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

篇1

【关键词】中药学;实验教学;实验考核

中药学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药标本实训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21世纪,随着大学实验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如何借助实验教学这一平台,进一步提高中医专业在校大学生对中药标本的辨识能力,摒弃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医药紧密结合,形象直观科学地遣药组方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当前中药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我校中药学实验教学的实际做法,探讨开展中药标本实训的具体方法和考核体系的构建。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选择2013级两个中医本科教学班为对照组,学生数88人,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选择2014级中医专业三个本科教学班为实验组,学生数111人,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

1.2教学方法

我校医学院自1999年与山西医科大学联合办学,开始招收中医本科生,中药实验课10学时,沿袭以前的教学方法,实验课上教师简单介绍中药标本的基本知识和实验要求,然后学生观看见习。由于学时少,没有考核要求,学生常常走马观花、过目即忘,导致在实习或工作时印象不深或没有印象。2006年组建山西大同大学后,实验教学调整为20学时,教学内容相应做了修改,增加了部分影像资料,丰富了实验课堂教学,但中药标本实验仍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开始观看标本时兴奋好奇,后来渐趋平淡,没有很好学习掌握认药识药的本领,只是完成实验报告交差了事。鉴于以上情况,笔者从2013年开始尝试教学改革,要求学生标本实训后完成标本实验报告,并制定评分标准,以百分制计算。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增加分组学习讨论,然后进行标本实训,同时观看有关音频视频内容,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和学习体会,同时修订评分标准细则。这种方法促使学生认真观看影像资料,并做笔记加深印象,起到一定的教学作用,但标本实训停留在完成实验报告的层面,学生辨认中药饮片的能力提高不大。2014年我校转型为技术应用型大学,增加实验课时到24学时,为适应新形势的教学需要,必须转变观念,大胆改革。2015年实验教学主要是标本实训,应重新制定和修改完善教学改革方案。我们将2014级三个中医本科教学班采用分组讨论、随堂抽查、制作影像标本等方法进行实训。分组讨论以四到五个人自由组合成一组,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讨论,然后进行中药标本实训和互训。随堂抽查是在每次标本实训课,实训期间都随机抽查一些学生辨认中药标本。制作影像标本时,选择一些掌握现代数码技术较好的学生,对新购饮片标本摄像、录像,制成影像资料。标本实训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实训课上学生分组讨论后到中药标本室进行实训。首先将本次实验标本逐个观看比较记忆,注意观察饮片标本的断面特征,如桔梗的“金井玉栏”、大黄的“星点”、防己的“车轮纹”等;颜色相同的进行鉴别比较,如断面同为白色,山药有维管束散在,白芷有略呈方形的形成层环,天花粉和葛根都有放射状排列的导管,而葛根纤维性强。每位学生单独观察后两两互训,其中一位抽取标本让另一位同学辨认,随后放回。每次标本实训结束前教师随机抽查5到10位学生到实验办公室认药,一次认药5种左右,经过反复强化加深印象,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1.3考核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考核方法。实验组的考核方法如下:①考前准备:实验课结束前一周,开放实验室,学生在规定上班时间可随时到实验室去观察、识别各种中药饮片;②标本实训认药考核:每组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前最后4学时进行辨认中药饮片考核,考核时2位教师主考,在两个考场同时进行,每位教师抽查学生10种中药,考场每次进一位学生,考核下一位学生前预留调换中药饮片时间。每位学生辨认20种中药,共计20分;③建立多元实验成绩考核方式[1]:学生实验成绩主要由“标本实训认药成绩+实验报告+实验作风”三部分构成;标本实训认药成绩占实验成绩20%;实验报告以百分制计算,共写5份,以其平均成绩的75%计入实验成绩,实验报告主要考核报告是否书写规范,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讨论等是否齐全,尤其实验内容中对中药饮片的气味、颜色、大小、质地、断面和典型鉴别术语等鉴别特征描述是否详实[3],教师制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进行量化打分,以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是否端正认真或敷衍了事;实验作风占5%,考核学生课堂出勤、实训是否认真投入等,出勤不够、实验报告不够5份的得2~3分,态度积极及认真负责制作影像标本等得4~5分。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借助SPSS16.0软件,平均实验成绩分析用u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学生的实训成绩高于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学生的实训成绩。

3讨论

3.1实训考核的必要性及优点[2]

3.1.1实训考核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我校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尤其重视实验技能训练和考核,实验成绩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占20%。

3.1.2实训考核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实训考核中每位学生独立考试,减少了作弊机会,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同时,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的实际应用能力,更能客观、真实反映教学效果。

3.2实验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中药学》以其学科特点及实践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训教学的必要性。而实验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问卷式调查和实际操作检验,教学改革中进行标本实训考核,有力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室提供的各种药材饮片的辨认掌握程度,课堂出勤率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通过多次反复观察认识,巩固学习所涉中药饮片性状鉴别的相关知识[4]。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教改举措,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思路更清楚,能更好更全面把握中药饮片的鉴别特征,并在讨论中能提出独到见解和建议。

4结论

我校中药学标本实训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后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实训成绩比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提高,中药饮片识记能力明显增强。说明增加实训内容,制作影像标本,引入标本实训认药考试,建立多元实验成绩考核方式的新举措,有力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和顺利进行,中药学实验教学逐步进行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是可行的,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中,以问题为导向[5],分组讨论的方法,有的放矢,互帮互助,事半功倍。随堂抽查和实训认药考核的方式,学中有考,考中有学,以考促学。师生共同制作影像标本,凝聚智慧,激发潜能,自律自强。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潜移默化中学习风气焕然一新,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为教师今后制订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调控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今后仍需不断修改充实。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因材施教激发求知热情,引导其自主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习惯和作风,也是今后教学改革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侯柏玲,李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构建全新的中药学实验教学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86.

[2]童家赟.浅议《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及其考核体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8):107-108.

[3]王添敏,张慧,翟延君,等.中药鉴定学教学中基于中药标本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01-1006.

[4]张丽梅,赵大克,沈勇,等.《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及期末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6):43-44.

篇2

研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有利于全面、客观地对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评价和认定,为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依据,为深入开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借鉴。

一、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的研究

2009年根据中央电大相关文件精神,山西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对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课题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自定题目调整为指定题目的专题研究,山西电大各分校和学习中心积极探索和实践,对电大沿袭普通高校原有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新了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模式

专业社会实践调查能够培养学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中央电大改为指定题目的调查,使调查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使学生的社会调查真正落到实处。创新了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模式。

(二)社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电大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于提高电大办学层次和社会声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旧有的模式,开拓了一条新的有特色的模式,促进了学科建设的丰富和发展。

(三)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调查,强调实际操作训练,选择规定的专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感性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了电大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对行政管理专业开展专题研究,是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对于解决一直以来困扰我们的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对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通过专题调查活动,进一步拓展电大社会化服务职能。

(五)对利用电大系统资源优势来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方面进行了尝试

行政管理专业学员的社会调查课题,由原来自定题目调整为定向的题目,使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国家的重点、热点问题紧密结合,是利用电大系统资源优势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方面进行的一项新尝试。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

对分校和学习中心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状况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分析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

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一些错误认识。学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综合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少数学员态度不端正,认为只是走过场,敷衍了事,抱有侥幸心理,东拼西凑,没有实际参与调查,文章陈旧,没有自己的观点,抄袭现象严重,没有达到综合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势必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形式呈现单一化

尽管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就总体而言,实践教学形式仍单一化,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有一定的影响。专项的社会调查模式要求社会调查主题、要求一致,方便了学生的操作,但是也带来了限制学员思维,束缚学员参与主动调查的积极性。例如,统一设定的选题限定了社会实践的选题范围,学员只能从农民工、农村青年、大学生这三个题目中被动选择,脱离了工作实际,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学员态度不认真、应付等现象。

(三)师资力量欠缺

随着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显露出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以山西为例大部分分校电大进行集中实践环节辅导时都是聘请外校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因为本职工作的繁忙,在指导教学实践环节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到位,师资力量欠缺是阻碍实践调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社会调查流于形式,调查报告抄袭现象严重

行政管理专科学员普遍存在文化底子薄,专业理论素养不高的现象,专项的调查形式,导致调查报告的选题和学员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相脱节,导致一些学员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从网上下载资料和参考别人的调查文章,拼凑完成,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结果社会调查流于形式,使得集中实践教学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放教育办学的局限性。

三、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调查的思考

(一)丰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我们可以完全不拘泥于中央电大规定的四个专题选项的研究,可以根据山西电大的实际情况,分校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进行专题研究。为了进一步拓展此思路,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我们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

1.开展随岗实践。学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工作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实际。

(1)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随岗实践教学设计。以学生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是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理念,随岗实践作为社会实践调查的一种尝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进行随岗社会实践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环境、条件及实践能力的差异,要由学员自主选择随岗实践项目、实践单位及时间等,学生依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要求选择实践项目与单位,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对暂时没有工作的学生,由学生自己联系随岗实践单位,或由学校安排与其他同学一起组成实践小组在同一单位进行随岗社会实践调查。

(2)以教师为引导落实随岗实践调查指导。为了切实保证随岗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专业辅导教师要按照教学实践规则确定学期随岗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制定随岗社会实践参考项目供学生参考,拟定学生随岗实践活动安排表,确定参加随岗实践活动的学生名单、实践单位,和学生商定随岗实践的具体事宜,指导学生按照统一规定的要求开展随岗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3)以督察、监控为手段加强随岗实践过程的考核。辅导教师必须加强对学员随岗实践过程的督察和监控,定期到社会实践单位了解学生实践情况,同时要求实践单位对学员随岗实践情况进行考核鉴定并写出鉴定意见,学生必须在随岗实践结束后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学校辅导教师对学员随岗实践报告进行评阅,给出报告成绩,成绩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等,只有成绩合格,才能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2.专项调查。行政管理专业要充分利用电大系统的资源优势,根据本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社会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调查研究成果可以对当地的社会发展起借鉴作用。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小组协作调查。所谓小组协作调查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促进学员的学习,在小组协作调查中学员不再是单独的个体,学员成为相互合作的共同体,依据调查的目的和内容进行分工,使调查更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充分发挥学员自身优势,增强了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合作,培养了学员沟通、合作能力。

(二)建立激励机制,形成良好学风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形成良好学风是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学员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教学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学风。在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调查的设计上,要科学、合理,符合社会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学员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实践教学的支持服务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网上资源辅导,结合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色,建立选题指导、专题讲座、调查前瞻等栏目,满足学员对社会实践教学的需求。

(四)加强教师师资力量建设

学校要建立以系统内教师为主体,以普通高校专家为辅助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库,来解决辅导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强辅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质量。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107—05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alent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of theoretical courses teaching for PE major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measures for reforming the teaching of School Physical Pedagogy。 With the de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plan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an be evalu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can also be combin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PE major; basic theoretical course; 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国当前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学校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专业基础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传习性教学过分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交流与互动,不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体育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不高,以致于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感到很难适应丰富、多变的教育现场。

1《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

《学校体育学》作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程,具有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特征[1],其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其教学效果会迁移到学生后续的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

目前,国内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索。综合各高校的改革情况,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体系方面,提出说课纳入教材体系的基本设想和教学建议[2],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3],对建国以来我国多个版本的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学校体育学学科群的初步构想[4]等;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针对体育专业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5],“双主体”教学模式[6]、“综合、多元、互动”教学模式[7]以及“目标—半导式教学法”和相对应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估体系[8]等等。通过对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实地走访发现,对于这门传统课程,大部分学校授课计划保持在54~72学时,授课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作业、观摩等教学方式。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在取得一定经验与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改革还只是停留在某个教学环节上,难以形成气候与推广价值。另外,教学改革要做到面面俱到,必须要有充分的学时保障,否则,上述改革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收获甚微。随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小型化、选修化,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学校体育学》应如何进行科学定位,既要保持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又要焕发时代生机,是每一位有志于改革的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因此,遵循高校教育发展规律,以我校“百门课程改革”计划为契机,提出《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改革的创新面和突破口。本研究立足于《学校体育学》师范性的课程本位,突出专业基础课的“基础性、技能型”特点[9],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论结合实践等教学策略,探索并形成一整套教学模式与实施机制,以期取得教改的实效,顺应时展对“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呼唤。

2《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

篇4

【关键词】湖南工业大学;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作为计算机与通信学院主要专业之一的网络工程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能在IT行业、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设计、规划、建设、管理、维护和网络软件开发、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并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制定的“高水平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走“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办学之路,对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显得至关重要,其目的是立足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谋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完善教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及总体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根本,坚持“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更新实践教学理念,统筹规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及水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则是实践教学理念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时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队伍,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努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以及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实践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必须转变重理论轻实践观念。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构建实践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一套适应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

三、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通过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然后根据专业方向或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岗位选修相应的课程;同时通过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起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作用。具体来讲,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网络硬件设备研发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电路与电子学、现代通信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数据库原理、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硬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制造的能力。

(2) 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协议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系统软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的能力。

(3) 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网络应用系统开发、TCP/IP协议开发网络新技术、数据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网络协议分析、物联网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

(4) 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无线通信与网络网络管理、无线传感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规划、技术方案设计、组网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能力。

(5) 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存储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新思路

根据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整体设计,改变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把实验教学的主导思想定位在注重基础和加强应用以及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上。加强课程设计、实习(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实施与管理,把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网络工程专业针对该专业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并以教师横、纵课题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此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极好条件。同时,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均以实验室为纽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小结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正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迅速发展。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作为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需求,不断修正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培养出掌握网络及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兰晓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

作者简介:

欧阳F(1975-),男(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篇5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导引

作者简介:郭玉华(1977-),女,河南南阳人,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工程教研室副主任,讲师;庞学民(1963-),男,河南长垣人,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69-02

主席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新阶段,确立了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元选择、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新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更加注重各类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4]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为此各高校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在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实践,[5]在教学模式上引入了多元化、信息化、启发式、立体式、项目驱动式的方法和手段,[6-10]全面推动了该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开课面广、专业平台种类多、涉及学科面大等特点,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广泛而深入的专业知识。根据我校新的培养理念和不断深化改革的客观形式,教学组对该课程进行了“基于项目导引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实践,并将改革试点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推广。“基于项目导引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重在调动学生主动跟进、超前思维的本能,培养学生建立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特色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基于项目导引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基本组织模式是:在小班授课的基础上,采取“课堂理论教学+阶段研讨+习题课+基础实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小班规模一般为40人以下。以电类专业为例,各环节学时安排如下:总计划学时80,其中理论讲授48学时,阶段研讨6学时,基础实验教学16学时,创新型实践教学10学时,习题课放在课下辅导答疑时间。该教学改革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就是贯彻精讲原则,按照教学内容知识点的相关性,将课程划分为几个系统模块,将多个章节揉合在一起,突出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课程学时日益压缩的情况下,模块化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到尽量多的内容,并且对知识点之间关联性理解得更加清楚。

2.教学研讨

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在原来习题课的基础上,增加自主学习和阶段性研讨环节。自主学习和阶段性研讨可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EDA虚拟实验环境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仿真虚拟实验环境,利用课下时间熟悉常用器件和仪器的使用规则,掌握常规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方法。在节约实验室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科学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型实践

创新型实践属于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基于工程项目引导,多数内容是最新的电子技术实际应用的简化模型。该实践活动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集中两周的时间,由教师提出功能和指标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仿真、搭建、测试、调试完成。这种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实现电路系统的能力。

5.项目驱动和导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工程导引的思想。理论授课时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引入每一单元模块知识前给学生布置一个设计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如何实现该设计任务进行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在研讨课上布置一些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设计并讨论,教师对其指导;创新型实践活动更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工程实践的一次切身经历。

6.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一安排学时,理论课学时和实验课学时不强制区分。教学内容每一模块结束后即进行实验,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学一学、练一练”,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改变理论任课教师不参与实验教学的现状,理论课教师组织并辅导学生实验,实验课程由理论课教师与电子实验中心的教师共同承担,由此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学和实践易脱节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

二、改革实施方案要点

1.理论教学的改革措施

(1)模块化的教学方法。由于改革方案中将课堂讲授学时由原来的60减少为48学时,节省的12学时分别调整到学生研讨和创新实践中,因此课堂讲授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整合为4个单元模块。第一单元是逻辑代数基础和组合逻辑电路,包含教材中第一、二、四章,共14学时;第二单元是时序逻辑电路,包含教材中第五和六章,共14学时;第三单元是门电路和基本数字电路,包含教材中第三、十、十一章,共14学时;第四单元是半导体存储器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包含教材中的第七、八章节,共6学时。利用模块化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学到尽量多的内容,并且对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理解得更加清楚。

(2)增加阶段性研讨。在课程教学组织中,增加自主学习和阶段性研讨环节。为了使理论授课与教学研讨有效结合,教师分别在第一、第二、第三单元结束后组织讨论,每次研讨2个小时。教师需要在教学研讨中把握好研讨的内容和方式。一是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及学生在学习和作业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精心选择讨论题并设计教学过程;二是需要安排一些适当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学并在讨论课上检查自学效果,比如组合电路中的加法器和数值比较器、时序电路设计中自启动修正问题等;三是需要布置一些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设计并在讨论课上对其指导,比如自适应单行道交通灯控制器、超市自动计费器、复杂密钥的密码锁电路等。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和阶段性研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互动的局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入工程应用实例。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引入每一单元知识前给学生布置一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如何实现该项目进行相关知识点的介绍。比如在介绍组合逻辑电路前引入病房呼叫系统、在讲解触发器前引入抢答器电路,在讲时序电路的计数器前引入数字时钟系统、讲解D/A转换器前引入任意波形发生器电路等。在每个单元结束后,给学生举案例分析,通过该单元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获得怎样的能力,可以设计出怎样的电路,这些电路在具体的工程实例中是如何应用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应用实例,一方面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有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另一方面使他们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2.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分成三个层次:基础实验、仿真型实验和创新型实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使那些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被筛选出来,为学校科技创新基地挑选人才。

(1)基础实验。基础实验以单元电路训练和基本操作为主,学生在教师具体的指导下完成实验,主要是巩固、加深所学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学习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基础实验包含设计型与验证型两种,共安排16学时,主要由实验中心的教师承担。

(2)仿真实验。仿真实验是基于Multisim10.0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电路设计的一种实验手段。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实验中需要通过仿真预习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而进行的拓展的简单综合性实验。教师利用辅导答疑时间给予原理和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并且完成仿真结果,最后上交文档和设计报告。

教学改革方案中所选择的仿真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数码锁电路、占空比可调的振荡器、模拟声响发生器、汽车防盗报警电路、多通道顺序选择电路、时钟变换电路、智力竞赛抢答器、数字钟晶振时基电路、数控放大器、可编程任意波形发生器等。

仿真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效掌握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电路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设计和独立工作能力,也使得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际电路之间有一个过渡认识,对学生进一步实现硬件电路和系统调试打下基础。

(3)创新型实践。创新型实践属于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基于工程项目引导,多数内容是最新的电子技术实际应用的简化模型。实验内容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还有书本上没有学到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实验指导书,自己查阅资料和手册并独立完成。

教学改革方案中所选择的创新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汽车尾灯控制电路、病房呼叫系统、多路数显报警器、多功能智力竞赛抢答器、数字时钟、数字频率计、出租汽车里程计价表、数字电子秤、数字温度计、红外线转速表。创新实践的时间集中在理论课程结束后的两周,共安排10学时,主要由理论课教师承担,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自由选题,在完成仿真的基础上交实物作品。

创新型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充知识,熟悉工业前沿的电工电子新设备、新技术,开拓知识面,进行系统和工程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

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平时成绩、创新实践成绩三部分。

理论考核:试点班课程考核仍采取教考分离方式,与非试点班同卷、同时进行考试,考试得分按70%计入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研讨课和仿真实验三部分。平时作业的书写态度和正确率占总成绩10%,研讨课准备的充分性、发言的积极性和结论的科学性占总成绩5%,仿真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占总成绩5%。创新实践环节成绩按10%计入总成绩,根据学生题目选择难易程度、设计方案、焊接、调试及参数测试和实践总结等方面计分。

三、思考和体会

组织教学组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基于项目导引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使笔者对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方式有了更全面的改善、对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主要总结为以下三点:

1.对学生要有信心,要敢于放手

在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必需面临这样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由于学生没有就业压力而产生学习惰性并且缺乏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僵硬的管理模式和课程标准的约束使教师不敢放开手脚。

教师选择自学内容时非常谨慎,担心影响考试成绩。而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强,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只要教师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引导,学生可以做得很好。虽然由于时间不足没在考前例行复习串讲和做模拟试卷,但是学生比平行班考得更理想,这证明了“素质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绝对不能采取“应试教育”。

通过各方面的改革措施,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起来,研讨课上积极发言,并且愿意尝试各种实验。仿真实验虽然放手在课下进行,但是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反映出,他们在课下独立完成了实验,并且较好地具备了创新能力。

2.研讨交流,教师可向学生学习

教师要想很好地掌控研讨课的局面,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历、扎实的理论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自信,又能够包容学生不同的学术见解。

教师需要全面提高注意力应对学生不断涌现的思维火花,自己习惯用常规解法,而学生不按常规思考,而且能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自己思维定式,而学生敢于提问,甚至对工程业界的行规标准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有通过研讨课,教师才能明白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与自己的不同处,这样的课程形式大大提高了趣味性,而且对教师自己也是一个挑战。

研讨可以促进教学,教学双方的交流使得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引导,相得益彰。

3.要让学生真正接触工程实践

根据我校的培养目标,只有懂工程技术、能独立创新的学生才能够适应业务单位的需求;只有让学生真正接触工程实践,真正熟悉硬件设备,才能够到业务单位熟练地操作和维护先进的装备。

而实际的情况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很多,但是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软件的设计仅依赖电脑即可完成,但硬件设计需要构建环境,这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还需要各部门协调管理,参加校科技创新活动或电子设计大赛的是较好的解决方式。但是在课程中贯穿工程思维、增加创新实践环节则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跨出实践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谭敏,胡学友.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25-27.

[2]蒋侃,韦兆文,邓柯.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7,(4):129-131.

[3]陈国华,刘贵仲,陈旭,等.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167-170.

[4]崔维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

(2):83-84.

[5]梅开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62-64,70.

[6]崔占琴.“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授课方法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5):81-82,85.

[7]刘金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引入案例教学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4):57-59.

[8]尚媛园,赵晓旭.“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71-72.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内容构成;改革方案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对各门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全面总结,是学生从单一课程的学习到解决整个工程问题的升华,是学生对已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协调工作能力和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方面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过程。通过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做好该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施工、监理或设计、造价等方面的工作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适应高职教学的特性和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好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值得深入探讨与思考。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试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案。

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内容构成的分析

(一)毕业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做法,即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8~10周的时间进行。其内容是要求学生在该时间段内完成某一多层民用(公共)建筑的施工图设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最后所取得的毕业设计成果往往只能达到以下层次:(1)建筑部分仅仅达到方案与扩初之间。(2)结构部分只能完成某一局部楼层的梁板设计或某一框架的设计。(3)结构计算采用手算。(4)施工图表达不完整。

这样的教学成果与实际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只能初步地了解整个建筑物设计过程的皮毛,效果不甚理想。很多学生毕业时,对施工图特别是结构图的识读能力很差,远远达不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毕业设计内容的构成分析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内容构成来看,整个毕业设计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建筑部分要求学生对某一多层民用(公共)建筑进行建筑设计。内容包括方案设计、构造设计等。与之相关的课程有《房屋建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结构部分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设计的建筑方案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内容包括上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与之相关的课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地基基础》、《结构抗震》、《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必要的建筑力学知识等。

施工图绘制要求学生按照规范要求把建筑、结构设计成果用施工图的形式表达出来。与之相关的课程有《制图》、《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从毕业设计内容构成和教学环节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本科教育方式的一个压缩版。

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专业的细分,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将是多样的建筑工程工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构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在毕业以后很快地适应所面临的不同工种的需要,以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因此,有必要把毕业设计做得更深、更细,使学生能够把握建筑工程的整局,提高识读施工图的能力,使掌握的知识能够直接指导具体的实际工作。

对于学制三年的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在比较紧张的时间内完成比较深入的毕业设计内容,按照传统的做法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对毕业设计内容的分析,按照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在教学中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对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要求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就可以突破传统的“本科压缩型”的毕业设计教学方式,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每门课程、课程设计的目的仅仅是为满足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的,很少考虑到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连续性、互补性。局部独立性较强,整体性较差,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良好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工程整体观念模糊。

笔者根据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制中的课程特点,剖析课程设置和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体会,对毕业设计教学和相关课程提出“分解融合”、“整合提高”、“汇总完善”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毕业设计教学效果。

(一)分解融合

该阶段是把毕业设计的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提前分解到各个相关课程中,消化解决毕业设计的部分内容,即毕业设计向前延伸。同时也让学生在各个课程的学习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使各个课程的教学环节形成连续性和系统性,即以毕业设计的内容为基线贯穿整个学制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局部学习中逐步建立和培养全局观念。具体做法如下:(1)在《制图》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建筑和结构图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抄绘、测绘、阅读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为施工图绘制打下基础。(2)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把毕业设计项目作为课程设计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建筑方案的设计内容。在课程学习中着重掌握建筑构造和各种细部构造,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识读实际工程的施工图,对建筑施工图的表达初具概念。(3)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及《结构抗震》等课程中,让学生带着建筑方案进入结构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解决结构的布置,掌握结构概念设计以及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构造要求,掌握最新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和识读能力,为最后的结构设计打下基础。(4)在《地基基础》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项目中的地基基础问题,掌握常见的基础设计方法。(5)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主要解决有关建筑和结构设计软件应用的问题以及绘制施工图的方法。

在各个相关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较多地阅读与实际工程相应的施工图来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做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还必须做好同各学科教师的沟通工作,在课程设计中加强辅导师资力量,才能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整合提高

在所有课程结束后,同样集中8~10周左右的时间对学生所做的项目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整合,并从施工图设计的角度对项目进行提高。(1)用2周左右的时间对建筑方案进行细化加深,使之达到介于扩初和施工图的水平。其中包括方案的细化、构造的明确以及装修材质的确定等相关内容。(2)在建筑部分基本完善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从全局的观念对学生进行辅导,深入讲解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用2周左右的时间,采用电算的方法解决结构计算问题,同时整理必要的电算资料。

(三)汇总完善

在前述基础上,利用3~4周左右的时间汇总建筑、结构的设计成果,进行建筑、结构的施工图绘制。该过程可以让学生重新阅读同类工程实际的施工图,有比对性地绘制施工图,从而使毕业设计的成果进一步完善。

当然,要切实保证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软硬件条件:(1)有一支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2)有建筑CAD辅助设计软件,结构CAD辅助设计软件。(3)有可供学生上机的电脑机房。(4)有国家颁布的与现行建筑工程相关的《规范》和《规程》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标准图集等相应的技术资料。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类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可以采用项目目标化管理方法,只要安排合理,措施到位,完全可以将毕业设计做得更加完善,从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建筑结构有比较完整的概念,具有较强的识图读图能力,能够更快地适应将要面临的建筑工程各个工种的需要,实现教育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教学改革;实践环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22-01

引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是一门既有较强的理论体系,又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它对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因此,如何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是许多教学人员所关注的问题。本人主要就目前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不合适

现有的大部分高职高专教材内容虽然比较注重实践技能,但出版周期较长,教材内容比新技术的应用滞后得多。即使是近几年出版或修订的教材,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数据库技术在网络领域广而深的渗透等一些新功能,教材中除了抽象提及,并没有具体的实际应用。

(二)授课计划不合理

授课计划的制定是教学环节中的首要环节,授课计划过于粗略、或者死板地按教材来制定授课计划,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各个环节。

(三)授课方式、方法不适宜

当前《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采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减轻了教师板书的负担,增加了授课的信息量,但由于使用课件教学加快了演示节奏,缺乏教与学的友好交互,学生的思维难以与之同步,从而使教学质量下降。目前的大学生总体上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必须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长补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但目前实验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学生不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不清楚,考核中实验课也没有一定的比例等。至于课外实践活动,许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开展。这种不重视课内、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的,并选好教材

每一门课都有它的目的,数据库也不例外,只有明确这门课的性质、任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偏离方向,使整个教学围绕这一中心服务。

在选教材之前,应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了解要选教材内容,详细询问内容及章节顺序,综合考虑教材的内容完整性、易用性以及对新概念、新技术的反映。结合我院系各专业实际,选择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教材,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

(二)基于大纲和教材,但不限于此,制定合理授课计划

合理地制定授课计划,是备好课和授好课的保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合理地分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在坚持不脱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依据先进的SQLServer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编串,补充新的内容。

(三)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对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采用“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运用多媒体教学,减少板书时间以增加信息量的传授;同样,对于课程中抽象性较强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如表的连接、函数的参数传递等,也借助多媒体演示可以对抽象内容进行动态演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对于多媒体教学不易实施的数据库设计方法的讲解,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推理,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上机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这一点对数据库尤为重要,为提高上机实践课的质量,要做到如下几点:要做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衔接关系,这一点要求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步进行,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滞后,否则效果就不太理想。指导书的内容要尽量紧叩教材,适量。要作好辅导工作,学生上机时,教师应随时注意同学的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结束语:以上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大部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教与学不再枯燥无味,毕业设计质量比往届有了很大提高。我们会继续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前进。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潘李宜基.数据库教学选材与教学策略[J].肇庆学院学报,2005,26(2):58―61.

篇8

论文摘 要: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我国最大的英语语言测试活动,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在它走过的二十多年的历程中,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该项考试及改革的政策。回顾政策过程,我们可以看见一条清晰的线索:开始—发展—反泄密—改革。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我国最大的英语语言测试活动,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在它走过的二十多年的历程中,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该项考试及改革的重要政策。作为该项考试政策的最主要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共有三个,分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大学英语课程标准》(2004)。它们分别决定了不同时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政策的基本走向,因此笔者将该项考试政策的过程归为三个主要阶段。

一、大学英语考试开启阶段的政策主要内容(1985—1999)

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自1986年末开始筹备,正式在全国各高校试行是在1987年9月,而关于此项考试的文件最早在1985年,1985年2月9日教育部发出(85)教高一字004号文件《关于印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的通知》,文件中提到,《大纲》确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反映了当前国家对高等专业人才外语方面的要求,是我部今后检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依据。鉴于各校在新生入学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别,《大纲》规定重点院校一般应达到基础阶段四级的教学要求,非重点院校应达到的级别由各校自定。教育部将从1987年秋开始,对结束四、六级学习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测试。以后毕业生记分册上应同时注明学生在英语基础阶段所达到的级别,以及专业阅读阶段的成绩,供用人单位参考。这是四、六级考试第一次出现文件中,它并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在教学大纲中,作为大纲的测试部分出现的。它是大纲的一部分,大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它的性质和目的。

大纲及文件下发后,大学开始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受到高度重视,地位得到了高度提升。1993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正式成立,考试委员会由全国重点大学的有关教授和专家组成,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1993年前名为“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设计组”。考试委员会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为了适应我国幅员广大的情况,在考试委员会下成立了三个考试中心,分别设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这期间发表的有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论文主要是对教学和考试的技术性分析,怎样配合大纲进行教学,怎样提高考试成绩等。如怎样进行四、六级考试的写作训练,怎样提高学生的四六级词汇学习,等等。

1994年后,一些学者认识到四、六级考试的对教学的影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讨了四、六级考试的一些负面效应,1996年5月2日,原国家教委发了《关于印发大学英语专业阅读阶段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高教司1996第56号14文件),该文件强调,为了全面贯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必须加强专业阅读阶段教学,使学生在修完基础阶段后,英语学习不断线。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文件的背后的问题之一是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占据了较大的空间。

二、大学英语考试发展阶段的政策主要内容(1999—2004)

随着国际交流与日俱增,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本人对听说等产出技能的需要都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调整教育教学目标以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听、说、写、译的比重。针对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变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了相应调整:采用新题型、采用平均级点分报告成绩、设作文最低分。

1999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1999第53号文件,在部分院校开展了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试点工作,同年11月扩大到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四城市所有的高校,并于2000年扩大到全国19个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高校,2001年扩大到全国直辖市和所有省会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高校。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这一次改革在测试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探索,以体现加大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核,翻译、复合式听写和简答题、设作文最低分、对测试内容的各部分进行答题时间限制等措施应该说更能有效测量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实施口语考试是新进步,它必将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朝着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1年4月6日《关于印发〈第八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总主考会议纪要〉的通知的文件》,附了《第八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总主考会议纪要》。《纪要》指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取得的成绩,是“功不可没,有目共睹”,指出四、六级考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境外的影响也日益扩大;香港中文大学、英国霍尔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等都已正式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中国大陆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英语水平成绩证明;并指出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与国际接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

2001年9月4日教高司函[2001]148号文件《关于印发〈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中提到配合考委会进一步改革、完善四、六级考试,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外语实用能力的提高。

2003年12月29日,教育部了教高厅[2003]10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9月20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题失密事件的通报》,文件将2003年9月20日四级考试试题失密事件的经过和处理情况进行通报,并提出要加强考务工作,充分认识考试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2003年12月30日,教育部发了部委号教电[2003]507号电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购买试题答案事件进行调查的通知》,电文中提到2003年浙江工业大学发现有考生购买试题答案进行作弊。考前试题可能失密,并要求各地区和考试进行逐级排查,并提出各地区、各考点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管理,对再次出现类似事件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领导责任。

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发了鄂教办[2004]4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9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题失密事件的通报〉的通知》,《通知》提出一系列要求,要各校结合各自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

2004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

可以说,2003年和2004年的工作重点在处理和防止试题泄密上。

三、大学英语考试开启阶段的政策主要内容(2005以后)

2005年3月18日,教育部了教高厅[2005]1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的通知》,在其发出前,教育部专门召开了新闻会。因为一个教学考试而召开新闻会,这在以前是很少有的。文件指出:近期内四、六级考试将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改革计分体制和成绩报导方式。自2005年6月考试(试点)起,四、六级考试成绩将采用满分为710分的计分体制,不设及格线;成绩报导方式由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即考后向每位考生发放成绩报告单,报导内容包括总分、单项分等。为使学校理解考试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考试测量的结果,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向学校提供四、六级考试分数的解释。这是四、六级考试改革中第一次开始对成绩报导方式进行改革,明显淡化了考试合格证书的作用。文件的附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以下简称为《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目标总的来看有两个,一是要通过改革,引导师生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更合理地使用四、六级考试,使考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二是要准确地测量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体现改革开放对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需求。

根据《改革方案》的安排,2007年1月全面开始实施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7年6月开始实施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另外,为了加强管理,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从2005年4月份开始,考试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教育部的考试中心共同来管理。具体的分工是这样的,高等教育司负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发展的方向,聘请大学四、六级的委员会的委员,指导他们做好四、六级的业务工作。教育部的考试中心是具体负责包括考试的组织与实施,考风、考纪建设,以及负责安全保密的考务工作。

综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政策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见一条清晰的线索:开始—发展—反泄密—改革。

参考文献

篇9

1、根据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围绕核心目标,讨论初步提出数学

课程改革的方案按照“重实用、轻理论”的原则,结合多年的数学实际教学经验。首先,明确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然后,根据教学新思路,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目标,初步提出数学课程改革新方案。

2、对各专业进行调研,明确各专业所需要的数学具体需要

通过调研,了解我校各专业的基本情况及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要。围绕实用性,够用性对教学改革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补充。

3、确定各专业公共需要的模块

根据我校各专业对数学教学的需要,先将各专业公共需要的模块制定下来。通过调研,数学教学中函数模块、三角函数模块、解析几何模块是各专业都需要运用的知识。先由个人负责选材编写模块内容,然后再汇总研究,进行补充和删减内容。

4、根据专业需要,制定针对不同专业的数学教学

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专业知识相关,需要与各专业教师协作。首先有各专业选取本专业的数学知识模块,然手结合专业实际问题,设计编排,尽可能的科学合理地把专业相关的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中去。这样既确保为专业服务性,又合理有效的增强数学教学的实用性。而且进一步促进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

二、数学课程改革的效果和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1、中职生生源的复杂性,出现了知识面断层

中职生生源复杂,学生数学知识基础也参差不齐,存在知识断层问题,决定先从集合的概念开始学起,集合这章内容较为简单易学,从而弥补学生知识断层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对接下来的函数模块、不等式模块等数学知识做好铺垫。

2、数学课程改革教材的汇编

数学课程改革教材的汇编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公共数学,将各专业共同涉及的数学知识汇编成第一年数学的教学内容。我校公共数学知识包括函数、三角函数和解析几何这三大模块。第二部分称为专业篇数学,根据各专业的需要,补充和提高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课的学习。

3、数学课程改革教材的教学

篇10

关键词:赛考结合 外科手术学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27-01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重视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但是考试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现行学校一成不变的考试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瓶颈”之一,使得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难以达到应有的目标。经常表现在如下几方面: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单一的考试方式,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落后的考试管理,难以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在依据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达到考核的既定目的,关键是命题。可依据章节教学课时,来确定各个知识点所占比例,可增加综合性试题,选择灵活的考试题型搭配。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进行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考察重点。为此,我们在深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同时,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努力探索考试形式改革的策略和途径,研究适合高等医学院校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力争综合、全面、公正、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为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适合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

传统的临床考核以理论知识为主,以笔试为主,学生为了获得较好的成绩,常常不重视实习,其结果是缺乏实践的能力,只注重临床理论的框架,从而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向背道而驰。考试是教育向前发展的各项重要环节之一,是实现教育价值的主要工具和检测成果的主要手段,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考试的目的、方法、内容来指导,其结果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和学生的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所以要改进考试方法是当务之急。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体现实践性、客观性,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临床能力评估系统,以引导学生注重综合素质和临床能力的提高。依据“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内科学临床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办法”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充分研究和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临床能力评估方法,吸收了“临床综合考试法”和“客观结构临床考试法”的优点,初步制定了一种适合现实情况的评估临床能力的医学生赛考结合的考试新模式。

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记忆性知识方面的考题应在高校课程考试逐渐减少,增加一定量能力测试和复合型知识的考题,把更大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并鼓励他们自由发挥。

本考试改革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外科手术学考试中,打破原有其固定单一模式,取消或减少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改为临床技能竞赛模式,根据竞赛结果评分,最终归入总成绩,达到从根本上转变同学们对平时成绩的依赖及轻松过关的侥幸心理。将外科手术学的各核心理论及操作转变为各个竞赛单元,同学们在预先未明确比赛项目情况下,有限的时间内,紧张的气氛中,激烈的竞争环境里完成操作。

该考试方法成功实施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同学们以临床操作为主的综合素质,包括临场应变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全面的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使得参赛人员能初步确切感受到一名优秀的临床外科医生应具备的扎实的基本功及深厚的理论知识。

该考试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难点有两方面:(1)如何引导参赛人员在特定的场景下充分发挥平时学习中所掌握的内容,以及与他人的竞争中激发更大的潜能;(2)如何做到客观公正的评分。

实施方案、具体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1)将原有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计30分,改变其固定单一模式(如考勤10分、作业10分、操作考核10分),改为临床技能竞赛模式,根据竞赛结果评分,最终归入总成绩;(2)效仿国家临床执业医师多站式考核流程,将外科手术学的各核心理论及操作(如外科打结技术、洗手穿衣戴手套、消毒铺单、缝合术、清创术、剖腹探查术等)转变为各个竞赛单元;(3)以班组为单位,通过抽签等方式,明确项目后,在同学们之间展开广泛竞赛;(4)建立比赛评估考核体系:如邀请学校院系专家督导团的老师们作为评委,以考试大纲为准则,根据参赛人员赛前报告、比赛中情况及记录、赛后心得体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分,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5)项目进行后,发放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问卷调查,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反馈,及时改进,确保项目成功完成;(6)本项目完成后,以上一年教学为对照组,分析总结成文,申报教学成果。

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操作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2)进一步强化了外科手术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3)强化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将被动学习转化为自觉研究、模拟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项目实施范围适用于临床医学本科及七年制和八年制专业,受益学生为我教研室教学学生。本项目完成后将1~2篇,逐级申报院、校、省级教学成果,并逐步加以推广。

本考试改革方案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1)率先以国家执业医师临床技能考核内容为导向,改革手术学考核方式与模式;(2)符合目前提倡的学生早接触临床的教学方针;(3)减少了记忆性题目,增加综合能力分析题;(4)有利于培养目前学生最缺乏,但也是最重要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5)有利于学生加强外科手术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6)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了学生的能动性,为同学们今后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希望在深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考试改革的途径和策略,建立一个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实践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的临床能力评估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