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技术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研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研究;应用分析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来自于田间开展的科研试验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观察、记载而直接形成的各种纸质、电子文字、图片、视频、标本等反映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过程的历史记录,从而获得的农业科研成果资料。涉及农、林、牧、医、草、渔、虫、果、蔬、环境、土壤、园艺等众多领域学科,是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与精心整理的宝贵财富。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资料管理的过程中,能否科学管理、安全有效地保存并及时提供利用服务是现阶段档案管理应关注的焦点。所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既要保证档案内容的管理科学,又要确保档案调阅的便利性与科学性。随着数字技术在各领域档案管理中的广泛被应用,农业档案管理应用数字技术成为必然趋势。
一、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的重要性
现阶段,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量大、范围广,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系统化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为避免和减少重要科研成果信息数据的流失,有效发挥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优化也就至关重要了,其不仅能保证农业科研档案的有效留存,同时亦能确保农业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明确及研究信息共享的科学。具体来说,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的具体价值,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有助于奠定农业研究基础。众所周知,科研技术发展的前提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而科研工作者的潜心研究亦是建立在基础样本的采集与基础条件的勘测之上。因此,在确保科研工作稳步开展的之前,科学管理农业科研档案,有效留存农业科研数据,是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的价值体现。其二,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有助于农业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农业科研领域中,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保证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关键,亦是激发研究者不断研究的手段。通过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优化,将上报科研成果进行审核与定性,有助于从根源明确知识产权所有者,确保知识产权的明确化。总体来说,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科学优化,将保证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活力,对农业生产优化而言至关重要。其三,有利于提升农业科研单位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密切与广大农民群众联系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能力。其四,有利于推M档案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业科研档案作为档案家族的一员,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数字技术支持下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方案
认清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对农业生产活力的支持作用,结合现代科学管理手段,有效引入数字管理技术,打造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新方案,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践行:
首先,利用数字网络构建农业网络科研档案库。农业科研工作周期长、可控性差、保密难,形成的档案数据也就体现出多个专业综合,数据类型多样;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材料散存于项目小组或个别科研人员手中;信息数据记载形式多样,整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农业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科研档案专业人员即便统一标准存档格式,严肃归档要求,小心保管,监管借阅查询过程,但现实的档案实体都会有破损、缺失的危险。书稿会泛黄、破损;图片会褪色、模糊;影音磁带、碟片也容易刮花或损耗。因此,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将珍贵的书面资料、影音图片等内容以数字形式呈现于网络数据中,并借由数据库存储,可以更好地保存珍贵资源,科学研究资料。此外,随着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原本模糊、刮花的图片与影像资料,利用数字软件也能较好的复原,这不仅有助于科研工作者的资料调阅与研究,有效提升其研究效率,并且能保证前人的资料得到妥善应用,其科研心血不至于付诸东流。
其次,结合数字网络构架农业科研成果公布处。数字网络不仅能留存过往珍贵书面文献、历史图像、影音资料等,其同时可构架科学的交流平台,为科研工作者网络探讨奠定基础。科研工作者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与探讨,有助于触发科研新方向,为农业科研进步开拓前路。此外,就网络平台的特殊性质,于网络平台上公布科研成果,有助于科研工作者明确知识产权所有权,从而确保知识产权归属的明确化。可以说,利用网络平台公布研究成果,将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确保其更好的投入到农业科研工作中,不为成果被盗用而烦恼。
最后,综合数字网络打造线上线下资料预调法。数字技术既然能将文献影音内容留存于数据库之中,以科学的归类形式,精准的关键词标注,数字技术便能为影音文献资料调阅提供良好的平台,协助不同的资料需求者在共同的线上平台调阅资料。此外,利用数字技术的交互性,在进行实物资料的调阅过程中,农业科研人员可以与资料保管处进行沟通,提交调阅申请,便于保管处根据不同的申请准备材料,从而提升了资料的利用率,并节省了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可以说,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资料调阅新模式,是数字技术科学应用的关键,同时亦是发挥数字技术,优化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优化是现阶段农业科研当管理发展的关键,应用科学的信息技术,在明确农业科研档案优化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构建线上线下资料分享平台,促进农业科研档案的留存与利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提升农业科研水平,更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才能很好地优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提升档案管理效率。
篇2
1.农业科技园的内涵科技部在十五科技计划中提出,农业科技园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与带动作用。农业科技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地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已达500多个,县级以上更达到300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陕西杨凌)1个,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36个,省级园区42个。科技部从2001年开始,为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同时规范和引导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的健康发展,对申报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严格的条件。申报农业科技园,园区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并且已纳入地方科技发展计划,经过2年以上建设,同时必须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已建立健全的园区管理机构。
2.农业科技城的内涵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是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以要素聚集武装现代农业、以信息化融合提升现代农业、以产业链创业促进现代农业,以“高端、高效、高辐射”为目标,通过资本、技术、信息等现代农业服务要素的聚集,形成“高端研发、品牌服务和营销管理在京,生产加工在外”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使普通的农业生产增值,打造农业高端产业。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将共同合作把农业科技城打造成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创业服务中心,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引领和服务支撑,引进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技城建立总部研发机构,打造总部企业密集的产业经济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农业科技城将采取“一城多园五中心”布局,以“五个中心”为平台,以“多园”为载体,形成“中心”与“园区”互动、科技城与外埠园区网联的发展格局。“一城”指物理空间(标志)与虚拟网络相连接的农业科技城,目前指北京城。“五个中心”包括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中心、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心、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和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多园”是指在科技城内建设若干特色鲜明、专业性强、辐射面广,具有现代农业高端形态富有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
二、农业科技园和农业科技城的主要功能
1.农业科技园的功能
(1)生产加工功能。农业科技园是一个经济实体,因此,产品生产与加工是其基本功能,这项功能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但是,农业科技园不是提供一般的农产品,它是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来培育、加工、生产优质精品。
(2)研究与推广功能。农业科技园大都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联系,农业科学家、专家和教授为其提供科技支撑。一方面,园区通过建立科研机构,进行自主研发;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内外农业生产先进技术,或通过与传统技术进行重新组装集成,形成适合地区特点的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功能不仅为园区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也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通过先行先试,大批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科技项目得到推广示范,促进了当地农业综合开发和科技推广。
(3)示范功能。农业科技园通过展示优良品种、高效种养模式、农业先进生产设施、采用高效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诸多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高效实用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成为区域性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我国农业差异性强,农民千家万户分散性特点,客观上要求农业科技园向农民展示农业新技术、新生产方式和优良品种,向周边农村示范、传授,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4)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功能。农业科技园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融入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人地合一的景观,成为都市居民接触大自然、体验农业文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及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场所和空间。可组织周边地区农民进入园区观摩学习,通过组织理论与现场相结合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2.农业科技城的功能
(1)高端服务功能。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于2011年8月签约共建北京农业科技城,这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是科技、信息、人才等要素最为密集的城市,有责任、有条件成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服务中心,有能力、有信心服务好全国。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和涉农龙头企业发展的需求,为企业和社会提权交易、科技保险、期货交易、管理咨询、投融资服务、现代物流、会展交流、高端人才培养等高端服务。
(2)总部经济研发功能。北京市聚集了61%的国家重点农业试验室,约有24%的涉农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还有众多全国一流的农业高校、院所。凭借集聚的农业科技资源优势在京建立总部研发机构,提升农业科技城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打造总部企业密集的产业经济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3)产业链创业功能。为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将科技、信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植入农业产业链当中,通过龙头企业产品创新和高端人才创业推动农业产业链细分和延伸。鼓励法人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城创业,吸引社会主体在产业链扩张中创业、就业,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良好的创业机会和优惠的创业条件,为全国农业产业提升提供科技引领和服务。
(4)先导示范功能。科技城是优质农畜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基地,是把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向农民推广、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空间载体。先进科技成果首先在农业科技城得以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然后,通过成果对接和产业互动的方式,网联各省市农业科技园区,进而辐射服务全国现代农业发展。
三、农业科技园与农业科技城之间的比较
1.农业科技园与农业科技城之间的相同点
农业科技园与农业科技城都是由核心区、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大部分组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支撑农业的发展,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有重要作用;同时,两者都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了平台,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示范和推动作用。
2.农业科技园与农业科技城之间的区别
农业科技城突破了原有农业科技园技术示范、成果转化、生产加工的传统模式,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强化科技与服务结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新理念,实现产业、村镇、区域整体功能的突破与升级,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业科技城以“高端、高效、高附加值”为特色,而农业科技园的基本特点是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
篇3
1 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农业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统筹城乡,实现科学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当前我国对于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尚未形成健全的体系和完整的思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我国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进一步推广。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模式和方法必须具备“切实可行的节本增效技术”、“项目依托”、“经济效益”这三个要素,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我们才能够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经费、技术人员,才能够确定该项技术是否能够大范围的得到推广。针对不同的地区,我们根据上面提到的三个要素?M行示范模式和推广模式可行性检测。
2 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应用的对策
2.1 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实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新技术的应用,首先应该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发挥出试验基地的辐射作用,在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展示,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体系,从而提高新成果和新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扩散的效果,并进一步增强农业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率,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我们选取农村里“既能吃苦、又有文化、有头脑”的农业技术核心户,发挥这些人的影响力,发挥核心户的示范作用,帮助更多的农民接受和采纳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带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和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农村科技试验站,试验站既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实习基地、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同时还可以作为农业技术的示范基地,很好的实现产学研三者之间的结合,使得资源优势得到很好的整合,使得各自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带动当地生产技术的更新和当地产业的升级。
2.2 加强农业技术宣传推广力度
为了提高农业技术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应该加强农业技术宣传推广的力度,建立农业技术信息网站、开设农业科技频道、农业科技栏目等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我们也可以利用光盘、广播等方式加强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农业技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使得更多的农民掌握新的农业技术并投入使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人员等在宣传当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宣传体系,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的过程当中,使得农业技术为社会广泛认知。
2.3 采用多样灵活的新技术培训
农村地区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应该根据培养对象的差异性,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培训方法,采用这些多样灵活的新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得农民对农业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们可以采取讲座、培训班的培训方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农业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增强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将通俗易懂的农业技术资料发放给农民;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培训活动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4 由点到面全方位推广管理
为了确保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由点到面全方位进行推广管理,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试验示范核心区主要用于农业技术安全性和先进性的是法案,从而增强农业技术的集成性和适应性;示范试点区主要是面向农民,“示范方建设采取标准化管理,插标立牌,牌上注明地点、面积、品种、产量指标、技术内容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等,为农民提供参考依据,带动农民将新的农业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实现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由点到面的全方位推广管理,不仅使得农业技术实现试验示范,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推广,并加强新技术的运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并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核心技术;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7.016
Research on Sci-tech Innovation to Promot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Key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in Tianjin
YANG Shiwei, XU Dahai, ZHANG Tianli
(Tianji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ianjin 300074, China)
Abstract: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represented by Tianjin city as a big scale, population density, land resources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regional megalopol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posed to speed up the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areas, implement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in Tianj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nsufficienc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sci-tech innovation; co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以北京、上海、天津等榇表的特大城市城市规模大、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有限,为农产品供给带来一定压力,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等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产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有效供给、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从快速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和平稳发展阶段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1]。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带动下,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发展。2013年,天津市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精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等行业均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以上,其他行业增幅均在50%以上。2013年,保健(功能)食品、食用油、方便(休闲)食品、冷食饮料、肉及肉制品五大重点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2010年增长了1.65倍,年均增长38.3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速度4.24个百分点[2]。全市农产品加工业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10年增长1.45倍,占全行业的85.74%。超百亿元企业数量为2010年的3倍。“十二五”以来,天津农产品加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食品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增加到51.82%;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迅猛,同比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34.8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51.92%;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最集中地区,汇聚了众多强势大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79.35%[3]。
尽管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较快发展,但仍存在制约产业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足。75%的企业规模较小,普遍存在发展方式较粗放、产品结构单一、自有品牌缺乏、同质竞争激烈、融资渠道不畅、技术改造滞后等问题。二是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原料成本、包装成本、用工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的大幅上涨,对农产品加工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三是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受全行业影响,食用油等行业产能呈现过剩局面,导致天津市大部分粮油企业开工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加,竞争加剧。四是原料基地建设不足。天津市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缺乏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食品加工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尚处于简单的初级供给阶段。
1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重点发展技术领域
1.1 生物资源特色营养组成与食品功能营养机制研究
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建立液相色谱-生物质谱(LC-MS)为基础,基于高通量特色生物资源活性成分分析,不同基因型生物资源营养特征,主要生理活性组分中淀粉组成与分子结构、蛋白质种类与氨基酸模式、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组成、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特性营养活性物质组成与结构特性,创建特色食品加工生物资源物理活性组分数据库。通过多重相关性分析,建立“基因型组合-营养组成与结构特征特性”关联体系关联因子,设计关联基因差异位点基因型检测分子标记体系,形成基于基因关联的特色生物资源食品营养分子评价体系,建立营养成分快速定性检测平台[4]。
1.2 食品安全快速监测及加工过程安全控制体系
遵循“风险分析”、“快速检测”和“过程控制”原则,利用现代仪器分析及分子技术重点开展食品加工过程化学污染危害物、微生物、非法添加物、快速、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食品品质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食品质量在线无损监测技术和过程关键控制点数字化实时分析与决策系统等研究,形成一批监测方法、技术装置、软件系统和标准规范;优化现有相关技术,形成“快速监测-控制-信息化”集成技术以及其应用指南,在乳制品、果蔬制品、酒、虾等行业开展技术集成示范并推广应用。
1.3 食品保鲜技术及包装材料技术
针对食品需要长时间、远距离运输的特殊情况,从对呼吸作用进行控制、控制微生物繁殖、控制食品内部水分蒸发三个角度开展食品保鲜技术研究。开展生物保鲜技术研究,抑制有害细菌繁殖,有效保持食品新鲜度和营养成分。积极研发纳米保鲜技术,将通过纳米技术研制的新型材料添加入包装材料中,起到长久杀菌作用[5]。加快研发电子技术保鲜方法,通过利用高压负静电场产生负氧离子和臭氧,使果蔬中负责代谢作用的酶钝化,减少乙烯的生成。开展食品保鲜新型材料研制及其机制研究,研究生物防腐剂合成调控机制和防腐保鲜机制,开发新型植物源与微生物源保鲜剂。
2 实现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
2.1 加快推动企业协同发展
着力推动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龙头,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吸引一批北京的总部项目落户或对国际食品巨头及国内外知名食品集团总部项目进行定向招商,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6]。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强、充满活力的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在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自主品牌,使民营企业由“生力军”发展为“主力军”。
2.2 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支持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重点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根据企业现有优势及目前市场需求,建设企业重点研发中心及研究院,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提升研发机构创新能力,形成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研发和创新核心力量[7]。鼓励、支持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3 推动产业实现绿色持续发展
全面落实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降低能耗,提升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中水和热的循环梯级利用和废水废弃物的综合治理水平。大幅度减少食品过度包装。着力加强专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将开发区打造成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区。结合全市各区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以武清、静海等区县为试点,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园区建设,通过建立公共研发和检测平台,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高效服务[8]。
3 加强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科技创新领导与支持力度
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以全面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为核心,配合产业部门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统一目标、多方协作、集成应用”的农业科技经费使用新模式,形成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统筹互补合力支持都市农产品加工业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区域联动。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建立都市农业和种业领域京津冀战略合作,加快建立区域性都市农业和种业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引智力度,积极吸引一批龙头企业在津设立研发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吸引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津创新创业。
3.2 加快推动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专业化产业创新联盟。整合全市技术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集成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和金融与服务机构,立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需求,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新型化、专业化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一批技术研发平台。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各领域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需求,建立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领军企业建设综合性企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吸引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科研机构,采用独立建设或联合建设等形式,来津设立技术研发机构[9]。着力推动产业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创新成果孵化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3.3 加强创新技术组织宣传模式
根据科技惠农工程各年度工作目标,采用政府组织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方式,做好示范推广技术的供应和组织。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天津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并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支持。通过市县两级电视媒体、“科服网”和农技站等渠道,宣传介绍天津市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展示天津市科技资源,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科技能力[10]。
3.4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金融创新
推动行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对接。选定个别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作为重点合作银行,允许和鼓励合作银行优先扶持行业重点企业“周转金”项目[11]。设立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并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逐步扩大专项支持力度。以财政资金为先导,促进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投入力度,形成产业科技金融创新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强.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3-5.
[2]魏秀芬.天津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0,8(4):3-5.
[3]张明亮,张蕾,陈鹏.天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8):83-86.
[4]王文亮,程安玮,徐同成.科技创新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地位及存在问题[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3):32-34.
[5]王文亮,杜方岭.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8(9):19-21.
[6]任爱莲.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自主创新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13261-13263.
[7]尹艳,康艺之,张禄祥.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60-262.
[8]刘耕春,张要武,郭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0(8):32-34.
[9]张天懿.推进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思考――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筹建思路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90-93.
篇5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着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因此二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调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环境。在集约型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推动农业科技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科技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从技术进步行为角度看,需要从农业技术选择的决策者向农户技能服务的方向转变,从根本上诱导农业技术选择。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信息服务水平,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服务。根据用户导向基本运行机制向农户型推广机制方向转变,建立以国家推广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其次需要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针对新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建立保险业务,如果农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受到一定损失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服务机制,针对技术选择问题需要投入各种要素,政府必须进行监督服务,从根本上减轻中间商对农户的盘剥,从而达到降低农户交易成本的根本目的。增加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研发展的后劲。现阶段需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按照法律的模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的比例,政府应该成为农业科研投资的主体,从宏观上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从而达到保证和维持农业科研活动达到最优选择的根本目的。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筹集机制关系到农业科研发展的整体趋势,通过开展多种渠道的经费筹集机制,从而达到丰富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的根本目的。所以单一化的政府农业科研投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所以需要开展其他模式的筹资渠道来弥补政府筹资的不足,当前需要制定有利的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从而鼓励企业对我国现代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从而实现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这才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略。农业科研基金的管理体制建设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需要对农业科研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规范的农业资金归口政策。健全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篇6
农业科研单位进行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也要集中在提升工作人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往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虽然建立一套良好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来说拥有着巨大的好处,但是截至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没有设立出一套完善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目前,为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各个农业科研单位和相关的专家学者都付出了很多艰苦的努力工作。在这个过程之中,也诞生了很多适合某一个农业科研单位或者是适合某一种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方案,促进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发挥了很有效的作用。但是,这些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方案并不能形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准则,这就需要对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寻找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进行对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研究,切实有效地提升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竞争能力。
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1.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要遵循
的主要原则为了保证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正常秩序,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原则,并在整个过程之中,受到这些基本原则的约束。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第一个要考虑的原则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基本职位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基本工资数目也是相差无几的,那么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所能够提供给的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的额外金钱就成为了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追逐的方向,是可以极大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因此,要进行考虑的首要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原则。第二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获得职位的晋升之后,不仅仅可以获得更加多的物质性收益,还可以收获来自各方的尊敬,这也是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源动力之一。但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职位毕竟有限,没有物质性的人事管理的使用广泛。因此,其次考虑的是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原则。第三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因为种种原因,总是难以得到自己应有的人事管理。除此之外,在竞争之中,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也难以避免拉客等恶意竞争行为的出现。例如在家族性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就很少有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地晋升到管理层之中去,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运行,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机制也难以激发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原则。
2.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进入新世纪,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传统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的切实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农业科研单位推行人事管理机制的时候,一定不能够仅仅考虑到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经济方面的人事管理,还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全方位人事管理。例如,可以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做出了对农业科研单位巨大的经济贡献的时候,可以考虑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设立相应的职位,满足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未来发展。也可以为工作人员去报一些专业技能知识培训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以后的发展提供保证。在进行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评判过程之中,可以随时进行变化,并使用相关的档案管理手段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并根据这些变化改变变量(例如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性别情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年龄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婚姻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位状况等变量),就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模型。通过对这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变量的研究,可以得出各个变量改变之后,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所接收到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回报,以及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具体的满意程度,制定出符合农业科研单位长远利益、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基本制度,等等,这样就可以拉近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促进农业科研单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篇7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水平;发展
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的主体,同时也是构建科学的农业创新体系的主要基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农业科研管理是农业科研院所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是科研管理中应用科学的原则、方式对科研项目、成果、人才、条件以及信息资源等给予有效管理的一种活动,是确保其为农业科研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
1农业科研院所科院所科研管理现状
1.1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科研管理队伍人员的素质并不统一,存在严重的参差不齐问题[1]。一方面,科研院所的管理人员并不是均为管理专业出身,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在负责日常性事物的同时,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对此,这一些人员很少有时间去参与管理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导致其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缺乏。
1.2科研院所对人员培训重视度较低
当前农业科研院所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重视度也并不高。在信息化时代之下,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的改进、拓展知识的储备,同时优化知识的结构,并提升自身的综合性素质,改进管理思维,并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作为支撑,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2]。但是,就目前而言,因为农业科研院所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重视度较低,导致许多管理人员的素质“一层不变”,无法根据市场、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成长,最终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而逐渐被淘汰。
2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水平对策
2.1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业科研院所的额科研管理工作当中,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必然是基于科研人员的支撑,同时也无法离开管理人员在多个方面所提供的保障。对此,管理人员的素质将会直接决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效性[3]。农业科研院所应当不断的吸收社会各界所提供的科研管理专业力量,借助招聘的方式,增加对管理专业人才的吸收,在社会范围当中吸收人才,从而保障农业科研院所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培训的力度,从而提升农业科研院所中从业人员的综合性素质。引入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提升在职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是农业科研院所需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各类高校、大型科研院等部门参与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同时参与到各种研讨会中,在相互学习中不断的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其次,做好农业科研院所中的管理人员,必须对作物学、农业科技学、农学、农药学等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形成基本的掌握。这一些背景知识对于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素质以及优化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科技课题的理解有显著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还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管理人员参与到调研学习工作中,学习其它部门或企业的高效率管理模式与经验,反思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并在反思当中得到提升。
2.2改进管理模式
首先,需要细化具体分工,并明确每项工作的具体责任,构建高效率的管理队伍。科研院所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分工不明确问题,在实际的事务方面责任划分较为模糊,这也是导致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因素。对此,需要在管理、科研、财务、后勤等多个方面工作进行具体的划分,同时将每一个部门、科室的工作进行细节划分,例如,在科研院所下建立管理部门、实验室,并在项目管理科负责项目的申报、评估、验收以及各项具体事务,在实验管理工作中,需要负责设备的维护、使用以及更新。其次,监理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伴随着信心化技术的不断改进,网络在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均有所渗透。对此,便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力量,将其应用到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节省。农业科研技术的和粗昂新与发展需要科研人员的智慧以及先嗲话信息技术的共同支撑。对此,农业科研技术对于推动农业科研院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个农业经济持续性发展有着明显的价值和意义。对此,农业科研院所需要整合农业科技整体资源,并构建完善的信息源与数据库,同时为科研人员及时性提供国内外关于农业科研院所相关工作的各项信息。另外,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属于农业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纽带之一,是保障科研活动正常运行以及维持管理工作秩序的基本措施。对此,为了确保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管理人员必须应用专用的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科技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管理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改进。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的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综合性的素质,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逐渐转变以往的旧思维方式,并建立新的创新意识,提升科研管理的能力与业务水平。科研部门需要进一步的强调科研管理工作在农业科研工作当中的重要性,并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宇.浅析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思考和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5,24(30):200.
[2]赵海霞,刘雅学,任卫波,等.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6,14(2):36-39.
篇8
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国家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研究始终都是重点单位,因为其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文章首先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的特色进行分析,之后研究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策略
农业发展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发展推动着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是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开发尤为重要。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来看,主要职责是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管理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及处置。
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的特色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是开展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研究,通过对农业的研究推广,让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达到最大化。可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研究农业科技、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技成果等应用服务活动,其特色主要有:“多样性、复杂性”、“技术性、专业性”等等,以下是笔者具体的研究。
1.1复杂性、多样性
“复杂性、多样性”这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色,主要是因为农业科研项目复杂多变、所涉及的领域也多[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经管的科研项目是在不同阶段、领域和重点学科的,一般来说,农业科学院涵盖了经作所、园艺所、粮作所等多个专业研究所。因此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多样性”是不言而喻的。
1.2技术性、专业性
“技术性、专业性”也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特色,满足下面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要求所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具有较多品种来满足不同的需求,也需要较高的规格和精度,这些实验仪器设备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例如资产设备具有较强的专业局限性与较高的精密度,那么它所使用的面是相当狭窄的,同时也就有具较低的利用率。
2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
2.1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产物管理严重脱节,一些单位在添置资产之后不能及时地将其登记入账,导致这些资产处于长期帐外运行的状态;一些单位不能及时为长期不使用甚至报废的资产办理审批手续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导致单位资产的数量虚增[2];一些单位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台账,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固定资产台账进行设置,而只是简单地进行了总账核算,从而使账账核对的制约功能严重丧失。
2.2资产管理没有充分实现信息化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在资产管理方面,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导致很难在新时期对大规模和种类繁多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些单位虽然在资产管理中利用了资产管理软件,但是所使用的软件具有单一的应用功能,分析决策和绩效评价等功能严重匮乏,而只能进行较为简单的资产管理。因此说,许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充分实现信息化。
3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策略
3.1有效融合资产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有关领导应该指导建立起本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并制定专门的人员对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负责,控制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保管、处置等关键环节,从而有效防止资产流失。同时,负责统一采购和协调使用各课题资产,使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财务部门应该依据相关资料,对资产的购置和报废等业务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同时密切联系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做到账面信息彼此相符、账面信息和实际账款相符,使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得到切实的保证[3]。
3.2切实实施资产信息化管理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近年来财政部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来的契机,积极落实,以对应本单位的事物资产和账面资产,并将它们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登记,从而实现数据共享,做到网上信息和账面信息相符、账面信息和实际账款相符,使各单位网上资产总额与实物资产的一致性得到切实的保证。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资产管理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够极大提升资产的利用率,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促进单位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魏冬松 李西乾 车宣彤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婧.对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6):36-37.
篇9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创新性;思考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已呈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特别是十以后,大力号召创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并将其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集中力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1]。科研管理创新是管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如何加强创新性农业科研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1传统农业科研管理的现状
1.1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入
科研管理是个有机系统的复杂工程,高效科学的科研管理机制是科研管理实施的基础与保障[2]。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科研一直存在着“重科研,轻管理”的理念,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处于被动服务的状态,在科研统筹、协作和成果转化引导等方面缺乏主动性。另外,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调控手段与激励制度缺少有效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1.2农业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家对科研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团队的知识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院所对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政策引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者的管理素养及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技能与先进的管理知识[3]。
1.3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有待提速
实现农业科研管理的信息管理网络化是科研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还有一些农业科研院所的数据库、网络管理平台系统不完善,不能进行高效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需求,直接影响科研管理的效率及质量。
1.4缺少引导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机制
农业科研的宗旨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但有的科研管理人员市场服务意识淡薄,只注重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分配及成果的产出,不注重成果转化;有的科研人员只注重开展科研工作,不注重成果的开发与转化。而有些农业科研院所恰恰缺乏引导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机制,没有调动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成果转化率[4]。
2创新性农业科研管理的含义
创新科研管理,首先是指思想的开放创新,即科研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想,树立创新的基本理念。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广义上讲,主要是指理念、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狭义上讲,则是农业科研日常管理方法和制度的创新[5]。除此之外,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创新性农业科研管理除了坚持科研的自由原则、开放竞争原则、统筹跟踪原则及可持续原则以外,还应以解决农民的需求为己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加强农业科研创新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健全政策法规的引导,做好科学规划制度创新
可以理解为把一种新体制引入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并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6]。科学技术创新与制度机制创新密切相关,应加大力度建立合理、高效及科学的运行机制,健全政策法规的引导,加强顶层设计,制订科研规划,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关注社会需求和科技的发展[6]。
3.2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科研管理受到创新与改革的冲击,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需要一支高素质、懂政策和阅历丰富的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7]。要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使科研管理科学化;实施可持续发展人才战略计划,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采取不同的形式引进国内外管理人才,强化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3.3利用“互联网+农业科研管理”,创新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
利用“互联网+农业科研管理”,实现信息化平台建设管理[8]。“互联网+”是两会首次提出的一种新经济形态,高效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农业科研管理决策者的可靠保障。要建设提供科研活动信息与科技交流的平台,开发科研管理业务综合信息系统,使管理实现自动化;建立基础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3.4打破思维禁锢,使农业科研管理国际化
篇10
摘要分析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指出加快其信息化的要求,阐述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农业科研中的作用和意义,以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当今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潮流,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也开始向信息化、现代化转移,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的总称,其主要包括课题从立项、申报、总结、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如科研档案课题立项的申请书、合同书、实验调查记录、科研过程中的照片以及科技人员在该项研究中撰写的论文等[4]。目前,部分档案管理基本上只是处于保管和利用状态,没有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所以,农业科研档案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完成社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根本变革。
从国家明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到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以档案信息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的最佳技术手段和实现途经。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已经逐渐开始改革,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档案信息化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将发挥重要作用。
2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的要求
2.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基础理论培训
结合档案管理的需要学技能、学操作、学管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从多方面努力,尽快建设一支以管理型人才为基础,以复合型人才为骨干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队伍[5]。
2.2加强服务竞争意识
档案管理人员敢于开拓创新,农业档案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双重性,即可为单位内部服务,又可向社会提供具有自己行业的各种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的大环境中,档案工作者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转变、扩大、发展和调整档案工作的职能,努力探索现代化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对内挖掘、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水平。要定位服务,主动征求领导和各部门意见,不定期地向科技工作者宣传档案法规和政策,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各类数据资料的需求,为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服务。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网服务,加快建立农业科研信息化的传播,尽快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中心辐射周边及农村、农民的档案信息共享体系,统一软件开放。用最快捷的方法进行信息传递,使其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
2.3加快农业科研信息传播,促进科研发展
信息资源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发挥作用并服务于农村、农民,起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工程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农业信息网”在互联网站还有综合性信息,此类信息应以实用信息为主。网络将成为今后农业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建立不同层次的档案信息站点,使其成为信息资源传播、反馈信息接收的枢纽,延伸到郊区各个乡镇、村落。“农业信息资源中心”作为信息资源发放、回收的集散地,将加工后形成的档案信息产品通过各级各类农业信息网,为农村用户提供特定档案信息服务。我国农业档案信息化起步缓慢,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档案信息化也随之迅速发展。提供一些农业生产技术资料和一些政策法规等信息,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必要的[6]。农业远程信息服务是实现农业信息传播和技术推广的有效方式,覆盖范围大,内容丰富,对设备要求较低,打破了空间局限性,使农村学习人员能就近学到最新的农业实用技术,还可以和专业权威、专家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把最新的技术信息传授、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3档案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科研的作用和意义
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使档案管理不再费时费力,传统的档案管理需经收集、整理、鉴定、编辑、装订等程序,工作量大,效率低。实现信息化后,档案管理更多的是体现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能够集中统一管理档案信息,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即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档案信息自动化统一管理,能使集中管理和利用相结合,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农业科研档案较理想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检索方式是档案管理人员从总目录中找到所需档案,然后根据目录查找所需,费时费力。档案实行信息管理以后的检索与查询只需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既简洁又方便。此外,提供网上查询手段也方便了内部工作人员,使其可以根据档案管理权限从网络上自行查(下转第364页)
(上接第361页)
询档案信息,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档案信息建设对促进农业科研发展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以后,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使管理员更好地从事档案的收集工作和编研工作,极大地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二是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发展的大方向,只有实现档案工作信息化,才能和农业科研发展相协调,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7-8]。三是有效地为科研服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将档案在网络上共享,科技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上查阅所需档案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更便于科技人员的二次利用,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因此,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农业科研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打好基础,使档案的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农业科研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参考资料
[1] 郭秀萍.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甘肃农业科技,2010(1):38-40.
[2] 辛红霞,刘华周,张木莲,等.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效率的措施探讨[J].档案与建设,2008(9):53-54.
[3] 付华娟.关于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8):96,4.
[4] 侯荣.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J].山西档案,2007(6):41-42.
[5] 韦凤珍.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若干措施[J].档案管理,2007(3):73.
[6] 汪红,陈宝音.农作物品种资源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1(7):18-19.
- 上一篇: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
- 下一篇:网络安全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