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职业认知与决策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职业认知与决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职业认知与决策

篇1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

一、现代学徒制基本内涵概述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发展新时期各个院校与社会企业共同组建的育人模式,其主要是对广大学生、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全面推行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应用基础上,将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多项要素紧密结合,促使职业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实践性、社会性、专业性较强。通过现代学徒制在专业教学中进行应用,能强化校企协作,将校企之间的教育教学优势有效互补,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就业奠定基础。将教学活动与现代化企业发展要求紧密联系,能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促使学生能全面发展,适应高职教育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1]。

二、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框架体系设计构建

当前依照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以及计算机专业特点,学校要强化与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职业化教育,与学校相互协作全面开展学徒制实践与探索活动。在学徒制框架体系设计中,在诸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训机构设定中有大量专业企业群体提供动力。所以当前要深入调查IT企业所需人才以及岗位设置情况,通过专业培训机构为学校设定不同计算机专业培养群体。其中IT培训机构要做好企业与学校合作的重要纽带,能实现校企全面合作,调查分析企业实际用人要求,协调学校学生与企业各个岗位人员分配与应用情况。当前各个IT培训机构大多都是由专业化人员组成,对学生技能培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设定的课程体系完整度较高,教学活动与社会发展需求能有效对应。通过强化合作,能有效弥补高职院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实践经验不足、操作技能较弱、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较少等不足问题。针对诸多能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大企业,学校要设定对应的教学机构,强化不同院校的有效协作。

(二)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当前要想保障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作用能全面发挥,还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在完整的管理体系中要融入顶层设计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其中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决策层是实权组织机关,主要由合作方以及相应管理部门组成[2]。主要是拟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措施,从整体层面上进行控制。管理层是决策层主要下属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决策层拟定的各项政策与方针,大多都是由多个合作方组成。主要是做好市场以及企业发展调研工作,确定新时期企业对人才提出的各项要求,要设定专业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设定对应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及综合考评制度,对学生实习实践进行综合管理,明确院校企业各项责任。在现代学徒制全面实施过程中执行层是重要主导者,主要是通过企业与学校强化合作,在教学中引导企业专业人员进入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企业。通过企业专业计算机人员带领,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能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转化,转为实际行动。在此环节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院校专业教室之间密切协作,互相监督,依照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细则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养多方面能力培育。

(三)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计

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要注重突出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根本内涵,全面培育更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以及日常教学体系设定中,要保障学生与岗位发展要求能有效衔接,使得学生走出校园便能进入企业。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首先要注重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各项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校内部开展。在日常教学中适度补充相应时间引导学生对企业文化以及岗位工作认知进行评价,让学生对现代企业以及今后就业企业能产生初步认知,为三年后就业奠定基础。之后便要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此环节教学活动实施主体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在学习中要选取引进来教学方式,教学中引入企业更多专家与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3]。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之后,再组织学生进入到企业学习中,让学生能自行完成简单化的学习任务。在之后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企业结合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对学生定期进行集训活动,其中集训内容设定中主要是由企业组织。在最后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开始正式进入企业,担负具体的工作任务。其间有学校与各个社会化企业相互协作,配合管理,教师、企业师傅进行集中专业化指导[4]。

篇2

会计电算化又叫计算机会计,是通过运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会计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开展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活动能够加强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知,辅助学生掌握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会计电算化软件。但是在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将在简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浅谈改革措施。

关键词:

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存在问题;改革设想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日益趋向实践性与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教学目的,提高了会计教育的质量。但是,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像教材编撰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软件相对落后,教学方法不完善,校内教育和职业会计裂痕显著等。本文将系统分析这些问题,并从完善会计电算化教程,提高会计电算化软件,创新教学方法,做好校企合作工作等四个方面来探索改革设想。

1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的现状问题

1.1教材编撰不合理

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材中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难懂,而且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精读会计电算化课本。如果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因此,顺利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活动,必须细化校本,做好会计电算化教材编撰工作。

1.2会计电算化软件相对落后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会计电算化软件也相对落后,大多数中职学校依然使用Windows2003教学技术,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的发展要求。而且,Windows2003早已不适用于企业会计管理,中职学校却依然使用该技术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必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很难为职场会计管理工作打造高素质的队伍。

1.3教学方法不完善

从总体上分析,当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依然“重理论而轻实践”,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外,教师本人的专业技能也须待提升,部分教师不能娴熟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这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1.4校内教育活动和职业会计裂痕显著

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的主要教育场所是在校内,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职业训练平台还有待扩展,校内教育活动和职业会计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裂痕,学生对职业会计和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缺乏全面的认知。

2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设想

2.1完善会计电算化教程

教师应该配合教育机构,根据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需要改革教材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编制科学合理、便于学生理解的会计电算化教程。

2.2提高会计电算化软件

教师应协同学校不断提高教学技术,加大对Win-dows的开发和研究,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提升计算机软件和会计电算化软件质量,建立Oracle、Sybase等大型数据库,加强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和ERP管理思想的了解与灵活应用。

2.3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注重创新教学方法,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认知。会计电算化教材中的一些概念性的名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教师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这些理论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解析会计电算化操作步骤,为学生组织各种虚拟活动,像“核算工资”、“制作报表”等,通过虚拟会计管理教学法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让学生在模拟演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创作“月工资核算表”、“资金流动报表”、“虚拟金融产品”等作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另外,教师应告知学生会计电算化又叫计算机会计,是通过运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会计工作,让学生明白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然后,指导学生深刻认知将来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告诉学生: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不同,会计管理包括计划会计、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其中,决策会计是计划会计的基础,它可以辅助企业选取最佳计划方案;执行会计侧重于企业生产经营项目的进度、过程和收益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会分解、落实企业年度预算的各项指标,并建立明确的责任会计体系。会计体系由企业制度决定,会计体系也反作用于企业的制度的建立,影响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模式,从而规范企业的各项制度,约束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决策机构。建立简介管理型的会计宏观管理模式,促使会计准则体系更加成熟化、科学化。

2.4做好校企合作工作

中职学校必须注重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平台,指导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熟悉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明白作为一名会计师,理应熟悉本企业各类财务管理制度;全面了解财务部的工作内容,做好与各部门的衔接工作;准确收付现金,妥善保管现金及有价证券,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坚持每天盘点现金,及时核对现金日记账,做到日清月结;禁止签发空头支票。财务与会计必须一分为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职能管理部门,主要处理财务工作,促使财务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会计只有提供综合性财务信息的权力和职能,无权干涉财务。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职业会计工作中熟知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岗工作流程,在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时,需要运用会计电算化流程来审核付款,接着,监督报账工作,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审核固定资产调拨单与发票,然后查询付款状况,并编制凭证。在核算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工作时,应该根据固定资产明细账查询上月新增或减少固定资产,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对应固定资产原值及公司使用的折旧政策计算增减变动的累计折旧,编制完善的折旧计算表,做好记账凭证。在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和计算机软件清理固定资产时,需要对年中、年末组织行政事务部、生产部等进行固定资产盘点,然后整理固定资产明细表,做好盘点报告。而且,要注意定期组织行政事务部及生产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查,监督处理并认真核算已报废及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和ERP管理思想核实报废或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原值、已使用年限及折旧提取情况,审核固定资产清理转出报告,并分类编制记账凭证。这样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本职工作的全面认识,提高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运用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中尚且存在教材编撰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软件相对落后,教学方法不完善,校内教育和职业会计裂痕显著等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配合教育机构,完善会计电算化教程,提高会计电算化软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指导学生在职业会计工作中熟知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岗工作流程,灵活运用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全面推动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发展。

作者:闻秀丽 单位:辽源市工商学校

参考文献

[1]梅荣.《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02).

[2]韦素琴.浅析中职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2014,(01).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双证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49-01

在现今激烈竞争的情势下,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操作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高专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扩大学生就业渠道,是计算机教师的主要教学责任之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旨,实现真正的就业导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明确计算机专业在不同层次的院校中的培训重点

在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上,各类学校应体现有不同的层次性和相互的交叉性,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研究生计算机人才培养偏重理论,本科计算机人才重在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专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要建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紧密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去设计实践教学。

二、将计算机教学与各专业结合起来,合理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计算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不同的职业技能能力。坚持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不断淡化与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界限,逐步加深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各专业的渗透,满足当今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层次包括:(1)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性课程。(2)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Access,VF,SQL等数据管理课程,目的是扩充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和技能。(3)网络技术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网络技术应用等专业课程。(4)其他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为了结合各系本专业的需要,加强学生解决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同时为拓宽和加强就业渠道而设立的取得相关各种证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三、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

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大专毕业证书上,还要求学生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等级证书和其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且互通,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突破口,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关键任务。

(1)针对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证。适合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更有利于法律文秘专业及其它专业,倾向于使用网络化办公的方法规划和处理日常事务,培养学生实用办公技能,并为学习其他计算机实用技能的学生,打下良好的计算机使用基础。如:信息化办公认证:CEAC办公软件应用专家办公软件应用高级专家

(2)针对于高职院校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认证。网络课程认证:以提高政府、企业、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从政府和企业人才职业化考核的角度,加强国家信息化人才培训为目标,培养具备使用多种操作系统构建和管理各种网络服务的能力;规划和设计完成网络结构,独立组织完成整个网络系统建设的能力;熟悉TCP/IP协议、路由与交换、网络安全等相关知识并具备网络布线和设计、实施一个高效、安全的Internet连接方案的能力。如:CEAC网络管理员、CEAC网络应用工程师、CEAC网络应用高级工程师。此外,还有信息安全认证:如:CEAC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师、CEAC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专家、CEAC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决策专家

(3)针对于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认证。适用于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学生在为了进一步信息技术领域进行信息交换、管理、处理相关工作的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为公务员各岗位能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如:信息分析师认证(助理信息分析师、信息分析师、高级信息分析师),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课程认证结构: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课程――普通公务员,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课程――技术类干部。

篇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实训课;案例教学法

中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所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在具备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显而易见,突出专业技能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中重中之重。然而,计算机实训课与文化课的教学模式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计算机实训课迫切需要探索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笔者结合多年计算机实训课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训课中的应用,为计算机实训课教学作了一些有益探索。

计算机实训课案例教学的现状与政策

计算机实训课教学的现状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生生源素质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去学习。(2)学生家长不关心孩子的教育。(3)学生耐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就逃避。其次,计算机实训课中的绝大部分教材是大专或本科的教材,这些教材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对中等职业学校生而言有些难度。再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必须要进行改革。

计算机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模式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活动形式、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软件的构成形式、教学管理方式等等。构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方法为指导。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模式,并使之成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就是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扩展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构建的对象;媒体则是认知工具。这种模式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因而也是最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计算机实训课案例教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训课中的应用特点案例教学法于19世纪70年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是描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此情境中包含至少有一个能促使学生讨论思辨的决策点和富有启发性的隐含内容。案例教学法可分为案例导入、案例例证、案例讨论、案例结尾和案例练习等多种方法。在计算机实训课中采用的是案例练习法。案例练习法是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精心设计案例题,以巩固深化知识,发展能力,以达到熟能生巧。案例练习过程是对重点、难点、疑点再消化的过程,也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有如下作用:(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准备案例库,案例库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有了好的案例,还要有好的实施方法,才能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通过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出了案例练习法的实施步骤:

操作方法的理论准备计算机实训课中包含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如AutoCAD中画圆、切线画法、公差原理及标注,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实施计算机实训课的前提。这些理论不适合用案例教学方法,只能采用讲授等方法。操作方法一般使用教师的“示范、模仿、训练”教学方法。这些内容在技能课中所占课时比例要尽量减少,让学生在计算机实训课中理解和深化,实现“理念—实践—理论”的认知过程。技能理论课、方法课实际上是案例训练法的前奏,也是为案例训练做好铺垫。转贴于

引出案例练习案例一般以题目的形式给出,其中附有必要的说明提示,具体实施过程则不作提示,并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并作独立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案例作分析的过程。案例的分析要把握几个角度:一是计算机实训课重点,即分析案例包含的主要技能方法;二是难点技能,明确案例的关键所在;三是计算机实训课的主题,确定该案例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相应理论之间的关系,即确定案例主题。

自主训练“训练”是学生强化技能操作和积累操作技巧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学生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指标是操作的准确率和速度。教师由易到难地安排具有综合性技能的方案进行训练。学生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这一阶段是学生发挥创造的阶段,教师要鼓励创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群体的学习兴趣。

课堂讨论这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案例练习法寓原理于讨论之中,这也是案例练习法有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主要地方。由于案例练习法采用的是过程开放的案例结构,所以案例的实践过程是讨论的主要内容。例如CAD中实现外接圆的方法很多,哪种方法最容易、哪种方法最快等问题都是值得讨论的。案例训练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而且通过讨论,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学生在讨论中分享不同的观点,这在课堂外的环境中是找不到的。同时,任何一个学生都会由于自己的创新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兴奋不已。通过对分歧的讨论可以加深对问题的思考,还可以解决操作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只要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开展,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

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可以由教师来担任,也可以由学生来主持,主要是归纳评价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分析方法,而不是作最终的结论性意见。通过总结,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推广好的方法和技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开拓人的思维、增强人的自信,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和减少教学时间的目的。同时,案例教学法也融洽了师生关系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校多年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开展计算机实训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年来学生参加全国的专业技能考试合格率100%。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实训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合作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春捷,余净植.案例教学法对法学教育的促进[J].中国成人教育,2002,(9).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教学;工作任务;虚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25-03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计算机各部件的结构、性能,能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选择硬件,并熟练地组装成计算机,在掌握计算机维修方法的基础上,判断和处理常见的故障,胜任计算机维护员等工作岗位。针对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教师如果只会遵循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机械示范,不紧扣具体岗位工作任务实施教学,对实现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定有所影响。近几年,我校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研究,在确定岗位工作技能要求的基础上,将技能的学习融入项目工作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技能训练方式,改革评价模式,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技能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以技能融入项目为抓手,创新技能教学内容

(一)紧贴岗位任务,确定技能要求

学生职业技能学习要求,不是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材中分析出来的,而是要结合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由任课教师与计算机应用实践专家深入计算机维护员等工作岗位,以计算机组装、管理、维护等工作任务为基础,对各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形成整合工作任务,分析完成整合工作任务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分解出职业能力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最终确定岗位的主要技能有以下几方面:(1)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包括CPU、内存条、主板、硬盘、电源、显卡、光驱的安装,前置接口、内部线、外部设备的连接等。(2)根据用户不同装机需求,选择计算机部件,并列出配置清单,包括选择CPU、内存条、显卡等等。(3)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备份与还原,包括BIOS常用功能的设置、硬盘分区与格式化、驱动程序安装、GHOST软件的应用。(4)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包括防毒软件、下载软件等的安装与使用。(5)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测试,包括CPU、显卡、硬盘等及整机性能的测试。(6)判断并排除计算机常见的故障。以这些经过系统分析所得的岗位技能为基础,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从而确定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技能学习要求。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所含的技能学习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所以,技能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显得十分重要,也对教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已建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便利条件,每月定期到计算机专业实习基地,深入计算机维护员等工作岗位,与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交流沟通,了解计算机各类新产品的使用、新技术的应用,主动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加强操作锻炼,熟练掌握岗位的最新技能,并仔细记录、认真总结,为教学环节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得技能教学内容密切贴近职业岗位任务,紧跟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保证技能学习的科学性、及时性,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二)依靠项目载体,重构技能学习

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职业能力的形成,工作思维的养成,认知结构的建立,应在与工作情境相联系的项目载体中动态地培养,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技能型人才职业成长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确立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的项目课程,打破了原有传统教学内容组织顺序,改变机械式、静态的技能学习,将专业技能等职业能力要素融入以下七个典型项目中。项目一:闪亮登场——给一台家庭用计算机各个硬件写标签;项目二:各就各位——组装一台能正常启动的计算机;项目三:各取所需——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组装计算机的配置清单;项目四:脚踏实地——给一台计算机安装WindowsXP操作系统并备份;项目五:尽善尽美——安装与使用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项目六:明辨是非——判别你所用的计算机硬件的真假;项目七:见招拆招——给出现黑屏现象的计算机处理故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完成这七个项目工作,对计算机硬件的选择、组装,操作系统、工具软件安装与维护等操作技能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实现了在工作实践中构建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的学习项目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有利于组织教学的角度出发,项目可进一步细分出模块。每个模块,大约安排4课时,模块所包含的技能单元的学习顺序也是按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每个项目涵盖的学习内容随设计的项目不同,可作相应动态调整,但一定要避免出现整门课程的项目体系有技能、知识缺漏的现象。项目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一个具备典型性、实用性、可行性、趣味性的优秀项目,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教师深入研究。

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创新技能教学模式

结合中职学生智能特点,利用项目化、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革实训方式,创新教学场景,实施一体化教学,在突出技能实训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创新技能教学方法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阻碍了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已成为改革传统课程模式的一个成功典范,与此相对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也势在必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的行动导向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

我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团队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以项目教学为基础、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模拟仿真、角色扮演、引导文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判断和解决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学习内容中,我们在计算机上有意识地降低CPU风扇的转速,人为设计出一个由于CPU温度升高造成计算机黑屏的故障让学生解决,作为学习的子项目。在项目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按常规检测流程,自己先尝试解决黑屏故障,在实践中体验、分析完成项目工作所需场所、工具、设备、时间等问题,确保为学生完成项目提供足够的器材,并在项目实施时对学生的引导更加有的放矢。在项目教学实施阶段,对应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分解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阶段,六个阶段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资讯阶段,教师以文字的形式清晰地向学生描述计算机出黑屏故障时的机器状况,布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并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计划阶段,组建工作小组,组员运用“头脑风暴”各抒己见,剖析引起黑屏故障现象的原因,利用一体化实训室配备的资料,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制定解决黑屏故障的工作步骤,确定各个小组成员的职责;决策阶段,即从计划阶段列出的多种可能性中确定最佳解决途径和所需的维修工具,如有必要,教师以讨论方式给学生一定的引导,纠正工作计划的偏差;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阶段拟定的工作步骤,分别检测主机电源的电压,视频线的连接,CPU、内存条、各种板卡与主板插槽的接触,BIOS参数的设置等,作好有关文字记录;检查阶段,对照工作目标要求,由学生对已经解决黑屏故障计算机进行最后检查;评价阶段,按照预先制定的评分考核标准,学生和教师共同对项目结果、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项目教学的六个阶段中,技能的学习随项目的开展融入到不同的环节中,这种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下习得的技能,更容易内化迁移。另外,对需要长时间实训才能熟练的技能,也不排除单独设置学习单元,加强训练。

不论运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边操作,边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解决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在协同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协作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完成现有的岗位任务,而且能胜任未来岗位工作。

(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创新技能实训方式

提高计算机组装实训效果,理想化状况是为每位学生提供先进的各类计算机硬件,但对绝大多数学校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给学生配置落后的旧设备,学生应用不了新知识、新技能,又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校除了在讲授和演示时使用主流配置的计算机外,也开发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机硬件安装虚拟实训软件。实训软件按照计算机组装步骤,提供了CPU安装、内存条、主板、硬盘等的安装;能根据用户要求虚拟选择性能不同的部件,并自动判断部件之间的兼容性;内含丰富的资迅,包括计算机各种部件的理论知识、安装视频、知识考核等。并且学校根据岗位上应用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虚拟实训平台。学生借助此虚拟实训软件预习计算机硬件安装,反复尝试,熟悉操作流程,提高实际操作的针对性,避免计算机部件的损耗,大幅度降低实训开支成本,不失为实操之前的一种有价值的预备训练。

虚拟实训虽然能模拟实际操作过程,但虚拟实训毕竟会使学生产生“虚拟感”,而真正实操能消除学生虚拟实训中“不真实”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是无法被取代的。为减少部件的损耗,在真正组装计算机之前,我们再设计一个过渡环节,即先以淘汰的计算机硬件进行练习操作,感受连线与接口、板卡与插槽之间等插接时的力度、方向、取拿硬件的姿势、手握位置等。等到学生真正掌握了正确的安装方法后,再为每组配备一台主流配置的计算机和实训设备、工具等,并且由小组组长签领,做到责任到人,既减少损耗,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习惯。根据我们实训指导经验,计算机部件的损坏,一般是学生操作用力不当,“暴力安装”所至。因此,在实训前要特别向学生强调,如果操作硬件连接需用很大的力量,很有可能是因为硬件搭配不正确,操作方法不对。此时应要求学生立即停止操作,冷静思考,组员间相互探讨,教师及时给与适度的指引,保证顺利完成技能实训项目。

计算机硬件组装完成后,下一阶段就是要安装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及各类工具软件。同样,计算机软件的安装也运用先虚拟后实操的方式。实现虚拟软件安装的平台很多,我们主要是利用VMware构建出一台虚拟计算机,提供软件安装与使用相关实训环境。让学生熟悉计算机BIOS的主要功能及设置方法;掌握DOS操作系统下FDISK、FORMAT命令的使用,完成以硬盘分区及格式化;完成WindowsXP操作系统的安装及设置;用PQ分区软件和GHOST实现硬盘的重新分区及分区的备份还原;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应用“虚拟机”平台进行软件实训的效果与真正计算机差异不大,虚拟机使用避免了传统实操工作中反复调用硬盘,造成硬盘物理性损坏,不失为软件安装与使用中一种好的实训方法。同样在虚拟环境下的练习软件安装实训方式,亦有其自身的不足,因此,后期还要遵循硬件安装实训时的分组原则,让学生在真实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经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安装过程,这样能有效提高实验的组织实施效果。

(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创新技能教学环境

项目化的技能教学要有一体化教学场地的支撑。校内,我们按照现代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与企业共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一体化实训室,将室内划分为两大区域:一个区域用于虚拟实训,按小组工作的形式,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台计算机,提供硬件安装的虚拟实训软件及建立“虚拟机”软件平台,训练学生掌握装机的各个步骤及注意事项、模拟计算机软件故障的处理;另一区域用于硬件组装维护实训,具备示教区域、实习工作区域、信息资迅区域和工具存放区域等。示教区域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计算机各类硬件及内部立体解剖模型等,用于面向全班学生的理论教学;实习工作区域以学习工作站形式为每个小组配备有实训计算机、练习拨、插、接的各种旧硬件、维修工具、测量仪器等,用于项目工作开展、专业技能的实训。信息资迅区域配备维修手册、能和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配套建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专题网站,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满足学生技术查询和自主学习的需要。工具存放区域用于存放配套的仪器、工具和耗材。在一体化实训室教学,技能的学习随项目的推进逐步深化,由于学生是在一个空间连贯的环境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更有利于技能序列化、结构化,也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有效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校内一体化实训室固然是技能教学的重要场所,但学生体验不到真正职场岗位上面临的种种困难与压力。我们利用校企合作的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学生自发成立的计算机维护工作室,将课堂从校内搬到校外的工作现场,探索在学习性工作岗位构建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开始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参观各大型计算机维修店、配件店,对市场各种各样计算机硬件等有初步的认识,或者到企业实习基地、工作室观摩计算机组装维护的工作情境,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后期结合学习项目的推进,引入一些来自市场和企业的真正项目,如按照企业提供的客户计算机配置单,利用各类信息指引,完成一台计算机的组装。或者为顾客处理计算机的各类故障,边操作,边与顾客沟通交流,满足顾客提出的技术需求,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其社会能力。

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创新技能考核模式

面向企业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最有人才质量评价话语权的是企业。我校教学团队除了深入企业了解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外,还通过发放调查表等途径掌握用人单位对我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以企业的用人标准,围绕教学的培养目标,创新技能考核模式,突出实践技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

评价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原则,其中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70%,终结性考核只占总成绩的30%。形成性考核对学生在每个项目表现出的综合学习行为特征进行考核,既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等,也包括每个项目实施的六个环节阶段成果、最终工作成果、表现出的关键能力。所有考核的结果,都记录在过程性考核表中,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终结性评价包括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知识考核既有来自试题库标准化题目,也有让学生到社会、企业完成具体任务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如根据顾客要求配置出一台计算机,由学生到计算机配件市场调查,列出配置表,并给出配机理由,最后由我们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的配机给出成绩。技能考核以课程核心技能为基础,教师准备好若干道题目,考核时采取抽签的方式选取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规范操作。

评价考核主体多元化,既有学生和教师根据技能学习过程、项目工作职责表现给出的评价,也有企业实践专家和顾客参与的评价。面向市场、与职业岗位紧密联系的评价,最能验证教学效果,让企业和顾客介入学生质量考核中,是克服传统考核弊病的有效方式。例如,学生在维修工作室为顾客解决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后,让顾客最后检查,与顾客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服务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顾客如果对学生各方面都感到满意就是最好评价。通过评价方式方法创新,评价更全面、客观和公正,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教学团队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校企合作运作机制为平台,对技能教学改革创新进行分析研究,突出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专业技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课题,有很多问题,如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需要进一步探索,不断深化,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胜任工作岗位任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近几年,我带着中职校的学生去企业实习,但经常会遇到学生在这个公司还没干一两周,公司负责人就提出将学生退回学校。而且企业方给我们的答复都是:这个学生不适合这项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法与客户沟通,答非所问。比如,学生给客户修理打印机时,客户问他:“昨天机器用得还好好的,怎么今天就不能用了?还要更换零件?有没有坑我呀!”学生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公司就觉得学生没有在维修机器时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工作,会让公司的客源流失。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就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而且还要面临企业的挑选。如何在面试、试用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对我们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重大的考验。如今的社会是开放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平时都是沉浸在网络世界中,成天都是与电子产品打交道,缺乏与人交流,也不善交际。因此,很多用人单位觉得我们的学生听说能力较差,不善与人沟通、辞不达意,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一个“社会人”如果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想法,即使你具备再强的实践技能,给用人单位的印象———这个人的能力不佳!这就失去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业之路就变得曲折。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专业课堂上除了教会学生实践技能外,还要让他们亲身体验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角色,提早进入状态,帮助他们尽早适应社会需要。行动导向计算机教学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除了专业能力以外,还包含了社会综合能力。社会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是我们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所必备的能力,也是我们传统计算机教学中不能兼顾到的。行动导向计算机教学法中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学习。行动导向计算机教学法在实际计算机教学中常采用案例计算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计算机教学法、引导文计算机教学法、模拟计算机教学法、头脑风暴计算机教学法和张贴板计算机教学法等这几种计算机教学方法。我主要想谈谈,如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

二、角色扮演法的理论依据

20世纪五十年代,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角色扮演最初是一种心理辅导的方法。此后的十年间,这种方法又引入到课堂计算机教学中来。1967年由FanninShafiel和GeorgeShaftel建立了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游戏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想象的(游戏)场景里及在一定的(游戏)时间内,通过一位演员(角色扮演者)来实验性地、游戏性地表现角色的行为、语言和思考方式及其决策和行动模式(Ziems,2010)。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形成,在德国实践推广并产生巨大影响,还将角色扮演法做为一种基本的计算机教学方法纳入到该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去。设计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情境,让学生模拟相关角色,可以使他们提早接触这个行业,熟悉职业特点和工作要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促进学生接受学科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且,还能让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就能更加自信,处理问题也能更得心应手。

三、角色扮演法的意义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下老师喜欢“一言谈”,也习惯于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整堂课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自编自导自演。这种模式下,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低。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后,课堂就是一个舞台,而学生就是这个舞台上的表演者,他们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各自的角色。整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更多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来,也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一)角色扮演法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教学的自由度。课堂变成为舞台,教师变成为导演,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演员,他们还能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对角色的认知和体验选择不同的角色。在扮演角色的同时,还作为观察者给其他“演员”提出意见,在讨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达到我们预定的计算机教学目的。

(二)角色扮演法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整个课堂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再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参与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并分析自己的角色,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角色,成功地体验角色,并掌握本堂课的知识与技能。

(三)角色扮演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社会综合能力。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为了成功地扮演各自角色,就必须与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在表演过程中还要与其他角色进行协作。学生不仅要具备与人合作能力,还要拥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克服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拉近老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距离。

四、角色扮演法的具体实施过程(重点以《硬件组装与维护》为例)

角色扮演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准备阶段、指导阶段、扮演阶段、评价阶段、领会阶段。

(一)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两方面的准备:剧本的准备和角色的准备。剧本的准备:主要是由老师来完成。老师预先准备好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剧本,剧本中要设置多个不同的角色,角色之间要有较强的矛盾冲突。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将来都是从事电脑组装、维修和销售的工作。因此,在行业情境设置时,就定位在电脑城的电脑营销员如何向顾客推销电脑。角色的准备:主要是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人物、了解行业特点、解决矛盾冲突。在这个案例中,我设计了四个角色———顾客、推销员、技术员和销售主管。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扮演一个角色。每个小组还推选一个组长,根据我设计的几个问题,组织本组成员讨论、研究剧情,以及对话。

(二)指导阶段: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告诉他们相关行业的一些职业性质和工作的要求,并帮助他们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学科知识。其实老师的指导并不仅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全程进行干预的,协调角色扮演的每一阶段。

(三)扮演阶段:经过了小组讨论、研究和老师的适度指导后,每组就要将各自的成果展示出来,即每组派出代表分饰相应的角色。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剧情的发展适当地出来调节学生活动,引导整个情节沿着预定的计算机教学方向发展,收到预期的计算机教学目的。

(四)评价阶段:老师可以在表演的一个阶段或全部结束后,让学生对每个角色的表演给予评价。这就要求每个同学认真地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行动,以及自己的行动对他人产生的效果。这个环节是整个角色扮演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讨论评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五)领会阶段:这个阶段其实是整个角色扮演的升华阶段,可以采用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与真实案例的处理过程进行对照,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明白自己与实现的差距是什么;还可以让学生吸取评价阶段的各种意见,将整个情景再进行一次重现,将大家的综合建议融入到表演中。在《硬件组装与维护》这堂课上,我设计了四个角色:顾客、推销员、技术员和销售主管;还设计了几个问题:顾客要求配置一套高性能的电脑,但又要求价格比较低,还要得到令他满意的售后服务,包括正版Windows7操作系统的安装等。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十分意外地惊喜,他们的表演才能和想象力远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其实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挖掘!他们会将自己配置电脑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表演中展现出来,这就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很接近,与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吻合。他们为了能向顾客提供一份配置清单,积极地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各种配件的性能和价格。为了能更真实地再现情景,他们甚至亲自动手布置场景,准备了不少的道具,这些都是出乎我的预料的。

五、角色扮演法的计算机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专业素质;职业道德;课堂教学;高职教育

今年,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分析》,这一报告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列为“红牌”专业。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们不禁思考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这种结果。

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实际人才的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对于计算机专业高职生的培养,我们认为应该建立面向系统、注重应用、重视实践环节、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和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那么,从IT行业用人的角度以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需求来看,究竟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标准才能满足需要?高职教育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这些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本文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调研的结果,首先分析当前计算机高职教育中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然后通过我们在相关实践课程建设中的体会,介绍我们在加强学生这两个方面培养的一些探索性工作。

一、需具有的专业素质

从面向应用的角度出发,计算机高职毕业生不仅应该掌握本学科较为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抽象思维能力、一定的应用技能、动手能力等。因此,目前高职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主要专业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泛的知识面

任何大厦的建立,基础都是很重要的,无论我们如何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宽泛的知识面是为了适应IT行业应用多样性的需求。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的方向性并不强,他们走上社会可能从事的工作也是不定的,宽泛的学科知识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容易获得胜利。

2、系统级的认知能力

通常情况下,学生是按照学校规定好的教学计划一门门去学,而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计划中开出的课程虽然能够把每门课程的知识细节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始终是零散的,缺乏一种综合与抽象能力,不会系统地把握整个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从面向应用出发,需要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要求我们的毕业生能够很好地调动所学的计算机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多种知识,有从宏观上去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

3、较强的,适应需要的实践能力

作为高职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理论研究的应该是几乎没有的,大多数人都会从事应用与开发工作,因此提高学生应用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高职学生相对于大本生的优势之处。

4、理性创新和勇于探索精神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在学校里一是要学会做人,二是要学会思维,第三才是学习必要的知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始。

5、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体现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能够有效地进行口头表达、有效地用书面形式交流思想和正确理解他人所表述的内容,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需具有的职业道德

1、诚信是做人的准则

当今社会,非常注重诚信,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然而,在我们的学生中,确实存在诚信危机的问题,考试抄袭、作业拷贝、实验中凑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称为合格的学生,用人单位也不会需要这样的人。

2、认真、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聪明,但“不认真”成为他们的共同弱点。“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是做好任何工作的根本。有创新的意识很重要,而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也同样重要。

3、在团队合作中做到公正无私,团结合作

90后的年轻人追求自我,追求另类,而真正走上工作岗位,进入到工作单位,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IT行业,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究团队合作,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是可以个人独立完成的。而在团队合作的时候,就要更要注意做到公正无私。公平、公正、无私,不仅是一个领导者成功领导团队的秘诀,也是一个参与者在团队中快乐工作的法门。

三、培养的方式、方法

(一)从课程安排角度

为了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从课程安排的角度做以下调整。比如说,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辅修专业和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比如说,将一些大公司的经典系统的认证培训引入到学校中,利用假期或双休日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参加一些认证培训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从授课角度

为了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仅仅从课程安排的角度做调整是远远不够的,更所的培养工作是在教学中完成的。

1、以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主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主导教师的“教”: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它们与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相联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来组织教学,不断发现、了解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计算机学习需求与教师的知识供给的平衡和统一。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强调,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知识传授者”、“主导者”的形象,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地找到适合他(她)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进而获得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决策、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与职场欢迎的创新型人才。

2、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2.1“任务驱动”教学法

我们在各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综 合运用各门知识的平台,这种平台不是以教师为主的,而是由任务驱动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实践性设计型实验平台,教师仅仅是任务的布置者和任务完成的辅助指导者。学生只有依靠不断的摸索,查找相关的资料,综合运用所有学到的知识,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系统级的认知能力。

2.2“启发式”教学 + 综合实践验收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勤于思考,大胆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作客观的评价。在实践环节上,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在验收环节上,安排学生上台作总结发言。在我们开设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课程的综合实验环节中,我们将最后的验收设计成一个招标会。教师就是招标单位,而每组同学就是一个投标单位。在这个会场上,每个小组的同学要充分展示自己设计的精妙之处。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独自完成自己的设计,更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书面和口头交流的形式,学会推销自己的作品。实践表明,这种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把它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也当作是寻找工作前的演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烘托了学术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同时,在验收环节中,我们把“自己负责的部分独立完成,无找人代工或窃取别人成果的现象”作为考核的一项,占一定比例的分数,并且规定,“在考核中,如发现抄袭情节严重,甚至请人代工的,指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做。”当学生被判重做时,这对他们来说是震撼的,也切实感受到“诚信”就是身边实实在在的东西。

2.3“分组实验”教学法

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团队精神的可贵,我们在最后的课程综合实验环节中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设计。我们提醒组长仔细分析任务的大小、轻重缓急,认真了解自己组员的能力情况,合理分工,准确的预计是成功的第一步。而对于组员来说,一方面要注意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能总是指望其他人,另一方面又要在合作中主动去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这要求教师始终跟踪学生的实践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道德方面的不足,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同时,我们要求每个组员认真地做好每一个步骤,对所得到的结果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一项任务的一部分,任何一部分的缺陷都会引起整个任务的故障甚至崩溃,因此要求学生在具体工作中要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精益求精,好上加好,以培养学生的“认真”态度。

2.4“Learning by Doing”教学法

针对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在某些课程中安排开放环境下的设计型综合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己聪明才干的良好平台,借助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系统。同时,在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并通过亲身体验,不断地去探索本学科领域甚至相关学科领域的新知识,这也是现在不断倡导的Learning by Doing教学模式。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3、坚持“变”与“不变”相统一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的计算机语言和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我们要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计算机语言和应用软件的变化而“变”,尽量使用新的语言和软件,又要牢固树立“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着眼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能力,着力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情绪智力,信息板技术,职业决策线索。

分类号 B849

1 引言

职业决策是与婚姻决策同等重要的人生重大课题之一。Hackett和Betz早就指出:几乎不存在什么决策比选择一个职业或工作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更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了。有关职业决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而职业决策这一概念是由Jepsen和Dilley首次提出来的。他们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的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此外,其他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决策进行了界定。

在界定职业决策概念的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职业决策理论。如Holland的兴趣和职业选择理论、职业选择的社会认知理论、工作适应理论等。然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决策研究的迅猛发展,职业决策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职业决策的过程、策略及影响因素。例如,Yoo和Lee曾研究过大学生的成功恐惧、成就动机对职业决策的影响;Tamara、Nadya和Philip曾考察过家庭情境因素在职业选择行为中的作用;于泳红考察了职业兴趣、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对个体职业决策过程的影响。刘永芳、陈霞先后探讨了时间限制和成就动机对职业决策线索加工的影响及成就动机与任务框架对职业决策风险偏好的影响。然而,近期决策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是情绪等被传统决策理论排除在外的一些所谓的“热”因素是如何影响决策的。基本的发现是:任何决策过程都无法完全排除情绪的影响,情绪不仅会妨碍决策的进程和结果,也可能促进决策的进程与结果。于是,一些职业决策研究者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了一些新的职业决策模型。例如,Roberr和Cary整合了有关情绪、决策和职业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一种情绪对职业决策影响的理论模型,认为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积极和消极情感及某一具体的情绪都可能直接影响决策的后果㈣。

另一方面,自从1995年Goleman出版《情绪智力》一书以来,情绪智力这一概念倍受关注。人们普遍认识到,情绪智力在职业决策、乃至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具有相当智力水平的人,对自己的情绪认识不相同,将情绪体验与本身的思想行为结合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情绪智力在职业搜索和职业决策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情绪智力研究的不断深入,测量工具也日趋成熟,为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从已有的关于情绪智力与职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来看,定性的或相关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情绪智力与择业行为、职业过程、职业发展结果等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而关于情绪智力究竟是如何影响职业决策过程的,特别是不同情绪智力的人是否使用了不同的职业决策策略和选择了不同的职业决策线索等较为基础的、机制性的问题的探讨较为少见。本研究拟采用当前决策研究的一种最新技术――信息板技术,来较为深入地探讨情绪智力是如何影响职业决策者加工和利用有关的信息和线索的,一方面希望对相关的决策理论和模型有所补充和加以检验,另一方面也希望对职业心理学研究者和实际职业决策者有所启示。

2 方法

2.1 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应届或往届毕业生66人,年龄在24岁到34岁之间,其中男36人,女30人。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研究工具

2.2.1 信息板

本研究采用一系列信息板来模拟职业选择任务。每个信息板的列为4或8种备选职业(选项),行为与每种职业相关的8种职业线索。职业线索的值(决策线索)在每个单元格被点击前是不可见的,点开下一个单元格后,上一个单元格自动关闭。被试的任务是通过点开各个单元格查看相关属性值,最终在4或8种职业中做出选择。信息板的样例如表1。

2.2.2 情绪智力量表

用何小蕾修订的情绪智力量表来测查被试的情绪智力。全量表共有55个项目,包括认识理解情绪、表达情绪、控制管理情绪、利用情绪以及情绪发展五个因子。该量表的α系数和分半系数分别为0.865、0.797,与Schutte等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之间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607。测验实施过程在计算机上进行。

2.3 实验设计

采用2(4种职业、8种职业)×2(时间紧迫、时间充裕)×2(高情绪智力、低情绪智力)混合实验设计。

涉及的因变量指标如下:(1)每条线索的平均点击次数,反映被试对每条线索的重视程度;(2)平均加工时间:即打开每一条线索单元格持续时间(单位为毫秒)的平均数,反映该条线索的复杂程度。(3)平均决策时间:被试完成决策实验所需时间(单位为毫秒)的平均数。(4)搜索深度:DS=点开的单元格数,所有单元格数。(5)搜索模式:PS=(选项内-线索内)/(选项内+线索内),其中“选项内”指同一选项各个单元之间的移动次数,而“线索内”为同一线索单元之间的移动次数。PS为正值说明决策者采取的是基于选项的复杂搜索策略,PS为负值说明决策者采用的是基于线索的启发式搜索策略。

2.4 实验程序

2.4.1 预备研究

为了确定时间限制的长度,正式实验之前进行了一次预实验。在预实验中,要求25名大三、大四的学生在没有时间限制条件下在信息板上完成职业选择任务。这25名被试的平均决策时间为39.83秒(SD=17.54秒)。以此为标准,我们将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下的值(约20秒)作为时间紧迫条件,而将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上的值(约60秒)作为时间充裕条件。

2.4.2 正式研究

采用集体施测和个别施测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机房进行。实验开始之前,主试向被试讲解实验的要求和操作方法,待全部被试均无疑问后开始实验。

点击文件“Demo.exe”,进入实验界面,并按以下流程完成实验:

(1)填写个人信息,被试输入自己的姓名、年龄、年级、性别和系别。

(2)完成计算机版的“情绪智力”测验。

(3)完成职业决策信息板测验。指示语如下:“您有20秒(或60秒)时间从屏幕上列出的每个信息板上的几种职业中做出选择,可以点开方框查看与每种职业相关的信息。屏幕的上方会提示您已花费的时间,您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个信息板的选择任务。”

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信息板,被试做完一个信息板的选择之后,呈现下一个信息板。为了让被试熟悉实验程序和保持动机,每一系列任务都包括四个相似的信息板。前1次作为练习,不记录结果,后三次经过平均后计算相关的因变量。

3 结果与分析

首先,根据所有被试在情绪智力量表上的得分(平均数为154.66,标准差为16.79),挑选出得分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14名被试为高情绪智力组,得分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12名被试为低情绪智力组,然后进行如下的分析。

3.1 决策时限和选项数量对不同职业线索平均加工时间和点击次数的影响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在不同职业线索的平均加工时间上,不同实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3,96)=16.99,p

3.2 情绪智力水平对职业决策线索加工的影响

3.2.1 情绪智力水平对平均决策时间的影响

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平均决策时间上,情绪智力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1,24)=3.15,p

3.2.2 不同情绪智力水平对信息搜索深度的影响

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信息搜索深度上,情绪智力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F(1,24)=0.29,p>0.05,实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3,72)=17.43,p

3.2.3 不同情绪智力水平对信息搜索模式的影响

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信息搜索模式上,情绪智力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1,24)=3.25,p

3.3 情绪智力各维度对职业决策线索加工的影响

首先用相关分析考察了情绪智力各维度与职业决策线索加工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示于表6。可以看出,被试在情绪智力问卷上的总得分和其完成职业决策任务的平均决策时间和搜索模式均存在显著相关。管理情绪和理解情绪均与平均决策时间显著相关,表达情绪与搜索深度和搜索模式显著相关,利用情绪和情绪发展与搜索模式显著相关。

为了进一步探讨职业决策信息加工过程与情绪智力的关系,分别以表6中三种决策过程变量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引入管理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利用情绪和情绪发展等自变量。分析结果示于表7。它表明:情绪智力的五个维度对职业决策过程三个变量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管理情绪及表达情绪对平均决策时间和信息搜索深度有较高的贡献率,利用情绪对搜索深度和搜索模式有显著影响,而情绪发展对决策时间有较大的贡献率。

4 讨论

出于铺垫后面研究和检验以往发现两方面的考虑,本研究首先考察了决策时限和选项数量对职业线索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决策时限还是选项数量都显著地影响了决策者对职业线索的平均加工时间和点击次数。这不仅符合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观点,即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决策任务中时间紧迫与否及选项数量的多寡都将影响个体信息加工的方式和速度。这与过去学者们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不做过多讨论。下面着重分析情绪智力及其各维度对职业决策线索加工的影响。

4.1 情绪智力水平对职业决策线索加工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在平均决策时间方面,在四种实验条件下高情绪智力组被试的平均决策时间都要长于低情绪智力组,而且随着职业数量的增加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在信息搜索深度方面,在四种职业条件下,低情绪智力组被试对信息的搜索深度要大于高情绪智力组被试,而在八种职业条件下,低情绪智力组被试对信息的搜索深度要小于高情绪智力组被试;信息搜索模式方面,在四种实验条件下,高情绪智力组被试在搜索模式上的取值都要大于低情绪智力组被试,即高情绪智力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基于选项的搜索模式。

之所以会如此,原因在于,相对低情绪智力的个体而言,高情绪智力的个体,可能更深刻地感知、评估、控制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他们在做职业决策时倾向于忠实于自己的需要、兴趣和价值观,对职业选项和属性愿意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搜集和加工更多的信息。这种推测与Payne等人的结论是一致的阎。当职业数量较少时,决策任务可能不足以引起高情绪智力个体的高度重视,因为他们能轻而易举地完成,所以搜索深度比较低,反之亦然。总之,个体情绪智力水平的高低会对其职业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方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4.2 情绪智力各维度对职业决策线索加工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情绪智力的五个维度对职业决策的三个线索加工变量有不同的影响。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平均决策时间受到了管理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和情绪发展能力的影响,信息搜索深度则受管理情绪、表达情绪和利用情绪能力的影响,而信息搜索模式则主要受利用情绪能力的影响。这和已往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Robert和Carv发现,个体知觉情绪、利用情绪和理解情绪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探索技能,这种技能反过来又会使个体对重要的职业变量做出正确预测的可能性得到增加。Deary探讨了个体情绪智力与其对情绪性信息加工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相对低情绪智力的个体来说,高情绪智力个体加工信息的速度要更快,花费的加工时间更短。总之,情绪智力的确是影响职业决策过程的重要变量,不同情绪智力维度对职业决策过程中不同线索加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篇9

关键词:分布式认知;研究现状;认知现象;认知科学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011-03

作者简介:唐文华(1986-),女,山东青岛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化领导力。

0引言

随着电视、电话、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许多认知活动(如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远程教育等)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认知工具。认知分布的思想,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受到人们的重视。分布式认知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于认知科学、认知人类学以及社会科学,但实际上分布式认知的思想自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后不久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1884年Dewey曾写道:“机体离不开环境。有了环境这个概念,把心理活动看作是孤立存在于真空中的个体活动是不可能的。”后来经过Wundt、Munsterberg、Gibson的继承与发展,Hutchins等人在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认为它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

1文献来源

本文的研究材料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以“分布式认知”为关键词共检索到52篇相关文章。从图1中看到,2008年有关分布式认知的文章最多,达到12篇,但总体上文章数量还很少。

图12002-2010年发表的论文数量

2分布式认知的研究

为了了解我国关于分布式认知的研究情况,我们选取文章内容和文章数量两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

图2分布式认知研究概况

2.1分布式认知的理论研究

研究者对分布式认知的概念、模式及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周国梅等、周友士介绍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并介绍了描述这种关系的交互模型和同心圆模型。交互模型由Salomon提出,在该模型中,每个反应物既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同时又交互影响,甚至赋予意义于其它反应物。同心圆模型是由Hatch和 Gardner就教室中的认知活动提出的。该模型中的3个圆表示3种力,分别是文化力、地域力、个人力。这几种力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姚巧红主要分析了分布式学习的内涵、学习论基础及构成要素。指出分布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活动理论,其构成要素是学习的社会性和交互性、学习资源的泛中心化和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的合作化、学习社区建构、学习平台搭建。

2.2分布式认知理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分布式认知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周友士根据交互模型和同心圆模型,阐述了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张丽莉等指出分布式认知把媒介也作为参与认知的一部分,媒介作为认知主体的一部分参与到认知过程中来。学习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认知途径,可以通过媒介来帮助个体认知。文章从分布式认知探讨媒介带给教学的启示。牟书探讨了分布式认知视角下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李修江等认为口语表达能力既受主体抽象语言知识的制约,又受外部环境具体因素的制约,并探讨了分布式认知活动对口语教学的启示。陈怡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及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中职学生的个人力、地域力、文化力3个方面分析了它们对学生认知活动的作用。

2.3分布式认知在创设虚拟环境方面的应用

分布式认知对创设网络虚拟环境有重要的作用。李凌云等依据分布式认知理论,从转变传统的媒介观念、重视个体认知的发展性、强调交互性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4个方面简单分析了如何构建有效的网络虚拟环境。翁凡亚等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习环境――“人工制品”的价值。分布式认知对人类认知活动和人工制品的认识即为分析学习环境设计的一种理论框架,基于“认知分布”的视角对习环境设计有新的启示。该文从系统观设计环境、应用智能制品促进认知分布、高度重视社会境脉对认知的影响及运用技术支持交互和知识表征等方面来思考学习环境的设计问题。李鸣华分析了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分布式认知理论对分布式虚拟学习环境系统建构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系统体系架构方案,并着重对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功能实现、场景总体规划、虚拟教室和多人在线交互等关键模块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给出了具体应用的实现效果。

2.4基于分布式认知的相关模型研究

研究者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针对实际使用情况构建出不同的模型。王常青用分布式认知理论构造了扩展资源模型。扩展资源模型从静态结构和交互策略两个方面对界面交互动作提供支持,在交互中减少人的认知负担。该模型结构描述了扩展资源模型(ERM)的组成元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刘华群等利用分布式认知和异步网络化教学理论,从设计目标、开发平台介绍、网站内容建设方面建构了《计算机英语》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最后从分布式认知的角度对专业英语教学系统进行了结构分析和网站内容说明,并对系统的功能特性进行了简单分析。程时伟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认知的资源模型。该模型用信息结构定义和组织各类信息资源,用互策略设置资源的使用流程,用智能体描述建模方法和实施策略。通过交互流程和用户界面,实现认知的外部化和表面化,减少用户在人机交互中的认知负荷。

2.5分布式认知在计算机支持下的系统应用

分布式认知理论对CSCL、CSCW、智能授导等系统的设计建立有指导作用。任剑锋对分布式认知在CSCL系统设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分布式认知是分析和构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系统的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周芬介绍了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CSCW)以及CSCW中所蕴含的心理学研究尤其是分布式认知,对如何将分布式认知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现场研究方法和分布信息资源模型运用于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了分布式认知和信息资源模型的不足。李欣探讨了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对系统设计的指导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技术和分布式虚拟环境的智能授导系统建构方法,给出了利用Virtools技术实现系统的环境设计、网络通信和多用户交互行为的开发方法。

2.6分布式认知在教师培训方面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分布式认知理论在教师培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汪和生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建立了教师培训网络平台,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搭建了有效整合各类认知资源的信息化平台。汪和生通过解构分布式认知与知识管理的一般理论,提出将培训过程转变为教师集体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建立教师培训成果即各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资源库及其实践互动平台的思路,并对该项目提出了总体设想。

2.7分布式认知研究与应用中的不足

分布式认知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观点,其理论发展尚不完善。在我国,关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和应用的文章还很少,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分布式认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目前人们所关注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包括:①人类带入情境中的智力和存在于工具和情境本身的智力是有区别的。如今,机器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知能力。机器知识如何区别于人类知识,如何使机器知识最有效地辅助人类知识以达到人类认知活动的目的,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②分布式认知的观点对团体心理学研究也提出了新问题。例如,是否集体活动大于个体活动之和?团体知识大于其中任一成员的知识?团体间成员如何交互作用?③如何更好地设计各种外部信息,以使人们方便、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包括索引、图表、参考书、计算器、计算机、时间表和各种电子信息服务,以帮助人们形成合适的外部表征从而解决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综上所述,分布式认知是一种新的认知观点,对教育教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分布式认知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分布式认知在教育教学等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成熟,也会促进这些领域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梅,傅小兰.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3).

\[2\]周友士.分布式认知与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04(4).

\[3\]张丽莉,李兴保.分布式认知视角中的媒介新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6).

\[4\]姚巧红,李玉斌.论分布式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8).

\[5\]牟书.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职业教育\[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5).

\[6\]李修江,吴炳章,杨倩.分布式认知对口语教学的启发\[J\].吉林教育,2009(3).

\[7\]陈怡.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中职教学问题分析探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6).

\[8\]李凌云,李秀娟.分布式认知对创设网络虚拟实验环境的启示\[J\].现代物理知识,2007(7).

\[9\]翁凡亚,何雪利.分布式认知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07(6).

\[10\]王常青,邓昌智,马翠霞,等.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扩展资源模型\[J\].软件学报,2005(10).

\[11\]李鸣华.分布式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8).

\[12\]程时伟,孙守迁.基于分布式认知的人机交互资源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5).

\[13\]刘华群,冯柳平.基于分布式认知的异步网络教学模型研究和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07(3).

\[14\]任剑锋,李克东.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其在CSCL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15\]周芬,史新广.计算机支持下协同工作的分布式认知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

\[16\]李欣.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智能授导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8(6).

\[17\]汪和生.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教师培训网络平台\[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3).

\[18\]汪和生.分布式认知与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推进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7(2).

Domes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Distributed

Cogni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篇10

会计电算化 行动导向 项目化开发 教学情境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定位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乃至会计、审计专业的重要核心骨干专业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是适应各类工商企业的会计工作,既懂传统手工会计工作程序又懂会计软件操作应用的高级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该课程把会计和计算机应用融合为一体,培养以计算机及应用软件为载体,以经济业务为内容的复合性应用性人才。所以,计算机基础是会计电算化课程平台课程,而基础会计和实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其专业领域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会计专业的技能培养中起到了综合核心的作用。

鉴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操作性强,与会计工作过程衔接紧密,建立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以电算化会计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项目化开发,不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且便于实行工学结合,满足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要求,实现就业零距离。

二、会计电算化与行动体系课程教学模式

各类型高、中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模式阶段;学科整合的课程模式阶段;主体导向的课程模式阶段;行动体系的课程模式阶段。发展到第四个阶段后,职业技术类院校才算的上做为教育的一个类型,并逐步摆脱了本科院校的理论型教学模式,真正回归到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正途上来了。其实,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职教实行的行动体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符合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根本要求,是一个从实际出发,既符合职教特色,又按照职校培养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决策,有利职业类型人才的培养。职教课程模式的转变,使职业教育教学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优化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三、行动体系课程项目化开发的原则及学习领域设计要地求

1.行动体系课程项目化开发的原则

行动体系课程项目化开发的原则适用纵向3+1原则。所谓的“3”是指学习领域三个方面原则:即载体具有可迁移性、可替代性、可操作性;所谓加“1”是指加上工作情境,即为工作任务的时空范围。这个时空范围主要包括项目化开发下学习领域载体范围、项目化开发下学习领域时间和空间范围三个方面。

2.项目化开发下学习领域设计的要求

项目化开发下学习领域设计的要求:各学习领域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各学习领域排序符合认知学习规律;特定情况可设计部分公共学习情境;特定情况学习领域可为功能性步骤;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为学习情境。

会计电算化是基于会计核算程序而由手工而转化而来的,因此无论是职业成长规律、还是认知顺序都符合这几下项要求。同时,它的学习功能性步骤、及理论转换为学习情境上的特征十分突出。

四、项目导向下的教学实施方案制定步骤

在综合考虑本课程在专业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基础上确定课程教学总时数,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而言,不能仅满足于职业教育课程的4∶6或5∶5要求,而应该是将理论完全包含在情境任务之中,不再做硬性区隔。如果没有机房条件的至少要按照职业课程的要求来设计。根据培养方案对课程设计制定本门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本课程课程标准。课程的标准中除了其在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外,更重要是要把课程情境、子情境、工作任务列示出来,并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的六步骤,即咨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来设计教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工作情景和子情境。根据工作情境安排具体任务。

五、会计电算化项目化教学情境设计

1.ERP系统情境任务

在ERP管理系统中可以分成对系统架构的认知和系统安装两项任务。

2.财务会计系统管理情境

系统账套管理中可以分为新建账套、账套备份与恢复(输出和引入)、用户管理三项任务。

3.总账系统情境任务

由于总账系统这个情境较为综合复杂,所以可以将其先划分成总账系统初始化、总账系统日常业务管理和总账系统期末处理三个子情境。总账系统第一个子情境任务分为系统设置、公共资料设置、初始数据录入和结束初始化等工作任务;总账系统中第二个子情境按工作任务可以划分为凭证业务、账簿、财务报表、往来核算、现金流量指定等;总账系统中第三个子情境按工作任务可以划分为期末转账、期末调汇、结转损益、凭证摊销和预提、期末结账等。

4.财务报表与分析情境任务

在财务报表与分析情境中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财务分析四个任务。

5.往来账系统情境任务

在往来账系统情境中包括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账龄分析及坏账处理三项任务;

6.固定资产系统情境

固定增产系统包括系统参数设置、基础资料录入、初始数据录入、日常业务及期末处理等任务;

7.工资系统情境

工资系统包括系统参数设置、基础资料设置、项目设置及公式设置、所得税计算、其他等任务。

通过这样的工作情境和岗位任务划分,就能充分展现该课程与工作岗位的关系以及学生要掌握的岗位专业技能是什么,便于按照项目任务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也就有了科学的标准,可以实现教学内容和技能考核标准化管理,减少教学及考核随意性,克服教学与实践的脱节现象。需要提到的是,工作任务有大有小,在课时安排上要合理安排,而不能平均分配时间。大的任务项目可能需要几次课完成,而小的工作项目可以在一次课程中完成多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