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案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89-01

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偏重于知识化,重视背诵而轻视朗读。古诗词的授课时间也比较少,师生没有开展良好的知识互动。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不感兴趣,无法理解古诗词蕴含着的内容。这些常见的教学问题都会对学生的文学素养产生不必要的影响。故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应试理念,注重学生长远发展。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和文学素养,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品读古诗词,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常见问题

1、应试教育使教学偏重知识化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思想、方式依旧影响着主导老师的思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了高考,教师教学方案均以考试内容而定。这样的大环境中,古诗词的背、悟、品成为了填鸭式教学。古诗词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释古诗词内容上,很少有教师解释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状况等。古诗词不等同于文言文,高考考点多在背诵方面。但是学生若无法感悟古诗词创作意境,即便了解诗词的全部内容,也会渐渐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感受不到古诗词的优美。

2、授课时间过于强迫

正是因为初中教学具有特殊性,教师授课时间、进度上都比较紧凑,有赶进度现象。应试教育模式难以转变,教师古诗词授课的时间很短。教师常常将自己理解的古诗词内容或者教案讲给学生听,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抄写和记笔记,并按要求背诵。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只能感觉到古诗词押韵,无法理解古诗词深层蕴涵和魅力。学习过程索然无味,没有质疑品味、探索发现。等到古诗词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流利的背诵出来,却并不知道这些古诗词的含义又是什么。

3、重视背诵、轻视朗读

很多学生更喜欢教师逐句讲解、疏通文意后,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这样系统连贯的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心理接受。教师讲授古诗词也可以避免重视背诵、轻视朗读的教学误区。实际教学时,一些语文教师先要求学生背诵诗词,再开始讲解和疏通。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不够。古诗词采取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品味其中的意境。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读古诗词两三遍,涵义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深情的古诗词朗读,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和诗歌描述的场景融为一体。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去品味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丰富教学经验和良好教学观念。但是,许多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认为古诗词教学应当顺从应试教育内容,实施解答教学。教师素质跟不上,教学过程常常脱节。校方应当重视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定期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共同教学和互动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阅读与学习新知识,丰富自身人文内涵。学生学习古诗词不应只为应试教育,而是要促进学生未来的成长和进步。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采取更具效果的教学模式,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2、改进古诗词教学方式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可运用一些妙语把学生引入学习氛围内。课堂教学之前采取良好导入语,能够迅速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情境式教学或者趣味故事教学。例如在讲述《天净沙 秋思》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在苍茫暮色中,一个漂泊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行走在古道上,产生了强烈的孤寂、飘零之感。学生便会更加理解该诗词的内容和蕴含的意境。同时,一些古诗词具有生动表现力的字眼,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寻找和理解。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直”字表现了大漠豪壮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兴致会有所提高,也更利于学习和理解好古诗词。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不应从应试教育出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不能缩短古诗词教学的时间,重视背诵、轻视朗读,应当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学识,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蕴含情感的理解,达到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蓝小琼.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J].教育界,2013(14).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化渗透 方法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84-01

中学生的学习知识面窄,严重缺乏传统知识的学习,很少感受到民族精神,致使传统美德逐渐丧失。于是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学生的职责和义务,并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化的渗透是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让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不仅能体会到处在那个历史阶段某个阶层的人们当时的情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 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的方法

1.1 通过语文教材,深入挖掘其内涵

由于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忽视,如今在初中语文教学教材中加入了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章内容,供给师生共同学习和交流,为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大部分教师还是不能够创新教学思路,仅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重视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的同时忽略了语文课上对人文的思考,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鉴于此,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研讨时,真正地把文章中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下的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挖掘出来,对情感挖掘的过程便是培养学生自身感情的机会。与此同时,传统的历史文化便在这一过程中被当代中学生所学习,最终再由他们把我们的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1.2 渗透传统文化于课堂教学当中

课堂教学是学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陶冶情操的主要方式。所以要在创新教学模式上做努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文章作者或者主人公所要流露的情感便是传统的历史文化在教师学生间的渗透。

有的古诗文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依靠自己独特的见解,运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将文章简单地讲述给学生,创新性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激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并领悟文章所要流露的情感及其情感变化。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篇中,教师要将我国文化中“月亮”这一特殊的情结寄托做出深入分析。颂月,即为相思,特别是在八月十五等重大的节日的时候的意蕴。

1.3 增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只在课堂中学习,难免有学生厌倦的时候,这时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有效措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关乎传统历史文化的活动把学生引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环境中,这是非常可取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些年,对于加强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央视频道也特别播出了“我们的节日”这一栏目,到过节的时候就会举办些诗朗诵的活动,激起当代中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学习热情。在该节目的引导下,不仅诗文朗诵这一活动举办地多了,而且大家的传统文化修养也有所提高。与这种文化潮流相适应,在学校里开设“国学启蒙经典诵读班”的做法也是值得称道的。

2 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弥足轻重的,古诗词所蕴含的感情是各个作家在其所处的时代下心声的流露,这种真情的流露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和气质。对作家感情的思考及领会,让我们由衷地接受并消化了那个时代应运而生的优秀品质,也就是我们继承自祖先的和要积极主动发扬的传统文化。因此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积极的影响力。语文中渗透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语文中涵盖着我们优秀的祖先炎黄二帝,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学习的过程,便是对我们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随着国家之间的趋同性,各个民族的各自特色渐渐消失,这样的消失令我们心惊胆颤,于是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历史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3 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对当代教师和中学生的要求

3.1 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对当代教师的要求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种为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教学方法,备课的含金量要大很多,整理归纳内容也要更复杂,花费的精力较大和时间较多,于是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便是做好这一切的基础。通过借鉴教学参考书或者参考其他教师的教案,再加上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想要做一个普通的平凡的初中语文教师很容易。然而要想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就需要教师具有严谨的作风,宽广的知识面,才能够博览大量书籍,给学生提供新知识。之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记录生活小事,感悟生活注重积累。在教学时,还要时刻关注新闻动态,挖掘文学艺术界的精髓。做到这些便能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使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有所改善。

3.2 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对当代中学生的要求

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听从教师的教诲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自己能够多多阅读课外读物,积累分析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经验,对自身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除了课堂认真听取教师的分析外,自己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拿出来和教师同学们分享探讨,也是对学习的促进,更是对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历史文化。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后,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历史文化是我们当代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体现着我们整个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道德修养,它聚集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情感,在绵绵不尽的历史长河中流淌不息。初中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内涵修养,适应祖国的发展需求。

4 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要积极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特别是初中学生要从现在开始就做好准备,通过对语文课程中渗透的历史文化的学习,不断地利用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作用并发挥其良好的影响力,促进时代的大发展和大跨越。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必要性;途径

所谓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人为本”是互动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互动教学模式能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着手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关注预习反馈,提高设计参与程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需要潜心研究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模式与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尊重与体现,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也应当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设计过程之中,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在教学设计之中,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详细的预习,一方面为了将基础性知识掌握在课前,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之中发现还有哪些重难点存在。在预习活动结束后,由语文科代表进行统一搜集整理,将具有共性的学习难点梳理出来,提交给教师,教师依据反馈信息对教案设计进行回头看,适当调整与完善课堂教学。

二、建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途径

(1)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间“猫和老鼠”的尴尬关系,导致课堂氛围紧张,严重阻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对语文课程兴趣的培养。要建立初中语文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要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1]。作为教师,应首先转变角色,从课堂的“统治者”转变为课堂的“导演”,营造一个人人可以参与、人人愿意参与的和谐氛围,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比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条件的甚至可以排练一出课堂话剧,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形成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民主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和不拘泥于常规的创新精神。

(2)创建合适的互动情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创建合适的互动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融入课文情境、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学习《木兰辞》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前熟悉课文背景,课堂上教师简单讲解之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剧本改编”,然后进行分组表演。这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

(3)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需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进行初中语文互动教学的第一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与学生之间只有彼此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和沟通,才能将互动式教学顺利的开展下去,实现共同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沟通、探讨、总结,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加速了知识认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跳跃性的色彩的。

(4)教师与学生互动。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师生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以长者、以知识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要站在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 教师重在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积极提问,让学生的提问成为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的实现多向互动合作。建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还要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建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为学生解疑答惑。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家庭作业搬到互联网上,教师在个人社交网站或其他网络平台上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作业布置,学生也通过网络完成作业。这既可以帮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外练习,还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86-01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由于农村学生生活涉历面窄、语文层次低、与城市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公平、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等特点,农村作文就更难。而新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又相当高。但现实中的农村作文教学却一直处于随意的状态,本文结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所积累的经验阐述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作文教学的意义与《新课改》对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健康审美情操,陶冶性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重要途径,对社会、对国家的兴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七到九年级作文教学也做了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农村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

2.语文教材重阅读轻作文,忽视作文训练。阅读教学有教材参考书辅助,教学轻车熟路,而作文教学参考书少之又少,虽然教材中有作文训练目标,不同学段也有针对性的训练,但总觉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甚远。

3.作文教学缺乏明确的计划。很多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课堂随意性很强。只注重作文的次数而忽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对学生有重点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

4.学生体会不到作文的乐趣。很多学生谈到作文课就厌恶,觉得没趣。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长此以往,岂能不令我们认真反省。

5.农村教师工作复杂,作文批改不到位。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去写,更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教师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在农村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不少教师跨文理、跨多学科,语文老师往往也是兼教几门,如社会、思品、美术。这样,教师的精力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之需,也就必然带来写作与批改的矛盾了。

三、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对策

尽管作文难教难写,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它毕竟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是无益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走向写好文章的彼岸。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广泛阅读课外书,吸取前人经验,周末可以不布置作文,但可以到图书室借一些报刊、杂志,让学生带回家阅读。其次,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欣赏等。

2.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新课标规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在进行教学、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进行随机观察训练,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机会,进行随机观察和写作训练。

3.重视语言积累。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对读过的读物,做出读书卡片,写出读后感,交流读书心得。这样读写结合,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渐渐地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4.指导学生写法技巧。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课内作文自不必说了,更要重视鼓励学生到我们农村的乡间田头捕捉瞬间的灵感写成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许多文章虽短但却相当精美。为了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让学生阅读《作文评点报》等报刊杂志,经常就写作技巧和他们探究,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技能。

5.重视作文评改的有效性。改进作文批阅方案,培养学生自己批阅作文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又一有效措施,也是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师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

6.改革作文评估体系,扎实农村作文教学工作。

篇5

有效率的中学语文复习课可以使学生对中学语文知识进行再现和巩固,及时堵漏补缺,做到温故知新;能够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能够对语文知识的检测和对语文能力的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上好中学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的效率,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并不断探讨的课题。那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复习课呢?就要从五个“时”入手,即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按时设计好预设性较强的复习课教案

一堂好的中学语文复习课必须要有好的预设,这是成功的、高效的复习课的基础。语文复习课的信息量更多,容量更大,效率要更高,这就要求语文复习课是预设性很强的课,复习的内容、评价的方式、学情等都要在复习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安排。教师要针对中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课前按时设计好预设性较强的复习课教案,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复习内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用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优化复习环节。

复习课设计要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复习课要始终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要处理好复习应试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基础,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那种只为提高应试分数而教的短视做法是不可取的。

复习课设计要循标依纲,回归教材。要体现新《课标》精神,依据省、市《中学语文学业考试大纲》来进行,要回归教材,用教材复习,而不仅仅是复习教材。要善于整合、开发和利用复习课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中学语文教科书、相关配套教辅材料、相关复习提纲与配套练习、其他学校的资料,等等。还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生成校本语文复习资源。

二时:时常进行语文知识梳理、归纳的引导

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系涉及“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内容,其综合性决定了语文复习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中学语文复习更要适应这一特性。因此,中学语文复习更要重视时常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以旧带新,温故知新,构建和完善中学语文知识的体系。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纳的方法。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中考写作复习指导时,就要有作文理论知识的归纳,应当有“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环节,分专题进行系统的指导,才能有所成效。

为了配合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中学语文复习课可以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分专题分块进行复习,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内容,可以各自成块,组成复习专题,但各专题又有联系,相互渗透,既有系统连续性,又注意各专项语文知识间的衔接。复习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在系统中,它更应当像系列剧,而非连续剧。

这种分专题分块进行复习的形式更有利于构建和完善中学语文知识的体系,教师要加强各专题、各块内容的整合。如中考语文复习,可按“字词”、“古诗词”、“文言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综合性学习”、“文学名著”、“作文教学”等专题进行,这些块既相对独立,又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系统中,既全面兼顾又有所侧重,且可以相互渗透,如在进行“阅读”与“作文”两个专题的复习教学时,就可以相互渗透,在“阅读”复习板块中渗透作文教学的内容,在“作文”复习板块中可以用到现代文阅读的知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中学写作,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二者是双轮,是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时:适时进行简单、有效的复习方法指导

简单、有效的学法指导能让学生更快地学会知识,学会学习,胜过老师拿着鞭子的督促,胜过千遍万遍的重复。中学语文复习方法指导更为重要,如诗词的识记方法、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现代文的解题方法、作文思维、课外阅读方法等等,都是要适时进行简单、有效的复习方法指导才行。经过反复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信息筛选能力、解题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都会有所加强。

因此,一堂好的中学语文复习课不能只是知识的归纳和理论的讲解,要进行有效的复习方法指导,要有题型举例和答题技巧指导,要侧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比如中考复习“名著专题”,就要有中考名著常考考点的解读,并进行中考名著题型的再现和链接等,提供实例让学生参考,从而更好地配合名著知识的归纳和复习方法的指导。又如在进行“议论文阅读”复习指导时,就应当对论证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将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的辨析和使用方法教给学生,并提供范例,让学生有例可循,有法可学。

四时:定时给予思维训练、语言实践的机会

复习课要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复习课要避免教师“一头热”、“一言堂”的现象,即使是适合讲授法教学的内容,也应当留给学生思维训练和语言实践的机会,且要定时、定量,要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在复习过程中,有配套的练习与小测,复习前的检测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检验学习的效果怎样。复习后的检测可以及时了解复习的效度如何,以便及时补缺补漏,达到巩固的目的。教师要精选例题与习题,练习可做分类要求,避免“一刀切”。复习课最忌题海术,老师应当是船长,要在题海中巡游、试航,确定正确的方向和路线,学生才不致在茫茫题海中迷失而无所得、精力疲惫而上不了岸。

复习课要有培养思维品质的训练。现在中、高考语文命题的思路已明显地从过去的“知识立意”转向“语文素养立意”,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语文思维品质,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语文能力,使学生具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标》),即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时:及时作出适当、有效的复习效果评价

“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标》)中学语文复习课也要有适当的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复习效果及时作出适当、有效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学业综合评价、学习能力评价、课堂即时评价、课后练习批改、课堂小测、复习测试、作文的批改与评讲等。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复习的效度,以便及时调整复习的进度和方法,老师也能考察学生对复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及时了解学生复习的效果,检验和改进复习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评价,可以进行目标管理,让学生设定大目标(如质检和中、高考目标等)和小目标(如阶段测试、月考、模拟考、小测、日目标、周目标等),要求学生围绕目标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册册清,可以增加小测次数来及时评价目标的实现过程情况,教师要对小测及时点评、及时奖惩,并及时跟踪目标落实情况,以成绩单形式及时反馈目标达成情况。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初中Z文 教学衔接

初一新生的特点是充满好奇,做好小学至初中的过渡衔接,让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孩子们顺利走过“新生期”,把好奇因素转化为学习动力,是初一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教学衔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激趣

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难的道理,也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新生对新环境、新老师都有新鲜感(哪怕较差的学生也会这样),教师可利用其新鲜感大做文章。面对新生,要抓住开学第一课的关键环节①。如果在第一节课上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后面的教学就轻松得多。

(一)如何上好第一节课

1.自我介绍

第一节课,首先介绍自己的名字。说到名字,里面挺有学问,包含许多语文知识。好的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正是汉语词语的特点。如:圆圆/冰冰/由重叠的两个字组成叠音词,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又有一股亲密亲切的味道。如:毕梦成,梦是梦想的梦,成是成功的成,毕有“全、都”的含义,这个名字表达了所有梦想都能成真的意思,寄托了父母对他人生的美好祝愿和无限期待。再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

2.明确语文的四大天王――听、说、读、写

语文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母语。对汉族同学来说,汉语就是母语。对于少数民族同学来说,汉语是民族通用语,也可以算作母语。目前,同学们运用母语都已经挺熟练了,但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呢?为了能够更好地听说读写。

第一,听。人有“五官”,指的是“眼耳口鼻舌”。人有一对耳朵,却只有一条舌头,而且常常被嘴皮关在嘴巴里。这是什么道理?――听比说更重要,但并不是有耳朵就会“听”。《三国演义》里“曹操吃鸡肋”的故事(可以安排学生讲)。“鸡肋”两个字,其他人听到的只是一个口令,杨修听到的却是曹操心里的犹豫不决,听到军队退兵的信号。杨修的过人之处,当然不仅仅是聪明,还在于他满腹经纶,饱读诗书。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习得语文知识,注意训练“听”的能力,我们能从别人的话语中听出更深层的含义,能从各种听觉信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有用的东西。

第二,说。先讲一个故事《最好的与最坏的东西》:从前有一位国王,吃厌了宫中的各种美食,于是让随从带着他到民间去寻找美食。这天他来到一位有名的厨师家里,要求厨师为他准备两顿饭,第一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好的,第二顿要做成世界上最坏的。做得好,厨师就能得到重赏,如果做不好,厨师的性命就难保。不一会儿,厨师做完了第一顿饭。只见盘子里是一些可口的蔬菜和切成薄片的牛舌头。厨师解释说:“舌头是人类最好的东西之一。舌头能说出真理,能表达真情,让人类充满智慧和感情。”国王听了非常满意。过了几天,国王又来了,他准备吃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却发现厨师给他做的食物跟上次是一样的。国王正要发怒,厨师说话了:“舌头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但也是最坏的东西。它能说出愚蠢和恶毒的话语,让人类充满绝望和仇恨。”国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这个行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但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来说,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断定语文学得不好的人,话就一定说得不好。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语文学得好的人,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吸引人,会带给人智慧和美的感受。

第三,读。凡是识字的人都可以阅读。但是长期阅读学习的人,读书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家,或者亲戚朋友的家。凡是家里有读书人的,特别是有喜爱语文的人,就会有不少书籍。相反,如果没有读书人,没有喜欢语文的人,那么家里顶多只有几张报纸、几本杂志。

第四,写。不少同学把“写作”当成是一道题目,一道作文题,其实这是一种不太正确的理解。“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前通讯不发达,离得远的人要相互写信,有急事要发电报,这都需要我们写作。现在通信工具很多,但还是离不开写――发短信,需要写。我们编短信给家人朋友,作用跟写信或者写留言条是差不多的。社会上有人把编短信当做主要工作,节假日的时候,那些很有文采、很有趣味的短信,都出于专门的“短信”(可以进行短信的举例欣赏)。据统计,春节期间,一个好的“短信”至少赚钱10万元。有的人上网聊天、上网开博客,不管写得好坏、不管字数多少,都以写作为基本方式。现实生活中,读书时、写检查、写保证、写申请;以后大学毕业找工作,写自我推荐、写求职报告;工作以后,要写计划、写总结、写发言稿、写汇报材料;遇到不公正、不公平的事,要写申诉材料、写举报材料;自己在生活中,要写日记、写书信(用纸笔或网络);如果当了作家、记者、编辑,更是必须依靠“写”生活。

所以,“写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爱不爱语文,不管你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你只要想过正常的现代文明生活,就必须去“写”。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一点、更轻松一点、更富有情趣一点,我们当然要努力写得更好一点。因此,我们需要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二)必备的学习用具及要求

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任务有了变化,因此应对他们提出相应的学习辅助要求:(1)一个笔记本、一个读书笔记本、一个软抄本、一个练字本、一个听写本。笔记本用来记录课堂学习内容;读书笔记本用来摘抄美文佳句写出感悟;软抄本用来写随笔和周记;练字本用来练正楷字,听写本用来听写字词等。(2)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3)课外书籍:《汤姆・索亚历险记》、《伊索寓言》。(4)每天要交的作业:字词整理。(5)每周要交的作业(周一):读书笔记、随笔各两篇。

这节课让他们悟到学习语文和学习数学、英语一样重要,一样充满情趣;让他们消除了因诸多原因而产生的厌学语文、怕学语文的心理。使他们明白了:要使自己聪明起来,不学语文是不行的。这样,或许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为进入中学主动地学语文迈出理想的第一步。

二、а

在激趣的基础上,老师要精心准备好不同课型的授课技术,以强化语文课堂学习效果。

(一)课文的学习

1.现代文

小学课本中的文章一般浅显易懂,老师对学生强调基础要求,重视字词的掌握和积累。而初中则对文本的研读提高了一层,在加强基础知识积累的前提下,学生要深入文本,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有自己的阅读感悟,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因此,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指导,做好示范引导,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2.文言文

小学语文课本里难得见到文言文,就算有,也只是几首古诗罢了。初中每个单元都有文言文,或长或短。刚接触文言文,学生会认为它既难读又难背,更别说理解和运用了。所以我们在学习《童趣》和《论语》时要放慢速度,耐心指导学生文言文的朗读,并注意节奏和停顿,对如何翻译文言文,做好细节的辅导,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写作的指导

初一新生怕写作文的大有人在,一到写作文,有的抓耳挠腮,找不到“下锅之米”;有的绞尽脑汁却只能写出干巴巴的文章;有的干脆套用小学写过的老掉牙材料。在初一第一次作文课上,笔者组织了《找朋友》的作文游戏活动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难题,学生对作文课充满了期待。

在《找朋友》的快乐歌声中导入作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认真讲解要求:(1)每个学生用100―150字左右写一幅“自画像”:只许写脸部,如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如果觉得脸部刻画不好,就可以描写自己的头发。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如一颗痣、一块斑,鼻子特别大,眉毛特别细等。不写衣服,不要署名,不注性别。时间10分钟。(2)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自画像”完成后,甲乙两组交换“自画像”,每个同学都可拿到另一组某个同学的“自画像”。(3)甲组端坐不动,由乙组按图索人――通过这份描写有自己面貌特征的短文,找到自己的朋友,并进行4分钟的采访。完成后,各自坐回座位。接着,乙组端坐不动,甲组根据“自画像”认领自己的新朋友,同样进行4分钟的采访。(4)拟定采访提纲:(可由学生自定)你的名字是什么,家在哪里?父母做什么?你有什么爱好?对于新学校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实现理想?(5)采访完成后,回到自己的座位,写采访记。

采访记要求:(1)自己拟大标题,如:一个多才多艺的男孩――XX同学采访记。(2)不少于500字。(3)书写工整、美观。

在这节找朋友的作文游戏课上,学生表现得都很活跃。在他们的印象中,老师直接进行作文指导,接下来学生进行写作,课堂显得很安静。这节课,让学生感受了不一样的课堂,每位同学都是参与者。(如果班上的学生人数是奇数,就需要老师加入)。写作内容直接与活动内容结合,材料来得直接,来得新鲜,来得及时,学生既找到了好朋友,又完成了写作,可谓一举多得。学生的作文都能按照要求来做,同时对这样的作文课很期待。

只要是每一单元结束,就要重视单元综合性活动,通过富有趣味的课件,老师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三、培养习惯

兴趣是关键,而良好的习惯则是语文学习的有力保障。教师应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预习习惯

现在的教学都安排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但要达到理想的预习效果,并不仅仅是老师的一句“好好预习”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怎样读课文,怎样对待字词,怎样理解预习提纲,阅读课文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等。课堂上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知道了怎样预习,就为语文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样体现的。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引导学生课堂上专注听讲,并积极思考和记忆,注意记重难点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多发言,并注意表达清楚流畅,懂得讲礼貌。

(二)培养质疑习惯

培养学生质疑文本的习惯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阅读的时间,给他们交流的时间。

(三)培养自评习惯

要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批改,及时改错,从而及时反馈学习的效果。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选出那些责任心强、习惯好、威信高的学生,赋予他们组长的权力,开展组内竞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四)培养复习习惯

指导学生学完后及时复习,再做作业。

(五)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初一新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量有限,阅读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模仿力强。初一功课少,可利用这黄金时期恰到好处地引导他们好读书、读好书。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鲁滨孙漂流记》,读背更多的古诗词……在不断地阅读中,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视野,在有意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品位。

引导阅读时,可适时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如读书交流会、写读书心得比赛等。通过阅读,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文章精彩之处的描写,努力使文章生动起来。

(六)培养查工具书习惯

开学第一课应强调学生准备好必备的工具书,在语文学习中注意及时查阅解决阅读方面的障碍。对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要求学生整理出意思,做到会拼、会读、会写、会用,养成重视工具书的习惯。

(七)培养善观察、多练笔的习惯

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平时要引导学生多积累素材,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如果你是一个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就可以把随笔、日记作为了解班级工作的一个平台。在工作中,笔者经常安排学生记录下班级活动的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活动感悟,培养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和学生的交流就不是谈话这唯一的方式了。

(八)培养书写习惯

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平时要让学生多练字。先让学生准备好与课文同步的正楷字帖本,学生握笔的姿势、坐姿都要严格到位,并随时注意纠正学生的姿势。鼓励学生每天15分钟描红,及时上交,批阅后及时反馈,指导学生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到第二学期,鼓励学生对照字帖,在练字纸上进行仿写,每天规定练习内容,强化练字效果。同时,把优秀作品张贴上墙,进行加分鼓励,让学生在这种期待成功、享受成功的心态中进行练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初一新生单纯得就像一张白纸,你希望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就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为了让他们的初中生活画卷更美,更多彩,我们要教给他们“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初一新生的语文衔接教学是多样化的,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效。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