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

篇1

关键词:地图;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地图是一种工具,工具重在利用,利用要讲究有效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强调学生要掌握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要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这是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的描述中,几乎都离不开地图,都有涉及运用地图来展开地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运用海陆分布图,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还有世界地理部分其他地理知识如气候、居民、地域发展差异、认识区域以及中国地理部分的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地域差异、认识区域,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如何让“地图”说话,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地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地图,让课堂“活”起来,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十分重要。

一、学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可能

怎样使用地图呢?初一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教会学生阅读并使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可能。

1.学会看比例尺

不论哪一种地图,都是需要把地表的各种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缩小。比例尺有大小之分,区别比例尺大小要看数值的大小,如1∶1数值为一,1∶1000000数值为百万分之一,显然比例尺1∶1比1∶1000000大。还要引导学生懂得比例尺大小与地图描述内容和范围的关系,比例尺越大,地图描述内容越详细、描述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小,地图描述内容越粗略、描述范围越大。关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举例,在大小为长1米、宽1.8米的白纸上自画像,如果按比例尺1∶1画,只可画1人次左右,但对人物刻画得很详细;如果按比例尺1∶1000000画,可画1000000人次左右,但对人物刻画得很简单,几乎只用一个小点即可表示一个人。由此得出结论:比例尺1∶1大于1∶1000000,1∶1的自画像图上范围仅有1人,范围小,但人物刻画很详细;1∶1000000的自画像图上范围有1000000人,范围大,但人物刻画很粗略。

2.学会辨别方向

关于方向的辨别,首要任务是区分是在哪一种地图上辨别方向。如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人们规定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与它相对应的是南方,然后用“转图法”将北方朝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出东和西两个方向;如果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看是否在同一条经线或同一条纬线上,在同一条经线上为正南、正北方向,在同一条纬线上为正东、正西方向,不在同一条经线和纬线上,将北方朝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方向;如果在既没有指向标,又没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正向面对地图,默认“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方向。

3.学会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

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4.引导学生看图的标题和看地图内容

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所以,要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常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指导下,学习地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学习地图知识和用图技能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感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到学习地理知识离不开地图。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标准》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可见,运用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例如,对于亚洲的纬度位置,一是从亚洲范围图中可以了解亚洲东南西北分界线的位置,从而大致了解亚洲的纬度和经度范围;二是从标有经纬度的相关地图中了解亚洲的经纬度位置;三是把亚洲所跨经纬度范围的计算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完成了解亚洲经纬度范围的教学。这三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借助地图来进行的。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等方面认识,并且地形、气候、水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而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要了解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就必须运用地图。

《认识大洲》这一知识的学习是如此,其他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包括《标准》中有明确的“显性”运用地图,还包括一些《标准》中没有明确的“隐性”运用地图,运用地图要渗透到地理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常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习惯。

三、巧用地图,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一种工具,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用地图,引导学生常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获取地理知识等,还要训练学生熟练地使用地图,最后达到巧用地图,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谷的学习为例,教师首先展示山脊、山谷的素描图,学生比较容易识别,而后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将立体图与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按以往经验,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学习:等高线往高海拔凸出的地方是山谷,等高线往低海拔凸出的地方是山脊。这样的学习,时间久了学生很容易混淆,到底往哪边凸出是山脊,还是山谷?此时,如果巧用等高线地形图,明确告知学生识别山脊和山谷分四个步骤进行判断:第一步,沿等高线凸出或凹进的地方画一条虚线;第二步,作第一步画出的虚线的垂线,要求尽量穿过等高线;第三步,找到垂线与虚线的交点并判断海拔;第四步,假设一人从垂线的一边沿垂线走向另一边,“先上后下”为山脊,“先下后上”则为山谷。这样的学习,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的难度,并且只要会识别,就不容易忘记,能极大地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

在地理学习中,像巧用等高线地形图并将识别过程程序化识别山脊、山谷的例子还有很多。巧用地图,并将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程序化等,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挑战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达到了寓学于乐的目的,顺利地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总之,学用地图,它使“地图”说话成为可能;常用地图,它使“地图”说话成为习惯;巧用地图,它使“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使用“地图”,让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贯穿于学生学习地理的始终,让课堂“活”起来,进而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摘要】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环境相对闭塞,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手段落后、教学设备和学习参考资料更新相对滞后,特别是有些边远地区,甚至严重缺乏课程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将其资源化,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学习阶段是学生不断学习知识、寻求真理、走向成熟的阶段。由于中学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是地理环境的时空广大性、区域差异性、多要素综合性。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在地理课堂上很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错误。而地理新课程要求以促进学生为目标,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以多种手段、方法的组合为过程。在平时我们忽略的各种错误中蕴含着学生的丰富经验以及教师进行教育的大量机会和可能,关键是教师的挖掘开发。认识错误的必然性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态度;有认识错误的勇气,改正错误的意志和毅力是重要的心理品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错误的处理和应用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构建意义的一种重要途径。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捕捉错误,寻找教学的真正起点

学生的学习错误是一种来自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具有特殊作用。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错误是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资源,因为它来自学生的学习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经验。只要教师善于利用,把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就能有效唤起孩子的求知欲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往往是介绍全球共24个时区,其中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即区时相同,都用1800的地方时,但日期不同。这部分内容抽象难懂,按正常传统方法讲授,学生往往不知所云。

【案例】

(关于的时区的计算方法我已经作了简单的介绍)

师:同学们,请你们计算一下东八区的范围。

生 :112.5oE~127.5oE。

师:很好,它的中央经线是120oE,这就是我们所使用的北京时间。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范围.

生 :172.5oE~187.5oE和172.5oW~187.5oW

师:请大家打开地图册,找出187.5oE和187.5oW

生:怎么找也找不到

师:怎么会这样呢?说明我们同学刚才的结果有什么问题?

生:经度度数是不可能超过180o。

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急于公开,而是提出一些暗示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尝试,发现错误的所在。这种错误暴露了学生对经纬度的基本知识已经遗忘,而这部分对于学生学习地理至关重要,那我这部分教学的起点应该从复习经纬度开始。利用错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87.5oE和187.5oW两条经线,学生当然找不到,为什么呢?东西十二区的经度范围到底是什么?“错误”引发了学生们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讨热情,学生在“欲罢不能”的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二、挖掘错误,拓展学生的思维

利用学习错误,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教学改革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通俗地说,就是引导、鼓励孩子们想得更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也就是有意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以及思维的独创性。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差错,如果运用得当,它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会产生很好的作用。关于“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讲授,因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和时刻抽象难懂,容易混淆,学生错误非常多。

【案例】

师:“圣诞平安夜,一名孕妇在海轮上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姐妹,在登记出生日期时,发现妹妹比姐姐的年龄大,海轮是如何穿过日界线的?”

(学生七嘴八舌,讨论非常激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要么向东穿过日界线,要么向西)

师:同意向西的举手。

(全班50人,23人举手,占46%)

师:我们刚刚学过两个知识点: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和自西向东穿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那么,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日期怎么变?

生:加一天

师:就是说日界线东侧是12月24日的,其西侧就是12月25日。这对双胞胎姐妹的出生日期是怎样的?

生:姐姐是12月24日,妹妹是12月25日

师:那现在是妹妹比姐姐大吗?

(学生恍然大悟。)

就顺着学生的错误,教师假定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那日期的变化应该加一天,也就是姐姐是12月24日,妹妹是12月25日出生。要是这样,应该谁大?哪一天出生的大?通过对学生出现错误的轨迹的分析,将错就错,层层相扣,剖析错误,学生不但弄清错误的来龙去脉,对日界线的知识也理解掌握了。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自西向东走时间还可以“倒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转贴于

三、反思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反思是指自己思维和学习、工作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反思是一种主动“再认识”的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过程,而“自我否定”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自我否定”的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习错误,并及时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进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更深入的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关于等值线里等高线的判断: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学生,对于山脊线和山谷线的认识经常出错,往往把河流的流向画反,或把河流画在山脊线上。这类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反思验证,假如河流在虚线位置,水由高向低流,水会垂直于等高线沿虚线向两侧流,所以成了分水岭,不可能汇成河流;而图中的实线位置,水由高向低沿垂直于等高线的方向向中间汇合,形成河流,因而实线是谷线。并由此归纳出一个简便的判断方法,就是河流的流向总是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这样通俗易懂,利用起来得心应手。“吃一堑,长一智”,理解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通过“识错’、思错、纠错、用错而达到“防错”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反思错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他们自主建构过程中的真实反映。教师如果给予宽容,那么这样的错误就可以成为他们完善认知结构的重要载体。教师也应坚持教后反思,反思对错误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是否适当,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总结错误,师生共同升华

错误是学生学习中的伴生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所获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学生通过不断地总结错误经验,给自己一个内省的空间。生活中不是缺乏教学资源,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发现和利用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教学中的突然出现的有效教学资源,这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揭示学生的错误是为了尽量减少学生的错误,通过对学生错误的积累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错误,主动改正错误,以保证今后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课堂错误的资源化的处理,在师生的互动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接受程度,由学生暴露的错误中反省自己教学的不足和缺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后继的教学进度。教师正视学生的错误,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更能培养农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MOOC;标准化;教学方法;管理会计学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一种针对大众的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在线课堂。MOOC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形式,是随着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和互联网速率飞速提升与普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MOOC的概念在2008年由BryanAlexander和DaveCormier2位教授联合提出,标志着教育行业真正进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2012年Udacity、Coursera、edX等三大MOOC学习平台先后成立,吸引了全球上百所一流高校的积极参与。同时,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也积极参与其中。然而,在MOOC教育的推广和使用过程中,其“注册量高、辍学率高、课程完成率低、效果监管能力差”等诸多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并没有按预期逐渐地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管理会计学课程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双向要求的特点。本文意在综合分析MOOC教育的优势和不足,针对高校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与特点,以“管理会计学”的教学方法为例,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综合考虑当今大学生的真实诉求,开展新型的教学方法设计研究和效果分析评估,以求提高高校“管理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并为MOOC模式下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实践依据。

1MOOC教学模式的特点

远程教育早期主要有异步在线课程、大学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3种主要形式。MOOC吸取了AOC、大学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的成功经验,再加上网络带宽和无线接入的不断改善,MOOC在提供大量网络教学资源的同时,安排了严格的教学进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高密度的交流和互动。从发展形态与趋势看,MOOC与传统的远程教育和传统大学教育相比具有以下5个特征。(1)工具资源多元化: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2)易于使用: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随时随地即可学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课程。(3)课程受众面广:突破传统课程人数限制,能够满足大规模课程学习者学习。(4)自主性要求高:课程具有较高的入学率和辍学率,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按时完成课程学习内容,教学效果的监管性和引导性差。(5)严格依靠网络:MOOC是互联网的产物,网络的连通性也使得学习者可以在任何能够联网的终端进行学习,并可以有效利用零碎的时间。

2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学课程科目繁多、教学任务量大,而学生的上课时间却十分有限。因此,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在短短的课堂内不得不讲解大量的专业知识,容易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内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而且不能照顾基础偏差的学生,以致出现部分同78教育标准化/EducationalStandardization学不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科考核考试不合格的现象,而少部分同学却觉得课程进度太慢或学不到足够的知识。由于会计课程本身比较枯燥乏味,并且需要大量的记忆和思考,大多数同学对此不感兴趣,而现有的教学考核方法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所以会导致出勤率较低和即使出勤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以及平时旷课考前突击的现象。再次,考虑到当今大学生的真实诉求,部分学生计划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或出国深造,希望将来在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理论研究;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希望掌握实践能力,学习到丰富的会计从业经验,毕业后在工商、行政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职业技术人员。现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均不能完全侧重于某一类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针对性相对较差的不足。最后,随着移动通信互联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等电子移动终端因为其方便移动特点,开始大量涌入大学课堂,学生能轻松获得大量信息,而这也成了分散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的主要因素。

3“线上MOOC+线下课堂”教学方法

结合新兴MOOC教育模式资源丰富、易于使用等优势,以及自主性要求高、考核制度不同步等不足,并针对高校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与特点,以及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现状问题,本文设计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线上MOOC+线下课堂”教学方法。“线上MOOC+线下课堂”教学方法以课堂面授为主、线上MOOC为辅,在课堂上使用面对面教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外借助MOOC进行自学和交流讨论,并引入学习效果监管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顾及不同基础同学及其不同的教学需求。具体来说,“线上MOOC+线下课堂”教学方法包含以下3个主要部分。(1)线上MOOC教学。随着参与MOOC资源共享的高校越来越多,每门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但由于每所高校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偏差,其制定和的MOOC教学资源并不一定能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最好的方式是结合本校的教学计划安排,自主设计制作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MOOC教学资源,建设针对性强的学校特色MOOC平台,但由于教学资源和人力财力的限制,这种方法并不能适用于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同时,信息化时代下各种教学资源数量类目的爆炸式增长,也给希望借助MOOC资源学习的学生带来了已经超出其能力范围的最佳资源选择难题,如何准确选择并有效利用MOOC资源已经MOOC教学走向实际应用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因此,在“线上MOOC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首选需要担负起MOOC资源制作、筛选的职责,也就是综合对比会计学科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从类目繁多的MOOC资源中选择最合适的课堂内容导入、知识点讲解、扩展阅读等课程视频片段,在有条件和资源的前提下,自主设计制作有针对性的、交互性强的MOOC教学资源,并结合课程进度安排适时推送给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避免最佳MOOC课程选择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体系化的会计学科课程预习和复习,并可以通过线上交流讨论达到实时高效的答疑解惑,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2)线下课堂面授。与传统课堂的面授教学方法类似,在“线下课堂面授”的环节中,教师在课堂上对课程知识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集中讲解教授,但讲解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本黑板+PPT”模式,可以借助各种定制的教学工具,通过使用自主制作或网络剪辑的视频、文字、图像等数字多媒体资源,辅助面授讲解实现课堂内容的导入、知识点难点的诠释。同时,开发专用的教学应用软件平台,借助校园网无线接入服务,使学生通过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实现随堂提问考察、点名签到、课后习题布置、作业提交等功能,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授课时间,提高面授教学的教学效率,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程度,提高学生课堂面授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有效解决互联网娱乐信息、实时交互软件分散学生课堂上专注力的现象。(3)学习效果考核。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般使用“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由于平时成绩主要是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打分,不具有全面性,而期末考试则常常针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考核。MOOC可以给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源,但与之相对应的评价考核制度没能系统建立,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并不能获得相应的、与传统课堂平行的学分,容易导致学生线上MOOC学习态度消极的现象。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线下MOOC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并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线上MOOC+线下课堂”教学方法也设计相关的学习效果监控方法,在现有“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考核办法基础上,针对性地添加“线下MOOC教学”相关的考核项目,将MOOC教学纳入到学习效果评价考核制度。

4“线上MOOC+线下课堂”实现途径

按照教学活动的时间顺序,“线上MOOC+线下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3个部分,对应任课教师和学生又可以细分为:教师工作相关的课前备课、课堂讲述和课后评估,以及学生对应的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交流。如图1所示,在课前准备阶段任课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1)课程教案设计。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目标、课程安排进度等具体要求,以及学生的专业、年级、知识储备以及学习特点等因素,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学教案。(2)课堂讲义撰写及课堂PPT、课堂多媒体制作或剪辑。撰写课堂讲义,设计制作课堂PPT,并根据课程内容制作或剪辑内容导入、难点讲解采用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3)课程预习任务表设计、MOOC资源制作筛选即推送。根据课程内容圈注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制定预习任务表,制作筛选线上预习用的MOOC资源,并实时推送给每一位学生。在课堂讲述之前,收集学生线上反馈的课前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问题的普遍性和难易度对课堂讲述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动。课堂面授过程中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听讲与传统课堂的面授教学方法类似,包括课堂的导入、难点/重点讲解、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互动等常规的环节,并添加了回答学生课前提问的环节。同时,使用了手机、pad等移动通信终端实现点名签到、提问考察、随堂测试、作业布置等任务,增强学生与教师间的课堂交互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相关互联网信息对学生的干扰,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最后,课后部分的工作全部在线上进行,包括交流讨论、延伸资源观看、问题反馈、满意度打分,以及任课教师负责完成的MOOC资源访问频次统计、反馈问题记录、课堂打分统计和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综合评估。综上所述,在课前部分任课教师完成的工作既有为传统线下课堂准备的课程教案、讲义、PPT的设计撰写和制作,也有用于线上MOOC的课程预期任务表、MOOC资源的制作筛选。而学生按照课程预习任务表,结合书本和推送的MOOC资源完成预习之后,可以及时将关注的问题实时地提交反馈给任课教师,用于帮助任课教师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动,以提高线下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在课后工作部分,学生可以对课堂的整体满意度进行打分,并反馈线下课堂中的各种问题,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学生反馈的课程满意度,记录反馈的各种问题,针对性地对以后教学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最后,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MOOC资源的访问下载频次、线上交流讨论的参与积极度,以及讨论的深度和意义,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比较全面地考核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

5结论

本文全面分析MOOC教学模式的特点,针对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研究了一种新型的“线上MOOC+线下课堂”教学方法,并以“管理会计学”课程为例设计了该教学方法的实现途径。充分利用“线上MOOC教学”的便捷高效特点,通过与学生课前交互,获取学生反馈的课程难点和关注问题,辅助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线下课堂面授”。课后通过线上统计课堂满意度打分、收集分析反馈问题等形式,综合评估课堂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线上MOOC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引入新型的学习效果考核方法,将MOOC教学纳入平时成绩考核项目。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基于MOOC的高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以“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7(02):87-89.

[2]毛华扬,杨洁.MOOC模式下会计教育浅探[J].财会通讯,2014(28):120-121.

篇4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教学;联想法

英语新教材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新课程标准对词汇的要求分了几个等级。五级要求:理解和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七级要求: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要求: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的搭配。九级要求: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二十世纪末我国旧大纲的要求是1800~2300,现行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达到七、八级的词汇量。而2009年高考词汇要求由2008年的2000左右提高到2500个左右;对于合成,转换,派生等常用词汇更加重视;考查了在语境中综合运用词汇的能力,语篇中的生词按考试大纲严格控制在3%以内。单项填空语言真实地道,语境完整可信,采用了一些以口语交际形式出现的语境化句子时代特征明显,既有很强的典型性,有灵活多样,所有这些题目中,词汇起的作用功不可没,出现了如recommend, reliable, access, adapt等。

单项中有八题考查词义辨析,占40%。阅读中还出现了新生代的词汇如e-nose(电子鼻),也就是说,词汇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凸显重要性。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笔者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词汇教学,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前进。David Wilkins在1972年就提出: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和激励教学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了学生中的一些共同现象。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比较差,特别是英语。我们县的招生政策是这样的:第一批的学生是进宁海中学,第二批学生进知恩中学,第三批学生进柔石中学,最后这一批在普高线上的学生才轮到我们学校招生。总体上学生成绩都不理想尤其是英语。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英语正是那块绊脚石,妨碍他们进入知恩及柔石中学。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学英语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尤其是词汇。记好单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在听写英语单词的时候,有时会出现老师在报一单词,学生写出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个单词。

这到底是为什么?最大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读音规则。这其实反映出学生在初中音标学习中,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所以在进行高中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先进行音标教学,如48个音标如何发音,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规律,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音节及闭音节的发音,以期待学生能悟到一些规则,结合自己的基础能在记忆单词上得到些帮助。笔者认为根据音标来记忆单词是一种最牢固准确的方法。

    二、有效扩大学生词汇量

在英语学习中需要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这时需要教师不断地在原有的基础上给学生拓展词汇量,但又不能太多。这时笔者往往以某一单元的单词为基础,利用英语常见构词法:合成法、派生法及转换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充。

    三、充分利用课文

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词汇,在每一单元中会出现了大量常用的词汇,因为现行高考中往往考查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而我们的教材又是教育专家从大量的文章中精心选择改编的,在这些文章中都体现了英语基本词汇的运用。笔者往往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划下这些常用词汇,并要求学生熟记这些词组,熟读课文。每一单元的阅读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两段,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充分利用合适的教学辅助资料

     我们学习给学生订了比较适合学生特点的资料,如《黄金讲义》,《学英语》及让学生自行购买英语字典如《高考必备》、《牛津字典》等等。如在《黄金讲义》第四单元中,对turn 进行了拓展了: turn on/off, turn up/down, turn to, turn against, turn out, turn over, turn away, turn back。这本资料对于许多常用词的同根词进行拓展,如课文中用到了动词succeed, 《黄金讲义》中就提到了success几个常用的同根词,名词success,形容词successful,副词successfully,而这几个词的拼写及词性的误用又是学生常犯的错误,需要教师时时提醒。

五、词汇表达上中英文化差异和惊人巧合

    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中英表达词汇的文化差异。如中文表达“吃了没有?” 英语为 “How are you?”这两者均为常见的打招呼时常见用语。“您干得真好!” “ You did a good job.” “慢点走” “Take care.”“我浑身上下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I'm black and blue all over.”这里的blue不能解释为常见的蓝色,而为紫色。

     六、科学记忆

我们也要教会学生要科学记忆,循序渐进,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注意遗忘曲线,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遗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明的遗忘曲线表明,在记忆后短期遗忘率相当高,而以后逐渐缓慢。所以教师应注意这种遗忘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地把新学的相关知识在脑海里建立牢固的联系,尽可能减少所有知识“回生”。

因此复习是最有效的防止遗忘的办法。可分为间时复习和过度学习。前者指讲学的知识每隔一定时间复习一次,而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学完了所有规定的材料后继续学习的情况。就单词学习而言,必须过度学习,为了达到长期的记忆保持。所以对于单词学习,教师应时时提醒学生经常性读写背,达到熟能生巧。

七、适当编制适合学生的词汇练习

由于学生总体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应编制适应我们学生的练习。如笔者在教学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时,就根据课文内容编制了一段课文内容缩写。同时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笔者利用《学英语》上的课文填空练习,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汇短语填写,借此,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词汇短语在课文中的运用,并在学习完单词短语后,布置相关练习,即根据括号里的单词、单词首字母或汉语提示,用单词的正确形式完成句子。

篇5

    按地理技能的性质,可以分为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头脑中对事物比较、分析、综合等智力活动方式,其活动是借助于头脑内部的语言来实现的。如在阅读地图过程中,头脑对地图上的图例、等值线等均通过语言的形式赋于意义,从而开展认识活动。智力技能观应是一种学习观,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广义的知识掌握并不是两回事。”由此,可以把智力技能看作一种广泛存在于学习的各个领域的经过练习而形成的认识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是通过机体运动来实现的,例如,学生对岩石和矿物的鉴别,主要通过观察、动手触摸和硬度比较等机体活动来实现的,这可视为操作技能。

    一、地理技能的主要构成

    地理技能大多属于智力技能,具体表现为:

    1.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技能。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而这一切,一般都需要学生能够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

    2.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技能。学习区域特征常常需要通过运用比较方法;掌握地理成因则又常常需要进行分析和综合。

    3.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作出正确评价的技能。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自然和自然资源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地理学科经常涉及的教学内容。

    二、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

    (一) 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技能

    地图、图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技能至关重要。

    1.培养读图技能

    学生应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正确的示范性讲解,同时注意站立位置要适当;指图要规范化、准确无误、快慢适中、讲指一致;合理使用指图杆等。学生则根据教师的示范,在地图上找出相应的符号和注记名称、图表上相应的数据等。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读图要有明确的基本要求。第二,读图要有计划性,注意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的结合。第三,不能急于求成,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读图要注意部分和整体结合、多图结合对照。例如,在世界地理教学中,各国家的地图与其所在的大洲图结合;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各省区的地图与全国地图相对照。如此有利于加深对整体和局部的位置关系的理解。

    2.培养用图技能

    用图技能与读图技能是有所区别的,它是在读图的基础上的。读图停留在对地理事物的识记上,用图则要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现象,综合概括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地理区域特征及地理的规律性。

    为更好提高学生用图技能,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应注意结合不同情况采用读图、指图、描图、绘图等方法。学生在课堂中经常绘图,有助于诱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想象,将文字转绘成图,使内容条理化。培养学生经常看图、用图能力,在日常训练中,鼓励学生不使用课本文字内容,而只使用地图和图表来解决问题。

    地理图象系统是地理课本的两大内容之一,它和教材文字系统之间紧密联系,贯穿教材的始终。可以说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图象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由此可见,地图和地理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之间是骨和肉的关系,没有地图就不可能地理教学。

    地图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十分关键,运用地图教学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空间概念。地图还可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形态,并容易使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的比较形象、直观的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并且符合地理教学特色。

    (二) 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技能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发现,有些区域特征有相似之处或相反之处,有些地理成因有相似之处或相反之处,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将不同区域特征从每一个方面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出各区域之间的相同特征或相反特征,总结出它们的共性和特性。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要点。

    在每一堂地理课堂的教学中,注意通过联系把知识加以综合,使学生习惯于对知识进行综合的思路。在对各层次知识进行综合开始阶段,教师要以一定的方式将知识的综合性表达出来,如图解、表格等,给学生做出示范。在对知识进行综合的过程中,一定会有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强,对知识的综合较为全面,表达的形式较为合理。对这些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并把他们自己创造的表达知识综合的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向他们学习,更好地掌握综合的方法。

    (三)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作出正确评价的技能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地理课堂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21世纪,世界出现人炸,粮食不足,能源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加剧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压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评价技能,有助于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意识。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用数据、影像资料给学生以直观地了解,目前地球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对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的程度。由学生进行讨论这种情况将对人类生存、地球存亡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而使学生主动产生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并进行思考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具体措施,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作出正确评价的技能。

    三、学习地理技能的个性差异

    不少中学地理教师发现,有些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较高,而有些则相反。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生学习地理技能存在着个性差异,具体表现为:

    1.解决问题熟练程度的差异。例如,学习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各种地形,有些中学生能很快判断出山脊或山谷,而另一些中学生则需花费很多时间才能作出判断。他们先画出山脊线(或山谷线),再作此垂线,接下去是比较垂线中央与两侧的高低,最后才能作出判断。可见,前一部分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能够“跳跃”过某些步骤而直接找出答案。而后一部分中学生只会一步一步地按教师告诉的步骤去做,而缺乏在较高层次上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

    2.解决问题准确、全面程度的差异。例如,学习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有些中学生从数量(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结构、地区分布、开发利用等方面把知识进行整理,纳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框架”之内,在解题时,一般比较准确和全面。而另一些中学生则花费较多时间背记各种自然资源的特点,他们不善于发现这些知识在组成上的共同特征,结果解决问题时,时常出现错漏的情况。

    四、学生经验在地理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一般认为,学生地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学生按教师安排的步骤进行练习的过程。其实,这样认识尚不够全面。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还经常相对独立地探索简便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按此进行练习,从而对技能形成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下述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自己相对独立地发现一种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被以后的学习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有效的。例如,有高中学生认为课本提供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比较抽象,计算也有些复杂,故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利用平面几何知识,用图解法来求正午太阳高度角。

    另一种是学生相对独立地发现一种学习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此方法,但实际上,此方法是有问题的,即在某些情况下此方法不适用。例如,有学生认为,凡是在分层设色图上,绿色的地区为平原,并据此作为地形类型判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这样判断会出问题的,例如,某些盆地在分层设色图上也呈绿色。

    可见,学生经验在地理技能学习中可能起到促进学习的良好作用,也可能起到形成错误判断的不良作用。这应引起地理教师的重视。

    五、地理技能的教学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1.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例如,为使学生掌握在南极洲地图上判别任意两地间方位的技能,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经线上两地的方位,再使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纬线上两地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学会判别任意两地之间的方位。

篇6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设计要素和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2.景观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2.1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围墙的图案。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包围: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立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是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彻底破坏。相反成为了丑陋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园成为了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一般来说,这个诞生的时间被确认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2.2景观的栖息地含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还是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就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2.3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的解读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以上的生态关系:

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理论,大地本来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又必须借助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诉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和历史的书

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者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是由这些组成的。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显示。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得歌尔把语言比喻成人们栖居的房子。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的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自然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庇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的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当然,要读懂,读者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3.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3.1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3.1.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1.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场地规划以某一地块内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协调与安排为基础,场地规划项目涉及单幢建筑的土地设计、办公区公园设计、购物中心或整个居住社区的地块设计等。从更大的职业范围讲,基地设计还包括基地内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等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动物和气候。敏感性的设计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与消耗,从而提高基地的价值。

3.1.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3.1.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3.1.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3.1.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3.2景观设计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要使景观的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需求。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其具体包括:

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的场所;

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与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创新技术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而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词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将审美的生存观念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将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4.景观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4.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内容。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观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景观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这里要考虑几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的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景观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为例,50-60年代的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附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来说,主要有四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4.1.3设计手法

在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术,如VR仿真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地形的表现,以便真实地模拟实际地形,表达景观设计后的场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4.2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

GaryO.Robinette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项

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

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在道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道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道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是山麓边坡外,景观中的道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带来的是汇水问题,这时单边式道路两侧,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汇水泻入的雨水口,天晴时乃是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城市道路的绿化,与道路的性质相关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观大道、步行街等。

4.3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4.3.1景观道路分类

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三种:

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达到健身目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好的景观。

4.3.2景观道路线型

规划中的景观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景观道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景观道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景观道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景观道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道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道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景观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在条件并不太好的地区,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景观道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有的地区景观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景观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景观道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4.4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视线诱导(包括人流、车流)。这里植被设计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无论是运用何种素材进行景观设计,首要的目的是满足设计的使用功能。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在明晰了设计的目标后,可以放心地探讨地面铺装的作用、类型和手法。

4.4.1考虑因素

一般的道路铺装,通常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的景观道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采用这种道路有很多优点,主要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与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的景观,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景观的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景观绿地除建设期间外,道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项

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一个整体,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景观道路的铺装来表达道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观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朝的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一般来说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国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铺装的作用

为了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泞难走;

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

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

4.4.4地面铺装的类型

根据铺装的材质可以分为:

沥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种公园、广场。

砖砌铺装;用于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的人行道、广场。

石材铺装

预制砌块

地面铺装的手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线性、流行性、拼图、色彩、材质搭配等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导行人通达某个既定的地点。

4.5水体设计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图4.4景观设计中的水体设计

4.5.1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4.5.2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4.5.3注意事项

从总体看,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无论是一块绿地、一个公园的水体,应服从总体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构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规则,是隐是现,有无栏干小径,要看整体的地域位置、风格面貌而定。一个园内不同区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几种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广场建筑而规则,彼岸近丘陵丛林而自然,也不失为一种变化和对比,注意点是交接如何过渡。

·池岸的设计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近岸处水宜浅(2/5-3/5),面底坡缓(1/3-1/5),以求节约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须多费匠心。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观赏鱼、植荷莲、划舟艇、显倒影、喷水、游泳、溜冰等,也会使景观和水深浅、水波浪不尽相同,而影响池岸设计。

·选材既关及景观,也决定造价,从经济上也要多加考虑。

4.5.4设计要点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难。

"死水一潭",会让游人掩鼻而过,会让管理部门叫苦连天。回忆历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龙须沟,皆因恶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称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时,更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才可持续发展。在这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2)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溪流、池湖、港湾、半岛、河埠……有着不同的景观,起着不同的生态作用。

(3)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4)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铭。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构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缓坡入水,植物护岸,碎石、泥砂底。这样的水系造价不会太高,更重要的是,与地下水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因此,选定一个合理的水面标高,至为重要。

(6)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7)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

(8)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汇而成河。这里没有淹渍、冲刷,也减少排水工程量。仅在出口处设溢水、单向阀门,干旱缺雨季节,以人工办法补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绿色生态区的重要标准。

4.6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4.6.1运用原则

景观的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重实用,同时其所设置的环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必须要了解设施物的实质特征(如大小、质量、材料、生活距离等)、美学特征(大小、造型、颜色、质感)以及机能特征(品质影响及使用机能),并预期不同的设施设计及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质和感觉,确定发挥其潜能。

另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设施景观的安全性,以防止它们被盗或遭到破坏,大型的运动设施应建造必要的围护。对于小型的设施应该把它们牢固的安装在地面或者墙上,保证所有的装配构件都没有被移动、拆卸的可能。

4.6.2景观设施分类

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休息设施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交通设施如分隔墩、隔离墩、路障、候车亭等。

5.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大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5.1构思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方面和国内外景观实践领域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或学科发展来看,着重于具体的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这就是狭义上的景观设计。但是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狭义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是景观规划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5.2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当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也在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5.3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设计景观的目的、景观的起名、景观的立意、景观的布局、景观中的微观处理等,这里就一些在平时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一些介绍。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轴线尽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对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已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就叫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如苏州拙政园,全面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5.4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他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5.5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觉。

5.6渗透和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的延伸、渗透,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嘎然而止”,给人良好的空间体验。

5.7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使得人们在其中会觉得过于拥挤,失去一定的私密性,这也是人们所不会认同的。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从实践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实践中体会,在亲自运用的过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两个度向,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庭院空间中我们安放点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适呢?应该照顾到人对山石的视觉,把握距离以及空间与山石的体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为视点;太大,又变成累赘。总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从图画方面去考虑是不够的,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5.8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5.9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临水栏杆设计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韵律,整个台地都用弧线来装饰,不同弧线产生了向心的韵律来获得人们的赞同。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在了解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六个大的方面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景观,探讨了景观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景观设计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讨景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设计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种方法,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此外,我们在研究景观设计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