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时代下的家庭教育

篇1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时代;学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48-02

1 引言

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心理发展、学业成就与人格形成。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和网络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且学生面临着多重压力,升学难、就业难,由此发生在学校的自杀或他杀事件层出不穷。据调查,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高达20%左右。由此看来,当前网络环境冲击下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容忽视,关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研究课题。

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力军,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效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全方面、健康发展。同时也应该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网络教育和自主教育在学校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互相配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快速、健康发展。

2 构建以学校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当前受网络信息和网络环境的干扰,多数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共性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学校素质教育起步比较晚,加之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以及网络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此,网络时代下,探寻科学、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学校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基础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抵御纷杂网络信息的冲击和干扰。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理应发挥领头军的作用,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必修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一点一滴地渗透,形成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看待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体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引导学生待人真挚诚恳,做事光明磊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积极进取,努力提升人生境界。

网络时代,以学校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详尽的研究。一方面从整体上防患于未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制订具体的、符合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原理的教学规划,根据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必修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理念,培养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确保学生朝着健康的、合理的心理状态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根据部分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治疗,给予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矫正不正确思想和行为表现,帮助存在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尽快走出心理困境,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和治愈。

3 网络时代应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21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飞速发展和传播的时代,网络信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网络信息化在给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凸显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意义深远,它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网络教育具有极大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由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心理教育知识,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并设立心理健康问答专区,方便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

4 加强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模式的构建

网络时代,学生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广泛,无时无刻不在受网络信息的干扰,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影响很大。由此,学校和家庭之间应该构建无缝对接的衔接教育模式,将两种教育紧密配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提升。

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模式的成功与否可以改写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要想让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就要把握好家庭教育模式,把握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阶段。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应当以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指引,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不能全盘否定网络信息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

家庭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一部分,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衔接起来,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才能够更好引导学生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影响。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目标的一致性,让学生更好地辨别网络信息的好坏,塑造健康的心理。衔接模式下应增强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和交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有关网络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努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在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至关重要性,充分发挥出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引作用,使进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模式能够真正发挥其关键性作用。

5 网络时代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教育模式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来解决。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受众主体,如果只是被动接受心理教育和改造,显然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绝不能忽视心理自主模式,构建学生的心理自主模式应重视和突出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树立起正确的主观观念,促进其主动与教师、家长沟通交流,依靠自身力量,激发其主动运用正确的心理健康发展规律,进行自我调节,学会自我优化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心理状态自主、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

6 结语

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生活,也造成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乱甚至是扭曲。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优势,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网络时代,必须将学校教育、网络教育、家庭教育和自主教育等多种途径有效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令人期待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篇2

一、通过互联网,对小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配备心理测评系统,科学使用,全面普查,针对辅导 

传统的心理普查常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等方式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在互联网技术的协助下,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安排心理教师开展全校心理普查工作。这样的方式不仅缩短了筛查时间,提高了效率,还有利于全面了解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得辅导工作更具针对性。 

例如,我校配备了由北京心海导航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心理测评系统,每年三、四月份对三至六年级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具体过程如图1。 

通过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心理量表,筛选出存在明显心理困惑和心理异常的小学生,及时干预,有效引导,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普查则需要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家长联合开展进行。每一次心理普查之后都会完善全校学生的电子心理档案。 

(二)建立心理专题网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丰富教育资源  

当前,小学心理网站已经建立了不少,为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更直观鲜明,心理网站应分区块设置相应的专题内容,如心理咨询、趣味心理、心理词典、校园生活、书籍影片。通过创建学生美文展示,传播优质文章,为学生树立榜样,陶冶学生情操,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音频视频资源,学生观看心理影片,在欣赏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做好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心理教育资源,及时上传学校心理活动的开展情况等工作。 

此外,心理网站还可以设置各班级微博链接,增加学生的关注度;设置一些优质的电视节目链接,如《大脑诡计》科学纪录片,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心理学主题,如记忆、注意、读心术、错觉、预期、选择、潜意识。 

(三)开通在线咨询服务,及时交流加强沟通,有效疏导心理困惑 

学生有时候羞于当面表达与坦露心理需求,这时就可以借助网络间接地向老师、同學求助。心理教师可以开通QQ群或微信群,提供一个在线咨询服务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情绪宣泄出来。对于积极的需求,心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应适当满足;对于不合理的需求,则应正确引导,疏通心理误区。针对部分内向、不善表达、不愿暴露身份的小学生,心理教师则需提供电子邮箱,引导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心理咨询。 

此外,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还可以建立学生网络论坛,已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他们已能在网上游刃有余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和困惑。网络的便捷性、隐蔽性等特点为这种生生互动互助和资源共享的开展打破了时空限制,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灵开放度。 

(四)有效运用网络资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展高效心理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已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网络下载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动画、图片、故事等,通过视频剪辑技术拍摄和裁剪所需的教学情境,为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资源支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使学生能形象化、体验式地学习心理知识和技巧,从而提高心理课堂的实效。此外,心理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心理“微课”,这种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内容精简、相对完整的教学视频片段更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和吸收知识。 

二、通过互联网,提高教师心育理论和辅导水平,完善自身心理素质 

(一)积极参加网络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水平 

心理教师自身具备的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相应的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为辅导教师学习这些知识和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渠道。因此,辅导教师要及时学习充电,可以经常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培训,学习国内外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技术。 

(二)开展“教师心理成长”线上工作坊,促进心的交流 

不少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已经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开展“教师心理成长”线上工作坊不仅减轻了教师线下书写的压力,打破了空间限制,还能激发教师之间交流的热情,利于他们不良情绪的宣泄,分享自己的心得,逐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反馈,参与这样具有开放性、互通性和共享性的平台没压力,更容易被接受,学会了调控消极因素,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拥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善用心理统计软件,提升课题研究能力 

教师经常需要通过做课题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研教学意识,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心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常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它是调查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以往依靠人工调查和统计测量,不但耗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专门的心理测量统计软件如SPSS,能高效保质地完成心理测量与评价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学习和善于运用心理统计软件。 

三、通过互联网,促进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善家庭心理环境 

(一)科学安装手机APP,打造移动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使用的手机软件已经盛行起来,如聊天、交际、打车、学习、健康、管理等软件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作为家长,选择并安装一款亲子教育的APP更是与时俱进。 

例如,我校向家长推荐安装了一款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支持的“I5”爱我手机软件。这款亲子教育APP不仅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很多专业的自查心理测评量表和丰富的音频、视频亲子教育资源,还免费提供电话咨询和面对面咨询,具体内容如表1。 

大部分家长反馈,这个手机软件安装简单,使用方便,发送请求后,有专业的人员回应,是一个随身携带的心理辅导教师,能及时解决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遇到的难题,表示非常感谢那些无私帮助的心理教师。也有家长反映,浙江大学韩天江教授回应的“每日一问”总能让人获得启发,受益匪浅。不过,目前类似这样的手机亲子APP不少,但是市场上鱼龙混杂,选择真正科学有用的APP是关键。 

(二)开展“家长育儿”线上沙龙,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 

为了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班主任定期举行家长会,邀请家长亲自来到学校参加学习,相互交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家长使用网络的程度提高,逐步兴起了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家长论壇。此外,开展针对家长亲子教育的线上沙龙活动也变得可行。这种线上“家长育儿”交流减少了家长与教师会面的时空限制,利于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目的选择相应的主题沙龙,增加了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与互助。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能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技巧,逐步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轻松、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 

我校借助微信平台,信息,组织家长开展线上主题沙龙活动,学习和讨论家庭教育技巧,具体流程如图2。 

在开展“亲子教育”线上沙龙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如活动启动时间长、组织教师投入精力多、部分家长报名未及时参与、有时家长参与人数过多等,但是经过多次的运作,活动在家长的好评中不断改进,兼具趣味性、知识性、故事性的线上沙龙活动在不断完善中越办越好,家长反响热烈,参与热情提高。 

四、通过互联网,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互联网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学校可通过网络与社区、医院或个人心理咨询工作室等心理健康服务部门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也可以与医院心理门诊部协商,共享医院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设备,如运用现代技术研发的心理沙盘设备、音乐放松躺椅、心理宣泄人、身心反馈训练仪。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通力合作建立优秀的心理网站,并加强监管,净化网络心理环境。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上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到校开展心理讲座和进行心理咨询,协助心理教师的工作[3~4]。 

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赋予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生命与活力,同时,挑战并存,要注意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如狄更斯《双城记》中所说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军,江建华. 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2):21-23. 

[2]张莉. 中小学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特点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2007(6):20-22. 

[3]赖运成,叶一舵. 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途径和注意事项[J].教学与管理,2013(6):50-52. 

[4]郑华荣. 网络时代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2015(18):238. 

注:本文为第七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来稿。 

篇3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31)

摘要:“90后”大学生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力军,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具有鲜明的心理特征。本文基于对“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提高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27—02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90后”大学生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极度膨胀的新媒体时代,他们既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又是多元文化整合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因此,“90后”大学生具有与其他时代出生的群体不同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四个方面:

(一)认知上容易纳新,但趋利倾向明显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拓宽了“90后”大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他们思维的空间。罗兰·巴尔特指出,当网络传播把一个立体的、更加逼真的、富有虚幻色彩的虚拟世界带到人们面前时,人们的生活空间得到了全新的扩展,想象的空间随之扩大了,主体的认知因素处于空前的活跃状态,对媒介世界意义的理解也得以迅速地更新。“90后”大学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形象。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事物的感知非常敏锐。浸润于全球化视角下的多元文化中,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迅速接受新事物,积极更新知识内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同时,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和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侵袭,部分“90后”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趋向功利化,以金钱或者物质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

(二)情感上内容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

情绪、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并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绪、情感是人内心世界的窗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物质条件的丰足、成长环境的优化和知识视野的拓展,也使得“90后”大学生在拥有五彩缤纷生活的同时,经历着丰富的情绪变化。他们情感丰富、热情奔放,无论是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个体,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同时,“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又为他们所推崇。他们或因挑战而兴奋,或因不公而愤怒,或因挫折而消沉,或因选择而恐惧。来自武汉大学“90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有72.3%的“90后”大学生表示在遭遇挫折后,会留下心理阴影,有5.1%的同学甚至表示会因此一蹶不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他们情绪反应强烈,波动较大。

(三)意志上倡导自由,但抗压能力较差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摒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对自己生活的方向有清醒的认识,能自觉地确定、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他们敢想、敢干,有为正义、为真理而奋斗的大无畏的气概。同时,“90后”大学生大都成长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和关爱太多的环境中,因此,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稍有小事即可引起挫折感,难以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他们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就会通过回避、退缩等方式来保护自己。

(四)行为上彰显个性,但协作精神缺乏

传统的价值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激荡下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产生的利益刺激功能、资源调节功能、市场导向功能、优胜劣汰功能强化了“90后”大学生的自主观念和竞争观念,他们更倾向于以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本性和力量进行行为选择。与此同时,“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相对减少,传统的集体观念淡化,他们不懂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协作、如何实现互利共赢,人际关系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的概括。针对“9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新教育理念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减少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疾病。这种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容易导致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问题行为,注重对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因此,要用积极的视角来看待每一个大学生,激发其内在激情,重点发掘和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强化正能量,提升其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

(二)丰富教育内容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告诉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他们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解决,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关注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激励教育与挫折教育相联系,在大众教育的视角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意识,使其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培养品格,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锤炼毅力。

(三)拓宽教育途径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并促使其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教育途径也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我们应当立足第一课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丰富第二课堂,通过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与能力的训练;开发第三课堂,充分利用“90后”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通过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既能及时把握其思想动态,又可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引导与心理干预。

(四)优化教育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环境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能使学生身心愉悦,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因此,“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进行。在大学教育中,家庭教育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融洽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生活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能帮助“90后”大学生拓展自身素质、塑造积极心态、培育科学与人文素养。社会环境,尤其是“90后”大学生广泛介入的网络环境,更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要在当今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创新网络文化监管模式,大力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健康的网络平台和一个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蒙雅森,杨珍妮.当代大学生人生修养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方日金.90后叛逆宣言[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

[3]杨贤芳.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4]尹凯丰,于钦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

[5]张小平,邵雅利.网络时代下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