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成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成教育的核心

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养成教育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35-01

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问题

1.1 高校教育层面的主要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纯理论化教学,教学内容往往是就理论讲理论,缺乏时代感和生命力,教育内容远离生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使他们自主地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带有批判精神地分辨各种社会现象和判断社会事物、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更重视将价值观的教育作为政治理论知识的一部分以授课的形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没有把它真正融入到潜在的隐形教育中;对于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形成合力,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负责,而家庭、社会以及专业教师他们同样负有价值观教育功能,但他们却很少能够发挥功效,甚至部分家庭的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教育背道而驰,这使得价值观教育难以发挥实效[1]。

1.2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给中国人民带来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价值形态的多元化。网络的普及使多元文化传播并影响着青少年。社会文化的主体价值观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也在各种社会上流行的世俗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

1.3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知行不一。大学生虽接受过相关教育、了解相关内容,但不能融会贯通,也很难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外显于实际行为上。很多大学生在犯了错误、出现问题时他们都能够认识到错误,但却还要明知故犯。

(2)易受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对其进行正面教育时认同率较低,但一旦有一些负面因素出现时却会引起极大的兴趣,进而对其个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甚至发生根本性改变。

2 高校加强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思想趋于成熟、行为相对稳定的阶段,然而为了保证升学率,学习成绩成为学校和家长最为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对学生行为品质的教育。简言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较差。再这样的前提下,当他们步入大学,在没有父母的管束下,独立去面对学习、生活及工作时,如果不加强养成教育势必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因此,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会或缺的重要部分。

3 关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关系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但不仅仅是单纯的思想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其内化,并践行在实际行动中。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思想基础,而人的行为是其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同时,人的良好行为品质又有利于促成其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的缺失是造成养成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价值观的确立是养成教育最终的归旨,价值观的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灵魂。当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得到有机结合时,势必会相互促进,并最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 将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分析

基于二者关系的思考,明确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差异性和层次性,注重实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引,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

4.1 坚持以人为本,将个人需求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

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注重⒐家对大学生需求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有机结合,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并将成长需求中相关能力的要求融入到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里。

4.2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在工作中发现对于日常行为规范性强的学生,他们中多数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学生的日常行为是他们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依据此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引导教育。对于特殊的学生不仅要加强教育引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创造更多的积极向上的生活体验。

4.3 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开展教育工作中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将单一的教育形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形式。采取情境教育、体验教育、游戏教育等教育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体验感悟,将教育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品质。

4.4 将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作为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索取多、付出少,有的学生把父母、他人给予的关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另外,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人际交往能力差,对自我的评价也不够全面和准确。在此前提下,对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相关活动,不仅仅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培养他们关心公共事业的热情,也可以让他们通过服务、奉献收获更大的精神财富,从而增加个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正确的认识自我,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亦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诚信;培养

引言: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广义上讲,“诚”是指诚实无妄;“信”是指责任与信任;对孩子诚信的教育和培养,一直就是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如何能培养好孩子的诚信品质,是每个家庭都要重视的问题。

家庭教育汇总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教育,首先是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做一个具有高品格,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时教会孩子做人也是培养孩子诚信意识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潜在性的问题,尤其是诚信教育。主要表现有: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自身不能做好诚信的榜样,这样就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家长喜欢用一些谎话去哄骗孩子,所以此种行为不符合诚信教育的基础。例如,当孩子把东西弄坏,主动去告诉父母时,有时候换来的不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而是粗暴的打骂。这样下去,孩子自然就会去学着撒谎来逃避责任,所以家庭教育父母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诚信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社会、家庭、学校是影响孩子成才教育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的影响是对孩子影响不仅时间最长,而且影响也是最大的。家庭是孩子早期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也是每个家庭应尽的重要义务。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诚信品质培养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生活化的。整个教育的过程大多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对孩子进行品质培养。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从婴儿的出生开始,同时也是孩子的诚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父母的一切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能仅仅的认为对孩子的谈话和教导才是教育孩子,更应该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譬如:怎样说话、怎样和别人交流、怎样对待生活中的责任、怎样对待朋友的承诺等等,这一切都是对孩子有益的教育。家庭对孩子诚信品质的教育,是在生活中通过多种的途径,同时也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还是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在实际的行动中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途径和策略

(一)提高对孩子的尊重

在家庭教育中,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首先要源于对孩子的尊重。从某种层面上讲,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挑战,得不到孩子所期望的尊重,往往就会导致很多不诚信的言行。在现实中,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粗暴式的家庭教育是不会取得好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采用命令、威胁等暴力手段,会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极大的影响,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一系列不诚信的行为。对孩子的尊重是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前提,只有对孩子尊重和理解,为孩子提供心灵上的安全港湾。

提高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每个个体在人类社会中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责任感可以说是诚信的一个重要体现。责任感不只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从小就有责任感的意识,懂得责任的重要性,对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在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从小做起,而且还要从家长做起,只有通过家长的行为来感染孩子,从而以榜样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加强榜样教育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布朗杰曾经说过:“要想让一个孩子做到有教养,其父母必须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来说,人生观、世界观都还没有形成,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榜样。尤其是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来说,并不是每天给孩子灌输多少大道理就能取得效果。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受更为重要。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的,但是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也是最真实的,很多关于诚信品质的点点滴滴,都会从父母的日常活动中所看到。

加强孩子的践行意识

家庭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更加要强调孩子的践行意识。在家庭中,家长树立好榜样,培养孩子对诚信问题的自我判断。鼓励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譬如守时、不撒谎等小事做起,反复实践,使孩子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加强孩子的践行意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判断能力,同时也能够严格的要求家长在当前的行为中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将自己作为孩子的榜样,体现出家庭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总结: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者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优秀传统。诚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优秀品质,那么如何从家庭做起,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多年来一直就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课题。本文对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富有可行性的意见和想法。笔者相信,只要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在如何有效利用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诚信品质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蕖;冯文全.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J].学前教育研究,2010,03:73-74.

[2]曹国华.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教育中幼儿诚信品质的培养[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02:61-65.

[3]杜江华.浅谈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A].中国校外教育,2012:5.

[4]徐晋华.人无信不立――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诚信负责[J].中华家教,2012,02:61-65.

篇3

《数字电子技术》作为我院的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具有发展快、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前期的工作中课程组已经进行了网站的建设、教学视频和课件资源的上传共享。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展开课程的建设工作。

一、引入工程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在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许多弊端,例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知识点的学习但开拓创新意识不够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实现高等工科教育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已有57所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采用了工程教育模式,其中电气类专业是这些高等院校主要的实施对象[1]。

(一)理论教学中工程理念的培养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后续的EDA课程、微机原理、单片机课程等专业课的学习尤为重要,为了摆脱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案例设计思想,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555定时器时,为了让学生深入掌握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通过Multisim仿真软件搭建电路原理图,并对电路进行仿真,实现真正所见即所得的直观印象。在电路图1中,采用双踪示波器XSC2的A和B通道分别来观察放电电容C1两端电压和输出脉冲波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电路进行扩展,设计实现实用的数据报警器,如图2所示,通过多谐振荡器产生脉冲信号使蜂鸣器发出频率为1000Hz的报警音。

利用Multisim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实现数字电路的设计工作。

(二)游戏进课堂的创新思维拓展

为了解决理论讲解太过抽象的问题,开展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既能吸引学生眼球又能在娱乐中掌握理解知识。例如,在讲解逻辑函数的卡诺图时,逻辑相邻性是个难点,而卡诺图的化简法又是以逻辑相邻的最小项画圈为原则。为了让学生理解逻辑相邻性,我带着“东南西北”的折纸进课堂(图3所示),让学生以玩游戏的形式把卡诺图想象成球面的展开体,推理出同一行的首尾、同一列的首尾、四个对角的最小项是逻辑相邻的关系(图4所示)。游戏中的思维与探索,加深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注重实践环节,开拓创新思维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也注重与工程的对接,为学生的就业和深造做好深层的铺垫。

(一)在基础实验中引入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内容,是理论向工程应用转折的必经之路。设计实验时即要考虑实验的趣味性和可实现性,也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应用基础和背景。课程组与实验老师经过讨论与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新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霓虹灯模拟显示控制器的设计》、《声控灯设计》、《晴雨控制器设计》、《抢答器设计》等。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开展不同级别的实验,让学生都能获得能力的提升,取得一定的成就感。

(二)在课程设计、电子实习中引入项目式设计

在课程设计和电子实习环节,改变单纯的给学生电路,让学生去仿真或者焊接电路的方式。开展项目设计,包括项目涵盖的知识点、项目引入的时机、项目难度、项目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扩展。项目设计与课程知识体系结合,涵盖的内容由点到面[2]。具体项目设置如下:①通过编码器、译码显示器、门电路为主要器件设计优先病房呼叫器;②通过计数器、555定时器、译码显示器为主要器件设计可预置的定时报警器;③通过移位寄存器、计数器、译码器为主要器件设计汽车尾灯控制电路;④通过译码显示器、计数器、555定时器为主要器件设计数字电子钟。通过项目设计方法,使学生自主查阅集成芯片的学习手册,串联知识点构建电路系统。实习过程中学生合理分组,锻炼学生的协调、团队合作能力。焊接完成调试时,鼓励学生从原理出发一步步查找错误,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动以赛带学机制,激发学生潜能

近年来,学院增设了电子实训中心,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并举办电子设计大赛以赛带学。学生在全国各类电子创新设计大赛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数字电子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原理、单片机等课程互成体系,是电子设计竞赛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在竞赛中,学生们能够感觉到学以致用的乐趣,积累了工程设计经验,锻炼了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学校对于竞赛获奖的同学给予了很多鼓励政策,通过以往骄人的成绩,鼓励低年级同学努力学习,带着需要去学,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

篇4

关键词:创新意识 科学课程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改”的全面推展,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引导学生努力去探索、思考,使学生的知识能迁移,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让学生不仅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具有学习科学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科学课程教育中的创新

创新意识属于心理范畴;“创新”低于“创造”,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最低层面;是一种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性的潜在意识;具有联想、想象、幻想等发展性思维特性。

小学生的创新,只要是创作自己从未见过、听过或接触过的东西的行为,而不是模仿抄袭别人的,都可视为创新。也可以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难题后想出的解决办法和策略,尽管这对老师来说可能是早已熟悉的,但对小学生来说却是新的、独特的、有意义的、有发展价值或甚至具有社会价值的,这也是创新。可以具体地表现为一条建设性的提议,一个新点子,一种新设想,一种新方法、一个小发明,一个小创造,一个新颖的图案设计等。由此看,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指的是支撑上述外显行为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表现能力的复合体。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顺序

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让孩子们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形成“动力十认知+个性+能力”的低、中、高创新意识培养分段目标:

低段:在教师指导下,能观察、感受事物的表面现象,萌发创新兴趣。经启发,讨论,能独立理解和解决问题,激励创新欲望;

例如三年级科学《水和水蒸气》一课中。老师可先用水板书“水”,接着让学生观察“水”字的消失过程,从而体验到水变成水蒸气的神奇。在这样直观地感受体验中,学生会说出生活中很多水变成水蒸气的例子(如早晨的露珠,下雨后的水坑,洗脸的毛巾等),只是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而已。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让水蒸发的快一些,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这就能启到萌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励学生的创新欲望的效果。

中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创新志向,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书本和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爱好。

例如在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中,先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大胆推测,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太阳与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变化,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在寻找不到最合理的解释时,能联想到可以借助其他手段(卫星拍摄图片、天文望远镜观察、上网查阅等),去得到最合理的解释。

高段:掌握多种学习科学的方法,全方位观察事物,落实创新意图,提高创新能力,并逐步形成个人的兴趣特长。

要达到这一目标学校要定期开展科技节活动。按年龄段,低年级的班级开展纸贴画、布贴画、植物贴画等制作;中年级的班级开展“水火箭”、孔明灯、直升机模型制作;高年级的班级开展舰船模型、橡筋动力飞机模型制作,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校园科技文化生活。从而让科技节这项: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又能提高学生自身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科学课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1.深入挖掘和张扬科学课程中的创新教育。

例如五年级科学“空气热胀冷缩”一课中,可以先让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入手,抛出问题:“乒乓球不小心被压扁,你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思考。可是空气是看不到,怎样抓住这无形的东西来实验呢?学生花招百出,有人想用气球装空气,有的想用袋子,还有的想到了瓶子。可是这些抓住的空气要如何验证热胀冷缩呢?有的同学想到了在气球上画一条线,再将气球放入热水中,如果气球内的空气会膨胀,线条会变宽;有的想在袋子内装少量空气,如果空气热胀冷缩,则放入热水中袋子会膨胀;有的想到了在瓶子上套一个气球,如果瓶内的空气会膨胀,则瓶子放入热水中气球会变大。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创新的,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他想要探究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要改变角色,做一个引路人,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空间,应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探究欲望。

2.积极营造创新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创新学习的欲望,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他们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一方面“引诱”和“迫使”无创造需要者“卷入”创造活动,形成尝试创新的心理意向,另一方面使具有主体自我表现、创造求新需要的学生形成明确的创新动机。

例如在上《给冷水加热》这一课时,学生对装冷水的袋子加热后会浮起来进行猜测。有的认为是冷水受热后变轻了,有的认为是受热后体积变大了。甚至有的夸张的认为是热水中的水蒸气将冷水包给推到水面来。面对学生种种的猜想,无论是合理的,还是荒诞的,都不能表现出对学生猜测的否定。而应该夸奖“每一个敢像科学家一样提出自己见解的学生”。这会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欲望,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等,迁移学科知识方法,解决生活问题,并在实际应用中创新。

比如在学完《磁体有磁性》一课后,同学们懂得利用磁铁在不碰水的情况下将掉入水杯中的回形针取出来;还有懂得设计两块磁铁抹布来擦洗窗户等。

总而言之,在科学课程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潜在于学生身上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做一个“做中学”、“学以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柴西琴.《对创新探究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2]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义务教育课程标;实验教科书(科学)2001浙江教育出版社

[4]A.F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11

篇5

课程目标设计:多维构建课程目标,通过落实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支撑全人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容框架的确定,使原本模糊的课程目标逐渐清晰化,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关键素养。当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目标时,一般用内容目标和行为目标进行限定,导致教师被迫放弃那些不能够被简化或者不可测量的课程目标,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设计,不能把核心素养体系直接输入课程目标,或者是建立一个程式化的目标清单,而应从多维度进行建构,通过学科素养的实施具体落实。

1.多维度建构课程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多维度的建构,不仅包含知识技能,更加强调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OECD将“素养”定义为:素养(competency)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全面发展的人的视角系统建构的目标体系。基于此,我们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行为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主要是针对知识技能方面,指向学生外显的行为,是确定的可测量的目标;在问题解决目标下,学生自行设计或者设定实际问题去解决,具有生成性、后置的效果;表现性目标是课程活动最后的结果,且这些课程活动是有意设计的,旨在为个人情感、态度、意向和经验开拓表现空间。多维度构建课程目标有利于改善单一化视角看待课程目标的合法性。具体如图所示: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与三维目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1]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够实现课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回归。

2.在学科素养中落实课程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在学科教学中实现,要明确学科中应该培养的核心素养。特别强调学业质量标准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深化课程改革的政策文件,从根本上说明白了学科对于人发展的价值,即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来自于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同时走向人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既有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2]学科核心素养是一根主线,统领着学科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难度的确定、课程容量的安排以及课程的实施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确立。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因此有了“人的影子”,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融为一体。尤为重要的是,任何核心素养的培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独立完成的,在落实学科素养的基础上推动跨学科学习,才能支撑起全人发展的目标。

课程实施:确立生成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提升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在教师的课程实施中,有两种观点一直在争论,即关注结果还是关注过程。结果导向的教学,倾向于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选择教学内容,一般是已经成熟(既定)的知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达到课程既定目标。关注过程的教学,倾向于构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的情境,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智能的开发和思维的发展,关注活动的设计与真实生活世界相联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发现学习,提倡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思考”,是一种生成的课程实施观。

在分科教学的背景下,教学要素主要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教师要时刻关注教学的效果、效率和吸引力。教学条件要素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学习环境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不仅关注结果,而且更加关注方法和情境。教学不是一种单向度的“教―学”“教师―学生”“目标―内容”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在问题情境中,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构建“学科素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循环上升的关系。这样,教师就不用对全班学生进行同样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而教师是参与中的指导者。

核心素养是可教的,但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在解决问题或“协同式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中,通过思维的碰撞、合作的努力,在反思性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需要问题情境的设计,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和深入思考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反思性实践和批判性思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需要具有的要素有:基于问题解决的情境构建,基于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基于整合的主体教学,基于学科知识结构的活动设计。

课程评价:从描述学习结果到注重情景式“真实性评价”

课程评价既是落实课程目标达到与否的环节,也是制约课程实施的根本要素。课程评价既是诊断,也是反馈,更是应站在“人的发展”的视角上进行构建。课程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课程本身、课程实施的结果和学生学业质量。实现不同的功能需要设计不同的评价形式。核心素养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为探索有效合理的教育评价奠定了基础。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不同于以往描述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是一种情景式的“真实性评价”。

1.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社会生活世界中将会遇到的任务,而不仅仅限于知识和技能本体性知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两个维度进行限定。这要求学业质量评价的维度也要重建,既从学生所学所能着手,更要纳缁嵴飧龃蟊尘爸薪行考量。把知识和技能置入生活世界的环境中,才能进一步激活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和意义。

2.对于能力的评价,应该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而不仅仅是结果。以往的考试大多集中于客观性测验,学生可以快速得到正确答案,但不能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方式要能评价学生在问题的假设、解决、观察与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关于学习迁移能力和概括化的过程,也是“学会学习”非常重要的判定,更是教师调整教学计划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该体现综合化学科思想和意义。当前在中小学教学实施中,大部分还是采用“分科教学”的模式。而学科知识体系只是人类社会整体知识的一部分。立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该彰显学科中的核心思想,体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其实,这种评价增加了知识内容的意义,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合并一定的链接,减少了知识的碎片化,弥补了单一知识无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短板。多学科知识体系综合化的链接,还有利于促进知识创新。

4.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开放性,不拘泥于标准、客观答案。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是在“人的发展”这个维度进行的,人的发展性导致不确定性,如果进行客观性测验,运用工业化、程序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去评价,反而会阻碍人的自主发展。因此,在课程评价上要尽可能允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或答案,不拘泥于标准或客观答案。

作者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 自主学习 创新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社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仍旧较差,因此,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依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逐渐增多。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应当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以及英语交际能力[1]。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逐渐适应并且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应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发挥重要作用,探究学习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基础,将问题贯穿于探究的各个环节,从探究的引入到探究的终结环节,都是由不同问题衔接在一起的。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合理的设置问题,以不断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当严格依据教材内容,以使设置的问题具有理论依据,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会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探究问题的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2]。

(二)不断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因此,教师应当经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对于部分存在学习困境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树立学习的自信,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进而更好的投入学习中。对于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应给予一定的肯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使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因素较多,例如,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个性。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建良好创新环境,并且还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耐心的解答,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逐渐树立创新意识[3]。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研究显示,在英语教学方法中,讨论法和质疑法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发散思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即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应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具有的创造性因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例如,在学到过去进行时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为学生呈现学生学习、妈妈洗衣服的图画,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应遮住学生在做什么的画面,并且向学生提问:What was the boy doing when his mother washing clothes?此时学生会纷纷进行讨论与猜想,并且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进而为学生创造出发散思维的机会。

(三)注重合作学习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应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形成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奠定基础。因此,通过小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4]。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我们能够看出,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并且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渐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戚桂敏,张雪飞,浅议中学生英语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03):259-261.

[2]吴菲,王艳华,如何激发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兴趣[J].科技资讯,2012,20(05):12-14.

篇7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针对目前Java课程群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Java课程群教学研究与改革方案,阐述如何构建Java课程群辅助教学平台,体系化地建设Java系列课程群,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Java课程群;知识点融合;Java课程群辅助教学平台; “递进式”层次实践教学; “多元化”考核方式

基金项目: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Java系列课程群教学研究与实践”(2013455); 2013年度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教学研究基金项目“Java系列课程群教学研究与改革”(201303);2013年度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优质课程建设基金项目“Java程序设计”(201301)。

作者简介: 刘艳梅,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61704088@qq.com。

0 引 言

目前,社会行业对于软件开发类人才的主流需求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移动互联网开发程序员。Java 语言自1995年问世以来,由于其安全性、跨平台、面向对象、简单、适用于网络等显著特点,迅速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成为最流行的网络编程语言。多年来,Java 程序员的市场需求量一直稳居第一[1]。

随着Java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远远超出了程序设计语言的范畴,成为一个涵盖了程序设计模式、框架、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方法及语言等方面的内涵完整体系。该体系内容庞杂,因此很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分别开设了Java体系的系列课程。Java体系的系列课程不是简单地将理论知识进行简单验证,而是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1 Java系列课程群现状分析

课程建设和改革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课程群作为新的发展趋势,是推动专业课程优化融合,深化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各种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2]。课程群虽然弱化了课程的独立性,强化了课程间的联系,但在目前的教学中,该体系的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对课程体系总体目标的科学定位。

没有从设计和实现复杂应用系统全过程的角度科学定位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以至于设计该体系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仅仅定位于掌握编程语言。

2)课程之间的融合尚待完善。

由于没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设计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衔接不够,知识点零散、孤立,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3)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比例偏低。

实践教学以基础型、验证型实验为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

4)没有将课内外教学手段融合。

缺乏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与教学平台,无法达到课内外融合的目标。

2 Java系列课程群建设思路

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采用“复合型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分组协作教学、“递进式”层次实践教学、任务牵引等多种教学方式,体系化地建设Java系列课程群,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Java系列课程群主要包含如下课程: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企业级软件平台与开发(JavaEE)、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JSP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企业级软件平台与开发(JavaEE)课程设计6门课程。根据课程群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群建设。

(1)分析社会对Java软件人才的需求,体系化地建立细分的技术需求分析表。

(2)结合上述技术需求分析表及教育部的软件工程专业规范,定位课程体系的总体教学目标。

(3)对Java系列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删除重复知识,保障重要知识点的教学,使课程群各门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同时,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4)对Java系列课程群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并在课堂的教授过程中,灵活使用“项目导向”“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针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完善对Java系列课程群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3 Java系列课程群教学改革

3.1 企业Java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数字,行业对Java工程师的需求达到全部需求量的60%~70%。目前,企业对Java软件人才的需求主要分3种层次[3],如表1所示。

3.2 高校Java软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Java课程群包含的6门课程,内容上相互独立,但紧密联系。Java课程群重新梳理几门课程,从设计和实现复杂应用系统的角度科学定位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如表2所示。

3.3 Java系列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主要表现在课程内部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规划、融合与更新。

1)课程内部知识点的规划与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新组织和安排教材上章节相对孤立的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实用性以及与实践项目的关系密切程度,进行选择性地讲解;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依托,将知识点划分为核心知识点和扩展知识点,如图1所示。

根据对企业岗位调研以及对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在微普公司软件工程师的协助下,我们全面分析了Java软件项目开发时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对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点和能力进行分解,合理分配到课程群各门功课中实现,如表3所示。

2)课程间知识点的规划与融合。

在教学实践开展JSP课程设计时,我们以企业级软件开发平台与设计(JavaEE)为基本框架,将涉及JSP的模块提供给学生完成,这样学生可以提前学习JavaEE架构,为以后的企业级软件开发平台与设计(JavaEE)课程打下基础,如图2所示。

3)知识点的更新。

为了满足企业开发需求,新的理论、方法、框架不断被吸纳到Java体系中,而高校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相对滞后。项目组成员将深入企业第一线,将最新技术融入相关知识点,防止企业开发技术与高校教学内容之间的脱节。

4)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逐渐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网络教学意味着开放,弱化了时空的限制,同时又为学习者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因而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4]。因此,学校结合课程群的特点开发了Java课程群教学辅助平台,实现网络教育与课堂并轨。

3.4 Java课程群教学方法改革

《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佳方式[5]。教学中除了采用 “项目导向”“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外,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师借助课程群辅助教学平台采用了“递进式”层次实践教学法。

其中,基础验证性实践项目主要以关键知识点为依托,以扩展知识点为辅助,针对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牢固地掌握编程语言的语法和语句要素等基本知识点,为以后的综合设计型案例和开放探究型案例顺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是训练基础知识的综合运行情况,一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再关注语法、语句格式等问题。

开放探究型实践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技能后,在开展课程设计时,由学生分组协作设计实践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去拓展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5 Java课程群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学校应当以考核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建立综合考核评价方式[7]。学校从理论应用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对课程群课程成绩进行考核,如图3所示。

(1)理论考核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给定题目,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实践课程以“项目分组”形式完成,学生的实践考核成绩由个人成绩(占40%)和小组成绩(占60%)两部分组成,个人成绩根据实训报告和每日工作日志综合评价,小组成绩根据各小组项目答辩情况,并结合和项目验收汇报情况由小组长和教师共同进行评定。

通过上述两种考核方式,既能通过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亦能通过实践考核考查学生团体协作和创新能力,效果显著。

4 教学改革效果

学校对2011级Java课程群的教学实施了改革,相对2010级,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效果如下。

(1)通过规划与融合,打破了原始章节固有的知识点。以项目为依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

(2)借助课程群辅助教学平台改革实践教学(基础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开放探究型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内外融合。

(3)教学改革之后同等情况下,比较两届参加全国程序大赛和课程考核的成绩,获奖比例和成绩上均有大幅提高(如图4)。

5 结 语

Java系列课程群在教学内容上以融合知识点为抓手,构建了立体教学资源库,在实践教学上以“递进式”项目实践为依托,在考核方式上突出“多元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但是该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仍面临很多挑战,例如,如何在Java课程群教学中引入CDIO理念,这个问题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邓泽林, 谢中科, 胡宁静.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28): 114-116.

[2] 李英梅, 夏伟宁, 丁金凤. Java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群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12(7): 86-89.

[3] 顾韵华, 郑关胜. 以系统开发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的构建[J]. 教育探索, 2009(1): 24-25.

[4] 张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28): 8017-8018.

[5] 刘立群.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J]. 教育与职业, 2013(32): 164-165.

[6] 段雄春. 谈高等学校教学手段现代化[J]. 高教探索, 2009(4): 133-135.

[7] 丁春龙, 金秀. 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 2012(19): 71-73.

篇8

一、培养学生融入语文课堂学习的心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心理学家得到过这样的结论,只有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的个性特征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想方设法营造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产生融入课堂学习的心态。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的老师》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出丰富多彩的课件,如用图、文、音结合,把文章中的片段——用书轻轻地挡老师教鞭的温馨场面用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现出来。结合这一场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上学以来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这时,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忆起和老师一起打扫教室或生病请假时老师亲自来家中给自己补习的情景。不知不觉中,学生说了许多和老师之间的感人事情,教师和学生都被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所打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此时,爱的暖流在课堂上流动,流进每个人的心田。这就是爱的教育,爱的融入。学生融入了课堂教学中,就能对课文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态

学习对初中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是有极少数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不好玩,每天得过且过、混日子。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有些则偷偷做自己的事情,这样,成绩就没法跟上去,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乐于学习的心态。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心态呢?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恰当的鼓励。初中生还处于心理和生理都不太成熟的阶段,对别人的看法很敏感,如果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表杨和鼓励,就能点燃学生心中乐于学习的希望之火,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乐于学习的心态。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讲述的远大理想来启发学生,当一个人的远大理想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时,他才会觉得学习有意义,才能感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样,通过讲述伟人们的生平事迹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养成乐于学习的心态。

三、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的心态

在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学校会临时调配教师,或让教师去接手新的班级。无论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会有一个新的适应期,教师不了解新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则对新来的教师心中没底,不知道自己会给新教师留下什么印象。有些语文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则可能更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抱着破灌子破摔的学习心态,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就要树立威信,上好第一节课,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心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找一些自认为学生最乐意听的课文来进行讲解。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遵循从简单的入手的原则,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而是很容易学会、很容易学好的。

例如,笔者在刚接手七年级下半学期的课程时,为了给学生树立好形象,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心态,将教材中的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刚开始上课时,就讲解《紫藤萝瀑布》,让学生在欣赏美丽如画的紫藤萝风光后,再去体会一下藤萝花的勃勃生机,配上抑扬顿挫的朗读,使学生如沐春风,在紫藤萝美的熏陶和享受中,体会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让学生从心底感觉到语文学习原来是这么的美好,从此改变心态,爱上语文课。

四、培养学生坚持总结的心态

篇9

【关键词】岗位能力;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教学改革

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作为数控专业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实践性。随着数控技术的升级改进,制造业愈发重视数控人才,相关人才需求显著增加,然而,现阶段,大部分院校在数控专业教学中却表现出了不足性,所培养学生与企业的标准存在差距,岗位适应能力不强。

一、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当前的教学问题

(一)教材剥离现有设备

数控编程教材具有通用性和针对性。例如,在企业中,数控机床十分常用,主要讲述数控指令与实际操作。但学校购置的教学设备在型号等方面与教材存在出入,教学实践活动背离教学内容。

(二)课程脱离现实需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的数控机床与相应系统具有单一性,然而,当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将会接触不同类型的数控系统,产生陌生感,无法满足岗位要求。

(三)数控设备短缺

因经费的制约,数控设备存在短缺的问题,类型单一,学校提供的设备、教材背离企业设备。但因数控系统种类的不同,编程手段和机床操作存在差异。权衡数控车床实训过程的安全性与设备损耗,一般都是在教师的监督下实现实训目标,学生实训时间紧张,在实习过程以及就业时无法完全掌握数控编程,在综合操作中也存在不足,使得学生表现出操作技能不高、综合职业能力低下、不熟练等问题,无法真正胜任现实岗位。

二、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围绕岗位能力培养合理设计教学项目

以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性和可行性,让教学内容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增强实践技能为原则,规范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参照数控技术岗位设立的具体的任职标准与职业岗位群,结合岗位需求,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借助项目与任务,从学生自身的情况与当下的教学条件出发,重新设计课程内容,依托工作过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合理渗透理论教学。

(二)采用理论、实践综合性教学

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应用理论、实践集约化教学,可以同步开展教学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改善实践教学,强调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锻炼、培养,全面调动学习积极性,刺激学习欲望。

例如,在数控车削加工与仿真教学中,主要任务内容为:编制基础加工工艺;设计基础的加工程序;可利用仿真加工软件对相应程序进行校验;可合理安装工件,科学布设道具,规范开展数控车床对刀工序;合理导入加工工序实施自动加工;全面检验加工质量。参照任务要求,科学设计实施步骤。

1.编制加工工艺

教师公布项目任务,逐一发放项目任务书,认真讲解,而学生应深入研究阅读任务书、全面分析零件图,广泛查阅资料,规范填写相应的工艺卡片;

2.设计加工程序

教师应完整阐述数控编程格式、清晰讲授加工指标,学生则应以此为基础,规范设计加工程序;

3.仿真加工

教师应直观演示加工步骤,合理讲解,然后学生通过仿真加工软件开展虚拟加工,实施程序调试;

4.操作活动

教师直观演示操作规范,严格检查实际准备情况。而学生应规范安装道具、合理装设工件、认真对刀,最终实现零件自动加工;

5.零件检测

学生借助量具开展零件检测工作,规范填写相应的检测结果;

6.评价概括

教师应全面、系统评价小组操作实践,恰当填写考核结果明细单,通过讨论、分析和概括,得到改进意见,彻底清扫机床。

(三)编制完整的考核评价指标

在考核模式与方法上,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控制以及过程管理的适宜方法,在原有笔试考核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调整。依据项目进程逐步开展考核工作,达到教学项目的全面控制与动态管理。在课程考核中,灵活应用过程以及终结性考核,并依照适宜比例科学计入整体课程成绩中。

三、教学效果剖析

对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进行教学改革,不仅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还强调操作技能锻炼与实训,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可行性,与现实岗位相符,学生既能学习理论知识,还可进行实习操作,在增强实践技能的同时,提升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锻炼自学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另外,该教学改革借助具体的机床操作可培养岗位操作技能,并可通过仿真加工增强学生的认识、开拓视野,使学生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了解不同的数控系统,掌握各种机床类型。经由多年、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实施教学改革后,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就业质量大幅改善。

四、结束语

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在数控专业教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内容较多,且具有实用性。在当下以及未来,我们应围绕岗位能力培养,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开展教学改革,积极创新,合理优化,切实提升数控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文涛.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教学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9(18):134-135

篇10

关键词:工程造价;学训交替;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37-0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明确了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就。

一、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设立之初,探索实施了“‘2+1’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知识学习同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机结合。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及社会对人才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以校企共赢合作为平台,工学交替为手段,以工程造价员、预算员及资料员等专业岗位(群)为培养标准,结合岗位典型工作的分析,形成并实施了“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该模式的运行机制。该模式的实施,成功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难”、校企合作的“双赢难”和“一头冷、一头热”等关键问题,几年来培养的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社会、用人单位和家长的普遍认可,实现学生入学分值和就业率“双高”。

二、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自治区经济发展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特点,依托与内蒙古建设厅、造价管理总站、造价管理协会等行业主管的共建关系,以育人为本,主动让“利”给企业,与造价咨询、建筑施工、招投标等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了校企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保障激励、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和文化融合的交流沟通等机制,共同形成了人才培养机制。

三、工程造价专业“学训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1.按照岗位标准,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配合模式的实施,通过工程造价岗位调研分析,以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并对工作过程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重构了13门学习领域课程,分为职业能力与素质知识模块、职业能力拓展知识模块等课程群,其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9门课程为工学结合、学训交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三个“对接”,即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技能及素质要求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对接,能力培养与工程技术应用要求对接。

2.实行“双证书”制,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学院设有自治区“建筑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建筑职工培训中心”等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站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可以参加造价员、预算员等管理岗位资格培训考证。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将职业资格标准及考证内容融入其中,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纳入实训计划,通过专业技能考核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成效,实现了学生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每年,学院组织两次职业技能鉴定和岗位资格的系统培训和考核,本专业毕业生中,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已达到92%。

3.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在与华诚源招投标公司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师生共参与完成企业的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暖卫工程、市政工程等预算项目2000余项、参与施工项目500余项,获得了该公司的高度认可。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建筑施工企业包括内蒙古第二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巨华集团公司等12家;造价咨询、招投标公司包括内蒙古公诚信咨询公司、内蒙古銮基招投标公司等9家;房地产、监理企业包括内蒙古金宇集团公司、内蒙古锐信建设监理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

4.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提升了就业质量。经过三届毕业生“学训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对毕业生跟踪调查、行业专家信息反馈发现,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认可,基本实现零距离上岗,达到了“毕业即顶岗、毕业即就业”的教学目标。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我们期望该模式的研究和成果,能对自治区高职教育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有待改善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帮助。通过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成适合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体现学校优势和实力的有针对性和价值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技术的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必学.推进学制改革,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