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

篇1

(一)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国家层面提供政策保障国家政策是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政策,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职院校专项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这些政策一方面为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引导高职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做更多贡献;另一方面也大力扶持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新农村不断发展,从而使新农村对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必将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这些都将为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政策保障。(二)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学校层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高职教育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均围绕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理论知识来展开。同时,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设立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或开设一些涉农专业,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因此,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急需人才。随着高职院校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迅速增长。面对新农村建设初期需要大量高质量人才的现状,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才供给规模,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数量的要求。(三)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有市场层面驱动人才发展的空间选择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推动农村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不仅如此,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必将强力促进新农村和新农业的发展。这将给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培养出的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具有农村背景的大学生也将更加认识到在新农村大有可为。面对城市的高房价、高消费、高成本,理性的大学生一方面面对新农村的低生活成本、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急需一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现状,那么在新农村就业和发展就成为市场条件下人才发展的最优空间选择。

二、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虽然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性歧视和制度性安排造成“非对接”性阻碍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相当多的人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始终没有改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一方面,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中的制度性安排导致生源质量较差且来源不足,因此,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对高职院校持有一种歧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而与脑力劳动者相比,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是低等的、不受重视的。这种对高职教育存在思想性歧视的传统观念以及录取生源的制度性安排,是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非对接”性阻碍。(二)财政投入不足产生“非对接”性制约虽然近年来政府开始重视高职教育,并从资金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得到的支持少很多,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实训基地、购买贵重实训设备等,教育成本比较高,这就与部分地方政府较低的财政投入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使得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质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的“非对接”性制约。(三)传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之间不相匹配长期以来,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传统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上都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在办学定位上的失衡。新农村建设要求人才具有实用性技能,并且愿意为新农村服务。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几乎是“一刀切”地为城镇经济服务,没有考虑到农村发展的需要,具有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数量过少。二是传统专业设置基本上忽略了农村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地追求热门专业,没有形成自身院校的专业特色,即便是一些设置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也偏少。三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存在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理论学习时间过长,实践课程较少,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四)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落差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重视构建“三农”专家型师资队伍。现阶段来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首先,在师资队伍构成上,“三农”专家型教师过少,造成师资队伍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上存在短板;其次,部分专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导致纯理论研究过多而实战性研究严重不足;最后,有的高职院校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师资队伍进行培养,无法进行相应的培训,也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用来鼓励教师自我发展。

三、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着力解决高职教育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教育配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舆论导向上树立观念转变的“对接”实现以对接新农村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形成有利的舆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高职教育观念和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为高职院校输送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优质生源,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政府层面,要充分利用宣传舆论阵地引导全社会改变观念,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在地区发展中的贡献,从各方面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首先,充分利用网络、社交软件、电视等现代化宣传渠道,加强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鼓励政策及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紧缺现状的宣传力度,从而引导高职院校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采取树先进典型的“以点带面”的宣传策略,对先进高职院校、优秀高职毕业生进行表彰奖励,提高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认知地位,从而引导人们逐渐改变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在学校层面,要明确高职院校自身在本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的角色,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培养更多对接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从思想观念上,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重视对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随时为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输送、技能培训、资源整合等各方面的支持。(二)外部保障上进行资金政策的“对接”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必须构建完善的全方位保障体系。1.在制度方面加强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构建。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更加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保障新农村建设与高职教育对接的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立法层面要保证相关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要能够切实有效地指导新农村建设与高职教育发展,并根据新农村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法律法规的细则。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在招生录取制度上要进行改革,吸引优秀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在学费减免、奖学金和生活费补贴政策等方面不断优化现有的一些制度,并在毕业就业制度上为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新农村工作岗位提供保障。三是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与指导。完善相关监督机制,指导高职院校修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在财政方面完善资金投入体系。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各方面进行资源投入,而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之一。政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各种渠道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资金需要,进而保障高职教育成为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基地。一方面,着力打造以农业为特色的重点高职院校,并在财政政策上给予倾斜。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规划不同特色的高职院校,尤其是农林大省要打造以农业为特色的重点高职院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政倾斜政策,加大对相关高职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实验室,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双管齐下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对企业,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投入资金参与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对社会,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奖励性政策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等,吸引各界人士、民营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积极为高职教育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捐献资金、捐资助学、设立定向奖学金。3.在激励机制方面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政府与高职院校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一方面,在基础性激励措施上,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人才的福利待遇政策。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相关人才的基本工资水平,同时根据各个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额外给予生活补贴;对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另一方面,在特殊性激励措施上,设立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高职院校、重点专业、优秀人才进行专项资金安排,除用于科研应用外,也对物资采购、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资助;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政府以其为模范进行大力宣传,进而激励更多的人才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科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衔接的重要保障。1.科学设置相应专业,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为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实际设置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的专业。在设置专业前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1)调研工作。相关教育部门及高职院校要委派专门人员深入调研,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需求,并整理出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现状及人才需求的报告,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借鉴;(2)评估工作。要组织相关人员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评估,参考领导、专家等的意见,保证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3)论证工作。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明确专业定位。组织相关专家对专业进行二级学科的细分,根据院校实际和区域特色,科学论证专业方向。2.在实践中科学调整专业设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新农村是不断发展的,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党的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有新发展,需要有创新型人才做支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调整专业教育管理设置,保证专业的前瞻性和前沿性,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新农村未来发展的要求。3.改革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匹配度。对于理论课程体系,应以新农村建设目标、课程设计理论为依据,构建互动共促的课程生成机制和分层模块的课程设计形式(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应用课程模块三种形式),设置体现区域新农村发展需要的理论课程;对于实践课程体系,应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和相关选修实践课程,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改善实践课程的硬软件条件,保证实践设备的完备。另一方面,在“外延”建设上下功夫,构建政府、高职院校、农业科研机构、新农村四方合作平台,多方参与优化课程体系。政府、农业科研机构、新农村所掌握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动态资源是高职院校难以企及的,因此,构建四方合作平台,有利于高职院校针对理论或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在课程体系上做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师资队伍上打造专职教师与兼职专家的“对接”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党的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更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专兼职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吸引知名企业、农业科研机构懂农业的专家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建设一支专兼职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制定相关奖励政策,激励懂农业的专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2.提升师资队伍技能,健全培训学习机制。“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支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师资队伍,自身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也必须加强研究。因此,要健全培训学习机制,通过继续教育、专家讲座、在线交流、实践调研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促进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3.强化师资队伍的使命感、事业心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有激情、有动力投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并以自身的言行感染学生,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形成示范效应。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契机。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不但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政策保障、培养质量和规模、人才发展空间选择等方面也是可行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促使高职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许世建,张丹,温玲玲.社会主义新农村下我国农村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6(24).

[2]柏叶.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5).

[3]刘凤娟,郭胜大,王建.面向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11).

[4]王富平.陕西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0(4).

篇2

关键词: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追求的品味也越来越高。住宅小区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农村住宅的规划,既要进行住宅建设,又要进行配套公共建筑的建设,还要进行配套墓础设施及室外环境上程的建设等。本文就住宅规划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住宅规划建设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并注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新农村规划设计水平,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

很多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对规划设计工作不重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规划设计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考虑不全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规划设计进展缓慢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为便利农业生产,一般居民住宅往往布局在交通位置便利的地方,延缓了集中规划布局进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现有的道路、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很好的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影响农业生产工作,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此进行完善,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二、农村住宅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核心进行规划建设

居住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在不同的文明程度和历史时代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不同需求,均有适应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居住建筑。住宅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住宅的设计应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创造舒适优美的建筑环境。住宅内部功能空间通常被划分为公共活动空间、个人活动空间及生理卫生活动空间,三类空间应按其特征和特定要求进行布置,做到功能分区明确,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私密性也是获得舒适的必要条件。

2、建立生态住宅小区

所谓生态小区,是指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居住区。生态小区应该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符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与区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生态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为城市和小区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

三、农村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

城市化是未来我国城乡发展的基本方向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并行将是今后长时期内共存的局面以城市化途径建设新农村是我们要面对的客观选择。

1、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改善进城农民的就业环境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资源转化增值特别是依托现有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加强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以村庄改造和整治为重点根据村庄撤并原则并与城镇体系、建制镇的规划相衔接、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将村庄进行合理调整改变原有布局进一步合理化村庄空间布局。避免村庄发展独立分散功能和设施缺乏配套和协调以减少通往各村的道路、供水、学校、医院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投入。改造重点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新的用地标准,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合理调整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促进农户集约用地。要维护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综合应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城乡共享、区域共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加快村容镇貌的整治工作重点是做好供水设施、改厕、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推进以农村改水为主的饮用水安全工程,村设垃圾收集站、配备保洁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应用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农村污水净化,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4、不断提升科技意识

住宅在确立了立面户型、环境等主要空间设计后,内部设施如何配套,同样需要设计师作全面的考虑和整体设计。住宅内部设施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公建,如水电系统、弱电系统等(高层还包括电梯、消防系统、二次供水供电系统);二是户内,如水电布线、弱电布线,及以上的终端器材,卫生间三洁具,乃至厨房的全部设施,厨卫的上下水管线,照明、排风、排烟的合理布局,等等,对现有管线、设备及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固然重要,更需要有适应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前瞻性。

(1)新材料的使用:以管线为例,目前已有新材料替代传统材料,作为设计人员,应该熟知这些新材料的特点、功能和应用方法等。

(2)从城市已在逐步实现家庭电气化的趋势看,对每户电容量的设计,也应有切合实际的考虑。对100平米以上的住宅,电容量的设计应在10个千瓦以上为宜。

(3)高科技产品在住宅中的运用。智能IC卡应用技术已经在取代我们传统的设备,如IC卡防盗用读写技术、IC卡自动计收电费水费煤气费技术等等。高科技成果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将会赋予建筑更多的内涵,增加房屋的高附加值,扩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下的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地产商品。

四、结束语

总之,规划设计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在规划设计具体工作中,规划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新情况、新特点,突出环境生态保护和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也为提高城市形象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施利红. 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 科技资讯,2008

[2] 负娟.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

[3] 王世把.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甘肃科技纵横,2011,(05).

篇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刍议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9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蓝图。下面本人结合我县实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牢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离开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紧、牵牢农村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路走好。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当前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决定了农民家庭单干这一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极为低弱。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农产品统一大市场的矛盾逐步显现,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于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但其发展壮大状况令人堪忧,有的名存实亡,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发展农村经济有益形式的作用呢?本人认为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育和发展它:其一,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步伐不快,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还为数不多,发挥的作用也不十分明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政府部门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引导过程中要根据农产品分布的区域性来发展,注重“一乡(镇)一品”乃至“一村一品”,如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其二,着力在规范运作上下功夫。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缺陷,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合作社或多或少存在着,且大多是松散型的组织机构。要引导其从松散型组织向以资金为纽带的紧密型组织发展,另外要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其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县级可建立专业协会对其进行指导和提供信息等方面服务。其三,大力培养其独立的竞争意识。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近年的新生事物,政府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本无可厚非,但却容易滋生一些合作社“等、靠、要”的不良思想,这是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的最要不得的致命弱点。政府要改变长期以来拨款的简单扶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有利于激活合作社积极性和活力的扶持方式。着力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独立、自主、自强地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二)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第一,大力推进农民文化、技能素质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素质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技能水平。可以尝试建立村级农民培训中心,为有关部门实现服务职能下移到村,创设一个良好的载体与平台,建立各职能单位定期到村级农民培训中心开展培训服务的制度,真正把培训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第二,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型农民”的襁褓作用。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中去,锤炼经营的本领。

(三)大力实施“强镇兴农”战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努力加强中心镇建设,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抓手抓紧、抓好,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中心镇更大的倾斜。要通过放权让利、放水养鱼的方法,做强中心镇这一“龙头”,放大集聚、辐射的效应,以此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钱袋子”渐鼓的农民最热衷的事情可说就是建房,但是由于缺乏长远规划的指导,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农民一次又一次的易址建房,但新房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许多不足10龄就被淘汰,面临重新拆建的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许多农民只建新不拆旧,结果造成一些“空心村”、“破房依着新房,新房乱成一团”、“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造成以上事实的根源是:其一,农民对农村发展走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其二,村庄规划起步较晚。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县而言,首要的就是解决村庄规划问题,即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一)规划要以政府为主导。村庄规划是一项长远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农民个体所能承担的重任,基于我县目前农村发展的实际,亦非普遍村集体所能承受之重,是目前非政府莫属的公共服务重要内容之一。规划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原则,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新农村规划须先行”的浓厚氛围,坚持用“科学规划”理念武装农民头脑。

(二)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各村发展步伐不一,地域特点和经济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规划不能搞一刀切,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从各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规划工作。坚持有选择、分类型、分层面扎实推进规划工作,忌搞“村村一张脸”,努力形成“一村一景”各具特色的新农村。

(三)规划要与宅基地整理相结合。我县农村住宅普遍占地在200平方米以上,多数甚至达数百平方米之多,且多数是土木结构,可以说普遍呈现出“面积不小,质量不高”的局面。一方面,许多农民建造新房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的客观条件下,农村住宅建设审批制度又极为严格。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与保护土地两者矛盾日益显现,宅基地整理工程可说是调和这对矛盾的一大法宝。通过宅基地整理,引导村庄集并,人口聚集,退出原先占有的耕地或老宅多占的土地,提高用地的集约化水平,达到“退宅还耕”、“盘活土地资源”的目的。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

“垃圾成堆堆,污水随地流,灰尘满天飞,苍蝇排长队,蚊子开大会”这是对许多农村恶劣环境的形象描述,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要求相去甚远,造成农村生活人居环境恶劣,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第一,缺少硬件设施;第二,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何缔造优美整洁的高质量的农村人居环境,急待“对症下药”。

篇4

目前,我县共有著名商标两件——“万昌”和“永星”。现就著名商标在促进我县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谈谈几点看法:

一、名牌商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__县是农业大县,国家商品粮基地,以盛产大米而闻名。在__县的国民生产增加值中,农副产品的增加值占28。在农副产品的增加值中,运用争创名牌商标战略,争创名牌产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运用争创名牌商标战略,拉长了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了产值。“永星牌”珍珠米和“万昌牌”绿色大米通过几年的商标品牌运作,先后被评为吉林省著名商标,并获得了“吉林省名牌产品”、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放心米”、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名牌产品、金奖产品等称号,在首届长白山系列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产品。销售量由注册前的每年不足1万吨增至20__年的10万吨,销售量翻了10倍。据测算,仅这两个品牌,年可增加价值约为1亿元。

运用争创名牌商标战略,扩大了农产品销售网络,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截止到目前,__县的“万昌牌”绿色大米、“永星牌”珍珠米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都设有直销网点,而且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运用争创名牌商标战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__县人口约为40万,仅岔路河开发区、万昌镇所产大米增加值一项,就可使全县人均收入增加250元左右,产区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大、更明显。现在,产区农民早已告别了老式的农村土房时代,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90的农民做到了在家有电话,出门有手机,部分农民已经用上自来水。产区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争创名牌商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名牌商标直接为农民创造了更高的经济价值。实践证明,农产品创名牌商标后,其产品的经济价值普遍得到了提升。为当地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经过综合分析,__县争创著名商标的发展情况看,无论从商标的数量、商标的质量,还是商标的区域、品种看,发展还不平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是缺乏对运用名牌商标战略意义的认识。对利用商标战略开拓市场的观念理解不深,对商标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不够。__县水稻种植面积大,稻米产量高、质量好,历史上曾是皇粮贡米。由于缺乏对争创著名商标战略的认识,虽然注册了著名商标,但因宣传的力度不够,品牌效应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如近的舒兰大米,远的盘锦大米、黑龙江大米都比__大米出名,他们大米的质量不一定比__的大米质量好,可是他们注重品牌战略、商标战略,社会知名度就高。可见,提高对运用商标战略、品牌战略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是名牌商标注册率低,品种单一,使用效率不高。__县仅有著名商标两件(“万昌”和“永星”),驰名商标、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商标还是空白,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__县是农业县,农产品是__县的经济命脉,是农民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但到目前,全县著名商标只有两件,涉及的品种只有大米。而且除“永星牌”和“万昌牌”等实际品牌外,其余产品都没有创出牌子,从万昌地域的大米品牌来看,存在着各打各牌、各自为战的问题,或者说牌子不响,没有得到消费者认可,主要原因是农民还处在“小农经济”的思维中,产品只注重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年种年用,没有把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商标高度重视起来,实施商标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在商标使用上下功夫,导致名牌少,品种单一,商标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商标的价值较低。

三是名牌商标自我保护观念淡漠,维权能力不强,商标品牌杂乱,创牌整体合力不够。

四是地方政府和机关部门对争创名牌产品没有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使生产者和经营者只顾眼前不思长远,对品牌工程不感兴趣,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三、几点体会

通过多年来争创驰名、著名商标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__县要想“品牌兴县、品牌兴农、品牌兴商”,就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向生产者、经营管理者灌输名牌商标在农村经济腾飞中的重要性,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目标,鼓励、引导、促进广大企业高度重视品牌工作,牢固树立“抓质量求生存,创品牌求发展”的观念。提高对商标作为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认识。形成“做品牌、推品牌、用品牌、爱品牌”的热潮。

二是要加大力度,采取有效形式和措施,扩大《商标法》《商标管理条例》的宣传,广泛交流创名牌商标的发展经验,让广大农民了解到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等商标方面的知识,作好广告宣传,积极倡导品牌工程,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共同谋求发展名牌商标的方法和路子。

三是建议各级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特别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对发展名牌商标采取鼓励政策,加大力度,培育名牌商标,扶持名牌商标市场,使名牌商标在发展上实现飞跃。

篇5

一、要抓好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主体,是教育的未来。因此抓好学生的管理至关重要。其中抓好学生个性的管理是关键,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自卑心理很严重,更应该注意这方面:

1、 要用尊重和信任去发展学生的个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而学生的个性往往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双刃剑”利与弊也许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

我们学校初二班有一个叫程芳的女生,人很聪明,知识面广,在学生当中也很有声望,可是程芳同学的英语成绩很差,一天,程芳没有完成默写的单词作业,班主任王老师让她放学在学校里把作业补上,写着写着,把笔一放逼死我也写不了,结果王老师决定转移阵地说:“我不逼你咱们吃饭去,刚坐下,程芳的话就来了,从平时读的书,谈到天文、地理、在谈到中国传统教育对青年的抹杀,王老师很赞赏她,不但没有批评她而其让她当上班长助理,就这样程芳以后成了班长助理,而且英语成绩也提高了,通过这一事例可以看出王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要用宽容和理解引导学生的个性

宽容和理解是教师进行矫正教育的工具,也是她们衡量自己教育水平的尺度,对于学生的个性纠偏中,要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的尊严。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够一味地去批评、去挖苦,而是应该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以身作则,用实际的言行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形象。要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启发,得到培养。教师就必须用心去教学生,用心去对待学生。

3、要用丰富的校园生活激发学生的个性

校园的活动对激发学生的个性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创设宽松的环境,个性化的教学,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比赛,等都可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每年搞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可以全面的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作为学校应该每学期多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 要抓好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管理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素质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研工作的关键。

1、 抓实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的总目标是: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完善自我。总体思路是: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为了确保校本教研开展的扎实有效,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任组长,业务校长任副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校长要定期召开校本教研调度会,料及和控制校本教研开展的进度。

“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手机校本训练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作为一个学校,要经常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战略。从教学工作中发展问题,确立研究课题,有计划的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2、 要及时合理的给教师“充电”

3、 不同的制度会产生不同的风气。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好的工作与学习风气。一定是机制上的问题,一定是没有形成充分激发教师奋发向上的良性机制,当下教师当中学习意识不强不注意自我充电的问题十分普遍。一个不善于充电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怎么能合格呢?因此,作为学校对教师的一个重要管理就是及时合理的给教师“充电”。

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推陈出新,共同成长,学校成立教师论天组织不同主题的演讲活动。

要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考评制度是引导教师发展的最有力的指导棒,学校要充分发挥考评制度的导向动能、引导教师不断发展。在激励教师学习上我们尊重差异不搞“一刀切”。每学期让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各自具体可行的学习成长计划。这种方式虽然增大了考核制度,加大了工作强度却适合教会死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学识水平研究领域爱好需求等,在尊重个性激发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乐教师的多样性发展,也为学校各方面的发展需求提供了人才储备。

建立各一催人奋进,争优创先的激励机制。作为学校在内部实行教师职级制度。根据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专业水平。授课艺术、教学成绩、可以成果、师生关系等综合评定。分别设立了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学者型教师等级。不同的等级代表着不同的成就,对应着不同的待遇。以此激励教师不断成长,积极发展。谁不想获取事业上的成就感?而良性的机制是激励教师如饥似渴、源源不断地充电的催化器和发动机。

教师教育本是一种职业需要,但是有时却很难落实到位。教师充电的内容应该贴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因人而异。不宜搞“一刀切”一所学校的教师群体,不只是教龄的长短不一,从教师的基本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教学经验来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教学工作。充什么“电”,实际上有着不同的需求。譬如:初上岗的新教师,怎么也得拿出一至两年的时间,首先学会怎么当教师吧!他们的充电,应该侧重于教师基本功以及对教材的深钻细研和整体把握上。而过了这个时间段,步入了青年教师的行列,至于那些教龄长,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资格较深的教师,结合目前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请他们上指导课或者举办讲座,让他们在“传、帮、带”的过程中自觉充电,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总之,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管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如果真正抓住了学生和老师管理,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用好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好每一位教师生,我想还是能够收到很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篇6

汪清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孙佰文

基层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生存发展的根基、经营服务的终端、联系农民的纽带,直接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和为“三农”服务宗旨,其实力和工作状况直接关系供销社的形象和生存基础。当前,基层供销社普遍存在实力相对较薄弱、体制不灵活、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为了切实发挥基层供销社在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基层供销社实力、竞争力和服务本领,现结合我在汪清县供销社的工作实际,就新形势下基层供销社改革发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新时期基层供销社的基本功能和定位

(一)新时期基层供销社应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军。汪清县基层社网点布局基本上保持完好,现有基层社12个,村级分社10个,资产总额1000多万元,资产占有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资产在100万以上的基层社有四个,分别是天桥岭、大兴沟、春阳、罗子沟。

以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家庭经营本身具有分散、保守、高风险等局限性,依托基层社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一向农民提供农资、农技、农机、农信服务,开展防治病虫害、农产品加工、收购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引领农民进入市场,为注入活力,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节本增效,助农增收。同时,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是基层社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基层社具有扎根农村、熟悉农民、贴进农业的天然优势,完全可以在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大有作为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不断发展壮大供销社的经济基础,扩大供销社的社会影响。

(二)新时期基层供销社应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者。汪清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由供销社牵头组织实施的,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截止2013年末,汪清县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73户,带动农户2.6万户,专业农场88家。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由于规模小,缺乏规范,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制胜。几年来,汪清县社依据全县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帮助农民组建了粮食加工、木耳、中药材、红松果仁、食用菌、葵花、养殖、农机等专业合作社,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基层供销社要通过牵头领办、参股控股、提供服务等多种途径大力兴办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农场,把当地种植、养殖、加工大户、农户吸纳到合作社中来,真正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不断拓展供销社的生存发展空间。

(三)新时期基层供销社应成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者。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络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的有效载体,基层供销社要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快资源整合,对传统的经营网络实施脱胎换骨的改造,着力构建农村新型流通网络体系,并将现代经营业态引入农村,为农民放心、安全、便捷消费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汪清县各乡镇、村屯建立起了140多家农家店,并依托商贸城整改项目工程,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同时设立了四个乡级配送站,辐射九个乡镇,2009年又在基层社全面开展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网络建设项目,构建了为广大农村送科技、送农资、送农药、送化肥、送商品的现代农村流通和服务体系。

(四)新时期基层供销社应成为农村社区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是供销社服务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基层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农家店,加大投入,为不同层次的农民提供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建立集消费购物、文化娱乐、公益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使农民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更好地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新时期基层供销社的发展模式

基层社的改革与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我认为总的原则是因地、因社制宜,采取多种形式,改造与新建并举,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突出创新发展这一要点,以为“三农”服务为宗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开放办社为途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农村现代商品流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着力构建“四位一体”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新贡献。

1、参与新农村建设,打造为农服务的载体。基层社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搞好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资料供应,并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不断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使农业从传统的生产领域向农副产品加工、农副产品销售、农业休闲、旅游延伸,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基层社还要通过改造重组,大力创建农村综合服务站,建立经营连锁、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管理规范、形象良好、效益明显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零距离的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构建现代流通网络,打造商品经营的实体。基层供销社要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机遇,大力整合网络资源,加快推进农村商品市场连锁配送现代经营方式,打造助农增收网络平台。加强联合与合作,采取改造、改组、社会加盟等形式,组建农资、食盐、烟花爆竹、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回收配送站,实施商品的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加快推进现代化经营业态的发展。

3、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合作经济联合体。基层社是供销系统的基础,是实践为农服务宗旨的重要组织平台。按照合作经济的形式改造重组基层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管理基层社。在重组的基础上,坚持分类指导,不断探索基层社发展新路子,不断夯实基层社组织基础,不断丰富基层社服务内涵。积极鼓励引导,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副产品为基础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动承担起组织引导和服务的责任,通过领办、参与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探索“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发展路子。

4、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开放办社新体系。当前,基层社基础比较薄弱,资金、人才都比较缺乏,开放办社是加速壮大发展基层社的一条重要途径。基层社要充分利用好社内社外两种资源,大力吸纳社会资源为社所用,积极推进组织开放、产权开放、管理开放、人才开放,提高基层社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基层社的活力与发展能力。通过开放办社,为基层社建立一定的经济基础,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在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加强基层社项目建设的能力。近几年,供销社通过争取资金,在基层社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和成绩,基层社的主要项目有:粮加工和包装、农副产品加工等,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了基层供销社的发展,提高了供销社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基层供销社组织体制和内部机制创新

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创新。长期以来,由于基层社体制僵化、机制不活,致使发展缓慢,大部分规模小、实力弱、不规范、服务带动能力不强,严重制约着供销社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基层社组织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以机制创新激活基层社。体制机制是基层社活力之源,过去,由于基层社体制呆板、活力不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基层社干部职工责任意识不强,负盈不负亏,出工不出力,造成了亏空和损失。针对现状,在基层社开展经营方式的改变,创新资产运营模式,独立经营核算,使基层社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二)以专业社拉动基层社。专业社是连接农民的“粘合剂”、优势产业的“助推器”、农产品销售的“信息港”、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通过领办、联办、合办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来改造现有的基层社,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基层社服务“三农”的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引导农民进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专业社量的扩大到质的提升,拉动基层社快速发展。

(三)以连锁配送带动基层社。连锁经营是零售业发展的方向,基层社可以通过连锁配送进行资源整合,重新构建新型经营网络,占领农村商品流通主体地位。2009年,我社在全系统大力实施了连锁配送经营的改造,在12个基层社建立了40个乡镇连锁配送中心,增强基层社实力、活力、竞争力,带动基层社全面发展。

(四)以招商引资壮大基层社。对有经营设施和场地的基层社,以招商引资方式对基层社加以改造,注入新型血液,新型经营模式,抢占市场和扩大经营。

(五)以盘活资产统领基层社。盘活资产是基层社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方法。为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明确规定基层社资产由县社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实行一体化运行,同时加强对基层社的公章、资金的监管,实行报告制、审批制、监管制,力争从源头上预防资产流失,确保资产、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

(六)以招聘能人经营基层社。纵观多年基层社建设的实践,选好一个懂经营、善管理的带头人至关重要。通过公开招聘,引进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为基层供销社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四、基层社的困难和问题

基层社改革改制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还很多。汪清县基层社在县社的具体指导下,取得很大的工作成绩,2008年,鸡冠、春阳供销社被评为全省“百强基层社”, 延边天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汪清县东新富康林产品专业合作社、汪清县大兴沟水稻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吉林省百强专业合作社荣誉称号,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原因是供销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情况认识不足,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具体有如下几点:

一是经济实力普遍不足。在基层社改制中,企业实行职工身份置换、支付经济补偿金,因而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大部分基层商业网点在转制中用于职工身份的置换,部分进行公开拍卖变现资产支付职工补偿金,而留存的一些资产大部分属中、低档次的资产,资产回报率还比较低。同时,原有的一些经营上的优势项目,也受到资金、市场放开等影响受到萎缩。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基层社经济状况还十分困难,难以实现收支平衡。

二是一些遗留问题还很多。基层社改制后,虽然企业包袱减轻了,但一些遗留问题还很多。在改制中,政策规定不予置换身份,但需企业承担费用的人员开支还相当大,像伤残军人、工伤人员、遗属等,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且这些费用仍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三是资金的短缺严重地制约了基层社的发展,在开展项目建设、土特产品收购、资产改造等方面,资金问题都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在已经开展的项目建设上,由于资金的不足,项目也难以做大、做强。

四是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网络还不健全,不能覆盖全县200个行政村,还无法满足全县种植的需求。

五是“新网工程”开展程度不够,主要是日用消费品超市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不够,还不能满足农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六是在开展项目建设和土特产品加工方面还缺少专业的科技人才。

五、几个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基层供销社应怎样进行改革

(1)基层社的改革不能当作单纯的企业进行改革。因为基层社与一般企业不同,基层社既有企业的职能,也承担一些政府的职能,如果单纯按一般企业进行改革,就不能称为供销社,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基层社改革,也不能单纯按原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定位,随着时展、形势变化,其定位应不断与国际合作组织相衔接,并赋予基层社以新的时代内容。

(2)现在不少地方按公司法,将基层社改造和新建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并不能完全代替原来的基层社,也不能真正承担起供销社的职责和任务。其原因:改革只是仅按单纯的企业来进行改革,简单化地将公司制企业替代供销社,而为农服务职责与职能却未能纳入。

(3)改制后的新型基层供销社应该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承担政府为三农服务工作职责,吸收农民群众直接参与,按股份合作制形式进行管理的农村经济、服务组织。

(二)、如何建立维护和实现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

(1)要建立健全农村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其组成成员,既要有政府部门、供销社与基层供销社参与,也要由农民代表共同参与。

(2)要深化为农综合服务社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坚持供销社与农村组织联合共建,逐步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服务一体化。

(3)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供销社要积极牵头、领办,并要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同时,要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更好地为农村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

(三)、如何发挥好县级社与基层社各自的作用

(1)县级社应该是一个基层社的联合社。县级供销社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在管理基层社和社属企业的同时,还承担着部分政府的职能,在涉农领域与农业局有交叉又有联系,应在政策上给予明确。基层供销社作为一般企业运作,同时也要更好地承担起为农服务工作职能。

篇7

【关键词】手机媒体 问卷调查法 信息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一)调查背景及研究意义

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的问世,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流媒体纷纷把目光投向手机网络,将其在传播方面的优势与互联网等无线通信相融合,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功能,使其成为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之一。本文以孝义市东张庄村为例,对农村农民对手机媒介的理解、使用情况以及信息渠道等做一些调查研究。

(二) 调查目的和方法

我国对于农民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方面的调查,已经有30多年历史,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并且都是批判性地分析。而此次调查总共发放的问卷有200份,收回188份。选取的是山西南中部吕梁地区的农村,运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各个年龄段,各个收入群体为界限,分别进行调查研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此次调查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还是能够反映出新媒体在农村的使用上的一些基本特点。

二、 手机媒体在东张庄村的使用调查现状

(一)手机媒体的概念界定

1.手机媒体的概念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作为视听终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2.手机媒体的特点

手机媒体是一种多媒体客户端,具有信息接收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同时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以下特点:受众更广泛、互动更充分、使用更便捷。

(二)手机媒体在东张庄村的使用情况分析

1.手机在农村大众媒体的使用上占有很大比例

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民的媒介消费观念已经悄然改变,手机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青睐。表1显示出手机已经超越报纸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消费选择,手机在农民中的使用率已达到70.1%。

2.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对于新型智能手机的接受程度较低

从表2可以看出,本科以上和大专群体对智能手机的接受程度较高,达到75.2%,调查发现原因是新型智能触屏手机操作方便快捷,而且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各种娱乐上网软件较多;而大多数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对手机的上网娱乐功能诉求较小,并且认为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太快,跟不上潮流,更多人觉得操作难度系数较大,所以不愿意接受新型手机。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由于思想开放,接受能力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一些。

3.农民在使用手机媒体时,更倾向于与自己的生活贴近或有用的内容

农民在使用各类媒介时,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不同的信息进行筛选。其中除了自身的喜好外,还有一个影响农民对于信息选择的因素就是信息与农民的生活的相关度,多数情况下农民会偏好选择与自己的生活贴近或有用的内容。

在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对天气预报的关注明显高于其他方面的信息,所占有的比率高达76.8%,天气关乎人们的生活、出行以及农作安排,了解天气状况与农民的劳动和生活是息息相关。另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农民对于本地新闻的关注热情也很高。

(三)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手机作为大众媒体媒体在农村的占有率却还微乎其微。从本次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民对手机媒体在观念上存在误区

许多农民认为,手机媒体没有在农村发展的必要,它只是一种不适合农村人的东西,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手机媒体暂时对他们的现实生活帮助不大。对于比较落后的农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与他们温饱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其实不然,当今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与变化,也越来越深地涉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相信在新媒体迅猛来袭的同时,这股强劲之风也会刮进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对手机媒体在观念上存在的误区也会随之悄然改变。

2.农民在使用手机媒体时,受到知识与技能的限制

目前我国农村的文化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知识水平还普遍较低,思想保守,封闭落后,使得手机媒体在农民中很难较快地传播,对于新生事物持一定的排斥态度,同时也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缺乏对手机媒体的认识,在手机媒体的使用操作上也会存在问题,这些知识和技能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手机媒体在农村的发展。

3.农村网络设施不完善,导致手机媒体使用受限

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当中,信息比较闭塞,交通不便,给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极大困难。然而,手机网络的发展是建立在网络基础设施上的,没有基本的设施提供,即使农民拥有了最先进的媒介产品,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手机媒体正常充当信息的传播者。手机媒体在农村的发展受限,给新农村的建设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完善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无论是促进手机媒体在农村的发展,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已变得刻不容缓。

三、建议

如今信息充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大环境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最为迅速,因此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得缩小城乡差距,而互联网和手机媒介的充分发展必将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另外,还要对传统媒体的作用引起重视,新旧媒体的优势相结合为农村的信息化带来新的契机。针对此次调查我们发现手机媒体在农村发展的问题,据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要改变农民的观念。

二是增长农民有关于手机媒介方面的知识。

三是尽量使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

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在农村地区发展的特点,使其成为沟通城乡经济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利用好手机媒体在农村发展中信息传播作用具有很深远的意义。电脑在农村的发展虽然不及手机媒体,但是其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已崭露头角,有人认为电脑在农村的普及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实则不然,电脑在农村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总之,综合各类媒介的优势来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务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 1 ]李程骅,宋祖华.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媒介消费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01:01-07.

[ 2 ]朱天,李晓.论新媒体在新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功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08:149-153.

[ 3 ]李艳艳.手机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角色探讨[J].传媒论苑,2009,12:89-90.

[ 4 ]程 洁.探索网络在农村居民信息传播体系中的角色地位[J].新闻窗,2011,04:89.

[ 5 ]邹华华,刘洪.新媒体对农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新闻界,2007,02:70-71.

[ 6 ]江西,李铁锤.新媒体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分析[J].传媒观察,2009,04:40-41.

[ 7 ] 许 涛,李明贤,杨 毅.新媒体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12,01:133-135.

篇8

关键词:债务;清理;化解;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138-03

村级债务是各村级组织在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中产生和形成的,这些举债在当时对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客观上起了一定作用。但目前,村级债务沉重,不少村为债所累,无力继续发展经济和公益事业,有的村甚至运转困难,影响了农村综合改革成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已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在三农工作中必须直面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科学清理村级债务,妥善化解村级债务,遏止新债再生,创优农村发展环境,已迫在眉睫。

一、如何开展村级债务审计

村级债务审计清理工作,政策性强,清理对象多、形成时间长,规模大,涉及面广,年度跨度大,人员变动快,债务构成错综复杂,加之村与村合并或分设,有的当事人已经更迭离岗,有的账、表、凭证、合同和相关手续等资料不全或丢失,账务处理不规范,财务基础工作薄弱,债权债务关系不明等等,都给村级债务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审计任务非常艰巨。在此情况下,如何开展村级债务审计清理,并取得事办功倍之效,笔者谈谈如下看法。

(一)统一清理口径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清理核实方法,必须有统一标准,口径必须一致,具体说来有如下核实方法:

1.对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形成的债务,必须提供正规借款合同及资金到账凭证,应重点审核借款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真实、合法,了解用途是否明确,是否确实为村集体所用。

2.对向单位、企业、个人借款,各类筹资形成的债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以村集体名义出具的借据或真实、合法、有效的原始证明材料;二是必须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直接偿还人或最终偿还人;三是必须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所直接使用的、直接受益的。

3.对拖欠工程款形成的债务,必须提供村与施工单位或个人签订的合同、竣工验收资料及其他结算手续。在此基础上审核相关资料真实性,必要时进行实地查看,从中判断债务的真实性。

4.对利息问题,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核实。一是已经在账内核算的,对向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借款,审计对债务利息的认定,应采取在认定本金的基础上,一律按照借款期限,以金融机构贷款法定基准利率为准分段计息;对向社会和个人借款的利息计算应实事求是予以认定,原则上超过法定界限的高息部分应予以核减。二是对账外债务,只核实本金,对账下计息和口头约定不予核定。

5.应付款审计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暂未结算应付款,应重点查明是否有资金来源,债务是否应归属村集体组织承担还是归属村民个人承担,如应归属村集体承担且无资金来源的,债务应予以确认,否则应予以核减;二是账面挂应付款而实际已支付或已抵扣的款项,应予以核减;三是暂存应付款中无具体支付对象的债务,应作为不需偿还债务予以核减。

6.对于大的建设性债务,包括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兴办企业,文化、通讯、卫生、教育等村集体公益设施等建设所形成的债务,应到财政、发改、交通、农业、水利等部门了解情况,要重点查阅项目的立项审批文件、资金筹集计划,查明上级主管部门资金拨付情况,审查村与施工单位或个人签订的合同、竣工验收资料及其他结算手续,经审计核实该工程确已完工、上述资料齐全的,作为审计核实债务;对确有资金来源的,或对于虚假合同和资料、资料不全、不能相互印证的,作为无效债务核减。

7.账外债务的核实方法。未交乡镇农经站核算、保留在当事人手中的债务凭据,必须有明确的欠款人和事由,开具有正式借据或与该债务形成相关的原始证明材料,经过核实和分析确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的,作为审计核实债务。

(二)科学组织实施

审计组负责人,首先应组织审计人员学习、研究、讨论,吃透审计方案、政策,掌握审计核实基本方法,统一口径,力求参审人员心中有数,达成共识;其次应组织各乡镇财经所会计人员,一对一交流,面对面解答疑难,让他们彻底弄清村级债务的范围和内容,逐项明确自查表的填报要求和口径,扎实做好自查基础工作;再次就是审计组内,扬长避短,合理安排,有机配合。

具体说来,在组织实施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进点时应根据审计实施方案制定好债务自查表,其内容包括账面数、账外数、自查数、差异数及其原因,同时包括债务总额、构成、用途及偿债情况等,被审计单位要填写好自查表,此项工作要异常地认真、细致和扎实,因为此表的正确填报可以节省大量的审计工作时间,从而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二是必须要求配备得力的协审人员,明确要求县乡分管领导及财经所人员具体的工作配合。三是针对村账所管的具体情况,审计应采取就地审计方式,审计地点应设在乡财经所,以方便资料的调阅和有关情况的了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对账外债务的控制,要采取封账查库、登记造册、追根溯源等措施注意防止突击作假情况的发生等。只有吃透审计方案,娴熟审计方法,明确审计目的,科学组织实施,才能在具体的审计实务中有条不紊,以不变应万变,以简单应复杂,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二、如何妥善化解村级债务

村级债务覆盖面广,形成时间长,成因复杂,要想有效化解村级债务,必须首先弄清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

(一)村级债务的成因

村级债务的形成有中国现行制度、体制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也有村级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举债办事等微观方面的原因。村级债务问题虽然各地债务形成有差异,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1.举债垫付税费。在2005年前,农特两税和“三提五统”尚未取消,此外还有医疗保险、报刊杂志订阅、各种达标升级活动等。每年县乡限定了任务和完成时间,而部分农户无力上缴或欠缴应承担的合理税费,村干部迫于目标考核,不得不靠借贷款完成上级下达的刚性任务,如此年复一年,雪球越滚越大。

2.投资形成负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潮中,一些村出于发展经济、壮大财力的初衷,举债办企业,盲目上项目,或搞多种经营,最终由于决策失误,生产技术起点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差,产品不适销对路,抗风险能力差、财务管理混乱等原因导致投资失败,经营难以为继,大批村级企业停产倒闭,投资无法收回,债务无力偿还,从而背上沉重的债务。

3.举债维持机构运转。随着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经济因土地、山林经营权的出让,村级收入路子越来越窄,收入来源几近为零。转移支付前微薄的收入不足以维持村组干部工资,日常支出无可靠保障,造成支出大于收入,只有依靠借款来维持收支平衡,从而造成负债。

4.公益性、建设性负债大。长期以来,各村致富心切,为了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财力物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举债兴办一些急待要办的公益事业,向上争取资金又比较困难,且向农民集资也只能筹措到一小部分资金,大部分资金缺口只有通过借款来解决。村级公益事业包括通村道路、农电改造、水利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广播、村级建设等,这些公益建设主要依靠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只给少量的补贴和扶持,缺口极大。

5.民间高息借贷。据调查,乡村债务由乡村干部经手在民间高息借贷的十分普遍,借款年利率一般是 10%~15%不等,高的甚至达到 20%左右,且每年换据结息,息转本,本生息,利滚利,不断驴打滚式地增加,基本上是几年后本金要翻一番。沉重的利息负担,使乡村债务陷入了恶性循环。

6.部分村干部责任心不强。由于村委会换届原因,不少新任村干部,对老债务以自己没经手为由,采取消极回避态度,即使接了旧账也是无力偿还,导致干部换一任,债务多一茬,造成债务越累越多。

(二)村债化解思路与对策

根据审计调查情况及目前村级债务状况,为创优农村发展环境,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化解村级债务工作,党委政府要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化解村级债务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应从实际出发,从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讲政治、讲科学发展的高度责任感,把化解债务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依据政策法规、依靠人民群众、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多渠道、分类别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寻求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1.清收债权还债。根据目前农村对单位和个人拖欠乡村集体的款项,要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清收。对农民欠交的税费尾欠,要分门别类,妥善处理。属于违反政策规定的集资、摊派和违规超收的税费尾欠,应予以核销;对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尾欠,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清收;对符合减免规定的税费尾欠,要给予减免;不符合减免条件的,要依法逐步清收;对各类企业承包款,应按合同、协议据实清收。

2.结对冲抵三角债。村级组织既是债务人,也是债权人,村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客观上就是一个链锁的债务大连环。对村与农户以及个人之间形成的三角债进行清理核实后,在协商自愿、各方到场、完善手续的前提下,实行债权债务对口划转,相互冲转抵账,把多头债变成几头清。

3.盘活资产还债。村集体现有的资源诸如荒山、荒地、荒滩、鱼塘、林地、果园、茶园、药园及闲置房产、设备等一切可利用资源,可采取拍卖、承包、承租、入股、招商引资等一切形式,整合盘活存量资产,综合开发利用,将所得收益用于偿还债务。

4.核销债权减债。对债权单位确已撤销或债权人已放弃债权的债务,历史遗留的可作呆账、坏账处理的陈欠债务,以及民间高息借贷不合规利息,可按相关政策、程序核销减债。例如,对村集体所欠的民间高息借款,在清理核实的基础上,双方协商,从锁定债务之日起,对不正常的高息要按照国家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同档利率重新计算债务利息。

5.争取资金化债。对于兴办村教育,兴办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形成的债务,各级财政、教育、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应加大力度,充分把握新农村建设及国家拉动内需等等千载难逢的机遇,全方位向上争取国家化解村级债务方面的优惠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用于村级建设性、发展性债务的化解。

6.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化债。县财政应建立化解村级债务专项资金。由于村级债务数额较大,在目前村级财源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尚未发展壮大的情况下,除乡村自身努力外,县财政每年应预算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化解村级组织因农村基础设施及公益性建设形成的债务。

篇9

教师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面对现在的学生心灵上过于脆弱,身体上过于单薄,思想上过于自私,精神上缺乏上进等问题,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亲近自然、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同时也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生活中的风雨挫折、艰辛坎坷、荆棘磨难,让他们强壮起来,能够真正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 劳动实践活动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96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被当做“小皇帝”“小公主”一样来对待,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被呵护,娇生惯养,缺乏风雨的洗礼和困难的磨砺,使得他们心灵上过于脆弱,身体上过于单薄,思想上过于自私,精神上缺乏上进。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亲近自然,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同时也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下面就我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开展“整治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地,校园环境的整洁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为此,实践基地每期都会安排一节“洒扫教学”,班主任将学生带到指定的校园环境区域,组织学生进行“洒”与“扫”的专门指导,让学生学会使用清洁工具,并高效地清扫完指定区域。每天早上,各区域安排有一名教师指导该区域的学生进行清扫。同时,基地每期将组织一至两次全校卫生大扫除,为校园的整洁出一份力。在“整治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个体的动手及生活自理能力,又培养了小组之间的团体协作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一)开展《走进树世界》探究实践活动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是树木,我们的校园也如此。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许多不同品种的树木,但是学生对树的认识还不全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此项活动,使学生走近树木,认识树木,发现树木的生长特性和变化规律。学生在中探究树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为树木浇水、松土、修剪、制作树木标志牌,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同时激发学生珍爱绿色,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开展“走进蔬菜世界”探究实践活动

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同时蔬菜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食用时对人的健康有极大的好处。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上网查询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蔬菜的基本知识、蔬菜的种类、蔬菜的生长习性及栽培的方法等。然后教师的指导下,在基地试验田,试种各种蔬菜,通过除草、施肥、浇水等劳动实践,到最后能吃上自己种的蔬菜,让学生体验种植蔬菜的艰辛与快乐。在综合实践基地开展此项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体验种植蔬菜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三)开展“走进新农村”探究性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感受自己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欣赏家乡的美丽景色。在欣赏美丽景色,感受家乡巨变的同时,反思家乡如此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我们利用这次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对基地附近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探究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帮助农户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可以到孤寡老人家进行卫生大扫除等。通过此项活动能进一步了解农村变化的过程及带来如此变化的原因,同时也能了解部分农民生活的状态,通过对比,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农村的现状,增进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热爱农村、关注农村的情感。

三、通过参加“厨艺体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于做饭知之甚少。我校为了加强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特开展了厨艺体验活动。结合我校的基本情况和当地饮食习惯,开展了“包饺子”和“家常菜制作”两项厨艺体验活动。

饺子相传是中国东汉河南南阳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是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在中国许多省市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南方地区也普遍有饺子这一食品。饺子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渐进过程,明末张自烈作了很好的说明:“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饺儿。”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因成熟方式不同分为煎饺、炸饺、蒸饺、水饺等。另外,饺子,已走向世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有关饺子的历史及意义,还可以学习的制作方法及种类。家常菜制作主要选我们本地特色菜来进行体验。在这两项厨艺体验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做事细致耐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良好的动手操作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10

学发展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入分析检查阶段以来,通过征求系统内外的意见,深刻反思自己的工作,初步找出了存在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征求大家的意见和深刻反思,自己感到在以下几个方面存有差距:一是在工作思路、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方面距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差距。主要表现在谋划和指导工作时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默守陈规、循规蹈矩;不是按照变化了的形势提出有针对性的新举措,而是凭老经验办事,遇事求稳怕乱,求稳怕险;在有关工作的摆布上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违纪行为的查处,有老好人思想,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面对个别单位一些违规违纪行为屡禁不止,缺乏过硬的措施和手段,部分同志对此很有意见。二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自觉性不强,按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注重如何把握政策和原则,而对做好思想工作重视不足,有时还有急躁情绪,不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有关当事人的心情和想法,有针对性地予以疏导,而是心存厌烦,认为他本人只强调个人利益,不理解政策,有片面性。有时不再理他,有时还与个别人发生争执,不欢而散。由于自己在工作方法上比较简单,有一些想反映问题的同志不愿意与我谈。在指导工作时,有时乱发脾气,影响了一些同志尤其是年轻同志的积极性。三是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足,在抓教育培训、工商(廉政)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体活动方面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对自身学习抓得不紧。理论学习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深入地系统地学习研究。同时存有经验主义的倾向,不是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分析问题,而是凭经验判断和处理一些事情,出现认识滞后、事倍功半的现象;对廉政文化建设抓得不紧,机关大楼内的廉政文化氛围不浓厚,桌牌、警示牌等没有及时设置。对职工业余文体活动重视不够,满足于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日常活动抓得不紧不实;对学习型机关建设布置多、检查少,尤其对先进经验不注意总结,对培训中心的工作重视不够。四是在效能建设上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不熟悉业务工作,遇到一些群众的投诉只能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不善于从一些现象中发现问题的症结,也不能就一些问题做出有把握的判断。因而对有关单位提高行政效能的指导上只限于肤浅的、表面的情况,未能从体制、机制、法治等深层次上给予有效指导。五是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下基层调研较少,虽然主管基层建设工作,但实际到过的工商所比主要领导少得多。对于工商部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情况,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很少直接听取基层工作人员的看法和反映,更少直接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六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政绩观上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具体工作看表面现象多,看实质内容少,注重近期效应,忽视长远影响,有时候还自觉不自觉地做一些表面文章,以能够应付检查为标准,而不是以收到实效为标准,有言行脱节的现象。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干部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的改革,强化引导、激励机制,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考虑得比较少,满足于按部就班地照抄照转上级文件。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和分析,我觉得主要涉及以下几点: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宗旨观念和大局意识树得不牢,尤其是联系实际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不强,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不深刻。二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树得不牢。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不够,思考不多,对干部职工在想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了解比较少。三是思想解放不够。未能自觉地运用党的基本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思想不够解放,手脚放不开,政策运用的不活、不准、不到位,队伍管理不严、不细、不规范,进而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四是缺乏群众观点。未能自觉坚持群众路线,这就很大程度上使思路受到局限,认识与实际脱节,从而影响一些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针对性。五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怪。研究问题不能排除个人的利害得失。尤其在考虑一些敏感问题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个人主义,患得患失,怕这怕那。从表面上看,是怕工作受损失,但在潜意识中,还是怕个人犯错误、受处分。这就形成了一种“有为”危险,“无为”保险的思维定式,工作推着干,遇事不求真,你好我好,一团和气。这样一来,事业心、责任感降低了,

推动工作时就缺乏激情和勇气,就难以不断开创新局面。再有就是觉得自己年龄比较大了,进取意识比较淡薄,有贪图安逸的思想。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主要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和主要整改措施是:

(一)切实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注重向领导和身边同志学习,不懂就问;注重学习各类新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注重记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勇气和魄力。发扬奋发向上的精神,高标准、严要求,开拓进取。增强群众观念、大局意识,主动、积极承担调研任务,经常深入干部职工中去发现矛盾和问题,为领导当好参谋。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增强宗旨意识,把人民是否满意,人民是否答应做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