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制退休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改制退休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改制退休政策

篇1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省属事业单位改制的若干政策意见》(浙政办函[*]45号),经省政府同意,就有关问题的处理提出如下意见,请贯彻执行。

一、关于改制资产的范围和处置

改制事业单位的资产,除用工会经费(不含职工技协)形成的以外,均列入改制范围,单位负责人应作出书面承诺。

事业单位改制时,要由主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审计机构对其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审计时限统一确定为资产评估基准日前3年,审计重点为资产、负债及权益的增减变动和结果,必要时可延伸审计。对改制范围内的全部资产必须进行:评估,资产评估前,主管部门要提交书面申请,经财政部门核堆后,确定评估基准日;资产评估结果要在改制单位予以公示,并报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

为保证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结果的公正、合理,一家中介机构不得同时从事同一家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

事业单位改制时,离退休(含按政策提前退休)人员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经济补偿金、抚恤金、丧葬费及精简退职职工、计划外长期临时工、遗属生活补助等费用,经人事、劳动保障、财政、国资等相关部门核准,可在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中提留,若资产不足提取时,由其主管部门(含二级局)或国有资产营运机构调剂解决。

事业单位改制时,单位职工的应付工资、奖励基金、福利基金结余,经财政部门审核,可依据职工贡献、工龄、岗位和技能等因素,按人均不超过3万元且总额不超过结余数的50%标准,分配给职工个人投资入股,并视作个人资产,可以转让和继承,但不得提取现金。

事业单位改制中,对改制后与企业经营无关的职工食堂、集体宿舍等资产,经财政部门审核,可予以剥离;对改制中清理出的坏账损失、投资损失和报废的资产,经财政部门核准后,按照《省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核销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划转给*省发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或*省荣大资产管理公司。

事业单位改制鼓励以资产出售方式进行产权置换,出售价格以资产评估结果为基准价,根据企业盈利水平和市场发展前景,经财政部门核批后可适当浮动,但不得低于评估价的90%。

国有资产出售原则上要以向社会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购置者原则上应一次性缴清价款,整体购买且一次性付清价款可给予10%的价格优惠。对整体购买资产数额较大,一次性又难以缴清价款的,可在购买后3年内缴清价款,但首次缴款金额不得低于出售价的50%,欠缴部分必须实行财产抵押,与财政部门签订分期付款协议,并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收取资产占用费;也可借给改制后企业有偿使用1?3年,并与财政部门签订借款合同,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收取占用费;对少数微利、亏损单位的资金占用费,可予以适当优惠。资产出售收入由财政部门收缴,实行专项管理,用于支付事业单位改制成本和国有资产再投入。

国有股权设置方案由改制单位提出申请,经财政部门批准后实施。鼓励改制单位职工、社会投资者参与改制,出资置换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包括土地资产)末折股部分,不再计入改制后企业的资本公积。改制单位国有资产经资产剥离、提留后,数额在100万以下的原则上全部退出,100万以上的鼓励退出。

事业单位改制后仍保留国有股权的,应当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国有股权由省国资营运机构持有,纳入其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范围,进行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考核。

改制单位从资产评估基准日到改制日期间的收益,50%由财政、国资部门收缴,或计入改制后企业的国家独享资本公积,待改制后企业增资扩股时转增国有资本金;另50%由改制后企业享有。如出现亏损,则按上述比例分别承担。

在土地使用权处置中,改制单位除采取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外,土地评估价的50%作为原单位所发生的征地拆迁补偿费(土地开发费),计入单位的国有净资产统一折股,折股比率经国资、国土部门核准可合理浮动,但最低不得低于土地评估价的20%。

改制单位以净资产作价入股的,必须依法办妥债权债务处理相关手续。

二、关于劳动关系转换

事业单位改制中劳动关系转换基准日统一定为改制方案批准日。改制后不保留国有股份的,依法解除原单位与职工的聘用(劳动)关系,按职工在国有单位的工作年限(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可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年限),每满1年发给职工本人1个月改制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个人月平均工资包括职务工资、按规定比例计发的津贴、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时保留的津补贴、省定的职务(岗位)津贴、省直规范补贴、物价补贴、医疗补贴、房租补贴(下同)。个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全省事业单位社会平均工资1811元的,按社舍平均工资发给(下同)。对改制后保留国有股份的,若今后进一步改制为不保留国有股份的企业,按企业改制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金,补偿金按事业、企业工作年限分段计算。

对改制时的未聘人员或本人提出自谋职业,经单位同意后解除聘用(劳动)关系的,按职工在国有单位工作1年支付其本人1个月解聘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省属事业单位改制的若干政策意见》有关规定,要求提前退休的人员,由主管部门报省人事厅核准。

三、关于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在杭省属事业单位职工按规定提前退休人员,在提前退休年限内的退休费,按本人提前退休时核定的事业单位退休费和每年递增8%的标准,从退休费列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之月起,计算至法定退休年龄,提前退休年限内的退休费由原单位全额承担。基本养老保险费,单位缴费标准按全部提前退休人员缴费工资总额的20%,每年递增3%的标准,从领取退休费之月计算至法定退休年龄;个人缴费标准,从事业单位改制后至*年12月31日前按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7%,*年1月1日后按本人缴费工资基数8%,并按每年递增3%,计算至法定退休年龄。

上述所提费用(个人应缴部分由单位代收),在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时,由单位一次性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清。

改制前已退休(含按政策提前退休)的人员,原国家和省规定的事业单位退休金待遇不变,今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企业办法增加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事业单位办法增加的退休费(养老金),原有经常性事业费的由改制单位负责补足其差额部分,所需资金由省财政按原经费渠道安排;没有经常性事业费的改制单位可根据条件,按规定在原资产中提留或在国有股份分红中解决。若从资产中提留,其标准为人均最低不低于2万元,最高不超过5万元。提留资金由改制后的企业负责管理和发放。

改制前参加工作,改制后退休的人员,转入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一次性补贴中,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是指改制前在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按国家和省规定可以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工作时间。改制后的人员,今后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后,原进入个人账户的一次性补助费的处理,按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关政策衔接。

已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的单位,改制为企业后,按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参保。对改制前已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人员,已建立个人账户的,其个人帐户储存额可与按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参保后建立的个人账户合并计算。

末参加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职工,改制时离开单位的,由主管部门报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出具可视同缴费年限的证明,并装入本人档案。

退休(含按政策提前退休)人员的抚恤金、丧葬费,及精简职工及计划外长期临时工、遗属生活补助等费用,均按改制时事业单位现行标准据实提取,由改制后企业负责发放,今后按企业办法调整有关标准;如单位撤销可由主管部门委托社保经办机构发放。

四、关于医疗保险制度衔接

事业单位改制时,已退休(含按政策提前退休)人员中属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以及享受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待遇的先进工作者,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省属事业单位改制的若干政策意见》有关规定提留医疗保险费后,再按人均2万元的标准另行提留医疗保险专项经费,提留的经费暂由单位的主管部门建立医疗保险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用于支付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劳动模范按规定应由原单位报销部分的医疗费用。

五、关于事业单位改制方案的内容及报批程序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浙政发[*]68号)和省编委办、省属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省属事业单位分类实施工作的意见》(浙编办[*]21号)规定,被认定为中介服务类、生产经营类的单位都要列入改制范围;监督管理类、社会公益类单位中属于生产经营性质的职能,原则上应将其剥离,列入改制范围。

事业单位改制总体方案须说明单位类别、职能及基本概况,包括资产、人员及经营情况;事业单位改制的可行性,包括现行条件、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如单位撤销,须说明理由;事业单位改制的基本思路,包括改制形式、清产核资、资产处置、债权债务处理、股权设置、人员分流安置、经费提留,以及其他需报批的事项;事业单位改制的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改制的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负责制定本单位的改制总体方案,经职代会讨论通过,报主管部门审核,由主管部门一式25份报省属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办公室”),由办公室转各成员单位,成员单位要按各自职能和有关政策规定提出审核意见,并在10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报办公室汇总,适时提交办公室主任办公会议研究。改制单位国有净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由办公室批复给改制单位;国有净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或具有特许经营权单位的改制方案,由办公室提出初步意见,报领导小组批复。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Excel公式函数;测算

一、引言

Excel是办公软件office的组件之一,它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图表绘制、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广泛地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市场与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等领域。本文主要以某企业某次薪酬测算,简单介绍Excel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以期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广大人事工作者的思考与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二、测算背景介绍

某国有勘测规划设计企业(以下简称某企业)系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中央所属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00〕71号)改制而来的科技型企业。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印发了《关于转制科研机构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等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5号),其中第二条规定“没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按规定标准核定的基本养老金继续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基本养老金调整按企业的办法执行,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国家统一出台事业单位离退休费调整政策时,转制前离退休人员按企业办法增加的基本养老金与按事业单位办法增加的离退休费的差额部分,由原单位视经济情况自筹资金解决,并做好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稳定工作。”因此,某企业在国家出台事业单位调整离退休费政策后,在2003年7月、2005年10月、2006年7月、2007年7月统算了转制前退休人员按企业办法增加的基本养老金与按事业单位办法增加的退休费的差额,对于按事业单位政策增加的离退休费总额高于按企业办法增加的基本养老金进行了补差。

2014年10月,国家再次出台事业单位调整离退休费政策,某企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了测算。本次测算首先根据国家现行的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核定政策,先核定出某企业改制前每位离退休人员事业单位待遇,然后与现行养老金(社会统筹养老金和企业补贴之和)进行比较,得出改制前离退休人员按事业单位政策核定的养老金与现行养老金之间的差距。

三、测算过程

某企业截止2014年10月共有改制前离休人员39人,退休人员524人。因离退休人员待遇核定不一致,需分别测算,本文仅以退休人员测算为例来说明excel在薪酬测算中的应用。本文中使用的函数的具体用法可参考Excel帮助文件中的介绍。

(一)根据待遇核定政策建立测算表框架

现行事业单位现行退休人员待遇核定政策简要如下:

(二)利用vlookup()函数,将原有资料上的每人基本退休费中的各项数额填充到此表中相关的单元格内。

在此以“2001年10月调标增加退休费” 项为例。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在E6单元格(暨“郭新中”“2001年10月调标增加退休费(元)”单元格)中输入函数公式“=VLOOKUP(B5,[2003年非统筹离退休费测算表.xls]院直退休人员增加退休费核事业单位标准核定表!$B$3:$H$546, 4,FALSE)”,本函数的作用为返回Excel文件“2003年非统筹离退休费测算表”中的“院直退休人员增加退休费核事业单位标准核定表”的B3: H546区域 “郭新中”所在行第四列的单元格的数据(暨“院直退休人员增加退休费核事业单位标准核定表”中“郭新中”的“2001年10月调标增加退休费”)。然后利用excel的自动填充功能完成本列数据的填充。然后参照本次操作,完成编号2、3,5―8,17、23,25、26列数据的填充。

(三)根据现行事业单位养老金政策核算编号9―15各项补贴。

在此以编号9“住房补贴”项的核定填充,来说明在薪酬测算中在知道补贴标准和个人退休前行政和技术职务(未聘技术职务资格)条件下如何核定填充个人相应的补贴项目。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通过整理原有资料建立如下的“住房补贴核定表”和“住房补贴标准表”。在“住房补贴核定表”中“退休前职务”列中要保证所有人员的行政技术职务排在技术职务之前,没有行政职务或技术职务的空出;“住房补贴标准表”要包含所有人员涉及的行政和技术职务标准。

第二步在“住房补贴核定表”D3单元格内(暨“郭新中”按行政职务核定的住房补贴额单元格内)输入函数公式=IF(C3"",VLOOKUP (C3,住房补贴标准!$A$3:$B$35,2,FALSE),0),本函数公式的作用为通过判断D3单元格内(暨退休人员“郭新中”的退休前行政职务)是否为空,不为空的话运用VLOOKUP()函数返回在“住房补贴标准表”中对应的标准,为空的话返回“0”。第三步在 “住房补贴核定表” F3单元格内(暨“郭新中”按“1993.10前取得的未聘资格核定住房补贴”单元格内)输入函数公式=IF(E3"",VLOOKUP(E3,住房补贴标准!$A$3:$B$34,2,FALSE),0),本函数公式与第二步函数公式相同。第四步在 “住房补贴核定表” G3单元格内(暨“郭新中”按“1993.10前取得的未聘资格核定住房补贴”单元格内)输入函数公式“=D3”(本公式的作用为引用“郭新中”按行政职务核定的住房补贴额),在G4单元格内输入“=MAX(D4,F3)”(本公式的作用为比较“郭新中”按退休前技术职务核定的住房补贴和按1993.10前取得的未聘技术职务资格核定的住房补贴,并返回其中较大者)。第五步H3单元格内(暨“郭新中”“实际住房补贴(元/月)”单元格内)输入函数公式“=MAX(G3,G4)”(本函数公式的作用为比较“郭新中”按退休前行政职务和技术职务(未聘资格)核定的住房补贴额,并返回较大者)。第六步在“住房补贴核定表”中利用自动填充功能,完成全部人员的住房补贴核定;第七步在“改制前退休人员现行养老金与事业单位养老金标准统算情况表“利用vlookup()函数引用填充所有人员的退休补贴;第八步重复以上步骤,完成编号9、12―15、18―19、21项补贴的核定和填充。

(四)完成各位人员标准一致的补贴项目的填充

因编号10、11、16、20、22所有人员都为统一标准,所以通过Excel自动填充完成这些项目核定填充。

(五)对完成核定填充的测算表进行相应的统计计算

通过简单的算术或者统计函数公式编号24“事业单位养老金合计”、编号27“合计”、编号28“差额”和这些项目的人均水平的计算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核定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巧妙地使用Excel函数和公式,可以高效准确地完成薪酬测算中大量的计算填充工作,大大提高薪酬测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希望通过本文的经验总结和介绍,能够为广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转制院所 离退休人员 社会保障 政策

一、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重要政策分析

(一)重要政策概述

在科研院所转制过程中,为解决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

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6部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1999]18号)。提出了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式,并规定相应优惠政策和组织实施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解决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专项政策的主要依据。

1999年4月,科技部等12部门根据[1999]18号文件精神,提出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可操作性实施意见(国科发政字[1999]143号)。与[1999]18号文件比较,其特点是保留了18号文件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明确提出5年过渡期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问题的解决办法等政策。

2000年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4部门下发《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号)。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费缴纳基数确定的时间标准(1999年7月),重申了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原离退休待遇不变,对过渡期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提出了5年过渡期待遇差的补贴标准及办法。

2002年2月,劳动保障部等5部门针对242个科研机构、中央所属178家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以及134个科研机构,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问题做了规定(劳社部发[2002]5号)。明确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不再执行企业的调整办法,没有事业费的转制单位仍执行企业的调整办法。

2003年7月,财政部等4部门,就有关部门、单位反映转制科研机构有关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下发通知(财教[2003]68号),针对“过渡期”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问题,转制科研机构的医疗保险、住房补贴问题,以及属地化管理等问题,重申、强调了过去一些政策,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解决办法。

(二)重要政策分析

1.《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国发办[1999]18号)。这是我国第一个解决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制定专项政策的主要依据。文件规定:“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其他人员的社会保障参照国家对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文件对解决原有正常事业费拨付单位的、转制前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有重要意义,但解决不了没有事业费拨付单位的同类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某些转制成股份公司和非国有性质的单位,没有法定义务去安排经费解决这类问题。按照上述文件精神,转制后离退休人员执行“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政策”。 由于我国事业和企业退休人员执行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保体系,对因执行企业社保政策可能出现的“待遇差”,文件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

2.《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国科发政字[1999]143号)。 文件明确了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退休金发放和日常管理工作由“原单位负责”;打通了转制单位进入企业社保的政策通道,“转制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养老保险费”;提出了转制后退休人员待遇差“采用发补贴的办法解决”和“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办法。

143号文件是对18号文件精神的延续,尽管它是一个解决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操作性文件,但仍然没有提出解决没有事业费拨付单位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虽然,文件提出了“转制后退休人员待遇差”的解决办法,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对转制后近期退休人员的“待遇差”问题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对“单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规定也不是强制性的,导致这一补偿政策落不到实处。

3.《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号)。(1)文件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费缴纳基数确定的时间标准(1999年7月),但对部分2000年以后转制的科研院所,因在1999年7月后调整了工资,进入地方社保管理在验封工资时只能按1999年7月进行确认,致使转制后退休的人员享受不到新增工资部分。(2)文件虽然重申了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原离退休待遇不变,由于养老金是按所在城市企业人均养老金标准支付的,尽管也明确了差额部分由原单位用事业费或自筹资金支付的办法加以解决,但是许多科研院所转制后继续改制成股份公司和非国有性质企业,让改制后的企业承担事业费不足的差额部分补贴,法律依据不足。对没有事业费的单位,虽然明确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从基本养老统筹基金中支付。解决了“没有事业费拨付单位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支付问题,但同时又规定了“基本养老金调整按企业的办法执行”。因事业单位近几年退休金增幅高于企业养老金,导致了企业与事业单位同类离退休人员待遇差距的逐渐扩大。由此看来,“待遇不变”实际上是指事业单位待遇的基数不变。(3)为保证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文件对转制后退休人员退休待遇问题,提出了5年过渡期养老金待遇差的补贴标准及办法,重申“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尽管这些制度对过渡期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但待遇差的补贴是采用逐年递减的方式,绝大多数转制单位因“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制度不是硬性规定,并没有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而过渡期养老金待遇差的补贴政策难以调整与事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差距,导致工作时间越长,退休后养老金待遇越低。

4.《关于转制科研机构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等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5号)。(1)文件对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调整2号文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按企业的办法执行”的政策,明确有正常事业费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不再执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同时也明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只负责发放接收时按规定标准核定的基本养老金”,“退休待遇调整纳入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离退休费调整范围,由财政部门按统一的补助标准和现有经费渠道安排所需资金,并由离退休人员原单位负责发放”。应该说,对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的离退休人员来说,是一个较好的政策安排。但由于转制科研院所转成企业后,事业单位调整退休金时,相关的文件发不到单位,导致不能及时调整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造成误会和矛盾。 同时也增加转制后企业管理压力和管理成本,不利于离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如果将来企业改制成其他性质的企业,原单位负责发放养老金就成了问题。(2)对没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问题政策与2号文件基本一致,文件仍没有解决企业继续改制后调整离退休人员待遇资金来源的法律依据问题。同时,将待遇差的调整由2号文件规定的“由原单位自筹资金解决”的“刚性”政策,调整为“由原单位视经济情况自筹资金解决”的“柔性”政策。导致离退休人员“待遇差”的补贴政策反而得不到保障,激化了离退休人员因“待遇差”得不到合理解决的矛盾。

调查发现,中央转制科研院所自执行5号文件后,原来享受地方社保的某些优惠性政策补贴则被完全取消了,导致和当地同类离退休人员相比,待遇差距越来越大。

5.《关于转制科研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教[2003]68号)。 (1)68号文件强调了“过渡期内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计发和调整仍继续执行国家对转制科研机构的现行政策”,对执行现行政策形成的“工作时间越长,退休后养老金待遇越低”的问题没有提出解决办法。(2)对转制科研院所离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文件明确“转制科研院所离休人员的医疗待遇不变”;对转制前的退休人员,明确“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可以参照执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实行医疗补助”。对转制前有正常事业费拨付的单位,按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统筹安排。文件解决了离休人员和有正常事业费拨付转制院所转制前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3)对没有事业费拨付的单位的转制前退休人员、两类单位 (有事业费和无事业费拨付)5年过渡期及以后退休人员,“参照国家对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政策执行”。 因企业医疗保障与公费医疗标准差异很大。导致这部分退休人员医疗经费捉襟见肘,大病不敢看,小病看不起,意见很大。尽管部分转制单位视经济状况、出于感情的原因,对他们的医疗费用有一定的补助,但不是政策性安排。特别是部分单位继续转制成其他性质的企业,退休人员只能享受地方企业基本医疗保障的待遇。导致他们与有事业费拨付单位、地方科研院所、地方企业同类人员之间的医疗保障差距。

二、地方解决同类问题的政策及办法

地方科研院所转制中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依据,也是在中央18号、143号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各省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整。

(一)转制前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

1.主要办法。(1)在养老金发放标准上,各省市都重申了“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的政策。(2)在养老金发放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二是由原单位负责发放。科研院所转制时,转制前离退休人员随单位其他人员一同进入企业社保的,统一由社保机构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如江苏、上海、重庆、北京、黑龙江、湖北、内蒙古、辽宁等省市);科研院所转制时,转制前离退休人员没有随单位其他人员进入企业社保的,养老金由原单位负责发放(如广东、贵州、宁夏、青海等市)。(3)在养老金的资金来源上,根据科研院所转前有无正常事业费情况而定。全额事业费拨付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不管是采取社保机构发放还是原单位发放,资金都由原事业经费渠道解决;差额事业费拨付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退休金来源除原事业经费渠道解决外,差额部分由原单位自筹资金解决;无正常事业费拨付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不管是采取社保机构发放还是原单位发放,差额部分由企业自筹资金解决。(4)在养老金调整上,也是根据有无事业费拨付渠道形成不同的方式。对有正常事业费拨付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按事业单位办法调整;对无事业费的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按企业的办法调整。(5)在时间上,多数省市按事业单位退休方式,将时间确定为2001年12月31日;部分省市以转制时间为节点 (如河南省等)。

2.政策分析。尽管各省市重申了“待遇标准不变”的政策,但养老金调整执行企业办法,与事业单位差额部分由原有资金渠道解决。 由于部分企业直接或继续改制成其他性质的企业,由改制企业来承担离退休人员待遇差,法律依据不足,即使应承担法定义务的企业,因经营状况的原因,无力承担待遇差的补贴费用,导致不同资金渠道来源的科研院所同类人员在养老金待遇方面的差异逐渐扩大。中央转制院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同样在地方转制院所存在。

(二)过渡期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

1.主要办法。(1)提前退休。各地在提前退休的政策上,有一点差别。如江苏、浙江、湖北、河北、河南、广东、青海、重庆、福建等省市,都规定了“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内(含5年),工作年限满 20年的人员;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人员,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并工龄满20年的职工,本人自愿,经批准,可提前退休,享受正常事业单位退休待遇。”浙江、河南、四川还制定了“提前一年以上退休的,增加一级职务工资”的政策。宁夏、湖南、黑龙江提前退休政策只规定“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职工,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以按现行科研事业单位的待遇办理单位内部退养手续,到达退休年龄时,按规定办理正式退休手续。”重庆还明确规定“在渝的中央转制科研机构,在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执行地方提前退休的政策,并由地方统一管理”。江西规定“在转制过程中职工内部退养问题,由单位自行决定,经费由单位自行解决”。(2)延缓过渡期时间。有两种方式:一是过渡期统一延后2001年12月31日,即转制企业2001年12月31日之前的企业退休人员,一律享受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如上海、北京、辽宁、吉林等);另一种是科研院所批准改制为企业后,2~5年内到达退休年龄的人员,按机关办法退休,享受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按本市对机关退休人员的规定执行(如上海、贵州)。(3)进行身份置换。辽宁、江苏等多数省市、地方及行业在所属科研院所转制前,对员工身份进行置换补偿,补偿后进入企业社保。退休后一律执行企业社保待遇。(4)辽宁等部分省2003~2004年间先后又出台了新的文件,将提前退休工龄和年龄计算时间推迟到2005年底之前 (各省时间不太一致),同时过渡期又后延2~3年。

2.政策分析。(1)尽管各地在提前退休的政策上有一点差别,但基本上解决了科研院所转制前有20~30年工龄员工的社保待遇问题(按事业单位待遇)。 由于没有彻底解决养老金调整执行的问题,按企业养老金办法调整他们的待遇,也存在与事业单位差额部分补偿的资金渠道问题。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问题在这类人员中同样存在。(2)延缓过渡期的第一种方式,把待遇差补偿的逐年递减政策的起始时间又推迟了两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执行不同的社保政策导致的待遇差矛盾。但同样存在工作年限越长,退休时待遇越低的现象。延缓过渡期的第二种方式,实际上是把提前退休政策又放宽了2年,有效解决了转制后2年内退休人员的社保待遇问题。(3)应该说,科研院所转制前,对员工身份进行置换补偿,补偿后进入企业社保,退休后一律执行企业社保政策,是一个最合理和“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调查情况来看,采用此办法解决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目前没有后遗症。

(三)过渡期后退休的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

1.主要办法。各省市都规定了过渡期后“按照规定执行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

2.政策分析。由于各地普遍采取了延缓过渡期的政策,到目前为止,过渡期后待遇差问题还没有表现出来。“身份补偿”的配套政策和目前这类人员数量不是很多,预计将来过渡期后员工在退休待遇问题上的矛盾不会突出。但对部分地区没有采用“身份补偿”办法,会存在退休金待遇的差异。但矛盾是局部性的。

(四)中央和地方院所待遇差问题解决办法

1.主要办法。重庆市的主要做法是中央转制科研院所执行属地政策。“原则同意中央在渝改制科研单位执行地方科研机构改革政策”。中央转制科研院所“在2001年12月31日以前,中央在渝改制科研单位在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参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00]74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补充意见》(渝府发[2001]48号)中有关提前退休的规定执行。从 2002年1月1日起,各单位参加我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提前退休人员和正常退休人员一并作为统筹对象,其退休费由地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上海市的做法是改变管理体制后统一转制。 即中央转制院所转制前先划归地方管理,然后与地方转制院所一样,按上海市相关政策转制。规定“国家部委驻自治区科研机构实行属地化管理的,享受自治区直属科研院所的相关政策”。

2.政策分析。重庆市执行属地政策,很好的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策不一致的矛盾,保证了中央转制科研院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享受同城待遇。调查发现,重庆市转制科研院所部分退休人员除对“按企业办法调整养老金”有意见外,其他方面的矛盾并不突出。由于上海市的中央转制科研机构转制前一律划归地方管理,转制时执行上海的相关政策,不存在两类人员的待遇差问题,又由于上海市采取了分段计算工龄的办法,基本上合理的解决了整个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中存在的问题。

(五)基本养老金计发的时间及标准确立

1.主要办法。北京市基本养老金水平封定在单位转制的当月。重庆、湖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市的封存时间是2000年1月。贵州省以2000年7月本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工资基数为标准核定。河南省以科研院所转制批复时的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和个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进行核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金。辽宁省以2000年底前的连续工龄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青海省以2001年12月职工本人工资(指按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为基数计算,一次性核定后不再变动。

篇4

一、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的试点工作已经有几年了,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全面铺开改制工作,加快推进改革深入的步伐也越来越紧迫。广大职工在看到、听到、了解到这些年来企业改制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下岗职工的待遇问题之后,面对单位的改制出现了以下几种情绪:

一是部分年轻的、有一技之长的职工,思想开放,支持改制。希望改制后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部分来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则希望改制工作越拖后越好,最好能拖到自己达到退休标准再进行。要不就对买断抱过大的希望,明确表示没有达到怎样的标准就坚决不买断。总之都希望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收入不至减少。

三是还有部分职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反正别人怎样,自己也会怎样。因此对改制工作漠不关心,听天由命,态度消极。

四是虽然改制工作不会影响到离退休老同志现有工资水平,但他们担心改制后会不会像企业单位一样,工资关系不在单位而由劳动部门统发,感觉就好像失去了一个家,失去了做主人翁的资格。

以上所有这些赞成、害怕、期望过高和无所谓的态度,都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

二、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着重点

面对以上职工思想上存在的种种困惑和情绪,作为改制工作的参与者和当事人的文化事业单位政工人员该怎样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呢?工作的着重点在哪里呢?

首先,自己要认真学习,解放思想,正确分析和认识形势。在此基础上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认识到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文化事业单位的每一个职工都要从大局出发,相信改制的目的不是国家、单位甩包袱,而是为了单位能更好地发展,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为了让广大职工过上更好的生活。改制总体来说只会越改越好。

其次,要认真领会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改制所涉及到本系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工作,向职工解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讲清楚它们出台的背景和实施的好处。

再次,要协助专业人员,细心解释相关劳动关系、工资保障等具体细节和改制程序、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每个职工的作用。彻底消除职工的种种不解和疑虑,让他们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改制。

最后,要配合单位行政领导做好改制的具体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改制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旗帜鲜明地为职工说话,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中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的方法

文化事业单位特别是属于自收自支单位的影剧院,职工普遍存在着思想保守、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一技之长、年龄偏大的问题。面对新形势,就职工个体而言,一般是从个人的立场出发来认识事物和理解问题的,尤其是直接涉及到职工个人利益的问题。为此,在文化单位改制工作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注意工作方法,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改制工作圆满胜利完成,从而达到单位、职工双赢的目的。

1、注重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以理服人

将改制的政策文件、改制的草案、职工安置草案等复印分发到职工手中,为职工学习提供方便。召开职工大会,宣讲改制方针、政策,对职工暂时不理解的方针政策及时进行解答。把改制条款明明白白告诉职工,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对征求到的职工合理化建议,应及时向上级领导和改制委员会反馈,争取早日答复。

2、注重以人为本的方法,切实帮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不论去留,改制工作最终要落实到每个职工头上,只有以人为本,做好了每个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障改制工作的胜利完成。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努力、有效地帮助职工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工作中的问题和生活中的困难,多站在职工的立场、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用真诚、友善的态度去关心职工,做到以情感人,让每位职工都能平衡心理、心情舒畅地参与改制工作。

篇5

1、凡列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人事人员,其档案工资按所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标准核定。其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由市人事局作资格审核后,按委托单位同类人员的标准投保。

2、凡企业单位人事人员,档案工资均参照企业工资标准核定,并仍按宜政发(1999)90号文件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按宜政发(2002)228号文件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原企业单位人事人员中,凡以前已参照事业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和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自本意见下发之日起,转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其原参照事业标准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作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计入个人帐户。

3、在原参照事业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单位人事人员中,对至2008年12月31日前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至本意见下发时工作年限满20年;或至本意见下发时工作年限满30年的,可继续参照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指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投保。对尚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均应按宜政发(2002)228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本意见下发前已按事业办法办理退休的人员,由市劳动保障部门支付个人的现行养老金和医疗保险不变。今后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按国家、省和无锡市调整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办法执行,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调整和支付。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奖金、福利、地方津贴等政策中不列入社会保障机构支付的部分不再享受。

4、已改制的乡镇卫生院,按照宜政发(2001)218号文件精神,在实行全员人事后,仍按事业单位标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5、实行个人人事的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其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可按本市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自主确定。缴费比例按城镇自由职业者标准执行。

6、非本市单位委托人事的人员,可按本市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也可参照本意见第5条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

7、对中发(2001)3号文件下发前,本人申请自谋职业并实行人事的军队转业干部,委托人事期间,经本人申请可按照事业单位标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其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投保经费均由个人支付。

8、对1995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市人才服务中心应在办理企业单位人事或个人人事手续时,填写《人事人员连续工龄审定表》,并由市劳动保障部门审核确定后,装入个人档案。已在市人才服务中心的上述人员,本意见下发后,应按要求及时补办工龄审定手续。

9、符合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事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应及时办理退休手续,并由市劳动保障部门核发退休养老金。

(1)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宜政发(1999)90号文委托人事的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由所在单位按现行退休审批权限办理审批手续。

(2)企业单位委托人事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由所在单位申报,主管部门审核(无主管部门的单位由所在地镇政府审核;事业单位改制后实行全员人事的单位人员,由所在单位申报,市人才服务中心审核)后,报市劳动保障部门审批。其中属准予参照事业性质标准交纳养老保险的人员,“退休审批表”须经市人事局审核。

(3)个人委托人事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由市人才服务中心根据档案记载和有关规定,为其出具年龄证明及《人事人员连续工龄审定表》。市劳动保障部门为其审核并办理养老金领取手续。

10、人事人员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期间或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期间死亡后的有关待遇,由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按有关政策规定处理。

篇6

年以来,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项目为主要内容,涵盖社会各方面、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社会保险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范围不断拓展。目前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已基本覆盖全县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部分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在此基础上还覆盖行政单位和人民团体,民营经济和个体劳动者的参保面也在不断扩大。年至年6月五项保险累计扩面新增15731人,截止年6月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253人,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78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645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848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052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765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000人。

(二)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保障层次不断丰富。适应改革深化和参保对象复杂化的新情况,养老保险出台了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办法,医疗保险出台了城镇个人医疗保险办法、困难企业参保办法和补充医疗保险办法,失业保险强化了事业单位参保办法,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办法和管理工作也得到巩固完善,建立了适应各类用人单位和职工群体需要的社会保险制度。

(三)社会保险征缴力度不断加大,基金筹资渠道不断拓宽。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于年7月起移交地税部门,采取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申报核定、地税部门负责征缴,两部门互相支持、齐抓共管的办法,将征缴工作纳入法制化和专业化轨道。年至年6月向参保单位和个人征缴社会保险费9500万元。县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加大,仅去年即达810万元(包括医疗保险费410万元,再就业专项资金100万元,改制企业养老保险费300万元),占了全年财政收入的较大份额。

(四)社会保险待遇全面落实,保障作用不断增强。年以来,共发放社会保险金12408万元,支付率达到100%。其中,基金支付3613名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8546万元,为1845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1207万元,为1955名失业职工发放失业保险金491万元。养老金从年起实行了社会化发放,社会化0%。医疗保险从年起实行了医保费IC卡结算。社会保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不断加强,基金安全得到保障。设立基金结算中心统一核算社保基金,开展内部审计,与财政、地税、审计部门建立基金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按月对账制度,建立了内部统一管理,外部与相关部门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基金监管体系,基金安全得到保障。

(六)社会保险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职工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严格执行县政府既定企改政策,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企改中落实职工经济补偿金2318万元,养老保险费1417万元,医疗保险费398万元,失业保险费153万元,遗属补助174万元,伤残补助145万元,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5742人。严肃社会保险政策,组织专班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保险稽核,清缴养老保险费684万元,督促补缴下岗职工和内退人员生活费162万元,追补缴费基数297万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遵守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得到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社会保险工作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基金收支压力较大,支撑能力降低。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数持续增多。年1月至年6月,由基金负担的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由597人增加到1148人,增加了551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由143人增加到1955人,增加了1812人。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人次由年的20770人次增加到年的73530人次,增加了52760人次。

二是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持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平养老金由年初的426元提高到年6月的515元,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月人平养老金由年初的561元提高到年6月的881元,失业保险金月发放标准由127.40元提高到168元(自年1月起调整),医疗保险金人均支出由年的1132元提高到年的1629元。

三是除企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外,其他社会保险项目均未实行省、市级统筹,无上级调剂资金支持。从比较的角度看,自年实行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以来,我县取得上级调剂资金1617万元,对于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对于这块基金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他社会保险基金却不能取得这种资金支持。

四是部分参保单位社会保险申报缴费较差。部分外来企业和改制后的企业不愿参保,有申报却无缴费或欠费。企事业单位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在保险项目上有选择性参保的情况。

五是社会保障执法难度较大。由于执法手段较弱,且县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给严格依法依规开展社会保险申报征缴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三、工作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保险宣传面。扩大宣传领域,创新宣传形式,把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到各个企业、各个部门、社会各个层面和广大劳动者之中,提高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法律意识,增强单位的守法自觉性和职工以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

二是巩固“两个确保”,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在建立健全保障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下岗失业人员、临近退休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确保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加强养老金稽核和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强化措施,重点做好改制企业职工、事业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管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三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克服困难,启动“金保工程”,建设综合服务大厅,实行社会保险申报、核定、记账、接续、转移等社会化管理服务。

篇7

背水一战的选择

计划经济时代,为服务农业科技事业,石门县农业局下设有县种子公司、植保公司、旱粮科研所、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园艺示范场、果茶技术推广站、新场园艺场和水稻原种场八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经济和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些单位逐步在市场风浪中败下阵来,人员工资难以发放,福利待遇难以保障,科研活动难以承担,陷入了“外部形象差,内在实力差”的衰落境地,生活难以为继的职工们隔三差五到农业局和县委县政府甚至上级部门救助,成为有名的“上访大户”。

*年元月,谌兵顺调任县农业局局长和局党组书记。在春节期间的慰问走访过程中,他发现上述八家单位普遍存在着“场容场貌差,生产水平差,职工住房差,经济收入差,生活状况差,精神面貌差”的“六差”现象,青壮年职工出外打工多,均未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大部分单位的退休职工多年未领到一分钱退休工资,整个系统弥漫着一种得过且过、沉闷甚至失望的情绪。当了解到有少数职工长期靠在县城翻捡垃圾收集废品出售度日的情况时,这位新上任的“当家人”落泪了。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进行改革,要让退休职工老有所养,让在岗职工看到希望,振奋士气,促进全县农业事业的进步”,新年伊始,新一届党组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谌兵顺的提议化作了集体的决议。

不等不靠地行动

经济体制改革,焦点是利益,重点是资金,难点是落实。

经测算,全系统385名职工,需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金752.1万元,身份置换资金89.9万元,有275.2万元债务需要偿还,加上其它改革费用,共需资金1200万元以上。

天文数字般的巨额资金没有吓倒农业局党组一班人,在谌兵顺的带领下,县农业局事业单位改革小组走上了自力更生筹资改革之路,“两眼向下找资源,两手向内挖潜力”。

按照“量出为入,一企一策,先易后难,限时完成”的原则,改革小组充分发挥各单位的积极性,“顺民心,得民意,解民难”的改革行动得到了385名职工的积极拥护。

改革首先选择在实力相对较强的县种子公司进行。按照事先预算,全公司46名职工,需缴纳养老保险费72.8万元,身份置换资金92万元,偿还债务258万元,加上其它开支,共需筹措资金450万元以上。经过盘底,公司存有现金39.8万元,可收回欠款12万元,公司总资产整体拍卖评估价为350万元,不足的资金部分则由职工自行解决。由于广泛宣传和认真组织,多个老板参与竞拍,拍卖价一路飙升到410万元,比预期多卖出了60万元,剔除拍卖评估、移交手续等相关费用外,46名职工最终只自筹了5.1万元就完成了全部改革。

象新场园艺场,资产整体出租的价格由50万元的底价竞争到66万元,24名职工共支付了17万元的自筹资金。

水稻原种场利用接受皂市水库淹没区移民的机遇,解决资金85万元,通过向职工一次性发包集体土地和橘园筹资95万元。

县园艺示范场凭借地处县城中心的优势,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从县城建投资公司争取到补偿资金160万元。

截止*年7月止,县农业局事业单位改革小组共筹措改革资金1252.8万元,其中资产拍卖(发包)的资金达709.7万元,实行了资产的最大增值,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县农业局机关在事业经费相当紧张的前提下,共挤出35万余元工作经费配套改革。

没有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补贴,偿还了275.2万元债务,不欠一分钱外债,为385名职工妥善对接养老保险,让其中168名退休职工每月拿上700元至12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全系统每年领取退休工资160万元以上,将包括家属子女在内的575人全部纳入医疗保险序列……

石门县农业局,创造了事业单位平稳改革的奇迹。

人文关怀得民心

改革伊始,县农业局党组一班人就充分认识到了改革的艰辛与困难,在局机关全体公务员中开展了“假如我是事业单位职工”的换位思考大讨论,事业单位职工的困苦状况得到广泛同情,也化作了全局上下坚定改革的决心与动力。

五年里,石门县农业局一以贯之地保持了强化法规、亲民、稳定“三个意识”,保证政策、待遇、责任“三个落实”,做到领导、资金、措施“三个到位”方案的连续性与执行力。

谌兵顺的事业单位改革组长一当就是五年,洪家齐、易先业、王德林三位副局长先后专职负责改革工作,与从各股室调配的10名干部一道,常年累月深入基层,搞调查,核资产,拿方案,收资金,跑手续,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为准确运用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县农业局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合同法》以及省市县的9个文件印发到每一位职工手中,共召开党组专题会议47次,提请县人民政府召开一次县长专题办公会议,坚持了“公布政策,公布资产,公布方案,公布结果,征求意见”的“四公布一征求”制度,实行“阳光”改革。

为解决部分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确保改革稳步推行,县农业局一共向民政部门申请了93名“低保”名额;

对完成“两个置换”的73名下岗职工,争取了最长二年期的失业救济保障。

为解决县园艺示范场89岁老人吴开英一家三代5人,养老保险金个人缴纳部分资金实在拿不出的问题,改革小组反复做工作,为他们争取到6500元的困难补助,圆了一家人的“进保”梦;针对县植保公司下岗职工刘红萍,由于身体健康原因生活不能自理,孩幼夫亡的惨况,谌兵顺发动全局干部为她募捐5000元缓解燃眉之急;即使因单位困难,多年没有得到丧葬费的几名亡故职工,在这次改革中均向他们的家属进行了补偿,安慰了他们的在天之灵。……

企业改制,大部分单位注销,职工走向社会,但农业局并没有弃之不顾,而是倾心支持,“扶上马,长相送”。

原县种子公司改制为民营杰豪种业有限公司后,公司董事长侯杰夫挑选原公司职工二十多人另起炉灶,得到县农业局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优质服务,年生产经营种子200万公斤以上,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湖南种业市场的一颗明星,为全县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原县植保公司下岗职工张碧飞、聂进贤经营湘冠果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柑橘之乡”的资源优势,年加工经营柑橘6000吨以上,有力促进了柑橘支住产业建设和农民增收步伐。

篇8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完善;基本思路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维护社会公平,正在酝酿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在制度设计上不应与企业部分的制度相互分割,以促进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具体调研,改革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以及初步的框架思路,已经逐渐清晰起来。目前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该遵循在制度设计上相互衔接而不是“另起炉灶”,保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保证新老制度平稳过渡等一些基本原则。

1、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

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是社会保险学自商业保险而升华为自身遵从的一项原则,按照此原则,任何投保人要想获得养老保险权益,即享受养老保险金,必须履行规定的义务,就是先投保、且投保达到一定长度的时限,这就是养老保险历来遵循的权益与义务相对等原则的内涵。所以,要享受养老保险权益,必须尽投保的义务。而且,一般说,二者成正相关,即投保期越长,投保费越多,可享受的权益越多。如果公民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与缴费数额没有联系,那么公民就不会参加缴费,即使参保缴费,也会尽量少交保险费,这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就缺乏应有的缴费激励机制。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仅涉及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的问题,而且涉及地区间利益调整的问题。

2、公平与效率优化结合原则

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养老保险里面的一个特殊领域,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制度性工具。然而,单纯的公平并不现实,因为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其本身就是要以效率和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基础为依托的。公平如果不能促进效率,甚至在某些层面牵制了效率的发展,成了经济发展的负担,那么这种公平也是难以为人所接受的。公平如果不将经济发展的效果考虑在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最终将不利于解决社会问题。因此,事业单位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要在制度建立之时贯彻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在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动态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调整并作出选择,摆正两个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发展目标,力求在这两个目标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3、兼顾统一性和差别性原则

目前,我国企业的养老保险待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基础上的养老保险金、缴费性养老金、调节金组成。而机关养老金却仍然受工龄、退休前工资、在职人员工资调动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一部分参照于企业,还有一部分参照于机关单位。一些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千方百计地调入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或是在即将退休之际跳入事业单位,享受事业单位的优厚退休金。相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大多不会进入比自己退休待遇差的企业。这种单向流动人员流动,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统一,尤其制度间具有巨大的待遇差,难以为全国统一的人才大市场提供支持和保障。事业单位是我国国家政权和社会公益事业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部门,是整个社会的核心。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决定了事业单位汇集了整个社会的栋梁和精英,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些特点反映在社会保障领域,就是他们的保障待遇要普遍高于企业一般职工。在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既要相互衔接又要相互区别。这就是要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要统一,在补充养老保险方面要有区别,即在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在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而且在替代率方面,职业年金的替代率要高于企业年金的替代率。

4、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

社会保障的标准要同国情国力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事业单位养老保障的标准要同国情国力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要求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特别是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兼顾财政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并且与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大致持平、互相衔接。要本着既要保证经济发展,又要适当积累的原则,统筹安排养老保险基金。既要有利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也要有利于职工在地区和部门之间的流动。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立法目标

1、逐步建立起公平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没有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仍是三套制度同时存在,制度间的兼容性差,不同对象享受的保险待遇差别悬殊,既不利于社会公平原则的体现,又不利于不同制度间劳动者的合理流动。我国大部分省份实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各省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原则,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来筹集、管理和支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各省的具体情况不同,导致了养老保险制度在基金征缴、基金管理、基金运营以及待遇给付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2、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专门立法

从我国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现状看,还没有一部统一的立法,尽管我国已经推出了《中华人们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临时性的决定多于法律、法规,即使是某一方面颁布了行政条例,也多因注重于局部而忽视了全局的协调和统一,内容上也有些地方不甚周全。因此,在对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建设之初,我们就应作出系统的计划,使事业单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尽量从开始就迈入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建设的正轨。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立法相对滞后,并且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统一性和稳定性。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改革方向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是向全国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独立于企业、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系统发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可能孤立与其他保障制度进行,必须立足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统筹设计需要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整体出发来进行。

1、建立适应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人事养老保险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充分借鉴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建立起以养老保险统筹为主、以个人账户养老金为辅、以独生子女父母补充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等为重要补充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发放办法。同时要将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充分的考虑进来,适时公布改革方案和推进时间表,消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攀比心理。要逐步实现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职工退休后基本养老统筹发放上的一致,努力缩小彼此间的差距,差距部分可通过单位及个人支付部分来体现和解决。建立起权利和义务相约束机制,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将缴费和职工个人利益紧密挂钩。

2、处理好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国家和省、市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已经出台了一些养老保险关系处理方面的政策规定,但这些政策规定很不系统,也缺乏可操作性。按现有政策已经转制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很多,影响到了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引发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一是事业单位转制后,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参加当地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统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职工原来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社会保险费。二是改为企业前的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仍按原办法计发,原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改为企业前参加工作,改为企业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按企业办法执行。目前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解决事业单位与企业两类养老保险制度的接续问题,可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分步骤稳步推进,一方面要保证转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注意切实维护转制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保持社会稳定。

篇9

【关键词】 养老保险 现状 困境 选择

【正文】

一、现状:

(一)、制度“盲区”:保险对象游离于制度之外

在学术界,中国城市养老保险体系的涵盖对象被分为两部分:非正规和正规就业人群。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属于城市非正规就业人群?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刘贵平的定义是:非正规就业人群不仅包括近年来的下岗职工,还包括在城市的农民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以及自由职业者。在非正规就业人群中,有一半以上游离于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也就是说,中国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在其覆盖面上十分有限。① 是什么原因造成城市养老保险体系在这一环节出现“盲区”?“这些人要么是老板没有为他们缴纳部分养老保险金,要么是没有老板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事宜,这就使得他们不仅失去了雇主缴纳所带来的那一部分经济利益,而且还必须自行承担制度风险,因此导致这部分人群在可能的情况下宁可选择个人储蓄和人寿保险,也不愿选择社会养老保险。” 造成这一结果的制度原因是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成本昂贵并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扭曲。企业应缴的养老保险缴费率高达薪金的20%,而雇员本人还需再缴纳8%。再加上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其他缴费,企业和员工的全部缴费高达薪金的40%多,在有些地区,实际缴费率甚至更高。这一缴费水平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和瑞典、美国等发达国家。如此高昂的劳动成本不利于鼓励雇主为员工利益买单。 为进城农民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确实体现了政策的人文关怀,但一波又一波农民工退保潮让决策者感到尴尬。率先在全国推广农民工保险的广东省频现退保高峰,退保率竟高达95%以上。仅深圳市每年退保的人数就高达12万以上,该市甚至还出现过一天600多名农民工排队退保的“热闹”场面。是农民工不领政府的情,还是和政府开玩笑?按照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农民工每月上缴的养老金占到工资的8%,而且需要连续缴纳15年才能受益。每个城市的工资标准不一样,但养老保险缴费的标准整齐划一:8%,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由于缴费期限固定不变且难转移和农民工的流动性。所以,对这些人来说,把钱拿在手里更妥当。

(二)、制度有效性缺失:已入保群体“悬”在问题中

对于城市正规就业人群来说,基本上不存在“8%”的缴付压力和15年年限的制约,但是,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也很“悬”。 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给投保者的养老待遇过低。国有企业老职工退休后所能拿到的养老金平均只有三四百元,有些甚至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而一般职工也只能拿到退休前工资的60%,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来说,差距则更大。这种状况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是省级统筹,但一些地方连省级统筹也没有做到,造成不同地区保障水平差异很大,富裕地区不愿意为从穷地区转移来的人负责,再加上各个地区因管理机制不统一,不能做到很好地衔接。同时,制度性障碍体现在,由于国家公务员的养老保险与企业社会养老保障分属不同体系,前者的待遇水平要远远高于后者,造成流动困难。另外,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虽然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但保险体系没有改革,没有与企业保险统一起来,也表现为前者的保障水平大大高于后者,使得许多人因此不敢轻易跳槽。 另一个关于养老金风险的问题却让入保者不得不忧心。已入保的职工每个月都在为自己的养老保险帐户“充钱”,但自己的帐户却是空的。因为这笔从在岗“年轻人”手中收来的钱被用来支付给当年已退休的“老年人”了。这种名义上的个人帐户,仅仅只能作为一种记帐单位,没有任何基金积累,究其实质,仍属于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体现为政府强制力主导下的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我积累、自我保障,仍是政府主导下的代际赡养。体现了养老成本在代际间的分担,因此这种制度设计在实践中会遇到较大阻力,逃避缴费的企业和个人会增多。为什么要设立个人帐户?其吸引人之处是由个人帐户中的钱形成的储蓄基金可以通过投资来保值增值,在投保人退休后,他可以以年金的形式领取其本人投入的本金再加上可观的利息来安度晚年,如果社保基金不能保值增值,个人帐户也就毫无意义了。当下养老保险制度的尴尬就在于:一方面坚持搞个人帐户;一方面却对基金的保值增值苦无良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口结构的改变,这种“空帐”运行状况难以得到缓解。因为现行的筹资模式是建立在人口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称:“中国养老体系面临严峻考验,未来养老金缺口高达9.15万亿。”对于这一巨额赤字,如果仅靠提高缴费来弥补,个人缴费率将不得不提高到缴费工资的37%,是现在个人缴费的4倍多。③ 按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处于中国人口出生高峰期的70、80年代生人,在30年后大部分均处于或接近于退休年龄,当这些人都面临退休的时候,他们的下一代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即1:4的家庭结构的出现,又如何能负担得起这样庞大的养老金支出?而且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日趋明显。这笔钱会不会由后来的投保者来出?我们明天会不会无钱养老?即便最终由国家买单,投保者也要担负货币贬值的风险。对于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关的保障措施。(就目前情况看,所缴的养老基金)明的是增加了,但因为物价、宏观经济及金融环境等因素影响,实际是贬值的。即便最终由国家来填补养老金缺口,付出的改革成本是不是过于巨大?

二、困境:

1、法律介入缺失或微弱。当下立法层面主要表现为一些法规、规章或通知、地方条例等形式。养老保险基本法尚未出台,而且由于这些立法形式政策性较强,经常变动,且存在明显的地方差异,缺乏法律规范应有的严肃性、规范性及权威性,且不利于中央宏观调控及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征收工作缺乏法律依据,仅靠行政手段,对单位或个人缺乏约束力。

2、缴费主体疲软。对于缴费主体企业来说,由于亏损等原因,一方面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无力缴纳正常的保险费,欠、逃费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制度的运行,退休基金供款率需要不断上升,有些地方的供款率已达到工资总额的30%左右。这样,高费率,高逃费率,再提高费率已在一些地方形成恶性循环。

3、政府责任缺位。由于退休金保障制度的法制和资本市场不成熟,基金被挪用、滥用现象时有发生,基金安全问题凸显政府监管缺位。一个负责任、有决心的政府不可能因为财力的限制而承担不起人民基本生存费用,尤其是在成就了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更没有理由拒绝通过充分参与和全民社保来彻底解决民生问题,造成财政缺口的不是经济落后,而是政策、管理滞后,贪污渎职等等。谁都算不清巨额的资产流失和浪费的黑洞有多大。不是没钱,是钱被花在了不应该花的地方或被少数人掠夺。而且,由于现有的制度是以城市为单位,由政府社会保障部门来管理基金,管理的手段被严格限制于银行存款、国债投资等,保值增值困难,致使广大应保未保人员处于制度的边缘地位。滞纳金制度形同虚设,而且提供了“寻租”的可能。

4、相关制度供给的缺陷。面对日趋严重的结构性失业、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以及国企改制的推进,失业率逐年飙升。由于失业保障和救济制度滞后,转换机制困难,深化改革受到约束,已成为国企改革的制度“瓶颈”。现行的统筹政策分为城市和行业,起不到对新旧城市、不同行业、垄断行业和竞争性行业等之间的收入再分配作用,而且经济效益好的行业从各地社会保险制度中游离出去,影响了再分配的功能,弱化了社会保险的安全作用。由于企、事业单位的差距较大,且难以消弥,一些人便想方设法往行政事业单位挤,在这样的制度惯性下,企业领导在退休的时候要求个行政级别、复员军人不愿到企业,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机构膨胀。而所有这些目前仍没有一部相关的统一的法律来规范,各地都是从现有经济条件出发,制定相应条例并按各自的条例执行,有差别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这种各自为政的状况限制了地区和人员之间的正常流动和养老保险的转移,从而共济难以实现。当前,在企业改制中,对40、50人员实行退养,并对退休及这部分退养人员的养老金实行预留10年的政策。但大部分国企在改制过程中面临成本高、缺口大的问题。致使改制难以进行,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甩包袱,使改制进行得下去,对这部分养老金实行只计不提的办法,这样,当一部分在改制时尚未来得及退休的40、50人员在真正面临退休时由于重组或改制后企业未缴足该部分钱而无法按正常程序办理养老保险手续。从而积发了新的社会矛盾。

篇10

已改制的困难企业改制前退休人员。

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待遇

1、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只建立统筹基金不建立个人帐户,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中的住院医疗和特殊慢性病病种门诊医疗待遇。

2、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后,住院期间待遇标准按《*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中规定的退休人员相关政策执行。

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费用解决办法

1、为减轻困难企业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依照有关政策,采取个人、医保、财政三方面筹集的办法解决。具体分担比例为个人45%、医保经办机构25%、财政30%。

2、20*年1月1日以后改制的县属企业、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参保,保费由改制单位从资产变现中解决。

3、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费的医保承担部分,在个人缴费时由医保结余基金同期记入缴费,财政承担部分由财政分期拨付。

四、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缴费标准

1、困难企业退休人员按平均余命(73周岁为平均寿命)计算一次性缴纳医疗保险费。对平均余命不足5年和已超过平均寿命的退休人员按5年的缴费标准缴纳,对平均余命超过12年以上(含12年)的,按12年缴费,所需费用由国有破产、改制企业资产变现解决,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帮助解决。

2、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标准以不同年龄退休人员缴费标准(缴纳标准表省略)计算为依据,其计算公式为:一次性缴费额=上年参保退休职工平均医疗费(每年递增10%)×距平均寿命年限(73-当年年龄)。

五、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缴费规定

1、对于参保的退休人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个人承担部分5000元以下一次性缴清;5000元以上部分在半年内缴足,在分段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期间内不收滞纳金,并从缴费下月起享受医保待遇。分期缴费期间参保的退休人员,在未缴足保险费之前发生疾病住院时,应在结算报销医疗费之前缴足剩余部分保险费,或从医疗保险待遇补偿中扣减,冲抵保费。

2、分期缴费参保的退休人员,不能按规定期限缴足保费的,逾期后不再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按弃保对待,首次缴费不予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