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分析

篇1

两家银行总体分析

经营模式:玉山银行采取混业经营模式,而招商银行还属于分业经营模式。经营模式是决定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由于两地经济和金融环境背景存在差异,两家银行的经营模式乃至盈利模式都有所不同。玉山银行可以经营基金、保险、租赁等其他金融业务,是采取金融控股集团下的混业经营模式,属于业务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而招商银行目前基本以存贷汇等传统银行业务为主,属于分业经营下的单一盈利模式。经营模式的差异无疑将对各自的资产盈利能力产生不小的影响。

经营思路:两家银行在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方面有所差异。作为台湾的民营商业银行,玉山银行成立时间晚于招商银行,且营业:机构大都分布在台湾地区,招商银行在国内主要城市都有分支机构,两家银行在所辖范围内都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优势。玉山银行成立之初就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第一,获利性次之,成长性再次之,而均应兼顾公益性”的经营指导原则,显示出其“稳健”的发展战略;而招商银行则倡导“走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之路”,突出“和谐”的发展战略。从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来看,招商银行比较“外向”,注重市场需求与客户服务,而玉山银行则有所“内敛”,注重专业服务与人性化管理。当然,两家银行都注重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服务水平,通过业务创新来提升盈利水平,通过品牌优势来创造资产价值,强调“制度为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在近年来都受到了外界的高度评价。

经营现状:两家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略有错位,招商银行目前的资产盈利水平低于玉山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相差5年,两家银行虽都处于企业的快速成长时期,但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略有错位。2002年前招商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玉山银行,2004年则有所放缓,显示招商银行正处于资产规模由快速增长向平稳增长的过渡时期;而玉山银行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目前仍处于资产的快速扩张时期。从2003年末数据来看,招商银行机构数量是玉山银行的5.63倍,人员数量是其8.79倍;2004年前者的总资产、净资产:分别是后者的5.17、2.38倍。因此,招商银行的机构、人员、资产在数量上远远超过玉山银行;但是玉山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却是招商银行的1.07和1.86倍。可见,目前招商银行虽然在人员、网点、资产方面存在优势,但玉山银行的盈利能力却高于招商银行。(见表1~3表)

竞争力评价模型分析

我们选取国际公认的CAMEL评价模型对两家银行进行竞争力分析。CAMEL模型是由美国的美联储、货币总局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美国银行进行评级打分的分析评价模型,其评价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程度(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Management)、盈利(Eamings)和资产流动性(Liquidity)等要素,涵盖了银行经营财务分析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比较全面科学地体现了银行的基本情况,因此得到了西方银行界几乎所有分析师的认可。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玉山银行的经营数据均按照“1元人民币=3.72新台币”换算成人民币。

资本充足比较

两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体相近,且满足巴塞尔协议要求。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满足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基本要求,资本充足率水平决定着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的速度,并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两家银行资本充足率都在8%以上,玉山银行2004年由于股本扩张20亿股使资本充足率达到11.51%,比招商银行高出1.96个百分点。(见表4、图1)

资产质量比较

两家银行都注重贷款的风险管理,资产质量较好。玉山银行不良资产占有率始终是台湾地区最低的,这与其始终把资产的安全性放在首位是分不开的。由于两地对银行不良资产统计口径有所不同:招商银行不良资产按五级分类法口径统计,而玉山银行不良资产包括逾期与应予观察两类,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根据不良资产占比值进行资产质量方面的比较,但从两家银行公开资料中我们依然可知两家银行在内地或台湾都属于资产质量较高的商业银行。这从2004年两家银行的贷款行业分布上可见一斑:由于台湾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贸出口,玉山银行的贷款投向侧重于光电、半导体、DVD等出口主导型制造业,然后依次为投资风险较小的金融保险不动产、批发零售饮食等行业。招商银行在内地宏观经济调控背景下贷款主要投向能源及原材料、公用事业、运输通讯业等行业风险较低的行业,而制造业、商业贸易业次之。可以发现,两家银行在贷款分布上都围绕当地经济环境特点选取风险较低的行业,显示出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定价能力。(见表5、表6)

经营指标比较

玉山银行的偿债能力指标好于招商银行。从两家银行长期偿债能力来看,玉山银行比招商银行的资产负债比值平均要低5.3%,显示玉山银行的长期偿债能力略强。招商银行比玉山银行存贷款比例平均要低22.25%,从指标上分析,招商银行能够保持资产与负债的安全性与合理性,经营更加稳健,而玉山银行存贷款比例相对明显偏高(内地要求此项指标控制在75%以内),显现出其在拓展贷款规模上表现的较为激进。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玉山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明显高于招商银行,其流动比率平均是后者的6.37倍,且招商银行存在一定的流动缺口。玉山银行较高的流动比例一方面是由于流动负债在负债总额中占比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则主要是由于其始终保持了较高比例的流动资产,以保证其较高的资产流动性与偿债能力。通过流动资产构成分析我们发现:玉山银行的押汇、贴现及短期贷款占绝大比重,其次是证券及票据投资,再次是现金,且这三项占比均高于招商银行,而招商银行的存放央行及同业款项的占比则高于玉山银行。可见,玉山银行将资产较多地运用于风险较低且收益较高的贴现、押汇、证券及票据投资上,从而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第一”的前提下实现了资产盈利的最大化,反映出玉山银行在资产定价能力与资金运作能力方面的优势,这对利率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下的国内商业银行保证资产质量与提升资产盈利能力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见表7~表9、图2)

玉山银行的营运能力指标强子招商银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具有业务多样化、盈利模式多元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的特点,这可以在玉山银行的营运能力指标上集中体现出来,而招商银行在人员、机构、资产等方面的“规模”优势在此却“拖累”了相关营运能力指标。从总资产周转率指标的平均值比较,玉山银行是招商银行的1.36倍,而近年来的人均盈利水平、网点平均盈利水平均都高于后者(除了2002年),表示出玉山银行较强的经营优势和资产盈利能力。

招商银行的成本控制能力好于玉山银行。由于招商银行的资产规模远大于玉山银行,成本支出相对较高也在情理之中。但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招商银行的资产是玉山银行的5倍,而营业费用与资产比值平均仅是玉山银行的1.12倍。可见招商银行的成本控制能力要高于玉山银行。而且从近年来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显示,招商银行的营业费用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而玉山银行由于近3年来正处于规模的快速扩张期,营业费用占比逐年上升。(见表11)

盈利能力比较

玉山银行仍处于业绩快速上升期,而招商银行已进入业绩平稳增长期。从盈利指标上分析,近年来两家银行每股盈利水平、每股净资产逐年提高,显示盈利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02年生意前招商银行的盈利指标好于玉山银行,但在2002年以后盈利水平出现较大差异,玉山银行盈利水平大幅提升,而招商银行盈利水平保持相对平稳。这主要是由于2002年初玉山银行组建了金融控股集团,并大举进军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其他金融领域(该行在2002年一次性核销呆账约合人民币20.43亿元,导致当年净利润亏损约合人民币9.44亿元)。之后,玉山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ROA、ROE指标大幅上升,且盈利水平明显高于招商银行,显示了混业经营所带来的盈利能力提升,同时也验证了该行正处于业绩快速上升期的结论。2002年后,招商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虽有所上升,但ROA、ROE指标整体水平均有所下降但保持相对平稳,表明该行已渡过依靠资产快速扩张提升经营业绩的阶段,进入业绩平稳增长期。因此,玉山银行2002年后业绩的“恢复性”上升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改变国内商业银行现有的单一盈利模式,放弃同质化、低水平业务竞争,关键是推进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实现业务多元化。(见表12~表15图5、图6)

玉山银行的中间业务盈利能力高于招商银行,显示出混业经营的优势。自从2002年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后,玉山银行可以经营基金、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务,其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上升,且2002年后明显高于分业经营模式下的招商银行。2004年,玉山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中利息收入占比仅为66.26%,而中间业务收入(手续费收入与其他收入合计)占比16.8%,而招商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为84.26%,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7.07%。与欧美国家混业经营的银行相比,玉山银行中间业务盈利水平并不算高,而分业经营下的招商银行在内地则属于中间业务盈利能力较高的银行。可以预计,如果两家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维持不变的话,未来几年玉山银行的中间业务盈利水平会明显高于招商银行。可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是实现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提升盈利水平的主要手段。(见图7、图8)

资产流动性比较

玉山银行的资产流动性明显好于招商银行。从表16、17中可以明显看出,玉山银行的现金流动负债比是招商银行的7.13倍,但现金债务总额比却小于招商银行,表明玉山银行的流动负债在负债总额中占比相对较小。结合表9中的流动比率可知,玉山银行偿还流动债务的能力较强,资产流动性明显好于招商银行。而且,玉山银行是正流动性缺口,而招商银行存在负流动性缺口。因此,玉山银行的资产流动性要好于招商银行。(见表16、表17)

综合分析

由于两家银行经营模式上存在的根本差异以及某些数据统计口径不同,我们无意去做综合竞争力方面的定量评价。但是,从以上对比分析可知,招商银行既在协调发展、把握贷款投向、成本控制、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又在保证资产安全性与流动性、经营指标、盈利能力等方面与玉山银行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如果继续维持现有的经营模式和发展速度,未来招商银行在综合竞争力指标上可能会被玉山银行落的更远。虽然与境外先进银行相比,招商银行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在协调发展、风险管理、产品定位、资金成本、中间业务五个方面依然具有竞争优势。今后,随着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限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政策不断松动,“因势而变”的招商银行将会完善经营模式、规范管理机制、加快业务多元化创新步伐,其综合竞争实力也将会进一步提高。

当然,我们对比两家银行重要的不是找出差距,而是如何缩小差距,以便迎头赶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玉山银行学习,招商银行乃至国内商业银行都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玉山银行混业经营所具有的集约化经营及多元化盈利的优势已推动其业绩进入快速上升期,如果继续维持此经营模式,其盈利水平将可能在未来远超过招商银行,这无疑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步伐,逐渐实现业务多元化,以适应金融业完全开放后的市场竞争”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正处于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时期,随着国家对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资产证券化、银团贷款、财务顾问、保险等业务限制的松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范围会越来越广,但目前除了要解决政策束缚和管理体制约束外,关键是要商业银行主动通过自身的业务创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发业务产品,拓宽业务渠道,最终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推进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进程。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影响因素;非利息收入;盈利能力

2014,我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作为高利润行业,银行被普遍地当作高收入领域。长期以来,一方面,银行在金融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垄断优势,另一方面,银行主要依靠其存款、贷款利率差额获益,近年来,随着国际对银行经营业务范围的放宽、金融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的比重逐渐上升。为适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探索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从总体上而言,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分为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现以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分析。从表1可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非利息收入占比略有增加,这是国际新形势下,我国扩大金融服务种类,综合经营的结果,在收入的结构中,利息收入仍占主导地位,2014年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平均达77.98%,2010-2014年,我国上市的11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七成多,由此可知,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金融脱媒导致利差收益减少等问题,商业银行需要主动改变盈利模式,尽快调整收入结构,扩大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投资收益等其他营业收入。

二、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改变营利渠道的必要性

近些年,我国银行数量增多,一方面,目前我国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已增至16家,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崛起,外资银行的涌入,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加剧。各大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地位被稀释,各银行各行其道的时代已经来临,2007-2014年,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越来越低,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蛋糕大小有限,如何运用自身的优势赢得更多、在银行业中占据有利地位需要各银行重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收入日益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现金、存款、股票和基金的投资产品的消费额下降,中间业务的投资量增加,如银行理财产品等。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实现利率市场化,自1996年以来,我国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必定对商业的经营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2005-2014十年里,我国商业银行利差平均3.135%,稳定在3%以上,在2014年出现2.85%相对低的利差收益。相比较利率市场化的瑞士和韩国,近十年来,韩国利差在1%-2%波动,而瑞士整体利差低于中国。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利率市场化国家的经验,即时调整以往主要依赖利差营利的经营模式。

图1 部分国家的利差变化的比较

三、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渠道的可行性

商业银行除了具有以上的紧迫性,从国家金融监管来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金融监管政策的开放政策,我国商业银行逐渐从分业经营、监管转向混业经营。2005年,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自2006年稳步推进金融综合经营试点”,随后几年里,银监会陆续出台了改革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政策。[1]2007年,银监会出台的管理办法里,明确指出允许商业银行经营金融租赁业务,随后在2009年里,又推出就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股权投资进行试点的文件,近期,2010年,银监会推进上市商业银行在交易所债券交易试点工作。

除了政策保障外,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多渠道来突破资产方面的困境,提高经营效率。采用公司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成员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发挥好各自在主体中的作用,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商业银行高效地进行成本控制,扩大营业利润。

四、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

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内在因素和外部经济环境都会影响其获益能力。从内在因素来讲,包括收入水平、成本、不良贷款率、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等银行自身情况,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银行的利差,传统业务以及非传统中间业务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

外部经济环境而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国际金融环境的约束、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新要求,使得对各国资本的监管更加严格,需要达到新的资本监管要求,这无疑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我国对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有着严格的限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赖于存、贷款利差营利,随着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存贷款利差也可能呈现显著的变化,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状况。

五、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盈利能力的建议

通过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内、外部因素分析,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改变营利渠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国家政策层面和商业银行自身角度探索了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的基础,总体而言,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盈利能力,可采用以下措施:(1)提高资产质量,提高融资资产比重,完善成本控制机制,调整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改善资产运营效率。(2)稳步开展传统业务,保证利差收益,紧跟国家政策,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拓展中间业务,扩大投资收益,增加非利差收益。(3)重视人才建设,进一步引进金融产品研发的专业人才,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面对风险难以管控的利率风险,需要风险管控的专门人才,在从事银行交易时,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安全。同时,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时俱进地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4)进行市场调查,掌握金融服务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刺激金融消费需求,拓展金融消费市场。(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篇3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 OEM 医药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92-02

1 前言

中国医药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医药商业七大类商品总销售额从2002年的192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9426亿元,十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9.3%。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医药商业已进入微利时代。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2011年医药商业毛利率为7.20%,利润率2.20%。尽管当前中国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处于微利环境下的医药流通企业一直在做大量的、有益的尝试,试图打造新的商业模式提升盈利能力,提升在医药产业链上的话语权。OEM的出现并实施成为医药流通企业争相效仿提升盈利能力的利器之一。

2 定义

OEM是原始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的缩写,在我国亦称“贴牌生产”或“定牌生产”,具体指已经确立品牌优势的企业掌握着关键性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但是自己生产能力有限或者发现其他企业生产成本更低,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而向其他生产企业下订单进行生产制造,并对所委托产品低价买断直接贴上自己的商标。承接这种加工业务的制造商就被称为贴牌生产商即OEM企业,其生产的产品就是贴牌产品也叫OEM产品。购买方的渠道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与生产方的设备、技术、原料等制造优势资源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给双方都带来了更高收益。

3 医药行业OEM需求的形成与契机

从当今国内医药行业的现状分析来看,医药流通企业和制药企业双方都具有进行OEM合作的需求、意愿和契机。针对流通企业来说,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基层医疗的持续扩容、社会经济的发展,医药行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型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逐步形成,部分流通企业(医药商业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终端销售网络,对渠道的掌控能力逐步增强,对提升其在医药产业链上的地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医药流通企业却进入微利时代,且受公共医疗机构对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政府招投标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零售药店平价低价风潮的愈演愈烈,流通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进一步的压缩,传统的采供销经营模式中依靠进销差价获取的利润已非常微薄。医药行业在高速增长,而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空间却在逐步被压缩,如何提升盈利能力成为医药流通企业所面临的难题。OEM的出现和实施让众多企业争相涉足和效仿。

针对制药企业来说,新版GMP认证实施后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能力、生产工艺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因国内制药企业研发能力普遍较弱、仿制药和改剂型药品业务仍占主要地位,一类药品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在生产,且产能过剩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的营销仍停留在在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层面, 以上成为众多制药企业接受流通企业进行OEM业务合作的主要因素。

4 医药流通行业OEM经营活动现状

OEM在服装、信息、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发展较早且已经很成熟,而在医药流通领域却是属于起步阶段,虽然已经有了诸如PTO(中小药店联盟)、特格尔药店联盟、海王星辰连锁药房、老百姓大药房等知名零售企业涉足,但对绝大数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如何实施OEM经营活动仍一知半解。

(1)OEM实施流程:目前在医药流通行业中开展的OEM经营活动实际上大多数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OEM,其合作的产品最多只能叫贴标(牌)产品或区域产品更为准确。其流程是流通企业与制药企业签订委托生产协议委托制药企业进行生产,流通企业提供药品的包装设计,包装设计上一般都带有流通企业自身的标识或商标。所委托生产的药品一般都是制药企业自身销售不好但市场容量大的产品。产品的选择上也主要是一些普药、常用药,即可以理解为药品中的快速消费品。这些贴牌产品销量的提升主要依靠流通企业自有终端及开放性终端客户给消费者的讲解和推荐而产生,如消费者对该品类的品牌药认知度不高则销售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反之难度很大。

(2)OEM经营过程中,由于合作双方对渠道的功能了解不够,对产品的认识存在差异,没有建立科学的推广体系或及推广能力有待加强,导致合作多数未能持久,最终体现在销售量、品牌、资源配置等成为争论焦点。

关于销量:OEM经营的前提是流通企业已经拥有了强大的终端销售网络(自有终端与开放性终端),且对终端有较强的掌控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产品销售量足够大,来支撑委托加工对量的需要。但制药企业药品批准文号的唯一性与该药品全国市场容量之间巨大的差异性,形成当下制药企业合作初期时拿出自身闲置或销售不好的产品与流通企业进行OEM合作,但当销售量逐步稳定上升时,现有的OEM销量已不再能满足制药企业对全国市场的期望,委托方和受托方易产生短期合作行为,直接的博弈焦点表现在采购价格和销售量上,此种合作现象在行业内层出不穷,直接影响双方进一步的合作,且都在不停的寻找和更换合作伙伴。

关于品牌:目前行业内常见的做法是OEM药品的包装由流通企业设计,并带有流通企业的商标,但此OEM药品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只是证实此包装的产品销售渠道的唯一性,产品的定价及消费者的认知度基本仍停留在对制药企业上,流通企业的商标只能称为一个标志,并未能真正体现流通企业的渠道价值和品牌价值,实现增值。

关于品牌产品与OEM产品的资源配置:目前绝大部分流通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针对品牌产品和OEM产品在资金、推广、绩效考核、培训、消费者教育等资源配置上无长远规划设计,在经营活动中发觉销售额降低了,上述资源的配置重点投向品牌类产品;若是毛利持续走低则资源投入重心又转向OEM产品。经营思路的不清晰,导致资源配置的无序性,结果使得内部员工、外部客户对实施OEM怨声不断、信任度大减。

5 对策及思考

5.1 流通企业需对实施OEM经营要进行准确定位

医药流通企业在决定涉足 OEM经营之前,要充分体悟 OEM 的来龙去脉,对企业的现有优势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研究、分析,要将OEM提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去进行实施,否则其相应的资源配置就会出问题。OEM的实施能给企业带来丰厚持久的利润是建立在企业在医药供应链的环节中担负着更多的市场功能且比供应链上的其他节点企业运作的更好。医药流通企业应将OEM作为一种经营模式去研究、定位和实施,要区别于原有的产供销经营模式。如果企业仅仅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去进行供需双方的价格博弈,期望短期内从某些或某一类OEM产品中获取较高的利润,经营模式却未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则资源配置迟早会出问题,导致各相关环节中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的博弈,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争议不断、困难重重。

5.2 提升OEM的设计能力

医药流通企业一经确定将OEM作为企业的战略模式,就应该高度重视OEM的设计能力。如果OEM产品仅仅依靠改变包装的规格大小或改变包装的设计图案,并局限于自有零售终端销售,则很难满足制药企业对该药品批文全国市场销售量的期望,也难以走出同类药品价格的恶性竞争局面。企业OEM设计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相应的 OEM 设计组织(部门),需要吸纳贯通研发、生产、流通等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要以创新人才为中心,融汇整合产品的生产工艺、包装设计、质量管控、营销推广、消费者教育等资源,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实施。目前医药流通行业中的不少OEM事例,都是有概念有口号而无系统性、连续性,最终结果大多不尽人意,仍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从起步到经营模式的运作成功,还需要有很长的系统化专业化的道路要走。

5.3 提升集成终端客户需求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消费者需求偏好也在不断变化,流通企业的优势是在供应链环节中更贴近终端消费者,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化等各种管理工具多渠道、多方位的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并能够加以汇总、分析、提炼、集成。准确的需求信息集成是企业实施OEM的前提。客户需求信息的收集提炼集成贯穿于OEM经营的全过程。

5.4 借助OEM进行产业链资源整合

当前,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着创新转型升级,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经营模式滞后,如何在医药产业链上进行资源的互补、整合,提升盈利能力,是业界共同的期望。流通企业在实施OEM的过程中,可以从资本、研发、原料供应、营销推广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吸纳、整合、互补,提升对资源的驾驭能力。如在OEM合作中,可以进行委托采购,与合作的生产企业在原辅料方面向上游供应商实施集成采购,获取更低的价格降低成本;也可以进行委托研发,将拥有的原料资源或好的产品设计委托给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置换其闲置的产品,进行资源的互补共享。还可以进行仓储物流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以及相互委托等。归根到底,流通企业在实施OEM的过程中,在产业链上可操作的空间非常广泛,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巧妙运用得当,就有可能成为产业链上某个细分领域的领头羊甚至成为控制者。

5.5 OEM产品选择与自身经营模式相匹配

流通企业应根据自身企业的战略定位、区域市场情况、经营模式、资金实力,选择与之相匹配的OEM产品及供应商,在OEM供应商的选择上可以用“门当户对”四个字来建议,否则企业现有的渠道资源、终端客户资源、营销团队等资源与所确定的OEM产品及供应商难以对等,一旦实施将会骑虎难下,困难重重。

5.6 提高法律意识、完善规范OEM合同

对于OEM合作双方来说,签订的OEM合同是否完整、严谨是双方合作能否实现互利,产生纠纷能否圆满解决的关键。国外知名企业的委托生产合同往往有厚厚的一本,从生产工艺到质量标准、从原辅料到供应商确定、从付款方式到交货周期、从运输方式到验收入库,都作了十分严格和完善的要求。而目前国内医药企业通常只关注如何做大OEM业务量,对合同的签订却通常太过简陋,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纠纷增多,出现矛盾后难以调解,不利于合作的长久。

5.7 提升企业运作能力,实现从OEM-ODM-OBM的跨越

医药流通企业为了实现在医药产业链上地位的提升、市场运作能力的增强,其理想途径就是由初期的委托生产制造到自主设计研发(ODM),并最终建立自主品牌(OBM)的过程。医药流通企业OEM的实施过程中以委托生产为主,除了原辅材料及资金资源的投入外其他投入较少因而风险较低,但利润回报比原有的产供销经营模式要丰厚得多。商业的本质就是追求更高利润,流通企业在OEM经营模式成熟后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自主设计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此过程中企业相应投入加大、风险增大,但是一旦成功,企业就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回报。企业的经营最终是品牌的经营,企业进行OBM的实施需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品牌战略和渠道品牌战略进行全面运作,逐步在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形象,使企业拥有的渠道价值、品牌价值真正实现增值。

参考文献:

[1] 郑亚兵,沈昌明.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02).

[2] 史万奎.打造OEM领域的变形金刚[N].医药经济报,2011-07-27(A08).

篇4

【关键词】老凤祥 成长能力 价值评估

一、公司概述及现有赢利能力分析

(一)公司概述

老凤祥创建于1848年,距今已有163年的历史,老凤祥银楼几经变迁,历经沧桑,已发展成为中国首饰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珠宝门类最全、文化底蕴最深的珠宝首饰龙头行业,老凤祥银楼是国内唯一的由一个半世纪前相传至今的百年老店,市场覆盖率达90%以上,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二)盈利能力分析

从2010―2013年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除2012年略微下降外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净资产收益率在行业中也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净利润总额也在迅速增长,可见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不断上升。

二、公司经营模式、战略分析、未来成长分析及公司治理

(一)经营模式分析

采购模式:公司旗下的老凤祥公司、老凤祥珠宝首饰公司、老凤祥首饰研究所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均拥有交易席位,可以进行黄金和铂金的采购,还有部分原材料向供应商采购。

生产和销售模式:公司中的高档黄金铂金产品全部由自己生产,将普通的低毛利产品外包;珠宝等其他产品则与上海工艺类美术总公司合作。在销售模式上,采用直销+批发结合,直营主要在上海及周边省份,而在全国其他地区则采用模式。

(二)战略分析

(1)优势分析:首先,国家法律政策的不断健全和改善为当前珠宝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中国众多宝玉石协会及众多珠宝检测机构的不断努力下,中国政府为鼓励和发展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先后出台了不少有力的政策措施,如关税总水平不断降低,上海钻石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先后运行等等。

其次,行业中,老凤祥长期坚持品牌发展战略和品牌营销的市场策略,以品牌为先导,拓展全国市场,完善营销网络布局。市场覆盖率达90%以上,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我相信在未来几年,那些规模不够、品牌形象不强的公司及其经销商会逐渐退出市场,龙头公司集中度将提升。而老凤祥的全国扩张能力以及全品类产品的规模基础是领先于市场的最明显优势。

(2)劣势分析:面临设计人才不足的瓶颈制约,珠宝设计要不断追随时尚,要有源源不断的创意,所以需要不断吸纳新的设计人才,以保持企业竞争力。另外,市场竞争还处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制约了行业的整体发展。乱打折、乱降价、个别以次冲好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真个行业的发展。

(3)机会分析:纵观全球经济,我们中国经济仍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的阶段,这种可以预见的长期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会极大的带动中国珠宝首饰消费者的购买力提升,从而最终成就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珠宝消费大国。而老凤祥是珠宝首饰业的领跑者,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4)挑战分析:随着美元的持续性贬值,金价的不断上升和中国通胀的短期内无法消除,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珠宝首饰行业的经营者生存和发展的压力绝对不会减少,整个行业日趋微利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公司治理评价

业务方面:公司业务独立于控股股东,自主经营,业务结构完整,有独立的供应、销售系统。公司的各项业务决策均独立作出,与控股股东完全分开。

人员方面:公司在劳动、人事及工资管理等方面完全独立,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等高级管理人员均专职在本公司工作并领取薪酬,且均未在控股股东单位担任其他职务。

资产方面:公司拥有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配套设施,采购和销售系统均为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所独立拥有,公司在合资企业拥有自己的工业产权、商标、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

机构方面:公司设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体系,董事会、监事会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等机构独立运行,不存在与控股股东职能部门之间的从属关系。

财务方面:公司设有独立的财务部门,有独立的财务人员。建立了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独立开设银行账户,依法独立纳税。公司的资金使用由董事会或被授权董事长、经理按照规定作出决策,不存在控股股东干预公司资金使用的情况。

三、公司价值评估及投资策略研究

(一)公司价值中枢研究

(1)增长率的预测。根据老凤祥股份公司近几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以及机构对老凤祥股份接下来几年的销售收入盈利预测,对其结果取平均值,预计老凤祥股份在接下来的5年内销售收入增长率稳定为20%。

(2)债务资本及权益资本的确定。要估算企业的价值首先要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分为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在这里以2013年的值来估算。老凤祥股份公司2013年的债务资本由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组成,为2779000000元。而权益资本由2013年12月31日的股票收盘价和老凤祥股份的流通股总数的乘积来确定,为11749224979.44元。

(3)β系数与资本成本的确定。把从2009年1月开始的股票月度收益率和上证指数的月度收益率进行回归,进一步算出β系数为0.667083395。债务资本成本选择的是银行五年以上中长期贷款利率,为6.55%。无风险利率选择的是我国的目前5年期国债利率,为5.7%。权益市场平均收益率选取的是书本上计算出来的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为9.23%。已知β系数,无风险利率和权益市场平均收益率,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得出权益资本成本为8.05%。

篇5

财务分析是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基于财务资料,借助专业技术手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行分析,最后从财务角度做出结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财务分析的应用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管理层需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实力,从而为企业战略做出决策;二是企业外部,在对企业进行投资或提供金融服务时,需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发展潜力,据以做出投资决策。

(一)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简述

财务分析关注的要素包括资产的完整性、盈利性,债务结构的优化、偿还能力,盈利的来源和结构,盈利能力的持续性,现金流状况等,目前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率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和因素分析四种。

1.比率分析

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指标来确定财务活动变动程度。

2.比较分析

通过将两期或连续数期的相同财务指标进行对比,来表明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变动趋势,这种对比包括实际与计划、本期与上期、同行业之间。

3.趋势分析

通过分析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原因、性质,来达到预测未来的目的。

4.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的方向与程度,一般要借助于差异分析的方法。

上述财务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程度的重合,其中比率分析应用最广。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主要通过比率分析实现,常用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财务比率来衡量企业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对现金流的分析一般不能通过比率分析实现,而是侧重于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现金流状况,并据此判断未来现金流趋势,比率分析与现金流分析作用各异,不可替代。

(二)财务分析的关注要点

财务分析不是简单地进行指标分析,不能单纯依靠指标值高低来判断企业好与坏,而应根据指标值高低来探寻需要判断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各项指标潜在的信息,得出想要的答案。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首先应了解企业现状,判断企业财务分析侧重点,明确财务分析目的,不同分析着重点选择的指标及资料也不一样,可按主要指标及次要指标确定各项分析的框架模型,根据分析需求选择相应模型;其次要关注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动态指标,比如国内外市场行情、本企业竞争力等;再次适当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财务分析方法,定量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方式获取,定性方面则需要通过判断得出结论。

“财务报表充分体现了企业战略实施的烙印”,企业经营模式(轻资产运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决定自身的资产分布结构、收入费用结构、现金流结构,单纯从财务报表也可以大致推导出企业的行业特点。从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入手进行财务分析是一种侧重于对报表结构、报表各项目间审查的财务分析思路,强调从报表来看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以识别报表是否存在粉饰和错误。

1.表内勾稽关系

在财务报表中,有些勾稽关系是明确的,如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上述表内关系较为直观,易于发现问题。

2.表外勾稽关系

相对于财务报表分析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不太明确的勾稽关系,即报表中的某些项目之间存在勾稽关系,在一定假设前提和条件下可以构成等式,这需要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去发觉。

从反映的区间上看,资产负债表为时点报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均为时期报表;从核算方法上看,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为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表为收付实现制。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可以建立直接的联系,但如果通过现金流量表,往往能够找到一些更直接具体的关系。比如,可从现金流量表与收入的匹配度推测,企业是否存在通过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科目虚增销售收入现象,是否存在信用标准降低导致销售收入增加现象。

二、财务分析存在的局限性

(一)财务信息不对称

有位美国经济学家说“假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它误导人们做出错误判断”。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建立在财务数据真实的基础之上,但很多民营企业因税务及其他方面考虑,会设置两套及以上报表。如应对税务的报表,通常根据发票情况入账,但是收入、成本、员工工资、费用等项目计入不全;应对投资者的报表,则通过应收账款等科目多计收入,以及少列或滞后结转成本费用的方式来达到虚增利润目的。

(二)企业主素质的影响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信用风险的特征变量更多的是企业主个人的特点而不是企业本身的特点。企业主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信用风险特征和发展命运。企业主对财务分析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主观意图刻意粉饰财务报表;二是对财务分析重视不足,未配备专业化财务分析人员,现阶段,很多财务工作者都不具备专业的分析能力,只纯粹地进行财务核算,无法将财务数据与生产、业务活动结合起来分析,为管理提供者提出有价值的信息。

(三)行业发展状况和经营模式变化

财务报表只能够体现过去经营活动,缺乏前瞻性,不能从中看出行业发展状况和经营模式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企业所属行业发展状况决定其生存环境,有的财务由于对企业所属行业的经营特点不了解,或了解不深,一定程度上会出现让财务指标分析将思路引向误区的情况。例如:服务性行业,存货很少,如果按照标准化财务指标分析格式进行分析,那么,存货周转天数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服务性行业而言,其实没有多少意义;再如,从事小商品批发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现金交易,那么对应收账款的分析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企业如果在经营过程中经营模式发生变化,例如,纯生产型企业转变为设计+生产型企业,专业化经营向多元化经营发展,但仍以原先经营模式的套路对财务数据加以分析,将导致分析结果严重偏离实际经营情况。

三、探讨财务分析不足之处的应对策略

(一)应对财务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措施

企业财务数据不准确,对企业报表进行分析没有意义,只有根据现金流水等做账的对内报表,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在对财务报表分析之前,首先要深入企业内部核实报表真假。财务核实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还原企业报表应有的面貌。而对还原后的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结论才有参考意义。

企业资产不等同于企业价值。从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中可以看出,企业资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负债,即向债权人借入的资产;二是所有者权益,即属于股东的资产。那么扣除负债因素,企业的价值是否可以用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多少来衡量呢?这需要评估企业资产的质量。在实际中,企业各项资产质量优劣各异,如现金、银行存款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质量很高;又如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需要考虑减值因素的资产,质量相对低一些;再如长期待摊费用、递延税款等不会产生收益的资产,质量就很低。从资产质量的差异性可以得出,净资产同样不能代表企业价值。实际上,企业价值应取决于其未来现金净流量的折现,只有企业投入的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时,才会创造价值。简单来说,企业要实现价值,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企业经营必须产生利润,二是利润应切实转化为现金流入企业。

决定收入的因素并不是资产规模,而是资产质量和资产周转速度,以及运营模式是否优化。收入其实是战略和经营的结果,但是跟收入相配比的还有支出,支出并不是战略和经营的结果,而是企业管理的结果。管理实际上是要追求最经济和最适合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目标。管理是为战略服务的,所以如果管理没有服务好战略,就会出现支出大幅增加,收入增长赶不上支出增长,最后导致公司的利润并不是非常理想的情况。

除财务核实外,应对财务信息不对称的另一有效措施是引入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比财务指标更能反映企业的整体信息、未来信息、责任信息和适时信息,因为非财务指标不易纵、受会计政策干扰比较少,因此要多引入非财务指标,例如市场份额、创新能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顾客满意度等,通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分析,能够使财务分析结果更贴近业务真实性。

(二)加强企业主对财务分析的认识

企业主的素质很大程度上主导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在进行财务分析前应关注企业主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通过评估其信用水平高低来判断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同时,应让企业主深刻认识到精准的财务分析有助于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能够为企业的持续经营发展提供保障。因此,企业主必须高度重视财务分析,除配备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外,还应让其他部门积极配合财务工作,建立沟通机制,理顺财务与生产、业务等相关部门的关系,从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财务分析工作。

篇6

关键词:全产业链 纵向一体化 战略 企业绩效 粮油食品业 中粮集团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资粮油企业依靠雄厚的资本纷纷进入我国粮油食品市场,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国内粮油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不少消费者对国内粮油食品企业信任度降低,转而选择外资食品企业或纯进口食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一些国内粮油食品企业试图通过“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确保食品安全,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取消费者信赖,抵御市场波动。

所谓“全产业链”,一般被认为是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将原料供应、加工生产、仓储运输和产品销售等各环节均纳入同一企业组织内部的经济行为,最终形成覆盖种植养殖、加工生产、仓储物流、分销零售、品牌推广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李韬,2013)。在农产品领域采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是国际四大粮商:ADM、嘉吉、邦吉和路易达孚。它们控制着国际粮食市场80%的市场份额,已成为“全产业链”战略的楷模(姜晔、黎倩、金泰成,2013)。国内农产品企业纷纷效仿,也开始推行“全产业链”战略,如志元食品、牧牛源、东阿阿胶、寿仙谷药业等公司,其中以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战略最为典型。不难发现,尽管国际四大粮商参与粮食的生产、收购、仓储、物流、加工、分销、金融等环节,但其更注重发展核心产业的价值链,专注于核心业务和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而目前国内企业的“全产业链”主要表现为“大而全”的特征,企业通过兼并与投资不断扩大规模,力图控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粮集团也不例外)。企业在打造“全产业链”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同时其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及营销策略势必要随之发生变化,能否有效应对这些变化成为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企业有必要认清该模式的利弊,避免陷入困境和危机。

“全产业链”的理论分析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组织劳动分工的方式,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机制(或治理机制)。受交易者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动机、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不完全与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交易会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包括搜寻、谈判、签订契约、执行及监督等交易费用,而企业可以通过将市场交易内部化,消除机会主义和市场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只要企业将市场交易内部化所产生的成本和管理费用低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那么企业替代市场交易就是有益的。国内部分企业(包括中粮集团)提出并实施的“全产业链”战略,本质上是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将市场交易内部化,用企业替代市场交易,以降低交易成本和规避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纵向并购,可以保证货源的质量和价格稳定,减少与上下游企业的谈判、签约和监督等成本。

“全产业链”的整合包括纵向一体化和紧密多元化。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纵向一体化方式即单一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原材料及销售渠道的控制,从而提高对产品市场的控制,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力;紧密多元化即多条紧密相连的产业链在渠道、物流、财务、品牌等环节实现横向一体化的整合,同时可用原有的营销平台、销售渠道和品牌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形成差异化优势,扩大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多元化经营可分散经营风险,单一的产品和生产部门易受市场需求、外部环境、政府政策等变化的影响,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多元化可分散风险,使企业保持经营的稳定性。但是,“全产业链”所带来的巨大的管理成本也不容忽视。“全产业链”的实质是用集团内部管理成本来代替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集团过于庞大会大大增加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若管理成本超过了交易成本,反而会使企业总成本增加。此外,各个子公司之间的资源配置与互补,单一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横向产业链之间的关联与协作,产业链扩展的边界等都是“全产业链”构建与实施中不容忽视的关键性问题。克服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全产业链”的范围经济与成本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全产业链”战略与企业绩效:以中粮集团为例的分析

(一) 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的提出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成立于1949年,是中国领先的农产品及食品领域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ADM、嘉吉、邦吉和路易达孚等著名跨国粮商在中国粮油市场的扩张与竞争,2009年初,中粮集团正式确立了“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将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作为战略目标,致力于由原来的粮油产品原料提供商与贸易商转型为 “全产业链”综合型粮油食品企业。其“全产业链”涉及养殖屠宰、种植采购、加工与分销、物流与贸易、品牌推广和食品销售等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是一条从种植养殖到加工运输最后到销售的完整链条。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战略模式可分为两个层次:纵向单一产品的产业价值链和横向多种产品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产业链。纵向产业链控制产品的原料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以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价值;横向产业链则将不同产品的产业链链接起来,在物流运输、渠道管理、市场运作、品牌推广等方面相互关联,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的构建实施

虽然中粮集团在2009年1月才正式确立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其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重组、并购、拆分、整合、上市与新建等一系列手段拓展业务单元。在“全产业链”的战略确定之后,中粮集团又加速进行了并购与资本投资,完成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张,逐渐实现“全产业链”的打造。其业务扩张与产业链构建的具体举措按时间顺序如表1所示。

通过这一系列大规模的资本活动,中粮集团的业务迅速扩张,目前已拥有中国粮油、中国食品、中粮粮油、中粮置地、中粮屯河、中粮肉食、中粮包装、中粮土畜、金融事业部、工程科技公司、中粮电子商务、华粮集团及蒙牛乳业十三大下属业务单位,主要业务板块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收储物流、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品牌食品、产品包装、电子商务、商业地产、住宅地产、旅游地产、酒店和金融服务。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中粮集团目前已在稻米、小麦、玉米、肉食、油脂油料、葡萄、番茄、茶叶、糖和乳业十个领域分别搭建起了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并形成了香雪、福临门、兹彩、五湖、红枫、东海明珠、家佳康、金帝、美滋滋、屯河、山萃、长城葡萄酒、中茶、悦活、蒙牛、欢腾等多个食品品牌。以小麦为例,图1为中粮集团小麦产业链示意图,基本实现了从“田园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同时,除构建农产品产业链外,中粮集团还通过对商业、工业、住宅、旅游地产和酒店业务的整合初步完成了“全服务链”的布局,力图打造集办公、居住、购物、餐饮、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生活服务链。

(三)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实施效果分析

自中粮集团2009年初正式确立“全产业链”战略,该战略实施已近5年,目前其已初步完成了“全产业链”的布局。该战略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检验。由于集团整体经营数据较难获得,因此本文选取中粮集团旗下中国粮油控股、中国食品、中粮屯河、中粮生化和蒙牛乳业5个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为代表,通过财务指标方法来分析这5家子公司在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实施前后的绩效变化,以此对“全产业链”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与评价。本文采用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这三个财务指标来分析这5个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变动,用产权比率分析其长期偿债能力变动情况。并将这5个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其所属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做对比,一方面可间接剔除金融危机等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判断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1.中国粮油控股绩效分析。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油籽、生化及生物燃料、大米、小麦及啤酒原料的加工及销售业务。从表2可看出,2009年中粮集团开始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后,中国粮油控股的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都较2008年下滑了近50%,营业利润增长率更是由正值变为负值,2010年业绩继续走低,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虽然在2011年受惠于油籽加工业务的产能释放及产品价格上涨,公司业绩有了较明显回升,但2012年营业利润又大幅下滑,销售净利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再次跌倒低谷。而该公司的产权比率由2008年的77.27%上升到2012年的144.73%,公司负债相对于所有者权益大幅上升,长期偿债能力下降。总体来看,“全产业链”战略实施以来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未能得到增强,业绩反而总体呈下滑态势。

2.中粮屯河绩效分析。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主营番茄加工、食糖加工贸易、果蔬罐头贸易业务。如表3的财务指标所示,该公司自2009年中粮集团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后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营业利润除2011年外皆负增长,2012年陷入业绩泥潭,营业利润同比下跌2300.95%,亏损78108万元。而其产权比率逐年上升,2012年增长至362.59%,公司存在较大的长期偿债压力。

3.中粮生化绩效分析。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主营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产品,主要包括燃料乙醇、生物乙烯及其衍生物、L-乳酸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等。从表4可看出,自中粮集团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后该公司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整体较2008年有较大幅度增长,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同时产权比率逐年下降,长期偿债能力增强。2012年该公司营业利润增幅放缓,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都较上年降低了近50%。但总体来看,“全产业链”战略实施以来中粮生化的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还是较2008年有所提升。

4.中国食品绩效分析。中国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酒类、饮料、包装烹调及其他相关产品及糖果业务。由表5财务指标可看出,该公司销售净利率从2009年开始持续下降,净资产收益率与营业利润增长率一直上下波动,2012年数值均低于2008年战略实施前水平,盈利能力下降。根据财务报告显示,中国食品的净利润2012年为59215.8万港元,较2008年的62007.9万港元下降了4.5%,未能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此外,其产权比率持续上升,长期偿债能力下降。综合来看,“全产业链”战略实施后中国食品的绩效并未改善,反而有所下降。

5.蒙牛乳业。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主营液态奶、冰激凌及其他乳制品业务,中粮集团为构建“全产业链”于2009年7月入股成为蒙牛乳业第一大股东。由表6可看出,中粮2009年入股后,蒙牛乳业的产权比率大幅下降,长期偿债能力增加,但其盈利能力却并未明显改善。2010年公司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增长率都较上年下滑,虽然2011年业绩有所回升,但2012年受食品安全事件对蒙牛品牌形象的影响,其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变为负值,销售净利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均下降,低于2009年同期水平,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为进一步分析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的实施效果,并综合考虑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笔者将中粮集团这5家上市公司按二级行业标准划分为两类,将公司2008-2012年的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产权比率与其所属二级行业上市公司的整体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对照,可判断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变化情况。本文采用申万二级行业标准,按照该标准划分,中国粮油控股、中粮屯河及中粮生化属于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国食品和蒙牛乳业属于食品加工制造行业。行业平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产权比率的数据来自Choice资讯金融数据库,比较结果如图2至图7所示。

由图2可看出,2008年中国粮油和中粮屯河的销售净利率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自2009年后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到2012年中国粮油控股的销售净利率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中粮屯河销售净利率则跌至-19.7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中粮生化的销售净利率与行业整体变动趋势相同,到2012年基本与行业平均值持平。如图3所示,2008-2012年食品加工制造行业上市公司销售净利率的均值呈先升后降态势,而中国食品销售净利率处于连续下跌态势,蒙牛乳业销售净利率波动不大。中国食品和蒙牛乳业的销售净利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差距有扩大趋势。

如图4所示,2008-2011年农产品加工行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总体呈下降态势,2012年有所回升。中国粮油控股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08年明显高于行业均值,但此后却逐步下降低于行业均值,虽然2011年受惠于油籽加工业务的产能释放及产品价格上涨而有所反弹,但2012年又大幅下滑,仅略高于行业均值。中粮屯河净资产收益率在2008年与行业均值基本持平,在中粮集团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后除2011年外均低于行业均值,到2012年跌至-30.96%,远远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中粮生化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此后与行业平均值的差距逐渐缩小,2011年与2012年其净资产收益率均高于行业均值。而中国食品和蒙牛乳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08-2010年与食品加工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拉大,2011年与2012年由于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加工行业绩效整体下降,而中国食品和蒙牛乳业净资产收益率波动不大,因此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见图5。

由图6可看出,农产品加工行业上市公司平均产权比率2008-2010年呈下降态势,2011年大幅增长,2012年变动不大。中国粮油控股产权比率2008-2012年总体呈上升态势,但2012年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中粮屯河产权比率则持续攀升,2012年显著高于行业均值。中粮生化的产权比例逐步下降,由2008年高于行业均值,降至2012年显著低于行业均值。即截止2012年底,中国粮油控股和中粮生化的长期偿债能力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中粮屯河长期偿债能力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图7所示,2008-2012年间,食品加工制造行业平均产权比率逐年降低,即整体长期偿债能力提高,蒙牛乳业的产权比率也一直维持在行业均值之下,其长期偿债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中国食品的产权比率则持续攀升,到2012年已明显超过行业均值,长期偿债能力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知:中粮集团实施“全产业链”战略后,其农产品和食品领域的5家上市公司中,仅中粮生化的经营绩效得到了有效提升,在行业中竞争力有所提高,但其盈利能力2012年也仅仅与行业平均水平持平。其余4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也未显著提升,没有达到中粮集团最初提出“全产业链”战略时宣称的“提升经营效率,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使企业更有竞争力”的效果(宁高宁,2009)。

(四)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面临的问题

市场中的企业受到市场规则的约束和外部竞争压力,因此它必须是有效率的才能够生存。企业在选择上、下游合作伙伴时通常也会选择产品质量最优,运营效率最高的企业。但“全产业链”战略的构建需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内部化,一旦某公司成为了该集团内部的子公司,无论其效率如何,集团都必须使用其所生产的产品,这反而可能会削弱该公司的创新动力,使其效率下降,进而影响集团整体效率。同时构建“全产业链”使得集团内部专用性资产增加,对外部市场的灵活性降低。 “全产业链”虽然在理论上有利于提高综合实力,但不同部门和单元的业务环节不同,位置不同,利益也不相同,在实践中要使众多业务板块真正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目前中粮产业链之间的衔接就不如预期的好,彼此之间存在割裂。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也承认,“发展全产业链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根据目前的状况,有些产业链之间的确还没有达到匹配融合的程度。”

中粮集团在构建“全产业链”过程中的一系列收购、兼并重组、分拆上市及投资新建的举措,将其自身打造成为了一个超级航母企业。它不仅仅需要资本支撑,最根本地是需要强势的品牌支撑,只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走得长远。但目前,中粮做食用油不如益海嘉里,方便面不如统一和康师傅,巧克力不如德芙,肉食不如双汇,饮料不如汇源,其缔造的福临门食用油、五谷道场方便面、金帝巧克力、家佳康肉食、悦活饮料等品牌在与同行的竞争中,都不占据领先优势。全产业链布局导致集团资源分散,反而难以形成核心品牌优势(赵春凌,2013)。目前中粮的“全产业链”摊子铺得很广,有限的资源被分散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包括一些非核心环节和不相关环节,反而对核心业务和产品支撑不足,没有在核心领域形成绝对优势(李韬,2013)。

中粮确立“全产业链”战略后,业务扩展十分迅猛,在短期内并购、重组了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管理层水平都各不相同,如何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组织架构,使之与中粮集团的发展理念相融合,提升整体经营绩效,这对集团的综合管理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五谷道场还是蒙牛乳业,整合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距离真正的“一个中粮”目标还较遥远。

研究结论及启示

即便是在理论上,“全产业链”战略也不一定有压倒性优势,付诸于实践,更是高度依赖于经营能力。即便是一种好的战略,也未必能带来好的结果。中粮集团的案例表明,“全产业链”模式在短期内不能显著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虽然国际四大粮商均采用了“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它们皆经过了百年的风雨洗礼,其“全产业链”并非一蹴而就,实乃厚积薄发。构造“全产业链”绝非简单的规模扩张,其对企业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我国企业不可盲目效仿,过度扩张反而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只有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才是最好的。分工与合作仍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将核心业务做强,在产业中获得专业化优势,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已经实施“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企业,不妨适当放慢“全产业链”步伐,规模的扩张应视企业的管控能力而定,做好产业链中各环节的衔接,比一味强调延伸产业链的“长度”更为重要。同时,应专注于产业链中的关键高端环节,把非核心环节外包出去,将资源集中起来专注核心业务,建立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杜朝辉.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冯长利,兰鹰,周剑.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价值创造路径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2)

3.姜晔,黎倩,金泰成.国际4大粮商发展经验探讨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2)

4.降蕴彰,郭清保.中粮全产业链宏图[J].农经 2010(1)

5.李韬.不要盲从“全产业链”战略[J].企业管理,2013(8)

6.宁高宁.产业链[J].中国企业家,2009(10)

7.廖贤兵.中粮集团“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

8.邵军,王洁婷.并购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基于中粮集团的案例分析[J].会计之友,2008(10)

9.孙莜.中粮集团并购战略及其效果案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唐文龙.中粮"全产业链战略"思辨[J].中国品牌与防伪,2010(4)

11.王先知.中粮艰难的全产业链[N].华夏时报,2013-02-25

12.韦三水.中粮全产业链的美丽与荆棘[J].中国品牌,2010(4)

13.吴勇毅.中粮“全产业链”并非全能 [J].现代企业文化,2010(7)

14.许加海,徐振宇.国际四大粮商产业链经营揭密[N].中国改革报,2010-07-05

15.许益亮,靳明,李明焱.农产品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研究―以浙江寿仙谷为例[J].财经论丛,2013(1)

篇7

关键词:新媒体 报业危机 经营模式创新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崛起,导致传播环境与媒介生态发生巨变,当前报业正处在发展的转型期,报业所面对的经营困难可以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艰巨。面对来自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普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其根本原因并不在新闻生产本身,而在于报业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方面,即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报业基于广告的传统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模式特别是商业模式就成为报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媒体对报业经营模式的冲击

首先,互联网彻底打破了报业对新闻信息传播渠道的垄断优势,从而颠覆了传统报业经营模式的基础。由于网络新闻的兴起及其快速性、便利性、互动性等特征,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选择从纸质媒体转向网络媒体,报纸读者流失严重,发行量减少,市场份额萎缩是必然的结果。报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即“二次售卖”模式,就是报纸通过提供近乎免费的信息产品,换取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再把吸引来的读者资源销售给广告商,换取经济收益。这种主要依赖广告支撑辅以发行收入的商业模式得以成立,是以报业对新闻信息传播的相对垄断从而形成报纸产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是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稀缺性形成对产品的需求,而需求产生价值,无论这种稀缺性是通过垄断还是其他方式形成的。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报纸对新闻信息的垄断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其次,随着读者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移,广告商也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对报业的广告投入越来越少,报业广告大幅缩水直接造成报业财务危机。伴随着读者的流失,报纸可能失去与读者群的联系,报纸也将失去其主要的广告客户和生存的基础。

第三,报纸采集新闻,制作与传播内容产品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或成本,而互联网内容的无偿提供与免费获取,替代了传统报纸内容的有偿生产与有偿获取。新媒体的出现对报业运营模式的冲击是颠覆性的,报纸媒体不得不采取进军新媒体领域,加速自我转型,但在探索商业模式方面收效甚微,无论是“付费墙”还是网络广告都没有逃脱“注意力经济”的局限。报业要在现有的资源能力条件下找到把互联网上的读者转化为消费者的盈利之道,就需要创新经营模式,提供新闻信息以外的媒体价值,也就是探索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而不是以广告为中心,按照广告商需求来寻找目标受众的经营方式,拓展广告以外的营收渠道,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使报业经营从依赖广告商向以受众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变。

二、内容产品主导模式

内容产品主导模式就是报纸媒体以销售媒体内容产品为主的经营模式。传媒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其产品是企业盈利的中心。以内容产品为核心塑造媒体专业品牌与公信力,可以为报业经营与转型发展夯实基础。报纸媒体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不但不能降低内容产品的质量,反而需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产品与服务,打造媒体专业品牌与核心价值,努力扩大受众群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而不是降低发行与广告收入,因为内容产品和品牌价值才是报业经营与转型发展的基础和生存之本,报业经营模式无论如何创新,都需要通过内容产品获得稳定的发行与广告收入,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内容为王的理念决定了媒体企业盈利模式的能力取决于高质量的内容产品,只有产品所承载的内容才是重要的,销售内容产品包括衍生产品是报业竞争力和利润的源泉。

互联网时代报纸媒体的存在价值和相对优势是什么?新媒体拥有传播快速、范围广泛、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等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但网络新闻信息也存在信息超载、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等劣势,缺乏可信度与公信力是新媒体自身难以克服的短板,而品牌效应与公信力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贝索斯之所以收购《华盛顿邮报》,很大程度上是看重了其在新闻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及其品牌的价值,收购后《华盛顿邮报》的价值观不需要改变。有行业研究报告指出,网络消费模式的改变重塑传媒行业商业的生态,一是在消费者(或读者)对内容质量、自主选择性、互动性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推动用户养成付费消费阅读的习惯,网络应用付费已是趋势;二是“快餐式消费”更加凸显创意。重视用户、内容为王、细分读者、打造精品将是新媒体时代报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全媒体平台化模式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突破了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的界限,报业通过主动融合新媒体,向全媒体平台转型成为大势所趋。报业全媒体平台化模式通过打造用户主导的全媒体平台,促成产业链双方或多方联络、交易,进而获取直接或间接收益。

一是实现新闻信息采编的全媒体化运作,比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编辑部已经成为一个多媒体的采编中心。为进一步拓展新闻宣传平台,《人民日报》从今年7月1日起分步推进传播形态创新,即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等技术,将部分稿件由单一的文字形态转化为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态,这是该报继开办网络版、法人微博、移动客户端、电子阅报栏后,与新媒体融合、向全媒体业态发展的一个新举措。

二是实现营销的全媒体化,这对报业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传统报业作为大众化报纸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即把不同的内容聚集成报纸产品吸引不同的读者、不同的广告商,这种模式下报纸对读者需求的认识和把握是相当模糊和缺失的,即使是读者调查所获得的消费者信息也极其有限,这也成为传统报纸本身难以克服的短板和不足,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报纸媒体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使“一对一”的营销有了可能。更重要的是,报纸媒体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读者需求的了解和掌握将更加深入,可以满足读者和广告商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报业从过于依赖广告收入的“二次售卖”模式发展成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

全媒体平台化模式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贝索斯表示将在《华盛顿邮报》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助其再创“辉煌时代”。亚马逊公司的经营有三个成功法宝,即将顾客放在首位、创造和耐心。如果把“顾客”换成“读者”,这三个法宝也能帮助《华盛顿邮报》取得成功。该报日后将以读者为中心,以新闻为主业,贝索斯不会马上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将长期为该报提供经济支持,以帮助该报找到赢利渠道。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亚马逊最成功的莫过于“云服务”,这种服务不仅能经营内容,将内容同步推送,更关键的是,通过相关技术,收费方式可能更加多样灵活,尤其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分类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广告投送,而并不是像现在很多网上阅读,仅仅通过“收费墙”盈利,但贝索斯能否在传统报业与新媒体的整合中创造出一条新的盈利模式,一切都还在探索之中。

四、媒体渠道营销模式

传统报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和经营业务是卖内容产品和广告,但受到经营环境恶化以及新媒体的冲击,已经难以为继,报业经营需要寻找发行与广告之外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这就是渠道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媒体通过向受众或消费者提供某种有价值而又近乎免费的信息产品或者是某种独特的增值服务等,从而成为有效到达特定消费群体的渠道,媒体占据这个渠道,使之成为稀缺资源,媒体依靠这个稀缺的渠道资源为客户展示和销售产品,从而来获得发行、广告以外的新的收入来源。媒体渠道营销模式的关键在于“消费者价值导向”,即抓住客户需求这个核心,整合相关产业链资源,使媒体从单纯的销售内容产品和广告发展为“看到即买到”的销售渠道,突破了报纸媒体传统的“二次售卖”经营模式,一旦成功就成为其他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核心能力。

比如《销售与市场》杂志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营销杂志,全年发行达到800多万册,稳居营销期刊第一,在中国商业、经济类期刊中位居三甲。《销售与市场》通过商业模式设计,实现了超越传统期刊经营的战略转型,企业不再仅仅是其广告客户,而是渠道客户,消费者不仅仅是其读者,而成为杂志社的服务购买者,《销售与市场》提供的不是广告服务,而是渠道服务和信息产品。比如创办金鼎人才网,进入人力资源行业,为营销人员和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一站式营销人力资源服务。针对企业客户提供杂志报道、专题策划等媒体增值服务,以及线上线下相呼应的互动活动,依托于杂志多年来累积建设的消费者数据库,还提供数据库营销服务。杂志还开通了电子商务网站——爱品购物网,建立了电话购物专线。

五、多元化拓展模式

多元化拓展模式是指报业通过向非报业领域(相关行业或非相关行业)扩张以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随着报业传统发行、广告收入的不断缩减,这种多元化拓展模式成为越来越多报纸媒体的优先选择。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由于来自新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官方媒体的盈利能力出现了下降,媒体正急于开辟多种收入来源。越来越多的报社开始涉足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拓展新闻以外的其他行业,陕西省的地方报还参与了矿山的开发。主要从事经济报道的《经济日报》正在自己的地盘建印刷厂和办公楼。该报一位副总编表示:“这样做是为了代印其他报纸和确保办公楼租金收入。”2011年10月,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注册成立贵州新闻旅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迈出进军旅游产业的第一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南方传媒大厦建成为契机,创立了南方传媒创意产业园,同时参与发起创立了广东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两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致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品牌。

多元化拓展模式在能够为报业带来新的收入来源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之外,除了报业主业不强的情况下进入非相关领域的风险,还有多元化业务对报业发展能否起到促进作用也是一大挑战,像华盛顿邮报集团就是一个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报纸业务的营收排在教育和电视业务之后,耐人寻味的是多元化业务并未能拯救《华盛顿邮报》被收购的命运,这对国内寻求多元化发展的报纸媒体不能不说是一个警示。

参考文献

[1]蒋旭峰,樊宇.《华盛顿邮报》将尝试新商业模式[N].深圳特区报,2013(9).

[2]陈明,周欣燕.由传媒到新媒渠——商业模式催生传统媒体战略转型的案例分析[EB/OL].万方数据网,2011(4).

本文系上海市民办高校重点项目《转型期新闻媒体运营模式创新研究》(沪教委民[2013]6号文)以及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创新项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传播学研究》(编号:12YS1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8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都普遍超过50%,中间业务居于主要地位。而在我国,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一直很低,近些年虽有所增长,但中间业务占比还未突破30%。这使得在面临金融科技的冲击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会伴随存贷款规模的下降而受到严重影响,为防患于未然,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找到对策,实现转型,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

二、 金融科技的概念及发展

1. 金融科技的概念由来。金融科技(Fintech,Financial technology的缩写)的概念来自美国,用来指利用科技手段更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行业。金融科技被视为金融服务的一种创新,具体指的是互联网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依靠软件开展的低门槛金融服务。2015年下半年金融科技的概念在我国开始被广泛提及,2016年这一提法就成为金融领域最热的概念。

2. 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全球金融科技公司每年吸纳的资金增量整整增长了20倍。全球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每年资金投入量由2008年9.3亿美元激增到2014年120亿美元,并在2015年再创新高,达到191亿美元,增速可谓迅猛。在美国,Lending Club等互联网公司正迅速抢夺在金融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在欧洲,2014年金融科技公司的资金投入达到15亿美元,交易量也快速上升。在亚太地区,资本对金融科技公司更是疯狂追捧。埃森哲的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亚太地区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总额已达35亿美元,而2014年这一数字仅为8.8亿美元,足足飙升4倍,爆发力之大、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在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步伐也十分迅速有力。互联网科技公司涉足金融领域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支付宝的诞生,包括之后陆续出现的许多支付平台,其主要作用都是为实物交易提供便利,降低买卖双方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直到2013年余额宝诞生,支付宝凭借积累的大量用户和资金开始进入货币市场基金业务,预示着支付宝开始将提供金融服务作为其发展方向。随后,天天基金活期宝、百度的理财B和百赚、苏宁的零钱包、腾讯的理财通和?蚪鸨Α⒕┒?的小金库等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更能说明互联网科技公司普遍开始通过向积累的消费群体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正式进入金融业务领域。在存款市场领域,互联网科技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P2P平台及众筹平台等正时时刻刻争夺着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在贷款市场领域,阿里小贷、腾讯微粒贷、百度小贷、京东的京保贝等都纷纷加入贷款抢夺大战中。2015年,淘宝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唯品花等的推出,给予了消费者赊购的便利,这实际是这些互联网科技公司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互联网公司正逐步扩大金融业务范围,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正越来越快。

三、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从银行业务、银行信用职能、金融消费者和金融竞争格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商业银行三大业务受到冲击。商业银行有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业务。负债业务是银行得以运营的基础,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则关系着银行的盈利能力。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三大业务都产生了影响:(1)存款业务规模下降。正当金融科技如火如荼发展之时,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银行业存款总额为112.7万亿元,减少了9 500亿元,为1999年以来15年中首次出现下降。其中,16家上市银行环比下降1.5万亿元,跌幅达1.97%,其中13家银行存款总额下降。存款的大量迅速流失造成了“钱荒”,致使银行可放贷金额下降,直接损害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增加了银行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2014年3月,三大行联合抵制余额宝,许多银行设置了资金转出限额,足以看出金融科技发展给商业银行造成的巨大恐慌。(2)贷款业务受挫。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相比于存款业务,受金融科技的直接冲击较小,原因在于金融科技现已发展的贷款业务种类不多、范围也不广。但是,商业银行存款规模的缩减必然会导致贷款规模的下调,故金融科技对贷款业务的间接冲击较大。(3)中间业务受到挤压。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规模较小,种类也不够丰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这种业务结构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金融科技冲击造成存款金额锐减的情况时,银行的盈利能力必然也受到影响。目前,许多互联网公司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支付结算平台,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易趣的PayPal、腾讯的财付通、百度的百付宝、99bill的快钱等,手机移动终端即可完成支付。第三方支付凭借其便利性、快捷性和低成本已经渗透到人民生活中。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以低门槛、高收益为卖点推出理财产品,受到广大人民的追捧。

2. 商业银行信用中介职能正在弱化。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十分蓬勃,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基础,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是强劲而迅猛。一方面,互联网公司通过其平台上的数据推测顾客的信用,这是互联网公司得以开展金融业务的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金融业务的不断深入与扩展,顾客的金融行为也可以成为推测顾客信用的基础,购买行为与金融行为的结合使得推测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这又会促进互联网公司实体业务与金融业务的共同发展。各互联网公司正追求实现这一闭合的正循环,因此各互联网公司会在自己的“领地”使用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开展金融业务,绕开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数据。自2013年余额宝诞生,金融科技经过三年的发展,一方面资金的供给方可以直接绕开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可贷资金,另一方面资金的需求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绕开商业银行直接与资金供给方对接,我国出现了金融脱媒的现象,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的职能正在弱化。这一趋势的推延,将使得资金在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配比时对信用中介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若互联网金融平台能进一步解决个人与项目的信用风险分析与信用风险控制问题,顾客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任度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将越来越严重。资金流不经过商业银行而在各互联网公司与顾客之间流动从而形成闭环,商业银行便很难从中盈利,其经营状况将会堪忧。可见,金融科技依靠平台积累的大数据进行顾客信用风险分析,从而脱离了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评价体系,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职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3. 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给商业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带来了变化。第一,金融科技的推进正在改变金融消费者的消费预期与消费习惯,并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影响。当今的金融消费者对理财产品的进入门槛的预期较低,对灵活性与便利性的预期则较高。许多银行不得不被动地下调理财产品的门槛,来抵御金融科技的冲击。第二,金融领域的竞争格局由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的传统竞争格局转变为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双重竞争的新型竞争格局。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将趋于激烈。认识竞争态势的转变,有助于商业银行在转型时把握更多的主动性。

四、 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关系

1. 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特征分析。目前,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层面将持续扩大,金融服务的效率将持续提高,金融科技仍然会成为金融界与科技界的最大关注热点。表1总结了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业务时在监管力度、经营成本、推广速度、顾客互动、应变能力、地域限制、信用基础、购买门槛方面八个不同点。金融科技公司在众多方面都更具有低成本、低门槛、灵活开放、社区化的优点,更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在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相同与相似金融业务上,商业银行往往遭受着金融科技的冲击。

目前,金融科技仅涉及金融服务的一部分领域,并没有渗透到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商业银行仍占据重要地位。另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更具有主动控制能力,因此商业银行仍具有一定优势。

2. 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关系分析。基于对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在诸多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商业银行不会完全被金融科技公司取代的判断。我国间接融资占比高,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仍占据重要地位,金融科技在整体金融市场中所占比例仍较低。即使在直接金融占比高的发达国家,金融科技占整体金融市场的比例也比较低。2015年通过Lending Club平台的融资额仅为美国商业银行信用卡总额的1%。2016年5月,穆迪公司的报告《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改变竞争格局但它们未必能取代银行的中心地位》中也阐述了这一论断。金融科技的线上金融服务不可能完全涵盖到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存在着线下金融服务的必要性,因此商业银行不会被金融科技取代。

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有各自的优劣势,双方之间存在协作的可能性。金融科技具有超越时空、经济性、信息对称的特点,是传统商业银行依托大量区域网点的经营模式所不具?涞摹P矶嗔闵?、小额、碎片化的客户,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收益分析不会建设营业网点来吸纳这部分资金,而这一市场空白被互联网科技公司捕捉到,依靠低成本的优势便能照顾到这一积小成多的较为可观的市场需求。相比于金融科技公司,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更多经验,平稳的增长模式也给予商业银行良好条件来控制风险,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向商业银行学习风险管理的经验。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一定冲击,商业银行应需制定应对策略以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1. 拥抱互联网,拓宽现有经营模式。金融科技依托互联网平台具有的门槛低、方便快捷的优势获得迅猛发展,金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将不断向低门槛和便捷的方向转变。商业银行应尽快认清竞争环境的变化,积极拥抱互联网,与金融科技公司抢夺金融消费者。在低门槛方面,2013年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推出后,在2014年许多商业银行纷纷主动将理财产品的购买门槛由5万元下调至1万元。2015年,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更是打出了“1元理财”的招牌,商业银行进一步降低了理财产品的购买门槛。在便捷性方面,在各种“宝宝”们开启余额理财时代的帷幕时,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迅速纷纷推出在线直销银行,以顺应余额理财为特点的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建设银行则自建电商平台,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一些中小银行搭建网上商城,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始积累交易数据。这些都是传统商业银行应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经营,拓宽了现有的经营模式。商业银行的这些应对措施起到一定作用,但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因此商业银行应提高对未来竞争态势判断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经营业务。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推动网上银行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实现获客功能,增强便捷性。还可以发展移动金融,由传统网上银行向手机银行转变,对实体网点进行智能升级,将适合线上开展的线下业务线上化等。

2. 建立竞争优势,做好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长久以来专注于金融领域,具有丰富经验与庞大客户群体。商业银行的本质是经营风险,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管理的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风险在短时间内积聚会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科技冲击时,要着重凸显并扩大其比较优势,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并使其成为核心竞争力,向金融消费者展现资金安全、风险控制良好方面的优势。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需要凭借掌控的更多实名与账户信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环节注入更多资源,严格控制风险源头,完善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预警系统与监控系统以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尽可能将所承担的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 与金融科技公司加强合作,充分优势互补。金融科技公司的线上金融服务与商业银行的线下金融服务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还有互补之处。商业银行可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融合金融服务、消费等功能的全能APP,构建金融生态。如中国银行推出的中银易商,广发银行推出的月光宝盒等,都是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实例。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主动研究互联网公司参与金融活动的各种经营模式,挖掘这些经营模式中可能未满足的需求点,并对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将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关系由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合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服务好整体的顾客群体。商业银行可以开发基于社交平台的金融服务,如微信银行、微博银行等。还可以自主开发或者与第三方合作来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如招商银行选择了自主开发,邮储银行选择了与1号店合作。

篇9

【关键词】百货店;经营模式;问题

一、百货店经营模式现状

(一)百货店主要经营模式

根据所销售商品是否转移和如何转移所有权不同,百货店经营模式可以分为自采自营、品牌联营、柜台租赁三种基本形态。

1.自采自营。自采自营,是指百货店自行向制造商、经销商或商采购

产品,获得商品所有权,然后在通过交易转让商品所有权从而获取相应购销差价的经营模式。在此模式下,经营费用、经营风险由百货店承担。购销差价是自采自营模式下百货店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补偿商品购销过程中流通费用并使经营者获得利润的经济保障。

2.品牌联营。简称联营,是指由百货店提供卖场设施和管理服务,由品牌商或经销商在卖场销售,百货店利润来源根据销售额收取联营扣点,经营费用、经营风险、商品所有权属于商的一种经营模式。具体是指百货店为品牌供应商提供经营场地以及相应的而综合管理,监督进店的商品,负责(或不负责)导购、统一(或不同意)收银等服务,品牌供应商向百货店支付联营扣点或转让部分购销差价。

3.联营扣点,是指百货店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向品牌供应商收取的费用。联营扣点是联营模式下百货店的主要收入来源,一般按月扣除结算,扣点比例由双方谈判确定。有三种方式:一是按实际销售额进行收取;二是按保底销售额收取,即无论品牌供应商是否完成保底销售额,都保底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收取;三是综合方式,对于商品销售未达到保底销售额的,安保底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收取,对于超过保底额的,按实际销售额收取。

4.柜台租赁,是指百货店将自有或者自用的商业柜台等相关的营业场地和设施交由其他商业企业、生产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从事经营活动,并收取一定租金。这种模式下,百货店一般只收取租金,不对入驻商户的商品进行经营管理。租金一般以平方米为单位收取,具体金额根据商店或货位所处位置进行确定。

因柜台租赁模式和品牌联营模式有相似的性质,而且在百货店中应用较少,故本文重点讨论自营模式和联营模式。

(二)百货店自营模式的现状

1.自采自营的总体规模极小。参与调查的百货店的平均自采规模约为3.5亿元,自采品种占全部经营品种的比例平均为5.5%,自采金额占全部采购金额的比例平均为7%。

2.自采比例因商品类别而异。调查数据显示,品牌联营、自采自营和柜台租赁三种模式的应用比例约为89.6:7.1:3.3,联营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自营比例高低与商品性质有关,性质不同自营比例高低也不相同。主要表现为,产品时尚性和季节性强、使用周期短、百货店经营风险大的商品自营比例第,反之自营比例高,不同商品之间差别巨大。

3.区域性百货自采比例较高。全国性百货企业规模大,定位相对高端,开店选址主要布局在省会城市和大城市,旨在打造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区域性百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定位中低端百货,开店选址倾向于一个省或经济区域内的二三线城市,旨在打造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参与调查百货企业中,全国性百货企业自采的品种和金额分别为4%和5%,区域性百货企业则分别为7%和9%,相差较大。

4.自采于区域性供应商居多。据调查,在服装鞋帽、化妆品、家电和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和文体用品等五种主要商品类型采购额中,直接采自品牌商、制造商或基地的比例为20.9%,采自全国总经销商或总商的比例为25.3%,采自区域经销商或商比例53.8%,采自区域经销商或商的比例最大,超过采购额的一半。

二、百货店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商品功能丧失

在联营模式下,百货店放弃了采购、定价、销售等零售经营的核心业务,从而导致其经营商品的基本功能丧失。具体表现为:商品采购功能和议价能力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品牌招商能力;商品定价能力丧失,完全交由品牌供应商掌握;商品销售能力丧失,转而为商品销售提供物业管理。对于百货店而言,经营商品的能力才是其核心竞争力,才是其作为商业者的本质。经营商品功能的丧失是商业本质的偏离,核心竞争力的自我放弃。这是联营模式给百货业发展带来的致命问题。

(二)服务顾客功能退化

在自营转向联营的过程中,百货店服务功能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服务重点由顾客转向品牌供应商。在联营模式下下,供应商是百货店收入的直接来源,顾客消费对百货店收益的影响是间接性的, 百货店直接对供应商负责, 使其装修风格、展台设计、促销方案等按照供应商的意图实施。顾客需求更多地处于从属地位,百货店通过满足供应商要求简洁满足顾客需求。其次是核心服务功能空心化。

(三)渠道影响力弱化

一方面,百货店的消费者研究能力弱化,导致顾客影响力弱化。放弃商品经 营和直接服务消费者功能之后,百货店的预测、计划等市场研究功能随之消失, 人力资源解散,导致百货店对消费群体特征、消费偏好变化、消费能力演变等很少做深入研究。同时,模板复制似的店面形象也无法给消费者带来新意,老 套的促销活动所带来的边际效应迅速递减,消费者对百货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明 显下滑,百货店对下游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弱化。另一方面,百货店失去议 价能力从而由供应商主导,导致供应商影响力弱化。在自行采购演变为品牌招商 之后,为了争抢有限的品牌,百货店专注于强化经营定位、招商与品牌管理、布局与商品设施管理、整体促销管理等服务职能,以期用更好的服务换取供应商的 青睐,获取更多的联营扣点,导致百货店依附于供应商而生存,几乎没有渠道话 语权,对上游供应商影响力完全丧失。百货店抱怨“客大欺店”原因就在于此。另 外,在百货店与百货店之间,由于同质化带来残酷价格战使百货店之间相互倾轧,关系紧张,即使在同一企业内部, “连而不锁”、 “集而不团”的现象普遍存在,彼此间影响力无从谈起。

(四)盈利空间难以拓展

联营模式下,百货店主要以品牌供应商的联营扣点为利润主要来源, 盈利途径单一,盈利空间受扣点比例限制,没有自。在以联营扣点为主的盈利模式中,百货店盈利状况取决于品牌知名度、知名品牌聚合度、供应商销售 能力的提高等,而不是依靠百货店自主经营的调整,要“视他人情况而定”,因此这注定了联营模式下百货店盈利能力的低水平、不确定和依附性。第二,联营模 式不利于百货店实施连锁经营、统一采购等创新行为,百货店采购成本和经营成 本难以降低。联营模式下,面对有限的品牌类型企业间不易达成合作,独立经营 使得采购规模无法扩大,采购成本难以压缩,同时受房租、人工等费用提高,百货店日常运行成本上涨。第三,电子商务蓬勃兴起,百货店受网络销售的影响, 商品价格进一步降低,利润拓展的上方通道被堵。由此一来,百货店一方面需要 顶住来自上方的价格下行压力,另一方面还要承受来自下方的成本上涨推力,而 自己的盈利途径单一而死板,缺乏自主性,其盈利空间被压缩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流通研究中心与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编著. 中国零售业研究与实战解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曾庆均. 零售学[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资本监管;巴塞尔协议;经营绩效

一.研究背景:

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其经营发展一直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健康与和谐。在金融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商业银行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而正是由于这种不顾一切的高速发展使银行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日益突显出来。

自《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以来,资本水平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稳健性与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从1988年至今,资本监管经历了三次大的洗礼。第一次是在1988年,《巴塞尔协议Ⅰ》将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创造性地采用风险加权的方法核算资本,同时在巴塞尔委员会初期就规定了最低资本标准。随着国际环境的日趋复杂,世界各大银行都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层出不穷的衍生产品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巴塞尔委员会意识到了这种风险的存在并在时隔16年后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Ⅱ》,其在最低资本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两项新标准,即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并且扩大了商业银行需要防范的的风险种类,不止需要防范信用风险,还要加大银行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防范。《巴Ⅱ》一经推出,由雷曼银行的轰然倒塌为标志的金融海啸便迅速席卷了全球。此次金融危机给广大的投资者敲响了警钟,认识到了审慎的金融监管的重要性。经过了G20峰会参与人的多次商讨后,《巴塞尔协议Ⅲ》临危受命,在金融危机之后呼之欲出。《巴Ⅲ》重新制定了资本的新标准,进一步优化了银行资本的构成。比如普通股充足率不得低于4.5%,一级资本充足率要大于6%,总资本充足率不得小于8%。设立缓冲资本、逆周期缓冲资本等要求。三次《巴塞尔协议》的出台都有其特定的经济环境与时代特色,可以说资本标准一次比一次审慎,一次比一次覆盖的范围更广。这些都凸显了资本对于抵抗银行风险,增强经营能力的重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规模和资本实力不断地壮大,在世界排名中已居于前列。但是在这种急速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构成单一,不良贷款率高,单纯依靠存贷业务为主带来规模快速扩张,这些都是我国传统经营模式体现的弊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大幕开启,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更加剧烈的竞争。在步步加深的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如何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型,如何提高经营绩效这在当前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2.1、国内相关文献

国内研究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文献并不多,大多数是通过实证的方法探求两者之间的关系,资本监管的指标大多以资本充足率代替,而对经营绩效的指标则比较单一,大多是以ROE或者ROA代替,但是这两者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水平,最多只能反映没有经过风险调整的盈利水平,这是在当前的研究现状中说欠缺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应该从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这三性中综合反映才能得到较好的实证结果。

国内有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正效应。李志辉、王伟、谢盈莹(2011)以加权风险收益率与平均总资产收益率这两个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商业银行的长期与短期绩效能力,先用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得出其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水平,继而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证明了只有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的变动可以真正地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

从长期来看,巴塞尔协议3的新标准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较大的正向影响,且主要来自于资本充足率的变动。齐艺莹、王红丽(2011)通过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资产充足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的关系,资本监管的从紧加大了投资者对银行的信心,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表现了较大的灵活性,因而能够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董艳、吴玮(2011)研究了资本监管的压力对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行为的影响,其结果表明资本监管压力与资本补充行为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较大的监管压力补充了银行的资本水平,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主要表现为资本减持。同时,资本监管的效果以2004年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为分界点,之前的监管措施政策效果有限,而在之后资本管制的提升有效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水平。

也有些学者认为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负效应。郭文伟、陈研玲(2011)构建了银行盈利能力,规模增长和资本约束三者的均衡模型,以国有四家银行的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证明了资本充足率、资本比例、法定存款准备金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上市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正向的影响,但是不太显著。马颖(2012)选取了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这两个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出实现经营绩效最大化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其结果表明当资本充足率较高时并没有带来银行绩效能力的提高,反而降低了银行的绩效,同时8%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水平也并不是商业银行绩效最大化的水平。通过计算,资本充足率为6.409%时总资产收益率达到最大。刘振林、周玉婷(2012)创新性地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巴塞尔协议Ⅰ、Ⅱ、Ⅲ的主要内容与特点,通过研究发现资产流动性和资产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是负相关的,对流动性的影响是正相关的。

甚至有学者认为这两者之间并无实质的关系。武饮冰、张强(2010)通过分析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长期竞争力的影响,认为在监管压力下商业银行会缩减信贷,而在当前我国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是存贷利差,因而资本监管对降低商业银行的长期盈利能力,通过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说明了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同时也证明了资本监管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不大,盈利能力主要通过其他因素的影响。

2.2国外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