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规划概述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区规划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058-02
1 城市旅游景区概述
通常人们在宏观上的理解喜欢把城市旅游景区狭义的简单定义为城市中纯粹的旅游景区,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作为城市规划的学生,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狭隘的观念和思维。现在用这种狭隘的观点往往将城市景区定义为城市的某些具体景点极其周围的一些衍生小景点。但是在这些城市景点的周围还有一些类似于人文的历史的民俗的东西在,而这些东西往往都被人们忽略了,就此我们可以将城市景区进行广义上的定义,即以具体的城市景点为基准,以其附近的人文历史景观为辅助进行更为广阔的城市旅游景区定义。例如北京的故宫,我们在游览故宫的时候,故宫周边还有许许多多胡同小巷,这都是历史人文的东西,也应该归结于人文历史景观一类。这对我们城市规划的研究人员也是很好的借鉴,在以后对城市进行新的城市规划时,应该将这些人文的历史因素考虑进去,而不能局限于景点本身。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追寻一些人文历史之路进行旅游,例如我们现在不少旅行社提出的“重走路”的一系列的红色特色旅游。但是结合城市规划而言,这样的旅游线路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城市,它涉及的城市数量多、里程长,如果让一个城市单独的运营做这样的城市规划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此时就需要城市规划者有远见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倡导与其他利益相关的城市进行相互合作,一起营造完善的互惠共赢的城市旅游规划蓝图。
2 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
结合本文所要论述的理论和概念,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应该从两方面出发进行考虑。一个是旅游景区自身的资源为定位出发进行新的规划和整体的包装,只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区别于旅游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景区,不仅要将景区进行定位还要进行推广和宣传;二是把旅游景区置身于城市规划的大环境中进行整体结合在一起的规划包装,将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是充分利用资料的一种方式,不仅旅游景区能带来收入,还能节省城镇的建设费用,互利共赢是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的最终目标。
接下来我们先把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置身于城市规划中来看二者的相互关系。首先我们应该很清楚的知道,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旅游景区的规划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镇的规划关系到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与责任。我们应该很清楚的认识到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应该是城市规划中一个专门的项目而存在,不仅要从思想上去接受,还要积极的去建设我们的城市。同城市规划相比较,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虽然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旅游景区的整体内容相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就显得极其单一了,因为与城市规划相比较旅游景区的规划没有太强的其他目的,例如吸引投资,评选先进城市等政治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知道,城市规划有其一定的其他功利性,如果我们在城市旅游规划中过多的加入了非景点和人文风俗之外的因素的话势必会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反之,就会影响城市规划制定的权威性,如果真的产生了这样的后果,对我们的城市整体规划会产生一定不必要的影响,增加不少额外的负担。
3 城郊旅游景区的规划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城市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向城市的郊区所走动。更愿意去城乡结合部去体验城郊的生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而为了保证城市旅游景区的质量和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城郊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归进为城市旅游景区的发展当中,但由于城郊景区受周边居民点的影响,居民点的不断向外扩张,会影响城郊旅游景区的稳定发展。
因而,我们采用的城郊景区的规划采用了GIS技术进行辅助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景区的测量分析、周围居民点的疏密程度等来进行评价城郊景区的价值。经过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后,我们得出结论,为城郊旅游景区的规划作出适合的方案与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通过保护城郊旅游景区的方式对景区进行维护和整治。尽量选择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风景区来进行保护和开发。这样不仅能保证景区的质量,还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再次基础之上,我们还必须注意景区开发的难易程度和是否利用游客去观赏。
其次,要注意与周围居民点的联系。假如景区距居民点太近容易发生冲突,同时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而相反,如果景区离周围居民点太远又导致开发景区的基础设施成本的增加。最好能通过对景区的开发带动周围居民的经济发展,互利双赢。
最后,景区的开发要具有独特性。只有找到景区的景点,可观赏性或者景区旅游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使得城郊景区旅游开发规划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4 小 结
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不仅要适应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水平,而且要因地制宜,不能够过渡开发影响当地的居民生活水平,使得城市旅游景区与城郊旅游景区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旅游景区的聚群,减少旅游中的成本,因而更能够吸引更多的旅行社和游客进行观光。同时,我国旅游行业正处于一种转型期,从原来的观光旅游转型成为一种度假、会议、观光等专项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新形式。同时,专项旅游、度假旅游已经日益成为旅游行业的主体,因此我国的旅游业也正处于一种上升阶段。如何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和攻克的一大难题,需要我们综合研究分析现状,同时调整思路,设置新的方法来进行城市旅游景区的城市规划。
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从业者而言,一个大意或是不基于详实的调查研究而做出的规划决策,会影响一个城市和城市原住民若干年的发展和生活,是不容有一丝一毫的差错的。作为城市规划人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不管以后自己是不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都要以严谨的精神去做事,也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中报以自己最大的热情。
篇2
一、引言
民俗旅游的兴起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不仅给我国带来经济效益,也给我国民俗文化提供传播渠道,大力弘扬中国民俗特色。因此,民俗景区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而且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培育文化,树立良好的主体形象。由此可见,民俗旅游景区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民俗旅游概述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完善,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其自身的特点,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因素,同时对我国旅游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什么是民俗旅游呢?
所谓民俗旅游就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因为,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等。由此可见,民俗旅游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独具特色的,它涵盖了当地的风俗习惯,贯穿了整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将民俗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它的发展不仅仅可以增添当地的民俗文化气息,同时也可以完善我国旅游业的文化发展,对我国旅游业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民俗旅游景区的类别
提到民俗旅游景区,它也有其自身不同的类别,旅游景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它主要分为两个类型,第一是自然旅游资源,另一个则是人文旅游资源。
首先,对于民俗旅游景区的类别而言,自然旅游资源是其最基本的类型,它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水体景观旅游资源、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等等,这些自然旅游资源与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原本的生态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受到其一定的限制与影响。除此之外,另一方面就是人文旅游资源,它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古典园林、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城乡风貌、现代设施、当地的民俗风情以及饮食购物类等等,这些方面主要是由于当地民俗地区文化设施的改善与风土人情的具体体现。
(三)民俗旅游景区开发的特点
对于每一个民俗旅游景区来说,它的开发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文化性与生态性。这也是民俗旅游景区最根本的两大特点,以下就对这两个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对于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来说,文化性是其自身最主要的特点。所谓民俗文化,不言而喻,在民俗旅游景区的开发中,文化是明显的,突出的,而恰恰是因为这种民俗文化的突出,民俗旅游才同其他形式的旅游有所区别。民俗旅游不仅仅单方面的指农村旅游,它们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因为农村旅游指的只是农业活动,而反过来说,农业活动也不能简单的概括成民俗旅游。因为与农村旅游相比,民俗旅游的文化风俗习惯会更加突出,旅游景区当地的风土人情会更加明显,民俗旅游的范围较广,文化性较强;其次,民俗旅游景区开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生态性,它的生态性又包括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无非就是指在开发民俗旅游景区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减少当地自然资源的滥用,而社会生态就是指保持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等。所以说,在对民俗旅游景区进行开发的时候,就要发挥其自身的文化性也要保留其原有的生态性,这对于民俗旅游景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当前我国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整体性,存在地方政府监管与指导缺位的问题
目前来说,我国民俗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民俗旅游景区的开发缺乏整体性,也就是说缺乏整体的全面的规划,存在地方政府监管与指导缺位的问题,这也是影响我国民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对于我国民俗旅游景区发展来说,它的旅游管理体制还尚未形成一个统一保护、整体开发、合理利用资源的管理格局。这主要是两个方面问题导致的: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整体的、全面的规划,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管理层工作重心的偏离,再加上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就会导致民俗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而且,相关部门指导的缺位会使旅游景区的开发失去控制,就会导致对民俗地区的盲目开发,这不仅仅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原本的生态价值,对于整个民俗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更加失去了政府监管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与合作关系,不言而喻,在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整体的、全面的规划,以及政府的监管与指导对于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来说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性不足,存在模仿之风盛行的问题
在我国许多行业中,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模仿跟风的现象,即后进入行业的企业或商家总是选择复制、模仿前者的竞争策略来打开市场。同样,在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创新性不足,模仿之风盛行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而言,创新性的缺乏体现在了许多方面。例如:景区主题方面、品牌塑造方面、旅游产品方面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等等,这些综合因素创新性的缺乏不仅仅会导致自身发展的滞后,还会使其降低市场竞争力,逐渐失去消费者,失去市场,无法实现经济效益。除此之外,模仿之风已经成为旅游景区开发的关键性问题,大量的效仿不仅仅会是民俗地区失去自身的特色,失去民俗旅游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也无法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会随时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危机,所以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要进行大胆的创新,打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
(三)参与性不强烈,存在项目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消费者的参与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然而,参与性不强烈,存在项目内容过于简单也是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旅游景区的项目内容的缺乏不仅仅无法吸引到旅游消费者,同时也不能够集中体现出民俗旅游景区的内在价值,所以就进一步导致了参与性的缺乏,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于旅游景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持续性不长久,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
在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中,对于旅游资源的重开发、轻保护,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某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将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生态价值转化成了商业价值,不顾盲目开发的后果,破坏生态,再加上相关部门缺乏对旅游环境的重视与保护,大大缩短了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对于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损失。
(五)真实性不高,存在生造景观或虚假民俗的问题
除了上述存在的问题之外,在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发展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民俗旅游景区真实性不高,即在实际的情况中,某些旅游景区出现了生造的现象,这不仅仅会导致民俗旅游景区失去其自身的价值,还容易导致民俗文化的混乱,除此之外,对于旅游景观的虚假生造也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种不尊重,所以说,提高旅游景区的真实性对于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四、进一步加强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监管指导工作
在文章上部分集中阐述了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旅游景区开发缺乏整体性,以及地方政府监管与指导缺位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对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强化监管指导工作。
强化监管指导工作,首先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的整体规划,也可以通过加强对民俗地区具体情况的了解与掌握来进行调整,制定出一套完备的、有利于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的方案,以此来为其自身更好地服务、运用。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加强对旅游景区创新管理的引导作用,避免指导位置的缺席与工作的怠慢,同时也需要各个管理部门相互交流与沟通,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性,达成一致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分配好工作,提高监管效率,真正为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所服务。
(二)强化主题设计工作
为了促进我国民俗旅游景区开发的更好发展,解决创新性不足,模仿之风盛行的问题,就要求我国民俗文化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强化主体设计工作,主题对于一个旅游景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带给旅游消费者的是第一印象,也是其旅游景区民俗特点的集中体现。
在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强化主题设计工作,首先就要避免对其他地区主题的模仿,要打破陈规,进行大胆的创新,具体来说,就是主题形象概括要客观、准确、全面地表现出当地民俗地区的特征,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气息。其次,主题的打造还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也就是消费者真正的心理需求,因为旅游目的地的主题形象是要吸引人前去旅游的,因此,还必须考虑主要目标市场的状况及需求偏好。再次,民俗旅游景区的主题还要受到各个方面的认可,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当地地区的居民,只有这个主题获得了全方面的支持,才会有它存在的价值,最后,主题形象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这也就是所谓的创新,而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吸引消费者,能够在大众面前脱颖而出,最后,民俗文化旅游景区主题的打造必然离不开对其主题的大力宣传,所以主题形象的文字表述一定要有美感并能够产生美好的联想,要注意用词的感彩,这是实现旅游消费者心理对民俗文化旅游景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必然要求。
(三)强化品牌塑造工作
品牌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形象宣传工具,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的体现,并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来说,其自身的开发和建设必然也离不开对品牌的塑造,因为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与其自身价值的外在体现,只有将品牌创造好,它自身的发展才能够长远。
强化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品牌,就要打造品牌专业化,可以将民俗地区当地的旅游产品的特征,以及当地的民俗习惯作为品牌的导向,集中于一个品牌的发展,着力于旅游品牌的精与细。与此同时,还要将当地民俗旅游景区的优点在这一品牌中集中体现出来,以独特、原真的民俗文化内涵塑造旅游景区的形象,通过品牌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以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而形成旅游市场的民俗文化唯一性品牌。
(四)强化设施建设工作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离不开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就要加大对其的投资,进而对旅游景区中的各种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进行全面的完善与发展,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者在民俗旅游景区中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在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建立各种娱乐设施、健身设施,以此来促进当地游客的休闲娱乐。除此之外,加强基础设施更要涉及到文化方面,例如可以针对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来促进文化纪念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因为完善的文化设施、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可以为当地招揽更多的游客,以此带动旅游消费者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旅游者对当地地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拉动当地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消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更好地开发。
(五)强化资源保护工作
要解决我国民俗文化景区在开发中的问题,还应该强化资源保护工作,因为旅游资源是旅游景区得以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保护,不去盲目开发,不以商业利益为借口去破坏当地的旅游资源。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开发的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坚持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我国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来说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篇3
关键词:旅游景区行政管理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速交通体系的快速完善,尤其是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稳步增长而持续增长的大众化和多元化消费需求,将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旅游接待大国,其总收入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消费和投资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双重动力,而旅游投资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中一直发挥主要作用,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资金供需矛盾和投资结构性矛盾的持续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发挥政府财政导向投资和市场机制导向投资方式的优势,弥补其缺陷;如何构建依托原赋景观的非经营性景区和依托人工开发景观的经营性景区的投资模式,建立系统的景区投资体系,运用创新的投资方式为景区建设注入资本,从而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
2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理论基础
旅游学术界在一些旅游经济学的着作中对经济学的乘数理论加以修正和发展,从乘数的基本概念中引申出来形成旅游乘数理论,用以测量旅游业的投入对国民经济总产值所产生的倍增效应的。包括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引致效应。举例分析乘数效应的过程:假设某景区接待了外地旅游者,带来了旅游收入或旅游消费支出合计为1000万元人民币,同时,我们假设当地的边际消费倾向为2/3,具体过程如表2-1所示:从表2-1反映的旅游乘数倍增效应的传递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初始收入的1000万人民币,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总支出最终增加到3000万人民币,当地的旅游乘数数值为K=1/(1-MPC), (MPC指边际消费倾向)。
2.2相关概念
美国学者网恩(GurniCA)于1985年提出旅游吸引物的同心圆模型,认为一个旅游景区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内核即吸引物的核心,即景区向旅游者提供的基本旅游服务和核心利益;二是保护带即保护内核的空间,即旅游景区的外形部分,包括旅游景区的质量、风格、进入景区的环境等;三是包围区,即延伸部分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见图2-1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吸引功能,旅游者的审美、休闲、娱乐及探险等方面的需求都可以从旅游资源的不同层面得到满足,促使旅游行为的发生和旅游业的发展。发挥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就要求投资主体因地制宜,-根据旅游资源自身的状况,如资源的属性、类型、丰度等,按照一定的模式和原则,将旅游资源开发组合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景区。同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对旅游资源的投资开发必须合理和适度,注重投资过程中的环境生态保护,确保旅游资源永续利用,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我国旅游投资现状和问题分析......17
3.1我国旅游业和旅游投资发展现状........17
3.1.1我国旅游业现状........17
3.1.2我国旅游投资发展现状.......17
3.1.3我国旅游景区的成长历程.......19
3.2我国旅游投资来源........20
4我国旅游景区投资模式分析........29
4.1旅游投资模式概述...........29
4.2政府财政导向投资模式..........29
5基于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景区投资模式构建.........41
6我国旅游景区投资的政策建议
6.1加强旅游景区项目宏观调控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投资引导机制,实现政府由直接的投资管理向间接的宏观指导转变,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扫清障碍。一是应协调相关部门在旅游项目审批、税收、土地等相关方面制定优惠的政策,实施制定鼓励旅游投资的产业政策,从宏观上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二是主动协调旅游业在投资开发过程中与林业、交通业和环保等部门的关系;三是采用协调、引导、规划等间接性政府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来源流向发展较为滞后的区域,避免资金过于集中于投资效益快的项目;四是应制定具体可行的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外企业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共同发展旅游产业;五是旅游业投资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政府可以运用立法手段避免旅游业投资中的非理。
6.2实施旅游景区项目分级分类指导
我国旅游业目前存在的核心问题是资金短缺,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投资结构仍不合理。政府主管部门应从旅游目的地的实际出发,调整投资结构,改变投资次序,主要包括:加快例如旅游交通系统的基本设施的建设;规范对旅游景区产品的投资倾向,引导资金从占用数量较多的酒店行业向其他服务设施的倾斜;提升对旅游资源文化属性的开发力度,加大风景名胜区、文化古迹类的投资比重;鼓励引导旅游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旅游投资企业,加大其在我国旅游业投资中的投资主体作用。旅游项目投资进度快慢、水平高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程度。各级政府针对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
施要进一步完善,建立系统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随着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自助、半自助式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游客服务系统、景区安全设施等“短腿”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弥补。 .....
篇5
一、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理论概述
(一)旅游景区产品的相关理论
1.旅游景区的定义
旅游景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景区指旅游区,2003年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表国家标准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其中对旅游区(点)的定义为: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的功能,具有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独立管理区。包括有风景区、文博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而狭义的旅游景区是指旅游区中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对旅游景区的定义尚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论述。国外的有英国国家旅游局的定义:旅游景区(点)必须是一个长久性的旅游目的地,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向公众开放并让公众得到消遣的机会,做感兴趣的事情,或受到教育,而不仅仅是用于购物、体育运动、观看电影或表演。景区(点)能够吸引一日游游客和旅游者,其进入无需预订。游览地点不仅应该能够吸引旅游者、一日游者,而且对当地居民具有吸引力。
国内学者禹贡和胡丽芳则认为旅游景区(点)是由具有某种或多种价值,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度假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以及能够满足游客需要的旅游设施构成的,具有明确具体的空间界线的多元环境空间和经营实体,这一实体可以通过对游客进出的管理和提供相关服务,达到盈利或保护该环境空间的目的。从上述各种观点看,多数学者是从广义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概念进行描述,因此我们采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标准。
2.旅游景区的类型
从全国范围来看,旅游景区目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自然类旅游景区,以名山、大川、名湖和海洋为代表;第二类是人文类旅游景区,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留下的遗迹、遗址为代表,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八达岭等;第三类是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是人类现代科学技术和劳动的结晶,如深圳华侨城的几个主题公园;第四类是社会类的旅游景区点,它区别于传统的旅游景区的概念,但它是传统概念的发展和延伸,如工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军事旅游景区等。
3.旅游景区产品的概念和特征
旅游景区(点)产品的一般概念:旅游景区(点)产品是一种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实质是有形制品和无形服务的组合,旅游景区(点)产品是借助一定的资源、设施而向旅游者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服务的总和。旅游景区产品实质上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或销售点以货币形式向旅游经营者购买的一次旅游活动所消费的全部产品和服务。
旅游景区产品的特征如下:功能上的审美与愉悦性,它体现了旅游景区产品的使用价值;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部分旅游景区产品的无形性决定它的交换过程是游客带着倾向到旅游目的地进行交换和消费;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即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而游客只有到生产地点才能享受到产品和服务;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旅游景区产品的时间性和供给刚性让旅游景区产品不能等到明天来卖;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游客购买的不是其所有权,只是使用权,顾客在旅游活动中是购买和参与一种活动,享受这种体验活动带来的心理满足。
(二)营销和创新的内涵
市场营销是指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营销最初的目的是通过营销活动来刺激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获得高度的满意,吸引顾客的到来。菲利普·科特勒(2003)对营销的界定为:从社会角度看,营销是个体和组织通过生产、供应以及与他人自由交换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来取得他们所需之物的社会过程。
创新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企业发展进步的基石,尤其是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创新精神在任何地方都显得必不可少。而“创新”这个概念最早是被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管理学的,他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是创造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与发现,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进行新变革,并使变革取得商业上成功的一切活动,它具有规律性、主观能动性、风险性、连续性、阶跃性、新颖性的基本特征。
而营销创新也是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销创新是指营销主体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合营销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综合活动与过程。
二、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现状
(一)营销意识淡薄
旅游景区大多属于国家所有和投资的垄断性国有资产,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景区管理机构的市场意识不强。尤其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管理理念显得保守陈旧,不懂得和不屑于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即使进行了一定形式的培训和政策指导,仍然缺乏对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重视,没有看到营销工作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关键作用。
(二)产品结构单一
现代成熟的营销理念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而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休闲度假时间的增多,游客的需求也变得复杂多样,这客观上要求旅游景区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深入的开发更新和深度营销,从而为游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仍有不少景区的产品结构还是过去的老面孔,景区产品结构单一,没有任何新的创造和改进,依旧停留在满足游客观光、食宿、照相留念等基本的需求上。
(三)恶性竞争加剧
旅游景区产品本身的不可移动性决定它需要庞大而有效的渠道来支撑,旅行社便充当了这个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的旅行社起点比较低,大大小小的旅行社不计其数,呈现出“散、弱、小、差”的特点。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它们纷纷投入恶性循环的价格竞争。大的旅行社可以通过大规模采购旅游线路来压缩成本,而小型的旅行社是通过降低服务质量和标准来降低成本,这既给整个行业带来不利影响,也让游客抱怨和不满。同时面对同样的旅游线路,游客看到差距不小的多个价位,也给游客选择带来一定的误区,对旅游景区的印象感知造成不良影响。
(四)促销手段低效
任何产品和服务都离不开对外的促销宣传,而我国多数旅游景区的促销宣传依旧是以报纸、杂志、新闻宣传为主,以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缺乏创新。这些旅游景区的促销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仅将促销目标定位在近期的收入。因此,一旦停止促销,销售额就出现下滑,每次促销也不能给游客留下长久的回忆,不能为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品牌构建乏力
与国内的旅游景区对比,国外的景区品牌知名度比较高,在人们心目中有良好的印象,他们的景区产品在最初就开始注重树立企业和产品的形象。而我国的多数景区目光短浅,没有创造知名品牌和长久品牌的意识,即使有品牌的概念,也缺乏足够的长期投入来创建品牌。并且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不少地方抱有幻想,企图短期内一蹴而就,常用的手段就是借助个别活动、名人效应等,缺乏长远的规划,也没有赋予景区和景区产品以深刻的内涵,而品牌则是一个文化的浓缩和结晶,需要深入的挖掘以及持续的创建和维护。
三、旅游景区产品营销创新的对策
(一)积极开展品牌营销
1.品牌营销的内涵
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创立品牌,实施品牌策略,以充分运用品牌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的营销活动。我国旅游景区只有深圳华侨城、杭州宋城等极少数企业进行过主题公园品牌化探索,但和迪斯尼乐园相比还相差甚远。入世之后,我国旅游景区品牌化问题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
2.品牌的积极效应
旅游经济既是品牌经济、知名度经济,又是注意力经济。良好的旅游景区产品品牌可以吸引高级人才的到来;优质的品牌还对销售贡献巨大;同时能积累无形资产和保持顾客忠诚感,形成稳定客源市场;容易带拉“绿灯效应”,它是指当景区的产品能够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时,就可以获得政府支持、银行贷款等优惠措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品牌就是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好的品牌是旅游景区的无形资产,它可以为景区树立良好的形象,保障其市场不断扩张。
(二)以体验为核心的营销设计
1.体验营销的来临
体验营销是一种为体验经济所驱动的全新的营销模式。《哈佛商业评论》基于企业的角色认为:体验营销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简单而言,就是满足消费者体验消费需要的营销活动。马连福对体验营销的定义是:企业通过充分运用产品和服务这个道具,在满足顾客体验需求的基础上,为顾客最大化创造价值的营销活动过程。“感受”或者游客的“体验”在未来的体验经济时代逐渐成为最重要的需求导向。旅游景区产品实际上也是一种体验的设计,这种体验包括从访问景区的打算和旅行的计划开始,到接下来访问的过程,最后离开景区,以及旅途活动,最终形成旅游过程的整体感受。
2.体验设计的途径
旅游景区体验营销设计就是景区内的工作人员通过声音或图像等媒介为客人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景,让客人沉浸其中,努力为游客创造一系列难忘的经历。从体验形态出发的设计策略有:娱乐体验、地域文化体验、时尚体验等。为给游客创造丰富的体验,在体验设计时要注意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使顾客的印象达到和谐、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将景区的产品定制化、提供感性化的服务等。[]
(三)借助事件营销
1.事件营销的普及
事件营销并不等同于一般的新闻策划、新闻炒作,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制造事件。它在英文里叫做EVentMarketing,国内有人把他直译为“事件营销”或者“活动营销”。事件营销就是企业通过运做公关事件来迅速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一举扬名天下知”的目的。事件营销的内容包括:沟通目标观众、建立相关的关系、销售有关的商品、获得正面的宣传效果。
2.以事件为载体进行营销
旅游景区产品的事件营销是指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办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景区外部发生型和景区内部策划型事件,进行营销组合,运用新闻公关,进行正面宣传,吸引现实和潜在的旅游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以达到丰富景区现有旅游产品,扩大产品销售,增大景区收入和提升景区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一种现代营销手段。
旅游景区营销的目的是为了向现实的或潜在的旅游消费者提供景区产品信息,引导消费行为,满足旅游者需求,反馈顾客意见。而事件营销的效果正在于塑造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提高目的地知名度以及增强旅游综合能力等方面,它已经成为实现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有效捷径之一。旅游景区可以借助社会生活中的良性事件作为载体进行营销,策划相关旅游项目和活动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四)整合营销传播
1.整合营销传播的提出
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2munication)的观点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学者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传播合作效应”概念,由舒尔兹(1993)提出,简称IMC。美国广告业协会的定义是:“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强调整合所带来的附加价值的营销传播理念,这种理念强调通过评价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等传播方式的战略运用,并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完美的整合,从而最终提供明确的、一致的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特伦斯则认为IMC是一个营销传播过程,它包含了计划、创造、整合以及营销传播各种形式的运用,这种营销传播随着时间传递给品牌的目标消费群和潜在顾客。它的目的在于最终影响或直接影响目标消费群的行为。
2.旅游景区产品的整合营销
旅游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相关性的综合产业,从上面对旅游景区产品的定义也可以看出,旅游景区产品涉及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通过引入整合营销来促进旅游景区产品的营销。IMC的运用可以为旅游景区产品和旅游景区树立特有的形象和品牌,为游客传递一种清晰和高接受度的概念,让我们的旅游景区产品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将IMC理念应用到旅游业中,其核心思想应该是对旅游者的客户关系管理,强调以“旅游者想要什么”为中心,要求旅游目的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从各自不同角度与顾客沟通时有统一口径、统一的品牌个性、统一的顾客利益点和统一的销售创意,形成集中的品牌冲击力,及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系统的旅游者信息反馈,进而动态性调整促销策略。
旅游景区产品的整合营销关系到多个利益相关者,为了对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密切、有机的传播活动,营销传播管理者应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反映到企业经营战略中,持续、一贯地提出合适的对策。为此,首先决定符合企业实情的各种传播手段和方法的优先次序,通过计划、调整、控制等管理过程,有效地、阶段性地整合诸多企业传播活动。最终我们的旅游景区在这些传播手段的协调、高效运用后,开始为我们景区产品创建知名的品牌和吸引力。
(五)以技术为支撑的网络营销
1.网络营销的含义
借鉴营销的概念,有学者定义网络营销是个人或组织借助或通过互联网创造、提供并与他人交换有价值的产品以满足自身需要和欲望的一种社会活动管理过程。也有人称网络营销为电子商务,它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基础,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商务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营销渠道的拓展提供了极大方便,它在旅游景区产品营销中的运用是一种新颖而积极的尝试。
2.旅游景区产品的网络营销
由于旅游产品信息的不透明性和不对称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等特点,消费决策主要依赖于信息,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供给方面,特别是旅游景区产品的销售体系。信息技术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供给和消费双方选择的媒介,同时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了信息传输成本。
旅游业的电子商务是指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旅游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它包括通过网络、交流旅游基本信息和旅游商务信息,以电子手段进行旅游宣传促销、开展旅游售前售后服务;通过网络查询、预订旅游产品并进行支付;也包括旅游企业内部流程的电子化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旅游景区产品借助网络营销可以节约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适应市场变化,即时调整产品和价格;直接与顾客接触,杜绝假冒品牌的服务;方便顾客的选择和购买;快速向游客提供最新信息,便于沟通。
四、总论
综上所述,旅游景区产品的营销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还需长期的重点投入。通过以上多个视角的对策分析和实施,相信旅游景区产品的营销工作会出现新的改观,旅游景区的综合效益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进而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最优化的价值,为投资者创造合理满意的回报,实现政府部门的经济发展目标,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为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禹贡,胡丽芳.旅游景区景点营销[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Hitt,M.A.,Hoskisson,R.E.,Moesel,D.D.TheMarketfOrcorporatecontrolandFirmInnovation[J].A2cademyofManagementJoumal,1996,29(5):1084-1119.
[4]黄沛,,周亮.营销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张俐俐,杨莹.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7]马连福.体验营销:触摸人性的需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8][美]特伦斯·A.辛普.整合营销传播:广告、促销与拓展[M].廉晓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李立(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连锁经营、市场营销。
闫慧珍(1980—),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经济。
摘要:秦皇岛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要想做好旅游产业工作,就必须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以突出自身旅游特色为主构建旅游格局。那么如何将城市文化优势转化为自身的旅游优势,并以此进行市场份额抢占,打造产品品牌文化,就成为了秦皇岛目前亟待解决面重大问题。本文将从秦皇岛的旅游文化及其产品进行概述,为如何提高秦皇岛旅游文化产品品牌的营销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秦皇岛;旅游文化;产品营销;策略
一、秦皇岛旅游文化概述和定位
(一)文化概述
秦皇岛位于我国北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旅游城市。自春秋战国起,秦皇岛就一直作为我国历代军事要塞之地而存在着,从最早的燕长城到现在的明长城,秦皇岛历经了千年的沧桑,也见证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其形成与发展与我国历史息息相关,甚至被誉为是一部壮阔的史诗。同时秦皇岛也积淀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它是燕赵文化的发祥之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旅游文化的重中之重。秦皇岛目前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四种,一是海域旅游文化,二是长城军事文化,三是体育活力文化,四是节庆欢乐文化。
(二)形象定位
旅游的开发需要文化作为依托,旅游形象的树立需要品牌的打造,秦皇岛的旅游文化产品品牌要树立就要拥有特色的形象定位。秦皇岛是一座滨海旅游城市,其在建设旅游发展时应该把城市品牌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共同打造秦皇岛的产业发展,只有两者结合发展,才能有效挖掘秦皇岛的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秦皇岛景点文化高度,从而才能更好的为秦皇岛旅游景点找到合适的形象定位,进一步推动秦皇岛旅游文化建设,是秦皇岛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秦皇岛的旅游文化产品
(一)海域旅游文化
大自然的景观魅力是秦皇岛旅游文化产品中的建设重点之一,海域旅游文化除了自然的景观,还包括其孕育的各种民俗风情和文学艺术等等一系列的人文景观。北戴河是秦皇岛的旅游业发展地,在国内外都备受人们的喜爱,每年慕名前来的游客非常之多,其文化资源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挖掘深度。
(二)长城军事文化
秦皇岛内拥有丰富的山川资源,长城横亘秦皇岛全景,被誉为是中华名族的龙脊,其中天下第一关、老龙头等长城旅游系列景点也备受人们的喜爱。历史的积淀给了秦皇岛太多丰富的物质文明文化,因此,长城军事旅游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也是秦皇岛旅游产品的营销重点之一。
(三)体育活力文化
秦皇岛的独特旅游资源是其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文化的基础,秦皇岛旅游业曾以奥运会理念为依托在岛上建立了各类体育文化展览中心和各类参林公园等等,集休闲娱乐和健身训练为一体打造了独具自身特色体育旅游文化产品。其山水交融的自然风光也给秦皇岛带来了一批又一批慕名前来的游客。
(四)节庆欢乐文化
文化程度的高低能够体现景区的人文精神。秦皇岛根据自身地势优势,在节庆期间举办各类文化大会,如庙会、文化节、望海大会、葡萄酒节、荷花艺术节等等盛大的节庆活动,并以此丰富秦皇岛的旅游文化,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饱尝文化盛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秦皇岛旅游产品的发展。
三、秦皇岛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策略
(一)挖掘重点资源,打造核心景点
将秦皇岛打造成大规模的品牌旅游特色景点并以此带动周边旅游地区是秦皇岛相关旅游部门的首要任务。随着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秦皇岛已经建立了如海洋公园、北戴河风景区、山海关风景区等一系列特色旅游景点。其中以山海关和北戴河的旅游景点最为著名,其秦皇岛最具特色的景区,同时也是秦皇岛的核心旅游景区,秦皇岛旅游想要做好品牌营销策略,首先就要做好核心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各产品营销企业在规划秦皇岛各地产品布局时要优先以北戴河等核心旅游景区作为发展点,打造品牌效应,带动其他景区的产品营销。
(二)结合社会力量,打造旅游精品
要想全面打造秦皇岛旅游旅游品牌,除了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做好准备各方面工作以外,还必须依托社会群众的力量,合力开发和打造秦皇岛特色旅游产品。秦皇岛的旅游地区应全面把握市场方向,通过社会参与和文化带动等一些列措施来提升旅游景点的价值,同时要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秦皇岛旅游区域中心。除此之外,还要在社会对旅游景区进行大力宣传,建设秦皇岛生态旅游基地,带动群众合理打造秦皇岛旅游特色景点,如建立生态鸟类博物馆,以生态建设带动秦皇岛旅游区域中心的形成,从而将秦皇岛打造成精品旅游区。
(三)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品牌形象
想要有效提高旅游品牌营销效益,做好产品的推广是关键。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地的文化交流,秦皇岛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旅游品牌,就要善于把握和利用各种产品展销会、产品推广会、旅游交易会以及各种专业产品论坛会议等等来对本地旅游产品进行推广和传播。秦皇岛旅游产品营销要准确定位自身产品,围绕市场营销积极推广旅游特色产品,在展会中向社会展示自身良好的营销系统,努力提升产品品牌形象,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并以此带动秦皇岛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提高品牌维护意识,完善管理制度
在做好秦皇岛旅游品牌营销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品牌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品牌代表着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程度,是产品给消费者的主观印象,因此,秦皇岛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中要注重对于自身品牌的管理与维护,采取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对品牌进行权益维护,如进行品牌专利注册,以此杜绝侵权行为的发生。 同时要规范自身旅游产品的营销,全面维护自身品牌利益,合理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遇到侵权行为,要积极行使品牌合法人权力,向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侵权投诉,大力打击侵权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秦皇岛要构建合理的旅游文化产品的品牌营销策略,就必须根据其当地文化内涵与特色,提高景点建设,大力投入资本对其进行整体性开发,以核心景点辐射带动周边旅游景点的发展,从而推动旅游文化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打造产品品牌意识,使秦皇岛成为拥有突出特色的大产业旅游城市。(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秦皇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3年重点应用性课题,名称:秦皇岛旅游文化产品“走出去”营销战略研究,编号::201306077。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留下馆”;开发对策;经营对策;风险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三的位置,社会各类生产生活物资极大丰富起来,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决温饱开始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旅游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们在物质方面的生理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方面的需求。就如旅游,在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旅游越来越成为广大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纵观我国整个旅游业的大环境,观光旅游仍然是最为主要的旅游活动,在这一种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活动中,除了拍照留念,游客的实际参与度是很低。但是,另一种现象却让我们发现了游客内心里某些特殊的需求信息,那就是在全国各个景区景点随处都能够看到的“XX到此一游”这句标志性的游客留言,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游客不仅只想在景区留下“足迹”和“背影”,更想留下具有自己个性和特征的纪念物,归根结蒂是想在旅游景区景点留下自己的“旅游痕迹”。而这个纪念物可以成为游客向其他人宣称自己“足迹”的证据,也可以成为游客在景区景点的牵绊,更是游客再访时拉近景区景点和游客距离的纽带。目前各大旅游景区景点在只是单方面的让游客带走旅游纪念品,而忽视了游客渴望“留下”的需求。
不难发现,目前仅有个别旅游景区的体验式旅游发展比较成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游客的参与度,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然而,这些旅游景区的体验式旅游仅仅作为景区景点产品和服务的补充,并没有成为主营业务的重要部分。例如在游玩陶瓷之乡时自制陶瓷的活动,让游客在观摩陶瓷的生产制作流程的同时指导游客自制陶瓷产品,并留下优秀作品作为旅游纪念进行展览,使游客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既便如此,在整个旅游业里,基本上还没有完全针对旅游景区游客的“留下”愿望而去满足游客们的这种需求的行业存在。
就当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开发旅游景区 “留下馆”基本上没有市场进入的障碍,也没有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手。最亟待解决任务就是结合旅游景区自身特点,开发具有该旅游景区特色的“留下馆”,并加以合理的经营管理,使游客的“旅游痕迹”得以永久的保留。
一.旅游景区“留下馆”的概述
旅游景区“留下馆” 专门针对于游客“留下”需求而产生的,是以指导游客自主设计、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为游客保管、展览游客制作的工艺品;出售旅游工艺品等业务为主的旅游服务公司(企业)。面对广阔的客源市场和良好的市场环境,留下馆将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为独树一帜的品牌企业,最终走向遍布全国的连锁经营企业。
二.旅游景区“留下馆”开发对策
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当今企业立足的先决条件,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因为商业模式关系到企业如何将技术投入最大程度地转变为经济领域的收益。留下馆的商业模式为“自然—人工—网络”的模式,其内涵包括:
自然:留下馆的原材料来源于大自然,甚至部分材料由游客在自然界中自行采集。由于项目的原材料便捷低廉,所需支付的主要是人员工资和店面租金等费用,相对于其他行业初始成本会比较低,使得项目模式较其他商业模式有更大的盈利空间。同时,也能消除来自供应商对项目原材料供给的威胁。人工:人员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的战略显得更为重要。留下馆的主营业务之一是通过一种媒介物使游客能够在景区景点留下游历的证据,然而,如何对这些证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项目对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在旅游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借用网络平台为媒介向广大的互联网用户推广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此外,以留下馆的游客为主要对象,留下馆陈列的产品通过网站进行再次价值提升,挖掘留下馆的网站价值,从而使得网站成为项目的另外一个利润来源。
“自然—人工—网络”的商业运作模式图:
我们首先选取条件最成熟的景区建设我们的试营总店,通过试营积累资金和经验再向其他适合的地方推广,最终形成连锁经营,形成强有力的壁垒,使其更有竞争力。
三.旅游景区“留下馆”经营对策
(一)原材料管理
留下馆为顾客提供的产品是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服务的结合体。
有形的物品(以安徽黄山为例)就是具有特色的石头,对于石头这个原材料的来源,一方面可以是顾客自己在旅途中带过来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派人专门在黄山整个景区的各个角落里搜寻(前提是对黄山景区没有影响),这就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但由于石头的易于获得,所以在原材料的供应方面只需支付少量的劳务费用。也正是因为原材料的普遍和易于获得,我们并不用担心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也不需要花费太多额外的费用来建设仓库储存石头,同时在黄山景区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也为留下馆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库存管理费用。
(二)人员配备
无形的服务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尤其是优质的服务。通过对留下馆客流量的预测,每天的客流量约为550人次,以每天主要营业时间10小时计算,那么平均每小时店内客人为55人次,再以每位顾客的服务时间为30分钟(这还没有计算那些并没有实际消费活动的顾客),一名雕刻师同时可为7位顾客指导服务,那么我们至少需要 4位专门的雕刻师在职为顾客提供技术指导,因为旅游活动在一天内的波动也很大,高峰期的人数可达平均客流量的2倍,所以我们服务现场每天应该有在岗雕刻师7位,每人配备一套雕刻设备,即需要有7套在工作的雕刻设备。此外,还需7位顾客引导和解说人员,3名机器护理和维修人员,2名收银人员。
(三)客户管理
成功的经营活动建立在良好的客户关系上,要搞好客户关系需要有丰富的客户资料做基础。在顾客管理方面,我们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客户资料库,对每一位踏进留下馆消费的顾客资料进行等级,并在了解顾客的过程中对顾客资料进行不断充实,熟悉每一位客人的基本资料,熟悉每一位客人留在我们“留下馆”的作品,当顾客再次踏入我们留下馆来观看自己的作品时,一定会增加一份感动。顾客资料的收集,也有利于我们在日常时间保持和顾客间的联系,随时向顾客汇报其他顾客对其“优秀作品”的评价。这样尽量使我们的每一位第一次来我们留下馆的顾客都成为我们的回头客,使每一位再次来到我们留下馆的顾客成为我们忠实的顾客。
(四)服务和产品质量管理
为了保证每一位顾客都能带着满意的微笑从我们留下馆里走出去,我们必须对我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第一步,就是要让每一位进入留下馆的顾客感觉到我们的真诚、热情和友好;第二步,如果出现问题,不管问题是什么,马上向顾客道歉;第三步,快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时间绝对不能超过两小时,并却最好是立即解决;第四步,让顾客相信问题正在得到处理;第五步,在顾客离店时,真诚的询问顾客对我们产品和服务的态度以及对我们服务的期许。
在服务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到两点:第一,管理者的现场控制。管理者在服务需求集中的时刻应在服务现场出现,一方面对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进行督导、检查和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即使发现服务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防止负面影响出现。第二,对员工授权。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以顾客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还可以使员工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加强对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并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动力。这些也都是和我们“以优质服务建品牌”的企业策略相符合的。
四.关键风险和问题
(一)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一般新兴企业初期满怀雄心壮志,充满乐观。其实由于创业者自身的知识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创业充斥潜在的风险和问题:1.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初期的探索由于扩大市场等因素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大量资金的浪费。2.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创业者缺乏管理的经验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和团队管理方面尤为重要。
① 对于创业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资金特别是现金流如果现金流为负企业将面临破产,财务的管理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的资金状况。② 民主与集中的问题。团队是由同学组成,平时每个人都平等相处。开始时会采用许多民主的措施。但是“谁对公司负主要责任,由谁做出最终决定以及如何解决问题”都需要很好解决否则很可能导致团队的破裂。③资金的筹集存在许多困难。任何好的创意要想成为付诸实践的项目都必须有资金的支持,否则只能胎死腹中。资金问题显得极其重要而棘手。例如旅游景区地价较为昂贵,而且采用何种融资模式更为合适,更有利于创业者掌握企业。④进入该产业的门槛较低,导致我们的项目很容易被一些人复制而且其资本实力和市场渠道和营销能力等可能高于我们,竞争会变的非常激烈。⑤公司战略的缺乏。由于我们很少接触,很少储备战略制定方面的知识;制定的战略会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成本也会很高。⑥其实对于我们,市场容量的估计往往与实际的容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对此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风险和问题的规避
针对存在的关键风险和问题,我们需要提出规避计划:1.首先我们必须做好市场的调查研究,谨慎处理资金问题,尽快吸引第一批顾客,从而形成资金链,并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形成强有力的资金基础,为企业产品、技术、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完善提供相应的基础。2.与政府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得到政府的支持将为我们赢得政策的支持,因此创办企业的成本费用将会大大降低。3.关于团队,首先必须制定共同的规则制度,违背者将会受到惩罚。根据创业团队成员的不同知识背景明确分工,同时又须经常会面交流讨论。4.我们团队将成立智库(THINK-TANKS)专门致力于企业的战略方针的研究,为企业的竞争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而且智库将会随企业的发展完善和发展它的功能。
开发和建议旅游景区“留下馆”是吸引游客,特别是回头客的有利销售手段,提高游客对旅游景区认知度和影响力的良好渠道,也将成为深层次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和新亮点。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
篇8
一、引言
在管理实践中,为了实现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在遵循景区实际情况下,扬弃传统的依赖政府主导管理模式,引入“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崭新机制,使景区不仅能保证景区管理局的权益,而且也能保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仅要强调旅游企业的参与,而且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重视利用他们的权益;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视角,以九寨沟景区为例,探讨旅游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良性互动之和谐共生发展模式。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概述
随着旅游景区管理和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利益相关者在旅游旅游景区管理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关注,利益相关者理论也逐渐成为旅游景区管理和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一个源自于管理学的概念,该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60 年代,1963 年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首次使用了利益相关者这一术语。弗里曼(Freema,1984)对公司利益主体提出如下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的目标达成,或者在企业达成目标中受到影响的个人和群体”。 该理论的研究早期,企业一直处于研究主体地位,直到20 世纪 80 年代才被国外旅游研究领域所重视。我国旅游学界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则始于本世纪初,随后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1987 年 Marsh 和 Henshall 针对旅游者――居民的期望及相互影响在旅游发展规划中的战略价值进行了探讨,Bramewell(1999)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当地旅游政策制定的合作问题以及参与的机制与决策流程问题, Burns 与 Howard(2003)在实践中通过对具体旅游地的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实证调查研究,认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对规划和管理都有着不同观点,他们的观点常常富有建设性意义,国外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无疑对旅游规划和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和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张广瑞(2000)翻译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三届大会(1999 年 10 月 1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通过的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首次在中文期刊上出现 “旅游利益相关者” 术语,在中国最早引入旅游利益相关者概念。 夏赞才(2003)在对旅行社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时,针对 Jane Robson 和 Ian Robson 所设计的旅游经营商 12 类利益相关者基本构图及 Ryan 修改后的基本构图,将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战略层及层三个基本层次,探讨三个层次的相关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张维、郭鲁芳(2006)将旅游景区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为 “能够影响旅游景区目标的实现,或者被旅游景区目标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根据旅行社的利益相关者的层次分类思路,郑仕华(2007)认为昆明石林风景区的利益相关者有核心层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旅游企业、当地居民、石林县政府、景区管理局、景区员工、旅游者、石林研究中心;战略层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非政府组织、竞争者、昆明市政府、非旅游企业、旅行社、媒体、景区周边社区等,层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三个基本层次。张伟、吴必虎(2002)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将利益主体理论运用到四川省乐山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实践过程中,以定性与定量方法分析了不同利益主体的旅游意识和利益表达;提出了 “利益主体”理论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应用途径。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在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及分类等的相关研究甚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旅游产业、旅行社、旅游合作等领域。但不足的是: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较少,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九寨沟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情况,探究景区的和谐共生管理模式,在定量分析,实证研究上取得一些突破。
三、九寨沟景区和社区共生发展概述
1984年,九寨沟被国务院划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建立南坪县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正式对外开放。开放之初,各种饭店、商场、宾馆、旅行社纷纷涌进沟内,一阵火爆之后却留下了很多问题。环境污染、秩序混乱、游客投诉等问题接踵而至,旅游形象受到很大影响。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2001年果断实行“沟内游、沟外住”的管理方式,关闭景区内所有宾馆,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景区 “三线”(电力、通讯、有线电视)全部入地,有效遏止了景区城市化现象。这些举措为九寨沟景区内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景区内的原住民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之下,改变原有半耕半牧的生活方式,参与景区旅游服务或经营,并在景区内建设了三个社区,这种景区内设立社区的作法,为九寨沟景区与社区和谐共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也为景区与社区和谐共生提出了必然要求。目前景区内共有社区居民1194人、334户,其中,目前景区内三个社区居民在诺日朗服务中心商品售卖区经营摊位195人,经营自家店面人员46人;扎如、荷叶社区居民在五花海租衣快照61人、熊猫海租衣快照54人、原始森林租衣快照74人;树正、则查洼居民在长海租衣快照45人。
在进行旅游开发的1984年以前,九寨沟内居民年人均收仅为270元。从1984年开发旅游之后,景区居民收入开始急剧增长,2011年景区居民人均收入达2.46万元,其增长速度之快、收入水平之高,远超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九寨沟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使九寨沟从一条荒远幽闭的山谷发展成为当今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九寨沟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富了一条沟(九寨沟)”,而且“活了一条线(大九寨环线),带动了一大片(川西)。”
随着旅游经济发展,九寨沟作为世界一流景区,每年有大量国内外观光游客,他们在游览景区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风气,不同的文化,开放的九寨沟作为窗口,承受着形态各异的多元文化和习俗的冲击。景区村寨居委会作为核心景区一部分,实行经营外迁政策,并为景区居民提供了经营外迁生活基本保障,同时开展围绕基本生活保障的分配、居民户籍管理等工作。
四、九寨沟景区和谐共生机制构建与分析
我们根据学术界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研究的成果,结合九寨沟风景区的情况,把利益相关者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战略层、层。核心层由景区的直接利益主体构成,包括旅游者、社区居民、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局;战略层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媒体以及影响景区发展的其它相关部门机构;层是影响景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九寨沟景区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如图1所示。
图1 九寨沟景区利益相关者基本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根据九寨沟景区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分析,我们知晓景区的利益相关者呈现多利益主体化,并且各利益相关者对景区的利益要求有差异,在诸多利益相关者中,本文主要研究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情况:社区居民、旅游者、旅游企业、景区管理局。事实上在景区治理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多样利益需求、多方式利益实现途径,就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景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与景区旅游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景区就无法获得持续发展。由于各核心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追求的目的是有差异的,我们只有清楚地了解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找到合适的途径来协调各方利益,使景区朝着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九寨沟核心利益者的利益追求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九寨沟核心利益者的利益追求
利益构成
利益主体 利益主体追求共同体 利益关注点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
社区居民 就业、经济状况、生活质量、社区环境、传统文化和风俗、参与管理
旅游者 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安全、产品与服务
旅游企业 利润回报、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当地社区支持、促进就业
景区管理局 经济发展、扩大税收、社会稳定、生态环境、文化保护、景区形象
注:的多少表示追求强度,数量越多强度越大。(资料来源:根据黄安民、赵黎明(2005)修改。黄安民,赵黎明.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利益权衡与协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58-63.)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九寨沟4类核心利益者虽然在利益关注点方面呈现差异性,但都在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效益,此三方面构成了利益共同体。
社区居民因直接受到旅游活动的各种影响,是核心利益者中不可忽视的相关者群体,利益核心是就业、生活质量、社区环境、传统文化和风俗和参与管理等。他们希望通过旅游业的运营,能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提高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希望当地风俗习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受到尊重,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得以保持与发展,获得安全稳定的社区环境;希望参与旅游发展的管理与决策,促进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需求方,利益核心是旅游经历的“质量”和“满足感。”他们希望欣赏到真实的、未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希望在旅游过程中有比较安全和舒适的游览环境;希望能购买到满意的产品与真诚的服务。
旅游企业是联系旅游者与景区的纽带,为人们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和提供所需的产品与服务,贯穿于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全过程。利益核心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寻求企业发展与扩展的空间。希望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得到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希望属地政府提供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和及时的产业发展引导。
景区管理局是属地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直接监管,利益核心是旅游业能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提升景区形象,促进整个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希望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和经营性资产投资;希望培育和扩大地方财政税收;希望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稳定社会秩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
在九寨沟景区治理过程中,社区居民、旅游者、旅游企业、景区管理局是有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团体,在不同层面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社区居民自己开发特色产品,经营特色小店,参与旅游服务、旅游经营管理和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消费满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企业负责九寨沟旅游产品开发、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景区管理局负责宏观方面的调控,为九寨沟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秩序和环境。可见,他们都是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生态位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谐共生既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景区管理的重要目的。为此,笔者试图构建一种确保九寨沟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达到的和谐共生一体化机制,即从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协调、保障机制和利益延续机制等五方面构建了九寨沟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谐共生机制模式图。(见图2)
图2
(资源来源:作者自制)
(一)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和谐共生机制的出发点和关键点,不仅包括经济利益的分配,也包括社会利益的分配。为了不让某个利益相关者丧失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生的兴趣,或丧失继续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合作的能力,有效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就应该建立各方满意的利益分配机制。
1)调整收益分配
只有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提高社区居民旅游收益的分配,我们才能够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2005年以前,九寨沟管理局每年从景区收入中拨出83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居民的生活保障,人均8000元;2005年以后,管理局改为从每张门票收入中提取7元作为社区居民生活保障,确保了社区居民生活保障费随景区门票收入增长而增长。社区居民人均从门票提成中获得年收入1.4万元,加上其他收入,当年社区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万元。受汶川地震影响,九寨沟景区在2008年收入锐减,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景区管理局仍挤出资金,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人均80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从门票收入中提成的做法,使社区居民与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更加紧密,很好地促进了景区的和谐与共生发展。
2)增加就业与商业机会
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引导和支持社区居民经营旅馆、饭店、开发旅游纪念品等。景区管理局为促进社区居民就业,在旅游企业应尽量吸纳更多的居民就业。九寨沟景区诺日朗游客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做到了景区发展与居民致富的和谐统一。近年来,九寨沟景区每年从每张门票中提取10元支持漳扎镇建设,这笔费用主要用于镇上的环境保洁、周边的生态保护、基础建设以及风貌改造等。仅镇上的垃圾清扫员就有近200名,保洁方面每年需支付近300万元;镇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住房风貌改造,以及周边的森林、水源地、野生动物等生态保护也都需要资金。景区在这方面为居民提供了很大帮助,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镇上居民的就业问题,目前,漳扎镇旅游从业人员在75%以上的人都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经营或活动,有利于社会稳定。旅游企业在吸纳更多的社区居民就业方面则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培养旅游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等。
(二)利益补偿机制
利益补偿就是向利益受损的利益相关者提供适当的经济或者其他方式的补偿以弥补其损失,进而使利益受损方重拾信心与其他群体展开合作。 在九寨沟旅游中,补偿的对象主要是权利可能受到损害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指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社区居民是利益补偿的重要对象,景区管理局和旅游企业应该对社区居民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或者政治补偿等。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能受到旅游企业的不良行为的损害或旅游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时,则需要相关主体对其进行补偿。九寨沟管理局组织了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集旅游管理、投诉、救护、治安、消防、旅游纪念品销售、游客休息和餐饮于一体,是九寨沟景区内唯一的综合场所及餐饮接待基地。该服务中心由管理局和景区居民共同出资筹建,双方所持股份分别为51%和49%;但是在收益分成方面,景区管理局却只占23%,景区居民占77%。
(三)利益表达机制
能供各核心利益相关者方便沟通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立这样的一个平台或渠道是很有必要的,让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利益表达得到应有的重视。
1)信息反馈机制的完善
为了确保利益表达之后能够引起其余利益相关者的重视,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是必须的。接受利益诉求表达的有关各方如景区管理局和旅游企业,可能不及时处理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要求,或者处理完之后没有进行反馈,这样会导致利益的表达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对利益表达者的诉求进行及时处理并给予处理反馈意见,这样才能增强利益相关者对利益表达机制的支持和信任。
2)利益表达渠道的拓宽
在一定程度上利益表达渠道的宽度决定了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性。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时,可能由于他们处于弱势地位或其他原因,利益诉求有时会得不到足够重视。为了有利于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共同实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缓解和减少利益冲突,景区管理局和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社区居民会议、信息披露、社会听证制度、游客信箱、游客留言等方式丰富利益表达的渠道,让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意愿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表达出来。互联网的运用在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方面的也应该受到重视,可通过在景区网站建立相应的栏目,收集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通过开通官方微信等方式,与社区居民和旅游者进行互动与沟通。
(四)利益协调、保障机制
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如何用民主、和谐的方式进行多方面的协商解决,形成多元利益的共存格局,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成立利益协调监督委员会,才有利于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沟通和利益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利益表达、利益补偿如何得以顺利实施,就应该有相应的保障机制。
九寨沟景区一直非常重视环境教育的开展,2008年至今,曾先后荣获“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环境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等称号,并在2013年6月被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08年至今,每年近200万来此旅游者接受不同程度的科普教育。
为了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景区实行了经营外迁。九寨沟景区严格景区游客控制,并率先在国内景区游客容量限制,以日接待游客4.10万人次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好游客高峰期的常态化管理,确保游览安全,规范旅游服务,做好门票预售,组织实施好对客服务,通过错时进沟、分区游览、分时就餐、延长服务时间等措施,确保旅游服务
质量。
(五)利益延续机制
加强景区文化建设,增强景区核心竞争力,建立文化传承机制和社区居民的参与合作机制,是九寨沟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各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延续的保障。九寨沟景区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也是其魅力之所在。如何进一步做好当地藏羌语言、民居、建筑、服饰、歌舞、工艺品等保护、挖掘和整理工作是永葆景区青春和让其最真实、最鲜活的文化遗产得以大放光彩的重要途径。由于景区根植于其所在的社区之中,并与社区的不同成员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景区浓缩了社区的自然和人文精华,将社区的文化,社区中的物质产品、地理环境、人文氛围以适当的方式传播和展示给了游客。为了景区与社区更好的融合,必须加强社区居民的真正参与能力和主人翁地位。九寨沟景区恢复了各种传统节庆活动,如各村寨春节舞龙、舞狮、舞牦牛等节庆活动以及每年6月(藏历4月)的日桑文化节;发行了《九寨沟寨族文化散论》和《九寨沟民间故事集》等九寨沟藏族传统文化读物。为了突出景区民居建筑的特色,展示九寨沟藏族文化,2002年大规模拆除了经营性的旅馆和宾馆(12.5万平方米),按照“修新如旧”与“拯救如旧”的原则,对景区村寨进行了整治与装饰。其中黑角、尖盘、盘亚、郭都等藏寨,传统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充分体现了九寨沟藏族传统的半耕半牧、以耕为主的生活方式,恢复了藏族传统民居建筑。通过对外合作,加强了藏文化保护。一是受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组织景区老年纺织协会、在扎如沟开展民居展览活动让生态旅游者体验和了解九寨沟农耕时候的生活传统。为积极挖掘九寨沟本土藏族文化,提升生态文化游内涵做出了贡献。二是不定期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文化资源调查和研究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培训和交流,提高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自
觉性。
总之,所有机制的建立都是景区管理局主导完成,机制形成后反作用于所有核心利益相关者,各核心利益相关者要遵从机制,确保所有机制有效进行,形成有机整体,实现和谐共生一体化。
五、结语
由于景区管理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者,只有妥善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指出九寨沟景区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和分析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九寨沟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谐共生机制模式,以期实现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Freeman R Edward.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 Boston:Pitman
Publishing,1984:46.
[2]Bramwell B,Shar man A. Collaboration in Local tourism policy maki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l 999,26(2):392- 415.
[3]Burns G L,Howard P. When wild life tourism goes wrong:a case study of stakeholder and management is sues regarding Dingoes on Fraser Island,Australia Tourism Management,2003,24(6):699- 712.
[4]张广瑞.全球旅游伦理规范[J].旅游学刊,2000,(3):71 - 74.
[5]夏赞才.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 [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2(3):72-77.
[6]张 维,郭鲁芳.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的经济学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4 - 48.
[7]郑仕华.石林风景区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7,(10):86 -88.
[8]张 伟,吴必虎.利益主体(Stakeholder)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 [J].旅游学刊,2002,(4):63 - 68 .
[9]孙建平.《践行社会责任,打造国际精品旅游景区》,2013年第三届中国旅游社会责任论坛暨中国-东盟旅游发展研讨会发言稿.
[10]刘波.遗址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研究――以良渚遗址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3.
篇9
(一)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1.人民安居幸福是宗旨
县域旅游的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了农民的幸福安居乐业,一切依靠农民,一切为了农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解决现有的经济发展问题、空心村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等。
2.经济发展是最终目的
全域旅游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器,全域旅游发展的判断标准中最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旅游在全县经济中所占的比比重。与此同时,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社会文化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能为县域旅游和谐发展提供依据。
3.发展规划研究占主导
通过对现有的县域旅游研究领域及研究视角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在县域旅游的研究中,发展研究所占比重较大,但是在现有研究中将发展制度、发展模式、发展策略进行全面研究较少。
4.乡村旅游发展是关键
县域旅游的发展依托县域旅游资源,核心景区的带动作用,而对于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地区,要实现旅游的全域发展必须要依托乡村现有的休闲农业,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精品小镇建设、精品民俗开发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全县旅游的发展。
(二)县域旅游发展展望
1.全域旅游是发展方向
全域旅游的发展是以县域旅游为核心的,作为“省、市、县、乡、村”的行政划分的重要节点,县域旅游全域旅游建设的关键环节。全域旅游不仅突出了旅游业重要的产业地位与价值及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而且强调了全域旅游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价值和功能。
2.政策融合是发展必然
为了更好的扶贫脱困,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发展,目前有很多的好的政策,如:精准扶贫、旅游扶贫、全域旅游、美丽乡村、新农村改造等,而在政策的协调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重复浪费的问题,河北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全面推进旅游发展,县域发展委员会作为最基层机构,必然肩负着政策融合,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
3.供给改革是发展需求
旅游供给侧的改革是解决目前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旅游市场的发展,人民需求的变动是推动旅游供给改革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传统旅游要素的“吃、住、行、游、购、娱”,还是从现代旅游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出发,满足游客需求,成为县旅游发展的方向。
4.智慧旅游是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旅游+”、移踊チ的不断深入应用,智慧旅游成为必然趋势。“智慧旅游”之智慧主要体现,建立“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打造智慧化的管理、服务和营销三大平台,为游客提供具备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大服务功能的智能化旅游信息系统。
二、县域实现全域旅游的发展原则
(一)坚持以资源和生态保护为主、适度发展的原则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一旦遭受破坏,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明确发展是为更好的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能力,保护则是为了合理地永续利用宝贵的旅游资源。
(二)坚持文化与旅游结合,节点与区域结合的原则
乡村旅游发展与县域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在促进休闲体验的同时,强调文化的感染了,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注重关键节点的发展,形成由点成线,由线构面,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三)坚持全面提升品位,全力打造乡村品牌的原则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以旅游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体现文化性与艺术性;不断挖掘“乡愁”文化,赋予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持续发展动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严格的管理,协同发展的原则
在旅游建设中既要全面规划,也要突出重点,实现协同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向游客充分展示各类景点的魅力;在旅游活动管理中,将人性化的管理措施体现在每个景点、每个环节和每项服务中。
三、河北省县域实现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县域旅游景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两者的建设发展仅仅是县域全域旅游建设的两个重要环节,是建设全域旅游的重要保障。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各部门、全城居民都积极参与旅游业,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的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是一种以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有五大特点,分别是全域优化配置资源、全域按照景区标准设、全域协调管理旅游工作、全域发挥旅游+功能、旅游成果全民共建共享,对新形势下旅游业乃至国民经济增长都起着突出的作用。在前文充分研究县域旅游景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智慧旅游、城乡统筹六个发面的发展模式(见图1)。
(一)景区发展是核心动力
县域景区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把游客吸引过来参观,满足游客基本吃住的观光旅游层面,而是应该向着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围绕着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景区规划与发展,景区设施建设(如:4A以上景区实现WIFI全面覆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品牌大造、市场主导与政府监管等进行大力发展,实现县域的全域旅游。
(二)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
美丽乡村是广大乡村进行全域旅游的载体,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有机载体,围绕着乡村规划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层管理与长效管理等八个方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旅游为支撑产业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旅游进入休闲时代的必然需求,应该围绕着“休、养、商、学、奇、情”六个新的旅游发展要素,依托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温泉养生、精品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拓展体验等方面,拓宽旅游边界,实现县域的全域旅游。
(四)“旅游+”拓展行业
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全面推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从一个全新的旅游角度审视旅游资源、旅游行业、旅游产业,实现教育研学旅游产业、工业示范旅游产业、体育赛事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建设各类旅游示范基地或示范点,通过产业融合,加快推动县域全域旅游发展。
(五)智慧旅游搭建平台
完善县域系统平台建设:实现大型景区,旅游集散地,大型旅游购物区域的网络全覆盖,完善主要景区旅游信息门户网站,支持电脑、手机、信息触摸屏等终端设备访问。推动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在线预订、在线交易、数据自动采集、大数据分析、交通导引、信息等功能,通过智慧化的平台搭建,促进全域旅游。
(六)城乡统筹发展为路径
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ss333”为你整理了这篇贯彻落实全省旅游行业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发现问题整改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民乐县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公室:
根据民乐县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公室《关于做好全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民环督整改办发〔2020〕7号)要求,我局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全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发现交办问题分解表,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启动编制旅游规划,排查旅游设施,整治外围生态环境,结合扁都口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实际,现就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省市县文件收悉后,我局立即行动,召集相关责任单位负责人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文件精神,要求各责任单位要对标对表中央、省、市新精神、新要求来审视整改工作,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认识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的极端重要性,把整改旅undefined业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进一步提高抓好整改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严格按照《全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发现交办问题分解表》,列出整改清单,认真归纳梳理,立即进行整改,切实把旅undefined业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到位,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
二、启动编制旅游规划。认真贯彻落实undefined新时代生态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统筹景区、县城和镇村旅游资源,加强规划衔接融合,按照《祁连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三线一单”相关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民乐县“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规划》《民乐县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A级旅游景区创建规划》,修编《民乐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中重点加入对祁连山现有旅游资源科学、系统评估篇章。目前,各项规划正在启动编制中,力争12月底编制完成。
三、系统排查旅游设施。在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已设置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牌的基础上,更新石灰窑河道北侧、原一号停车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牌3块。对扁都口景区开放运营区域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边界处破损围栏、标识标牌进行维修加固,同时在封育区围栏处更新生态环境保护警示宣传标识8块。组成环卫人员,对景区实验区、外围保护地带破损的遮阴网、陈年垃圾进行清理。健全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修订完善《民乐县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长效监管责任书》、《民乐县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充实监管内容及巡查范围,增加巡查次数,建立巡护台账。同时,加强景区值班值守,确定专人定期不定期对植被恢复区域进行监督、巡查和管护,确保生态整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