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数学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的数学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17-01
在教学实践中,关键知识点如何有效落实是我们广大教师最关切的问题。MS-EEPO(有效教育)的教学理念中提到“知识要点、训练关键要素要强化到一定的次数,才能记住记牢”,让笔者深有感触。
一、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强化关键知识点
在EEPO要素组合方式课型中,“想”是核心要素,“做”才是最关键的。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的长方体上标出“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然后把长方体的各个面展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每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什么关系?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比较简便?”在自主学习中,有些学生动手把长方体各个面剪开,分别算出各个面的面积,用重叠法探究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上(下)面的面积=长×宽,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长×宽+宽×高+宽×高)×2。从学生的汇报中笔者发现,平时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在这次的动手实践中理解了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笔者懂得了让学生亲身实践,在“做中学”、在“情景中学”,学生对知识的强化次数远比机械地死记硬背少得多,记得牢固。
二、合作学习,多向度刺激和强化关键知识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EEPO有效课堂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学习,学生可以互相交流,从而了解课本以外自己不知但组内成员所拥有的知识,增长了见识。课堂上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展示出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平台互动课型中,单元组合作学习充分“交互”,每人一个向度,交互后变成多向度,从多角度来刺激关键点,强化关键点。在多向度达成后,教师要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在评讲中讲在点上,讲在关键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复习课中,笔者出了一道开放题:“请你画出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和高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笔者先组织6人小组讨论画法,由组长分工,每个组员在规定时间内画出原制订的方案外,再设计1~2个方案,然后是6人小组交流自己新画的方案。每个学生在组内踊跃发言,分别说1~2种不同的画法,这样一个小组内就得到了十几种设计方案。最后,笔者还设计了组间交互,进行大组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设计方案中,总结出设计的最优方案,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h。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单元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做中学、动中学、玩中学”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三、及时巩固新知,使关键知识点的强化次数得到攀升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时查找学习中的不足并及时补上。在教学练习题时,笔者的做法是:每上完一节课,笔者都会布置一些练习来巩固新知并及时批改,如果发现某些知识点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没能理解和掌握,笔者会及时补讲,使95%以上的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关键知识点;每上完一个单元,笔者都是先让学生用板卡整理知识点,然后点讲,通过一些典型习题有针对性地巩固强化,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真正使得单元知识过关,使关键知识点的强化次数得到攀升。
四、创设情境,运用生活知识强化关键知识点
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四舍五入的进一法和去尾法》时,笔者通过让学生结合去公园划船的经验来理解进一法:每条船最多可以坐4人,小刚一行10人去划船,至少要租几艘船?让学生结合做衣服的经验来理解去尾法:一匹布长18.4米,用此布做一套儿童衣服用布1.6米,最多可以做多少套儿童衣服?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使学生理解四舍五入的特殊意义。
篇2
一、学生探究离题时教师点拨指导
自主探究学习,学生有了充足的发言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
观点。由于他们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还缺乏深度,有意无意间会信马由缰,偏离主题。这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指导,不能让他们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六年级下册学习负数的例题:小红、小明、小丽、小冬四位同学以大树为起点,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小组合作探究后,学生交流。第一小组率先发言,在直线上标上-4、-2、+2、+4。第三小组的答案则是+4、+2、-2、-4。第一小组认为第三小组错了,第三小组不甘示弱:以大树为起点用0表示,向西为正,向东为负,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这有什么错?一组同学不同意,三组则针锋相对。争论还在继续:你们有权利规定吗?有!谁给你们的权力?法律!法律哪一条?你们自己看!本来都没有错误,却都跑到法律的规定上来了,显然偏离了主题。“两个小组的答案都不错,”我不慌不忙地解释,“规定了方向、起点、长度单位,符合要求。尤其是第三小组,求异思维,非常难得。不过,从实际出发,还应像课本上那样,以往右为正方向。不然的话,每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岂不乱套?”
二、学生解释不清时教师及时点拨指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由于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会想当然地处理问题,甚至固执己见,喋喋不休,却说不清道理。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当机立断,点拨指导。
四年级上册估算例题5: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小组交流后,提出了六种方法,列出算式,得出了结果:
1.49×104=5096(元);2.49×104=49×110=5390(元);
3.49×104=49×100=4900(元);4.49 x 104=50 x 104=5200(元);
5.49×104=50×100=5000(元);6.49 x 104=50 x 110=5500(元)。
同学们认为学习估算必须进行估算,方法1直接计算出结果,不符合要求;方法3、方法5虽运用了估算,结果比实际用钱数少,不能买到足额的票。另三种方法的同学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方法6抢先发言,既然出门游玩就要多带些钱,有钱好办事,顺便还可买特产、纪念品。方法4不支持第六组的方法,认为秋游不是购物,应少带点钱,浪费不应提倡,节俭是中华美德。他们居然上纲上线了。方法2同学既不算浪费,也不算小气,是最好的方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听不下去了,赶快制止,点拨总结:“如果真要买票秋游,就应像方法1那样,而我们是估算准备多少钱买票,方法3和5估计少,不能满足秋游需要。其余方法,都有一定道理,不过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钱多钱少不重要,也不必和浪费节俭拉关系,通过估算能顺利完成秋游就OK!”
三、学生超越范围时教师及时点拨指导
课堂教学要“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教师关注学生的学识水平和个性差异,既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让学困生吃得了。但仍有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有探究欲望,他们不时提出超出范围的问题。由于认知水平、知识储备和年龄特点,他们还很难接受或解决这些问题。这时教师要点拨指导。
如五年级下册学习完因数和倍数,学生曾提出这样的问题:
1.整数除法中,为什么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而不说是商的倍数?
2.为什么说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而不说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3.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就是自然数,0是自然数,为什么又不包括0?
4.还能举例说出一个完全数吗?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机敏睿智,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桥梁,巧妙地引导;学生无法接受的,给出合理的交代,并呵护它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即使不能解决,也要对学生表示遗憾,不要试图掩盖。
四、学生词不达意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指导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语言力求严密准确。课堂上,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语言规范,尤其是解释名词、概括定义、归纳结论,更应该文通句顺,清晰明确,不能含糊不清。学生表达不完整,甚至词不达意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指导。
如,四年级下册学习加法结合律后,让学生总结归纳计算规律。讨论后,第三组回答:“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第四组马上说:“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第五组接着说:“前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二个数,和不变。”尽管语言各异,但一样的模式,我马上点拨:“都有道理,但不全面。而第五组的总结不太符合计算顺序。能否把其他组的结论综合一下?”话音刚落,第二M真的把二、四组的意见糅合在一起了。第六组进了一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我颔首微笑,但又摇头,提醒大家审视一下例题,用周密的语言再概括。终于第五组说出来完整的答案。
五、学生遇难而退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指导
小学生好胜心强,但当遇到有一定难题时,往往浅尝辄止,无所适从,或者干脆打起了退堂鼓。这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指导,并给以鼓励。
如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后面一道练习题: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530千米,一辆运菜的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90千米,这辆货车早晨6时从甲地出发,中午12时能到达乙地吗?如果是笔算乘法,同学们无疑都会,而题目偏偏问能不能到达,让很多人犯了难。看到他们愁眉不展,我有些心疼,商量着说:“先别管能否到达,不妨先考虑货车能行驶多少路程,这也许能为我们提供帮助。“稍微一点拨,有同学恍然大悟,很快就演算起来了。在教师的鼓励下,大部分同学顺利地攻下了这座顽固的堡垒。
篇3
(一)数的读法和写法
1.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2.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 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4. 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5. 分数的读法: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之”然后读分子,分子和分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6. 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
篇4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注意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方程和算术式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篇5
1 、整数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公式】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 、整数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 整数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公式】
一个因数× 一个因数 =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 、整数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公式】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二、小数四则运算
1、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小数减法
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4、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乘方
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例如 3 × 3 =32
三、分数四则运算
1. 分数加法
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分数减法
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篇6
关键词:电子技术;探究式教学;教学反馈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一般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展开的,与问题教学不同的是,这个知识点并非选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确定的,一旦确定了这个学习对象,教师就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例如在“555定时器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555定时器等元件搭建一个七彩循环灯控制电路,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彩灯有七种发光状态,并且能够自动循环切换;教师再改变电位器Rp的大小,彩灯的发光切换速度也跟着变化,怎么解释这个现象?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想弄明白其中奥妙,情绪高涨。值得一提的是,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次教师也应精心设计明确具体问题,便于学生放开思路。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而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发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精神饱满,热情洋溢,用自己的振奋神态来感染学生,手势动作要灵活自然,语言声调要抑扬顿挫,向学生表现各种形式的激奋状态。这样,学生才会学而不厌,时时跃跃欲试,表现出一种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和热爱。
三、鼓励学生质疑,促进主动发展
1.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质疑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发展的标志。有了疑问,才会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作为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题,让他们知道大胆质疑是用心学习的表现。教师还要鼓励不同见解,允许学生与教师持对立观点,不压制、不随便责备学生,因为批评个别极有可能影响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我国传统教学往往注重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略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主动性,而这些因素是质疑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质疑水平。
四、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基本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知识。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笔者认为当学生在思维转折处或知识点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的启示,拨开学生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和希望。
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能够顺利的进行探究,如在“555定时器的应用”教学中,学生自己讨论得不出结论的,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在电路中小灯泡要点亮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答:“给可控硅栅极加正向电压”。教师再问:“那么如何实现循环点亮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通过二进制加计数器CD4518的输出变化电平来控制可控硅的栅极;教师给予肯定,追问:“要使二进制计数器工作需要脉冲信号,是谁为它提供的?”学生陷入思考中,把目光转移到555定时器上,由于电路能正常工作,所以他们相信555定时器的应用电路一定可以提供脉冲信号,自然会在555定时器及电路上下功夫。
五、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如何解决提出的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思维最受考验的阶段,也是最可能产生创造性的阶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是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会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经过大脑筛选、组合、加工,通过大量思维活动,特别是探究式思维活动,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思考不下去,这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学习资料、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途径解决问题。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均能得到显著提高。
六、及时进行教学反馈,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以反馈为主线的,其目的是对学习活动进行调控、矫正、评价,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反馈是教与学双方信息交流和转换的过程,用来检查整节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应具有捕获学生反馈信息的灵敏度、判断力及处理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都要问一问:刚才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学生通过反思,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就教师的教学而言,要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探究方法是否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曾志旺.探究教学中的假说及其教学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6).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TN0-4
一、传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职学校开展这一门课程旨在培养能直接在技术、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长期以来,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着重追求了课程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并且教学内容的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的衔接性不,也没有针对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做相应的调整,部分地方详简不当,有些内容过于陈旧,习题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学生不明所以的为何而学,缺乏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教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学生收获不到企业中亟需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尽管现在的教学手段开始采用多媒体信息教学,但由于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和记忆基础知识均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因理论知识枯燥乏味,而失去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电子技术课程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外,实际动手能力也很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巩固,教学大纲中安排的实验课程课时有限,学生只能掌握最基本的实操能力,而不能较好的巩固企业所要求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往往在毕业后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忘得一干二净,更缺乏对电子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能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实际应用型人才。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教学体系中,笔试测验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程度的标尺,教师设计的考核内容往往是围绕书本上的定义和习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考核内容只是考查了学生掌握课堂笔记和书本内容的能力,并不能反映出该课程的专业技术要求,学生在应对这样的考试形式时,往往也只是通过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集中背诵考试范围的基础知识和习题,这样的评价体系既不能正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方法。最终导致学生在该评价体系下为了获得学校认可的高分和毕业证书不得不主攻背诵理论知识,导致理论知识没有融会贯通,实操能力也缺乏有效的掌握。
二、改革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措施分析
(一)改革教学内容
对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教师应花大量的精力整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将教学内容调整为以应用为主,必须、够用为度,将重点和非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删、并、增、减”,对重点知识进行精讲、细讲,非重点知识一笔带过。其次,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增加实用知识介绍,通过课程设计、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授课内容要与时俱进,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也不断的向数字化、智能化、节能化、大规模集成化转变,电子技术课程应该跟上电子技术的发展,引入新观点、新知识。教师可以联合学校招生就业办的工作人员,安排学生假期到一些先进的电子厂家实习体验,实际操作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安装过程,在实习过程中了解自身掌握知识的不足,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积极主动的利用学校资源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广泛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师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结合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第一,教师可以采用PPT课件、Flas、EWB/Protel等仿真软件教学,将图、文、声像结合的内容展示给学生们观看,通过视频实际清晰的讲解和演练过程,使学生们较快的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第二,采用实验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中需要学习许多新的电子元器件,教师在讲授电子元器件时,应以实物讲解为主,让学生亲眼观察实际电子元器件的外形和具体的使用过程,亲手测试器件的特性。在讲解电路的实际连接和使用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了解自己哪部分知识掌握的不足。第三,开放实验室,实操能力仅靠平时的课程实验教学远远不够,学生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和实操能力以及培养创新能力,必须靠长期的具体实验过程才能巩固和掌握,学校应为开设该门课程的学生免费全天候的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实验室中,为掌握和探索知识不断努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
考核方法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然不适合检验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了。教师应多渠道、全方位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一,期末考试采取笔试和实操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笔试围绕重点的理论知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实操采用随机抽签在实验室对学习内容进行实际操作考查。第二,平时的课堂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包括老师布置的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等。这几部分的考查分值比例相当,具体步骤分值权重按照具体的内容设定。教师应该严格把关考试内容,严格审查考核结果,只有引起重视的考核,学生才会重视考试内容,只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督促学生不断的努力,改进自己学习的不足,自主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改革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全方位进行分析与改革,结合理论与社会实践,使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课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企业和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燕敏,电子专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冷点问题;思考
1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问题
数学教育现代化是国际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数学教育现代化不是要教现代数学知识,而是把小学数学建立在现代数学的思想基础上,且使用现代数学的方法和语言。1978年我国经过十年后重新编写全国通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时,首次提出了“适当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的设想和措施。1992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依据大纲编写的几套教材都或多或少的增加了渗透的内容。例如,几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计算机程序的框图、排列组合、概率和简单的统筹方法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措施对于缩小与发达国家小学数学教育的差距,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可是,由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只是渗透,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一措施未得到应有的落实。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数学基础知识,这是一条明线,写在教材上,必须切实保证学生学好;二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一条暗线,未直接写在教材上,教学中又要予以渗透。从哲学的角度讲,人的素质中最为核心的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数学哲学的角度讲,数学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统摄力的是数学观和数学方法论,即数学思想方法;从数学教育哲学的角度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以至日常生活问题。一个人一生中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也可能不多,但是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往往把除数变成整数后,忽视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造成计算错误。如果仅仅认为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法则所致而反复强调计算法则,也可以杜绝错误的再发生,但学生只能形成机械性的操作;如果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商不变性质”,用“恒等变换”的思想予以点拨,就能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小数除法法则”。
再例如,“凑整法”、“分解法”、“拆分法”等速算方法,如果只是作为提高计算速度的技巧来教学,对于以后的学习就无多大意义。只有从“化归”、“变换”的基本数学思想出发去理解这些速算技巧,才能使学生的数学认识得到深化。
“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学生只有把数学知识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修养,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
2 小学数学的“实际应用”问题
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中存在两个方面的模糊认识,一是认为数学应用问题需要较深的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小学难以实现;二是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就是数学应用问题,只要搞好应用题教学,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提高。
数学应用问题又叫数学建模,就是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一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式。数学应用问题已引起中学数学教育界的关注,当然这与1993年以来高考试题中出现应用问题的导向有直接关系。小学数学是初等数学的基础,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无疑是应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的重要标志就是数学化。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一些数学成绩挺好的小学生,购物时不会算账,几样活一块干时不会统筹,不会计算,也没有计算的习惯。我们常说人要精明能干,要精明就要有较强的数学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是培养科技意识的重要内容。是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篇9
关键词 电子技术 实验实训 规范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
ZHAO Yafeng
(Tianshui Agricultural School, Tianshui, Gansu 7414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medium occupation school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oratory is also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shui agricultural school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oratory, elaborated our university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progre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part of the significance of standardiz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lay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 electronics; laboratory;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0 引言
甘肃省天水农业学校位于西北重要的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工业城市天水市。我校电子技术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从最初的只有几台简单实验仪器,发展到现在具有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焊接、电子装配、电子测量、家用电器维修和电工等5个电子技术实验室,能保证日常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效进行。并且建立了电子课外兴趣小组,在省市中职电子技能决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电子技术实验室同时也是我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技术保障,学校与天水华天微电子集团、天水长城公司、华硕(苏州)电脑集团、广州美的集团等知名电子企业密切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充分掌握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合理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为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
1 实验环节规范化建设的意义
实验环节规范化建设,对于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实验室建设向规范化、合理化迈进的有力保障。①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推广,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场所,其建设水平也同时体现了学校教学水平、科学水平与管理水平。
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有关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电子类课程已经成为众多学科和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然而,电子类理论课程涉及的概念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实验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亲手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相互校验,得到科学、正确的结果,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 电子技实验环节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校电子技术实验室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现有焊接、电子装配、电子测量、家用电器维修和电工实验室以及其他实验辅助设备,在基础设施上充分保证了教学需求。在近年来的实验室建设中,主要工作有如下几点:
2.1 规章制度建设
实验室建立严格的安全、环保岗位责任制,做到全员参与安全、环保工作,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在实验室明显位置张贴相关的安全提示,并且在学生上课之前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将安全工作作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定任课教师配备实验教师的二员制实验课制度。任课教师负责学生操作的安全,实验教师负责设备和实验场所的安全。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保障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2.2 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学校“人才强校”的战略理念,学校每年制定符合各个实验室的实验教师培养计划,一是选派他们参加国培和省培,加强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二是实验教师定期到学生定岗实习企业下车间锻炼,提升实验教师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使得教师操作技能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全体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近年来,在督导组和学生测评中,90%的教师得分在良好以上。
2.3 教学理念建设
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电工电子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分为专业基础实验模块、专业课程实验模块和专业应用实验模块三个部分,各模块分别占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20%、30%和50%,分别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能力培养这三个方面进行训练,并且采用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制为主,引导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通过研究创新思维训练与操作,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培养实事求实、勇于开拓的研究创新能力。
2.4 实验教学建设
电子技术实验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以教学及实验大纲为基础,编写了适合我校实验室和中职学生特色的校本实验教材,同时结合“基础应用+实践提高”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对基础性实验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详细写清实验原理、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要领和方法。采用“双体化”实践教学方案,②课程实验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和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训练,以团队形式完成规定的实训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3 实验环节规范化建设目前取得的成果
2012年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被教育部评委第二批中职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我们依托实验室开展理实一体化和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实践教学,尤其是以中职生技能竞赛为抓手,突出了本专业实验教学的实施,近年来学生在省市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23人次。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8.5%。
4 结语
电子技术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意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找出不足,并从实验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抓基础、重实践、考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贯彻落实,以达到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先进的电子技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注释
篇10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效性;基础知识
电子技术作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主要课程,也是中职学校培养电子电气类人才的重点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重要的拓展课程。电子技术本身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逐渐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优势,因此在这门课程中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
一、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1.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概念抽象、公式较多,与电工电子的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电子技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的电子产品,从小型电子元器件到大型机电设备,都属于电工电子的范畴。在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实践课程占了较大的比重,随着新课程改革,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学生自身也必须深刻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2.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电子技术教材中的公式较多,内容较复杂,教材内容前后紧密相连,各章节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各公式的推导虽然简单明了,但依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自己钻研体会。
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后,现代中职学校的教师已深刻认识到课程教学中课程效率的重要性,并逐渐将课程的实效性纳入课程研究的重点内容。为了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现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不可好高骛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职高机电专业中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各项素质,适当对课程进行优化,做到学生的能力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例如,在讲授“二极管的课程”时,教师只对二极管的结构和作用进行了讲解,没有对其进行高效的拓展,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续内容时力不从心。二极管的教学内容是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虽看似简单,实则是庞大的知识网络。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必须以点成面,具体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二极管的主要结构是PN结,PN结的称呼来源于PN结中的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PN结的制作工艺一般是将两种半导体制作在同一块半导体基片上,在熟悉了PN结的组成后,重要的是弄清PN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的移动特点,这对以后的课程有极大的帮助。学生一般只是将二极管归属于发光二极管的范畴,其实不然,发光二极管只是二极管的一种,二极管还有很多种,比如光电二极管、电磁二极管等。对二极管的基本知识了解后,必须重点讲解二极管的击穿原理,当反向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导致二极管报废,一般情况下,二极管的反向电阻较大,在电流较大时,必定会击穿,且这种击穿不能恢复。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的课程,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后,必须通过实践课程将知识进一步强化巩固。
据笔者了解,中职学校的电子实践课程,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一般将实践课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直接以书面的方式告知学生,在课堂上学生直接将电子器件进行简单的连接后,进行数据测量,然后通过数据的对比得出实验结果。教师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即学生潜能的开发,实践课应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要方式,以实验结果的验证和分析为主要目的,在实践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自行制订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对所需实验数据的采集。
(2)重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对图像的绘制、对波形的观测等都必须严格地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例如示波器的使用过程中,先从示波器调试开始,对电子电路中的震荡原件进行波形观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重视实验结果和实验误差的讨论,对实验结果中出现的误差及时分析讨论,分析误差的原因。例如在由晶闸管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的观测实验中,分析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实验波形中的干扰因素,可能的原因有电缆及其他元器件老化损坏、外界环境温度影响、实验操作不当等。
随着大众化教育在国内的推行,中职学校成为国家技术领域发展的强大后盾,在中职教育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电子技术来说,其在未来的市场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力求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