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农村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快新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快新农村建设

篇1

关键词:新疆农村建设 推广新农村模式 问题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党和政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新疆因为环境以及经济水平所限,新农村在新疆的推广面临着种种主观客观上的问题,如:绿洲生态环境脆弱、市场发育迟缓以及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在新疆推广新农村模式的最大阻碍。

一、新疆农村建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农村居住环境偏远

新疆农村聚集地一般都在大陆深处,比较偏僻,因为居住的是绿洲环境,所以生态结构单一,容易遭到破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回出现问题:首要矛盾就是脆弱单一的生态黄静能否承载逐渐变大的开发力度;地处偏僻,导致交通运输成本过高,随着生产工业化的加快,产品销量与内部市场之间的矛盾。这两方面的矛盾混已经成为阻碍新疆农村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

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低下

新疆总体发展还是很快的,但产业链程度较低、产品单一以及市场竞争力低的问题还在阻碍着新疆经济的发展。这些具体表现的方面有:产品大多数技术含量不高,经过精细加工的产品不多,再向外地销售的产品中,除了少量的石油以及石化产品以外,其余的普遍是小规模作坊式的生产,彼此间的联系也不紧密,很难形成独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这也导致了市场销路的扩展难度增大。对于副业的重视程度不高,第一产业在很多贫困县里依然占着主导地位。

3工业水平发展能力低下

新疆地区由于工业起步的时间比较晚,导致发展壮大的难度很大,不能对农业做到很好地反哺,中央直属的大型企业在新疆的现代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其他的经济成分很难进入其中,计划单列是生产建设兵团所采取的措施,体制的分割造成了较为麻烦的局面,与之相比,新疆的地方工业难免处于被压制较为弱势的地位,对于劳动力的吸引以及产业链的优化方面很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眼下新疆各地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都在大力发展融合性经济,融合型经济的出现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双赢共赢局面,但因为体制分割局面的存在,地方工业反哺农业的难度依然很大。

4城镇化水平进展迟缓

新疆属于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因为自然环境的问题城市的密度很小,而且城市分布的也非常散。绿洲样式的村落分布导致新疆农村城镇化进度严重迟缓,城镇水平发育迟缓以及规模过小,对附近村落的经济带动不是很明显,很难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5农民整体素质水平偏低

因为历史原因,新疆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新知识技能的推广难度较大,一些新的生产技术再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上较久,很难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农民的眼界也不宽广,小富即安是大多数当地农民的观念,缺乏积极的进取心以及不断变强改变生存环境的意识。

二、针对新疆农村问题的解决措施

1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1.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大力推进粮食、棉花、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按照粮食区内平衡, 略有节余的原则, 推动粮食供求由小区平衡向大区平衡转变, 加快调整粮食生产布局;巩固发展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 以品种优化工程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建设现代优质畜产品基地,突出抓好优质牛羊肉、奶、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 积极发展农区和城郊畜牧业, 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畜牧业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 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1.2加强科技创新和普及推广, 依靠科技增收。围绕粮食、棉花、特色林果、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 认真抓好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农业节水、防灾减灾、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重大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 扩大龙头企业规模。积极培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品牌, 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带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依靠市场开拓增收。要树立和运用大市场理念,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稳定扩大试点范围, 建设连锁化;农家店五要作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依靠发展劳务经济增收。

2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1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和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重点要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和着力解决农民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大灌区以节水增效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力度, 完善灌排配套工程。加快农田排涝和中低产田改造, 对节水工程和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给予适当补助;

2.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要组织实施好新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稳步推进农田林网化, 加快启动准葛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及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湿地保护工程, 不断巩固和完善新疆绿洲生态屏障。提高农村供电能力, 改善农村用电条件, 保证农民用电稳定安全。鼓励支持新疆边远地区发展太阳能发电、风电和小水电, 提高农村牧区用电覆盖面; 加大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在自愿的前提下, 推动农牧民的集中居住, 降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改善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加快发展公共社会事业

3.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重点, 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成人教育。鼓励农牧区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努力提高农牧区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开展对农牧民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城市的教育培训资源, 根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变化和用工单位的需求, 认真组织好农民务农技术培训、务工和其他服务行业就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

3.2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 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网。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社会救助制度, 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总体水平,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4推进农村改革建立新农村保障体系

4.1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要改革完善,积极稳妥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对于有条件的地方或者地区鼓励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对于种植养殖养大户以及家庭农牧林场给予有条件的支持;在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的基础上, 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问题以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4.2农村各项改革需要深化,对于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只要有合法稳定的收入就应该到居住地登记户口,户籍管理办法应实行城乡统一;可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户口变更后;只要农民生活稳定,对于土地使用权就可以一定程度的促进流转,还能促使产生更多的种植养殖大户,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户籍改革实行一元户籍制度;发展拥有当地特色的产业经济,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结语

党和政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新疆因为环境以及经济水平所限,新农村在新疆的推广面临着种种主观客观上的问题。只有解决掉当下新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展开,促进新疆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增加,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娟.我国西部地区农户金融服务需求研究[D].重庆大学.2009

篇2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业;新农村;乡村振兴;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所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其以农村地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为载体,可以向游客展示更多的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农业生产,所形成的休闲观光产业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农村经济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农村地区不断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尝试将农村地区的环境、文化等要素紧密联系起来,统筹规划,以此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目前来看,全国各地的休闲旅游农业均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就,但依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旅游产业同质化严重,所形成的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这些现存问题,进一步明确和掌握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策略尤为关键和必要,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文章重点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探讨怎样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1严格秉承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原则

休闲旅游农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始终秉承一些基本的原则,并不断增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总的来说,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严格遵循以下三点原则。(1)生态环境是休闲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必须始终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无论是开发前还是在发展过程中,均要对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与论证,有序、合理、有节制地去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另外,从哲学角度来说,环境开发与保护既有矛盾,也有联系,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合理利用当前的生态资源,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去破坏生态资源,而是要始终确保发展可以与自然协调统一。(2)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有着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这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诸多的政策,包括用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服务等,同时严格按照统筹谋划和上下联动的思路,不断扩大休闲旅游农业的影响力,形成一些特色品牌。(3)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不断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需要遵循层层推动落实、层层落实责任和层层开展督导的原则。在层层推动落实方面,要始终凸显出休闲旅游农业的特色,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落实政策文件,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可以发挥出优势,促使休闲旅游农业落地生根;在层层落实责任方面,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力度,并形成责任机制,将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权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身上,确保日常工作的高效落实;在层层开展督导方面,考虑到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因而要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年前有计划、年中有落实、年终有考核的督察机制。

2创新休闲旅游农业的开发与设计模式

结合现阶段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特点,在创新休闲旅游农业开发模式时,可以优先考虑发展“公司+农户”模式、“农户+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开发模式这四种。以“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为例,由当地政府负责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由旅游公司负责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由农村旅游协会专门组织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事业中,包括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住宿餐饮提供等,由旅行社负责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再以“农户+农户”模式为例来说,有很多农户对外来企业参与到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中存在着顾虑,不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或者土地交由企业来打理,相反更信任示范户。基于此,农村地区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尽可能地去树立多个示范户,形成特色发展区和合作关系,将更多的农户集中起来,增强“农户+农户”模式的发展能力。在休闲旅游农业设计模式创新中,可以进一步发展个体农庄、主题农园、产业庄园和企业庄园。以主题农园为例,可以考虑大力发展教育农园、租赁农园和市民农园,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事业紧紧结合起来,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创新发展模式。再以产业庄园为例,在打造现代化的农庄时,可以将生产、销售、交流、教育、旅游和研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特色化的发展路子[2]。需要注意的是,所形成的产业庄园要充分体现出产业化的特点,同时可以满足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随着近年来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农家乐、特色村寨和民俗村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去设计乡村旅游开发形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将智慧化旅游产业理念引申进来,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良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政策

休闲旅游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依赖于党和国家所出台的政策文件,这也是确保休闲旅游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抓手,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总的来说,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重点落实用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服务、品牌创建五个方面的工作。(1)用地政策: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执行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自办和入股等方式来经营管理休闲旅游农业,尝试将休闲旅游农业所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向休闲旅游农业供给更多的林场和水面资源,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财政政策:当地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去整合财政资金,将有关于乡村发展的资金倾斜于休闲旅游农业,尝试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的方式来加大财政支撑力度。除此之外,对于融资模式也要不断地去创新,尝试应用PPP模式、“互联网+”模式,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休闲旅游农业中来。(3)金融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去扩大信贷范围,帮助休闲旅游农业主体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另外,要不断增大对休闲旅游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3]。(4)公共服务:当地政府要考虑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城乡发展的大系统中,打造基于休闲旅游农业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建立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的监管规范。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计划,为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培育更多的优质人才,以此全面提升休闲旅游农业的公共服务质量。(5)品牌创建:通过“点、线、面”的方式来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点”上,要继续推介美丽休闲乡村;在“线”上,要主动去发展基于休闲旅游农业的景点线路,并做好沿途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在“面”上,要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特色村镇。

4落实休闲旅游农业的园区建设工作

目前来看,全国各地的休闲旅游农业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园区的建设工作,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包括观光农业园、农业公园、教育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以其中的农业公园为例,当地政府可以考虑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将农业生产场所、休闲旅游场所与农产品消费场所打造成片,还可以考虑发展一些特色性质的文化活动,比如写作、写生、摄影。再以其中的森林公园为例,要把握好三个要素:一是确保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二是确保地形多变、林地开阔;三是拥有奇石、溪流和山谷。将这三点要素紧紧结合起来,打造系统化、生态化的农业复合生态群体[4]。另外,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上,可以将林、果、渔、菜、花结合起来,打造别致的生态景观,便于人们更好地去休闲、度假、野营和避暑。教育农业园和民俗观光村也是当前休闲旅游农业可以大力发展的形式,尤其是教育农业园属于一种新型的发展形式,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具体来说,教育农业园可以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所打造的农业经营形态既可以陶冶游客的情操,也可以丰富游客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带动休闲旅游农业的上下游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法国的教育农场、我国台湾地区的自然生态教室均是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民俗观光村这一发展形势非常依赖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情怀,深圳的民俗文化村在这一方面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发展民俗观光村时,要充分考究当地的文化和民俗风情,为游客展示更多富有特色的乡土风情,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赢得更多的回头客。

5结语

新时展背景下,休闲旅游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效,呈现出更强的生机活力。为进一步落实好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与管理工作,始终秉承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原则,牢牢依托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有序、合理、有节制地去发展休闲旅游农业。鉴于当前阶段休闲旅游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后续要进一步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路径的探索力度,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中去,增强休闲旅游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服务能力,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竹.农业休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4):137-138.

[2]王爱忠.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路径探索——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4):42,158.

[3]李建云,任国柱,李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与管理[J].新农业,2020(9):77-78.

篇3

一、枣强县农业机械化概况

枣强县是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以来,农机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机械从小型机械向大型农机具过渡,农机大户呈快速发展的势头。截至2009年底,农机总动力达38.7万千瓦,拥有拖拉机13868台,其中大型拖拉机653台,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449台,农机大户农机具配套比达到1:3.5,拥有其他农业机械及农机具4.8万台(件),现有农机大户348家,农机大户作业量占全县农机作业量的60%以上,农作物的耕、耙、播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二、以农机具补贴为契机,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加快农机大户发展

枣强县农业局通过在县电视台举办新技术讲座,赶科普大集发放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宣传资料,扶植和培养农机大户示范、带动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近几年,枣强县农业局通过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加大了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示范、应用。先后推广了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振动深松机、秸秆压块饲料机、节水穴灌播种机和玉米联合收获机等,极大的提高了我县农机化装备水平,加快了农机大户的发展。

农机大户经过多年的经营,农机购买力相对较高,开拓意识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此在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时,农机大户能够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像恩察村的农机大户张世营主动示范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刘郝村的马景卫带头示范推广玉米收获技术。他们依靠农机新技术作业年纯收入从每年的2~3万元达到5~6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农机致富状元。

三、规范农机配件市场,保护农机使用者的权益,为农机大户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农机维修执法队定期深入农机维修、配件供应门店进行拉网式排查。对从业人员没有职业资格证的限期办理,否则一律不准从业,对农机维修配件供应点定期进行年度审验。重点查处假冒伪劣不合格配件。

近几年来,为规范农机维修配件市场,农机维修执法队采取集中治理和日常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办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100多个,办理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54个,配合工商、质监部门,查处无合格证配件门店1家,限期整顿3家。通过整顿培训,使农机维修配件门店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有效的净化了农机维修配件市场。农业局把配件种类较多、信誉较好的农机配件门店汇总成农机配件服务信息一览表,发放到机手手中。机手在农忙时只需一个电话,就可把配件送到作业现场,受到农民机手的一致好评。

四、加强农机培训与技术服务,扶持、引导农机大户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

当前,农机大户已成为农村经济结构中一种独特的经营形式,他们的作用不只是在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中得到实现,而且在三秋生产跨区作业、冬季农田水利工程以及道路运输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枣强县农业局通过举办农机培训班,组织三夏、三秋跨区作业,使机手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收入也翻了一翻。三夏期间农业局成立巡回服务小分队,携带检修工具,深入田间地头、场院,帮助机手检修机具,向机手发放“服务卡”、“平安农机”倡议信等资料,办公室设有专人值班,随时为机手提供信息及技术咨询,使外地前来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手就像回到了娘家,可以安全放心的作业。农业局通过多措并举服务三夏、三秋,使一批农机大户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五、开展安全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篇4

以民为本利民为先

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xx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xx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为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以增加农民收入、改进生产方式、提升生活环境、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突出村镇规划、产业发展、班子建设等工作重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做好产业发展、新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知识化工程等打基础、管长远、增强后劲的工作,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质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我市深刻理解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的四个特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一是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坚持持续推进。在及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新农村建设长效性、持久性的宣传,正确处理点与面、阶段性工作与长期性工作的关系,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二是把握“五新一好”的统一性,坚持统筹开展。从工作一开始,就把“五新一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做到互相促进、协调推进。三是把握“五新一好”的前瞻性,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和专家制定了年度规划和长期规划,对“五改”“五通”“五化”分别作出较为科学的规划,并使之具有操作性与前瞻性。四是把握“五改”“五通”“五化”的阶段性,坚持重点突破。从最贴近农民生活的“五改”“五通”“五化”建设这一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事情入手,让农民直观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从而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

在立足强化工作力量、保证工作质量和加快工作进度的同时,我市按照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阶段性重点,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点线结合,统筹兼顾,促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1、以新经济组织为纽带,加快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引导各类种养大户、运输大户组建各种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如绿化村组建了“xxx水果有限公司”,果业面积达2万多亩。该公司将果业销售与农民培训、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了水果经营、果技服务、修剪、嫁接等专业队伍,做到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无公害果品标准生产、统一销售,并提前、产中、产后全套服务。

2、加快城镇化步伐,以辐射带动农业的发展。发展小城镇建设,一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功能,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力、带动力。在实施城镇和村落规划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山形地势,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既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又充分考虑了邮政、电信、商店、广播电视、医疗、教育、娱乐等功能设施;既有可行性,又有前瞻性;既有利于群众生产,又有利群众生活。在规划实践中,探索出了自然村落型、中心社市型、田园农户型等三种村落社市模式,并免费提供图纸供农户选择。这样,有效改变了规划建设中“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房、不见新貌”的现象。如绿化村,充分依靠“桃花谷”,规划了别墅型“农家乐”。二是下大力气制定和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吸纳民间资金向城镇集中,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能人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三是变灾害为机遇,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农村的经营大户、有钱的农民吸纳到小城镇来,把过剩的劳动力引到城镇来务工经商,发展服务业,带动农村的发展,促进繁荣。

3、抓好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着重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摒弃存规陃习。做到“五化”、“五通”、“五有”。“五化”即美化(内外墙抹灰、外墙涂料)、硬化(铺设混凝土的村内道路)、净化(实现家家户户“一池三改”,建有沼气池、卫生厕所、卫生厨房,实现人畜分开;村内建有下水道、垃圾池)、绿化(村内有公共绿地)、亮化(有路灯)。“五通”即村村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闭路电视。“五有”即:支部活动有阵地、干部工作有报酬、提升素质有远教、组织运转有经费、集体发展有路子。全市把绿化、绿荫2个村建成生态文明示范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大力推广实用、实惠、农民乐意接受的沼气池无害化户厕。加快改水步伐,采取群众为主,政府补助等方式,为群众安装自来水,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安全饮水问题。以通村水泥路建设为契机,统一规划,科学设计,侧重路基,完善路面,乡村行路难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另外,立足农村实际,采取聘请保洁员制、有偿服务制、推选专人负责制等方式以及垃圾归池、垃圾归园、垃圾归栏等几种垃圾处理方法,着力提高卫生环境质量。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完成村道改(扩)建30余公里,6个行政村(社市)通水泥路。实施改水工程6处,惠及农民310余户1300余人,98%的村组达到安全卫生的改水要求;完成户厕改造310户,拆除破旧厕所300余间,拆除猪牛栏280余间。通过这些工作,增强农民生活环境意识,努力建设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农村生活环境。

4、以“空心村”改造为载体,构建农村社市新面貌。针对农村存在一户多宅、“空心户”和有钱无地建房的现状,我市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坚持一户一宅制,同时采取减免审批费用等有效措施,合理流转旧宅基地。对符合“空心村”改造且群众有改造需求的村庄,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和提供建房图纸,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具体实施,进行宅基地置换、统一拆迁、放线、完善配套设施等,推进了“空心村”改造。同时,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探索采取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解决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问题。一是农民以合理的方式把土地出让给经济能人,能实现双赢。经济能人通过承租等方式获取土地实现规模生产,如大规模发展桃、梨、蔬菜、花卉等。因为规模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力承担者,就会“反聘”这些农民当工人,给他们发工资。农民除了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外,还能获得工资,所得的收入远大于自已耕种的土地收入,这充分体现了产业化经营的价值导向。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推动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5、以人为本,大力实施新农民培训工程。针对当前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和创收面临着许多困难的现实情况,我市扎实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确定了以养殖、种植、加工、劳务输出等四大类就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了农民知识培训点、村级教学基地、村小组科技推广示范户和企业技能培训基地等农民知识化培训网络。由政府出资,免费培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与一般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田间技术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农民参学、参训的效果。一是积极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离土离乡闯富路,促进以工补农、以工富农、提高非农收入水平。二是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努力实现由个人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由盲目松散的无序流动向计划紧密的有序流动转变;由季节性输出向常年性输出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就业转变。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每年举办培训班10期以上,培训农民600人以上,帮助1500人以上转移到城镇或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时,积极搭建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三、创新机制,转变职能,完善新农村建设管理方式

我市建立健全科学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注重长效管理,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一是建立农民主体机制。在新村规划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在村镇建设上,由农民自主组织实施空心房、厕所和猪牛栏的拆迁,自主商量投资建设改水、改厕、改路。在村镇管理上,尊重农民意愿,实行自我管理。二是建立扶持机制。实行以奖代补的扶持机制,在“空心村”改造、产业发展、新经济组织建设等方面出台鼓励民资发展的政策,在改水、改厕、改路上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农民投资改建,进一步调动了镇、村、组和农户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除对工作开展好、成效明显的村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挂点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物质奖励外,还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班子、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新农村建设的体会

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有利于农村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村民主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整体、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1、科学决策是先导。在广大农民逐步富裕起来、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他们心里想什么、盼什么,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市紧紧把握广大农民渴望与城里人一样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心态,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决策,既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又顺乎民心,合乎民意,统筹了城乡发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蕴藏在广大民众之中的伟大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了。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策导向作用,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依靠农民,发动农民,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大投入是保障。我市围绕新农村建设活动,全市动员,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全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探索出“七个一点”的筹资办法(村集体和农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有关部门和包村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市场运作省一点,银行贷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尤其是政府投入在融资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因此参与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据统计,2005年我市财政安排了70余万元专项资金,包村扶村单位出资6万元,发动社会力量捐赠3万元,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工作。

3、规划先行是前提。过去,由于对规划工作不重视、规划起点不高以及对规划实施不够严格,导致农村村镇功能市分不明确,项目建设和建设住宅随意选址,布局混乱和各类资源浪费等现象。此外,有些农民观念落后,迷信“风水”,不愿到规划点建房,也影响了村镇的综合发展。为此,我市始终把规划作为村镇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首先绿化村、楼纳村、绿荫村、木陇社市、顶效社市、马别社市进行规划建设,然后逐步规划好其它2个村,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吸引农民主动进入规划点建房。这样,既提高了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又强化了村镇的聚集功能,还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篇5

[关键词]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新农村 建设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中,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所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如何理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在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水平。这种综合产出水平是可以考核衡量的,表现为三种形态:一种是农产品的物质形态,即粮食、油料、肉蛋奶、蔬菜等物质实体;一种是农产品的价值形态,即农业产值、农业收入等用货币计算的等价物价值;一种是为人们创造的生存和生活的生态。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的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大效益的合力。

二、当前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善。但是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一是耕地和水资源短缺。我国耕地总量逐年减少、质量有所下降。渔业资源环境衰退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加上水资源短缺,8亿多亩有灌溉条件的耕地,每年有1亿亩左右不能得到灌溉。三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较低,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四是农业建设资金投入缺口较大。1998~2007年10年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绝对数不断增长,但支农资金占中央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21.1%下降到15.2%。同时地方政府缺乏投入农业的积极性,农户持续增加农业投入的能力较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热情不高。五是比较效益较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动力不强。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左右,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六是农业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活力不够。我国农业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低,服务手段弱,综合服务能力差,难以解决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

三、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做倒:一是提高耕地资源产出能力。搞好“沃土工程”建设,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实现旱涝保收,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二是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我国要应用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用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用体制改革整合农技推广的资源和力量,用政策扶持引导农户应用农业科技,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三是增强农产品加工业转化能力。要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每增加0.1,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农民人均增收190元。四是增强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制定建设规划,加强政策引导,明确职责分工。美国治理田纳西流域,在管理体制上打破现有行政区域的限制,强调流域开发的整体性、综合性,成立项目法人机构,按流域范围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形成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日本制定土地改良的长期规划,并按照规划确定不同时期公共财政对农业开发的建设要点,扶持要点应随条件的改变而进行适时调整。巴西的特色是规划和建设农业资源保护区。目前中国土地治理项目设施建成运行之后,由于管理维护资金存在缺口、项目管理不到位,造成了建易管难,造成一部分设施失修、提前老化或者破坏,甚至废弃,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五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政府财政支出政策是最能反映政府政策和政府投资的“指向针”。美国仅17万家大规模农场,仍需要政府每年$ 200多亿。根据韩国新村运动经验,新农村建设也是公共财政惠及农村的具体体现。公共财政应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做好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总体统筹规划。日本土地改良长期计划,重视公共财政的作用,在土地治理项目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上以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投资为主,受益农户适当负担,强化受益农户对设施建设后管理的责任。借鉴美国的经验,在资金投入上要根据项目不同的性质,采用政府直接补助和信贷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同时加大投资整合力度。建议国家应首先制定灾害救济制度。对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给予农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如60%)的补贴,以便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及来年对生产的再投入。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六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直接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还有助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分散的农民面对自然条件、市场经济、公共管制往往束手无策。组织起来的农民有可能有效地应对这三大约束。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都存在农民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社),而且这种组织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迄今为止,在欧美、日本各国的农用物品和农产品市场上,农民合作社与其他非合作社企业制度相比,其市场份额也一直占据着相对优势。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专业合作社)正在并必将成为我国新的农村经营体制的主流形式之一。七是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富民产业”与“生态产业” 发展。富民产业指低产值、低税收、高关联度、高就业、产业链条长的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富国产业指高产值、高税收、低关联度、低就业、产业链条短的产业,如能源化工产业。生态产业指经过自然或人工培育能过提供生态产品的产业,如退耕还林的森林、草地等。

当前要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坚持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基本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贯穿始终。但是中国无农场,美国无农民,中国解决问题也不能照搬别国的制度和理论,必须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参考文献

[1]《北京农业-以色列农业的成功之路》2006年第11期. 作者韩蕴 .

篇6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新农村;互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在2012年1月的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指出要毫不放松的抓好“三农”工作,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成为了河北省省市县三级供销社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前,专业合作社的一般组建形式是,农民入股需交纳一定股金,合作社除按股付息外,对社员交售的产品以及由专业社提供的生产资料实行市场保护价收购和优惠价供应,同时,主要按购销产品数量或金额向社员实行二次返还利润。专业合作社也是企业,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一批专业社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为企业法人,真正成为了市场竞争的主体,使专业社在经营服务中完全可以按照市场化运营,同时按照法律规定,可以依法享有接受国家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支持、资助、奖励的权益。

一、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大作用

(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形成产业结构自我调整的机制。第二,有利于改变政府对农业实施调控的方法。第三,有利于增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动力。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有效抵御农业经营风险。经营农业面临着诸多风险,农业专业合作社依靠自身的功能,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等所造成的损失。

(三)努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农业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制的基本原则订立章程、建立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发扬了互助合作的精神,由牵头人带领一批农民共同闯市场,能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有效提高参与合作农民的收入,实现共同致富,为集体所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了一条积极可行的实现形式。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探索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推进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不断完善乡村社会治理结构。作为一种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在经济上为其成员提购销等全方位的服务,使农户有一种归属感。同时,按照进退自由、管理民主的原则组建合作社,社员能够参与经营决策和内部管理,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社员之间相互合作,集体观念大幅提升,锻炼和提高了农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已经在农村社区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加快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二、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尊重农户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农户的决策行为

农户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体,各级政府在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农户主体地位,首先要从农户角度出发,制定优惠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顺应当地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发展政策,正确引导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另外,利用典型促发展。各级政府应大力宣传典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总结经验,用事实来引导农户,使农户深入了解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使农民真正感受到有利之处,引导和激发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二)加大政府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外部环境

1.政策扶持。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制定与实施能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如在财政、信贷、工商等方面给予优先与优惠等。

2.服务与条件支持。第一,要为农业专业合作社及时、全面、准确地提供各种相关信息。第二,要帮助做好融资、征地、人才培训与聘用等方面的工作。第三,进一步搞好农业水利设施、道路、通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确保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制定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章程。这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首要条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基本原则、组织成员的权力义务、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盈余分配等重要事项予以明确规定。另外,要依据章程所规定的程序,使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四)完善监督机制

要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社会监督主要是发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监督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否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从事经营及社会活动。农村经管部门从业务的角度,对其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内部监督主要是充分发挥监事会和参加农民的监督作用,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加强对经营管理情况特别是财务上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互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改变农户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它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晨嫣.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9.

[2]李克军.正确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EB/OL]. 省略/show.asp?id=1159,2008-12-23.

篇7

一、以强化责任为基础,全力以赴组织攻坚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针对农村卫生难整治、环境面貌难改变的现实情况,制定了《东丰县环境卫生整治三年攻坚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全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成立了整治攻坚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管副县长具体负责,14名县级领导分别包保1个乡(镇)和2个重点村,农业、卫生、财政、畜牧等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任务明确,分工负责,形成了“县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跟踪配合,乡(镇)、村屯组织实施”的联合攻坚格局。同时,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任务纳入农村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定期检查考核,每半年举行一次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拉练会。建立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拨付挂钩,充分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综合整治为主线,切实改善整体面貌 坚持“先抓点、树标杆;汲经验、再铺开”的工作思路,以水源地周边村,公路、铁路沿线村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村为重点,确定了45个村实施攻坚,辐射带动全县整治工作全面开展。坚持边干边总结,探索出了治“十乱”、抓“五化”、建“十有”的工作模式。治“十乱”,即突出整治车辆乱停、摊点乱摆、棚厦乱搭、广告乱贴、物品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等问题;抓“五化”,即着力抓好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等工程;建“十有”,即达到有经费保障、有村规民约、有保洁队伍、有垃圾清运车辆、有垃圾收集点、有美化绿化花草树木、有整洁顺畅的边沟、有完整美观的墙杖、有柴草垛集中堆放点等标准,取得了明显实效。针对资金紧张问题,积极开动脑筋,创新举措,采取了“向上争取一点、县里扶持一点、乡镇补贴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全力破解资金瓶颈。各相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环境整治;县财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年5元标准,设立1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乡镇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经费;各乡(镇)积极筹措资金开展整治,以东丰镇为例,该镇每月拿出4.3万元作为各村保洁员工资,综合其他支出,每年投入环境整治的资金达到70余万元,确保了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坚持整治与管理并举,建立了以乡(镇)政府为主导、村屯居民为主体的保洁机制,14个乡(镇)229个村全部建立了专兼职保洁队伍,镇村卫生环境明显提升。目前,已创建省级卫生乡(镇)10个、省级卫生村32个。

三、以绿化美化为抓手,积极打造生态乡村 坚持绿化美化与综合整治同步推进,以“步步见绿、村村有景,景随步换”为目标,各乡(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见缝插绿,全面对道路进行绿化。村干部带头,积极号召广大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花草,对庭院进行绿化美化。目前,已绿化道路400余条,美化里程609公里;美丽庭院达到4000户,全县各镇村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市级生态乡(镇)3个、市级生态村60个;省级示范森林小镇1个、省级绿化标准化村屯178个。

篇8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第一产粮大省、第一粮食加工转化大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河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高等学府,也是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惟一一所农业大学,有着服务“三农”的悠久历史,为河南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河南农业大学在加强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主要做法是,构建“三个体系”、创新“一种合作模式”、完善“两套保障机制”。“三个体系”是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人才三级培养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一种合作模式”是指建立新型的校地(企)合作模式,“两套保障机制”是构建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科技推广员的行政保障机制和校内保障机制。

构建“三个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学校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与学校研究平台、与地方或企业合作建立的研究分中心等为依托,认真做好科技“顶天立地”工作。学校研究平台主要完成现代农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任务,以源头创新为主;校地(企)合作研究分中心主要完成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的中试、熟化与示范,承担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的任务。

为了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学校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与科研平台,一方面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国家级重点学科与研究平台,吸引培养汇聚一流的农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创造农业科技“顶天”的良好环境。一是学校大力加强了高层次研究平台建设,近年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研究平台相继落户河南农业大学,目前学校共建有、5个省部级实验室、研究中心或基地;二是设立了校内“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拿出专项经费,引导鼓励教师进行科技创新,近3年来,学校在一级学报和统源期刊等刊物发表的高水平论文、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数量每年都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今年学校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在同类高校中成绩突出;三是实施“知识产权强校战略”,学校资助引导申请专利,促进科技自主创新,2006年学校申报专利18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45件,是全省当年专利申报最多的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连续主持承担的“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筛选、鉴定了36个优良新品种,集成组装了7套高效集成技术,创造了小麦15亩连片平均亩产717.2公斤和夏玉米平均亩产1006.85公斤的超高产纪录。为2006年、2007年河南粮食总产连续突破1000亿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河南粮食产量连续四年增长并突破1000亿斤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戴景瑞院士参加浚县玉米实打验收时,评价浚县玉米“创造了15亩连片夏玉米高产的世界纪录”。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给予“粮丰工程”高度评价。该项目受到了国家和省内各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

尹钧教授运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解决了成熟小麦遇连阴雨天发芽这一世界性灾害的技术难题,培育出了抗穗发芽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实现了理论与技术创新,该项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陈伟程教授针对我国玉米生产和育种上长期存在的遗传基础狭窄,品种老化、类型单一,种子质量低劣,综合抗性差等突出问题而开展的“玉米杂交种豫玉22的选育与雄性不育利用及产业化”研究,推动了我国种子行业的变革,获得了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向河南农业生产实际,加快成果转化。学校以学校大学科技园(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农业分园)、校地共建研究区域分中心(试验站)、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通过重点实施承担的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和科技扶贫项目、科普传播工程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将学校的新成果、新技术推广到农业第一线。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承担以上项目达200余项,有近千名教师和科技人员在农业基层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有力推动了河南农业新技术应用和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学校近三年通过与企业合作转让一批兽药疫苗、小麦、玉米品种,转让收入1800多万元。如,豫玉22玉米新品种授权3家种子企业推广,推广区域涵盖了我国22个省区,适播面积约1亿亩,是当前中国第二、黄淮海夏播区第一大玉米推广种,占河南省玉米面积1/3。学校获得品种有偿使用费累计达523万元,三家企业获直接经济效益5.56亿元。

构建三级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

为充分发挥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和辐射放大效应,结合河南发展现代农业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农业人才的需要,着力构筑三级人才培养阵地,由校本部向下延伸,逐级放大,覆盖面越来越宽,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的良好格局。

一是以校本部为核心阵地,培养以学历教育为主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学校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本着适应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学科复合交叉发展、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的原则,于2005年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学科等新专业建设,设置了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强化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融合,形成了烟草、农业机械化、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农工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同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先后4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调整培养方案。在刚刚召开的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学校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作了典型发言并受到了周济部长的充分肯定。

二是以地方教育资源为辅助阵地,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在省农业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河南农业大学农业职业学院,填补了河南农业职业教育的空白,为社会输送农业人才50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依托中等农业学校或职业中专,在全省建立了12个继续

教育站点,每年招收各种层次的成人教育学生约2500人。仅在方城县,河南农业大学通过举办实用人才专科班、村干大专函授班等形式,为方城县培养大专学历基层带头人257人。同时做为中职教师培训基地和河南涉农单位处级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学校为社会培训了不少优秀人才。

三是以田间地头为阵地,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围绕地方农业生产的特色及农业生产技术季节性需求,一方面学校组织“三士”下乡活动(即博士、硕士、学士随专家教授和科技推广项目捆绑式下乡)、“五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一个科技点播台、一条科技“110”热线、一张科技服务网、一批科技副村长和一送科技下乡)、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科普传播等项目,另一方面同地方农技推广机构、地方农业企业等合作开展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活动,在农村进行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9年受到、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

近年来,仅在方城县培训农民达50万人次,9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和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强化培训,全县有2.13万人得到了农民绿色技术证书。涌现出了一批活跃乡里的乡土拔尖人才,留下了一支永不撤离的专业技术队伍。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拓展学生就业创业空间

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有创新精神、开拓能力,懂市场、会经营的创业型人才。为此,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三结合”育人模式,构建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共有150多件作品在全国和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先后两次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并获奖的张翰同学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毕业生的典型代表秦英林。毕业后放弃机关公职,回乡创业,建起大型瘦肉型良种猪生产基地――牧原养殖公司,生猪年出栏规模达20万头以上,带动了当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创新“校地(企)合作模式”,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

学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和其他优势资源为依托,结合河南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地方经济发展,本着双方互惠共赢、双方自愿的原则,选定与学校优势研究方向吻合的地区和企业,建立合作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

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作为国家和省部级研究机构的分中心(试验站),承担部分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的任务;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承担科技成果的试验、熟化、示范任务;作为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相关学科学生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任务;作为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承担基层农业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任务作为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基地,承担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孵化和扶持任务。

在方城县,学校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与方城共同建设了“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方城试验站”(金叶园),该实验站集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为一体,并争取国家烟草局投入资金1500万元,被国家烟草局认证为“国家优质烟叶基地”。在该试验站的带动下,方城县重新科学规划了烟叶生产布局,使烟叶生产向土质肥沃的县域西部转移,烟叶面积迅速扩大,烟叶生产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方城县共收购烟叶668.73万公斤,上等烟比例占42%,公斤均价10.51元,实现烟叶特产税1500多万元,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方城金叶”牌烟叶成为上海烟草集团等全国36家重点卷烟企业的抢手原料,实现了县、乡、烟农收益三满意。在方城的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学校与南阳市签订了“科教寓民行动”协议。

另外,学校在浚县建立了“黄淮海玉米技术区域创新中心浚县分中心”,在温县建立了“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温县分中心”,通过承担“粮丰工程”科技项目的技术示范、推广任务,分别创造了同一块地上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733.66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和同一地块上连续两年实打验收夏玉米平均亩产超吨粮的世界纪录。小麦、玉米是河南省两大优势作物,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两大作物产量对增加全省粮食总产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与信阳固始三高集团联合建立了“河南家禽工程中心科研工作站”,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攻关计划等,使固始鸡的研究开发步入了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的轨道,并形成了“育种中心+基地+公司+核心户+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使企业新增产值16.86亿,新增利润8098万元,带动6477家农户获利1.71亿元,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三高集团也因此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地方优质鸡繁育供种企业。与三高集团的成功合作,也促成了学校与信阳市的全面合作,2007年,校市双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

学校还与大用集团、华英集团合作,在其已有的河南省工程中心的基础上,联合申报了“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提升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河南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河南省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新型乳品的研发、原料乳生产控制体系及奶业科技信息服务为重点,先后完成了“优质原料乳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与应用”、“优质功能性发酵乳工艺技术研究”、“奶牛集约化饲养工程技术及乳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等重大研究课题,成功举办了国际、国内奶业学术会议和技术讲座20次。对提升河南省奶业科技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通过校地(企)合作示范基地和共建研发中心,真正实现了学校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的直接对接,架起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桥梁,促进了学校学科发展,教师的科研方向更加明确,科研成果更具针对性,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学生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完善“两套保障机制”,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完善行政保障机制,建立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在一些建有基地的试点县乡构建了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一学生志愿者(科技推广员)的行政保障机制,架起了学校与地方的“桥梁”,加重行政管理协调的权重,弥补学校事业单位在科技转化和推广中协调能力的不足,也弥补了地方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导致科技棚架的缺陷。在工作中,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要根据当地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学生志愿者参与各种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桥梁”保证了“反馈渠道畅通,服务渠道畅通,协调渠道畅通”,使学校对地方的技术支持不仅针对性更强,而且更具实效。

篇9

农安镇群众村位于农安县城南5公里处,全村耕地面积493垧,总人口2740人。1997年成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998年被省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群众村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敢于引导、敢于决策,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到2008年,群众村蔬菜面积发展到400垧,占总耕地面积的80%,其中胡萝卜300垧,红甜菜、白萝卜、山东大葱等面积发展到100垧,年产蔬菜3000万斤,产品销往长春、沈阳、大连、牡丹江、俄罗斯等国内外市场。

群众村在搞好种植的同时,还以本村的蔬菜资源优势,组织党员干部带头领办、创办小型加工企业9个,修建胡萝卜冬贮保鲜窖580多个,每年可增收300多万元,还可增加100名劳动力就业,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群众村还用蔬菜的副产品发展养猪、养牛、养兔、养狐狸等牧业生产,使规模饲养户达50多户。以主导产业拉动种、养、加工业一齐发展,实现社会总产值2000万元,人均收入6600元,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篇10

科学谋划凝神聚力

清河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项重大决策。清河镇党委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明确思路,科学谋划,反映民意,聚集民智,共同勾画全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蓝图。

一、坚持“工业强镇”战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为重,发展为先,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坚持“工业立镇,富民强镇”战略不动摇,把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心任务”来抓,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清河的头等任务来抓。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再掀发展经济、招商引资的新。

坚持扶优扶大,培植骨干,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新平台。坚持培植骨干企业,实现膨胀发展,重点扶持清河高新、清河建安、甲醛化工、诚昌贸易等支撑全镇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壮大企业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品档次,开阔市场空间,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领航舰”;搞活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重点培植振宇粉业、晨龙米业、润德橡塑等中小企业,出台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在搞活农副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带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生力军”作用,不断完善拉长企业产业链条,形成一个产业搞活一方,一个链条带动一片,实现全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狠抓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切实改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在全镇干部中树立“人人都是政府形象,事事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实行领导包保、下访服务制度,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高质量的服务,加大企业周边环境治理,努力营造“服务优、环境好、创业兴”的局面。截止2005年,全镇共有企业46家,其中12家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运行质量较高,实现销售产值3.8亿元,利税6400万元。新增个体工商户260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360户,从业人员6000多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人。

举全镇之力,聚全镇之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煤、电等资源优势,围绕高新化工、机电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锁定招商引资目标和项目,有重点、有目标的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2005年,全镇共引进项目13个,已建成项目10个,正在建设项目1个,在谈项目2个,招商引资额870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5300万元。其中引进规模以上项目5个,由美国iem公司与长城油公司共同投资2700万元的柴汽油清净剂项目,已于去年7月份落户县经济开发区,目前项目建设顺利。投资千万元的高新公司rp新型高效复合脱硫剂项目和水处理剂项目,市场前景相当看好,去年上交税收突破百万元、投资500万巨星衡器,投资500万的济宁润德科技有限公司,均已投产达标,产品已投放市场。济南广容达科贸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的清河镇食用菌周年化生产项目,已正式投产。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清河镇是一个农业大镇。近几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镇农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农作物增产增效明显,但农民增收幅度不大,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够完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主导产业,也就成了当前及今后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树立“大农业、大发展”意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突出特色、多种经营、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走基地化生产、特色化种养、协会搞活、农副加工企业带动的发展路子尽快实现优势产区和产业带。主要在壮大万亩杞柳、万亩大蒜元葱、4万亩优质无公害水稻为农业主导产业的基地化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培植杞柳产业、大蒜元葱产业和优质水稻产业,形成农工贸一体生产格局,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助推器”。特别是要围绕杞柳产业做文章,培强做大杞柳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兴、绿色、生态产业。二是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农字号企业,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要效益。既发展大规模加工业,也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小企业,发展壮大鱼台县诚昌贸易有限公司、振宇粉业、晨龙米业、鲁西南大米交易市场、清河镇杞柳制品交易市场等一大批农字号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市场流转,把优势农产品做强做大,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业和支柱产业,打造品牌,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坚持“园区经营、名特优发展”,抓好畜禽养殖业。畜牧养殖向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建设完善渔业、家禽、猪、貉为主的四大养殖小区,增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搞好产品深加工,提高园区市场抗风险能力。

三、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注重体现小城镇特色,突出当地特点,搞好全镇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中心镇规划建设要求,镇驻地构建了“三纵(济徐公路、共青团路、)四横(市场路、府前路、文化路、185路)”总体发展框架,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向镇驻地流动。注重发挥镇驻地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搞好以农产品加工、交易、运输等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搞好小城镇规模扩张,建设从新万福河到白马河济徐公路经济发展带。依路建设,依路发展,建设以镇驻地、石集为龙头,以济徐公路为纽带,以农副产品加工交易、餐饮服务等行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带,引导鼓励群众沿路开发,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走廊”。实施“绿亮清”工程,树立城镇新形象。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彻底清除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扔垃圾等脏乱差现象,绿化小城、亮化小城,打造靓丽的新清河。

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和谐新农村

竭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经过二年的努力,投资860万元,硬化路面58.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全镇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70%以上。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新农村“五通”的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进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快生态村建设,依据本地实际,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原则,选择基础设施好、难度较小、群众认识高的村庄进行建设,总结积累经验带动发展。选择5-10个村作为生态示范村,搞好村庄规划、绿化亮化和环境卫生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彻底清除“脏乱差”现象使农村有一个新面貌、新形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节约型水利设施。加大对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公益性基础设施投入,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更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完善治安、民事调解、矛盾化解网络建设,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农村稳定,增强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感,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