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行业标准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色金属行业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标准;教学体系;工业分析
0引言
职业教育就是相比高等教育更偏重技术教育,更加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王继平司长表示,“职业教育从‘传统单一化的教育形式’变为依据‘具体化的教育制度标准’方式,表明了我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因此,对各种类型的技术人员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式。本文以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分析技术人员的培养方案作为例子,依据职业标准,研究构建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方案。
1融合职业标准,重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建立至今,已经参加过许多大赛,并获得了奖项,因此,该学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在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会获得毕业证书和“化学检验工”证书。但是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没有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为增强该学校高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应该按照国外职业学院“双证融通”的课程模式,对我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修改。这种教学模式是运用特定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这两者的结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理解。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的宗旨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保证了学生们的就业率,该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三能两高”人才。然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较该学院的其它专业而言,检验物品的要求需要按照国家的标准,一般来说,国家的标准可以看作是整个工业分析技术的标准,一般企业的行业标准是要高于国家标准的。依据行业标准,在进行工业分析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标准辨别出该专业需要具备的专业技术,再将其专业技术对应到相应的课程中,建立出有关专业技能的模式体系。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职业标准要求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相关的课程中,因此,在确定课堂标准时,需要按照职业标准明确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掌握怎样的专业技能和相关任务。在构建课堂标准和相关课程体系时,学习难度从简单到复杂,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增强。在制定人才的培养方案时,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将企业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反映到课堂的技能培养上,使学院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另外,课堂模式从原有的满堂灌到如今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教学工作的方式,采用了较为创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教学内容看作是一项任务,在老师指导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以建立小组的形式,将各小组之间对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今,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在这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学校可以按照企业对工业分析岗位的要求,建立相关的实训环境,按照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安排学生实训项目的步骤,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就能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为企业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2建设体现职业标准的共享资源课程及专业教学资源库
根据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能够体现职业标准的共享资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变为一项项具体的任务,根据任务建立教学资源库,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方式将课程内容变为一个个微小的视频,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由于学校与企业进行了合作,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定上,可以请来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课程进行设计,使课程内容符合企业的需求,同时,随着企业技术的改变,课程内容也随之改变。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过程中,可以到企业相关单位录制一些关于工业分析技术的小视频,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训教学当中,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与企业的岗位相结合起来。
3改革考试内容,强化职业能力的考察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的考试内容由纸质考核变为了操作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是学生是否具备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从实验原理、操作过程、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实验结论等过程来判断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学生不应该只具备操作能力,因此,学校对专业理论知识采用机考的方式,该学院已经建立了分析化学、工业分析等专业的机考题库。经过改革,使学生能够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机考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使学生对工业技术专业具备更加深层次的了解。
篇2
第一条为有效保护国家资源,整顿国家钨品,锑品出口经营秩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实现钨、锑行业的持续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钨品、锑品是指外经贸部《钨及钨制品、锑及锑制品出口经营管理暂行办法》〔[2000]外经贸管发第649号〕中附件1、2所列商品。
第二章钨品、锑品出口供货企业资格条件
第三条钨品,锑品出口供货企业必须是国家主管部门批复予生产的冶炼加工企业。
第四条钨品,锑品出口供货企业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钨品:相当于促钨酸铵(APT)生产能力3000吨(含3000吨,下同)以上(以*年底前已具备的生产能力为准,下同),近三年出口供货量(相当于APT)平均每年1000吨以上。锑品:锑品生产能力4000吨以上,近三年出品供货量平均每年1500吨以上。
在同等条件下,采选冶综合类企业、出口供货的产品中深加工产品所占比例高的企业优先考虑。
(二)产品质量以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通过国家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正在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须在*年12月31日前完成认证工作。
(三)钨精矿到APT的主工艺流程回收率大于95%,APT到钨粉回收率大于97%;锑精矿到精锑冶炼总回收率80%以上。
(四)钨精矿到APT能耗小于1吨标煤/吨产量,APT到钨粉能耗小于4.6吨标煤/吨产量;精锑冶炼能耗小于1.27吨标煤/吨产量。
(五)工业粉尘、废水、废气排放等环保要求达到国家现行标准,并获得省级环保部门批准;并须提供当年由省级环保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
(六)装备水平先进,主要设备、仪器、仪表是*年以后制造的。
(七)冶炼企业所采购的钨、锑精矿及初级产品均是来自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开采企业和取得出口供货资格的冶炼企业的产品。
对未达到以上各项要求的企业,原则上不予认证。
第三章钨品、锑品出口供货企业资格认证程序
第五条由各地经贸委会同外经贸厅根据本办法第二章,对本地区申报出口供货资格的企业进行初审,并于当年9月30日前将本地区符合条件的冶炼加工企业名单及相关材料上报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
第六条各地经贸委会同本地区外经贸厅,将初审合格的企业名单和相关材料同时抄送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钨业协会(仅限钨品,下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第七条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钨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根据本办法第二章,对各地区申报出口供货资格的企业提出审核建议,并于当年10月31日前上报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
第八条国家经贸委会同外经贸部根据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钨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建议,对各地区申报出口供货资格的企业进行审定,并予以公布。
第四章钨品、锑品出口供货企业的监督与处罚
第九条取得钨品、锑品出口供货资格的生产企业,须按季度向各地经贸委、外经贸厅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钨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报送本企业采购原矿及初级产品的发票复印件,及外贸出口企业采购本企业钨、锑产品数量报表及税务发票的复印件。
第十条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钨业协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负责对钨品、锑品生产和出口企业间签订的供货合同进行监督,并及时将情况报送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
第十一条各地经贸委会同外经贸厅对本地区具备出口供货资格的生产企业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会同外经贸部对各地具备出口供货资格的企业进行抽查。
第十二条取得出口供货资格的钨品、锑品生产企业,如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七款规定,经查实,国家经贸委会同外经贸部取消其出口供货资格。
第十三条国家经贸委会同外经贸部于每年第四季度对取得钨品、锑品出口供货企业资格的生产企业进行年审,并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通过年审的企业名单。
篇3
展望2012年,在宏观调控将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的情况下,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两大“引擎”,原材料工业既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又面临着自身亟需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
对2012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速回落
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原材料工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呈现出产量增幅较大,产品、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融资和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行业投资增长总体趋缓等特征。
预计2012年,我国原材料工业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是,受宏观经济增长趋缓、国际市场需求下滑等因素影响,增速将有所回落;受通胀、需求等固有因素的影响,成本、价格仍将维持在高位,但波幅将减小;受投资相关政策可能进一步退出的影响,原材料工业细分行业投资增幅预计将进一步下降。其中,钢铁投资增速将视湛江、防城港基地进展而发生变化。
主要行业延续分化发展势头
钢铁行业:预计2012年发展形势总体堪忧。依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微利增长以及增产不增效的问题依然突出。铁矿石资源的制约效应预计将有所减弱,但焦炭特别是优质焦炭的供应问题可能凸显。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等影响,钢铁下游需求将出现_定程度的萎缩。其中,造船、房地产、部分“铁公基”下降趋势明显,水利、电网相关行业需求可能提升,家电等行业视政策而定。
石化行业:预计2012年总体形势仍然较好,但增速将有所放缓。消费刺激政策将保障行业增长,但煤电运等要素供应持续偏紧、油气开采业投资持续下降、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税费调整等将抑制行业过快增长势头。油气产品、农化产品、基础化工产品等下游产品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速。
建材行业:预计2012年将由高速发展进人平稳较快增长阶段。受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行业可能出现转变、小微企业融资难、人工成本维持高位等因素影响,行业整体增速将较大幅度放缓,产品安全标准得到提升,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设将是重点应用市场。
有色金属行业:预计2012年有色金属工业需求较为平稳,价格受到国际市场影响继续宽幅震荡,总体将处于平稳运行态势,中西部地区因资源和成本优势将成为调整重点,电解铝等主要产品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稀土行业:预计2012年生态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专项整治和配额制度的严格执行,将直接决定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价格波动及可能的产品替代,已经对产业产生了影响,且随着管理的日趋严格而影响进一步深化。稀土综合整治工作将深入推进,专用发票的推行将逐步稳定元素价格,龙头企业将逐步建立,冶炼分离类企业将大面积倒闭,下游材料加工及应用类企业将围绕原料进行产业或企业整合。
产业转移新特征对原材料市场结构影响加深
2011年,货币紧缩政策、通胀、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等,明显加大了制造业的成本,加速了制造业梯度转移的步伐,并在具体承接地的选择上产生了影响,不再是单纯的东一中一西梯度转移。一是在技术及配套服务限制下,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向中部“工资洼地”省份,如河南、湖北、安徽、江西转移的明显迹象,这种倾向后续会随着东部成本的进一步上涨而更加明显。二是延续承接地承接产业由加工制造业向生产业延伸的趋势,承接地出现围绕某个产业或龙头企业集聚的现象。
预计2012年,上述转移不会影响资金密集型原材料工业企业的已有生产布局,但会因承接地的产业集聚、原有地区的产业转移、人员的流动等,影响原材料工业产品的销售、运输等空间、时间、集中度等市场结构,进而影响整个原材料工业的区域市场和空间布局。
“预算约束”趋硬对钢铁、建材、有色市场需求带来冲击
从微观角度看,“预算约束”趋硬将是影响2012年原材料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既体现在对地方政府收支,地方政府筹融资平台的控制,也体现在对具体项目的融资安排上。如限制银行单凭政府信用向地方政府贷款、对建设项目严格审查是否有偿还能力等,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最近碰到的问题是最鲜明的例证。另外,“预算约束”还体现在微观企业主体投资意愿的削弱上,如普遍出现的中小企业筹融资难等。
预计2012年,该约束不会有明显松动,将直接导致企业自主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自主投资意愿进一步下降,影响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的市场需求,并延缓其发展后劲。
新材料进入“黄金发展期”前期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材料产业“十二五”规划》等,给新材料行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发展机遇期。在此背景下,原材料工业将迎来产品升级、技术和装备升级的快速发展期,加速原材料工业企业兼并重组、产业链延伸和协同、提升国际化水平的进程等。
预计2012年,原材料各产业很可能出台新材料配套发展相关政策或措施,大部分企业倾向于出台导向性政策,但政策作用效果仍有待观察。
综上,2012年,我国原材料工业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增速小幅下滑;主要行业延续分化势头:钢铁行业微利增长以及增产不增效问题依然突出,石化行业增速将有所放缓,建材行业进入平稳较快增长阶段,有色金属行业总体处于平稳运行态势,稀土产业生态环境将有重大变化。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要素价格波动过大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2012年,原材料工业所需原料,如煤炭、电力、成品油、工业用水等资源能源价格仍将维持在高位,矿石的价格可能有调整,但因力量对比,价格很难有根本改观。以2011年数据为例,1~9月,钢企因铁矿石价格上涨额外支出外汇219.94亿美元;1~8月,全国尿素企业平均到厂原料煤价格同比上涨26.7%。预计2012年,资源能源价格会因经济减速而略微调整,但向下游行业转移成本困难是原材料工业较为突出的特征,要素价格维持高位将对原材料工业产生不利影响。
2012年,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仍将维持2011年宽幅震荡的态势,但振幅可能缩小,钢铁等行业可能出现较为困难的局面,稀土等行业将因有效管理而减小价格波幅。以稀土氧化镨钕为例,2011年1~9月,价格波动范围20~138万元/吨,6~7月份达到高点后一路下滑至目前的72~82万元/吨,预计2012年,因行业管理逐步到位以及龙头企业相继建立,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很小。
2011年,受紧缩货币政策影响,企业财务费用大幅增加,1~9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34.13%,1~8月,建材工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45.7%,在货币政策出现变化前,上述高融资成本、高财务费用的
局面仍将维持―定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至少在2012年上半年还会延续,这将加剧原材料工业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财务费用,部分行业企业生存仍较为困难。
要素供应偏紧趋势依旧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
预计2012年的要素供应依然偏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能源供应依然偏紧。以电力供应为例,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2011年第四季度全国电力缺口达4000万千瓦,其中,华中和华南地区最为严重。煤炭供应偏紧。现秦皇岛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价格已接近850元/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报告称,整个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但结构性过剩与区域阶段性偏紧并存。2011年,煤炭净进口达1.5亿吨左右。从历史数据看,2012年净进口将进一步增加。
二是原料供应预计仍然偏紧。以铁矿石为例,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1~10月份,中国进口铁矿石5.6亿吨,同比增加10.6%;进口均价166.7美元/吨,同比上涨33.5%,近两个月国内各大港口铁矿石合计库存徘徊在9000万吨以上,预示进口铁矿石市场将出现调整。但就目前国内外企业的实力对比分析,上述调整即使产生,也不大可能在2012年得以延续。
警惕“夹心层”效应挤压部分行业利润空间
2011年,原料价格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下游行业发展减速等因素,使得原材料工业受到上下游产业的双重挤压,“夹心层”效应明显,部分行业出现了增产不增效现象。预计2012年这种现象将更为突出。以2011年1~9月钢铁行业为例,扣除自有矿山、自发电、投资收益增加、包钢稀土盈利等因素,钢铁主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2,99%,远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水平。伴随2012年经济增速的进一步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进一步下降,钢铁行业平均利润率将进一步降低。以2011年1~8月份建材行业为例,其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上升41.3%,接近主营业务收入增幅。据中国建材协会预测,因能源购进价格的上涨,2011年建材企业能源成本将上升220亿元,建材行业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出口产品趋同和低端产品比重过大引发贸易争端
商务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保持高位,已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钢铁、化工、石化等产业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均位居前列。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产业结构的同构性,产业未能形成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低廉的要素成本优势,外部需求稍有变化,出口就容易招致激烈的贸易摩擦。
预计,2012年除传统的钢铁、化工、石化、电子信息等产业,稀土行业也将成为贸易摩擦的高发区。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抓住经济增速回落的有利时机,加快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是大力发掘国内需求,调节供需之间的结构平衡。如钢铁行业加快东南沿海布局调整、石化行业注重区域结构调整等,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稳定性,优先满足重大领域、重大工程的需求,适时启动新材料的研发和工业化试制,抓住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有色金属、稀土等行业带来的机遇。
二是深入分析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重点关注部分政策的退出或引入对下游行业需求的影响,充分发挥钢铁、有色金属、家电、汽车等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企业适时、适度调整产销研结构和步伐,逐步解决制约扩大消费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矛盾。
三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碍,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如稀土行业加快组建龙头企业、淘汰部分冶炼分离加工企业;有色金属行业淘汰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钢铁行业加快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等。
四是将生产低成本高端高效产品作为行业内重点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加强行业基础性应用研究,加快行业标准升级和强制推广加大对重大基础性工艺研究的资助,如钢铁行业加快全生命周期减量化用钢研究,通过产品质量或标准的提升,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某些深层次问题,鼓励企业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CO2、氨氮、氮氧化物等约束性控制指标的要求,利用2012年工业经济减速的有利时机,按累进递减的速率分解原定“十二五”减排指标,在2012年加大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控制程度。
二是优先推广建筑物节能改造和有色节能降耗工程。在提高建筑节能标准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建材和再生建材,继续推广散装水泥;继续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基本实现废弃物就地消化,减少转移。有色节能降耗方面,继续实施差别电价制度,促使企业自主节能。
三是在央企节能减排保障机制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引导国内其他类型企业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管理、统计监测和考核奖惩三大体系,夯实节能减排工作基础,并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业绩考核体系。
四是引导绿色消费,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优先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引导实施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加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帮助企业解决职工安置和企业转产等问题;联合有关部门,尽早建立用于制造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的税收优惠政策。
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
一是积极探索原料多元化发展新途径,建立全球资源保障体系,通过两个市场、两种需求,保障原材料工业稳定、有序生产。如铁矿石方面,要加大既有铁矿石矿的开采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矿权的资本运作,加快从国外收购铁矿石矿的建设步伐,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引导企业“走出去”,适时研究推进国外非优质矿权的转让和风险控制。
二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交易平台,如伦敦期货交易所,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等,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关注和跟踪;加强对原料价格和产品价格波动的引导,建立全国性的原材料产品交易中心,利用既有的金融或矿产品交易渠道,促进公共信息的交流,防止出现区域结构性失衡,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引导企业加强防范金融风险和投资风险意识,按照市场化规律,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并加强监管。
三是“全国一盘棋”,在引导产业本身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强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在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出现盲目投资、过度开发、重复建设等现象,力保产业链各环节的相对平衡,建立政府引导、多行业或企业共同参与协作的运行监测平台。
稳定要素价格和保障有效供给
一是按市场化运作、政府主导、重点企业为参与主体的原则,建立有关原料的国家级电子交易平台,为要素供求双方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信息交流和原料交易平台。
二是引导地方政府或产业园区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信息交流服务,有效整合原料采购、物流运输、技术研发、生产应用、市场开发等各个环节,建立地方要素供给平台。
篇4
关键词:钛焊管 钛管道 钛焊管标准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技术发展及新技术的引进,管道的腐蚀问题是影响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极为严重的破坏因素,工矿化工等企业的管道腐蚀所引起跑、冒、滴、漏除影响着正常生产外,还降低了产品质量、污染环境、浪费能源及提高了安全隐患出现的几率,上述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度。所以一种具备耐腐蚀、高强度、耐磨损、低成本、低污染及便于维护等特点的管道的出现势在必行。
钛及钛合金直缝焊管(以下简称“钛焊管”)由于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良好的热传递性和耐腐蚀性能,作为钢及不锈钢管道的替代产品应运而生,而大口径钛焊管在工业输送管道中的使用也得到市场的认可。虽然钛焊管与常用流体输送管道相比投资成本较高,但是其成本要低于钛无缝管约15%~25%,且从钛焊管的使用寿命和维护周期来分析,钛焊管的投资成本可以在使用中得到补偿,管道系统中使用钛焊管可通过减少定期维护次数,减少停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道寿命来降低生产成本。
时至今日,钛材已被广泛使用在化工、石油、石化、真空制盐、制药、海水淡化、电力等工业中。尤其是钛能较好地抵抗氯离子的侵蚀,所以,钛材使用在与氯相关的介质中较多,如离子膜法烧碱生产中已大量使用钛材制造设备、管道和管配件等。还有甲酸、醋酸、环氧丙烷等化工项目中均采用钛管道输送介质,以解决管道腐蚀问题,延长管道使用寿命[1]。而在钛管道中,钛焊管和钛无缝管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基本一致[2],然而钛焊管在实际应用中却有着钛无缝管所没有的优势:钛焊管可实现大口径及超大口径流量的输送,另外钛焊管的经济性和适用性更易得到推广和使用。
钛焊管作为一种相对独特的钛管产品形式,是把钛板或钛卷带进行轧制成管形后采用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将缝隙焊合而成的一种产品。由于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较大的比强度,自开发出来后就引起了工业领域的广泛关注和使用。现在小口径钛焊管(公称尺寸DN100及以下)已用在各类冷凝器和热交换器中逐渐替代钛无缝管作为换热管的首选材料,而大口径钛焊管(公称尺寸DN100以上)也被广泛用作化工、石油、石化、制盐、制药和海洋工程等行业的工业管道。
一、我国钛焊管的发展历程
我国建国初期开始钛金属只用于军品工业,属于国家战略管控物资,直至70年代才在民用工业的化工领域中使用钛材,迄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钛作为一种优良的耐腐蚀结构材料,已经确立了它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作为化工输送腐蚀介质管道中的理想材料,钛焊管也愈来愈引起设备和管道设计人员的重视和使用。
1.钛焊管的工作情况
众所周知,钛焊管因其优异特性多用在具有腐蚀性的环境中,当带腐蚀性介质的液体流经钛焊管时,腐蚀介质会对焊管内壁进行微弱的冲刷腐蚀。随着介质及其浓度的不同,钛焊管受腐蚀程度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相同介质下高浓度介质的腐蚀速率大于低浓度,沸腾时介质的腐蚀速率大于室温时,含卤素介质的腐蚀速率大于其它盐溶液,相同壁厚、相同介质下内壁承载压力高的钛材腐蚀速率大于内壁承载压力低的钛材。
因此,钛焊管的寿命长短主要取决于与之接触的腐蚀性介质、使用环境及承载压力。
2.钛焊管的发展过程
由于受到原材料和加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钛焊管的生产技术多年来一直掌握在日本、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少数一些国家的专业厂家手中[3]。所以中国的钛焊管相对于其它的钛加工产品起步较晚,且前期发展比较缓慢,直接影响了钛焊管产品的标准化形成,所以目前为止,钛焊管的国家标准尚不完善。
我国从80年代起开始研制钛焊接管1985年原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现在的宝钛集团有限公司)从美国引进中国第一条完整的小口径钛焊管自动生产线,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钛焊管的历史。但由于当时国内不能够生产钛焊管的原料产品――钛带卷,因技术引进消化和原料采购困难的多重影响,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该生产线才真正具备生产能力,年产能仅有200吨左右[4]。
90年代中期,我国常州与法国Valtimet(法钛美)公司合资组建了法力诺长城焊管有限公司,引进了3条小口径焊管生产线,生产钛焊管。但还是受国内钛卷带生产技术不过关因素的影响,前期原料大多为日本、美国进口。受质量和产量的限制,当时国内的钛焊管市场仍未真正形成。
直至2005年,宝钛集团控股的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和常州法力诺长城焊管有限公司、法国Valtimet(法钛美)公司、美国Timet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西安宝钛美特法力诺焊管有限公司,由法国提供技术支持,建成两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年产能初步设计为600吨的全自动小口径钛焊管生产线,并由美国提供原料供应[5]。自2007年正式投产后,作为中国最大的钛焊管专业生产厂家,借助股东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支持,公司成长迅速,产品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用户的好评,使得中国的钛焊管生产技术水品有了很大的上升。
2011年,随着国内钛带生产技术的突破,西安宝钛美特法力诺焊管有限公司采用宝钛集团生产的冷轧板带,成功实现批量生产,其开发的厚壁钛焊管焊接技术填补了国内焊管生产技术空白。同时,宝钛集团钛带卷的使用也填补了我国国产钛带生产钛焊管的空白。
本世纪初期,随着工业输送管道因腐蚀所引起跑、冒、滴、漏等问题的出现,工业管道系统中对耐腐蚀的大口径钛焊管的需求日益增大。一些钛设备制造厂家采用滚轧法生产制造短型大口径钛焊管(单支长度不超过3米),但因生产技术的不成熟,存在着生产量小、生产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及不利于安装等问题。
2009年12月由宝钛集团参股的南京宝色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制造出符合工业压力管道要求的大口径钛焊管,并成功取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有色金属管道)制造许可证,代表着钛焊管在工业压力管道领域中的正式使用。
2013年10月宝鸡市守善管件有限公司采用模压法成功制造出单支6米长大口径钛焊管,产品符合ASTM B862标准要求,其生产技术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在2014年1月取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有色金属管道和有色金属管件)制造许可证。该技术是一种6米直缝管的生产技术,改变了传统工艺中的环焊缝拼接焊接的方法,使用等离子弧自动焊直缝焊接技术(PAW),达到节省人力物力,且生产的钛焊管具有直线度小,焊缝表面美观,焊缝承压能力增强等优点。
3.小口径钛直缝焊管生产工艺的简介
小口径钛焊管的加工是以钛带卷作为原材料,经解卷后在专用辊式连续成型机上挤压成型,在整体生产线上完成最终成品,见图1。该方法为连续式生产,具有生产量大,生产率高,成型质量好及节省人力等优点。其中辊式连续成型机成型方法方法较多,钛焊管多采用W弯曲成型法方法[6]。
图1 小口径钛直缝焊管的生产主要工艺流程
4.大口径钛直缝焊管生产工艺的简介
国内大口径钛焊管的生产受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量小的限制,生产方法多采用断续式生产工艺。生产原料采用钛卷带或钛宽幅板,经专用设备压制成型,见图2。
图2 大口径钛焊管的生产主要工艺流程
大口径钛焊管成型设备的成型方法也有好几种,对于钛焊管,常用的为单半径弯曲变形法和多半径弯曲变形法。多半径弯曲变形法较单半径弯曲变形法成型直径不受限制,单半径弯曲成型法只适用于标准管子的外径尺寸,不适用于非标管的生产。现在我国对大口径钛焊管的需求量还比较低,这与其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和产品未标准化有关。
5.钛焊管的应用
钛焊管因其极高的比强度最早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减少飞行器重量的同时,还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时间。
本世纪初期钛材料及产品的民用市场形成,钛焊管以其优良的耐腐蚀性和热传导性被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制盐、制药等行业。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自然环境和水资源受到极大的污染,让原本在纯净的水和清洁的海水中表现优异的铜及铜合金管、不锈钢管极易发生严重的腐蚀泄漏,因此钛焊管作为其他金属材料的替代品也被应用于海水淡化设备中。
钛焊管虽然价格稍高,但使整个钛管道寿命大大提高,减少了停产维修费用,对环境污染小,符合当前国家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二、我国钛焊管标准和规范简述
我国钛焊管生产技术发展缓慢,起步较晚,所以钛焊管的标准和规范至今为止仍在发展和完善中。
我国在1984年由原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编订,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了国家标准GB4367-84《焊接及焊接-轧制钛管》和GB4368-84《热交换器及冷凝器用焊接-轧制钛管》。.此标准执行了近11年的时间,在当时指导及规范了小口径钛焊管的生产制造,这两个标准的出台代表我国小口径钛焊管标准化的起步,是我国钛焊管生产、经销、设计、施工的主要参考文件。
随着钛焊管生产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了使标准能更好更有效地指导我国钛焊管的生产制造,我国在1995年10月修订了国家标准GB/T3624-1995《钛及钛合金管》(替代GB 4367-84)和GB/T《换热器及冷凝器用钛及钛合金管》(替代GB4368-84)。这两个标准把钛无缝管和钛焊管有效地合并在一个标准中,代表着我国小口径钛无缝管和钛焊管的生产制造已经进入正常发展水平。
2006年12月30日由中国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了国家标准GB/T20801-2006《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其中对承压用途的钛焊管的材料、设计和计算、制作与安装、检验与试验及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正式将用于承压用途的钛焊管纳入了特种设备管理体系。
为了更有效地规范工业流体用小口径钛焊管的生产制造、标准化生产、设计选用、采购经销及安装施工,中国国家和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06年3月了行业标准YS/T 576-2006《工业流体用钛及钛合金管》。该标准对工业流体用小口径钛焊管的理化性能和检验项目进行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了流体输送用途的小口径钛焊管的标准化生产。
基于实际需要,2011年1月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GB/T26057-2010《钛及钛合金焊接管》,该标准对我国小口径(外径?15-?38)钛焊管与国际同类产品的接轨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国小口径钛焊管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生产依据和规范。
然而我国大口径钛焊管的产品标准和规范受设计研发、生产技术、设备能力、生产规模和用量需求等因素的限制,相配套的指导标准和规范一直没有制订和,而国内的钛焊管生产厂家或参考国外标准自订企标,或参考钢或不锈钢焊管国家标准,或参考执行国外标准,致使大口径钛焊管产品在检验和试验项目中没有评价依据。目前生产厂家多参考不锈钢焊管标准GB/T2771-2008《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或美标ASTM B862《钛及钛合金技术规范》进行钛及钛合金焊管的生产制作及检验与试验,而随着大口径钛焊管在市场上需求量的增大及在应用领域中的扩展,相关国家标准的制订和势在必行,否则大口径钛焊管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
三、钛焊管的展望
目前我国钛材在民用工业中的应用占全部钛材用量的80%以上。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加大了能源、化工、海洋工程等项目的投入与改建,计划我国石油、化工、合成纤维、制盐、制碱、海洋工程等行业的装备正处于发展、更新、改造的新时期,以往石油、化工装备多采用普通钢材或不锈钢材,设备结构陈旧,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新型现代化装置所使用的防腐材料大多要求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如离子膜烧碱装置中的纳离子和氯离子,用离子膜法或隔膜法将其分离后都具有很强的酸性和碱性,温度在80℃左右,用普通钢材和不锈钢材料制造管道,很难抵御介质的腐蚀作用。因此,国内外大量地应用钛材来代替钢或不锈钢材料制作电解槽、隔板、容器、管道、管件和泵阀,获得了良好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年产100万吨烧碱装置中大约用到300~500吨钛材,其中用到钛管道管件60~100吨[7]。而钛焊管也将逐渐扩大应用范围,如海上平台、海水淡化装置及发电厂中的盐水冷却装置等腐蚀介质管道输送中。
因为钛材的成本较高,所以对钛焊管的广泛应用有着一定的限制,为了降低钛管道的费用,国内有些生产厂家参考SY6623-2005《双金属复合管》已成功研发出钛/钢复合管(基管材质为钢材,衬里或内覆材质为钛材),在工艺成熟的情况下,钛/钢复合管的造价比钛管道减少30~50%,未来复合管将是防腐蚀管道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戴红卫,段文森.中国钛管道标准配件的发展[A].第18届全国氯碱技术年会暨中日电解技术交流会会议专辑[C].天津.中国氯碱工业协会.2000.126.
[2]曾庆楠.钛焊管在制盐设备应用前景的分析[J].中国井矿盐,2013.44(3):35-37.
[3]吴丕杰.钛焊管生产技术[J].钛工业进展,1995.39(1):17-18.
[4]韩明辰,陈清勤.焊接钛管的生产及其在电站冷凝器上的应用前景[J].焊管,1992.22(2):2-3.
[5]李长江.中国钛焊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J].钛工业进展,2013,30(1):5-7.
[6]邹武装.钛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280-282.
篇5
【关键词】 四川矿产资源产业 SCP范式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演进
1、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而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他指出企业在享受由扩大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时,往往也会由于垄断的发展而阻断价格机制的作用。1933年琼・罗宾逊和张伯伦以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理论,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在梅森、克拉克、贝恩等哈佛学者对“有效竞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贝恩于1959年发表了《产业组织》,首次完整地提出了“SCP”范式,标志了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成熟。
2、SCP理论的分析框架
“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即SCP范式,它的核心观点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影响市场绩效,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按照这一范式,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谋取垄断利润,但这样会阻碍技术进步;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的适度竞争。哈佛学派的理论强调经验性研究,缺少深厚而明确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分析,在政策主张上,他们主张政府对产业组织行为实施干预,反对垄断。
3、SCP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芝加哥学派开始崛起,向传统的SCP范式提出挑战。他们不以经验实证为主,而是强调理论分析,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观点,反对政府干预。他们探索了企业兼并的动因和根源,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讨论了厂商的最佳规模,深入研究了“进入壁垒”问题,创立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并运用它来解释市场组织问题。80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称之为“后SCP时代”,它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深化起到了直接催化的作用。他们将制度视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它们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二、基于SCP范式对四川矿产资源产业的分析
1、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对产业组织内部竞争及价格形成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市场组织因素,通常指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异化以及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的高低。
(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它体现了市场的竞争程度。我国是个矿业大国,但不是矿业强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截止2014年,我国矿产资源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理论探索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84903家,其中四川矿产资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7392家,占全国矿产资源企业的20.5%,其资产总额占四川工业资产总额的25.8%,但四川矿产资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并不高,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结构松散,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2)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指同行业内各企业产品之间的不完全替代性,它是一种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四川是中国乃至世界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第二大铁矿区,蕴藏着上百亿吨的钒钛磁铁矿资源。然而其储量丰富却品位不高,开发利用率低,主要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普遍偏低、竞争力偏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四川矿产资源企业的发展,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占有一席之地。
(3)进入和退出壁垒。进入和退出壁垒是反映市场中潜在竞争强度的重要指标。四川虽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却大多以小矿种、贫矿和难选矿居多,支柱性矿种的储量偏低,开采的难度大、成本高,这是一般加工企业所不能比拟的。由于我国矿产资源行业的设立具有严格的行业标准及法规政策,这使得矿产资源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与此同时,当资源型企业退出生产领域时,因其设备具有高度的专用性,不能另作他途,从而提高了退出壁垒;资源型企业容易受国际资源市场及其替代品市场的影响,投资回收期延长,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决定了资矿产源型企业相对于其它企业有更大的投资风险。
2、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条件和与其竞争者关系的基础上为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所采取的各种决策。市场行为通常包括企业的定价行为、兼并行为以及技术研发行为等。
(1)定价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矿产资源的价格能够直接反映市场供需的变化、调节双方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是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和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矿产资源产业行业除石油和天然气矿采选业外,其他行业上游的采选业和下游的冶炼业形成了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并且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之间并没有显现出分层竞争的格局,而是处于混杂、无序的竞争状态。这使得我国矿产资源行业在产品定价上受限于市场结构特征,面对国际竞争时缺乏竞争优势,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兼并行为。企业兼并是提高行业集中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除石油和天然气采选业外,金属矿产类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四川也是如此,矿产资源整体产业集中度不高,使得市场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市场资源浪费巨大。
(3)技术研发行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大力支持,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正逐渐加大,到2013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1846.6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采矿业R&D经费为292.6亿元,其投入强度为0.43%,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R&D经费为633.0亿元,投入强度为0.83%,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R&D经费为301.1亿元,其投入强度为0.64%。四川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68.9亿元;投入强度为0.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专利申请量1.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0.6万件;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36.1%。目前矿产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有了明显提升,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远远不够的。
3、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1)企业盈利状况。受到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的影响,矿产资源企业的近年来亏损严重。以钢铁行业为例,2014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但与行业效益最好的2007年相比高出11个百分点。受银行系统严控产能过剩行业和钢贸企业信贷规模影响,银行提高了钢铁行业贷款利率,2014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财务费用共计938.3亿元,同比增长20.6%,是企业实现利润的3倍多。部分银行对企业采取了大额抽贷、压贷,已有钢铁企业因此出现停产甚至破产情况。
(2)产品环境效益。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新常态下我国矿产品消费已进入峰值弧顶区,消费的质量和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矿产资源行业由原来的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向依靠质量、差异化竞争转变。同时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使得矿产资源企业环保压力增大,因此必须加大环保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三、SCP范式研究的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四川矿产资源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差异较小、市场的进入壁垒较高,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显不足,企业整体规模较低、行业整体利润偏低,安全生产和资源有效利用的状况不容乐观。矿产资源企业在国际市场核心竞争能力明显不足,我们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加强行业规划引导
通过颁布相关行业规范,进一步推动落实有关配套政策措施,引导我国矿产资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加强规范准入管理与金融、环保、能源等政策衔接,研究建立行业规范后续管理工作制度,强化已公告企业的动态监管。
2、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并购重组是提升市场集中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得企业优势互补,提升其竞争力,同时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以此提升矿产资源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
3、加大技术投入,增强产品差异化
矿产资源企业应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的设备更新水平,促进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吸收专业技术人才,切实形成企业特有品牌,进而实现产品差异化。
【参考文献】
[1] 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沈洁、陈新国:基于SCP范式的市场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山西煤炭产业的数据[J].财会通讯,2013(4).
[3] 李忠民、孙耀华:基于SCP范式的中国石油产业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1).
[4] 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 G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策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篇6
赞比亚资源分布及开发状况
1.铜
赞比亚的铜资源是一条西北向的铜带,长200-250公里,宽65公里。赞比亚―刚果铜矿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沉积型铜矿床,2000年,赞比亚境内已探明铜储量为12亿吨,平均品位2.5%。2002年在西北省卢姆瓦纳(Lumwana)地区发现的新铜矿储量为4.8亿吨,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开发的铜矿之一,由澳大利亚的Equinox Resources Ltd.和加拿大的Phelps Dodge两家公司联合勘探,目前正征集合作投资伙伴共同开发。据有关资料,2004年赞比亚的铜储量为20亿吨,有待于进一步勘探。
赞比亚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生产国之一。1964年赞比亚独立时的铜产量为69.7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13%,1969年,达到74万吨的高峰,以后逐渐下降。90年代后半期以来,赞比亚铜产量已下降到年产30万吨左右,在世界所占比例也已下降到仅2%左右。
随着2000年3月全部矿山私有化的完成,投资增加,生产逐渐恢复,产量也逐年上升。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世界铜需求的上升和库存的减少,2003年下半年开始,铜价迅速上涨。在这一有利因素刺激下,赞比亚铜产量迅速增加,2003年,铜产量达到349817吨,创十年来新高,2004年继续大幅攀升,达到398154吨,比上年再增13.8%。
2.钴
钴与铜伴生,集中分布在赞比亚北部和西北部的铜带省和西北省。据美国地质调查局1997年的报告,赞比亚钴资源约54万吨,平均品位0.078%。
因原赞比亚联合铜矿公司投资能力不足,上世纪90年代,赞比亚的铜、钴产量波动都相当大。近几年,钴产量基本稳定在3000-4000吨,占全球产量的15-20%。2004年各矿山因集中精力开采铜矿,钴的生产受到影响,产量为2309吨,出口量为2328吨,分别比上年减少27.9%和31.0%。
3.其他有色金属
除铜、钴外,赞比亚还有铅、锌、铁、锰、镍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铅锌:已探明铅锌矿储量约500万吨,锌的平均品位为25%,铅为10%。
铁: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估计储量在9亿吨左右,含铁50%,其中中部省的蒙布瓦(Mumbwa)地区有1.9亿吨的探明储量,并有两处品位在62%以上的富矿。赞比亚的铁矿至今未开发。
锰:赞比亚有开采价值的锰矿分布在东北部卢阿普拉省的曼萨(Mansa),据1985年的资料,有品位为60-70%的储量150万吨。
镍:出现在卢萨卡南部,资源状况不明。2004年7月,澳大利亚的一家矿业公司阿比登(Albidon)投资150万美元,开始在这一地区进行镍矿地质勘探。
4.煤
赞比亚煤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省。唯一在采的国有煤矿曼巴煤矿(Maamba Collieries)煤层最厚达10米,平均厚度5.5米,储量估计为7800万吨,煤质优良。目前政府对该矿进行商业化,聘用新的管理层,同时依然寻求投资伙伴。政府并表示,若有新的投资者有意收购该矿,政府可考虑接管部分债务。
随着近两年赞比亚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和采矿业、制造业的渐趋活跃,对煤炭的需求有所增加,从而吸引了采煤业的外来投资。2004年,由于中资公司科蓝煤矿的生产逐渐走向正常化,赞煤炭产量从连续5年的下跌中复苏,比上年增长36%,超过了10万吨。
5.其他非金属矿和工业矿物
赞比亚还有品种丰富的其他矿产资源,如磷灰石、石灰石、石墨、重晶石、大理石、煤等。
磷灰石:在赞比亚的东部、中部、北部及卢萨卡有广泛的分布。根据1985年的资料,已探明的储量包括:东方省的齐来布韦(Chilembwe)150万吨,品位为15%P2O5度(埋深50米);北方省的恩孔布韦(Nkombwe)160万吨,品位为8%P2O5度;卢萨卡的鲁芬萨(Rufunsa)200万吨,品位为3%P2O5度。
石灰石:卢萨卡的奇兰嘎至卡富埃之间有广泛的石灰石分布,但储量、品位等资料不详。赞比亚目前仅有一家水泥厂,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高(约110美元/吨)。正在进行私有化的铜带省恩多拉石灰矿有石灰石探明储量1900万吨,可供开采四十年。
6.宝石资源
赞比亚宝石种类较多,有紫水晶、黄水晶、祖母绿、电气石、石榴石、海蓝宝石、钻石等。但宝石开采多为私营小企业,规模小,加工水平低,大部分宝石以非正规渠道进行交易,因此统计资料很不完善。赞政府拟成立宝石交易所,把宝石交易纳入正规市场。
欧盟出资的“私营部门发展计划”始于2000年,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信贷支持和技术合作,其中包括为宝石矿提供融资以购买设备。2003年和2004年,该计划还两次赞助赞比亚的宝石矿主参加了在中国香港和深圳举办的国际宝石展览会。2004年7月,世界银行又向赞比亚提供了一笔2815万美元的贷款,用于“经济发展与多元化支持项目”,旨在发展宝石、农业和旅游业等部门。
中资公司参与赞矿业建设现状
1991年,赞政府开始实行国有经济的私有化,赞比亚联合铜矿公司(ZCCM)的私有化始于1996年,至2000年3月全部完成。中国公司在ZCCM的私有化过程中采取了积极姿态。1998年2月,中方以2000万美元购得谦比西铜矿,当年3月注册成立中色建设非洲矿业有限公司,中方拥有85%股权,赞方占15%。
谦比西铜矿的投资总额为1.5亿美元,其中包括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7900万美元、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4.7亿元人民币(合5695万美元)和流动资金贷款1405万美元。这是中国在赞比亚最大投资,是中国在非洲继苏丹油田后又一个大的资源开发型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海外开发有色金属资源的项目。该矿在如期完成包括坑内和地表工程在内的复产建设工程后,于2003年7月28日举行了复产开工三周年暨正式投产仪式,该矿将逐步形成日处理矿石6500吨的生产能力,年生产铜精矿可达11.4万吨(铜金属含量约5万吨)。
2003年,中资私营企业科蓝公司在南方省投资70多万美元,开采煤矿。该公司在赞已经营十多年,原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建立了广泛的营销网络。在对产品供需、运输、市场前景有了准确判断后,自筹资金,投资勘探,经过两年时间的运营使生产走上正轨。目前,该矿年产近10万吨,销售情况良好,赞比亚唯一的水泥厂和最大的纺织厂都是该公司的客户,发展前景乐观。
此外,还有一些中资私营企业经营铜矿、宝石矿的开采和加工,但属于小额零星投资,没有形成规模生产。
风险与机会并存
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目前赞比亚的矿业对外国投资者开放,是我们充分利用两种资源,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的一个良好机遇,同时也还存在比较高的投资风险。采矿业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因此投资赞比亚的矿业领域需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审慎投资。
1.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
赞比亚采矿业历史悠久,但长期的殖民统治,使经济严重单一化,基本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绝大部分工业产品依靠进口,尽管当地有能力生产水泥、炸药、酸等采矿所需原辅材料,但价格昂贵,如水泥价格在110美元/吨以上,且供应没有保证;基础设施条件差,电力供应和通讯服务落后,特别是在11月至次年4月的雨季期间,电力供应经常中断;作为内陆国家,交通运输成本高昂也是影响投资的一个不利因素,目前赞比亚的进出口货物一般经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或南非德班港,一个20英尺的集装箱由国内抵达卢萨卡的运费约需4500美元左右,其中陆路部分运费约占一半;劳动力素质低,易引发安全事故,需要特别加强防护措施和安全管理。以上这些因素,增加了矿业投资成本。
2、当地政府重视发展经济建设欢迎外国投资,但依然存在发展思路不明确,各部门政策不协调等问题,特别是在移民、劳工、税收政策等方面,比较保守。
赞比亚矿业主管部门是矿业发展部,该部下属的地质调查局负责勘探和划定矿区,矿业局负责审批矿业投资申请、发放采矿许可,在矿山密布的铜带省还有一个负责矿山生产、安全的分支机构;矿产品的出口由商贸工部管理,实行登记许可制度;在赞工作的外国人须到移民局申请工作许可;此外,各矿山还要接受所在地地方政府的管辖。
赞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各主管部门之间有时对文件、合同会有不同解释,有时甚至互相抵触。例如,赞比亚政府与中国有色金属对外工程建设公司1998年签署的《谦比希矿开发协议》中规定,15年内不对谦比希矿的正常生产征收新的税种。但在1999年,新修订的资产税法要求所有的矿山向地方政府缴纳资产税,谦比希矿所在地区的地方政府据此不承认赞中央政府签署的开发协议,开始向非矿公司征收资产税,并多次强制执行,甚至扣留非矿公司的车辆和人员,严重干扰了非矿公司的经营。又如,曾有一台湾商人向矿业局申请并取得一处矿区的采矿权,但后来发现地质调查局同时为另一公司对该区块做了矿区划界,两公司的纠纷耗时一年未能解决,严重影响投资者前期投入资金的回收和今后的投资信心。因此,在投资矿山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办妥各类手续,特别要注意文本的有效适用范围。
3.信息缺乏。
由于缺乏资金,赞比亚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还比较落后,矿业发展部、商贸工部等许多政府部门都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信息渠道仍以文本形式为主。2004年,赞第一次组织政府代表团在厦门举行的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并表示有可能在今后做矿业领域的专场招商,这为有兴趣到赞比亚投资矿业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4.投资大、回收期长,企业资金不足。
篇7
一、现状和问题
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黄金、稀土等原材料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两化融合技术在原材料工业已得到广泛使用,大中型原材料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和60%,两化融合开始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提升、整合创新阶段迈进。宝钢、中石化、中石油等特大型企业正逐步向智能化转型。
但也要看到,我国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深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投资不足、关键核心软件装备受制于人、复合型人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缺失、政策标准建设滞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启动“再工业化”战略,正在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必须下大力气、坚持不懈抓紧抓好。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尊重规律、分类施策,完善标准和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原材料工业的突出问题和两化深度融合的薄弱环节。以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工厂示范、技术推广普及为着力点,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流程工业全链条全系统智能化。大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不断提升原材料工业综合竞争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18年底,标准引导、平台服务、示范引领、推广普及的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机制初步形成。生产过程控制优化、计算机模拟仿真、电子商务、商业智能等应用基本普及。研发设计、数据分析、质量控制、环境管理、集成应用、协同创新等薄弱环节得到明显加强。两化融合深刻植入企业,成为企业战略决策、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常态。
――行业引导工作明显加强。列入试点单位的122家原材料企业全部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制定300项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推广10套以上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
――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设6-8个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8-10个第三方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4-6个工业云服务平台,3-4个大数据平台,以及稀土、农资、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管理平台。
――示范普及工作稳步推进。培育打造15-20家标杆智能工厂,大中型原材料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80%,先进过程控制投用率超过60%,关键岗位机器人推广5000个。
四、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
发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机构作用,加快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及评定工作,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制定完善钢铁、石化、有色、稀土、建材等分行业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开展年度测评工作。建立企业贯标工作、年度测评工作推广和跟踪反馈机制,通过企业贯标和等级评定,推动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不断向更高阶段跃升。
(二)建立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技术标准体系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主要行业组建两化融合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做好标准体系研究及技术归口工作。将原材料工业信息化标准列入行业标准制修订重点,围绕材料性能和质量控制、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物料管理和产品流通、数字化研发和服务等,加快制修订一批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及接口标准,信息安全标准,智能监测监管标准,电子标签编码及应用标准,以及稀土、危险化学品、农资化学品识别、定位、追溯通用规范,实现物料、产品、设备编码和各种接口标准的统一。
(三)研究推广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
研究选择成熟自主的行业解决方案,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加大推广使用力度。重点推广基于钢铁冶炼、轧制及深加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设备集成与模拟优化、设备故障在线诊断与预测维护、能源管理的钢铁生产全流程信息化改造方案;针对乙烯及其衍生物、芳烃等炼化主装置的模拟仿真、优化控制、调度计划、故障诊断和维护、资源与能源管理等技术方案;基于石化化工生产过程的HSE(健康、安全、环保)解决方案;基于装置侧线、反应罐釜、进出厂点等关键节点的数据计量及实时采集,实现物料跟踪及物料平衡、能源监测及精细管理的石化化工生产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建材生产物料消耗、质量检测、设备运行、能源管理、环保监测等全生命周期的在线监测与管控集成解决方案;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公共服务能力的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方案;具备灾害预警、安全管理、智能采选功能的数字矿山解决方案。
(四)加快建设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依托原材料工业龙头企业、行业自动化研究院所、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工业软件开发企业、高等院校等,针对原材料工业生产流程化、基础产品大宗化、高端产品个性化、资源能源消耗高等特点,搭建开发及实验平台,开展产品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与优化、智能化操作与无人值守、生产运行管理、工业机器人、计算机仿真、智能仪器仪表、能源管控系统、移动应用等信息系统与专用装备的开发,突破一批高效安全、自主可控的关键共性技术,有效缓解目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熟适用系统缺乏、行业应用价格昂贵等问题。
(五)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科研单位成立原材料工业云产业联盟,建设安全可靠的原材料工业公共云服务平台,推进工业软件、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资源的开放共享。围绕原材料工业企业产品研发、生产控制与优化、经营管理、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定制、购买租赁、咨询服务等多层次的云应用信息化服务,解决企业投入不足、数据资源利用水平不高、高端人力资源匮乏、个满足度低等行业共性问题。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云服务平台,服务周边地区和中小型企业。
(六)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发展
支持第三方大型电子商务行业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持大型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公共平台转化。鼓励行业协会、电商公司、农资生产企业联合建立农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原材料工业大宗商品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钢铁、石化、有色、稀土、建材、危化品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增强原材料工业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
(七)大力推动行业大数据应用
支持原材料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推动大数据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实现产品、市场和效益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企业决策科学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商业智能系统(BI)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提升生产制造、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营销及服务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智能决策水平。
(八)建立健全行业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
建立稀土矿山开采监管系统,实现对稀土矿区非法开采、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情况的长期动态监控。建立覆盖全国的履约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重点监控化学品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的在线监测和管理。依托重点单位,建立稀土、化肥、农药、危险化学品等产品追溯系统,采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物品编码等信息技术,建立产品追溯数据库,追溯产品来源,杜绝假冒伪劣、来源不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提升企业品牌效益。
五、重大工程
(一)数字化设计工具开发应用工程
开发符合原材料工业特点的产品配方建模、产品性能分析、虚拟生产制造、工艺流程设计等数字化设计工具。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大推广力度。到2018年,大中型石化、钢铁、有色、建材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90%、95%、85%和80%。
钢铁行业重点发展用于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针对炼钢、连铸、热轧等工序的工艺参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CAPP),冷连轧机轧制过程动态仿真及控制优化技术等,实现在线、全自动、多工艺路径的智能化设计。
石化行业重点发展炼化关键主装置及工厂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与模拟仿真、优化控制和调度计划技术等,对工厂生产全流程实现安全可视化管理和控制。在工程建设方面,重点发展协同一体化技术,建立工程数字化交付标准体系,实现工程数字化设计和交付的标准化管理。
有色行业重点发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和离散单元法(DEM)技术的碎磨、选别、分离、冶炼设备的建模研究,实现三维可视化的过程和装置模拟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开发球磨机、浮选机、冶炼炉、电解槽等选冶关键工艺设备的虚拟样机,形成选冶主体工艺及调度的数值模拟设计能力。建立有色金属加工机床、部件、原料、环境等数字模型,对工件切削、锻压等微观、宏观过程进行参数化表达,实现加工效果、刀具磨损情况等快速评估。
建材行业重点发展关键生产装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综合集成,加快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模式,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研发设计和集成应用。加快推广水泥回转窑控制系统在线仿真技术,在玻璃深加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石材、新型房屋等领域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应用系统,开展创意设计和产品定制生产。
矿山行业重点发展地质采掘优化设计系统,动态指导采掘过程和设备应用。采用动态闭环集成控制技术,将产品质量、产量、成本和利润等综合生产指标与底层设备控制动作相联系,实现选矿过程全流程控制和动态全局优化。
(二)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工程
普及推广可编程逻辑控制(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基础自动化技术和系统,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生产装置及生产线,基本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的全面覆盖。开发应用先进过程控制技术,进一步突出实时控制、运行优化和综合集成,大幅提升原材料工业重点行业的生产装备智能化水平。到2018年,石化化工和钢铁行业先进过程控制(APC)投用率达到60%,主要有色金属选冶、加工环节的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75%,水泥行业应用优化控制系统生产线达到50%。
石化化工行业重点在炼化、化肥、农药、氟化工、氯碱等领域,针对原料属性不确定、物质转化机理复杂、过程多重循环等特点,积极开展全流程建模、先进过程控制(APC)、实时优化和调度、以及故障诊断与预警系统的实施和建设,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轮胎行业重点推广芯片集成技术,实现轮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钢铁行业重点推广选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烧结机智能闭环控制系统、高炉专家系统、全程自动化转炉炼钢、智能精炼控制系统、加热炉燃烧过程优化技术、核心轧制控制系统、基于图像检测的表面质量控制技术等。
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推广振动磨机负荷检测系统、矿浆粒度分析仪、矿物加工专用图像分析仪等选冶工业在线智能检测分析装备,氧化铝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铜富氧熔炼控制系统、粗铅富氧强化熔炼控制系统、铝电解高效节能控制系统.湿法炼锌优化控制技术、高性能铜(铝)板材轧制数字化控制成型技术等。
建材行业重点推广水泥生产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技术、窑头和筒体温度检测控制系统、窑尾加料控制技术,平板玻璃原料配料控制系统、三大热工(熔窑、锡槽、退火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自动切割分片系统,陶瓷原料制备、窑炉控制、压机控制等系统,玻纤池窑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稀土行业重点建设冶炼分离智能化生产系统,通过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生产视频监控系统、企业网络及数字管理系统,加快物料、生产、质量控制等业务整合。
(三)智能工厂示范工程
针对石化、钢铁、有色、稀土、建材等行业生产工厂的不同特点,分行业制定智能工厂标准。加强专业智能工厂软件的研发和设计,围绕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辅助决策等6个方面开展智能化应用,建设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实现企业生产运营的自动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建成一批生产装备智能、生产过程智能、生产经营智能的智能化工厂。
石化智能工厂。选择4家先进石化化工企业,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突破一批石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石化企业感知、预测、协同、分析、控制和优化能力。通过建立新型的生产和营运管理模式,实现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优化,提高资源配置和物流管理水平;通过生产过程智能化的优化控制,提升操作自动化和实时在线优化水平;通过能源生产和消耗的在线优化,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通过对可燃气体、有毒有害物质存储、运输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的自动监控、自动报警,提升安全环保水平;通过关键设备的到期预警与预防性维修,提高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关联性分析与预测分析,显著提高生产管理精细化、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
钢铁智能工厂。选择4-5家先进钢铁企业,建设基于网络平台的实时生产信息管理系统,重点开发针对产品质量、能耗和设备状态进行软测量的模型技术,以及通过工序互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能耗的智能决策技术。推广示范铁钢轧工艺过程信息横向贯通、全流程高级计划排产和质量一贯制闭环控制技术,物质流和能量流综合协同优化技术,在线设备诊断、预测与维护技术,过程控制、生产管理、企业营销规划信息纵向融合技术等,强化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实现钢铁生产全流程闭环的自动化控制与智能化管理。
有色智能工厂。选取铝、铜行业3-4家先进企业,以大数据和工业网络为基础,建立生产信息服务云架构,形成信息、知识、智能决策的数据和计算支持能力,通过物料关联与跟踪的智能物联网,实现对重要物料的标识、追溯和成份配置,开发基于先进生产工艺条件的高效节能控制技术,建立生产过程的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最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操控、决策、管理和服务,建立全过程能效优化的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决策体系。
建材智能工厂。在水泥行业选取2-3家先进企业,建设基于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等先进技术的智能水泥生产线,实现原料配备、窑炉控制和熟料粉磨的全系统智能优化,并在工业窑炉、投料装车等危险、重复作业环节应用机器人智能操作。开展具有采购、生产、仓储、销售、运输、质量管理、能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功能的商业智能系统应用(BI)。
轮胎智能工厂。依托生产装备的高度信息互联和数据系统的实时采集,融合物联网、自动化仓储物流、数据挖掘、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等先进技术,建设轮胎生产仓储物流、关键岗位机器人和生产信息管理三大系统,全面覆盖轮胎制造生产流程,实现生产设备、生产信息、过程管理、企业决策的纵向交互和生产过程各工艺流程的横向交互,打造纵横贯通的综合集成优化的现代化轮胎制造工厂。
(四)数字矿山示范工程
金属数字矿山。以铁矿、铜矿、金矿为代表,建设3-4个智能矿业示范工程。加快信息通信技术(ICT)与矿业的融合,将井下无轨车辆、大型采选设备与先进物联网、模式识别、预测维护、机器学习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结合,推动矿业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数字化。继续推广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井下紧急避险、矿井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立混合型智能生产物联网,应用数据协调、数值模拟和二维码识别等技术,搭建具备人员、设备、工艺、物料、能源等要素的自动识别、信息共享、自发协作、集约调度的网络系统,实现采选过程动态可调可控,增强企业对矿石性质变化及外部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满足精细化生产管理的要求。针对矿山分布较为分散与偏僻的特点,建设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利用上下游供需信息的高效协同,实现经济库存。
稀土数字矿山。依托大型稀土集团,在赣州、福建等稀土重点矿区建设2-3家稀土数字化矿山示范工程。利用数据库技术、储量动态计算技术和矿山三维数字建模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稀土矿山储量和生产过程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稀土储量动态管理、生产智能化控制及地质灾害监控等,提高稀土资源利用率和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
数字服务平台。依托国内大型矿冶科研院所,建立矿山云系统通讯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服务标准,搭建云服务平台的数据中心、计算中心、业务中心和网络前台。集成黄金、铜、铅锌、镍等典型矿业集团的海量生产数据,开发矿冶生产智能运营决策系统,形成生产装备远程在线维护、工艺过程故障智能诊断、分析仪器自动标定维护等远程工业服务能力,到2018年在国内3-5家大型矿业集团推广应用。
(五)供应链协同管理促进工程
推动原材料龙头生产企业,与原料供应商,装备、汽车、建筑、家电等主要下游用户建设上下游协作管理系统,按照供应商提前介入(EVI)、准时生产技术(JIT)等模式,统一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企业业务系统间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和规范,通过信息共享和实时交互,实现物料协同、储运协同、订货业务协同以及财务结算协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在内的全部产业链条的集成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钢铁行业。选择3-4家先进企业开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示范,建立和完善客户个性化订单条件下的基于产品使用特征的钢产品标准规范体系,推广以订单为核心、多品种、小批量、快速灵活的柔性生产组织模式,实现钢铁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订单需求。推进生产管理系统升级,推行日计划生产模式,实现以销定产和产销高度衔接,进行客户订单的全程追踪,推动钢铁企业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建立连接钢铁生产企业和用户的数据系统,推广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推广应用和持续跟踪改进的研发设计模式。针对钢铁行业原料大宗特点,建立生产企业与上游铁矿石、煤炭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预报模型提高库存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石化行业。选择2-3家企业开展面向客户需求驱动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示范。通过物流的智能感知、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行业的敏捷供应链,促进生产企业上、下游的快速决策和协同优化,提高资源和能源的配置效率,实现企业柔性生产制造,减少消耗和降低成本。初步建立石化工程协同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平台,完善石化生产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实现面向石化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和运营,减少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成本。
有色行业。选择2-3家铜、铝、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上下游协同生产和协作管理系统,应用数据协调、数值模拟和二维码识别等技术,建立自动识别、信息共享、集约调度的网络系统平台,实现有色金属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人员、设备、工艺、物料、能源、财务的协同,消除任务等待与积压、信息传递延时与失真等管理瓶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管理。
(六)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
鼓励机器人研发单位和原材料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应用一批专用工业机器人,到2018年累计新增机器人应用5000台。在工业窑炉、投料装车、化工企业等危害健康和危险作业环境,基本实现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在陶瓷行业施釉、制砖行业码垛、铝锭浇注搬运、锌锭码垛包装、剥锌机组等重复繁重劳动岗位,推广普及机器人作业。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为重点,研发并推广自动测温取样机器人、连铸自动推渣机器人、板坯自动清理机器人、铸锭扒渣机器人、阳极操作机器人、铜铝板材表面处理和抛光机器人、原料分拣机器人、切割机器人、喷漆(油)机器人等。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精确性为重点,推广应用表面缺陷判定、产品自动标识、图像自动识别等机器人。以提高采矿机器人的机构可靠性、避障设计、通讯能力以及防爆设计等为技术开发重点,在复杂矿床开采等环节,研发推广地下金属采矿、应急救援等智能机器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原材料工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鼓励重点行业协会成立推进两化融合的专门机构,组织开展标准制定、技术推广、平台建设、企业评估、示范推广、咨询服务等。企业应建立健全两化融合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定两化融合专项规划,明确两化深度融合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保障资金投入。推动信息技术提供商和行业应用方组建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推进联盟,加强联合互动,开展共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提高针对原材料工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强基工程、物联网等专项资金,支持智能工厂、公共平台、技术推广等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鼓励各地设立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加大对两化融合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项目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探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的市场化采信机制。鼓励建立专业化产业投资基金,集聚社会资本,主要投向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领域。鼓励企业通过金融租赁方式租用智能装备或软件系统。
篇8
(一)地质勘查企业“走出去”业务发展情况
1.为国内大型矿业企业的海外矿山提供勘查服务国内地质勘查企业原来专注国内市场,自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后,跟随国内矿业集团陆续走向海外提供勘查技术服务,如2000年中国有色集团经营的我国海外投资开发建设的第一个有色金属矿山谦比希铜矿因生产的需要,邀请笔者所在企业作为生产探矿的服务单位,提供矿山地质勘查技术服务。2.为国内外矿业企业的海外矿区提供勘查服务地质勘查企业经过多年的海外勘查业务经验积累,逐步了解所在国法律法规,熟悉了国际项目运作模式,掌握了国际上矿产资源报告规范和国际勘探行业标准,在此基础上,逐步参与国外矿业企业的勘查服务的招投标活动,参与国际化竞争,并成功进入该类勘查服务市场。3.为海外矿山提供商业地勘服务的同时,独资或合作开展矿权勘查业务地质勘查企业利用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在海外矿山提供商业地勘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在当地独资或合作登记矿权,进行矿产勘查工作。
(二)地质勘查企业海外业务模式
鉴于以上地质勘查企业海外业务的开展情况,由于业主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海外业务往往有如下两种形式:
1.以海外子公司名义承揽业务并实施国内总公司在项目所在国设立海外子公司,海外子公司以自己名义对外签订合同,收取工程款;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总公司派遣大量人员和代购物资设备并垫付相关费用。
2.以总公司名义承揽业务,按项目部的形式组织实施合同工期较短,且业主为国内矿业集团的情况下,合同业务以总公司的名义签订,总公司组织人员,采购物资设备发往项目所在国,在当地设立项目部具体实施项目,总公司负责项目总体协调、报告出具以及结算收款等事宜。
二、海外勘查服务下财务核算的难点
(一)海外子公司实施勘查业务的情形
我国勘查企业海外子公司在对外签订合同,并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由总公司派出技术管理人员并发放国内工资,同时勘查专用的物资设备都需要国内总公司代为采购,这就涉及到国内发放的人员费用如何核算;物资设备采购比较零碎与繁杂,不宜由海外子公司直接在国内采购;总公司垫付的资金,海外子公司以何种形式偿还。这三类问题的处理和解决都归结到跨国勘查企业内部业务操作管理模式及财务核算的架构。
(二)海外项目部实施勘查业务的情形
在项目部组织实施的勘查项目中,项目发生的一切人员及物资费用均在总公司进行核算,在总部进行结算收款。施工工期较短,则需注意的是设备报关出口相关事项。
三、勘查企业国际化经营核算体系的探讨
针对上述勘查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发生的难点,在充分考虑到所在国的税收法律法规、外汇管理规定以及国际税收协定等事宜后,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情况,在此对跨国勘查企业核算体系架构做初步探讨。
(一)海外子公司实施勘查业务的情形
1.物资设备方面
由于海外子公司工程所需物资采购品种繁杂,工作量较大,子公司不宜在国内直接采购,以总公司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出售给海外子公司的操作模式为佳,这种方式既解决了总公司把关子公司物资采购计划审核,又解决了子公司资金汇回问题。相应的账务处理亦简单明晰。详见表1:
2.人员费用及垫付费用方面
所有“走出去”企业都存在海外人员派遣事宜,而且考虑五险一金的现实情况,国内总部均需发放部分国内工资,并产生一系列的差旅、办公等相关费用,而“走出去”的地质勘查企业更有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即总部派遣的技术管理人员往往在项目现场提供技术服务与管理后,收集资料回到国内整理研究,编制报告。针对上述地质勘查企业的跨国人员流动的特点,适合采用母子公司以技术咨询服务合同的操作模式,这种方式既解决派遣人员个税缴纳事宜,又解决了代垫费用相关票据的规范性。详见表2:
(二)海外项目部实施勘查业务的情形
项目部组织实施海外勘查业务,鉴于工期较短,且在同一核算主体下进行,财务票据的流转与核算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物资报关时,地质勘查企业应按照对外承包方式进行报关出口。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标准化战略;产业结构;河南省
标准化是我国目前为止实现国内外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保证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不仅仅是我省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我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并推动着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标准化不仅可以保护我省的优势行业还有利于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刺激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目前,战略标准化已经成为了河南省的重要战略之一,是我省经济腾飞的基础。目前全国已经正式步入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而我国的制造业也已经开始进行自主创新,在整个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也越来越大。不过,以全球的大视角来看,河南省甚至是我国的制造业的水平仍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竞争能力低。而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我省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大大的推进了河南省经济的向前发展。
1河南省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
1.1推进标准化与经济共同发展
首先应该加强标准化战略政策同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标准化工作的任务就是以产业发展为中心,加速科学技术的研发并摒弃相对落后的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水平的提升。其次是应该加强标准化战略政策与社会事业的联系,开拓标准化战略领域的范围。
1.2负责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中重点内容的标准化工作
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内容为汽车、纺织、石油化工以及轻工业,在加强行业标准的同时还应该大力推进新技术,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1.3重视新兴产业的标准化工作
近些年来的新兴产业为电子信息技术等与信息化有关的产业,我省应该加紧对其的建设脚步,使其尽可能的发挥出在新兴产业中标准化工作作用。
1.4致力于新领域的拓展
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及其相关产业标准的规定,务必做让农业生产中任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做到从生产到餐桌有一个标准化流程。其次应该促进农产品产业链的完善,实现农业的多功能化作用。
1.5做好资源的节约与环境保护工作
我省应该针对能源利用、能源再生以及环境保护制定一系列相对完善的体系。大力展开与节能减排有关的多种工作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2标准化战略涉及领域的区分
我省实行战略标准化的行业有工业、环保、农业以及服务领域。下面我们将对工业以及环保领域做较为细致的分析。
2.1工业领域
(1)装备以及制造领域。通常情况下含有工程机械装备、能源装备、农用产品机械装备以及输送电能装备等。(2)钢铁制造以及有色金属。一般指的是高质量刚才以及金刚石等特殊用品的制造。(3)电子信息领域。一般指的是电子产品以及零件以及汽车、医疗电子等。(4)新兴材料。其一般指的是新能源、新装备等应用于新兴产业中的材料。(5)医药。一般指的是基因诊疗、新型疫苗以及新型抗生素等。制定干细胞治疗、药物提取。制造生物化肥及农药。(6)食物。一般是规划食物的标准生产流程、食品的检验标准手段。(7)建筑材料。一般指的是规定新型建筑材料标准、石材等材料使用的使用规定。(8)新型能源。主要是规定太阳能材料(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规定。规定其他新型能源的技术标准。(9)汽车与汽车零件制造。汽车制造就是规定汽车设计以及造型方面的标准。规定汽车电机、发动机的制造标准。规定汽车控制系统的技术标准以及规定汽车改装的技术。
2.2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
(1)能源节约。规定运输、电力供应、建筑行业等多个行业设备的能源消耗标准。规定节能用品的节能标准。(2)材料节约。一般要求建筑材料、一次性用品等方面材料节约的规范。(3)水资源节约。一般规定节水器具以及节水设备等用品规范。规定用水设施的技术标准。规定绿植灌溉、浇洒道路用水标准。(4)控制水污染以及节能减排。规定有色、有毒等污水的排放标准。规定城市中污水处理技术标准以及规划黄河周围的水治理标准。(5)噪音。主要是规定娱乐场所、建筑施工、交通等场所的噪音控制的标准。
3标准化战略涉及重点内容
3.1信息技术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全球技术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之一,因此信息技术领域成为了战略标准化的重点行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实际生活中人们的需要。通过互联网使社会越来越标准化越来越重要。要想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社会首先应该实现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的标准化。
3.2环境保护
环保与资源的节约属于公益性的领域。总的来说就是应该建立一个循环经济型社会体系,始终致力于推进还原、利用与循环。
3.3制造技术
制造技术是一个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也不容忽视,一旦忽视其重要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竞争力。自从本世纪以来,许多的先进国家为增长自身的竞争力,就使用集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和标准于一身的竞争手段。
4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实施标准化战略意见
4.1大力推进专业标准化技术工作
我们应该鼓励本省的优势企业,并组成一个全国性的技术委员会,多多参加世界性的活动,既能积累大量的经验又可以锻炼人才的能力,将所得经验与自身相互融合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4.2采纳国际标准与先进国家的标准,实现技术标准水平的提高
对于中、大型以及进出口企业应该使用国际和发达国家的标准在日常的生产以及管理中,尤其是新项目准备中更要大力推进国际国际标准。
5结语
总的来说,河南省的经济水平正处在关键的上升期,标准化战略的实施让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进。我们应该不断的致力于提升我省的竞争力,争取让我省产品在全国甚至是世界上能够争取到一定的话语权。此外,随着人们对于技术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也加快了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脚步,使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王文芳 单位:河南省工业情报标准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李继娜.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6(04)
[2]高鹰忠.标准化战略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J].人民论坛.2016(S2)
[3]顾丽敏.论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J].现代管理科学.2013(06)
篇10
为推进全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产品开发,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强市建设步伐,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设立兰溪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创新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的创新资金,专项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专利申请、专利实施等方面的奖励和补助。
二、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给予企业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专利示范企业的,奖励企业5万元。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1、鼓励、支持各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优强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兰溪市级的,分别补助20万元、10万元和3万元。市级研发中心与技术中心由市科技局与市经贸局联合认定,省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以省科技厅和省经贸委认定为准。
2、要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费达到销售收入的5%及3%以上,其他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以上,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的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计提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1、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包括高技术产业化及专项项目、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火炬计划项目、星火计划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及各类科研计划、技术性贸易壁垒攻关项目、重点产品质量赶超计划项目等)。对列入上述项目无上级资金补助的,根据项目实际给予补助,国家级项目补助5-20万元,省级项目补助2-5万元。
2、列入省级以上新产品经鉴定或评审确认的,国家级新产品补助5万元,省级新产品补助2万元。上述新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再补助1万元。
3、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新型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延伸、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上述行业企业优先申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等。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每年组织5-10项传统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每项给予5-10万元的资助。
五、支持企业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为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项目及*工科会签约项目。每年从工业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协作项目中,评选5-10项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每项按合同实际付款金额的20%给予一次性补助;对产学研合作开发并列入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视项目性质和具体情况给予补助。以上单只项目最高补助不超过20万元。
六、积极支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研发专利技术。对获得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限美国、日本、欧盟)、国内发明专利、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国内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奖励1万元、5000元、2000元、1000元。鼓励专利技术产业化,对引进发明专利或自主专利技术(除外观设计)形成产业化,首次实现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的给予2-5万元的奖励。
七、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加快建立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对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八、鼓励创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对以骨干企业牵头建立的市级以上行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给予专项支持。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行业检测中心和以行业科技服务为重点的中介机构建设,对经有关部门确认的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九、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项目申请单位根据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条件向市科技局、市经贸局等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兰溪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有关部门初审后统一报市科技局汇总。市科技局审核后提出资金安排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十、同一项目同一年度符合本意见多项资助的,原则上按“就高不重复”给予奖励和补助。
- 上一篇:商业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
- 下一篇:医保内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