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商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F720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所在社区商业设施和商品服务也产生了新的需求。社区商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即将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社会文明成果共享的切入点。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融合发展,我国社区商业迎来升级发展的历史机遇,不久将进入现代社区商业时代。针对目前我国社区集中度、居住人群、城市规划、消费心理及消费需求等因素,与其相适应的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势必会为充分发挥该社区商业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现代社区商业相关概念
“社区商业”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业态。“社区商业”的概念是中国所特有的。我们以往常说的“社区商业”主要是指在某社区范围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连锁便利店或是零散的零售店铺。在我国,2000年5月19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了GB/T181062000号《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同年8月1日实施。该《标准》将便利店定义为: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不同的国家对于便利店具有符合各自特点的内涵。美国便利店协会定义的“便利店”是指营业时间比超市长,采取顾客自助服务,给予顾客购物上最大方便的小型店铺,营业总面积一般在93-300平米以内,并且拥有可以容纳5-15辆汽车的停车场,要经营香烟、面包、奶酪制品、饮料、冷冻食品等生活必需用品和农产品,保持合理的库存。1972年,日本中小企业厅《便利店手册》中定义:所谓便利店是指在一个小的商圈范围内,开架售货的方式,销售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长时间营业的小型商店。”
现代的便利店大体有3种模式:第一种是亚洲城市型模式,以7-11洋克七公司的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模式为代表;第二种是欧美城市型(即食品的快餐烧烤型)模式,以美国的美国店长公司的AM&PM的模式为代表;第三种是欧洲的社区型模式,以法国的倍顺(美国人控股)的模式为代表。
我国传统的社区商业多是沿街缺乏系统设计和综合功能的零散街铺。商业地产发展打破了传统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就目前而言,社区商业已经开始从传统社区商业向现代社区商业转变,最终实现社区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
二、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
随着城镇化、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快速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影响因素,不断形成众多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居民社区。这些社区相继建立起来的社区商业具有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多元化、人性化等特点,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逐步形成满足现代居民需求的社区商业综合体。社区商业综合体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商业发展的主流,其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
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品牌等需求均有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社区商业服务水平也同样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城镇化建设,城区扩建等因素,很多新建社区远离城市商业中心,对于一些非贵重的家庭生活用品而言,居民更愿意就近购买,方便快捷。由于城市交通拥堵,到市中心开车购物极为不方便,在品牌认知不断普及的情况下,人们不再只认为只有商业中心或是购物中心商品的品质才有保障,而是在任何正规连锁店铺认准品牌均可放心购买,甚至可以购买到质优价廉所需商品。可以看出,社区商业不断发展完善,它的综合性和便捷性日益迎合了人们对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二)现代化住宅提供物质基础
我国房地产空前的快速发展,不断扩大城市定居人口数量。在各个省会城市及各省二三线城市涌现了大量高档中档住宅区,这些住宅区多以建筑群出现,各个社区相对独立,但是社区之间又仅仅相邻。由于很多社区群是建设在城郊或是远离城区的郊外,短时间内大型的商业设施建设投入大且利用率不高,居民购物又相对不方便,这些都亟需现代社区商业来缓解这一矛盾,在社区范围内形成一个社区商业圈,满足本地及周边社区的日常生活和家庭购物需求。现代社区在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了社区商业的重要性,为社区商业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为现代社区商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现代社区商业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可以充分实现信息流通的条件,为建立现代社区商业奠定了信息化基础。
(三)社区规模和集中度增强
城镇化建设下的社区聚集度不断增强,社区规模及社区居住人口数量的大幅提升,都为社区商业实现盈利运营提供了可能,为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提供了坚实基础。也正是因为社区规模和集中度增强,社区商业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城市商业中心的一些功能,在商贸流通市场中形成自己的综合竞争力,成为现代社区商业发展的突破点。
(四)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产物
现代社区商业是社会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是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的产物。伴随经济发展,城市社区分布和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发生改变,导致商贸流通业结构不断调整,现代社区商业成为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的产物。传统的社区商业在社区商业大发展中也会不断改造、升级,朝着现代社区商业发展。
从长远来看,现代社区商业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对原有城市商业中心功能的替代形式,与城市居民居住结构相对应,是对原有城市商业中心功能有集中到分散均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区商业综合体日趋成熟,运营与管理经验日趋完善,与城市商业中结合,形成功能互补。
(五)现代社区商业强大的综合功能
现代社区商业自身的具有诸多优点,强化了原因社区商业功能的同时,更增加了以往只有在商业中心才可以体验到的消费及休闲体验。社区配套的商业地产快速发展,在规模和档次方面均达到现代商业中心的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的高品质的日常需求、甚至体验式消费等,一定程度上现代社区商业逐步取代原有市中心购物中心的一般功能。
三、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建议
现代社区商业关系到居民生活起居,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间接地也影响居民的工作质量等方面。现代社区商业模式的研究和确立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社区建立相应的商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满足居民直接需求,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市场功能和服务功能。
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社区位置、居住人群和规模等因素,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各有不同,现就有关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研究介绍如下。
(一)以城市连锁配送为特征的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社区商业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品种多样,但是具有很大的共性和集中性,而且多以日用消费品和生鲜农村品等商品为主。所以为了保证日销和生鲜质量,居民所需商品必须经过及时有效的配送供应,确保满足居民各项消费需求。从商业企业发展的角度,社区商业必须由具备大型的连锁配送的零售企业来保障社区商业的正常运行。大型的连锁配送企业通过同时对多个社区甚至某个地区或是城市进行规范的社区商业配送,才能更好地实现节约成本、规模效应。通过对社区商业的配送、兼并、统一管理、科学管理等手段,社区商业可以一步一步发展成为规划、实用、实惠的商品供应体,让居民就近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连锁配送的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性,是现代社区商业的重要发展模式,同时也是提升社区商业商品和服务品质的重要途径。
(二)以高度信息化为特征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现代社区商业的居住群体并非只是传统意义的本地家庭成员构成,特别是以外来务工定居城市的年轻人和自由职业者组成的SOHO(SallOfficeHomeOffice)社区,具有自己独特的居住群体,这类社区商业建设要充分考虑社区信息化、时尚、办公等社区需求,即满足高品质生活和高效办公的双重指标。SOHO社区通过与网上零售企业进行合作,特别是品牌商家合作,通过会员制、送货上门等一系列的个性化服务,可以实现高附加值商品、奢侈品等商品的供需。京东已经按照网上订货,及时配送,送货上门的发展模式,在校园社区取得良好的市场份额,并得到学生群里的青睐。社区商业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发展模式既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效率,也很好地满足了便利性和多样性需求,是未来社区商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针对SOHO社区人群消费特点,社区可以适当引进品牌专营实体店,品牌要大,性价比要高,起到休闲和展销多重商业功能。
(三)以社区商业综合体为特征的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是城市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体,当人口聚集、用地紧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这个区域的核心部分就会出现城市综合体。根据城市综合体所在城市区域的位置,一般可以分为城市中心综合体、城市区域中心综合体和社区商业综合体三种。由于社区商业综合体是一种属地型商业,从而决定了社区商业综合体在服务对象、服务目标等方面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从业态上看,社区商业综合体多以连锁店、超市、便利店、餐饮店和美容店等业态为主,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再次是一站式综合服务。社区商业综合体一般处于一个社区中心或几个社区的交接处,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悠闲的购物环境。其功能较全面,一般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服务等基本功能,以满足社区的多样化功能需要;其外部环境以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活动为宗旨,常常形成社区广场、社区步行街和绿化块;其建筑规模不大,一般只有几万平方米。社区商业综合体是属地型商业中心,是属地型商业圈,是大型多功能现代社区商业。
[参 考 文 献]
篇2
今年以来,我市以枢纽经济为引领,围绕高质量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服务业“两区”建设,增强项目支撑,优化政策环境,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产业,形成新消费,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一、我市服务业两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连续三年走在全省前列。2017年实现了十个“两区”全部晋星,全省唯一。2018年,我市突出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业态先进,特色鲜明,支撑带动有力的服务业集群,使服务业“两区”成为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核心区,城市产业发展的引领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区。民权二进四星;睢县二进三星;夏邑二进三星!柘城、永城保持三星!我市服务业“两区”发展整体情况在全省仍居第一方阵!
(二)规模总量持续增大。今年1-6月份,我市服务业“两区”规划面积21.91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10.52平方公里。1-6月份固定资产增速20.9%。入库“四上”企业684家,“四上”企业从业人员数9.12万人。
(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全市服务业“两区”积极开展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主题招商,提高招商实效,在物流、金融、信息、旅游、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选择性引进龙头型、基地型和总部型项目,成功引进绿地、万达、碧桂园、建业等知名企业集团,新签约落地一批重点项目,1-7月份,全市服务业“两区”亿元以上项目共182个,新开工项目58个,续建项目101个,新运营项目23个,总投资1387.6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66.4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27.7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57.85%。商丘市商务中心区绿地五星级酒店群、建业总部港项目正在建设中。梁园区特色商业区高铁商城项目正在建设,中州世贸商城项目部分已运营。睢阳区特色商业区府衙(察院、布政司)修复工程项目正在施工,城湖景观修建工程项目,现在东南湖景观已完成,城隍庙商业区主体已完工。夏邑县商务中心区领创互联农贸小镇项目主体已建成,新天地商业中心项目已部分运营,商务服务企业发展中心已全面运营。虞城县特色商业区虞城县电商产业园项目已运营,豫东商业广场3期主体施工已完成。柘城县特色商业区容湖升级改造项目正在加紧推进,柘城万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正在建设。宁陵县特色商业区苏沐国际现代综合物流中心项目部分主体工程已经完成,豫东家居建材市场已运营。睢县商务中心区企业总部中心项目和特步体育赛车场项目,已投入使用。民权县特色商业区中泰开元五星级大酒店项目,项目主体工程已建好,正在进行整体装修,波尔多风情街二期(中苑商贸)项目正在施工。
(四)集群效应进一步加强。我市着力提升商务中心区生产服务功能,推动特色商业区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初步显现,已实现10亿级以上产业集群8个。市商务中心区重点发展商务办公、商贸会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结算中心等业态,打造高端服务业集群。梁园区特色商业区围绕高铁核心区,重点建设豫鲁苏皖交界商贸流通集群。夏邑县商务中心区打造中原地区现代纺织服装商贸物流交易集群。虞城县特色商业区围绕商丘保税物流中心,重点打造进口商品和跨境电商中心。柘城县特色商业区重点发展以批零贸易为支撑的现代商贸业和打造中原地区辣椒产业展示、销售、加工中心。睢县商务中心区着力打造集总部经济、物流集散为一体的大型电子产品和鞋产品交易中心。民权县特色商业区紧紧围绕制冷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会展经济,通过知名专业会展品牌“中国民权冷博会”,打造全国制冷产业集群和中原地区红酒展示、销售、体验和品鉴中心。
(五)树立标杆通报先进。为鼓励先进树立典型,全面推动我市服务业“两区”提质转型发展。按照《商丘市服务业“两区”考核评价办法》(商政〔2018〕15号)等有关规定,对全市服务业“两区”发展综合考评前三名的服务业“两区”,由市政府予以通报,授予“2018年度全市先进服务业‘两区’”,分别奖励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并对所在县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服务业“两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分别记二等功。
二、强化工作措施
(一)制定相关政策。为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两区”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推动服务业“两区”加快提质转型发展,我市出台了《商丘市服务业“两区”考核评价办法》,制定服务业发展要点,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思路、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科学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每个服务业“两区”明确1个核心特色产品、特色服务或特定业态,新引进1家以上行业龙头企业,新开工1个以上亿元重大项目。在资源发掘、建筑风格、品牌集聚、业态提升等方面打造亮点、寻求突破。
(三)提升区域商务服务功能。每个商务中心区培育1栋商务楼宇。每个特色商业区发展1个主题突出的特色街区或专业交易市场,培育专业服务、特色消费、文化体验等新型业态模式。
(四)开展督导调研学习活动。为加快推进服务业“两区”建设,每季度对全市服务业“两区”开展督导调研活动,每2个县(区)半天时间,及时发现不足、分析形势、交流工作经验,并外出考察学习、开拓视野,学习先进地市发展理念,找出突出问题,理清工作思路,落实工作措施。
(五)宣传报道全市服务业“两区”发展情况。根据市主要领导安排,结合建国70周年,对全市服务业“两区”取得新成就、新辉煌,展现奋斗历程,展望美好前景,进行全景式深度报道,取得较好地社会舆论,优化了营商环境。
三、存在不足及原因
(一)特色不突出。个别服务业“两区”主导产业不明确,特色产业不突出,特色产业集群规模较小,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缺少文化+商业、时尚+商业、艺术+商业、主题+商业等发展模式。
(二)招商力度不够精准。在引进项目中,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型、龙头型、国内知名企业偏少,传统服务业比重高,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虽然引进了新兴服务业,但整体规模小,房地产项目多,生产业项目少,致使个别服务业“两区”缺乏后劲,不能持续发展。
(三)项目建设推进慢。无论是续建项目还是新开工项目进度都需要进一步加快,有的县(区)谋划、签约项目多,落地的项目少,落地开工的项目进展缓慢,以致贻误了重点领域行业布局及商机。
四、下步重点工作
下一步,全市服务业“两区”建设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商务中心区生产服务能力升级,推进特色商业区生活服务能力升级,在招商上再发力,重点推进187个服务业“两区”建设项目,继续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力争服务业“两区”主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10%以上,推动我市服务业提质增效,支撑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一)推进商务中心区生产服务能力升级。商务中心区围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金融保险、地方投融资平台、本地企业总部等集中布局,突出发展企业管理、咨询策划、研发创意、法律会计、经纪等专业商务服务,加快培育商务服务业集群,增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商务中心区积极发展满足产业集聚区创新提升发展需要的研发、设计、检测、投融资、人力资源等服务,建设电子商务、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与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配套联动、专业服务功能突出的商务服务中心。
(二)推进特色商业区生活服务能力升级。支持商业基础较好的特色商业区,加快商业综合体建设和精品商业街培育,强化业态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时尚元素融入、体验价值创造,建设成为全省商业创新策源地。推进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绿色生态等资源丰富的特色商业区,强化整体开发、科学布局和历史古迹保护利用,强化商旅文创深度融合、营利性与公益性项目联动,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名片。结合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有序引导中心城区批发市场迁置集聚,推动批发市场向产业链上游的设计研发、个性定制、检验检测、资金结算和下游的集中采购、物流配送延伸,提升对整个产业链的要素资源整合能力。
(三)在招商上再发力。各县(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支持“两区”发展在财税、土地、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出台有含金量、管用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突出招大引强,重点在金融、信息、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等领域,下半年力争每个服务业“两区”引进1个亿元以上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篇3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微信营销 企业
一、引言
自2004年web2.0的概念被提出,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互联网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中国手机网民规模日益庞大,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后用户使用量迅速增长,截至2016年3月,仅国内微信注册用户的数量就突破9.27亿。公众平台的开放使微信突破了单纯社交功能的局限,形成一种崭新的营销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微信营销的浪潮。在社会化媒体的大环境中、互联网发展的驱动下,了解微信营销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微信营销的现状
(一)企业微信营销应用现状
目前,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基于LBS功能定位附近的人。该功能使服务类企业最为受益,依靠其精准定位,只需在企业微信主页投放广告,就能与拥有相关需求的客户形成互动。不仅宣传成本低廉、信息反馈迅速,同时回报率较高。
2、随机漂流瓶。企业将相关产品信息放入瓶内,客户打捞到该瓶即可获得信息。方式传播范围广却带有很大随机性,接受率相对较低,不知名的中小企业并不适用。
3、扫描二维码。企业通过设计品牌二维码,活用各种线上线下优惠活动等方式吸引关注。在活动的吸引下用户具有较高的主动性,短期关注量上升迅猛,然而一旦无法定期有趣的信息,也容易在短时间内大量“掉粉”。
4、开通公众号。这是企业在微信平台的品牌主页,实际也属于一种信息推送方式,关注用户可及时接收信息,但是与企业缺乏互动,信息反馈率低。部分公众号增加第三方平台合作,用户能够在不同平台间跳转,增加活动趣味性与参与度。
5、基于朋友圈的社交营销。朋友圈具有一定私密性、针对性强,虽然增加了互动,然而为实现营销目标需要足够大的用户基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营销模式创新。
(二)与其他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区别(微博营销为例)
1.传播范围与途径
微博浏览广泛,用户内容对所有人可见,有助于企业提高曝光率高;微信相对闭塞,只能看到自己关注的用户,但是这一特点保证了目标群体的精准投放,利于深度的用户服务,有助于企业有针对性的的客户关怀。微博、微信都允许转发公众号,而基于微信的私密性无法直接转发朋友圈,保护个人信息。
2.信息接收率
微博的高曝光率伴随着庞大的垃圾信息,一旦暂停查看更新将有大量信息被忽略,信息接受率较低;微信商家则可以通过公众号或私人账号以文字、图片甚至视频与用户保持高效沟通。同时这些平台的用户都有权利取消对商家的关注。
3.营销过程
微博营销能够前后期宣传、中期同步汇报,而微信更加全面,除营销过程中的宣传还能提供售货服务。用户可以在微信直接进行反馈或解决各种使用问题,企业的积极高效处理将有助于进而提升品牌形象。
4.转化率
对于企业而言,微博更接近传统媒体时代单向传播的广告,微信则更贴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虽然在用户基数上微博更容易扩大,也存在水军等鱼龙混杂,而微信拥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客户关怀,转化率相对更高。
三、总结与建议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企业的品牌传播模式不能局限于大众媒体时代的单向模式,而要与用户互动。经过上述对企业使用微信、微博营销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关于微信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企业如何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应用营销手段来实现宣传、获利的建议。
1、粉丝基数不等同于营销效果
企业活动最终目的是获利,营销范围取决于粉丝数量,但是营销效果最终取决于粉丝质量。为了让更多的人愿意买单,企业应当重视用户定位与官方微信个性化,独特魅力的塑造能吸引并累积粉丝,专业的产品服务则能直击用户通痛点保持忠诚度。同时要杜绝水军,建立健康向上的互联网企业公共服务与交流平台,督促政府全面公开有关政策信息,只有以透明的国家政策为前提才能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网络营销大环境。
2、信息推送率不等同于营销转化率
基于上亿的参与用户,微信营销的传播速度十分惊人,这对企业是一把双刃剑,企业需要在时间、内容和频率上严格控制并有效利用,尤其要避免推送内容的准确性,避免惹上负面新闻。企业不能盲从成功案例,要根据实际调整,追求推送效果最大化,提升转化率。企业高层应积极引导现代企业转变思维方式,督促传统企业创新转型以适应社会化媒体大环境。
3、随波逐流不等同于与时俱进
篇4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发展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1.1 专业群的涵义
专业群是指以专业技术门类为基础,以一个或多个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或技术领域、学科基础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围绕所组成的一个专业的有机集合。
构建专业群的专业选择应当至少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核心专业一般是那些学科底蕴深厚、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专业。
第二,专业群内各专业往往是围绕着某一特定行业设置形成的一大类专业,专业设置符合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一件行业产业、岗位链条的纵向和横向延伸。
第三,专业群内所涵盖的各专业可以同属某一学科体系,也可分列不同学科,但学科基础相近。
1.2 PST- CCE人才培养模式
沈阳城设计学院于2012年底转设成功,2013年正式更名为沈阳城市学院。是一所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广泛应用技术、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建校伊始,校董事会就看到传统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出的人才难以很好的服务社会的弊病,结合沈阳城市学院自身特点,校董事会决定将学校定位于服务辽沈城市发展的特色应用型大学,从而制定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顺应学院特色办学理念,力争打造品牌效应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PST- CCE。
PST- CCE人才培养模式全称为“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Competency Centered Education,以下简写 PST- CCE)。是沈阳城市学院基于国际著名的CDIO教学理念模式 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提出的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即“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讲,PST- CCE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过程中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
第二,职业情境化。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格贯彻以岗位能录行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创办校中企,建立专业实验室,模拟专业岗位日常实际运营,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现干中学,学中练,培养出可以校企对接的合格专业化人才。
二、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的财经商贸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
2.1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专业群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以优先发展专业、重点发展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是高等院校一项意义重大、基础性的资源整合活动。从外部而言,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通过对区域经济内产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科学地规划专业群布局,加强专业群建设,构建与区域经济内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群体系,是使专业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从内部而言,专业群的有效建设,有利于学生拓宽专业视野,扎实专业素养和专业功底,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有利于形成课程资源优势。
2.2我校发展以金融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意义
独立办学以来,以“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作为我校的办学方向,一直将创新型、实践型和应用型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将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争创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在2012年12月份,我校成功转设为二本普通高等院校,改名为“沈阳城市学院”,将其定位于服务辽沈地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一所高等学校。
因此,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新任务下,我校作为地方高等院校,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行业为依托,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手段,以学科交叉为支撑”作为沈阳城市学院专业群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3以金融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的区域经济背景与展望
近年来辽宁省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对各类金融机构最具吸引力的集聚地之一,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实现了与经济发展的有效互动,成为全国金融规模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并已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租赁等多种金融机构“全面开花”,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凸显对金融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因此,沈阳城市学院进行以金融专业为核心、以国贸、会计为特色专业的财经商贸专业群建设,使专业群的建设与辽沈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
三、传统办学的不足之处与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1 传统办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为和国际接轨,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各大学纷纷扩招,2012年高考915万人,全国平均录取率75%。面对大学生升学率的逐年高涨,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也摆在我们面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后不能快速、很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学校学到的知识落后陈旧、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此外多数大学生表示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似乎进入工作后几乎用不上等等。这些日益棘手的现实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
1、办学方式层面,传统大学以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基本全部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和教研型大学。这类大学往往很重视学生的科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和研究素养的培养,而容易忽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加容易忽视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技能素养的培养,从而当前国内大学培养出的大学生非常容易和社会需求脱节。
2、专业设置层面,传统大学专业的设置是依照1949年建国之初,中国大学从前苏联引进的专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设立起来的,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虽然也处于不断地变革中,但基本模式“根深蒂固”。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第二,专业设置滞后,即高校一方面设置了市场需求不足的专业——夕阳专业,另一方面又缺乏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朝阳专业。第三,专业设置雷同,主要表现为专业点多,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过大,使得部分专业培养人才过剩,且代替性很强,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还使得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造成教育的无效供给。
3、教学方式层面,传统大学的典型教育方式为讲授式教学,教师一味的灌输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知不觉中,学生习惯了这种被动式的接受,忘记了自己去探索“为什么学”和“学什么”这两个重要问题的环节,也丧失了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结果四年下来,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各门考试之后,对于这些知识该用到哪里、如何用,完全不知所措。
4、专业能力培养方面,
传统高校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习学并进”的机会和条件,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学校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对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相应能力得培养,尤其是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综合能力的锻炼。
3.2 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沈阳城市学院作为一所面向辽沈城市发展的应用型民办大学,办学灵活,可以很好的克服传统大学的以上弊病。具体到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的财经商贸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
第一,进一步凝练沈阳城市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充分依托辽沈产业结构的发展,准确进行专业定位,突出核心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
第二,在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的要求,体现“群”、“点”相结合的原则以“群”带“点”,以“点”促“群”,突出核心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
第三,强化与专业群建设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从理论上结合辽沈经济和城市发展,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导航,准确定位市场需求的核心专业;从实践上,保证专业群建设的具体方案得以实现。同时提高核心专业、重点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为其申报硕士点做准备。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专业群发展模式下,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具体实施方案
为了保证财经商贸专业群建设的顺利开展、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落实,本项目借鉴国外专业群建设的成功案例,结合沈阳城市学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1.按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专业。
将所有经济类本科学科合并按大类招生。新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考生,在本科阶段前1- 2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或大三时在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校范围内自主选择金融、国际贸易、财政、经济学、会计等专业。
这种按大类招生的专业体系设置,解决了考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解决学生不了解专业设置,对自己将来职业发展没有规划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考生报考,扩大学校知名度,提升生源素质。
2.设置“专业共同基础平台课+基本技能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构。
各专业在开设专业共同平台课程时,要根据本专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再开设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制定平台课时,考虑到各专业的具体特点,允许各专业对平台课程的开设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平台课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知识来构筑,以适度、够用为目标来优化。在平台课的选择方面,主要应当注意一下两个方面:一,设置科学合理的平台课;二,开发体现专业和专业群特色的方向课程。
基本技能实践课以实训实习课为主。实训课主要以顶岗岗位工作为目标来安排并作为质量考核标准。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为辅的方式进行。
在设置课程体系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融入专业群的深度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之间其实是一对矛盾,即融入程度越深,则本专业的特色就越少,反之如果融入程度不够,则专业群建设就失去了意义。但专业群建设的方针已定,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建设以金融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是大势所趋,国贸、会计等相关专业只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经过教研室的反复研讨,同时请相关的专家论证,一致认为,国贸、会计等相关专业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融入到专业群建设中。
3.师资队伍改革
根据以金融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的定位和建设目标,根据核心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聘请相关理论专家和高级实务工作者,组成专家委员会,为专业群的发展导航。同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的考证工作,建立促进教研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和教师培训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财经院校开展调查研究,根据行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其知识与能力,形成一支谙识金融等服务行业社会需求,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素质、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4.实践教学改革
落实校企合作综合体系建设,谋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和开辟校企深度合作领域。吸收采纳企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促使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的现实需要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建立校企互为基地,互派师资的制度和机制,派出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学习调研,同时经常聘请精通行业发展趋势的企业总经理和部门经理送课上门,定期邀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员和行业知名管理者来学校作专题报告,面对面了解企业对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教学计划,使教学吻合于行业发展的现实。
积极谋求与品牌和规模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推进教科研横向课题等一揽子合作。同时,多途径、多方式聘用企业专业人员任兼职教师,实务课程采用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授课,以增强教学的行业针对性。同时积极开辟国际合作途径,引进国际先进教学资源,外派学生实习、继续教育和就业。
参考文献:
[1]程皓珉.高职会计专业融入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尝试.科技创新导报[J],2011(20):250- 251.
[2]周建松.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群)为例.现代教育研究[J],2011(04):130- 132。
[3]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2(02):1- 11.
[4]李厚俭,史丹.辽宁省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研究.辽宁高职学报[J],2012(14):18- 20.
[5]沈凤池.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黑龙江高教研究[J],2010(12):158- 160.
[6]沈凤池,王慧,丁荣涛.商贸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探析.教育与职业[J],2008(23):79- 80.
[7]张小菊.探索专业群建设,强化人才培养特色——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的尝试.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21):5- 9.
[8]谢国珍.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财会专业群建设——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财会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校外教育[J],2009(2):131- 132.
[9]王丽红.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办好实训基地的重要途径.辽宁高职学报[J],2006(8):19- 20.
[10]王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元”师资团队建设探析.职教通讯[J],2012(26):58- 61.
篇5
业内人士认为,微博的发展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其即时分享、互动性强、社区化的特点正在开启一扇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门。
微博成国内电子商务新战场
易观智库近日的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微博注册用户已经超过7500万,而2009年这一数字仅为800万,增速高达837.5%,而今明两年预计将分别达到1.45亿和2.4亿。微博,作为Web 2.0的突出应用,发展至今包括电子商务、危机公关、广告营销等多个类型的盈利模式日渐清晰。
在2010年11月举行的新浪微博开发者大会上,李开复曾表示,内容生产成本的极大降低、内容生产工具的简化、随时随地的发表、人人创造和传播使微博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高社会化媒体。在众多人认为微博仅是新媒体、社区化网络应用的时候,各大电子商务企业却把它当做电子商务平台展开营销。
VANCL曾在微博上连续推出一系列活动:1元秒杀原价888元服装,网购豪礼相送,邀请姚晨、徐静蕾等名人互动吸引用户,赠送VANCL牌围脖等;趣玩网则针对微博用户开展的“趣玩大战”、“穿越时空”、“晒货有惊喜”等互动活动更是取得显著效果;在微博上,用户和同样关注创意的粉丝们一起分享关于创意的交流。微博营销从无到有,正一步步走向成熟。截止目前,国内淘宝商城、1号店、中粮我买网、当当网、百思买等也都在开展微博营销,充分借力这一新兴信息交流与营销模式,电子商务微博战场的烽烟就此燃起。
与国内微博营销的趋势相比,国外类似的营销模式发展起步更早,优衣库的微博营销被视为业内典范:为庆祝英国网站改版,优衣库推出了“Uniqlo Lucky Machine”弹珠小游戏,用户可以把这款3D游戏分享给Facebook及Twitter上的朋友,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可获得折扣券。优衣库还为此次活动专门设了一个虚拟社区式的互动网站,用户选取自己的像素小人形象,拎着优衣库购物袋在网络上拿号排队,这个活动吸引了65万人参加。
微博营销探路社区化电子商务发展
从互联网广告、博客营销再到今天的微博营销,互联网营销环境、方式不断发生变化。随着社区平台的迅速发展,国内以微博为营销平台的社区化商务凸显其出强大的生命力,模式更是多种多样,用户主导、用户参与、用户分享成为其主要特点,但社区化营销发展模式仍在探索中,依然没有形成固定的发展模式。
业内人士分析,微博是基于信任链的传播,属于社区化的人际传播。随着微博发展的逐渐成熟微博营销前景可期。互联网营销专家刘兴亮认为微博关系链的驱动,关键在于通过官方品牌微博账号的信息,借助活动、事件、话题等刺激用户和FANS的情感神经,让用户真正能由内而外地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来,并让用户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与关系链上的好友通过转发、点评、收听、私信、QQ传播等方式进行互动,获得情感和心灵上的满足感、成就感,才能实现有效地借力营销。
除电子商务企业,房地产、杂志发行等更多的行业企业也在加入微博营销。近日,紫金东郡成为全国首家正式使用微博进行开盘推广的楼盘,直接促成5套认购。《创业家》杂志也首次尝试通过微博与读者直接深度互动,探索商业媒体B2C新路,第一天订购数达3323套。尽管目前微博营销并未带给各类型企业高额的成绩,但不可否认,微博营销正以其操作简单、信息便捷、互动性强、低成本的优势,探路社区化电子商务的发展。
社区化发展引领电子商务新趋势
维基百科的解释认为:社区化商务是电子商务的一个最新形态,用社会化媒体来增加网络销售过程中的人际交流、互动和用户参与。社区化商务时代,消费者通过自己个人形成的社区,分享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采取购买决定和发现新的商品。
卓越亚马逊总裁认为,消费者自发的一些评论内容,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去改变,也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旺盛的生命力。我相信消费者的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过了专家的评论。电子商务推动了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的社区化,包括以后的物联化,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篇6
【关键词】首都;零售业态;对策;措施
一、首都零售业态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首都零售业态现状
北京人口众多,属特大型消费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上表1所示,京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家庭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每年都在增加,服务性消费比重日趋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零售业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如表2所示,首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逐年呈增加的趋势。2000年到2008年,首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658.7亿元上升到4589亿元,翻了近3倍;年均增长率13.10%以上。显示出首都零售企业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首都各业态现状分析如下: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商店的主导地位动摇
其在零售业中不再占有绝对优势,但大型百货商仍将向大型化、综合化、多功能发展,并从数量增长转向集约化增长
2.连锁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超市的优质、廉价和便利等特点赢得了大批消费者,它的发展机遇在于其自选购物形式、经营大众化商品与低费用。
3.专业店、专卖店的发展日益完善
专业店以销售某类商品为主,专卖店以销售某一品牌系列商品为主。随着北京市居民购买力的增强,专业店和专卖店在城市中发展的日益成熟。
4.仓储式商场迅猛发展
北京1995年就有仓储式商场四十多家,仓储式商场由单店向连锁经营发展,积极对外谋求规模效益。
5.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市有较大发展空间
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商店面积小,营业时间长、顾客自我服务,可以随时满足顾客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市逐步兴盛起来。
6.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为人民提供更多便利
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
7.大型购物中心呈良好发展趋势
大型购物中心一般分布在北京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要道上,大型购物中心已成为欧美国家的主流零售业态,在北京,大型购物中心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存在问题
首都乃至中国零售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过度竞争,业态结构不合理,业态区域结构失衡及过度开放等。
1.业态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差
北京市零售业态发展不平衡,结构失调。北京市零售业态布局紊乱、功能雷同、脱离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商业区域功能的发挥。
2.零售企业选择业态具有盲目性
北京有很大一部分零售企业“跟风跑”,看到一种业态赚钱,就立即转变为这种业态,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更没有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运作不规范,各业态的优势难以发挥
北京市的零售业态运作很不规范,影响业态优势的发挥。由于运作不规范,我国城市的零售业态难以发挥在经营管理、价格、服务和消费者忠诚等层面上的优势。
4.业态变革不深入,仅仅是数量和形式上模仿
北京市的零售业态变革还很肤浅,主要是引进国外模式,尤其是国外商家一些店铺形式、商品布局,模仿某些营销手段和技巧等。我国城市零售业态仅仅在形式上紧跟国际流行趋势,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5.零售企业对商品零售方式创新力度不够以及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等问题
北京市有很多零售企业不能准确地满足企业目标市场的需要;零售企业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对于解决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等问题方面无所适从。
(三)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购物习惯等文化差别大、人们的消费选择存在差异,因此在经营上,零售业态将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形成以综合为特征的零售业态、以专业为特色的零售业态和以高需求量的日用品为主导的零售业态等多业态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的格局。各种业态全面发展,新兴业态不断细分市场,覆盖各层次、多方面消费需求,一直处在零售业主导地位的传统百货店开始让位于超级市场、专业(专卖)店等新兴业态,连锁超市将逐步确立其领导地位,而连锁经营和业态的多样化则将成为北京市未来几年内零售业变革的主要内容。但是,不同业态因不同需求而存在,中国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和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新兴业态和百货业将会共同发展。
二、首都零售业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首都零售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科学制定零售业态发展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还需从城市布局、交通运输、企业融资等方面创造必要条件,以促进某种零售业态的生成和发展、以及不同业态的渗透和融合。在调整和优化零售业态结构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⒈大力推行连锁经营
从北京市的实际出发,当前应把发展连锁超级市场和连锁便利店放在优先地位。当前连锁商店的发展重点,应该以为民、便民、利民为指导思想,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基本顾客,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经营宗旨,以大众化生活用品和“菜篮子”、“米袋子”食品为主体商品,以超级市场、便利店和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快餐业、服务业店铺的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
2.积极发展便利店折扣店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的快节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便利店有着很大的顾客群体,应积极发展便利店。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和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的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北京市市场状况恰当。积极发展便利店折扣店,带动首都经济发展。
3.努力完善大型购物中心综合性、全面性
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大型购物中心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大型购物中心的综合性和全面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以迎合现今的消费习惯。
4.适当发展无店铺销售
如今,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已经成为一种购物趋势,大众的消费观念也由走进商场逐渐转为在家便可购物的方式,这种方便快捷的优点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市场也不断发展壮大。适当发展无店铺销售,使其成为一种便民利民的购物方式。
5.大力发展各种新型商业业态,便利居民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大力发展与北京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鲜食品超市和社区菜市场等社区商业业态。目前重点应该是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和社区菜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顺势把农贸市场改造为现代生鲜超市或社区菜市场。
6.区别不同业态,确定适宜的规模和区位,使商业业态布局与城市建设保持同步
商业业态的选址布局及规模要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要结合北京市商业发展规划,按照三级商业中心不同的规模、功能、市场定位和商圈范围,调整各种业态的布局。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重点向三环、四环路间及四环路以外的居住小区和郊区卫星城发展;地区级商业中心及居民密集区、新建小区大力发展食品超市;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在居民居住区和交通要道发展连锁便利店和24小时便民店;大型连锁集团、百货店、专业店、特色餐饮店在市级商业中心、繁华商业街区发展与完善的同时,向城市周边及卫星城拓展,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布局均衡、资源优化和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论我国零售业态的结构调整.云南财贸学院学报[J].2002,05.
[2]零售业态发展规律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J].商业时代,2005,23.
[3]我国零售业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J].数据,2006,09.
[4]多业态经营成趋势[J].现代商业,2006,02.
[5]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S1.
[6]浅谈零售业态新类型――时尚店[J].商场现代化,2008,09.
篇7
时间:2007年2月1日
地点:清华大学
嘉宾主持:高普才
北京德兴隆医药管理咨询公司 项目总监:胡艳艳
中国医药人俱乐部为医药职业经理人搭建了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的会员,分别来自于医药企业、医药商业和医药连锁。中国医药人俱乐部也会在每月举办一到两次的论坛,说医药人所关心的事,说医药行业的热点话题。
另外,中国医药人俱乐部建立了猎才部,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职业的平台。
如果你是一棵树,请相信医药人俱乐部是一片森林;如果你是一滴水,请相信医药人俱乐部就是一片海洋,请相信团队的力量!
中国医药人俱乐部,打开天窗说亮话!
今天的论坛的主题是:《07年医药第三终端的发展趋势预测》
北京德兴隆医药管理咨询公司 首席顾问 高普才
很高兴又见到各位新老朋友,每当在年终总结的时候,我们都感慨万千,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随着医药行业的变化,当一代代英雄落幕的时候,必将有一代代英雄要崛起。大浪淘沙,对于医药行业来讲,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希望在“中国医药人俱乐部”这个平台上,不断吸收新的观念和优秀的做法,学习能力,将成为职业经理人和优秀企业的竞争能力,否则我们必将被淘汰,会有许许多多的后来人必将踩着我们的肩膀走的更远。
随着06年的落幕,大家对06年的国家政策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在座的职业经理人能够感受到,政策的调控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完成,所以06年也仅仅是一些“风吹草动”。疾风知劲草,我们大家能够坚挺过来,我们的企业就证明有自己的优势,所以像今天这样的一些热点话题,希望大家参与进来。让我们这些内业人士,不间断的去分享它。
九〇年代初,一些企业曾经在第三终端市场创造了销售额六十个亿或者八十个亿的神话。但是当我们现在提起第三终端的时候,好多的企业,认为第三终端是“草根市场’、太平民化或者是太没有技术含量,凡是做学术推广的职业经理人是不可能做这样的市场的。可是,历史总是有它特有的规律,当经济的发展逐渐需要的时候,曾经的市场必将要重新焕发青春,“医药第三终端”就是这样的规律。所以从这样的角度讲,营销没有贵贱之分,只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方法和对策。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企业为行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不但为大家试了一下水,而且还很坚挺的走过来了,并且走的还很阳光,如东盛药业、修正药业、奇正藏药等等。所以想借助今天的这个机会,大家共同分享06年第三终端的成败、展望07年医药第三终端的发展。
东盛集团 OTC总监 孙春平:
很高兴能在清华这个知名的学府与新老朋友在一起交流,在这里要感谢“中国医药人俱乐部”能给大家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分享我的观点。在东盛这几年,我一直从事第三终端的工作比较多,当时不叫第三终端,是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我们刚开始做市场的时候也是做的农村,把广大的地县级市场及没有专人管理的市场叫城乡市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第三终端。今天与大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07年医药第三终端发展趋势预测”:第三终端医药市场概况、第三终端市场的开发管理、第三终端市场的促销手段、第三终端市场的发展趋势、第三终端市场的操作难点、第三终端市场之城市社区。
一、我们先来看第三终端的含义:第三终端特指既非大型医院,也非城市主流连锁药店的药品销售终端,包括:城市、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地区的小诊所、卫生服务站、社区门诊、民营小医院、防疫站、计生站、乡镇卫生院(所、中心医院)、诊所、乡村个体药店,也可以按照企业管理来分,凡是企业营销管理人员不到位的终端都可划分为第三终端。
二、我们再来看第三终端的市场特点:
第三终端营销的产品无论是针剂还是其他剂型,都以普药为主。
中低价位品牌药为主。
诊所、卫生室、药店数量多,药品销量大。
药品使用基本不受“医保目录”的限制。
尽管每次采购量比较小,但消化迅速,且是现款交易,结算快捷,风险小。
第三终端市场配送成本高。
三、我们再了解一下第三终端的渠道特点:
第三终端网络复杂,终端进货渠道混乱,县级、地级商业公司、以及一些民营快批配送型公司成为开拓第三终端的主要力量。 。
第三终端的执行性大于策略性,更多的是看队伍的执行力,而不是看市场部制订的策略。第三终端药品营销销售工作大于市场工作,执行性大于策略性,容易启动,第三终端药品营销销售工作大于市场工作,意思就是说在操作第三终端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销售行为,市场行为在这里体现的不是太明显,我们在做OTC产品,尤其是地县级以上城市,我们还在讲究广告策略,讲产品的诉求,对产品的细分比较细致,但做第三终端,我们更多的销售行为。
渠道相对可控。在我们目前的广大的农村市场,都有那么一两家固定的配送企业。相对来说渠道比较单一,也比较可控,一调研就会知道商业企业在哪里,如果我们认为哪个商业做第三终端做的比较好的,那我们就要看他的流向单,基本上能覆盖。
因为第三终端代替消费者进行采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占领了渠道就是占领了市场。在第三终端基本上是你采购什么产品,消费者就要什么产品,消费一般不会指着某个产品去要。
没有任何一个省的一家商业能够全面覆盖第三终端。但在某一些县级已经出现了能覆盖全部终端的商业了,因此企业在开拓第三终端时注定要和多家商业公司合作。
目前许多的商业公司已经有自己的第三终端的业务员,如福州地区某一商业公司在第三终端自己就有二、三十个业务员,把整个福州地区分片管理。再如河北的有一个商业公司自己就有一个摩托车队,就是业务员一个人一辆,专门跑第三终端,所以目前许多商业公司都有自己的队伍。
四、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终端的消费者特点:
消费者对药品品牌反应比较迟钝,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持续购买一种产品的时间长,不易转换品牌。
广告对药品购买行动有很大影响力。
在购买药品过程中自主选择意识不是很强。
医疗和药品在同一地点消费,乡村医生和药店店员的推荐成为其选购药品的重要因素。
对药品价格和疗效双重敏感。
第三终端属于中低端市场,但购买的价格正在上移。一些价格高、疗效好的品种也在开始营销。在东南沿海地区体现更明显。
第三终端消费者对“中药”信任程度大于“西药”。
五、第三终端的市场潜力:
据南方经济研究所数据表明,乡镇医院、卫生院、卫生室、卫生所、私人诊所所在的第三终端市场销售占比竟达到38.2%。第三终端的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也有许多的专家一直在测算。按照全国8亿农民,新农合资金50元计算,就有400亿元市场规模,这还不算不参加新农合这样看病吃药的农村人口和超过重大病超过50元农民自己必需出的部分。有人计算是750亿元。城市第三终端社区医药市场规模,到2010年在全国各城市达到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5%;90%以上的居民步行10-30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平均每万名城市居民至少拥有两名全科医师。按照这样计算,城市人口约6亿人,所需全科医师总数量约为12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2-6名全科医师;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需达到6万家左右,按月均门诊量达600人次,客均单价约80元,月均销售规模约5万元,年均销售额约60万元,整个市场将有360亿元的规模。目前按1.7万家计算产业规模约100亿元。
目前第三终端的发展状况是从东南、华南沿海-中部-西部、北部地区的梯度而发展的。
我们为什么要开发第三终端呢,第三终端有以下的开发优势:
优势一,竞争少、知名企业比较少。
优势二、品牌要求低。消费不会管你是洋货还是国货,只要他感觉用的好,他就会用。
优势三,营销门槛较低。
优势四,进药环节少,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
优势五、渠道控制相对容易。
优势六、消费潮流滞后、消费需求功能性强。
优势七、政策优势(“两网”建设、“三农”政策、“新农合”、“社区卫生建设”)
那么,第三终端,我们如何去做呢?这里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想与大家分享。
六、我们来看一下第三终端的开发策略。
制定战略
如果企业准备开发第三终端,就要准备相应的品种,资金,人员,不能一时冲动,看别人做,我也做。
选择区域
中国这么大,终端这么窄,那么究竟我们应该做哪里,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产品而定,不要看哪个市场好,就盲目的进入,要看自己的产品和相关的资源是否合适。
选择产品
第三终端的产品一般是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治疗药物,我们要看一下,我们的产品是不是这样的产品。
工商合作
就目前我们国家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自己的第三终端销售队伍,只有东盛、修正药业等少数企业有自己的第三终端销售队伍,更多的企业是靠商业的力量,因为第三终的特点决定了派人是很难管理起来的。
产品价格
第三终端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是有限的。
销售渠道
第三终端的消费者一般不怎么选择产品,一般情况是有什么产品就买什么产品。
产品宣传
充分利用第三终端的特殊媒体做好宣传
促销活动
第三终端要想做的好,就必须要有促销活动。
七、第三终端市场的开发流程
确定策略目标
确定区域范围,定位区域类型,进行区域细分,确定分区目标。
建立管理体系
建立营销队伍,制订管理制度,设计工作流程。
信息管理
信息全面详细,内容必须真实,进行动态管理
分解目标
分解完整路线,确保目标实现,真实评估个人。
制定竞争策略
重点突出,靶向瞄准,系统分析,知已知彼。
建立网络,细化管理
这里指日常管理,包括经销商、账款管理,窜货、价格体系管理,促销管理。
八、第三终端的促销手段
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
促销会议:主要是针对第三终端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等特点,通过各种促销会议进行促销。
独家总经销协议:协议法是最为刚性和约束力的方式!
驻场促销:选择驻场促销的商业公司必须要有极强的终端覆盖能力和完善的配送体系。
广告促销:批发点户外广告,批发点POP广告,商业订货网站上广告,产品目录促销,电话 / 短信促销。
三员促销:医药公司采购员、开票员、配送员可以解决第三终端产品知识和促销信息不到位的问题。
九、第三终端市场的操作难点
难点之一:医药商业发展落后于第三终端的需求
难点之二:产品线结构较难适应第三终端的市场特点
难点之三:投入产出比较难控制
十、城市社区第三终端的营销
借助渠道推广,充分利用商业渠道,加大布货率
社区医疗推广,借鉴处方药的专业推广手段
自营为主 ,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在社区运作
患者教育, 利用社区接近消费者的特点,进行患者教育
工商联合,可以和连锁药店联合一起作社区推广,也可以和社区药店一起推广。
十一、07年第三终端市场的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外企、国企、民营企业都在介入,竞争会逐渐加剧。
趋势之二:分销形式多样化,包括大篷车、小篷车、乡镇订货会议等。
趋势之三:第三终端开拓从内容到模式都将会创新,如:自配人员、联合开拓、新药推广等
趋势之四:精耕细作、管理细化
趋势之五: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北京德兴隆医药管理咨询公司 项目总监 胡艳艳:
非常感谢孙总把这么多年的实际经验讲给大家。
修正药业操作了一个很成功的产品——斯达舒,去年的时候我们组织一些医药职业经理人去了新疆,在遥远的新疆景区,我们就发现很多马帮的人都在使用斯达舒,今天我们也想请亓总与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能够将一盒一盒的将斯达舒推向这么边远的地方,一定也有很多的经验,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修正药业 总监 亓雪峰:
修正药业2006年的销售是30个亿,其中有50%是来自第三终端,修正药业有几个特点与其他企业不同。
第一、员工,目前修正药业已拥有员工近3万人。
第二、产品,修正药业目前有上千种产品,包括药品、保健品、药装、药膳等各个系列。
第三、宣传的费用比较高,主要是广告上,品牌的知名度大,目前修正药业也是在推广“良心药,放心药”的理念,在第三终端上大家已将“良心药、放心药”与修正药业联系的比较紧密了。
结合着我们企业的这三个特点,我们再来谈谈第三终端,我们主要把第三终端分为两类:一个是诊所,第二个是药店。从2000年开始,诊所的概念应该叫新农合的合作单位,现在全国的新农合,原计划是2008年对全国的80%的县推行新农合,而现在的进度远远超过这个数字,2007年就能达到80%,新农合的市场说是400个亿,其实远远不止是400个亿。
再者说就是合作医疗,只有在诊所里才能报销,报销分为两块,第一个是药费报销,第二个是医疗报销。药费报销就是直接从医生那拿药,就可以报销。以上说的是诊所的情况,再说说药店的情况,在诊所买药可以报销,报销是有限的,但是超过一定的费用就不给报销了,在没有超过一定的费用之前,一般的是不用去药店买药的,因为到诊所就可以报销了,所以新农合对药店的影响很大,但是药店的目录有上千种,进入新农合的目录才有几百种,还有很多的药是进不了目录的,比如有些人想买一点好一点的药,那你就要去药店了。
修正药业的有6000多辆车,我们与当地的医药公司合作,村医必须到乡镇医院去进货,乡镇医院必须到指定的药材公司去进货,是一体化的,这样就要依托药材公司往下送货。
我们有十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有好多的品种,所以我们自己公司的一个事业部就可以组合的开订货会。
城市的第三终端我认为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社区医疗,第二类是中心的药店,社区医疗还包括厂矿的医院,还有中心的药店,小诊所,小药店,全国推社区医疗还是比较慢的,首推的是北京,进社区目录的价格要比药店要便宜30%,是厂价。国家也是投入了80个亿。
北京是有五家指定的配送,有360个医疗站,他的目录也是一年招标一次,与新农合不同,新农合招标是招药材公司,不允许厂家直接送货,必须把货放到药材公司。在社区医疗中,是要药材公司送货,但是不对药材公司招标,而是对厂家招标,厂家招标后,要这五家哪家都可以送。
现在很多媒体也在一直关注着社区医疗对药店的冲击,其实现在存在这种情况,但是他的推行是比较慢的,所以我想应该是在2007年能确立一个模式,而在2008年的时候对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2006年的新农合在经过了一年的推行后,每个省都在推,虽然现在推行的模式不相同,但是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在整个的医疗行业,特别是2006年对整个医疗都是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修正药业提出了“做良心药,做放心药”的口号,也是为医药行业树立良好的口碑真正的做出了贡献,所以这对我们企业来说也是不错的,2007年我们宣传力度会更大,其实做药就是要做良心药和放心药,虽然我们在这里说了一个大实话,也是医药行业真正需要做到的。
北京德兴隆医药管理咨询公司 项目总监:胡艳艳
感谢亓总的精彩演讲,奇正藏药的终端建设在全国的OTC行业是有口皆碑,下面我们就让韩总给大家介绍一下,奇正藏药有没有进入第三终端的考虑和目前第三终端的经营现状。
奇正藏药 全国销售经理 韩雅慧:
对于第三终端,我们也的确是很重视的,我们也是一直在考虑怎么去做的问题,2005年的时候我们就尝试了一下,我们把第三终端做了一小块市场,就是小诊所、小医院,别的没做,我们也是专门成立了一支队伍,在浙江等一些区域市场也取得了成功,在产品上量和投入产出是比较划算的。其他的地方就没做,我们在总结经验的时候,有两点:一个是人员的问题,再一个是跟区域市场的成熟度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对于第三终端的推广主要是依靠商业,我们对选择商业也是很重视的,我们把全国跟我们合作过的商业公司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一家商业有多少是流向是药店的,有多少是诊所的,有多少是医院的,我们是跟每个区域经理对商业一家一家的去筛,工作量是相当之大的。我们主要是为了更好的选择公司,我们主要是选择以终端为主的商业,你的终端越多,我们就越选择你。
社区医疗正在考虑之中。
北京德兴隆医药管理咨询公司 首席顾问 胡艳艳:
第三终端销售,整合医药商业公司是基础,一个经理人熟悉当地医药商业环境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北京德兴隆医药管理咨询公司为做咨询项目的医药企业提供了很多商业渠道。从签合同、销售的速度来讲,资源平台使用非常重要,德兴隆愿意为大家提供这样的商业资源。
恒久远药业 营销中心总监 王宏满:
我们公司医药销售就是一些普品,外用制剂,在德兴隆咨询公司的指导下进军第三终端营销,经过半年多的运作,积累了一点经验。
我们产品的网络面很广,但是和商业做的很一般,基本上是业务员的行为,不是企业行为。我们有几十个品种,真正走到商业公司就一两个品种。所以比较粗糙,我们没有把它管起来。在德兴隆的指导下,我们强化区域管理和经销商管理,现在形成了河南、山东、湖北等第三终端的优势区域。在全国我们做面,在这几个地方我们做点的工作。这些点也主要是做商业渠道,因为我们产品利润比较低,如果都去做终端肯定不行。所以我们这几个月以地级市商业为基础,每个地级市都有两家能够覆盖到第三终端,而且每家做的规模都在2、3个亿。以河南为例,我们选择地级公司,或者往下乡一级的批发网点,我们主要做这方面工作,通过这几个月的实践,效果很好。在城乡结合点那里别人没有开会宣传,而我们做了,各网点都走到。我们准备在这段时间抓住机会,继续做,因为真正在下边做会营销的厂家不多。我们在安阳开了5次会议,效果还不错,一次会议销售额在万元以上,效果比较明显。
我们原来的商业客户就是70多家,在德兴隆的的协助下,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60多家。并且正在快速发展。现在我们所有大小客户,我们都要以企业行为去做。我们基本上能做到现货现款,解决了原来渠道多、资金占用量大的问题。现在我们的销售是货到,票到,回款。这样资金占用就小,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修正药业 总监 亓雪峰:
北京社区医疗现在是这样,国家对社区医疗投入80个亿,目前从《德兴隆医药新视点》中又获知,国家又加大了投入的力度,现在已经是120多个亿了,实行转诊制,社区医疗就是让你看病省钱。
万德玛药业 总监 于安波
其实你说的这种转诊制模式就是:一开始鼓励去初级医院,初级医院解决不了的话可以去二三级医院的,到了第三级医院的时候呢,就不是对于初级的治疗了,而是对疑难病症的治疗,解决完后又给转回来进行康复治疗。
北京德兴隆医药管理咨询公司 项目总监 胡艳艳:
北京同仁堂这次有七十多个品种已经入选了北京社区招标的目录,下面我们有请于总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北京同仁堂 销售经理 于静然:
从去年12月25日北京开始实施,北京市政府也相当重视,也属于北京市政府的工程,在全国也是一个试点,北京12月份搞了一个市民的调查,第一个市民反映的问题就是看病贵,二就是看病难的问题,几个问题后才是住房的问题,北京市也采取了社区的医药招标,最终是招上了312个品种,900多个品规,25日开始,北京市卫生局就要求送到多少家卫生站,北京市一级的配送商就两家,但招标是有五家有这个资格,但最终是选定了两家,一个是北京医药股份,一个是嘉事堂,嘉事堂是负责海淀,门头沟和石景山区,医药股份是负责其他的十五个郊区县。
医药股份和嘉事堂两家负责配送,北京市市政府的要求也很高,有点像“非典”时期的样子,而医药股份和嘉事堂的人在25日至元旦前,基本是24小时在工作着,甚至出现了自己的药店都断货半个月了,都没有时间去送。
在元旦期间,我们也是非常的忙碌,因为他们的要货量非常大,我们也是有很多量的专车送到北京医药股份的大仓库,对于北京同仁堂科技公司,时间还不到一个月,社区的要货量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万,我也跟着业务员去过社区,知道几家外企调配一些三甲医院的精英去做社区医院的铺货去了,这就表示外企也知道社区医疗的重要性。
还有一种情况是像同仁堂是普药比较多,我想社区要的量大了之后,其他的三甲医院的量会下降的,这是我们估计的。那么对于药店的量会不会下降,目前来看还没有什么影响,我们也分析了一下,一般去社区医院看病的人以老年人居多,他们是为了报销。而年青人是为了省事,就直接在药店买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认为还有可能会拉动药店的销售。
本次社区医疗,同仁堂也占了地利的便宜,因为社区要货很急,而同仁堂的仓库就在北京,如果社区要两次货你都没有及时的送到,那么就有可能在目录上把你给替掉了。因为前段时间老百姓的意见也是特别的大,药价是便宜了,但是没有药,以前的药虽然贵,但是到了就能买到。
北京汉典药业 总监 王振军:
真正做全国第三终端应该是大品牌来操作。小品牌来操作的话,是局部做试点,或者说是做信心。因为第三终端相对门槛低,竞争更小。所以说对小品牌,前期可以做信心,鼓舞团队士气。小品牌通过培训鼓舞士气,通过士气和信心来往外走,这是小品牌所谓第三终端的操作。而目前真正第三终端做开的不多,包括浙江第三终端。浙江拥有很多全国百强县,它的乡镇的消费能力要比其他省地级市要好得多,包括我们品种上市的时候我们也选择浙江,应该来说效果非常好,如果就拿浙江的第三终端就往全国来推广,觉得更快是不合适的。再例如上海的社区医院,它基本上完全把它当作第一终端来做,因为它非常完善,包括消费能力和整个规范体系。再比方说河北、河南、山西,这些地方的地级市有很多,我觉得它的地级市和县城差不多,县城和农村差不多,基本上就是这种概念,这样的才是真正的第三终端。
一方面,要考虑成本问题包括人员聘用,很多企业入第三终端的时候,产品种类的配比和数量很关键,再一个成本的考虑可能要多一些,产品是否适合进入第三终端也要考虑,还有一点就是商业,浙江可以,河北现在正在起来,有些地方即使想做还,做不了,它的配送渠道还不成熟;
第二个方面,不要全国展开,做好条件成熟的区域市场。尽管现在第三终端很热,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不一定我们一年就做1个亿、2个亿,5000万也不错啊,单产品区域市场做个5000万依然是一个好产品。
红太阳药业 市场部经理 杨晓林:
针对第三终端普药价低利润少、渠道多而管理难、终端分布广难覆盖、费用高难控制、政策执行效率低、促销方法重复等特点,建议企业研究实施第三终端数据库营销。通过建立商业及终端客户数据库,应用企业网站、商业网站、短信平台等方式进行营销,使得企业与商业及终端客户之间的信息点对点告知、策略互动式交流,及时反馈终端需求,持续产品知识教育,降低投入提高产出,逐步建立区域品牌、保持区域竞争优势等,使得企业在第三终端销售上保持领先,打造企业在第三终端营销模式(体系)上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德兴隆医药管理咨询公司 首席顾问 高普才
通过几位经理人的经验分享,大家对第三终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市场从企业内部去看它的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今天跳出医药行业去看它,第三终端仅仅是一个市场,并没有那么复杂,许多企业把他想的那么复杂,就是因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现在做第三终端的企业,如果没有像修正、东盛这样的品牌基础,没有这样的销售团队的基础,没有产品组合的基础,如果还想在全国展开,那是硬上,肯定不行。
我经过研究中国医药市场,07年给大家这样几点启示:
1、从整个医疗行业的角度讲,医药企业竞争属于低档次重复。有些企业死掉了,并不是竞争死的,而是不思进取、自我消亡。该死的一定会死,不竞争他都要死,因为企业自己都没弄明白什么叫竞争,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参与竞争,主动参与竞争的企业是不会死。
今天的医药环境变化如风,我告诉大家的是:风,吹灭的是蜡烛,吹旺的是篝火。
不管未来的竞争如何变化,对于企业来讲有两事情必须要做到:
第一,积极进取,不要惊慌失措。现在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企业的“心”动。好多企业是被“竞争谣言”吓死的。06年4月份的时候,一提“打击商业贿赂”,好多企业的老板把手机也关了,把车号也改了,其实就是抓也抓不到你,你家这点销售额才三千万,又不存在商业贿赂,你跑什么。好多业务员拿“商业贿赂’说事儿,不好好工作,原来没做好的事,找借口。其实一个生态链原理告诉我们:总是有你生存着的位置。人家是几个亿销售额,而你不就是需要五千万吗,而在中国的医药环境下,没有一个企业可以“通吃”,是法则。
第二,耐住寂寞,打造自己企业应有的核心能力。行业的规律告诉大家,企业不是一日之功。有些企业,现在虽然企业相对小,但只要企业健康的发展,有好的职业经理人在打造着他,,只要现在耐住寂寞,精耕细作,并且从整个的规模是稳健发展,我们相信三四年之后,在行业内是一定有所作为的。许多的企业老总也在问我,能有什么办法,让企业“一夜之间”销售到几个亿上去。我告诉他:从期望值的角度讲,大家必须遵守一个规律,尤其是药品是一个特殊的商品,他是必须有专家的网络基础,必须有销售网络的基础,必须有消费者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即使用广告打起来了,也会下去的。今天从社区医疗的角度讲,不是专业人士基本干不了,即使是招上标了,也一定要有专业的人士去拜访,因为你面对的是医生。所以从思维上大家要耐得住寂寞,还要尊重行业的规律,没有几年的时间是不行的。
2、告诉大家一个信念就是:好产品是做出来的。经过德兴隆研究过的企业,就拿奇正藏药来讲,他的药品是膏药,原来膏药哪有超过五块钱一贴的,但奇正就是十五块钱一帖,而且卖得还很好,这里不再分享他们是怎么做的,我只是告诉大家,在今天中国医药市场,没有做不了的产品。《中国医药人》的第一期,当时我把德兴隆“医药蓝海”的那个战略模型放在封面上,从处方药到OTC、保健品、快速消费品,不论哪类营销模式一定都有相关之处。所以,这些观点告诉我们,从产品的角度讲,大家要树立信心,没有做不了的产品,只是你还没有找到办法而已。好多事情不要看表相,只要把它的本质弄明白,其实真的就没有那么复杂。
3、第三终端营销,既不是深度分销,又不属于渠道的补充,它是一个体系营销。国家政策的引导,老百姓的富裕是实实在在的,所以第三终端已经不是一个趋势了,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市场。医院销售形成了医院微观管理、医药代表专业拜访等体系营销;药店形成了包括终端建设、终端拦截、店员教育等形成了一套营销体系。所以,第三终端营销不仅仅是方法,这些在中国走在前列的企业和经理人,完全可以写出营销模式和操作手册的。但是3、5年之后,有些体系还会变化和升级。修正是靠广告起家,并且一个医药产品完全借鉴了保健品的方式。采用“胃酸、胃涨、胃痛”较短的广告语和被百姓理解的通俗广告。从“买四赠一”到“良心药、放心药”的转变,逐渐完善,不间断补充相关内容。
4、第三终端必须加上一个区域的概念。因为这要考虑产品、人员、营销结构的承受度。因为第三终端大部分是从区域开始的,各区域第三终端的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即使06年达到70%,象浙江、江苏、广州、北京、上海还没完善到100%的程度,因为很多政策还需要落实和补充。这对于企业角度来讲,企业还是有机会去做这个事情。象修正和东盛这样敢于做全国第三终端的就不多。即使是广东的一些大企业也只是做个“西进计划”而已,也没有提出向全国进军。
5、第三终端不仅仅是OTC产品,处方药是完全可以进入第三终端的。一些大家所谓的最常见的处方药产品,在县城级的农村都不常见。在农村,象中风、脑血栓等患者,在大城市诊断完就回到县乡康复治疗,这样的处方药是完全可以做到第三终端的。
篇8
关键词:微型金融;微型金融市场;小额信贷;社区银行;农村信用社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5-0024-03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微型金融主要是指为社区居民或者农户个体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市场,小额信贷、社区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专门服务于微型金融客户的独立经营主体。总结国际上小额信贷和社区银行的专业经验对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微型金融市场与微型金融机构
(一)微型金融市场特点与组织模式
金融市场的风险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面对金融市场风险,政府通常对正规金融采取审慎性监管办法,通过平衡金融部分股东收益和存款人利益保护两个方面的努力达到金融市场的稳定。而银行及存贷款中介机构通常要求对贷款人提供抵押等形式以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
但是,世界银行和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处理微型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特质性风险及成本方面,各国的农村正规金融安排模式显得无能为力。这主要是由微型金融特点决定的:一是微型金融市场普遍缺乏抵押物。客户提供能够保证抵偿贷款基本风险的有价值抵押物是正规金融市场放贷的基本条件,但是,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农户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所具有的抵偿价值不大,而且没有一个良好的流通市场,因而,微型金融市场将以信用贷款作为主要资金运作方式。二是在微型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将面临个体经营者经营活动面临的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城镇社区,由于个体经营者大都面对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经营风险相对较高。而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市场的客户―农户能够承受各种风险的能力非常脆弱,农业受到自然风险等因素影响较大。三是非生产性信贷在微型金融市场客户资金需求上占据重大比例。由于个体经营者经济基础薄弱,这就使得信用贷款不能完全保证用在经营性、生产性支出上。基于农村金融的信息非对称性和风险的特质性,国际上通常采用社区银行、小额信贷组织以及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服务于这一特定市场。
小额信贷是指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保险和汇款服务。目前国际上对于如何展开小额信贷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包括采取小额信贷的联保模式、小额信贷的等级评级和小额信贷的批发机构定位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小额信贷的联保模式主要是针对农户信贷缺乏担保的基本特点,通过小组联保,联保小组内部成员相互监督信贷资金的使用和归还,已达到降低农户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目的。而等级评分是一种判断风险的新方法,目的是通过记录小额信贷客户的经济行为、信贷行为等,对小额信贷客户资信等级作出评价。目前等级评分法确实使小额信贷减少了拖欠行为,进而减少了花费在收款方面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业务的扩展性和持久性。
对于社区银行没有统一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称呼,如日本称作地方银行,德国称作区域银行,我国社区银行这一概念主要来自美国。社区银行主要是指由地方自主设立和运营的商业银行,通过吸收社区资金并用于该社区。社区银行主要是小型银行,其产权主体特点是“少”而“散”,社区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区,返还给社区”。社区银行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的关键优势在于为社区成员提供金融服务具有成本的比较优势。针对社区性的小额度金融需求,由于社区成员,特别是单个个体和小企业在信用记录、财务数据等方面都缺乏规范性和标准化,大型商业银行为这部分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成本就变得高昂。社区银行立足于社区,其地理比较固定和集中,能够收集社区成员和社区中小企业非标准化的软信息,比如:社员的个性特征、人际关系、社会声誉等,从而根据这些信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很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二)国际小额信贷和社区银行的发展趋势
国际上,小额信贷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983年,孟加拉的中央银行与政府相关机构共同出资创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它被誉为世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模式。经济发达国家的小额信贷以德国的企业金融和发展基金(FEFAD)为代表。从2000年起,欧洲建设发展银行(EBRD)、国际金融公司(IFC)以及IMI(共产国际微观投资AG)入股FEFAD银行,2002年德国商业银行人股FEFAD银行资金。目前,FEFAD银行已从捐赠者出资支持的信贷机构过渡到了一个具有透明度、专业化、有竞争力、有信誉的商业银行。从1999年起,FEFAD银行开始盈利,2001年银行的净资产回报率达18%。
随着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影响加大,各界日益认识到居民享受金融服务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资金行为,更是一种权利,从而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金融普惠制理念,这一理念促进了微型金融的快速发展。近20年来,小额信贷发展迅猛,小额信贷产品与服务也日益贴近微型金融市场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是规模快速增长。从1995年至2004年,小额信贷贷款笔数从900万笔上升到6000万笔。二是小额信贷机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些机构类型主要包括为非政府组织、专门设立的微型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三是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也有较大差异,目前这些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储蓄存款、保险、汇款、小额租赁、住房金融和其他非金融服务等。
社区银行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尽管近年美国社区银行数量在呈现逐步递减趋势,但2003年美国设社区银行仍有7840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94%。由于社区银行在消费信用贷款和住宅抵押贷款市场份额的减少,社区银行的资产份额损失较大,但是在社区银行传统优势领域市场份额依然稳固,比如:小商业房地产贷款、建设和土地开发贷款、小农场贷款等。在过去20年里,社区银行的业绩与大银行的业绩也非常接近,在资产质量的不良资产率指标中,社区银行的资产质量略低于区域银行和25强银行,1992~2003年社区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平均为1.58%,同期区域银行和25强银行分别是1.61%和1.86%。社区银行近年来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商业银行的兼并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商业银行的规模化经营,社区银行的数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呈现递减趋势。1990年末,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总额占银行产业资产总额的23%,但到2002年末,社区银行资产规模仅占11%。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及其组织模式:以贵州为例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及需求特点
从资金供给视角看,农业贷款总量处于增长趋势,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截至2006年6月末,贵州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208.06亿元,其中,短期农业贷款余额178.96亿元,比年初增长22.3亿元,增幅14.2%,比全省贷款平均增长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农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9.1亿元,比年初增长5.4亿元;乡镇企业贷款余额24.1亿元,比年初增长22.8亿元。
但是,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单一、服务方式落后和供给机制还未有效生成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国有金融机构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单一。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集权管理,一方面县级机构开始逐步撤并和退出农村领域,对贫困地区的影响尤为深刻,2004年末,全省50个扶贫工作重点县的889个乡镇中有农行营业网点的乡镇仅有35个,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省分行根据其总行的信贷政策,集中上收贷款审批权,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和农村地区的投入较少。目前,90%以上的贷款是通过农村信用社发放,形成农村信用社对农村金融的垄断。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落后,不能适应实际生产需要。根据调查结果,农户在申请贷款时碰到的各种问题中,贷款期限短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占比为51.27%;其次是贷款数额小,45.57%的农户认为贷款额太小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希望贷款金额平均为21,972.22元。三是农村资金持续供给机制还未形成,存在资金外流和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县级分支机构吸收存款的上存,截至2006年6月末,贵州省金融机构存贷差为451.4亿元,其中存差的较大部分来自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邮政储蓄资金直接流出了农村,截至2006年6月末,贵州邮政储蓄余额达163.9亿元。
从农村金融需求视角看,调研显示农村金融需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适合于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少。在424个对于如果不需要抵押是否需要担保的有效回答样本中,91.7%回答没有担保。二是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农户曾经获得贷款的情况而言,在样本农户中,约68.92%的农户曾经获得过银行、信用社的贷款,其中以中等收入农户居多;30.88%的农户没有得到过贷款。三是农户实际借款期限不满足于农户期望的借款期限。2002年~2005年6月底,在总计433笔借款中,借款期限在1年以内者占93.1%,期限在1年以上者仅占所有借款次数的6.9%。但农户在回答其希望的贷款期限时,499个有效样本中,期望借款期限在1年及1年以内者仅占57.7%,42.3%的样本户选择的是1年以上,说明有较多农户的实际借款期限短于期望的借款期限。
(二)农村信用社的组织模式及缺陷
2003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基本特点在于将过去由中央推动的改革转变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推动,目的在于通过各地根据本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制订改革方案。这一初衷符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机构特征的差异性较大的基本国情。但是,从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改革模式看,除北京、上海和天津成立了以市为单位的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合作银行外,其他各省市均采用了省联社模式。绝大部分省市均选择了省联社模式使得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单一,“没有比较,很难证明省联社模式是否是适应各地需要的最佳管理模式,省联社模式事实上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谢平等,2006)。在省联社模式下,一方面,“三会”的主要负责人都不同程度属于上级联社行政任命,“三会” 之间能否发挥有效监督和制衡需要进一步检验;部分农村信用社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仍然还存在于法律文书上,“三会”至今没有按照《公司法》和农信社章程履行职责,联社理事长和主任仍是“一肩挑”现象普遍。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分散,单个农民社员所占股权比例小,农村信用社内部人控制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目前,省联社服务模式下,农村信用社有下列问题:
一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机制建设问题。目前,各省市农村信用联社都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上,一些农村信用联社还参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组织制定出台了相关内控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了“垂直管理、上挂下查”的稽核审计管理体制。表面上看,这些制度和管理办法都是参照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全省农村信用社的规范化管理,但是,事实上,农村信用社正在削弱自身服务“三农”的优势。农村金融的显著特点是交易成本高、农业及相关产业风险高、交易金额小和农户缺乏担保等。采用省联社管理模式,经营管理权限上收,具体的经营管理办法采取全省统一的形式,无疑是斩断农村信用社在“三农”中的触角,使得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灵活性和因地制宜能力变差,必然增加经营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
二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村信用社没有真正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人员缺乏董事会和股东等相关力量的监督,内部人控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于是带来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上的两个突出问题。第一,成本软约束化。2005年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营业费用比2004年增加了44.83%。营业费用缺乏合理控制具体表现为职工工资及福利的快速增长和业务招待费、会议费等办公费用快速增加。2005年农村信用社的职工人数在包含了临时工的情况下,仅增加7.70%。但是,2005年农村信用社平均职工工资及福利比2004年增长了87.69%,业务招待费从2003年到2005年快速增长了190.87%。第二,地方政府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力度加强,农村信用社资金非农化趋势明显。2003年至2005年贵州省农村信用社非农产业贷款增加了近7个百分点,而非农产业中以房地产、建筑和教育、公共卫生等行业的贷款增长较快。
三、借鉴国际微型金融发展经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一)农村金融改革要进一步借鉴微型金融的模式取向
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一定参考标杆。一是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充分借鉴微型金融的发展经验。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镇及周边地区,通过引进社区银行发展模式,吸收本社区资金,服务于本社区。农村信用社可以选择县乡统一法人、合作银行、股份合作银行、商业银行等多种实现形式。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小额信贷作为信贷扶贫工具,金额小、个性化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农村信用社在内部管理上要借鉴小额信贷取得的成就,充分利用联保、等级评分法、农户项目技术辅导等小额信贷经营模式改造自身经营管理机制,根据农户个性化的需求设计金融服务产品,彻底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市场化和客户化导向。
二是要尽快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市场利率定价、市场准入、业务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方面多做探索,积极引进小额信贷、社区银行等金融服务主体,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化。要在江口等地小额贷款试点的基础上,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尝试放开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健全小额贷款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运作和市场退出的运行机制,让民间融资浮出水面,促进其有序健康发展,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形成有序竞争、良性互动的局面。国家可以依照我国改革开放特区经济的办法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例如:选择部分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特区,采取特殊的政策和办法,促进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当然,也要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合理引导和监管,国家应尽快出台《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填补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法律真空,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还需要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
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小额信贷和社区银行发展的国际经验,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一是金融管理制度设计上,要改革传统的“一乡一社”制度,打破区域内只允许设立一家信用社的限制,在农村信用社满足一定条件下,鼓励这部分农信社在一定范围内跨区经营。通过改变传统“一乡一社”模式,让农村信用社在一定范围内相互竞争,有利于增强农信社内部改革的动力,增强农信社合理的利率定价能力。
篇9
近年来,随着芗城区旧城改造、城市扩容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有了较大变化,社区服务 功能大幅提升,社区商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社区商业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经营 业态和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从调查看,目前,芗城区共有社区69个。各类社区商业网点近1000个,经营方式有餐饮、超市、各类中介、便利店、物流、食杂店、洗衣店、维修店、回收站、书店、冲印店、药店、家庭 服务站、大众浴池等。社区商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社区商业网点发展迅速,“双进工程”服务对象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社区商业服务对象也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不仅面向广大居民,更侧重于为老人、儿童、残疾人、优抚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以及为下岗、失业人员的提供再就业 服务。
2、社区商业网点呈多业态发展趋势。社区商业过去以商业零售业网点为主,仅限于食品、日用百货、美容美发等行业,近年来,一批新兴业态的社区商业网点应运而生,现已发展到几十个服务项目,如保姆、清洁维修、物业绿化、家教、技能培训、网络服务、婚庆礼仪、餐饮、保健、社区医疗、 、中介服务等多个门类的便民利民服务项目。
3、新社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功能较为齐全。随着中心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新社区的建设,新社区的建设又带动了社区商业的发展以及周边商业中心的发展,其商业设施、网点分布、商品结构与服务功能均较为齐全,明显优于老社区。
4、传统商业和服务业在社区商业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发展。近年来,流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商业应市场需求得到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商业网点渗透到社区的大街小巷,并在社区内及其周边形成一定规模。同时,社区沿街各类小型商品市场得到发展,有蔬菜市场、干果市场、水产品市场等,为社区居民消费购物提供了便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商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和有效指导。目前,社区商业在发展中较多的商业网点与社区住宅混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并造成安全 隐患和环境污染。其中建在居民楼底层或楼内的餐馆、酒店以及各类服务机构影响较大,形成的民企纠纷较多。社区商业与区域性商业中心在功能定位方面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分工和有效监督。
2、社区商业发展不平衡,老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慢、基础差。在这次调查中看到,一些老社区商业设施简陋,功能不全,一般是利用自有房屋,或者临时搭建,甚至是违章建筑开办的。这些小店小铺以经营副食为主,商品单一、质量低劣,购物环境和卫生状况较差,造成社区居民购物不便,许多日常消费需要跑较远的路,且社区的服务功能不健全,与建设“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提出的社区商业发展目标差距较大。
3、社区商业基础设施较差,现代服务业不够发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普遍提高,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消费特点,社区商业低水平、低层次的服务状况与之不相适应,亟待改善。在调查中,有的反应社区没有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反应社区没有蔬菜市场,居民买菜不方便。有的反应家政服务业没有形成,居民寻求家政服务很不方便。有的反应社区商业网点不能仅依靠小店小辅、小商小贩提供商品和服务,要提高档次,保证质量等等。从反应的情况看,社区商业的服务功能普遍滞后于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加强社区商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拓展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社区双进工程的重点工作。
三、推进措施和发展方向设想
1、应合理规划,完善社区商业业态。应由政府牵头,会同商务、规划、建设、房管、财政、城区、工商、税务等部门,研究制定网点改造规划。如:对社区商业的规模、结构、布局及标准、分类等做出明确规定。业态业种10种左右,建议包括配送餐饮连锁店、小型超市、菜市场、食杂店、美容美发店、维修店、洗染店、照相馆、旧货废弃物回收站、家庭服务、书籍音像店、药店等。
篇10
关键词:非航空业务;竞合;新一代航空城
一、机场航空收入与非航空收入的竞合
(一)开展非航空业务的意义
众所周知,在需求多样化和机场盈利增长要求的共同作用下,全球主要机场已经由单纯的“机场跑道”转变为人流物流集聚、商业休闲功能齐备的“航空城商业区”。非航空业务替代航空性业务,成为枢纽机场盈利的主要来源。
尽管全球各机场收入结构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机场收入可以分为两大类:航空性收入,如飞机起降费、旅客服务费、安检费等;非航空性收入,是机场为满足飞机、旅客和货物在基本位移需求之外的衍生需求而产生的收入,如商业、餐饮、休闲、广告、航空配餐、飞机维修等。
从全球主要机场的发展趋势看,非航空性收入已超越航空性收入,成为机场最重要的盈利来源。
首先,非航空收入占比不断提高。如香港机场1999-2000年至2005-2006年,香港机场旅客吞吐量年均递增5%,而机场收费年递增仅为2.5%,机场收费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却下降了7.8%。从全球其他主要机场看,非航空收入占比提高的趋势同样明显。目前全球机场非航空收入的占比大多超过50%。法兰克福机场这一比例甚至高达67%。
其次,非航空业务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从而成为机场主要的利润来源。一方面受益于专业化和服务品质提高,机场商业机会得以不断拓展,机场也可以通过收入分成机制分享非航空业务的扩张;另一方面,机场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资源占用,盈利能力反而大幅提高。
(二)航空业务和非航空业务的竞合关系
从20世纪90年代初,亚当・M.布兰登勃格(Adam M.Brandenburger)和拜瑞・J.内勒巴夫(Barry J.Nalebuff)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竞合(Co-opetition)的概念,到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个和谐竞争的社会,企业竞争从最初的竞抗,发展到竞容,再到竞合,体现了市场动态发展的内在逻辑,因为纯粹竞争和纯粹合作只是一种特殊情形。竞争合作,合作竞争,再竞争再合作,形成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这种“互升式”的竞争着眼于把馅饼(Cake)做大,在做大馅饼的基础上大家都有可能比以前得到更多,从而使企业能在一个较小风险、相对稳定、渐进变化的环境中获得较为稳定的利润。
同样,作为机场收入业务的非航空收入业务与航空收入业务,也可以用竞合的关系来形容:
首先,非航空收入业务与航空收入业务之间的竞争关系。这就好比分蛋糕,分给非航空收入的资金多,留给航空收入的资金自然就会少。在一个机场整体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资金的分配问题要充分考虑到。
其次,非航空收入与航空收入之间的合作关系。开展非航空服务,可以补充航空服务的不足,提高机场整体服务水平,满足旅客更高层次的追求,为航空公司、联检机构、机场本身的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是机场提高经济效益的突破口,是机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国机场非航空业务的发展现状
与全球主要机场相比,目前国内机场盈利仍倚重于航空业务。以首都机场为例,尽管2005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100万人,排在香港机场和新加坡樟宜机场之前,居全球第14位。但航空业务收入的占比仍高达75%。浦东机场、白云机场非航空收入占比也不超过30%。非航占比最高的深圳机场也仅为38%,远低于全球主要枢纽机场的水平。
国内机场之所以在非航空业务方面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并非缺乏需求。相反,国内主要机场航空流量已跻身全球前列,集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而且在消费升级推动下,我国已日益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奢侈品消费国之一。事实上,绝大多数旅客都体验过在机场消费的“痛苦经历”:产品和服务种类单一、价格昂贵、品质不高,缺乏消费欲望。
三、如何发展我国机场的非航空业务
从2006年开始,关于非航空收入的研究在我国民航业成为热门的研究话题,很多小具规模的机场社区专门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为其量身打造“变身计划”,但是截至到目前为止,在进行非航空改造的绝大多数机场进展并不良好,甚至有几家机场被迫搁浅了改造计划。
机场社区由于其特定的业务和设施、设备要求,存在一次性投入过大的特点,按目前的价格水平,新建一个机场社区,少则几个亿,多则百多亿元。机场社区作为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的门户和形象,由于其建设是按照远期规划目标规划设计,近期内客流量不可能快速达到该目标,其效益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因此机场社区又存在回收期长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收入自然成为重中之重。
商业面积的大小决定了一个机场社区开展非航空业务的地理范围。商业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越大,说明该机场社区开展非航空的基础就越雄厚。当然也不是指商业面积越大就越好,商业面积占得越大,留给机场社区正常登机等候的区域相应也就会越小,如果由于过分开展非航空,而导致顾客登机困难,就会产生本末倒置之嫌,毕竟机场的主要功能是服务旅客顺利登机。从表1可知,相对于中型和大型机场,小型机场的建筑面积虽然不大,但是这两个机场商业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却很高,特别是苏伊士机场,可以想象顾客登机的状态。但是如果商业面积过小的话,也是对机场社区空间上的一种浪费。像上海浦东机场,本身建筑面积排在了中型机场的行列,但是商业面积却仅仅占了2%,所以该机场社区可以考虑对机场格局的重新划分。
机场的隔离区是指旅客进行Check-in之后的休息区,在我国机场社区中这部分的利用面积基本都不高。其实旅客在安检结束之后等待飞机这段时间是最漫长的,如果机场可以把隔离区的非航空业务规划做好,既可以赚取出租商铺的费用,从长远来看随着旅客对隔离区设施的喜好程度的增加,也可以提高机场社区服务旅客的吞吐量。
从表2可知,我国机场社区在隔离区设置的主要区域是用来为旅客提供商贸活动的,该部分主要是指各个航空公司的VIP客户或者是高级商务客户,他们对登机休息区的要求一般较高,比较喜欢安静、整洁、舒适的休息环境。但是如果这一部分占用隔离区的面积过大,留给休闲和餐饮的面积就会相对较小,而我国隔离区的餐饮基本很少,大部分餐饮服务都集中在公共区,即旅客是要先吃完饭才可以办理安检手续,如果安检的队伍很长,未吃饭的旅客可能要牺牲吃饭时间来办理安检手续,这无疑是很不人性化的。
从表1、表2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一个机场的格局划分可能直接决定了该机场的发展前途。在航空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一个机场如果想要继续生存并且发展壮大,就必须采取变革使其从与其他的机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航空业务与非航空业务之间的竞合关系其实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如果机场社区可以得当利用两者之间这种巧妙的竞合关系,那么在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发展下机场社区也将会随之发展壮大;但是如果机场一味只是追求或者夸大非航空业务可能带来的巨大商机,盲目改变现有机场的格局及管理方式,那么结果可能会是很糟糕的,这也就是现阶段我国机场社区改革中会出现失败的原因。
四、建设新一代航空城,发展竞合型机场服务社区
非航空业务主要会产生的潜在影响是机场形象、旅客便利性以及机场的商业价值。
首先,商业价值可以从商业面积的大小得以体现,商业面积的大小与机场总的建筑面积之间也是一种竞合关系,这种关系由机场形象和机场的商业价值这两个指标体现。从合作的角度商业服务的品质可以提升机场的形象,但从竞争的角度商业面积本身和机场面积又存在冲突。
其次,商业价值与旅客便利性之间又是一种竞合关系。商业服务的全面可以更好地满足旅客的要求,但是如果商业面积过大就会相应减少旅客休息登机面积,从而给旅客带来不便。
最后,机场形象和旅客便利性之间也构成了竞合关系。周到人性化的旅客服务会提上机场形象,但是如果是通过巨大空间建立起来的机场形象,反而会给旅客在候机楼里的交通带来困难。
商业价值,旅客便利性以及机场形象的关系很好地诠释了机场社区的非航空业务开展的规划,只有它们之间达到良好的平衡状态才能使非航空业务做大、做强。而非航空业务的良好发展又可以促进航空业务的发展,从而最终带动机场社区的全面发展,在全球服务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基于航空收入业务与非航空收入业务之间竞合的机场社区。让机场周边的非航空收入业务拉动机场航空收入业务的发展,将非航空业务领域延伸到机场航空业务领域,建立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场社区,当机场服务经济社区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效益后,就会吸引整个城市的眼球,吸引更多的投资竞争者,参与促进机场社区的发展,此时机场将被打造成“城市名片”。机场社区的迅速发展将会带动整个城市服务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基于竞合理念的新一代航空城。
参考文献:
1、刘武君.大都会――上海城市交通与空间结构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王晓川.国际航空港近邻区域发展分析和借鉴[J].城市规划汇刊,2003(3).
3、李晓江.航空港地区经济发展特征[J].国外城市规划,2001.
- 上一篇:农村农业工作计划
- 下一篇: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