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设计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设计的功能

篇1

一、园林景观设计功能性小品服务用途的分类及设计要点

(一)休息设施——如座椅、野外桌等。1、例座椅是室外环境中分布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小品,满足的是人们休息的基本生理要求,因而它的设计应该遵循人体工程学及行为心理学的原则,同时考虑其装饰功能。2、设计要点:应根据环境特点确定相应的造型、材质;宜与观赏设施、卫生设施、照明设施配套设置;座椅的配置应与场所中人们活动特点相适应。(二)观赏设施——如花钵、花台、花架、立体花坛等。设计要点:适宜与休闲设施、卫生设施、照明设施等配套设置。(三)服务设施——如电话亭、邮筒、书报亭等。1、例书报亭、电话亭的特点是体量小、分布广、服务内容单一、设置上比较灵活,在园林景观中没有构景的作用,只起到活跃环境的作用。2、设计要点:造型上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做到既便利又不抢眼。(四)信息设施——如标志、标示、指示牌等。1、例:标示、标志、指示牌是重要的信息传播设施,是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2、设计要点:要设计在合理的地点位置上;要有统一的外观,确保易识别性;指示符号简洁易懂;能瞬间给予人们所需要的明确信息;运用一致的符号、颜色、印刷格式;无论是标识牌的尺度还是材料,应该与景观环境相适应;还要具有标准规格的支撑结构。(五)卫生设施——如饮用水台(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1、例:公共厕所需要设置在有大量人流滞留、漫步、休息或有室外就餐的公共场所,如广场、公园、绿地、游乐场等。2、设计要点:在造型、材质、色彩上,尽量与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对于园林景观来说要“藏”,对于人流来说要“露”;注意地面材料的运用,确保密实性、防滑性等;地面的排水坡度,还有园林景观场地的主导风向。(六)游乐设施——如秋千、滑梯、砂场、爬杆、爬梯、游戏墙等。设计要点:符合儿童生理要求、智能要求(好奇心、冒险心、征服感的体验等)、情绪要求(情绪安定、决断力、忍耐力的养成等)、社会价值与道德品质修养(思考力、判断力、独立工作能力的体验等);要有优美的形状与鲜艳的色彩,同时要有安全的构造;构物的外表棱角尽量不能使锐角;通常设置在主路的区域,环境优美,安全。(七)照明设施——如圆灯。1、例圆灯既有照明又有装饰园林景观环境的作用。柔和、轻松的灯光会使园林环境更加宁静、舒适、亲切宜人。因此,灯光将衬托各种园林气氛,使园林意境更富有诗意。2、设计要点:外观舒适并符合设计要求与设计意图;艺术性强,能与环境和气氛相协调;能发挥照明功效;最重要的是保证安全。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功能性小品的运用原则

(一)功能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功能性小品所设置的环境通常是我们户外经常活动的场所,艺术品在设计中考虑到功能的因素,主要的目的就是提供在景观活动中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服务,如休息、照明、观赏、导向、交通、健身的需求。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来期望获得使用者的认同,尤其是残疾人特殊群体的需求,更能体现出园林景观小品的功能实用性的重要性。(二)合理性。功能性小品必须使功能性与艺术性处于合理的位置。园林景观小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效果加强了景观环境的艺术氛围,创造了美的环境,应该在尽量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的前提下,考虑设施、设备的外观美化度,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同时也要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小品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三)语义性。在园林景观中,功能性小品必须就其功能用途有明确的指示,便于人们清晰理解。(四)特色性。园林景观小品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这不仅指设计师的个性,也包括小品是否能充分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吸纳当地艺术符号,同时采用当地的材料和施工工艺,是否是一件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作品。

篇2

关键词:建筑外部 功能性细部 景观化设计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细部是建筑物中具有独立功能的细小部分,主要分为室内细部和室外细部,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细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部功能性细部设计方向不再仅满足于实用性,而逐步向景观化设计靠拢。本文主要研究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的景观化设计主要目标和有效方法。

一、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景观化设计的主要目标

1.实现功能的一体化

建筑功能性细部主要指建筑细部中具有空间功能的部分,是细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的景观化设计,有利于有效地美化建筑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建筑功能性细部的景观化设计不够重视,设计较为粗糙,造成建筑与环境严重格格不入或严重不协调。因此,在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的景观化设计中要注意实现功能的一体化,即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的实用功能与景观的欣赏功能进行彼此渗透、有效结合。

2.实现人文的一体化

建筑功能性细部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物质性组成了人们生存和生活需要的各种活动空间,人的自然属性主要通过建筑功能性细部的物质性得到满足;精神性在一定程度上或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人的社会属性主要是通过建筑功能性细部的精神性得到满足。建筑功能性细部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分别呈现出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建筑的物质形态受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发展反作用于建筑的形态,而文化发展对建筑形态的反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因此,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的景观化设计要体现人文的一体化。

3.实现生态可持续的一体化

建筑功能性细部和景观分别以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为主,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的景观化设计,简单来说就是,科学地将以人工生态为主的建筑功能性细部和以自然生态为主的景观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自然对于建筑的侵害程度,另一方面实现了景观的生态价值。而利用现有资源对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设计符合可持续观点的侧重点,有利于实现生态可持续的一体化。

二、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景观化设计的有效方法

在进行具体的设计时,要积极采用各种有效方法,保证以上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景观化设计主要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种有效方法。

1.对形态进行有效整合

在实际的建筑功能性细部景观化设计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设计中的形态要素,主要包括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形态主要包括形状和大小,而形状是构成形态的最重要要素,物体的轮廓和体量都是由形状限定的。通常情况下,我们经常用最基本的三种三维体量:立方体、棱柱体和圆柱体,需要其他体量时就在这三种体量上进行组合和变形;不同形状和不同体量之间地对比关系则主要是由大小进行体现的,也是建筑韵律形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色彩和质感的重要作用,就是使细部设计内容更加丰富,增强形状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如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雨水管,主要用于对屋面进行排水和收集雨水,它的设计直接关系到雨水疏导功能和建筑外立面的造型,是立面设计品质的主要体现。

2.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手段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建筑新材料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筑新构造大量涌现。人们评价建筑优劣和细部好坏的标准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再单纯地关注细部的形式,而更多的注意到木线脚加工是否细致、不锈钢亮度是否很高、石材拼接是否严密等。因此,在实际的建筑功能性细部的景观化设计时,一定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使细部设计满足相关设计要求,如细部构造、结构和施工等要体现一定的技术性。如建筑物的散水细部,经常用到的是用混凝土或砖石铺就,可将雨水排泄远离建筑物,起到对基进行有效的作用。而散水细部的景观化设计,主要是将散水细部和绿化进行有效结合,将绿色科学地引入建筑细部设计当中,大大增添散水细部的生机和活力,使散水细部既能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我们通常称之为种植散水。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普通散水做法需要注意散水下面地基一般是用灰土进行换填,散水从建筑外墙开始要有一定的坡度,要留出相应的伸缩缝,并且还要在伸缩缝内灌砂浆沥青等等问题。而种植散水和普通散水的做法基本一样,但需要将散水埋在和普通散水不同的位置,一般在室外地坪标高以下约40厘米处,盖上一定厚度的种植土,然后栽种相应的植物,使散水和建筑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美观。

3.合理引入人文气息

建筑功能性细部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物质性组成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场所,主要用来满足人的自然属性;精神性是对当时社会风俗习惯的反映,主要用于满足人的社会属性。建筑功能性细部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分别呈现出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建筑的物质形态受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发展反作用于建筑的形态,而文化发展对建筑形态的反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因此,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的景观化设计要注意引入人文气息,注重对文化的传承。如对门廊细部的设计,可以在门廊空间铺设具有一定观赏作用的鹅卵石,然后在鹅卵石上覆盖透明的钢化玻璃,让人们走在上面有一种走在水面上的独特感觉,具有较强的景观意味。同时,这样的门廊细部设计还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让人们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体会到一种静谧的氛围。

4.科学借用景观要素

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的景观化设计,还可以科学借用绿植、水景、铺装等景观要素,提高细部设计的整体效果。如阳台形式、栏板的颜色、栏板的质感、空间造型等设计对建筑物外立面造型中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在建筑设计中进行巧妙的处理,对阳台进行景观化设计。如可以将阳台功能性细部与绿色植物进行有效的融合,设计成可持续的绿色植被阳台,具体做法对在建筑物表面设计成围护结构,一般使用钢索,然后将植藤类植物种植在钢索结构的各层,远远看去,建筑外好像被覆盖了一层绿墙,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生机和活力,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态效果,可以很好地遮挡夏季的烈日直射,起到隔热降温的积极作用,进而实现阳台的功能性景观。

结语

总之,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的景观化设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未来设计的主要趋势,在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的景观化设计中,要根据设计的功能、人文和生态可持续一体化的主要目标,采用形态整合法、运用技术法、人文气息引入法、景观要素借用法进行有效的设计,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精神需求,提高人们居住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军. 建筑外部功能性细部的景观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朱云华. 简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7:202.

[3]贾化珍. 建筑细部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及意义[J]. 河南建材,2009,02:50-51.

篇3

景观设计工作在十三五开年就进入到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之内,如何进行景观设计创作,如何提升景观设计水准成为设计与管理人员的课题。本研究以新时期、新常态为背景,对景观设计工作进行了研讨,做出了景观设计未来发展趋势的研讨,希望从辩证关系的角度,从尊重自然,追求意境的方面提供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

景观设计;新常态;自然;意境;发展趋势;未来;功能

1前言

景观设计是协调和改变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关系的重要设计工作,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景观设计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体现景观设计的意图,更多地展现景观的功能,更有效地契合新常态的要求,成为景观设计工作的核心目标,也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未来趋向。通过对景观设计发展规律的分析,综合景观设计设计工作的特点,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景观设计的核心、要点和内容,要突出景观设计的主动性,使景观设计能够与自然和社会进一步融合,有效突出景观追求意境、文化的功能,将景观设计转化为文化建设、城市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推动景观设计工作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为文化、社会和城市进步提供基础与可能。

2景观设计的概述

景观设计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和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材料,采用人工建设和更新的方式,建立起具有欣赏、纪念、标志的景观构筑物,打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相互交织的空间和环境,是城市化、文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设计种类。

3新常态下景观设计发展的未来趋势

3.1景观设计的辨证化发展

一方面,在新常态下景观设计工作要做到景观形式和景观功能的辩证结合,传统景观设计过程中形式和功能处于相对独立和对立的状况,分离形式和功能是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常态,这导致很多景观设计单存注重景观的外部表现,或者单纯注意景观的功能性,这不但影响了景观设计的质量,也难于满足公众对景观的审美和功能需求。新常态的发展大环境中,景观设计要注重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于结合,要从公众审美的角度出发,以集约、高效、美观作为出发点,有效包容功能性、实用性等要求,做到景观设计上形式和功能的统一,在满足社会和受众审美与功能需要的基础上,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公众、审美等各项要求。另一方面,在新常态下景观设计工作要做到传统元素和现代风格的有机结合,长期以来景观设计工作中设计师要么存在极力摆脱传统元素束缚的倾向,导致景观设计过于陈旧,失去景观设计现代感和现代风格,极容易产生景观设计的重复和单调等问题;要么存在盲目引入现念的缺陷,导致景观设计给公众一种凭空捏造的感觉,景观设计难于获得公众和社会的认同与理解,降低了景观设计的价值和功能。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将传统元素和现代风格做到综合利用和辩证统一,要看到传统与现代只是相同文化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要做到传统中蕴含现念,现代风格中体现传统元素,这样才能有效途径景观设计的现代化,更好地适应新常态的时代特点,以利于将景观设计推向前进、推向深化。

3.2推行尊重自然的景观设计

新常态下,社会对环境、公众对自然有着更多地关注,人们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与自然加深接触的内在需要,对回归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景观设计公众应该满足社会这一要求,要从尊重自然、接触自然、利用自然的角度,摆正景观设计的位置,适应新常态与社会的共同需求。在景观设计中应该注意如下内容,一方面,景观设计要符合自然特点和区域特点,景观设计要结合地区风貌和气候特点,做到景观设计与客观环境的和谐,避免景观与自然产生冲突,使景观设计作品能够有机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更好地发挥出景观的功能和价值。另一方面,景观设计要自然表现出更高的意境和层次,要通过景观使人类感受自然,接触自然,进而获得更为稳定和良好的情绪与情感,在舒缓、平稳的心境下体验景观设计的意图和艺术,为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和景观设计工作的普及提供可能。

3.3推行追求意境的景观设计

传统的景观设计作品虽然满足了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但是在意境的表达层面还是有一点欠缺,现代景观设计则弥补了这点不足,对意境的追求之势也愈发明显。现代景观设计多是面向大众、面向生活、面向现代的,它引导人们去关注过去、现在和将来,也促使人们将圈、维延伸到更深层次的境界,如世界、宇宙、人类本源等。这就要求现代景观设计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创作技巧去营造出更多的意境,最大限度地引发观众的探索和追求,这也是现代景观设计所独有的较为高级的审美范畴。日本杰出的景观设计大师野俊明的作品大都是以禅宗精神和日本庭院风作为基础的设计理念,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合适的技法进行创作,尽可能将自己的圈、想情感和设计理念及他人所感受到的“意境、精神内涵”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特别是作品中所采用的不同大小尺度规格的自然置石传递出的一种“坚韧不拔、用于进取”的精神,而洁白的置石则表现出的是“专一以及全身心投入”的意境。总之,这种对意境的追求不仅仅是现代景观设计未来发展趋势的表现形式之一,更是对景观设计作品社会价值的提升和设计圈、路的拓展,设计师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要不断创新表现技法,以营造出更具现代气质和精神内涵的意境。

4结语

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各项工作都应该做出新的调整和变革,景观设计工作要立足于多元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以新的常态和新的时代作为未来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把握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突出功能性、艺术性的特点,有机融入人文性、生态性的特色,将景观作品营造成视觉、艺术的精品,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向,在确保景观设计作品生命力的同时,为城市化建设和社会化建设提供载体和精品。

作者:魏威 单位:大连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规划院

参考文献:

[1]周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中人、自然、科技三者之间的融合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6(04)

篇4

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不仅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人文关照,同时也使人们对城市景观功能的完整性提出了思考。本文以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为例,分析现在城市景观中对景观功能的完整性,提出了城市景观中美化之外的另一种含义,即环保与抗灾功能。

关键词:城市;景观功能;防灾避险;环保

一、引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灾害性事件的威胁日趋严重,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却远落后于城市现代化进程,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中,有许多是因为我们不合理的设计所造成的。快速的城市化及无序扩展而造成的天地人关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景观作为一种能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既是自然过程,又是人文过程的载体,能使两方面交换与融合,能够增加城市文化内涵和改善城市环境;同时,作为能够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容忽视的潜在功能。正如澳大利亚景观设计师理查德・韦勒(Richard Weller) 所言: “景观本身就是一种载体,所有生态交替都要从它上面穿过,它是基础设施的未来。\+①

二、对现代城市景观功能的概述

景观[landscape] 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从景观的概念就可看出,现在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认识,往往处于一般的功利和审美认识,而未来的趋势就是对景观功能的更高层次的认识,这里又涉及到了另一个名词,就是景观功能,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 指景观与周围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及景观内部发生各种变化和所表现出来的性能;景观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近几年自然灾害事件频发,日本7.8级地震、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给周边人们带了巨大的损失,这无非给中国发展炙热的城市景观业敲了一下警钟,过分强调城市景观的审美性,必将使景观构成中的其他功能弱化,出现一些质的问题,自然灾害带来的沉重损失,证实了这一问题的后果,试想一下灾难发生区域的景观设计,多考虑一点周围景观减灾抗灾的功能,损失会不会少一点呢?汶川地震已经让民众感受到地震灾害的毁灭性,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城市景观防灾避险功能的建设工作,深入研究这一内容,认真看待城市景观功能的缺失,这个问题在未来景观的发展中会日益突出,考虑到城市景观的连锁效应,对城市景观中防灾避险等功能的强调,势在必行。

三、对现代城市景观中功能缺失现状的分析

伴随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景观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化进程,以至于现在的城市景观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灾害性事件的频发给人们带来的威胁和损失。目前城市景观的建设,过分重视形象上的视觉形态,讲究城市景观美化,忽视城市景观潜在的功能,较为突出的就是城市绿地的功能,现以城市景观构成中的城市绿地为例,分析对城市景观中功能缺失的现状。

城市绿地的功能,具体有环保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防灾抗灾功能。城市绿地环保和景观功能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环保功能就是可以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和改善局部小气候等。

绿地的景观功能

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景观元素,城市绿地可以把城市构成中的其他元素连成一个整体,美化、衬托和改善城市面貌。城市绿地在视觉上能给人以柔和安静感,以树木、灌木、草地、花卉等点缀着城市整体环境,以不同的形状、 色彩和姿态吸引着人们,具有丰富多样的观赏性, 大大丰富了城市景观。

绿地抗灾功能

城市绿地具备特殊的防护功能, 尤其是以乔木、 灌木为主的绿地能有效地起到防风防火的作用;大面积的道路绿地能抗洪防震,起到阻挡洪水和疏散人群的作用, 为城市其他防灾抗灾设施起到辅助作用。

绿地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可以使城市内部的道路、设施、公园等,与城市的田园、 山体、 河流等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绿色生态系统,为构建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景观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并起到改善地域小气候生态条件的作用。

城市绿地在城市景观构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有些城市盲目为了推进城市经济增长,一些部门热衷于城市形象建设,在城市视觉形态上做文章或者城市的一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城市安全意识,忽略了城市绿地具有的防灾避险的景观功能,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在灾害突况下,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心理和行为能力偏弱, 对灾害发生后怎样利用城市绿地避难、逃生和安置缺乏基本的认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对防灾抗灾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从城市景观角度来看,目前的城市景观中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城市绿地数量太少, 而且分布不均。城市绿地中,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绿地都能用于防灾避险,在以往的城市规划用地选择上, 往往都是见缝插绿,绿地只是城市建设的附属物,将一些不利于作建设用地使用的废弃用地、边角地划作城市绿地,有些城市绿地还与高压线走廊、危险区域或是坡度较大的山地、河滨地带过于接近,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加之一些风景名胜公园、历史名园、动物园等特殊类型的绿地都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使真正可在灾害发生时担负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数量有限,与需求相比严重不足。此外,避灾用地的面积应与人口密度成正比,人口稠密区需要更多的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但目前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区仍普遍存在着绿地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有限的绿地多分布在城外, 使得灾害发生短期内灾民无处可去,避灾困难。\+②

四、景观构成中环保、抗灾功能的或缺――以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为例

北京在2003年10月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它拥有19个疏散区,具备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目前可利用作为避难场所用地的总规模为5312.5hm,可以说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国内最有代表性的防灾避难公园。\+③

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可以看到,应急避难设施指示牌竖立在绿地内,指示牌上,蓝底白字、或红色或蓝色或绿色代表不同含义的符号,在草坪、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指示牌箭头指向避难设施所在区域,包括应急棚宿区、应急物资供应、应急供电供水、应急厕所等内容,应急避难设施比较完备。

城市景观中除了公共安全设施外,城市绿地对应急避难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 拥有较大的开敞空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大面积的集中绿化带等优势,在灾害发生时能有效发挥其防灾避险的潜在功能, 是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佳选择。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中,用于防灾的公共安全配套设施、城市绿地及功能有待完善,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用于防灾的配套设施、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开发往往不尽完善, 往往处于被动避灾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园中普通的设施设置未考虑平灾结合、平灾转换的需要,设施功能较为单一。与之相比,日本公园设计

比我们做的要好很多,日本公园的普通设施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防灾避险的需要,例如园亭用帆布围合, 就能成为临时避难场所,形成独立的避难空间(见图1);花池边的挡土墙式座椅在灾时能够作为炉子使用等(见图2);造景的水池和喷泉在险时能够提供饮用水之外的生活用水(见图3)。

(2)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作为功能特殊的防灾公园,公园中防灾配套设施功能有待完善。以防灾公园中的宣武区万寿公园为例,应急水井平时就是隐藏在假山底下,一旦地下隐藏的自来水管线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水井就能发挥作用了。园中的应急饮用水台,虽然伪装巧妙,构思也算完善,但是应急水井与市政供水管网直接,也没有自备井等备用设备,市政供水管网一旦毁坏,就不能正常使用(见图4)。而在日本防灾公园中,应急饮水设施包括地下应急贮水槽, 在灾时即使与市政管网断开, 应急水井可以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独立供水。(3)绿地面积与绿地内的防灾避险有效面积未明确区分。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应扣除场地内水域占地面积、大于7%的陡坡占地面积、文物古迹保护占地面积,以及建(构)物倒塌影响的面积。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绿地内一些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场地也成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一部分,影响到绿地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和承载容量的准确计算。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虽然是北京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但场地狭长,地形落差大,小月河两岸仅通过几座桥梁连接,平坦、开敞、可达性好,易于进行避难、救援活动的安全场地并不充裕。\+④

五、对现代景观中重视景观功能的思考

现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认知和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形象上的视觉形态(城市美一点、绿化多一点、环境好一点等),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所谓“视觉”体验或者经验,也就是人们的审美水平普遍提高,目前大家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就是看城市视觉形态、生态好不好看,广场有多绿,建筑要有花园、密度要减小,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因此当今社会也被定为“大审美时代”,设计工作人员以及受众过多的讲究城市景观美化,忽视城市景观潜在的功能。

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曾说过:景观不是花园,景观不是园林,景观不是街头艺术品,景观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更确切地说是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过程而非固定的形态。现在的城市规划设计,往往把景观作为城市建筑的陪衬或者附属物,建筑成为城市规划的主体,忽略建筑与周围环境景观的关系,对城市景观其他功能的漠视,让我们景观设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对这一问题不得不反思一下。

在过去10年内,一种新的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这一“主义”最早出现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由是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学者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提出的,而使这一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是建筑学教授Mohsen Mostafavi以及英国AA 建筑学院,同时一些具有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从业者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⑤这一观点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沿,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

景观都市主义,使我们认识到城市景观的发展不是建筑的放大或道路的延伸,也不是审美的表象,而是表现城市的透镜,是建设城市的载体,将公共空间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建筑体块,并以景观为载体创造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这一理念的提出,势必会改变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改善城市的防灾避险体系。

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下,建筑和基础设施是景观的延续或是地表的隆起。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 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 一种加厚的地面, 它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 并为它们提供支持和服务,这种开放的能预判和参与未来需要并能够行使功能的载体,就是我们所说的景观基础设

施。\+⑥

景观基础设施的地提出,既解决了城市景观形象问题,又缓解了城市景观防灾避险功能缺失的局势,并落实“平灾结合”的设计原则,这也是笔者想要提出的“审美之上,再次功能”,这似是一个口号,但恰恰不是,是一个设想,是一个城市景观发展中解决现存问题的一个方法,也许这种提法会有一些错误,但纵观设计的发展史,无非就是“形式追随功能”的功能主义、“式样决定功能”的样式主义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等等,功能与形式(也是我们景观中提到的视觉形态)的关系问题,那一方面再设计中的占的比重稍微大一点,现在的城市景观现状,就是过分的追求形象工程,城市的审美化,弱化了城市景观的潜在功能,造成的天地人关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也为“审美之上,再次功能”的设计方法的提供出了契机。这个设计方法不是简单的重视功能或形式的循环过程,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使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推动现代城市高品质、高格调的景观化发展。

六、结论

景观都市主义的提出,给了建筑学与景观设计学一次大融合的机会,它敲打去长期以来审美形式与功能之间的藩篱,同时也为“审美之上,再次功能”的设计方法在现在高速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中践行创造了最大的机会,使城市景观作为一种能容纳和安排各种复杂城市活动的组织结构既是自然过程,又是人文过程的载体,并能为两者提供相互融入和交换的界面。这种融合和发展,势必改善城市景观的潜在功能的实现,为城市生活提供更高水平、更高档次的城市环境,城市景观在未来城市的发展中的作用,也会日益明显。

注释:

①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J]建筑学报 2010.09.29

②郑 曦等: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探讨――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P]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年 第18 卷 第6 期

③刘虹.关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 21 卷第 1 期, 2009 年 3 月

④郑 曦等: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探讨――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 第18卷 第6期

⑤俞孔坚.景观都市主义:是新酒还是陈醋・『国际观察 [世界概览]

⑥王晓胤,林鹏飞.初识景观都市主义.[J].经营管理者.2011 年06期

参考文献:

[1]万艳华著.城市防灾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刘虹.关于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 21 卷第 1 期, 2009 年 3 月

[3]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6-22.

[4]王晓胤,林鹏飞.初识景观都市主义.[J].经营管理者.2011 年06期

[5](英)道格拉斯・斯宾赛 著,赵晶 译.AA景观都市主义.[J]风景园林 2009 第三期

[6]郑 曦等: 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探讨―― 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 第18卷 第6期

[7]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J]建筑学报 2010.09.29

注:

篇5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城市发展关系方法

一、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

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而言表现出了多个方面的具体作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实现城市整体的视觉变化。城市整体视觉变化依赖于整体规划设计,每一部分都是其中的构成元素之一。园林景观的设计,能够使城市整体景观在视觉上出现变化,在钢筋林立的城市中凸显出绿意。第二,园林景观体现出了一定的生态功能。在城市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生态问题不断恶化,空气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强化城市区域生态功能,体现出净化空气、消除雾霾的作用。第三,园林景观具有一定的物理和生物功能。比如园林景观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以阻止噪音的传播。而绿化植物通过自身的蒸腾作用,也可以实现加湿空气和降尘的效果,对优化城市环境起到了积极助推。

二、基于城市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

由于园林景观具有视觉变化效应,能够有效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因此需要在设计中加强园林景观的这一特性。具体说来,突出视觉变化效应可以从色彩运用和构成理念的渗透这两个方面入手。在色彩运用方面,主要是在园林景观中通过彩色植物的层次化运用体现出园林景观整体的色彩变化,以此强化视觉变化效应。比如,在园林设计中,可以加强对彩色植物的应用。彩色植物一般可以分为春彩类、秋彩类以及常彩类几种,在园林景观中,对这些不同类别的植物分区合理搭配设计,使其不仅在颜色上表现出渐变性,而且与季节对应起来,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构成理念方面,其强调的是点线面三者的配合,园林设计中,点以路灯、垃圾桶等为主;线以道路、水流等为主;面以草地、林地以及湖面等为主,可以将特异构成、重复构成等理念组合运用,使园林景观中的各个对象形成更好的优化配合,强化视觉变化效果。

三、突出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

生态功能是城市园林景观所体现出的具体作用,在近些年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在设计中如何突出生态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强化园林景观生态屏障的作用。园林景观一般占地较大,能够在区域范围内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达到降尘、增湿、减噪等多项功能。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生态屏障构建的研究。第二,构建区域范围内的立体生态系统。园林景观设计不能沦为自然植物陈列的园区,而应该将这些自然植物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生态系统,以强化城市区域生态稳定。这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渗透生态链和生物系统的相关理念,合理搭配园区植物、规划空气流动循环、优化水体途径设计等,使整个园区活起来。第三,需要达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协调。园林景观所体现出来的生态功能,其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城市居民,因此需要在人与自然景观之间达成生态协调,确保人类生活与发展能够与园林景观相符合,避免出现冲突。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加强对人类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双重考量,以实现二者关系的协调。

四、绿色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渗透

绿色发展是当前核心发展理念之一,也只有符合这一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之中,也需要将绿色理念应用其中,处处体现出绿色低碳的思想。比如,在设计园区路灯系统的时候,需要对每盏路灯的光覆盖范围进行科学计算,然后在保证园区光照充足的基础上,对路灯的布置合理优化,用最少的路灯投入实现预期的照明需求。同时,在路灯材料的选择上,需以环保可回收材料为主。路灯供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能和传统电源供电联合起来,以太阳能供电为主,传统电源供电为辅。此外,在园区水系统设计上,需要加强对水回收系统的设计,确保各种水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回收,增加重复利用率。

五、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而言,能够体现出视觉变化、生态功能以及物理功能等多个方面的作用,因此要使园林景观设计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必须要在设计中突出园林景观的视觉变化效应和生态功能,同时渗透绿色低碳理念,提升其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闫明.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0(04).

篇6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植物可以说是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在景观设计中,植物要素的科学运用,不但能够营造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空间,也能创造出具有独特意义的功能空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各种城市绿化带、园林景观、住宅景观等层出不穷。同时,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欣赏品味与各种功能需求也不断提高,现代景观设计的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植物的运用,始终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1.植物的审美特征

1.1色彩美

植物的色彩美是其给我们的直观印象,不但因为植物本身的色彩能够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植物与其它景观要素的相互映衬也会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另外,植物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季节所呈现出的色彩五彩缤纷,这即是植物色彩流动性的表现。植物与其它景观要素搭配所产生的色彩效果,能够更加突出一个空间的气氛和意境。在景观设计当中,统一的景观布局会产生整齐和庄重的感觉,但是过于统一又会显得单调和乏味,所以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这是景观设计的法则之一,而植物色彩要素的运用便是最为有效途径。植物的色彩美,在这一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1.2形式美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植物简单的重复方式,创造出非常简洁的景观空间,即运用植物的色彩、形态、质感来构建出来。简洁景观空间的设计,可以给处在空间中的人们带来舒适与宁静的感觉,也能带给人们亲切的感觉。但是过多地使用大面积且单纯的景观布局,会给人一种沉闷感,设计多样性的运用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缺陷。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可以通过植物要素表现出来。景观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形态、颜色、纹理等元素的变化,来体现景观设计的多样性特点。应该注意的是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过多的元素搭配和太多的变化,那样只能造成混乱、繁杂。采用某种特定的植物来控制且贯穿整个构图,这样利用基调植物来形成景观的焦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使多样性在统一的构图中得以体现。景观植物布局还要具有一定的的均衡性,并在均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这样在避免布局混乱的同时,也使景观设计的中心得以突出。植物布局的均衡性,还表现在景深方面,我们必须保持视线的前景、中景和背景的植物均衡配置,如果缺少远景或者背景,那么空间的层次感就难以表现。总之,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对植物的形式美要具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只有对植物的审美特征理解得更透彻,才能做到既独具匠心,又主题明确。

1.3质感美

植物的质感可以根据我们对植物的直观感受分为粗壮型、中粗型和细小型。植物的质感美与植物的形式美有所不同,植物的形式美所指的是,植物以群体的方式存在,以群体形式呈现的美;而植物的质感则是植物本身的特质,单株植物的一种特性表现。影响植物质感的因素通常有枝干的粗细、枝干的弯曲度、叶子的大小、形状、质地等。植物的质感也会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另外,植物色彩的变化对植物的质感也有一定的影响。

2.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功能分析

2.1观赏功能

植物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运用于景观当中,这种观赏性会更加明显,这一点在园林景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植物的观赏性可以从植物的大小、色彩、形态以及质地等方面来显现出来。在景观设计中植物部分的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都需要从观赏性来考虑。植物的观赏性主要是提供视觉中心:从形体大小方面着眼,通常选择略高于周围环境的植物;从植物的形态方面来看,通常是选择与周围景观元素形态不同的植物。另外,在植物的观赏性方面,它还可以与周围的建筑物或者其它构造相呼应,进而提高整体景观的观赏性,使景观与周围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2.2建造功能

植物除了在景观设计中可以提供观赏功能之外,还可以充当构成、组织室外空间的要素。在地平面的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不同类型植物来暗示空间的边界,如草坪与地被植物之间的交界,便是对空间范围不同的暗示;在立面表现上,设计中可以通过树干、树冠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来提高空间的闭合感。

所以说,植物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和搭配方案,能够创造出具有不同特点的空间效果。在开阔空间内,通常选择矮灌木、地被或者草坪来营造出开阔、明快、舒适的空间环境。对于半开阔空间,可以采用植物将部分视线遮挡,遮挡住部分没有景观或者景观不好的地方。

2.3生态功能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植物都有环保的功能,比如一些植物可以吸收环境或者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一些植物的根系可以牢牢锁住土壤或者水份,避免水土流失等。总之,植物具有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滋养水源、调节气候和屏蔽光线等作用。目前,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植物的生态功能正在当逐步被重视,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植物在景观设计的运用

3.1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3.1.1根据景观性质的不同合理运用植物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由于园林可以美化环境、改良土壤及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对植物进行运用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水质条件、气候特征等因素,严格依据自然植被的分布特点来进行配置。植物的配置必须具有明确性和目的性。设计时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的土壤性质,来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以体现出不同的园林景观设计功能。其基本原则就是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地选择已经驯化的外来树种。对于住宅景观、广场景观、道路景观等,也可以根据景观形式和功能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造景方式,尽量使植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且具有独特的景观特色。

3.1.2结合植物的习性,处理好种间关系

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种类繁多且习性各有不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每种植物的不同习性。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种间配置关系进行充分了解,因为它们关系到植物的成活率问题。在景观设计中,在保证植物群落丰富多彩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各植物的生态习性,根据习性进行合理配置。

3.1.3景观设计要遵循美学原理

在景观设计中一定要根据植物的审美特征,比如在园林设计中,要重视园林的功能特征,结合植物的特征,根据不同的园林形式选择不同的立意方式。园林景观应该突出其功能特点,着重考虑整体景观的视觉效果。如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应该在注重功能的同时,突出和谐的氛围,营造出舒适的环境;对于广场景观则应该尽量营造出欢快、休闲的氛围。景观设计时,应该全面考虑到植物的材料、形态、色彩、质感等。

3.1.4协调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植物的整体配合在景观设计非常重要。设计时要全面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尽量使景观显现出整体的协调和统一,局部的富于变化。另外,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景观要素,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形体、大小的变化,所以,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到远期发展的问题,并将速生树与慢生树进行科学搭配。

3.2景观设计中植物要素运用的方向

3.2.1吸取中西方传统的植物运用手法

我国的传统景观设计,对植物的运用表现在对山林气氛的营造、植物单体的应用等方面。传统的景观艺术,通常会抓住自然中的典型美景特征,充分地利用乔、灌、草、地被等植物,在二维的景观场景中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还要利用植物与假山石、水体等进行搭配,来构造出自然的景观空间氛围。我国现代的景观植物运用,应该在积极借鉴传统经验的同时,也汲取西方一些景观设计手法,注重植物的功能运用,在供赏玩和遮荫的同时,也注重植物的组织和引导空间功能。

3.2.2生态景观中植物的运用

生态景观是目前和今后景观设计的一大主题。植物的生态功能显而易见。景观设计中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节能与环保的问题。比如在住宅景观设计中,如果植物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地节省一部分制冷与供暖的费用。另外植物对空气和水土的净化作用也不可忽视。总之,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重视,生态植物的运用将越来越普遍。

4.结论

在所有的景观设计当中,植物要素的组织和运用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植物不但是构成景观的主要元素,也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注重环保的主要手段。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发挥植物要素的各项功能和优势,并结合当地的客观条件,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春沐.中西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J】.山东林业科技,2010(05)

篇7

【关键词】桥梁景观 设计原则方法 内容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出行的舒适性和安全行有了新的要求,人们在享受桥梁带来的同行便利的同时,也对桥梁景观的设计提成了更高的要求。桥梁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效果和城市形象密不可分,所以对于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二、桥梁景观及其特点

1、桥梁景观的概念

桥梁作为空中坦途,不仅帮助人们自由穿越江河湖海的阻隔,而且还以恢宏雄伟的气势、俊秀的外观,装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桥梁有着强大的使用功能,回顾过去我在桥梁设计重点主要是桥梁结构轻型化,以适应于软土地基建桥的需要; 建筑高度薄型化,以适应平原地区建桥的需要,特别是城市桥梁要研究桥梁结构的造型与环境的协调,就必须重视桥梁景观的设计。桥梁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也有一个继承与发展、继往开来的过程,要求中华传统文化与新兴科学技术相结合; 造型艺术与力学平衡相统一;传统技艺与先进工艺相融合; 桥梁功能与环境景观相协调。

2、 桥梁景观的特点

(1)技术美学特性

由于桥梁本身属于功能性较强的建筑物,故此不能将其看做是绝对的美学景观,这是因为桥梁的建造首要解决的是通行方面的问题,为了满足通行功能,其需要在确保技术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最优的目标,这是桥梁设计时最为基本的要求之一。为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在满足桥梁使用功能、经济以及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景观构成要素进行相应的美学调整。如桥梁整体线形与所处地理位置上其他景观的和谐、桥梁整体形态的美学比选、桥梁自身涂装在城市整体色彩中的感觉等等。这些种种便是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2)地域性特征

桥梁的建造基本都是以两点为基础,以横跨地域为目标,借此来达到交通立体化的目的。而桥梁跨越位置处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空间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根据环境的地貌特点和地域的人文色彩,采用合适的结构、材料和富有个性的造型,使桥梁的建成不但不妨碍视觉上的生态平衡,而且要达到提升与优化原有自然美的效果。这也是桥梁设计师景观设计时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这种配合使桥梁景观在某种程度上融入到环境当中。虽然桥梁结构会有所类似,但是地形、地貌却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这就使得桥梁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三、桥梁景观的重要作用

(1) 野外桥梁就是远离都市、城镇的公路上的桥梁,它们主要是作为交通线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上对人类起作用。桥梁作为建筑艺术,总是把功能性与审美性融为一体的。但是在野外桥梁中,审美价值毕竟是退到第二位了。从这一点来说,野外桥梁在平凡和实用的基础上达到美的高度,其难度也就更大了。这就要求桥梁建造者在设计和施工中,深刻把握桥梁结构的内在特征,以技术创造的功能作用和技艺魅力来吸引人们。也就是说,野外桥梁的审美内涵是建立在科学美和技术美的统一之中。

(2) 城市桥梁是处在人烟稠密、繁华地方的桥梁。城市桥梁种类较多,在车水马龙的现代城市中,不仅有跨越河渠的水桥,有横跨街道的街桥,而且还有飞架在街区和道路上的公路和铁路高架桥,更有可以使人流、车流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可见,城市桥梁在现代交通中,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桥梁在功能上应该是交通作用和景观意蕴并重,因此在造型上应追求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的统一,它不但应该坚固、方便,还要十分注重对人的心理影响。同时又必须以鲜明生动的空间形象成为城市的标志、市民的吉祥物。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丰碑。

(3) 园林桥的设计。如果说在野外桥梁中功能美压倒了造型美,城市桥梁中功能美与造型美处在平起平坐的状态,那么在园林桥梁中造型美比功能美显得更为重要,使桥梁成为园林美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造型上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架桥处的环境特点与艺术追求。

四、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1、优化设计桥梁结构方案

在桥梁的结构设计过程中,结构计算的完美无法弥补结构构思方面的不足,桥梁在满通需求的基础之上,其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艺术品,是一道风景。它的外部结构就是一种景观设计,所以要做好桥梁景观设计的前提,就是要把握好桥梁的结构设计。

2、功能设计

桥梁建设是为了满足通行的需要,所以要以其功能为前提,无论是什么样的景观设计都不能影响桥梁发挥其使用功能,否则桥梁就没有建设的意义了。跨越是桥梁的基本功能,这个基本功能要求每一座桥梁的建设都必须有桥跨结构,所以在桥梁景观设计中,一定要考虑桥梁通行的舒适性以及使用性能。

3、具有可行性和经济性

在进行桥梁景观设计过程中,不能单纯的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美是要建立在生活之上的。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以及经济性。不能为了追求过高的美感,使设计变得不切实际,给施工操作带来巨大的难度,或者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桥梁景观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造价和施工技术的可行性。

4、和周边环境相协调

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不是独立的个体,它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所以不能和环境格格不入,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周围的建筑风格,以及当地的人文特征,选择能够体现城市景观设计主题的设计风格。例如,在我国的南方城市苏州,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苏州城内的建筑都体现了我国的古香古色,在这样一个城市设计桥梁也应该是能够体现我国古代气息的风格,不能是西欧建筑,也不能过于气势磅礴。

5、桥梁整体和细节相互辉映

桥梁设计是在通行的前提下美观。所以,桥梁的一些附属结构不能影响使用功能,要为景观设计锦上添花。尤其是一些细节设计,要和桥梁整体的景观设计协调一致,不能独树一帜。

五、桥梁景观的设计方法

在进行桥梁景观设计时应当协调好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桥梁景观融入到环境当中,从而体现出整体的美观性。在处理桥梁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设计。

1、消除法

在桥梁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如果会对环境以及周边的景观造成影响时,应尽量使桥梁景观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是将其隐藏于环境之中,这种处理方法即消除法。例如,公路上中小桥梁的设计,可采取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要注重桥梁立面线条,并选择一些比较普通的栏杆,这样的设计不会使桥梁景观显得过于突兀,从而能够很好地融入到环境及周围的景观当中。

2、 融合法

具体是指使桥梁景观设计与环境保持基本相同的格调,以此来相互协调、互相融合,不使任何一方过于突出。如高速公路上的中小桥梁及城市道路中的立交桥在设计时,桥梁油漆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色彩涂料不仅具有功能作用,而且还具有景观作用。使桥梁与路线的格调相一致,这样路与桥便可以很自然地融为一体。

3、突出法

强调并突出桥梁景观的存在,使桥梁本身具有支配环境和成为风景的主体景观。具体来讲就是让桥梁主体结构占据景观的核心位置,在以桥梁为主景观的基础上,与其它景观组成新的景色。该方法适用于城区、主题公园、旅游风景区内的桥梁设计。一些特大型的桥梁的景观设计中,桥头适当布置建筑小品,对桥梁、公路与环境协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六、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内容

1、桥梁结构的主体形式

桥梁结构的主体形式是桥梁景观设计的大体方向,也是一直以来受到关注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桥梁在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线条的设计以及桥型的选择等。

2、梁体表面的涂装

在桥梁景观设计中,索塔、桥墩、梁身以及拱肋等都占据很大的比重,这些结构表面的色彩直接影响桥梁景观设计的整体效果。同时,这些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又都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所以比较容易受到腐蚀和破坏,因此,梁体表面的涂装是非常重要的。

3、桥面装饰

我国的桥梁大部分都是混凝土结构,桥梁在施工结束之后,表层经常有蜂窝麻面、模板接缝或者钢筋外露等现象,这些混凝土结构自身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桥梁的美观。所以对桥面进行必要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在处理的时候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节,要把所有的死角都认真的修饰,保证桥梁的外形美观。

4、照明设计

在桥梁景观设计中,照明设计是非常关键的设计内容。在满足其照明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可以使用线性光源对桥体进行渲染。需要注意的是,在照明景观设计中,功能使用是最重要的,所以设计出来的灯光一定要舒适、容易识别、并且安全。笔者认为,目前新兴的在护栏位置装侧向条型投光灯照亮路面的设计方式比较好,例如上海的浦东机场引桥、杭州的钱江四桥南接线就是这样的设计形式。

七、结束语

桥梁景观设计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还存在一定问题阻碍了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但只要我们在设计中把握好关键环节,保证桥梁的功能发挥,才能使之成为城市独特风景,更好的为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1.1我国南北差异形成不同地域特点的城市

城市分布在不同经纬度就会显现不一样的地理生物特征,不同城市呈现出不同特点,大体分为工业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城市、经济与政治中心城市及综合性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城市。由于城市具有不同的性质,就决定了城市道路产生不同功能,那么道路景观设计就会不一样,正确的做法就应该是:在城市的总体规划的控制之下进行景观设计,并适应道路功能。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了解当地地质、气候、地形、交通方式和水文等因素,结合以上影响因素做到心中有数,设计跟进,达到使用功能与美观相统一,景观设计如果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就是失败的设计。

1.2视觉污染现象是景观设计不合理,引起人们感官上的错觉。

这种视觉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道路本身方面的污染指道路视距得不到满足、视线不畅通、平纵线形配合不当等因素,相关的原因又包括不规范的交通标志牌、路旁刺眼的广告等因素,人为的原因又包括道路上的垃圾等因素,影响道路使用者的视觉,从而使人不舒适、不愉悦,最重要的是会给交通造成安全隐患。

1.3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人的习惯

道路的功能是行走、行驶的,景观就要配合主体功能,而不能喧宾夺主,独树一帜,路上的车流、人流均是以一种运动状态对道路的景观加以欣赏,然而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交通目的,如上班、旅游、散步等,或者开车,或者步行,这样就产生了不同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所以在道路景观设计上,除了重点考虑适合道路功能外,还要考虑使用人的感受。

1.4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特点。

景观设计要符合城市特征,不能突兀不协调。要注重每个景观元素构成与道路景观的协调统一,使其和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还有现代建筑有机的联系起来,与环境的整体性,是景观设计的长远规划。

2城市道路交通特性

2.1城市快速路:

因为行车速度快,主要承担机动车交通,速度快、流量大、路途广、车距大是这一道路的特征,交叉口多为封闭或立体交叉。景观设计时,就要考虑使用者动态、连续的大宽度视野,应有一种韵律和节奏感,减少行车疲劳。

2.2城市主干道:

呈现间断流、不连续、短途特点。一般是分出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这三种隔断,交叉口大多为平面交叉,由红绿灯控制或者由交警指挥,重要街口是景观带最好的布局地点,这样的地点对景观会有很大的影响,也代表这一地方的特点。道路特点是机动车道行车速度高,在交叉口处行车速度低。那么道路景观的设计上,就要把中央分隔带进行安全性最高化的设计,同时也要考虑非机动车流与行人需求。而对于道路两边的景观设计主要考虑慢速车流与行人边走边欣赏的需要,景观设计要体现细腻、细致、能够品味,同时还要体现整体城市特点,不能破坏城市规划与风格。

2.3城市次干道及城市支路:

主要是非机动车和行人是该道使用者,特点是慢速间断交通流,上下班及街头漫步是人们使用的主要目的。道路呈现一定的安全性。景观设计要耐读、细腻,刻画入微,让人们在边走边研究的过程中,心理愉快轻松,这种景观一定要有地区特点,比如体现一个区域的特征,让人走到其中就会想引发一个地区的整体规划的联想。

3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

3.1道路的曲线设计。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向上有许多种,但总的原则是不变的,就是在考虑道路功能基础上,还要考虑安全性,不能因为景观而影响交通流。可以说道路平纵横设计是景观设计核心,它在在道路的整体设计中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交通畅通安全。在人们的印象中,景观设计无非就是绿化,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现代人们审美提升,技术先进,早已不是简单的绿化设计了,而是加进了许多现代元素和功能,如果没有这些要素,设计上就会使人产生不协调的感觉,根本就不会感受到美的存在,那么对道路空间规划、线形设计、流畅优美、平纵交点、曲线配合,都是设计的根本,这样就会使行车、行走产生安全舒适感。

3.2绿化设计。

道路的平纵横设计固然很美,但不加入绿化则就显得没有生机情趣。好的绿化可以提升整体景观认知,画龙点睛般让人心情格外愉悦舒服,道路使用者的心态就会被其调整,这样道路使用者行车的紧张感得以缓解,视觉疲劳就得以消除,行车的安全性必然加强。道路上的绿化设计和绿地设计不一样,道路的绿化设计为动态绿化景观,整个植物景观的基调,间隔自然式布置段落,以树形优美,色彩艳丽,花朵烂漫和树景观为主,在景林的映衬下,反映出丰富的季相变化,营造层次分明的景观带,为行人带去美妙的旅途,这样的景观设计是成功的。

3.3交通设施设计。

交通设施和景观设计是统一整体,二者要相互融合,不能矛盾,景观尽量呈现自然、交通标志则是现代设施,如何进行统一,起到强化景观功能的效果,如果不合理就会对道路的景观起到破坏的作用。在道路标线、标志、标牌的设计上,主要采取附着式方法,特别是城区、市区、重点街道,应用标线体现出功能区,用标线设计对交通流进行引导,那么在设计道路功能上,就应该提早把景观植入进去,达到交通设施设置合理,景观设计美观的要求,充分考虑好二者的协调关系,才能在保证安全基础上,满足各方面需求,不破坏整体道路功能。

3.4街头细节设计。

在整体景观布局完成后,需要景观情趣,在设计元素上,很多细节之处能够体现城市品味,比如在街头设立城市雕塑、人物塑像、花坛、椅凳、喷水池、路边休息场所、街心休闲区等。交通速度快的沿街不适合设计安置小品,尽量少的安置,因为间距较大,人们很少能够品读。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城市景观道路;生态理念;实施方法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道路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这就推动着城市景观道路建设朝着更为生态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对道路功能不断提高的要求[1]。因此,从生态角度加强对城市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对建设好城市景观道路,促进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城市景观道路生态设计的概念和科学内涵

1.1城市景观道路,又称园林景观道路,它是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环境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的道路[2]。在满通功能要求外,更注重路面及其周围环境景观的营造,融自然景观、环境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城市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的整体建设,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1.2城市景观道路生态设计是传统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其意义不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对道路沿线的土地利用、生态环保、景观旅游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虑已成为新挑战[3]。因此其设计在强调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和城市空间功能的同时,更注重其环境功能的建设,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生态型环保交通。

1.3城市景观道路涉及城市规划、生态学、环境工程、建筑设计、道路美学、园林学、园艺学、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城市空间环境。从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1)能满通和行人的需要,具有安全性、观赏性和艺术美,是城市居民游览、休憩、观光的活动场所。

(2)具有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作用。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对道路沿线的土地利用、生态环保、景观资源、植物绿化、建筑及构筑物、园林小品、灯光、硬质材料运用及各种道路交通和管道设施等遵循生态理念,以达净化空气、减少污染、调节小气候、维护生态环境。

(3)实现了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同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凸显城市道路的场所精神和生态理念,实现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安全、文化、教育等多功能的和谐统一,从而建立一个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生态城市空间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 城市景观道路生态设计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景观道路的建设尽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以“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面向世人的“城市化妆运动”却不尽人意,没能“以人为本”,更谈不上生态理念的渗透[4],丧失了城市应有的个性特色和景观道路的功能要求。因此,在城市景观道路设计中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对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1以生态理论为指导,突破了传统道路设计理念。城市景观道路生态设计,是从宏观和微观上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中“以人为本”的一种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强调是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耗能低污染等完整统一的结合[5]。较注重城市道路的空间功能和环境功能,不仅要为城市提供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和生活空间,同时更注重城市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综合环境的生态规划设计,使各构筑物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以达到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进市民的生活质量,给人以安逸、舒心和美的享受,也使城市道路景观风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满足人们对交通和环境的功能[6]。

2.2以生态环境优先,实现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可持续性。 “以生态环境优先”,即在城市景观道路规划设计中把生态理念应用于城市道路整体规划的全过程,强调长期环境效率、生态平衡、资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追求多功能,生态时空多效应的空间效率,以实现城市空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创造一个良好的娱乐、休闲性城市空间交通环境。

2.3以生态环境为本,构建了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环境。

(1)“以生态环境为本”,就是要更注重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和生态平衡,根据生态环境条件制定环保标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与万物和睦相处,和平与共[7]。

(2)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命脉,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改善和调节功能,对生态平衡负有强大的作用。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生态环境功能不断脆弱,城市质量日益恶化,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已成为共识。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运用生态理念,以生态环境为本,尽量平衡人与环境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是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

3. 城市景观道路生态设计的对策

对于城市景观道路生态性研究,发达国家从六、七十年代就已开始了,并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规范,而我国对城市景观道路和城市环境的关系分析与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因此,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城市景观道路生态设计的对策,对我国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道路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相当的重要意义。

3.1生态设计理念。城市景观道路的生态建设,实质上是一种较复杂的宏大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促进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资源与能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恶化,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8],使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和平共生。

3.1.1生态性。由于城市道路是狭长的线型空间,自然环境复杂,景观设计时应在尽量保留与利用原有湿地、植被等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维护其良好生态功能的同时,灵活运用植物造景艺术手法,体现出较强的景观性,使道路景观不仅具备观赏的功能,还兼具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功能。这就要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条件、生态植被、市政设施、建筑等因素,选择合宜的道路形式、方向,尽量避免或减少对道路沿线的原生态景观的破坏,以保持城市景观道路环境效应的完整性,保证本地区的物种生态平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3.1.2生物多样性。在城市景观道路设计中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以构建绿化生态廊道,从而完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原理认为,自然植被具有丰富的组合,复杂的结构和循序渐进的动态演替的特征。绿地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城市道路绿地以丰富的植物种类、多样的配置方式建立起来的复层群落结构是较稳定的,在城市生态建设中扮演着廊道的角色,与城市绿地系统中快状的绿地(公园、丘陵、山地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自然本底及乡土特性物种的空间生存和延续,同时还能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

3.1.3环保节能。

(1)21世纪是生态环境文明的世纪,环保与节能是景观建造中所面临的崭新课题,城市景观道路设计与建造理应遵循这一生态理念。在规划设计中除了应考虑其交通功能和城市空间景观功能外,更应注重城市道路的生态环境功能,以充分利用自然能量,绿色建材,依据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生态环保与节能。

(2)首先是城市道路线形设计、横断面结构、竖向与朝向等,要有利于采光、通风、透气和排水;其次是城市道路的硬质材料和亮化,要具有生态环保、节能。如车行路面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透水性沥青混凝土或橡胶沥青混凝土等材料,人行道路面选用吸水环保砖、彩色沥青等材料,灯光亮化使用高科技节能灯,以节约能源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再者是植物绿化,选用冠大叶密、抗性强、吸尘滞尘能力强的树种,有利于净化空气、降低噪声、改善环境、调节气候,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同时道路边坡由硬化防护改为绿化防护等,以增强道路舒适性和环保效果。

3.1.4人文化。

(1)生态人文化是城市景观道路环境功能规划设计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内容,是一个城市特有的人文环境的重要体现,其设计时应结合所在的地区特点,体现特有的城市文化氛围,让人们在高雅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品味人生。

(2)目前在全国各大城市景观道路建设中(如商业步行街、滨江大道、景观干道等),都着重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特点,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使人类所具有的强烈历史归宿感和怀旧情结,追求历史的延续得以体现,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如长沙市黄兴路商业步行街景观道路设计在园林建筑、雕塑小品、植物绿化、材料运用上都体现了湘楚文化的特点,提高了长沙市城区的文化品味,塑造了城市形象,是一条生态人文特色十分鲜明的城市景观道路,充分展示了城市良好的空间形象,体现了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2生态设计。

3.2.1景观道路线形生态设计。

(1)城市景观道路线形设计不仅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要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创造一个极富变化的城市动态景观道路。从生态和舒适的角度考虑,应优先采用被动方式,依靠自然手段来调节景观道路内的舒适环境。城市道路是狭长的线型空间,其线形设计要合理地利用朝向,一般以东西或偏东西走向为好,以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资源,为城市提供良好的采光、通风、透气系统;同时城市景观道路规划设计要运用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尊重客观自然、利用地形地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的气候环境、物理环境;注意与城市各空间的有机结合,比例与尺寸合宜;坡度处理要符合交通要求,加强路面排水与边坡生态设计。

(2)对于我国一些地形变化的山地丘陵地区(湖南、云南、贵州、广西等),一些城市的道路会穿过山体或水系等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区域,这就要求在道路规划、绿化设计与施工中,尽量减少对这些区域的破坏或避开这些生态敏感地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对于地形变化较明显的区域,有一定起伏地形变化,不仅有利于排水和与道路两侧自然景观有机融合,而且创造了合宜的城市动态道路景观,增添景色,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3.2.2道路横断面生态设计。根据城市景观道路的性质来确定合理的道路横断面形式,是城市景观道路设计的重要原则。城市景观道路横断面设计,除了考虑满足车辆行驶和行人的要求外,更应注重其环境功能。中间隔离带以绿化为主,强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效益;人行道要求较宽,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结合布置,两侧应结合自然条件对称或非对称布置;人行道路面选材要生态、环保,使用吸水性、透水性强的环保砖;道路与城市各干道对接处,要自然、顺畅,有方便行人进出为主,其剖面设计要遵循生态原理,路面可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透水性沥青混凝土或橡胶沥青混凝土等材料,即可以降低噪声,增强路面的渗水性,同时涵养了土壤、保持了养分。这种以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减轻交通拥挤、降低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以较低的成本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的转移,达到以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从而构建一个生境功能十分稳定的、良性循环的城市活动空间。

3.2.3道路交通工程生态设计。

(1)以交通性为主的城市景观道路,其道路交通功能性设施要以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路灯、人行天桥等设施的设计要简洁明快,突出生态使用功能。路灯要节能低污染,采用高科智能技术,同时防止眩光线对车辆和行人的干扰。如可采用高效节能的电光源(用自镇流单端荧光灯取代白炽灯,节电70%~80%);采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采用各种照明节能的控制设备或器件;选择合理的照明标准;使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措施都可以达到生态节能和低污染的目的。人行天桥可结合道路的垂直绿化设计,在天桥的两侧分别布置露天花坛,垂吊或攀援一些绿色植物(如迎春、长春藤、紫藤、金银花、绿萝等),即可增加绿化率,又可为行人提供遮荫乘凉的场所,创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城市道路空间环境。护栏、候车廊、教育墙报、广告宣传栏的设计与选材都要遵循生态的原则,既要考虑其实用功能,又要注重生态环保性。

(2)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等设施的选位除了应有一定的提前性外,要以节约能源和降低运行维护费用为主,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和高感光材料,结合系统软件包,即可形成集成和控制环境,以达经济、环保和灵活。

3.2.4道路设施生态设计。

(1)景观道路生态设计,其实质是一种绿色交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环保交通设计,所以城市景观道路设施的生态性要以降低交通对环境的污染和体现对人的关怀。如街道设计要留出足够的停车场,采用透水性路面、设置舒适的座椅、林荫小道、路灯、电话亭等,不仅为人们提供休憩的空间,使人更亲近自然,又可避免夏天烈日的暴晒。

(2)停车场采用绿色生态停车场,以通透环保砖铺装,即可满足车辆停车的需要,增大道路绿化面积,又可增强吸尘滞尘能力和透水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行人道路面,除了满足行人行驶要求外,还要以生态、舒适为主,以透水性环保路面进行设计施工,这样既可增强透水性,涵养水土,又能增大地面与空气之间的压力,加强了空气的流动,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道路环境的条件。地上管线与地下管道的设计要与道路的走向、路幅宽度、控制标高和纵坡综合协调安排,尽量做到相互间净距合理、纵坡恰当,有利工程维护和益于植物良好生长,以达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

4. 结束语

城市景观道路是极富变化的城市动态景观,不仅仅是交通的空间、城市的血脉,更是城市的形象、城市的绿脉。它记录了城市生活的片段、承载了城市生命的活力、编织了城市流动的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骨架、情感的境域。城市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在城市交通生态理念的指导下,以人为本,满足了交通安全、舒适、通畅、环保,实现与环境、资源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娟 郭燕萍.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与生态环境[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12: 75.

[2]韩鹰飞 李杰.浅谈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5:164.

[3]刘滨谊 王敏.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J].新建筑,2000(2).

[4]田国行 赵亚敏 范钦栋.生态、安全、和谐的景观之道路[J]. 林业科技开发,2006.20(4):100.

[5]蒋育红 何小洲 过秀成.绿色交通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3.

[6]俞明健 .关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提升环境功能的探讨[J].城市道路与防洪,2002.6:16.

篇10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设施小品

Abstract: Landscape facilities as one of the element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landscape is the indispensable part, it sets the utility and ornamental in one, if used properly, it can have wonderful function. Exercise one's inventive mind to make landscape design show infinite vitality, personality and aesthetic feeling, it be just perfect landscape facilities without careful design.

Key words: landscape; landscape facilities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景观设计在实际使用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综合社会科技、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手段, 让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真切的感受到人类设计的智慧结晶及高贵的气质, 鼓励其博爱而又进取的精神塑造, 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在生活环境中存在以及发展的需求。人作为环境空间生活的主体, 任何的景观设计都应该以人为本, 把人的要求、需求做为设计出发点, 最大的体现出人文关怀。根据每个年龄阶段、行为特征的人群的行为以及心理特点设计满足其需要的环境空间, 比如无障碍通道、运动场地以及交往空间等园林景观。时代在不断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 所以, 园林景观设计必须满足变化的需求。

1 园林景观设施小品设计的重要性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 园林景观设施小品在城市各类景观绿地设计中, 都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 轻巧美观的造型, 起着点缀环境、美化环境、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的作用, 成为园林绿地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园林景观设施小品它与建筑、山水、植物共同构筑出完整的园林景观, 体现了园林环境的性格和品质, 赋予了景观空间更积极的内涵和意义。在城市环境建设的景观作用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发掘其在园林景观中的设计要点, 有利于当今园林建筑小品的发展

方向, 充分利用其能塑造城市景观特色体现城市文化氛围的特点, 提高与丰富景观空间的品位。

2 园林景观设施小品功能

园林景观小品是服务对象是城市大众,它的功用与大众的霈求也是密不可分的,并对社会发展,民生休闲、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园林景观小品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1)造景功能虽(美化功能):园林景观小品具有较强的造型艺术性和现赏价值,所以能在环境景观中发挥重要的艺术造景功能。在整休环境中,景观小品虽然体量不大,却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2)使用功能(实用功能):许多小品具有使用功能,可以直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如亭、廊、榭、椅凳等小品,可供人们休息、纳凉和赏景。园灯可以提供夜间照明、儿童游乐设施小品可为儿童提供游戏、娱乐、玩耍所使用。

(3)信息传达功能(标志区域特点): ―些景观小品具有文化宜传教宵的作用。如宜传廊、宜传牌可以向人们介绍各种文化知识以及进行各种法饼法规教育等。道路标志牌可以给人提供有关城市及交通方位上的信息。优秀的景观小品具有特定区域的特征.是该地人文化历史、民风民情以及发展轨迹的反映。通过这些景观中的设施与小品可以提高区域的识别性;

(4)安全防护功能:一些园林景观具有安全防护功能,保证人游览、休息或活动时的人身安全,并实现不同空间功能的强调和划分以及管理上的秩序和安全,如各种安全护栏、围墙、挡土墙等;

(5)提髙整体环境品质功能:通过景观小品和设施设计来表现景观主题,可以引起人们对环塊和生态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改良观的生态坏境,提高环境艺术品位和思想境界,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3 园林景观设施小品设计要点

在园林景观设施小品设计应用过程中, 首先考虑的是使用功能, 应符合人的行为习惯, 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其次考虑观赏功能, 应符合人的审美要求。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的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

3.1 使用功能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需要

游人是园林景观环境中的主体, 也是园林景观设施小品的使用者。园林建筑小品设计时除了要构思外观造型外还必须符合功能和技术要求。我们在设计时, 即要做到亲身体验空间和介入现场, 增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还要进行比较全面和细致的观察, 不仅要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建筑物的特征和体量, 而且也要调查人们在场地中的活动规律和运动倾向等等, 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充分地满足各类层次人群的多方面需求, 有些建筑小品的尺度是由人类的生理构造特点决定的, 如台阶和园林坐凳的高度应有一定的尺寸要求, 太高或太低都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因此在进行园林建筑小品设计时应首先了解人的行为特点, 即人体的基本尺度和行为活动模式。另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和爱好, 在考虑人行为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人的心理需要, 如对私密性、舒适性等的需求。合理的人体尺度的要求, 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 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 尤其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 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因此在设计和应用园林景观设施小品时, 应结合人的行为特点、心理要求综合考虑。

3.2 要与环境有机结合

园林景观设施小品在设计时要考虑全园的总体规划、周围环境及小品本身的特点灵活布置。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园林建筑小品以其丰富的类型、优美的外观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但是仅从小品本身的造型出发显然是不够的, 还要充分考虑其各构成要素如材料、色彩等都需与环境协调一致。景观设施小品设计应该与整个建筑群体的风格, 形式相统一, 功能上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同时还要关心它的形式、体量、位置, 它的持续性、适应性, 尽力避免不合时宜, 不符合整体风格, 内涵表达的模糊, 功能性相对差的小品形式的出现。

3 3 实用艺术与文化的结合

园林景观设施小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要在园林环境中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必须要有一定的艺术美, 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同时也应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不仅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问题相关, 同时还要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景观环境设计是人类文化、艺术与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施小品环境的文化精神需求, 是建立在一定社会需要基础之上的产物, 应根据人在某一处所中的情感需求、审美能力、文化水平、地域或民族特征等方面去进行分析和设计, 应当使人们身处景观环境之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精神满足。设计中更加要注重了人与空间的精神对话, 亲和性、互动性在景观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应该切实结合园林环境和当地人文环境, 创造个性鲜明、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园林景观设施小品设计。

4 景观小品创作表现形式

景观小品是构成园林环境众多形态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景观小品可以烘托出优美的园林环境,而园林环境又是景观小品广阔的背景空间,任何一个极小的构成元素会影响到整个园林环境的总休效果。因此,景观小品设计必须首先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二者关系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4.1构思与布局

景观小品在构思上要力争达到寓悄于景,触景生情、悄景交触的境界。景观小品无论是用于点景还是组景,在空间布局上部要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在位置上要彼此呼应顾盼、距离避兔均等。景观小品的摆设、背景选择都要与地形、建筑,植物、水体协调一致,另外人流的走向,空间的闭合关系考虑的重要因素。

4.2 比例与尺度

景观小品设计中应考虑景观小品的体量与功能、审美要求相一致,和环境相协调。在园林中究竟取何比例为宜,应取决于景观小品的功能以及与环境配合的实际需要。景景小品设计需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永远把握与环境内涵和韵昧相适应的比例关系,产生协调之美,取得使用功能、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呈现的完美统一。

4.3 色彩与质感

色彩与质感是决定景观小品最终艺术感染力的关键要素,两者在表现上具有双重属性,并相互影响。利用好材料在色彩、质感上的特点,并依托其产生节凑、韵律、对比、均衡等构图变化,就有可能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提高艺术感染力。

4.4 多样与统一

景观小品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的风格要协调和谐,并要求风格形式的多样化且整体形式构思应有一个统一的构思意念,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自己的风格,统一但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