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细则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改革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市、区各部委办局、事业单位、各县人事局、在宁部属事业单位、驻宁部队所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执行宁政发[1994]184号文《关于印发〈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特制定本实施细则,请遵照执行。
一、实施范围及对象
(一)凡本市市、区机关、事业单位(含集体事业单位)和在宁的部属事业单位(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以及驻宁部队所属事业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均实行养老保险。
(二)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国家干部、聘用制干部、固定工人、劳动合同制工人和计划内临时工。
(三)本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1994年列入首批统筹的范围和对象为:
1.本市市、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含集体事业单位)和工资关系由本市代管的中央部属事业单位,以及驻宁部队所属事业单位中的劳动合同制工人(含执行国家工资标准的计划内临时工)、聘用制干部。
2.本市市、区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包括集体事业单位)和工资关系由本市代管的中央部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以及驻宁部队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全体职工。
(四)其他单位和人员逐步展开。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及筹集标准
(一)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承担,按照“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筹集。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按下列渠道列支:国家机关及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行政事业费中列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含集体事业单位)按照差额比例,分别在财政和自有资金中解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含集体事业单位)在创收收入中列支,税前提取。
(三)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筹集标准,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依据全部在职工作人员工资总额和离退休人员费用两项之和的23%缴纳;聘用制干部和劳动合同制工人由单位按其工资总额的23%缴纳;在职职工个人按照本人工资额的1%缴纳。
(四)职工工资总额的组成项目,以苏政发[1994]3号文及省、市工资管理部门出台的各种工改答复口径为准。具体组成项目如下:
国家机关:干部实行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技术工人实行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奖金;普通工人实行的岗位工资和奖金。机关工人奖金占工资构成的30%。
事业单位:职员实行的职务工资和岗位目标管理津贴,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津贴;技术工人实行的技术等级工资和岗位津贴;普通工人实行的等级工资和津贴。上述津贴部分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占工资构成的50%。
工资总额还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的职务岗位津贴;工改后保留的综合补贴和各种保留外挂工资。
实行“工效挂钩”和工资总额包干的事业单位,其工资总额应以市、区人事局工资计划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为准。
各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开户银行按时代为扣缴,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各单位在发放工资时代为扣缴,并按季向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处(以下简称市机关事业社保处)缴纳。
(五)原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劳动合同制工人(含执行国家工资标准的计划内临时工)、非在职聘用制干部,其基本养老保险费应从参加工作之日起补交至1993年12月底,补交部分由单位按1993年12月本人工资额的15%一次性缴纳,个人部分免交。
(六)合同制工人和非在职聘用制干部投保年限必须满15年以上,对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投保缴费不足15年的,只能按其在职期间缴费每满一年一次性发给相当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3个月的生活补助费。执行国家工资标准的计划内临时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投保缴费不足15年的,也按上述规定发给生活补助费。
(七)原在劳动部门参加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自本实施细则执行之日起一律划转到市机关事业社保处投保,其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市劳动局根据宁政发[1994]184号文件规定划转到市机关事业社保处管理。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和拨付
(一)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按季收缴,全额结算,差额拨付。各单位在每季度的首月10号前填报本单位上季度的养老保险基金结算表,市机关事业社保处在10日内审定结束,开出委托收款凭证,委托各单位所在开户银行代为扣缴或划拨,扣缴部分存入市机关事业社保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
(二)各单位应按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对逾期不缴的按日加收应缴纳数额的5‰。滞纳金。对虚报冒领者,处以3倍于冒领金额的罚款。滞纳金和罚金委托各单位开户银行收缴,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三)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从自有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为本单位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亦鼓励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本金和利息记入职工的《养老保险手册》,所有权归个人,离退休(职)时由本人或法定受益人选择一次或分次领取。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保险基金及利息,不得进行社会调剂。
(四)离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支付项目和计发比例,根据国家、省、市历年来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具体如下:
1.参加1993年工资套改的离退休(职)人员(含按苏人四[1994]18号文模拟套改的离休干部)基本养老金支付项目以苏政发[1994]3号文及省、市工改答复口径为准。
2.未参加1985年工资套改的离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支付项目包括离退休(职)前的标准(等级)工资、工龄津贴、职务岗位津贴、国发(1989)82号文增资、苏人八[1994]25号文增发的退休补助费、副食价格补贴和生活补贴、1993年工改增发的平均增资额和已实行的各项津、补贴。
3.参加1985年工资套改但未参加1993年工资套改的离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支付项目包括:离退休(职)前的基本职务工资、工龄津贴、职务岗位津贴、国发[1989]82号文增资、1993年工改增发的平均增资额和已实行的各项津、补贴。
上述离退休(职)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计发比例为国发[1978]104号文、国发[1982]62号文、苏人四[1986]26号文、苏人八[1994]25号文,苏政发[1994]3号文及有关政府文件所确定的计发离退休(职)费的比例。
离退休(职)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仍由各单位代为发放。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一)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转入市机关事业社保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实行专项储存,专款专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属于全体参加投保的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人员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或挪作他用。对存入银行专户的养老保险基金,按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并入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基金的一部分可以购买国家债券等,结余部分实行财政专户存储,确保其保值增值。
(二)参加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应为职工建立《职工养老保险手册》,按期填写缴费情况并代为保管。《职工养老保险手册》作为离退休(职)时计发养老保险待遇的依据,流动时随同转移。
(三)市机关事业社保处具体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拨付、管理等工作,可按规定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3%管理服务费,主要用于必要的行政和业务开支,不计征税费。
(四)市机关事业社保处的财务管理,接受市财政、税务、审计部门的监督。
五、其他
(一)自本细则实施之日起,各单位到市、区人事局计划部门审批工资基金时,必须先审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结算凭证,否则不予批准工资基金计划。
(二)职工实行养老保险后,原单位与离退休(职)人员的隶属关系不变,其政治、生活、医疗和未列入养老保险的各项补贴等待遇不变,仍由原单位负责。
(三)为确保离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发放,可根据社会物价、工资增长和离退休费用的变化情况适时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比例、支付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四)单位成建制改组、合并、解体时,应依法清偿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在发生债务时,不得用养老保险费做抵押或偿还债务,其离退休(职)人员应随同在职职工由单位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合理划转,并报市机关事业社保处,同时办理有关手续。新建单位自发工资之日起,必须按宁政发[1994]184号文规定,为本单位人员办理养老保险。
(五)市机关事业社保处有权核查参加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的有关帐目、报表、工资总额及基本养老金的发放情况,被核查单位应予配合,据实提供有关资料。
(六)参加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有权向市机关事业社保处查询本单位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记载情况,职工和离退休(职)人员有权向市机关事业社保处和所在单位查询本人各项养老保险费缴纳和领取情况,市机关事业社保处或单位应予提供方便。
(七)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由县人事局负责,接受市机关事业社保处业务指导。
(八)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的对象必须是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干部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工人年满五十周岁的离退休(职)人员。
(九)本细则实施后,对须领取基本养老金的离退休(职)人员,在办理离退休(职)手续时,须将有关审批资料报市机关事业社保处,经审核认可后,方能领取基本养老金。
(十)本细则实施过程中如遇国家、省人事部门另有统一规定的,按统一规定执行。
(十一)本实施细则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
(十二)本实施细则由南京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南京市人事局
南京市财政局
篇2
纵观近年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方面的资料,关于事业单位法人开办资金的范畴主要有下列四种界定方法:
1、全部资产说。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劳动司编写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须知》(以下简称《须知》)是目前最系统最权威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工具书。它对“开办资金”的定义是:“开办资金是举办单位授予事业单位法人自主使用、管理、处置的财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自有财产的数额体现。它必须符合三个条件:①必须是举办单位授予的可以自主处置的财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的自有财产;②是登记时事业单位法人的全部财产;③以人民币表示。其范畴包括事业单位法人的固定资金、流动资金,用于事业发展的专用资金,已经转化为货币形式的专用技术、专利技术、商标等产权;不包括职工宿舍、食堂等非业务用固定资产,也不包括银行贷款、其他借入资金等非自有资金”。
2、事业单位申报说。2000年9月27日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规范事业单位法人登记验资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京编办发[2000]46号)规定:“开办资金由事业单位申报,最高数额不得超过本单位的净资产,最低数额应以其取得本行业执业机构资格条件中规定的资产数额相一致”。
3、实收资本说。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其会计科目设置与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有很大差异,对其开办资金的范畴,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参照工商企业登记验资,将“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作为“开办资金”予以验资并出具证明。
4、可用于承担民事责任的全部资产说。中央编办发[2005]15号印发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33条规定:事业单位开办资金是事业单位被核准登记时可用于承担民事责任的全部财产的货币体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包括举办单位或者出资人授予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支配的财产和事业单位法人的自有财产。事业单位开办资金不包括下列资产:①代为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和资源性资产;②关系国家秘密、公共安全、公共保障,不能进入流通领域的资产;③借贷款、合同预收款、合同应付款;④职工福利费、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专用基金;⑤规定了使用方向,不能用于民事赔偿的他人资助的资产;⑥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不能用于民事赔偿的其他资产。
综观上述四种界定方法,笔者认为:
1、对于《须知》与《实施细则》中不一致的部分应以《实施细则》为准,不应继续采纳全部资产说。
2、北京市编办2000年的规定推出的背景不得而知,推测他们考虑了公司、企业法人及社团法人注册的相关规定,希望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与其取得某种程度的统一。但事业单位与公司、企业及社团在业务范围及行业资质认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事业单位的职能及业务范围大多在政府机关或各级编办批准设立时已经确定,各级事登局在为其办理设立登记时一般不会因为其开办资金数量的多少而对其业务范围进行更改,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认定不宜盲目向企业法人注册资金的认定方法看齐。
3、实质上,实收资本说只是解决了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的特殊问题,不能解决全部事业单位的问题,因此不能看做一种独立的核定方法。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经费类型一般为经费自理(自收自支),自身拥有很大的经营自,参与社会竞争性经济事务较多,其业务范围所在的领域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强,该类事业单位从事经济业务时与一般工商企业没有多大区别。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目标,这类事业单位以后转企改制的可能性较大。实收资本说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开办资金”与工商企业“注册资金”同等看待,一方面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事业单位,特别是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向企业过渡后的“注册资金”衔接。同时,由于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实收资本”科目比较稳定(企业资本除下列情况外,不得随意变动:㈠符合增资条件,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增资;㈡企业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减少注册资本),有助于事业单位履约,有助于社会诚信建设。
4、可用于承担民事责任的全部财产说由于《实施细则》的权威性及在《实施细则》后中央编办没有更新的规定及解释,应是我们办理登记管理业务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人认为此说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同时认为存在第五种认定方法:净资产-专用基金说。我们认为,该种观点持有者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会计业务本身了解不够:所谓的第五种方法与用于承担民事责任的全部财产说本是一体,《实施细则》的表述是原则,净资产-专用基金说是具体的操作,二者没有本质的差别。
综上所述,关于开办资金的范畴在理论层面应该遵循《实施细则》的规定,实际操作中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位以净资产-专用基金数认定开办资金;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以实收资本数认定开办资金。
二、从会计实践角度看开办资金问题
(一)从会计实践角度看开办资金的构成
《实施细则》对开办资金的构成只是做了原则性描述,在实践中,这些内容的认定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密不可分。
由《实施细则》第33条第1款的规定可知,开办资金=全部财产-规定扣除部分。通过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各会计科目的定义及核算问题与《实施细则》第33条第2款的规定可知,规定扣除部分的第1、2、5项属于资产部类,我们称之为专用用途资产,第3项与第4项中的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共同组成了全部的负债部类,第4项中的职工福利费属于所有者权益类(即净资产部类)中专用基金。由开办资金构成公式及会计平衡等式可以推导:开办资金=全部财产-规定扣除部分=资产合计-(负债+专用基金+专用用途资产)=负债+净资产-负债-专用基金-专用用途资产=净资产-专用基金-专用用途资产。
因大多数事业单位并没有符合《实施细则》第33条第2款第1、2、5项规定的专用用途资产,一般情况下,开办资金=净资产-专用基金。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开办资金的影响
财政部于2012年对1997年制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修改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老制度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位应根据要求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权责发生制,所以,在旧的制度中并没有设置累计折旧。这种制度设计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只要不报废就一直按账面价值核算,完全不考虑减值因素,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及净资产账面价值虚高。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账面反映的承担民事责任能力被夸大,这容易增加登记管理机关的责任风险。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后,由于事业单位能够按规定计提累计折旧,其固定资产与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趋同,已经能够客观地反映该单位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登记管理机关的责任风险也大大降低。
经费类型为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一般所拨经费只能维持日常运转,实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后,由于计提折旧的原因,如无专项拨款增加投入,其净资产规模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他事业单位如经营管理不善,这一问题也会比较突出。事业单位净资产的减少即意味着开办资金的减少,对事业单位而言,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办资金的变更问题。
《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开办资金比原登记的开办资金数额增加或者减少超过20%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在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及开办资金的虚高问题,部分登记管理机关规定“开办资金增加超过60%或减少超过20%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体现了登记管理机关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在一定历史阶段有其合理性。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后,由于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细分的各行业会计制度在计提折旧问题上存在差异,原有的区别对待的做法显得过于简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故应加以改进:对于开始计提累计折旧的单位,应严格按照《实施细则》的要求执行增减20%的标准;对于新会计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的单位,仍然采用增加与减少区别对待的办法。形势的发展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工作人员除熟悉登记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外,还应对与登记管理业务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以期在制度设计时能够做到更加合理。
三、开办资金为零或负数时的处理
一种认识认为由于开办资金意义重大,是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中的重要登记事项,不宜为零或负数。遇到此类情况,应由该事业单位的举办单位或出资人为其注资,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证明,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确定其继续具备法人条件后,作出年检合格的决定;举办单位或者出资人不予注资,事业单位法人已不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即不具备法人条件的情况下,由登记管理机关作出年检不合格的决定。
一种认识认为开办资金为零或负数时不能年检的可操作性不强。根据《实施细则》第五十九条规定:事业单位的法人证书废止但未经注销登记的,其法人的责任和义务存续。登记管理机关仅仅对事业单位作出年检不合格的结论只是撇清了登记管理机关的责任,而对事业单位的法人责任和业务没有任何实质影响。登记管理机关本身的权威性不够,不能单独对事业单位作出注销登记的决定。即使能够协调作出注销登记的决定,由于事业单位是承担特定社会功能和工作职责的组织机构,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中止或暂停其履行社会活动必然会导致该地区这一特定社会功能缺失,有损社会公共利益。
一种认识采取了折中的态度,建议引入担保机制:对于开办资金为负值的事业单位,可以由举办单位或有担保权的单位出具书面担保证明,即可视为单位重新具备了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能力,年检时应视情况作出年检合格的决定。
笔者认为引入担保机制的建议看似两全齐美,但建议的提出者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担保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第九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而事业单位的举办单位大多数情况下除了国家机关就是事业单位,大多不具备担保权。如果由其他具有担保权的经济组织提供担保,则该经济组织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又容易引发人们有关权钱交易的猜疑。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担保机制的引入并不是灵丹妙药,很多情况下不能解决问题。
由于开办资金对于事业单位有着重要意义,不仅不能为零或负数,而且应该设定资金的最低限额。建议中央编办修改《实施细则》,对于开办资金为零或负数的单位,明确其举办单位或出资人的注资责任和义务;对拒不履行出注资义务的单位进行行政处罚,敦促其履行义务。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后,这一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四、开办资金最低限额问题
《须知》指出:开办资金作为非常重要的登记事项,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将事业单位承担经济责任的数额,确定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之内,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并防止由国家连带承担无限经济责任。
(二)从法律上确认了事业单位法人占有、使用、支配的财产和自有财产数额。
(三)为登记管理机关审查登记事业单位法人业务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
尽管开办资金意义重大,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对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最低限额及年度预算并未作出具体规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无法定依据可循,对认定开办资金额度是否与其业务范围相适应有一定的难度。实践中,事业单位的职能及业务范围大多在政府机关或各级编办批准设立时已经确定,各级事登局在为其办理设立登记时一般不会因为其开办资金数量的多少而对其业务范围进行更改。
鉴于种种现状,笔者认为:
1.开办资金意义重大,有必要对开办资金的最低限额出台详细规定;
篇3
江西省企业养老金上调细则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并报人社部、财政部审批,江西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江西省20xx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赣人社发[20xx]45号,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20xx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此次调整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首次按照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调整退休人员待遇,也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第一次同步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惠及280多万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江西省20xx年基本养老金总体调整水平有两个原则,一是略高于全省20xx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6.5%,二是企业平均增幅略高于机关事业单位平均增幅。
调整范围
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20xx年12月31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
调整办法
1.定额调整
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70元,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执行同样标。
2.挂钩调整
企业与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挂钩,延续了历年企业调整基本养老金做法,体现长缴多得。对缴费年限20xx年以下(含20xx年)的每人每月增加45元;缴费年限超过20xx年的人员,按每满一年增加3元调整。
机关事业单位与基本养老金水平挂钩,每人每月按本人20xx年12月份基本养老金的4%增加。这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也是目前全国多数省份通行的做法,与原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调整待遇办法基本相衔接。
3.适当倾斜
在定额调整、挂钩调整的基础上,对年满70周岁的退休人员再按高龄倾斜调整标准调整。年满70周岁不满80周岁的高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40元;满80周岁以上的高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50元。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倾斜调整办法和标准相同。
对按照江西省政府办公厅有关文件规定,选择一次性缴费参保的超过退休年龄人员,从今年开始,这部分人员改为执行统一的企业退休人员调整政策,更好地体现了公平性。此外,对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休军转干部,有关政策仍按赣府厅发〔20xx〕11号文件的原则执行。
另外,企业退休人员调增的基本养老金(含从20xx年1月起补发的资金,下同),将在9月底前发放到位;已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调整资金9月底前基本发放到位,最迟10月底前将所有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包括未参保暂由单位调整和发放的)调增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位。
养老概念股龙头一览桂林三金(002275)、开元投资、复星医药、双箭股份、金陵饭店、鱼跃医疗、爱尔眼科、凤凰股份、金陵药业、中新药业、恩华药业(002262)等。
一、医疗器械:桑乐金(300247) 、宝莱特(300246) 、鱼跃医疗(002223) 、和佳股份(300273) 、爱尔眼科(300015) 、迪安诊断(300244) 、通策医疗(600763) 等。
二、民营医院:开元投资 、复星医药(600196) 、金陵药业(000919) 、模塑科技(000700) 、益佰制药(600594) 等。
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作为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各领域的管理与服务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与条件保障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力的逐步增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类型和规模都在日益扩大,但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却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管理观念和意识淡薄,购置和处置缺乏规划,行政监督实施存在困难,制度建设有待健全和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等。这些问题普遍存在的原因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产权制度还有待完善,在资产的配置、使用、流动和处置等多个环节存在审批不严,重复投入浪费,配置使用随意,流动处置不合理,资产闲置流失现象普遍等。因此,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能,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和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作用明显,意义重大。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足,管理观念淡薄
能否对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的管理,既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依据,也是单位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体现。长期以来,部分管理者产权意识薄弱,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传统观念依然普遍存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一般不直接产生生产性的利润和短期可见的经济效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从领导到普通员工的国有资产管理观念淡薄,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少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在岗位设置上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专职资产管理人员,单位资产管理流程不规范,责任不明确,资产管理工作难以落实,管理人员缺乏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如新购的资产不及时入账,资产管理过程登记不完整,报废资产未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后期的管理未跟进,导致资产账账、账实、账卡不相符,无法考量国有资产数量和性能状态的真实性、完整性。对资产的处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低价评估,就地报废甚至转变为个人财物等。这种对国有资产在思想意识上的观念淡薄和行动上的不作为,致使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国有资产家底不清,造成资产闲置和重复购买,国有资产浪费、流失十分严重。
(二)需求与实际脱节,资产的购置和处置缺少规划
一方面部分单位对国有资产购置预算编制不够重视,粗枝大叶,编制预算与实际需求脱轨,甚至为了单位局部利益凭空捏造数字,资产购置的盲目性、随意性现象时有发生。对需要更新和添置的固定资产缺乏计划性,一味地争取购置经费,盲目采购,采购时缺少必要的采购报批审批手续。另一方面是一些单位不严格履行法规要求,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缺乏规范意识,既不经主管部门批准,也不进行科学评估,提前报废,随意处置,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浪费,糟蹋财政资金。对购入、盘盈等增加资产不入账,对盘亏、转让、报废等处置的固定资产在审批手续不齐全的情况下就自行入账或冲账,使国有资产管理缺少宏观控制和调配。
(三)资产使用效率低
首先,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购置预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夸大资产购置需求,为了本单位自身利益盲目扩大购置资产规模,甚至出现购置攀比的不良风气,力争超标购置,而不是立足于实际需求,罔顾国有资产购置原则和要求,造成所购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其次,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配置不均衡、不合理,有的单位重复购置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单位确实需要但无法完成应有的采购;再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违规“公转私”和“非转经”现象依然盛行,部分单位在国有资产“公转私”后宁可让这些资产闲置,也不愿物尽其用或者让给其他真正有需求的单位,国有资产就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冻结”和浪费。
(四)资产管理缺少行政监督
我国国有资产实行“财政部门综合管理、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具体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前两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难以真正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家底,使得资产管理的行政监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在具体的管理环节缺少必要的行政监督。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是行政监督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部分监督环节工作难以落实,造成部分监督环节缺位;其次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规避行政监督,不惜采取违规手段应付检查。如少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记录不完整、甚至缺失无法查证现象并不鲜见,这给行政监督工作造成很多障碍,现实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避开行政监督,随意管理本单位的国有资产。
(五)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已经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正规化管理起到了重要指导与推动作用,但这些法规只是从制度和宏观层面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和要求,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细则对操作层面的规定不细致,如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中的部分操作细节缺少管控。总体而言,我国尚未形成能够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体制改革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体系,尤其在管理绩效评价、资产处置(特别是对“非转经”和“公转私”的过程管控)等方面,需要在法规细则上进行细化与加强。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培树责任意识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思想认识。单位领导要首先要在意识上认识透彻,在行动上做出表率,和全体人员共同学习领会相关政策法规精神,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将国有资产管理的教育、审核和监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位员工,将国有资产管理教育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同员工切身利益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严明奖惩,全员参与,培树全员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二)科学预算,落实招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科学编制预算是各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合理、高效、节约配置各种国有资产的重要前提;落实招标制度可实现对资产采购环节的过程监督,通过公平竞争降低财政开支,防止腐败发生。各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要, 科学编制预算,不攀比,不浮夸,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预算,编制预算时要参考存量资产可用性情况,本着节约,实用,适用等原则进行科学预算。在资产采购环节,严格落实招标制度,降低资产采购成本,使财政资金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考核,努力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三)统筹配置, 物尽其用,提高资产利用率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统筹配置与管理,建立科学可行的资产绩效评价体制,统筹配置, 物尽其用,提高资产利用率,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在资产使用环节,可以在单位内部、单位之间采取资产横向调剂、交流协作等方式使资产的价值得以充分利用,从管理层面形成资产横向交流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交流平台;在监管环节,建立资产利用定期巡检制度、评估奖惩制度,对少数单位“购置即闲置”等违规做法进行处理,奖励资产利用先进单位和个人;在资产处置环节,重点加强对低价处置,就地报废的监管,建立更严谨的报废审核制度,杜绝将尚有较高使用价值的资产报废或低价处置。统筹配置,物尽其用,提高资产利用率。
(四)立足自身,全程管控,搞好内部监督审计
单位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立足自身,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编制文件记录,明确要求,形成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遵,违规追究。在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做到全过程的审批、记录、监督管理,进行全程管控,通过不定期检查,层层把关,搞好内部监督审计,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单位内控程序。
(五)健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达到标本兼治
整体而言,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尚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因缺少相应的执行措施和配套支持政策,导致这些法律法规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体现,尤其资产全过程监督管理、横向资产交流以及奖惩机制等方面,缺少可行性细则和执行依据。主管部门从外部加强法规建设及细则制定,单位从内部强化管理流程和执行细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细节管理、全程管理、综合管理,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达到标本兼治。
三、结束语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水平,节约财政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其他行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梳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梳理问题,思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建议,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任爱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税2011年第1期
[2]林杰.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知识经济2010年第12期
[3]朱振明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原则与措施[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年第3期
[4]顾丽军.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改善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第5期
[5]王淑贞.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12年12期
[6]王创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年2期
[7]倪杰.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财会2008 年第2 期
篇5
(一)增加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职责。
(二)增加区级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管理职责。
(三)增加区属议事协调机构设立、变更的审核职责。
(四)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查研究、机构编制宣传、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督查机制等职责。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统一管理全区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各人民团体机关,区委、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区政府派出机构和街道办事处的机构编制工作。
(二)拟订全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审核区级机关各部门的职能配置意见;协调区级机关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参与市级各部门与区级各部门职责分工的协调工作。
(四)审核区级机关各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
(五)拟订全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审核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结构比例、经费预算形式等机构编制事项。
(六)负责区属议事协调机构设立、变更的审核工作。
(七)负责区级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的管理工作。
(八)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依据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组织实施区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监督检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执行情况。
(九)参与有关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和方案的拟订工作;承办报送区政府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涉及职责任务、机构编制内容的审核、修改工作;规范、审核区政府各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的审批事项,参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十)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运用机构编制与行政经费预算挂钩的管理办法,控制机构编制膨胀,精简机构和人员。
(十一)负责经批准设立、撤销、合并、更名的区级机关、街道办事处和事业单位印章的刻制、启用和销毁登记工作。
(十二)负责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工作。
(十三)承办区委、区政府和区编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内设3个行政科室:
(一)综合科
负责区编委会等各项会议的组织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负责经批准设立、撤销、合并、更名的区级机关、事业单位印章的刻制、启用和销毁登记工作;负责全区机构编制工作的宣传、培训、信息交流工作;负责全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人员管理工作;组织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工作;负责机关干部人事、工资福利、保密机要、档案管理、财务和后勤服务等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目标责任综合考评工作。
(二)行政机构编制科
拟订区级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审核区级机关、街道办事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并监督检查部门和单位的执行落实情况;负责区级机关各部门之间职责分工的协调工作;负责区属议事协调机构设立、变更的审核工作;参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负责区级机关编制实名制管理。
(三)事业机构编制科
拟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负责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结构比例、经费预算形式等审核工作,并监督检查单位的执行落实情况;负责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
四、市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主要职责
拟订全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依法组织实施全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利益;监督检查全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承办登记管理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负责全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宣传、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工作;负责全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信息统计工作。
篇6
20xx年河南机关事业单位大改革《规划》中提出,河南省要健全公务员分类管理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十三五期间,河南将完善聘任制公务员制度,制定聘任人员管理办法。按照国家部署安排,推动市级以上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公务员的招录方面,河南省将制定《河南省公务员录用面试工作实施细则》,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公务员统一考试录用常态机制。
公务员交流机制也会得到完善,探索全省公开遴选公务员办法,进一步畅通和规范基层公务员的上升通道。
对于贫困地区的公务员,河南省将按照有关通知要求,科学编制考试录用计划,适当放宽录用资格条件,努力缓解基层一线用人难、留人难与新录用公务员流失快等问题。
河南省将全面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其中提到要推进公开招聘制度全覆盖,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数量占新进人员总数的90%以上。
同时还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管理,指导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度,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全覆盖。推行竞聘上岗,研究制定竞聘上岗制度,将竞聘上岗作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选拔聘用的主要方式。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要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进一步优化工资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工资在工资中的比重。
同时,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河南省落实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乡镇工作补贴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做好我省法官、检察官薪酬制度改革工作。
《规划》还提到了一点,就是探索建立工资调查比较制度,调控地区工资差距。结合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工资管理,规范津贴、补贴发放,缩小工资差距,积极稳妥推进工资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河南省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部分地方开展试点,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或半失能人员化解因必要的生活照顾和基本医疗护理带来的家庭经济风险。并将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贫困家庭子女读技校有好政策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将对全省公办技工院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学生免除学费,为全日制正式一、二、三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金。
评职称向农村和基层倾斜
河南省对县级以下单位在职称申报时外语不作要求,对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实行同样的结构比例标准,降低农村学校评价标准,引导农村教师留在基层。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36
随着现代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在全部事业单位推行了岗位设置工作,事业单位原有的员工工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国家提出了进行绩效工资改革。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0年起我国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有一个核心指标即多劳多得,事业单位在分析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制定绩效分配细则,根据职工的劳动成果及业绩来发放工资福利待遇。推进绩效工资制度,首先要对岗位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岗位所需要的技术高低以及劳动强度和风险等确定劳动者的绩效分配比例,简单来理解也就是说员工的劳动报酬是由员工对其岗位的贡献水平来决定的。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员工工资收入中最为灵活的一部分。员工的劳动报酬可以直接的通过其业绩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使得能者多劳,进而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此外,由于很多工作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完不成的,有了绩效工资制度的督促,员工就会认识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性,这样在无形中加强了单位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凝聚力,提高了事业单位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1事业单位工资构成分析
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包括基础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三部分。每个工资构成部门对职工具有不同激励作用。岗位工资体现的是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及学历要求;薪级工资体现的是职工的工龄;绩效工资体现职工的业绩和能力;岗位津贴根据岗位实行动态管理机制。为了倡导多劳多得的用人激励导向,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基本工资制度的基础上,灵活制定绩效分配方案,总收入同工作成绩直接挂钩,但是不能突破人社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按照规范程序和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做好备案。
2绩效工资的实施策略分析
2.1广泛调研基础上,制定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具体为首先召开职工大会,由各层级员工代表组成绩效工资考核小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要体现民意,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因岗设事,因事定绩效,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进行量化和细化。绩效工资方案要在职代会上反复讨论、修订,为了确保可行性和权威性,还要出台正式文件经院领导批准授权实施。
2.2合理设置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为了确保职工得到基本收入,同时也能给单位一定的灵活性来奖励先进者,这样的设置是十分合理的。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所占比例,事业单位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按人社部门核定的标准按月发放给职工个人。奖励性绩效工资按照优绩优酬和能者多得的原则,在人社部门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内,以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细则为标准实行量化考核分配并发放。
2.3确保绩效考评的严格落实
职工代表组成的考核小组人员名单应该公示,同时及时公开考核办法。每月按时对每个职工进行绩效考核,在网络及单位通知栏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财务部门根据每个人的业绩发放相应的待遇,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正向激励和导向作用。
2.4加强职工思想沟通与交流
进行绩效工Y考核出现误差在所难免,政策推进过程中也会出现不恰当的地方,因为这会直接影响职工的收入水平。因此,在严格审核不断优化分配方案的基础上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让职工清醒的认识到,事业单位已经走向了现代管理模式,不能等靠要吃大锅饭了,要按劳取酬,只要职工能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绩效考核工作,就能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正常开展。
3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成效分析
3.1有利于事业单位推进岗位设置科学化、合理化
合理的岗位设置是建立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岗位不同那么劳动技能和职责必然不相同。对现有岗位进行科学分析,采用从下而上的方式制定岗位说明书,这既是个人的行为准则也是绩效考核的依据,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制度,才能做到因岗设事,岗变薪变。
3.2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内部管理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广肯定注重职工的价
值,通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能有效激励职工工作热情。事业单位只有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发挥自主管理的能动性,强化的内部规范管理,才能使绩效工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3.3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积极性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分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一个缺乏驱动力的分配模式,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必须进行自我革新,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必须将收入与服务质量、个人贡献等挂钩。职工收入取决于劳动量、劳动质量,有利于打破长期为人诟病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分配模式的弊端,实行绩效工资后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自进一步扩大,可以给事业单位以更多的评价权力,一方面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调动了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积极性。
3.4激发职工的工作潜能
绩效工资是职工在单位工作价值的一种体现,每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单位的组织目标也能得到实现,所以说通过绩效考核,一定能激励和引导职工转变工作态度、行为方式,让每位职工充分发挥其技能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众所周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若单位激励措施得当,职工都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最高层次,从这个方面也充分说明,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对单位对个人均有益处。
3.5有利于事业单位人才培育
绩效工资的实施可以加深单位对职工能力、素质水平的认知,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职工的优势和不足,职工层面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学习和自律,提高劳动效率和成绩。单位层面可以通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职工培训计划,帮助职工弥补不足、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4结语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与绩效工资改革可以同步推进,两者具有互补作用,不能割裂开来实施。这两项改革任重而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进应该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其在运行中的积极性应该肯定,其能有效调动单位职工的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政策,进而有效提升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顾芸.探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7,(09):297.
[2]李燕子.新时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创新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6,(01):5960.
[3]徐丽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中的几个难点问题[J].中国农垦,2015,(11):6566.
[4]王化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与发放探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8):126127.
[5]周静.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意义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224.
[6]贾佳.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现状及其策略探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20):221222.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是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法律制度,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基本权利。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养老保险自身的体系框架仍在构建之中。改革与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制度公平性的需要
机会公平与避免剥夺享受成果的权利是社会公平的两项基本原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不同职业之间的不一致性与不公平性,忽视了与总体日标之间的一致性问题。近几年,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单位养老保险也逐渐向社会养老保险过渡,但由于改革方向与改革目标不明确,各人员的待遇差距仍然存在,调查显示,曰前机关单位的退休增长率平均高出企业约5个百分点。因此,只有不断改革现有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差距才会逐渐缩短。
2.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需要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财政支出占GDP的2%左右,并且这个比例也在随着国家经济盼陕速发展而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可见,我国的养老保险财政支出给国家的财政造成了一定压力。财政压力的增加势必会使政府开始消减福利待遇,但一些职员已经习惯了高福利,不想使白己的利益蒙受损失,此种情况必然会导致群众反对政府,影响国家秩序。因此,改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一定程度上也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需要。
3.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的需要
养老保险建立的初衷便是人才的自由流动,一方面为劳动者解除对未来工作的后顾之忧才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劳动者可以在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加可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货币资金的流动,但这一切取决于统一有序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不完全取决于该同的机关事业单位,但它们对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养老保险制度阻碍人才的健康流动,改革便势在必行。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状
1.法律法规体系落后
日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法比较落后.对事业单位而言,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专属法律一片空白,缺乏法律的保障。建立法律的曰的便是通过建立以一套强制性的规则措施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以法律做后盾才可以使大众信服,确保实现改革目的。曰前我国仅仅出台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改革方案迟迟没有小台,改革步伐停滞不前也就成了必然情况。
2.行业差距过大,改革不同步
我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相差较大,改革不能一味照搬企业模式,急于与企业接轨,若这样进行改革,势必会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大幅度下降,影响职员的工作情绪与态度,改革工作必定会受到阻力。此种情况下,若仅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必然会引起职员抗议,若事业单位在改革方面没有作为,也必然会引起行业的矛盾激化,是改革无法正常进行,因此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应直面行业差距过大问题,统一改革步伐。 3.改革利益群体相互博弈 我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一种白上而下进行的改革,可能会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抢夺利益,进行博弈。这样变革过程中必然会使部分人员收益,部分人员受损,冲突不可避免,这样,重整利益的过程中就会放慢改革的脚步。我国事业单位的大部分人员对改革持有畏惧心理,生怕改革后利益减小,因此改革过程中,多数人持观望态度。
三、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措施
1.加快保险制度立法进程
养老保险立法的意义不在于制度的权威规范性,更在于实现责任与权益的合理配置,只有确保实现法制化与制度化才可以实现全社会的公平与对等。对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首先应明确建立法律制度,通过修订规范相关的法律条例统一规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加快保险制度的立法进程,建立统一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2.实现效率与公平相结合
体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与效率是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应取消退休与各种津贴补助,将原有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成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的计发办法。具体应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法,将社会互济与白我保障有效结合,改变养老保险费用仅由国家与事业单位全部负担的现状,充分保障事业单位每一位员工的公平与效率。
3.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缩短收入差距,确保收入稳定,使保险资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便适应不同日标人群的需求。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与补养老保险两部分,基本养老保险主要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而补充养老保险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体现了国家对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的倾斜。
四、结束语
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我国建立统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涉及面较广,所面临的问题也较复杂。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其改革进程,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保障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标准,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各级政府加强财政资金宏观管理,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公共支出效果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财政资金 绩效评价 行政事业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考核财政公共支出成效的重要手段。但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各级政府部门在这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效益水平的提高。
一、当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不足之处
1.尚未建立起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完整的绩效评价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得到立法的支持。我国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还处于改革探索阶段,尚未出台一套完整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制度体系,没有明确专门的评价机构,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法制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2.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应该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和经济效益紧密相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要充分体现客观性与公正性,关键是要制订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与标准。目前,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侧重于专项资金使用的评价,较少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果等问题,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而制订相关的评价指标必须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要掌握各类业务指标难度较大,同时,专业的绩效评价人才非常缺乏,要设置科学、规范与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使评价目标与结果产生背离。
3.缺乏绩效评价的监督环境和对评价结果的约束力。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监督一般来自人大、审计和财政部门三个方面,目前财政监督的范围仅限财政支出本身以及延伸的单位财务,财政监督的内容也只是注重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核,未转向经济性、效益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二是由于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受评价技术、管理水平的制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尽合理,操作上不够规范,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受到质疑,目前的评价结果仅作为支出项目的档案保存,或者项目中的成效、问题与相关责任,还没有同项目执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责任人形成直接的约束关系,使绩效评价工作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不利于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4.缺乏专职的绩效评价管理机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进行,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标准不统一,各部门还没有专门负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管理机构。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对策
1.建章立制,完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在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与绩效评价相关配套的工作规范和实施细则,如《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值设定及考核方案》、《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实施细则》等,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依据、内容、范围、对象、方法、工作程序、结果应用等作出规定,并对各行政事业单位为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和规范,使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确保绩效评价的每个环节有章可循,以减少在具体操作和实施中的随意性。
2.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应该综合考虑项目的整体效应,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一般预算支出科目要求,采用定量和定性指标有机结合,同时纳入社会贡献指标和服务绩效指标,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经济绩效指标。主要从财务指标出发,采用平衡记分卡原理从财务指标、内部营运流程指标和学习与发展创新能力指标角度分析。二是社会贡献指标。主要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劳动就业、可持续影响等。要以社会声誉指标和资本积累率等考核。三是服务绩效指标。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益和服务效率等问题,应从员工职业道德和服务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指标设计
3.创新机制,加强监督。建立和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对行政事业单位及管理层评价、选聘、任免和奖惩的一项重要依据。同时,将绩效评价工作纳入公众视线,接受群众监督。一是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要体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原则,绩效评价好的得到奖励,绩效评价差的得到相应限制和处罚,并实行绩效评价结果内部通报制度,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实效。二是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首先,对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的公共服务项目,评价指标的选择权交给公众,向社会公开征集重点评价指标;其次,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中介机构、评审专家的作用,由他们共同参与评价,以提高评价结果质量和公信度;第三,实施评价结果公示制。对评价项目,其社会效益指标的评价予以公示,由公众投票打分考核。
4.建立专职的绩效评价管理机构。建议成立由人大、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可设在机构编制部门,办公室要坚持以“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确定评价结果,并定期向社会公示。绩效评价委员会不仅要审查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预决算的合规、合理、合法,而且要研究和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管理办法,对评价结果的运用要做出具体规定,以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约束力,逐步将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财预[2009]76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篇10
但由于种种原因,对青岛市同样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央、省驻青事业单位却一直没能参加青岛市当地的养老保险。近期,笔者对中央、省驻青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属地化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中央、省驻青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属地化问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驻青单位特别是驻青科研机构、高校(事业单位)等在对青岛的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培养拔尖技术人才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给青岛带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而有影响力的社会效益。
2003年《青岛市事业单位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市政府152号令)及《实施细则》对青岛市事业单位参保范围进行了规定,其中明确了只有中央、省、部队驻青事业单位及其合同制工和已经参加了青岛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中央、省、部队驻青单位及固定职工可列入我市事业单位保险参保范围。因此,其他中央、省驻青事业单位暂未纳入我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范围。对此,驻青事业单位,特别是科研单位及高校对此反映较强烈。自2007年以来,每年青岛市人大、政协的提案和建议中都有关于中央、省驻青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属地化的议案。可以说,驻青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属地化问题已经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青岛市中央.省驻青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
通过近期对驻青单位、市府督查室等单位、部门的走访调研,笔者掌握的中央、省驻青单位约有101个,主要分为:㈠国家、省职能部门18个单位;㈢大学、大专院校、科研院所25个单位;㈢金融行业监管部门、金融单位25个单位;㈣能源、交通、通讯公司16个单位;㈤大型工业、贸易企业14个单位;㈥部分驻青部队工厂及其他3个单位,共有六大类(《中央、省驻青单位名单》附后)。其中:第一类18个单位均为驻青机关单位,因职工均为公务员,所以按规定只参加我市的医疗、生育保险,不参加养老保险;第三类金融行业25个单位均为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原为行业统筹,99年以后改为省级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第四、五、六类均为企业,已按规定参加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目前养老保险属地化问题比较突出、呼声较高的主要集中在第二类的大学、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有19个事业单位。
经测算,这19个驻青事业单位共有在职人员11400人,离退休(职)人员5742人,在职、退休人员比为2:1,如果参加养老保险,按现行事业单位缴费基数、比例,月缴纳额1136万元,月支付额1511万元,每月收支缺口375万元,年收支缺口4500万元。
19个单位中有13个受益单位(支大于收),共有在职人员9036人,离退休(职)人员4917人,在职、退休人员比为1.8:1,月征收养老保险费910万元,支付养老金1300万元,收支缺口390万元,年收支缺口4680万元,其中受益最大的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年受益约1488万元。
19个单位中有6个贡献单位(收大于支),共有在职人员2364人,离退休(职)人员825人,在职、退休人员比为3:1,月征收养老保险费226万元,支付养老金210万元,收支结余16万元,年收支结余192万元,其中贡献最大的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年贡献43万元。
通过以上测算数据可以看出,19个单位中大多数是受益单位,而近几年来强烈要求参加青岛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正是几个受益较大的单位,而其他几个贡献单位从没有主动提出类似要求。
三、驻青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属地化存在的问题
中央、省驻青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社会保险政策限制。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尚未出台,国家、省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没有统一的政策,中央、省驻青事业单位的未来走向难以确定。另外,青岛市第152号令没有将驻青事业单位纳入青岛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如要纳入需修订政府令。
二是现行财政体制的限制。上述驻青事业单位如果全部纳入我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将形成较大的基金收支缺口,而且基金收支缺口会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调整而不断加大。由于目前国家、省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没有统一的政策,中央、省驻青事业单位经费渠道又分属不同财政,基金缺口该如何解决,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况且青岛市的地方性政策很难对驻青事业单位形成较有力的约束,可能会出现因受益单位积极参保、贡献单位不愿参保而加大了收支缺口的问题。
四、下步工作计划与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