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医保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居民医保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居民医保规章制度

篇1

2018年我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在县医保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及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作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现将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机构

为做好我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充实调整了以镇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辖区5个村委会成立了相应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管理小组,按要求落实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协办员5人。

二、强化宣传,提高群众知晓度

1、设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栏,及时宣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政策、规章和实施办法;每月公示参保患者住院、门诊医疗费用的补助比例、报销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助审核程序;在卫生院门诊大厅醒目位置设立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和常用药品价格,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提高扩大群众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知晓度,解除群众的担心,提高群众互助意识、参合意识。

2、让参保群众及时了解全镇补偿情况,看到发生在身边的补偿实例,真正感受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带来的实惠,体会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优越性,从而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加、支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三、加强服务窗口,提供便民服务

在参保群众医疗费用补偿过程中,镇卫生院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积极、耐心、细致地向每一位群众宣传、解释《管理办法》条款和各项管理规定,认真解答参保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到不让一位群众带着不满和疑惑离开,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窗口不但是受理参保群众医疗费用补偿之所,更是宣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重要阵地。

四、参保率情况

2018年度县级下达我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目标任务人数为18947人,实际完成

19152

人,参保率101%,全镇建档立卡户百分之百参保,卡外重点户参保率也达到100%。

五、强化管理

1、我中心认真贯彻落实《2018年勐海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镇卫生院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监管;对各定点卫生室医疗收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相关情况展开督察,发现问题,及时书面反馈。

2、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规章制度,严格资金管理,并建立咨询、投诉与举报制度,实行社会监督和制度监督相结合,确保基金运转安全。

3、监督镇卫生院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不诱导参保群众住院治疗;执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公示制度,设置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栏及公示栏,公示内容完整、规范、及时更新。

六、存在的问题

1、任务重,时间紧。主要体现在收缴工作方面,由于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卫生院移交到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第一年,启动时间较晚,在收缴过程中,大量存在城镇居民长期在外,房子已转卖等户在人不在无法联系的情况,对收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人手少,经费缺,致使工作很难做到位。由于我中心本身人手少,除了做好其他工作外,又增添了这项新工作,社保中心经费又紧张,依靠现有的人手、现有的办公用品及办公耗材已无法承担现有的工作量,大部分工作都是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加点来完成,致使工作无法做细做全,从而间接影响了工作的质量。

3、镇卫生院在病历书写、医嘱不够规范,病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和病案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七、下一步工作要点

1、加强宣传发动是基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因此,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正确引导,取信于民,最大限度地取得群众的认可,让尽可能多的群众自愿参加,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意义、参保的相关程序和所享受的优惠政策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扩大政策影响力,提高政策透明度,营造良好與论氛围,才能实现广大群众主动参保、自觉续保。

2、协同配合是保障。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做好沟通工作,获得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做到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3、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的规章制度,认真对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树立在广大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篇2

关键词:新医改 医院 生存发展 对策研究

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制定是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

目前,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新改革的全面实施,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同时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如何体现“人道博爱,大医为民”的医院精神,如何让人们群众享受到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便利和温暖,需要医院行业认真面对和思考。

一、 医院生存环境因素分析

(一)医疗资源缺乏形成合力,不能有序协同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院行业在硬件建设和服务质量上得到了迅猛提高,医院规模的扩大、数量的提高、医疗水平的提升确实有力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但不容忽视的是,医院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现在一般医疗资源分布为三甲医院,二级医院和数以百千计数的社区卫生所和乡镇医院等医疗服务部门。如果这些医院能够协同配合,形成合力,肯定能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目前现状是各个医院各自为战,争夺病源,相互检测检查结果不能共享和互相认同,造成的卫生资源浪费现象;医疗水平较低的医院不愿将处理不了的病人往本系统上级医院转诊,没有形成逐级转诊的网络程序,造成误诊等现象严重;医院在设备购置方面互相攀比,这样既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同时又造成设备利用率低下,不利于医院的整体提高。

(二)政府补助相对滞后乏力,医疗效率下降

国家医保政策的强力推进,医保待遇提高和医疗费用降低,使老百姓得到明显实惠。根据国家发改委数字显示截止到2011年9月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2.95亿人口,覆盖面超过95%。

医保政策的推行有力的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但是巨额的医保支出也给财政提出了新的问题,带来了新的考验。尤其是财政对非营利性医院拨款不能及时到位,直接影响到了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的购入、医疗水平的提高。政府定位不清、财政转移支付相对不足、单位成本不断增加,医院为谋求发展,不得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形成发展的怪圈。政府补助相对滞后,医疗效率下降,致使医院发展后劲乏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医患关系相对紧张,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

由于医疗领域充满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疑难杂症未能攻克,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期望值过高,稍有不满意就投诉,殴打甚至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发生;随着医疗风险的增加,医生职业投责任大,收入相对较低,同时媒体、舆论等对医务工作者也有较多负面看法。加之部分医务人员态度冷横硬、工作不负责,同时受经济利益驱使也发生了很多腐败案件。这些都降低了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形象。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由于医院机构庞大,各部门,各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现象。科室设置多、冗员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阻碍了竞争机制的作用,同时也抑制了个人的独立性发挥。医患关系相对紧张,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极大的阻碍了医院的健康发展。

二、破解医院生存难题,促进健康有序发展的措施。

(一)深化医院管理模式,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医院管理模式,做好发展规划的制定,深化医院文化建设,实现“人道博爱,大医为民”的医院精神,首先要探索医院管理制度改革,改变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构建“绿色医院”、“人文医院”、“品牌医院”。卫生部和国务院医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激发医院内生动力的必然要求。通过医院建立责权利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有利于调动医院的自主性,同时提高医院决策的科学性。医院工作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管理体制的完善,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医疗规章制度管理,病历管理,医疗安全管理,感染管理,医嘱管理,会诊管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应急预案等制度建设。

(二)树立人文关怀,强化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

通过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改变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医院服务是解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过程,这就要求提供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人性化服务可以帮助服务机构赢得市场.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医院人性化服务就是要求时刻以患者为核心,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聆听病人的心声,强化以人为本,给患者以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人性化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创新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患者的服务满意度。

(三)组建医疗联合体,加强分工协作机制

据报道,上海市首先实现了“区域医疗联合体”,即由一家三级医院牵头,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各种优惠就医措施吸引市民签约。签约市民在联合体内的社区医院首诊,根据需要逐级转诊,从而改变就医无序状态,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缓解看病难。

根据国家新医改政策的要求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医疗资源共享这个目的,建立医疗联合体势在必行。通过构建松散型医疗集团联合体,设备共享,人才共用,利益分成,群众可在联合体建立包含健康档案,可享受优先门诊、转诊通道,预约专家门诊等服务,从而增加了医疗设备利用率,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负担。

篇3

根据省部门文件(豫民文〔〕122号)精神,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困难居民的医疗救助效率,实现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效的衔接,使困难居民得到及时救助,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资金筹措及管理

居民医疗救助基金的筹措主要通过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和市财政预算安排。市财政部门要根据有关政策的规定足额安排医疗救助资金,并设立医疗救助资金财政专户,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救助金额及时将款项拨付至各医疗救助机构。

救助资金当年结余部分全额结转到下一年度继续使用。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二、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的确定

为方便救助对象就医,确定我市21家医院为我市居民医疗救助对象就医定点服务单位(见附件)。市民政局要与定点医院签订服务范围、服务内容、费用审核与控制等内容的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医疗救助定点机构垫付救助对象住院医疗救助资金、定期与市民政局结算的医疗救助机制,实现居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从根本上减轻城乡困难群众就医压力。

三、救助范围、标准及结算程序

(一)救助范围

1.持有效的《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及《市居民医疗救助证》的低保对象;

2.持有效的《省农村五保供养证》及《市居民医疗救助证》的五保供养对象;

3.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退役残疾军人(含伤残民兵民工)、在乡老复员军人(指1954年10月31日开始试行义务兵役制以前参军,持有复员、退伍军人证件的人员)、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退役人员(以下简称优抚对象);

4.因患重大疾病导致家庭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人员。

对于因打架斗殴、吸食、酗酒、赌博、自残等引发伤害和由第三方承担赔偿责任的治疗费用不予医疗救助。

(二)救助标准

1.资助参合:按照本年度参合标准,资助二类低保、五保对象、优抚对象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应负担的资金。

2.普通疾病救助:

(1)居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患普通疾病住院医疗救助报销标准:被救助对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核定的报销范围内报销后,剩余部分10000元以下按照50%的比例予以救助,10000元以上按照70%的比例予以救助,每人每年累计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10000元。

(2)农村五保对象住院医疗救助报销标准:农村五保对象因病住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后,属于报销范围内剩余部分全额救助,未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的费用由五保对象户籍所在地的镇级财政负担。

3.重大疾病救助:

(1)医疗救助对象患大病住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核定报销范围内剩余部分,按照80%的比例予以救助,但每人每年累计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20000元。

(2)本方案所称重大疾病主要指以下9种疾病:

恶性肿瘤;

白血病;

血友病;

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以上)需定期血透、腹透的;

异体器官移植;

心脏病(手术治疗);

重症肌无力;

再生障碍性贫血;

系统性红斑狼疮。

4.门诊救助:

(1)五保对象和重症慢性病享受门诊救助。本意见所称重症慢性病指以下6种疾病:

尿毒症;

白血病;

异体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和并发症;

血友病;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恶性肿瘤放化疗。

(2)五保对象到定点医院进行门诊治疗,凭《市五保供养证》享受医疗救助,每人每月救助费用标准不超过100元;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中的重症慢性病患者持新农合或医保颁发的重症慢性病卡及《市居民医疗救助证》到定点医院进行门诊治疗,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核定的报销范围内报销后,剩余部分按照50%的比例予以救助。救助对象门诊救助费用和住院救助费用累计一年不超过20000元。

(三)结算程序

1.居民医疗救助对象经定点医院治疗出院时,须持民政局《市居民医疗救助证》和本人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会出具的住院证明,定点医院结算中心按本意见规定直接救助。

2.定点医院在每月的25日结算救助费用,并上报市民政局,市民政局审核无误后,报市财政局,将定点医院垫付的救助资金直接划拨到定点医院帐户。

3.对于医疗救助对象需转院治疗的,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办理。非定点医院发生的医疗费用由个人全额垫付,患者出院后持结算单、转院证明、住院疾病诊断书,到市民政局进行申请救助。未经定点医院办理转院手续的,在非定点医院治疗的不予救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居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机制,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各镇(街道)及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居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周密安排,切实将医疗救助政策落到实处,维护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权益。

(二)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平台共用、信息共享、服务一体、监管统一的运行机制,共同做好居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居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的组织和实施工作、资金的审核和监管;财政部门要负责救助资金的筹集与核拨,并安排一定工作经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一类低保家庭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认真落实有关待遇;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定点医院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定点医院要配合民政部门安装好医疗救助同步结算软件,并指派专人负责数据的输入、维护及报表管理,做好救助资金的垫付和核销工作;各镇(街道)要做好居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机制的宣传工作。

(三)严格程序,严明纪律。民政部门要加强监督、严格审核,建立健全救助资金审定报销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杜绝违规操作;从事医疗救助的工作人员要严格办事程序,严明工作纪律,一经发现营私舞弊,取消定点医院资格。对外借《市居民医疗救助证》造成经济损失的,追回已冒领的医疗救助金并取消其低保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4

【关键词】 医疗保障制度;,,卫生服务;,,医疗市场;,,供需平衡

摘 要: 目的:探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成都市卫生服务指标的影响。方法:对成都市医疗保障制改革前后(2000年~2001年)卫生服务指标变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 医改后,全市门诊服务量呈下降态势;② 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住院工作量上升,工矿企业医院工作量呈下降态势。结论:在三项制度改革中,重新整合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使有限的卫生资源更好地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早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 医疗保障制度; 卫生服务; 医疗市场; 供需平衡

2001年,成都市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医药分别管理、分开核算、药品集中招标采取等项改革措施齐头并进,推动了卫生改革走向深入。为探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成都市城镇居民就医疗病行为以及卫生服务指标的影响,为卫生改革提供决策依据,现对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成都市卫生局《成都市2001年度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对成都市医改前后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指标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并用秩和比法[1]进行综合评价。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门诊服务工作量由表1可见,医改前后4种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的变动趋势各不相同:工业及其他医疗机构诊次大幅下降,下降470808人次,下降幅度-8.92%;卫生部门综合医院诊次下降287834人次,下降幅度-4.55%;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次上升65574人次,上升幅度为218%;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诊次上升142839人次,上升幅度达2223%。总的来看,医改后,全市门诊服务工作量呈下降态势。

表1 医改前后成都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指标的RSR分析 略

22 住院服务工作量① 除工矿企业医院出院人数呈下降趋势外,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集体所有制医院的出院人数均在上升。② 除医学院附属医院实际占用总床日有所上升外,其余医疗机构实际占用总床日无一例外地呈下降态势。③ 反映病床负荷效率的平均病床使用率,不同医疗机构的变动情况差异较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已达饱和(101%),集体所有制医院与上年持平;而其他医疗机构均在原来工作量不饱满的情况下持续下降。

23 卫生服务指标的综合评价经RSR分析,医改前后成都市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指标,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与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总体呈上升态势;而卫生部门综合医院与工矿医院则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意义不显著(P>0.05)。

3 讨论

31 病人就医行为的趋势2003年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3],我国城乡居民两周就诊率由1998年的1639‰下降至1338‰;平均就诊次数由18次下降至09次,自我医疗的比例由285%增至357%。由于健康教育不断普及,城乡居民卫生保健知识的逐步提高,许多居民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医疗能力。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就医行为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愈来愈趋向于“大病上医院,小病去药店”和自我医疗。病人就医行为的改变导致居民对医疗机构门诊服务的利用有所降低。

32 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2001年我市各类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源于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推行。此项制度改变子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从而对公费医疗报销体制下的过度消费部分产生了“挤出效应”,相应减少了医疗服务总需求;同时,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在新的支付机制下,重新形成供需平衡尚需一段较长的时间,在新的供需平衡形成之前,市场将会处在一定的失序状态中,这也会对需求的实现产生抑制作用。

33 医改对成都市医疗市场的影响医改对医疗市场的影响,主要是由医疗机构在医疗市场中所处的竞争地位决定的。医疗保障制的改革,扩大了医保病人就医选择的自由度,由于选择性就医的意识增强,病人自然流向了技术力量雄厚、有较强竞争力的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经营较灵活的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比如,成都市卫生局所属三级医院技术水平相对于医学院附属医院较低,而其收费标准则与之相当,因而在对高收入特殊人群患者的竞争中处于弱势;与集体所有制医院比较,则又不具灵活的价格竞争优势,所以,在对低收入人群患者的竞争中也处于弱势,故卫生服务指标出现下滑。此外,作为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矿企业医疗机构,部分已处于经营不善的状况,医疗卫生资源利用不充分,医疗技术水平缺乏竞争力,在三项制度改革的大潮下,首当其冲地受到了严峻考验。值得注意的是,医改后,工矿企业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未达50%,大量宝贵的卫生资源闲置,效率效益均低。在三项制度改革中,如何重新整合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使有限的卫生资源更好地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早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

34 医疗保障制改革对医疗机构的要求医保付费模式对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医院要在医疗制度改革的激烈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多工作亟待加强。

341 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后,医、患、保三方面的医疗模式对医院的医疗费用有更大的约束力,同时,病种费用仍将是病人选择性就医的重要指标。所以,医院应制定医疗费用标准,实施常见病、普通病的病种费用监控,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过度增长。

342 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建立在我国国情基础上的“保障基本医疗”实行“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改革的宗旨。医疗机构应规范医疗行为[4],控制不必要的用药和检查,定期考核医保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加大对医保费用的管理力度,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和医保费用。

343 建立和完善医疗价格机制,实施医疗费用公示制度。严格执行物价标准,设立电子触摸屏费用查询系统、网上公布药品价格并及时刷新、实行门诊与住院医疗服务价格清单制、方便病人查询医疗费用等。目前,此项工作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开展情况,距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合理的期望尚有较大距离[5]。

344 开展循证医学实践,促进医院管理、药品管理和科室疾病诊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病人获得最佳的临床结果和生存质量[6]。

345 深化医院人事制度改革,重点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并严格管理,提高医院工作绩效;加强成本核算,有效控制医疗成本。

参 考 文 献

1 田凤调,著秩和比法的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65~6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4 陈强,唐冬平医院对医保费用自我监控的思考中国卫生资源,2003,6(3):132

篇5

现将修订后的《县城乡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县医疗救助服务工作,改善救助方式,提升救助水平,有效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切实发挥医疗救助在医保体系中的底线作用,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民发〔2009〕81号)精神,按照《关于调整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通知》(湘民办发〔2008〕60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乡医疗救助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二)城乡统筹、属地申请、逐级审核;

(三)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衔接;

(四)分类施救,对农村五保对象、城乡低保对象的救助为重点,对其他困难群众救助为补充;

(五)公开、公平、公正、简便。

第三条医疗救助实行医疗服务机构定点制度。

第四条、医疗救助对象为居住在本县境内,持有我县户口的下列人员:

(一)农村五保对象;

(二)城乡低保对象;

(三)其他特殊困难群众。

第五条下列情形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

(一)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或其他责任事故造成伤害的;

(二)因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自杀、自残等造成伤害的;

(三)因服用、吸食、注射国家严禁使用的精神类药品导致疾病的;

(四)医学美容、生育治疗、气功疗法以及保健营养治疗的;

(五)减肥、增胖、增高等特需服务的;

(六)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及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职工;

(七)已享受国家免费治疗等相关优惠政策。

第六条救助病种:

(一)住院医疗救助:对农村五保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和流浪乞讨人员住院医疗救助以外的其他特殊困难群众,设起救线和救助病种。起救线为合理住院治疗费一年内累计达10000元以上。救助病种为:尿毒症、严重肾病综合症、重症胰腺炎(急性坏死)、重症肝炎(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重度大面积烧伤、重度精神病患者、白血病、癌症、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机梗塞、脑中风(有明显后遗症、脑萎缩)、重度脑血栓、三级以上高血压、大面积脑梗塞、系统红斑狼疮、器官移植、三期以上矽肺病和其他意外重大疾病。

(二)临时医疗救助:尿毒症、严重肾病综合症、恶性肿瘤、重症胰腺炎(急性坏死)、重症肝炎(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重度大面积烧伤、重度精神病患者、白血病、癌症、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机梗塞、脑中风(有明显后遗症、脑萎缩)、重度脑血栓、三级以上高血压、大面积脑梗塞、系统红斑狼疮、器官移植、三期以上矽肺病和其他意外重大疾病。

第七条、救助方式及救助标准:

(一)资助参合参保。农村五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享受双定抚恤的重点优抚对象、享受定期定量补助的社救对象、城镇低保I类和II类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当年参合参保标准,个人缴费部分由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予以全额资助。

(二)日常门诊医疗救助。农村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和城镇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每年发放200元门诊医疗救助金,年初由县民政局打卡发放到个人帐户;集中供养五保对象每年发放500元门诊医疗救助金,其中300元拨付到乡镇敬老院,由敬老院集中统筹使用,用于门诊医疗和购置必备的常用药品,余下200元由县民政局建立集中供养五保对象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户专帐管理,用于解决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对象大额住院费用或突发事件等产生的医疗费用。

(三)住院医疗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对象的住院医疗救助是指在获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医疗服务机构费用减免以及其它政策性补助后,对其个人住院的基本医疗费自付部分按不同救助比例进行救助。医保和新农合基本药品目录以及诊疗项目外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列入住院救助范围。享受住院救助的医疗救助对象不再给予临时医疗救助。具体救助标准为:

(1)城乡低保对象按其个人住院的基本医疗费自付部分30%比例给予救助,住院救助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不超过4000元。

(2)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原则上只安排在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住院治疗,对其个人住院的基本医疗费自付部分实行全额救助。在县外医疗服务机构住院治疗申请医疗救助的,参照城乡低保对象住院救助政策执行。

(3)流浪乞讨人员:实行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住院救助,由县民政局定期同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结算。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

(4)其他特殊困难群众按其个人住院基本医疗费自付部分25%比例实行一次性救助,救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元。

(四)临时医疗救助。救助对象经县级以上医院确诊患有本办法规定的救助病种,因家庭困难无能力缴费住院治疗的,可在住院前给予临时医疗救助,救助标准每年最高不超过1000元。享受临时医疗救助的对象不再享受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资金全年原则上不超过医疗救助资金总额的10%。

(五)慈善医疗援助。慈善医疗援助是医疗救助的有效补充,由县慈善总会从慈善募集款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医疗救助。

第八条医疗救助申请、审核及审批:

(一)农村五保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在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住院时,出示《农村五保供养证》、《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住院申请报告、身份证和户口簿进行住院医疗救助申请,出院结算时办理住院救助兑付手续。

(二)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定期与县民政局审核结算所发生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申报结算已救助的费用时需提供下列材料:

1、住院申请报告;

2、住院发票复印件;

3、疾病诊断证明书;

4、医保或新农合住院费用补偿表;

5、城乡医疗机构救助补偿表;

6、申请人的身份证和户口复印件;

7、申请人的《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农村五保供养证》复印件。

8、住院医疗机构费用结算单。

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向县民政局提供住院医疗救助的规定材料必须齐全、真实,否则不予认定。每季度第一个月要在本单位张榜公布上季度本单位发生的住院救助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所患疾病、住院费用、救助金额等内容。

(三)农村五保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在非定点医院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申请住院医疗救助的,本年度内须持住院申请报告、身份证、户口薄、低保证或五保证、疾病诊断证明、住院发票复印件、医保或新农合补助凭证到县民政局申报住院救助。

(四)申请临时医疗救助对象须持医疗救助申请报告、身份证、户口薄、疾病诊断证明到县民政局申报临时医疗救助。

第九条享受双定抚恤的重点优抚对象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不适用本办法。

第十条、医疗救助基金资金来源:

(一)上级下拨的医疗救助资金;

(二)县财政预算安排的医疗救助资金;

(三)各级从福彩公益金安排的医疗救助资金;

(四)社会捐赠资金;

(五)其他资金。

第十一条、分别拨付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财政专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统筹基本财政专户。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住院医疗救助金由县民政局审核审批,资助参合参保资金经县民政局审核后。县财政局按计划拨付到县民政局医疗救助专户,县民政局定期按实际核算的支付金额拨付到定点医疗服务机构。门诊医疗救助金、临时医疗救助金、农村五保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在非定点医院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的住院救助金由县民政局直接发放。

第十二条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医疗救助基金年内结余转下年度使用,不得改变用途。

第十三条、城乡医疗救助实行政府负责制,县民政局为医疗救助工作主管部门,财政、卫生、人社、监察、审计等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应工作。

(一)县民政局负责医疗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定定点医疗服务机构。

(二)县财政局负责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加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县卫生局负责对定点医院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并做好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服务工作。

(四)县人社局负责做好城镇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工作。

(五)县监察局负责对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六)县审计局负责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医疗救助资金安全、合理使用。

(七)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申请对象的审查工作。村(居)委会受乡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承办日常医疗救助申请的具体工作。

第十四条、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要落实医疗减免政策,控制医疗费用,确保服务质量。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一经查实,取消定点医疗服务资格,追回已拨付的救助资金,并追究单位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五条、医疗救助管理工作人员应当严守工作纪律,对弄虚作假、违规审批以及贪污、挪用、扣压医疗救助款的,将依照相关规定处理,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篇6

关键词:社保卡;推进应用;问题思考

0前言

社保卡项目建设是一项国家重大民生工程,是社会保障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抓手。“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计划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保卡8亿张,覆盖60%的人口,并争取早日实现“一卡通”。社保卡成为推进民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确保“让卡发出去,使卡用起来,把卡管控好”已经成为落实新医改、城乡居民医保、转移接续等惠民政策,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的迫切需要。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9月末,除外的其他省份均已向城乡居民发放了社保卡。其中,发放社保卡的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350多个,持卡人数也超过了8亿人,与2010年底的1亿人相比,增加了7倍多,为“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初始阶段开了一个好头[1]。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保卡所具备的金融功能也应运而生,并在持卡缴费和领取待遇方面实现了新的应用价值,成为能够用来进行即时结算的常用工具。同时,我国大部分省份也建立了可以跨省就医的结算系统,有效解决了百姓“跑断腿”的问题。在部分地区,社保卡的应用已扩展到民政、住房等其他公共服务领域,极大地践行了惠民政策。但在推进社保卡的过程中,仍会面对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对当下社保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不断缩短社保卡与百姓间的距离。

1推进社保卡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在社保卡应用方面巨大的推进力度,已经为我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我国已经在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体系中构建了一定的信息平台,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此项体系中仍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社保卡应用领域的广度不足。目前,我国的社保卡应用主要集中在医保方面和养老保险领域。虽然国家的直属部门已经明确出台了此领域具体实施政策,但由于各省份间存在自身资源造成的明显差异,这直接导致其影响了政策的正常实施。事实上,我国的社保卡发放工作和应用力度都出现了发展不均衡、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如在生育津贴、事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中,仅有部分少数省份才进行了其他保障的推行。而在设计方向中,也存在包含电子凭证、信息记录等深层次细致功能尚未得到开发的情况。这也对金融部门与政府的通力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社保卡具备的金融功能激活度不高。

目前,我国社保卡的使用功能与最初设定的目标功能存在较大的差距[2]。主要原因包括:①社保卡激活的流程较为复杂。虽然社保卡是由人社部门统一发放的,但若想激活此卡的金融功能,就必须到银行柜台进行亲自办理;②人社部门与银行在挂失或补办社保卡的业务流程中存在较大差异。与银行卡不同,社保卡的挂失补办所需的手续更加繁琐,耗时也更长,同时,持卡人自身的思维惯性和主观认识普遍存在专卡专用的思想;③理财习惯可能与社保卡联名银行能够提供的业务存在出入,部分已激活的金融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应用,也会给持卡人造成困扰。第三,用卡环境仍需完善。目前,没有充分发挥宣传的作用,去约束持卡人进行规范用卡。对群众用社保卡的宣传方式不够灵活,事实上不仅可以从正面宣传社保卡的使用基本知识和相关基本政策,还可以从反方面的违规用卡角度让持卡人了解合法、合规用卡的信息,以免由于违规用卡给持卡人造成不必要麻烦[3]。同时,社会保险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未能为社保卡的应用构建监管平台,加大对养老金和医保费用开销的监管力度。未能充分与银行机构进行联合,无法确定社保养老金及医疗报销等各类待遇的发放工作,缺乏对持卡人账户的行为进行监管。同时各管理部门缺少统一的稽查制度,对日常管理实现社保卡的全方位监管存在漏洞。

2加快推进社保卡应用的主要措施

首先,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加大对社保卡应用的推进力度,并结合各地方的特殊业务来广泛开展此项工作,并充分研究社保卡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机制。在现有的业务章程基础上,对使用社保卡的规则进一步完善,并大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通用的基础使用章程,最大可能地推行整齐统一的政策。同时,确定跨省用卡时的业务模式,并结合省内用卡的业务模式来制定社保卡的应用实施细则。对新开展的业务,应在起步阶段规划好业务办理流程,而持有原有业务的持卡人,也可对新业务设置一定的过渡期,实现向业务办理的用卡模式过渡。其次,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部门各级别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各类行政服务大厅中设立针对社保卡的专项服务窗口。有条件的话,可以在部分街道社区等基层服务网点开通主要服务事项。同时,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充分利用合作银行的网点,开展联合服务,共同拓宽服务渠道。通过此种方式,实现跨地区服务,针对相关优惠政策与合作的商业银行以协议的形式来确立探索制发卡机制,实现缩短发卡和补换卡的周期,以此来提升服务的满意度。

同时,可以采用服务电话、微信平台、APP以及互联网自助服务一体机等方式来拓宽社会保障卡电子服务渠道[4]。也可通过构建全国范围内统一便捷的社会保障卡服务体系,来为持卡人从社保卡的申领到注销整个生命周期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并实现省内跨地不用换卡的服务机制。再次,统一社保技术标准,全面升级应用系统。精心地做好服务人群的信息采集更新工作,共享部级与省级的社保卡持卡人的基础信息。对于此信息库的建设,要确保其发展步伐实现全国联网比对。在此基础上,加快各类型的业务管理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节奏,不断提升业务数据系统的完整度。并且,要统筹设计并实现用卡的功能,初始系统仍需按支持用卡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升级,接口对接各跨地区的业务系统,并实现用卡的同步开发。同时,大范围进行布设终端,不断完善使用环境。在所有使用社保卡的物联网点中,进行广泛地布设和提供自助服务的终端。做好终端的入网管理,以此来实现终端和后台服务系统的关联的规范性。全面建设从省到市到区,街道以及社区的网络系统,尤其要加快信息网络向乡镇等基层医疗机构的拓展[5]。

最后,通过加强对此应用的监管来保障应用的安全。严格遵循全国统一的规章制度,构建应用安全的保障体系。逐渐加强对社保卡的各类密钥载体及终端设备系统的安全管理。提升工作人员对社保卡操作流程、服务规范等方面的熟练掌握程度。通过采用定期的专项培训来不断更新社保卡应用的内部控制规范。对社保卡的信息读写工作,要进行严格的行政监督,在执法过程中严肃查处存在的违规现象,如社保卡中的欺诈、骗取保险及基金等行为。并且不断加强人社部门与合作的商业银行、协议中的医院、药店间的网络系统安全,共同做好相关社保卡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安全保护。

3结束语

社会保障卡的应用是对我国惠民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我国的社保卡从推行以来,为我国的老百姓带来很多的生活便捷,尤其在养老保险及医保方面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我国逐步推进社保卡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应用各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来为我国社保卡系统的完善提供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袁华.关于金融社保卡多应用推广的探讨[J].中国信用卡,2015,22(7):81.

[2]张苗.宁夏:统筹城乡中拓展社保卡[J].中国社会保障,2014,21(6):29-30.

[3]徐木平.金融社保卡即时发卡解决方案探讨[J].四川劳动保障,2015,32(6):31.

[4]梁冰.小小社保卡服务千万家[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4(5):35-36.

篇7

关键词:医疗制度改革;道;器;完美结合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12-01

昨天,记者从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南京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新闻会上获悉,从2013年1月起,南京全市取消公费医疗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全部参加职工医保,实现南京全市全市机关事业人员和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同一制度政策、统一参保缴费、统一缴费比例、统一待遇标准、统一经办流程、统一医疗服务统一医疗服务……

对此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好评如潮。同时,对于这次南京医改网上也有不同的评价,总体归纳有积极和反对两种声音。持积极态度者认为,首先,南京医疗改革从制度上给予公众和公职人员平等的待遇,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其次,公职人员的特权待遇被“切”掉,体现社会的公正;再次改革需要一个过程,本次改革没有采取“刚性”要求,“革命”过程中有着一种人性,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持相反意见者认为,以上所说的公平、公正原则非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进一步的恶化。首先医疗的适用对象有保留,部属机关、省级机关、省级管理事业单位并未列入参加医保的范围,他们仍可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特权依然存在且高度集中。其次“公费医疗”取消,公职人员和一般人一样参加医保却又享受所谓的相关“医疗补助”得到高额的相关医疗补贴。这是典型的换汤不换药,六个“统一”的“谎言”不攻自破。从这个观点来说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们要去关注医改的最终受益,不能忘记医改的目的和主旨。

我国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这样定义的: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其根本目的说到底是改善公民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水平,降低医疗成本,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是以人为本的,而以人为本应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物价也在不断的攀高。要改革开放、要实现现代化,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就少不了各种改革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不公和矛盾。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深处这样的都市和社会背景下此次的南京医改就像一个火药桶,不管哪个环境处理稍微不慎就会产生剧烈爆炸。

对于此次南京医改的结果我认为是恰到好处的,正真做到“道与器不相离”! “形而上而不离乎形,道与器不相离”是明末王夫之在继承和发展前人道器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道与器,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指乾坤和阴阳变易的法则,法则是无形的,称之为“形而上”。“器”,指有形之物和因物取象的卦画,称之为“形而下”。中国文化史上重道轻器的思想长期占上风?要么强调“以道御器”,让器服从于道?要么强调“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器是从生、从属的东西?毫无疑问,重“道”本身非常重要!道是根本道理、方向、道路、原则等大问题,所以必须重道任何时候都不能轻率。但是,道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公式和绝对教条。对此,朱熹就认为“道非器不形,器非道不立。盖阴阳亦器也,而所以阴阳者道也”。儒家认为道的核心是中庸与和谐,道家之道的核心是“自然”,释家的解释即“禅”。这里的“禅”需要去“参”,“自然”需要去“领悟”,“中庸与和谐”是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实现,道每走一步都需要器的扶持,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此次的南京医改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在法律层面上、在规章制度层面上得以明确和实施,这是在“器”上真正得到落实。有的人会反问?此次医改的对象不仅不包括部属机构、省级机关、省级管理事业单位,就是纳入医改范围的公职人员也可以变相得到相关的医疗补助,这不是绕回来又回到有“道”无“器”的事实了吗?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定义,那就是“改革”,改革简单来说就是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合理完善。改革不是革命,不能一步到底,它就是一种谈判、一种妥协的艺术,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需要很大的智慧。在此次的改革里留有小尾巴,是因为之前的“公费医疗”是个历史性的遗留,对于利益既得者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保护其利益,使其有个接受和转变的过程而不至于成为改革的阻力,同时我们又设有一个适用期限以保证改革最终的顺利落实(2013年将彻底取消公费医疗),这样做既能体现最终的公平、公正原则又做到统筹兼顾、以人文本。在这次南京医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取消公费医疗参加医保公职人员通过相关的医疗补贴其待遇并没有降低故而能支持改革的进行,而城镇职工在改革后其医疗环境、法律地位得到了相应提高,同时国家亦获得节约医疗资源、减少财政指出、减少腐败滋生的受益,可谓一箭三雕!

此次的南京医改具有很大的兼顾性,在达到目的同时能够遵循新医改的基本原则,故此我说南京医改是真正的中庸与和谐、是“道”、是“自然”、是“禅”、是“道与器不相离”的完美表现。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 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使得医疗改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过去多年医疗改革失败的教训使人们不断的反思,到底是政府的失败,还是市场的失灵?新医疗改革能否达到其预期的目标?本文试图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探讨政府在新医改中角色的定位。

关键词 新医改 政府职能 利益集团 卫生服务

在中国过去20多年所进行的医疗卫生改革,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导向的,我国卫生总费用并未突破社会平均支付能力,“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却愈演愈烈,医疗服务的供、需和组织三方处于严重的失衡状况。在快速增长的卫生费用中,作为需方的个人承担了几乎所有得负担,而政府并未承担相应责任 。在某种程度上,过去的医改是以牺牲公平性为代价的,是少数人得益,多数人受害的改革,因而从这个角度上说,医改基本上是失败的。笔者认为,其失败的关键在于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角色定位出现了问题,是医疗卫生改革过程中政府责任的缺乏与医疗市场的扭曲所导致的。

新医改在加强政府责任的同时,促进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改革不是强化政府弱化市场,而是通过完善政府职能来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医疗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涉及多方利益的改革,需要许多配套制度,需要政府决策部门慎重考虑。就医改方案的出台本身来说,就是一个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

一、医疗改革中的利益集团

公共政策的制定本身就是调节各方利益的过程,医改方案最终的出台,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的均衡结果。我们可以把医疗改革中的利益集团分为三种:首先是作为强势利益集团的中央政府;其次是普通利益集团,如医院、医生、医药相关行业等;最后是作为弱势利益集团的患者。

在医改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各部委之间就补贴对象、部门权限、医院监管,药品采购等各方面展开争夺,而中央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是代表整个社会利益的,是为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公共政策的。所以,其制定的公共政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公益性,这就必然会与医院、医药相关行业、医生等普通利益群体有利益冲突。普通利益群体的实力相对较弱,其利益的实现也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制度,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知识和信息优势,又使得他们与政府的博弈能力大大加强。最后作为弱势利益集团的患者,由于有很多人文化层次低、政治参与觉悟不高、利益表达途径不健全等原因,使得他们的利益表达能力很低,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利益诉求。所以,在新医疗改革的博弈中,他们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以下是医疗卫生事业中利益博弈的模型,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各利益集团的关系与地位。

但由于卫生事业本身具有公益性与社会福利性,这就决定了医疗改革的方向不能按市场博弈的理论模式发展,从而对政府作为公共卫生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以及政策的制定者的职能角色提出了要求,正如《意见》所规定的那样:“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也正是以往医疗卫生改革中的误区。下面我们来看看政府在以往医疗改革中所缺失的责任。

二、政府责任的缺失

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位。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24%,2003年超过5.4%。但尽管如此,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确实令人深思。

统计表明,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1991年是

4.11%,到2001年,这个比例提高到5.37%。但实际上,这些费用绝大部分都由老百姓承担,政府投入的比例反而是不断下降的。根据卫生部有关报告,在卫生医疗总费用的构成中,政府投入的比例由1991年的22.8%降至2001年的15.5%,社会投入比例由38.4%降为24.0%,而个人医疗支出由38.8%直线上升至60.5%,个人费用从345.2亿元增至3113.3亿元,十年中增长了8倍,而同期政府投人只增长3倍,社会投入增长2.6倍。政府和社会投入的比例越来越少,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这表明,改革是偏利于政府而不利于百姓的 。

究竟谁应该为基本医疗服务买单?毫无疑问,自然是政府。从公共经济的角度,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当有政府来提供。而政府提供的不仅仅是卫生服务产品,还要提供制度支持。由此看来,政府责任的缺失主要表现为:

1.政府对医疗体制改革缺乏明确目标

政府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在医改的策略上基本上等同于市场经济的改革,将医改评判的标准也错误地定位于医疗服务机构是否盈利、政府财政负担是否降低等等,而没有认真考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真正要达到的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全民健康与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医改只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应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而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政府一开始都没有认识清楚这点,而是想如何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忽视了医改的目标。从而导致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

2.政府对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我国卫生资源整体上是不充足的,还存在着向医疗、向城市、向大医院以及向高档医疗仪器设备集中的趋势。这就违背了我国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福利性的性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要求卫生资源向投入低、效益高的预防保健倾斜,向拥有80%左右人口的农村倾斜,向满足绝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本医疗倾斜。医疗卫生资源的现实配置状况与社会的需要相背离,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后果:一是农村的基本医疗不能在当地解决,要向大城市就医,大大地增加了农村患者的医疗成本。二是城市的大医院凭借其医疗资源的绝对优势及为了收回对高新技术的成本,对患者开大处方,利用高新技术对病人进行检查,这也必然大大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

3.医疗保障制度严重滞后

医疗保障作为一项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的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体是国家政府,保障对象应涵盖全体公民。其实质是政府进行收入再次分配,也就是在高收入与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调整,体现着社会公平与社会互济性。但我国医疗保障覆盖率低,保障水平低下,而且出现了保障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

基于上述问题,政府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职能角色,明确自身的地位与责任,正确处理与市场的关系,真正体现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与福利性,因此,新的医疗改革势在必行。

三、政府职能角色的定位

新医改明确提出近期目标是“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长远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作为政策主体的政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认清自身的角色与责任,要有相应的政策、资金以及制度支持,新医改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政府政策职能的实现提供了方向:

l.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医疗卫生改革标定方向

新医改方案确定了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包括立法、规划、投入、监管,这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在医改的全过程中,政府通过有效的监管来防止偏离既定的方向;通过规划发展蓝图,稳步、有序、健康地推进医改向前发展;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引导和支持医改;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来指出正确的方向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医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推进。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预期3年内投入8500亿元深化改革,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投入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紧张基本医疗卫生供需状况,也能相应减轻医患双方的经济负担,但仅凭提高投入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对药价的管理,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同时要拓展筹资渠道,切实从多方位降低医药负担,确保医与药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3.全面规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规范医疗卫生服务的地域布局。制订统一的区域卫生规划,避免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及发达地区集中。以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性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享用医疗资源的公平性;规范医疗卫生服务的层级结构。现实的改革中实行的是对医疗服务机构“抓大放小”.不断提高医疗水平,限制营利性医疗机构获取超额利润。大力扶持城市社区医院、农村乡镇医院等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避免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高端和中间层次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需求 。

4.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意见》指出。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犁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90%以上,同时将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由于基本医疗保障是具有福利性质的公共物品,所以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主要载体有义务向社会公平地提供保障,在满足全体国民现有医疗服务需求的水平上实现医疗保障的普遍覆盖。这样能极大地促进医疗卫生公平性的实现。为全国人民提供适当的医疗保障。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孙梅,王朝昕.各方对《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中国卫生资源.2009(第12卷).

[2]刘倩.新医改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博弈分析.财富与管理.2009.5.

[3]柏晶伟.中国医疗改革违背了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12:28.

篇9

【关键词】公立医院 改革 公益性质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就社会公共财富再分配而言,涉及各个阶层、利益集团的逐利博弈和理性平衡;同时医疗卫生体制要能有效地保障民众的健康,伦理价值目标取向上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总体框架中如何解决好公立医院的核心问题―公益性来说,尚无清晰的思路,议题的论证仍将持续。在目前既定的医改政策框架下,各方利益集团博弈中如何体现公立医院真正的“公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以及“普遍服务”意识的差别是否会对之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试结合当前正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程中的遵义市来探讨公益性问题。

遵义市政府主导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面临的挑战

区域内各县(市)经济实力差距显著。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辖2区2市10县和新蒲新区,各区县(市)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距。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9元,同比增长10.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4%,城镇为38.3%;遵义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5∶1扩大到2010年的3.8∶1。遵义市各地居民就医环境和条件也存在差别,大多数民众医疗卫生需求实际被满足程度因收入差距而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对低收入阶层来说,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很难享受到。经济承受能力的巨大差距给医疗财政的测算和资金筹集带来极大难度,贫困县份(正安、道真、习水和务川县)的财力捉襟见肘。

区域内不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至2010年末,遵义市有医院59个,卫生院227个,医疗机构病床位17932张,其中医院11072张,执业(助理)医生7333人,护士6455人。就全面小康标准的指标来看,遵义市人口数量所应享受的医疗卫生资源偏少;其中人力、床位和固定资产的80%配置在两城区和各县市中心地,城市中又有80%配置在大型医疗机构中。患者普遍呈现出较为信任市区内大型公立医院的心态,普通基层医疗机构“日益萎缩”,区域内医疗服务产品的供需状况极度失调。1990~2007年全国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均值是农村卫生费用的4倍左右,对遵义的城乡各地卫生条件差距现状而言,虽无直接统计数据,应是持平或高于此倍数。遵义市医疗卫生资源的相对集中和平均分散现状导致基层公立医院和普通民众的利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与此同时价值层面“普遍服务”理念的缺失导致公益行为失范。

遵义市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社会责任实现机制

遵义市作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试点城市,于2010年9月制定了《遵义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指明分三个阶段实施。当下遵义市公立医院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其自身的趋利特征、回归公益性,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受到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遵义市政府应明确投入职责,切实维护好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中社会主体的公正性。目前遵义市公立医院职责、产权不明确,监管、调控运行机制欠顺畅。《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责,积极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遵义市政府一方面要理顺所有权和经营权关系,另一方面着重解决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足与公益性之间的矛盾。顾昕先生在2006年指出政府培育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要在一元产品转变多元产品的“购买服务”模式下,依靠不同市场主体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政府发挥医疗服务购买、国有资产管理和医疗行业监管等作用,同时依据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主体医德行为和综合业务效益等指标对其进行财政补偿。

遵义市2011年首次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额达到全国农民收入6倍以上。目前仍需深化构建市、区和街道社区医院三级医疗服务及卫生防疫体系;以县医院为主导、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和以村卫生室为基础覆盖农村地区的三级医疗预防网络体系,以维护民众就医的公共利益。

其次,探索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模式,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体现“医乃仁术”的医德伦理价值。建立各级别公立医院的分工协作机制,是此次试点的内容之一。目前遵义市逐步建立健全市级医疗服务体系,市政府管理的三级医院主要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所有县、区(市)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主要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提供集医疗、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目前遵义市228个乡镇卫生院、2个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药品价格下降26.98%,床位月均费用下降19.96%,门急诊均次费用下降15.06%,体现“博施济众”、“仁爱孝悌”的公益性本质。

为建立健全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机构,院长作为法人代表按权责统一原则,依法履行医院管理职能,由卫生、财政、社保和药监等部门派代表组成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对院长进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考核;医德伦理价值和医疗技术水平是医务工作者践行公益性的基本职业规范,应以财政补偿和激励机制保障医疗服务行业的规范化,从而提高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认可度,这是遵义市医改试点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后,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维护医疗服务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遵义市试点工作离不开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就医疗服务定价而言,涉及相关利益的医院、医保机构和生产供应商实现反复博弈后的均衡,医保机构形成医疗服务的购买者,转换医生病人直接对应关系。《遵义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强调要创造良好试点环境“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舆情监测与研判,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以推进社会公益为宗旨的民间团体(非营利性质)的第三方,由社会知名人士、法律界和财经界专业人士以及普通群众代表等组成,利用正常渠道的诉求,加之其他机构、团体乃至个人舆论对于医院违规操作费用的实时监督,增强医院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的“透明度”,才能整体促进公立医院更好地坚持公益性。唯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性与参与度,才能为构建惠及民众的公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小结与启示

首先,改革试点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制度重构的同时,要推进医德规范体系的重构。遵义市逐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级财政体制建立以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公立医院初级医疗服务体系;以市、区、县综合、专科医院和特殊医疗护理医院为主体的公立非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满足2区2市10县和新蒲新区600多万民众公共医疗资源的充分供给,遵义市公立医院的改革仍须在政府主导作用的推动下实现社会整体福利的“帕累托改进”。此外,医德对遵义市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医院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以及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要着重强调行为主体医德规范意识的加强,抓好医德基本理论和医改伦理政策等的教育引导工作。

其次,改革要与当地实际的经济水平和人口环境特征相协调。遵义市公立医院体现出公益性实质就是着重解决医疗卫生对服务对象的公平问题,为民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服务。只有立足于遵义市情,充分考虑到遵义市整体经济水平不甚发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各地的医疗卫生条件;结合各县(市)的人口分布的特征、民族地区人口的生态环境,实施循序渐进的措施,才能做好遵义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突出公益性与地方特色的结合,体现出示范价值。

最后,未来的发展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评估和完善,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必须惠及遵义市包括占人口大多数农民及其他弱势群体在内的普通民众。以回归公益性为前提的遵义市各级别公立医院经营方式和运行模式的改革将是医改试点最重要的探索,具有示范价值。目前工作之重点是解决政府对各级别公立医院的投入问题,强化政府在筹资等环节的主导作用,就规范医疗主客体服务行为、克服信息不对称而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遵义市公立医院职能定位和资源布局的评估,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和规模效应的探索,未来构建的总体医疗卫生制度模式框架设计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地试点、评估和完善。但问题的实质是:真正的医疗“公益”体现必须惠及遵义市包括占人口大多数农民及其他弱势群体在内的普通民众,这才是未来医改试点之路是否成功的关键。

篇10

一、分管工作方面:

(1)、脱贫攻坚。 扶贫工作是当前我镇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294人,脱贫85户255人,未脱贫124户41人。扶贫工作从2018年4接手后,感觉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检查多,整改频繁。为了尽快上手,加班加点,自己不停学习业务知识。扶贫会议多,培训多,要及时传达区“秋冬会战”等各种会议精神,召集第一书记、扶贫专干等及时传达区里相关会议精神,部署相关工作;做好动态管理工作,做扎实基础材料,及时更新国扶系统。为了提高扶贫专干的扶贫水平,组织参加市里举办的扶贫动态管理培训班,培训完之后将对基础材料再进行梳理整改完善,对贫困户再次进行精准识别;扶贫检查多,相应整改多,落实整改省第五督察组等各种检查反馈的问题。对标各种检查反馈的问题,举一反三,完善台账,健全制度。

在全镇干部不断努力下,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区9个乡镇(街道)排位中多次位居前列,为我镇在全区扶贫工作中争得了相应的荣誉。

接下来,扶贫还要面临省检、国检,可以说压力非常大,为了做好接下来的工作,必须组织动员好全镇帮扶干部全力以赴做好迎检工作,做好走访,准备和完善相关资料。

(2)、劳动保障工作。扶贫就业方面。积极为贫困户人员推荐就业,设立家庭农场、纸业两个扶贫车间,共安排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向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对年老体弱的贫困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共安排21名贫困户人员就业,完成了区里的任务指标。社保方面,为我镇296名贫困户全部代缴医保,购买补偿商业保险,对年满16岁的贫困人员代缴了养老保险,做好贫困人员就医报销工作。

社会保险方面。积极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宣传工作,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及时把下年度的社保费缴纳,积极做好失地农民保险工作,办理失地农民手续办理。

劳动监察方面。处理劳资纠纷,特别是帮助我镇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到劳动人事仲裁院协调处理劳动纠纷,为贫困人员争取到经济补偿金1.6万元。处理思特纺织、地质大队内石材厂公拖欠工资纠纷事件十多起。成立我镇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设立调解室,完善相关制度。

(3)、公共资源交易情况。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制度建设,规范三资流程:修改《公共资源交易实施方案》,明确了“三资四步法”报批程序,严格规定3万以上的公共项目要走招投标程序;明确村里3000元以上的支出要走三资程序。督查各村进行整改,规范三资交易程序,完善公共资源的手续,修改公共资源的合同文书。

(4)、大厅管理。要求大厅坐班人员遵守大厅规章制度,遵守机关上班时间,有事需请假并要求B岗顶替。完善大厅管理制度,实施奖惩制度,及时向区里上报各种资料。

二、履行“一岗双责”方面

作为乡镇一名副镇长,做好“一岗双责”,首先,必先律己,领导干部只有自身行得正、坐得稳,才能产生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其次,承担起监督监管的责任。一要严格要求。二要严格管理。三要严格惩戒。惩处惩戒是最好的预防手段,“板子”只有打到具体人身上,制度才能有威慑力。再次,履行“一岗双责”,工作对象是干部,必须针对自己分管部门的干部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抓好党风廉洁建设,管住细节,有的放矢,避免遗漏。抓队伍建设,要抓分管干部思想教育。一个干部如果不能把心思全部用在工作上,就要想入非非,动其他歪念头。只有知道干部在干什么,看其工作是否尽职尽责,作风是否扎实深入,才能透过工作看思想,防止不廉洁行为演变为腐败行为。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敢于拉下面子,及时打招呼提醒、及时批评教育、及时督促整改。

三、落实意识形态方面

增强抓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促进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教育等工作深度融合,助力全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完善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明确职能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切实将扶贫领域意识形态纳入全镇重点工作,部署不断创新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的载体和方法,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对全镇干部群众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政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办法学习宣传,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紧抓思想引领、观念培养等关键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扶贫领域舆论导向,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处理和回复,完善脱贫攻坚政策答疑。同时,进一步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全面反馈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专项整改,切实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扶贫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第二部分:遵守德廉法自律情况

述廉情况。严格遵守党的“八项规定”,严格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没有参加过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娱乐、健身、宴请等活动的情况;不以权谋私,不搞权钱交易,努力筑牢廉政防线,没有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会员卡等的情况;没有干预和插手工程建设招标;无住房违规情况;不存在违规违纪投资情况;没有利用职权的影响为个人和亲友谋取私利。对我所分管的部门及干部、包村的村干部要求严格,绝不允许有任何违反八项规定和问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