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

篇1

关键词:经济形势 政策及措施 深化改革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报告》2015年10月所的预计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今年和明年分别为3.1%和3.6%,分别是低于的该报告在4月和7月所预计的数据,根据数据推测,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呈现下行。

要分析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主要就是分析仪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此,就主要是分析美国的经济形势与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以此为我国的后期发展提高理论和指导。

(一)美国的经济形势呈现下行趋势

根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的调查数据:美国在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比例为1.8%,根据2015年4月的预测为3.1%,2015年9月预测2015年9月为2.6%,而2016年则为2.8%,相对于的全球和其他经济发达体,可见美国经济在2015年为下行形势,美国经济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在贸易、金融以及在货币政策方面对全球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然而根据数据可知,美国依然还在金融危机中,多多少少仍然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美国的经济走向高增长在目前也是困难重重的,美国经济处于重要阶段,但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和趋势也是不可阻挡的,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对美国经济发展一集经济高增长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美国在市场份额上进行竞争,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就比如在技术方面,中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各国对中国设备需求量的增加就必然会对美国产生影响。

(二)中国的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占全球化的比重已经达到13.5%。在贸易方面:贸易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就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国家政策的相应调节,中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到达顶峰阶段,产能和供给已经趋向绝对的过剩。根据近几年数据显示,已经有在很多产业和行业已经出现了绝对的过剩情况。2014年中国铁矿石的产量近15亿吨,进口9.33亿吨,在全球进口中所占比重很大,已接近70%左右,因此,中国的需求对于全球的产品销售贡献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很多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如果中国的需求下降,则全球的经济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目前,中国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不会减退的,并且就目前这一趋势也是不会改变的。

二、经济政策及措施分析

(一)制度性经济政策

第一,改革激罨制是保证人民建设积极性的根本举措

首先,激励国有企业的创新;国有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始终突不破体制的限制、思想的限制等。

其次,激励科研创新;激励科研,保护产权。积极提高人们的创作积极性,激励奖励制度的创新;

再次,激励举报,保护举报者。对于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违法行为,政府要从奖励制度创新方面出发,积极激励大家的监督与举报。

第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首先,保护个人的合法收入,增加地方税。个人税可以实行全国联网,这样有利于消除个人收入的巨大差距;其次就是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尤其注重打击非法收入,加强法律制定,人民监督。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建设解决后顾之忧

尤其是人们退休后的经济收入保障制度;解决退休员工的收入保障,保证人们工作积极性,以及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建设过程中,因此,这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有十分重要作用。

面的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采取向相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形势。

(二)非制度性的经济措施

第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的社会发展已经在朝向的科技社会、知识社会。因此就要加强互联网等的建设。提高服务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此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加大互联网与大数据的联系与融合。

第二,政府加强经济监督;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就要退出这个领域了,而是要把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首先,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与运行的监督,确保政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其次,在国家关键领域的发展中,政府在放权中要注重度和分寸的把握。但并不是全盘不管,也不是全盘监管,要根据时展特点充分的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在经济背后的作用;然后,就是加大惩罚力度,对经济欺诈,及商业犯罪要加大惩罚力度。让经济犯罪,经济欺诈毫无生存余地;最后,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意识教育,加强权利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等,充分发挥公民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加强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尤其是西部经济建设。首先,加大资金投入,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本;其次,加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后续力;然后,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尤其注重网络交通的建立,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甚至是与国际社会的联系。

如今的经济形势变化只在一瞬间,面对极速变化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我们要对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在正确判断之后又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制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辉,毛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经融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J].宏观经济,2015.

篇2

经济危机对保险市场的冲击

首先,寿险业遭受直接冲击较大。

金融海啸让全球保险业蒙上了阴影。2008年,全球保费收入下降3.6%,其中寿险保费下降5.8%,非寿险相对平稳;2009年保费总额缩减3.7%,寿险保费下降2%,非寿险基本与上年持平,仅下降0.1%。

从不同保险业务的角度看,寿险业受到经济危机的直接冲击比较明显,而非寿险业则相对平稳。原因在于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发达保险市场投资连结产品的销量,导致寿险业务整体大幅缩减;另外,金融市场不景气波及寿险市场。然而,非寿险业务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诸如基础设施、车辆等投保标的稳定存在,各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寿险市场的业务缩减状况。

其次,后经济危机时期寿险业恢复更快。

2010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经济回暖也带动了保险行业增长。继保费规模连续两年下降之后,全球保险业在2010年重新回到增长轨道,保费收入实际增长2.7%,达到4.3万亿美元。其中寿险保费增长率为3.2%,达到2.5万亿美元,高于前十年平均增长水平;非寿险保费增长率为2.1%,达到1.8万亿美元,仍低于前十年平均增长水平。

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寿险保费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非寿险保费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发现,在后经济危机时期,寿险业恢复迅速,然而非寿险业恢复较为缓慢。发达国家寿险业务继2009年增速下滑1.6%以后,2010年业务规模有所复苏,增长1.8%。而发达国家2009年非寿险保费收入小幅下降,2010年增长1%。

保险业发展规律在我国的适用性

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不同的是,虽然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不小的冲击,GDP增速明显放缓,但截至2010年,我国保险市场基本未受到太大影响。2008-2010年,不论是寿险业务还是非寿险业务,增长速度均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然而,2011年,正当各发达保险市场迅速恢复之时,我国寿险市场出现了罕见的规模下降。这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低迷关系十分密切,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后续影响力尚未消除。2011年,我国GDP增速降至9.2%,比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由于我国寿险市场产品结构与发达保险市场类似,理财型产品占比较高,因而出现了与发达保险市场类似的现象,寿险业受宏观经济的直接冲击比较明显,寿险业务规模较2010年下降了10.2%。

从近几年我国寿险和非寿险业保费增速来看,非寿险业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各年之间标准差较低,业务发展表现的更加平稳;同时,由于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仍然较为低迷,寿险业务规模波动也较为明显,这均与全球保险市场运行规律相符。印证了经济波动对于寿险业与非寿险业的影响规律在我国的适用性。

2012年保险市场展望

展望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受债务危机拖累,发达经济体财政刺激空间压缩,结构调整无力,加之私人部门需求暂时无法接替公共需求,经济增长将失去动力。受到国际市场环境动荡、出口条件恶化的影响,资本流动的冲击逐步加大,我国作为出口大国,经济增速将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拖累。同时,由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将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将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提高。

因而可以预料,2012年,与宏观经济形势联系紧密的保险业也将放缓增速,尤其是寿险业务规模增速可能无法恢复到之前的增长水平。在宏观经济形势不佳的大背景下,保险业应当抓住机遇调整结构,使保险产品逐步回归保障型业务。

保险作为为民众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业,更应当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发挥作用,尤其是保障程度相对较高的健康险、意外伤害保险、传统寿险,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民众安全的需求,提高国民幸福感。因此,应当重点改善产品结构,而非盲目扩张规模。

适当“降速”利发展

事实上,如果我国保险业一直保持“超高速”增长未必是好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保险行业逆势增长需要克服更大阻力,甚至影响经营业绩,因此,保险行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前提下适当“降速”可能更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在承保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险公司金融资产增值成为获得营业利润的基础。然而,在全球低利率的背景下,行业高速发展却只能带来保险盈利水平加速下降。一方面,投资环境不佳导致近两年全球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发生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是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使我国陷入巨大的通胀压力中,这同时也推高了非寿险公司的理赔成本。

篇3

关键词:A股;投资风险;投资机会;投资板块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上证综指曾创下了1664.93点的低点,此后市场一直在3186.72点与2132.63点之间波动。下面对当前形势下A股的投资风险及投资机会进行分析。

一、A股的投资风险

(一)从宏观层面上看,受各个方面的影响,我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A股投资风险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国际范围来看,目前欧债危机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债危机使人民币对欧元、英镑出现大幅度升值,其出口到欧盟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遭受巨大的压力;人民币对欧元、英镑等欧系货币升值便意味着欧系货币贬值,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外汇储备的缩水。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还未完全从危机中走出来,欧债危机的爆发无疑延缓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包括中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1-4月份,我国进出口增长一直在10%以下,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0%左右。

2.从国内来看:(1)2009年以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导致投资增速的下滑。房地产行业所拉动的产业链条很长,受本轮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调控政策强硬导致地产企业目前一直处于去年库存阶段。而地产投资的下降拖累了其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开工,导致相关上市公司企业利润下滑。根据统计,4月份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为18.7%,比去年4月低15.6个百分点。而4月份累计固定资产增速20.2%,比去年同期低5.2个百分点,并且逐月下滑。(2)2009年以来内需刺激政策面临逐步退出和边际效果递减的问题。

(二)从微观层面上分析,A股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如下:

1.企业。根据目前上市公司企业盈利的状况,与以前年度相比增速下行风险加大。预计2012年A股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将从去年的15%左右下滑至6%,非金融企业的盈利增速与去年持平无增长。

2.投资者。当前形势下,在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和海外股市的动荡的影响下,A股投资者的投资情绪比较不稳定。

二、A股的投资机会

对于是否存在投资机会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宏观层面上来看

1.我国的GDP增速一直处于稳健增长的水平。2008年9月,伴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也深受影响。但经过国家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的调整,我国经济率先从危机中走了出来,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2008年GDP的增速为9.6%;2009年GDP的增速为9.2%;2010年GDP的增速为10.3%;2011年GDP的增速为9.2%)。一国的经济增长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的经济基础,对于A股投资者来说,这也是我们应该率先考虑的。

2.近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为经济实现软着陆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使投资者看到了投资机会。受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影响,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政策方面:第一,今年到目前为止央行已连续两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8000多亿元的资金,增强了经济运行的活力,缓解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压力,避免信贷收缩影响实体经济。第二,截止到2012年7月7日,央行两次降息。降息的目的在于加大稳增长政策的力度,提振市场信心,遏止经济增速下滑趋势,这也说明物价回落形势基本明朗,通胀风险总体可控。(2)财政政策方面:根据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经济迅速走出下行态势提供了保证。

(二)从微观层面上来看

1.企业

企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首先,经过国家不断地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目前我国的产业布局趋向合理。这样,相关企业的长足发展便得到了政策保障,对广大投资者来说,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其次,国家近几年来不断地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体制改革,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从而能够保证整个宏观经济体健康发展。第三,国家不断地对现有税制进行改革,特别是结构性减税的实施,可以为服务业、小微型企业等减负,以此促进经济的转型。

2.投资者

不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经过了股市一轮又一轮的震荡,都在不断地成熟,在投资行为上也更加的理性。特别是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也在不断加强。

3.个股

股市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的历史高点跌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点(如图)。经过此轮下跌调整,市场估值过高的风险得到释放,主要表现在:2008年10月份A股市盈率回落到13倍左右,较之前A股创下998点低谷时候的19.96倍还要低很多,2007年上证指数突破6000点时,沪深A股市盈率为81.02倍。市盈率回落便意味着投资者在冒着较小风险的前提下可能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即使未来公司的股价下跌,其跌幅也不会很大,而一旦公司业绩提升,投资者便可获得业绩提高和估值提升所带来的收益。

(三)从技术层面上来看

下图是上证指数从2006年12月至2012年5月的日线图。从图中可见,2009年11月以后形成了一个收敛三角形的形态,且振幅越来越小,通常情况下股价不可能长期在很小的幅度内波动。所以在三角形末端位置股价将会出现小到一定程度之后变大的波动。由小变大,这就意味着股价波动加大,结果是股价要么大幅上升要么大幅下跌。股价大幅上升或者大幅下跌的结果是股价改变原来的横向震荡走向。在当前形势下股价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一定要结合各方面的情况去综合判断。从笔者对影响股价走势的宏观面和微观面的分析,认为在技术面上股价存在向上突破的条件。

以上是从三个层面来分析当前形势下A股是否存在投资机会这个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到A股存在着投资机会。那么,投资者应该关注哪些板块呢?

三、投资板块

(一)医药板块

此板块从2010年11月的4600.83点一路下行至2012年1月份的2717.75点,跌幅达40%,是A股大产业中跌幅最大的板块,究其原因是国家低价中标的政策思路以及因持续低价中标所带来的行业产品价格回落进而使得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但随着今年政策思路的改变,医药股的盈利将会触底反弹。从近期一些医药股的走势来看,如丽珠集团(000513),国药一致(000028),千金药业(600479)等。资金流入明显,已出现反转态势,走势明显强于大盘,在大量资金追寻投资机会的弱市下,可以预见医药板块会有一轮强劲的走势。

(二)农林牧渔板块

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过去一年农产品价格的大涨,种植业所提供的产品在未来依然能够获得足够的价格上涨空间。另一方面,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所提供的产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量会加大,同时又受种植业所提供的产品价格上涨的引领,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所提供的产品价格也将会上涨,这会直接推动了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另外,由于食品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这将是未来农业股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形势还不明朗的今天,股市投资应更加谨慎。我们要多角度对当前A股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和机会进行分析,以便将自己的投资损失降到最低,使投资收益达到最大。

参考文献:

[1]2011中央工作会议.中国青年报,2011.12.

[2]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金融界网站,2009.12.

篇4

关键词:世界经济;金砖四国;通货膨胀;发展动向

中图分类号:F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5-0051-04

近年来,以“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2007年以来,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欧元区、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受2007年以来石油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次贷危机的持续影响,“金砖四国”通货膨胀水平明显上升。在全球经济联动性加强的情况下,我国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全球通胀形成的外来压力以及“金砖四国”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保持足够重视。

一、“金砖四国”经济发展迅速,实力与日俱增

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典型代表,“金砖四国”的表现可谓让世界惊叹。 中国实现了30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历史奇迹;印度经济近几年也保持了高速的发展;俄罗斯被称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巴西近年也摆脱经济停滞逐步走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从全球增长态势看,“金砖四国”经济实力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降低, 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GDP所占世界份额则同步下降。

“金砖四国”中除中国速度的迅速发展举世瞩目外, 印度经济发展十几年来平均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7%左右,2007年高达9.2%。中、印已成为全世界投资最具吸引力的3个国家中的两个(另一个是美国)。俄罗斯经济近7年来也保持了高速发展,GDP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8%,重新跨入了世界十大经济体行列。巴西发展相对稍慢一些,2007年经济增长也达5.4%。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金砖四国”外汇储备无一例外都有增长,截至2007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15282亿美元,俄罗斯4764亿美元,印度2932亿美元,巴西1875亿美元。相比之下,作为经济强国的美国的外汇储备仅为735亿美元。

二、中国与印度、俄罗斯、巴西三国经济关系日益紧密

作为最大的和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经济贸易依然占很大比例。2007年,欧盟、美国、日本三大贸易伙伴与中国贸易总量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6.4%、13.9%和10.9%, 合计高达41.2%。 但是,随着贸易多元化格局初具雏形,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辐射范围和力度逐年扩大, 除中国在美、 欧等传统贸易伙伴贸易总额中的占比逐年递增外,中国对印度、俄罗斯、巴西三国的影响也在悄然上升, 这一点在各国对中国进出口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见表2)。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石油进口国,石油生产量约占世界4.3%,而消费量却占世界8.8%。同时,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自2003年国外进口矿比例就超过了50%,2007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达3.26亿吨, 中国铁矿石消耗量已占世界的47%,从进口来源来看,中国主要从澳大利亚以及“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和印度进口铁矿石。俄罗斯石油在中国能源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能源部门有关专家表示,2015年前,俄罗斯石油在中国市场所占的份额将占到15%的比重, 出口总量有望达到5000万吨。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进口的铁矿石越来越多。 目前铁矿石的进口占中印贸易合作的65%, 而从巴西进口的铁矿石已占进口总量的25%, 俄罗斯铁矿石也作为国内钢铁企业的新选择,2007年俄罗斯共出口铁矿石2550.17万吨,其中对华出口量居首,为572.3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17倍。

2008年5月16日,“金砖四国”外长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举行会谈, 这是四国外长在联合国框架之外的首次会晤。四国外长还商定,他们除继续在今年联合国大会期间再次会晤外, 还将在印度举行下次会议。会后,四国外长发表了“联合公报”,强调“四国开展对话系基于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对解决全球发展领域的紧迫问题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对话的前景广阔”。随着“金砖四国”在全球影响的增强, 四国已经注意到相互间加强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给“金砖四国”经济带来挑战

2007年以来,受能源、粮食和金融三重危机的困扰和冲击, 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衰弱态势,“金砖四国”经济也饱受困扰。2007年下半年以来四国通货膨胀水平明显上升,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也给“金砖四国”经济金融形势带来冲击,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加大。

2008年年初以来, 中国经济在紧缩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开始呈现放缓态势,第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了10.6%, 较上个季度低0.6个百分点。IMF最新预测显示,2008~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分别放缓至9.3%和9.5%。从印度的情况来看, 经济增长势头依然旺盛。 第一季度印度的实际GDP同比增长了8.7%, 较上个季度高0.3个百分点, 但考虑到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带来的影响,IMF则预测印度2008~2009年经济增长可能分别放缓至7.9%和8.0%。但是,“金砖四国”中的另外两个国家却呈现出不同的光景。得益于能源价格的上涨,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发展依然快速。第一季度,俄罗斯经济增长率达8%,较上个季度高0.2个百分点。巴西1~2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分别增长了8.7%和9.7%,其中资本品同比分别增长了15.04%和24.96%,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了11.8%和12.19%。

受全球通货膨胀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影响,“金砖四国”通胀形势较之发达国家则更为严峻。从2007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情况来看,“金砖四国”CPI均大幅上涨,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中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CPI由2007年1月的2.2%一直上涨到2008年3月的8.3%,4月继续上扬, 达到8.5%,虽然5月下降到7.7%,但是通胀压力依然很大。 俄罗斯2008年CPI从1月的12.6%上扬到3月的13.3%,IMF在4月9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08年俄罗斯的CPI将达到11.4%。 印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2008年3月CPI达到7.9%, 远高于2007年全年的6.4%。 同样的,巴西面临通胀的压力迅速加大,2008年5月CPI达到5.6%,高于4月的5.04%,是2006年1月以来的最高纪录,IMF也预计2008年巴西的CPI会达到4.8%, 高于2007年3.6%的水平。

四、“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前景与货币政策

2008年,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受发达国家经济减速的影响,“金砖四国” 经济增势将减缓。2008年4月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计从1月的4.1%下调至3.7%, 比去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预测美国经济增长为0.5%,大大低于2007年2.2%的水平。该报告预测中国增长9.3%,回落2.1个百分点(如果按照2007年中国实际增长11.9%来计算, 则回落2.6个百分点);印度增长7.9%,回落1个百分点;俄罗斯增长6.8%,回落1.3个百分点;巴西增长4.8%, 回落0.6个百分点。

2008年以来,在CPI及通胀预期不同程度上升的压力下,“金砖四国”纷纷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屡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已达17.5%的历史高位;印度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继6月11日加息后,24日印度央行再次大幅升息, 将基准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至8.5%;俄罗斯也在近期陆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7月11日,俄罗斯再度加息,将再贷款利率从10.75%提高到11%, 这是俄罗斯央行今年以来第四次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巴西为了抑制经济过热, 三年以来首次采取金融紧缩政策, 分别在4月和6月两次加息, 其基准利率已达12.25%。四国央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明了对最近几个月CPI持续上升有所担忧。从总体上看,“金砖四国”经济均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未来一段时间内,从紧的货币政策仍将持续。

五、印度、俄罗斯、巴西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传导及影响

“金砖四国”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一国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他国产生影响。 我国每年都要从俄罗斯、巴西等国进口大量的石油,从巴西、印度等国进口铁矿石,高涨的石油和铁矿石价格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印度、俄罗斯、巴西经济环境的变化将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影响我国:

1. 通过贸易途径影响我国外部经济环境。由前面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到, 中国与印度、 俄罗斯、巴西三国的贸易近年来悄然上升。印度从中国进口占该国进口总额比从2000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9.2%, 俄罗斯从1.9%上升到7.1%, 巴西则从2.2%上升到8.7%。 从2008年第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印度、 俄罗斯与巴西三国的经济稳定快速增长都面临不小的压力,加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影响,这三国内需的下降势必影响对我国的进口进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2008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升值了4.1%,自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已累计升值15.1%,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的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也使得我国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2. 通过能源和资源类产品价格途径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2007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1453万吨, 占进口总量的8.9%, 从巴西进口石油232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4%,预计2008年进口量还将继续上升, 而一直上涨的石油价格给我国通货膨胀带来不小的压力。另外,2003~2007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分别为8.9%、18.62%、71.5%、19%和9.5%。今年2月以来,随着与巴西的淡水河谷(Vale)等矿业巨头的价格谈判落下帷幕, 国际铁矿石价格高涨65%, 印度等国近期加征出口关税更增加了我国钢铁企业的经营压力。 油价持续在高位上震荡以及猛涨的铁矿石价格, 不仅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而且提高了进口成本,价格上涨对国内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可低估。

3. 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强。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反全球化情绪已开始抬头,我国在贸易、投资等领域遭遇的摩擦和阻力不断增大。在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的背景下, 鉴于贸易保护对舒解经济不振所导致的国内政治压力或有一定帮助,俄罗斯、巴西等资源大国对我国企业在石油、 铁矿石等行业的投资一直保持谨慎态度, 中石油对哈萨克斯坦图尔盖石油公司的收购遇到卢克公司的极力抵制, 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合资建钢铁厂以及参股巴西国家黑色冶金公司(CSN)也屡屡受阻。

六、几点启示

针对当前全球通胀和能源及资源类原材料价格高企的双重不确定性, 我国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全球通胀带来的外来压力和“金砖四国” 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保持足够重视,密切防范,谨慎应对。

1. 密切关注国际能源和资源类原材料价格走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对能源和资源类原材料进口, 要实行多元化战略以分散风险,必须稳定海外资源的供给,建立战略性物资的储备制度,改善进口管理的决策机制,克服世界市场高价时进口、低价时出口的怪圈。同时,要提高中国在关键产品上的定价权,加强和俄罗斯、巴西等能源出口国、资源类原材料出口国的合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国外资源产业的投资,同时还应加强节能降耗工作,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2. 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降低对外向型部门的依赖,通过扩大内需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在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或衰退的背景下, 应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依靠经济的自生增长能力抵御外部冲击。适时培育国内微观主体竞争力,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 逐步降低整体经济对出口和外向型部门的依赖程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抓住外需增长放缓的契机,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因势利导,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步伐,稳步推进税收、资源价格改革等结构调整举措,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和服务产业发展。

3. 以稳定预期为主, 谨慎把握紧缩性政策的力度、 节奏和尺度。 由于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粮食、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 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有限。 中央银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稳定市场信心来稳定通胀预期。在国内通胀压力依旧严峻、银行体系流动性仍然偏高的情况下, 考虑到全球通胀和美国经济衰退的复杂影响,在提防“滞胀”风险的同时, 还应密切关注前期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 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动向, 谨慎把握紧缩性政策的力度、节奏和尺度,保证货币政策适时、适度。

4. 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多元化战略,加强“金砖四国”间的合作。扩大对外经贸往来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推进实施贸易和投资多元化战略。 在努力提高与发达经济体贸易附加值和层次的同时,着力加大与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区内贸易和投资的比重, 开拓具有替代性的进出口市场, 拓展国内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渠道。

参考文献:

[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8 April.

篇5

《环球财经》:随着QE2在褒贬不一的评价声中结束,QE3讯速成为了热门词汇,其会否实施成为了全球争议的焦点。不久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3%,说明了市场对QE3有强烈的预期。美国的货币政策走向对下半年全球经济前景的影响不言而喻。您如何看待这种市场预期及争议?

宋鸿兵: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会有QE1和QE2,如果没有QEI$flQE2会怎么样,然后才能判断会不会有QE3。QEI和QE2出现原因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经济出现了流动性紧缩,美联储通过两轮量化宽松政策能为美国经济注入充足的流动性,主要方法是大量购买美国的国债,压低长期资本的成本,特别是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这样可以降低借贷成本,促进经济的复苏。但是我们看到这个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QE2,在就业和经济增长这两个方面都没有达到目标。从就业方面来看,美国的失业率仍处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从10%降到8%又升到9.298,QEI、QE2并没有使失业情况有明显好转。从经济方面来看,美国经济增长率从去年的1.3%到今年的1.9%,也没有根本性的好转。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QElQE2并没有奏效。

6月30日QE2结束之后,如果不再向经济体注入流动性的后果,我认为将是经济的进一步下滑,甚至是衰退,失业率长期维持高位。反过来我们要问,为什么没有了QE2经济会陷入衰退,而不是伯南克所说的经济增长呢?我认为,原因是美国经济一直高度负债运行,总体负债比例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GDP的400%。金融危机的核心即是违约,出现资金链断裂。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是国家,负债达到一定的程度,都会出现违约的问题。1929年的大萧条和美国现在的情况类似,总负债高达GDP的300%。而美国是如何走出大萧条的呢?就是靠逐步降低负债比率,从300%降到140%,这个漫长的修正一直持续到二战后,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负债规模降下来了,才能轻装上阵,否则利滚利,经济体的收益有很大一部分会被负债吃掉,使得经济的净增加值很有限。美国经济在1950年代是每借1.5美元可以获利1美元,而现在获得1美元需要借4美元,这说明美国的经济效率在衰竭。如果美国不解决负债问题,是无法走出衰退的。QEI、QE2失败的原因正是由于美国的高负债率,而仅仅降低资金成本,是无法刺激经济增长的。美国的GDP中70%是消费,并且储蓄率很低,如果要增加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则只能靠借贷。高负债的情况下怎么能扩大借贷呢?试想一个高度负债的家庭,如果想借钱买一座房子或者换一套更大的房子,银行是不敢借给他们的。所以,企业和个人对资金的成本问题并不是很敏感,QE1、QE2完全走错了方向,反而还加重了国债透支的问题。

如果没有QE3,会怎么样?在如此高负债的情况下,我们将看到美国经济再度下滑,陷入经济衰退。银行总资产,意味着银行系统为社会创造的流动性,它本来是一个平滑上升的曲线,但是在2008年中断了上升,近几年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这说明美国的信贷规模在不断缩小。私人信贷规模每年大约缩小一万亿。为了弥补私人信贷的坍塌,政府每年有一万亿以上的财政赤字。如果政府不去弥补,那么每年一万多亿的信贷规模减少将造成美国流动性紧缩,出现第二个大萧条。所以美国政府无法削减财政赤字,到头来只能推行QE3。我认为推行QE3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

世界的经济形势,在我看来从来就没有走出过危机,一直在危机的泥潭中打转。美国上世纪30年代真正出现经济衰退只在1931至1933年及1937至1938年,其余的时间经济都在增长,但是人们把30年代称为“大萧条”,因为整个30年代失业率都很高。我认为,如果用现在这个思路来治理美国经济的话,最终将重蹈大萧条的覆辙。虽然2009、2010年的经济有所增长,但是如果不把负债水平降下来的话,我们将仍然处于萧条。

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是削减负债规模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这意味着大量的债权债务关系重组,银行也要承担相应的损失,这个损失是巨大的,很多大银行也很可能会倒闭,比如美国30年代就倒了一万多家银行。现在华盛顿的大权其实真正掌握在华尔街金融巨头的手中,他们本能上要维护金融体系的利益不受侵犯,而让纳税人和外国人来承受这个损失,他们的方法就是贬值美元,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中国日本等国的外汇储备受到损失,这实际上是美国输出危机的一种手段。

世界各国都将受到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QE1和QE2已经证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会上涨,美元币值会下跌,全球将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所有国家都会承受这个损失。而中国将会承受双重损失,一是通货膨胀,一是外汇储备的价值缩水。另外,美元币值下跌,将会伤害美元信心,使人们对美国的信用产生极大的恐慌。大宗商品价格,包括贵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将会增加很多国家的生产成本。

金融危机正逐步演变为货币危机

《环球财经》:最近,意大利陷入债务危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欧元区及世界经济复苏的担忧,作为欧元区的核心成员,意大利出现债务问题,会对欧元区的经济复苏产生怎样的影响?由于债务问题,今年以来三大评级机构下调了日本和欧洲多国的信用评级,美国也面临着被下调的威胁和警告,这说明了什么深层次的问题?

宋鸿兵:去年希腊出现问题时我就说过,这只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个,欧洲的问题和美国的是一样的,即高度负债。欧美发达国家形成的巨额债务,就像水库一样,对下游的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债务需要还本付息而债务又天生是不稳定的,当债务的水位不断上升,最脆弱的部分将首先被压垮。就像次贷危机的爆发,还贷能力最差的人最先违约,而违约具有传染性,一旦缺口被打开,银行资产将变坏,流动性紧缩,将促使更多的人违约。欧洲情况也一样,首先是情况最差的国家出问题,比如希腊,然后一个一个出现危机,这就像是欧洲版的次贷危机。意大利到底是问题的终点还是问题的起点,要看整个欧洲的债务情况能否好转。

在应对危机方面,欧洲国家采取的方法不同于美国。欧洲央行完全有能力复制美联储的做法,但是欧洲对待问题比美国更加积极,各国都在努力地削减赤字。欧洲债务危机之所以显得十分严重,是因为欧洲央行没有去救。这也许和一些欧洲国家的传统有关,特别是像德国这样经受过超级通货膨胀洗礼过的国家,他们对通货膨胀和不负责任的货币态度,比美国要谨慎得多,又比如大英帝国,宁可自己违约承受损失,也不愿意让英镑恶性贬值。

2008年的危机,我们称之为金融危机,主要特征是流动性枯竭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从而流动性进一步恶化,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信用危机,又称为货币危机。当一个国家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还可以印

钞票来拯救金融机构,而当一个国家出现货币危机时,性质就严重得多了,当一个国家失去了信用时,印钞也没用了。一个国家的危机真的上升到货币危机的程度的话,这个国家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拯救不了自己了,只能靠外部的力量来拯救。信用评级变化说明,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逐步地演变为货币危机,危机实际上是在升级。

如果出现美元危机,全球货币体制将出现重大裂痕,那么世界上所有人的财产都将受到严重的侵害。中国政府和老百姓都不能幸免。这时候各国政府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是财政部通过大借国债或资本市场融资来补足资本金,第二是中央银行去印钞票,这样一来就会稀释每个人手上的财富价值。

中国应建立独立自主的货币发行机制

《环球财经》:IMF报告预计,2011年中国的GDP增长9.6%,CPI增长4.7%,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加大。您认为我国通胀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中国的通货膨胀呢?

宋鸿兵:中国现在的主要经济特征是高增长伴随高物价。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必然的,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货币投放和美元的紧密联系。现在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了人民币投放的最主要渠道,这意味着人民银行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抵押品的价值和人民币的价值。当美国推行QE1、QE2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同时也就受到了损失,因为抵押品的价值少了。因此中国的货币投放制度是当前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趋势的最本质的源头。

由于美国在全球推行的是美元本位制,输出美元而换回商品,所以美国必然是结构性的逆差,无论是国际收支还是财政,这是美国的美元制度决定的。中国的通货膨胀之所以无法避免,是因为美国向世界大量的输出美元,人民银行收下美元立即投放人民币,虽然会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但是央行票据最终还是会换成人民币的,这仅仅只能延迟流动性的释放。中国的货币发行是被动的,不能在需要紧缩的时候进行紧缩,货币的发行已经和本国的经济脱钩了,只和美元有关。美国进行量化宽松稀释货币是它的本能选择,人民币外汇占款就会越来越多,人民币投放量就会越来越大。所以,只要美国的美元战略方向不发生改变,中国的货币投放制度不改变,中国的通货膨胀只会越来越严重。

改革中国的货币投放制度才是最本质的解决方法。我在《货币战争3》中提到,中国当年的陕甘宁解放区就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时的解决思路是,把其他的货币完全排除到自身的体制之外去,建立起完全独立的货币发行机制,我的货币投放不跟黄金挂钩,不跟美元挂钩,而是根据经济的需要来进行。我认为中国应该恢复当年那种独立自主的货币发行机制。其实,我认为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货币,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进行微调,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下半年全球经济形势波谲云诡

《环球财经》:您认为下半年全球经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篇6

在新形势下,传统型外贸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开拓新的思路。主要是,第一,打破传统经营思路,发展以进口为导

向的外贸主营业务;第二,积极推进市场结构调整,认清当前经济形势,重视开拓新兴市场;第三,拓宽经营思路,把握全球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良机,大力发展非货物贸易。

关键词:进口导向:新兴市场: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1.04.0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60―02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传统型外贸企业(即专业进出口公司)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逐步放开,各种生产型企业、科研院所、三资企业、集体和私营企业乃至个人都可以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独立开展进出口业务。对于传统型外贸企业来说,垄断经营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失去了国家政策的扶持,传统型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传统的竞争优势,生存与利润空间也受到了严重侵蚀,在整个对外贸易的链条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正因为此,大量传统型外贸企业纷纷倒闭或被迫走上改制与转型之路。那么,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我国对外贸易稳步发展的今天,传统型外贸企业如何才能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经营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打破传统经营思路。发展以进口为导向的外贸主营业务

长久以来,传统型外贸企业在开展进出口业务时都习惯于把精力放在拓展出口业务上,其原因主要在于以前我国实行的“奖出限入”和进口替代的外贸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倾向性。现在,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方面已经具有较强竞争力。同时,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程度加大:我国外贸顺差已持续了近20年,过大的贸易顺差不仅增加了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巨大压力。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以年均3.74%的幅度不断升值,虽然未来的升值幅度仍然难以预测,但显而易见的是,人民币继续升值的趋势在短期内是无法扭转的。对于传统型外贸企业而言,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给主营进出口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收入不断减少,加之国内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出口业务的利润空间日渐萎缩。近年来,国内许多中小型出口企业不堪重负,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在这种状况下,传统型外贸企业如果仍然过度重视和依赖出口,势必难以摆脱经济、外贸大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反之,随着我国外贸的不断开放和外币对本币的不断贬值,进口商品成本不断降低,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加强。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未来我国对于进口商品有着巨大的需求。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重化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对资源、能源和各种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内满足率低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据海关统计,近几年我国初级产品中除了食品、活动物和饮料以外的其他大类商品、工业制成品中的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均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逆差,今后这些商品的大量进口是大势所趋:其次,我国整体投资环境正在不断改善。投资主体将日益多元化,投资额将长期保持较快增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其他投资品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加工出口产业将继续占较大份额。在目前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中,排在前列的主要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贸易所需要的半制成品:再次,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高收入人群扩大形势下,国内中高档消费品及奢侈品的需求增大,消费越来越呈现多样性。过去一直对中高档消费品征收较高的进口环节税,抑制了这类商品的进口。今后,它们应当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由此可见,努力扩大进口、以进口为导向发展主营进出口业务将是外贸企业的明智、务实之举。

二、积极推进市场结构调整。认清当前经济形势。重视开拓新兴市场

众所周知,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不平衡一直是我国外贸的一个显著特点。目前,我国的外贸地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二八”现象,即与全球20%国家的贸易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80%左右的份额。贸易伙伴集中于少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其中,我国和欧盟、美国、日本这前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1628.19亿美元,约占我国全部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0%。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平衡也是国内大多数传统型外贸企业对外贸易市场分布的客观写照。然而,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后危机时代,缓慢复苏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其中,美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削减财政预算赤字的压力使政府刺激经济的能力受到掣肘;二是就业机会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三是储蓄率不断升高,表明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没有真正恢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不明显。据IMF预计,2011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3%。欧盟各国经济增长快慢不均,内部不平衡性更加突出。此外,政府债务和失业问题,以及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差异问题,都将对欧元区经济复苏造成压力。IMF预计,欧元区2011年经济增长率为1.5%。日本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大幅下跌5.2%,创二战以来最大降幅。2010年以来,随着国外需求增加,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进口大幅增长,加上国内消费逐步好转,日本经济复苏明显。IMF预计,2011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约为1.5%。但近期日本遭受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和核危机的发生,又使2011年的日本经济遭受重创。

与发达国家缓慢复苏的步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强劲,2011年新兴经济体将持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加速了全球经济增长重心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进程,国际经济力量“东升西降”进一步强化。201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潜在丰富的贸易机会,特别是非洲、拉美和东南亚市场,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大力开发新兴市场和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势必会成为传统外贸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传统型外贸企业在开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时,应特别关注国家政策导向。例如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10年3月,中国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定并实施了自由贸易协定,还有部分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或评估中。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将给传统外贸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2002年启动建设、

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从2005年7月开始,中国和东盟正式开始对原产于对方的7000余种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平均税率从9.9%降至8.1%。2007年以后,双方降税速度进一步加快,到2010年1月1日,我国对东盟国家93%的产品取消关税,东盟也对我国90%以上的产品取消关税。相互贸易壁垒的取消,大大提高了协定国进、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给从事协定国之间贸易的外贸企业留下了可观的利润空间。由此不难看出,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确定经营重点,调整市场重心,亦是传统型外贸企业寻求突破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拓宽经营思路。把握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良机,大力发展非货物贸易

多年以来,大多数传统型外贸公司的主营业务都依赖于货物贸易,而在非货物贸易(如服务贸易)领域却很少涉足。当前,全球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的大环境下,全球货物贸易也将随之步入深度调整期,而服务贸易却正在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将由以货物贸易为核心的竞争向以服务贸易为核心的竞争转化。

当今,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有三大特征:第一,服务贸易领域将进一步拓宽。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迅速崛起并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使得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扩大,服务产品、服务种类、服务方式等都将大幅增加;第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贸易的趋势日渐明显,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出口年均增长12%,高于发达国家年均增速的1倍以上:第三,各国对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将继续加强。近年来,各国普遍加强了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各种政策作用力度,针对服务贸易的特性制定了特殊的财税政策,全力支持本国服务业的发展,以努力提升本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

在全球服务贸易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却相对落后。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截至2010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之比约为8.5:1,同期,世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之比为2.2:1,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这种状态一方面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还较落后,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巨大。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面临以下几大利好因素:首先,国家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国务院要求“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服务出口”;其次,国内经济的稳步发展夯实了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第三,随着服务业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环境逐步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型外贸公司完全可以借助国内外服务贸易发展的浪潮,以直接参与经营或间接投资的方式发展服务贸易,深入与传统主营业务即货物贸易相关的国际运输、国际租赁、国际交流乃至技术进出口等领域,必将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出一条崭新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莉.“十二五”时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J].国际贸易.

[2]李健.以扩大进口突破外贸发展瓶颈[J].中国经贸,2010,(19).

篇7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困境; 出路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50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 0081- 01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企业的数量骤增,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在这一形势下,以往忽视企业管理的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管理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起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不但有助于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能够促进企业明确发展目标,使企业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1 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

1.1 管理队伍水平不高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是企业盛衰的决定性因素。近几年,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是管理体制还需完善。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开发”这一课题很少被提及,目前企业管理者与普通职工的薪酬分配方法基本相同,都是工资与奖金的总和,管理者个人所得与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或收益等都无直接关系,这样一来,极大地弱化了薪酬的激励作用。二是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仍需提高[1]。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存在思想觉悟或是业务素质不高的情况,有的管理者身居管理要职,但不善管理,对市场形势知之甚少,对企业发展毫无规划,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2 管理制度不符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当前,有很多企业看到其他企业的管理制度或方法比较有效,就完全照搬到自己的企业中,对管理制度是否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欠缺考量,完全忽略了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致使企业管理制度无法促进企业的发展,甚至阻碍了企业前进的步伐。

1.3 缺乏创造性的管理战略

部分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方向往往有失偏颇,有悖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每每将其他主体对企业的期望作为战略目标,对企业规模进行盲目扩张是其中比较常见的问题[2]。在市场经济时代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计划经济时代,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产值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企业规模越大,其产值就会越大,企业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也就越高。

1.4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当前,企业对于新技术的投入不足,研究和创新尚未形成体系,对于国际上研发的高新技术,消化、吸收的能力不强,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不足,企业与高校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技术的效果也有待提升。

2 现代企业管理的出路

2.1 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

对于企业来说,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队伍,对于企业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和员工都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在企业中,管理者是企业决策的制定者,管理者应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过人的应变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者的言行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企业形象的展示,对员工的言行也有一定的影响;而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面向消费者的窗口,因此,员工素质的优劣,决定了消费者享受服务的质量[3]。在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素质进行培养时,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参与,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2 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使企业在行业中有条不紊地发展,反之企业则如一盘散沙难以管理。要建立促进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首先,应对民意进行调查了解。管理者应深入到企业员工中,与员工面对面交谈,了解员工对企业的建议和要求,使管理层与员工实现无缝对接,提升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其次,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主要对管理制度进行贯彻执行,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帮助员工对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理解,寻找管理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修订。最后,企业应对管理制度予以重视。上至管理层,下至员工都应对管理制度加以重视,管理层的重视能够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员工的重视有利于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企业自上而下形成管理有序的局面。

2.3 重视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重视企业的发展战略。首先,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应立足于市场环境。当前,企业的竞争日益国际化,因此,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能够满足全球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其次,企业发展战略应能够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培育时,应考虑到企业能否满足外部市场环境的发展需求,如竞争者、替代品的不断更迭、变化等。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应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健康、可持续的提升与发展。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面临来自于竞争者与替代品的威胁,因此,企业应对自己的经营模式不断进行改进、创新,使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有所突破、不断超越。

2.4 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应对政府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进行有效利用,加大企业对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并广泛引入社会资金,招揽科研方面的优秀人才,全方位提高企业的科研能力。此外,由于企业的科研能力有限,应广泛与高校或颇具实力的科研机构合作,对科技力量进行合理利用,以实现企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3 结 论

企业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对企业发展来说意义非凡。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可以将企业的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企业管理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对企业管理加以重视,不断完善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创新企业管理的模式,使企业逐步向现代企业过渡。

主要参考文献

[1] 姚乐,周瑞华. 辨析企业管理方法的本质与应用[J]. 当代经济,2012(23):64-66.

篇8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引资成本 产业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全球经济下滑预期加重。中国对外资的吸收将会是什么样的走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本文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简要做一分析。

一、中国吸收外资面临的挑战

(一)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全球资本流动将进一步减少。此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尽管各国单方面或联手采取了刺激经济的举措,但不能阻挡世界经济进入低迷时期。中国主要外资来源国很可能在2009-2010年陷入停滞甚至衰退,复苏将是一个渐进过程。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金融危机在2009年将进一步导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下降,减幅可能在三四成左右,随着全球衰退程度加深,FDI下降速度可能加快。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市场前景看淡、融资困难、效益下滑和资本市场大幅下挫的情况下,各方面信心受到冲击,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GDP增长率仅为6.8%,增速创近七年新低。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长已明显放缓。2009年1--6月,根据商务部外资快报统计,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419家,同比下降28.3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0.09亿美元,同比下降17.9%。6月份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29家,同比下降3.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61亿美元,同比下降6.76%。1-6月,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25.44%,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6.1%;原欧盟十五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22.6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32%。可见,金融危机对中国吸收外资的稳定增长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中国引资成本竞争力相对减弱。2008年,“两税合一”政策的实行标志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不再享受税收上的“超国民待遇”;同时,《劳动合同法》开始施行,外商投资企业用工成本有所增加。加之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较为明显。而一些周边国家(如越南、泰国)近几年改善引资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加之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对外资吸引力增强。中国引资的成本优势相对减弱。

二、中国吸收外资面临的机遇

(一)世界经济格局正在调整,发展中经济体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新兴国家正在成为外资的新源泉。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3-2007年间增长了近30%。在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和具有自然资源禀赋的国家正越来越成为外资的新源,不论是通过其跨国公司实施的国际化战略,还是通过其财富基金的投资活动。发展中国家有可能继续成为活跃的国际投资者,这将有助于促进外资流入发展中国家。

(二)全球化大趋势不会逆转,跨国公司国际化进程仍将持续。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2009年一些积极因素使外国直接投资恢复活力。这些因素包括:低资产价格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投资机会,新兴国家和石油输出国拥有相对较多的金融资源,新型能源、环境类产业的快速扩张,以及跨国公司适应性相对较好等。即使处于危机的时代,许多快速成长的行业也表现了光明的投资前景,如:生命科学产业、农业食品产业、新材料、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源以及环境产品等。许多跨国公司仍坚持其国际化战略,这是未来FDI增长的重要信号。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外资仍有很强的吸引力。2008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9%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世界一枝独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应对金融危机、着眼长远发展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揽子计划。如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同时《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指导目录》开始施行,明确了重点吸引外资的中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陆续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给交通运输、电网设备、机械、建材等与政府投资相关的行业带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以中国经济的良好态势,很多投资者仍看好中国。美中全国贸易委员会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受访企业有88%在华盈利,81%在华盈利水平高于或等于全球利润率,85%把中国作为公司海外业务首选地。联合国贸发会议也表示,中国仍然是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吸收外资的中长期前景仍然看好。

三、中国吸收外资的前景展望

尽管国内外形势复杂,吸引外资将面临巨大挑战,但中国吸收外资的基本面仍将保持健康,近期有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一)外商投资不会有较大幅度增长,年度增幅将呈现前低后高趋势。稳定外资规模将成为近三年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工作目标。如果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继续发酵蔓延,全球经济进入萧条周期,那么,实现中国稳定外资规模目标的难度将大为提高;但由于中国实施力度很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防止国内经济下滑。如果全球金融危机在2009年下半年呈现触底态势,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中国经济增长实现8%的目标,2010年,中国吸收外商投资可能会出现小幅增长。

(二)来源于欧美的投资会大幅降低,日韩次之。从地域看,欧美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但由于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外资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较低,所以对稳定外资总规模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大幅升值,热钱可能通过自由港以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进入中国,而2009年基本不存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由热钱涌入引起的自由港投资增多的情况将不再存在。来自港澳台、新加坡的投资约占中国吸收外资的一半,这些地区对金融危机反应较敏感,而修复能力也较强,在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作用下,港澳台、新加坡对中国投资额近期可能呈现增长趋势。

篇9

经历五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2013年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总体趋于好转。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稳固,欧元区经济走出衰退,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日本刺激政策收到一定成效,增长信心得到提振。特别是四季度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加快,全球货物贸易回升更为明显。但世界经济整体仍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调整,拖累世界经济整体增速。

2014年1月2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最新报告估计,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0%,增速略低于2012年的3.1%。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3%,低于上年0.1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7%,低于上年0.2个百分点。世界银行估计值较imf更为乐观,2014年1月初世行的《全球经济展望》预估全球经济2013年将增长3.2%,其中发展中国家增长5.3%,发达国家增长2.2%。

2014年,世界经济有望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经济复苏总体步伐将加快,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有望好于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加强,不仅表现在经济基本面的改善,财政抑制效应也将减少;欧债危机、中国经济软着陆和美国政府再度关门的风险基本可以排除;发达经济体增长强劲,外部需求增多令新兴市场受益,亚洲仍有潜力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imf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可望持续,预计增长2.2%。其中,美国经济增速将加快0.9个百分点;欧元区触底回升,增长率将达1%;日本后续动力可能减弱,增长率预计为1.7%,与上年持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5.1%,略好于上年,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大国经济增速从前几年的6%-8%左右回落到2%-3%。

联合国2013年12月18日的《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3%。世界银行2014年1月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2.4%,上升至3.2%。发展中国家2014年经济增速将从2013年的4.8%上升至5.3%;发达国家加速增长,预计增长率在2014年为2.2%,比2013年的1.3%有一定改善。其中,美国经济改善最为明显,2014年其经济预计会增长2.8%;欧元区经济在经历两年的萎缩之后,2014年预计将增长1.1%。从上述权威国际机构预测报告可以确定的是,2014年全球经济将走出最黑暗和最糟糕的时期,进入复苏通道。当然,全球经济仍然处于经济复苏的初期阶段,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等问题,复苏进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难以一帆风顺。2014年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一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启动再工业化进程,回归成为全球经济引擎,但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再度依赖金融资本或虚拟经济引领经济更为脆弱;二是美国实施退出量化宽松(qe)的政策,虽然意味着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的稳定,但对全球资本市场而言,将意味着全球风险资产的重新定价,导致资本流动加剧,引起资产价格、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动,从而引发全球经济环境的动荡;三是新兴大国经济减速、金融风险上升,增长节奏仍将处于调整态势。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二、国际贸易期待曙光

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仍不乐观,特别是发达国家进口萎缩,拖累全球贸易增长。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同比增长只有1.2%,其中能源贸易下降1.6%,欧盟进口下降2%严重拖累其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与过去两年平均12%的增速相比,新兴经济体虽然实现了5%的进口增长,但速度显然已经放缓。但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来,国际贸易回升步伐加快。其中,美国10月份出口达到前10个月最高规模;欧元区前10个月出口同比增长6.1%,10月当月进出口额均达到前10个月最高水平;中国11月、12月两月出口连续创全年月度出口高点,月度出口超过2000亿美元。

从荷兰智库“经济政策分析局”公布的统计数据看,2013年1-9月世界货物贸易量指数缓慢徘徊在129-132。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指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兴经济体进出口月度平均增长率只有3%左右。截至9月份,世界货物贸易量环比仅增长2.2%。但自10月份起,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贸易量均呈温和上升态势。10月当月全球货物贸易指数达到134.6,高出年初2.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6%,11月份继续增长0.2%,约合实际增长率2.1%,为2011年2月以来最高增长

度。wto报告估计2013年全球贸易量增长2.5%;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有望加快,预计增长4.5%,但仍将低于过去20年5.4%的平均增速。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2.8%,发展中国家增长6.3%,分别高于2013年1.3个和2.7个百分点。

国际贸易规模的恢复,一方面取决于世界经济基本面向好,另一方面也受到各国贸易政策的影响。尽管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数次延长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承诺;但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继续想方设法限制进口,将国内市场留给本土产业,不利于国际贸易复苏。据世贸组织的第九次贸易限制措施监督报告,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09项贸易限制措施,覆盖全球进口商品的0.5%,其中新贸易限制措施数量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值,以反倾销调查为主的贸易救济调查仍是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手段。由于贸易限制措施的撤销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全球范围内贸易限制措施总量依然在不断增加。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影响全球贸易复苏进程。

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年末,wto打破十几年僵局,实现其成立以来首个多边谈判成果――“巴厘岛协定”,令人对“多哈回合”谈判重拾信心。协议的达成,对处于困难时期的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无疑是一个鼓舞和可喜的转折。根据经合组织研究报告估算,巴厘岛协定“早期收获”安排有望降低10%至15%的贸易成本,其中贸易便利化协议将每年为全球创造1万亿美元的收益,2100万就业岗位,帮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10%,发达国家出口增长5%。另一值得关注的是,繁荣且活跃的区域贸易谈判不仅可能重塑国际贸易格局,而且将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重要影响。如正在进行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将会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等区域贸易谈判也会成为影响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的因素。  三、货币政策潜在差异性风险

2014年全球经济政策最明显的趋势是主要央行货币政策面临重大改变,而且错位实施、差异性特征明显加大将是一个必然趋势。美联储已宣布将从2014年1月起开始将qe3每月的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减至750亿美元。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也表示从1月起,每月收购机构抵押贷款担保证券的规模从400亿减为350亿;收购长期政府公债由每月450亿减为400亿,合计750亿。这意味着美联储局已开始审慎缩减qe规模,也标志着美联储在金融危机后实施了五年之久的三轮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开始进入退出进行时。而日本央行正在货币宽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日本央行表示,只要走向摆脱通缩的目标趋势不变,2014年就将继续推行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欧洲央行则仍然面临进一步宽松的政策压力,在2013年11月议息会议后,欧洲央行意外宣布将欧元区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基准利率)从0.5%降至0.25%这一历史最低水平,隔夜贷款利率降至0.75%,隔夜存款利率维持在0不变。欧洲央行可能在2014年第一季度将再融资利率进一步降低15个基点至0.1%。英国央行在短期内也不会开始收紧政策。

从目前看,美联储以每次100亿美元的速度缩减购债规模,可能直至2014年底才能完全结束qe。由于缩减qe直至退出的过程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其连锁效应无法估量。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新兴市场,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国家将是那些曾有过信贷泡沫史、资本账户开放、高额经常帐赤字和外债的国家。其次,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错位实施,无疑将改变全球流动性格局,影响金融市场信心和金融资产价格,并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带来新风险。尤其是新兴市场金融动荡局面可能再现甚至加剧,面临更大的资金外流、货币贬值压力,资产负债表恶化。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本身也面临两难选择,若通过提高利率阻止资本外流无疑增加复苏成本、导致经济增速放缓;若紧缩财政则有可能导致前期政策效率降低。宽松还是紧缩,这将是个问题。

四、全球财政失衡状况有待改善

扩张性财政政策为应对金融危机起到积极作用,但也给各国政府积累了大量债务。近几年发达国家连年财政赤字,政府债务率不断攀升,imf预计,2013年美国、欧元区、日本政府债务率分别高达106%、95.7%和24.5%,2014年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削赤减债任务十分艰巨,财政风险依然存在。

首先,全球财政失衡未见明显改善。imf预计201

14年全球大多数经济体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情况仍将持续,尽管平均赤字率(财政赤字/gdp)从2013年的4.13%降至3.85%,但赤字率仍将超过3%国际警戒线,且大幅高于危机前水平,财政失衡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

其次,新兴市场财政状况相对恶化。imf预计2014年,新兴市场整体的财政赤字率为2.25%,虽然绝对水平较发达经济体略低,但相对2012年上升0.54个百分点,相对2008年更大幅上升了2.92个百分点,表明新兴市场的财政失衡风险有所加大。如金砖国家印度,2014年财政赤字率排在第七位,达到8.49%。新兴市场财政状况的变化趋势要劣于发达经济体,2014年新兴市场的财政风险相比发达经济体更值得高度关注。

五、降低失业率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前瞻指引目标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不仅抑制居民收入增长,也严重打压消费能力和意愿,在内生经济动力(包括个人和企业投资)真正活跃之前,2013年个人消费尚未再现金融危机前的繁荣景象。国际劳工组织《2014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复苏疲弱未能改善全球劳动力市场,2013年全球失业人数较上年增加近500万人,全年累计大约2.02亿人失业。整个欧元区失业率已达到12%,西班牙为26%。年轻人失业情况更糟,欧元区平均水平接近24%,一些国家已经超过35%。美国失业率尽管已由金融危机后的10%降至目前的7.0%,但仍远高于6.5%的目标水平,其他发达经济体失业问题短期内也无明显改善迹象。

imf预计2014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水平仍保持高位。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在未来五年中,全球失业率将大致维持不变,总体水平较危机前高出0.5个百分点。欧洲高失业国家西班牙和希腊的青年失业率仍将高于50%。因此,各央行纷纷将未来政策目标与改善失业率挂钩。美国qe政策退出的目标指引之一就是失业率降至6.5%;英国央行也推出了将央行利率政策与失业率挂钩的前瞻指引,称央行在失业率降至7%之前不会考虑加息和缩减qe规模。将失业率指标引入新的政策前瞻指引,无疑令市场投资者增加对于失业率水平降低的关注,同时也有将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晴雨表。

六、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

美国: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所增强,复苏势头较为巩固。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结束政府关门并提高债务上限,避免了债务违约,但美政府面临整固财政压力明显。imf预计2013年美国经济将增长1.9%。2014年,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国内工业逐渐企稳、页岩气革命提升其竞争力,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有望进一步巩固。imf预计,2014年美国gdp增速将达到2.8%,美联储预计美国经济增速为3.0%,美国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一是由于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仍然低于历史水平,劳动力市场持续僵化,导致美国经济复苏核心动力-个人消费不大可能骤然加速,引领经济快速增长;二是投资后续乏力。随着qe政策的退出,长期利率上升成为必然趋势,由此将导致融资成本增加,投资增长面临压力;三是财政束缚压力。尽管奥巴马政府签署的2014-2015财政预算协议,化解了政府关门风险,但债务上限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医改遭遇挫折,总统、政府、两党以及国会的支持率都处于下降趋势,政治格局出现分散化趋势,未来美国财政危机常态化也不是不可能的,而这无疑将长期干扰美国经济复苏,拖累其经济复苏势头。

欧元区:2013年欧元区呈现经济复苏态势,逐渐摆脱债务危机的紧急状态,走出长达18个月的经济衰退。目前,欧元区通过政策行动减少了主要风险并稳定了金融形势,但外围经济体增长仍受制于信用瓶颈,导致欧元区内部经济复苏势头出现分化。此外,部分国家金融体系仍很脆弱,高企的失业率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对财政形成较大的压力,居高不下的私人债务有待继续清理,调结构任务依然严峻。imf预计欧元区2013年gdp下降0.4%,2014年将重返增长,增速为1%。特别是德国经济有望迎来“黄金时期”-失业率下降、可支配收入增加、经济的内生动力增强,经济增速不断提高。2014年欧元经济区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一是银行系统依然脆弱,金融修复尚未完成;二是持续的、大范围的高失业率;三是整体内需不足,持续低通胀成为欧洲央行心头大患。

日本:2013年日本经济温和复苏,失业率下降,私人消费上升,工业生产以温和速度增长,安倍经济刺激政策效果逐渐显现,通缩状况有所改善。日元贬值(2013年全年贬值20%)带来日本企业以日元结算的海

收入增加,企业盈利得到提高。安倍政府在出台5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宣布2014年4月起按计划将消费税税率从目前的5%提高至8%,引发经济下行担忧,经济学家预计2014年前两季度私人消费将下降一成。imf预测,日本经济2013年将增长1.7%,随着财政紧缩政策落实,2014年预计增长率与上年持平,仍为1.7%,日本的财政整顿和结构性改革不力也会带来财政风险。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湖南区域竞争力;“两型社会”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触发金融界连串倒闭潮,并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导致美日欧等多国陷入衰退。多国公司陷于财务困境,营运难以为继,裁员、减薪、破产现象频发;政府纷纷出台救市计划,降息、降税、增加补贴、增加投资、金融改革等措施相继出台。而曾经作为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的冰岛在金融海啸中,整个国家的财富几乎全被蒸发,不得不宣布国家破产。

一、世界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

2009年底,就在各项救市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人们开始对经济有了乐观预期之时,迪拜宣布破产,使经济危机的发展方向变得扑朔迷离。2010年初,希腊再次宣布国家破产,全球股市应声暴跌,世界经济再次遭受重创。至此人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危机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金融风暴将向纵深发展,何时见底的问题再一次变得复杂。

全球性的市场震荡,也使得由发展中国家领跑的全球经济增长局面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近期美日欧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来看,尽管经济的自由落体式下滑已经成为过去,但经济上行的迹象并不十分明显,复苏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可以说,我们既要对经济转好抱有信心,又要对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有充分估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猛烈的经济刺激政策重锤打破坚冰容易,而要融化破碎的冰块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经济的恢复还需要假以时日。

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2008年,为应对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政府积极主动,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及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央行的连续5次降息和降银行准备金率;出台《国务院刺激经济十条意见》,宣布政府4万亿的救市计划;针对股市、楼市、汇市和保险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大规模减税;实施“家电下乡”及改善民生等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等。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于2009年完成了年初提出的“保八”目标,实现了8.7%的GDP增速,并使我国成为唯一一个在全球经济衰退中迅速恢复增长的大经济体。如图1所示,尽管本轮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创近十年来跌幅最大,但同样很明显的是,从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我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了“V”型反转,经济初现复苏曙光。然而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是否会发生逆转,通货膨胀的风暴会否再次席卷而来,现阶段都还无法确定。2010年国内出现的西部旱灾、南方暴雨、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社会出现的希腊破产、全球股市暴跌等不良迹象都将使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变得任重而道远。

三、金融危机下的湖南区域竞争力

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省份之一,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就审时度势提出了既符合区域实情又鼓舞人心的“弯道超车”的口号,旨在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利用金融危机对所有区域都不利的影响,在消极的经济环境中积极进取,从而缩小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差距。而长株潭“两型社会”也是湖南有信心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图1也表明,目前在金融大风暴的作用下,我国经济正在再一次探底,“V”型反转之后的总体趋势并不乐观。

(一)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基本经济指标

值得肯定的是,在过去的两年里,湖南的基本经济情况是稳定的,其结果也令人们有信心继续对抗新一轮的危机。2008年湖南的GDP是11156.64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2007.40、4933.08和4216.16亿元。2009年湖南的GDP是12930.69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1969.67、5682.19和5278.83亿元。上述数据说明,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向好,区域竞争力有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如图2所示,2009年湖南的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项指标值都较2008年有所提高,其中GDP增长了15.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增加了15.19%和25.2%,第一产业产值减少了1.88%。

(二)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居民消费价格

湖南自2008年至今每个月的CPI指数(见表1),从物价水平的比较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居民消费价格增加的幅度要大于爆发以后。具体表现为2008年的CPI增幅大于2009年,而2009年的CPI增幅小于2010年,即CPI增幅呈“U”型分布。从整体物价水平来看,本轮经济危机造成的物价攀升是明显的,给居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2008年。尽管2009年的物价水平相对有所回落,但总体上还是偏高,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远还没有消除。2010年,随着经济危机向纵深发展和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态势的不确定性,湖南的物价水平也呈现了再一次上行的势头。

(三)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区域经济结构

2009年,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湖南结合区域经济实际,展开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各项工作,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各项工作的进展来看,绝大多数经济指标的实绩好于预期,好于同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湖南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2.5∶2.1,2009年湖南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2.9∶2.7,可见湖南的区域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是第三产业比重不够,仍然需要积极有效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四、金融危机下湖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尽管目前湖南经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新一波的危机冲击已经发生,区域经济何时见底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继续保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金融大风暴,扎实推进“弯道超车”计划,是当前湖南的首要选择。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把握“两型社会”机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两型社会”试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对处在“中部凹地”的湖南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机遇。湖南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结合自身优势,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力图将湖南的经济结构从过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同时“两型社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不仅为湖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湖南产业的升级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和突破口,这些都将从不同的层面增强湖南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

第二,抑制通货膨胀,保障居民支付能力。我国CPI的核算,剔除了房价上涨这一重要因素,因而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可能比公布的CPI指数所反映的要严重得多。要打压通货膨胀率必须解决高房价的问题。国家要稳定经济就必须对高房价进行适度打压,但又不能打压过猛,如何把握合理的尺度变得十分困难。近几年湖南房价的走势可谓一路高歌,除了2008年下半年有过小幅下跌之外,从2009年年初至今湖南房价实现了又一轮持续飙升。尽管2010年初,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炒房和房价上涨的政策,但由于政府此次的调控对象主要为一线城市,对湖南房价的影响并不显著。湖南现阶段要做的是坚决抵制房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保护居民的消费能力,挪开压在社会总需求背上的高房价。

第三,配合国家政策,改善区域经济形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既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来保障,同时也依赖于湖南自身对各项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以此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以防止区域经济增速下滑。主要做法有:一是夯实基础,稳住投资步伐。抓住难得的国家政策机遇,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重点激活民间投资。二是转变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提高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低碳化水平,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开拓市场,发展外向经济。鼓励企业开拓出口市场,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同时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四是办好实事,继续改善民生。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着力提高就业率,加强住房保障,稳定市场预期,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树立居民的消费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袁灵,王朝阳.金融风暴下的湖南区域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