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管理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管理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管理现状

篇1

关键词:商业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指标

商业企业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都取决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成功。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财务管理在商业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资金的管理与分配工作都与财务管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资金进、销、调、存等环节都由财务部门实时管控。因此,商业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中的内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预算管理工作,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一、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融资困境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出台了一系列商业企业融资扶持政策,但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企业数量居多,注册资本较低,用于贷款抵押的不动产甚少,即使在国家扶持的大环境下也很难实现融资需求,融资难逐渐成为了我国商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碍。

(二)未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很多商业企业为了实现经营利润,不惜在短期内进行企业转型,忽略国家调控政策,从而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未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虽然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基本条件是创造利润,但这种不考虑长远发展而随意转型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结合自身情况与国家政策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发展目标开展日常运营及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对于商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商业企业中全面加强商业管理,无论是对商业企业自身发展还是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是我国财政信用体系建立的根本

财政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计划对资金进行配置以及监督的组织系统,由国家财政、银行贷款以及企业财务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国家财政是国家政府依照经济建设与管理的需求,利用行政权力以及预算管理等方式强制性整合并配置社会资金的行为,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是决定我国资金配置方式的主要方针,同时也是主导财政信用体系的环节。银行信贷是政府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以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对社会资金进行重新组合与分配,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且适用范围相对广泛,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关键调节手段。企业财务是财政信用体系运行的根本,首先我国财政资金大部分都来源于企业所创收的利益,国家财政配置资金通常使用在我国经济建设当中,包括对扶持企业发展。其次,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存款是银行发放信贷的来源之一,银行的信用贷款资金又主要是面向企业发放的。

(二)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综合性管理

商业企业的经营过程主要是通过商品购销的形式来实现的。企业要想实现有效的经营效果,就必须做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储存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这些管理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在这些体系当中,财务管理并不是对某一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管理,而是通过货币的方式,并利用自己配置、全面体现、决策参与等职能,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与协调,确保商业企业的经营目标顺利达成。

三、如何创新现有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一)建立财务管理计划

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是建立财务管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财务管理工作,这不仅是政府对商品流通计划的要求,同时也是组织实现计划经营并达成预期效益的手段。商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计划由财务指标与落实举措两个部分构成。财务指标又由各种经营收支及利润指标组成,它是企业企业开展一切财务活动的最终目的。落实措施是在财务指标以及企业经营条件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需重点实施的各种方案和计划。财务管理计划建立之后,需要进一步对计划中包含的各项指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甚至每一位员工身上,建立企业员工责任制,将分解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依据。

(二)落实财务控制工作

财务计划的落实仅仅是计划期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端。商业企业为了能够确保财务管理计划的有效达成,必须利用控制手段及方法对日常财务管理活动进行控制,这一活动又被称为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在商业企业中实施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不仅是财务管理计划的延续,同时也是商业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财务控制系统的建立,能够充分确保财务管理计划指标的达成,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评价分析企业财务计划达成情况

企业财务情况的评价与分析是商业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商业企业必须针对财务活动的运行情况、经济效益的获取情况等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企业经营方式创新以及企业发展的导向。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定期检查及随机抽查两种方式对财务计划的达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这是企业财务日常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财务考核工作是指通过相关财务指标对财务计划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例如财务指标实际达成值与计划值的对比、与企业上一季度或上一年度指标的对比、与同类企业指标的对比等。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实体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将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盈亏自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实体经济形态,而财务管理在商业企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将会日益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伯凯.经济下行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2

[2]夏璐.关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探究[J].知识经济,2012

篇2

关键词:林业院校 工商管理专业 就业

充分就业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大学生就业日趋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人社部统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将成为城市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军,就业的总量压力依旧很大[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是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之一,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前十位的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排名第六位[2]。作为全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之一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国内研究现状

自1996-1998年有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学术研究基本上很少。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从整体上来说,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并不高,社会对大学生还有很大的吸纳空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不是很严峻。2000年以后开始有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升温。主要围绕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就业政策的扶持来进行。

在就业服务体系研究方面,国内最早文献是1993年发表在《南方经济》第四期的《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问题》,文章主要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和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使它更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表了一些看法。而最早研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文献是2001年刘和忠的《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3]从2005年开始出现有关“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硕士论文形式的研究文献 [4][5]。

在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问题和影响。张秋莹从政策设计和执行方面谈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的原因[6]。杨伟国基于“就业政策矩阵模型”,从就业政策发挥的功能的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促进就业政策的三大支柱:战略性就业政策、市场性就业政策和保护性就业政策[7]。杨歌舞认为在政府就业政策影响上,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和就业能力。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均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8]。刘克鹏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如政策规划缺乏统一性,可行性不强、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9]。陈海林从公共政策供给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政策。张凌云认为需要在规范各行动者的行为和加强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性上进行制度创新[10]。徐燕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短期性和有限性,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并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就业信息体系方面构建了长效机制[11]。

现阶段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文献大多基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从学生层面、高校类别、具体专业等研究视角的成果鲜有。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林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

二、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西林)工商管理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属于二本招生。在林业院校大背景下,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以下对2009-2012年该校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西林2009-2012年向社会输送了262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四年该专业毕业生人数出现了下降趋势,2012年有小幅增加。

图1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从上图可以看出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的一个变动趋势,年终就业率呈现出先下降后逐年上升的趋势,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在2010年为近四年最低。这主要是由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大环境因素导致。

为便于分析林业院校就业现状,本文选择云南大学(一本院校)及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三本院校)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1.初次就业率处于云南省中间水平

图2 西林、云大、师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对比

注:此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处

从整体情况看,西林工商管理专业近四年的初次就业基本处于中间水平,稳中有升,而一本院校的该专业初次就业率有下降趋势,三本院校则稳步上升。

2.以云南为主要就业区域

经整理近四年的年终就业统计数据,按生源地情况(省内外)分别统计了就业地区,得到如下数据。

表1 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

从上表数据看,整体而言,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四年来74.78%的毕业生在云南就业,超过云南籍生源的占比约10个百分点。进一步结合生源地情况分析,云南籍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人数非常少,四年仅有10人离开云南就业。而省外生源四年共有35人留在云南就业,由于云南经济不够发达就业岗位有限,外省学生挤占了云南就业市场,导致就业压力加剧。

3.以大中城市为主要就业地

图3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毕业生就业地

根据09-12年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汇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是大中城市。总体比例在70%以上,但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中小城市的就业人数逐年呈现增长,说明大学生就业开始趋于理性。

4. 以私企为主的就业结构

由下图可以看出,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09-11年人数比例均在一半以上,11年达到最高值62.5%。12年呈现大幅下降。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就业方向开始分散,就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图4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以私企为主的人数比例

5.自主创业及考研人数较少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掀起了我国第四次自创创业的。近四年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极少。平均每年1人创业成功。

该专业考研升学比例也较低,09年3人,2010-2012年都为2人。

三、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为探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就业期望、就业管理等问题在该专业应届毕业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问卷,有效回收48份,问卷整理出如下存在问题。

1.学生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主动性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就业信息很了解的仅4 %;41.6%的毕业生对就业信息了解;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就业信息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淡薄,甚至出现“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学校对就业信息的频繁性与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麻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2.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但现实经济社会中,企业的财务岗人员需要财会专业毕业生;人力资源岗位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行政管理需公共事业管理或文秘等专业毕业生,因此,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市场营销岗位寻求就业。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在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尚有47.6%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3.学生就业期望值高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很多,如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等。由网上薪酬数据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2011年的平均起薪点是2900元左右。云南等二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薪资状况,刚进入企业的薪资一般在1500-2000元[13]。而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见下图),73.8%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2000-3000元。被调查人群中超过半数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偏高,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愿性失业,或者产生更多的摩擦失业。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该校在就业工作中采取措施,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设立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西南林业大学就业创业实训基地、赢在协诚大学生创业文化交流中心、昆明创业青年俱乐部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全面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毕业生们对学校的就业指导看法不一。9.6%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重要作用。65.4%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有一定作用。21.3%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太大作用。3.7%的同学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作用说不清楚。从这个数据显示结果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部分同学仍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存在一些看法。由此看来,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四、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的社会形势、专业特点,林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构建国家、学校、社会全方位的就业扶持体系的前提下,林业高等学校应该从教学培养目标、人才定位方面寻求自己的特色,并从以上基于学生视角的就业调查中得到启示,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1.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大多是在高年级中进行,但就业理念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抓起,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就应该具有就业引导的意识,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分析专业出路,了解职业空间,另一方面将职业指导渗透入各门专业课程中,任课老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做好职业规划指导。

2.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

目前许多高校都是通过网络、飞信或qq进行就业需求信息的,而如前分析,目前的现状是学校信息密集而学生视而不见,信息越密集,学生越过滤各种有用信息,因此,应该加大学生对就业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教育,变被动接纳信息为主动寻求信息。当然,意识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应渗透到各项学习和生活当中。

3.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选拔与培养相互渗透

用人单位如果仅通过面试和简历选拔人才,可能导致对招聘人才的不满意,从而导致学生暂时性失业,而学生仅通过招聘宣讲了解企业,也可能导致后期人才流动的普遍性,继而产生较多的摩擦失业。因此,如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企业尽早引入学校,通过实践活动、竞赛活动、论文指导、奖学金设立等多种形式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邀请用人单位进行求职前的模拟面试,既可以使企业做到早选苗、早培养,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可度,提高初次就业的比例,更减少后期的摩擦失业。

4.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就业过程是从职业理想走向社会现实的转变过程,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生难免出现患得患失、急躁焦虑、自卑自弃等异常的求职心理,从而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制定一个相对明确、合理的求职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郗杰英.当代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研究报告[D].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

[2]陈光金、李伟.2010年学生就业蓝皮书麦可思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刘和忠.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1,28(5):42-45

[4]吴薇.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邬红波.宁波、香港地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张秋莹.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原因及对策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4(4):43-46

[7]杨伟国.中国就业促进政策的三大支柱[J]新视野,2008,(2):18-20

[8]杨歌舞.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9]刘克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向导,2012,(8):78,121

[10]陈海林.公共政策供给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J].决策与信息.2012下,(7):28-29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现状 对策

一、风险及风险管理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活动的复杂,每个人及各类组织每天都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风险。但是风险到底是什么,国内外的学术界都有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风险是机会,也有的认为风险是损失,更有一部分人认为风险既是机会又是损失。根据风险的客观性、普遍性、损失性和可变性的特征,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主观角度看,风险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在哪发生?后果有多严重等,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二是从客观角度看,风险又是指各种经营活动中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可以用概率表示,它介于0-1之间。概率为0则不会发生风险,概率为1则必定会发生风险。

从商业活动层面上,风险可以分为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行业风险是指某一特定行业中与生产经营有关的风险,它受到生命周期、行业波动周期以及行业集中程度的等因素的影响。经营风险可以理解为由于采取不当的战略、资源不足,或者是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发生变化而不能实现经营目标的风险。比如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政治风险、流动性风险、环境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涉及企业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调险偏好和战略、加强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降低、消除、转移、保留)、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和跨企业的风险及抓住机遇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是以承担风险、管理风险来盈利的。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的体系。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限制了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方面的作用,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首先,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风险管理存在差距。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很多企业的融资都是间接的。因此,银行的运作空间比较狭小。而且,我国银行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风险是一触即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过分追求经营的规模,看重短期目标,把风险控制看成是业务员创造利润的碍脚石。

其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构架还不完善。我国很多商业没有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各银行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也不能尽其所能,风险管理系统仅在某个业务部门有所表现,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它是零散的,缺乏统一管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程序,首先是要风险识别,然后是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应对计划,最后是对监察风险。但是在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中却不是这样操作的。以信贷为例,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信贷部经理首先会调查客户,收集客户的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审查。信贷经理认可后,收集的资料会送到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评估和控制风险,并将研究后的资料返还给信贷部,由信贷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这里只有审查和审批两个环节,从风险管理的程序看,只有识别风险和评定风险两个步骤,它没有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也没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监察。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评估风险、量化风险的技术还比较落后、简单。风险被识别后,接着就是要量化风险,以便制定应对风险的计划。我国商业银行量化风险的技术还停留在风险量化的最初阶段,而关键的一些参数和计量模型,因为成本、技术等原因,还没有被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还是制度与资金计划层面的,比如资产负债指标、头寸管理等。

第四,缺乏风险对冲的工具。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可以促进金融的创新。但是,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证券市场目前还不成熟,它们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向现代化迈进的脚步。

第五,我国的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管理的文化。风险是企业战略中不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中是风险管理重要方面之一。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能否把风险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是否能进行成功的风险管理。如果银行的员工都没有意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这种疲软的风险文化会像管理风险妥协,而这也许是致命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风险的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正在有序深入推进,利率、汇率和股市也在加速市场化。面对着市场化的风险,对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在提高。随着我国金融业内部行业结构的整合,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集银行、保险、信托和证券业务于一身的集团式金融机构。在我国当前体制下,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商业银行更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为自己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完善商业银行的管理结构。商业银行应制定政策,准确清晰描述董事会、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责任。包括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监察的等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董事会每年至少要审查一次银行对该政策的执行情况,要确定银行对待风险的态度、方法和可接受的水平。

第二,学习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知识和风险管理技术。自上世纪末以来,现代金融理论知识不管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被开发。伴随着也产生了大量的风险管理技术,从而提高了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行。因此,我们要“弃之糟粕,取之精华”,有选择地学习并进行改进,从而适合我国的国情,而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

第三,加强主要风险管理。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应该紧随国家产业政策的改变而改变,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防范信贷风险。加强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资金是银行的血液。商业银行不仅要提高银行的日常存贷资金的管理,同时还要合理投资,将流动性风险和效益有机结合。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最大风险之一,也是最容易被控制的风险。各商业银行应该设立严格的流程、程序和政策,减少内部错误或者是欺诈;加强员工的培训,评价银行所使用的系统。

第四,创建风险管理文化。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管理层之间,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有助于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协助,从而银行实现的发展目标。

四、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利在长远,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少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透视[J].经济论坛,2006,(7).

篇4

关键词:商业伦理;企业;现状;建议

一.商业伦理概论

(一)商业伦理的含义

按照伦理的解释,理解商业伦理的含义就比较容易了,“商业伦理是指任何商业团体或机构以合法手段从事相应活动时,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与准则”但是由于个人对事物的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好与坏、应该与不应该等的价值判断与伦理认知存在差别,因此,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普遍公认的一致定义。在西方商业伦理可以直观地被理解为企业在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规范与准则,即企业在处理内外部关系时所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

而时至今日,社会上关于建设好商业伦理体系的观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政府监管和审批方面入手,二是媒体和舆论监督方面入手,三是在企业产品营销方面入手。在企业产品营销方面入手,是魏涛先生的观点。最容易和企业达成共识、最顺应市场规律以及最容易实现的,是在企业的营销行为中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建构好商业道德。

(二)商业伦理与企业

1.企业内部的伦理关系

企业的内部关系分为内部治理机构关系和内部管理关系,其中公司治理机构是企业成立的前提,是企业存在的基础,所以它是企业内部关系的基础.企业的治理机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组成。出资人入股,组成股东大会,它的前提必须是法制社会和信誉社会,否则人们绝对不会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投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伦理关系,即社会伦财产究竟是巧取豪夺,还是保护其产权扶植其成长。所以,现代公司机构产生的逻辑前提,必须是产权清晰的法制社会。股东们选举出董事会,由董事会作为法人代表来管理整个企业;在整个公司治理机构运作过程中,投资者的私人资本完成了三种形态的转换,即私人资本变成社会资本;自然人资本变成法人资本;物质资本变成智能资本,从而汇聚整个社会资本。显然,在所有这些关系中,都涉及到相互关系处理中的利益配置问题,因此也都存在伦理关系。

2.企业外部的伦理关系

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细胞,必定要和社会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发生联系.从物流角度讲,企业和供应商发生联系,引进设备和原材料;又同消费者、同市场发生联系,因为企业生产目的在于满足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另为它又必须同科研机构发生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取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科研成果,从而不断强化企业吸纳新技术,向市场不断推出新产品,获取更大的利益。同时,企业又必须同各种管理部门发生联系,即同政府及其所属的各种管理部门发生联系,因为企业的运作必然受政府及所属各级管理机构和部门宏观调控经济的影响。企业还要同法律、金融机构发生联系。

二.国内商业伦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较晚,市场运作还不很规范,问题不断出现,这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一)不注重企业经营伦理文化建设

近年来,在对待企业经营伦理化建设问题上,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态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一些知名大企业已开始注重企业伦理文化建设,而其他多数企业对商业伦理文化建设仍然重视不够。例如海尔集团,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经过20年的稳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具有价值品牌第一名,品牌价值高达616亿元。海尔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功,就是源于海尔的企业伦理文化和海尔精神。然而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一些企业还没有跳出传统体制、传统文化思维理,其评价准绳是权力部门对私人定势,以人情关系取代契约关系,不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是搞不正当的竞争等现象还依然严重,甚至有的企业还弄虚作假、赖帐、毁约、失信于民,结果使企业的信用大大降低,甚至导致破产。比如这南京冠生园事件就是其中较经典的例子。促使企业的商业声誉顿时一落千丈,最后不只月饼失去了销路,而且其他产品都变得无人问津,最后不得不宣告破产南京冠生园事件虽然有管理上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本身缺失了起码的伦理道德,缺失诚信,其结果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自身也难逃破产的厄运。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

对于企业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任何企业面临的第一要务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至于其他社会责任并不重要。有的认为,只要所有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就能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正是在后一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明显不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指出,中国最具规模的300家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平均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只有19.7,而且当中26家公司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只得零分,甚至是负分。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汉林在会上就以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为例说,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漠视自己对社会、消费者责任的扭曲经济行为,已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他也针对仿冒品屡禁不止的现象说:“如果有一天我们销往国外的产品从‘中国制造’都一一变成了‘中国仿造’,并逐渐形成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的一种共识和印象,一种对中国产品整体质量的信任危机,那么受影响和打击的就不仅仅是一些相关的中国企业,而是整个中国市场、中国的经济,包括整个中国的国家形象。”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三.加强我国企业商业伦理建设

(一)制定并执行企业伦理守则

伦理守则所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员工、顾客、股东、政府、社区、社会大众等的责任关系,它同时包含公司的经营理念与道德理想,如同一般人的座右铭,多少可以反映公司的文化与行为、生存的基本意义和行为的基本方向。企业信奉的伦理守则应贯彻到经营决策的制定以及重要的企业行为中。在建立伦理法则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奖励、审核以及控制系统加以强化,并对破坏伦理规范的行为予以惩罚,公司必须让大家都明白,组织里决不容许违反伦理的行为。伦理法规要想更具效 力,必须把组织里经理、员工的思想和政策信仰予以具体化。威塞里尔协会是一家小型为汽车行业提供电子部件的私人供应商,它拥有一本“质量担保手册”,是思想方针、行为指导、技术手册和企业简介的一个统一体,记录了公司对于正直人格的承诺和关于正确行为的指导原则。同时教育员工在制定决策时,既要考虑公司和个人的利益,也要考虑供应商、客户以及社会的需求,尊重他人是公司业务程序的标准。自步入业界以来,威塞里尔的销售收入不断增长,在一个发展缓慢的行业里创造了奇迹。

(二)设定伦理目标

企业伦理目标强调企业行为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必须具有伦理价值。企业在追求经济目标的时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将获利作为衡量行为价值的惟一尺度,于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现实生活中是有发生,这说明企业的经济目标需要伦理目标的调节和制约。

(三)加强员工企业伦理教育

现在不少国外的大企业,在员工的教育训练课程中,邀请诗人、哲学家为员工上课,目的就是希望员工能对身边的人与物有更高的敏感度,帮助员工在道德思想和行为中注入强大个人意志,防止破坏性的道德沦丧;激励员工士气,同时也可提升个人的品质,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敬业精神,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因此,企业应加强员工有关企业伦理教育,注重培养反应企业价值观的态度观念、思考方式等,让员工深刻了解到企业更高一层的使命。建立一个支持各种道德行为的环境,并在员工中灌输一种共同承担的责任感,让员工体会到遵守伦理是企业积极生活的一面,而不是权威强加于的限制条件。领导要敢于承诺,敢于为自己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而采取行动,同时当道德义务存在冲突时,敢于以身作则。

目前,中国企业处于公平开放的国际化竞争中,这更要求企业以诚信为本,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将企业伦理作为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组织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伦理监督机制,肩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共创人间净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 现状 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工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强企业工商管理的职能,不仅能够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同时也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及基本职能

企业工商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长效生存和发展的一门企业领导层的必修课,同时也包含着企业文化、形象营造和维护等软性建设,帮扶企业改进措施,从而促进企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企业工商管理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日常工作、财务会议、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市场营销等等各方面都可以提升企业工作效率,降低资源的浪费,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企业工商管理主要有三个职能,首先,是负责对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的条件及程序、名称、经营资格、出资方式、投资比例等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审核,确定市场主体准入资格;其次,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如商标、商品、广告等是否合理,是否涉及到侵权,对不正当竞争以及违章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再次,积极培育优良的市场主体,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工商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机协作,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市场体系。

二、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一)企业工商管理目标不明确

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只追求利益最大化,向着“零库存”、“即时生产”方向大迈进,然而这种并不是长效的运行机制,或许可以为企业带来短期的高收益,但是不能让企业长足发展。近年来,实体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大多企业苦不堪言,他们把责任都推向网络经济的冲击。然而,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企业管理目标不明确所致,暂时的高收益已经蒙蔽了企I管理者的双眼,抛开市场、盲目生产,导致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引起资金链断裂,从而面临破产,这无疑也给企业领导者敲响警钟。

(二)企业各部门无法有效衔接,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多数企业都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素质不高等问题。企业没有明确的责权制度和奖惩制度,导致企业各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常因分工不明,责权不清,奖惩缺失,工作互相推诿,懒散怠慢,常常出现工作信息壁垒或是信息滞后,各部门之间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从而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例如,市场调查部门未能及时进行市场调查或是没能及时将市场信息反馈给生产和销售部门,导致生产部门盲目生产,造成库存积压,销售部门也不能根据消费者需求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这就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长此以往,企业不得不走到破产的边缘。

(三)企业管理与外界环境严重脱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追求已经成为当下消费者的主要消费观念,传统的低廉商品常因为质量或是服务问题而被人们摒弃。地域经济、城市经济和国家经济之间的界限逐步消失,人们能够便利的花费更多金钱享受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然而,我们的企业由于对当前市场环境缺乏准确的判断,与外界环境发展严重脱节,仍以传统的经营模式不断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试图以低廉的价格吸引顾客,却遭来客户的白眼。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

(一)企业目标定位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

目前,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发展已经不断接轨,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应在主体思想上发生质的变化。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才是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将企业生产与国家、社会利益发展相结合,在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经济形式,本着对社会负责、对百姓负责的观念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促使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二)责权分明,确保企业长效运行

制定权责利三者分明的企业管理制度,明确激励与惩处,使企业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奖惩明确。对于各部门之间应建立权责明确、任务清晰的管理制度,使各部门能够更加高效工作,杜绝分工不明、工作互相推诿,遇事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出现。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不损害社会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保证企业既得利益的同时,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最大限度的进行人性化管理,让企业员工感受到人文关怀,这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同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多的无形价值。

(三)与世界经济接轨,打造客户满意的新型企业

企业的产品规划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应与世界大环境接轨,打破地域性市场、城市及国家市场的贸易壁垒,无论在产品设计还是市场定位上都向经济全球化靠拢,打造资本运营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企业技术、市场销售、客户管理、税收管理、财务管理等全面国际化的新型企业。企业不再是依靠裁员或减少员工薪酬、降低产品或服务质量等来赢得发展,而是向学习型企业迈进。企业以更开放的理念及国际视野、意识来认识和提高企业管理与实践,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和员工的价值来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合理运用国际经济杠杆,在不断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更加灵活运用企业资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社会的认可度。

总之,中国企业的管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与国际企业仍有较大的差距。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无论是在人才的培养、制度建设、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是思想转变、资本运作、产品服务提升上都有待提高。只有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企业才能提升管理意识,快速实现企业有效转型,尽快与世界经济相接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现状

一、前言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产业中商业价值较大的部分,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商业性赛事已成为竞赛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商业性赛事的兴起,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活跃国内竞赛市场、加强竞赛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解决竞赛资金不足、满足人们欣赏高水平比赛的需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商业性赛事还处在一个兴起发展阶段,实践上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理论上的研究则更为不足,理论的滞后势必影响实践的发展,因此,要提高我国商业性赛事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的研究也在丰富体育经营管理学科理论、丰富课堂教学、指导社会体育管理专业方向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并为进一步进行体育经营管理理论研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网络、体育行政机关等信息渠道,查阅有关商业性赛事的论文、期刊、政策法规文件以及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市场经济理论、相关体育法律、法规及管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为论证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进度按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提供的2003-2005年度商业性赛事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赛事活动,进行了调研。

3、专家访谈法。对有关政府部门行政决策人员、比赛的经营管理者及专家学者进行了走访、座谈听取意见。

三、结果与分析

1、商业性赛事概念界定

商业性赛事即赛事举办者以赢利为目的,同时满足社会体育竞技观赏需求而举办的比赛。如各种职业联赛、各种商业比赛、大奖赛、巡回赛等。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体育比赛首开先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市场及市场化的管理运作方式。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及分类

(1)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商业性赛事也是竞赛表演,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以比赛为形式,以提高竞技成绩、培养选拔人才或者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社会体育文化需求,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业性赛事与其他产品一样,也有价值,从生产的角度看,商业性赛事就是组织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运动员及教练员在台前幕后洒下无数汗水,多方劳动的结晶。使用价值是产品的核心,赛事产品的使用价值首先体现在他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上,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使观众得到娱乐、刺激和文化享受。其次,商业性赛事还能对社会组织和企业起到宣传作用,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其他活动所无法具备的特殊价值。正是赛事产品独有的使用价值,不但为商业性赛事的市场运作营造了生存发展空间,还使体育组织通过对体育资源的有偿转让,实现了组织比赛和培养运动员的价值补偿。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分类。要分析商业性赛事产品的经济特性,必须明确商业性赛事向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在现阶段,商业性赛事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指无形资产形态的产品组合,这种组合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和衍生产品。①核心产品。就是运动竞赛和竞技表演的服务过程,是通过运动员的赛场表现、运动员、运动会的名气、运动比赛的结果、运动竞赛的赛场氛围等表现出来的。

②衍生产品。是指在商业性赛事生产过程中,依托核心产品再生的新产品,也就是利用核心产品的特点、价值和意义等满足市场需求,将这些特性商业化,从而派生的一种无形产品。如商业性赛事的冠名权、冠杯权;会徽、吉祥物等标志特许使用权;电视转播权;场地广告牌使用许可权等。核心产品可以独立存在,而衍生产品必须依附于核心产品,离开了核心产品,衍生产品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被提供的可能。 转贴于

3、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1)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从市场经济角度讲,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是一个商品交换的过程。运动会组织者是商品生产者,通过组织运动员进行高水平竞技体育表演为公众提供一种具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服务产品。同时,商业性赛事的筹备和举办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必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商业性赛事拥有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极高的商业媒介价值。实现商业性赛事的商业媒介价值的主要渠道包括:门票;出售比赛电视转播权;征收赛场内外各种形式的广告费;征收赛场界定区域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租让费和由于赛事而增加利润的专利费;出售比赛冠名权;比赛指定器材、用品的特许费;各种保险的利润分成;发行体育彩票;发行具有捐资面值的纪念邮票和纪念币;征收印有运动会名称、会徽、吉祥物、标志商品的专利费;接受财团、企业、个人的捐赠与赞助等等。

因此,所谓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其本质就是赛事组织者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对赛事的各种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进行营销活动,使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商业媒介价值等通过市场实现其商品价值的过程。

(2)商业性赛事市场化的基本特征。①以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为基础,以赛事的市场价值为判断标准。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与市场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是基础,它决定了商业性赛事的市场价值能否实现和实现程度的高低。同时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也会促使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换言之,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如何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不以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商业性赛事具有过程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使得每一场商业性赛事都是一个独特的“产品”,使人“常看常新”,即每一次比赛都是一个全新的“生产”过程,“生产者”必须尽可能全面开发利用其商业价值,以期收回成本并赢利。

③商业性赛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商业性赛事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即时性特点,商业性赛事的无形资产如赛事冠名权、广告权、电视转播权、各类标志的特许使用权等一般也都有特定的时限。这就要求商业性赛事的经营开发者必须及早对商业性赛事的开发进行策划和准备,最大限度地挖掘商业性赛事的商业价值。

④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商业性赛事的主要产品是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其价格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赛事组织者必须对商业性赛事自身的商业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实现商业性赛事商业价值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杜利军.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J].国外体育动态,1992.

[2] 蔡军,钟天朗,邵淑月,等.体育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 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邮政

一、中国邮政企业步入电子商务管理时代

1.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日益融合,以及Internet的普及应用,包括电子商务(EC)已成为越来越时髦的词语,电子商务已在、也将巨大地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电子商务将是未来21世纪社会贸易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全球电子商务网络的用户数以亿计, 据国内知名网络研究机构iResearch调查,至2005年底,中国B2B的交易量为6500亿元人民币。同年,作为电子商务的领先者的美国B2B交易量为26000亿美元。电子商务作为新的商业形式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可以预见,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中国邮政企业进入电子商务市场领域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同样也给邮政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和创造空间,根据万国邮联的统计,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发展,2005年全球普通包裹量显著增加,世界各国邮政投递的包裹达60亿件,平均日包裹量为1600万件。目前,82%的工业化国家及49%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网上邮政业务,43%的工业化国家及8%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网上付款。2006年11月22日,国家邮政局与网里巴巴集团在北京签署了电子商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产品协议,双方将在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方面达成全面、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就是全球邮政快速进入电子商务市场领域的一个缩影。

众所周知,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瓶颈在于物流配送这一环节,电子商务运营中的物流问题是制约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中国邮政具有遍布全国的实物投递网络、邮政储汇计算机网络、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这三网,具备了信息传递、物品运送和资金流通三大功能,三大网的有机结合是邮政企业发展邮政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中国邮政还进一步利用邮政企业的政策优势和服务品牌与信誉优势,开始拓展邮政的业务空间。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邮政提出了“中国电子邮政工程”,旨在实现邮政在线服务、全球互通、高效的电子邮政系统,在国内外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实现中国邮政在21世纪的腾飞,并为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国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目标

邮政企业通过实物投递网络、邮政储汇计算机网络、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三网合一”的综合优势开展电子商务管理,要为邮政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赢得更大的发展,其目标应该是:

1.客户能够通过传统邮政营业窗口、电话和互联网接人电子邮政服务体系,获得相关服务;

2.增加新的业务处理系统, 如混合邮件系统、邮购系统、电子银行系统、代收付系统等,扩大邮政的市场占有率,增加邮政经济效益;

3.建立安全的支付网关,为客户实现网上安全交易提供安全保障;

4.提高邮政金融绿卡网的业务综合能力,发展邮政金融以适应开展电子商务的要求;

5.通过与传统业务与现有的应用系统的结合,为客户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6.完善实物配送服务体系,提高物流配送效益,保障邮政和社会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

7.通过与现有的生产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连接,进一步加强邮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邮政系统内部的管理水平;

8.开展邮政网上商城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提高电子商务管理水平和邮政经营效益。

三、中国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状况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务运作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国邮政传统的业务发展模式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以避免导致了的邮政业务量的下降,为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中国邮政企业也进行了电子商务管理。

1.中国邮政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方式

(1)提供电子商务网络接入服务。中国邮政依托邮政综合计算机网,为其发展电子商务提供网络服务。邮政综合计算机网是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采用先进的邮政作业手段和业务处理模式,实现电子化支局与所在中心局、中心局与中心局、以及生产部门与相关各级管理部门的联网,形成全网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综合利用与共享,达到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讲求效益的目的。

(2)提供电子商务资金结算方式。目前资金结算是通过邮政储蓄汇兑这一重要方式实现,它是在全国1万多个储蓄网点实现全国联网的基础上,在中国邮政支付网关(money.省略)进一步实现网上支付。

(3)提供电子商务实物配送服务。实物配送是邮政的传统行业,有着直接面向数以亿计的用户投递网,是中国邮政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能为中国邮政发展电子商务提供更好的实物配送服务。

(4)建设邮政网站,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如中国邮政(chinapost.省略 )、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省略/Intro/index.htm)、中国邮政电子商务网(省略/epost/index.jsp)等,提供各类业务/产品信息、服务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等。

(5)开展网上邮政业务。如网上银行、网上邮市、网上商城、网上邮局、电话购物、电子汇兑、电子认证、电子邮票、电子商函、电话银行、报刊订阅等。

2.电子邮政

中国邮政根据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和国内邮政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以电子邮政为切入点,提升传统邮政业务,推进邮政信息化,塑造新的服务品牌。 电子邮政(E-POST)泛指通过采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广大邮政客户提供的新型邮政服务,它是中国邮政崭新的服务品牌,体现中国邮政致力于改革创新,为广大邮政客户提供更高质量服务的思想理念,是现有邮政服务业务的延伸与扩展。

电子邮政是一个涵盖面很广、具有鲜明邮政特色的概念。从宏观上看,它是邮政电子信息业务的总称,是中国邮政新型品牌;从具体内容来看,电子邮政的核心是开展邮政电子商务,但它有别与目前市场上炒作的电子商务概念:它是基于市场的需求,从市场要求和中国特点出发建设的具有中国邮政特色的电子商务;它既包含现实条件下初级的电子商务,也包含理想条件下完善的电子商务。“从初步到完善”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过程,电子邮政涵盖了发展的全过程和全部内容。

电子邮政系统主要由185邮政客户服务中心、网上银行以及提供后台支持的绿卡网络和邮政综合网等组成,见图1。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接入方式进行网上购物、缴费。为保障网上交易的安全,还有CA认证中心。整个邮政电子商务系统集中处理各种服务网点、电子化终端、185呼叫中心、183网站等接人信息、调用处理各种邮政业务数据,将邮政业务信息、金融信息、社会公用信息、用户信息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合了分散的资源,把各种相互隔离的服务和管理在服务中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基于三网的电子邮政总体结构

3.中国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涉及的业务范围

(1)网上商城:以电子化手段实现商品交易,如电子化的礼仪专送、报刊征订、邮资票品市场,书籍、音像、软件等商品销售业务以及为厂家代购代销、邮局连锁代销、投递到户等服务。

(2)网上集邮:以电子化手段,在网上向用户提供邮票信息查询、邮市行情、邮票导购、邮票拍卖、集邮论坛等业务。

(3)网上报刊:为客户提供网上报刊订阅/续订/咨询服务。客户可以要求业务员上门收费、到指定邮局交费或绿卡付费。

(4)邮政信息服务:以电子化手段实现信息服务,包括业务查询、邮政编码查询、业务咨询、企事业单位名址信息、用户信息服务等。

(5)电话购物:利用邮政185客户服务中心,办理用户的电话订货,送货上门。

(6)邮政电子银行:以电子化的手段实现银行的各种交易,如邮政电话银行、邮政网上银行、邮政代收代缴等业务;

(7)电子邮局:以电子化手段,向公众提供现有的和不断开发的邮政业务,如安全电子邮件、混合邮件、电子邮戳、电子邮票、电子账单、电子广告等。

(8)增值业务等其他业务:如为客户提供预定机票、火车票业务,以及为公众提供邮政ISP的各类服务功能,例如利用邮政综合网为中小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提供外购整体网络的服务等。

四、中国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特点

电子商务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商贸形式,与传统的商贸形式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对电子商务业务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邮政企业本身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具有独特的性质,这使得它与其他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管理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1.享有国家政策的指导

邮政企业作为政府部门的延伸,其特点之一在于“政”字,有着政府政策指令的指导背景,中国邮政在认真分析了市场形势和自身的优势之后,启动了中国邮政的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电子邮政,并提出了建设电子邮政的指导思想。坚持我国信息化建设的24字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坚持在国家邮政局领导下,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拓展新业务。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电子邮政工程健康发展并逐步取得了实用效果,目前示范工程正在向全国扩展。

2.与传统邮政业务结合发展电子商务

中国邮政是在传统邮政业务的基础上,为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结合“三大网”的优势发展电子商务,提出: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在继续保持邮递类、金融类和集邮类业务三足鼎立、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电子邮政业务,逐渐形成”四业并举”的业务格局。当前推进电子邮政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是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传统邮政业务发展,促进传统邮政业务的电子化,挖掘传统邮政业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享有“三大网”的优势是其他电子商务企业所不可比拟的

我们知道,发展电子商务的两个最主要的问题是物流问题和支付问题,其中物流问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而恰恰是中国邮政的优势所在。

遍布全国的实物投递网络:实物运输和投递网络遍布全国城乡,运输工具涵盖了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全国236个邮运中心局组织严密、运转灵活,构成了沟通城乡的实物运输网络。全国共有6万多个邮政局所,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投递服务网络。邮政实物投递网的参与,也将有希望打破一直困扰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的瓶颈,帮助网站和上网购物的消费者完成电子商务中最关键的一环――安全快速的实物配送。

邮政储汇计算机网络。中国邮政3300台ATM自动取款机分布在各地邮局,全国邮政储蓄计算机网已实现覆盖31个省(区、市)的800个县(市),实现了7200个网点的异地存取。邮政储蓄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也为改变传统支付方式、实现电子货币交易创造了条件。

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它支持在全国的邮政平台上采用先进的ATM交换技术,可以实时提供数据、语音和图像信息的传输。其网络覆盖了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205个地区城市,为邮政部门提供了先进的信息交换网络

4.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发展电子商务

正是因为邮政企业拥有全国最大投递网络优势以及政策和声誉优势,使得越来越多有眼光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营者将目光瞄向了中国邮政,走上了与邮政合作,相互取长补短的双赢之路. 在国外,亚马逊网站65%的货物配送都是由美国邮政的优先邮递完成,双方都受益匪浅。邮政企业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打破了货物配送这一束缚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邮政企业也在合作中得到了好处,表现为邮运网运力的提高和业务量的增长上,还有就是这种合作为传统邮政在电子商务时代的生存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因为电子商务时代讲求先入为主,尽早介入电子商务的运递市场,才能在未来占有更多的商机。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现状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发展,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政策,所以中小企业应该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在经济领域也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就业的需要。因为其呈现出来的各种价值,也因此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而在这个过程中,工商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中小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从它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到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2中小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中小企业工商管理者缺乏管理意识

中小企业管理者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缺乏对工商管理的重视,在开展企业管理工作时基本采取的是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而且管理中也并没有掌握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管理方式,管理质量因此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单纯考虑成本问题,不希望在管理上面去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资金,这样就导致了目前很多的中小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无法有效地进行管理上面进一步的创新。所以目前中小企业工商管理者缺乏管理意识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2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中小企业在资金还有规模和管理水平上面肯定是不能和大的企业相提并论的,而且和大企业相比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水平比较低,所以企业不能通过工商管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使得企业内部在运行的过程中比较僵化,效率得不到提升,缺乏一定的协调性。这样自然降低了企业的效率,同时也就出现了经营和管理无法匹配的情况,企业不能给到运营一定的支持,企业产品缺乏一定的后力,不能和同类的产品进行有效的竞争。如果长时间下去,那么企业利润肯定会大打折扣,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会降低,如果企业内部出现了问题,或者外在的环境发生了各种变化,企业都会淹没在市场当中。

2.3中小企业的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中小企业为做好工商管理的工作,首先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做好企业的自我定位。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那么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明确好自己管理的方向。在明确了管理的方向和目标之后就需要在管理上面进行创新,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从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工商管理的情况分析,很多企业并没有明确管理的目标,基本就是按照领导的指令进行管理,这种管理自然缺少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比较盲目,员工也不能按照定好的目标去要求自己,企业不能按照目标制定发展的规划,所以企业也就无法取得更好的提升和进一步的发展。

2.4品牌文化建设不充分

随着市场的发展,中小企业也在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中,企业的发展肯定需要拥有自己的品牌和文化,所以为了能够让企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要做的就是制定好企业具体的品牌战略,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推动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目光比较短浅,无法看到长远利益,很多企业认为目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品牌的塑造基本就是在浪费时间和资金。其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品牌的打造也可以提升整个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两者对于企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品牌文化建设,这样肯定会制约公司的发展。

3中小企业工商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3.1提升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程度

中小企业想要提升工商管理水平,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升管理者对于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只有管理者重视了,才能落实有效的策略,从而提升企业工商管理的质量。首先需要让管理者真正地认识到工商管理的意义和作用,这样才能让管理者真正地理解工商管理对于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其次就是要求工商管理者应该掌握一定的工商管理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的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坚持,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看到最终的成效,也才能更加坚定地落实工商管理的自信心,从而带领企业迈向辉煌,取得更高的成就。

3.2对管理者进行科学的管理培训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很多都不是工商管理科班出身,所以缺少一定的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理念,虽然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具备管理理念,但是也不知道具体如何来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的培训工作。首先要落实工商管理技能上面的培训,通过有效的技能培训能够帮助管理者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其次就是要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我们要知道仅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管理者要进行真实的案例分析,这样管理者通过真实的案例才能了解到如何更好地运用管理技能,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去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最后就是做好人才方面的管理。因为工商管理的实质本身就是对人才的管理,那么一切的管理活动也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人才上面的管理。

3.3明确中小企业的管理目标

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创造力之外,工商管理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工商管理在落实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管理目标的确定。只有明确了管理的目标,管理者和企业的员工才能做到劲往一处使,这样整个公司的资源才能得到优化配置,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那么在我们为企业制定工商管理目标时也需要考虑得全面和具体,首先制定的目标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企业所设定好的工商管理目标必须要符合企业实际的情况,满足企业的发展,不能照搬别的公司的目标,这样无法发挥出管理的作用。另外,目标的设定绝对不能好高骛远,目标本身就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指向标,但是如果我们设定的目标太高,那么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来说都会造成一定的压力,这样也就不利于企业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同时,为确保有效的管理,必须要制定出一定的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规范企业的活动。企业应该制定权责分明的制度,如果权责不够明确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员工在工作时如果出现了失误,就可能出现推卸责任或者逃避的情况,损害的肯定是公司的利益,我们只有明确了权责,才能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应完善奖惩制度,奖惩制度的制定对公司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个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发挥出人才的作用。

3.4重视品牌文化建设

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力,一定要注重自身文化和品牌建设,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所以目前的中小型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注重企业品牌和文化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使自己走向国际。中小企业必须要树立品牌文化建设意识,要能不断地加大品牌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这样才能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4结语

篇9

(宁波大学 浙江宁波 315211)

【摘 要】 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存在着缺乏明确培养目标和创新意识、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改进的对策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完善目标体系建设,优化工商管理课程等。

【关键词】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产生和发展,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要符合时展的需要,因为企业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综合实力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新一代的工商管理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等等。但是根据市场调查,现在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仍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为了保证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必须加大对其培养力度。

一、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趋势

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与挑战,传统的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当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现代社会需要的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不但要在数量上增多,而且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在未来呈现多种发展方向:知识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各企业之间通过对知识资本的共享来加大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创造更多的发展市场;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但是企业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也在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解决很多现实性问题,与社会发展形成互补状态;学习型企业开始出现和发展,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首先要学会学习,企业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型企业不但能够满足现代企业想要的经营理念还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价值以及企业的整体素质;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要求,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国际化虽然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但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前景,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把企业经营与国际化接轨,使得管理、技术、手段以及服务等都形成全面的国际化趋势。由此可以得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工商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所以加大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要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上逐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多规格、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各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1、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缺乏明确培养目标

现在只要一提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我们都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就是在企业中地位较高的高级管理人才,我们概念性的把它定位高级管理人才是不对的,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没有进行较为明确的区分,所以限制了实际工作的有效展开。现在我国教育发展越来越趋于大众化,但是随着现在企业的发展来说,混乱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2、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意识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一直主张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一直进行着照本宣科的讲解,整堂课以教师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在被动的接受毫无目的地进行学习,为了应付考试开始死记硬背。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所以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应对社会的严峻挑战,而且教师的思维过于老旧,无法与现代社会的实际相连,使得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缺乏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学生成为课堂机器,而无实际能力。

3、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为了面向现代社会的需求,所以时间导向较强,但是就目前工商管理类的教学来说,专业课教材不能与时俱进,所以内容陈旧,教学缺乏实际依据,无现实应用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所以使得整个课堂内容压抑,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由于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当学生面向社会时出现束手无策的问题,根本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想要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真正达到质的飞跃,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现在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都较为年强,虽然他们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以及较高的学历,但是缺乏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所以,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不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派遣学校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这样教师不但丰富了理论基础和经验也会真正掌握当前企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对人才的培养方向。高校可以改变传统的招聘渠道,到企业中聘用真正具有企业工商管理实际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2、丰富学生实践教学活动

各高校可以与企业之间达成合作关系,来服务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各高校要与企业达成共识,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或是业余时间,到企业中进行相关专业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和迷茫都是难免的,但是却可以消消他们的傲气,给他们一个真正锻炼的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养成较强的责任意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会带来就业压力,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会更加努力认真,成为我国企业想要的工商管理类的人才。

3、完善工商管理目标体系建设

为了培养企业真正想要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完善工商管理体系目标建设是必要的。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完善相关目标体系已经成为首要问题。所以作为高校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企业工商管理的战略目标。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计划都要以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为中心,要时刻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学校要根据自身现状,改革课程体系,发挥自身特色来推动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发展目标。

4、优化工商管理课程

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细化。由原来的单一工商管理转变为现在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营销管理等多种工作模式。这就要求现在高校要优化管理课程,在开设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为学生专门开设兴趣学习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点来对某一管理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这样不但健全了学生专业知识建设,也能够把自己培养成专才型人才,在未来工作中增加技术含量,符合社会需求。

四、结语

传统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现代教学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借鉴别国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改变存在的教育弊端,因材施教,培养出真正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创造、组织等综合能力较强的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对策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特点与分类

(一)定义

商业银行风险被广泛认为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某些无法预期因素的存在,导致银行经营发生了与预期愿望相背离的结果,使得收益的预期与现实产生偏离度,银行具有获得额外收益或蒙受意外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从商业活动层面上,风险可以分为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其经营的特殊性,风险对其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些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转移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国家风险等。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与客户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经营状况与预期经营状况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该商业银行资金的效益性或者安全性或者流动性蒙受损失的能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二)特点

一般来说,银行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体现在各项业务的各个环节,而不只是停留于某个层面。同时,银行从业人员及客户都可能把风险变现为损失,因此说银行风险具有全面性。其次银行风险传播性强。当一家银行发生风险导致损失时,人们往往会预期其他银行也会产生危险,从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经营良好的银行被挤兑,产生流动性危机,整个银行业会在短时间内陷入恐慌之中。负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危机很容易通过其他途径在银行系统内蔓延,使整个经济陷入危机。最后银行风险与经营同在。没有一家银行可以把风险完全消除,任何业务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只要商业银行在经营就要承受风险。回避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停止所有业务,但这与银行盈利性的经营目的又是完全矛盾的,所以说银行风险与经营如影相随。

(三)分类

2004年公布的《新巴塞尔协议》将商业银行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即人们如今常说的商业银行三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银行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约义务,从而导致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它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市场风险是指为了获利而在市场中持续买卖金融工具所带来投资价值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广义上是指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的一切风险,狭义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系统、人员、内部程序等外部条件的不完善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操作风险相比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意味着纯粹的损失,而后两者是一中性概念,损失机会和盈利可能并存。操作风险具有人为因素强的特点,操作风险具有难控制、危害大的特点,操作风险事件具有发生频率很低、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主要是这三种,这三种风险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相伴而生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因为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不成熟且不完善。同时,就目前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中国商业银行处理风险管理和创造利润不当。许多商业银行把风险和利润对立起来,纯粹把风险作为损失来对待,而不是把主动管理风险作为创造利润的主要手段。当前的激烈的金融竞争形势,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管理好其他银行所不敢承担的风险,而不是把风险作为损失直接将其拒之门外。技术上缺乏先进的模型和计量工具为特点进行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定量分析,数据采集上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数据重复、过时和统计口径不一致、缺乏必要的IT构架和技术支持等现象,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内部控制上也存在着监督部门不独立,职责划分不清楚,缺乏全面性,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不通畅等问题。

第二,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案例中,操作风险占了很大比重。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操作失误和欺诈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国内商业银行一些管理者缺乏科学的发展观,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

第三,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缺乏组织制度的保障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还没有没有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那么也就没有专职的从事风险管理的经理,自然这些商业银行也没有能力独立承担起具有权威性的风险管理职责。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都不健全,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模糊化和大致化等现象。因此,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健全我国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四,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有效地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商业化程序不高,导致全部商业银行风险的责任不能由商业银行最终承担,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中的风险承担主体和边界都不明确。但是,有效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为主体明确、权力和责任分布妥当。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新巴塞尔协议为重点

作为全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准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用不容置疑。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五个文件对银行的的风险管理职责进行了相关规定。这五个文件分别是:《信用风险管理原则》、《利率风险管理原则》、《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理解这个规定,对我们如何进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

(一)完善风险管理环境

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信用风险管理原则》中提出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即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权责明确的分权与制衡体系。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风险评级应由一个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确定,或者经过其评审或批准。建立商业风险处理体系。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有些风险损失的发生是防范机制无法阻止的,如系统性国家风险。因此即使有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的保护,商业银行业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面向风险处置问题。

(二)加大技术方面的支撑力度

加快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提高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分析系统,负责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这个系统必须能准确地搜集市场信息,并进行科学地数据分析,将风险评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保证信息来源真实可靠,调查证据充分;要尽快建立以电子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的专业化操作平台,把风险计量模型和计量工具数字化,以数字模块的形式镶嵌到业务系统当中,及时对全行数据进行留存,并对经营情况进行计量和分析;同业间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保证包括风险评级在内的所有管理工具的数据需要。

(三)增强法律上的保障

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文件《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认为适当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也十分必要,其内容包括对设立银行的审批、要求银行遵守法律、安全和稳健合规经营的权力和监管人员的法律保护。另外,还要建立监管当局之间信息交换和保密的机制等。对监管人员的法律保护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保证监管人可以独立准确地做出决策,对银行进行有效地监管。

(四)强化内部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实现银行经营既定目标的自发需要,也是必要的。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对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给了明确的建议。首先银行应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来帮助董事会履行职责,还应该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来审慎监督可能出现利益冲突的领域,从而减少某些操作风险。要不断加强银行内部稽核监管,稽核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主要履行稽核确认、反舞弊欺诈、咨询和内控评价等职能。内控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框架和方法,根据银行内部控制检查监督信息及其他外审检查与相关监管信息,对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