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标准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标准

篇1

关键词 石油石化企业 核心竞争力 FAHP 模糊综合评价

1 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1 指标体系建立依据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必须清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它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识别、培育、保护以及运用等诸多方面研究的基础。邓修权等对中国期刊网中222 篇有关核心竞争力的文章做了统计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学者提出或提到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共有31种,某些指标出现的频率比较多,其中构成技术知识企业文化等15 个指标具有较高的被认同程度。

1.2 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1.2.1 难模仿性指标

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难模仿性主要是指不易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的特性,它由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应变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服务营销能力、风险控制能力7个指标体系组成。

1.2.2 整合性指标

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性是指对企业即定的资源进行处置、组合,使之最大限度产生效率的能力,是企业从竞争性要素转变为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纽带,单个的技能、知识、资源、能力等价值活动通过整合才能实现顾客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1.2.3 价值性指标

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上,首先能够对终端产品的用户作出直接、关键性的贡献;其次,有助于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它由石油石化企业的客户满意度、企业品牌影响力、核心业务和核心技术竞争力以及价格竞争力四个指标体系组成。

1.2.4 延展性指标

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主要表现为强化核心业务和专业化分工,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化,注重上中下游一体化及炼油化工一体化协调发展,并向相关的业务领域拓展。我们可以通过核心技术和业务的发展能力、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潜力两个指标来体现。

1.2.5 增值性指标

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性主要表现在盈利性指标上,我们可以选用人均利润率增幅、固定资产总额增幅、资产收益率增幅、销售收入增幅等指标来衡量。

2 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

2.1 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1.1 建立有关的模糊集

(1)定义诸因素层的指标集为U=(U,U,L,U),相应的权重集为W=(w,w,L, w) ,其中w(本文k=1,2,3,4,5)表示指标U在U中的比重,且归一化。

(2)定义子因素层指标集为U=(U,U,L,U),相应的权重集W=(w,w,L,w),其中wki(i=1,2,L,n)表示指标uki在Uk中的比重。本文的评价指标集已在上一章中确立,指标权重集的确定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具体分析过程在下一节中详细讨论。

(3)定义评语集为V=(v1,v2,L,vm),其中 vj(j=1,2,L,m)表示有高到低的各级评语。本文采用四级评分制,取m=4,即V={强,较强,一般,弱,}。

2.1.2 确定评判矩阵

从Uk到V的模糊评判矩阵为

R=

其中rkij(i=1,2,L,n;j=1,2,3,4;k=1,2,3,4)表示第k个主因素指标Uki对于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即子评价因素Uki获得vj评语的比率,它是以单因子评价形式出现的;由专家给出模糊评判矩阵

Rk=(rkij)nx4。

2.1.3 综合评价

(1)第一层次综合评价。先对各子因素层指标Uki的评价矩阵Rk做模糊运算,得到主因素层指标Uk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Bk,Bk=Wk·Rk=(bk1,bk2,bk3,bk4)是层次综合评价的结果,其中Wk=(wk1,wk2,L,wkn)是子因素层的权重向量。

(2)第二层次综合评价。通过第一层次综合评价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Rk==

主因素权重向量W=(w1,w2,w3,w4,w5),按照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再对R进行模糊矩阵运算,即进行第二层次综合评价运算,得到目标层指标U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W·R=(b1,b2,b3,b4)。当b≠1时,可做归一化处理,即令=b/b,得到,*=(,,,)。

(3)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W·R=W· =W·

(4)评价结果处理。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得到目标层指标U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其中,,,分别表示U对于评语v1,v2,v3,v4的隶属度。最终评价结果可按照加权平均的原则来选取,设:A=(a1,a2,a3,a4)T是个分数集,aj表示第j级评语的分数,利用向量乘积计算出最终测评结果,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分位:对S=*·A,分值越高,说明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所评价指标上综合表现越佳,从而该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强。

2.2 权重确定模型

2. 2. 1 建立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可分为三层,目标层: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准则层: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5 个关键特征,即难模仿性、整合性、价值性、延展性和增值性,它们也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出发点;指标层则由所选的20 个指标组成,分别构成了难模仿性、整合性、价值性、延展性和增值性系统指标。

2. 2. 2 构造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一致性判断矩阵

设某一评价体系A有Ui个准则层,每一准则层有不同指标。设某一准则层Ui有n个指标x1,x2,L,xn,其相应的权重分别为wx1,wx2,L,wxn且满wx1+wx2+L+wxn=1。

(1)构造比较矩阵:

C=

==(C)

其中Cjk表示对评价准则Ui,xj与xk的相对重要性。为了使判断统一、准确,表1给出了判断标度。

(2)求比较矩阵的最优传递矩阵Di:

D==(d)

其中,d=(C+C)

(3)最优矩阵转化为一致性判断矩阵Ei: E==(e)

其中,e=exp{d}

2.2.3 指标权重的计算

(1)计算一致性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

M=e (i,j=1,2,3,L,n)

(2)计算Mi的n 次方根Ki:

K=

(3)对向量K=(K,K,L,K),作归一化处理或正规处理,即w=K/K,则w=(w,w,L,w)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3 实证分析

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实证,经7位专家和3位企业家进行评价,基于上文介绍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得出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取分数集A=(a,a,a,a)=(80,60,40,20)对应于评语集

V=(v,v,v,v)=(强,较强,一般,弱)。利用向量乘积计算出最终测评结果,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分为:S=B·A=(0.308,0.338,0.216,0.138)·

(80,60,40,20)T =56.32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评分为56.32,总体水平一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作为我国三大石油石化企业之一,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结果,基本能反映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发展现状,各石油石化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弱项、强项,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保持自己的强势,改变自己的弱势,从本质上提升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邓修权.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调查分析——

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J],科研管理,

2003(2)

2 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

经济出版社,2001

3 胡恩华,单红梅.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

综合模糊评价[J],系统工程,2004(1)

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模糊评价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全球企业进入一个共同化竞争的领域。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市场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也日益增强。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求持续发展,关键是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能够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但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本身还不完善,如何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因此,构建科学可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菲利普·塞尔兹尼克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书中,就曾提出过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1990年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纪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Lenard Barton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国内外有关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著作和文献不断出现。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能使企业对自身及同行业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定量的、清楚的认识。企业对自身竞争力水平和变化状况的把握,能便于企业分析其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竞争战略,对同行业竞争力状况的及时了解和把握,通过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比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才能对其竞争力各个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各种途径巩固优势,弥补缺陷,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一个指引的、行之有效的战略,为企业效率提高提供努力方向。

目前,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己趋于系统化,如金磅指标体系设计法、张金吕指标体系设计法等,然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相比之下则相形见绌,对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还不多,很多文章都是在探讨指标体系的建立而没有进行评价。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参考了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国家经贸委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及《远东经济评论》评价体系,同时借鉴了李建明(1998年)、赵春明(1999年)、王毅(2000年)、管益忻(2001年)、周涛(2003年)、赵国浩等人的研究成果,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27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营销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包括生产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营销能力包括品牌营销能力和市场及营销创新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管理能力包括财务及资本运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3个二级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表1)

三、Fuzzy-AHP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在考虑多种因素影响下,对某种事物做出综合决策。设U=(U1…Un)为n种因素,V=(V1…Vm)为m种决断,在对事物进行决断时,由于各因素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V中m种决断本身常常是模糊的,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从U到V的模糊变换。本文采用Fuzzy-AHP综合评价的方法,首先对数据实行无量纲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再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篇3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医疗服务机构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目前,我国各大医疗服务机构出现高投入,收益低的情况。我国绝大部分卫生资源集中在各大医疗服务机构中,特别是大型的国有医疗服务机构。竞争产生的根源是资源的稀缺,竞争者通过有效合理的方法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占有,对于医疗服务机构而言,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资源有很多种,包括人才,技术,硬件设施,资金,市场,其中大部分都是稀缺资源。资金成为稀缺资源,成为了稀缺资源就会产生对资源的竞争。目前来看,要想增强医疗服务机构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实现利益最大化。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问世以来已成为评价医疗服务机构效率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数据包络分析医疗服务机构效率的时候多采用规模效率可变模型和规模效率不可变模型进行评价。可见,从利用效率来评价医疗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更能符合竞争力产生的根源。数据包络分析是现在最为有效的评价效率的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有运筹学管理科学和统计学综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分析其效率指标,数据包络分析不需要进行参数估计。

(一)效率体系

科学的医疗服务机构的效率评价方法有很多,评价效率的方法有综合评价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医疗服务机构是多个投入和多个产出的决策单元,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很适合对医疗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数据包络分析在对医疗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时,指标的选取尤为重要正确的选取指标体系就能正确反映医疗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指标的选取要采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进行选取,这样可以客观有效的选取指标,去除人为因素的影响。效率评价方法有很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统计学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来分析医疗服务机构的成本影响。随机前沿分析主要是通过建立随机前沿函数,将实际的成本与预计的成本相比较进行评价医疗服务就的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对多个相同的决策单元进行有效性评价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计算多个投入多个产出。其核心思想是统计学的数学规划模型估计生产前沿函数,再将各个决策单元与生产前沿对比得出其有效值。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线性回归方法有着绝对优势,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可以对多个投入和多个产出进行有效性评价。因此可以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医疗服务机构的效率来得出其核心竞争力所在。通过对投入和产出的指标进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得出医疗服务机构的效率,来判别医疗服务机构的效率。

(二)评价目的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正处在一个改革的时期,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医疗卫生总体的投入量不足,医疗卫生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出现了看病难看病的问题,医疗服务机构的竞争力也在不断的下滑。我国的绝大多数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公立大型医疗服务机构中,医疗服务系统的效率低下造成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低下。本通过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建立相对客观的数据包络评价指标体系,对内蒙古自治区的20家大型医疗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通过对效率的排名得出核心竞争力排名,从中分析医疗服务机构怎么样在市场中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效率,就能找出医疗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医疗服务机构的效率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微观的形式,技术效率值,另一种是宏观的形式规模效率值。因此本文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医疗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一)选择决策单元

一个经济体系或者是一个生产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决策单元,这个决策单元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一定数量的投入得出一定数量的产品,这些行为主要是使利益最大化。由于产出是决策的结果,所以这样的单元统称为决策单元(简称DMU)。每一个决策单元都有其经济含义,每一次的生产活动中都是将投入转化成产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让产出最大化。决策单元有三个特征:1具有相同的目标和任务;2具有相同的外部要素;3具有多个输入和输出。决策单元是被评价的单元,数据包络分析是有多个投入和多个产出组合成的数据分析方法。由于在数据包络分析是,决策单元(DMU)的个数要大于评价指标的3倍以上,因此本文首先选取了大量的指标进行筛选,选取2011年的数据进行计算这样的DMU多大70个。

(二)指标选取的理由

本文是对内蒙古医疗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选取了能够正确反映内蒙古医疗服务机构的竞争力水平的指标体系。选取内蒙古医疗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主要是考虑到数据的选取方便,数据来源可靠。通过评价内蒙古医疗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时,可以通过调整这些数据指标来增强医疗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选取指标主要是体现了内蒙古医疗服务机构的规模,固定资产等。

(三)指标的选取基本原则

数据包络分析的指标选取是这种评价方法的重要环节。选择合理有效的指标才能使效率评价结果减小误差,正确的反应效率排名。指标选取的数量一定要适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会出现大量有效的决策单元,使分析结果不够准备,太少会无法有效的评价效率,使其不够客观准确。在选取指标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全面性,指标的选取上要从各个方面进行选取,要把对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指标选进来,这样才能正确的评价。医疗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医疗服务机构涉及到多种多样的资源,人力资源,政府投入资金,医疗设备。医疗服务机构产生的经济效益涉及到诸多方面,因此要全面考虑医疗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投入和产出指标。2.准确性,由于指标的选取时,会有众多数量的指标,选取正确反映医疗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指标。3.代表性,数据包络分析需要大量的准确的数据来反应医疗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的状况,但是选取的指标过多会使在评价医疗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时出现误差,没有反应实质性的问题。因此不需要选取所有相关的指标,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来选取指标。4.目的性,选取医疗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时,指标要为系统评价的目的服务。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医疗服务机构的效率进行评价有效率排名得出医疗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排名。5.可比性,选择评价指标的时候要考虑的指标的公平性,确保选取的指标是公平可靠的,没有偏向哪一方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科学和客观性。

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9-0010-08

我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后,如何培育与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而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注与研究则远远不够。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校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因此,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有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提升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了解现状是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为了了解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就必须构建一个能准确评价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以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从资源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入手,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一个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资源基础理论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简称RBT)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前沿理论之一,该理论起源于战略管理领域,由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于198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能力,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各不相同。[1]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中,有些资源具有弹性的外部供给,而有些资源的供应则是非弹性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或在短期和中期,我们并不清楚它是如何形成的,表现出因果关系模糊的特点,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具有模仿阻隔效应;有些资源则无法通过市场买卖获得。[2]这些非弹性供给的资源能力通常具有四个特征: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具备这四个特征的资源称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这就意味着那些拥有这些战略性资源的企业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值的利润,这些非弹性供给的资源也就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对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或竞争优势的保持过程其实就是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获取、整合、运用和优化的过程。

大学作为以知识资源为操作材料的组织,是一个资源高度密集型与依赖型组织,其本质是对知识资源的加工、创造与运用,因此,资源基础理论同样适用于大学竞争力问题研究。大学的资源具有不同的分类。按资源的内容,可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物质资源包括经费、场地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学术平台、地理位置等;人力资源包括成员的知识、能力、经验、判断和远见;组织资源包括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系统、政策制度、文化以及形象声誉。按照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显性资源包括财政资源、学术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隐性资源包括学校声誉、能力资源、文化资源等。按照资源的重要性,可分为战略性资源、基础性资源和环境资源。按照战略性资源必须具备的“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四个特征,大学的战略性资源主要包括以知名教授学者为核心的优质人力资源;一流的学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硕博士学位点等高品质学术平台资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资源;富有活力的制度资源和极具凝聚力的特色校园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声誉与品牌形象等隐性资源。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大学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拥有情况通常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状况。战略性资源的稀缺性使那些率先占有这些资源的大学通常具有先发竞争优势,战略性资源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使大学能够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性资源是高校竞争力构建的根基。[3]因此,根据地方高校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拥有状况可以评价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内容

地方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的实现状况决定着地方高校的价值,因此,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表现为人才培养竞争力、知识创新竞争力、服务社会竞争力三个方面。地方高校三大功能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它决定着地方高校资源整合、配置与利用效率,因此,组织与管理能力也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社会影响力反映社会对一所高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评价,是地方高校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源,也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级指标,其二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三、基于AHP法的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由于不同指标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不同,因此,必须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设计,本文运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一)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思路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具有高度的系统性、逻辑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该方法在处理涉及经济、社会、人文等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方面有着其他系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系统的决策分析之中。

AHP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以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确定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内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的总顺序。[4]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确定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进而导出整个问题的分析,即总排序权重。AHP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应用面广泛,适用于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定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决策问题研究。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包含的内容既有定性方面的指标,又有定量指标,且能够划分层次结构,因此,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二)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

根据表1构建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yaahp6.0层次分析软件建立递阶结构,并生成专家问卷调查表,向高校管理者、高等教育研究者发放调查问卷征求专家对各指标权重的看法。

(三)建构判断矩阵

运用AHP法,首先要求对每一层因素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并用合适的标度数字表示出来,建立判断矩阵。为保证权重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见表2)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具体来说,相对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这个总目标(A),选择准则层(B)两两比较;相对于准则层(B),选择准则层(C)两两比较,相对于准则层(C),选择指标层(D)两两比较,构建出指标层对于准则层、准则层对于总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

(四)矩阵一致性检验

根据专家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采取群决策专家数据集结方法,对各专家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对各要素两两对比后的判断矩阵及各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

(五)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运用yaahp6.0软件,采取专家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汇总计算结果,得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见表3)。其中单排序权重是指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要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要素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即针对准则层的权重;总排序权重是针对最高层目标而言各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总排序情况见表4。

(六)综合分值计算

定量指标采用量化统计,数据来源要真实可靠,定性指标采取等级评价,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分别对应5—1分值。由于各评价指标数据存在量纲差别,为了便于计算总分值,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把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乘以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把各指标的分值相加得到某高校核心竞争力总得分。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AHP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构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五个维度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竞争力,其次是社会服务竞争力,再次是社会影响力,知识创新竞争力、组织与管理竞争力居于最末。人才培养竞争力维度与后面四个维度的差别较大,这反映出影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人才培养竞争力,比较符合地方高校大多是教学型,少部分是教学研究型的功能定位。因此,在核心竞争力培育中,地方高校应以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为重点,在学校功能地位方面,首先定位于人才培养和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努力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同时对知识创新竞争力、组织与管理竞争力也不可忽视。

在人才培养竞争力方面,地方高校应重视优质教学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培养,重视高品质人才培养资源的建设,争取获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在社会服务竞争力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紧密联系,努力提高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在扩大专利申请数量的同时,要重点提高专利转化率;在知识创新竞争力方面,要重视优质科研人力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搭建优质学术平台,努力取得一批优秀学术成果;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地方高校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树立外部公关意识,采取措施提高地方高校在区域的知名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学校良好的美誉度,以赢得更广泛的外部环境支持;在组织与管理竞争力方面,要重视学校内部管理系统、规章制度与学校发展定位、战略发展目标的匹配程度,努力提高管理系统的完备性,提升管理人员的专职化程度,重视校园文化、教风与学风建设,为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2).

[2]Barney J B.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gage: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

篇5

[关键词]EPC工程总承包;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

EPC模式凭借集成化、信息化、专业化的优势成为工程总承包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式。然而在工程总承包企业应用EPC模式时,诸如进度拖延、设计变更等问题频繁出现,企业的声誉也因此受到影响[1]。为了提高竞争力水平,企业必须进行自我剖析,有针对性地培育核心竞争力[2]。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对EPC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科学的评价,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1EPC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针对EPC工程总承包企业分别从设计、采购、施工三个阶段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1设计阶段影响因素

设计阶段是为项目成功实施打基础的阶段,贯穿EPC项目从开始策划到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对设计阶段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十分必要。(1)设计规范设计规范是行业内设计从业人员进行设计工作时必须遵守的规定。必须研究规范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计,一方面是规范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各项规定在纳入规范前经过实践验证,可以确保设计成果的质量;另一方面是规范形成了设计的标准,可以使设计师们在发生分歧时有据可依,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避免了对工程项目进度的耽误[3]。(2)设计资料首先要保证设计资料的正确性。EPC工程总承包项目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审慎严谨、一丝不苟,最大程度上避免设计出错。再有就是设计阶段相关资料的保存完善。此外,要确保设计图纸的质量。设计图纸规范详细,内容清晰易懂,不存在矛盾冲突,承包商在估算工程价款时才会更准确,采购和施工人员对照图纸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3)部门内部的沟通协调设计阶段涉及多个专业的共同配合。现阶段,由于智慧建造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市场上该类人才比较短缺,设计图纸中出现的错误以及各专业设计间出现的冲突需要设计师一一核验。如果设计师们沟通不及时,极易造成设计变更、拖延项目整体进度,损失不容忽视[4]。(4)设计进度设计进度对后续工作能否及时开展、整个项目能否按时完工有重要的影响。设计管理方应当根据项目总体进度计划编制设计进度方案,按照设计节点严格落实阶段性工作,制定计划时优先考虑耗时长的关键性设计工作,及时监控设计工作是否有序开展。审批工作的及时性是影响设计进度的关键要素。担任EPC工程总承包项目设计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召开设计工作协调会议,及时与业主和总承包企业管理者联系,保证审批工作的速度与质量。(5)设计人员的素质设计人员素质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EPC工程总承包企业设计方的高水平和强资质,而设计资质是很多EPC工程总承包企业各项资质的核心。与设计人员高素质对应的是设计人员拥有建造师资格证书多、同类项目承接经验丰富、设计成果质量高、设计资料变更少等等。要重视加强对设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通管理的设计工程师队伍。(6)设计优化能力设计优化能力指的是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人员储备和技术条件,对设计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的能力。对于EPC工程总承包项目,设计师们需要结合采购流程、施工规范来进行方案设计,为不同类型工作的搭接创造条件,在力求达到相同效果的情形下尽最大可能减小成本,节省人力、物资和成本的消耗。

1.2采购阶段影响因素

总承包企业在应用EPC模式时,设计与施工工作需要采购阶段作为纽带连接,采购工作在此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总承包企业有效地对采购工作进行控制,对保证工程质量、控制项目成本具有重要意义[5]。(1)材料的价格与质量EPC工程总承包企业在采购前要列好材料采购清单,利用现有的技术及经验估算采购成本,材料价格的稳定有利于总承包企业对采购工作的控制。材料质量过关是EPC工程总承包企业实施项目的基础,是项目顺利竣工验收的保障。(2)采购工作准时性在实际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供货商订单量太大无法及时供应、材料运送途中发生意外情况无法及时运达、相关部门审批周期长、供应商以出现盈利负增长现象为由追加价款、产生纠纷等情况,这些都会影响采购工作的准时性,产生连锁性的不良影响。(3)材料供应充裕性在采购阶段应当确保供应商的设备及材料准备充分,并有一定的盈余,这样就不至于在发生意外情况需要临时增加订购量时,供应商措手不及。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还可以考虑将其他优质供应商列入备选名单。(4)供应商的管理供应商的管理是EPC工程总承包企业外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选择资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是总承包企业采购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在材料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综合表现突出的供应商,总承包商应当将其列入优质供应商名单,建立优质供应商储备池。(5)采购流程标准化程度判断采购流程是否标准化要根据开展采购工作是否有章可循。行业内知名总承包企业一般都有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采购流程标准,通过对编制采购清单、签订采购合同、支付采购货款等工作的有效组织,使采购行为更加规范,减少了非必要时间成本的浪费。(6)采购成本由于总承包商之间激烈的降价竞争,项目的利润率通常被压缩到很低。采购阶段涉及整个工程设备材料的购置,所以该阶段成本占项目总成本比重较大,对工程项目影响很大,采购成本的降低可以大大改善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控制采购阶段资金成本也是提升企业利润的直接有效的办法。

1.3施工阶段影响因素

施工阶段是三个阶段中对项目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最大的阶段,是最为复杂的阶段,从质量、成本、进度、安全、技术等方面加强对施工阶段的管控,才能保证工程质量[6]。(1)施工质量保证施工质量需要做好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项目开展前做好设计方案的准备、材料的采购等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好质量检验和现场安全管理,完工后及时收集整理工程资料,持续关注项目是否出现安全隐患、按时维护。(2)资金管理能力在应用EPC模式时,总承包商与业主签订的合同总价款多数在项目开始时就已经确定,风险大都由总承包商承担,总承包企业由于风险增加也在适当程度上提升了合同价款。对资金的掌控能力影响了总承包企业获取利润的大小。(3)施工组织能力总承包企业施工方在施工阶段要组织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安排妥当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班组的进场,这要求施工方在面对复杂事务、多方关系时依然能够思路清晰、做出正确的决策。良好的施工组织能力能够使施工工作有序进行,避免了工作纠纷与矛盾[7-8]。(4)成本控制能力在施工阶段进行成本控制需要实时跟踪施工工作的开展,建立全面的监督预警机制,及时优化调整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的效果会影响总承包项目的经济效益,利用PDCA循环原理从规划、决策、检查、实施环节对成本进行动态控制,更好地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5)进度控制能力进度控制具体指在项目开始前事先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注意控制实际工作内容按计划进度开展,当偏差出现时,及时对原计划实施动态修正,不断重复纠偏过程,力求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工期的控制行为。EPC工程总承包企业应当采取技术、组织、合同等多种措施对工程进度进行管理,内部保持经常性沟通,健全进度记录,动态调整进度计划。(6)安全管理能力实现安全生产是每一个工程项目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而施工现场往往作业人员众多、工艺流程复杂、不同工种作业面有一定的重合,安全隐患多,容易发生事故,因此企业更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措施。(7)技术创新能力随着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承包的工程规模越来越大、项目结构及功能日益复杂,总承包方必须应用更先进的施工技术,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施工方案,减少误工、返工现象,提高总承包企业的管理水平。

2EPC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从不同方面对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后,需要根据科学的原则,确定并筛选评价指标,创建EPC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EPC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初步得到EPC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对初步得到的评价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设计阶段,进度控制得好,方案准确性高,减少设计变更,设计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在采购阶段,流程的标准化程度高,采购工作的开展时效也随之提高。材料价格稳定性高,就能更好地控制采购成本;在施工阶段,施工组织能力提升,能更好地管控各项具体工作。根据上述分析,得到EPC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EPC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

3.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确定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阐明系统的总体目标与评价指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将研究问题的影响因素从上到下逐层分解。该模型通常包括三个级别:方案层、准则层和目标层。(2)构造判断矩阵不同的因素对实现总体目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在同一层次上成对比较评价指标,以构造判断矩阵,从而确定每个要素在实现总目标中的相对重要性。对矩阵赋值使用萨蒂的1-9标度法。设在对评价指标进行互相比较时,指标的个数为n,指标Ai相对于Aj的标度为aij,判断矩阵A如公式(1)所示。其中,aij>0、aii=1、aij=1/aji,矩阵通过指标间n(n-1)/2次判断可得出。(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在构造好判断矩阵后,需要利用判断矩阵中的数据,对层次结构模型中底层评价指标相对于准则层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一般而言,准则层的指标也会有相对应的影响因素,对该部分进行排序即为层次单排序。一致性矩阵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满足aij*ajk=aik。在研究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多数判断矩阵并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对这样的矩阵继续开展研究没有任何的意义,此时需要对矩阵中个别元素进行微调,使矩阵通过检验。通常情况下,计算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方法包括特征向量法、算术平均法、最小二乘法、几何平均法等。(4)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根据单排序的结果加权得到总排序,受各层次不一致累加的影响,总排序可能无法符合一致性的要求。故要求在进行指标权重总排序时也需检验一致性。以确定层次B上的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为例简介运算步骤。假设层次A为层次B的上一层次,A层次的n个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权重分别为w1、w2、…、wn,对于第j个因素其下一层次B有m个因素,B层次因素对于Aj的影响权重为w1j、w2j、…、wmj,加权可得wij(i=1,2,…,n)对总目标的权重。设层次B对于Aj满足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CI(j)、RI(j)分别为单层次平均一致性指标和单层次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中j=1、2、…、n。利用公式(2)可计算层次B对总目标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3.2EPC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

(1)评价因素集的确定准则层的评价因素集为:A=(A1,A2,A3)=(设计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方案层的评价因素集为:A1=(A11,A12,A13,A14,A15,A16,A17)=(设计规范明确性,设计方案正确性,设计部门内部的沟通协调,设计进度,设计资料完整性,设计人员的素质,设计优化能力);A2=(A21,A22,A23,A24,A25)=(材料价格稳定性,材料质量,材料供应充裕性,供应商的管理,采购流程标准化程度);A3=(A31,A32,A33,A34,A35,A36)=(施工质量,资金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进度控制能力,安全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2)评价等级的确定建立评语集V=(V1,V2,V3,V4,V5),分别隶属于评价等级强、较强、中等、较弱、弱,对应分值为90、80、70、60、50。(3)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根据隶属原则创建模糊关系矩阵,规定因素Ai对等级Vj(j=1,2,3,4,5)的隶属度表示为rij,矩阵形式如下:(3)设参与调查的人员共n人,认为因素Ai隶属于等级Vj的共m人,此时计算rij套用公式:(4)(4)模糊综合评价计算首先根据模糊关系矩阵R与层次总排序确定的权重矩阵W,可以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T,结合评语集分值矩阵V得到综合评价值S,从而判定评价等级的优劣。(5)评价结果分析根据最后得到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值,确定EPC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等级,其中等级与对应的含义如表2所示。

4结语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EPC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展开研究,能够帮助企业清楚地认识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绊脚石,有效制定发展策略。本文基于EPC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了EPC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梳理因素间的关系并创建指标体系,借助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希望对同类企业规划发展蓝图、制定发展计划有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韩杰.浅析EPC总承包模式的项目管理要点[J].项目管理技术,2014,12(1):20-24.

[2]赵艳阳.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建筑发展,2019,2(3):158-159.

[3]胡纪锋.施工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4]闫岩.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提升[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7):32.

[5]叶恒俊.EPC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与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

[6]郝东东.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J].居业.2017,(2):179-180.

[7]李茂月.基于PMO的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篇6

    关键词: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Abstract: Integrates in the strategy management accounting's theory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ory, will construct based on core competitive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accounting will be the direction which management accounting will develop. But based on core competitiveness's strategy management accounting's goal, the basic philosophy, the method and the primary coverage will revolve the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 cultivation to change.

    key word: Strategic manage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accounting; Balanced idea branch customs station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5)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3.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 Chain 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3.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 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1).

    [2]迈克尔·波特,着. 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7.

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 核心竞争力 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不断改变,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1999年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地方高校基于自身的优势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和措施: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等等,越来越重视学校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培育。本文在围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中心环节的基础上,力图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高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巩固和强化地方高校自身的竞争优势。

一、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和构建目的

核心竞争力是整合组织内各种资源和能力,渗透于组织的资源、文化、技术、管理机制之中,经过长期运行过程形成的独特的、能带来显著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竞争能力。它决定该组织拥有其竞争对手无法模拟的竞争优势,并使该组织处于动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地方高校基于自身条件和定位,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人才成长规律,获取整合资源,提高人才质量,强化特色优势,形成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构建高校竞争力评价体系,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有助于使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佳的优化配置,使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富有竞争活力的高校,培养出更加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级人才,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通过竞争力评价有助于高校及时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客观的评价自己,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促进高校不断巩固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在长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立地方高校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对地方高校竞争力进行准确评价,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地方高校竞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相关性原则。科学的指标体系,应能有助于高校战略目标和评价目的的实现,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地方高校竞争力。人们在评价活动之前,应预期它所要达到的结果,评价指标的选择要体现评价目的。因此,必须针对具体的评价目的选取相关的指标,并舍弃与评价目的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指标。就高校办学效益评价而言,教育经费、科研经费、教师数量、学生数量等指标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评价目的,而学生性别比例则是与办学效益评价无关的指标。

2.全面性原则。 影响地方高校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在因素。若仅从某一个方面研究,就会以偏概全,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在编制高校竞争力指标体系时,指标体系中的单项指标应包含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能够反映影响高校竞争力的内部因素。比如说,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管理水平等。另一种类型应当是能够反映高校竞争力的外部因素,比如说,社会形象、知名度、国家教育政策等。科学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全面性,应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测度高校竞争力的各个方面。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案作为对评价活动的一种具体的指导文件,它必然要求可以实施。评价指标不能也不应该只有抽象的、原则性的,那样评价人员无法据以实施测评。为使评价活动能顺利开展,科学的指标体系必须是具体的评价指标,并且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测量或通过某种可靠的手段来进行预测。

4.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由于影响高校竞争能力的因素十分繁多,一些影响竞争力的指标可以量化,而另一些不能量化。为了准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选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判断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测量,对于定性评价项目的内涵、评价方法以及等级标准,评价体系要尽可能作明确的规定,使定性评价易于测量。同时,通过对一些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等定量评价,对定性评价项目进一步作出较为客观的定量评价。

5.目标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在高校竞争力评估中,人才培养质量通常以目标评估为主,即根据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估。但实际上这种评估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十分复杂,直接的目标评估往往难以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因此,在重视目标评估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办学过程的评估,通过诊断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更应该充分重视过程评估。

三、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本文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经过以下步骤建立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1.确定评价指标集

根据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4 项一级指标构成了一级评价指标集,即X=(X1,X2,X3,X4)。各项一级指标分别由如下二级指标构成,即:X1=(X11,X12,X13,X14,X15,X16,X17)X2=(X21,X22,X23,X24,X25,X26,X27,X28,X29)

X3=(X31,X32,X33,X34,X35,X36,X37)

X4=(X41,X42,X43,X44,X45,X46,X47,X48)

2.确定权重集

一级指标X1,X2,X3,X4 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权重分别B1,B2,B3,B4(Bi>0),且ΣBi=1。二级指标对应于一级指标的权重集分别为:

W1=(W11,W12,W13,W14,W15,W16,W17,W18)(W1j>0,且ΣW1j=1)

W2=(W21,W22,W23,W24,W25,W26)(W2j>0,且ΣW2j=1)

W3=(W31,W32,W33,W34,W35,W36,W37)(W3j>0,且ΣW3j=1)

W4=(W41,W42,W43,W44,W45,W46,W47,W48)(W4j>0,且ΣW4j=1)

其中Wij=为各项二级指标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

3.专家评语集

专家评语集是评价者对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即C=(C1,C2,C3,C4,…,Cm),其中Cj为第j项评价结果,m为评价结果的等级。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每一个评价指标给出5级标准,因此m=5,C=(C1,C2,C3,C4,C5)。如果采用百分制,C1∈[90,100],C2∈[80,90),C3∈[60,80),C4∈[40,60),C5∈[0,40)。

4.单个专家评价值

单个专家评价值的计算V=ΣWijCm

5.求出评价结果

对多个V求算术平均数,V=(ΣVi)/n,其中n为参评专家总人数。

四、地方高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从地方高校的实际出发,将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从定位与规划、教学条件、科研水平和教学效果来进行设计。

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定位与规划X1专业定位科学合理性X11专业招生数X12毕业生流向X13建设目标X14规划与成效X15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X16人才培养计划X17

教学条件X2实践教学基地X21实践教学设施X22仪器设备值X23生均教学经费X24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率X25教材建设计划X26实验设备利用率X27实验项目水平X28教学管理制度X29

科研水平X3研究生比例X31科技成果转化率X32纵向科研经费所占比例X33重点实验室比例X34重点学科比例X35科研成果获奖率X36论文质量比X37

教学效果X4学生综合素质水平X41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水平X43优秀学生培养X44毕业生就业率X44毕业设计(论文)质量X45学生思想品德与文化素质X46学生课外科技X47毕业生质量调查满意度X4

1.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与人才培养规划

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办学理念中最核心的要素,也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构

成的基础。地方高校要想在核心竞争力上取得优势,首先应该确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假如没有这一点,地方高校不仅没有期望的教学质量,而且会偏离基本的办学方向。高等教育的分类分层次发展是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宝塔型结构相适应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水平学校的定位应有所差异。各地方高校要准确判断和把握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并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在各自的科类和层次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既要防止因重视多样化发展而忽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要防止因追求统一型而带来的“趋同模式”和“千校一面”。

另外,地方高校一个重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他们所培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企业工作,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应从区域经济形势和人才需求出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计划,争取为区域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2.学校的教学条件

教书育人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责之一,尤其是在信息知识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职责的完成与教学条件息息相关,因此,教学条件是衡量高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的地方高校在教学质量上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发展还很不平衡。一些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区域高校大多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大多数发展中地市的高等教育还不是很发达。而是正在建设中的地方高校也存在着一些误区,重视规模扩展,忽视质量提高,没有认真研究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三是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紧张、管理体制僵化、服务渠道不畅等问题凸显,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条件。

为了更合理地分配学校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本文具体从以下七个计量指标入手,对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合理评估:教学基地与设备;教学经费;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文献资料;实验教学;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

3.学校的科研水平

高校是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的前沿阵地,高校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目前,很多科技园是地方高校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基地,有利于加快大学高技术成果向产品转化过程,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有应用前景的高技术产品,使地方高校的科研人员可以直接参与生产实践,能动地传播和应用知识,积极地研究科技、运用成果,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周期大大缩短;也能够使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通过企业迅速得到反馈,以不断修正地方高校的教育目标,培养出更适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4.学校的教学效果

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教学所提供的服务和成果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其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地方高校的社会满意度所反映的是社会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其最终结果体现于高等学校教学满足各种利益主体需要的程度,即目标公众(包括教育政策制定者、家长、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等)的满意程度及需求与期望的适应程度。这种社会满意度既是学校教学活动满足各种利益主体需要程度的综合体现,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具体表征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双重制约,必须具有服务于社会的强烈的市场意识,使“顾客”满意,使社会满意,才是高质量的体现。

学校的教学效果主要由以下五个计量指标来衡量: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毕业生就业率;毕业设计(论文);思想文化与身体素质;社会评价。地方高校应尽可能地在以上五个方面加以强化,提高学校的信任度和知名度,追求学校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五、结语

总的来说,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要遵循相关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目标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在指标的选取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到指标间的层次关系和相辅相成的关系,考虑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等方面的关系;进而可以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可以使地方高校认识到在激烈竞争中自己的竞争力及所处的位置,也为其进行改革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浅析我国高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

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 核心竞争力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一、引言

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对一个区域各种经济变量的有机组合及动态合力下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的概括。IMD(1980s)的早期模型认为,竞争力由八个因素决定:企业管理、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国民素质、政府管理、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体系。在这个模型中,由于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所以把企业管理剔除。这样可以把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因素归结为六个:基础设施、金融环境、政府管理、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创新因素。

本文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建立了市地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初步分析了四川省各市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并按竞争力指数的大小对四川全省17个地级市进行了排序。

二、区域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综合波特和IMD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特点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由三大主要竞争力因素 (产业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支撑它们的三大竞争力因素(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创新资源竞争力)两个层次组成的。

在这一模型中,中间层的产业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主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下层的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为产业竞争力、政府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依托。其中,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更体现近期的支撑性竞争力,而创新竞争力更体现长期的支撑性竞争力。

在设计指标评价体系时,参考了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地区的特点,依照上述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在构造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确立一个统驾整个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然后再设立反映核心竞争力各方面的具体指标。

三、四川省核心竞争力实证研究

1.因子分析

表1 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得分及排序

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就是用某种准则将多维空间上靠近的点归集为一类而不同类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大。本文运用SPSS 17.0聚类分析中WARD聚类法对综合因子得分进行分类,将四川的21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分为四类。表2。

四、结论及建议

1.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在四川省区域经济中充当了一马当先的领跑者

2.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乐山市、南充市、宜宾市作为工业较发达城市,有着较为发达的工业经济

3.自贡市、资阳市、內江市、遂宁市、达州市、眉山市异军突起,开始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4.四川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地理因素两极分化现象依然严重,川西地区的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龚发金.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12-l3

[2]张斌,梁山.区域竞争力初探[J].经济师,2005,(11).

篇9

随着财政部积极推动行业做大做强,会计师事务所竞相合并,会计师事务所排名和核心竞争力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它不仅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品牌,而且已成为会计师事务所增加业务承揽的筹码。中注协在对会计师事务所排名时,以企业总收入、CPA人数、会计领军人才数、培训完成率、惩罚、处分情况作为核心指标,而以分所数、从业人员人数、合伙人(股东)人数、CPA年龄、CPA学历作为辅助指标加以评价,但真正影响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并不是这些,笔者从企业核心资源、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3个层面的9个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评定各因素对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影响程度,为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及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层次分析法含义及步骤

(一)层次分析法含义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Seaty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运用该方法主要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变更为量化评价,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是常用的多属性决策方法,进行指标测度时通常与模糊数学综合使用,具有实用性、系统性、简洁性等优点。目前,AHP应用在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科技成果评价、发展战略规划、人才考核评价以及发展目标分析等诸多领域,并凸显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层次分析法分析步骤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复杂问题包含的因素及其相互联系,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层次,以形成多层次结构,在每一层次内按某一规定准则,对该层要素进行逐对比较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得出该层要素对于该准则的权重,在这个基础上计算出各层次要素对于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最后得出不同设想方案的权值,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其分析步骤如下:(1)明确问题。明确分析问题中的要素和层级关系,确定有关规则。(2)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分析评价系统的目标、指标等要素之间的具体逻辑关系,建立系统的多级递阶层次结构模型。(3)建立判断矩阵。对同属一级的要素以上一层次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评价指标确定其相对重要度,据此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4)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各要素的相对权重。(5)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综合重要度计算)。计算综合权重(测评体系中的准则层权重和要素指标权重),对各指标进行逐层排序,得到总排序。(6)必要时,对判断矩阵及层次排序模型做修正与调整。

三、层次分析法在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评价中的实施

(一)建立评价模型 按照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因素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分为核心资源、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三大类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其中核心资源指标又可细分为人力资本、政府关系、企业文化、企业品牌;专业技术能力指标可分为:项目承接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和风险管理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可分为企业家才能和企业组织管理。据此,可建立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层次结构评价模型(见图2)。

(二)确定因素权重 包括以下三步:

(1)确定目标层因素间权重。首先建立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关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针对最高层(目标层),从核心资源、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三大类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重要性,通过专家打分法,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表3;其取值根据Saaty等建议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表2列出了1~9标度的含义:

然后采用和积法对判断矩阵进行同层因素间排序,计算各因素权重向量W。

1 5 71/5 1 3 1/71/310.7450.7890.6360.1490.1580.2730.1060.0530.091

2.170.580.250.7230.0840.084

得矩阵特征向量W=(W1,W2,W3)=(0.723,0.193,0.084)。

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目标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姿max= (1/n)×∑ni=1[(AW)i/wi]

=1/3*(2.276/0.723+0.589/0.193+0.252/0.084)=3.067

并计算得一致性指标CI=(lmax-n)/(n-1)= (3.067-3)/(3-1)=0.0335,通过查表4获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8,由此可以计算出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系数CR=CI/RI=0.058

W=(W1,W2,W3)=(0.723,0.193,0.084)T

据此可以看出目标层的直接影响因素排序为核心资源、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其中核心资源的权重为0.723,这说明在对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评价中,核心资源最重要。因此,会计事务所应特别注重应用企业核心资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2)计算标准层的影响因素权重。同理,可以确定标准层的影响因素权重,相应的计算结果分别见表6~表8所示。

表6中通过计算,得到CI =0.059,查表得RI=0.9,计算CR=CI/RI=0.066

表7中通过计算,得到CI =0.032,查表得RI=0.58,计算CR=CI/RI=0.055

表8中通过计算,得到CI =0.001,查表得RI=0.00,则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3)计算最低层各因素的组合权重。计算最低层各因素的组合权重可以按照下面公式进行,即:

bi=∑mj=1 bij aj,其中(i=1,……,n)

最终的的计算结果见表9所示:

最后,计算组合一致性,即:

CR=∑mj=1 CI(j)a j /∑mj=1 RI(j)aj=0.063

可知总排序结果符合一致性原则,该分析结果有效。

四、结论

从表9最低层影响因素的最终总排序中可以看出,企业品牌和人力资本所占的权重最大,分别为0.464和0.151,这进一步说明在对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评价中,核心资源是评价其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排在第三位的项目承接能力,排在第四位的企业文化,排在第五位的企业家才能,排在第六位的项目执行能力权重也较大,因此,现阶段影响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品牌、人力资本、项目承接能力、企业文化、企业家才能。所以,当前会计师事务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并购提升自身品牌,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智力型服务企业的文化优势,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和业务范围。

参考文献:

[1]胡南薇、陈汉文、曹强:《事务所战略、行业特征与客户选择》,《会计研究》2009年第l期。

篇10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尽管国内外界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不同,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配置资源,形成并能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这一概念已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广泛认同。一般意义上讲,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获取各种资源或技术并将其集成、转化为企业技能或产品的能力;二是企业组织、调动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使企业各个环节处于协调统一高效运转的能力。

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是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支持企业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根基,它通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出来。如佳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激光、图像和微处理机控制,这使它在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和图像扫描仪领域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作为企业技术领域、市场领域与管理领域相互作用中的特定能力积累,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普遍鲜明的特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经济性;2.独特性;3.延展性;4.动态性;5.渐进性;6.持久性。7.整体性。8.用户价值。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企业决策者和企业成员的知识、能力、素质。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集合体,其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因素,企业的活力要靠企业职工来体现,而职工的活力则依靠企业决策者、管理者来激发。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形象定位、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的人事制度,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而这些都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2.研究和开发能力(R&D)。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指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活动。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再次,有的技术引进来也不是马上就能用得上,需要企业通过内部消化吸收,与本企业生产、管理融合之后,才能取得实效。况且,有些技术并不是现成的,要获得实际技能,则需要企业把触角伸向企业外部,不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在理解和消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所以说,技术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R&D,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知识积累,尤其是形成自己的人才积累,才能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

3.不断创新的能力。所谓创新就是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人才、资本等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有效组织生产,不断创造和适应市场,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过程。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4.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面对激烈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运转协调、统一、高效,特别是在改革创新方案、新产品新工艺方案以及生产目标形成之后,要及时调动、组织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有序运作。

这种组织协调能力涉及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目标、运行机制、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突出表现在企业有坚强的团队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当企业目标和企业文化被成员共同认可之后,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剂,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成员能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关心与支持企业发展,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根本所在。

5.应变能力。应变是人主观思维的一种“快速反应能力”,“应变”包含对客观变化的敏锐感应和对客观变化作出的应付策略。

客观环境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对客观环境敏锐的感应能力,与此同时,还必须保持经营方针和策略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因地、因时、因竞争对手、因顾客消费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应变能力表现在能在变化中产生应对的策略,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能在变化中把握方向和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为了全面、准确评价和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紧紧围绕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遵循层次性与系统性、全面性、细分性、数据可获性、合理有效性的五个原则进行设计。

2.指标评价体系和内容。《千分制企业竞争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企业成员素质、技术开发能力、产品竞争能力、顾客价值实现程度及组织文化独特程度等5个维度20个指标构成,总分是1000分。0-249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差,250-499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一般,500-749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较高,750-1000分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具体指标内容和权值如下:

(1)企业成员素质

①知识能力水平;②管理创新水平;③信息收集、处理、应用能力;④决策速度和决策质量。

这些指标反映企业在决策、经营管理与创新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水平高,说明组织协调能力强,同时也反映企业重新整合人才、资本等资源,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有效组织生产的能力的强弱。权值0-120。

(2)技术开发能力

⑤直接从事R&D人员比例;⑥R&D经费;⑦发明专利成果数量;⑧产品技术领先程度。

这些指标反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人力、资金及成果状况,投入比例越大,说明企业研发能力和科技力量越强,技术领先程度越大,产品和技术越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权值0-120

(3)产品竞争能力

⑨相关产品族的多少;⑩同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⑾成本领先程度;⑿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例;⒀产品占有率。

这些指标反映企业核心技术的衍生、开发和转化能力及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同时也反映企业产品的市场渗透能力的强弱。权值0-50

(4)顾客价值实现程度

⒁产品质量水平;⒂销售渠道与售后服务完善程度;⒃用户满意率。

这些指标反映企业产品及服务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权值0-50

(5)组织文化独特程度

⒄组织机构协调配合能力;⒅组织目标与环境的适应性;⒆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⒇职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这些指标反映企业目标、管理体制、经营战略、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认可度,综合说明企业凝聚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强弱。权值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