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模式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管理模式

篇1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医院药剂管理模式;问题;计算机网络

随着社会不断地前进发展,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许多行业都进行信息化管理,而医院是社会不可缺少的部门,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安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当前我国的药剂科的发展相对缓慢,这就要对医药药剂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医院对药剂的工作效率,也提高着药剂科的管理水平。

1 医院药剂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时代中,药剂科只是发放药品的科室,觉得非常简单的工作,而忽视身为药室科的严谨性,稍有差错就影响医院的声誉和危害到患者的生命。药学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的进步,有很多新型的药品上市,药剂人员从传统的工作模式向技能型模式转变,医院也运用医药结合的方式代替原有的模式[2]。由于药剂人员的思想被固定化,限制药剂人员的素质提升,导致药剂科的管理模式出现漏洞,使药剂科在任务分配人员上不明确。而药剂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实行监督制,医院只看重医疗和人事方面,对药剂的管理没有严格按照医院的标准来实行,使得医药的管理非常混乱。药品的储存方式不合格也是存在问题,药品储存的温度是要保持着恒温状态,应根据药品的反应情况进行储存。

2 医院药剂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2.1药剂的信息化管理 在计算机网络发展时代,医院应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进行药剂管理。药剂的信息化管理是药品开展网络化管理模式,医院的科学化和信息化,以及系统化和规范化是由药品网络化管理实现。网络化管理让药品的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也方便记载着药品的的去向信息,也方便管理人员查找患者的信息情况。网络化管理的实现,编码是药品的入库、出库到药房及科室的凭证。在库存缺货时,管理人员可以更快速找出库存数据,便捷管理人员在采购做出正确计划。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也节约医院药剂部门的人力资源和劳动成本。

2.2药剂进销存环节的信息化管理

2.2.1药剂采购信息化管理 医院主要运用招标方式进行药品的采购,通过药品的价格、作用和药品的质量,再结合厂家的信息和信誉程度进行评定药品的合格标准是否达标。药品采购是由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来体现药品的质量。有部分的医院的药品采购是运用《医院用药招标软件系统》来采购,是根据医院的用药需求来设定相关的规定来_认中标单位的信息,从而体现系统的公平公正的原则。消除部分人为性的干扰招标的现象,在采购药品中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制止不法的行为,也节约医院药品的财力资源,提高采购的速度。

2.2.2药剂入库、出库信息化管理 药品是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进行入库管理,药品到货时,收货人员应对照采购前所记录的数据进盘数,根据供货商提供的随同货单进行对照药品的有效期和药品数量,以及药品厂家和药品批号,及药品规格和药品的名称及收货单位等进行核对。再检查供货商的公章是否有盖到发票上,对照完之后是完全对应得上方可签字。入库后,要对药品的包装的破损、漏液、有污迹或封条被损坏是无法发放给患者使用,要及时退货回供应商。需要对每个药品的包装进行逐个检查并对数量和价格进行核对避免出现纰漏。而部分药品特殊类型的要交到负责特殊药品的部门进行管理,进行双人检查等制度。对于签收完的药品要及时录进电脑里存档,根据药品的正确规格标准进行入档,确认无差错后再输入发票号进行保存。而电脑录入的数据要与入库的数据相同,方便会计在结账时准确无误,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药品的出库管理是根据药房的申请,通过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进行接收,并打印申请单,库存的数量就会根据出库的数量自动减去。出库单就会显示药品的进货日期和药品的名称,以及药品数量和药品规格,及药品批号和药品价格及供应商的名称进行结存。管理出库的人员就要仔细检查出库的药品的品种是与出货单是否相对应,要是存在问题,就要及时的反馈,找出问题的原因。药品的核对是由各个药房人员负责检查核对,且在申请单上进行签字确认过。当遇到个别药品缺货时,可以打一张临时出库记录单,凭出库单的字据到库房领取需要的药品,同时也要进行库存与电脑上的数据相符合,避免数据错误的情况。

2.2.3药剂库存的信息化管理 药品的存放是按照产品的特性进行分类,不同的特性的药品放在不同的区域。合格药品、过期药品、漏液和新品种的药品都要放在属于它们的区域里,要管理库存者更好的管理。这就不会混淆药品的属性,也不会拿错药的现象,通过电脑录进的产品名称一一对应,给每一种药品打上编码,方便电脑识别。以便盘库存时方便查找和清点数量,提高管理者的工作率,达到有效合理安排时间。信息化管理在库存的药品缺货时可以提醒管理者进货的标志,既可以快速的知道所需要的药品数量,又可以迅速的进货,提高采购的时间,节约劳动成本。

2.3用药监护信息化管理 由于医院药学的内容繁琐复杂,药品的种类包含成千上万种类型,治疗的方案也是千变万化的,治疗的方法频繁复杂。从而就需要信息化管理来进行管理,让临床用药的准确度提高。患者临床用药情况是根据输入患者的病情和用药的数据进行电脑式的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患者的合理用药程度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者用药的反应进行合理作出有效的方案进行咨询和治疗。因此,计算机网络管理是提供现在和未来在医学方面的辅助决策,提高用药的信息的准确率。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不断地进步,药剂的信息化管理也加频繁运用。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对药品的采购入库和出库核对更加精准,而用药的监护也使患者更加放心。在对库存药品科学合理的管理下,药品的质量得到保障,让使用药品的患者更加放心和提高用药的安全,是药品管理者的义务和责任。实现库存管理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使库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从而提高医院药剂管理的速度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向阳.医院药剂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7):280.

[2]朱梅君.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医院药剂管理模式探微[J].临床药学,2013,17(26):150.

[3]赵强.基于医院药剂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整改政策[J].药事管理,2015,15(77):242-243.

篇2

1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级别差异较大。某些高职院校信息化系统级别高,信息化管理模式先进。反之,某些高职院校信息化系统级别低,信息化管理模式落后,各个子系统相互独立,数据信息传播速度慢。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高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级别具有密切联系,且呈正相关关系。高职学生作为当代社会技术人才的重点培养对象,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技术型人才发展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投入一定资金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上,不断推进信息化系统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质量,保障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地接收学生的数据信息,更好的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从而掌握学生的动态情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高职学生作为学校主体,充分重视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了解高职学生的动态信息,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升级,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对高职学生负责任的表现。

1.1信息管理

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单一性的特点,即系统独立存在,未能与其他系统进行连接。具体表现形式为:用户认证方式不同、用户名与密码缺乏统一性、系统页面缺乏关联性等,不便于教师或学生访问院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导致很多教师与学生不得不在管理系统中设置繁杂的密码,在后期访问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数据缺失、忘记密码等情况。某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或学生为了有效记住用户名与密码,常常在学校的各项系统中设置相同的密码与用户名,导致用户的安全级别较低,容易受到黑客的入侵。当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数据丢失或被黑客入侵时,容易给高职院校带来损失,包括经济损失与学校形象度的损失。这些重要数据信息包括:学生重要的个人隐私信息、院校财务信息、项目合作信息等,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将给高职院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当黑客侵入高职院校的信息系统后,盗取某些奖学金学生名单信息,黑客冒充学校名义,欺骗学生先汇款到某账户进行验证,随后才会得到奖学金,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学生会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给学生和高职院校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高职院校在后期采取安全机制进行系统保护时,会花费大量的经济费用。

1.2信息传播

由于各部门的数据系统是独立开发的,在开发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数据来源不同、运用技术不同、开发代码不同与编程语言不同等,导致这些数据系统缺乏关联性,不利于高职院校的统一管理。通常情况下,这些应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互不影响,不利于工作人员统一查看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由于数据信息不能有效结合,高职院校的某些决策缺乏科学性与规划性,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当数据信息无法正常共享时,数据信息将缺乏信息交流的渠道,不利于高职院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当这些部门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时,容易导致数据信息重复输入,不利于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信息数据库,常常导致高职院校损失大量的经济成本。

1.3子系统数据

高职院校的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系统具有相互独立的特点,很容易导致数据信息的不一致,包括:数据组织过程、数据种类、数据采集方式等。在高职院校不同的管理系统中,储存着学生的主要个人资料,例如学籍、性别、身份证号等,当工作人员在编辑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常常会采取不同的字段符号,信息宽度也会随着管理员的个人设置而改变。各个部门的应用系统独立存在,导致具体的数据信息存在差异性,不能处于统一的管理系统中。由于某些学生的个人信息会出现更改情况,例如,某学生由于户口改变,导致个人数据系统的信息发生改变,但其他系统不能得到信息,及时进行相关数据的改变,导致学生的数据信息在不同的管理系统中无法统一,不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很多高职院校在应用信息化系统时,依然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导致某些数据在输入环节中出错,给高职院校带来管理过程中的不便。由于各个部门的管理系统不能统一管理学生的个人数据信息,导致数据系统在建立过程中,常常出现数据错误、数据消失、数据来源不同等情况,高职院校为调查清楚学生个人情况,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各个系统重新进行审核查实,降低了高职院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带来了经济损失。

2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模式问题的解决措施

当各个系统各自运作,无法相互联系时,会极大地降低工作的效率,提高高职院校建立有效的、统一的数据信息系统的难度,加重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通常情况下,由于高职院校各部门系统的独立存在,导致信息在交互过程中,不得不通过纸张打印的方式进行传递,降低了数据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加了高职院校的经济成本,浪费了工作人员的时间,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信息化系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2.1建立全新型的信息化系统

全新型的信息化系统完全抛弃了高职院校传统的信息化系统,属于全面改进的系统,可以将高职院校的各个子系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相互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包括数据信息传播速度快、及时更新数据信息、数据信息正确率高等。但这种方案有利有弊,弊端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经济成本,消除各个部门的传统数据信息,在开发新系统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建立高质量的硬件设施设备,从而实现数据信息的高速运作。由于这种新型系统的经济成本十分高昂,很多高职院校无法承担这一费用,导致其还未全面覆盖于各个高职院校中,因此,这种方案缺乏实用性。

2.2子系统升级方案

近年来,由于子系统升级方案具有经济性高、信息资源整合效果好等特点,受到了很多高职院校的青睐。子系统升级方案即高职院校通过邀请技术人员对子系统的具体形态进行分析,通过会议形式,讨论出子系统的合作方案。子系统升级方案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系统的特点,通过结合各个系统的同一性,使各个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传递,信息合作。为了提高开发效率,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会议讨论的形式,由各部门成员进行会议讨论,制定出合理的升级方案,将各个系统的数据系统进行连接,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子系统升级方案能够保障高职院校数据系统的稳定运作,从最大程度上节约高职院校的经济成本,给高职院校带来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管理。另外,子系统升级方案还可以提高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有效地阻止黑客对数据信息的入侵,保障重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能够建立友好和谐的校园氛围。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相比于全新系统,子系统升级方案速度较慢,内容更为繁杂,需要设置的参数内容更多,但子系统可以有效地保留高职院校原有的信息数据,便于高职院校在后期发展过程中,查看原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工作对比、院校绩效对比等,有利于高职院校发现传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进,提高高职院校工作的科学性,从而更好地管理高职学生。子系统升级方案的经费明显低于使用全新系统的方案,对节省下来的经费,高职院校可以将这部分经费运用于高职院校的很多项目中,例如高职院校的设备设施建设、高职学生的奖学金、教师优秀论文奖励等。由于子系统升级方案属于一个较为繁杂的过程,其开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难度性。技术人员在对子系统进行升级的过程中,必须结合高职院校的数据信息情况,同时制定相应地应急方案,保障子系统能够顺利升级,从而进行正常运作。技术人员还应利用高职院校的传统数据信息库、图书管理信息库、财务数据信息库等资源信息库,建立有效的数据信息系统,争取从最大程度上发挥数据信息库的作用,减少高职院校的经济成本,增加高职院校的相关项目,推进高职院校的良好发展。

2.3数据交换平台

为了有效地连接数据信息,将各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地传递,子系统完成升级后,可以跟新数据交换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流沟通,还可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流程控制。高职院校通过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可以将资源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子系统升级的优势。当各部门的数据信息达到共享交流的目标后,可以实现在线传输数据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掌握高职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利于高职院校管理学生动态,同时,数据信息在升级后,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的成绩分数、情况信息、教师工作情况等信息都可以被信息系统自动记录,提高了记录数据信息的准确率,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分数情况,同时掌握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便于教师安排后期的教学工作,例如,针对高职学生错误率高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现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高职院校还应对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保障管理系统的人员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从而有效地管理信息化数据系统。另外,技术人员在保障数据信息资源能够进行有效地传递之前,必须了解高职院校的学校资源,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资源整合,从而充分发挥校园资源的作用。数据交换平台作为一个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范围广的传播平台,能够保障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及时传递数据信息,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3结语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规范的系统。本文从信息化改革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当下的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出了改革性的方案,旨在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的人才。

作者:字海清 张龙 单位: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36-0098-01

作者简介:黄艳洪(1981-),女,广东佛山人,本科,会计。研究方向:固定资产信息化

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是医院顺利开展医疗研究与医疗活动的重要基础,更是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因此,如何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以此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与规范化。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1.管理意识不强

相当一部分医院对自身的固定资管理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注重购置轻视管理已成为普遍现象,管理意识非常淡薄。同时,管理制度陈旧落后以及规章体制执行力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使管理体制与实际的监管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致使很多账目无法查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资产不明,甚至固定资产丢失与损坏等严重情况。淡薄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会使得医院的固定资产混乱不堪,加大管理的难度。

2.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是固定资产归口管理机制,一切固定资产都属于国资办的管理范围,计算机设备由网络信息科管理,医疗器械则由设备管理科负责等。然而,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医院的国资办、网络信息科和设备管理科等相互间的职责与权限分工不明确,导致医疗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迅速、高效的得以解决,推诿扯皮的现象十分严重。3.管理人员不稳定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科室的人员缺乏足够的稳定性,一旦相关人员变换或调离本职位之后,相应的资产管理工作就会出现“断档”,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管。管理人员的不稳定性,不但会造成医院固定资产的不必要浪费或低效使用,甚至会对医院的健康、和谐发展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1]。

二、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1.医院固定资产内外管理的需要

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已被列为医改方案的重要实施工具,新制定的医院资产相关制度也对医院的资产规模、成本确定、成本计算体系和预算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资产的流动周期,将资产的分配、使用、收益与评估等所有管理程序进行全覆盖,满足公立医院的改革进程以及提高医院资产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实际需要。

2.医院固定资产统一管理的需要

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医院资产管理流程的最优化,盘活现存的资产,推动现存资产的整合、调配与公用,增强固定资产的是使用价值,将管理方面的漏洞最小化,杜绝医院固定资产的损耗与流失,确保固定资产调剂的高效性,保障医疗设备的精确性与安全性,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

3.医院网络覆盖高效性的需要

网络设施的全方位覆盖,使当前绝大多数医院都已具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条件。而固定资产管理网络版系统的试用,更让诸多医院人员认识到了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与重要性,部分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也得到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培训,这都为医院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更证明了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2]。

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属于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持续的补充与完善,更需要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做支撑。因此,明确医院资产各管理部门的权责与职能,科学分配各管理部门的管理任务,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全方位掌握医院固定资产的结构、状态、存量与效用等,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保障医院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完善性,推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与高效化发展。

2.建设专业化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队伍

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对于保障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顺利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举办多样化的资产管理知识讲座或座谈会,增加管理人员深造的机会等。利用多种方式或途径促使固定资产管理人才的知识学习与技能提升,不断巩固与加强其基础知识的储备,提升其对计算机相关软件的熟练操作能力,树立对固定资产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意识,对固定资产的信息变更能够及时了解并,充分挖掘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越性[3]。

3.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技术的创新

将计算机技术充分的运用到医院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之中,可以促进其管理成效与质量的大幅提升,例如,超市常用的条形码技术就可以用于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将每个固定资产都设置相对应的条形码,然后输入计算机进行登记,建立计算机与条形码识别器间的连接,快速获取相关的资产登记信息,进而大力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避免错误计算或者重复计算的情况。再例如,图书馆的RFID的书记防盗管理模式,就可以借用到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中,把防盗、消磁等功能列入进固定资产信息的管理模块后,可以有效地将贵重固定资产纳入到高强度的管理保护中,防止医院固定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1]居益君,董祥龙,朱妍.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5)。

[2]常骁毅,吴智泉,曹枫.信息化管理在医院固定资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3(4).

篇4

语言实验室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实践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信息化、集约化已成为综合性语音实验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通过健全标准化管理文档、优化管理人才队伍、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等方面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综合性语言实验室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外语实验教学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

语音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教学模式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日益深入,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是国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学研究达到国际化水平的必要条件。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获取更多外界信息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即外语听说能力,语言实验室就应时而生了。实践证明,语言实验室通过构建外语听说训练课堂化的教学场所,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运用多媒体交互设备实现外语听说训练,是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实践环境,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语音教室就逐渐进入我国各大高校,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外语听说能力,这是外语教学信息化改革的第一次。实验室的主要原理是一台计算机作为主控机,用电缆将学生机与之相连,逐个接入音频信号,通过视频处理器传输视频,另辅以卡座、功放等外设。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只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会话练习,辅以观看视频或收听音频材料。同时,不同厂家因其自定义的线缆连接方式,故障率较高,管理人员维护及维修难度较大。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语言实验室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应运而生。此类实验室是基于网络资料交换的基础上建立的,将音频数据经过A/D转换,通过标准网络协议,实现与终端(学生机)的会话连接。不仅支持多种格式的数字音频,并可接入模拟音频信号。除了支持传统语音实验室听力授课功能,学生还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动画效果,使课堂更富趣味、生动活泼,满足了教学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采用标准网络协议,具有较快的传输速度及良好的音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与之前相比,后者因其较好的交互性而优于前者,但两者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仅限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传统模式。

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并催生了教育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形态。外语教学多样化功能的需求,推动着语言实验室正从单一功能朝着综合性、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基于网络的大型综合性开放式语言实验室逐渐进入大学教学的改革视野。综合性语言实验室是立足教学过程化设计,集广播教学、自主学习、资源库、标准化考试、考试数据分析、网上阅卷等模块,功能齐备的一体化教学实验室。在教学模式构建方面,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环境,亦可以满足传统教学需要,有利于语言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正如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中所强调的:“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发挥个性化学习、网络化沟通的优势,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完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通过新的语音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徜徉在大量的优质资源库中,通过自主的练(自主听说练习)、测(阶段复习测试)、检(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充分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更好、更快地扩充知识容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言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综合性语言实验室建设已成为大学外语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主要是因其资源共享、利用率高、集约化、易升级等优势。目前,因为专业小课堂仍有不可替代的因素,部分传统的语音教室仍在沿用,而综合性语言实验室也存在规模大、管理难等问题,在教学模式新旧更替的过程中,语言实验室的管理亟待优化,如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梯队不合理、实验室使用人员信息素养待提高等方面。只有合理应对这些问题,实现语言实验室的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才能从本质上发挥语言实验室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1健全标准化文档实现语言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语言实验室是高校外语教学的基础建设之一,要充分发挥语言实验室的教学效果,首先就是要保障实验设备的高完好率,这就要靠一系列的标准化管理作为支撑[1]。标准化管理需要有一整套安全责任、管理岗位、操作流程等标准化文档作为支撑。诸如安全责任文档,就包括盗窃事故、触电事故、火灾事故等的应急及处理预案等;同时应有实验室管理岗位职责文档、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实验室设备使用手册、实验室设备教师使用守则、实验室设备学生使用守则、实验室使用备忘录、实验室维护及故障记录本等等。通过标准化的管理设计,使语音实验教学全过程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确保实验室在管理、使用各个环节安全有效的运行。标准化文档建设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前提,能够促进语言实验室管理的标准化、可视化、流程化。语言实验室主要由教师主控制机、语言通信交换机、学生终端以及一些多媒体外设组成,与计算机网络机房大同小异,因此,安全是头等大事。应在专设的语音实验教学系统和网站,将相应的标准化文档及应急处理预案进行公布,使管理人员和使用者明确职责与要求。要时刻做好安全防患,做到课前安全检查及设备试运行、课间巡查制止不安全用电行为、课后按程序关机断电并布防。平时更要注重防火防盗,定期检查或更换灭火器,定期进行管理人员、师生的灭火器实训演练,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语言实验室作为公共实验室,使用人数和频率都较高,这就需要师生有社会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2]。注重公共环境卫生,不故意破坏实验室设备、插拔硬件、安装软件等,不随便乱扔、乱画、乱拆。因此,基于互联网+的语言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是顺应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既可以解放大量的人力资源,又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规范、高效运行。

2.2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全方位的实验教学保障体系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TOEFL、IELTS等考试,还是就业需求,都注重对大学英语水平的考察,尤其是英语听、说运用能力至关重要。综合性语言实验室就是进行英语听、说实训的最佳场所。但是,健全规范实验室日常管理以及设置合理的人员结构却往往被放在次要位置甚至被忽略。现阶段,基于信息化和互联网环境的综合性语言实验室大多刚刚建成,旧的语言实验室也没有完全被淘汰。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更需要精益求精的规范化管理。建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是实验室管理的必要条件,但队伍建设仍普遍存在问题。一方面,实验室管理人员年龄分布不均衡,实验室管理人员中,有部分为工勤岗的职工,年龄偏大,新技术掌握的较差,缺乏设备日常维护常识,不能快速并高质量的解决日常设备故障,没有高效的纪律性;另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员教育层次偏低,有的并非计算机专业毕业,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欠缺,对语言实验室的基本原理掌握不清,甚至对实验室的功能及使用不完全熟悉等;此外,高、中、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合理的配比,大多集中在中级职称,缺乏高级职称人员的专业水平,没有定期吸纳新生力量等。因此,及时的优化人员结构,有利于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及长足发展。同时,应及时建立外语实验教学反馈及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师互评、学生反馈、系统分析、跟踪调查等加强质量监控,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效果。

2.3提高信息素养推进语言实验教学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顺应教育发展潮流,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是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3]。信息素养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指基于网络获取、分析、生成、使用、创造信息的综合素质[4]。这就对实验室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掌握最新的实验室建设动态,鼓励参加全国范围内的实验设备仪器博览会,了解语言实验室的新技术、主流厂商,比如现在多家厂商提出的“多室合一”纯软件解决方案。任课教师要定期进行信息环境下新知识的扩充,以及师德教育专题活动,紧跟时代步伐。不仅要熟练掌握实验室设备使用流程及简单故障排查方法,在开课前进行相应的使用培训,更要善于利用实验室的新功能,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要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入学后,除了要进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系统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也亟须落实。虽然都不同程度地能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但要正确熟练地使用还需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综合性语言实验室是由数台计算机组成的小型局域网环境,对学生来说,认识及基本使用都相对简单,但如何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需要教师的引导,尤其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何调节状态,快速获取有效信息,通过不断的进阶练习,创建和谐自主学习模式,都需要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3发挥语言实验室在外语教学中的功用

传统的大学英语实验教学就是按照教材进行听、说练习,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只是一味地被输入,即“填鸭式”教学方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教学手段的综合性和集成化特点日益显著,综合性开放式语言实验室既能满足传统教学的需求,又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融合,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综合性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集约化教学的必然要求。早在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就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语言实验室作为高校基础建设之一,在不断完善、扩容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基于网络的综合性多功能语言实验室逐渐取代传统的实验室,“生机比”逐渐达到更合理的配比。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及时更新知识,以标准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教师应尽快熟练新的语言实验教学环境,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应该创新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要依托语言实验室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环境优势,触发学习英语的兴趣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身处“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已经无处不在,校园里只要有一台移动手机终端,就可以用校园Wi-Fi登录网站,浏览海量信息。如何使外语自主学习能在移动手机上完成,如设计相应的App,实行任务类学习等等都是亟待探索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敏.标准化管理在高校语音实验室中的构建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43-246.

[2]杨士花.高校语音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13-14.

[3]秦美娟,何广铿.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探讨[J].外语界,2009(5):18-25.

篇5

[关键词] 石油产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39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085- 0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信息化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也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石油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老牌行业,构建新型石油信息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现代石油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石油企业内部运行的稳定性,并提高石油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因此信息化也成为了当前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新型石油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回顾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的石油行业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信息化水平低对于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所产生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这也在一定时期内限制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速度。首先,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了市场供求信息针对性的缺乏,从石油生产到销售再到使用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供求平衡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而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综合分析与比对,没有形成对供应商的档案化管理模式,对供应链的管理缺乏效力,这也就容易造成信息的较大波动,影响供求体系的稳定性。其次,石油行业自身的特点,也决定着石油企业内部往往部门众多,所涉及的运行环节十分繁杂,缺乏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将导致石油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交流受限,物资采购与库存管理等重要环节存在盲目性,不仅影响企业生产的整体效率,也容易造成资金资源的不合理占用与浪费。最后,在资源配置方面,由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信息共享性严重不足,反馈渠道不畅,各部门之间物资配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物资积压与物资告急常常同时存在,对于市场动态信息的把握也难以实现,整体导致生产效益与综合实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2 构建新型石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措施

2.1 以人为本,明确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出发点

在石油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认清人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根本地位,无论何种管理归根结底都与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石油企业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以此作为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出发点。

一方面,在对内部的管理过程中,应从石油企业内部的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企业内部员工管理信息资源库,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人文主义的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内部所有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并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充分满足员工身心需求,并通过加强培训管理以及对晋升渠道的完善,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满足员工发展的需求,以此来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与积极性,使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够有更好地发挥才能,从而全面提高各方面管理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对于供应商管理、销售管理、市场信息管理等外部管理环节,也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在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应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准确把握市场用户及供应商的实际条件与需求,合理调整物资采购、产品输出的策略,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2.2 认清差距,把握好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重点

将我国主要的石油企业与欧美国家信息化建设较为发达的石油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上的资金资源投入方面仍然有着很大的不足,信息化建设投资在企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石油企业。而同时我国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系统集成性方面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应认清这一差距,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将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重点放在增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集成性方面。

首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生产管理系统,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软硬件建设,同时增强系统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高生产的效率。其次,加强与云技术应用的结合,将企业内部系统数据库与云数据库在管理中的作用共同发挥,突出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作用,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最后,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当中,加大力度推进企业生产、运行及管理各个环节的节能型改造,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加速石油企业的经济模式转型,发挥转型所带来的强大动力,实现企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激发石油企业的发展潜力,利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与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完善,提升行业整体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进而有力的推动石油企业乃至石油行业的整体、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 总 结

加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是现代石油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当前信息化时展的大势下,石油企业必须要把握时展趋势,顺应潮流,加速构建新型的石油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发挥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强大动力,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从而推动石油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后勤服务;信息化管理;固定资产;有效方法

对于学校而言,后勤的每项工作、每个岗位都是学校当中重要的一环,只有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保证素质教育更好地实现,同时也能为创建一所国内知名学校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信息化管理为后勤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在教务工作、人事档案、财务收支管理等多个方面都得以应用,利用学校网管中心技术来支持后勤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下去。

1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学校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应当将细节渗透到每一个方面。东汉文人陈蕃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就是想要做成一件大事,那么就需要从每件小事入手。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所体现的智慧往往是以小见大,管理当中的重点,就是将一系列复杂的事情变得更加简单化,要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加入其中。只有更好地完成后勤工作,才能保证学校在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时更加顺利,并且保证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这对于学校办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随着当前学校办学条件的更加完善,很多学校开始将校园网引进到校园当中来。如何更好地实施信息化管理,对学校后勤工作进行不断的优化,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话题。学校应当在后勤管理过程中不断摸索信息化管理模式,比如:可以在人事档案、财务收支管理、教务学籍等多个方面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同时学校也应当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

2学校打造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有效方法

2.1主动开展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

学校当中的固定资产作为学校进行后勤管理一项必要的内容。比如:以XX学校为例,它是一所征用旧校区周边用地,随后新建成的学校,与周边老校区能够连成一片,其建筑面积超过了98700m²,改造的旧建筑物为8700m²,建筑面积超过了103500m²,总投资额超过了480000万元,因为有着大幅度增加的固定资产,以及数十万本图书、数千台电脑、数百台空调与电视、数十台速印机与打印机等。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如果仍采用传统的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显然已经是行不通的。后勤管理部门在经过多次研讨后,需要征求学校的意见,并且将信息化管理模式加入其中。比如:可以在校内网当中建立与固定资产相关的电子档案,对于学校所有的易耗品和固定资产,按照类别做好编号处理,随后录入到电子档案当中。在录入过程中,需要将易耗品和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使用情况、基本信息等进行分开保存。每位教职员工在使用学校公共财产时,包括科教科书、数码产品、电脑、移动硬盘等,都需要直接录入到财产设备网络信息平台当中,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建立好完善的固定资产清单,不仅能够方便当事人进行随时查看,同时也能避免因财务人员因人事调动问题,而导致财产信息缺乏准确性这种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也需要建立学校总保管、教研组分保管、当事人保管等多重管理制度,并且对于一些特殊的设备,包括编辑机、摄影机等,采用按照编号的方式建立多个维修档案,方便后期进行维修,同时也能保证及时找到所需设备。针对每个月必须购买易耗品的部门,需要按照分门别类的方式进行全面的录入,这样也能方便后期比较和统计,如果出现异常,那么就会很迅速地找到出现情况的原因,同时也能为后期开展监督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2.2建立完善的网络维修平台

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电脑突然死机了,赶快派人过来修理,否则就会影响后期上课”“我们教室的日光灯已经坏了多天了,尚未有人来维修,麻烦派人维修”,等等。这种情况的发生会导致后勤管理人员疲于应对,对于是否已经报修,维修到什么程度,往往无从查证,同时也找不到损坏原因,难以取得查证结果,对于维修结果更是无从反馈。在经过网管中心和后勤管理部门共同研究之后,提出设计方便教职员工申报的维修平台,同时可以根据维修情况的反应结果进行统计,并且学校与其他部门人员能够及时地对于申报时间进行监督,确保尽快报修,也能一目了然地掌握处理结果。比如:后勤管理部门应当要求电脑维修人员、物业工程人员等维修人员在一日之内多次上网查阅其中的申报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工人尽快地开展维修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设置完善的教职工评价体系,对于维修的情况做好全面的点评工作。后期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地查看与调阅学校当中多个类型的设备的维修效率、满意度、统计结果、报修数量等,这也成为定期对于物业公司、电脑维修公司进行考核的最主要依据。将竞争机制引入,也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学校内往往有几家物业管理公司共同负责生活琐事,有几家电脑维修公司在维修平台上进行平台维护,他们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他们在工作中在服务效率、优质服务、节约情况等方面展开竞争。学校开展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来,各个部门工作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在开展后续管理工作中,人们奉行的理念是和谐的沟通、理性的思路、柔情的服务、刚性的管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找到一条新的、切实可行的途径,能够更好地完成管理工作,并且根据当前校园网当中的平台反馈情况,解决人们工作中的问题。这种方式能够高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通过学校网络进行报修,将以人为本工作理念落实到实际当中来,确保管理制度当中的柔性和刚性更好地结合起来。作为后勤人员,在工作中也应当主动提高自身所具备的服务意识,并且使得服务角色得到突出,这样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少了抱怨,也不会出现疲于应对的情况。在以往教师口头或者电话报修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后勤管理人员工作繁忙,而出现遗忘或者疏忽的情况,同时也会影响教学进展。随着网上报修的开展,后勤维修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报修事件,同时也能利用信息化手段,主动搭建其教职员工和后勤部门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确保后勤保障工作落实到位,有效地提高各职能部门所具备的工作效率。报修平台的应用,不仅能够对于后勤维护工作进行全面的记载,同时也能针对报修内容进行统计、分类、汇总,使得人们在后期问题分析过程中,了解哪些物品是人为损耗的、哪些物品是自然损耗的、哪些物品是容易损耗的,找到损耗的具体原因,这也利于对后期采购物品和正确使用物品提供必要的参考。

2.3建立可靠的网上工资查询平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行业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下滑,更好地发挥出优质教育所具备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各学校正在逐渐地扩大规模。而每所学校当中离退休教职工和在线教职工人数都是几百人左右,因人数较多,使得财务人员不得不面对繁重的财务工作压力,而一部分教职工对于个人所得税、工资收入、其他收入明细十分关注,会不断地询问财务人员明细,这就会导致财务人员工作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增加其负面情绪。因工作负荷超量,使得财务人员面对更多的工作困难[1]。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网络技术部门可以研发便于教职员工查询工资的软件,将其设置到学校网站主页当中来,并为每个教职工设计具备极强独立性和隐私性的账号。该学校的教职员工可以直接输入自己的密码和用户名,来查阅各项代扣款明细以及工资收入,而其他人没有这一权利。教职员工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与自己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且及时地核对工资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得员工了解工资明细时,同时也能避免财务人员面对一些无所谓的工作,使得同事之间的误解得到解除,确保打造和谐的工作氛围[2]。

2.4网上申报胶印复印资料

随着当前学校班级数量大幅度的增长,纸张印刷需求量也出现不断增长增加的趋势。各个年段班级因为作业材料胶印复印数量较多,因此会占据学校极大的财务比例,这就为学校财务增加了额外的负担。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一些年段班级没有将印胶印好的材料发放到学生手中,还有一些教师盲目地印刷重复性的题目,这些印刷的题目在教学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出现严重的浪费情况,为后续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经过教学管理部门与后勤部门进行研究,找到了可靠的解决方法[3]。比如:对于各学科备课组和教研组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工作,掌握较为准确与科学的数据,随后计算出胶印平均值,设计了网上申报平台,要求各年龄按照学校规定的数量,对于胶印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各学段备课组也需要根据教学所需的资料,由备课组共同讨论,之后由组长将资料进行网上登记,将胶印的资料进行申报和复印,在这个过程中,各备课组和教研组的教师无需多次往返于胶印室和办公室之间,只需要在网上申报平台点击有效的信息,输入交付时间、数量等,就可以自动统计,并且生成数据。胶印室工作人员需要每个月对于用纸印数进行统计,随后结合年段班级的成绩,将其作为考核各备课组、教研组教学是否具备有效性、胶印资料是否具备合理性的主要依据。由此可以使得各备课组、教研组对于题目进行精选,使得作业量得到优化,使得学生学业负担得到减轻。启用网上申报平台之后,使得教师的日常工作更加方便,保证教学效率得到提高。通过打造节约型校园,也能使得印刷的纸张数量不仅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同时也避免出现浪费的情况。通过完善的监督机制,避免浪费行为再次发生,也能为学校节约更多资源[4-6]。

2.5做好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

通过建立校园网络,能够直接打破图书馆所树立的围墙,为后期图书馆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图书馆需要利用网络条件,确保文献资源共享和贡献得到全面的统一。图书馆需要设置属于自己的网页,及时地将好书信息、新书信息等传递给师生,读者即使不走到图书馆,也可以了解图书馆的最新动态,由此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主动且充分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网上短信平台,将一些图书推荐给广大的师生。例如:图书馆新上了一些心理辅导相关的书籍,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将这些书籍的题目利用短信平台传至心理辅导专任教师短信当中,并向他们推荐相关的内容。除此之外,师生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网上查询平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图书信息以及个人借阅情况,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完成图书的预约,这能够使得图书馆的影响力得到扩大,同时也能加快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速度。

3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网的普及和应用为学校后勤管理提供了多样化的改进条件。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内容复杂,如果不能将高效的管理模式加入其中,就难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果,导致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影响。所以,在后期工作中,应当在不同方面、不同的部门中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后勤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为学校的高效管理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涵照.互联网视角下中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探究[J].黑龙江档案,2021(4):266-267.

[2]闫丽侠.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11):128-129.

[3]刘岚萍,旷文俊.档案管理“安全”为主——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34):25-26.

[4]楼纪林.中职学校后勤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5]石磊.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8.

篇7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 科技服务 职能转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同时也是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重要行业,在我国现行金融管理模式下,金融服务信息系统最重要的汇聚枢纽中心由人民银行负责。作为央行分支机构,基层央行金融信息化管理架构和队伍建设的模式将直接影响金融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随着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管理职能的增强,央行科技工作已由单纯的科技服务向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职责转型。目前,央行省级分支机构科技部门身兼管理、运维和开发“三位一体”的工作职责,如何适应新的职责定位,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央行信息化管理现状

人民银行信息化管理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和管理模式的变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总行统一顶层设计,省级分支机构注重执行的管理模式。

(一)总行管理构架

在人民银行新“三定”和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总行科技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的布局和框架。

1.人民银行科技管理架构形成“1+2”专业分工的大格局。2011年12月7日,人民银行金融信息中心成立,标志着科技司负责管理、金电公司负责建设、金融信息中心负责运维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正式形成。

“1”就是科技司以“管理”为中心,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主要职责一是完善人民银行技术管理体系,二是建立金融业技术管理体系。

“2”就是指:金融信息中心以“运行”为中心,全力保障人民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金融电子化公司以“建设”为工作中心,以系统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灾备服务,并负责信息化研究、培训、宣传等各项业务。

2.业务部门“1+2”专业科技小格局也正在形成。总行大“1+2”是管理规范化、运维系统化、开发集成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总行在特定的业务需求和管理要求下,有关司局以业务信息系统的开发、部署为契机,也形成了自己的小“1+2”格局,例如征信、支付、反洗钱、外汇等管理部门,以及其下属的征信中心、清算中心、反洗钱中心、外汇交易中心等运行保障中心,也建有庞大的业务系统开发部门和开发队伍。这样,就形成了以有关司局管理部门为龙头,运行保障中心和开发队伍为支撑的小“1+2”专业科技管理格局。

(二)省级分支机构管理模式

目前,省级分支机构科技部门正处于转型期,主要表现在:一是依据央行新“三定”方案,人民银行科技部门正处于履行金融信息化管理与协调职能转换的探索期;二是依据安全管理和保密要求,人民银行网络及信息系统正处于重新布局的调整期;三是依据数据集中管理目标,人民银行省级数据中心正处于关联应用的整合期;四是依据现代金融服务需要,人民银行技术创新正处于多应用的扩散期。

省级分支机构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省级分支机构科技部门与总行信息化管理架构不同步,目前还承担着集管理、保障和服务于一体的“三位一体”职责。具体而言:一是承担本行辖区内的科技服务,需要完成本地应用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实现业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二是负责网络和系统稳定运行,需要完善办公网、业务网边界防护和桌面管控技术手段,规范外联机构网络接入;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应急处置协调机制,维护辖内信息安全稳定运行。三是负责推进金融标准化,推动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加强金融信息技术监管等工作。

(三)省级分支机构信息系统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人民银行联网单位有36类,联网机构多达5600余家,联网银行网点达20多万个,外联应用27项,人民银行信息系统在金融业信息系统中居于“龙头”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纽带作用。

具体到省级分支机构,信息系统的数量也十分庞大。以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为例,管理与维护的网络与信息系统有154个,遍布全省16个地州,另外还有很多信息系统处于全面建设和发展阶段。如:新一代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数据集中系统、新一代国库会计核算集中数据系统、第二代支付系统、在线知识考试系统、反假币货币展数字化系统、个人账户实名制核实辅助系统建设;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银行直联接入、新版联网核查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金融机构代码证”管理系统推广;启动全国财务综合管理系统数据迁移,金宏工程实现建国以来纸质金融数据的标准化、数字化入库;全省发行库视频安全系统、全省发行基金物流系统、全省总行电视会议系统到县工程等系统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任务十分繁重。

二、省级分支机构信息化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和主要矛盾

当前,省级央行科技队伍在职能转换后,经历了一段过渡期,逐步适应了央行科技工作的履职要求,进入较为稳定的成长发展期。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顺利开展,确保了各业务部门的需要。但从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求看,现行省级分支机构科技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需要

近年来一批年纪轻、学历高的新行员充实到省级分支机构科技部门,人员年龄、学历结构逐步改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但省级央行科技队伍建设与实际需要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

一是高质量人才总量偏少。承担金融信息化管理职责,使人民银行科技部门的定位和职责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主要以内部工作和服务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系统建设为主,转移到对内和对外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上来。在人民银行内部机构中,成为管理领域涉及面较宽的部门,涉及行内和行外、涉及技术和业务,涉及金融和社会。这对央行科技人员在管理方面、技能方面以及综合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真正懂业务、会操作、善调研、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专业人才稀缺、业务骨干和后备人才不足。

二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虽然这几年省级央行科技部门,每年都招聘大量年轻的大学生、硕士和博士。虽然省级央行科技部门人员众多,但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金融信息化发展要求,以前只需要掌握本单位的各项应用系统的专业技能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然而针对不同的商业银行,其信息系统繁多,系统与设备也是参差不齐,想要管理与掌握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与安全显得十分困难。

三是监管能力偏弱。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全行人员服务是比较容易的,管理方面经验十分有限。由于目前人民银行很多新行员没有商业银行工作经验,不熟悉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以及业务操作流程,对商业银行开展的业务、系统运行情况以及信息安全情况等方面并不了解,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要承担履行技术监督职能明显力不从心。

四是科技人员培训不到位。人民银行职能从服务转向管理与服务,工作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对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基层人民银行对员工的培训基本上是基于业务知识的培训,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很少,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甚至培训人员并非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培育、培训体系不健全。人才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多以业务培训、岗前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进行,培训时间不多,专业性不强。

(二)管理架构不合理

依据人民银行新“三定”和总行对省级分支机构科技部门的履职要求来看,要达到金融信息化管理变革的预期效果,现行的省级分支机构管理架构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上下职责分工不一致。总行通过“1+2”模式,对金融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了科学的分工,科技司负责管理,信息中心负责维护,金电公司负责具体的信息化工作;各司局通过自己的小“1+2”实现管理、运维和研发。基层央行的科技部门只有一个科技处,既要负责信息化管理工作,同时还要负责系统运行维护;既要对内提供服务,又要对外履行央行职能;既要完成总行“三架马车”的工作安排,又要应对多个小“1+2”的科技服务。此外,还有一些省份由于特殊的需求,需要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等等。总行的“1+2”模式与省级分支机构单一的科技部门负责制显得并不匹配。

二是岗位设置不适应发展。目前,多数省级分支机构科技部门的科室与岗位设置基本上是沿用十年以前的模式,由于基层央行履职的变化,岗位设置无法满足现在的工作需要,尤其是对辖区金融机构信息化管理方面。基层央行科技部门科室与岗位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满足管理金融机构的要求?人员安排是否恰当?管理与执行能力是否到位?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是总行机构设置与省级分支机构设置不对口。

根据新的“三定”规定,总行科技司内设综合处、计划处、科技管理处、信息安全管理处、技术工程管理处、银行卡与电子支付技术管理处、标准化与规划处(金标委秘书处),共7个处。个别省会中支按照总行科技司内设处室的模式,归类设立了科技处相应科室;但多数分行和省会中支仍没有对口设置相应科室(见表一、表二),例如:各分行和省会中支,为满足日常的办公需求,提供本辖区内的科技服务工作,基本都设置了综合科、网络科和安全科;为进行系统运行与维护,设置了系统科、运行科、软件科等,还有部分省会中支有软件开发部门,比如长沙中支;为管理电子设备,有9个分行和省会中支设置有硬件科或设备科;还有设置特殊科室,比如济南分行设置了外汇应用科,南京分行设置了支付技术科,合肥中支设置了机关业务科,石家庄中支设置转接中心科等等。总行与省级分支机构内设部门的不对口,影响了上下工作衔接,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建立高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设想

人民银行承担金融信息化管理职责,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使科技部门的定位和职责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主要以内部工作和服务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转移到对内和对外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上来。在人民银行内设机构中,科技部门成为管理领域涉及面广的部门,涉及行内和行外、涉及技术和业务,涉及金融和社会。这对央行科技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定位科技工作在金融信息化管理中的地位。

(一)构建新的省级分支机构“1+1”管理架构

央行科技部门职责不断扩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不断增加、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需要构建金融信息化管理与金融信息中心为主体的省级分支机构科技管理和运行保障“1+1”体系。目前,省级分支机构科技部门负责全省的信息化管理与运维工作,既要做好科技司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也要应付各司局的科技工作。各省级分支机构业务系统不断增加、系统开发上线的事情不断增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管理、维护、测试等工作只是依靠科技部门有限的几个人,这与金融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的要求,形成明显的反差。因此,省级分支机构也需要建立科技处与金融信息中心相分离的管理架构。这样,才能满足金融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和运行保障发展的需求。

(二)科学界定科技处和省级金融信息中心的职责

准确、科学地区分科技处和金融信息中心的职责是发挥“1+1”管理架构效率的基础,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科技处的主要职责:以“管理”为工作中心,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省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一是开展省内科技综合管理,落实信息化发展规划,安排年度信息化项目计划,组织本地应用系统的建设和推广。二是实施金融业技术监管,完善金融业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协调机制,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三是推动金融服务信息化创新,研究金融信息化重大问题和实施重大工程。推广和应用金融标准化,引导和支持重点金融标准的实施。建立金融业科技成果鉴定与评奖工作机制,推动金融业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省级金融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责:以“运行”为工作中心,全力保障全省人民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一是建立以省级人民银行数据中心为核心的运维技术体系,构建专业的运维技术队伍、配备专门的运维监控设施、装备专业的应急设备。二是加强网络和系统稳定运行,完善办公网、业务网边界防护和桌面管控技术手段,规范外联机构网络接入,统一监控省、州市和县三级的主机、网络、系统、环境等。最终实现省级金融信息中心成为统一运维监控枢纽、统一网络管理枢纽、统一信息交换枢纽。

(三)对口设置内设机构

要保持科技部门内部机构设置与总行相对统一,省级分支机构科技部门内设科室与岗位设置,应与参照总行科技司的设置方式,根据总行规定的科技部门最新的职能要求和岗位设置,将省级分支机构科技部门现有科室适当增减或归口到相近的科室开展履职工作,以提高工作的对口衔接力度,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推动基层央行科技职能转变

要根据新的职能要求,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金融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增强执行力度;努力强化网络管理,使网络管理从“道路管理”向“交通管理”转变;充分发挥人民银行金融城域网的网络核心作用,不断加强联网机构入网与变更的统一运维管理;积极参与人民银行“两管理两综合一保护”工作;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创新与金融技术监管工作的开展。全面实现基层央行科技部门的职能转变,更好地服务辖区金融市场。

(五)全面提升科技人员综合素质

要紧跟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着力提升科技人员在管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统筹省级分支机构科技队伍建设。一要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运维管理、信息安全、金融标准化、电子支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日常科技工作的需要。二要开展专业技能资质的培训。重点开展专业技能资格认证培训,积极配合人事部门推动恢复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探讨建立激励科技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构建分层次、分领域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三定”规定,北京,2010.1.

[2]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篇8

关键词:电力物资;管理办法;硬件设施

当今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更新及时等优势。电力物资处对物资部门信息化建设历来十分重视,但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并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是不能一蹴而就的。电力企业投入信息化的人财物是有限的,因此,物资处对物资信息化建设采取“分布实施、急用先上”的原则,是符合企业客观情况的。

1 电力物资部门硬件设备更新及升级改造的重要性

计算机是物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备。电力物资部门是较早实现计算机辅助办公的部门之一,通过长期的应用,计算机在物资部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简单的收发料统计到复杂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系统。但是,由于资金紧张致使电力部门计算机使用周期较长,目前使用的计算机早已不能胜任当前繁重的运算和大量的数据流处理。因此,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由于硬件老化日趋严重,计算机的不稳定因素也越来越多,所带来的危害更是层出不穷。系统的故障,大多可以通过重装系统解决,但是,硬件引起的故障,则会直接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例如,硬盘数据丢失,会使多年来保存的各种数据、重要文档资料等丢失。尽管现在物资部门有比较完善的数据备份制度,但是,计算机硬件出现问题是没有任何预见性的,由此可见计算机硬件系统稳定工作的重要性。为了配合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在物资部门的推广和应用,物资处专门为各段业务部门进行了计算机设备的更新,高性能的计算机早已全部配备到位,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升必将会使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更流畅,数据保存更安全,计算机系统运行更稳定。

2 电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网络上各种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电力系统各部门纷纷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网络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和各项工作的拓展,由于个别人计算机病毒防护意识较弱,致使计算机病毒在电力系统内部网络上大范围的传播,从而影响了网络整体的速度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利用开放网络便利的同时也涉及到了网络数据的安全问题,即在向外部共享自己的公共数据的同时,怎样保护内部私有数据,诸如部门业务信息等不受外部网络非授权的非法访问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网络安全不仅关系到电力物资部门专用软件的稳定运行,也关系到物资重要数据的保存和传输安全。面对如此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促使我们在网络应用的开展中不得不对数据安全问题加以特殊重视。物资部门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技术改造已经使数据传输和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运行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3 强化电力物资人员培训,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电力物资公司每年都要举办多次物资管理人员培训,这足以看出物资部门对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视。随着物资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培养物资部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训也会越来越多。

物资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多种资源整合的过程,管理、信息、人员、事务……都要通过信息化整合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策划和设计要从应用者和应用环境的实际出发,做好“微观对接”。但是,目前物资部门既懂得业务知识又懂得信息化的人才稀缺,人才匮乏已经成为物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瓶颈。因此,对拥有单科知识和多维知识、网络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最急迫的。我们应尽快完善物资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发展战略,选准一个切入点,并且开始大力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B和骨干的培训,尽快建立起物资部门复合型人才队伍,以适应信息经济和物资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4 加强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

电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几年来,通过物资管理人员和系统开发人员的不断改进及完善,已经能很好地适应物资部门的日常工作。但是,由于程序开发较早,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基于C/S模式的应用程序,这种模式给系统的维护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基于B/S模式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正在研发中。物资管理信息系统C/S模式与B/S相比较,主要存在两个重大方面的区别:一是技术上的区别;二是软件模型上的区别。在技术上,B/S模式采用了WebBrowser/Server技术,这是一种以服务器集中/多用户并发为主技术。随着lT技术的飞速更新,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软件将是未来软件系统发展的主流,而且随着电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电力系统对内部物资管理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应用需求。整个物资部门使用统一的软件,可以加强对全路物资采购及配送的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物资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物资配送的效率,有利于提高整个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

5 加强物资部门与电力企业各单位间的协调和沟通

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 科研经费 项目管理 信息管理

一、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科研经费项目是高校为了促进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在既定的时间、经费和其他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一系列具有独特性、一次的科研工作任务活动。科研经费项目内容上一般又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三类项目。本文所指的高校科研经费项目是指基础研究项目和应用研究项目。从课题的经费来源上讲,高校科研经费项目具体包括横向科研经费项目和纵向科研经费项目。高校科研经费项目除了具备一般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目标明确性、后果不可挽回性等典型特点之外,还具有风险性、创造性和探索性等科研经费项目所独有的特征。虽然高校科研经费项目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类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工作的内容也不相同,管理内容也不相同,但高校科研经费项目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即高校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和项目成果验收。

二、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理念和信息规范的指引下,通过对科研经费项目管理过程和项目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从而实现了科研经费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加速了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的传递及反馈,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运作效率。依托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科研经费项目管理,规范有序、科学高效,是检验项目管理工作质量及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高校科研工作综合协调作用的重要手段。

三、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一)高校科研经费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等院校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我国高校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并开发出一批 MIS 系统用于日常管理,“校园信息化”即所谓“数字化校园”开始受到各高等院校的重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模式:(1)自主开发。(2)联合开发。(3)引进与吸收相结合。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项目从课题中报指南的到课题信息的上报、评审、公示、立项、管理,从成果的鉴定、评奖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各个管理过程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与应用。

(二)高校科研经费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制约因素

1、缺少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

由于缺少研究经费,很少开展过针对于局域网在科研管理方面利用的研究类项日,网络仍然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基于 INTERNET 的新兴网络技术尚较少被用于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

2、 缺乏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

随着科研经费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在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掌握的信息处理技术越来越多。

3、尚未开展有关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系统研究和科学规划

由于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的研究范围也千差万别,有的以基础研究为主,有的以应用研究为主,对信息化要求不一,因此针对性较强、市场较小,所以缺少市场上专业的系统的高校科研经费项目信息化管理软件。

4、信息化意识较为薄弱

有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不了解本校建有数字图书馆,在现有信息资源的使用上,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并不经常使用这些资源。

四、高校科研经费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一)高校科研经费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及基本思路

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快速高效的开展各项工作成为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共同的目标,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手段。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硬件条件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信息化应用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尝试,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适当增加经费投入,开展科研经费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整合现有信息资源、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经费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必将有利于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科研工作快速发展。

高校科研经费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进行改造; 对科研经费项目管理的流程进行整合、优化科研管理信息化是重要的管理革命。

(二) 高校科研经费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需求分析

在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之前,必须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和需求分析,只有在很好的完成了需求分析之后,才有可能设计出符合需要的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在所有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按照科研项目运作和进行的逻辑过程进行分析,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申报、项目审批、项目立项、项目研究进程、项目结项和成果转化阶段。

1、在项目的申报阶段,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对于这个阶段的支持需要有方便的知识地图和查询系统,提供文档管理和合同管理的功能。

2、项目的审批过程需要通过科研经费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协作工作环境进行及时的沟通,保证较高的审批通过率。

3、项目立项阶段,科研经费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保证基本的记录存档功能还要提供专家系统与模型库支持计划和决策的制定。

4、项目结项阶段,需要信息管理有方便的操作界面和管理功能,具体的主要需要文档管理系统和知识库、模型库的建设,必须保证实用性和可扩充性。

5、成果转化阶段,科研经费项目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就是要提供各方交流合作的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更多的途径。

(三)高校科研经费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建议

1、开展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

科研经费项目管理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开展系统研究和科学规划,对于各高校来讲,要在充分研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从信息化角度对科研经费项目管理流程进行优化,调查分析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进行宏观谋划,制定信息化总体目标和整体规划,指导信息化工作的稳步开展。

2、 培养和引进信息技术人才

要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科技服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应用技术、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加强上述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使之掌握科研数据整合、应用等基本信息技术,提高科研项目信息处理和应用水平。另外,引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改善人才不足这一现状的可行途径。

3、保证基层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基层数据的采集对于高校科研经费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有了准确的基础数据,才能有正确的数据分析,才能为决策服务。当然,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样重要。没有完整性,信息就缺少可用性,不能够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数据;没有准确性,甚至有可能误导决策。

4、建立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

首先,要制定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与规划,建设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其次,要制定信息征集制度,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信息员队伍,各个机构都要有专人担任本机构的信息员,负责及时向信息平台报送相关信息,保证科研经费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中的科研信息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第三,要制定一系列信息平台使用管理规定,分级别、分权限使用信息平台,保证科研数据的安全。第四,要引入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信息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保障平台有效运行。最后,要对科研管理平台的用户,即管理人员、科技服务人员、科研人员进行宣传和使用培训,使之充分感受到科研管理平台的实用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冯俊文,高朋,王华亭.现代项目管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褚觉熙,胡守忠.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加快我校重点培育学科建设进程[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3).

[3]吴林海,彭宇文,彭喜阳.基于三大研发主体、三大研发活动的国内外 R&D 经费配置比较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5).

篇10

论文关键词 地税系统 教育培训 信息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制订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在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教育培训信息数量与实际需求量有差距,教育培训信息质量与实际要求符合度不高,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应该从创新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湖南省地税系统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

一、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理念

(一)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

目前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对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工作人员树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培训中所起到的作用,认识到对税务工作的重要价值,不断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亲身感受到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要使他们意识到,信息化不是单纯的计算机硬件和技术,而是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良好结合,形成人机之间的默契与和谐,在这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强化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意识是推进湖南省地税系统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思想前提。

(二)树立“两个观念”

在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湖南省地税系统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时代需求,树立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两个观念”。一是人才资本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告诉我们,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比物更重要的资源了,当今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要求我们重视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时代,对于湖南省地税系统也是如此。地税系统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把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当成一种长远的高效益的投资,教育培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应该理所当然的受到重视和支持,争取为地税系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二是素质教育观念。新世界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对他们进行包括理论知识、方式方法、技能素养等在内的各方面的教育培训,促进他们的整体性转变。

二、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制度

(一)完善专项经费管理制度

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实际执行与预算不相符合的现象。对于地税系统而言,信息化专项经费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持。首先,要加大对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让工作人员对该制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便于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落实这项制度,同时要构建信息化管理和专项经费管理部门的交流平台,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了解,为共同推进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奠定基础。其次,要完善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例如修订经费支出标准和涵盖的领域,明确费用支出和核算之间的相互关系,严格财务审计和验收的各项要求,并逐渐建立起对信息化专项经费的管理和考核,出台相关的管理规章,将信息化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明确区分开来,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工作中又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二)规范管理流程制度

管理流程是指管理活动中一系列相互关联行为的序列结构,它反映了在某种活动目标的导向下,这些活动的先后顺序、承转关系,制约、推进和输入输出的客观规律。在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新形势新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规范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流程制度。我们要遵循流程最优化的原则,根据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特点和现状以及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分析信息化管理的含义和内容,用信息化建设各个主体的合理要求,来规范信息化管理流程制度。第一,坚持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对整体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增强推进信息化管理流程制度的合力。第二,完善信息化管理流程,促进其简单清晰明了,让工作人员一看就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善于抓住工作中的关键问题,重点解决。将任务分解,然后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使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信息化管理工作。第三,对那些已经出炉并在实施当中的制度,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细化其中的一些规定,明确界定之前不清楚的地方,以此来指导信息化管理工作。第四,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应对措施,建立合理的权力和责任分配框架,明确权责主体和岗位,做到定岗定人定责,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机制

(一)创新组织管理机制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也成为税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税系统的政策也逐渐向该方面倾斜。地税系统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它为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工作提供组织上的基础和保障。组建这一组织管理机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化组织结构;另一个是信息化组织管理者。要设计好信息化发展的组织管理结构,选择好管理者和需要的工作人员,明确各相关部门和岗位的权责和人员。还可建立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从地税系统发展的全局出发,指导信息化管理工作,广泛吸纳社会上相关专家、学者,对信息化建设方案和执行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设计。地税系统也可以考虑成立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网络的运行和维护等等,优化信息化建设的环境等。

(二)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

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评价才能知道。在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客观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设立评价的内容和考核的指标体系,对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对于及时发现工作当中的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是非常有帮助的。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信息的传输与应用,信息的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等,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对信息化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程度、信息化管理的效果、信息化管理的环境建设以及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等进行评价,对较好的人员予以奖励;另一方面,对尽心尽力工作,努力维护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设备的人进行奖励,肯定他们的工作价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创新安全保障机制

目前,湖南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存在网络病毒、黑客等安全隐患,这不利于网络平台的搭建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损坏了信息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要想加强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安全保障机制建设,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建立起信息化安全保障框架,这一框架必须是完整的,结构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将不良的信息挡在外面,它的内容应包括机房、服务器、数据库、网站等方面的安全防御。另一方面,健全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这一管理制度可以为税务工作人员提供行为指导和规范,防止他们因为自身的无知而导致犯错,损害了部门、自己以及他人的利益。它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信息审查、网络操作、电子公告、部门网站、电子监控等方面。

四、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方法

(一)依托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方法方面,我们可依托网络技术构建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考虑采用架构技术,将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业务、工作流程、数据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整理,并利用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搭建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应用平台,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要有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教育培训工作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保障网络基本设施的齐全和高效,购置高水平的软件处理系统,更新和充实系统数据库,对教育培训的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利用网络,将教育培训部门和地税系统的局域网相连接,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和规模,增加各部门之间交流的内容和次数,尝试使用远程数据传送与互动。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分析,利用该分析结果,完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推动该系统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方便用户的使用和管理,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为管理系统和平台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