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经济属性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的经济属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互联网+ 旅游发展新趋势 挑战 旅游教育改革
当前旅游发展新趋势
1.旅游产业价值链重组
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旅游服务商价值链模型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差异化和多元化战略即个性定制旅游模式成为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跨界”产业融合
未来旅游发展会出现一个庞大的跨界产业融合,不再是旅行社景区等的概念,而是出现以其他产业为主题的旅游,比如地产旅游、生态旅游、影视文化旅游、低碳旅游、乡村旅游、书法艺术旅游、登山旅游、宗教旅游等的主题旅游,实际是把旅游作为一个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把文化、经济、艺术产业融合在一起,形成跨界产业的融合,助推旅游业的发展。
3.智慧旅游――网络信息时代的创新
智慧旅游是互联网+时代下旅游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智能终端、信息资源共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方向转变,是“互联网+”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教育面临的挑战
1.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格局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国际旅游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步提高。但是尽管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较快,仍然并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力上的差距,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旅游技术发展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
2.旅游教育滞后于旅游发展
国内目前的应用技术型院校旅游教育同质化严重,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与行业需求不对等,课程改进速度缓慢,教学方法陈旧,很大一部分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进入旅游系统工作。旅游教育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导致目前我国存在旅游企业需求与应用技术型院校旅游教育供给不对等的矛盾。
3.多元化旅游教育模式冲击传统教育模式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远程在线教育、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等成为目前较为普遍的授课方式,企业或者培训机构办学、校企合作、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等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也不断增多,增加了个人受教育的选择机会。
4.教学内容向市场化和国际化转型
网络信息化使旅游行业日新月异,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具有市场捕捉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这就要求旅游教育的教学内容需紧跟国际市场需求,根据行业最新动态和潮流,结合国际旅游发展新趋势,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进行快速更新,课程设置需要综合性和跨学科的交叉性,教学内容国际化。
互联网+时代的旅游教育改革
1.“互联网+”背景下旅游教育的战略定位
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旅游人才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人才将是旅游企业的核心人才,能直接引领旅游企业经营效益的人才。因此,应用技术型院校旅游教育应根据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时代要求,重新确定战略定位目标,制订教育计划。
2.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互联网+”旅游业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用技术型院校旅游教育模式应结合旅游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方向,调整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企业合作,加强学生信息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调整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增加课外教学环节,让学生走出去体验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和运用网络营销手段推广旅游产品的过程以参与旅游产品设计过程,使学校的教育模式由原来的课堂教学转为与企业结合的“学徒制”教学。
3.改革旅游教育内容,符合“互联网+”旅游市场需求
结合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及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应用技术型院校在旅游教育过程中需要新增一些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跨专业方向课程,同时根据不同方向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营销、跨境旅游贸易、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定位技术、智能终端服务等技术类专业交叉课程以及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网页设计等艺术类专业交叉课程。
4.采用基于互联网信息化的教学方法
目前,应用技术型院校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网络信息技术使用不当的现象,如多媒体教学,一方面,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于多媒体,只是照PPT宣科,使教学变得枯燥;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因不想投入太多的精力,抵制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展示教学内容。
5.构建“互联网+”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改革用人机制是应用技术型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学校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建立起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还有一定网络信息技能的双师型旅游师资队伍,以提升应用技术型院校旅游教育的师资力量,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旅游发展做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云鹏:《智慧旅游――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化》,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
[2]余扬:《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
篇2
关键词:旅游活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
学术界一直把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研究作为认识旅游的起点,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产生、本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来深化对旅游的理解,作为建构旅游学科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产生而形成的。原始人为了生存繁衍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是迁徙活动。这种迁徙活动形成了最早的“旅游”。当时所谓的旅游只是为寻找适当的定居场所,一旦找到适合的居处便不再进行,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寻找一种愉悦的短暂的生活方式。就本质上讲,两种意义上的旅游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笔者认为,旅游产生的根源是一种人类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时空性特点,旅游产生的根源具体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转换生活空间与开拓生活领域的本能。而每个时代的旅游只是人类转换与拓展生活空间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以下观点:田里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李天元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等。
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政治经济性、综合的社会现象等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未能体现其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旅游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的经济活动。在旅游业系统内、外的经济运行体中,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谓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旅游正是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的人文沟通来达到发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产关系的目的。
凡是人类所参加的活动,其本质属性无不是社会属性。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即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这种属性可以通过文化运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政治、经济运动来实现,所以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可以体现在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并与旅游有关的所有活动类型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自然属性属于科学范畴,社会属性属于艺术范畴。所以旅游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同时,旅游活动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旅游者
关于旅游者的概念定义很多,说法不一,其理论定义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和访问的人,其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观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务、会议,但主要不是为了赚钱。其技术性定义是针对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语言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笔者只对旅游者的概念进行理论性定义: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闲、娱乐或工作等原因而对自己生活空间进行相对自由的转换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资源
学术界中很多关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边缘很模糊,人们往往是认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进行关于概念边缘认知的争论。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可以称为旅游资源的自然存在。
笔者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定义:由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创造价值、可被旅游产业利用的因素所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时空组合体,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自然现象及人造景观等。
对本定义的几点解释:旅游资源要具备旅游吸引功能,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资源的非凡性或差别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价值创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资源是可被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并具有价值,能够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本质是文化资源,没有文化背景与内涵的事物不能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整体性很强的综合体,综合性包括它的时空性与构成要素的复杂性,时代性很强不是指旅游资源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只是说它吸引力强弱的增减。
(三)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缔造者,是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悦的、并有所收获的生活空间的产业。
1.产业定性的双重性。旅游产业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具有双重属性的产业。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产业必须经营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具有文化属性。另外,旅游产业需要以一定的物质产品为依托,组织旅游活动,形成供需双方,从而产生经济效应,使旅游产业具有经济属性。
2.行业聚集性。这是旅游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产业囊括了景点、饭店、宾馆、交通、旅行社等行业,具有行业的综合性特征。从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来讲,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要通过多个行业共同打造,这就决定了旅游产业的行业聚集性。
3.产业产品的组合性。整体旅游产品融合了旅游行业及关联部门的单个旅游产品或产品要素,产品具有组合性。旅游产品从构成上可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初级状态,满足旅游者愉悦需要,而组合或整体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完整状态,是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部门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追加。
4.效应外部性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效应外部性主要说明了旅游产业的旅游影响,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旅游影响的客观存在,其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就表现出来了,主要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产业的永续发展性。旅游产业依托于旅游资源来发展,而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虽然自然资源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观可以再生。相对于其他产业所依托资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产业的永续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类永远的追求,只要人类生存与发展就有旅游的动机,只要人类生活进行,旅游同样进行。
6.产业结构层次性。游产业有着极其严密的结构体系。横向涵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虽然规模不一、水平各异,但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向上,这些企业或行业因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时序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提供核心旅游产品的旅游观赏娱乐业、提供组合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业,以及为旅游业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撑的旅游关联行业。
7.产业发展的敏感性与弹性。产业的综合性与旅游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综合的社会资源,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主要由社会动乱、经济危机、自然灾害与旅游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导致。由于旅游产业的敏感性决定了其弹性较大,其发展有波浪式前进的特性,某个时期旅游进入低谷后,势必迎来一次发展。
四、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异域性。旅游活动一般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或变化。可以称为异域活动,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暂时性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通过步行或交通工具达到“游”的目的。而且在异地停留时间是暂时的,最终须返回生活常住地。
3.综合性。旅游是人们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或愉悦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或愉悦。
5.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动始终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是人们不断追求与向往的,是转换生活空间与拓展生活领域的表现,是追求短暂而美好的生活或对生活现状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6-85.
[2]保继刚,楚义芬,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64.
[3]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8-45.
[4]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6-132.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6-128.
[6]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156.
[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9.
篇3
关键词:低碳旅游;新经济;价值诉求;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76-03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压力下,各国都在积极培育新经济形态。所谓“新经济”,即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和支撑,以“三高三低”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形态。随着新经济理念的推广和实践,低碳旅游逐渐被国人所熟悉和接受,并被视为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方式和战略选择,其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改善气候环境、构建生态文明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与属性
近年来,学界针对低碳旅游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在概念和内涵上尚未形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1)减排说,强调要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业务全流程中减少碳排放;(2)行为说,认为其实质是基于低碳排放的新型消费方式;(3)理念说,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是生态旅游的延伸和体现。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低碳旅游的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旅游产业“低碳化”;二是不能牺牲消费体验和质量;三是实现途径是多元的,包括理念、消费方式和技术创新等。基于此,可将低碳旅游的内涵概括为:为保障全球气候安全,在不损害旅游消费体验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理念重塑、科技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综合利用节能、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转移排放、碳汇等多种途径,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新型旅游产业模式。
从本质上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具有新经济属性的理念、技术和产业体系,在理念上彰显了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在技术上趋向于信息化、技术化和网络化,产业上则符合新经济“创新驱动、边际效益递增和可持续性”的内在特征和运行规律。[1]首先,低碳旅游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通过综合运用信息、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了对实体、生产要素和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分配、加工和销售,如旅游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等;其次,低碳旅游以信息和技术为发展动力,形成无缝对接的网络化产业链,通过发挥各要素的协同效应,使旅游成为一种知识型产品。[2]由于自然、人文、科技等知识的重复消费和边际成本较低,使低碳旅游具备了“边际效益递增”的发展特征;再次,现代旅游业以知识和精神产品或服务为主,几乎不受时空等物质条件的约束,在此意义上,低碳旅游具备持续发展的无限空间。此外,可持续性还表现为产业发展的稳定性,除非受到战争、重大疫情等因素影响,低碳旅游不会因产业周期波动而出现产业潮、产能过剩等现象。
二、低碳旅游的价值诉求
1低碳旅游的内生价值。内生价值是本质属性的依据。因低碳旅游的属性涵盖理念、技术和行为等多项内容,由此决定了低碳旅游价值诉求的多元取向。如“减排说”从政府或企业视角,将低碳旅游视为一种供应链,强调其功能性价值。“行为说”则以消费者行为感知价值为依据,低碳旅游具有其符号价值或象征意义,能够实现自我情感和意识的表达。低碳经济一般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在现有市场和技术条件下,发展低碳旅游投入大而回报周期长,必须依托政府、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参与主体的集体努力。因此,可分别从生产者和消费者视角出发,围绕四个价值主体构建低碳旅游的价值关系网络(图1)。
一般而言,低碳旅游的内生价值可划分为功能性、象征性、体验性和社会性四种价值。[3]其中,功能性价值从政府和企业角度出发,注重生态和经济效益,即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运行机制的完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目标;象征性价值和体验性价值侧重于消费体验,要求消费者尽可能采取全新的“低碳”模式,因而具有较高的体验价值;社会性价值则体现为社区居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联接,这种群体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增强居民的亲和力,并激励消费者采取低碳消费方式。可以预见,随着低碳旅游产业日益壮大和成熟,其内生价值将不断外溢,不但能够显著降低景区的碳排放总量,还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2低碳旅游的外在意义。外在意义是本质属性的功能体现。依靠理念更新、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得以实现,低碳旅游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彰显了多个层面的外在意义。
首先,发展低碳旅游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现代科学已证实,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暖会导致高温、干旱、龙卷风、强降水等极端异常天气。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雾霾问题正逐渐成为公众密切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旅游产业的碳排放约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6%。因此,减少旅游产业碳排放,发展低碳旅游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篇4
关键词:旅游经济;空间分异;ESDA;新疆
0 引言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近年来,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日渐增多,在空间上涵盖了从全国到各省、市、区等不同尺度范围的研究(汪德根,陈田,2011;陆林,余凤龙,2005);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者主要依据区域发展相关理论,运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以及标准差等方法来分析地带间旅游经济差异(何瑛,唐湘玲,2011;程进,陆林,2010;孙盼盼,戴学锋,2014);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空间自相关理论在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应用中也日趋成熟(姜海宁,等,2009;宋慧林,马运来,2010;余凤龙,等,2013);另外一些研究者还尝试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研究景区交通可达性旅游者空间分异等微观问题(张燕,等,2010;潘竟虎,从忆波,2012)。总的来看,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经济及空间分异指标的选择及赋值主观性较大,分异因子的提取和分异规律的概括大都是实证性的,缺少不同层次旅游经济行为差异的比较研究(陈晓,等,2009;李如友,黄常州,2014;王洪桥,等,2014);空间自相关分析关注全国层面的宏观现象(李红波,等,2013;方叶林,等,2012),少有省区内部特别是更小尺度上的规律研究(龚箭,等,2014)。随着大城市旅游进入新常态,县(市)旅游正在以超常态的步伐赶超,县(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新空间和新动力。本文以新疆各县(市)旅游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结合新疆旅游经济普查数据,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分析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综合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及SPSS17.0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空间差异的影响因子,以期探索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的客观规律及形成机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旅游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是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与可视化,发现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蒲英霞,等,2005)。ESDA有效弥补了传统区域差异分析在“空间依赖性”解决方案中的不足,从全局和局部自相关角度有效解决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或行为的空间属性或空间关联,为分析空间异质性关联性及其分异规律提供了有效途径。
(1)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用于分析区域总体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常用全局Moran指数(Global Moran,s I)表达(徐建华,2006):(1)
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空间相邻为1,不相邻为O,E(G*i)和Var,(G*i)分别为G*i的数学期望和变异数。如果Z(G*i)为正且显著,表明位置i周围的值相对较高(高于均值),属于高值空值集聚(热点区);反之,如果Z(G*i)为负且显著,则表明位置;周围的值相对较低(低于均值),属于低值空间集聚(冷点区)。
(4)相关性分析
本文选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变量进行控制,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影响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并以此探讨其形成机制。
1.2 研究数据来源
首先以新疆85个县(市)(见表1)为研究单元,并选择旅游总收入作为统计分析样本数据其次,基于新疆旅游资源独特但旅游经济落后这一现实,充分考虑新疆MODS(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空间结构对旅游经济的基础性影响,选择影响空间分异的三大关键因素――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及交通设施,关注指标体系的空间关联和指标赋值的功能匹配,在影响因素及机制分析中选取与新疆旅游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旅游资源,交通网络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四大类13个具体指标(汪德根,等,2011;方叶林,等,2013;张广海,等,2013)(见表2)。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新特的交通区位,选取以下指标进行分析。原始数据来自各县(市)2013年统计公报和各地州统计年鉴,其它数据来源于2013年新疆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图层数据来自于国家地理信息网1;4000000图集,通过GIS软件录入属性数据得到。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将已录入属性数据的shp图层导入Geoda软件中,基于最临近距离规则创建空间权重wij,得出全局Moran's I指数为0.3220,Moran's I的正态统计量Z值大于0.0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1.96),通过显著性检验(见表3)。
由以上得分可知,Z值>1.96,可以拒绝零假设,表明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呈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各县(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是随机分布,而是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主要通过比较临近空间位置观察值的相似程度来测量全局空间自相关属性和程度。因其充分考虑了样本量,观察值及空间权重而能很好地反映某种属性在整个区域宏观分异特征;而局部空间自相关是在全局自相关时进一步探讨属性是否存在空间异质性,并确定其异常值位置,寻找二者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一般采用Moran散点图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标(LISA)分别表征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基于各县(市)旅游总收入数据,利用GeoDa095i软件得到新疆85个县(市)旅游经济总收入的Moran散点图(见图1),结果分析如下
2.1 整体上表现为空间集聚性强,两极分化明显的特征
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表现为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地区周围也聚集或跟随着经济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地区,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具有典型的正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差异较大如图1所示,分布在第一象限的空间样本占21.7%,落在二三象限的样本占73.5%,表明新疆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极化特征,但整体水平普遍较低且空间依赖性较强。
2.2 局部上符合距离衰减和空间近邻效应
由于Moran散点图没有给出显著性水平的指标,因此有必要计算LISA来进一步探究空间分析的结果,LISA是用来衡量观测单元属性和其周边单元的相近或相异程度的指标。利用GeoDa095i软件计算得到每个单元的局部Moran's I值及与之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将显著性水平高的县(市)提取出来,可以直观得到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值集聚的县(市)(见表4)。
新疆旅游经济局部集聚形成了稳定的高低值区双向极化空间格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以高值区核心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网络向周边地区递减处于HH区或者LL区的县(市)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较小,其局部Moran指数为正且显著,占新疆县(市)总数的30.6%,而这两个片区相比较,旅游经济差异很大,这两个地区的差异水平几乎代表了南北疆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集聚状态形成双向极化。
HH区域内县(市)自身和周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主要位于“乌-昌”经济圈范围内,该类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并且此类地区之间旅游经济的关联性强,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有利于相邻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之间开展多方面合作,从而实现要素流动旅游客流量共享;而昌吉回族州县(市)处于LH区,由于逐渐远离经济核心区,旅游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产业链功能不全导致一直处于落后区;处于LL区的县(市)基本分布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大部分地区以及喀什地区部分县(市),这些县(市)大多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但有着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由于南北疆距离较远造成这些偏远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2.3 冷热点分布集中而稳定,但冷点及相关区域占比较高
如图2,新疆旅游经济热点区为Z(G*i)为正且显著的县(市),这些县(市)基本处于北疆中心区域,以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为核心,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等为延伸,但热点区仅占新疆总面积的26.5%,冷点及相关区域所占比重较大;旅游经济冷点区集中在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以及和田地区。南疆地区交界闭塞,少数民族集中,通达性差,是新疆旅游经济冷点区的核心。
2.4 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分析
根据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较大,两极分化较强,旅游经济空间发展失衡的特点,选取社会经济、旅游资源、交通网络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四大类:旅游人次、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旅行社个数等131个具体指标,用SPSS17.0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规律的形成机制。其中旅游资源优势度指标原始数据来自韩春鲜(2009)的研究成果,鉴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关系密切,同时新疆旅游资源类型随时间变化较小,旅游资源优势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概况,故作此分析本文其余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及经济普查数据,计算结果如表5,可分析得:
(1)交通可达性及旅游基础设施数量对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相关度越接近于1,二者的关联性越强,本文界定相关度大于0.5的指标为一级指标,小于0.5的指标为次级指标,由分析结果知,旅行社个数星级宾馆个数以及住宿和餐饮从业人员数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度较高,旅客周转量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度也接近于1呈高度相关,远高于人均CDP等次级相关指标,可见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旅游交通与旅行社数量对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对此,我们应用标准差椭圆来对旅游交通旅游景点(含旅行社星级宾馆)这两类主要因素与旅游经济格局的形成做具体分析(见表6)。利用Arcgis10.1中椭圆分析功能可统计出全疆旅游景点的中心位于和静县(85.217809,43.328755),长半轴为6.84km,短半轴为2.72km,旅游景点椭圆面积约占全疆面积的34.7%,相对全疆空间分异系数较大,说明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其次旅游景点分布成“东北-西南”的分布格局,方位角是68°,与旅游总收入分异趋势相似,因此是影响旅游总收入出现极化现象的主要原因。铁路线路呈“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与公路相比,铁路椭圆面积较小,分布集聚且主要集中在旅游热点区,可以看出,铁路对旅游经济影响效应要高于公路。
(2)旅游资源优势度对旅游实现更加重要
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少,对旅游经济造成影响不显著,游客更加注重旅游资源的优势度,在注重休闲与体验的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丰富度与品味度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新疆旅游资源丰富,品位度高,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互补性强,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总体上还基本处于“一流资源,二流交通三流开发”的状态,有许多具有开发潜力的资源还未得到合理开发,需要加强新疆A级精品景区建设,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交通区位对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起着基础性作用
由图3可以发现,新疆省道和国道空间分异系数较大。南疆地区交通闭塞,铁路及公路数量少等级低,交通网络连通性差。覆盖度低。良好的交通区位使得新疆旅游经济热点区集聚于北疆,形成了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吐鲁番地区阿勒泰地区为延伸区的旅游热点区域,呈以热点区核心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网络向周边地区递减的格局,交通区位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 结论
篇5
摘要: 文章通过对成都市旅游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合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采用Arcgis Server Mobile二次开发模块作为嵌入式GIS二次开发平台,详细阐述了系统模块的功能组成、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方法,为成都市“旅游经济特区”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d made an analysis on the tourism-related issues of Chengdu and explored the tourist information inquiry system of Chengdu based on Mobile GIS, combining with windows mobile operating system, and using Arcgis Server Mobile’s secondary development module as an embedded GIS’s secondary development platform. This article detailed the functional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modules, elaborated the key technology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tourist information inquiry system of Chengdu. The article provided a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ity’s "Special Economic Zone".
关键词: 嵌入式GIS;移动GIS;旅游经济特区
Key words: embedded GIS;Mobile GIS;Tourism Special Economic Zone
0 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信息化在不断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样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GIS技术作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业的发展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移动GIS的旅游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不但能有效地管理旅游资源,而且为旅游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信息。
1 研究区旅游概况及发展需求分析
1.1 成都旅游资源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东界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以杜甫草堂、青羊宫、武侯祠、王建墓、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宝光寺、大邑刘氏地主庄园、文殊院、望江楼公园、昭觉寺、金沙遗址为代表的文化游览区,以都江堰、青城山、天台山、乡村旅游等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良好的人居休闲环境,使成都旅游独具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广大游客的目光。根据成都市旅游局的旅游统计数据,2009年成都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成都市共接待国内游客5505.97万人次,占四川省国内游客人数34.12%。2010年成都市将被打造“旅游经济特区”的概念又被提上日程,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各项举措实施发展,旅游信息化也就显得尤为重。
1.2 旅游业发展要求分析 目前,成都一些相关旅游的信息平台,从整体上看都只是注重单一的某一个方面。如政府的信息平台较多注重旅游信息报道和政策宣讲,企业更注重企业的电子商务一块,景点景区的门户网站则是强调各自资源的特色,但最主要的问题都在于对旅游者使用不够方便。
从旅游者的角度而言,一次旅游是一次完整的经历,这一经历表现为食、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的高度综合和协调,以上各自为政的信息平台,不利于方便旅游者随时随地查看浏览相关信息,做出旅游决策。因此这就需要这样的一个平台,它能够随时、随地、详细、全面利用图文和流媒体等形式提供关于成都各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现实状况,并且整合成都交通信息、食宿信息、休闲娱乐信息、旅游购物信息等等旅游者关心的因素,以便旅游者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很方便的了解成都的整体旅游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因此本文以移动GIS为基础,建立一个成都旅游的综合性平台,一方面规范旅游企业的信息,另一方面建立旅游者信息服务系统,从而来提高旅游者的信息地位。
2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关系到软件开发成败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影响着软件开发的质量和进度。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系统的完善和假日的增加,旅游事业的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都希望能有一个集介绍、导游、查询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查询系统,以方便快捷地了解该地区旅游相关信息。对于旅游者而言,他们需要了解旅游目的地的详细情况,因此其需求侧重于旅游及其相关服务设施信息的快速查询检索,查询结果要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使其对旅游目的地有多方面的了解,增加旅游兴趣的同时也满足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个性化旅游的需求。旅游景点查询系统的建立就是要以游客为中心,为游客提供活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旅游信息和相关服务项目,尽快方便游客的活动,为其创造一个舒心、愉快的旅游环境。本系统是在综合考虑游客出外旅游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的前提下而设计,用户可以根据成都市地图进行简单查询找到所需要的旅游信息,系统将根据游客的操作,快速、准确的检索出所需要的相关旅游信息。由于本系统采用了人性化的交互式设计,因此广泛适用于普通用户进行旅游信息查询。
2.2 系统设计 系统详细设计的根本目标是确定怎样具体地实现所要求的系统,也就是为各个在总体设计阶段处于黑盒子级的模块设计具体的实现方案,主要包括两部分:系统功能结构和数据库的设计。
2.2.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目标,按照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路,成都市区旅游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模型。
2.2.2 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是GIS应用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GIS就是一个地理数据库系统,因此数据库的设计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相当重要。目前GIS技术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模式,即在一个图层对应一张数据表的基础上,支持纯关系型属性数据。这使得旅游信息系统的建库完全可以基于G1S的数据库技术,而不需要依赖于专门的数据库软件。组件式GIS技术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模式上可以自主设计数据库,以使它能在性能上更加高效、在数据组织上更加灵活。在旅游信息系统中,采用了内置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属性数据。通过把ArcGIS的属性文件转化为SQL Server表来管理,同一般的SQL Server表属性列不同的是,在表结构中,有一个专门图形对象列(ID列),用于存储与图形对应的ID值。这样就建立了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的关联,方便了属性查询图形。
2.3 开发平台的选择 根据成都市旅游系统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分析,选择基于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PDA设备为载体,采用ESRI公司的Arcgis Server Mobile二次开发模块作为嵌入式GIS二次开发平台,Visual Studio 2008凭借高效的开发方式及其与数据库更好集成的优势来作为系统的开发工具,开发具有信息查询、地图浏览GPS定位、SQL查询等功能为一体的成都市旅游景点查询系统。
3 结论与展望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对外政策的深入,旅游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如何抓住历史机遇,以旅游资源信息为依靠,发挥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创建一个旅游文化名城,确保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向外界全方位的展示城市旅游的崭新面貌,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该系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以成都市为例,经过可行性研究,为目前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方便自助旅游者的出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海量旅游信息的蜂拥而至,显示出庞杂性、无序性。六大理论为旅游信息的获取提供了依据。分别从地理学、旅游学、组织学、信息学、系统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获取各种类型的旅游信息,是旅游信息三维分类的数据基础,为旅游信息分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旅游信息分类结果准确可靠;旅游信息三维分类法是旅游信息的组织方法。通过对旅游信息现状、特点、趋势的分析,以旅游三体理论和六要素理论为基础,以协同理论和信息组织理论为手段,以需求层次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目标,整理、筛选、归纳旅游信息,从时间、空间、属性三个维度建立旅游信息分类体系;对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中的旅游信息进行归类编码,建立完整、规范、科学、有序、统一的旅游信息编码体系,研发旅游信息数据库及旅游信息应用平台,处理、应用旅游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拓展、延伸旅游信息,丰富和完善旅游信息获取的理论体系以及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
2基本框架
2.1基于六大理论的旅游信息提取
根据以上六大理论,采用归纳演绎法,深入分析其理论思想、内容体系,提取旅游信息。其中,旅游三体理论以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为依据,旅游活动是旅游者通过旅游中介到达旅游目的地获得一定享受体验的过程;六要素理论是从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方面来概括旅游活动的特征,是旅游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旅游信息包括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娱乐等六类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从五种需求层面对旅游信息进行归类,分别为景点游览线路信息需求、旅游产品与服务旅游企业信息需求、旅行社、旅游商品、旅游感知和反馈信息需求、旅游安全、旅游预警、旅游管理和旅游设施信息需求、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和旅游用品信息需求等;协同理论将旅游信息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支持保障子系统、目的地子系统、客源地子系统、旅游产业子系统等四个信息子系统,各子系统自成一体且联系紧密,使系统的整体和局部达到高度的有序化;信息组织理论采用等级分类法进行旅游信息分类,使得无序化的旅游信息有序化;可持续发展理论促进旅游信息健康持续的发展,谋求发展旅游经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协调旅游环境。
2.2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基本框架
基于六大理论,借鉴其他学科信息分类最新研究成果,在提取旅游信息属性维度的基础上,结合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构建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其基本框架见图2所示。
3旅游信息具体分类
将旅游信息分类体系分为空间维、时间维和属性维3个维度,在深度分析旅游信息分类层次、类目粒度、排列、命名等具体结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旅游信息三维五级分类体系。
3.1空间维信息
空间信息是表征旅游实体的空间位置、形状及与其他空间实体拓扑关系的信息,属于定位信息,用以确定旅游实体的空间关系和所处地理位置,反映旅游实体的空间分布状况[18]。空间信息主要包括旅游事物的空间定位信息及其图形图像信息资料,空间定位信息主要是各种图形图像资料、旅游统计年鉴和公报等;图形图像信息是空间信息的定位基础,主要有地图数据、影像数据和元数据。本文将旅游空间信息分为五个层级,见表1。根据GIS的理论和技术,地理定位信息表达了旅游信息的空间位置,也间接地表达了旅游实体间的空间关系,具体定位采用平面地理坐标来表达几何位置;图形图像数据包括纸质地图、遥感影像、电子地图3类,这些图像数据按照比例尺分为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小比例尺3种类型[19],各种比例尺地图根据所表达专题要素分为旅游地图、景区(点)分布图、导游图、资源分布图、旅游交通图等类型,图形图像根据左下角经纬度坐标确定图幅信息。
3.2时间维信息
时间信息体现旅游事件的发生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公众假日和旅游节庆活动等引发的短期旅游流在中国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由此产生了旅游淡季和旺季。旅游人数、收入支出、旅游活动等旅游信息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旅游时间信息对旅游管理机构把握旅游旺季、淡季极为关键。旅游旺季各种旅游信息需求量大,淡季则相对较弱。时间维度按自然时间尺度分为年、月和日,按旅游季节差异分为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其中,旅游旺季信息包括黄金周和节假日信息,旅游淡季信息为普通的周信息,分类结果见表1。
3.3属性维信息
根据旅游信息分类体系基本框架,旅游信息属性维包括四个部分:旅游客源信息、旅游目的地信息、旅游产业信息和旅游管理科研信息,各类旅游信息按照具体内容向下细分形成四级分类体系。(1)旅游客源信息旅游客源信息其本质是与旅游者紧密相关的信息,通过对旅游客源地信息的研究,旅游企业及其管理机构能够全面地了解客源市场和旅游者需求。将旅游客源信息分为客源地信息和旅游者个人信息。(2)旅游目的地信息旅游目的地其本质是供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旅游景区(点)以及各类旅游服务场所。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活动也是围绕这些要素展开的[21]。在分析旅游目的地包含要素类型的基础上,将旅游目的地信息分为旅游资源信息、旅游产品信息、旅游设施信息与目的地基础信息四类。(3)旅游产业信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和部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效应明显等特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2]。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也日渐成熟,其综合性极强的行业属性与其他为旅游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相关产业相互融合形成大产业,大旅游格局也逐步形成。旅游产业是旅游业和多个相关部门相联系构成的旅游产业集群,在各个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产业面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伸。旅游产业按照与旅游业的关系分为旅游核心产业和旅游支撑产业[23],具体见表1。(4)旅游管理科研信息从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旅游地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多元化格局,管理模式各不相同,管理绩效也千差万别[24]。近年来,围绕旅游业发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旅游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成果显著,旅游科研信息成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此,旅游管理科研信息主要包括旅游管理信息和科研教育信息。
4旅游信息编码
旅游信息编码的目的是方便计算机存储和数据库管理,使得旅游信息的检索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便于信息用户对旅游信息的搜索查询。目前国内还没有旅游信息编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为了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唯一性、系统性、扩延性、直接明了性、便捷性等编码原则的基础上,参照国家、相关行业、企业编码标准和规范,进行旅游信息分类编码。如:农业信息编码采用多维编码的混合编码方式[19],企业信息采用按层级编码的分类标识码编码方式[25]等。
4.1编码方法
在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编码结构以及编码方法,从计算机管理角度出发,采用十进制数字编码方式,对旅游信息进行编码。最终确定旅游信息编码结构为:“空间维编码+时间维编码+属性维编码”。
4.2空间维编码
为了将旅游要素准确的匹配到地图上的相应位置,以便查询及确定图形图像信息,参考地理坐标来实现地址匹配[26]。空间维逐级细分为5个层级:第一级为1位数字码;第二、三、四级均为2位数字码;第五级为9位数字码。旅游信息空间维度码共由5级16位数字码组成。
4.3时间维编码
为了对旅游信息进行时间定位,时间维度码采用十进制数字编码方式表达,由4级9位数字码组成。第一级用四位数字表示,表示年份信息;第二级用两位数字表示,表示月份信息;第三级用两位数字表示,表示日期信息;第四级用一位数字表示,表示旅游淡季、旺季信息。
4.4属性维编码
为了表达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旅游属性信息,属性维度码采用十进制数字对各分类层级进行表达。第一级是1位数字码,第二、三、四级是2位数字码。为了保证旅游信息编码的唯一性,旅游信息属性维编码增加了具有唯一标示的标识码,用5位数字码表示。
4.5旅游信息编码
综合以上空间维、时间维和属性维的具体编码,得到旅游信息分类最终编码结构由空间维编码、时间维编码、属性维编码组成,共3段37位。第一码段为空间维度码,5级分类代码共由16位数字构成;第二码段为时间维度码,4级分类代码,由年份代码、月份代码、日期代码、淡旺季代码共9位数字码构成;第三码段为属性维度码,4级分类代码共由12位数字构成。旅游信息数据庞杂,在具体编码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对于编码结构中某些维度缺失、不存在或者没有意义的旅游信息,则用0补齐该段代码。具体编码结构见图3。例如:“1610100109003398200110011201010100001”表示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信息编码。其中:第一码段第1位码表示空间定位信息,第2、第3位码的61表示陕西省,第4、第5位码01表示西安市,第6、第7位码00表示不表达此项,第8~12位码代表经度为109.00,第13~16位码代表纬度为33.98;第二码段第1~4位码表示年份为2001年,第5、第6位码表示月份为10月,第7、第8位码表示日期为1号,第9位码1表示旅游旺季;第三码段第1位码代表属性维一级分类代码,第2、第3位码01代表旅游资源信息,第4、第5位码01表示自然类景观信息,第6、第7位码01表示地质类自然景观信息,第8~12位码00001为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的标识码。
4.6编码验证
为了验证旅游信息分类及编码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应用数据库软件工具———SQLServer,建立了陕西省旅游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部分旅游信息编码见表2。通过数据应用,结果显示信息编码科学合理,系统性和完整性高,直接明了,使用便捷,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结果与讨论
篇7
一、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指通过人们创造性的劳动,把知识、信息和意象等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交换价值的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事实上,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具有浓厚的工业革命时代的特征。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催生了视听产业这一新兴产业,以其批量、规模化生产为基本特征,从而改变了以往舞台演出等艺术样式个性化的文化生产方式。而也正是视听产业具有“复制”这一特点,使其。进入产业化阶段。文化产业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概念。这就要求兵团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考虑如何使文化产业与兵团文化特色和兵团精神相结合,也就是如何发展兵团特色文化产业。通过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与兵团文化元素、区域特点和屯垦特色相结合。总之,对文化产业理解应是动态的,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不断分类化,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多元化的特点。
二、正确认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划分了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和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和政治地位,为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扫除了障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性质上讲,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公共性,而文化产业则具有经营性、市场性。从满足的对象及内容上看,文化事业满足的是广大兵团干部职工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满足的是广大兵团干部职工群众的多样性文化需求。从实施主体看,文化事业的主体是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同时兼顾社会捐赠和民间参与,即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而文化产业的行为主体主要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文化企业,其中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同时也包含了个体经营者。从目标取向来看,文化事业更多承担着教化和引导的作用,通过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普及高雅艺术,从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文化产业是在遵守我国法律和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创作生产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从追求的效益侧重点来看,文化事业更多地追求社会效益,文化产业是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强调成本收益,但两者仍有区别。文化事业不强调投入产出完全挂钩,更为关注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其投入来源于政府,在生产时更注重社会效益,因此,成本控制之于文化事业的意义更多地在于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而文化产业则是要在市场中运营,必须先确保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特别指出的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出良好的文化土壤、消费人群。通过不断参与文化活动,群众就会感受到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愉悦,会自觉地去消费更多的文化产品。健康的兵团文化产业也会带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很多文化产品不断成为兵团文化事业的内容,其宣传的价值观会转变成为文化事业的价值。
三、正确认识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经济门类,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并不在于其商业属性,而在于其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人们往往在欣赏电影、观看戏剧、聆听音乐甚至是游戏玩耍时,潜移默化地被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所影响,并最终对全社会的精神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文化产业除了为本国谋求一定的经济利益之外,更可以成为国家宣扬或抑制某种意识形态的工具。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拥有了发达的文化产业,谁就更好地掌握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如果对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忽视、低估甚至是迟钝,其结果都将非常被动。文化产业特征具有以知识、信息、休闲、娱乐为主要特征,但其核心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高扬。文化只有成为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的商品,引导和顺应大众的精神需求,被大众主动接受、认同,文化的意识形态才能表现出来,作用才能得以体现。文化产业可以为兵团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提供更好的载体,通过构建、导向、扩散、创新和整合,在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形势下,要大力宣传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兵团精神。同时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文化产业发展,给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人们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可。
四、正确认识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区别
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内在属性。从内在属性看,相对于一般产业而言,文化产业最主要、也是最突出的特殊性就是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文化产业区别一般经济产业最根本的特征之一。2.生产与运营。从生产和运营看,与一般经济产业不同,文化产业生产的更多是内容产品,因此从产业受益而言,文化产业既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收益率,也由于精神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具有较大的风险,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比一般物质产品更加难以预测。文化产业发展不会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而萎缩,其需求也不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减弱,反而会在经济进入中等发展阶段和物质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更加凸显出独特的优势和勃勃生机。3.功能和作用。从功能和作用看,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产物,既能发挥一般经济产业所共有的功能,同时又由于自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内容生产的特点,能在现实中起到传播范围广泛和内容丰富多变的作用。4.阶段性特征。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广泛,涉及部门多,现阶段文化产业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业控制与普遍的市场竞争并存,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发展水平较低。
五、既要依托资源,又要跳出资源掣肘
目前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资源开发模式,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依靠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简单进行文化工艺品的开发和景区文化的初级开发。但从长久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资源型产业生产收益递减规律导致区域发展失去资源收益的支撑,大量沉淀成本的存在使资源型产业结构呈现刚性。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较低也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所以,对兵团屯垦文化资源的开发而言,一方面,仍需要利用资源,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以较大的文化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不能完全依赖资源,要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新型文化产业形态,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正确认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关系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食、住、行、游、娱、购”六个要素。文化与旅游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与旅游越来越体现出融合和一体化的趋势,近年来文化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就是两者融合的体现。在文化和旅游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中,文化成为了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旅游业也越来越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其发展既能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化,又能有利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文化内涵的挖掘。长期以来,对军垦文化资源多是用来观赏、缅怀和记载历史的,主要关注其社会性和文化性,没有考虑和关注其经济价。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文化携手旅游是文化产业一条普遍发展路径,兵团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发挥优势,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互动模式,推动兵团文化产业发展。
篇8
关键词:交通旅游 电子地图 信息库建设 内外业
中图分类号:P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02
1 建库需求
交通旅游信息数据种类繁多,数据量大,对交通旅游信息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交通旅游信息数据库主要按交通旅游信息使用对象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交通旅游信息数据库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旅游者,还有其他与交通旅游相关行业的潜在客户。旅游者使用旅游信息数据库主要是查询一些与自身旅游相关的信息,如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项目、旅游花费、旅游线路、交通、食宿、娱乐、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居民的好客度、饮食习惯等,以便能够做出合理的旅游决策,选择最佳旅游路线和旅游时间,花最少的钱而得到最大的旅游消费,潜在客户主要指旅游供给商,旅游者和旅游供给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普通的供需关系,而是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在于:旅游供给商向游客提供的并不是旅游资源本身,而是旅游资源及其与旅游资源紧密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信息和服务;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来说是其花钱所得到的商品,这种商品又有其独特性,这种商品虽然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的,但却不能进行实物的消费,旅游资源并不因旅游者的消费而减少,旅游者通过消费旅游资源这种商品所得到的只是感觉、经历和体验。
2 数据分类选取
2.1 专题数据分类
行业分类是指对企业、单位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性质的分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在法律的许可下,通过劳动、资本、土地和服务的投入,产出某种货物或提供某种服务的过程。笔者通过参考国家标准的行业分类和各大地图网站的专题信息,分析使用电子地图用户的需求,对专题信息进行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是综合多方因素设立的,涵盖了我国所有与国民经济相关的行业,分类非常细致,对行业的分类很专业化。对旅游者来讲,去一个城市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信息是他们最关心的,所以交通旅游电子地图的行业分类主要侧重子旅游服务、交通设施、宾馆酒店、商场百货、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科教文化、党政机关、办公居住、金融保险十大类。
1984年12月1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作为国家标准,GB/T4 754-84将我国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13个门类,75个大类,310个中类,668个小类。
1994年第一次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以下简称国标1994),GB/T4 754-94共划分7 16个门类,92个大类,368个中类,846个小类。
2002年第二次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以下简称国标2002),GB/T4 754-2002共划分7 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攀升,行业分类越来越趋于细化。对于电子地图用户来讲,他们需要的行业分类目前来讲还不需要如此细化,但是经济的发展牵引着用户的需求,细化的趋势是不言而喻的。
行业分类中党政机关和社会群体参考了国标2002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门类,仍然沿用了国标1994中的金融、保险业门类。办公居住参考了房地产业门类,宾馆酒店、餐饮场所参考了住宿、公饮业门类。
2.2 标志点的选取
电子地图中的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是信息查询的基础,是空间位置、属性特征的最佳结合点,是空间数据库与地图信息数据库之间的桥梁,其内容类别基本覆盖行业和公众关心的各个方面。该文将兴趣点分为标志点和信息点。标志点主要指在城市中具有重大影响、易于寻找和定位的建筑物、公共设施和地名等。信息点指除标志点以外的实用、有意义的兴趣点。
设立标志点的条件与意义。如图1所示。
图1?设立标点的条件与意义
(1)指示性。标志点必须对于到达、寻找或定位目的地在车辆导航、行走指南、邮政通讯等活动中起指示作用。
(2)稳定性。选作标志点的建筑物、公共设施、地名等必须稳定且有影响力,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变化。如:莫愁湖、文昌阁、市政府等。
(3)均匀性。城市内设置的标志点必须均匀地覆盖整个城市市区,一个街坊内一般不少与5个标志点,市中心区域可适当增加,即所谓“一片森林与一颗树的区别”。设立的标志点必须是有实际定位意义的点。对于有多个出入口、面积比较大的单位作标志点时,应该把主要的出入口作为标志点,其次要出入口可作为次级标志点或信息点。标志点对区域定位有实际意义,在位置描述中可以相对标志点的位置来描述所要查询的目的地。
3 数据分级简化
3.1 分级目的
(1)分级可以突出信息的重要性,当用户查询信息时,分级可以使得查询结果中相对重要的信息优先显示,便于用户筛选。(2)在电子地图的负载量相对较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分级来剔除相对不重要的信息,保证重要信息不缺失。
3.2 标志点分级
标志点等级划分为两级:(1)一级标志点:市区内的重要建筑物、重要旅游景点、市级购物中心、交通枢纽、大型桥梁等。车辆导航影响半径1~2?km,行走指南影响半径500-1000?m,布设密度1~3个/km2。(2)二级标志点:街区内的明显标志建筑物、有一定影响的地名、有较大影响的商服设施、大型工业企业等,车辆导航影响半径在lkm以内,行走指南影响半径200~500?m,布设密度5~30个/km2。
3.3 信息点分级
信息点等级划分为两级。对于标志点以外的信息,选取有价值的、相对重要、相对稳定的点为一级信息点,剩余的为二级信息点。信息点的选取应该能够全部覆盖整个调查区,有了准确、详尽、有意义的信息点,电子地图的价值才能更大的体现出来。
4 数据内外业一体化
4.1 外业采集
数据采集的总体思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设计调查路线,其次总结调查方法,再次是专题信息针对性调查。
(1)调查路线设计。标志点、信息点和交通信息同时调查,根据底图按照从上到下呈S形环绕的顺序,沿着调查区内道路围起来的街区逐个街区进行调查(街区内的单位必须调查)。在其中的每一个调查街区内,同样按照从上到下呈S形环绕的顺序展开调查。
(2)调查方法与内容。标志点和信息点在进行调查时都采用实地踏勘的方法,调查人员必须赴现场勘察调绘。信息点在进行外业详细调查时,一般采用普查的方式进行。一般来说,重点调查的是车站、公交站点、学校、医院、邮政电信、银行、体育场馆、停车场、加油站等公共设施、宾馆酒店、百货商场、菜场超市、酒楼长馆等商业服务设施以及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标志点的选取则具有一定的筛选性,依据其选取原则,符合标志点设立要求和标准的才可以作为标志点。
(3)专题信息选取。根据专题数据的分类,有针对性的选取实用的、有意义的属性数据。专题信息通用信息包括名称、地址、电话、是否标志点、等级的划分、备注说明等。对于特有信息的查询每个专题都有不同的侧重。
①旅游景点:景点开放时间、门票价格、重点推荐旅游项目等。②宾馆酒店:星级、服务项目、客房数、各类客房价格等。其中服务项目填写住宿、长饮、休闲、会务等,三星以上的宾馆可不填。各类客房价格应指实际询问价格,非挂牌价格。③商场百货:是否连锁、经营范围、营业面积、消费档次、别名等。④餐饮场所:是否连锁、菜系、营业面积、营业时间、消费档次等。⑤医疗卫生:医院需要调查它的等级,如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甲等等。⑥金融银行:针对银行,需要调查它属于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中的哪类。如果属于离行式自助区,在备注中需要单独写明。⑦乡公共服务:对于邮政电信类,需调查它属于省分公司、市分公司、县分公司、营业厅中的哪一类。⑧办公居住:居民小区需要调查建筑类型和类别,建筑类型指多层住宅、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混合性住宅、别墅,类别指在售楼盘、次新小区(五年以内)、老小区。
4.2 内业建库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均存储在Oracle数据库中,其中空间数据采用自定义的数据格式,并提供导出为MapInfo/ArcGIS地图数据格式的接口。
4.2.1 空间数据库
空间数据是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空间数据库则是通用化的综合性的空间按数据的集合,它可以供各种用户共享且具有最小的冗余度和较高的数据与程序的独立性。
空间数据库建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建立的系统的好坏。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有:(1)减少空间数据存储冗余度;(2)空间数据结构稳定性;(3)空间数据可以实时进行查询;(4)空间数据的复
杂性。
空间数据库的实现过程包括三个部分:(1)建立空间数据结构;(2)通过载入试验性数据对应用程序进行测试,查看存储状态;(3)载入现实数据,建立运行空间数据库。
4.2.2 属性数据库
属性数据库重点满足标志点信息点分类分级的要求,为编制各类专题地图服务。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标志点信息点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调查得到的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初加工而成的数据库。别名库建立在标志点信息点库的基础上,与它是一对多的关系,一个兴趣点可能有多个别名。专题信息库由标志点信息点库和专题信息调查得到的详细数据生成,与标志点、信息点库一对一关系。其他地理信息数库包括道路属性、类别、性质区划代码等。
(2)旅游客户数据库。主要指已经建立的旅游客户资料及其旅游客户所需发表的信息。旅游客户主要指旅游供应商,旅游客户数据库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有效
补充。
(3)信息数据库。信息数据库是在基础地理数据库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产生的数据库。电子地图、网站、手机短信、语音等应用产品都需要从基础地理数据库和旅游客户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资料形成那个信息数据库。数据组合的方式会根据应用或者产品的不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字:GIS;规划与管理;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7-7666-02
Design 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MapX
LI Hai-fe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urveying, Sichu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Deyang 6180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flourish of tourism, the author takes 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 Mianyang City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make GIS technology applied to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database design, functional design modules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technical processes for system. At last, it achieves Organic integration with spatial analysis of tourism information、inquirie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s, and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Key words: GI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patial database design; function design
旅游业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产业,它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的服务。旅游业所提供的服务是建立在各种旅游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基础上的。引进先进技术、手段、方法进行旅游信息管理,将极大地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统的旅游信息系统是在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涵盖了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包括很多子系统。欧洲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著名的奥地利蒂罗尔信息系统、瑞士阿彭策尔信息系统等[1]。但目前所建立的一些旅游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面向游客的功能单一,只提供了信息查询、检索等简单的功能[2]。为提高GIS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水平,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为政府的辅助决策提供帮助,我们必须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1 系统设计原则[3-4]
1) 系统可操作性强。系统操作界面友好、各种功能操作直观简便、可视化程度高,能适用于不同层次的用户,系统操作方式应简单灵活。
2) 可延展性与开放性。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系统的扩展和与其他系统的兼容,在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功能等方面,尽可能留有余地,方便系统的扩充或库的移植,当新的模块增加时,现有模块和整个系统结构将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3) 系统安全性。即系统稳定,不会因误操作或遭受人为的破坏而丢失数据,对重要数据应能自动备份。
4) 经济性。系统建设要求在实用的基础上做到最经济,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在硬件和软件配置、系统开发和数据库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在实现系统全部功能基础上尽量节约经济成本。
5) 统一性与规范性,为保证系统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与国内、国际信息数据库的接轨,系统设计应遵循统一、规范的信息编码与坐标系统,规范的数据精度与符号系统等。
2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系统数据涉及到多种类型:矢量图形、栅格图形、CAD格式图形、JPG图片格式、多媒体数据等。这就需要有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来管理这些数据文件。综合多方面的比较,在本课题中选用了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同时也具备了和其它格式数据相互转换的能力。
本系统软件开发采用VB +MapX的开发模式,采用C/S结构。结合GIS工具软件与可视化开发语言的二次开发方式是当今GIS应用开发的主流。它的优点是:既可以充分利用GIS工具软件对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分析功能,又可以利用其它可视化开发语言具有的高效、方便等编程优点,集二者之所长,不仅能大大提高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而且使用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具有更好的外观效果,更强大的数据库功能,而且可靠性好、易于移植、便于维护。
3 系统数据库设计
何一个GIS系统的运行,都是要有专业化、本地化的数据支持,基于MapX的旅游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开发,必须有针对性地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保证系统运行。系统数据库由两大部分组成: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具体如图1所示。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图形信息的存取,可为系统运行提供数据需求。按照其图形信息的应用范畴,又可以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旅游专题信息(图形)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建立需要严格遵照国家相关的标准,可以满足旅游信息系统运行的图形数据要求。
属性数据库是针对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专题而进行设计,包括一些表格,规划文本、编制说明、研究报告等规划文本信息,以及日常业务办公的各类登记表 。
4 系统功能结构[2,5-6]
基于MapX的旅游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应是充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处理、操作功能,为旅游评价、预测、规划、决策支持提供依据。以旅游规划为例,旅游规划包括研究范围内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包括旅游发展的发展方向、前瞻性问题;景区总体规划,对具体的风景区所制定的主题性发展计划;旅游详细规划,根据旅游总体规划对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所作的具体设计与安排。传统方式下的旅游规划决策速度慢、效果差,难以适应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应用GIS技术将大大克服以上缺点。根据以上目标,系统主要有以下子系统构成:系统设置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旅游信息查询子系统、信息输出子系统、旅游资源评价子系统。具体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4.1 系统设置子系统
包括设置分类颜色、设置选项、设置权限、修改用户密码、设置系统坐标范围、设置地图的投影转换等功能。
4.2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数据库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库的内容包括旅游资源、服务设施(涉外机关、旅行社团、旅馆、交通、邮电、医疗、娱乐场所、商场等)、气候特点等各方面的图形、图像及多媒体数据和属性数据。该功能可以对图形以及图元的属性标注进行操作,也可进行基本编辑操作、调整图形,以及属性数据的输入、输出以及更新等。
4.3 旅游信息查询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括查询和统计两项功能。查询根据输入的查询条件对数据库中已有资料进行检索, 主要供旅客了解旅游资源、服务设施等旅游信息,也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统计。它具有多种查询检索手段。可从图形、图像查属性,也可从属性查图形、图像。同时还能够进行开窗、缩放、漫游和比例尺的切换等操作。
4.4 输出子系统
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将所需要的信息以电子或纸质的形式加以显示。从而增强地图的现势性,还可将有关数据与资料刻录制做成多媒体光盘。
4.5 旅游资源评价子系统
通过选取典型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内,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收集完成室外部分的工作,然后对已有的资料数据,通过数字化建立基于GIS的研究区的旅游资源评价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通过构建相应模型的构建同时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旅游资源分布规律及资源等级,本系统除了具有对各种旅游活动数据的综合管理外,还将集成旅游信息预报、交通和导游调度、旅游销售预测、旺季游客应急安排等大量的专业应用模型和方案,从而提高决策支持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5 系统运行环境
1) 硬件环境
处理器:Intel Pentium4 1GHz以上;内存:256MB以上;硬盘:40GB以上;显卡:显存64MB以上;基本外设:打印机、扫描仪、绘图仪。
2) 系统软件环境
操作平台: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Service Pack 2);开发平台:MapX5.0+Visual Basic 6.0;数据库平台:SQL Server2000
6 结语
本文旨在探讨旅游信息规划与管理方法与GIS技术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图形与属性数据管理和现有程序语言在编程方面的功能,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与有效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正确可靠的数学模型,实现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为相关部门科学的决策提供了一定得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文才,YarCaba.基于因特网GIS、可扩展、可协同工作的旅游信息系统[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23(5):44-48.
[2] 朱炳贵.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2,53(3):72-74.
[3] 周昕薇,宫辉力,赵文吉,等.北京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通报,2006(5):53-56.
[4] 毕硕本,王桥,徐秀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寨;巴泽尔产权模型;可持续开发;桃坪羌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5―0031―05
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村寨因“自然生态和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差异性而被贴上了旅游的标志”,发展持续升温,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从国内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民族村寨对民族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条件、存在问题及其发展对策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外因探讨、开发理念和保障措施的提出,而制度安排对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和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专门运用产权制度理论对少数民族村寨开发的研究显得更为薄弱。笔者以巴泽尔产权模型为理论基础,把握产权制度安排与旅游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效率关系,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典型案例,从产权制度层面揭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产权不断专业化配置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手中,各开发相关利益者互不信任、相互侵权等现象与问题的背后深层次根源,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借鉴。
一、巴泽尔产权模型引入
巴泽尔将资产权利的转让、获取和保护所需要的成本叫做“交易成本”。资产属性很复杂,测定每种属性都要付出代价,彻底界定、完全保护和转让产权的成本非常高昂,拥有资产的全部产权可能是不值得的,使其权利不可能完全界定。因此,资产的初始所有者只转让一部分属性而保留其他部分,将产权分割给若干技能各异的利益主体,可能使得净收益增加。
资产的产权不可能完全界定,没有界定的产权对应的一部分有价值的资源留在“公共领域”,经济学称之为“租”,极易诱发“追租”行为。不同利益主体“追租”的成本和收益并不均等,一些利益主体因为拥有权力、资本、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自然在“追租”博弈过程中居于强势地位,更容易获取甚至随意侵吞“公共领域”里的价值。
接受资产产生的收入流的权利,是资产产权的一部分。一旦资产的收入流受到多方利益主体影响,其收入流可变而又不可预见时,产权的保障就会受到影响。为此,巴泽尔提出决定产权最优配置的原则是:对资产平均收入影响越大的一方,得到剩余的份额也应该越大。只有确保最能影响收入流的利益主体成为影响结果的“剩余索取者”,使其对自身的行动承担全部责任,才能保证产权完全可靠。
二、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巴泽尔产权模型的理论应用
(一)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占有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不同属性和产权,是获取专业化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根本要求
由于民族村寨资产具有涉及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多重属性,完全保护(由社区独占所有权)和完全转让(给企业或政府)产权的成本很高,导致任何一项产权都不可能完全界定。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和保护等属性涉及行政管理、开发资金、管理理念、当地居民自觉行为等要素,不同的要素掌握在不同的利益主体手中,由社区独占所有权,可能因为社区旅游开发资金不足和管理理念落后等原因降低民族村寨资产价值,产生专业化损失。企业或政府介入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必然需要通过交换,带来与完全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交易成本”很高。概言之,民族村寨资产的多重属性特征决定了其产权不可能完全界定,对产权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占有民族村寨资源的不同产权,是获取专业化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根本要求。
(二)政府和投资商等具有更强的获取“公共领域”“寻租”机会的博弈力量,容易导致强势群体侵蚀社区居民等弱势群体产权
正因为产权不可能完全界定,没有完全界定的产权把民族村寨资产的部分有价值的资源留在了“公共领域”,为各相关利益主体提供了在“公共领域”“寻租”的潜在机会。是否能够获得寻租机会和索取控制“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村寨社区与外部力量如政府、开发商之间的政治博弈和权力较量。现实中,由于政治传统、当地经济发展迫切需求和当地社区居民素质和资金等各种现状因素,使得权力使用者和资本使用者处于强势地位,社区一直以来却是以“弱势群体”的姿态出现在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容易导致政府和投资商等强势群体侵蚀社区居民等弱势群体产权。
(三)对社区居民而言,民族村寨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使民族村寨资源开发利用中相互侵权问题更加突出
即使撇开民族村寨资产的产权不可能完全界定导致的诸多问题,当地社区居民开发利用民族村寨资源时仍具有非常明显的公共产权外部性特征。因为,少数民族村寨是一个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严密的资源系统,其非物质部分往往不能界定具体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所在区域的群体公共占有,具有明显的公共产权特征;少数民族村寨资源的物质遗产(民房等)虽然部分地可以准确界定其所属的主体,但在一个社区内,其物质遗产作为旅游吸引物,必然是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统一的风貌(如民居建筑),如果某一个人擅自改变建筑风格,必将损害社区的整体形象。总体来说,民族村寨资源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对社区居民而言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个人很难采取有益于公共利益的行为,每一个个体都存在着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这是一个一阶困境,很有可能引发没有哪一个社区居民会主动热情要求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带来权益的局面;要解决一阶困境,需要组织和制度,而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并建立制度本身就又是一个公共产品,同样会出现搭便车和机会主义问题,这又是一个二阶困境。概言之,由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权益实现对社区居民而言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使得社区居民要求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权益的实现困难重重,容易陷入困境。这种对公共资源的外部性效应与前面的“寻租”效应交织在一起,使民族村寨资源开发中的相互侵权问题更加突出。
三、来自四川理县桃坪羌寨的案例实证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理县桃坪乡,羌碉历史悠 久,保存完好,是羌族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世界羌文化遗址”、“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羌族民俗风情浓郁,羌族服饰、羌餐、锅庄舞、转山会、传统羌乐等保留较为完好;地处杂谷河河谷,羌族农业产业景观和田园风光优美,是少数民族村寨的典型代表。随着外来公司介入旅游开发,出现了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互不信任、相互侵权、居民户拉客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在少数民族村寨开发中极具典型性。基于此,笔者选4个典型案例,拟从巴泽尔产权模型,阐释少数民族村寨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各相关利益者互不信任、相互侵权等现象与问题的背后深层次根源。
案例1:随着开发模式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被引入,民族村寨资产不同属性及其产权越来越分散
笔者把桃坪羌寨旅游开发的历程作一梳理。1996年,理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鼓励并引导当地社区开发旅游,门票收入和民居接待安排由村委会领导下的当地社区自主组织管理。1998年,理县政府介入桃坪羌寨的旅游开发,成立桃坪羌寨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加强对景区规划、宣传营销和资源保护等行政管理,并组建了桃坪羌寨旅游开发公司,负责经营管理景区,门票收入主要由开发公司控制开支,管委会、开发公司和社区居民共同决定分红比例。2000年,引进九寨天堂温泉酒店有限责任公司、理县米亚罗桃坪景区管理局、大九寨国际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三方组成桃坪羌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介入羌寨旅游开发,2006年由加州集团、九寨天堂温泉酒店有限责任公司、大九寨国际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重新组成的桃坪羌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运作,门票收入按股份分配。
从桃坪羌寨开发历程中不难发现,最初基本上只有当地社区使用村寨资源从事民居接待,后来政府以行政管理权力介入景区经营管理,最后外来开发商携带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理念也介入了景区的开发管理,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被引入,民族村寨资产的产权越来越分散。
案例2:门票收入分配对社区明显不公平,本质上就是对社区应得权利的侵犯
据实地调查,旅游开发公司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是社区居民反应强烈的问题之一,84.4%的社区居民表示不大相信旅游公司。1996―1998年期间,门票收入总量较少,由村委会进行管理,收支透明,居民对收益分配基本上没有什么意见。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公司介入旅游开发后,绝大多数居民对旅游开发公司的利益分配方案和补贴方案不满,2005年村寨居民的分红总额仅为3万元,远远低于按股份规定的居民应享受的240万元的分红,72.9%的居民反映门票收入的分配方案明显不公平,而且从来没有给予居民房屋维修费用的补助。
社区的房屋既是居民的私有财产,又是社区的物质遗产,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区的共同财产,社区在发展旅游以后,民族村寨转变成一项资产,能够产生收益,社区居民理所应当具有从自身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使用中获取收益的权利,合约规定了当地社区享有30%的股份分配正是对这一权利的反映。然而,分配基数取决于景区经营管理的收入和成本的对比,它们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合约中很难也不可能完全清晰地界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社区居民享有的股份分配的某些属性(如经营成本的确定)被置于“公共领域”,投资商可以利用负责管理门票收入的强势地位,侵占留在“公共领域”里的利益,大大减少了社区股份分配数量,侵蚀了社区的部分权利。
案例3:政府忽视甚至无视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决策的权利,就是对当地社区权利的侵占
调查发现,居民意见仅次于门票收入分配的是政府和开发商不给当地居民参与决策的机会。67.7%的居民反映没有参与过旅游决策,即使表示“参与过”的居民,也反映所谓的“参与”仅仅是村委会、管委会偶尔召开会议,向居民传达决定,居民根本没有实际参与。访谈中发现,多数居民对理县政府在没有与居民协商的前提下,与旅游公司签订经营权转让协议并收取了产权转让费,表示十分愤怒。
旅游业营销的是社区的某些资源,因此社区应该在旅游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占有领导地位(Murphy,1985)。居民参与旅游业至少体现在决策过程和旅游开发收益两方面(Mcintosh&Goeldner,1986),前者主要是让原居民决定旅游业相关重大决策和事宜(Timothy,1999)。也就是说,当地社区居民拥有对旅游决策的权利,然而,目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还几乎没有社区决策参与层面,当地居民社区决策权被剥夺(Britton,1991;Drake,1991;Evans&1bery,1983;Prentce,1993),难怪很多居民表示“这是侵害了本属于他们的那部分所有权”。
案例4:各行其是的居民户看重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而对社区整体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权益实现甚少关注
调查发现,通过压价拉客等方式销售旅游纪念品、争抢接待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还会为了争夺游客发生争吵,甚至有村民以帮助游客逃票达到私自拉客目的,拉客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成为游客投诉和抱怨最多的诟病,约有60%左右的游客反映拉客给自己带来的心理的不适感。部分民居户以“私有财产”为由向每位客人收取一定的参观费、照相费,有的民居接待户收取游客2元/人的“票中票”,导游按照1元/人收取相应的回扣,变相成为了拉客员、带客员。概言之,大多数居民户为了获取接待客人的私人收益卷入了“拉客竞赛”,而对社区这个整体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权益实现甚少关注,进一步弱化了社区居民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权益实现中的博弈力量,加剧政府和投资商等强势群体侵蚀社区居民弱势群体现象的发生。
四、基于巴泽尔产权模型启示的民族村寨产权制度帕累托改进方向
(一)确保社区参与和居民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真正实现,是构建科学合理产权制度的根本前提
随着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介入,当地社区的利益分配和决策参与权被忽视甚至被侵犯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正如迈克拜斯(Macbeth)所说“社区参与只不过是象征性的,旅游继续被开发商、政府所控制而不是社区利益所控制”。虽然在产权制度安排及其变迁过程中,考虑并规定了当地社区的利益分配,然而却更多地停留在字面上、建议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究其根源,是因为仅仅强调了社区的部分剩余索取权,没有从制度层面突出社区在剩余索取权的安排中的重要地位;更没有重视剩余索取权的保障实施,忽视社区分享收益与风险的剩余控制权,致使社区有权获得剩余并非一定能获得。
依据巴泽尔产权模型,政府、社区和开发商等相关利益主体都对其收入流产生影响,其旅游收入流受外界影响且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 要正确断定收入流的准确情况,成本是很高的。同时,民族村寨社区兼具村寨主人和“活态文化”载体双重身份,社区居民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民族村寨资源的核心吸引力,最能影响到民族村寨市场规模和旅游总收入。基于此,只有确保社区居民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让当地居民真正成为影响结果的“剩余索取者”,充分让居民自身感受内在利益激励,使其对自己的行动成本负全部责任,才能焕发社区居民成为“景观”和持续利用资源的自觉行为,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
(二)正确实施对政府、社区和开发商等相关利益主体的限制,是构建科学合理产权制度的核心内容
政府、社区和开发商三者之间互不信任和相互侵权,甚至直接发生冲突,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焦点问题之一。以往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三者之间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导致的。然而,笔者认为,不是对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产权界定出了问题(因为制度设计时都考虑了产权界定的问题,而且产权也不可能完全界定),而是对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产权缺乏限制导致产权制度安排难以落实,甚至无法实现既定的“初衷”和目标。
研究产权的经济学家通常不赞成对产权施加约束,认为任何约束都会稀释产权,减少对个人财产的价值。然而,即使在最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个人也不能任意使用他们的财产,他们的自由处处受到限制,即自由是相对的,需要受到政府和其他各交易方的约束。由于民族村寨中各相关利益主体都占有民族村寨资产某一方面的属性和产权,其中某一相关利益主体拥有某一方面的属性或产权,就可能侵蚀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占有的属性和产权。要限制这种现象,必须做出规定,通过政府立法和合约制定,明确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使产权的限制条件。
(三)高度重视并科学设计产权制度的实施机制,是构建科学合理产权制度的基本保障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仅有制度、制度安排是不够的,制度要能够真正起作用,必须要能够有效实施,正如诺斯指出,实施方式确实是历史上的停滞和当代第三世界的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制度实施已经成为研究交易成功或者失败的核心。因此,对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诸多问题,不仅仅是制度安排的问题,还应该关注制度实施的影响。
实施机制是指一种社会组织或机构对违反制度(规则)的人做出相应的惩罚,从而使这些约束得以实施的条件和手段的总称。实施机制对于制度功能与绩效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充分认识观念对制度实施的重要性,加强对各相关利益主体对制度的准确理解解释的过程,借助诺斯所称的“智力模型”,让各相关利益主体明确自己在制度中的内部关系和角色;其次,现阶段下,必须引入第三方强制实施者,第三方采用各种形式,如村寨寨老、国家法律系统、其他有能力的中介的主体组织等;最后,充分发挥当地传统观念、习俗等内在制度的功能,让相关利益主体明白违约的成本和收益,调动自我强化和自我惩罚机制。
五、结语
(1)由于民族村寨资产具有很复杂的属性,不同属性分布在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手中一方面是经济效率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某一主体侵蚀别人占有的那些属性,容易导致政府和投资商等强势群体侵蚀居民等弱势群体产权,侵犯居民利益的现象。
(2)当地社区的利益与权利被忽视甚至被侵犯的核心症结是没有从制度层面确保社区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安排中的主体地位。民族村寨居民的行为是影响旅游总收入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确保社区居民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让当地居民真正成为影响结果的“剩余索取者”,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的根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