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科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的科学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规划;互联网技术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是一门与传统课堂书本教学不同,更加注重实践与实验的科目,学生往往通过动手做实验、亲身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掌握该门学科。新课程改革也加强了对这一点的重视,在课堂过程中及课后活动中增加了大量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这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但是,伴随着各方面对实践性科学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能否与时俱进,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扬长避短,使其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每个小学科学教师要面对的挑战。下面,笔者将就不同教学阶段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做一些研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课上:网络技术资源与多媒体交互配合
无论多么注重实验的课程也离不开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仅靠文字表述,小学生受限于年龄小,其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社会经验、洞察力都不足以很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很难按时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更不用说进行拓展性、研讨性学习研究。因此,有必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用文字和更加生动直观的图像影音材料进行教学。而互联网技术便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网络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起到很好的寓教于乐、加深理解的效果。例如“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等一系列涉及科学历史发展变迁的课程,“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等涉及复杂结构性问题的课程,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视频、图像、3D动画模型等,将其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摆脱枯燥的纸面文字,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全面调动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塑造更加积极主动的班风、学风。
互联网与多媒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用多元化、多维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大限度上打破时空限制,直观高效,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种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热情,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更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课下:网络交流平台增加沟通机会
旧式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部过程几乎在课堂上才得以进行,学生一周往往只有两到三次课的机会才能得以与教师进行交流,课下除了完成作业与看书便无法获取新知识,这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亦打击了学生的求学好问精神。而利用网络技术,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社交网络软件,完成作业布置、拓展知识阅读、临时通知、共同研讨等环节,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时间,同时也拉近了师生距离,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网络上有海量的科学知识文献可供阅读,教师在经过筛选后,可将有价值的文章推荐给学生;条件成熟后,甚至可以邀请科学界的名家进行网络直播讲座,更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其对科学的热情。
上述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应用于科学教学,也可推广到各个方面的教学工作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往往是“一人对一班”的单向状态。无论是在课堂授业、作业考试、家校互动、社会实践中,真正面对面交流的往往只有学生与其任课教师,这种单向的交流模式大大降低了教学活动效率,也不利于学生的社会性素质成长。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师生互动平台、家校交流平台、教学研讨平台,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多样性,解决旧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三、课外:网络信息共享确保合理规划
小学科学作为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科目,许多知识单靠课上学习、课下习作,也是无法很好地融会贯通的。因此,教师必须积极组织课外社会实践性质的活动,带领学生接触社会、亲近大自然,在团体活动中全方面发展综合素质。但是,课外、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成本与实践,也存在安全性、时效性、可行性等一系列的问题。利用网络技术,查询所需的信息,积极与外校老师交流,与天文馆、博物馆等相关人员沟通,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全方位地收集信息,慎重规划课外、校外实践活动。这样做既节约了时间,又集思广益,增加了课外活动的可行性。再一点,可以通过近年兴起的网络支付的方式组织课外活动,比如,用团购的形式购买天文馆的门票、车票等,在得到网络信用保障的同时,又可以节约出行成本。
除了这种大规模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布置一些小型的社会实践性作业,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学习了“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的资料,制作幻灯片、宣传海报,开展社区活动,或是写论文、倡议书,向有关部门投稿。亲手将知识变为有益于社会的行动,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重要的一课。
综上所述,网络不仅仅是获取、加工信息、交换信息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是帮助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了解社会与世界的窗口。互联网技术使得小学科学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最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接触吸收知识的途径,同时也在信息共享中,使教师获得自我成长,有利于构建良性循环的师生课堂互动模式。互联网技术进科学课堂,并进一步地发展为组织化、有序化、模块化的互联网教学通用体系,是未来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篇2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会上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作为该中心前期成立的支持者,我一直关注这个中心从筹备到成立的整个过程。应该说,对于互联网作为独立学科和研究方向,中国传媒大学体现出一种敏锐和前瞻性。譬如建立中国第一个”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建立研究互联网如何对人类未来社会产生影响的““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
会议上,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谈到:
“当前人类社会正进入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历史交汇点,融合、颠覆、重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这个时代既让我们倍感兴奋,又让我们陷入迷茫,甚至恐慌。”
“两年前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致力于打造互联网信息与传播研究领域的国家权威智库,基于此,在互联网信息研究院下成立一个专门研究网络带给未来社会变化的研究机构自然顺理成章。
“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将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和政府智库,成为互联网行业重要的政产学研转化平台,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思想库、人才库、产品库。”
这次会议邀请的演讲嘉宾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阿里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吴坤,乐视高级副总裁、乐视体育董事长高飞,京东智能集团CTO刘子豪和我本人。各位专家的发言让我获益匪浅,我的演讲内容是对之前研究的一个总结。也放在下面供感兴趣的朋友了解。
互联网+脑科学,互联网神经学的提出与未来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感谢传媒大学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给予我这次分享的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互联网+脑科学,互联网神经学的提出与未来》。
每一次人类社会的重大技术变革都会导致新领域的科学革命,大航海时代使人类看到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孤立生态系统对生物的影响。无论是达尔文还是华莱士都是跟随远航的船队才发现了生物的进化现象。
大工业革命使人类无论在力量的使用还是观察能力都获得的极大的提高。为此后100年开始的物理学大突破,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突破包括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众多科学家创建的量子力学大厦,这些突破都与”力“和”观测“有关。
互联网革命对于人类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工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增强人类的力量和视野不同,互联网极大的增强了人类的智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而智慧和知识恰恰与大脑的关系最为密切.
如果我们观察近20年来互联网出现的新应用和新功能,可以直观的发现互联网与大脑结构具有越来越多的相似性。这些现象包括:打印机,复印机的远程操控,医生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手术;中国水利部门在土壤,河流,空气中安放传感器,及时将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形成报告供防汛抗旱决策使用;Google推出了“街景“服务,在城市中安装安装多镜头摄像机,互联网用户可以实时观看丹佛、拉斯维加斯、迈阿密、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的风貌等。这些新互联网现象分别具备了运动神经系统,躯体感觉神经系统,视觉神经系统的萌芽,基于以上互联网新现象,
2008年我们在《人类工效学》,2010年《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2012年《互联网进化论》或出版书籍提出互联网进化的观点:
“互联网将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另一方面,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所有的互联网功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帮助神经学科学家揭开大脑的秘密。科学实验将证明大脑中也经拥有Google一样的搜索引擎,Facebook一样的SNS系统,IPv4一样的地址编码系统,思科一样的路由系统。。。”
与此同时国外科学家和研究者也关注到这个领域。2010年8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汤普森在《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用互联网路由机制解释老鼠大脑的信号如何绕过破坏区域到达目标区域。
2012年11月16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DmitriKrioukov在2012年11月的《ScientificReport》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并结合多种其他计算,提出许多复杂网络如互联网、社交网、脑神经网络等有高度的相似性。
2014年,Web.com前CEO,美国邓白氏集团的董事长兼CEO杰夫.斯蒂贝尔出版的《断点:互联网进化启示录》一书中同样提出互联网向类大脑结构进化的观点。
互联网与神经学这两个原本距离遥远的领域,关系远比想象的要深入和密切,过去10年建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基础,使得这两个领域交叉可以产生出21世纪的新学科-互联网神经学(Internetneurology),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互联网神经学:
基于神经学的研究成果,将互联网硬件结构,软件系统,数据与信息,商业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从而构建互联网完整架构体系,并预测互联网沿着神经学路径可能产生的新功能和新架构;根据互联网不断产生和稳定下来的功能结构,提出研究设想,分析人类大脑产生意识,思想,智能,认知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互联网和人类大脑结构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双巨系统交叉关系。
如果以脑科学和互联网为横坐标轴两端,生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纵坐标的上下两段,互联网神经学将由四部分组成:互联网神经生理学,互联网神经心理学,大脑互联网生理学,大脑互联网心理学,它们之间的交叉部分将形成第五个组成部分-互联网认知科学,他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关于互联网神经学的5个组成部分分别介绍如下:
互联网神经生理学重点研究基于神经学的互联网基础功能和架构,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互联网感觉神经系统,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互联网自主神经系统,互联网神经反射弧,基于深度学习等算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图像,声音,视频识别等互联网人工智能处理机制。
互联网神经心理学重点研究互联网在向成熟脑结构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类似神经心理学的互联网现象。包括但不仅限于互联网群体智慧的产生问题,互联网的情绪问题,互联网梦境的产生和特点,互联网的智商问题等。
脑互联网生理学重点研究大脑中存在的类似于互联网功能结构的地方,使得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成为破解大脑生物学原理的参照系,包括但不仅限于大脑中的类搜索引擎机制,大脑中类互联网路由机制,大脑中的类IPv4/IPv6机制,大脑神经元类社交网络的交互机制,人类使用互联网对大脑生理学结构的重塑影响等。
脑互联网心理学重点研究互联网对人类大脑在心理学层面的影响和重塑,包括但不仅限于互联网对使用者产生的网瘾问题,互联网对使用者智商影响问题,互联网对使用者情绪和社交关系的影响问题等。
篇3
>> 互联网背景下的“双创”平台共享问题与对策研究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互动营销策略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发表评论思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创客教育研究 移动互联网市场成“双创”热土 基于互联网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在华外资企业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 基于“互联网+”和“双创”的大学生移动端学习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顾客忠诚影响因素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证研究 论“互联网+”环境下共享单车的管理 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实证研究 互联网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影响无线互联网使用因素的实证分析 互联网资源知识本体自动构建实证研究 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 浅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产品的创新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云计算安全浅析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客实验室规划设计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客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1-22.
[2]邓雪,孟城霖.辽宁沿海经济带企业科技人员个性特征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28):49-53.
[3]王海花,蒋旭灿,谢富纪.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6):83-90.
[4]Albino V,Garavelli A C,Schiuma G.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ter-firm relationship in industrial districts:The role of the leader firm[J].Technovation,1999,19(1):53-63.
[5]McLaughlin S,Paton R A,Macbeth D K.Barrier impact on organization learning within complex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12(2):107-123.
[6]蒋媛卉.科技型人才集聚中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5.
[7]Von Krogh G.How does social software change knowledge management?Toward a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1(4):154-164.
[8]Argote L,McEvily B,Reagans R.Managing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review of emerging theme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4):571-582.
[9]胡刃锋,刘国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7):48-54,90.
[10]郑万松,孙晓琳,王刊良.基于社会资本和计划行为理论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34(1):43-48.
[11]Chen T sung-Yi,Chen Y M,Lin C J.A fuzzy trust valuation methods for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enterprises[J].Compuy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0,59(4):853-864.
[12]Richard McDermott.Wh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pired But Cannot Deliver Knowledge Managemen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4,41(4):103-117.
[13]姜道奎.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4]李倩,程刚.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2):66-70.
[15]Grayson O.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Identification and transfer of internal best practic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154-174.
[16]Fermoso A M,Mateos M,Beato M E,et al.Open linked data and mobile devices as e-tourism tools.A practical approach to collaborative e-learning[EB/OL].http:∥/science/article/pii/S0747563215001363,2015-01-12.
[17]Yu Tai-Kuai,Lu tong-chuan,Liu Tsai-Feng.Explor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via weblog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1):32-41.
[18]Zhou Tao.Understanding online community user participation:A social influence perspective[J].Internet Research,2011,21(1):67-81.
篇4
Key words: Internet +;microcontroller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165-02
0 引言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其具体的应用包括工业、金融、商贸、智慧城市、通信、交通、民生、旅游、医疗、教育等方面。这个充满创新的“互联网+”时代,给相关的技术人员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本文重点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技术背景下,如何有效把握单片机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方法的改革,才能突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1 单片机教学与“互联网+”时代技术的特点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集电子、计算机、语言编程等技术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1-2]。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单片机技术,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生产,成为相关专业大学生的重要任务[3]。传统的单片机教学方式,学生可掌握单片机的基础编程方法和接口基本使用,而结合实际需求针对具体功能的单片机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目前的单片机教学中,存在着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力度不强,实验内容陈旧、缺乏时效性,综合实验难以开展,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并且实验手段单一且脱离实际,对实践操作考核针对性不强等不足之处。“互联网+”时代对单片机或嵌入式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并对单片机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设置上都提出新的迫切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载体是物联网技术,其是物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物联网架构的三个层次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其关键技术都涉及到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的具体应用,这也为单片机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教学题材、研究内容、方法探讨。将“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应用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这门以实践为主的教学中,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设计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互联网+”时代相关产业的就业提供技术储备。
2 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传统的微机原理、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等相关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是8086、51内核、ARM7内核单片机硬件结构、指令系统、汇编程序设计、中断技术、定时器/计数器、串行通信、存储器扩展技术、接口系统软硬件设计等。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产业技术要求,计划将单片机整个教学过程更改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动手创造两个阶段。基础理论研究阶段即采取课堂集中授课的方式完成,其课程包括微机原理接口与技术、单片机原理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三门课程,此三门课具备实践为主的特点,需要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比例,各课程若总课时设定为48学时,实验课时最低要保证16学时。同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在基础理论研究教学任务完成后,增加实践动手创造必要阶段,即在大三大四增加单片机课程设计阶段及开展嵌入式短学期学习,特别是针对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让学生进公司进研发团队,可参与具体的物联网相关嵌入式产品设计。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如下。
2.1 课堂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互联网+”时代的单片机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将单片机与无线通信的“互联网+”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单片机的课程基础包括C语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在进行单片机正式授课内容前,教学安排中要学生对重点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对应的复习。传统的单片机课程内容一般离不开89C51相关的内容,这里建议单片机课程的对象可以采用新型市场上比较热门的芯片进行对应的介绍学习,笔者课堂教学采用意法半导体主控制芯片STM8,总课时一般设定在至少48学时,实验课时至少设置在16学时。32学时的课堂教学计划见表1。此教学计划中只针对性的讲述STM8单片机常用的汇编指令以及循环和跳转等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重点讲解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和物联网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重点让学生掌握单片机最小系统以及应用设计方法的教学内容。
其中,用10学时进行嵌入式产品设计基础知识学习,包括GPRS接口、蓝牙接口、WIFI接口、GPS接口、温湿度传感器接口等,并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调试源代码及过程,此过程以学生自主消化吸收为主。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好坏程度在后续的单片机课程设计阶段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2 基础实验内容和课时安排
课程的基本实验安排是至少16个学时,与32个学时的课堂教学穿行,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学生学习掌握STM8片内资源使用及相关类似单片机的开发环境安装、开发工具使用单片机软件的编程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采用STM8单片机实验箱,实验2人一组,编程语言采用C语言为主,汇编语言为辅的方式,完成4个题目的实验内容。实验题目以及内容要求见表2。
这6个实验涵盖了学习任何一种单片机的基本思路和STM8单片机的程序设计的具体课堂教学内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建议学生上机之前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解,上机过程中集中时间进行调试,在实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了解单片机的使用方法及掌握单片机编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其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短学期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的进一步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3 课程设计内容和课时安排
在学生完成单片机的课堂教学以及基础实验内容后,在大二下学期即可安排短学期进行单片机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两周较好,课程设计内容为设计实现一个完整功能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这里强调不局限某种单片机),学生2-3人一组,每个组成员项目分工,最终课程设计考核采用现场实物与PPT答辩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论文资料选择自己小组的设计题目,然后题目需有教师确认后方能进行。学生整个过程中,主动完成设计总体方案、设计原理图与PCB、最后焊接PCB板、硬件调试、软件调试等一系列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其中教师需要安排4个学时的答疑时间给同学,帮忙解决一些同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程设计考核过程中,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PPT(PPT内容必须包括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的),教师集中评点,指出各小组设计方案中的优缺点,给班级同学一个共同交流学习经验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该课程设计目的是锻炼学生动手、编程能力,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可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了解项目从选题、立项、分析到完成的整体过程。对于大学生创新、自学、动手等能力及专业热情都有较好的培养,为学生在后续专业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参与大学生国家或省级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大学生智能车比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等竞赛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基于本课程整体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本校仅在2015年期间,国家级省级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物理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一等奖共计5项,其他奖项若干,也为后续相关竞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篇5
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催生产业变革
基础设施建设与基础资源保有成为互联网发展战略根基。近年来,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加速,有力推动了坚实的产业生态与网络应用发展基础的构筑。国际电信联盟(ITU)的2014年《衡量信息社会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有近30亿网民使用固定网络或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且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国际总宽带中占比超过30%。中国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也将加速,预计到2020年,固定宽带用户将达到4亿,家庭普及率达到70%,光纤网络覆盖城市家庭、成为固定宽带主要接入方式,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将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11亿,宽带应用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可以预期的是,依托于世界先进的宽带基础设施,将为营造安全稳定的互联网接入环境,形成更加稳固的中国互联网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域名在网络安全顶层规划和设计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美国VeriSign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互联网域名注册总量达2.96亿;中国域名注册数量达2231万,占全球的7.5%。随着2011年ICANN启动New gLTDs计划,全球向ICANN申请的新通用顶级域名超过1900个,近900个获得批准,并有400个于2014年底完成了全球解析,注册量近200万。作为互联网基础性资源,中文域名的普及应用对于提升中国在世界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保障我国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随之而来也催生了中文异体字处理规则制定、中文域名品牌保护等需求。
作为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石,IPv6是亟需储备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全球IPv4地址资源已近枯竭,IPv6正在成为重要的互联网基础资源。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全球已分配近17.2万块/32 IPv6地址,中国大陆共有19338块/32 IPv6地址,总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IPv6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庞大的地址空间,更在于其在推动全球互联网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据ICANN预测,2015年全球数字经济的产值将超过4.2万亿美元,这得益于包括IPv6在内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对IPv6的认识深度走在世界前列,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以及电力、交通运输、能源等行业开始充分意识到IP地址资源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大量申请。
移动设备与泛在网络丰富网民生活
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基础良好,移动设备市场发展将以智能手机为主,可穿戴设备市场即将迎来“爆发式”发展。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人、使用率达88.9%;而据WeAreSocial《2014全球数字、社交和移动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手机用户在2014年9月就已经超过世界人口的一半;IDC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372亿部,同比增长11.6%,其中中国厂商分列3-5名,华为市场份额达8.9%、小米市场达5.3%、联想达4.8%,中国的三家智能机厂商总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苹果;尽管可穿戴设备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发展、产品功能、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方面正在探索和积累中,但随着移动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和移动网络接入条件不断优化,也即将进入爆发增长窗口期。
移动互联网接入环境持续优化,泛在网络正在逐步成型。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3G用户数达到4.48亿、4G用户数达2.25亿,3G网络覆盖和升级工作稳步推进,并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全球范围内的5G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前期实验也都取得了进展。在网络基础建设逐渐完善的同时,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技术基础,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将实现全面联通与覆盖,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丰富生活方式的关键基础设施。
万物互联网时代下,网民的全面接入和日常生活全面网络化将得以实现。中国物联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为6000亿元, 2015年预计将达到7500亿;IMS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将有500亿台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尤其是可穿戴设备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国内咨询机构预测,到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将超过4000万部。随着智能设备种类日益丰富、功能日益完善,新型互联网应用将极大丰富、新型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加之互联网的深化普及将使每个普通人都获得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能力,人人都是网民、物物都能联网的泛在网络生活时代已不再遥远。
行业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网络消费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eMarketer数据显示,2014年世界电子商务消费额达1.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美国贡献了全球55%的互联网零售额;互联网消费的移动趋势崛起,正在成为市场主要增长点;艾瑞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占整体市场份额的54.3%,已经连续数年实现翻倍增长,全球市场表现也是如此。网络消费市场规模增长与服务多元化,推动移动支付市场迅速发展;荷兰Adyen的移动支付指数报告显示,亚洲已经成为全球移动支付的第二大市场,占全球在线支付份额的17%,同比增长58%。在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创新应用已经向批发零售、旅游、生活服务等传统行业全面渗透,并开始向农业、工业制造、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扩散。
社交网络跨界发展,与多种网络应用创新融合。WeAreSocial数据显示,2014年Facebook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3.5亿,位居全球社交网站首位,中国互联网企业腾讯旗下的QQ、QQ空间和微信同时进入前五名,其中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达4.38亿。社交网络从论坛、BBS开始起步,到以用户原生内容为主的博客,再到分享互动的微博、Facebook,一路的演变和发展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深刻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引发了传统媒体行业变革,甚至给公共管理领域带来了机遇和调整;同时,社交网络正在与电子商务、即时通信、在线娱乐、互联网广告等各类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出现跨界整合,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形成日益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
互联网行业将以创新技术为根基、以创新思维为导向、以创新设备为载体、以创新应用为展现,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精准化和社交化的需求,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智慧生活。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企业将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方面持续强化创新能力,不断引发商业变革,全面加速农业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引领产业融合浪潮、建设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引领全球社会经济的变革。
技术创新为互联网发展提供原创动力
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互联网技术演进的不断大胆设想和改进。
5G引领移动互联网发展未来。由于智能终端的大规模涌现,很多工作和生活都可以通过终端来解决。当前全球已经有140亿终端连接到互联网,但还有90%的东西未被连接,物联网必将是未来真正的杀手级应用,这就需要更高速的无线移动网络的技术支撑。
因此,业界启动5G研发,以应对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面临的瓶颈。5G标志性能力指标为“Gbps用户体验速率”,其关键技术包括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全频谱接入和新型网络架构。大规模天线阵列是提升系统频谱效率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对满足5G系统容量和速率需求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超密集组网通过增加基站部署密度,可实现百倍量级的容量提升,是满足5G千倍容量增长需求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新型多址技术通过发送信号的叠加传输来提升系统的接入能力,可有效支撑5G网络千亿设备连接需求;全频谱接入技术通过利用各类频谱资源,可有效缓解5G网络对频谱资源的巨大需求;新型网络架构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NFV)将业务应用、资源池和硬件完全解耦后,可以将一切都虚拟化,软件将吞噬一切,未来将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共同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更灵活、智能、高效和开放的新型移动互联网络。
未来5G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生态系统。5G将使信息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极佳的交互体验,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信息盛宴;5G将拉近万物的距离,通过无缝融合的方式,便捷地实现人与万物的智能互联;5G将为用户提供光纤般的接入速率,“零”时延的使用体验,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和超高移动性等多场景的一致服务,业务及用户感知的智能优化,同时将为网络带来超百倍的能效提升和超百倍的比特成本降低,最终实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总体愿景。
在我国,以华为为首的国内企业在5G方面已经提前布局,希望在新的移动通信领域占得更大先机。未来,5G仍将可能面临监管和牌照发放、组织机构以及标准推进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5G在网络架构上与固网之间的交互和耦合。
计算环境的“云雾化”。谷歌的云计算将互联网看作一团“云”,用户用标准的浏览器搞定一切,不论是内容、服务,还是操作系统的运行。严格说来,“云计算”并不是创新概念。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就曾有人提出“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事实上,互联网的确在向“超级无敌计算机”的方向发展,比如“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这些都是殊途同归的概念。
当前,传统云计算的演进面临着超级大数据处理的挑战,从而衍生出各种计算模式与存储机制。雾计算(Fog Computing)是将计算和存储本地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云计算遇到的诸如带宽和时延过长等基础问题,也可有效解决云计算应对海量异构元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复杂度过高等问题。相对于云计算的全球范围中心化,雾计算是一种高度虚拟化的平台,其基本特征是本地化,这就为低时延的环境感知应用(游戏、视频流、增强现实等)提供了可能。因此,雾计算的服务和应用更依赖于广泛部署的终端设施,从而使其能够通过点或接入点为移动设施传输高品质的数据流。当然,有很多应用同时需要雾计算的本地化和云计算的全球化,如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应用。
雾计算的概念由思科公司首创,旨在将云计算的部分功能拓展到更接近终端设备的层次。但在以“域(domain)”为单位的计算环境中,普遍存在着异构雾之间的交互问题,这需要对当前的云计算架构进行必要扩展。此外,雾计算让终端设备承担更多的计算与存储功能,这也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量子安全强力防护互联网空间。自斯诺登事件爆发以来,人们对互联网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前互联网所用的密码技术重在保障信息从发端到收端的安全传输和安全存储,是典型的“知己知彼”科学。而密码的安全性有两种:一种为计算安全性,其原理上可破译,但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这就是传统的密码学;第二种是无条件安全性,无论窃听者能力如何强大,原理上不可破译。
量子密码是利用信息载体(例如光子等粒子)的量子特性,以量子态作为符号描述的密码。利用量子的不确定性和概率性特质,可以规避经典密码中的短板,即由于量子态叠加原理,量子比特不仅可以处在0和1两种基本状态上,还可以处在0和1的叠加状态,例如对应着电子自旋状态、光子的偏振状态。另外,量子密码的安全性有量子力学的物理原理保障。根据“测量塌缩理论”(对量子态进行测量将会改变最初的量子态),窃听者的存在会引入额外误码,这就为互联网密码安全带来了革命性的希望。
篇6
【关键词】保险精算 金融学及法学 保险行业
一、概念
保险精算是依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对各种保险经济活动未来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性、估价和管理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如研究保险事故的出险规律、保险事故损失额的分布规律、保险人承担风险的平均损失及其分布规律、保险费率和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等保险具体问题。
所谓精算,就是运用数学、统计学、金融学及人口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保险精算学的产生与发展
1、保险精算学的产生
17世纪后半叶,世界上有两位保险精算学创始人研究人寿保险计算原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位是荷兰的政治家维德,他倡导了一种终身年金现值的计算方法,对国家的年金公债发行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位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他在研究人的死亡率的基础上发明了生命表,从而使年金价值的计算更精确。
18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辛浦森根据哈雷的生命表,制作出依照死亡率增加而递增的费率表,陶德森依据年龄之差等因素而找出计算保险费的方法。
2、保险精算学的发展
保险精算学的产生是以哈雷慧星的发现者,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693年发表的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为标志。
3、保险精算学在我国的发展
保险精算是在20世纪80年末、90年代初进入我国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开始引进时就与国际接轨,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直接学习方式,直接使用国际上最权威的原版教材,直接吸收国际上最新成果,直接与国外学者进行交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行业不断发展,这也直接导致了保险精算学在我国的发展。
三、保险精算学的基本任务及原理
1、基本任务
保险精算最初的定义是“通过对火灾、盗窃以及人的死亡等损失事故发生的概率进行估算以确定保险公司应该收取多少保费。”在寿险精算中,利率和死亡率的测算是厘定寿险成本的两个基本问题。由于利率一般是由国家控制的,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利率并不是保险精算所关注的主要问题,而死亡率的测算即生命表的建立成为寿险精算的核心工作,也仍然是精算研究的课题。
非寿险精算始终把损失发生的频率、损失发生的规模以及对损失的控制作为它的研究重心。非寿险精算已经发展了两个重要分支:一是损失分布理论;二是风险理论。伴随着金融深化的利率市场化,保险基金的风险也变为精算研究的核心问题。在这方面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投资收益的敏感性分析和投资组合分析、资产和负债的匹配等。
2、基本原理
保险精算最基本的原理可简单归纳为收支相等原则和大数法则。
所谓收支相等原则就是使保险期内纯保费收入的现金价值与支出保险金的现金价值相等。由于寿险的长期性,在计算时要考虑利率因素,可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方式:
①根据保险期间末期的保费收入的本利和(终值)及支付保险金的本利和(终值)保持平衡来计算;
②根据保险合同成立时的保费收入的现值和支付保险金的现值相等来计算;
③根据在其他某一时点的保费收入和支付保险金的“本利和”或“现值”相等来计算。
大数法则:即对于大量的随机现象(事件),由于偶然性相互抵消所呈现的必然数量规律的一系列定理的统称。常见的有三个大数法则:
切比雪夫(Chehyshev)大数法则
贝努里(Bermulli)大数法则
泊松(Poisson)大数法则
四、大数据对保险精算的影响
大数据对于保险产品的创新将产生明显影响,并对传统精算模型构成挑战,更多的因素将被纳入考量范围。
互联网从根本上影响保险业,颠覆传统的定价方式,大数据是互联网产品定价的“终极武器”,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将发生更为频繁的交互。低成本的“人人交互”使得“互助”成为可能。
互联网将影响保险业务拓展、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和服务运营等多个方面,保险产品不仅是精算师的产品,移动互联网要求产品以碎片化形式呈现。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产品创新将面向三个方面。一是有主动需求、设计简单、容易比价的产品更适合交易成本低的渠道。二是符合互联网开放、平等、协助、分享精神的互助式保险有望借助社交平台有所发展。三是大数据将影响保险精算。目前,基于全社会、全行业经验数据的精算基础会被大数据发展改造,掌握更多数据的企业有更精准的定价机会。
预测、大数据和专业等影响保险业的关键领域将面临深刻变化。随着数据从“抽样”变成“全量”,结构数据变成非结构数据,历史数据变成实时数据,数据采集成本将大幅降低。神经网络、趋势预测、地震预警、车联网应用、无人驾驶、遥感技术、基因工程、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社会脑等新技术会影响保险行业发展。
车险方面,基于移动技术的可调整汽车保险正在发展,使用者利用移动APP,可根据实际需求激活并调整承保范围;家财险方面,智能家居传感器可以在提醒投保人的同时预防潜在损害;寿险方面,移动共享健康数据可提供健康建议、监督建议遵循情况,从而减少健康风险和保费;旅行意外险方面,移动APP为旅行人士提供支持,帮助其管理风险,航班、乘车提醒等。
篇7
关键词:回归分析;互联网;发展;态势;指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106-07
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络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网民数、Ipv4地址数、中国网站数量等互联网基础资源有了极大程度地增长。与此同时,微博、社交网站、团购等新型互联网应用不断创新与发展。研究网络发展态势,一方面,将定性化与定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互联网发展态势研究,加速总体网络发展研究由定性化向定量化方向的转变;另一方面,研究结论也可以为我国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1.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经查阅相关文献,文献所载基本为对于互联网发展现象的具体阐述,尚无对于具体指标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因此,本选题方向具有创新性,且对于后续研究互联网络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3 数据来源与选用
采用CNNIC于每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年度统计数据。该《报告》一年两次,单数次为每年1月前一整年的统计报告,双数次为每年7月当年上半年统计报告。由于2002年以前部分数据无法获取,因而引用第11次《报告》至第31次《报告》的单数次报告数据,即2002年至2012年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数据。权重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的数据则来源于研究者的第一手调查。
1.4 数据分析工具
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工具为Excel 2003与Eviews 7。通过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及简单运算;通过Eviews 7对数据进行最小二乘回归运算。
2 统计数据基础处理:基本统计指标的确定与增长指数的构建
2.1 基本统计指标的确定
为了计算出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态势指数,首先需要定义组成该指数的基本统计指标。根据历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首先确定如下基本统计指标:网民规模(万人)、Ipv4地址数(万个)、域名总数(万个)、中国网站数量(万个)、中国网页数量(亿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Mbps)。
纵观这六项基本统计指标,发现域名总数,中国网站数量,中国网页数量三者存在包含关系:网站由域名和网站空间构成,通常包括主页和其他具有超链接文件的页面。即从逻辑上说,网站包含网页和域名。因此,以中国网站数量作为中国网页数量、域名总数的代表,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基本统计指标之间的自相关;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基本统计指标的代表性。
经整理,基本统计指标如下所示:网民规模(万人)、Ipv4地址数(万个)、中国网站数量(万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Mbps)。
同时,为了从实际出发,突出互联网的实用性,真实反映其庞大的用户数量,决定引入网络应用状况这一指标。
3 二次数据收集与整理:问卷调查与权重确定
在此前分析得到的数据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个全新的综合评价指数,代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水平,即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态势指数。基本思想是对以上增长指数表中的数据进行加权归总。但是,权数如何才能更加科学的予以确定?决定通过进行校内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估算。
3.1 问卷的概要与具体内容
4.2.1 实际意义检验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在反映互联网发展的不同方面,如网民规模、网络地址数、网站数量、网络国际出口带宽等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实际生活中,互联网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态势指数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且其增长幅度也必将越来越快。
4.2.2 R2检验
可决系数R2=0.997360,修正可决系数[R2]=0.996700。一方面,增加该多项式模型为3次与4次,则[R2]分别为0.996310与0.995883;减少该多项式模型为1次,则[R2]=0.903299。可见,变动该估计式的次数,都会导致修正可决系数的减小。另一方面,R2与[R2]都十分接近于1。可见,R2检验效果很好。
4.2.3 F检验
4.2.4 截距项的显著性检验
4.2.5 x的显著性检验
4.2.6 x2的显著性检验
4.2.7 标准误检验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3个可变系数的标准误都很小,可以看出各变量回归效果很好。
4.3 模型预测
5.2.1 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
互联网产业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手段的现代服务业。随着中国互联网发展态势指数的不断攀升,中国互联网产业也呈现了不断攀升的发展趋势。根据艾瑞咨询统计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为146亿元;2012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达3850.4亿元,同比增长54.1%;从季度来看,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为1167.6亿元,同比增速和环比增速分别为50.5%和13.3%。三网融合、电子商务、微博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可以预见,互联网产业将在未来的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5.2.2 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随着中国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几乎走进了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他们在互联网上冲浪,获得大量的信息。大学生作为网民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网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互联网在促进大学生学习教育上,通过多媒体与网络辅助等技术,合作学习,以掌握面对信息爆炸时代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同时,网络的多样化与动态性也能很好地锻炼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互联网的发展在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素质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5.2.3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从数量上即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态势指数的快速增长,且其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这也带动了大众社会生活的较大变化。在信息生活上,体现了全民媒体化的发展态势:论坛、个人博客、微博、SNS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媒体由传统媒体向自媒体的转变,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私人化、平民化与自主化。在社区生活中,互联网发展态势指数的不断提高也导致了虚拟世界的出现与发展。网络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松散性、对话性、广泛性的特点使得虚拟世界出现了去中心化的发展态势。主体相对平等、限制相对较少,促进互联网资源共享与决策公开的发展进程。
5.3 互联网发展瓶颈探析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IPv4地址数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络发展的瓶颈。根据通过调查得到的五大统计指标权重中,排名第三的是IPv4地址数。纵观互联网发展历程,会发现,IPv4的数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网络发展的需求。近几年来IPv4的地址即将耗尽 ,其主要原因在于Internet用户使用Internet连接的移动设备,以及连接Internet的ADSL modem、有线modem的爆炸式增长,使得IPv4地址迅速趋向于枯竭,迫使不得不开发和采用一种新的Internet协议——IPv6作为替代解决方案。在应对数量枯竭危机上,IPv6可以将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赋予一个地址。可以有效解决互联网终端设备移动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快IPv4地址向IPv6地址的过渡,成为促进互联网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5.4 研究意义
研究中,我们以官方统计数据为依托,以校内问卷调查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基本原理与统计回归方法,提出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态势指数的概念,促进了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的总体态势从定性化研究向定量化研究的转变。该指数模型可以较有效的对未来互联网络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以被用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等机构的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2002-2012.
[2] 陈科.综合评价中几种确定权数的方法[J].中国卫生统计,1993,10(3):38-40.
[3] 靳庭良.计量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3 :66-69.
[4] 李莉.管理定量分析 决策中常用的分析方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184-196.
[5] 傅德印,张旭东.EXCEL与多元统计分析 附实用计算机程序[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83.
[6] 崔海东.互联网建设十年回顾[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5(9):1-5
篇8
但遗憾的是能源互联网概念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不同的理解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夹杂着某些误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能源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为了深化和统一认识,在今天“互联网+”的新形势下,有必要以理性的态度对能源互联网进行再认识。本文从分析能源互联网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产生歧义和误解的原因入手,对能源互联网的内涵、技术模式、与智能电网的关系,以及如何以“互联网+”的方式表达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1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
互联网(Internet)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由无数计算机网络互联形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共享网络。将能源与互联网结合,构成“能源互联网”概念,这是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里夫金说,历史上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离不开能源革命和通信革命两大因素,正是它们的发生和结合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目前一场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正在兴起,通信领域在过去的25年里也出现了伟大的变革,即互联网革命,这就促使他将能源革命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将全球的电力网变为能源共享网络,使亿万人能够在家中、办公室、工厂生产可再生能源并与他人分享。这个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分散型可再生能源可以跨越国界自由流动,正如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流动一样,每个自行发电者都将成为遍布整个大陆的、没有界限的绿色电力网络中的节点。
这是最早也是最“正宗”的关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毫无疑问这一构想符合能源革命的方向,也十分美好,但不能不指出的是其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技术失误:能源共享网络(即电网)与互联网的工作原理不是类似而是截然不同,能源(电力)不可能像信息那样在全世界自由流动。事实上由于电网与互联网彼此的结构、功能、技术特性、传输方式和载体,以及运行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完全不同,电力在电网中传输受到的约束要比信息在互联网中传输受到的多得多、大得多,不仅有电压、频率、功率平衡、电能损耗、传输能力的约束,还有暂态、动态、热稳等各种安全稳定极限的限制,因此电力很难像信息那样可以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自由交互。那种认为只要电网不断扩大,实现全球电网互联就解决了电力从一点到任一点的输送问题,是一种误导或误解;即使在较远的将来,超导输电在电网中的应用与今天光纤在互联网中的应用一样普遍,并且采用直流电网为主干网架时,也不能完全做到。
此外,由于电力具有同质化、一次性消耗、不能重复“分享”的特点(信息则具有个性化、长期保存、可重复分享的特点),也决定了电力并非都有必要像信息一样在任意两个节点间传输。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界限、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的能源共享网络,也没有不受约束可以在任何范围内自由传输的能源(电力)。但如果仅在一个局部区域,如一片社区或一座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内,遵照电网运行的客观规律并根据用电负荷的需求和特性,对各种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微电网、配电网以及主干网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和自动控制技术进行智能化协同调度管理,实现里夫金的构想则是可能的。
必须承认作为一个翻译的汉语词组,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这里的“互联网”如果看作是专业术语Internet,按词面理解的意思应当是“传输能源的Internet”,显然这在技术上不成立。如果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普通汉语名词而非Internet,则可认为能源互联网就是“能源的互联互通网络”。在此前提下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各种能源,如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煤炭转化为电能后都要汇入电网,因此电网是天然的能源互联网;二是认为真正的能源互联网应当是包括电网、油网、气网、热力网在内的综合能源网。尽管两种理解都讲得通,但不把“互联网”看作是Internet,显然不符合这个概念的本意。这种因语言表达规律差异而带来的困扰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通过认真讨论,统一认识十分必要。
2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新能源革命思想
由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在技术上受到质疑,作为经济学家的杰里米˙里夫金后来解释说,提出能源互联网主要是源于哲学和经济学层面的思考,他承认能源互联网不是一种新的能源技术模式或体系,而只是一种新能源经济思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说明,可以说是正确认识能源互联网概念本质和内涵的一把钥匙,但遗憾的是里夫金的这个解释几乎被人们完全忽视了。
新能源经济思想实质上就是新能源革命思想。根据里夫金的论述以及世界各国能源革命的实践经验,它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一、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能源革命的目的是以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阻止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能源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以分布式为主,公众既是能源的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世界将迎来能源绿色化、分散化、多元化、民主化的新时代。三、具有集中、垂直、单向特点的传统电网将向相对分散、扁平和双向互动的新型电网转型,与此同时传统的电网公司也将由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电力供给者,转变为包括能源信息在内的服务提供商,与用户双向共同管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四、能源的绿色化需要经历一个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存的混合能源时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智能化手段协调控制各类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优化能源配置,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五、分布式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民主化将为社会创造出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就业岗位,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经济的重要支柱。
不难看出新能源革命思想的精髓,就是通过在能源革命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的绿色化、高效化和民主化,能源互联网概念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能源互联网的内涵可表述为“在规划建设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低碳、绿色能源高效、分散、智能和民主化利用的输送和配置能量的网络”。建设能源互联网就是建设符合这一内涵要求的能源网络。
3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
智能电网(Smart Grid,或称智慧电网)是融入了互联网理念,以“绿色、高效”为目标,以双向互动和扁平化为主要特征,以现代信息和储能技术为支撑的新一代智能化电网。智能电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智能电网指以分布式电源为基础的低碳绿色小微电网,它们既可单独运行亦可与大电网联网运行。广义的智能电网指包括有集中式电源的整个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低碳绿色电网。电网特有的功能以及智能电网在能源绿色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事实上,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构想的“能源共享网络”,指的就是智能电网。
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的关系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概念(内涵)的外延。它们之间也可以看作是宏观指导思想与具体技术模式的关系,能源互联网概念揭示能源和电网的发展方向,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具体的技术方案。
目前国内关于能源互联网的研究,绝大部分内容其实都属于智能电网建设的范畴,比如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微电网的运行控制和互联、需求响应资源的整合利用、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的建设运行、家庭用电智能化,以及能量(电力)路由器的研发建设等。这些内容或者以电网为基础、对象,或者本身就是电网的一个部分、一种设施,无论它们怎样融入信息技术,无论它们的信息与电力设施一体化程度有多高,目的都是为了使电网更好地实现绿色化、柔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有一个情况值得深思,欧美不仅没有关于能源互联网的争论,实践中更是很少使用这一概念。比如美国还有一本以新能源革命为主题的书,叫《重塑能源:新能源世纪的商业解决方案》(中译本2014年6月出版),作者是著名能源专家艾默里˙洛文斯。他在书中分析了美国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电力总需求80%应采取的途径,肯定了智能电网在重塑能源和加速传统电力系统变革中的作用,却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观察德国的情况也能发现,国内谈论的几乎所有能源互联网的东西,都包括在他们的智能电网建设中。
中国人曾经对智能电网(Smart Grid)也充满了热情,但似乎一夜之间这种热情都转向了能源互联网,究其原因是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出现了大的偏差。必须指出,智能电网建设是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它不是传统电网原有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的简单延续和提高,而是传统电网走向绿色化、民主化的一场深刻变革。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基本上以传统电网的智能化建设为主,导致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智能电网的建设被交流特高压绑架了。多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电网的建设都是以交流特高压电网建设为中心,电网的建设工作基本上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智能电网的建设也不列外。由于看不到智能电网建设在推动我国能源绿色化、民主化,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分布式能源大发展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无数以能源革命为己任的有志之士,自然将希望寄托在了能源互联网上,不惜重新回到源头,再次起航。其实这是本不应当出现的情况,既可叹亦可赞。
4第二种技术模式与“互联网+”表达式
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由于能源的绿色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混合作用的时期可能会更长。为了提高各类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能源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更好更快发展,能源互联网无疑还有第二种技术模式,这就是智慧能源网。该网络是由输配电网、天然气网、冷热气网等构成的包含分布式能源转换和储存设施在内的综合能源网,通过统筹规划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进行协同调度管理,适时提供气、电、冷、热多品种能源,互助互补满足用户需求,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产能端与用能端的智能匹配,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智慧能源网与智能电网都是能源互联网的技术模式,但两者侧重点各有不同。智能电网以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绿色化为主要目标;智慧能源网则重点研究各类能源的相互转换以及各种能源网间的协同配合和优势互补等问题,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及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在一个园区、一座城镇,或一个更大的区域里,能源互联网建设采用何种技术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情况确定。可以肯定,随着可再生能源转换、利用、储存技术的进步,以及能源绿色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电网与智慧能源网将向着合二为一形成新型综合能源供给体系的方向发展。目前智慧能源网的建设以“泛能网”的形式,已经在一些地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能源互联网的两种技术模式,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表示,使其更具时代色彩。其中智能电网可表示为“绿色电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网可表示为“能源网+互联网”。这样表示的优点,一是概念明确,针对性强。每个表达式中的“互联网”一词除指Internet外,不可能再有别的解释。智能电网的表达式中,电网之前加“绿色”二字,点出了智能电网的本质所在,有助于人们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智慧能源网的表达式中,直接使用“能源网”一词指明能源互联网第二种技术模式的基本特征,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二是突出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难点。“绿色电网”与“能源网”都是网络,它们与互联网相加是两种网络的“融合”,无疑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强调“网络”可提醒人们不能用处理一般“互联网+”的方法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采用“+互联网”而不采用“互联网+”的表达方式,是因为当“互联网+”的对象亦为一种网络的时候,若将“互联网+”置前,容易使人将信息网络误解为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网络,从而可能导致在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实践中主辅颠倒,走偏方向的情况发生。
5结语
篇9
关键词:互联网视频网站;爬虫技术;获取数据
中图分类号:TN915.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030-01
在当前阶段中,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各个领域当中的数据在不断增加,从而使当前社会进入到大数据时代,这些数据可以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互联互联网视频网站更好的为人们提供视频,就要更好的对这些数据进行获取。因此,加强对互联网视频网站使用爬虫技术获取数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我国互联网视频网站更好的发展。
1 互联网视频网站数据获取的特点
1.1 一般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从而出现了大量的数据,其中就包括了互联网视频网站数据,在这些数据当中,就会体现出很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体量巨大。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利用网络观看视频是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因此,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网络信息,如用户的个人信息,用户对节目观看的信息,节目自身具有的信息等等,从而使其具有了数据体量巨大的特点;(2)数据类型繁多。在对视频网站进行应用时可以发现,在其中包含了很多形式的内容,如图片、视频、文字等,因此,就说明视频网站产生的数据出现了类型繁多的特点;(3)价值密度低。在视频网站运行的过程中,是连续不断的产生数据的,而在这些数据当中,包括了各个种类的信息,而在这些信息当中,有些信息存在的价值往往不是很高,不会影响到视频网站的发展;(4)处理速度快。这一特点就体现在人们对视频观赏时,能够立刻的产生数据,据相关部门统计,互联网视频网站每秒产生的数据是以PB为单位的[1]。
1.2 获取网页信息
在互联网视频网站数据当中,除了具有上述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获取网页信息的特点。在对视频网站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很多技术来完成,如英文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技术等,虽然这些技术的方式具有一定差异,但是在对数据进行传输时,使用的原理相差不是很大,都是利用相应的HTTP协议,将数据传递到用户当中。并且,由于互联网视频网站数据具有上述的一般特点,因此,在其对数据进行获取时,还可以获取一些网页当中的信息,通过对网页中的信息进行应用,从而为视频网站更好的运行提供了帮助[2]。
2 互联网视频网站获取数据时爬虫技术的应用
2.1 网络爬虫的算法分析
在应用爬虫技术对互联网视频网站数据进行获取时,是利用相应的算法来完成的,而在当前的算法当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该算法是爬虫技术当中最基础的算法,同时也是出现最早的一种算法,其目标是要到达结构的最外结点,即在搜索时不能将具有链接的HTML文件检索出来。该算法运行当中,首先沿着一条链接进行检索,直到边缘节点为止,将该条连接中的所有数据搜索出来,然后在对另一条链接进行搜索,从而使视频网站获得了相应的数据。使用该种算法获取数据时,能够准确的检索出整个文件中的数据,但是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在对数据搜索时,常常会导致该算法中断,不能对其他链接进行检索;第二种为宽度优先算法,就是在视频网站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根据网站的结构不同,沿着宽度的方面,一层一层的进行搜索[3]。
2.2 算法改进
由于上诉的基本算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互联网视频网站的数据获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最好优先搜索算法的缺陷较小,只是存在查全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就要对该算法进行改进。在利用改进算法进行检索时,在对一个文件查找完成后,就算该文件与本次查找关系不大,但是也不会对其进行忽略,而是将其储存到相应的位置,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出每个信息中是否会存在视频网站有用的信息,如果不存在这一类信息,才可以继续对其他文件进行检索,然后利用该种算法对整个网络进行检索,从而改善了查全率不高的问题,使互联网视频网站数据获取的效果更高[4]。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互联网当中,大数据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但是,由于大数据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利用爬虫技术对互联网视频网站的数据进行获取时,要加强对数据风险的防范,能够保证网站的安全性、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孔涛,曹丙章,邱荷花.基于MapReduce的视频爬x系统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9(05):129-132.
[2]邓炳光,郭慧兰,张治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中聚焦爬虫的设计与实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03):359-365.
篇10
关键词: “互联网+” 高中政治课 高效课堂
“互联网+”作为互联网思维的产物,已在全社会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互联网+”时代,任何行业都需要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思考行业未来。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思维,是利用当代信息科学及互联网平台,使新兴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教学模式深度融合,创造新的高效教学课堂。那么,如何借力“互联网+”构建高效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呢?
一、借力“互联网+”实现自主探究
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就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参与教学,做到动眼、动手、动脑、动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从“没问题”到“有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教师要培养学生会问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书本上的基本概念、原理等,并把重要的句子、段落勾画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记载、报纸报纸、电视新闻和网上信息资料等,并通过实际动手查阅,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借力“互联网+”实现情境导入
对于高中政治课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备,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思维的基础上适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图表、音像资料、漫画、成语故事、名言等创设情境导入课堂,并利用层层设问方式,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设置一环接一环的相关问题,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借力“互联网+”实现引思明理。
高中政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由于版面的限制未能提供充足材料作为论据,而互联网的运用大大弥补了这一缺陷。在网络上,我们及时捕捉到很多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来源于不同阶层的人对不同时事事件的评价或建议,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我们看到更多没有留意到的观点,搜集到更多的信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在学习《文化生活》第八课第一框时有一探究活动:辨析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哪个更有价值。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上网搜索材料形成论据,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真理越辩越明,而且学生在辩论中还灵活运用文化生活所学的知识。
四、借力“互联网+”实现情感认同。
高中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反面事例的不良影响,要消除其影响,单纯靠语言说教显得空洞单薄,很难使其信服。在学习《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一框时就存在这一困难,让学生真正认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本课的难点。为实现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充分运用互联网将大量材料引入课堂。在创境感悟环节,让学生在歌声中观看三位总理的事迹和言论,使学生初步体悟总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之后引导学生一起看总理的一组图片,边放图片边配以解说:总理就任期间,足迹所至,视线所及,心之所思,都在人民群众上。如此种种均缘于总理始终坚信一个真理,即“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由此自然引出本课课题。在探究引思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孔繁森和牛玉儒等人的事迹,指出他们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首要的原因是他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然而社会中也存在不和谐的音符:多媒体显示一座奢华的建筑,是某省某区的政府办公大楼,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区的一所学校。该政府没有考虑人民的需要,而是搞了一些“形象工程”,引导学生探究共享,深入分析“形象工程”的危害,得出政府工作应该“求真”不能“弄虚”,论证了求真务实的必要性。在体验导行环节,选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事例,请学生帮他出谋划策,经过充分的合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尤其在电子政务这一环节,学生登录政府网站,亲自体验电子政务的方便快捷。在本课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引用大量图片、音乐、视频等材料,使政府的形象更直观、鲜活、立体,使学生从情感上顺利实现认同。
借力“互联网+”,高中政治课堂实现了互联网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对接,赋予课堂无穷的魅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大大提高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为构建高效政治课堂插上隐形的翅膀。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