空间关联性,进而加入了地理空间权重,则从理论经济计量学的角度而言:其估计结果较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更优,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均能更好地解释不同规模和所有制性质的旅游企业或生产部门,通过经营生产活动所实现或创造旅游收入与云南省区域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在解释地理事物或区域单元之间所存在的关联关系时,比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模型要更好。因而,在分析和探讨有关地理事物区域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时,考虑其空间相互联系及空间依赖性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政策建议

篇4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才在深圳等地出现,所以学者对农业旅游的研究也相对滞后。[8]45步入21世纪,随着休闲农业的加快发展,我国学者对农业旅游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内容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概念界定、类型阐述以及国外农业旅游经验介绍等,发展至对消费者行为、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状况及对策、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等全方位的研究。近期,我国学者对农业旅游产业集群与规模经济效益等问题表现出关注。纵观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仍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及经验的介绍,二是对消费者行为的实证调查与研究。综上可知,国内外对农业旅游的研究集中于农业旅游基础理论、发展与管理模式以及经济文化环境效用等方面。国外的研究表明,农业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既会产生积极效用———正外部性,同时也对其产生消极作用———负外部性;随着农业旅游的快速增长,其负外部性问题日渐突出,并将阻碍其快速健康发展。然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多偏重于对农业旅游正外部性的研究,对其负外部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更鲜少涉及其负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为实现农业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寻求农业旅游负外部性的内部化途径乃当前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研究的理论背景

(一)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属于环境经济学范畴,1890年由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之后由其门徒庇古对该理论加以扩充丰富。庇古将生产者对外部环境与他人的影响称为“外部性”,将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性(负外部性)两个方面,其中的正外部性是指一些人的生产行为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负外部性则是指一些人的生产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庇古又提出了“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概念,他认为当边际私人净产值小于边际社会净产值时,该活动给社会带来了有利影响,具有边际社会收益;反之,具有边际社会成本。后来众多学者循着庇古的外部性理论寻求负外部性的内在化解决途径。科斯(Coase)在批判庇古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解决外部性问题应从社会总产值最大化或者损害最小化来考虑,不应局限于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比较。我国学者沈满洪等在分析外部性的概念后,进一步提出外部性类型包含:对生产者与对消费者的外部性、代内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稳定的外部性与不稳定的外部性、制度外部性与科技外部性等。

(二)集约化经营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率先对集约化与粗放式经营的内涵与外延加以界定,认为在一定地域面积上集中投入劳动力要素与资本,以实现规模经济的经营行为即属于集约化经营;反之,将劳动力要素与资本分散投放在各个地域则属于粗放式经营。新古典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等则更加强调科技进步对集约化经营的贡献,认为集约化经营不仅是劳动力要素与资本的简单叠加,更应是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对“集约”进一步界定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我国学者认为,集约与粗放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两极。者在表象与内涵上均存在本质差异:集约经营更强调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与资本的最优组合,获取最大投资回报,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粗放式增长则与之相反。

三、我国农业旅游的负外部性分析

据中国休闲农业网数据,目前我国有农家乐约150余万家,规模农业园区近1.8万家,每年接待游客数约4亿人/次,每年营业收入超1200亿元,带动近1500万农民就业。由此可见,农业旅游的正外部性明显。然而,农业旅游在实现较好的外部经济性之时,产品雷同、边际社会效益微弱、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等外部不经济性也日趋明显。

(一)制度的负外部性呈现

前期,为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各地政府鼓励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农田等开发农业旅游项目,项目开发对部分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度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得众多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弱、小农业旅游企业出现,由于经营主体多为当地农户,受小农思想影响较大,思想上表现为小富即安,生产中表现为个体经营、缺少协作、缺乏自律与组织性,缺少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众多微小农业旅游企业对农业旅游项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边际社会效益的提升。

(二)对生产者的负外部性明显

现有农业旅游企业生产经营范围有限、实力较弱。以农业旅游发展较好的长沙市为例,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农业旅游企业1600多家,其中星级农业旅游企业182家,除少数几个企业的经营面积超过1000亩外,近一半企业经营面积少于50亩,最少的仅5亩。不少小企业为节省成本,在产品形式上多相互简单模仿,经营管理方式粗放,造成同一区域内经营户间的恶性竞争激烈。众多弱小企业存在,导致生产要素与资本很难实现优化组合,要素生产率低下,投资回报率不高。除经营户间存在的不经济性外,经营户对当地其他生产者同样存在不经济性现象。大量旅游者的涌入,一方面使得当地人口密度增加,旅游者制造的大量噪音、生活垃圾、汽车尾气污染等影响其他村民的生产与生活,另一方面旅游者推高了当地的物价水平,致使当地村民的生活成本提升。

(三)对旅游消费者的负外部性显现

综合休闲农业网等专业门户网站的宣传信息来看,“生态”、“有机”、“绿色”等是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本源。然而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的经营基础乃常规农业,常规农业是一种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其特征是利用化石能源和工业技术装备的大量投放来提高产量。这种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既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与旅游者消费期待的“绿色”、“生态”背道而驰。

(四)对代际均衡发展的负外部性显露

由于经营者的粗放式生产与管理,使得农村固有的乡村文化、原始生态环境被逐渐侵蚀与破坏。众多农业旅游经营者在无调查、无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开发项目,将不少地方建成了“村中城”。而农村的这种原生态文化环境正是当地的旅游核心吸引力,随着核心吸引力的丧失,旅游者也将逐渐远离该地。由此带来了乡村旅游资源的代际间非可持续性利用。

四、集约视角下农业旅游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

通过对农业旅游负外部性的分析可知,当前农业旅游负外部性的成因主要为: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众多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小微企业出现,由于受规模和实力影响,生产者多采用粗放式经营管理,具体表现为经营中的各自为阵、缺少协作与创新能力。这种典型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加剧了农业旅游负外部性的扩张。为尽量消弭农业旅游带来的负外部性,采用与粗放式背向而驰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方式应是我国农业旅游负外部内部化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政策引导以淡化制度的负外部性

加强地方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从政策与制度上引导相关企业的融合与协作,促使休闲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减少粗放经营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首先,明确农业旅游经营企业审批部门,统一企业进入门槛,从源头上促进农业旅游生产经营朝向规模化发展。其次,对规模企业在土地、水电等资源使用方面提供更多价格优惠,对实现集约化管理的企业实行适当税收减免及退税优惠。再次,加强对新技术示范性应用的支持力度。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集约化管理的重要表现即是新技术的应用程度。然而,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较强,新技术在农业中应用时的资本成本与风险成本相对较高,致使较多资金薄弱的企业不敢贸然采用新技术。为削减新技术在休闲农业中应用时的成本,政府应从生产、经营、销售各方面,加强对采用新技术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的扶持力度。最后,加强农业旅游产品推介平台建设。休闲农业产品生产季节性较强,生产企业的资金实力相对有限,企业借助传统媒介向消费者宣传产品的能力有限。为更好地将绿色、有机、生态的农业旅游产品推向分散的消费群体,政府应利用自身优势,推动休闲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协助农业旅游企业打造良好的销售渠道。

(二)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减少对生产者的负外部性

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多样,包含了个体农户、农户+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股份制等。但不论哪种组织形式,其产品的涵括面都比较齐全,企业与外部的协作极少,造成企业间竞争激烈,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不高。为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应通过集约化生产方式加强企业间的协作,以实现生产要素与资本的最优组合。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可采用虚拟经营模式,主控核心技术与市场推广;中小企业则采用利基经营等模式管理休闲农业的生产、运输等环节;本地与外地农户通过土地等资源入股介入农业旅游,利用大企业的先进管理技术生产销售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以此实现社会总资源的有效利用及边际私人效益与边际社会效益的同步最大化。

(三)优化产品价值链条以弱化对消费者的负外部性

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形态主要有农业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农业、农村民俗等,这些形态的共同特点是注重旅游六要素中“游”的价值创造。通过调查走访不难发现,不少旅游者在乡村游玩时,多从事打牌、唱K等室内活动,许多旅游者离开目的地时,常会购买当地价格不低的绿色蔬果和肉制品。由此可知,农业旅游的核心价值创造节点除了“游”外,更多的是“食”与“购”。为此,农业旅游经营者应跳出自产自销的小农业范畴,通过集约方式委托或联合当地及外地农户生产更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有机”、“绿色”、“生态”型农副产品,将销售方式由等客上门买变成送货上门卖,借鉴德国等发展农业旅游的经验,通过农副产品直销渠道的搭建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

(四)加快新技术应用步伐以防止代际发展的负外部性

当前农业旅游的基础是常规农业,常规农业以大量化石能源投放为特征。过量化石能源的投放将对自然资源、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产生破坏作用,最终引发生态系统失衡。改变这种失衡状态的最好方式是以集约化的生态有机农业替代常规农业。生态有机农业要求农药、化肥、石油的精准投放,强调农业生态环境健康安全与农产品的“绿色”、“有机”生产。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物联网是近几年兴起来的一种网络技术,以人与物的实时沟通为特点,强调远程实时跟踪监控、精准化投放、精细化管理。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农业旅游企业中进行示范性应用,并充分显现出对生态农业发展与集约化生产管理的积极作用。经营者应加速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步伐,通过新技术的使用改善农业旅游生产环境,实现农业旅游资源的代际均衡利用。

五、结论

篇5

(一) 国外旅游经济的研究

最早研究旅游经济的文献是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局博迪奥(L.Bodio)发表的《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及其花费》,其后尼塞福罗(A.Niceforo)和贝尼尼(R.Benini)分别发表了《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1923)、《关于旅游移动计算方法的改良》(1926)。他们从统计学角度研究游客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的关系,反映了人们早期从经济层面对旅游现象的认知。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A.Mariotti)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做出系统剖析和论证,他主张把旅游活动分为“能动旅游”和“被动旅游”两种形态,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中心地理论。

(二) 国内旅游经济的研究

国内对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0年创立了旅游经济学科;第二阶段是在90年代,该阶段是由点到面阶段;第三阶段是近几年出现的,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角度来研究旅游经济现象。如李创新(2008)根据基尼系数理论构建出由旅游竞争力贡献率累积与旅游收入占有率累积分布图呈现的洛仑兹曲线模型,提出各省市旅游竞争力对旅游收入的贡献。刘丽梅(2007)从旅游收入效应、旅游创汇效应、旅游就业效应和旅游投资效应入手,分析了内蒙古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应。郝晓兰(2012)提出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转型,指出产业融合会产生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最终会产生整个产业的创新。李海燕(2013)提出随着第一、二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减弱,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对整个区域内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旅游是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体三要素构成的人们空间移动的现象,旅游经济是一种由人们的空间移动消费而引起的经济现象。

二、内蒙古旅游资源简介

内蒙古地处中国正北方,是祖国的北大门,外接俄罗斯、蒙古国,内跨“三北”,毗邻八省,潜在国内客源市场庞大,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一)自然旅游资源

主要有草原、沙漠戈壁、湖泊、森林、河流、冰雪、矿(温)泉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其中草原资源尤为丰富。

(二)人文性旅游资源

蒙古族、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风情,具有很强的传统特色,参与性强。节庆时期还有一定地方民族特色的活动,如那达慕大会、满洲里冰雪节、科尔沁草原赛马节、赤峰冰雪旅游节、昭君文化节、乌海葡萄节等。

(三)地方特色旅游资源

内蒙古地方风味美食,主要指居住在内蒙古地域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共同经济、文化生活中,相互影响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风味饮食。如内蒙古的烤全羊、烤羊腿、手把肉、奶皮、奶豆腐、奶茶等。

三、内蒙古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经历了自发发展阶段(1999年以前)、旅游产业规模扩张阶段(1991年—1999年)、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3年)。2004年以后,受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及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内蒙古旅游业又有新的突破,旅游业发展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如表1、图1所示,内蒙古旅游业对自治区国民经济的贡献先呈增加态势,但在2008年以后这种态势逐步下降。1999年,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加,旅游业总收入占第三产业产值的2.48%,占全区GDP的1.03%。2007年这两个指标分别达到18.13%和6.49%,较1999年分别增长了六倍。但2008年后旅游业在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在萎缩,在内蒙古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地位需进一步明确。

表1 1999-2007年内蒙古地区旅游收入与GDP、第三产业产值的关系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整理。

图1 内蒙古旅游收入分析

四、内蒙古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淡旺季突出,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得不到修复

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仅在夏季适宜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在其他季节的适宜性不足。这也造成旺季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 等接待设施紧张,影响了服务质量。就自然旅游景区而言,内蒙古草场资源丰富,可利用草原面积为8.6亿亩,从东部的科尔沁到西部的阿拉善草原,从北部的呼伦贝尔到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纵横几千里,但近年来草场遭到人为或“蹄灾”破坏,整片整片的草场得不到生长。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历史古迹保护不力、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内蒙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景区(点) 空间分布较散,旅游产业化意识薄弱

内蒙古地域广阔,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较分散,景区( 点) 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集聚程度较低。从旅游者角度考虑,其花费在旅游路途上的时间较长,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均相对较高,不利于体验多条旅游线路。旅游业涉“行、住、食、游、娱、购”六大要素,本身具有一种与其它产业关联度极强的特性。旅游业的生产资料和设备都几乎由所有重要的产业部门来提供,其回归效应非常强。因此可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拉动作用。但内蒙古旅游产业结构单一,还没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整体旅游经济规模偏小,水平较低,影响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互动。

(三)宣传力度不够,旅游管理人才稀缺

内蒙古许多旅游资源非常有特色,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宣传不够,许多旅游产品照搬外地,甚至直接从外地引进,缺乏个性,加上旅游管理人才稀缺,旅游价值未能真正体现。

五、内蒙古旅游经济发展建议

(一)加大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超越季节性限制

产业融合可以带来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最终引起整个产业的创新。旅游业本身就具有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的特质,如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以及旅游业与农牧业的融合开发出沙漠生态旅游、蒙牛伊利生态游、草原生态游、民俗旅游等,这创新了旅游产品形态,丰富了旅游线路产品的内容,为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及提升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提供可借鉴建议。

(二)通过产业扶贫延伸产业链

内蒙古地区应利用特色资源在第二产业中的优势来扶植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诸多与旅游直接或间接相关产业部门。它们围绕旅游地的核心吸引物,通过各种横向和纵向联系聚集在一起,形成网络形式的产业组织,即旅游产业集群。比如:扶持、引导旅游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形成具有优势的集团。通过培育有优势的旅游企业集团,逐步形成区域内旅游产业集群,从整体上延伸内蒙古旅游产业链条,提升内蒙古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中的竞争力。

(三)发挥政府干预机制,提高旅游业与整体经济的关联度

篇6

关键词: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目前,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已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从我国旅行社目前的发展格局来看,以国内、出境两项业务为主的公民旅游服务已经成为旅行社业务的主体。2000年,全国共增加旅行社1638家,其中国内社的增长数量是1606家,占净增旅行社总数的98%。从经营收入看,入境业务、国内业务和出境业务分别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收入总数的30%、56%和14%,也就是说,我国旅行社经营收入的70%来自我国公民旅游业务,这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旅行社业务发展严重依赖国外旅游的格局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既然国内公民旅游业务是旅行社的“衣食父母”,如何拓展这个市场,就是旅行社经营的重要目标。但是,事实却是:虽然我国年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7.44亿人次,而其中由旅行社接待的比例不及6%。面对如此巨大的一块“市场蛋糕”,旅行社却难以切入。一边是蓬勃发展的国内旅游市场,一边却是叫苦连天的旅行社企业。旅行社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下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全国旅游市场中热销的海南旅游经路为例,产品价格竟已低至一张三至四折的往返航空客票的价格,低价竞争、变相购物和增加自费项目成为经营主流,导致游客对美丽海南的印象大打折扣,本应重游率很高的度假胜地却变成了一次性观光的场所,对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损害极大。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本文试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此现象作出解释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产生的原因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在本文论述过程中,所指旅游产品均是指组合性产品,即旅行社销售的旅游线路。

根据对“五一”黄金周前两个月《中国旅游报》旅游产品广告的不完全统计调查,除了因旅游目的地不同而导致的不同旅游线路产品外,同一旅游目的地编排设计的旅游产品就象是“孪生兄弟”,广告中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接待计划、接待标准等公开信息都大同小异,使游客在做出购买选择之前难以比较分析,因而价格就成为游客在抉择时影响最大的首要因素,各个旅行社便展开花样百出的价格大战,以非正常低价吸引旅游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但最终损害的却是旅游消费者的利益。

旅行社品牌信誉度低

当前,我国旅行社业发展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衡量企业信誉的市场品牌,因此也就造成整个行业的市场信誉不高。没有市场信誉的保证,自然难以拓展发展空间,使得游客只能在价格指导下选择低价产品。在国内公民旅游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旅行社作为一个行业,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办法,使得企业能够鲜明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旅游者很容易据此选择信任的购买对象。

旅游产品质量难确保

作为服务产品,旅游产品具有消费和生产同时进行的特点,而且这一消费过程发生的地点并非是以生产商进行位移而完成,而是以消费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进行位移而完成,所以旅游消费者在购买之后才能感知产品质量,而由于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带薪假期的条件限制,一般的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消费和下一次旅游消费之间会存在着较长的时间间隔,依赖于市场自发调节是很困难的,其滞后性特征十分突出。由于这些原因,旅游消费者无法辨别旅游市场中某旅游产品是优质产品还是会令他们困扰的次品;因而,如果价格与质量相对应的话,旅游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所反映的必定是而且只能是旅游市场上全部该类旅游产品的平均质量,它位于次品的低价与优品的高价之间。这个特性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当前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的非正常低价现象。

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的危害性

剖析上述形成原因,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的大量产生,不仅使旅游者的消费满意度大大降低,而其口碑流传更使旅行社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和形象受损,同时也对旅游行业秩序、旅游产业自身健康发展和旅游目的地经济等造成不良影响。

旅行社缺乏创新动机

从旅游经营者——旅行社的角度来看,缺乏创新的动力去设计研发新的异质性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旅游市场,这主要是由旅游产品较强的组合性和可模仿性使得其他旅游经营者不用支付成本就可以经营同样的旅游线路产品,造成了旅行社之间的较为严重的“搭便车问题”,即由于旅游线路开发存在横向外部性,“横向外部性造成了一个公共物品问题”,旅行社可以自己不开发而使用其他旅行社开发的旅游线路(即所谓搭便车),最终结果导致“旅游线路开发”这一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无“便车”可“搭”)。

影响消费效果和满意度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则会发现这种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的产生其实归根到底是一个旅游市场上信息对称与否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即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因而影响其作出准确决策,这是旅游市场上非常重要且普遍的一个现象。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了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成为劣质产品风险的可能性增大,即便市场上存在着风险较低的交易机会,旅游消费者也会决定不购买,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面对庞大的国内公民旅游市场,旅行社只能在其中占据如此微不足道的市场份额了。

与旅游消费者相比,旅游经营者——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主人,应掌握更多的产品信息,了解其产品是次是优。如果是次品,经营者自然很乐意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完成交易,因为介于次品与优品之间的价格应该是高于次品价格的;相反,如果是优品,经营者知道若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交易,该旅游产品的价值便被市场低估了,因而经营者自然不愿意销售。

上述分析反映出,这种逆向选择的结果是使得当前旅游市场上很少出现品质优异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平均质量偏低,严重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旅游市场上的成交量就无法反映出本市场上的市场潜力,旅游市场的运作效果较差,严重地影响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

扰乱旅游市场秩序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不仅可以导致逆向选择,同时也会引发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在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消费的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出现的,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之后,将面对旅行社经营者可能兑现劣质产品的风险。经济学意义上的道德风险即是在不同的交易过程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益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通俗地说,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契约生效以后,其中一方恶意的行为导致另一方不应有的损失。比如,某位游客在购买了某旅行社的旅游产品后,旅行社在具体行程安排上压缩游客的游览时间,而增加购物的时间和次数,使游客虽然也是在合同标准的范围内享受旅游服务,但为此会产生额外的损失,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效果和旅游心情。长此以往,旅游产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应对旅游产品非正常低价的建议

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表明,市场价格体系并非能够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甚至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形成的市场价格有可能反映的是一种虚假经济信号或市场信息,从而错误地引导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和生产方向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市场难以有效地发挥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功能,非市场性质的机制也就自然地替代市场机制成为社会稀缺资源的主要分配形式。

由于旅游产品这一无形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要实现旅行社与旅游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完全对称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途径和渠道来改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发挥行业协会功能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旅行社行业协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独立于旅游市场之外的身份使它有可能在旅游市场交易中担负起向交易双方提供真实信息披露的职责。因此行业协会应考虑建立定期信息制度,对违规经营、销售非正常低价旅游产品的旅行社予以曝光,防范可能发生的旅游经营者“道德风险”问题;并可以年度为单位将上述信息制作成免费宣传手册发放,向旅游者公布正常价格信息和优劣旅行社的相关信息,提供参考意见和咨询渠道,并在行业内开展常规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旅行社企业自律约束,从而使非正常低价现象得到抑制,并使旅游消费者在进行购买之前能够做出更为理性的消费选择,尽早做好旅游活动计划。

利用网络资源开辟信息互动窗口

一般而言,任何单位、个人只要登陆因特网进入行业协会、国家旅游局或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查询网站,即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询或即时互动咨询等等,并可直接在网上进行投诉以及得到回复,加快此类事件的处理速度和效率,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真正满意放心的旅游服务产品,从而增强消费者对旅行社的信任度和品牌忠诚度,构建良好的顾客关系群,形成旅游市场中的良性循环。

完善相应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和完善旅游产品交易合同制度,使旅游者做到公平消费,明白消费。原有的旅游产品交易合同是由旅行社单方面统一提供,而消费者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无法参与该过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在一定范围内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合理而且可能的范畴内,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各种个性化条款和要求,真正实现“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使旅游消费者发生“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确保了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对旅行社以及从业人员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导游人员的管理制度,建立其薪酬体系,明确规范佣金制度,对违规者予以惩治。这就要求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质监部门等,要加大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尽早改变目前旅游市场上非正常低价旅游产品大行其道的混乱局面,走上规范、有序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资料:

1.田喜洲、王渤,《旅游市场效率及其博弈分析》,《旅游学刊》,2003年第6期

2.张维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篇7

摘要:旅游业的回扣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对旅游市场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文章从旅行社、旅游商品经营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导游、游客等相关主体角度,结合“推-拉”理论和经济学中“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寻租”等理论,分析了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并尝试给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解决旅游业回扣这一现象提供有益借鉴和探索。

关键词:旅游业;回扣;导游;“推-拉”理论

旅游回扣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已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巨大阻力。旅游业的回扣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产品供给方(旅游购物商店、旅游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景点等)为了销售产品,给旅行社和导游等各种名目的好处费,这部分收入既未如实入账又未在合同或其他协定中公开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罪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论处。”显然旅游业的回扣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旅行社导游收取回扣已经成为一种“行规”。

一、旅游业回扣现象的分析

(一)导游拿回扣的“推拉分析”

早在19世纪末,E.G.雷文斯坦(E.G.Ravenstein)在对人口的转移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中,提出了推拉理论(PushandPullTheory)。他在《人口转移规律》一书中提出,受歧视、受压迫、沉重的负担、气候不佳、生活条件不合适都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原因,而其中的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D.J.Bogue)于20世纪50年代末明确提出的,其主要观点认为: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

推拉理论主要是用于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笔者在这里将导游从旅行社向旅游购物商店转移的行为看作一种新的迁移表现。推拉理论本身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取其中一部分来分析导游带游客去商店购物,拿回扣的现象。

1、导游拿回扣的推力分析。导游拿回扣的推力主要是导游的薪酬制度不合理、导游自身素质低、工作职责所需。我国导游员报酬的构成是:少量基本工资或零底薪+回扣+小费,且导游不享受保险、住房等福利待遇。导游服务是一种高智商、高技能的服务工作,它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一项脑体高度结合的工作。从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导游作为经济人,也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高付出低回报的薪酬制度完全不能满足导游人员的需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导游人员只能靠拿回扣和小费。导游人员的报考条件低,且在上岗前和上岗后没有正规的培训增加其业务知识、强化业务技能。导游与旅行社之间是委托-关系,导游只能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来完成工作。而工作的方式和质量完全取决于导游自身的素质。导游人员的门槛低,导致很多低素质的人员进入导游队伍,他们缺乏伦理道德,经常昧着良心把游客带进商店,赚取黑心钱。旅行社削价竞争,旅行社以零团费甚至负团费接团,其采取把损失转嫁出去的办法来弥补经营利润。旅行社向导游收取按旅游团人数计算的人头费,导游在带团过程中还要完成旅行社的购物签单任务,旅行社的损失主要靠游客的各种消费回扣尤其是购物回扣来弥补。

2、导游拿回扣的拉力分析。导游拿回扣的拉力主要来自旅游商品经营商。旅游商品经营商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源,促销自己的产品,采取非法回扣的方式,主动向旅行社和导游提供高额回扣,并且有些购物商店会按旅游车的座位数、在商店停留时间给予导游和司机一定的回扣,称为“茶水费”,或者赠送导游和司机一些礼品,以诱惑导游带领游客前来购物。导游拿回扣的推拉模型如图1所示:

(二)旅行社以零团费,甚至负团费接团

1、削价竞争。由于旅行社提供的是同质产品,旅行社与旅行社之间打的是价格战,竞相以削价为主要手段来销售产品。削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旅行社的利润,有些旅行社甚至以零团费、负团费接团,为了保证旅行社经营必要的利润,旅行社只能发给导游很少的工资或者不发工资,更有甚者,要求导游人员垫付团款,承担过路、过桥费用。近年来,导游带客购物,私拿回扣的现象被媒体频频曝光,旅游购物单位又推出“人头费”和“购物签单”,诱使导游人员带客购物。导游人员迫于压力,不得不带游客进店购物。

2、旅行社数量众多。旅行社只要交纳规定数额的注册资金和质量保证金即可以成立,门槛很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上,而我国旅游业的“蛋糕”有限,必然引起恶性竞争。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旅行社收入利润率连续六年在3%以下,利润总额也从2001年的12.28亿元下降到2006年的5.79亿元。我国旅行社数量从1996年的4252家增加到了2006年的18475家,规模扩张了4倍多。有关数据显示在20世纪末旅行社的利润率还在8%左右,但到了21世纪的最近几年旅行社的利润率已经跌到了2%左右,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

(三)旅游者消费心理不成熟

1、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旅游者在旅游前对旅游产品并不了解,旅游者与旅行社和导游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促使了导游带领游客购物的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旅游者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旅游地,不得不听取导游的建议与安排。旅游者由于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或者是图便宜,往往会在购物商店购买许多根本就用不着的东西,才给了导游和旅行社赚取回扣的机会。

2、游客的有限理性。西蒙最早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概念,他指出“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做出的决策。”“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全过程的成本”(Stigler,1967)。旅游者往往由于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所需的时间成本太高昂,而宁愿让旅行社为自己设计旅游线路,做充分的旅行安排。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导游带他们去的定点商店的商品是否是自己所需,是否质价相符,就做出购买决定。

(四)旅游产品供应商竞争激烈

1、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目前市场上提供的旅游商品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不能适应游客的真正需求。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精力设计出来的新产品很容易被他人模仿,企业和设计者本人均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因此,目前我国旅游商品雷同现象非常普遍,缺少能代表当地特色、旅游景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又加剧了竞争,为了使自己的商品有一个好的销售量,旅游产品供应商只能采取给旅行社和导游回扣的方法,让导游带领游客前来购物。

2、购物点布局不合理,市场竞争机制不成熟。在同一条旅游线中销售同类型商品的商店设置过多,在同一个旅游景区(点)商场设置过多,造成过度竞争,旅游商品供给过剩,为了招徕顾客,旅游商品经营者只能给导游和旅行社高额回扣来维持自身的生存。旅游商品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也不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他们竞争的结果取决于供应商与旅行社签订的书面合同或与导游之间的心理契约。在当前旅行社低价竞争,靠回扣补偿低价竞争的损失,导游无底薪或微薄底薪,靠回扣维持生计,旅游商品供应商的主要客户来源于旅行社和导游的背景下,旅游商品供应商必须迎合导游和旅行社的需求,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利益。

(五)政府监管不力

1、地方保护主义存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职责上来说承担着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的重任,各方面也期望他们在制止愈演愈烈的回扣风上发挥主导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向上级和公众说明本辖区内旅游管理和市场秩序良好,会对本辖区内出现的旅游回扣问题低调处理,而不公开公正处理。对于游客的投诉也是内部处理,受到投诉的导游也只是被扣分和罚款,惩罚力度达不到震慑违法者和警示旅游者的目的。

2、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属于寻租行为的范畴。根据塔洛克的定义,寻租是指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并没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并没有增加社会财富,甚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但确实给寻租的官员带来了一定的收入或获得了一定的享受。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行为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阻碍了经济发展,破坏了旅游市场的有序竞争,使市场更加混乱。寻租是社会腐败的突出表现,正是由于政府官员寻租现象的存在,使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官员执法不力,监管失效,从而使旅游回扣屡禁不止。

综上所述,旅游业回扣现象是旅行社、导游、旅游者、旅游商品供给商、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达到的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并没有达到“帕累拖最优”状态。旅游业回扣产生的原因如图2所示:

二、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业的回扣现象是由旅游者与旅行社和导游间的信息不对称、旅游者的有限理性、旅游者消费心理不成熟、导游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及其机会主义行为、旅行社弥补其经营利润、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及寻租、旅游商品经营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等共同引起的。旅游业回扣问题的解决已有很多文章给出了对策。其中,佣金是将回扣合法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实行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使佣金公开化、信息透明化,旅游咨询公司的存在是必要的。借助媒体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佣金存在的合理性,从意识上接受“购物旅游”,使导游将带领游客购物看成是自己的职责的一部分,按规定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也是很必要的。政府应严格监督,使整个旅游行业运作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塔克洛著;朱大可译.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梁鑫鑫,张秀娟.旅行社经营现状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179).

3、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而言。它要求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不断进行的循环和流动中得到充分、合理和持久地利用。简言之,它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二、我国旅游经济管理问题分析

(一)相应法规体系及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迅速,而旅游法规建设严重不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和现代旅游行业组织还没有建立,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管理机制。由于旅游经济管理涉及到旅游、财政、物价、公安、交通、文化、劳动和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具有综合性,要求必须通过政府牵头、部门联合行动,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任务不明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职权相对比较薄弱,职业素养高低不同,难以形成强大的旅游经济管理合力,也就难以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旅游经费投入侧重不合理。旅游产业囊括了吃、住、行、旅、购、娱六大要素。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财政相对困难,这就间接造成了对旅游设施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建全,导致天然优良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闲置。由于旅游服务设施只有少量投资,导致旅游服务和设施不配套与落后,这就造成了花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开发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实现有效的利用。旅游景区主要通道的道路周边绿化程度低,连接游览景区的道路和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落后,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薄弱,这些都制约了旅游经济管理的高效运作。

(三)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各种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活动和游人不当的旅游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违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仅在资源开发之初不考虑环境和资源问题,在某个已经开发的资源遭到破坏后也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弥补,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完全破坏。这种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完全是鼠目寸光的行为,更谈不上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了。为保护而保护的纯事后行为也经常发生,即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初完全没有考虑3R原则,当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时才意识到保护,后果是以资源的破坏和高额的治理费用为代价。

(四)旅游产品不精致、无特色。产品供需错位是现在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旅游景区的产品往往没有特色,沿用的是以往的主体和方案,不能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导致游客数量的逐渐减少,难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试图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新颖的体验,但由于缺乏独特性设计、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客源随之慢慢萎缩。另外,旅游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行业的高失败率。

(五)景区超限量接待现象严重。可持续旅游的首要标志是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因此,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的环境承载力,应成为判断旅游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旅游产品和大众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凸现,旅游供给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许多旅游景区并没有对旅游区的承载能力进行科学的考查,特定的时期旅游景区人满为患,严重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不但导致旅游资源破坏和退化,而且还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质量恶化。

三、循环经济视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一)系统观创新。旅游业是一个综合集成式的复合系统,不仅涉及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及相关产业,还涉及旅游管理者、开发经营者、当地社区、当地居民、旅游者等的行为,也涉及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等自然与人文要素,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起系统控制、系统优化的系统观。循环经济观要求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从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大资源观、大开发观、大发展观。必须从大局出发整合好旅游资源,用品牌景区、景点带动周边的旅游景点发展。通过社会化投入和市场运作,实现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要对旅游发展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设想、设计,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经济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社区承载力、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等旅游承载力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要做到旅游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既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求,又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是旅游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以免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实现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数量,就可能发生游客过分拥挤、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和天然植被的局面。

(三)环境伦理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应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人以外其他生物、物种、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具有其内在价值,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还有其系统价值,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实施旅游循环经济应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育环境的伦理情操,并将环境伦理运用于节约资源、生态恢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绿色消费、护育自然等之中。遵循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尽量开发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特别要根据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不同类型来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四)生产观创新。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3R”原则要求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节能生产、节约型生产、再生型生产、绿色生产等生产发展形式,树立起新的生产发展观。在旅游开发建设和产品设计过程中,在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置过程中,均要遵循生态系统平衡原理,按生物链发展要求,采用新的生产发展观来运行,以求经济、社会、生态的统筹和谐发展。在生产中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加快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14001的实施,以“绿色采购”、“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企业组织的发展方向,促进各类组织节能降耗、减轻污染、提高效益。

(五)消费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提倡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的物质消费,尽力做到消费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提倡合理、健康、有限量的消费行为,努力使旅游消费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完善“产、学、研、官、民”的合作体制、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等。“3R”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改善要求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体,鼓励支持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社区参与,促使全社会关注旅游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宣传教育体系创新。宣传教育具有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公共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前提。旅游循环经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才能使政府、企业和社区公众提高对规划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并将有关规定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各种文学艺术等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理念,加强舆论监督;将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等基础知识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法制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旅游循环经济,在旅游区建立各种标识系统或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等,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等。

四、结论

篇9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案例设计研究;经济解释

邵阳学院教改课题: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2011JG08)的最终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29日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参与式活动是一个参与、互动、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等待被“灌输”的被教育过程。在参与式教学中,每个参与者都是教学资源,受教育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参与式教学中,教学信息在各个小组之间得到相互的传递和共享,最终再汇集到教师那里,而教师同时也将信息与所有参与人员分享,实现一种信息的多向度交流。参与式教学方法是国际上普遍得到推崇的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整个过程中,从而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参与式教学形式多样,有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填表、画图、访谈、观察辩论、排序以及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的各种游戏、练习活动等。

参与式教学方法具有几个特征:第一,主体平等参与。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与学生地位是平等的,学生积极的参与整个教学,与教师互动;第二,重视知识的全面性。参与式教学方式将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进行,鼓励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进而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第三,完全开放。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形式上都是开放的,需要教师经常了解学生,从而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参与式教学案例设计及其应用

(一)搜集已有经典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案例,进行知识积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及时研究经济形势,研究政府经济政策。一是购置图书,每年都要进行资料更新,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经济科学译丛、经济科学译库、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金融学译丛、金融学前沿译丛、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译丛等并进行版本更新;商务印书馆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汉译名著等。此外,国内名家的经典作品,如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新卖桔者言》;林毅夫、蔡、李周等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等。二是每天浏览大量网页,获取相关信息。如每天一定登录经济学家论坛、人大经济论坛、东方财富等网站,与网友进行教学和科研交流,把相关知识信息融入教学中。同时登录名家博客,了解名家看法。三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进行文化传承。如为了讲情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用古人吃饼的故事来说明更显生动形象。有一个古人买饼充饥,吃了第一块,觉得没饱,又买了一块,吃下还是没饱……。一直吃到了第六个,吃了一半才觉得自己实在是吃饱了。他很懊悔的对自己说:“我真是个不会过日子的人呀!早知道我就买这第六块饼不就能吃饱了嘛?浪费了五快饼的钱!”故事中的主人公忽视了他的“饱”是六张饼累加起来的“结果”,在这个“结果”之前的“过程”却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他混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区别。“饱”是总效用,是消费所有饼后的效用累计;而每增加一个饼的消费,会给他带来边际效用。而他把最后一个饼带来的边际效用看成给他带来的总效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权衡取舍”、“机会成本”。引用“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还有《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然,我们在经济学讲授中不仅要讲授经济学原理,还要弘扬“舍生取义”的社会正气,培养“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精神气魄。

(二)根据身边发生的故事设计案例。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鼓励学生以探寻的眼光搜索和收集教学案例。把一个教学班级分为若干组,每组成员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或新颖有趣的故事作为案例,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是否吻合经济学原理,以及是否新颖有趣等进行评判,最后挑选一到两个优秀案例,再进行文字的精炼和润色;然后收集各组挑选的案例在全班进行筛选,被公认是优秀案例的组的成员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也可由教师提出事实,由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如经济与管理系工会和旅游教研室设计的两个旅游方案,方案一是游镇远古镇、方案二是游黄山。方案一,系工会为每个员工支出M元;方案二,系工会为每个员工支出M元,参加者每人自筹M元。不能参加的系部支出的M元不返还。QQ群上的投票结果显示87%的员工选择方案一。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研究:在不同约束条件下,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色设计案例。邵阳是湖南省人口最多、面积第三大的城市,地处湖南省西南,出了许多历史名人,如魏源、蔡锷等,但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市情,参与多个省级科研项目,并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了专著资料的收集与撰写。如《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以邵东民营企业发展为个案》、《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城市化视角的绿色经济――邵阳“两型”发展战略研究》。同时,也对邵阳学院在邵阳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表1)在此基础上对邵阳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考察,其中最显著的两个因素是人才和资本流失现象严重。自1980年以来,邵阳的存贷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1980年为185.20%,到2009年只有34.46%,在2010年和2011年有所提高,但也只有36.71%和38.11%。因而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邵阳经济为何发展滞后,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

(四)根据授课教师的科研成果设计案例。积极进行科研研究,并把相关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如,《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旅游方案选择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后改革时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劳动合同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在经济学原理的讲授过程中,结合经济发展实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讲授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效果时,分析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布置任务后,把每班学生进行分组,并分组讨论,写出分析提纲。在课堂进行研讨,拓展大家的视野,提高其学习经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由授课教师把自己对该问题写成的论文在班上进行分析。

在讲授经济学原理过程中,特别要结合当时的经济现象。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国出口量下降,东部地区大量企业倒闭,农民工大量返乡,形成“返乡潮”。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又进一步加剧农村劳动力返乡。从短期看,这一政策会加剧返乡潮或失业,因为企业难以通过降低工资的方法而降低成本。但从长期看会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管理成本,或用资本替代劳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如《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劳动合同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发表后则进入教师的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库。其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图1)

三、经验推广及应用

由于一直使用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积极参与人大出版社的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教材修订等活动。2013年参加了人大出版社在长沙举行的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第六版修订研讨会。学习名家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并尽力使自己的看法和经验融入第六版的教材之中。一是参考国外教材的最新成果,如范里安、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曼昆、平狄克等撰写的最新版的教材;二是宏观经济学应增加开放经济内容,借鉴萨克斯和拉雷恩的《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芬斯特拉和泰勒的《国际宏观经济学》;三是增加案例内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借鉴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弗罗恩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第九版)、米什金《宏观经济学:政策与实践》等;四是适当增加经济理论的数理内容,增强逻辑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彼得・泰勒.陈则航译.如何设计教师培训课程――参与式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高速路免费;消费者效用;风险效用函数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8月2日,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制定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该方案中明确说明,“为进一步提升收费公路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快捷出行,现就重大节假日期间免收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通行费有关问题制定如下实施方案”。此方案的目的是方便群众快捷出行,提高群众在节假日的幸福感。如果从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的角度理解,即政策出台意在使消费者在消费高速路免费这种商品时,通过免收高速路的通行费用,减少消费者的货币成本,使消费者货币剩余增加,由于货币也同样具有效用,进而效用增加,其前提是消费者收费前后消费商品的质量相同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黄金周期间高速公路免费政策首次出台后,人们利用黄金周自驾车短途出游和探亲出现井喷式现象。由此过后,外出旅游的人们开始衡量免费政策使自己在假期中的满足感、收获或者效用是否增加了。本文从政府高速路免费这一事实出发,探讨了该政策是否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是否达到了政策目标,如何理性地思考“免费”这个问题以及以后在类似政策出台前应该如何保证其合理性和目的性。

二、文献综述

如将道路进行收费,则使其变成一种商品,若要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则应将道路的使用给予对其评价最高的消费者,评价最高意味着用货币表示的交通费用的效用越大[1-2]。马希尔需求曲线的推导体现了每一单位货币所购买的商品的数量,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一种选择。关于道路收费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袁玉玲[3]论述了道路收费的情况,其主要是从项目投资的角度理解用收费来实现项目投资的回收。郗恩崇[4]从收益和成本的角度提出,当交通量已经饱和形成拥挤的时候,收费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收费的费率应等于边际成本。尹成[5]通过研究发现,世界上最早实行道路收费制的国家是美国。它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修建了一批收费道路。到1830年,已利用收取的通行费建起了10 000 km收费道路。不过,那时的收费道路基本上是供马车交通所用。后来,由于其它运输工具的竞争,到19世纪30年代末,又逐渐废除了道路收费制。直至本世纪初由于汽车的出现和汽车交通的日益发展才于1924年开始建起了可供汽车通行的收费道路。李枫等[6]认为,拥挤收费本质上是一种交通需求管理措施,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系统效率的最大化。最优拥挤收费应等于边际用户社会成本与边际用户个人成本之差,即拥挤的外部效果。周文[7]认为, 驾车行驶的社会成本高于私人成本,导致均衡车流量高于最佳车流量, 产生交通拥挤。为减少交通拥挤, 可以从公路的使用和汽车的使用两条思路出发, 分时间和路段征收相应的公路使用费, 适当调整汽油价格和停车费, 并辅助其他一些有效的政策, 对交通量加以调节。 王冰等[8]认为,当由于供给的短缺或需求的增长,原本并不稀缺的公共品变得稀缺时,付费可以驱使消费者更加理性地使用公共资源, 消费者的行为自动地受到价格信号的引导,这正是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魅力所在。任宏和王春杨[9]认为,城市道路的供给不足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实现,道路使用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了这一资源的稀缺性以及道路使用外部性的增加,因此造成严重的交通拥挤现象。庇古和科斯分别是从福利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将城市交通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从而解决交通拥挤的经济手段[9]。

1986年至今,大部分道路收费的研究是从道路的经济属性以及公共产品还是准公共产品的角度去理解的,其最早可追溯到庇古税,道路收费是为了避免道路过度拥挤形成“公地悲剧”。道路在免费使用过程中,当没有达到交通拥堵时不会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但如果道路免费,每个人都会使用,且从个人的边际收益等于私人的边际成本出发,却并未考虑到由于个人使用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成本大于私人的边际成本。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原理来配置资源其效率最高,个人的最高均衡点要远远大于社会的均衡点,就会造成市场自动调节的失灵,这时需要制度来进行调节,也即是征收一定的税收,这个税收恰好为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之差,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并使社会最优与私人最优达到一致。

2012年我国首次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实施高速路免费政策,由于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短,因此有关高速路免费问题与消费者效用的关系的研究较少。关于道路收费研究中的使用者问题,曹瑾鑫等[10]在第六届(2006)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学术会议中认为,“根据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信息经济分析原理,建立了基于风险效用函数的收费道路使用者支付意愿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更好地衡量道路收费的合理性”。因此,本文用风险效用函数(VNM效用函数),从单个消费者在信息不确定性的角度分析消费者支付道路使用费用的合理性。

三、高速道路免费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分析

(一)确定选择效用分析

为了分析的方便,在此我们作一些简单的假设。假设重大节日(黄金周)高速路免费政策只影响到使用交通工具,而消费“高速路”这一特殊商品或服务的人,我们界定这类消费群体使用高速路的目的是进行短途自驾游或返乡探亲,或缓解工作压力之苦,我们把这些活动统一认定短途旅游,这虽然不是十分恰当,但并不会影响到分析的结论。旅游的目的是通过旅游让人充分享受休闲时间所带来的效用。其使用高速路目的是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旅游地点进行旅游消费,消费者一般不会在高速路上一边驾车一边观赏景色,这种情况不在我们的分析范畴之内。这里存在一个如何使消费者在短短的假期中充分(最大化)地享受到旅游或和家人团聚所带来的乐趣,可视为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

探讨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必须提出消费者的消费可行集,消费者的偏好选择,以及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在预算约束的前提下,基于偏好获取效用最大化。消费可行集是选择消费品的品种,偏好是一种心理的衡量或度量,约束一般情况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首先要充分认识黄金周短途旅游这种消费品的性质。消费者效用的体现是通过消费商品或服务来实现的。旅游非生活必需品,其收入价格弹性远远大于1。作为人力资本或者劳动力供给者,通过自身在有限时间内提供有价值的劳动来换取货币收入,进而消费商品,满足效用。但是,并非劳动者最大化时间的劳动一定会带来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经济学中已经证明劳动力供给是一条弯曲线,当劳动者供给量达到一定程度,劳动者对于休闲的需求就非常大,相对来讲休闲的价格就非常之高。当消费者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会更多地考虑休闲商品的需求,旅游是休闲商品中的一种,而于消费者来讲,选择旅游这种商品进行消费时,收入并非是一个非常强的约束,也即是单位劳动所带来收入的边际效用已经远小于单位休闲所带来的效用满足,否则劳动者会选择增加劳动以换取收入,满足效用。这也是很多学者提到的收入是休闲的隐性约束。既然选择旅游则收入不是显性约束,这一点一些学者已有论述,如张旭昆等[11]认为,闲暇时间的增多能刺激消费,当闲暇时间成为显性约束时,闲暇的增加便可能在收入既定时刺激消费。当然,若闲暇时间是隐性约束,则它的增加将不会刺激消费。假日经济之所以刺激消费,可由此解释:即闲暇已成为显性约束,使实际的消费组合偏离了既定收入下既定价格的最优组合, 即旅游这种耗时性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大于其他消费活动。故闲暇时间一旦增加, 许多人便首选旅游。所以在研究假日经济时,很多研究者提出了以收入和时间双约束来寻求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但一般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即对旅游这种奢侈商品没有充分认识。

在短暂的黄金周期间,影响消费者短途自驾游消费效用最大的约束条件为时间因素。时间对于这部分消费人群来讲,是一种稀缺资源,他们需要合理配置这种稀缺的资源来使自身的效用水平或者福利水平在有效时间内最大[12]。在短途自驾游过程中,时间可继续划分为路途的时间和进行游览的时间,可设为:T=Tw(路上时间)+Tc(游览时间)。对于收入为隐性约束而时间为显性约束的旅游者而言,休闲的价格非常之高,也即是时间的成本非常之大,可将时间货币化,建立一个时间约束线来分析消费者的效用问题。旅游是在最短时间里到达旅游目的地,消费旅游目的地的景色或和家人团聚,每一单位的时间效用都是非常大。驾驶时间TW越短越好,即选择距离短或者较为通畅路段较好,高速路无疑是最佳选择。高速路收费或免费对于消费者效用的影响,可作如下分析:

(二)高速路免费的风险效用分析

准公共物品是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社会产品, 它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或者具有不完全的非排他性。高速路建成后,其消费有一个拥挤点,即适应交通量。当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量低于适应交通量时,跑1辆车和跑10辆车对道路拥挤程度基本一样,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路上行驶的车辆对其他车辆不产生影响;但当车流量高于拥挤点时,高速公路消费就具有了竞争性,每增加1辆车,都会影响到其他车辆的行驶质量,可能会对每1辆车造成拥挤成本。可见,高速公路具有非竞争性,不过这种非竞争性是有限制的。消费者之所以选择收费道路,可以理解用一定的货币购买道路通行这种服务,而收费的高速路具备不完全竞争性和明显排他性,也即是没有交费的消费者不会与其进行竞争,将一部分人排除在外。而与之相比不收费的道路由于是一种公共产品,不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任何人均可以使用。同时高速路收费会使高速路的服务质量有一定保证,就会减少不确定性的发生,比如故障的及时处理,道路通畅的信息及时,相比较而言收费道路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确定效用函数和风险效用函数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如果采取高速路免费政策,对于个体消费者在有限时间内选择出游并不能增加其效用水平,反而会降低其效用水平。其原因是高速路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免费会使准公共产品转向公共产品,加剧搭便车现象发生,当超过设计公路的饱和量时,会出现拥堵,造成路途时间增加,而对于选择旅游的消费者而言,时间约束是一个显性约束,相比较而言其休闲价格上涨导致时间约束线变化,表明消费者的效用下降。

第二,从风险效用函数的角度理解,高速路费用是一种风险金,当高速路免费时,不确定性增加,自然会导致具有风险规避态度的消费者的效用下降。

(二)降低高速公路免费风险的对策

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速路供给量。高速路收费是基于经济资源稀缺,市场调节失灵,政府介入制定收费政策的逻辑而进行的;高速路免费的逻辑是资源是非稀缺的,能够无限供给,免费能够提供给消费者与收费相同的服务质量。而事实上这与现实是不符的。高速路供给量并非是无限供给的,在供给量一定的前提下,高速路通行有最大的饱和量。当车辆超过高速路的饱和量时,高速路的服务质量就会下降,若严重超量形成滞留还会造成其他损失,如驾车者及其利益相关者加倍的油费支出,而不可计量的成本是时间过度消耗所造成的机会损失(在拥挤污染的高速路上无奈地度过难得的中秋,这本身就是极大的福利损失),以及焦虑和期待所造成的心力损耗,这些成本远远超出免费的好处。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增加高速路的供给量,实施免费才有可能提高消费者的福利。

2.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驾驶人员的自律。高速路免费后导致集体搭便车人数剧增,进入高速路后的消费者则进入“囚徒困境”的状态[14]。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争先恐后,你争我抢,甚至违反交通规则,其结果必然是交通秩序混乱,谁也快不了,同时还造成事故概率增加。发生交通拥堵,造成消费者效用下降结果的原因之一,就是每个人都是静态的博弈而非动态的无限次博弈,若有长期免费趋势,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高速路免费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强制约束驾驶者。例如,在地震中,道路拥挤可能与我国在紧急状态下保障救援公路畅通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

3. 合理限行与弹性休假。造成高速路拥堵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供给量一定,车流量剧增。从制度设计上可以借鉴城市道路治理的单双号机制或上下午单双号区分(先出先回,后出后回,保证免费区间段对每个消费者长度是一样的),这样可以在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同时降低拥堵。另外,造成拥堵是假期过长,影响出行者的出行半径,可以设计带薪休假、弹性休假和长假期相结合的制度,让消费者具有一定的自由决策权,合理安排出行计划。

高速路免费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现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若提高消费者效用,则短期内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上采取经济学机制设计的配合,长期则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驾驶人员自律,从根本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速路供给。

[参考文献]

[1] Walters A A.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Private and Social Cost of Highway Congestion[J].Econometrica,1961,29: 676-699.

[2] Newbery D M.Pricing and Congestion:Economic Principles Relevant to Pricing Roads[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0(2):22-38.

[3] 袁玉玲.发展中国家收费道路情况简介[J].公路,1986(11):27-29.

[4] 郗恩崇.道路收费的经济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4):100-109.

[5] 尹 成.世界收费道路的发展与动向[J].国外公路,1990(2):2-12.

[6] 李 枫,沈嘉栋.城市交通拥挤收费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2):37-40.

[7] 周 文.交通拥挤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2):119-120.

[8] 王 冰,王国华.伦敦的交通收费及其福利经济学解释[J].城市问题,2006(2):80-84.

[9] 任 宏,王春杨.城市道路交通拥挤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J].经济地理,2007(4):649-652.

[10] 曹瑾鑫,孙立光,史其信.基于风险效用函数的收费道路使用者支付意愿模型[C]∥交通与物流:第六届(2006)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卷.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1] 张旭昆,徐 俊.消费的闲暇时间约束模型与假日经济现象[J].经济评论,2001(5):45-48.

[12] 陈海达,汪 斌,钟晶晶.时间、收入与消费选择[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10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