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改革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改革措施

篇1

一、中小企业改革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多数是家族式财务管理,没有经过正规的财务制度以及专业知识培训,从而导致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尽管我国最近几年出现了很多的财务培训机构,但是由于学习者自身的基础知识较差仍然给人以“差、乱、散”的印象。一些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工资分布不均匀严重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人才流失或者产品质量低下,最终因为产品??销而导致经营绩效差。并且绝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仍然是小作坊的观念。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流动资金和投资基金的概念,在其负债严重的情况下无法正常的进行经营和企业改革。

(二)缺乏整体性规划

所谓的企业战略管理指的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整体性规划,具体涉及企业与国家政策的关系、企业的基本发展方针、目标定位、风险管理、市场竞争战略等各个方面,为企业的未来走向指明了方向。

我国中小企业的规划多数是以近几年短期盈利为目的,缺乏整体性规划,不能够很好地和国家的政策相结合从而导致其只能够昙花一现。即使有的中小企业能够和国家的政策相结合,但由于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去保证其制定出来的企业战略有效地实施出来。中小企业战略失误的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把国家的政策和自身的资源结合起来导致规划和实施产生脱节的现象。其次一些发展较好的中小企业容易犯“依葫芦画瓢”的错误,其经常借鉴一些大型或者国有企业的战略发展模式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这种做法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

(三)绩效管理存在不足

绩效管理是绩效实施过程中对各个要素的管理,是企业战略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等一系列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众多中小企业管理者中,他们通常把绩效评估看作是绩效管理,这个认识是对绩效管理的一个普遍误区。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通过绩效评估来达到绩效管理的目的,这种做法不够合理化,但却是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中小企业优化改革措施

(一)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作为中小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真正认识到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为此,其要建立多种招聘渠道和吸引人才的机制,做好人才引进规划,争取自身创建一套完整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同时和其他专业的财务培训机构共同合作,对在职员工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为自己培养优秀称职的员工。另一方面,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适当的可以利用股权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双赢。

(二)做好企业的整体规划

中小企业要想能够在众多企业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一套完整合理的整体性规划。首先,其自身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针,要为自己的企业量身定做一套适合的发展战略目标;其次,企业自身要做好自身内部的控制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此外,国家近几年已经逐渐的开始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作为中小企业自身要有效合理的利用国家的各项有利政策。而对于向大企业的学习,则要做到有选择,不能盲目。从而保证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做好企业的绩效管理

篇2

关键词:财务会计; 风险; 竞争力

1.企业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不严,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一般采用的是是家族经营管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般掌握在家族成员或朋友的手中,而非雇佣专门的管理经纪人,在“财政大权”的归属上更是任人唯亲,财务会计就缺乏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和有效的监督制度,财务要职的人选往往靠家族或合伙人的威信来评选。人情关系很容易导致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上的混乱、报销审批制度的不严格,做假账、挪用资金的现象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人员紧缺,业务频繁、财务人员常常身兼多职,许多会计不兼容的职位由一人承担。对财务会计的重视的不够,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问题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

至于大公司乃至跨国公司,往往只注重高速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市场的扩展等方面,而企业的财务会计却常常跟不上扩建的步伐,导致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与企业的成长不协调。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忽视导致在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就匆匆开展业务的拓展,为以后财务会计问题的爆发埋下了定时炸弹。

1.2高级专业人才缺乏,财务人员素质低

截至201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人数15.5万,其中执业注册会计师8.5万人,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全行业从业人员近30万人。一半执业,一半非执业,是个很小的行业。在2013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初级资格报名人数为134.5万人,中级资格报名人数67.5万人,高级资格报名人数4.3万人,虽然各个等级的报名人数都有较快的增长,但还是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级专业财会人员的需求,对于庞大的企业群体,这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常常会去招聘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高的人员担任重任,又常常忽视对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查,在会计电算化上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单位主管领导长期疏于对财务人员的后期执业培养和资格审查。未及时发现制止、甚至放任其犯错。财务人员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对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造成影响。

1.3财务会计的信息化水平低

自从1998年以后,国家财政部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极大的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推广普及,企业也大部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是在现代网络技术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越来越朝着网络化、电子化方向发展,原来的电算化发展水平已经不能适应网络信息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但现阶段我国对于对于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法律制度保护还存在一定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与网络会计的发展存在滞后性等问题。人员配置上也缺乏能够进行于财务分析、决策和监督的“复合型”人才,直接影响了网络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和企业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工作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都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黑客入侵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窃取公司机密信息也是最近两年增长较快的犯罪类型。

1.4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失真

缺乏相应的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会计管理不严,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往往导致财务报告的失真,使财务报告在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存在问题。在财政部每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中,不难发现部分企业财务报告中存在未有效执行会计准则、财务管理不规范、违反国家财税政策、信息披露不充分以及违规使用募集资等问题。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虚假通报折射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的弊端重重,亟待提高。例如财政部通报2010年湖南天润化工存在会计凭证缺失、账实不符等问题,虚构销售收入8131万元,其下属企业将货款6439万元存入员工个人存折;贵州益佰制药无依据预提产品监测费8481万元,并从中违规列支市场费用等。

2.企业财务会计的改善措施

2.1加强对财务会计的重视

企业的管理层要充分认识财务会计管理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完善相关方面监管制度,严肃财务人员的聘用、考核和内部监督工作。不论在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要建立基本会计规范。例如建立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制度,建立授权审批制度,建立起票据与印章的管理制度等等。同时还要审视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什么问题,发现问题后就必须立刻的进行改进。企业要自行设计适合于本单位使用的财务会计制度,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来保证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引进高级专业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企业可以通过该校园招聘等形式招聘有一定学历、资历的高层财务会计人员,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还要做好对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加强财会人员现代计算机的培训,提高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素质,适当地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定期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财务会计最新改革的培训,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推动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

4.推动企业财务的信息化建设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财务会计工作更加高效、畅通。制定和完善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加大打击网络财务犯罪的行为。加强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提高网络环境的保密度。做好数据录入工作,及时排查并杜绝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公司要建立全局的财务信息数据库,实现各个子公司、各个部门的联网运行,也要完善自身的监管,确保财务信息的正确保存、防止资料的外泄,保证系统输入数据前要经过严格检验,输入后的数据和代码等要对其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核校验。避免会计信息的被盗,或者被恶意篡改。实施数据库的保护措施,谨防最后网络黑客通过网络病毒等网络技术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网络进行攻击破坏,保障企业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促使企业的账目透明化,完善对企业的财务的监督,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5.加强财报的监督,提高财报的质量

建立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企业要充分做好财务报告的制定、与公告工作,确保数据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确保之前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加强内部监督的力度。完善会计事务所的资格准入制度,确保会计事务所合法合规进行会计事务,真正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作用,防止会计事务所串通企业做出虚假报告。证监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将查处的虚假财务报告的有关问题公布在网上,以最快的速度披露问题,高我国社会审计工作质量,重点规范和完善非上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一旦发现企业编制、对外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依法追究责任,严惩不贷,以儆效尤。维护《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结语

企业的财务会计是一个企业资金进出的大门,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适应企业发展,同时要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建立自己的财务会计管理,积极采用当代科技,防范化解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政府部门也要根据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式,加强监管,确保财务信息符合市场参与者的需要,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作者单位:丹东银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创新管理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与以往大工业不同的发展趋势,即商业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这标志着美国开始进入新经济时期。此后经济学家及其他理论学者对新经济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新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经济即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等。狭义新经济是指美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是在实现低通涨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调整。它具备了知识化、创新化、全球化、网络化、科技化和可持续化几大特征。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人才资源成为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一般需要如下几个类型:

(一)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科学家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至9o年代为70%_80%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将提高到90%。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

(二)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甚至可能是单件生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当然,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社会越发展,创造的复杂程度越高,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也就是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有日本学者曾说“单一能力时代已经结束了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竞争中获胜”。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需要努力的培养这种资源。

(四)合作型人才

在新经济时代,许多项目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共赢,信息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的组织,企业是链状供应,银行是网状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网点协作,因此,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

三、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也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人才具有的创新型、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企业在人力资源创新管理上应该做以下尝试:

(一)营造创新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企业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已成为企业最关切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员工,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专精、自信自强、流动性很高。要想吸引这些人中的精英,企业管理必须建立创新文化。首先,企业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的、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以利于发明、创造和企业未来的技术研究与展望,提倡挑战性思维。挑战性思维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企业为此可能承担一定风险,但企业这种文化氛围和对待风险与失误的态度会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其次,设立共同的远景目标。企业应设立可以激起人们奋斗精神、愿为事业共同努力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实行柔性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真正才华横溢的人才,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以被驾驭,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使他们的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三)企业与人才共成长

新经济时代改变了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化的环境使得企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新经济时代的人才时刻在思考着个人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因此,企业要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将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也让人才能够分享企业的成果,让人才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具体强化的因素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个体成长—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不断的追求,存在使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潜能的机会。

工作自主—建立一种工作环境,员工能够在既定的战略方向和自我考评指标框架下完成交给他们的任务。

业务成就—完成的工作业绩达到一种令个人足以自豪的水准和质量水平,这是跟组织的需要相关联的因素。

金钱财富—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使员工能够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这种奖励制成既要适合公司的发展又要与个体的业绩挂钩。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人放在核心的位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便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在新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主宰企业命运的主人,企业应该将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信任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把员工放在管理的主置,围绕着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展管理活动,激发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使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成一致。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是人本管理的精髓,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培养一种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需要一种敬业、进取和宽容的合作氛围。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的思想基础,企业要努力培育共同的企业文化意意识,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使得企业成员对企业目标和价值有着共同的理解,从而在行动上达成统一;共同的文化意识还使得企业的发展同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现实相吻合。企业的用人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性习惯和企业的包容性、创造性,并使其贯穿于每一位员工的言行中,在努力营造共同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同时,提倡各部门形成各自的特色。

篇4

关键词:新经济环;企业统计;改革

前 言

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正文

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 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转贴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3)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逢谷,陈惠琴,胡清友. 企业统计学[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柳杰民等. 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的探讨[J]. 南京经济学院院报2003年3期.

篇5

关键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 改革 管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当今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依据,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会计管理模式变革指明了方向,在强化会计职能、提高会计监督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伴随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事业单位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使得当今会计制度和工作准则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不足之处非常突出,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加以改进和优化,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目标进行工作,会计改革既包含了事业会计部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包括了会计制度、会计管理策略等方面的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改进给予了重大支持,也对会计管理和职能规范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使得会计改革工作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给会计制度改革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核算基础无法达到市场经济核算要求

在目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主要是以收支来实现会计核算控制,这种方法是目前会计管理的核心,是对单位经营性财务收支核算的重要手段。但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方式很难达到完全反应资产、负债的要求,这对于一般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而言存在着明显的失真。在这种核算制度下,事业单位极容易出现会计年度收支项目不匹配的现象,致使项目中虚账、假账问题严重,给单位的工作和发展造成许多的弊端。

2、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

在现行的会计管理制度中,固定资产的收支问题虽然看似记录的十分详细,但是经常会因为折旧、破损等问题造成账面记录不符的现象,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同时,受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导致固定资产在购置的时候成本和价值损耗因素严重,这就使得固定资产的原价值远远大于实际价值,而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所反应出的财务价值远远无法达到预计标准,没有真实的反映出资产的状况和实际资产额,这不仅不利于成本强化和控制,而且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制约。在会计工作中对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未曾按照成本性质进行归类,对于各种材料、人员支出方面大多都是以列报表的方式来进行归纳,这严重影响了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甚至是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在目前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大多数单位财务工作无法真实、具体的反应实际发生数和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在详细数据表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在目前的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财务报表中的,虽然做了附注表且对辅助表上预算执行能力和自身产生的差异原因进行了总结,但这些工作并非强制性的,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对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不了解,分析方面的差异大,对信息的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使得整个工作中产生了严重的误差,甚至在规章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不科学的现象,从而给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重点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入手,我国自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来,对社会经济体制做了深入的改革,会计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会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相关会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是当前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主要的改革工作重点如下:

1、改革原则

首先,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工作中要做好收支分类工作改革,要以适应时展潮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对收支科目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能更好的反映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预算执行情况,提高会计工作的预算执行能力。

其次,在工作中对事业单位会计所披露出来的范围、分类、途径问题加以总结和归纳,要善于利用政府采购货币流转问题,做好预算和控制工作,实现收支脱钩、收支分离的现代化发展新要求。

再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工作的进行离不开广大会计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充分调动会计工作者的改革激情,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会计制度,将经济业务和管理工作相结合,从会计人员工作素质和水平出发,做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预计要求。

2、改进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

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建议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建立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同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时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事业单位可采用直线法。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通过以上处理,在不改变目前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的前提下,相对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具有自律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社会审计监督具有鉴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补充政府部门监督具有权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主导。

参考文献:

[1] 郭圆圆. 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 商业会计. 2005(24)

篇6

关键词 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常见故障;测报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 P4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36-01

随着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开封市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一些气象要素需要通过人工方式进行观测,仍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报表编发等,很难充分发挥自动气象站效益,阻碍台站工作效率,还使测报人员的额外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现有气象观测业务很难适应气象业务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1 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后常见故障

1.1 采集单元故障

新型自动气象站中采集单元故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整点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资料丢失,数据下载到计算机出现异常;风向风速、湿度、温度、降雨量等气象要素数据缺测或乱码。采集单元故障的原因:雷击等造成采集单元、采集主板和控制面板不同程度损坏;电磁干扰作用降低采集数据成功率。测报人员要及时查看通信软件参数设置是否正确,利用手工卸载数据确保采集器复位,一旦发现采集器指示灯闪烁间隔异常,应分别检查直流和交流输入灯情况,若均正常,说明采集单元故障,直接更换或维修采集单元即可[1-2]。

1.2 通道防雷板故障

通道防雷板故障表现为观测的一部分气象要素数据异常,可能是雷击烧毁通信板、损毁防雷管或击穿防雷板。借助万用表电阻档测量各个通道,认真查看上、下通道是否相通或与其他通道是否相通,如果是则说明防雷板破损,要更换新的防雷板,反之即为其他原因。

1.3 风向传感器故障

风向传感器是新型自动气象站重要组件之一,负责监测地区风向变化,并将采集到的风向数据信息传输到气象站业务计算机。风向传感器故障会影响气象站风向数据采集工作顺利开展,造成风向数据异常。可使用正常风向传感器替换可疑传感器,若更换后传感器恢复正常,说明风向传感器故障;若仍不能正常使用,则需要进一步检查采集器相关通道是否故障。

2 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较低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能见度、云、天气现象等要素还没有完全实现自动化观测。实际上,人工观测存在很大弊端,主观性强、频次低,使观测数据资料易丧失可用性。除此之外,仪器设备方面的技术研究还不完善,在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和业务集约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

2.2 文件数据量大,传输时间紧迫

目前,升级后的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已经在各个台站得到广泛应用,各级台站已经摒弃传统的5码报文方式,形成新格式长Z文件,包含着很多不同种类气象要素数据信息。借助自动站组网软件可实现正点后4 min内观测数据文件的自动传输功能,这种传输方式要求较高的时效性,增加了测报人员校对观测数据的难度。

2.3 测报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当前大部分基层地面测报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对知识技能掌握还不熟练、专业能力不强,影响地面气象测报工作的深入开展,遇到突发事故应急能力差。一些测报人员不愿意付出,责任意识不强,阻碍地面气象观测工作顺利开展。

3 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质量提高措施

3.1 全面提升测报人员的综合素质

开封市气象局应根据本站的实际情况,不定期地组织测报人员接受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测报人员与时展接轨,大幅提升其观测技能和专业知识;保证业务人员持证上岗且具备一定操作水平,详细了解《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关内容和技术规定;结合每位测报人员实际情况提供岗前实践操作机会,使每位工作人员认识自身技术不足和差距;加强在岗工作人员培训,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最后,为了提升测报人员工作积极性,开封市气象部门可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提升地面气象观测质量。

3.2 加强观测仪器和设备日常维护管理

严禁测报人员在台站业务计算机安装与测报工作无关的软件和应用程序,禁止在计算机上保存与自动气象站数据无关的资料;及时更新升级杀毒软件,在计算机上安装“360安全卫士”,定期检测计算机系统,查杀病毒和木马,及时修补漏洞,升级病毒库,避免恶意插件入侵到计算机,提升计算机安全性能,确保业务软件可正常运行。此外,还要做好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安全保护,做好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内设备和观测仪器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定期进行年检,最大限度降低或避免雷击危害自动气象站[3-4]。

3.3 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观测人员业务能力

测报人员应熟练掌握新业务规定和操作流程,详细了解新型自动气象站各个观测仪器设备构造和工作原理,准确操作测报业务软件,严格遵守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规章制度,将地面观测业务细节工作做好。同时,每位测报人员都应具备判断和维修观测仪器设备故障的技能,第一时间内找到故障部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对策,提升测报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故障应急处理预案,使其不断趋于完善,定期开展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应急演练,始终确保新型自动气象站正常、稳定运行。

4 ⒖嘉南

[1] 胡伟,黄敬淋.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质量提升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6,36(24):220.

[2] 李艳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后观测质量提升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4):295.

篇7

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是实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作为资源分配的主要力量,改变过去由国家决定、控制资源如何分配的情况,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有利于国有资本的退出。实现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的退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的职能应该控制和管理国家自然垄断行业、国家安全产业、服务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国有资本应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企业改制的不规范,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比如说,在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时,原有的一切产权如商标权、发明权、实物设备、投资及增值等都属于国有资产。但在实际改革时,商标权、发明权却被排除在国有资产外。诸多不良状况造成了国有资产直接或间接流失。

二、国有企业和厂办大集体企业难以分离,厂大集体企业依附于国有企业,但是,厂办集体企业规模小,大量企业停产,职工失业,厂办大集体企业问题较多,严重影响了国有大集体企业的发展。

三、国有大集体企业治理结构的不规范,使企业经济运行效益低下。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关键是建立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也就是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者相应权力的特殊规定。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不是按所有权原则构建企业权力组织的,而是靠政府任命等形式,导致我国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委托关系含混不清,在经营管理上无法形成合力,导致企业经济运行效益低下。

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有关措施

一、加大国企改制的政府监管和政策扶持

第一,国有企业改制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配合国有企业的顺利改革。

第二,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相关政府要加强监管,把握国企改制的方针和力度,减少改革过程的中间环节,明确国企改革的方向,提高国企改制的效率。

第三,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按照法律办事,明确落实相关责任,做到工作清晰透明。严格杜绝国企负责人员利用法律漏洞虚报、隐匿、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积极有效的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健康规范运行。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有企业的弊端慢慢展现出来,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公、管理落后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应加快建立政企分明、权责明确、财务公开、监管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企业的规范化上市进程,实施合理的股份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对长期监管不力、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兼并和破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化进程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通过创新,使厂办大集体企业和主办国有企业分离

第一,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使主办国有企业和厂办大集体企业彻底分离,成为自负盈亏、面向市场、产权清晰、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减轻主办国有企业负担,进一步深化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可通过参考东北地区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问题,对国有大集体企业进行改革,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企业问题。

第二,对资不抵债、亏损严重的厂办大集体企业,可以依法破产;对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债权债务,可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对厂办大集体的员工,进行妥善安排。同时,可采取自愿试点的方式进行,被批准试点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成立由部门领导的试点小组,明确分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稳定、积极、稳妥的推进试点工作。

第三,要坚持从厂办大集体实际出发,解决当前存在的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要用改革的方法,借鉴东北地区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政策,通过重组改制等方式解决员工安置等问题;要根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由政府、企业共同分担改革的成本。

篇8

今天召开校办产业工作会议暨改革推动会议,主要是落实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工作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推进我区校办企业改革和发展。刚才,*、*同志分别作了改制动员讲话和工作报告,*同志就《校办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作了重点说明,部分企业代表也进行了表态性发言。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在改革认识上实现新突破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企业改革工作,年初对改革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提出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校办企业改革作为全区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板块,随着国家对校办企业的政策性调整,也被列上议事日程,成为今年全区企业改革的重点。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充分认识深化校办企业改革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校办产业发展的动力。校办企业是城市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校办企业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敢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成长和壮大起来,为全区经济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校办企业由于受政策性的制约,在一些同志思想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依赖思想,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进展还不快,一些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相当一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还有一些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随着国家对校办产业政策性支持的取消,校办企业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不改革,不解决企业的机制和活力问题,校办企业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生机,生产力就不可能实现大的解放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效益,向改革要规模和水平。

第二,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校办企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十六大以来,全国各地进一步认识到抓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区委、区政府也反复强调抓好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和集体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如果说校办产业在发展之初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实体,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还能发展的话,那么随着校办企业全面融入市场,实现同等竞争,这种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就会形成很大体制性弊端,就会产生不利于发展和竞争的劣势。因此,必须依靠改革,加快调整校办产业经济布局,努力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实现抓大要强,放小要活。校办企业深化改革是过程、是手段,加快发展才是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机遇意识,以改革为契机,通过改革,真正将校办企业融入到推进建设生态石化基地的进程之中,力争在全区整体发展中抢得更多的商机,特别是能够在原有发展基础上,进入新的行业和重要发展领域。企业经营者,要有做大做强企业的信心和决心,以改革为动力,构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第三,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举措。校办企业只有通过改制,才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把无限责任变为有限责任;通过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夯实集体资产的底数;通过改变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防范和化解教育部门的风险,使校办企业一心一意抓发展、学校集中精力抓教育;通过落实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校企人事、资产、经营和责任的分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尊重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最大限度地实现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

二、立足实际,在改革思路上要不断创新

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要在认真总结以往企业改制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校办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实际,坚持尊重历史与承认现实相结合,维护集体资产权益与兼顾各方面利益相结合,肯定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与调动其积极性相结合,认真做好改制的总体方案、职工安置方案、股权设置方案。在推进校办企业改革中,坚持改革形式多样化与操作程序规范化相统一,立足实际,着眼发展,实现改制思路的新突破。一是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根据校办企业的

实际情况,由区体改办、教育局和集体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全国一些地方改制的做法,依据国家和我市的相关政策,确定了在产权界定、人员安置、股权设置等方面政策,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统一,希望各企业认真消化。并在制定方案时得以很好地落实。二是在形式上力求多样。校办企业的改制,在形式可以实行因企制宜,对于规模较大的、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好、赢利能力强的企业,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实行部分固定资产租赁使用;部分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租赁、承包、联合等形式维持企业现在的生产局面。总之,实行一厂一策,因企制宜,适合什么形式,就采用什么形式。三是操作上寻求新突破。校办企业改革既然是我区企业改革的最后一个板块,就要充分借鉴和应用以往或其它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先进理念,比如在对经营者的期权问题上,借鉴了驻区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做法,有关部门要抓时间,抓紧研究,力争7月份之前,拿出一个既能体现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又易于操作的办法来;对于位于城区东扩内的企业,对土地置换问题,要集中力量,抓紧协调,达成具有操作性的意向,切实解除改制企业的后顾之忧。对改制企业的政策支持问题,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按照公平一致的原则,在完善鼓励发展政策中一并予以考虑。

三、把握关键,在改革措施上要认真落实

企业改革是各方利益的重新调整,确保改革措施的全部到位,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职工思想工作是校办企业改革首要工作,要及时传达国家、我市和我区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企业改制的实施方案以及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通过宣传渠道公布于众,使广大职工了解改制的意义,明白改制的程序,清楚改制后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使他们接受改革、支持改革。二是严把评估和产权界定关。企业改革中评估和产权界定非常重要。一定要参照《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公正、合法、合理地进行产权界定,明确改制企业的资产范围,对资产性质和所属做出严格界定,将集体资产与个人资产划分清楚,将学校资产与企业资产划分清楚,一切操作均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改革工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是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改制涉及每名职工的切身利益,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维护职工利益。校办企业的特殊性在于有部分职工是教师身份,对于教师身份的职工,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愿意在企业继续工作的,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不愿意在企业继续工作的,按规定重新安排工作。

四、加强领导,在改革工作中要高度重视

篇9

截止*6年底,全区共完成或基本完成工业改制企业24户,占全部工业企业的82.7%,实现“双转换”职工人数为11870人,其中离退休人员3920人。商粮贸企业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改制的共18户,占全部商粮贸企业的60%,实现“双转换”职工人数4136人,其中离退休人员1034人。这批企业改制共涉及资产51039万元,负债72114万元。其中绝大部分企业为负资产。尚有24户企业未改制,涉及职工4858人。我区国有企业改革在工业企业上强力推进,商粮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难点企业如造纸厂、油泵厂也有重大突破,但任重而道远,国有企业的改革还远未结束。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我区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采取职工身份“双转换”的办法,以企业资产变现为主,财政资金“兜底”为辅,对国有企业实行破产改制。出售改制等方法,将原有国有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进行拍卖,但对于原利税大户企业或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则尽量保持其生产性能不变,只改变所有制的方法,尽量保持企业的生产性,使税收有所归,工人有所劳。如我们的原堆花酒厂改制后成为江西堆花酒业公司、原吉安机床厂改制后成为江西杰克机床厂、原吉安电机厂改制后成为吉安电机有限公司、原吉安水泥厂改制后成为玉华水泥有限公司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一边实现企业改制,职工身份“双转换”,一边又可以注入新的活力,让企业脱胎换骨,赋予新的内涵,实现企业的再生崛起。除此之外,我们对像江西电线电缆总厂这样的企业,则剥离优良资产,成立江西联创线缆公司,成为上市企业,从而在税收、技术上改造上更上一个台阶。这样一来,原来濒临死亡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从企业中退出,中小企业民营业化的局面已经形成,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取得进展。通过落实改制兼并破产等改革措施,使部分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企业利税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而对于企业改制后的剩余资产,则交由国有资产营运中心管理,从而使剩余资产依旧能发挥作用。

三、存在问题

1、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存在“生做国企人,死做国企鬼”的思想,对结构调整、破产兼并、下岗分流等工作阻力很大。几乎每家国有企业改制都会出现职工大规模阻碍的情况。

2、另外政策上,土地资产的过户极其难办,使新成立企业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后遗症。

3、在职工参保问题上,在部分原国有企业都欠交职工社保金,而且金额巨大,我区就有9000多万欠交社保金,这个矛盾相当尖锐,如不解决,将会因此出现稳定问题。

4、资金问题,职工的安置成本,企业欠银行的贷款问题,都制约了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5、从社会保障环境看,社保体系和社区建设滞后,离退人员医疗问题,分流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社区化管理问题,党群关系属地化管理问题无法解决。从市场环境看,表现在产权市场不够规范、不够完善,企业产权退出渠道还不够畅通。

四、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对策

初步确定国企改革两个“五年目标”:第一个五年,即*1-*6年,完成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使国有中小型企业退出国有系列和控股地位;第二个五年,即*6-2010年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比如我们的联创光电吉安分公司拟投资1.6亿元,改组为江西联创科技公司,由上市公司的分公司变为子公司,加大投入使其产权主体多元化,企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从而成为我区国有企业的领头羊,实现国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虽然国企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必须切实破除阻碍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种种思想桎梏。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搞好国企改革与发展。

(二)依靠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推进企业改革。1、要抓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2、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引导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进行重组,形成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3、要抓好大公司大企业发展,突出支持江西联创吉安公司的企业发展。

篇10

日前,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详细描述了江苏国资改革的目标和实现路径,并为改革专门设置了罕见的“容错机制”,即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依法决策、实施,且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改革措施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应当给予包容。

改革是一块硬骨头,必须创新,必须试验,因此,犯错也就难以完全避免。没有“容错机制”,不允许失败,改革创新就难以进展或者进展缓慢;只有“容错机制”,又可能演变成盲目犯错、个人英雄主义的“瞎折腾”、甚至成为打着改革的借口牟取私利的卸责借口。国资改革,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但以往的改革,不乏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损了国有肥了私有的例子,因此在建立“容错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配套的平衡机制,给“容错机制”加个框,以保障尽量“少出错”、“不出错”,特别是要保障“不敢故意出错”。

尽管江苏省的规定已经给“容错机制”加了两道“紧箍咒”,一是“依法决策、实施”;二是“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但是,在改革所依之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决策、实施中的“犯错”就极可能在迷迷糊糊中不了了之;在利益交换、输送、变现如此复杂的今天,“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其实是形同虚设。因此,在允许建立“容错机制”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减少或避免犯错机制、犯错后的及时纠正机制和恶意犯错的责任追究机制,既清晰区分出可以被宽容的犯错和必须问责的犯错,也有效避免国资损失。

首先,要建立起国资改革的决策监督机制,并激活决策失误问责机制。长期以来,国资改革决策,或局限在国有企业内部,或在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博弈,如此狭窄的决策范围,遏制不了国企或政府的“瞎折腾”,而且一旦国企领导与官员的腐败相结合,“依法决策”就可能彻底沦为遮羞的幌子。因此,为了尽量避免国资改革的决策失误,就必须扩大决策的监督范围。一是公众作为国资的直接相关利益人,必须知情和参与监督;二是应该发挥人大的作用,改革决策只有在人大通过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合法性;三是没有激活的决策失误问责机制就没有真正的问责,而我国早以有了决策失误问责的原则性规定,但却缺乏可操行性的问责机制,最后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集体决策、集体免责”,鲜有被真正问责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