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资本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原典追寻: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理论渊源
列宁是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中提到“金融资本”概念的。列宁之所以在标题后附加上“通俗的论述”是有他的想法的,正如列宁自己所说的那样,“实际上,近年来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论述……恐怕都没有超出这两位作家所叙述的,确切些说,所总结的那些思想的范围”(这里两位作家指的是霍布森与希法亭——引者注),因此,不得不承认,列宁在这本小册子里对帝国主义的论述汲取了一些霍布森与希法亭的观点,并在其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住了帝国主义和金融资本的特点。霍布森虽然是资产阶级学者,但他于1902年发表的《帝国主义》,在研究帝国主义的浪潮中影响重大,尤其“对暴露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拼命地争夺殖民地、大规模输出资本,依靠剥削附属国和殖民地为生的寄生性,以及奴役‘低等种族’的若干血腥手段和虚伪面貌等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事实和统计资料”。霍布森看到了工业的集中现象,“为坚强的组织关系联合起来,相互之间经常取得最密切和最迅速的联系,设置在各国的企业中心……它们在操纵各国的政策方面处于无比的地位”。工业和金融业的巨头们为了攫取更高更稳定的利润,逐渐走向了联合,金融资本产生的条件正在慢慢形成。此外,霍布森注意到这些金融大王的影响力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蔓延到了政治领域,进而导致帝国主义的最终决定都系于金融势力,“每一项重大的政治行动,包括有新资本的输出,或现有投资价值的巨大波动,都必须得到这一小撮金融大王的许可和实际的帮助”。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已经浮现出来。
遗憾的是,霍布森在这里还仅仅将帝国主义看成一种政策,认为是雇佣阶级和占有阶级的“过度储蓄”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场所,因而转向国外市场获取殖民地、保护地。本文将霍布森的《帝国主义》列入列宁金融资本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不仅是因为在此书中,霍布森谈及了诸多金融资本相关的观点,更是因为列宁对于这些观点,给予了重视和应用。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序言中提及:“论帝国主义的一本主要英文著作,即约•阿•霍布森的那本著作,我还是利用了的,并且我认为已经给了它应有的注意。”列宁的确在这本小册子中多次引用霍布森的观点及原话。例如,列宁在“列强分割世界”的写作中,列举了霍布森关于欧洲主要国家加紧“扩张”时期的领土分割数据;在研究“食利者阶层”的时候,更是直接引用了霍布森的观点;在论及食利国是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时,列宁用了很大篇幅来引用霍布森的观点,因为列宁认为在关于食利国问题的理解上,霍布森的观点比较“可靠”。但与此同时,列宁也看到了霍布森观点的错误与不足之处。列宁指出,霍布森并没有看到反对机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的存在,不敢承认帝国主义同托拉斯有密切的联系,也不敢赞同大资本主义及其发展所造成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列宁认为霍布森没有从历史发展、经济根源方面揭示帝国主义新的经济现象,因此也没有注意到帝国主义的根本矛盾和根本问题所在。列宁同希法亭学术观点的渊源要从他在希法亭“金融资本”定义基础上重新界定“金融资本”概念说起。希法亭指出,“产业资本中那个不断增长的部分,并不属于使用他的产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只能通过银行来支配这些资本,而银行是代表所有者的。另一方面,银行不得不把它不断增长的这一部分资本投资在产业上,并因此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把自己变成产业资本家。这一部分货币形式的银行资本,实际上已经由这种方式转化为了产业资本,我把这种银行资本称为金融资本”。
在列宁看来,希法亭的观点存在着显著的缺陷。列宁认为希法亭对于“金融资本”概念的界定有不完全的地方,那就是希法亭没有指出“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就会造成垄断,而且已经造成垄断”。由此,在批判地吸收希法亭“金融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列宁提出了科学的“金融资本”概念。实际上,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一书几乎谈及了所有后来学者提出的有关金融资本的论点,例如他提到:现代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征是集中过程;生产的集中、联合以及垄断组织都已出现;金融资本的概念;银行作用的改变及对产业的渗透;金融资本的经济政策;金融资本的发展趋势等,只不过他并没有把这些论点综合成系统的帝国主义理论或金融资本理论。列宁也认为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一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最新阶段’作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理论分析”。但需要注意的是,列宁认为希法亭书中的合理部分不能掩盖他在货币论问题上犯的错误,而且在讲到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时,列宁更指出,希法亭这位曾经的“者”、现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的代表人,比公开的和平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霍布森还后退了一步。由此可以看到,列宁对霍布森以及希法亭的观点并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照搬全收,而是既有肯定的地方也有否定的部分。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文本描述来看,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与霍布森、希法亭的学术思想有很大联系。笔者注意到,与列宁同时期的布哈林的学术观点,对列宁金融资本思想的创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很少有学者去关注布哈林关于金融资本的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布哈林的《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主要是研究帝国主义及其经济特征、未来的趋势,他认为研究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内部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入手,其中涉及许多有关“金融资本”的观点,例如“垄断组织的发展”,“纵向的集中”,“银行的作用。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等。布哈林不仅注意到了经济生活中集中和垄断现象的出现,而且认为有必要先分清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两个概念。他认为金融资本“既是银行资本,同时也是工业资本”。对于金融资本的趋利性,他把握得很到位。布哈林指出,在资本输出的同时,金融资本控制手段也在不断加强。“各个领域的集中过程与组织过程相互促进,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趋向,使整个国民经济成为一个在金融富豪与资本主义国家监护下的巨大的联合企业,这个联合企业垄断了全国市场,并且为更高的、非资本主义的有组织的生产准备了前提”。虽然布哈林的观点并不都是正确的,但其中正确的部分仍为列宁建立科学、系统的金融资本思想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当然,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创立也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资本思想息息相关,因篇幅有限,本文仅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文本出发,简单列举列宁金融资本思想与霍布森、希法亭以及布哈林学术思想的关系,而不是说列宁金融资本思想的理论渊源仅仅只与霍布森、希法亭和布哈林有关。
二、逻辑理路: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理论构造
列宁创立了科学的金融资本理论,这一理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列宁从金融资本产生的条件、金融资本的内涵、控制手段等角度入手,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住了金融资本的实质。第一,金融资本产生的必然性。列宁综合1911年察恩版《德意志帝国年鉴》发现,在德国工业中,生产集中于大企业的进程非常迅速,同样,“美国所有企业的全部产值,差不多有一半掌握在仅占企业总数百分之一的企业手里!”。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规模庞大的企业造成了竞争的困难,加之在大企业之间容易形成协定,因此,“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不论是受高额关税保护的德国,还是自由贸易的英国,集中的不断发展都会引起垄断,只是在时间、形式上有所差别。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垄断组织只是刚刚萌芽;1873年危机之后垄断组织也只是一种暂时现象;那么,19世纪末的高涨和1900~1903年危机,则使垄断组织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至此,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垄断已经产生且已成为普遍的事实。在工业垄断现象背后,是由于货币资本和银行的作用,才使得极少数最大企业具有更加强大的名副其实的压倒优势。列宁指出了银行的新作用,看到银行不仅经营规模扩大了,其在工业中的影响力也空前变大。“他们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几乎全部的货币资本,以及本国和许多国家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来源。”随着资本的集中和银行周转额的增加,银行也变得集中起来,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同工商业及政府“联合”,银行已经从普通的中介企业变成了金融资本的垄断者。垄断要求企业在必要资本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和银行的联系日益密切,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也“自然地”融合起来。在列宁看来,金融资本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偶然现象。第二,列宁对金融资本概念的完整把握。希法亭认为金融资本等同于统治着工业的银行资本。然而列宁并不认同“金融资本=银行资本”这一等式,列宁认为诠释“金融资本”有三大重要因素:“大资本的发展和增长达到一定程度;银行的作用(集中和社会化);垄断资本(控制某工业部门相当大的一部分以致竞争被垄断所代替)。列宁从大量经济现象中抽象出“金融资本”概念,提出“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
在这一认识下,列宁指出,“生产的集中;由集中而成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的融合或混合生长,——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由此可见,列宁将生产的集中和垄断作为金融资本产生的条件,将金融资本的产生看成一个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集中和垄断的过程,而不仅仅当成一种事实来对待,因而他对金融资本的把握显然是高于希法亭的。列宁所谈到的金融资本是基于生产集中和垄断基础上的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它不同于单独的产业垄断资本,也不同于单纯的银行垄断资本,是一种高于二者的更高形态的资本。列宁对“金融资本”概念的界定,囊括了生产集中、垄断、银行新作用等社会经济现象,是将他对当时经济形势的观察以及对相关理论分析结果综合起来的概括。然而正如列宁自己所说的那样,“所有的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的各方面联系”。二战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的经济情况的出现,金融资本的表现形式、组织结构及技术支撑都发生变化,因而“金融资本”的内涵和外延也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发生变化。第三,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各自发展的新情况。要理解列宁关于“金融资本”定义里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就必须先对二者当时的发展情况有一个了解。关于工业资本。生产的集中进行得非常迅猛,集中不仅在同一工业部门里进行,而且不同工业部门进行结合的现象也愈来愈多。生产的集中“已经不是小企业同大企业、技术落后的企业同先进的企业进行竞争了。现在已经是垄断者扼杀那些不屈服于垄断组织、不屈服于垄断组织的压迫和摆布的企业了”,大企业正在用一切方法来保证自己的巨额利润。工业一部分资金用于改良技术装备继续投入生产;一部分资金用来“垄断熟练劳动力;雇用最好的工程师;霸占交通的线路和工具”。大企业在进行横向、纵向的集中过程中需要的货币资本越来越多。
关于银行资本的新变化。事实上,银行资本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以德国“德意志银行”与“贴现公司”的资本增长情况作为参考。1870年,“德意志银行”的资本只有1500万马克;1908年,其资本变为两亿;1914年,其资本增加到2.5亿马克。而“贴现公司”的资本也分别从3000万马克(1870年)增加至1.7亿马克(1908年);到1914年,“贴现公司”的资本已经达到3亿。从两家银行的资本变动不难看出银行资本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如果只看到各大银行之间相对独立的银行资本增加的话,对理解银行资本的新发展来说还不够全面。因为除了经济增长带来的银行资本数量大幅增加之外,这与银行业的集中也不无关系。在德国,“小银行被大银行排挤,而大银行当中仅仅九家银行就差不多集中了所有存款的一半。这里还有情况没有注意到,例如有许多小银行,实际上成了大银行的分行等等”。大银行除了拥有数量众多的第一、二、三级“参与”或“依赖”于它的小银行外,还与其他银行成立协定,以办理对自己有利的金融业务。可见,货币资本的增多,银行的集中与集权为银行资本新作用的发挥打好了基础。第四,金融资本控制的手段增多和加强。随着资本主义集中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大企业(尤其是大银行),不再单纯地使用吞并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来征服小企业,而是“通过‘参与’小企业资本、购买或交换股票,通过债务关系”等方式来吸引小企业。银行同大工商业企业之间的联合是通过互相占有股票,彼此的经理互任对方的监事(或董事)。如果认为金融资本的控制手段仅仅只是以上的表现方式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金融资本的控制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银行与大工商企业同政府的联合则表现为两者把监事的位置让给很有声望的人物和过去的政府官吏,垄断“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而不管政治制度或其他任何‘细节’如何”。其次,金融资本的控制已从国内向国外蔓延。资本输出逐渐取代了商品输出的统治地位就是最好的说明。“金融资本的密网,可以说是真正布满了世界各国。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的,是设在殖民地的银行及其分行。”由此,列宁认为“金融资本是一种在一切经济关系和一切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力量,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它甚至能够支配而且实际上已经支配了一些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国家”,货币的占有同货币在生产中的运用不仅已经分离,而且这种分离达到了极大的程度,这种现象当然表明以货币资本的收入为生的食利者和金融寡头已经占了统治地位,但同时也将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食利性暴露得一览无余。可贵的是,列宁透过金融资本控制力不断扩大的现象,认识到金融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当然,在列宁所处的时代,关于金融资本的发展环境有了新的变化,诸如储金局和邮政机关也开始同银行竞争,股份公司已经成了加强金融寡头实力的一种手段,食利者阶层和食利国的大大增加等现象也是有必要引起注意的。列宁指出的帝国主义的垄断性、腐朽性、过渡性特征同样也适用于金融资本。
三、启示借鉴: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当代价值
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列宁的金融资本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在当今仍没有过时。对列宁金融资本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理清其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在为我们继续探究金融资本提供新的方法论指导的同时,也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构建过程为我们继续研究金融资本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达到了很多其他理论无法达到的高度,是因为马克思掌握了辩证法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了对事物的否定理解,从运动中观察每一种既成形式,不崇拜任何东西,是“批判和革命的”。认为,批判从来都不是对批判之对象的单纯的否定。列宁很好地秉承了的方法论,在对金融资本和帝国主义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了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矛盾分析法、科学的抽象法等方法,并对其他学者的观点批判地继承和创新。马克思、恩格斯、霍布森、希法亭、布哈林等学者的学术观点均在列宁的金融资本思想里有所体现。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是与前人和同时代学者的学术观点密切联系的,不能割裂开来。可以说,如果否认其他学者的学术贡献,那么列宁的金融资本思想也就不再完整。我们必须正视马克思、霍布森、希法亭等人对列宁金融资本理论形成的铺垫和贡献。有学者以马克思没有提出过“金融资本”概念为由否认马克思已经具有了金融资本的思想,这种认识是不完全的。当然,学术界围绕金融资本问题所产生的种种争议,本身也是金融资本理论不断完善、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其次,应把握金融资本实质,科学、理性地对待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本质是资本,是金融与资本的结合。列宁对金融资本的解读没有脱离马克思资本理论的范畴。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增殖主要是通过资本的运动来实现的,资本的积累和循环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本家不断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价值的产生都是由劳动力创造的,而不是流通形式上的“钱能生钱”。即使金融资本已经是高度发展的资本形态,产生了虚拟资本等新的形态,但它的增殖仍是由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而产生的。我们要全面地认识金融资本的作用,发挥金融资本的积极作用,预防金融资本的负面作用,不能任由金融资本无限膨胀发展。在避免金融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过度积累的同时,对资本加以控制的利用。
篇2
第一,计划经济思想痕迹太深,国家“包下来”的理念仍然大有市场,在面向完全市场竞争的转变过程中,还有许多不适应和理不顺的方面。
第二,国家宏观产业发展战略不清晰,技术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水平偏低,致使通用航空飞行器的科研、生产制造和运营服务之间脱钩严重,不仅仅与通用航空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就是与国内的运输航空相比也很不协调。
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首先是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其二是通用航空飞行器的研发和制造与运营服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其三是作业类型的发展不均衡。
第四,运营企业服务能力不足。一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不足;二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滞后。
总体而言,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自我积累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凭借自身力量实现快速发展,如果不想办法解决其初期投入大,资金需求旺盛的问题,恐怕再有20年,中国的通用航空产业也无法发展壮大。
在计划经济年代,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资金是由国家统一安排配置的,客观地讲在短期内确实获得了较大的收获。然而,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资金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在于金融资本参与力度不足。
因此笔者建议,通过加强产融融合,以获得高强度资金的有力支撑,加快产业培育的力度和效率,从而谋求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所谓产融融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这包含了宏观上非金融业与金融业的结合,以及微观上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宏观上的产融融合是将金融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与实体经济的产业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微观上的产融融合是产融资本的一体化,表现为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相互投资和人事互派等。宏观上的产融融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微观上的产融融合则有助于提升各个经济实体的效率。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将对产业和资本的数量扩张、质量提升产生重大的影响。产融融合若能得到合理推进,能够促进金融资本市场的健康成长,提速实体经济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史和产业实践显示,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是后起国家加速实现工业化,全面推进经济发展进程的必经之路。在实际中,产业发展与金融资本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金融资本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同理实现通用航空产业做实做强,也离不开金融资本的融入和支持。
然而,由于中国通用航空产业本身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使得金融资本在融入产业的发展方面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无奈和困境。
从企业经济类型及行业规模看,国有企业是行业的主力军,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国有大型企业的政策和贸易保护壁垒依然存在。由于实力强、信誉好,加之受政策保护力度大,有政府部门担保,国有企业获得金融资本支持的力度较大。而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处于创建期,规模小、运行能力弱、抵押资产不足,加之审批手续复杂,获得金融资本的支持相对较难,即便获得银行贷款,也是短期贷款,并且数额较少。
有人认为,风险投资应该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作用,但现实是,目前鲜有风险投资介入通航行业,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短期内中小通航企业不可能形成可观收益,因此资本成本大、风险高;另一方面,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风险投资运营环境不完善,运营条件不够成熟。
因此,当下如何破解金融资本和通航产业的深度融合是问题的关键。
金融资本与通用航空产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实体资本,在融合中必须要形成能够进行长期合作的双边战略关系,形成一种长效的合作和保证实际利益的机制;定期通报相关信息,多走访、多沟通、多理解,固化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模式。
此外,对于金融部门来说,需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信贷投入与各级政府通航产业发展战略的关系,把信贷投入与各级政府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根据各级政府和通用航空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恰当的金融服务。
二是要处理好支持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的关系。通用航空产业的投入应集约化,区分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避免一哄而上。各级金融机构要强化信贷投入的规模效应和有效性。
三是要处理好近期支持与长期支持的关系,虽然通用航空产业是一个集先导性、辐射性、技术性于一体的朝阳产业,但同时还具有前期开发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和回报缓慢等特点。信贷投入必须要保持必要的投资强度、力度和连续性,为其发展提供稳定和有效的支持。
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在金融政策方面,加强创新。
比如,可以考虑采用通用航空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作为贷款抵押担保的贷款形式,解决其有形资产不足的问题:此外,与通用航空产业的高风险相对应,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商业贷款的呆账准备金率;为适应通用航空产业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可以考虑改善传统的信贷管理办法,改善评估、评审和管理办法,创新对企业和项目的贷款形式,探索灵活多样的金融支持形式。
在风险保障方面,比如在贷款担保方面,可以由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基金,采用政府第三方担保形式为通用航空产业担保,弥补企业普遍面临的财产担保不足的缺陷,改善中小企业的贷款环境。
在贴息贷款方面,政府应对通用航空产业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具体做法有对企业自由高出市场平均利率部分给予补贴或者对企业最难获得的长期贷款给予补贴等形式。
此外,还可以借鉴我国住房证券化的做法,将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发放的贷款转化为债券,然后利用资本市场或者银行本身较好的服务网络优势出售给市场投资者,以融通资金,并使贷款风险由众多投资者承担,从而分散风险。
除了具体的政策之外,政府还需要优化金融资本支持体系的配套环境。
篇3
近年来产融结合的典型发展路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才开始逐渐出现市场化意义上的产业与金融的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企业成为市场主体,金融从政策化转向商业化,产融结合越来越紧密。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国际上产融结合成功做法的影响,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不仅越来越充分利用市场化的融资手段促进自身发展,而且以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大举进军金融。
通过集团内部的财务公司实现产融结合
通过集团内部财务公司加强产融结合是我国大型企业最普遍的直接参与金融业务的方式。财务公司是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在我国,财务公司的出现是大型国企改革发展的配套政策之一。1987年,国家批设了第一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其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截至2002年末全国财务公司资产总额为4173亿元,并涌现了一批巨型财务公司,规模最大的财务公司资产已超过1000亿元。财务公司主要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内部结算、存贷款、投融资、短期资金理财及资金管理等金融服务,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财务公司已不断地意识到自身作为投资运作平台的价值,开始直接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或者为集团公司发行债券,有的已开始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甚至是商业银行。
通过全面投资金融业务实现产融结合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兴起了产业资本大规模进军金融业的热潮。直接全方位投资金融业务的不仅有华能集团、宝钢集团、中粮集团等大型中央国企,也有海尔集团、联想、方正等新兴集团,还有诸多深沪上市公司。民营资本也开始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具有越来越大的控制力影响力。
这一轮产业金融热具有投资相对规模大、涉及金融领域宽、介入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如海尔集团将总资产的三分之一以上投入金融业,不仅仅将金融业务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且希望通过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两个轮子的互动,把海尔集团真正提升为一个国际性的企业集团。华能集团则在建立内部金融控股公司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截至2003年底,华能集团金融投资总规模达到22亿元,合并报表资产总额近250亿元,投资对象包括财务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华能集团还于2003年底成立华能资本服务公司,将该公司定位为华能金融产业的投资、管理、监督和服务机构,负责统一规划金融产业发展,统一管理金融产业投资,统一协调产业间业务合作,统一配置金融产业资源,是集团金融产业的战略研究中心、投资管理中心、风险控制中心、资源整合中心。
在实业发展过程中利用金融市场实现产融结合
负责三峡工程建设的三峡总公司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三峡工程投资规模巨大,按1993年5月末的价格水平计算,经国家正式批准的静态投资为900.9亿元,1994年测算的动态总投资为2039亿元。在十几年的融资实践中,三峡总公司一直坚持多种渠道、多种方式、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原则,按照项目阶段建设的内在规律,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动态进行债务和股权融资,妥善安排债务的期限结构,灵活运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两个资源。到2004年底三峡工程共筹集资金约1205亿元,三峡总公司资产负债率不到50%,成功探索了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贴近市场、贴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融资渠道,为大型企业利用金融资本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工程建设的第一阶段(1993~1997年),项目建设刚起步,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国家注入的资本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是这一阶段主要的资金来源。在以大江截流为标志的阶段性建设目标顺利实现,进入第二阶段建设时(1998~2003年),项目建设风险大幅度降低,特别是大江截流的成功,消除了项目建设初期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在这一阶段,逐步加大市场融资的份额,从1997年开始进入国内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三峡债,并使用国外出口信贷及国际、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到2004年底,企业债券余额为170亿元。工程建设的第三阶段(2004~2009年)最显著的特点是机组陆续投产发电,项目开始产生现金流入,工程建设风险进一步释放,通过资本运作将项目未来的现金流提前到当期使用成为可能。2003年通过控股的中国长江电力股份公司(长江电力)的上市,建立了社会化股权融资通道和资本运作的载体,拓宽了三峡工程建设和长江水力资源滚动开发的融资渠道。
依赖金融操纵实现产融结合
德隆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德隆曾经提出过一套动人的产业整合模型:以资本运作为纽带,通过企业并购、重组,整合制造业,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制造业市场与销售通道,积极寻求战略合作,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在这种战略引领下,德隆在短短数年内一口气进入了数十个产业。但是,德隆并没把产业做实,而是过于倚重金融一翼,按着“融资――并购新的强大融资平台(增发、担保、抵押、质押、信用)――再融资进行更大的并购(产业整合)”的模式迅速膨胀。到后期,德隆产业扩张和金融渗透的目的简化为不择手段地套取资金,维系其资金链。德隆所整合的产业并没有足够的现金流,由于融资周期无法与其产业周期匹配,当德隆系累积高达340亿元的金融负债和230亿元工业负债后,资金链难以为继,德隆帝国轰然倒下。
我国产融有机结合路径的理性分析
我国产融结合路径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产物。尽管有些成功的探索,但目前产融结合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问题:实业企业普遍具有多元化经营倾向,将金融业务作为多元化的一角,涉足金融的指导思想模糊。脱离实业发展金融,的实业企业由于主业不佳,甚至直接转型成为金融投资公司。实业企业对金融业务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具
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的强烈冲动,大多倾向全面涉足银行、保险、期货、信托、证券等领域,希望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甚至初步搭建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由于法律上的限制,商业银行不能进行实业投资,产融结合主要表现为实业企业对金融业务的单向投资。产融结合相当地表面化和浅层次,有的仅仅是利用上市公司平台违规担保、抵押、关联交易或控制证券公司炒作股票。对现阶段产融结合具有较大风险性没有足够认识,很多企业只看到金融放松期行业平均利润水平高的一面,往往忽视潜在的巨大金融风险。
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为实业企业进入金融业提供了良好机会,利用金融资本发展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业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但在新一轮产融热中,实业企业应该保持清醒头脑,认识到当前产融结合的一些不足,实事求是地设计和实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产融结合路径。
按照公司整体战略确定涉足金融领域的战略意图
产业资本结缘金融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的逐利性。但大型企业集团追逐金融资本时,一定要明白,指望浅层次的产融结合以便操纵融资是一种短视的权宜之计,要正确认识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关系。利用金融是实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不宜把直接涉足金融视为实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应根据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依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状况、企业发展阶段和金融市场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涉足金融以及涉足的方式、范围、时机和深度。
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设定金融边界
企业涉足金融业务需要确定自身的企业边界。根据科斯的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确定组织边界。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是直接涉足金融业务,还是完全依靠外部市场化的金融服务,取决于包含金融业务的成本效益分析。将金融利润和对金融控制影响力纳入内部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了相应的风险。要按照企业的愿望、能力和外界市场金融情况合理界定企业金融边界。
第一种可能的金融边界是业务联盟型,常见的有银企合作。这种方式下企业与外部金融单位纯粹是业务合作关系。企业在发展历程中,通过实际合作磨合,可以在市场上选择相对固定的金融机构为自己提供服务,非正式或正式地签订业务合作协议的方式形成某种较为固定的联合。
第二种可能的金融边界是财务型金融投资。如果企业确实看好某个领域金融业务的巨大发展潜力,可以参股进行财务投资。这种安排下企业对金融企业的管理是“搭便车”,不谋求对金融业务的具体控制,而是分享收益,甚至在适当的时候变卖套现。
第三种可能的金融边界是战略型金融控制。企业看重的是对金融业务的直接控制管理,将金融业务看成自身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但金融业务与企业其他业务关联度不大,可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但一般来讲这种投资控制还是服务于其实业,极端的情况则是由实业型逐步转化为纯粹的金融公司或金融控股公司。
第四种可能的金融边界则是内部金融机构型。这种方式下企业完全控制金融业务,并且将金融业务与实业融为一体。这种内部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为企业集团及其成员,企业要全面负责这种金融机构的管理并为其提供支撑业务空间。
结合实际业务做实产融发展
首先要坚持实业主导。实业企业最本质的属性是从事实际产业工作,有专门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创造物质财富,金融资本是依附和从属于产业的。这一点是产融结合的根本。离开产业办金融,实业企业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仅会把金融业务拖垮,也会把实业企业自身套牢。
篇4
关 键 词:中央企业;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产融结合;金融资产;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13-04
资本具有两重属性,其一为逐利与增殖的自然属性,其二为凝结社会关系与承载经济活动的社会属性。而当资本属性与金融特织渗透,风险危机、收益回报和虚拟泡沫等便集中凸显。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中央企业在新一轮产业布局中,金融领域成为关注热点和重点之一。在中央企业的成长发展轨迹中,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结合、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影响的发展态势更加鲜明,而其中隐含的风险和现实的挑战也随之增大。尽管关于中央企业是否能够涉足金融领域以及如何涉足金融领域的分歧和争论很多,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已经证明,产融结合是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放眼世界500强企业,其中80%以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融结合。因此,需要正视中央企业产融结合事实与现状,理性分析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动因与风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加强和完善中央企业金融资产监管体系,进而为推动中央企业做优做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现状与特点
产融结合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为了特定目标,在经济运行中通过股权、业务、资金、信息和人事等多种方式进行的结合与互动。 在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进程中,禁止、批评、默许和支持均有出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部分中央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的巨大损失, 让人记忆犹新。2011年末,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指出“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探索产融结合”,中央企业产融结合有所提速。
(一)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基本状况
近些年来,中央企业涉足金融领域、深耕金融领域可谓风起云涌、波澜壮阔。2009年,中国石油以现金认购克拉玛依银行(更名为昆仑银行)92%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10年,中国移动以398亿元认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股份, 成为第二大股东。根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仅2009年末,正常经营的52家信托公司、50家资产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25家财产保险公司以及39家人寿保险公司中,具有中央企业背景的产业资本已经实际控制了24家信托公司、19家证券公司、12家财产保险公司以及20家人寿保险公司, 股份分别占到46%、38%、48%和51%。这些数据已经表明, 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产业资本从过去的边缘从属地位正在向金融市场的舞台中心挺进。从部分中央企业参股、控股金融机构情况可见一斑,见表1。
(二)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主要特点
1. 产融结合方向是单向的。 即都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单向流动,这与我国现行金融法规相关限制约束有关,也说明金融资本作为相对稀缺资源仍具有比较优势。
2. 产融结合方式是多样的。 从组建财务公司、参控股金融机构,到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充分体现了中央企业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科学战略选择的能力。
3. 产融结合范围是宽泛的。 从横向角度看,120多家中央企业中1/3以上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产融结合。沪深两市共有133家主业清晰的企业参股金融业,国资背景的公司为94家,而21家是中央企业成员单位。从纵向角度看,实施产融结合的中央企业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租赁等几乎所有的金融领域。
4. 产融结合状态在不断调整。 与早期的产融结合有所不同,当前中央企业产融结合过程中,有进有退,有结合也有分离,许多中央企业开始进行金融股权转让, 着手对金融板块进行重组和整合。 例如,2010年9月,继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转让整合金融类资产后,华电集团也开始加速整合金融类资产,挂牌转让所持烟台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3.65%的股权,合计2.73亿股。
二、中央企业产融结合动因与风险
(一)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基本动因
1. 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一是产融结合可使中央企业规模实力大大跃升, 且成本提高远远低于业务规模扩张速度;二是在拓展市场、细分产品、信息传递、资产管理及建立网络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和效率。
2. 有利于实现协同价值。 一是因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经济运行特性不尽相同, 两者结合可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二是产融相互依存、相互驱动,以产业资源和品牌优势支持金融发展,以金融资本为后盾推动产业资本发展, 使中央企业通过产融结合产生协同效应而获取竞争优势; 三是产融双方在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互通有无,可使劳动力、土地、资本和知识等生产要素发挥更大作用,形成资源整合优势,提升整体价值。
3. 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一是产融结合使中央企业在共同产权约束和一体化经营中, 确保交易稳定和持续,通过严控关联交易规模与加强风险控制,减少信息失真与市场不确定性,降低经营风险,又可避免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而引发的道德风险; 二是中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涉及大量外部金融交易活动, 一般要按较高的市场价给付金融企业相应的报酬费用, 将资金外部循环内部化, 可以节省外部交易成本、增加内部利润。
篇5
当前,江苏正在努力创造一个适合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局部优化的环境,以促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因此,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推动科技与金融高度耦合将是江苏需要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
推动科技与金融高度耦合对江苏创新型经济意义重大
科技金融高度耦合对促进和推动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从近期看,可以缓解创新型经济发展中科技投入短缺的问题,从长期看,可以从高端发挥金融对于技术创新的催化作用。
首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赖于科技金融高度耦合。江苏在创新型经济发展中很注重从战略高度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在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获得比较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往往不是企业自身所能解决的,而是要靠相应的外部金融服务体系为其提供必要的融资服务。目前江苏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还处于创业成长前期,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通过金融的改革发展与创新,使高新技术企业能够获得必要的金融资本支持,使全省的创新体系能够不断完善,就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化解资金瓶颈,可以使更多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跨过发展初期的“死亡峡谷”,茁壮成长起来。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有了过硬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又有适当的金融资本支持,就能够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转化和大规模生产,最终造就出有巨大影响力的新兴产业或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创新型经济发展。
其次,科技金融高度耦合可以增强金融对于技术创新的催化剂作用。金融产业链条中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行业都是金融发挥对科技催化剂作用的关键环节,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意义十分重要。企业在发展的孵化阶段时,很需要创业投资的支持,而中后期则需要私募股权投资在经营、市场、资金和专业方面的支持。在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辅助之下,企业可以选择上市,也可以到产权交易所交易。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一旦进入资本市场,其发展便进入了一片新天地,就可以明晰自己的产权价值,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增强金融对于技术创新的催化剂作用,将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极大的提升作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2001-2010年,江苏省一直位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前四名,并且从2009年至2010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一。近年来,江苏科技孵化器发展迅猛,孵化器数量、面积已分别占全国的1/5和1/4,稳居全国前列。这些突出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资本的支持。可以说,如果没有金融与科技的高度耦合,江苏的技术创新必定是缓慢的;有了金融资本的支持,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才会突飞猛进。
江苏创新型经济已初步实现科技与金融的“良性”耦合
江苏在创新型经济发展中,一直着力避免“非良性”的科技与金融耦合,追求“良性”的科技与金融耦合。江苏科技与金融的“良性”耦合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两个阶段当中:
第一阶段是科技成果的研发阶段。这一阶段科技与金融的耦合主要体现在金融对科技的投入上。金融资本在充分评估相关科研活动的经济空间及市场前景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创业投资的方式或产业基金的方式投入科技研发项目,促成科研项目的优胜劣汰以及市场化,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江苏有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都是在创业投资支持下获得成功的。例如,在苏州工业园,生产磁共振成像产品的苏州朗润科技有限公司在创办之初的2007年得到“中新创投”650万元创业资本的支持,到2010年上半年已完成产品研制,成为国内第一家拿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学磁共振注册证的公司;致力于用纳米技术替代普通药物注射的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获得“软库博辰”百万美元创业投资之后迅速发展,已申请了12项专利,并获得6项国家级专利授权、1项美国专利授权。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的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入驻的创业投资机构已为250家企业提供了股权资金支持。
第二阶段是科技成果的转移与产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金融资本则充当科技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对科技成果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将科技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促使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应用与企业自身的发展,使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金融资本也在这一阶段得到科技的回馈。在江苏的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进程中,尚德电力稳坐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宝座,晶硅光伏组件量产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南京云海股份镁合金产销规模全国最大,万国数据成为中国灾难恢复服务外包的领军企业,兰亭集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跨境电子商务销售逆势增长400%,这些新锐企业的横空出世,身后都有金融资本这一只重要推手。调研显示,江苏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都获得创业资本的支持;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一半以上得益于创业资本。
近年来,为了推动科技与金融“良性”耦合,江苏已有效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政府科技投入引导资金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幅;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39%,2010年超过700亿元;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在3%以上。为确保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银行发放的科技贷款超过400亿元,江苏金融超市成立10年以来已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同区成功引进各类投资资金近1000亿元人民币。
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高度耦合应采取有效的对策
对于未来江苏在创新型经济中实现科技与金融高度耦合,我们一方面应该充满瞳憬,另一方面又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加以推进。
――建立科技金融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科技金融政策环境。科技部门应该与金融管理部门共同建立“科技金融协调机制”,以统筹规划科技金融资源,协调制定科技金融政策,营造科技金融高度耦合的良好政策环境。
――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基金主要通过阶段参股和跟进投资两种形式,扶持商业性创投机构的设立与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更有效地打破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瓶颈。
――引导银行资本进入技术创新领域。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由于难以提供银行认可的抵押物而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的问题,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经验,依据国家有关法规,争取在江苏境内设立各个商业银行的科技支行,对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难题进行创新探索。一是创新信贷政策,以更灵活的机制和更高的权限大大降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银行融资的准入门槛和融资成本,提高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成功率和融资效率;二是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开展银政合作、银投合作和银保合作,解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
――形成社会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的机制。依靠创业投资发现高新技术企业潜在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放大金融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催化作用,优化创新型经济中的资源配置。
篇6
关键词:产融结合;企业集团;模式
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走产融结合之路,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世界500强成长发展的成功战略和有效方式。近年来,我国产业资本大规模进入金融行业,特别是2009年以来,对产业集团金融领域逐步放开之后,多家央企收购了银行、证券、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方面有“竞相追逐”之势,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延伸的趋势已然势不可挡。如何才能通过产融结合使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获得持续成长?本文对产融结合的涵义、模式、实现方式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中国企业集团实际,提出实现产融结合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产融结合的涵义
广义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通过股权融合和业务合作等各种形式实现两者的结合;狭义或真正意义上的产融结合是指企业通过涉足产业与金融领域来实现产融互动,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价值的过程和活动。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产业集团在大型化过程中不仅需要畅通的投融资渠道,更需要将资本证券化、多元化,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积极的平衡;而金融企业也需要工商企业的资本参与,以保证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产融结合是产业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多数大型集团企业的战略选择。高层次的产融结合是以金融资本为手段推动产业资本的发展,以产业的发展促进金融业务的深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聚集金融资本实现产业规模与效益的扩张,提升产业竞争力。产融结合的本质在于企业通过产融结合,实现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构成一种包含金融机构的内部资本市场,利用金融资本的杠杆效应,达到增强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扩大集团对市场的控制力与影响力,构筑市场防御体系。
二、产融结合的模式
传统意义的产融结合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金融资本向产业渗透模式(亦称银行主导型模式)。这是国外大财团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我国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及分业经营等的限制,很少采用这种模式,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和上市公司股票全流通后, 不排除今后有金融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或间接控股产业公司的模式出现。
二是产业资本向金融渗透模式(亦称企业主导型模式)。这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财富》500强中80%以上的企业集团都在开展金融业务,以GE、西门子、沃尔沃为代表的大型国际化产业集团充分利用金融业务对其实业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持;国家电网、宝钢、中电投、华能、海尔等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都积极搭建金融业务发展平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国内的产融结合可以粗略划分为三种类型:
1、策略投资型。对金融板块的投入以参股、控股其他金融机构为主,不以控制其他金融机构为目的,不干预其日常经营管理,只是通过参股获得分红或资产增值收益,金融产业只是主业发展的补充。在具体操作中,集团内也可能会有专门的机构对金融股权投资进行统一管理。但是这种广义上的产融结合,产融互动性不强,不太具有“1+1>2”的协同效应。雅戈尔等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2、服务支持型。建立为集团内部成员服务的(准)金融机构,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持企业并购等促进产业发展。
最常见的是采用财务公司的形式。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涉足金融行业的桥头堡,作为入主金融机构的有益尝试,能为集团构建金融板块,实现产融结合积累重要的实践经验。国内实践证明,许多大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是依托其下属的财务公司进行运作的。财务公司作为银行功能的补充,可以在为企业把握资金安全,用活资金,提高效率等方面,发挥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具有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的企业集团会进一步发展壮大,其所属的财务公司在分类监管的政策支持下,也会获得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其规模实力会进一步增强。而一些规模实力较小的企业集团,其财务公司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丰富服务手段,向精品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业务经营个性化将更加鲜明。从业务上看,在创新传统融资和资金管理业务的同时,一些财务公司着力拓展财务与融资顾问、保险、资产转让、票据、年金、证券等业务。部分财务公司还大力拓展买方信贷、融资租赁等业务。
3、独立发展型。将金融作为集团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发展,在股权结构上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在金融板块内部,又可能会涉足多个子行业,形成完整的金融图谱,将金融板块做大做强。
这一类型,既有金融产业与集团其他业务关联度不高的,例如国家电网集团,目前直接控股财务、寿险、财险、证券、信托、经纪、期货7家金融机构,参股17家金融企业,完成了较为全面的金融版块业务布局,形成了统一的“英大系”品牌,资产规模近3000亿元,控股金融机构实现年营业收入约40亿元;也有与集团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例如宝钢、中电投、海尔等企业。
但是这三种类型并不是彼此独立或相互排挤的,经常是兼而有之并随着时间推移进行升级转化。例如,宝钢集团在产融结合发展过程中,先有财务公司,后有华宝信托。在内部,通过财务公司实现现金集中管理、加强资金运用效率。在外部,以华宝信托等为平台,控参结合,控股成立信托、基金和证券等金融机构,参股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近年来,作为战略储备产业的金融板块发展良好,收益丰厚,市场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三、产融结合的实现方式
产融结合的实现方式主要有:金融资本控股、参股产业公司;产业公司控股、参股金融机构;产业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联合设立金融机构;由产业资本或金融资本设立控股公司,形成金融控股集团;人事派遣,密切合作和管理;战略合作。
从金融行业划分,我国由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采取的方式有:一是设立财务公司。自1987年东风汽车财务公司成立至今,截至去年年底,25年间,我国共有财务公司约130家,对促进集团公司发展和产融结合初见成效。二是入主银行业。目前我国已有中信、光大、招商、华夏四家企业集团控股商业银行,三是入主证券、期货业。四是入主投资基金业。包括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三种。五是入主保险业。六是入主信托业。七是入主融资租赁。八是入主担保及保险经纪业。九是入主汽车金融服务业。此外,像国外UPS的存货融资业务、沃尔玛的信用卡业务和马里奥特酒店管理集团(万豪)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非常有特点。
四、推进企业集团实现产融结合的几点建议
(一)优先发展服务支持型金融机构,促进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实力。
1、财务公司以 “立足集团,服务集团”为宗旨,具有资金集中、信贷、保险、即期结售汇、财务顾问等多项业务功能,对内是集团成员企业的贴身银行,对外可参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运作,取得人行和同业间成本较低的资金,能在服务集团主导产业跨越式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财务公司业务属于混业经营,涵盖结算、信贷、保险、投资等不同专业领域,各具特色,对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人员构成、运作机制、盈利能力、风险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财务公司应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与集团公司及各成员单位的沟通,针对需求提供有特色的服务。同时,加强对各成员单位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财务公司金融服务功能。
3、财务公司通过资金集中,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地解决了“存贷双高”的问题,为企业集团降低贷款成本。通过保险、即期结售汇业务、投资等业务,整合内外部资源,提升企业集团的内涵性增长能力,达到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目的。
(二)适时推进对其他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审慎开展VC、PE投资业务。在时机成熟时,运用财务公司平台积极寻求参股、控股小型金融机构的机会,特别是对规模较小的农村商业银行以控股方式进入,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把企业集团的需求与金融机构的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获取超额回报。
产融结合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受基础条件、政策因素、外部环境和法律规定影响较大。因此,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要与总部职能转变和机构设置调整相互结合,要与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要与投融资结构的优化相互结合,达到拓宽融资渠道,提供融资平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促进企业集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军.中国现代产融耦合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1-110
篇7
关键词:科技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无形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限制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一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迅速,伴随着新兴技术革命成果,逐渐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新的动力。然而,在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撑不力成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增强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快技术创新和金融支撑的完美结合,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是我国加快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关键。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屏障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往往较为强烈,但由于质押水平较低,融资风险较高,金融机构的投资杠杆难以平衡,造成了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资本需求旺盛
有效的金融支撑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资本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本来源,合理有效的金融支撑能够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其次,科技型小微企业对金融资本的依赖性较强,一方面,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过程较为复杂,创新投入相对较大,对资本的需求往往是一种非线性动态模式,而且具有一定的创新风险性。与此同时,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周期性节奏较快,对金融资本需求规模呈现出阶段性差异,但创新资本应用时间往往较长,从要素积累到创新成果产业化都需要创新资金的支撑。从发展情况来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性显著,发展潜力大,能够通过对金融资本的有效利用创造产值,在推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金融机构的资本收益。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投资风险较高
从国家到地方都将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制定了多项金融扶持政策加快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各类金融机构相继将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投资结构调整的重点拓展领域,加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前瞻性投资分析,逐步制定和细化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支撑政策,不断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支撑体系。但同时,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撑出现了一些不平衡现象。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一方面,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潜力明显,金融机构希望选择优势明显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投资对象,以实现投资收益;另一方面,较成熟型企业相比,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更高,这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压力,如何减小投资风险,尽可能避免不投资就成了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融资需求和投资风险的不平衡
从科技型小微企业自身角度来看,首先,虽然金融投资规模总量不断增长,但依然无法满足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需求,资金短缺依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严重瓶颈。其次,银行发行了大量科技型小微企业政策性信贷,这些政策性信贷由于利率较低,甚至免息,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金融资本,但政策性信贷往往对贷款企业要求较高,能够获得政策性信贷的企业多是重资产企业,难以惠及贷款需求更为迫切的轻资产中小型创新企业。再者,科技型小微企业信贷多为三年期以内的中短期信贷,而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周期较长,一些关键技术从创新到应用可能耗时五至十年,因此短期信贷对一些技术创新周期较长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难以起到必要的信贷支持。最后,商业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往往较高,而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期内发展较慢,因而难以承受过高的融资成本;但在成长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盈利能力,能够支撑较高的融资成本。这就造成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规避的不平衡性,限
三、知识产权质押带动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资产轻、科技重的特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能够在金融机构和科技型小微企业之间搭建一条资本流通通道,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一)知识产业质押基础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科技型小微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创造、开发、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有力激发了企业层面的创新活力。从近年来的专利权统计来看,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均大幅增长。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统计,2012年专利三项中最大比例的发明专利申请超过40万件,同比增长速度超过20%,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同比增长接近30%,增速同比超过10%,占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上升至70%,约为国外来华发明专利申请量的3倍。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接近15万件,同比增长超过5%。由此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升和科技实力的增长,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价值,一些高价值的知识产权甚至超过了企业的有形资产价值。这预示着知识产权资产正日渐成为衡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和价值尺度的重要因素,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积累了重要基础。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
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而言,知识产权质押能够加快企业创新成果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质押标实质上是知识产权资产预期的未来收益,而不仅仅是知识产权资产的现值。知识产权质押后,知识产权权力企业仍可保有和管理其所有的知识产权,这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投资方的角度来看,科技型小微企业拥有高价值的知识产权,具有传统企业难以比拟的科技创新性和增长潜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引擎,这使得投资科技型小微企业具有广阔的收益空间和市场前景。如果金融机构能够建立知识产权质押机制,将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这是传统硬资产抵押融资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突破,适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既配合国家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部署,加快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成长,能够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化。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优势
科技型小微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成熟企业的特点,即突破式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先导和知识资本密集、先导性、高成长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因而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对融资渠道的选择及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尤其是起步创新阶段,固定资产规模往往较小,有形资产价值偏低,可用于担保或抵押的硬质资产少,通过常规的金融机构融资贷款难度较大。而知识产权质押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实物抵押贷款模式,对于拥有新兴创新技术,但是又缺乏实物担保物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能很好地解决融资贷款抵押障碍,实现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创新。
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创新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最优融资策略组合。孕育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处于技术创新的“萌芽”阶段,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民间资本、科技贷款、股权抵押和政府财政扶持资金等。成长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随着创新技术应用的逐渐成熟以及产品销售逐渐市场化,创新风险和市场风险逐渐消失,融资渠道逐渐丰富,VC(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抵押贷款、担保融资、一级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等都成为发展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渠道。成熟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市场化水平逐渐稳定、资产规模逐渐增大、无形资产价值不断提高,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质押、知识产权担保贷款更为有效,有可能成为科技型小微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
四、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构建
以知识产权质押为基础,构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三者联立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实现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突破。
(一)企业层级
从企业层面来看,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构建应着力于提升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综合能力提升建设。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相关体制有待完善,科技创新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一是要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为知识产权质押提供基础保障;二是要注重专利申报和管理,避免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造成知识产权权益损害;三是增加知识产权融资信息披露,方便金融机构提供价值评估。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当前财务情况以及可能说明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事件,保护投资机构的合法权益,企业应适当及时披露知识产权融资状况,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比例、研发投入水平、新产品的市场应用情况、专利申报及授权情况、知识产权的有效时间、竞争技术发展情况,无形资产信托、知识产权证券化等相关信息。只有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水平,才能逐步实现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
(二)政府层级
立足政府层面,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持体系。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予科技型小微企业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倾斜,以科技型小微企业振兴金融危机后的本国经济。当前,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孕育发展阶段,缺乏有效的创新成果价值转化机制,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较低。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制定积极的政府采购导向,有必要采取政府担保贷款和弟媳贷款政策等措施,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解决融资压难题。同时,我国知识产权申报、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知识产权融资的相关环境有待优化,要结合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和金融资本市场运行特征,结合知识产权质押、无形资产信托、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及证券化的发展趋势,制定知识产权质押的相关的管理办法,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法律保障。
(三)金融机构层级
从金融机构层面来看,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质押和无形资产信托等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并在各级政府引导下发展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合。以“企业主导,政府引导,金融推动”为方针,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投资的发展空间。通过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质押,积极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善中小板、创业板和场外交易等创新金融资本市场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完善场外交易市场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加快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提供多角度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支撑;探索科技型小微企业企业债券,扩张债券市场渠道,健全债券评级制度,鼓励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升级、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过渡和衔接,真正实现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价值化、金融市场自由化。
五、结语
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价值化是知识产权质押的基础,科技创新能够保证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后续的技术维护与发展,使自主知识产权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核心资源的内在价值,保证质押的知识产权资产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增值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实现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的重要突破,一方面有效缓解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推进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加快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反过来,在实现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促进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性,提高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技术创新——资本融合——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江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其政策表现[J].改革,2010(12).
[2]陈荣生,刘敏.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模式创新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8).
[3]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4]陈红川.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新路径研究[J].南方金融,2013(8).
[5]温军,冯根福,刘志勇.异质债务、企业规模与R&D投入[J].金融研究,2011(1).
[6]钟明,郭文伟,宋光辉.企业异质性、融资模式与科技型小微企业信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3(11).
[7]李春涛,宋敏.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所有制和CEO激励的作用[J].经济研究,2010(5).
[8]杨晨,陶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政府政策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3).
[9]宋伟,胡海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知识产权,2009(112).
篇8
一、创新驱动型经济的科技金融支持
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有人以为,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可以节省资金投入,这是_种误解。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可以相对节省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之类的物质投入,但不能节省资金投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除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科学发现的新思想外,再就是创新投入。就是说,需要足够的投入来驱动创新。
科技创新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原因决定的,而且由于以下两个方面原因需要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
首先是科技创新的路线超出了企业的范围。一般讲的技术创新,是以企业技术进步为源头的创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也就是创新投入主体,企业创新所需要的资金完全可以由企业进入市场融通资金。现在所讲的创新是科技创新,是以科学新发现为源头的创新。这种创新涉及产学研多个环节。从产生新思想到孵化出新技术再到生产上应用直至进入市场,每个阶段都需要投入。这意味着创新投入不是单个企业所能解决的,需要动员多个投入主体。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的前期阶段更需要金融进入。因此就提出发展科技金融的要求。
其次是科技创新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创新投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_是投资回收期长,有些创新如生物医药的发明,从科学发现到临床使用所要经历的时间很长,投资周期越长,期间还需要有不间断的投入;二是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_方面新思想能否孵化为新技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_方面,孵化出的新技术新产品能否被市场所接受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就产生投资风险。由风险厌恶使然,人们对创新投资往往是望而却步,由此产生创新投入的不足。这正是金融难以金融科技创新的前端环节的症结所在。这意味着科技金融机制需要与一般金融机制有不同的功能,才能解决好科技创新的投融资问题。
科技金融有特定的领域和功能,它是金融资本以科技创新尤其是以创新成果孵化为新技术并创新科技企业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内容的金融活动。科技创新投入的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_般的金融是难以进入科技金融领域的。因此,在人们的理解中,科技金融的主体应该是政府的财政性投入和政策性银行贷款。但是,从创新驱动型经济对金融的需求以及金融自身的创新要求分析,商业性银行和金融结构应该也可能成为科技金融的主体。这可能是当前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金融创新史分析,金融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每_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会带动金融创新,并且带动金融财富出现爆发性增长。在工业化时代,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产生金融资本,在信息化时代,金融又与信息化融合,产生电子银行、电子货币。当今时代,金融与科技融合产生科技金融正是正在孕育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产物。科技创新不只是产生产业财富,也应该产生金融财富。当下金融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就能及时分享发展成果并实现创新成果的财富化。金融资本只有主动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才能获得金融财富的积累。就如美国成立于1971年的纳斯达克(Nasdaq)股票市场,就是信息和服务业的兴起催生的。因此金融资本与科技融合形成科技金融有着客观必然性。
我国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在每个发展阶段,金融创新需要跟上快速行驶的经济列车。金融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都是抓住发展新机遇的时期。过去的两次发展机遇,_次是发展乡镇经济,_次是发展开放型经济,金融资本都抓住了,每次都得到了爆发性增长。现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正在迎来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新机遇,金融资本抓住这个机遇,其金融财富也一定能得到爆发性增长。
在创新驱动型经济阶段,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将越来越表现在创新能力的差距上。虽然各个地区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但各个地区的创新投入可能改变这种不平衡。各个地区的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将成为主要说明因素。
二、科技创新各个阶段的科技金融需求
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最大的区别在创新的源头不同,因此形成创新的不同阶段,从而导致科技金融进入的不同方式。
在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科技创新模式中,科技创新路线图涉及三个阶段:上游阶段即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阶段;中游阶段即科学发现和创新的知识孵化为新技术的环节;下游阶段即采用新技术的环节。
如果考虑到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则可再加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
用信息经济学方法对创新投入的各个阶段作风险-收益比较:就风险程度来说,创新投入的阶段离市场越近,信息越是完全,风险越小;离市场越远,信息越不完全,风险越大。就投资的潜在收益来说,越是靠近市场,竞争越激烈,潜在收益越小。离市场越远,竞争越不激烈,潜在收益越大。归结起来,科技创新全过程各个阶段的创新投入的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都是由高到低的序列。
如果进_步将创新投入的潜在收益区分为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创新投资的阶段越是靠前,创新成果的社会收益越是明显,也就是创新收益难以收敛到哪个私人投资者。通常所说的创新成果的外溢性主要就是指此。创新投资的阶段越是靠后,创新成果的私人收益便越是明显。也就是创新收益能够收敛到私人投资者。这里讲的私人投资者包括企业性质的投资者。
上述科技创新各个阶段风险和收益的比较,指出了进入各个创新阶段的科技金融进入的方式和相应的金融创新的方向。
如果将政府财政的科技投入一起考虑,科技金融的投融资主体大体上有政府、银行信贷和金融公司。各自又有多种投融资类型。
从一般的投资行为分析,在科技创新的最前端,即知识创新阶段,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这个阶段投入的目标关注的是创新成果的基础性、公益性和公共性。投入主体无疑是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而在科技创新的后期阶段,即创新成果进入市场的阶段,金融资本一般也会积极投入,这里起作用的是市场导向和明确的私人投资收益。这种投资行为分析是要说明在科技创新路线图的两端,投融资的主体基本上是明确的。而在科技创新路线图中的中间阶段投资主体不明确,需要科技金融进入。
科技创新的实践表明,在创新的中间阶段尤其是新思想新发现孵化为新技术阶段应该是最需要资金投入的阶段,现实中恰恰是这个阶段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原因是在创新的这个阶段方面创新收益开始向私人投资者收敛,政府不可能再承担这一阶段的主要投资。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离市场渐远,风险大,私人投资者存在风险厌恶,因此不愿意进入。显然,科技创新的这个阶段正是需要科技金融进入的阶段。这就需要引导足够的金融资本投入的阶段向创新的前期阶段前移,尤其是孵化新技术阶段。过去人们一般用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活跃程度和创新能力。现在,在孵化新技术阶段集聚的金融资本数量将越来越成为判断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活跃程度和是否进入创新驱动型经济阶段的指标。
科技金融进入科技创新的前期阶段,无疑需要采取不同于_般的市场金融的行为,并进行金融创新。科技金融就机构性质来分析,基本上是两种类型,_是风险投资公司之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二是商业性银行。金融创新的方向就是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主体依据各个创新阶段的风险-收益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
由不同的创新阶段的功能不同所决定,科技金融进入各个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一是在孵化新技术、新产品阶段。依据科学发现产生的孵化新技术的新思想的项目多而分散,最终的成活率也低,但一旦成功效益非常明显。通常的投入方式是天使投资之类的风险投资。“天使”这个词指的是创新项目的第_批投资人,这些投资人在新技术、新产品成型之前就把资金投入进来。其投资数额不大,但推动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作用不小。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就出自这些天使投资。这可以说是科技金融的一种方式。但是面对多而散的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只是靠“天使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提出了提供集中性的孵化器的要求。孵化器投资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创新提供优化的孵化环境和条件,包括提供研发、中试、科技和市场信息,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和场所,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等等。由于孵化器具有共享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因此孵化器投资仍然需要政府提供一部分投入,这就是所谓的政府搭台。同时,孵化的新技术的项目需要明确的市场导向,其投资收益就有明显的收敛性,就需要企业参与孵化器投资。这样,依托孵化器建设就可形成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平台。
二是在采用创新成果进行科技创业阶段。新技术、新产品被孵化出来就要飞出孵化器进入创业阶段。这个阶段或者是以新成果创新企业,或者是企业转向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这时需要的是创业投资。创业投资一般由风险投资公司提供,就如奈特所指出的:“在现代经济中新企业的创建和建成后企业的经营之间的分离的趋势很明显。一部分投资者创建企业的目的是从企业的正常经营中得到收益。更多的人则期望从建成后的企业的出售中获得利润,然后再用这些资本进行新的风险投资活动。”在现代经济中,虽然创业投资存在不确定性,但“相当多的且数目日益增加的个人和公司将其主要精力放在新企业的创建上。”[1]187在现实中也有不少生产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占领和扩大未来的市场,取得未来的收益,也进入孵化新技术的创新领域,直接进行孵化新技术的创新投资。虽然企业明知进行这种投资存在风险,但是企业进行的这种投资与自己的长期发展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企业可能理性地指导创新行为,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适应目的的手段,从而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只要能取得成功,_般都能得到高收益。
三是基于创新成果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即新产品逐渐成长为新兴产业阶段。这时候市场信息较为完全,不仅是科技金融,_般的市场性金融也开始介入了。在创新技术产业化阶段,风险投资就可以考虑退出了,与此同时银行信用融资成为主体。在创新成果产业化阶段,银行信贷方面也有个创新问题,如果说在此以前的创新阶段基本上都是以生产者、创新者作为信贷对象的话,这个阶段的信贷对象就应该转向消费者。原因是到这个时候,创新成果产业化并扩大其市场规模的主要阻力是缺乏消费者,就如现在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产品等尽管其科技含量很高,如果没有消费者,市场不承认,其创新价值就得不到实现。
三、发展科技金融的制度安排
尽管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活动也可以算作是科技金融,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为此有人提出了设立专事科技创新的政策性银行的建议。从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求来说,只有这些科技金融是不够的,更需要银行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在上述孵化新技术和科技创业阶段除了政府的孵化器投入外,风险性创业投资最为活跃,创司成为投资主体。进入的方式主要是股权融资。应该说,这些风险性的股权融资也属于科技金融。但是科技金融不只是这些,更为重要的是银行性金融资本也要介入进来。在这里无论是谁提供风险投资,不可能都用自有资金运作,都需要银行为之提供信贷。即使是政府建孵化器投资的来源大都来自银行信贷。从这_意义上讲,银行信贷作为科技金融仍然进入了孵化新技术和科技创业阶段,区别在于它是进入风险投资者那里,而不是进入具体的创新项目。需要进_步研究的是,银行信贷能否直接进入孵化新技术的创新项目。如果能够做到了,孵化新技术的创新活动将更为活跃。显然,所谓发展科技金融就是要求现有的银行性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都能进入科技创新领域。这就需要针对现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的特性,以必要的制度安排进行引导、激励和培育。
研究金融行为,除了政府的政策性行为,其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市场导向,都要逐利,都重视流动性,即使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也不会改变。科技金融所要进入的科技创新阶段,越是往前端越是偏离金融的这种基本准则。为此设定的制度安排就是兼顾两方面目标:_方面能够使更多的科技项目得到金融支持科技金融目标,另一方面也要降低其风险,不影响资金的流动性。
科技金融有两个方面,_是直接的科技金融,基本上由风险投资家提供,涉及股权融资,以及相应的股权交易市场;二是间接的科技金融,涉及银行提供的信用。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即使是直接的科技金融。那些风险投资家采取股权融资方式参与的创新投入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银行提供的间接科技金融。因此发展科技金融,提供足够创新资金,需要推动金融进入科技创新的前端,支持风险投资和科技创业投资。
一般说来,鼓励科技金融进入创新创业阶段可以采取市场方式,如创新者的知识产权抵押获取银行贷款等。但从科技创新发展的规模和趋势看,只是靠市场方式发展科技金融是不够的,需要在制度安排上大范围发展科技金融。
在通常情况下,科技金融进入孵化新技术阶段很大程度上是被风险投资企业带进去的。目前的风险投资者有两类类是生产企业直接进行孵化新技术的创新投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进入孵化新技术的创新领域。其追求的目标是在创新项目中获取收益。另一类是专业的创司。这部分投资者为创新创业提供风险投资,目的不是追求做股东取得股权收益,而是追求股权转让收益,期望从建成后的企业的出售中退出,然后再用这些资本进行新的风险投资活动。这些风险投资者的存在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充满创新活力的原因所在。这两类风险投资者都需要科技金融的信用支持。
风险投资者参与创新和创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固然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引诱,但其基本条件是得到科技金融的支持:_方面是能够得到银行足够的信用支持,另一方面是具备及时转移风险或者转移股权的通道。由此提出以下制度安排:
首先是为风险投资提供顺畅的退出机制,使投入科技创新项目的资金在孵化出高新技术和企业后能及时退出来进入新的项目,以保证风险投资的可持续。特别是进行风险投资的科技企业在年轻时就上市(或转让股权),不仅使风险资本在完成其使命后及时退出并得到回报,还能使科技企业实现跨越式成长得到金融支持。这就提出了开放股权交易市场的要求。目前我国已经开放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但只是靠已有的创业板市场不能满足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建立区域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为未上市或者无法上市的企业建立_个股权交易的平台,从而为风险和创业投资提供更为便捷的退出渠道,也为之提供规避和锁定风险的机制。
其次是为风险投资提供有效的银行信贷服务。银行信贷进入创新的前端环节确实存在风险,作为商业性银行存在风险厌恶无可非议,为引导和鼓励其进入就要为之提供相应的信贷担保和保险。就像为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而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那样,需要为进入科技创新前端阶段的科技金融提供担保和保险。由于科技创新成果具有外溢性和公共性特点,因此对科技金融提供融资担保的不仅可以是私人公司(企业),也可以是由政府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投资担保公司。
第三是建立各类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多元投资主体都要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不意味着各个投资主体都去投资每个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更为有效的投资路径是参与建立风险投资基金。这可能是发展科技金融的重要制度安排。其意义在于以创新创业基金这种机制去吸引社会资金。目前风险投资行为短期化,其进入的科技创新阶段靠后,其原因恐怕跟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太小相关。目前风险投资公司不少,但每个公司的规模都太小,规模过小的风险投资,决定了其进入与退出的阶段趋短。从国际上看,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大致可以有三方面:1.政府风险基金。2.资本市场上的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各种基金组织组成各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基金。3._些实力雄厚的公司通常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公司,进行风险投资。这类基金形成后,闲置资金、养老保险基金等不_定都进入银行系统,可以通过进入资本市场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甚至居民的小额投资都可以集中起来成为风险基金的来源。虽然政府会在各类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的组建中起主导作用,但这块投资不能由政府直接经营,应该由商业化的公司来经营,也应该有回报,也有及时退出的要求。尤其要强调风险投资专家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由专家选择风险投资项目和经营风险资本。这样,风险投资基金就可能在种子阶段、创业阶段和成熟阶段之间进行优化组合、分散风险。
发展科技金融的制度安排尤其要重视政府的引导性投入。政府对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提供引导性投入,可以带动科技金融投资方向。这就是罗伯茨所说的:“当社会正在向新领域迈进的时候,风险投资十分重要。有些国家采用政府风险投资,也就是政府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弥补缺乏私有风险投资机构的不足。”除了在基础研究阶段政府的投入作为财政性投入外,政府在创新其他阶段,即具有较为明显的投资收益收敛性的阶段,引导性投入有必要以公司形式运作,采取金融性方式,这也属于科技金融。政府对看准的符合国家目标导向的项目,政府投入与科技金融捆绑在一起可以增强金融资本的投资信心。与此相应,政府创新金融平台不仅包含政府财政投入,也可通过市场筹集创新专项基金,增强政府的创新引导能力。从我国目前的实践看,各地政府实际上都建立了政府出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但其实际的操作是“避险公司”。对这些公司来说就有个端正方向的问题。由政府职能决定,政府提供的风险投资行为更应该长期化,从种子阶段就应该进入,对风险投资起导向作用。
在我国科技金融还非常年轻,科技金融要能得到跨越式发展,就需要引进国际金融和创司。其意义不仅在于增加科技金融的规模和数量,更重要的是国际金融和创司已经有丰富的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而且有较为成熟的参与科技创新的金融行为,可以为国内的金融企业提供科技金融的学习机会,从而加快科技金融的发展。
篇9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管理创新
1.现代企事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1原有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1.2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以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1.3风险管理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业面临的更多的风险。
(1)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企业信息不畅就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
(2)由于知识积累和更新速度加快,企业及其员工不能及时适应将进一步加大企业风险;
(3)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的周期不再缩短,从而加大了产品的设计开发风险;
(4)由于资本市场的开放和电子业务的发展,使货币风险进一步加进,因此,如何有效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发展是财力管理的重要方面。
1.4现有财务机构设置以财务人员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道化理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环节少,并具有灵敏、高效、快速度的特征,在我国现在企业财务机构中,大多数是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方法落后,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2.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2.1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以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企业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高层次发展。
2.2融资管理的创新。企业融资决策的重点是低成本、低风险筹措各种形式金融资本,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推进融资管理创新,把融资重点由金融资本转向知识资本,这是由于知识资本逐渐取代传统金融资本成为知识经济中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
2.3资本结构的优化创新。资本结构是不同资本形式,不同资本主体,不同时间长度及不同层次各种资本成份,构成的动态组合是企业财政状况和发展战略的基础。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上升,使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因而有必要按知识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以确定传统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例关系,通过融资和投资管理,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收益、风险的相互配比,实现企业知识占有和使用量最大化。
2.险管理方法的创新。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经营呈现高风险性和风险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征:一是知识产品价格中物质材料成本比重很小,而开发的固定成本急剧上升,使经营风险多倍扩大;二是金融市场和内部财务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三是开发知识资产的不确定性水平提高,扩大了投资风险,为此,应创新风险管理办法:一方面要对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有效识别,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风险的计量报告和控制系统,以便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
2.5财务分析内容的创新。随着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加,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知识资本的作用,对知识资本的分析也因此构成了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评估知识资本的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报告披露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顾客忠诚度方面的变化和投资受益,使信息需要者了解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情况,并建立知识资本考核指标、创新指标、效益指标、市价指标及稳定指标,并进行定期考核,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
3.1转变企业理财观念。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主要因素,由物质及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就不能只盯住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必须转变观念意识,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二是要承认知识资本,三是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
3.2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对包括知识资本在内的企业总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用管理有形资产的传统手段是难以适应的,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是财务人员既要有宽阔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又有良好的现代数学、法学和网络技术基础,其次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第三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资风险等。
篇10
关键词:产贸融结合 集团企业 价值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国际化、集团化为特征的集团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角。集团企业的发展壮大,扩大了对金融资本与金融服务的需求。在竞争环境动态化特征日益突显以及产业边界日趋模糊化的背景下,突破实业与金融的行业边界,通过产业、贸易、金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以“产贸融结合”获得更为有利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融入全球竞争、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气电集团”)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下属的二级全资子公司,负责统一经营和管理中国海油天然气与发电业务,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在“产贸融结合”之路上进行了初步尝试,为集团企业开辟新的价值增长点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集团企业“产贸融结合”发展理论分析
在理论界,目前对“产贸融结合”没有清晰的定义,多数研究都是围绕“产融结合”展开。所谓“产融结合”,从狭义角度讲,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以股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具有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双向选择性的特点;从广义角度讲,“产融结合”还包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通过业务合作、业务服务进行的结合与互动。“产融结合”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寻求经营多元化、资本虚拟化,从而提升资本运营层次的一种趋势。集团企业实施“产融结合”的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以企业金融活动内部化替代传统社会分工框架下的外部金融活动。
近年来,国内集团企业在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开始大力发展国际、国内贸易业务,“以产带贸、以贸促产”逐渐成为集团企业完善产业布局、扩大市场占有、提升竞争实力的必经之路。贸易业务所具有的占领市场快、地域跨度广、现金流量大、变现能力强等特点,本身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而以产业为依托的“产贸结合”的集团企业发展模式,也成为金融资本的最爱。产业、贸易、金融三大支柱的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已逐渐成为现代集团企业快速发展的依托。在此背景下,作为“产融结合”的最新表现形式,“产贸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产贸融结合”的概念可以延伸为以产业为基础、以贸易为链条、以金融为纽带,企业借助主业竞争实力形成的高等级信用和对上下游(外部)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利用金融工具或金融机构,为企业自身和利益相关者提供金融服务,实现多方协同效应与共赢效应,进而达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内在联动和有机结合。具体来讲包括产贸与金融的结合和产贸与金融的合作。“产贸融结合”对集团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挑战,也提供了更大的盈利增长空间。
二、气电集团“产贸融结合”运作模式内在动因
(一)总公司“产融结合”发展战略的有益补充
总公司已成立了包括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在内的金融板块,通过多年发展,金融板块与主业板块形成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以总公司“产融结合”为大背景,借助总公司优质金融资源与高等级信用的积累,气电集团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在“产贸融结合”领域所做的有益尝试,也将成为总公司“产融结合”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有益补充。
(二)适应集团自身产业发展特点的需要
气电集团抓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经过持续高速发展,业务、资产规模在国内外不断扩张,经济效益持续稳定提高,已成为国内LNG行业的领军者,成为中国海油“二次跨越”战略规划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产业发展特点凸显。
一是组织结构快速扩张。气电集团组织结构快速扩张,由一家单体公司,快速成长为在总公司大集团之下的一家集团化公司,合并范围内独立核算单位达119家,年均增速33%(见图1)。
二是股权结构日趋复杂。气电集团所属单位以合营子公司为主,合作股东主要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及地方政府投资公司,无论在资源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处于比较强势地位。气电集团管理政策与管理工具的推行都不能仅靠行政命令,必须充分考虑合营公司利益、产业未来发展规划。
三是产业发展链条长。在总公司“加快发展”战略指引下,气电集团业务范围已涵盖了包括上游天然气勘探开发及国际LNG进出口、中游气化加工及管网管道运输、下游天然气发电及车船加注等一体化的完整天然气产业链条。
四是资金结算规模大。气电集团银行账户月末时点平均余额超百亿元,整体资金流转规模上千亿元,年度结算量数以万计。资金结算业务与资金结算产品既能够有效支持产业高效发展、支持贸易快速扩张,又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节省成本,成为与产业、贸易并列的价值创造主体。
(三)保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集团整体价值创造能力的需要
按照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气电集团将建成产业链健全、产业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竞争力、具备百年老店特质的国际一流清洁能源供应公司。
面对发展目标和发展机遇,资金管理工作应当如何满足业务发展需求、支持业务发展,如何引入优质金融资源与金融服务,优势互补,如何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已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气电集团“产贸融结合”运作模式实践路径
气电集团经过多年探索,依托“以产带贸、以贸促产”业务背景,紧密结合天然气产业链条发展特点,以贸易融资理财业务为核心,以集中优质金融资源支持项目快速发展为关键,以“资金池”集中管理体系为手段,以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为保障,初步搭建了符合气电集团发展战略、有气电集团特色的“产贸融结合”管理与运作体系。
(一)以贸易融资理财业务为核心,引入国际国内优质金融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在创造无风险收益的过程中,助力主业提高竞争力
气电集团依托国际LNG贸易业务背景,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利率、两种汇率的差别走势,将传统的“即期自有资金购汇对外支付”结算方式,创造性地转化为“即期融资对外支付+远期汇率风险锁定+即期自有资金无风险投资”的组合结算模式,满足了正常国际结算业务需求,创造了高额的无风险收益,打通了整体资金链条,保障了集团产业上中下游一体化协调发展。
首先,在清洁能源、大宗商品交易、真实国际贸易业务等背景吸引下,气电集团通过贸易融资理财业务集中了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保证了贸易融资理财业务方案快速落地,并能以较低融资价格获取收益。气电集团要求银行在叙做贸易融资业务的同时,必须配套解决境内小项目融资、客户逾期应收账款等难题。金融资源的整合与再分配,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与增值效益,支持了集团产业链条的健康发展。
其次,研究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创新贸易融资理财运作模式,应对复杂金融市场波动。面对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内忧外患”局面,气电集团加大对金融产品研发力度,创新业务组合模式,开发出近20种贸易融资产品结构,保证在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变化情况下,均有不同应对方案完成每一船贸易融资理财业务。
最后,通过不断完善贸易融资理财业务内控流程,降低操作风险,提高操作效率,保障价值持续创造能力。通过真实的贸易业务背景及配套的标准化流程,贸易融资理财业务保证了内外部监管合法性与合规性,提高了日常操作效率,保障了该项业务的持续叙做能力与价值创造能力。
(二)集中优质金融资源,支持集团项目建设及各项业务发展,在紧缩的信贷形势下保障境内项目低成本建设与运营
天然气及发电业务虽然属于朝阳产业,是优质金融资本追逐的方向,但采用传统的项目融资方法却面临着金融市场政策波动大、融资需求短时间内大量涌现、项目谈判审批时间长、小项目融资难等诸多困难。
面对上述挑战,一方面,气电集团集中优势金融资源,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将境外金融市场低成本的资金流引入境内,并以委托贷款的形式支持气电集团各所属单位,既及时解决了所属单位运营、建设资金短期需求,又降低了融资成本。气电集团本部委托贷款占集团整个融资资金来源的比例达15%(见图2)。另一方面,气电集团充分利用总公司高等级信用及总公司“产融结合”运作体系,在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上,创造性地开展大项目绑定小项目融资方案,引入国家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引入国新国际、渤海基金等战略投资者,积极利用财务公司、中海信托、租赁公司优质、便捷金融产品,加强资金保障。
(三)发挥气电集团金融资源优势,支持所属单位销售资金回笼,切实将集团总部金融资源优势转化为有效生产力
气电集团是一家购销业务两头在外的天然气贸易企业,上游采购与下游销售在结算地位与结算周期方面的不对等,为营运资金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特别是近几年,很多下游客户因政府补贴不到位,银行贷款额度受限、贷款成本大幅攀升等原因,不能及时支付气款,产生了较大规模的逾期账款。
在“解决客户的问题,就是解决我们的问题”的指导思想下,气电集团充分发挥集团总部金融资源优势,密切关注金融市场中各种金融产品,通过与银行进行“总对总”的协调,努力实现对客户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一方面,气电集团建立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客户评估模型,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优惠信用政策,将结算标准条款固化在购销合同中,并最终结合考核管理体系,建立清晰、有序、高效的结算秩序。另一方面,针对优质的、重要的客户,气电集团引入自身的合作金融机构,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及“买方付息票据”等产品,为客户提供金融资源,解决客户资金问题,控制销售资金回笼风险,提高销售资金周转效率。
(四)搭建气电集团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为“产贸融结合”运作体系提供保障
气电集团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带有鲜明的“产贸融结合”特色,是以“实时可见、实时可控、实时分析”为管理目标,紧紧围绕气电集团“产贸融结合”管理需求展开的。
一是从功能模式层面,气电集团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秉承模块化设计理念,全面覆盖气电集团银行账户、资金计划、资金收付等13个功能模块,并针对不同业务需求,以搭积木的方式提供适用的解决方案。
二是从管控模式层面,基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管控模式,气电集团资金信息系统不仅支持传统的数据集中和审批集中的管理需求,也能满足资金物理集中和资金业务操作集中的管理需求,甚至可以按照管理需求灵活匹配混合集中管控模式,支持气电集团共享中心管控模式。
三是从管理延展层面,气电集团资金信息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通过采用总公司统一的数据标准要求,与采办系统、贸易平台、预算系统、核算系统、报表平台、财务公司银企直联等进行了有效对接,切实将资金管理向业务管理进行延伸。
四、气电集团“产贸融结合”运作模式实践效果
(一)直接创造高额无风险收益,提高天然气销售竞争力,成为业务的价值创造伙伴
通过“产贸融结合”的管理体系运作,气电集团近几年持续创造了高额的无风险收益,并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中,以贸易融资理财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业务成为与业务板块并列的重要利润创造主体。特别是2014年,依托天然气产业及贸易发展背景,通过对多种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直接创造账面利润占气电集团全年利润总额的10%,相当于每立方米天然气销售价格增加了0.1元,在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天然气销售市场,提高了中海油天然气的市场竞争地位。
(二)打通产业链条资金,发挥管理协同效应,创造协同价值
一是针对气电集团产业爆发式增长产生的对金融资源足额、快速、稳定、低成本需求与外部金融市场紧缩、内部管理流程复杂的矛盾,气电集团通过“产贸融结合”运作,集中了境内外优质的金融资源,并以委托贷款的形式,将低成本资金流及时配套在项目建设与日常运营中。气电集团提供的委托贷款年度可节省融资成本超过1亿元。
二是通过“产贸融结合”管理体系运作,气电集团解决了贸易业务因采购与销售结算周期不对等、逾期应收账款与库存占压资金严重等原因产生的大量营运资金缺口问题,节省了常规情况下通过外部金融机构解决上述资金缺口而应承担的大量资金成本,为气电集团整体利润创造贡献了间接价值。以2014年为例,预计节约隐形成本近3亿元。
三是针对气电集团下游客户销售资金不能及时回笼的情况,气电集团通过整合自身优质金融资源,以“供应链金融业务”及“买方付息票据”等金融产品的形式,解决客户资金融通问题,加速销售资金回笼,降低经营风险,年度可降低逾期应收账款资金成本超过1亿元。
四是通过“产贸融结合”体系运作,气电集团与海油金融板块形成了良性互动,在海油范围内产生了更广阔的协同效应,对总公司“产融结合”发挥了有益补充。气电集团对成员单位委托贷款业务均通过海油财务公司进行;通过贸易融资业务引入的优质现金流,近50%均通过中海信托进行运作,为中海信托提供了资金来源与价值创造空间;将优质的电厂资产与海油租赁公司进行合作,为其提供了长期的、稳定的资金运作渠道。
五是巩固了集团各方合作基础。下属单位资金紧张时,气电集团作为强大后盾解决“燃眉之急”。下属公司融资成本较高时,气电集团提供有竞争力低成本资金实现“济困解危”,下属公司有暂时闲置资金时,气电集团通过资金集中运作、利益共享达到“锦上添花”。通过“产贸融结合”运作体系,气电集团“造血能力”不断增强,“血液循环”不断加快,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持续提高。
(三)“产贸融结合”的信息化支撑,使气电集团在内控流程管理、结算秩序、管理效率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应用,气电集团资金风险管控得到加强。信息系统将气电集团的监管与下属公司的操作、领导层面的监管与员工层面的操作、企业层面的监管与银行层面的操作,在时间、空间上拉到“零距离”,实时、准确地反映了每个管理层级、每一笔资金的流向,提高了气电集团对所属单位银行账户余额、大额资金调动、重大融资事项、重大理财事项等业务的“实时可见、实时可控”能力。近些年,气电集团的管理幅度、金融产品、结算业务虽然呈爆发式增长,但气电集团整体没有发生过任何大的资金管理与结算纪律事件,有效支撑了整体体系健康平稳发展。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应用,气电集团资金运转效率、资金回笼效率、资金调拨效率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气电集团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充足、更优质的金融资源与金融服务作保障,而气电集团产业链式的发展模式,又成为金融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充分利用贸易金融属性,气电集团“产贸融结合”运作体系,通过将产业、贸易、金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获得了更为有利的竞争优势,开辟了新的价值增长点,为天然气产业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蔺元.我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效果分析――基于参股非上市金融机构视角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5).
[2]王莉,马玲,郭立宏.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相关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0(11).
[3]支燕,吴河北.动态竞争环境下的产融结合动因――基于竞争优势内生论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1(11).
[4]李,曲艺.日德产融结合模式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2(5).
[5]白瑞花.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王琳U.大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战略的发展趋势及建议[J].商业经济,2012(3).
[7]徐汉洲.产融结合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1(11).
[8]由华.关于我国产融结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黑龙江金融,2010(11).
- 上一篇: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途径
- 下一篇:简述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