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医疗质量 医疗风险 收益基金 制度

抓好医疗质量建设、控制医疗风险、确保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中心任务,也是永恒的话题,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医疗安全保证的行为就不是医疗行为”。从管理的系统性角度看,人的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医患关系因素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医疗安全;从管理的手段看,强化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教育、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前提,完善质量管理基本制度、建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是基础,真正把“质量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入心入脑,形成自觉意识、化作员工自觉行为。作者从管理实践出发,首次提出建立医疗质量风险管理长期收益基金制度的概念,并探讨其可行性及微观操作机制,为抓好医疗质量建设、控制医疗风险、确保医疗安全提供全新的方法和路径。

一、医疗质量风险管理长期收益基金制度的概念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是长期性、持续性任务,“一时一地”、突击式抓质量管理完全是权宜之计的应酬,与医疗服务职业理念和医疗质量管理内在规律相悖,缺乏可持续性提升的质量管理不是真正的质量管理。如何将质量管理转变成具有内在动力机制的可持续的长期管理行为,实现质量管理重在持续、重在提升的根本目的是医疗质量管理应当解决的基本问题。现行管理实践偏重当期处罚或奖励,无法解决质量管理的长期价值收益,因而质量管理水平也容易波动。医疗质量风险管理长期收益基金制度就是通过建立长期收益基金,实行质量价值期权激励机制,将质量管理价值转化为可定量、看得见的经济收益,在当期质量水平与长期个人经济收益之间形成正比例杠杆关系,诱导员工和质量管理部门良可持续化。稳定提升医疗质量、最大限度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二、医疗质量风险管理长期收益基金操作机制

(一)基金筹集

基金由个人与医院双方共同缴纳、个人一次到位、单位部分分三年到位,建立医疗质量风险管理长期收益基金个人账户。基金缴纳人员范围按照二八原则(20%人员承担80%的风险)确定,一般应包括院高级管理层、中层干部、全部医师。个人缴纳标准依据具体情况而定,适可而止,过高则负担重、过低则刺激无效。医院缴纳标准一般不应低于个人缴纳标准,一般不超过个人两倍较好,过高则负担重、过低则风险补偿不足。

(二)基金收益

基金收益水平与个人质量管理行为考核结果挂钩。个人质量管理行为考核指标划分为两类,每类又划分为若干等级标准(见表1),总收益率(R)等于过程类指标收益率与终末类指标收益率代数和(公式1),个人基金账户期末净值计算方法见公式2。一年为考核周期,期末调整一次。个人质量管理行为考核标准由业务部门制定按程序核准执行。基金收益率基准的设定要综合考虑,可参考市场投资一般收益率、医院劳动效率、医疗行业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设定过高则医院负担过重会出现兑现困难、基金破产风险、设定过低则出现风险报酬补偿不足失去激励价值。基金净值余额大于初始净值,其差额部分由医院补充(相当于医院质量奖励)即基金增益,基金净值余额小于初始净值,其差额部分划入医院收入(相当于医院质量处罚)即基金回吐。随着时间延长个人净值基数越来越大,微小质量价值变动将引起基金净值较大变化即变量不同阶,激励效应随时间越发加强。边际效用逐步增强必将强化员工质量意识自觉约束质量行为。

公式1 R=R1*C+R2*C(C为浮动范围)

公式2 FV=PV(1+NR)(FV:期末净值 PV:期初净值余额N:周期数)

(三)基金清算

出现下列情况对个人账户进行清算并交割支取1退休2辞职、调离、死亡等。凡因个人严重违犯医院管理制度、医疗操作规程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如终末类指标A级),只对个人部分加同期利息结算支付,其余部分一律惩罚性没收。

(四)基金管理

做好前期调研起草基金管理章程包括目的、人员范围、缴纳标准、质量考核标准及方法、收益率标准设定及质效挂钩计算方法、基金管理机构、清算交割、基金解散条件等;集体表决通过基金管理章程,建立医疗质量风险管理长期收益基金制度,明确基金管理部门职责;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基金封闭管理; 一年为一周期计算个人期末净值;依照基金章程规定清算交割支付,任何情况都不得提前支取;依据实际运行情况依照章程规定定期完善医疗质量风险管理长期收益基金制度。

三、医疗质量风险管理长期收益基金制度的关键问题分析

(一)影响医疗质量风险管理长期收益基金制度激励效应的主要因素

(1)质量考核标准与方法的科学性与实际执行的公平性。要科学系统分析,抓住主要质量指标明确标准。如过程类指标偏重人的学习教育、技术操作、核心制度落实等行为考核。其表现形式为质量缺陷事件,按照其数量、持续时间、发生频率、潜在后果的严重性划分若干等级;终末类指标偏重结果,按照结果的严重性划分若干等级,严重性依据人身伤害程度、社会负面影响、经济损失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质量考核执行要将公平性和严谨性放在首位,具体方法要将现场检查与信息化系统监控结合起来,确保既真实、连续又突出重点。

(2)基准收益率设定的合理性。因为基金实行一次筹集到位、封闭管理,所以基金规模基本确定,在此条件下基准收益率设定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激励效应强弱。

(二)医疗质量风险管理长期收益基金制度可持续性取决于医院负担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医院负担能力水平一般为业务收入的6%左右较妥当,坚持一次性设立分期到账方法可有效缓解当期医院筹资压力,同时也可防止员工短期套利获取不当利益。年度质量收益基金增益部分一般不超当期业务收入的3%,回吐部分一般不超过基金净值的20%。

(三)基金参数调整方法问题

建立医疗质量风险管理长期收益基金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经济手段促进医疗质量的稳步提升,因此基金收益应与医院质量状态反复对比,不断调整完善医疗质量风险管理长期收益基金制度,达到预期目的。基金参数调整具体方法有:调整质量考核标准 标准调整意味着改变收益率风险预期如标准上调则收益率相对下降,反之则上升,都将会影响员工质量行为;调整基准收益率及浮动范围;调整基金缴纳标准如双方缴纳基数、比例关系;调整基金收益清算发放方法。在调整过程中要注意调整的频率、幅度、多参数匹配等细节问题,调整过程也是探索实验的过程、积累经验的过程、因地制宜不断完善的过程。

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制度;西药制剂;质量管理;实施效果

西药制剂是各类常见疾病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一旦西药制剂发生质量缺陷,则必然会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反应现象,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提高西药制剂质量,强化西药制剂质量监管,有助于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1]。笔者对我院西药制剂使用、检验和保存等各个环节质量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现进行如下报道。

1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常见问题

1.1西药制剂内在危险因素 从药理学理论来看,各种西药制剂都有可能诱发药物不良反应现象,药物本身具有天然属性,因而必然会存在无法避免的内在风险。各种西药制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准确分析其禁忌症和适应症,最大限度发挥西药制剂的治疗作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2西药制剂外在危险因素

1.2.1技术力量薄弱 很多医院药剂科都存在西药制剂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且药剂师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及时学习和运用新技术,专业力量较为薄弱,与其他医院药剂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会,西药制剂规范化管理能力较差,管理观念和管理意识较为落后,且医院并未定期组织西药制剂管理人员接受培训和教育。

1.2.2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 《中国医院制剂规范》和《中国药典》等是现阶段我国制定并广泛推行的西药制剂管理规范,但是,对于相同的西药制剂,上述管理规范在检验标准、制备工艺和生产条件等方面也未进行统一的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各个医院对于自制的西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控制规范也各不相同,质量管理工作极其不规范,所生产的西药制剂质量得不到保障,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进而易造成临床用药安全事件。

1.2.3管理不规范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是现阶段各个医院西药制剂研发和生产所一直遵循的标准和规范,然而,我国很多医院在西药制剂管理过程中都存在生产设备维护不及时、记录定期检查工作落实不到位、规范执行不严格、留样观察制度不合理等现象,导致西药制剂面临严重的质量问题。

1.2.4生产设备较为落后 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主要物质保障就在于先进、可靠且稳定的生产设备,这也是医院西药制剂生产质量提高的基础。因为医院西药制剂使用量较大,且涉及种类较多,所以,基本上无法实现西药制剂生产设备的全面半自动化或是自动化[2]。现阶段,各个医院均使用容器容具作为西药制剂的生产设备,且均已手工操作为主要生产方式,这就导致西药制剂的生产质量得不到保障。

1.2.5总体设计不合理 目前,很多医院的西药制剂管理科室存在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未能对室内布局工艺、室内功能区的划分以及总体布局进行严格合理的设计,所以,无法实现物流和人员的分类管理,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医院西药制剂管理科室无法充分满足其他科室西药制剂使用数量、规格和种类方面的要求。

2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

2.1实现西药制剂管理人员技术能力的逐步提高 西药制剂人员本身的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西药制剂的生产质量,因此,各个医院应定期组织西药制剂人员进行在岗培训、轮岗培养、学术交流以及外出进修,以此来提高西药制剂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2制定和实施规范化的风险管理制度 各个医院西药制剂人员应严格遵守《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在西药制剂质量方面的相关规定,制定和推广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以及时发现和化解西药制剂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风险[3]。对于风险较大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的岗位,应实施岗位责任制,将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药品质量的稳定性。

2.3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相关标准 各个医院应组织西药制剂人员系统学习国家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的,药品生产质量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本身对于西药制剂质量管理的标准,及时通过学习和培训等方式,掌握国内外医学研究人员在西药制剂质量管理方面最新研究经验,以提高西药制剂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在医院西药制剂质量管理过程中推广应用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西药制剂人员风险识别和质量管理能力,降低医疗纠纷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人民健康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张鲁明.风险管理在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17):136-137.

篇3

【关键词】 风险管理;护理;干部病房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3-01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RM)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 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以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1]。护理风险是现实的,也是潜在的[2]。贯穿在护理操作各个环节之中[3],若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是造成护理纠纷的重要因素,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4]。如何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新型护患关系、完善护理风险管理程序成为现阶段护理的焦点。

我科是以收治老年病人的综合性临床科室。病人以高龄为首要特点,大部分身患多种疾病,复杂的病情决定了护理的多重性,即增加了护理风险。

新护士及工作5年内的护士,为护理风险的高危人群环节上发生风险的因素主要是:65%是沟通,63%是人员培训。50%是患者评估,43.5%环境设备,38%资料提供,28%经验,23%人手缺失,18%是其他原因,加强高危人群的管理是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环节[5]。

我科实行责任护士、病区责任组长、科护士长三级递进式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责任组长及责任护士需做到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进展,掌握病人的各项治疗及用药情况,做到可以及时、详细的解答病人的各种护理相关问题。

做好各项宣教,增加有效沟通,降低护理风险:

1 病区环境的介绍:详细介绍病区环境,带病人在病区内确认主任办公室、护士长办公室、医生办公室、护士工作站、开水间等所在位置。

2 病房环境的介绍:详细介绍所在病房的位置,带领病人熟悉病房的各项基本配备,向患者讲解呼叫器的使用、洗手间内紧急呼叫按钮的使用、标本收集盒的安放位置等。

3 医护人员的介绍:向病人介绍主治医生、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的姓名及主要工作职能,并详细每日的查房制度及各项护理工作的基本流程。

4 住院安全的宣教:病房内禁止吸烟,氧疗带上严禁充电,物品妥善保管、防偷盗,提高安全防患意识。

5 护理评估的宣教:入院后,做好护理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向病人详细讲解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防烫伤、有无药物过敏史等各项基础健康教育,必要时床尾悬挂风险标识,正确使用床挡。

6 检查相关的宣教:由于病人不熟悉院内环境及检查流程,我科配备专门的陪检护士,并由责任组长及陪检护士向病人双重讲解各项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

7 疾病护理的宣教:针对医生的诊断,做好病人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例如:饮食搭配、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等。

8 护理相关的记录: 在实施各项护理操作前,尤其是一些有创的操作前,要征得病人或病人家属同意,并在相关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若发生医疗纠纷,可作为已履行告知义务的法律依据。

老年病人由于记忆力衰退,我们在日常护理工作或向病人宣讲健康教育时,应强化有关的护理告知内容,多次重复,运用间断性提问的方法,增强记忆。详细耐心地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直至其明白为止,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加强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不必要的损失[6]。为降低护理风险,护理人员要从多途径、多方位、多元化的角度对护理风险进行正确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计划和管理措施,达到提高护理质量,把护理风险降到最低处,确保护理安全的目的[7]。

参考文献:

[1] 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

[2] 张英涛.风险护理成本的理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1:62-64.

[3] 程红群,陈国良,蔡忠军,等.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94-95.

[4]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12.

[5] 张红娟.护理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2):328.

篇4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医患问题;护理人员;管理制度

1 引 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疗风险无处不在,人们对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关系也逐渐的得到了认识。护理风险管理是通过合理的控制条件,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或者尽可能的减少由于各种灾害带来的护理损失。

患者可以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得到医疗保障,同时护理风险管理也可以推动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所谓的护理风险管理就是通过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者教训等有效的对风险的存在进行评估和判断,进而通过有效的解决途径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以保障患者的权益。护理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是医疗机构等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医护人员的职能。

2 护理风险管理的概念

传统的医疗风险是指单方面的对患者带来损失和损害的概率,而如今随着护理管理的完善,护理风险管理除了考虑了患者,还考虑护理风险给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带来的损失。风险管理是通过问题的所在,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潜在危险的概率,从而针对将会产生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在国内外的发展,得出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工程。如果满足合理的有效的对护理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则需要一定的管理原则,其管理原则,见表1。

3 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多方面意义

3.1 护理风险管理存在意义 据调查研究显示,如果能在医疗过程中较好的认识,则能在护理风险中有效的控制患者和医疗机构的损失。对护理风险进行等级的划分,并对相应的等级进行风险报告,当遇到相应的护理风险时可以有效的对情况进行控制。护理工作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可以有效的控制医疗风险必须对于风险等级掌握,进而进行评估和解决。

3.2 护理风险管理得到重视的重要性 在医院或医疗机构护理的管理者应对护理风险管理有足够的重视,例如对于一些护理管理的部门设立和建设。管理者可以通过设立一些区域性的管理办公室,并设立一些护理风险管理的岗位,统筹规划好相应地区的医患纠纷,并对护理风险进行合理的处理。

3.3 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合理十分重要 如今医患纠纷逐渐的得到了大家的重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医患纠纷是由于医院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化,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量的新药物进入市场,合理的控制新药物的管理并制定新药物的使用制度可以有效的控制护理风险。同时由于医院人员变动有可能相对较大,对于人员变动存在的风险也应的到重视。因此,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前形,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方案,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护理风险的产生。

3.4 护理人员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个体,因此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并定期开展一些讲座,丰富护理人员的知识。引起医患纠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护理人员素质偏差。护理人员的态度差很大程度上会引起隐患纠纷。护理人员还应做到知法、懂法,由于护理人员不重视法律的要求而造成的医患纠纷十分常见。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在医疗过程中的书写问题,在进行理疗过程中应及时的做到对病人的病情、病因以及后期影响做到详细的介绍,这也是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程艳敏,刘岩,刘亚民.医疗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4):265-267.

[2] 戴青梅.国内外护理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103-104.

[3] 连斌,黎爱军,樊震林,等.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体系构建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09-312.

[4] 张鹭鹭,李静,徐祖铭.高级医院管理学(第二版)[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239-247.

篇5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非计划性拔管;医院感染护理风险事件

神经外科由于其病人一般病情比较危重,病情变化快,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稍有不慎或疏忽就会出现严重后果,从而引起医疗纠纷和投诉,是医院护理风险最高的科室之一[1]。因此需要对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对神经外科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对神经外科病人、探视人员和医院工作者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识别、评估、判定及预防等[2]。护理风险伴随着病人治疗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化、全局化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齐心协力来解决问题。因此我科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实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降低护理风险的对策措施,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作者简介俞帆,护师,本科,单位: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柏基香(通讯作者)、于咪、王燕单位: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引用信息俞帆,柏基香,于咪,等.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全科护理,2017,15(32):4077-407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外科某病房于2015年1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收治的1044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年龄12岁~70岁,平均49.5岁,颅脑肿瘤204例,颅脑外伤727例,癫痫113例(其中躁动83例)。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89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对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年龄12岁~70岁,平均50.3岁,颅脑肿瘤216例,颅脑外伤752例,癫痫121例(其中躁动87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1完善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例如医生和护士的交接班制度、对病人的查对制度、病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对病人的分级护理制度等。护理管理制度制定不合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或者某方面的护理制度存在缺失,可能会导致病人在护理治疗的过程中发生意外,造成医疗事故,引起医患纠纷等情况。例如:科室的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的管理和检修制度的缺失或不到位,可能导致因为医疗器械设备损坏影响对病人的治疗。因此需要在原有的科室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组建科室护理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科室的日常管理,确保神经外科的工作得到完善和发展。

1.2.1.2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培训

护士是护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要降低护理风险就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增强护士的风险护理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因素,培训护理人员如何提前做好干预措施,如何制定相应应急预案,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或者使其降至最低水平[3]。

1.2.1.3利用PDCA、品管圈等管理工具对高风险问题进行管理,制定评估-干预的标准化内容和流程

针对非计划性拔管高风险人群,若病人意识清醒,护士加强健康宣教,促使病人自觉配合保护管道。若病人因意识障碍可能导致拔管,护士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约束,必要时可按医嘱使用镇静剂。同时护士对病人翻身护理时要注意避免管道脱落或松动。针对误吸高风险人群,护士一定要注意喂养方式及速度,让病人处于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鼻饲时选择细的胃管,降低胃内压和减少咽部异物刺激引起的反流,病人出现呕吐应迅速进行清理,确保病人气道通畅。针对坠床高风险人群,护士应在病人床前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宣教工作,对于意识不清并躁动不安的病人加床档,必要时可以进行保护性约束。针对压疮等皮肤损伤高风险人群,护士应当对长期卧床病人定时更换,使用防压疮皮肤护理液,提高皮肤抵抗力,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爽,避免刺激,给病人使用如海绵垫、充气护垫等减压器具,加强病人营养,提高病人自身抵抗力。针对医院感染高风险人群,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的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减少侵袭性操作和开放式治疗[4]。

1.2.1.4与病人多沟通,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神经外科病人的病情具有发病急、病情较重、预后差等特点,这会导致病人的情绪不稳定、过度紧张、悲观、抑郁,甚至产生厌世的情绪不配合治疗等,这些因素不仅不利于病人病情的好转,反而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出现意外事件。此时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心理辅导,稳定和安抚病情较重的病人,避免因为消极情绪对病人病情的影响,确保病人对病情和治疗方式等信息的了解,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升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因为沟通不当、不及时引起的医患纠纷[5]。

1.2.2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在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非计划性拔管、误吸、坠床、皮肤损伤、医院感染。其中非计划拔管数量统计是在未下达拔除管道医嘱之前,非医务人员拔除的管道数量(含拔管后不需要再插管的非计划拔管数量);误吸数量统计包含咳嗽明显的显性误吸和吸痰或摄片证明的隐性误吸;皮肤损伤数量统计包含病人住院期间的压疮、约束性皮肤损伤、躁动病人的自伤。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近些年来,神经外科护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护理风险也明显增加,因此加强对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管理势在必行。我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通过采取对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利用PDCA、品管圈等管理工具对由标准化评估确定的高风险人群提前制定出干预措施及流程以及加强与病人的沟通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达到了提高护理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桂珍.加强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7(6):72-74.

[2]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3]张丽平.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6(14):7-9.

[4]张娜,郭敏,王永勤.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0):310-311.

篇6

风险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经营方法,护理行为是指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对预先形成治疗关系的服务对象所进行的各种服务。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指对患者、医护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对现有的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病人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医疗护理行为又是具有超越各种服务之上的高科技行为的综合活动,具有高风险性。医疗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使医疗护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保障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安全。

1 医疗护理风险

所有的医疗过程都是风险和利益并存的,而且贯穿于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即使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也带有风险。“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国际间医疗界的共识。

病人所患疾病的危险性、复杂性和医疗技术难度等决定医疗风险概率的客观因素。如: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就可能成为“医疗事故”的因素。从医院内部管理来看,诊疗风险、技术风险、诚信风险、经营风险、人才风险等具有并存的可能性,而大量风险因素之间内存关系错综复杂,同时与外界的交叉影响又使各种风险显示出了多层性。医疗行业本身是高技术、高风险行业;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各异且多变,也决定了医疗将面临更大的责任与风险。

2 护理工作面临的风险

护理行为具有高风险性。如:护士业务能力的提高滞后于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引入临床,护理人员自身学习不够主动;护士人员缺乏,护士与患者比例不合理;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差;护理常规、操作规程执行不力;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易引起患者的投诉和出现护理缺陷。根据骨肿瘤科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本科具体护理操作项目,找出高风险护理技术操作。如: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放化疗不良反应、水肿、疼痛、褥疮;后期病人多脏器功能障碍病人下胃管、吸痰、导尿等刺激可能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的发生;输入刺激性药物及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能导致静脉炎;尤其是病人放化疗后突然体质的变化和毛发的脱落之巨大反差,对病人影响巨大,尤其女病人更甚。还有骨肿瘤病人生存康复的压力和对骨癌认识,都可能导致病人不配合治疗等。通过风险识别和评价将此类高风险事件进行针对性的风险处理。

3 制定和落实风险管理制度

篇7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加强三基内容及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注重提高护理人员对外科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安排专人管理特殊设备,定期检查急救药品及器械,确保其处于备用状态。排班时应注意根据护士的年资、护理技能水平合理搭配,对于人力资源较缺乏的中班、晚班及节假日班次,护士长做好协调,确保突况或患者较多时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确保护理工作质量,严防护理不良事件生。

2.建立健全相关的护理管理制度

制定无惩罚性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呈报各类护理不良事件,从而为风险管理提供有效信息,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落实责任制,使医护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切实贯彻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充分履行告知义务,重视并完成各项告知及责任书的签订工作,在实施每项操作前均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目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等,取得其同意及支持,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后方可操作[3]。加强护患沟通,以增进护患关系。强化巡视工作,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并加强药物护理检查等,确保用药无误。定期进行病房消毒,尽量减少家属探视,避免感染。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篇8

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产妇90例,施行风险管理制度,作为观察组,施行风险管理制度之前收治的90例产妇为对照组。观察组90例患者中,年龄22~38岁,平均(25.1±4.1)岁,包括初产妇56例,经产妇34例;对照组90例产妇中,年龄24~38岁,平均(27.9±3.3)岁,包括初产妇53例,经产妇37例。所有的产妇均采用顺产的方式分娩。我们对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方法护理,未实施风险管理控制。观察组患者在临床上实行风险管理控制,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预防性措施。且在出院前,对产妇以及家属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统计两组患者出现风险事故的具体发生情况。统计学处理:对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可见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控制之后,孕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9

(一)方法

1.认真查找护理潜在风险排查发现,新招录护士或护龄较短的护士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以及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应对潜在风险能力,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在药品使用管理上,需警惕药物配伍禁忌、特殊药物使用管理不规范等风险隐患。护理管理上,相关制度制定及执行情况,管理是否到位是防范重点。在患者个性化服务上,对患者个人隐私是否保护到位,是否与患者有效沟通,操作过程是否知情同意均是引发风险的重要环节。

2.建立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

(1)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一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每周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护士法》、《临床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法规知晓率。二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针对易出现护理风险的疾病,认真总结既往护理不良事件规律和应对措施,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模拟处置妇科突发不良事件等方式加强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三是健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制定完善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定岗定责。同时,建立护士长、各小组组长、责任护士三级质量监控体系,指导护理人员发现护理风险高危险人群、高危环节时段及时发现护理风险隐患,加强风险管理。四是加强队伍建设。通过不定期开展护理基础知识培训、规范化护理操作示范、进修学习等方式并采取老护士带新护士的排班策略,不断提高护理操作熟练程度。五是加强护理资料痕迹管理。要按照科室护理制度规定,加强对每一名患者护理的规范记录,及时归档。

(2)积极开展优质护理。优质护理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通过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保持患者躯体舒适,协助其平衡心理,取得病人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有效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护理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的同时,用爱心、责任心开展热情周到的护理服务。

(3)加强药物使用的风险管理。护理人员在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的同时,详细记录用药处理过程以及实行双护士核对患者用药。同时,密切留意患者用药后的反馈,出现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师处理。

(4)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对于实施流产、处女膜修补术等疾病诊疗操作时,在尊重患者知情权的同时,要充分保护患者隐私。在开展疾病诊治、实施会阴、胸腹部检查过程中,注重私密性,在隐蔽空间开展检查治疗。

(二)评价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由观察组患者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及出院时对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防范风险意识、护理管理工作、健康教育5个方面打分,每项满分20分。由观察组及对照组对护士专业知识、沟通能力、服务态度及护理质量4个方面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评价。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评价

观察组在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对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防范风险意识、护理管理工作、健康教育评分较实施前显著性提高(p<0.05),

(二)两组风险事故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仅发生10起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三)两组护理满意度评价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远高于对照组58.66%(p<0.05),

三、讨论

篇10

1.急诊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

急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急诊护理行为对象具有病情危急、复杂多变、多学科性的特点,护理工作具有任务繁重、被动面临突发事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致批量伤员等特点,护士的急救技能又是超过各种服务之上的组合活动,具有高风险性,急救过程中承担着诸多的法律责任。护士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急诊的扩建和工作量的逐年加大,需要不断增加新护士,造成护士年轻化,学历高低不等,急诊门诊46名护士中,平均年龄28.4岁,年轻护士存在工作经验和应变能力的不足;由于长期紧张的工作,容易导致护士缺乏责任心,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细致,不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动态变化[2],抢救技术不熟练或违反操作规程,容易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依靠法律的武器维护护患双方的权益,不能将自己的工作责任和法律责任相互联系,故在护理工作中易导致护理纠纷发生;对护理文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记录不全面、内容不严谨,导致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服务意识和护患沟通技巧:繁重的抢救工作导致护士产生职业倦怠[3],影响个体工作,使服务意识不强和工作满意度下降,导致患者及家属不信任。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护士来不及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充分有效地沟通,短时间内不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所有需求,导致矛盾和纠纷的发生。患者转运期间的危险因素:转运危重患者时未能充分评估病情和正确把握转运指征,准备不充分,责任心不强,安全措施不到位,搬运方法不当,途中观察病情不仔细以及发生病情变化未能及时正确处理,与接收科室工作配合不协调和交接班不细致等都是导致意外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非技术方面因素:抢救工作需要多种仪器的辅助,如呼吸机、除颤仪、心脏复苏器、心电图机等,仪器的故障或用后不能及时消毒、保养;抢救药品不齐全或用后不能及时补充;器械、药品放置不科学导致抢救过程慌乱等因素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2.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措施落实到位:风险管理制度是预防护理风险的重要保证,根据护理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要求,充分评估急诊工作的各个高危环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和防范细则,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通过分层次的岗位培训与考核,使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急救护理专业化,要求急诊护士在精通业务、熟练操作的同时,还要有预见性、主动性、独立性的专业素质,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优质的护理服务。

3.增强法律知识培训,强化风险意识

通过举办法律知识学习班,组织医疗护理纠纷个案分析会,不断提高护理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避免、控制护理风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提出护理文件的法律效应,急诊护理文件是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护理及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的主要依据。提高沟通技巧,建立新型护患关系:在急诊护理服务中,护士要善于捕捉患者的服务需求,满足其对服务精细化的要求。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关心、细心、耐心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向其说明抢救、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处理技巧,使之明白各项操作、检查等护理工作均存在已知或未知的风险因素。加强患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转运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情况,备齐抢救药品及器材;做好心理护理及解释工作;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心跳骤停者就地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迅速到急诊科继续抢救;转运前电话通知接收科室,确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因等待而加重病情,将患者一般状况、用药、液体出入量等情况做好交班,并在“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本”上双方签字。规范仪器药品的应用和管理:仪器药品的质量问题会直接或间接造成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必须注重急诊仪器、药品的管理,做到专人管理,定点放置,使用后及时补充,每班交接,每周全面、系统检查两次,并在记录本上做详细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