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金属有机化合物从广义上认为是一些具有金属性质的非金属元素和碳原子连接的化合物。在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通过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物及其性质;另外一种研究金属有机合成化学。研究金属有机物合成物,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方法来合成金属有机物,并且研究其化学和物理性质,从而探究这些化合物在高分子材料中的相关应用。金属有机合成化学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研究,金属化合物如何在合成其它化合物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得到相关的配体,促进物质的合成;但是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在物质合成中的作用。金属有机化学综合了多种学科的优势,包含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学、晶体学等多种学科。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学中研究不对称有机合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于现代有机化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利用已知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来研究新的化合物的合成。
现在已经比较熟悉的金属有机化学的反应有双取代、三取代烯烃;炔烃-α,β-不饱和羧基化合物的偶联串联反应;亚胺烷基反应;1,3-双烯等的立体合成以及四异丙氧基钛的促进还原烯化反应。其中炔烃-α,β-不饱和羧基化合物的偶联串联反应是由我国独立研究发现的金属有机反应,而且这一反应的发现有些的解决了猝灭C-Pb键。双取代、三取代烯烃和1,3-双烯等的立体合成主要是通过以硒等化合物的价键结构,以及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为基础,同时也结合了新的有机合成的方法,将金属原子或者其它类金属原子导入到烯基硒化合物中,而后形成碳碳连接的双官能团试剂,并且在过渡金属的催化作用性发生偶联反应,发展了多种双取代、三取代烯烃等。这一理论方法一在多种模式下的风雨中,用来合成各种不同性质的烯烃。亚胺烷基反应在我国的有机化学研究中发展比较快,目前已经开发了多个亚胺丙烯基化反应。四异丙氧基钛和三苯膦可以促进还原烯炔反应,可以合成三氟甲基-(E)-烯丙醇。这些相关的金属有机化学反应在我国的金属化学研究中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而且促进了金属有机化学交叉学科的发展。
2)对金属有机化学反应规律的研究。
在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中,逐渐发现了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双等瓣置换以及加合等瓣置换等化合物中的选择性合成。这是金属有机化学规律研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反应,通过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单等瓣置换反应的基础上,发现了桥连双环戊二烯基双金属络负离子可以同时和两分子簇方式等瓣置换反应。
二、金属有机化学的应用分析
1)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应用。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是将容易在低温下挥发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作为前驱,并且在预加热衬底表面下发生氧化或者还原反应有机分解等而最终制造出成品或者薄膜的技术。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和传统的化学沉积方法相比,其沉积温度更低,而且能够在物质的表面下形成不同的薄膜,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中等薄膜材料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反应是一种非平衡状态下的反应,外延层的生长速度和组织充分受到了温度、金属有机前躯体浓度有机基体表面的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金属有机前躯体作为反应中的重要物质,主要是有金属卤化物、金属氢化物、金属有机化合物组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其它的金属化合物相比在沉积温度、毒性等方面具有一系列的优势,而且大部分金属化合物都属于容易挥发的液体或者固体,容易进入到反应室中。作为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前躯体,应当具备相关的特点,例如在室温下的化学现在稳定,而且蒸发的温度低,蒸发的速度比较稳定,分解的温度低而且沉积速率容易控制等;高沉积率可以应用到沉积厚度比较大的涂层,沉积速度低的可以应用到半导体薄膜的沉积中。同时在沉积的过程中对环境没有污染,不会产生其它的杂质,而且不易自燃爆炸等。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作为气相外延的一种,逐渐成为半导体化合物材料气相外延生长的重要技术手段。
2)含碳硼烷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
硼作为形成多种类化合物中的类金属元素,可以形成碳硼烷、金属碳硼烷等多种化合物。近年来金属碳硼烷化学的研究不断的深入,人们对于金属碳硼烷的性质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碳硼烷分子对于光、热、氧化剂以及酸等的稳定性比较强,而且其功能比较优异,可以用来作为改变材料的性质。还有碳硼烷基的聚合物材料可以用来作为陶瓷前躯体、基体树脂、碳/碳复合材料等,可以作为材料表面的涂层来提高耐热和耐氧化性。金属碳硼烷多层结构还可以用来开发具有光学、电磁性质的新材料,用来作为数据才存储和恢复等。通过将碳硼烷结构引入到药物分子中,可以借用硼中子来治疗癌症等。
三、结束语
篇2
酯化都是可逆反应,酯化在浓硫酸中进行,同时生成的酯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水解,所以是可逆反应。酯化反应,是一类有机化学反应,是醇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分为羧酸跟醇反应和无机含氧酸跟醇反应和无机强酸跟醇的反应三类。
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含碳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合物是因为以往的化学家们认为这样的物质一定要由生物(有机体)才能制造;然而在1828年的时候,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在实验室中首次成功合成尿素(一种生物分子),自此以后有机化学便脱离传统所定义的范围,扩大为烃及其衍生物的化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一、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建构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上.从内容上看,九年级化学出现了煤和石油、天然气、乙醇、蛋白质、糖类、油脂和有机合成材料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了解有机化合物特点,为高中《化学2》中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符合认知规律,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的要求.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有机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时,教材介绍了科学家及现代化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有机物结构的介绍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有机化合物,重点放在系统的、较抽象、具有规律性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上,如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同分异构体的识别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结构决定性质,有机化学中,官能团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类别和化学性质.教材中介绍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时,均是通过典型物质的性质来归纳、演绎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一类别的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也是在学习有机物性质的同时认识了基本的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加成、氧化、加聚、缩聚等.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教材在介绍完有机物的性质之后,紧接着出现了有机物的合成.从简单的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再到稍微复杂的有机物的合成.对学生而言,合成时要考虑到选料的选择,经历的过程,还要综合考虑需要的条件.当然学生学习有机物的合成和应用还能更直接的体会到有机化学的价值,可以更好的服务和造福人类.
二、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的特点
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其原因是:①有机物组成丰富.不同的有机物中,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很多有机物不仅含有碳、氢元素,还含有S、O、N、P、Cl、Br等元素.②有机物结构多样性.首先,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多样;其次,有机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分类与表征的困难性有机化合物的反应主要是官能团发生变化,官能团是对有机物分类的依据之一.然而,很多有机物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官能团,此时,对它们进行分类就显得比较复杂.此外,描述有机物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有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等.有机物还可以直接用分子式、最简式、电子式表示,也用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表示其空间构型.性质与反应的丰富性有机物在发生反应时,分子的各部分可能都受影响,使得有机反应就变得非常复杂.具体体现为:①副反应很多.由于有机物的分子中各部分相互影响,就使得反应并不限定在分子某一特定部位发生,往往并不是按照某一个反应定量进行,常常会多种反应同时进行.②反应条件影响大.反应条件的变更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产物,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③不同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很多有机物往往含有多个官能团,而官能团的不同决定了性质的不同,所以很多有机物在与另一种物质反应时往往会发生多重反应.合成与应用的多样性不同的官能团性质不同,转化的方式也不同,有机物的合成有时就会出现多种选择.比如: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最终是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得到,乙醇来自乙烯先与水的加成,乙酸则可以有多种路线合成:可以先由乙醇催化氧化到乙醛,乙醛再氧化到乙酸;也可以由乙烯氧化到乙醛,乙醛再氧化到乙酸;还可以乙烯直接氧化到乙酸.
三、高中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能力要求
篇4
一 教学任务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他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和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 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和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基于此设置意图,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更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学目标中就加大关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生活经验的相互关系的联系和应用。
三 教学措施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开展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世界的进步与化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他们知道只要他们认真学习也许下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就是他,从而学生们就不会认为他们每天学习的知识都是与生活毫无联系,将来都用不上的东西,也就不会觉得乏味无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教师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线对各类有机化合物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虽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目巨大,但有规律可遁,有方法可用,并不是生搬硬套,主要是学习方法的掌握。 例如:讲到乙炔时,因为之前讲过乙稀,老师可以引导让同学们自己推测出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自行得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区别,重点认识到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加成、氧化、聚合反应。得出乙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总就出乙炔的用途。通过乙炔的讲解的,得出炔烃因为都含有所以碳碳三键性质与乙炔相似。
三、是要重视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立体化学知识在有机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这方面知识涉及较多。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如果准确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由于学习此模块之前学生未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其中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模象直观手段。
四、重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总结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一定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更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实验的规律,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也常常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思维的严谨性。比如做乙醛的银镜反应时,银氨溶液的配置,用何种加热方式,反应中注意的事项,反应后试管的洗涤方法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论证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五、充分了解学生,事半功倍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存在着如下缺陷:
⑴对各类主要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和反应掌握不牢,容易混淆。
⑵知识网络化程度差,对大型推断题没有思路,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应用。
⑶书写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四 优差生辅导计划
对后进生的辅导方面,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三好生”更为重要、更有价值。我要按照成绩排出了化学后进生和较差生的名单,对于较差生,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多提问,多加注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而对于差生,我则决定利用课后给他们经常补课,经常给他们布置一点任务,利用课前上课的几分钟检查。每天给他们一点任务,完成后大加赞扬,不完成的哪怕留到晚自习结束也要当天过掉。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并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测测清”: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三步。并积极检查.把当天的功课在当天解决。周周有总结。在测试中检查出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再及时把进行讲解和解决。利用辅导时间,加强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高二化学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现状分析
1.高二备课组现状分析
高二年级化学备课组现有6名化学教师,其中3名高级教师,3名一级教师,以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其中担任过高三教学任务教师有5名,教学能力整体较强。
2.教材分析
今年为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2个年头,化学课程设置上以模块的形式出现,而且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思考、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以及大量的最新科技方面的知识等形式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过去教材中很少或未曾出现的,所以对我们几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能用过去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对新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尽快融入全省的教学氛围中,只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学期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选修部分内容,是高考选考模块,教材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把整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 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个主题 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个主题 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个主题学习了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这些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于深入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是极为重要的,有其理论的实际意义,更有其实用价值;是核心的基础化学知识,而且对于学生以后从事科学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学生现状分析
本届学生的整体平均成绩较低,从高一学生分化剧烈、平时期间观察,行为习惯表现不如人意,尖子生比较少,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提升整体成绩比较困难。规范教学要求必须提高课堂效益。学业水平测试面临着时间短、任务重、后进生多等客观事实。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化学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加强化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我校化学骨干教师作用,提高化学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力争使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学风,努力提高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做好后进生的提升,落实好《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
三、工作目标
1.积极落实学前预习、上课学生“动起来”、课后及时整理、及时反馈的要求,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
2.充分发挥学校在师资、网络教学上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做好课件的制作和完善工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媒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做到资源共享。
3.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
4.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特长,为下学期的化学竞赛获得好成绩做好充分准备;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为下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做准备。
5.强化备课组活动有序性、系列化,采用指定与不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平时教学工作的交流、研讨,提高全体化学教师教学水平。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坚持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2.在每一章新课开始之前,由备课组长进行分工,组内老师轮流备重点、备难点、明确新教材难度的把握,并提供详细的教案、学案,为全组成员提供资料,共同探讨,提高效率。当然,虽然任务分到了各个负责主备的老师处,但全体成员都会提前熟悉教材,做出自己的思考。
3.精心筛选题目,适当补充典型例题,精讲精练,力争做到减负增效。
4.做好单元过关和查漏补缺工作,每章完后进行一次单元小考。
5.认真做好阶段考出题、审题、考试阅卷工作及分析总结,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6.结合本年级的现状,对于学习必修化学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要求在本学期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容全部结束,剩余时间开始进入高三阶段的复习。
7.每位教师要树立全局观念,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和教辅用书。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
8.坚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积极探索研究性实验的实施方案。
后附集体备课的安排和教学进度表:
高二化学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 教学任务分析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高二年级共有14个理科班,其中为重点班,其余均为普通理科班,高一时基础比较差,从第一学期还需要一个熟悉和相互适应的过程,希望能尽早进入状态。理科班周课时为4节。理科班第一学期上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学期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2章),学生配套教辅为《名师金典》。
本学期,将以学校教务处工作意见为指导,围绕化学教研组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高二化学教学工作。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书中的一些实验、活动建议,对于大家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注意观察在自己周围发生的化学现象,思考和设法进行模拟或实验,大自然将成为无所不在的大课堂。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等内容,包括“认识有机化合物”、“烃和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和“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五章的内容。从知识体系看,是在必修2第三章和第四章部分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合成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1)建立官能团体系,认识更多的有机化合物;(2)探究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走进有机合成的世界,体会合成的思想和方法。但本学期主要学习第一章最多到第二章内容。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具体工作措施
1、 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 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名师金典》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成立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奥赛小组),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力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全面通过。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篇5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教学研究;有机化学;融通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02-01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是一个名词,由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Berzelius)在1806年提出的。当时是与无机化学相对立而命名的。同时,又被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其主要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制备的一门学科,是化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中,含碳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合物,这是由于原先的化学家们认为含碳物质一定要由生物(有机体)才能制造,然而,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Friedrich Whler),在实验室中第一次成功合成尿素(一种生物分子),从此以后,有机化学便脱离传统所定义的范围,扩大为含碳物质的化学。
一、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化学主要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艺,它是高分子科学的三大领域之一。高分子化学主要就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化学反应、物理化学、加工成型以及应用等方面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内容上,高分子化学和有机化学以及物理化学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学好这门学科,这对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十分有利,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我们要注意将有机化学知识融入到高分子化学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学会融会贯通。
二、有机化学分类
对于有机化学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不同分类。
1、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结合的基本结构不同
(1)链状化合物,主要是其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连接成链状,最开始是在脂肪中发现的,因此可成为脂碳环化合物。
(2)碳环化合物,主要是其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所以称之碳环化合物,其可以分为脂环族化合物以及芳香族化合物两大类,前者是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后者是其分子中还有苯环、稠苯体系的化合物。
(3)杂环化合物,在这类化合物中除了碳原子以外,还有其他元素的原子,所以就叫做杂环化合物。
2、依据官能团分类
官能团就是决定某一类化合物性质的主要原子、原子团。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相同。如下图:
三、高分子有机化学的反应
1、聚合反应
由有机小分子(单体)经过聚合反应制成的就是高分子化合物。聚合反应主要分为两类:
(1)缩聚反应
经过缩聚反应产生的缩聚物,如涤纶,学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它主要是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合成的。这些都是官能团单体之间多次缩合小分子而成的。
(2)加聚反应
经过加聚反应产生的聚合物,如苯乙烯合成聚苯乙烯等,都是由于烯类单体的双键加成聚合成的。
在有机化学中,我们要通过学习熟练地掌握聚合反应的性质、特点。聚合反应中的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是不同性质的,他们的结构、性能也不尽相同。缩聚是为了平衡反应通过官能团(二个或以上)的单体的缩合反应,并去掉某些小分子而成,这种情况属于逐步聚合,要有大于98%的高的基团反应程度才能得到高分子化合物并伴有副反应。加聚是烯类单体通过双键断裂相互加成并且在引发剂、光照等的作用下的聚合反应,在反应中没有生成小分子,这种情况属于连锁聚合,万一发生的话可以很快形成高分子化合物。但必须加快反应的转化率,同时,所得聚合物多属于碳链聚合物。
2、电子效应与位阻效应
电子效应与位阻效应作为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高分子化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它涉及到化合物的稳定性以及反应机理的选择等多个方面。如单体对聚合机理的选择性直接影响着分子结构中的电子效应。又因为电子效应中包含着共轭效应以及诱导效应,正因为共轭和诱导作用,可以进行阴、阳离子和自由基聚合。单体中取代基的位阻效应影响着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取代基中的多种效应(共轭效应、极性效应以及位阻效应等)影响了聚合中单体、自由基的活性,但是影响程度并不一样。
3、合成与改性高分子化合物
作为高分子化学中的教学内容,高分子化合物的改性十分重要,它是以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与引入功能制备新的聚合以及扩大应用范围为主要目的。通常有共聚化学改性以及聚合物化学改性等改性方法。它融入了很多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使其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得到融通实践。
综上所述,将有机化学知识融入到高分子化学教学中,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更加有效的保证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苹果;有机化学;苹果酸;酚类;有机合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5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7
一、一个苹果中的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在浙江省高考中占有很高的分值。考查的落脚点多是官能团的性质与相互转化关系,有机物结构简式的推断,有机物的合成与分离。有机化学结构种类多而复杂,性质各有不同,要想扎实掌握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就要将高中有机化学主干知识通过一条主链串联起来,由点及面,最后形成立体而全面的知识网络。
苹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水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苹果与有机化学的联系也非常紧密。苹果果皮的果蜡,就是一种烃类物质。苹果的果肉中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如淀粉纤维素等多糖物质、葡萄糖等单糖物质。成熟苹果的独特香气以酯类和某些醇类物质等挥发性物质为主。切开的苹果颜色褐变的原因与有酚类物质的氧化有关。未成熟的苹果的酸味主要由苹果酸等酸类物质引起。此外苹果中还含有少量的氨基酸成分。苹果中的有机物几乎涵盖了高中有机化学所有物质种类。
有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结合紧密,对高三有机化学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化学关联生活,突出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在化学教学中的理解、融合和勾连作用。挖掘苹果中的有机化学教学素材,重视与学生生活情境相结合。对各类有机物进行串联复习,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探究兴趣。化学关联生活,拓展和深化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认识,形成有机化合物的转化与合成的核心素养。素养一旦养成,就会伴随学生终身。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有机化学的具体知识,但是如果学生看到苹果,就会联想曾经学生时代所学的有机化学相关知识,是对核心素养教学最好的褒奖。
二、教学设计
1. 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的推断――苹果酸结构简式的推断
某有机化合物A广泛存在于多种水果中,经测定,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4,A仅含碳、氢、氧三种元素,且分子中没有甲基。A既可以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又可以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且测得A与乙醇完全酯化所得有机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0。试推断A的分子式与结构简式。
设计意图:未成熟的苹果中的酸味主要由苹果酸引起,苹果酸对苹果的口味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苹果酸的存在,使得苹果具有甜中带酸的独特口感。市场中也有各种苹果醋饮料,因此苹果酸在生活中较为常见。通过对苹果酸结构简式推断,让学生感悟官能团性质与相互转化关系,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的一般方法。
2. 有机化学实验探究――苹果褐变的原因探究
切开的苹果过一段时间后颜色会由白色变成浅黄色,最终变成褐色(食品科学上通常称为“褐变”现象)。引起苹果褐变的原因有多种观点[1]。
观点1:苹果中的亚铁离子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铁离子而成黄色。
观点2:苹果中含有氧化酵素和酚类物质,切开后酚类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在氧化酵素的催化作用下,酚类物质被氧化成黄色的醌类物质,生成的醌类物质被继续氧化并聚合为褐色物质。本课教学设计主要对观点2进行实验验证。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1)将刚刚切开或削皮的苹果立即放入热水中(90~95℃)3~5min后取出,观察现象。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2)将刚刚切开或削皮的苹果表面立即分别滴加少量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3)将刚刚切开或削皮的苹果表面立即分别滴加少量的食用白醋(pH=6)与小苏打溶液(pH=8),观察现象。很快苹果发生褐变现象。
(4)将刚刚切开或削皮的苹果表面立即分别滴加Vc溶液和Na2SO3溶液,观察现象。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苹果褐变的速率受酚氧化酵素的活性及含量、酚类物质的含量、接触氧气的浓度等几个因素的影响。所以使用酵素抑制剂(如柠檬酸、苹果酸等)、使用防止酚类物质被氧化的强还原剂物质(如Vc溶液、Na2SO3溶液等)、将苹果切片与空气隔绝(如浸泡于冷开水、盐水或用保鲜膜包起来等),都可以防止或延缓苹果的褐变。
设计意图:由于《有机化学基础》主要是陈述性知识,不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教学设计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苹果变色原因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等基本的有机反应类型。同时应重视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实验和对实验结论进行科学判断,提高学生的有机化学核心素养。
3. 有机化学合成――乙酸己酯的合成
苹果有独特的香味,未成熟苹果无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以己醛、2-己烯醛等为主;成熟苹果有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以酯类和某些醇类物质为主。苹果中的酯类物质种类繁多,其中富士苹果主要香气成分以乙酸己酯为最多[2]。乙酸己酯合成实验设计如下[3]:
将8.0mL己醇和9.6mL冰醋酸加入到干燥的100mL圆底烧瓶中,摇动下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充分混合均匀,加入沸石,装上回流冷凝管,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回流,保持状态1h。反应完全后,稍冷后拆除回流装置。 将烧瓶中的反应液倒入分液漏斗,用20mL冷水分几次淋洗烧瓶内壁,洗涤液并入分液漏斗。充分振荡,静置,待分液清晰后,分去下层水溶液。用10mL5%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静置后分去下层水溶液。再用10mL5%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一次,至水溶液对pH试纸呈碱性为止。然后酯层用7mL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一次,分出水层。酯层转入锥形瓶中。加入1g无水硫酸镁干燥。 过滤除去干燥剂,将滤液滤入普通蒸馏装置,加入沸石后加热蒸馏,用干燥的量筒收集138~142℃馏分,量取体积,计算产率。
思考:
(1) 酯层用10mL5%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所除去的物质。
(2)酯层用7mL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所除去的物质。
(3)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酯层的原因。
设计意图: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且在浙江省化学选考中占较大分值,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有机药物及有机药物中间体的合成。乙酸乙酯的合成也是陌生有机物的合成,与有机药物的合成有相通之处。同时,乙酸己酯合成实验设计是对课本中乙酸乙酯合成实验的拓展和深化,结合《实验化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合成有机酸酯的反应原理,掌握萃取、洗涤、蒸馏及纯化液体有机物的实验技术,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合成与实验化学的相关知识的认识。用实验有目的地渗透和强化有机合成的意识,确定有机化学最终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三、教学反思
有C化学复习需要兼顾有机化学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注意把握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建立“有机化合物―官能团―有机化学反应―性质―有机合成―应用”之间的联系。苹果是有机化合物复习素材的宝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复习课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如烃类物质、醇类物质、糖类物质及氨基酸等复习。也可以设计成系列微课,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根据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苹果中有机化学复习的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从而使学生感受有机化学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提高学生基本的有机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任雪明,吴文中.高中化学教学疑难问题研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11-115
篇7
充分整合本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和组内听课,将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资料和教学特长加以组合使用,并且积极联系校外资源,拓宽思路和广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高二化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高二化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近几年高考都非常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主干知识内容的考查,化学高考对课本实验的考查力度在加大,突出了中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
课改以来,化学考试说明中都非常重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的考查。重视与此相关的化学题目,注意搜集高考前与化学相关的新闻、科技、发明创造等,特别关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有机物的结构。
了解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的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4、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二)、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应用。
4、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5、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6、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3、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4、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基本情况:高二年级共有6个化学班,其中4个理科班,本学期化学教学内容为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学情分析: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必修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材分析
《有机化学基础》是为了对化学反应原理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本期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熟悉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掌握重要的有机物的制备,使学生能够运用有关有机化学的原理及有机物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具体工作措施
1、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工作。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
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①利用每周四下午的备课组活动时间,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②加强集体备课,认真听课,落实课堂教学,提高“优质课”百分率。
③还要探讨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及采用的教学方法、制定学案和周周练的习题。
④学案的制定要符合学生实际以利于课堂的实施,
⑤选择最优的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益,使本学科 的教学稳步推进。
4、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对每一位任课教师而言,一定要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5 认真实施分层教学
注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要注意知识的深化,为高三教学作准备在确保尖子生的情况下,要做好补差工作。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促优补差工作可在晚自习或周六周日进行。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应对日益加深的学习内容。
6,精选每周的测验题, 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并且要注意习题的讲评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和不同试题间的关系,将各类习题和知识板块进行归纳、归类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以方便学生掌握,并有利于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应用。选修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总结,不孤立的进行教学,把握当前内容为主,连带复习前面的知识,最好以练习的形式出现,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7、教学组织上,学生活动和教师引导并重。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的下降,或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特别是在新知识的教学时,学生还有许多化学知识没有接触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太少而否定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因为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就会妨碍知识的获得。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比较好的教学策略是既重视学生的活动,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引导。
8.灵活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形、图片、声、光等。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选修3这一模块探索到物质微观结构,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强,并且这一模块的理论艰涩、隐晦、难懂。学生不易掌握,教学过程中最好采用模型教学法实施教学,但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型较少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所以实施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克服这个缺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理论的理解水平,提高学习效果。
六、具体落实措施
1.坚持至少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同时坚持选修小组、必修小组每天讨论制度,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2.在每一章新课开始之前,由备课组长进行分工,组内老师轮流备重点、备难点、明确新教材难度的把握,并提供详细的教案、课件,为全组成员提供资料,共同探讨,提高效率。
当然,虽然任务分到了各个负责主备的老师处,但全体成员都会提前熟悉教材,做出自己的思考。
3.精心筛选题目,适当补充典型例题,精讲精练,力争做到减负增效。
认真出好每周一次的限时训练。认真落实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4.做好单元过关和查漏补缺工作,每章完后进行一次单元小考,每节课前5分钟,做一些巩固练习。
5.认真做好阶段考出题、审题、考试阅卷工作及分析总结,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6.结合本年级的现状,对于文科班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要求在上学期将化学与生活的内容全部结束,本学期开始化学1、化学2以及《化学与生活》的复习,准备迎接下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
对于理科班的学生争取在本学期内将选学的《有机化学基础》全部结束。并准备学业水平测试。
7.认真开展“培优补差”活动,本学期,在高二年级竞赛班的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加强对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优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争取在下学期的化学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下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做准备。
8.教师要树立全局观念,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和教辅用书。
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9.坚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积极探索研究性实验的实施方案。
高二化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2本学期高二化学主要开设选修课程,高二共有二十个班,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有十二个班级开设《化学反应原理》,八个班级开设《化学与生活》,经全组讨论,制订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本学期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主要指导思想,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本学期高二化学组将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全面提高本组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教学方案,保证我校的化学学业水平测试一次过关率,力争圆满完成学生学业修习任务。继续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开展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把研究新课程中增加的实验作为重点,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新课程的知识体系的设置与旧大纲的不同点为突破口,深刻、具体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引,对照课标进行备课,特别注意新课标中增加的内容、实验、知识顺序的编排的不同,注意研究不同的教材对课标的'知识点阐述、教法上的不同,从而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本学科的教学稳步前进。针对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在教学上采取稳步前进的策略,即新课要求讲解详细,适量的作业,及时评讲,加强解题方法的讲解,遇到学生不过关的地方要及时补上,以减少高二复习的压力。
二、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课程选修修部分内容,是高考必考模块,教材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电化学基础”三个方面介绍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这些原理和研究方法对于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是极为重要的,有其理论的实际意义,更有其实用价值;是核心的基础化学知识,而且对于学生以后从事科学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选修《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关注营养平衡,第二,促进身心健康,第三,探索生活材料,第四,保护生存环境。
从知识体系上看,《化学与生活》更多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角度展开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生活问题:营养与健康,生活与材料,环境和生存等,知识点深入浅出,充满生活情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及时引学生对化学的重新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热情。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高二后由于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化学学习习惯和方法没有建立,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调整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必要时对他们的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对成绩稍微好的学生更要不断加强指导。教师需更快,更好地走近与了解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信心与鼓励,并认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化学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做好铺垫。
四、分层推进措施
1.认真分析研究新教材,以及学习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知识,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高二化学教学及高二化学复习。
2.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开展教学辅导。
实现优秀生和后进生分类教学及辅导。
3.定期开展学生和教师交流会,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课堂组织及教学目标
4.加强学生学习化学心理辅导,从生活中的常见的问题和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生活和自己,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外的兴趣,调整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和习惯。
5.收集同类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开展及时的学校和教研室的教学交流和探讨,并及时调整的教学目标的措施。
6.化学班学生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重于实验和课外知识的探究和收集及整理,加强逻辑教学,落实基础知识。
7.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8.指导学生作好课堂教学笔记,加强交流学习。
认真及时更改错题。
9.根据年级组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的要求,开展虚拟班补习,落实每一层次的学生的针对性辅导。
高二化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3一、背景分析
高二化学备课组现有教师5人,每个老师都有从事高二教学的经验。本届学生整体的基础较差。对于理科同学,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他们高考中冲本科;文科同学高一的化学基础比较差,我们的目标是能够让他们顺利地通过高二会考。
二、基本目标
理科班:完成选修5内容。
文科班:主要以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为目标,完成选修1的教学任务和必修1及必修2第一章的复习。
不管是理科班还是文科班,在教学上要重基础,不要过多的将高考的要求下放到高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经确保有较大的推进率。
另外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开展化学竞赛、实验化学、化学思维方法训练等校本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工作重点
1、有计划的安排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2、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
备课组将进行每周一次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其他老师进行讨论补充。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将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同时认真学习教务处的工作计划,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不断提高适应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开拓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编写好教学和案作业纸,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
(1)在备课活动中,要把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的确定,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单元的测试。
(2)要注意深入实际,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好,中,差学生的平衡发展,同时作好分层教学工作。
(3)继续重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研究。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
(4)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备课组活动的重要内容,做好对外开课周的研究课、以及校内公开课、汇报课的开课和评课活动,经常性的进行互听互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5)备课组老师的工作分工
所有老师参与选修班的教学案和作业纸的编写,黄波和邹颖老师负责非化学班的教学内容的编写,吴光明老师负责教学案和作业纸的审核、网上资源的下载,闵启发老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高二化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4一、工作计划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高二年级共有14个理科班,其中为重点班,其余均为普通理科班,高一时基础比较差,从第一学期还需要一个熟悉和相互适应的过程,希望能尽早进入状态。理科班周课时为4节。理科班第一学期上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学期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2章),学生配套教辅为《名师金典》。
本学期,将以学校教务处工作意见为指导,围绕化学教研组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高二化学教学工作。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书中的一些实验、活动建议,对于大家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注意观察在自己周围发生的化学现象,思考和设法进行模拟或实验,大自然将成为无所不在的大课堂。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等内容,包括“认识有机化合物”、“烃和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和“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五章的内容。
从知识体系看,是在必修2第三章和第四章部分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合成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1)建立官能团体系,认识更多的有机化合物;(2)探究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走进有机合成的世界,体会合成的思想和方法。但本学期主要学习第一章最多到第二章内容。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名师金典》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成立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奥赛小组),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力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全面通过。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2)定时与备课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解决有关问题。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与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二化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5一、指导思想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本学期理科班周课时为6节,主要学习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向高考辐射。
2、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工作目标
1、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高考考试说明,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
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2)定时与备课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解决有关问题。与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篇8
关键词:有机化学 教学方法 兴趣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制药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我院药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高中学的是文科,所以对于中学所学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已经所剩无几,故他们的理解能力就比较差,基础知识也很薄弱,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怎样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这些基础课程真正学扎实,就成为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通过几年来讲授有机化学课程,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
为此,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以积极、科学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去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并且会从中感到愉快、喜悦和满足。然而,兴趣并不是先天就有的,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引导、教育和培养。我努力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1.直接兴趣的培养:
直接兴趣,指学习活动本身吸引人,学生对有机化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有机化学可以从基本概念、有机化学与药物的关系等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脉络,深入展现有机化学自身蕴含的美,通过审美而培养兴趣。
1.1深入浅出的讲授基本概念
人的思维形式分为概念(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判断(确定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推理(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所以要建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必须以概念为基石。有机化学的概念有的是高度抽象出来的。如有机化学绪论部分有许多基本的概念,如共价键类型中的σ建、π键;同分异构现象、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中的均裂、异裂、亲电反应、亲核反应、重排反应等。如在讲解共价键类型中的σ建、π键时,不仅让学生了解σ建、π键的定义,还应让学生知道σ建、π键这两种共价键是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主要化学键,对有机物的化学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必须要区分清楚二者成键时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学生只有较好地掌握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之后,才可以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慨括、分类、类比等心智操作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才可能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迸发学习兴趣。
1.2有机化学与药物的关系
药物是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所用化学物质的总称。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主要是化学药物,而化学药物绝大多数是化学合成的,有些来源于天然物或微生物的药物,现在也可以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得,如在讲解绪论中有机化学与药物的关系时,我就特意向学生讲解了临床上用到的吗啡、可卡因、奎宁、阿托品等虽然最初都是从天然植物中分离出来的有效成分,但通过对它们有效成分的研究可以精确地测定其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从而可以大量进行化学合成制备。在这些化学药物中有机化合物所占比例很大,而且多半是一些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还向学生讲到对这些化学药物的认识就离不开有机化学的知识。例如,一个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要经过提取、纯化、结构测定、人工合成等步骤,所有这些程序都需要有机化学的知识;化学药品合成路线选择更是离不开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只有熟悉了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经过相互的比较,才能选择出合理的路线。此外的后续专业课程中将进行的药物的鉴定、药物的保存、药物的制剂生产等,都必须通晓药物的理化性质。学生只有了解了有机化学与药物的关系后,要想学好后续的专业课,就必须先学好有机化学,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间接兴趣的培养
间接兴趣是与学习的结果密切关联的,也就是说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并不感兴趣,但他又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对他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候,他就会自觉地坚持学习。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活动中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可以从有机化学学习的结构着手,从培养学生间接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2.1重点讲授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有机物的理化性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有机物结构往往很复杂,种类繁多,学生不容易掌握,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有机物的化学结构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即找出有机物的官能团,以结构为中心: ①讲解命名 ②根据结构中的官能团讲解其理化性质 ③讲解其在药物保存及合成中的应用。如羰基化合物的命名,醛、酮都属于羰基化合物,虽然它们都含有羰基官能团,但醛类化合物中的羰基碳一端必须连接氢原子称为醛基,而酮类化合物中的羰基碳两端都必须连接烃基称为酮基,所以在命名含羰基的化合物时要先判断结构中的特征官能团是醛基还是酮基,这样才能正确的命名。而且醛、酮结构中虽都是羰基但由于其特征官能团不同,它们的理化性质有不同之处。特征官能团不仅决定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在药物中也决定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药物的鉴定、药物的存放、配伍等,如羧酸衍生物中的碳酸衍生物,碳酸衍生物包括脲、丙二酰脲、胍。其中丙二酰脲具有双缩脲的结构(-CONHCONHCO-),我就提到了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药物也具有丙二酰脲结构,所以巴比妥类药物易水解,在水溶液中存在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故显弱酸性,临床上常用其钠盐,其水溶性的钠盐可与银等重金属离子形成难溶盐,与吡啶-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紫色络合物,同样这一结构特征决定了其钠盐水溶液显碱性,在临床使用中是不能与酸性药物配伍使用的。根据有机物的化学结构,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串联成知识链,再结合后续专业课程中将要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很好的掌握有机物的骨架,同时也对后续药物化学中有关药物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学好有机化学起到了关键作用。
2.2及时真诚地赞赏学生
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分析:凡在一定情境中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会和该情景发生联系,结果是再遇到此情景时这一动作会更易出现。在学习中,学生获得赞赏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景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稳定的联结,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良性循环。我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就经常刻意去发现学生学习中所取得的些许成绩,并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认可,渐渐地,这些学生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赏就会专心致志地学习,并把学习看着是一种乐趣。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真诚、真实地理解学生。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到学生中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出色之处,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与激励。学生在与课程的接触中,时刻用他们特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并经常创造出鲜活的、出人意料的想法,对此教师要给予真诚、真实的赞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及时的反馈就不能激发成就需要。学生学习的情况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恰当评价,以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及时矫正学习中出现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及时赞赏评价,也要注意及时对平时的作业、测试、试验等情况给予赞赏评价。使赞赏与评价、指导相结合,从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指导和激励作用。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可以敏感地意识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教与学相互沟通,课堂气氛火活跃、学习兴趣浓厚。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习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习和兴趣相交融,这将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为后续有关专业课程学习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导论》 黄希庭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篇9
1空间智能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图形化的思维和沟通在化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在1874年范德霍夫提出碳的四面体结构,最重要的是,这种用二维方式表达三维结构出现X射线晶体学之前,为X射线晶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90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配位化学的创始人用结构式表达了苯偶酰二肟的三种异构体[4]。现在的科学论文是图片、符号、文字和数字的复合体,图片在传达信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当询问化学家如何浏览科学期刊时,他们说主要看图片,如今化学已发展成一种真正的国际化图形化语言。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模具教学,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使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发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学教学,有如下优势:使空间立体结构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对异构、杂化轨道、键形状等立体化学知识的掌握,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5-6]。例如卤代烃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2),化合物的构型发生了构型翻转。以氯代烷为例。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利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球代表各化合物上的原子或基团,把整个反应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亲核试剂OH-从Cl的背面进攻连接Cl的碳原子,随着OH-的靠近,Cl和C上的其它三个基团逐渐向远离OH-的方向移动,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C-Cl键断裂、C-O键形成,氯以离子形式离去,反应完成,期间伴随化合物构型的翻转,就像一把雨伞被大风吹翻一样。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把静态过程变成动态过程,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既有理性认识又有感性认识,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又增加趣味性。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可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提高人的感觉和思维的能力。利用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功能,可以把抽象变为具体,静态变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鉴于有机化学反应的结构式多且复杂、立体结构的空间表述困难等特点,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组合三维动画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直观地表达分子的立体结构,充分发挥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优势,使学生清楚、生动和明了的看到其真实的结构模型,大大提高学生关于立体异构的理解和学习。如讲解立体异构体时,通过用3D效果的处理,使学生很容易的判断出物质的立体构型;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枯燥的化学反应、复杂的结构和反应历程表现为动态的变化过程,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可以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5,7-8]。
在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学语言的形象化也有利于学生发挥空间智能的优势,可以借助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轨道杂化的抽象过程。可以先给学生解释,原子轨道的杂化实际上就是“先混合,再重新分配”,这样学生就感到稍微熟悉了。然后继续讲解说,原子轨道的杂化过程就像是“橡皮泥的制作”,杂化前的原子轨道就像是颜色不同、造型各异的橡皮泥,将其充分“揉和”之后,就可以做出想要的颜色均一、造型相同的模型,这种模型就是我们所说的杂化轨道。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就感觉亲切多了[9]。
2空间智能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内容多,课时少,实验课被进一步压缩,工科院校更是如此。有机化学实验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操作与实验技术、有机化合物性质、有机化合物制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由教师对重要的操作和学生易犯错误的操作进行示范,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教师随时指导。但由于每组实验学生人数较多,有些学生实验前不注意观察教师示范,对基本操作仍没有掌握,导致在做实验中兴趣不大,敷衍了事。
并且有些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合成实验因所用的试剂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而被各大高校逐渐取消,如硝基苯的合成、苯胺的合成等,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亟待提高。目前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可以清晰、生动的对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流程、实验步骤及实验的关键和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和再现。因此,开发网上虚拟实验室可以弥补实验课教学的不足。有机实验课题组指导老师通过查阅大量的网上资料之后,利用一些特定的软件制作出有机化学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并开发出相应的网上虚拟实验室,先组织进行观摩,向学生进行播放并讲解,使学生比较直接地了解和掌握实验方法、仪器的结构和操作,可以再结合教师示范,效果会更好。通过改变原料、装置、条件来观察不同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对一些验证性实验和毒性较大的实验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后还可到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处理,并在计算机上编写实验报告,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和效率,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对实验的马虎了事,减少了相互抄袭数据和报告的不良现象[10-12]。
3空间智能在课后辅导与沟通中的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学生视觉空间思维的发展,也大大加快了在化学中用图形交流的速度,并且图形能传递更多的信息。当化学家(或生物化学)谈到胰岛素、吗啡、维生素或叶绿素时,他们不仅想到符号和数字,还联想到相应的图形和空间结构,图形化的结构式不仅简洁,而且还可以传达颜色、物理状态、溶解度、化学反应性等信息[4],正是基于这种优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将文字、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信息融为一体,利用网络进行课后辅导与沟通,有利于学生课外自学。
篇10
一、通过原子结构原子性质迁移,形成有机化学知识原点
学习的迁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辨认新的课题,并把新课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的过程。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的化合物,学生在学习《化学必修2》时对碳原子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有机化合物均含有碳原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初学《有机化学基础》的时候,要以碳原子为中心,引导学生围绕碳原子的结构、成键情况进行分析,形成有机化学的知识原点,再通过正确的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对其他有机物的成键情况、化学性质进行预测及分析等,既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探索有机物的无穷奥秘。在《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时,一方面,先复习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等,强调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与非金属结合时会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结合碳的价电子情况分析了C和H结合为CH4的电子式、结构式等。用模型进行演示,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真人演出”,让学生明白:碳原子形成单键是与其他原子以一对共用电子对成键。接着根据上述已有的碳原子4对共用电子对结构的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分析C与C相连结合的情况:可共用一对电子对、两对电子对、甚至三对电子对,但不能形成四对共用电子对(单质状态),即可以形成碳碳单键、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但不能形成碳碳四键,然后很轻易地让学生明白碳碳单键是饱和键,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是不饱和键,它们的性质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复习已经学过的CO2的成键情况和电子对偏移情况,利用“氧的得电子能力强于碳”这一知识点,对C和O结合的情况进行知识的迁移,分析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的成键情况,容易得出碳氧共用电子对偏向氧原子,使含氧官能团起主导作用,导致含氧有机物的性质不同于烷烃。通过对碳原子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有效迁移,学生对各种有机物的成键情况有着深刻的理解,培养对有机物的探索欲望,对后来学习的官能团性质、反应断键位置、同分异构等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起到了知识原点的作用。
二、通过对官能团知识迁移,连成有机化学的知识线
学习迁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的共同因素来促进迁移,通过知识规律增强学习效果。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有机物因为官能团不同性质不同,所发生的反应也不同,然而对于相同的官能团,虽然它们所在的物质不同,但表现的性质几乎一样的(羟基在醇和酚中有区别)。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需要对某一种官能团的性质进行详细学习,然后将知识迁移上升到其同系物的物质(甚至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上,连成有机化学的知识线,让学生轻松掌握同一类物质的性质。例如在学习乙烯的性质时,通过学习,知道乙烯能够发生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理解乙烯能发生上述反应的原因:碳碳双键其中的一个键容易断裂,与其他共价化合物结合。掌握此性质和原理后,可以将知识在同系物中进行迁移,让学生写出丙烯、1-丁烯、2-丁烯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就会较为轻松地完成任务,并加深对这两个反应的理解。然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拓展,引导学生掌握1,3—丁二烯的1,2加成、1,4加成和完全加成等反应。又例如学习乙醇与乙酸发生的酯化反应,理解了羟基断开O-H键、羧基断开C-O键后,可以将知识在同系物甚至在具有羟基的物质中进行迁移,让学生写出乙二醇与乙酸、丙三醇与乙酸、乙二醇与乙二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原理,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写出纤维素制造醋酸纤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原理。通过对某一个官能团知识的学习认识,不仅让学生掌握该物质的性质,还可以以此为知识线,通过正确引导知识迁移,全方位认识掌握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使有机化学的学习具有“由此及彼”的连接作用,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能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扩宽他们的知识面。
三、通过对不同官能团知识迁移,构成有机化学的知识面
学习迁移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实际上是在新旧两种事物或情景非常相像的情况下发生,需要学生自己通过主观上的积极努力才能实现某些知识的迁移。有机化合物某些官能团之间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可以从组成、结构、性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再将知识迁移到相关的官能团,让学生对比着学习,形成完整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乙醇的性质时,教材给出了对“一起严重化学事故”的材料,要求学生讨论“用水还是用乙醇来消除钠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讨论得出解决方案,再根据钠与水反应剧烈、钠与乙醇反应平缓得出结论:乙醇和水均有O-H键,O-H键的共用电子对向氧原子偏移,而水中的H-和乙醇中的CH3CH2-均为供电子基团,供电子能力CH3CH2-大于H-,所以对O-H键影响结果不同,导致水中的O-H键比乙醇中的H更易电离,所以钠与水反应较乙醇与水反应剧烈。通过这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根据乙酰基比苯基得电子能力强来比较乙酸、苯酚分别与钠反应的剧烈程度,他们会在水和乙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苯酚和乙酸均有O-H键,苯基和乙酰基均是得电子基团,且得电子能力乙酰基比苯基大,所以O-H键极性增大,两者均能电离出H+而显酸性,且乙酸酸性比苯酚强,所以与钠反应的剧烈程度顺序为乙酸>苯酚>水>乙醇,有的学生经过知识迁移学习后,甚至还总结出“有连在氧上的氢均能被钠转换出H2”的结论。同理可以利用学习迁移法,比较乙醛、乙酮、乙酸、乙酸乙酯等中的乙酰基结构活泼性的大小,这里就不作详述了。通过这样的迁移,学生将不同的官能团联系起来理解,通过对比找出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真正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真谛,对有机物有更深入的认识,构成有机化学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研究有机化学的结构性质的热情。
四、通过对有机合成知识迁移,建立有机化学知识空间
- 上一篇:如何提高线上课堂教学效果
- 下一篇: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