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引言
环境问题是全球商业活动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众多的企业将环境改善活动集成到其战略计划与日常运营中,商业组织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绩效之间平衡的压力[1-2]。研究者为研究了如何降低制造业对环境的负影响,提出了将环境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两者的研究集成起来,满足商业需要的绿色供应链。
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提出较晚,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及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3]。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国内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分析。本文综述体系如图1:
图1 研究框架
2.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研究综述
朱庆华等(2005)讨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内涵界定、研究内容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等,为企业实施从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式到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式的转变提供决策支持[4]。董雅丽等(2008)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和特征,设计了具体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提供了一种定量的评价依据[5]。朱庆华等(2005)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质量管理对其的影响,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支持[6]。
叶飞等(2010)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绿色设计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说明绿色设计对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黄国青等(2007)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给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8]。张华伦等(2006)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做出了理论探讨[9]。刘威(2010)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韩志新(2010)引入成熟度理论,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
以上文献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但研究有一定的局限,绿色供应链是社会全方位的集成,在对其绩效评价时难免会有一定的主观性,且有些指标量化时并没有合理的体现出其作用。但其从侧面反映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常见问题。
3.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王能民等(2007)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回顾的基础上,研究了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特征的环境管理模式。汪应洛等(2003)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认为共生原理、循环原理、替代转换原理与系统开放原理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庞燕等(2011)考虑低碳经济环境下,运用钢铁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构建钢铁制造业“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绿色供应链结构。李霞等(2014)认为不断提高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迫使企业重新整合供应链资源,率先在中国开展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并将其逐步推广至上游供应商。李海萍等(2004)论述了生态工业园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并提出了制造业企业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田中禾等(2007)在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其建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提出了关于对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重整与优化的对策建议。
4.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研究方面文献综述
朱庆华等(2009)基于系统观思想,通过对289份企业问卷的分析,勾画动力、能力转换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框架模型。朱庆华等(2010)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压力/动力-实践-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机理进行了研究。郭承龙等(2011)从成本角度探讨林业绿色供应链动力,探讨在整链内追逐更高的利益分配比例正是林业绿色供应链形成的动力源之一。
在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突出显示了针对供应链的协同发展过程中,驱动力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也表明了绿色供应链的强劲动力。
5.结论
综合以上文献研究,目前绿色供应链发展还不完善,但绿色供应链有着强劲的发展力,绿色供应链满足更快、更具有柔性、更有效率和更具有社会责任的商业需要。作为未来发展中供应链的一部分,企业、中间环节角色以及消费者要以绿色生产、绿色运输、绿色消费为基本导向,全力协作,共同经营绿色供应链,使整个供应链快速完善,提高经济效益,达成一定的社会效益,全方位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作者单位:1.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参考文献
[1] Sarkis, J. A St 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 297~ 409.
[2] Khoo, H H, et al. Creat ing a green supply chain[J]. GMI, 2001, 35(Autumn): 71~ 87.
[3] 黄凤文,吴育华.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前景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252-256.
[4] 朱庆华,赵清华.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评述[J].科研管理,2005,26(5):93-98.
[5] 董雅丽,薛磊. 基于ANP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和算法[J].软科学,2008,22(11):56-63.
[6] 朱庆华,耿勇.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统计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5(5):13-19.
[7] 叶飞,张婕. 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绿色设计与绩效关系[J]. 科学学研究,2010,28(8):1230-1239.
篇2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obtain goo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more and more core enterprises of supply chains have implemente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hat's mo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hat evaluates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and instructs enterprises to do relevant work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green supply chain, we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dex system of green supply chain evalu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the gree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Key words: gree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s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横向一体化”思想的兴起推动了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供应链管理侧重于供应链协作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随着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突显,以及公众对绿色理念的深入了解,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协调的重要性。同时,一些企业开始通过协助客户解决环境问题,减少产品和服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来提高环保绩效,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1]。由于外在竞争压力和内在驱动力的共同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环保措施整合到战略计划和日常运营中[2],这些都促使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首次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3],即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国外学者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影响因素、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和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实施。国内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特征、概念模型、运营过程和绩效评价方面。
绩效评价研究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反映绿色供应链管理实际运行的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综合地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效果。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不仅能发现绿色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改进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提供指导,而且也可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提供依据。因此,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始于著名学者Scott D. Jolmso。Scott利用平衡记分卡的方法识别并选择出环境绩效指标,其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学习、创新、增长与人力;企业内部经营;顾客和股东以及财务等五个方面[4]。Hervani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产生的收入特点提出环境收入这一衡量指标,该指标主要表示“绿色”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收入[5]。Tsai和Hung进一步论述了绿色供应链运行中涉及的环境成本这一因素,并提出回收成本=运输成本+存储成本[6]。Pochampally注意到实施闭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制造企业的社会形象好于普通制造企业,所以在衡量闭环供应链绩效评价时引入绿色形象作为衡量企业环境绩效的一个二级指标[7]。
国内对于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多是在马士华教授提出的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指标体系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赵丽娟等根据绿色供应链的内涵和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设计了供应链绿色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讨论了引入绿色度衡量指标后对其他绩效指标的影响[8]。郑任等认为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方位地反映供应链整体绩效,他们建立了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9]。该指标体系增加了信息价值指标和绿色环保指标,以适应绿色供应链系统信息含量大和环保程度高的特点。韩小花等将平衡记分法的思想和绿色供应链的特点相结合,提出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财务、客户、流程、环保和发展等指标[10]。其中“发展指标”体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动因,反映了绿色供应链的未来绩效。曹庆奎等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指标――资源竞争力指标[11],这一指标是对绿色环保指标的补充。绿色环保指标主要测评三废减排效果,而资源竞争力指标主要测评资源利用率,这表明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要减少环境污染,还要综合利用资源。根据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可将其主要研究指标归纳如下(见表1)。归纳的指标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部分二级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
表1中一级指标可较全面的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但二级指标相对较为繁琐,这会增加评价的难度与复杂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考虑进一步精简,力求以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信息,达到绩效评价指标既全面又简约。
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中,有学者从绿色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角度进行探索。朱庆华等学者提出了一套基于绿色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2],该指标体系在后续的相关实证研究中被广泛采用。这一指标体系包括积极经济绩效指标、消极经济绩效指标和环境绩效指标。后来,朱庆华在研究中国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压力、措施和绩效时,进一步完善了之前研究提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的指标体系不仅考虑了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还增加对企业运营绩效的考评[13]。其具体指标体系见表2。
朱庆华等人提出的指标体系虽主要针对绿色供应链核心企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状况。该指标体系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对影响未来发展因素的评价,也未考虑在绿色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信息共享因素对绩效产生的作用。
2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合适的评价方法可以提高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国内外学者根据绿色供应链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评价体系提出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
2.1 网络层次分析法
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是由匹兹堡大学教授Saaty于1996年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的一种适用于非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ANP考虑了各因素和相邻层次之间的影响,它可以克服因素间因关联关系而带来的复杂性。Sarkis基于ANP技术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框架模型,并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能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组织绩效、减少生产成本、保护自然环境等[2]。Handfield等认为ANP作为一种决策支持模型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环境方面与交易方面的关系[14]。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各个指标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并且各因素存在不确定性。选择ANP评价绿色供应链绩效可以有效避免因各指标的相关性而带来分析的复杂性,降低分析难度,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提供了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的一种方法。国内对于运用该方法评估绿色供应链绩效的研究较多。曹敏、范佳静通过模糊评判法对绿色供应链进行了绩效评价,指出企业明确自己的绿色供应链绩效水平之后,可以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弥补不足[15]。周建忠分析了用传统供应链的评价指标评价绿色供应链绩效的不足之处,针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他总结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并用实证方法验证了多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准确客观地度量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绩效[16]。
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对信息作出科学、合理、贴近实际的量化,该方法系统性较强,评价结果清晰,可信度较高,适用于解决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这类具有非确定性的问题。但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步骤复杂,且指标赋权受主观性影响较强。
2.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1982年,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统的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17]。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人们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的认识具有灰色性,即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李静芳等提出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法,并运用实证验证说明该方法能有效排除决策者的主观任意性[18]。李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评价体系的模型,通过对四个模拟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19]。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一种对动态趋势的量化分析法。该方法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评价不确定性,对数据要求较低,后续的分析工作量较少,而且可以用来判断绿色供应链企业综合指标体系所描述的总体优劣程度。其主要缺点是需要对各项指标的最优值进行现行确定,但有些部分指标的最优值难以确定。
3 未来研究趋势及结论
目前,针对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多,且多以绿色供应链核心企业为评价对象的静态评价,缺少针对绿色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动态评价。未来的研究应以绿色供应链整体为评价对象进行全面评价。针对供应商到核心企业以及核心企业到客户之间,根据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不同的特点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
在评价方法上,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观性较强,会造成评估结果的不准确性。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以对绿色供应链的动态发展趋势进行量化分析,在理论研究中有一定的意义。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以运用新的理论方法评价绿色供应链绩效问题,例如云计算。在云模型的转换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研究问题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可以解决绿色供应链自身复杂性和模糊性的问题,使得绩效评价结果更客观。
因法律法规、市场竞争和市场压力,以及企业内部驱动力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注重环保措施[20]。而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对践行环保的具体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改善经济绩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打破绿色壁垒,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的经济绩效;而且可以切实保护环境,增加资源利用效率,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环境绩效。同时,正确、合理的绩效评价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非常重要的驱动力。良好的绿色绩效评价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形象,绩效评价还可帮助企业找出绿色供应链实施的瓶颈环节,并为企业管理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Powell A. Greening the supply chain[J].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the Environment: Business Imperatives, 2000,1(80):233-243.
[2] Sarkis J. A st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11(4):397
-409.
[3] Handh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C] //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USA, 1996:1295-1297.
[4] Johnson S D. 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pplication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J].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1998,5(4):34-41.
[5] Hervani A A, Helms M M, Sarkis J.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5,12(4):330-353.
[6] Tsai W H, Hung S J. A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green supply chain optimisation under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ith a value-chain struc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9,47(18):4991
-5017.
[7] Pochampally K K, Gupta S M, Govindan K. Metrics fo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a reverse/closed-loop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Supply Chain Modelling, 2009,1(1):8,32.
[8] 赵丽娟,罗兵. 绿色供应链中环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11):155-158.
[9] 郑任,白勤虎. 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726-729.
[10] 韩小花,薛声家. 一种基于标杆管理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J]. 工业技术经济,2007,25(11):89-92.
[11] 曹庆奎,赵斐. 基于隶属度转换算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1):68-71.
[12] De Giovanni P, Esposito Vinzi V. Covariance versus component-based estimations of performance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135(2):907-916.
[13] Zhu Q, Sarkis J, Lai K.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essure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within th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7,15(11):1041-1052.
[14] Handfield R, Walton S V, Sroufe R, et al. Applying environmental criteria to supplier assessment: A stud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2,141(1):70-87.
[15] 曹敏,范佳静. 基于模糊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18(3):206-209.
[16] 周建忠. 基于模糊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 商场现代化,2008(10):108-109.
[17] Ju-Long D. 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s[J]. Systems & Control Letters, 1982,1(5):288-294.
[18] 李静芳,余松,黄芳. 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模型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2):89-91.
篇3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实施 环境管理 协调机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现,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来自国内外的绿色消费需求、政府环保法规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这些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例如,国际市场上的“绿色贸易壁垒”正阻碍着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欧盟关于废弃电子仪器设备(WEEE)的指示要求中国制造商收回废品或缴纳额外保险金,这使出口厂家承担了巨额的成本支出。因此,加强我国企业的环境管理,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成为了这些企业提升竞争优势、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价值网络中系统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是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延伸,近年来备受企业界关注。但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在进行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尝试。许多人认为,企业实施环境管理战略将会带来附加成本,弊大于利,因此抱消极态度。事实上,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良好履行对企业的财政绩效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其中,Klassen和Mclaugh(1996)通过对162家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环境绩效与企业获利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笔者认为,我国企业迫于形势,选择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以提升环境管理绩效无疑是明智之举,而且,绿色供应链管理思想是一种强调“源头减”的全方位的环境管理战略思路,它能减少“末端治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我国企业应思谋的不是“要否实施”,而是“如何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问题。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于1996年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中提出。后来,权威学者Teremy Hall(2000)提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产品的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料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成员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绿色供应链是以社会生态市场营销为发展理念的面向未来的企业管理模式,它源于传统供应链,又高于传统供应链。它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
1、全面的环境管理
在绿色供应链中,从新产品的开发开始,企业就应考虑对环境影响及末端的污染治理成本,因此,供应链企业应对产品实行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分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和绿色回收等多环节、一贯性的综合环境管理。
为达到供应链整体环境管理战略目标,核心企业制定了环境绩效标准评估体系,审慎选择合作者,并以此为依据实行对各节点企业的运作协调。各节点企业则将环境管理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保证其节点价值的实现,企业将环境问题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旦其无法达到既定的“绿色化”标准,则很可能被链上的其他企业“淘汰出局”。2001年,世界两大汽车制造商大众和福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均要求所有的供应商和协作商于2003年(大众)和2002年(福特)获得ISO14001认证(该系列认证是环境管理系统的国际标准,内容包括环境管理系统、环境审核、环境绩效评价等),这成为企业进入这两大绿色供应链的“门槛”,也说明企业在以后的合作过程中必须以环境管理标准全过程全方面地约束其生产经营行为。
2、完善的逆向物流体系
绿色供应链除了具备供应链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消费”的正向物流体系外,还必须有“消费――废弃物――回收”的逆向物流体系。完善的逆向物流体系对于实现环境绩效是十分必要的,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重用物品的再加工、再分销,如缺损产品的召回;二是废料废品的填埋处理,如粉碎、焚烧工业垃圾等。
无论供应链上游企业如何完善其绿色管理,废品和废料的产生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逆向物流属于末端治理的补救措施。在实际操作中,逆向物流的产生往往是相对滞后的,但它对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上游企业通过逆向物流体系获得了销售、库存、需求等信息反馈,大大降低了信息通过正向物流体系传播可能造成的失真;(2)它使绿色供应链成为一个闭合的环保型循环系统,最终实现“零污染”,从而保证供应链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3、高效的协调机制
无论是传统供应链管理还是绿色供应链管理,都存在着链内协调机制的建立问题。相对而言,绿色供应链的协调更具复杂性,这是因为:第一,由于加入了环境管理因素,企业的合作增加了磨擦和冲突,如环境管理投入与分配的公平问题;由改善环境措施导致的成本上升问题;因不明确的环境标准导致的沟通障碍等。第二,环境绩效和经济效益“双赢”实现有赖于政府法规、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的配合,例如,只有绿色产品被消费者所消费,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实现;企业往往是依据政府法规的要求来确定对废料的回收程度的。
相对于传统供应链而言,绿色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主体更广泛、内容更复杂、手段更灵活。以至于有学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上下游企业、企业内部及企业同政府、消费者等相关主体对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所进行的协调与合作,以求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终极目标。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实施
纵观各国企业创建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历程,不难看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均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强大推动。申亮和王玉燕(2007)指出,企业环境管理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激励因素,主动激励来源于构建和保持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指压力和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两种因素;被动因素来源于政府和立法部门。二者在绿色供应链及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矛盾交织的融合与相斥的态势,它表现在实际运行中既有激励作用,又处处存在发展障碍。笔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存在着一个“先受激励而推动,再受阻碍而停滞”的循环反复又不断升级的过程,因此,它在我国的实施必然会先在一些存在较为明显的外部激励因素的企业中展开,如出口产品生产厂家、外商原料国内供应商及制造严重污染的生产商等,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最近,学者QingHua Zhu 和Joseph Sarkis (2007)通过对中国341家制造商的绿色供应链实施情况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制造商正承受着不断升级的生态压力,这些压力源于市场、政府和竞争者,为缓解这些压力,有些厂家甚至启动了“紧急”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我国制造企业将成为绿色供应链创建的先行者并成为链上的核心企业。鉴于这些企业仍处于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初级阶段,缺乏技术、管理、经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应分步进行:第一步,制造企业完善内部环境管理;第二步,以大中型制造企业为核心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第三步,绿色理念在全社会被普遍推崇,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得以大力推广。
1、制造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为缓解外部经营压力,制造厂家必然将环境管理作为规避风险和提升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在此过程中,企业积极展开产品的生态设计,重新规划生产流程,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制造,力求减污染,降能耗,以达到国内国际市场的环保标准,免遭环境法规的责罚。企业环境管理的战略实施应包括以下内容。(1)确立环境管理的战略地位。环境管理战略地位的确立是企业生态化的前提。首先,环境管理的战略目标得到企业高层的认可,进而通过培训和沟通等方式在企业全员中培养环保意识和贯彻落实环境管理的战略方针。企业制定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一系列标准,对生产全过程加以规范和评估,并以此考核员工的环境工作绩效。(2)发展环境管理的主题技术。技术创新是企业完善环境管理的重要保障。企业不仅应提升其行业内专业技术水平,还应发展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主题技术,包括生命周期评价(LCA)技术、环境绩效评估技术、绿色数据库等。例如,为了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企业必须采用生命周期评估分析技术进行产品生态技术、绿色采购及绿色工艺流程规划,这一技术的采用可以确保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物流到消费完毕废料回收的全过程都达到既定的环境管理标准。可见环境管理战略本身对企业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3)实现物流的绿色化。有人认为,在物流成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今天,由于绿色物流实现了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称之为“第四利润源”。制造企业应通过市场反馈信息识别消除现有物流中“非绿色”因素,根据企业环境管理标准加以规范和整合,使现有的物流体系统达到既定的绿色要求。
企业加强和完善环境管理是创建绿色供应链的先行条件。目前,我国不少生产厂家在这一层面已作了多番积极的尝试,有的企业如伊利、上海友邦电气、西安标准工业等还通过了国际环境质量体系ISO14000认证,它们为其他企业的绿色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2、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制造企业的生态化是创建绿色供应链的前提和动力。一些大中型制造企业历经多年运作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链上的节点企业出于竞争的考虑,不得不以核心企业的环境管理战略为指导调整其各自的生产经营策略。这样,单个企业的“绿色化”最终成为供应链的“全过程”绿色化管理,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演化为以“生态管理”为特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这一模式的实施由第一步骤的技术层面进入了第二步骤的管理层面。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管理水平较高的大中型制造企业起着创建供应链的主导作用,而且,在第二步骤的管理模式实施中,作为核心企业的大中型制造企业还将发挥示范和领导作用。Jeremy Hall(2000)通过对英国和日本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整个供应商的行为领导者在供应链渠道中占据主导力量,这将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的运营。笔者认为,在第二步骤的实施中,核心企业的关键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建并主导企业间绿色战略联盟。企业以整体竞争战略、环境管理战略的一致性为基础结成联盟,形成绿色供应链。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对合作伙伴的选择是最基本的环节。大中型制造企业在完善环境管理的同时已逐步建立起一系列运作标准,以此标准进行权衡评估并选择合作企业是最直接、成本最低的做法。鉴于这项工作关系到供应链的整体构建,因此,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全面考量、审慎选择合作企业是十分必要的。国外专家认为,应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评估,以确保其科学性。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可以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做法,运用定量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不仅要考虑其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因素,还应重点考虑环境因素,这才是一个以全局最优化为出发点的综合考量。
(2)实施组织协调管理。绿色供应链的组织协调有赖于核心企业的倡导和推动。核心企业应主导并建立链内协调小组,及时解决成员间的环境问题冲突;其次,还应通过协商确立环境管理评估体系,加强企业间沟通,完善信息传递机制;此外,核心企业还应为其他成员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和督导。确定链内利益分享机制是另一重要环节,核心企业应通过契约规范成员间的合作行为,确定绿色技术及环境管理成本分摊比例,约束环境管理行为。
大中型制造企业创建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这一模式在我国推广的关键一步。目前,我国一些著名企业已作了初步尝试,但在实践中碰到不少障碍,如绿色消费需求未被充分开发、企业缺乏管理经验和技术、资金困难以及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等。QingHuaZhu和Joseph Sarkis(2007)在其实证研究中指出,仿效市场领先者的环境管理行为将给中国企业不仅带来环境友好效应,而且会额外提高经济效益。笔者认为,我国制造企业可以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积极借鉴行业中的市场领先者(尤其是国外先进企业)的做法,汲取先进经验并主动取得国内外行业协会的技术支持,在此过程中逐渐摸索出适合我国企业情况的管理方法,以此来缓解外部因素对创建绿色供应链的消极影响。
3、培植全社会的绿色理念
众所周知,外部因素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强大动因。外部因素来自多方面,但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意识形态的社会性环保节能理念。据统计,美国消费者中有80%乐意为环境友好商品支付超额价值,75%的消费者表明他们的消费行为受到企业环境声誉的影响。勿庸置疑,美国消费者的这种消费偏好迫使企业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另外也推动了政府进行环境保护立法,进而促进企业间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人对于工厂垃圾处理提出了“不要在我的后院”(NIMBY:Not in my backyard!)的强烈要求,使各州政府纷纷立法加强对企业危险废料的管理,新开垃圾场受到限制,迫使企业发展了逆向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实施推广之所以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全社会范围普遍认可的绿色理念。早在1999年,我国政府就已经推行了限制包装材料回收的相关法规,但在实践中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法规的实施缺乏市场普遍存在的绿色消费需求的配合,因此政府应积极倡导和培植全社会的绿色环保理念。
(1)企业引导绿色消费。企业通过绿色营销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环保形象。在企业资金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广告宣传,引导节约消费、适度消费、节能消费等绿色消费。据调查,仅北京和上海两地就有79%~84%的消费者希望买到绿色产品。因此,企业的绿色引导活动可先在大中城市开展,通过大中城市绿色消费群带动其他地区的环保意识薄弱群体。
(2)政府立法规范和政策鼓励环境保护行为。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恶化涉及社会经济诸多方面,关系国计民生发展大计,所以,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环保立法,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十分必要。另外,由于环保行为的风险投入较大,政府应考虑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或技术援助。
(3)有关部门加强环保生态教育。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其实质、内涵、目标、意义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因此,应加强相关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共同关注,让人们自觉约束,使绿色消费成为潮流时尚。
四、结论
由于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成为现代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优势的战略选择。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目前正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国内外政府的环保法规及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等方面所带来的经营压力,加强环境管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无疑是其规避经营风险、提升市场竞争优势的策略考虑。针对我国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存在的主客观障碍,该模式的实施应考虑分步进行:大中型制造企业在其完善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将成为绿色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这一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需要企业体制管理层面的建设、完善,还需要社会性绿色环保理念的推广在意识层面的支撑。总之,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战略的运用,而且是一项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事业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QingHua Zhu,Joseph Sarkis:The morderating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presuress on emergent green supply chain pratices and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tion Research,Forthcoming。
[2] 周勇、卢锐:论绿色供应链管理[A].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 申亮、王玉燕:绿色供应链研究述评[A].商业研究,2007(6)。
篇4
[关键词] 石油企业 营销管理 发展战略
一、石油企业的营销管理
1. 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①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a投入短缺;b培训大多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c培训内容、方式与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衔接不紧,缺乏灵活性,这种培训机制难以满足企业内部各类人才对高层次培训的强烈需求;②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在石油企业中,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石油企业职工在年龄、知识、技术结构上普遍存在着老化和青黄不接的不均衡现状;③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流动性和社会性的特征,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入世后外国企业的进入,给择业者提供了大量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与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相应的公平机会,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和获取更优惠的报酬,跳槽人次不断上升、频率不断加快。
(2) 应对措施。①加强培训,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机制:石油企业要把强化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来抓,以服务生产实际为宗旨,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有力地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人才流动机制:转变用人观念,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全新的观念,爱惜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软环境;搭建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每个员工都希望自己对企业有价值,企业的领导者要积极地为人才的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2.石油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1)存在的问题。①理论和经验不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处在初始阶段,即使在世界先进国家,也还没有大面积、全方位开展,我国就更加滞后。所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经验非常缺乏,而且也没有成熟的规则、程序和方法可以参考、遵循;② 面临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壁垒: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是实施石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和保证。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石油企业需要对已有生产技术全面改造和升级,技术壁垒是我国石油企业顺利实施“绿色化”的最大障碍。
(2)应对策略。①树立绿色观念,重视环保工作:石油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要求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以整条供应链为出发点,企业的高层领导首先应树立环境意识,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同实施整个供应链紧密联系起来;② 政府为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提供法制规范和保障: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规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和打击力度,而且通过法律法规来降低传统制造模式的报酬率,为绿色供应链运行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③ 石油企业应加强技术支撑:色供应链管理能够取得优势的基础是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撑,石油企业一直都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先锋,现在更要将这种优势保持下去,继续重视IT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供应链范围内信息的整合,全面支持石油行业高速化、规模化的发展,赢得竞争优势。
3. 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1)存在的问题。①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ERP等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管理报表等不统一情况,导致企业客户化开发的工作量很大,影响了ERP实施周期和应用效果;② 有的单位重建设、轻应用现象还比较严重:对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对信息技术本身的一些特点也缺乏了解和认识,误认为信息系统建成了自然就会用好,满足于建而疏于用。
(2)应对措施。① ERP是基础:企业的管理来自于业务需求的动力,567是针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运作的信息系统。其他应用系统,如果没有业务数据作为支撑,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法充分发挥这些应用系统的功能;②避免信息孤岛:在中国,很多企业已经有了实施、然后替代某个财务软件的经验,放弃一个应用系统本身是一种投资的浪费和改变的痛苦。而现在仍然有很多企业还在走前人已经证明行不通、而且自己已经走过的老路,这给企业管理信息化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浪费。
二、石油企业的发展战略
1. 优化一体化战略
尽管中国石油企业在一体化战略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应当积极调整资本和资源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和销售,化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配置及其比例关系,适度增加中游、下游规模,优化一体化产业结构。
2. 强化“走出去”战略
油气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油气资源的国际性。跨国石油公司从一开始就实行了全球化战略,通过实行“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石油资源。上世纪年代中期以来,以石油“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以全球市场范围为目标来考虑自己的油气生产经营业务,优化配置企业的油气资源,提高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自己获取最大回报。
3. 实行战略联盟战略
联盟是指行为主体之间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具有“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征,是参与主体在国际化经营活动中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里,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要获得高效发展,只有加强合作与联合,借助外部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我国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J]. 现代商业,2009,(12)
[2]曹洪香: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J]. 煤炭经济研究,2005,(01)
篇5
关键词 突变级数;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X32;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5-0108-04
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交叉了环境保护问题、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等学科。企业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为有效测评和引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
现有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多为层次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评判等方法,但有些方法对权重的确定主观性较大或计算过程过于复杂, 而突变级数法的主要特点是它首先对系统的评价总目标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 利用突变理论同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 由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运算, 最后归一为一个参数, 即求出总的隶属函数, 从而进行评价。突变评价法没有对指标采用权重, 但它考虑了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从而减少主观性又不失科学性、合理性, 而且计算简易准确,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评价方法。
1 突变级数法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1~3]
1.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首先对评价总指标进行多层次分主次的矛盾分解或分组, 排列成树状目标层次结构, 由评价总指标到下层指标,逐渐分解到最下层子指标,原始数据只需要知道最下层评价因子的数据就行了。上层指标一般是比较抽象的,难于直接量化,对其进行分解是为了等到更具体的指标,以便进行量化, 分解到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时,分解可以停止。评价指标确定后,评价者可以根据经验(定性)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在同一属性、同一层次的指标中,重要程度相对大的指标放在前面,相对次要的指标放在后面。因为常见突变系统的某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不超过4个,所以,相应地一般各层单指标的子指标分解到不超过4个。
1.2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的突变系统类型最常见的突变系统类型有尖点突变系统、燕尾突变系统、蝴蝶突变系统。其数学模型分别为:
尖点突变系统模型:f(x)=x4+ux2+vx
以上各突变模型中,x表示突变系统中的一个状态变量;f(x)表示状态变量x的势函数;u,v,w,t表示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系统势函数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控制变量之间又相互作用以构成矛盾,将主要控制变量写在前面, 次要控制变量写在后面。如果一个指标可以分解为2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如果一个指标可以分解为3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燕尾突变系统;如果一个指标可以分解为4个子指标, 该系统可视为蝴蝶突变系统。
1.3 由突变系统模型的分歧集方程推出归一公式
设突变系统的势函数为f(x),根据突变理论,它的所有临界点集合成平衡曲面M,其方程通过求f(x)的一阶导数而得到,即f(x)′=0。它的奇点集通过对f(x)求二阶导而得到,即f(x)″=0。由f(x)′=0和f(x)″=0消去x,则得到突变系统的分歧点集方程,分歧点集方程表明诸控制变量满足此方程时,系统就会发生突变。如对尖点突变系统,其相空间是三维的,求f(x)′=0,即平衡曲面M 由4x3+2ux+v=0给出,奇点集是满足方程12x2+2u=0的M的子集。由两个方程消去x,得到8u3+27v2=0,找到分歧点集,其分解形式为u=-6x2,v=8x3,化为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可得到如下归一公式:xu=u1/2,xv=v1/3,(其中xu表示对应u的x值,xv表示对应v的x值)。同理,得到燕尾突变分歧点集方程:u=-6x2,v=8x3,w=-3x4,其归一公式为:xu=u1/2,xv=v1/3,xw=w1/4;蝴蝶突变分歧点集方程:u=-10x2,v=20x3,w=-15x4,t=4x5,其归一公式为:xu=u1/2,xv=v1/3,xw=w1/4,xt=t1/5。
等: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5期[HT][BT2]1.4 利用归一公式进行综合评价
归一公式把系统内诸控制变量的不同质态化为同一质态,即把控制变量 统一化为状态变量表示的质态。控制变量在利用归一公式计算每个状态变量值时,对该变量所对应 的各个控制变量计算出的x值采用“大中取小”的原 则或取平均值。假若系统的诸控制变量之间不可相互弥补不足,则从诸控制变量对应的x值中,即x1,x2,x3,x4中选取最小的一个 作为整个系统的x值,即为“大中取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分叉集方程,才能质变。而当系统的各个控制变量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其不足时,以使x值达到较高的平均值,则取控制变量u,v,w,t相对应的x1,x2,x3,x4的平均值。[KG)][BT(1+1]2 突变级数法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2.1 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4,5]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特征,参考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设计具体的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要反映突变理论的要求,考虑各层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这一过程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经验确定。分层时要注意每一层的指标数不要超过4个。按照构建突变指标体系的原则,重要的指标放上面,次要的指标放下面,得到经过综合考虑的突变指标体系,见表1。
2.2 突变级数法分析计算
我国目前真正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还比较少,而且由于企业对信息的保密性,笔者选取相应的案例进行实际应用过程中,未能列出具体企业名称,数据来源除大部分来自企业的年度报告,小部分假设,因此,在实例运算时,本文为了研究方便不免有偏差。下面通过举例说明以上评价步骤的具体应用。以A企业2001-2006年的绿色供应链发展状态进行评价。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公司2001-2006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水平整体逐步提高,2006年略有下降,由xA可以看出,绿色水平和节点企业绩效水平两个指标评价值 均低于上一年,又对两个指标的下指标层加以分析,资产报酬率、速动比率、顾客满意率、信息传递及时率以及供应链报酬率均有下降,绿色水平中的各指标值虽无下降,但由于指标值的变动与其在评价体 系中的重要性不成正向比,也可能导致绿色水平略有降低。由此,A公司便可客观地看到自 身以及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存在的不足,得到绿色供应链改进的决策依据,从而使整条供 应链从源头到废弃回收处理各节点企业的绿色性得到协调和控制,提高绿色供应链总体绩效水平。
3 结 论
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只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绩效评价结果,才能对下一步的管理工作做出准确决策,突变级数评价法满足了这一要求,它汲取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的优点, 按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避免了多目标分析决策时指定各因素权重的主观性,并且计算量小、简单易行、便于掌握,特别是在绿色供应链这种复杂系统的绩效评价决策时更能体现迅速及时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黄奕龙.突变级数法在水资源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干旱环境检测,2001,15(3):167~170.[Huang Yilong. Application of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 od to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Usage of Water Resource [J].Ari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2001, 15(3):167~170.]
[2]周绍江.突变理论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J].人民长江, 2003, 34(2):52~54.[Zhou Shaojiang. Application of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Theory to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 Effects [J]. Yangtze River, 2003, 34(2):52~54.]
[3]李艳,陈晓宏,张鹏飞.突变级数法在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50~54. [Li Yan, Chen Xiaohong, Zhang Pengfei. Applic ation of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 to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system Health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 17(3):50~54.]
篇6
关键词: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演变;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引言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集物品的包装、运输、装卸和物流信息等于一体的经济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人们输往货物的需求,且价格成本低、运输时间段,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便利。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据中国物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去年社会物流总量额为213.5万亿元,同比增长7.9%。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更加符合现代管理特征,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进一步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一、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的物流管理更加注重的是交通运输(Transportation),当时尚未形成“物流”一说。根据Farris的分析与研究,物流的发展与运输学术研究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Henry Adams在耶鲁大学担任校长期间曾经开设了交通运输类经济学科课程。讲述了关于运输模式中成本、定价、交通管理等各项问题。在此之后的将近100年间,关于交通运输领域的研究不断发展,直到一战至二战期间的交通运输研究一度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况。二战后人们发现,由于军事生产的需要,交通运输行业逐渐开始向物流行业过渡,教材中关于交通运输经济学的课程逐渐被“物流”字眼所取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集物品的包装、运输、装卸和物流信息等于一体的经济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人们输往货物的需求,且价格成本低、运输时间段,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便利。
二、早期物流的管理
早期物流的管理模式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逐渐的实体分销管理(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准确来说,实体分销管理的概念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F・杜拉克所提出的,属于“物流”概念[1]。实体分销管理包括几大部分:第一,货物的分销渠道类型及其作用。分销渠道指的是货物转移过程中需要通过的个人或者生产者,物流的分销渠道主要包括直接渠道和三层渠道;第二,分销渠道的设计与管理。实体分销管理学中指出,分销渠道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商品的特点、市场行情、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等来确定渠道模式和成本价格,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效益。分销渠道的管理更加注重对成员和产销管理的管理,建立各种垂直营销系统;第三,产品的实体分配。产品的实体分配指对茶农储存、管理、运输等过程,尽量降低产品运输的成本,提高经济收益;第四,零售与批发。这一时期的物流管理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对物流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物流管理模式更加系统化,能够在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物流发展中的各项主要因素如运输成本、成员管理等相互协调性,降低物流运输和生产的成本。二、实体分销管理注重分析市场对物流行业和运输的影响,在客户分析、市场分析等方面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三、分销在物流管理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三、中期发展的物流管理
中期发展的物流管理以企业集成化物流管理模式(Integrated logistics management)为主。与早期的实体分销管理模式相比,集成化物流管理不仅仅是针对产品的分销物流活动,而是从整体上降低企业内部物流的总成本,具有更强的整合效应。集成化指的是将所有的事物集合在一起,使分离的各项功能形成一个整体。物流管理中,应用实体分销管理实际上只是物流其中的分销部分,与分销相分离的还包括产品的收购和生产或者服务,将这三部分功能形成整体,进行科学管理,即我们所说的集成化物流管理[2]。集成化物流管理从物流企业内部出发,整合程度更高,使物流活动的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现代化物流供应链管理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物流消费者的需求日趋向个性化发展,如何满足越来越挑剔的顾客需求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难题。供应链管理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管理内容贯穿物流活动的始终,使所有的物流活动形成完整的体系,管理对象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等[3]。与集成化物流管理模式的区别是,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系统化,包含物流活动的所有组成部分,并且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物流信息和管理都实现了高度的集成化,能够更好的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未来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建更加完整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第二,物流企业向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第三,第三方物流和共同配送的管理方式将成为未来物流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第四,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压力和环境、资源等问题,未来物流管理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绿色物流管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必然朝着高度信息化和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实现物流管理网络信息化、全球化和绿色化。
参考文献:
[1]何荣宣.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策略[J].企业经济,2011,09:41-43.
[2]李远景,李卓彦.基于现代物流供应链的电网物资管理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144-147.
篇7
观念的变革
既讲规模经济,更要讲速度经济。零售业的发展,无论是单店规模,还是连锁规模的扩大,某种意义上将都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取得价格优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单靠规模的扩大取得利润已比较艰难,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个性化、理性化,快速反应、以速度制胜,已成众多先进企业的共识。因此企业的经营理念也需要大的变革,那就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战略优势除了人、财、物、技术等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以速度表现出来的能力,即拥有在最短时间向市场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树立以零售商为主导的观念,充分发挥零售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传统的经营体制中,制造商在整个流通环节中居于支配地位。但是随着几十年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处于流通终端、直接面向顾客的零售业出现了飞跃性的变革。零售规模的扩大和自身经营的标准化和特色化,对市场需求的熟知和预见,可通过网络传导至供应链成员中,引导制造商的生产和相关供应商的经营,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货品。零售商“桥头堡”、“风向标”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逐渐形成以零售企业为核心的垂直的或多向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从推式经营转向拉式经营。传统的营销是通过销售人员或媒体将企业产品或信息单向地传播给公众,消费者被动的承受着泛化的信息或产品的影响;而在需求拉动型的经营机制下,企业通过和顾客持续不断的沟通,获取顾客的需求变化并制定自己的营销组合。如苹果公司一方面通过热线交流向顾客介绍新产品,另一方面非常注意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并反馈到相关部门,指导产品开发,以更好地满足需求。
从交易伙伴的相互分割、防范对立转向信息、资源共享与合作。在“顾客中心”的经营机制下,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变革就是让经营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保持透明,从而消除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更好地组织商品供应,灵活应付环境的变化,这是改进供应链整体性能的强有力措施。如美国联邦快递通过向客户提供特定的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终端,与本企业的系统相连来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其客户通过网络及时查询自己的货物运送情况。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变革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用,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目前世界上适合零售企业且运作效果较好的主要有: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传统零售企业的供应商都是被动的接受定单后再准备供货,零售企业为防止市场需求的突然变化不得不备有一定的库存,既提高了成本,又降低了效率。近年来欧美国家先进企业实施的VMI成功地避免了这些问题,VMI包括了POS、CAO和CRP等技术,是在EDI、ID代码、条码、条码应用标示符以及连续补货程序支持下,零售商的库存状态是透明的,以便供应商随时跟踪和检查,根据零售商货架上的货物销售情况,随时主动地补货。使零售商库存减少,甚至做到零库存。如美国DH服装公司运行VMI半年使零售商的库存减少了50%,销售额增加了23%,成为其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性措施。
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系统
1996年由沃尔玛联合五家供应商成立“RetailScp”工作组,在QR的基础上,开始研究通过密切合作来确定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策略。最终形成了“CPFR”管理系统,这是一种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上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开放,但有安全的通讯系统;在整个供应链上是可扩展的;适用于各个行业,能支持多种需求。重点是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协调一致的伙伴关系。沃尔玛采用该系统后其商品满足率达从过去的53%―79%增加到87%―98%。2001年国际商业组织采用了该系统并加以推广。美国著名调查公司KurtSalmon的调查研究后认为:实施CPFR,新产品开发的前导时间可以减少2/3;连续24小时供货可减少或消除缺货;库存周转率可提高1-2倍;所售商品的30%-50%是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定制的。既为客户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减少了整个供应链上的非增值成本。
实施以上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企业信息技术硬件的投入、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和供应商的关系和沟通也要协调一致。
协同配送
有调查显示:我国连锁零售业平均每个配送中心承担20个店铺,每辆车承担两三个店铺的配送。而日本的连锁配送中心负责70个分店,只需四、五辆车;我国没有一个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对各店经营的商品实行100%的统一配送率,多数只有69%-70%,有的甚至在50%左右,可见我国连锁组织的规模与配送中心的规模都太小,且互相之间没有实施协同配送,不利于取得规模效益,降低了效率。
因此要大力倡导零售、制造、批发等企业打破界限,互相调剂、合理使用物流设施,减少单一企业物流配送方面的重复和浪费,提高配送效率。协同配送的模式主要有:以一家企业为主导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的共同配送。企业间可相互联系调剂货物,提高规模效益。多方整合的共同配送。主要由多家零售企业或相关的供应商共同出资建设和管理使用配送中心,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零售店集中分布在同一区域的大中型连锁企业。
针对我国零售企业在仓储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分拣配货电子化、运转配送条码化、以及计算机智能化等方面技术含量较低、效率差的情况,政府应加强行政监督,同时加快条码标准的制定步伐,扩大商品标准化的范围,尤其是要加大、加快二维条码(信息量大、安全防伪、成本低、寿命长)推广速度,和一维条码相结合用于货票标签,可以实现货物运输中条码跟踪和信息传递,加快货运的速度和安全。同时政府应加强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的宣传、推动和引导作用,使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尽快在我国成长。
供应链的绿色变革
由于全球范围内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绿色营销日益成为零售业发展的大趋势。绿色消费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政府环保节能法规政策的外部压力,使企业也越来越注意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变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绿色采购:根据美国学者Zsidisin和Siferd在2001年的定义:绿色采购是企业应对自然环境相关问题制定的一系列方针,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形成的相应关系,通过优先采购的权利来影响刺激供应商使用清洁的制造过程和环保材料,开展生态设计,减少耗能和毒废物品产生,降低污染排放,帮助创造一个绿色产品市场,这是零售商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
绿色运输:指货物运转时各种运输工具采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原料作为动力,如无铅汽油、太阳能、液化气等。另外运输路线的优化选择也能节能减噪。
绿色包装:采用简化的、可降解、可再生、可再利用的材料和单元式包装,主动协助供应商进行包装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可延长物品的生命周期,增加物品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处理成本。
绿色流通加工:为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零售业承担的流通加工业务量日益增多,实施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的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焚化、掩埋等)零售商品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料,以减少分散处理中的污染。
供应链的组织变革
零售企业内部的组织变革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有两大弊端:一是用专业化和纵向分割的方法,把组织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虽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横向协调性差;二是管理层次多而效率低下。很难适应顾客主导、需求变化无常而又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于是很多零售企业便首先在组织内部进行变革,其主要特征是:
管理层次扁平化。美国学者弗兰克・奥斯特洛夫(Frank.Ostroff)和道格・史密斯(Doug.Smith)在其合著的“The Horrizontal Organization”一书中提出“扁平型”组织,主要特征是:尽量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把等级制的多层管理取消或减低到最低程度,以提高工作效率;围绕中心项目形成跨职能的“项目团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施乐公司、摩托罗拉公司、AT&T等大公司对自己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实施扁平型组织后,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员工活性化(Empowerment)。活性化就是使员工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和职权,同时对自己的行动后果及企业前程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是员工参与管理的高级形式。
组织结构柔性化。组织结构是协调人们行动的一种工具,它不应成为限制人们活动的框框,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人们的能力,有利于使人们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就是最合适的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和项目团队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的经济环境。欧美不少企业采取职能部门和项目团队并用的方法,形成合力,集中完成重大项目。二者均有存在的价值.需要什么结构就运用什么结构.有人将其称为“面条式组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组织变革
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关键资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资源的特质性与核心能力的互异性,决定不同企业间资源的共享性与核心能力的互补性,于是企业对外结成各种纵向和横向的供应链联盟,实现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主要类型有:
合资式联盟。以资金为纽带,成立组成法人企业,按出资比例决定权利和分成,同时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种联盟较为持久和稳定。如1988年欧洲最大的快递企业TNT进入中国之初与中外运签订15年合资合同,成立天地快件有限公司。DHL(敦豪国际航空快件公司)也与中外运成立合约期长达50年的“中外运―敦豪合资公司”。
契约式联盟。该联盟不需要成员相互持股投资,而是选择功能性协议的联盟方式,在若干领域内进行合作。它更强调成员之间的协调与默契,在经营的灵活性和自等方面比合资联盟更具弹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参与第四方物流
篇8
关键词:零售业;供应链;低碳化;供应商;管理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2-008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2.040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零售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扩张。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任务,而处于制造业下游的零售业供应链体系也必然要面临着低碳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下文首先就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简要的概述,而后对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详细的改进策略。
1 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1.1 供应链低碳化管理概念
低碳化的供应链是经过传统的供应链理论所演变形成的。供应链需要依靠对计划的执行、原料的获取、生产、运输以及最终的销售等多个环节来实现。在更为宽广的概念当中,可被理解为对于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均衡。供应链的低碳化来源于对于供应链的可持续研究之中,同时也可将其称之为环保意识供应链亦或是环保供应链,这是一类对于供应链当中各个环节,采取综合分析之后从而选取对资源最为高效的利用以及对于环境最低破坏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其本质性的目的旨在实现对于供应链的整体性低碳优化。基于绿色理念且低碳环保的供应链结合了可持续性的价值观念以及对于环境问题的综合考虑,是一种友好型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可持续性的供应链管理方式,能够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1.2 供应链低碳化管理体系结构
供应链的运行参考模型囊括的范围:企业通过每一位客户之前的信息来往,包含了产品交易的全过程,由最初的订单确认,到最终的货款支付;每一类产品的运输,由最初级的供应商直至最后的消费者手中以及之后再次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体系;企业在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当中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所形成的互相影响以及对于总体需求量的明确直至最终每一项产品订单的完工。依据供应链运行参考模型的流程定义,可将其分割为三个不同的级别:第一等级,不同的流程类型;第二等级,不同流程的具体目录;第三等级,对于供应链当中各个节点企业的特性。并在此三个等级之下还可将供应链管理体系细分为四、五、六乃至更加细致的类型特征,并进行实际的特性描述,然而这并不包含于运行参考模型之中。
1.3 供应链低碳化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零售业企业在低碳化供应链的建设当中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影响,首先在国际影响当中,相关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建立起了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制定,对于相关的企业再生产、经营等商业活动当中的行为有了明确的标准约束。通过ISO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也预示着对于环境的保护工作,已经由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变为对与环境影响行为的整体化监督过程,这也更进一步推动着低碳化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对于低碳化供应链的落实,能够促进我国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型、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提升能源利用率等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 目前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零售商与供应商合作不足
在我国的零售业当中位于上游的供应商同下游的零售商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不对等关系,其中零售企业往往由于掌握销售平台,在商品采购的各种渠道与环节向供应商索要费用,诸如合同签约费、进场费、节日赞助费等。而这些不合理费用的支出一方面使得供应商的成本急剧上升,从而使他们无法给予零售商更低的供货价格,并且也会造成最终的利益分配不合理,使得整个零售业供应链长期处于较低的行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各种名目的不合理费用支出也使得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合作基础受到破坏,极易发生各类道德与法律风险,致使许多供应商不得不以牺牲产品质量来弥补企业损失,这样的恶性循环必将导致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合作关系难以长期维持。
2.2 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我国零售企业在供应链低碳化的构建当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零售企业只是在内部的信息系统方面进行投入,还没有上升到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管理层上;第二,零售企业IT从业人员比较少,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存在影响;第三,零售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还很低;第四,把零售业信息化分为三个阶段: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软件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阶段,目前我国多数零售企业还处于硬件基础设施向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过渡的阶段,少数零售企业处于软件基础设施向核心业务系统过渡阶段。
2.3 物流配送效率低下
我国的零售企业长期以来在物流配送环节效率不高,深层探究其本质原因,可总结为如下两点:第一,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零售企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整个零售行业当中还未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的零售企业,也就造成了企业无法拥有充足的资金来建设配套的物流配送转运中心。这主要是由于物流配送中心的投资成本较大且成本回收期较长所造成的;第二,通过技术层面来考虑,我国零售业目前所拥有的物流配送技术还不够完善,各个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中央系统同具体的零售门店乃至上游的供应商之间无法实现实时的信息交互,知识配送效率严重不足。
3 我国零售业构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策略
3.1 构建供应商与零售商的伙伴关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均会牵涉到企业间的合作问题。在构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过程当中,构建供应商与零售商的伙伴关系是核心关键,诚信平等的互惠互利是双方开展合作的基石。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在选取供应商之时,应当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与合适的上游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在低碳化供应链的建设蓝图之下,我国的零售企业在面对更为复杂的体系管理之时,一方面要能够将“低碳消费”的深层潜力予以开采发掘,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低碳供应商”的选取工作。不断推行并日臻完善对于上游供应商的市场准入机制,能够在初级阶段当中便将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供应商淘汰出局,能够极大地降低供应链的管理效率。这一制度的制定通常由零售企业的业务部门予以制定,而后经过采购委员会予以评定、审核,并最终交由总经理签字实施。这一制度的绝对核心是要严格落实对上游供应商的要求,其中包含了资金实力、信用状况、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生产条件等多个方面。
3.2 发挥零售企业核心地位
在低碳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每一个参与到其中的企业均具备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企业与企业之间并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正是通过共同的利益追求与战略目标,促使企业间能够开展合作。而在零售业的供应链体系当中,零售企业应该发挥出主导地位的作用,作为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所有信息要素、资金要素、知识要素的汇集点,低碳化供应链在零售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因而零售企业要制定出相应的低碳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应当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对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做出合理性的评估;第二,对企业自身实行碳排放清查;第三,明确碳排放标准、制定相关的减排目标,并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减排措施;第四,监督碳排放措施实行情况;第五,实时披露企业碳排放数据。
3.3 构建零售企业低碳供应链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只有其自身在实现了低碳化品牌的构建之后,才能够形成低碳化的市场声誉,并借助于自身的低碳行动来对供应商产生影响。零售企业构建低碳供应链的具体流程为:对供应链实行详尽的碳排放调查,确定出具体的碳排放名单,明确零售业供应链的碳排放标准,制定出详细的企业碳排放目标,对于企业所采取的碳排放措施内容实行有效性评估。鉴于零售业供应链的复杂性,零售企业应当同其供应链当中各个环节的企业,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制订出相应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并对供应链相关企业的碳排放执行情况进行全程追踪与监督,完善监管措施。低碳化的供应链运行参考模型,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环保、低碳等理念。其要求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的建立知识,必须要从产品的生产阶段即需要考量产品整体的生命周期性,由原料的选取到最终的回收处理等一整个环节当中,都必须要考虑低碳化的生产理念。图1为零售企业构建低碳供应链的基本流程:
4 结语
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规模逐步趋向于一体化,发展要求逐渐趋向于低碳化的大背景之下,低碳供应链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我国实行低碳供应链相关问题的研究,首先对供应链的管理概念进行了简要的概述,而后针对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表明零售业将是我国实行低碳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实施方向,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为我国的零售业提供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卢震,黄小原.服务销售系统供应链模型设计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2] 曾剑锋,柳键.碳减排背景下闭环供应链生产与回收策略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
[3] 易余胤,梁家密.奖惩机制下的闭环供应链混合回收模式[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1).
篇9
关键词:会理石榴;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系统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
对于供应链有着多种定义,马士华、林勇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道格拉斯・M・兰伯特认为,供应链是那些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市场的公司的排列。尽管各种关于供应链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将顾客所需的正确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6R”,并使总成本最小。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协调”,目标是实现供应链运作的最优化,实现顾客服务最大化和供应链效益的最大化。会理县为我国最大的石榴产区,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石榴产业已成为会理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促进会理石榴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拟就符合会理石榴产业实际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构建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理石榴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会理石榴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石榴种植和消费的分散性使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以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石榴生产的季节性强,影响产量的因素较多,产量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石榴的鲜活易腐性使其跨季节调节程度十分有限。要使会理石榴产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核心组织在供应链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做保障,在供应链参与主体之间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提高供应链参与者的组织化程度,摆脱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怪圈。在这种战略联盟中进行信息集成,以便参与者能够共享信息,增强彼此间的协调。由于会理石榴顾客地理分布较广,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与顾客进行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对于分布广泛的顾客来说,要使销售活动能够高效进行,这个战略联盟就必须提高物流的效率,改善物流设施并且增强物流各环节的衔接。这些措施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战略思想,说明供应链管理是解决会理石榴产业中存在问题的全面而有效的办法。也就是说,在会理石榴产业中实施供应链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会理石榴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
1、会理石榴产业发展使实施供应链管理成为可能。在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范围较小的情况下,由于市场结构较为简单,可合作的对象较少,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实施供应链管理。在市场扩展到较大范围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面临的竞争对手也较强。近年来,会理石榴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可以合作的对象也相对增多,完全有可能与相关各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施供应链管理。
2、石榴产业参与各方已认识到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会理石榴产业参与各方已认识到现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会理产业发展需要,也认识到通过相互合作,从整体上优化业务,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必要性。这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根本动力。
3、在现有条件下,政府是会理石榴供应链最适当的主导者。实施会理石榴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会理石榴供应链内部要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协调者、管理者,通过协调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供应链系统的主导者,不仅应具备一定规模,能够把握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具有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具备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号召力,还应具备战略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流程控制能力、学习创新能力。
要单个石榴种植者成为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整个过程的管理者,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已经建立的协会、合作社,由于其经济实力等原因,要完全进入市场,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从目前情况看,会理县尚无一家企业具备成为供应链主导者的条件。此外,会理石榴供应链管理的主导者在现阶段还需要担负提高种植者组织化程度、为会理石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制定产业标准、监督产业标准执行、建立和维护信息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持市场秩序等任务,这些任务是除政府之外的现有任何组织都不能胜任的。而会理县政府对石榴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将其列为会理县支柱产业之一,并给予大力支持,为会理石榴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会理县将石榴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负责会理石榴产业管理与发展工作,这是会理石榴产业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同时也给会理石榴产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了管理主体。政府在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市场开拓、市场信息的收集与、技术培训、品牌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会理石榴产业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政府强势推动的结果,果农在石榴产业发展中获益不小,广大果农相信政府。政府在会理石榴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是把由民间资本无法完成的市场交易工具建立完善,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的经济运行。
二、会理石榴供应链管理系统构建
美国、日本果品供应运行的经验表明,由政府倡导,建立真正代表果农利益的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信息平台和物流平台建设,加强批发市场交易主体管理是供应链高效运作的保障。
(一)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石榴种植者组织化程度。果农是会理石榴供应链体系的起点。针对会理石榴种植者分散、规模较小、能力较弱的现状,有序引导果农走向组织化、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之路,是提高会理石榴竞争力,实施供应链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作为会理石榴供应链管理的主导者,在建立、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均应重视提高石榴种植者素质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解决其在现行供应链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使他们能够融入到供应链中,并通过供应链的优势获得经济利益。
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就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家庭经营与合作经营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农民成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真正主体。(图1)
在会理石榴种植者组织框架中,专业合作社是最基本的石榴种植者合作组织。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只要果农承认专业合作社章程,愿意将自己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使用权、技术、设备、劳动力)作为对专业合作社的出资,即可加入专业合作社,并可根据其投入的生产要素和专业合作社章程参与分配。专业合作社具有法人资格,其基本功能包括: (1)根据专业合作社章程为果农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2)根据专业合作社章程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检查标准化种植情况,确保石榴品质;(3)根据专业合作社章程为果农提供信息服务,帮助果农及时、获取相关信息;(4)根据专业合作社章程参与市场交易;(5)根据专业合作社章程和果农投入的生产要素进行利益分配;(6)加强与其他专业合作社的交流和合作,参与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的石榴种植者组织,以实现自身利益和果农利益的最大化。
(二)建立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2003年会理县在原“会理石榴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设了有238间可用门市,鲜果日容纳量达200万公斤的“会理石榴一条街批发市场”。2007年在《会理县人大省会关于实施会理石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定》中再次强调“以‘会理石榴一条街批发市场’为平台,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规范有序的石榴营销点,合理布局石榴购销市场,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规范和维护石榴果品的营销秩序”。但其功能仍限定于“批发市场”,还不能满足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信息不对称、交流不畅不仅使会理石榴流通处于无序状态,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还导致物流缓慢,加工、储运、包装、配送和销售等环节中的成本过高。而物流集散中心要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重视信息平台建设。物流集散中心的运作以相关信息为基础。因此,可在“会理石榴一条街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设集物资集散中心功能、产地批发市场功能和信息中心功能为一体的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提供从生产资料供应、种植环节到最终销售环节的全方位物流及信息服务。(图2)
1、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的信息中心功能。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有效信息应满足正确、及时、必需、能被利用四个条件。会理县已经建立了中国会理石榴网,用于信息的和宣传工作。但中国会理石榴网的功能还十分有限,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设计。除了在石榴入市期间应对有关信息进行即时外,还应建立网上交易平台,以提高石榴种植者和经销商的市场反应速度,扩大交易规模。通过这种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透明度、准确度和及时性,使会理石榴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零售商、生产商和石榴种植者通过互联网连结起来。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政务公告及行业新闻的行为新闻模块;价格信息、货源信息、车源信息、运输信息、加工信息、包装信息的行业信息模块;提供办事指南和网站导航的服务指南模块;包括法律和标准两个子模块的政策法规模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技术服务模块;用以实现县农业局及有关职能部门、企业及用户信息交换与共享,使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对整个信息网中信息的流动、传播以及相关经营活动进行监控、跟踪,具备在线投诉功能的行业管理模块。
2、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的物流中心功能。在现行会理石榴供应链模式下,石榴种植者直接从生产资料供应商那里购买生产资料,交易具有非常明显的偶然性,不仅交易成本较高,而且生产资料的质量缺乏保障,风险一般由果农自己承担。因此,会理石榴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需要寻求一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石榴种植者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的物流模式。在图3所示系统中,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具备了物流系统中物流集散中心和产地批发市场的功能,运输服务则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图3)
在此模式下,石榴种植所需生产资料由会理石榴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向有资质的生产资料供应商购买,再出售给石榴种植者。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可借助其组织优势和技术优势,对生产资料供应商进行选择,保障生产资料质量;借助其规模优势降低生产资料购买价格,然后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将优质生产资料出售给石榴种植者。这样,在生产资料供应商与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之间、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与石榴种植者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基于这种关系,不仅可以降低石榴种植者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使石榴品质及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因生产资料质量不合格所生产的风险也不再由石榴种植者单独承担,而由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生产资料供应商和石榴种植者分担。由于有会理石榴供应链系统信息系统的支撑,物流系统涉及的各主体均可通过该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价格信息、货源信息、车源信息、运输信息、加工信息、包装信息。
从图3可以看出,石榴流通有经过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和不经过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两种方式,即所谓“市场流通”和“场外流通”。在该模式下,市场外流通的流程为:石榴种植者当地零售商当地消费者或石榴种植者当地消费者或石榴种植者加工企业,没有经过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中心,这使石榴种植者在进行小规模的直接销售或产销挂钩时,减少流通环节,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然而,就目前会理石榴采后处理规范化程度、当地消费规模而言,市场外流通所占比例较低,且对运输、包装、装卸要求不高,通常由交易主体自行负责。作为会理石榴的主要流通方式,市场流通均通过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中心,其流程为:石榴种植者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异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可见,相对于市场外流通而言,市场流通的层次多,运输路程远,地理位置分散,花费的时间长,对运输、储藏、包装、装卸的要求较高。因此,可将及时制(简称JIT)作为信息系统支撑下的会理石榴物流的主要配送方式。只有采用第三方物流方式,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后勤服务,才能达到这种高度专业化的要求。
3、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的产地批发市场功能。要确保会理石榴供应链系统正常运作,应发挥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产地批发市场功能,加强批发市场管理。
第一,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入市者的组织化程度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就是要对入市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进行资格认定,不符合条件的不得入市参与交易。
第二,建立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建立化肥、农药残留物化验室,对入市石榴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对多次销售不合格产品的经营者,取消其入市交易资格。
第三,走品牌之路。为维护“会理石榴”的声誉和流通销售秩序,加强“会理石榴地理标志产品”标志、“会理石榴”商标、“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依法查处冒、窃用上述标志标识的行为,推进石榴的标准化生产,实行科学的果品成熟采收期制度,坚持标准,防止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等行为的发生。
第四,对批发商实行规范化管理。会理石榴业物资集散及信息中心的批发商的资信、商誉直接关系着批发市场的交易质量、风险和盛衰。对批发商进行规范化管理应制定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分为一般规则和交易规范两部分。一般规则应包括:市场领导体制、基本制度、入市交易主体规则、交易主体内部管理规则、行为准则等;交易规则应包括:交通及停车规则、市场卫生规则、商品出入场登记规则、信息工作规则、收费规则、分区规则、结算规则等。
(作者单位:1.西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会理县农业局)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篇10
【关键词】集成供应链 绿色农产品 物流管理 创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农产品消费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理念,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也面临着严峻考验。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企业也需要重视内外部供、产、销的整合,实现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运作。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本文尝试把集成供应链运作理念应用到绿色农产品物流管理当中,探索一种全新的现代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
集成供应链运作管理模式
集成供应链运作是在采购运作、生产运作和分销运作基础上,把采购、生产和分销运作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通过管理组织界面的整合,实现管理内界面的集成,并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整体性集成,实现企业供应链整体运作的目标。
采购运作管理。采购运作是集成供应链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运作的保障。采购运作首先要根据集成供应链的市场定位来制定采购运作市场定位,如果该供应链为国际级供应链市场运作系统,那么就需要激励采购行为向国际级市场看齐;其次,制定采购战略。这就需要成立采购小组,寻找潜在的供应商,再有专家团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最后,发展与供应商的关系,并实施管理;第三,制定采购目标。采购的目标在于获取物料而节约成本,以此来获取采购的竞争优势。
生产运作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也要服从于集成供应链整体运作的管理理念。首先,管理的定位要针对企业的具体实际,根据集成供应链市场的定位制定一个生产运作所要达到的标准,可以选择同行业较为知名的企业作为生产运作的标杆,形成一个非实体的标杆对象;其次,生产运作管理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来进行生产决策,这些决策主要包括:生产、规模、工艺、计划、控制、新产品开发、绩效等;第三,生产运作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加强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合作,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降低供应链中的浪费,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益,追求供应链的精益性。
分销运作管理。分销运作管理也要根据集成供应链的定位来选择企业分销标杆,找出企业分销运作与标杆企业之间的差距,并在一定时间内力争克服差距并赶超;然后,确定分销运作管理思想。也就是在既定质量的情况下,以最优的成本快速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分销运作管理理念制定的关键。集成供应链运作下分销运作的实体价值活动主要是指从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客户中的物流活动,因此,在分销运作中,要考虑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能力,各个环节的物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管理的主要因素分析
物流技术因素。在整个绿色农产品物流活动供应链中,产品的物流活动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加工、信息处理、流通等环节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比如:在绿色农产品存储中,由于多数属于易腐易潮物品,如果没有较好的存储设备和技术,就很难保证绿色食品的质量;在运输技术中,绿色农产品要以最为快捷的运输技术快速到达消费者手中,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包装技术中,结实、美观、标准化的包装技术也有助于方便运输、装卸、保鲜,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在加工技术中,绿色农产品科研借助现代化的加工技术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产需双方更好地衔接,提高物流的整体绩效;在信息化技术上,绿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储、运、包、加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物流地信息化处理,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会导致传递的质量受损,物流的效率低下。
物流管理因素。我国绿色农产品在生产经营和销售方面,多数是单户经营和分散营销的模式,这样就会造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很难形成规模,不利于物流的统一化规模管理,以致物流的成本过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借助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来选择和设计绿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保证物流畅通,提高物流的整体运作效率和效果。另外,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人才文化水平不高,物流人才缺乏也是影响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随着绿色农产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大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来提升绿色农产品供应商物流运作的整体效果。
物流成本因素。尽量降低物流成本应作为现代绿色农产品物流管理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内容。首先,要提高绿色农产品资源的整合能力。资源的整合包括物流技术资源、物流人力资源、物流设施资源和产品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应变能力、核心竞争力,降低物流成本;其次,降低绿色农产品物流损耗率。绿色农产品的物流损耗率是指物流损失占销售总额的百分比。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绿色农产品的物流损耗率约为30%~40%,致使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第三,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相比对基础设施和管理的要求较高,物流运输需要专用的运输和存储设备,从而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投入,这从成本的角度来说,对整个供应链也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
我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物流供需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分布不符。我国的农业耕地多,绿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尽管近年来国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形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物流市场也不断得以扩大,绿色农产品物流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城市化的过度转移,交通拥挤的现象依然客观存在,农产品垦区的物流依然难以满足每年的物流需求,尤其是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绿色农产品外运能力尤为紧张,主要依靠公路的运输方式造成了物流成本高,物流有效供给的空间结构与时间分布不符的问题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运输难”也成为了制约我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关键。
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组织管理模式尚不完善。从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组织管理模式来看,主要有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组织模式、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模式、以营销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组织模式三种。但是,从我国绿色农村品供应链物流组织管理现状来看,多是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组织模式为主,以物流和营销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组织管理较少。这无论对于绿色农产品小型生产联合,还是较大农场来说都难以形成有效的供应链物流体系,从而造成供应链也面临着供应和销售物流不畅的问题。
供应链物流体系的协调运作效率低。我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的协作运行效率低主要表现在:首先,缺乏绿色农产品核心企业。我国绝大多数农业区的物流基础设施不具备现代物流能力,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不能跟上绿色农业的发展,难以形成农业产业规模,绿色农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集散辐射功能不强,市场化程度依然不高;其次,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大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绿色农业保险机制也不断健全,但是,政府对农户的财政补贴很大程度上被农资的增长抵消,加上物流成本的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低,农民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
集成供应链运作下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管理创新
加强物流成本的计划与控制。从集成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在产、供、销各个结点都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加大采购和存货的周转率,降低物流成本消耗,如:运输成本的计划与控制主要表现在运输的方式、价格、时间、安全等方面,以获得最佳的运输服务方式;仓储成本的计划与控制则是通过简化入库手续,缩短存储时间,增加仓库的利用率;装卸搬运成本的控制关键在于减少装卸搬运过程中农产品的损耗率、时间和搬运次数,合理选择搬运设备等;包装成本的控制关键是包装标准化和材料的选择,包装作业的标准化和机械化,实施旧包装的回收和利用等;流通加工成本的控制应选择流通加工特征的经济指标,合理确定加工能力和改进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
培育绿色农产品集成供应链物流核心企业。可以以地区为单位,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绿色农产品集成供应链物流核心企业,形成地方绿色农产品特色,培育核心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形成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上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完善电子商务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使得供应链收益大于协调供应链所带来的成本,提高绿色农产品流通效率。
完善绿色农产品集成供应链流通环节。首先,绿色农产品集成供应链流通环节需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便捷、及时、高效的第三方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采用箱式冷藏和组合式冷藏的现代化冷链运输体系,防止因外界气候的变化带来的损失;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体制,对绿色农产品集成供应链流通进行管理,从而使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