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后勤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管理;管理模式
1.引言
1999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颁布,明确了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改革的基本方向。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历了十年的实践,解决了制约高校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处在调整和攻坚阶段,旧的后勤管理体制尚未完全清除,新的后勤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形成,改革必然会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它们严重制约着后勤改革的深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正确认识高校后勤服务模式的变化,及时调整改革思路,重新配置、整合后勤资源。下面将以广东轻院后勤为例,提出了高校后期改革方案设想。
2.高校后勤工作现状分析
2.1我校后勤管理模式回顾
自1999年《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颁布就开始了我校后勤就走出了行政包办后勤的模式,进行了积极、艰难、大胆的探索,至今共经历了以下几种后勤管理模式:
(1)1999年-2004年:“小机关、多实体”模式;
(2)2004年-2007年:南海校区“服务外包”模式及广州校区“小机关、多实体”模式相结合;
(3)2007年至今:组建后勤集团,形成目前的“小机关、大实体”模式(2009年10月成立后勤产业集团)。
以上后勤管理模式几乎涵盖了我国高校自1999年《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颁布以来各高校后勤管理的主要模式,体现了我校对后勤改革进行积极探索的强烈愿望。当前,学校正全面进行示范性建设,后勤管理模式应成为管理示范的亮点之一,这迫切需要学校在对各种后勤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示范建设为中心的学校后勤管理新模式。
2.2我校当前“小机关、大实体” 后勤管理模式分析
“小机关、大实体”和“小机关、多实体”是当前高校主要采用的两种后勤管理模式。“小机关、大实体”后勤管理模式是1999年《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颁布后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流模式,全国学生人数较多的高校大部分均采取这种模式。但是,实行“小机关,大实体”后勤管理体制模式的学校逐渐遇到各种困难:有的注册税负太重,市场难拓展,学校又中止支持难以维持;有的挂名集团身份尴尬,换汤不换药,管理层次越改革越多,人员负担越改革越重,处处受制于“人”,后勤集团难以发展;有的是甲乙方隶属于同一个校领导,小机关对大实体的监督和管理常常出现不到位,各自责任不清晰;有的则是甲乙方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校领导,隶属不同,思路有异,而且大实体的实力比较强,这种模式的结果往往是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责的甲方小机关常常处于配合、被动的地位,到底该代表谁的利益,甲乙双方常常会产生利益矛盾和责任不清等问题,关系有时比较紧张。相当部份高校在成立后勤集团后碰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困难,于是又解散集团转为“小机关,多实体”模式。
3.“小机关、大实体”后勤管理模式弊端
我校于2006年开始对“小机关、大实体”后勤管理模式进行探索,至今形成了“学校设立甲方后勤产业处,后勤服务通过组建乙方后勤产业集团进行”的具体模式,在多年的运作中凸显了上述“小机关、大实体”后勤管理模式存在的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困难,主要表现为:
3.1后勤服务分而不离,学校责任、风险巨大
作为后勤服务实体的乙方后勤产业集团,由实质上仍是学校的一个内设机构,并未真正从学校这个母体上剥离出去,也不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因而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种运作模式上实质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校包办后勤”的体制,学校仍然承担着办企业的责任和风险。
3.2管理成本上升,管理效率偏低
由于新的管理机构成立,管理层次越改革越多,人员负担越改革越重,除大量增加管理成本外,管理效率明显低下,后勤集团难以维持与发展。
3.3后勤集团管理队伍良莠不齐,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1)管理队伍建设不足,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后勤产业集团成立后,后勤产业集团本身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扩大,干部队伍人员良莠不齐,加上由于用工制度、福利待遇、管理方法等问题,队伍对服务于教育事业的理解不足、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因此造成其责任感缺失、执行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
(2)总体服务水平欠佳,师生员工意见较大。服务水平欠佳,尤以饮食服务领域为突出:食品卫生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卫生管理责任难以落实,而甲方后勤产业处由于种种原因监管困难;食堂经营管理不善,经营情况不理想;服务质量水平偏低,学生与教职工的意见较大。当前服务水平很难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3.4甲、乙方主体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畅
篇2
一、高校后勤深化管理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给后勤管理改革带来新的机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给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设施条件,增强了校内服务市场活力,较大幅度的增加了服务项目。
(二)资金不足和物价上涨,给后勤管理改革带来新的挑战
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促使高校在短时期进行基础设施的密集建设,且受财力制约,大都是负债建设,导致部分高校资金压力凸现。加之,近一时期以来,物价上涨迅速,给本来就资金紧张的高校后勤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后勤是学校的高消费部门,高校每年的经费支出,后勤方面占有相当大比重。高校资金不足和物价上涨,致使后勤工作的正常运转压力倍增。特别是在水、电等基本保障项目上,资金困难的影响更是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后勤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选准新的管理改革切入点,挖潜增效,开源节流,缓解资金压力,成为高校后勤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
(三)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给后勤管理改革带来新的压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都实施了较大动作。校内的收入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后勤职工因职称较低,收入又不及别人,逐渐产生低人一等思想和感觉被抛弃、轻视。虽然,后勤管理改革的一项主要目的是增加职工收入,但经营和服务主要是准市场化的模式,重点维护师生利益,保本微利,经济收入较少,也不可能较大增加收入,给大部分高校后勤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带来新的压力。
(四)高校后勤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缓慢,给后勤管理改革带来新的困难
由于历史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原因,后勤正式职工大部分文化素质不是太高,新事物接受慢,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且正在整体趋于老化状态。虽然,高校各方面非常重视后勤队伍建设工作,也采取种种措施重点建设后勤队伍,使后勤队伍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最终因后勤的先天优势不足,高水平的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后勤队伍素质的建设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推进力度和效果,致使改革确立的新制度、新机制,落实度、执行力以及有效性大打折扣,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二、新时期高校后勤深化管理改革应该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原则
在后勤管理改革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一是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思路,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重全面推进,既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又不能顾此失彼,人为地造成改革发展的不平衡。二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好后勤建设的持续积累与硬件设施建设,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放弃建设和积累,挖掘明天的资源,破坏明天的市场。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考虑改革问题时,要了解和不断满足学校与师生的各种合理需求,把维护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各项具体改革措施中。惟此,改革方能贴近实际需要,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要求,赢得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认可,实现改革的最终目的,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遵循教育和经济规律原则
衡量后勤管理改革的成败,主要看是否通过改革达到了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稳定,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有利于调动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最终有利于促进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二是要牢牢把握高校后勤改革的姓“教”特色,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服务,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向,通过深化改革,扎实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真正为高校的中心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可靠的保障。三是要突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目标要求,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规范管理,明确任务,细化责任,核定酬劳,调动积极性,减少管理与服务环节,降低工作成本。
(三)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
高校后勤改革不同于一般改革,改革成败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关系着培养高等人才的任务。所以,改革必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因校制宜,不同高校所在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周边社会环境复杂多样,更主要的是高校经济状况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实施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和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改革措施是必须。二是要坚持时效性与实效性相统一,高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后勤管理改革有不同的需求重点,要有轻重缓急,要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改革是提高后勤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最终还是要通过改革发展来解决。但解决困难不能牺牲学校和师生的根本利益。解决高校目前存在的困难,对后勤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尤为迫切,且已成为高校间的广泛共识。但要清醒的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观念往往具有滞后性,常常落后于事物实际的前进步伐,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在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时,要将解决问题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使高校后勤不丧失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坚持当前与长远并重的原则,通过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重点在积极构建“科学化管理、节约型后勤,人本化服务、满意型后勤”下功夫,推进高校后勤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高校后勤深化管理改革的途径
(一)争取属地政府的政策支持,深化后勤管理改革
属地政府的支持一直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近几年的高等教育取得突飞猛进的健康发展,属地政府的支持功不可没。
(二)扩大后勤自主管理权限,深化后勤管理改革
后勤管理改革牵扯到各方面现实利益,且是一直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虽然当前高校普遍实行了社会化改革,组建了后勤集团,成立了后勤管理处,一定程度上建立甲乙方关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后勤集团、后勤管理处等的自主权限还在学校行政统一的掌控下,有的甚至还是维持原来的管理模式,后勤工作的灵活性、有效性仍存在相当大制约,不利于后勤分配调整和人力资源挖掘。再如在人事管理方面,允许后勤在学校职能部门的监督下,按照定责、定岗、定酬、定费用的原则,自主实施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把适应后勤事业发展需要的人员选聘到相应岗位,领导岗位实行聘期制,一般职工实行聘用制,裁减臃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胜劣汰,减少人力成本,调动积极性,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三)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深化后勤管理改革
改革就是要解决难题,扭转被动局面,促进后勤工作在某些领域获得管理与服务质量的提升,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要在改革过程中,把握问题关键点,有针对性的通过改革解决好现实问题。如,在应对学校资金短缺和物价上涨带来的保障与服务难题,通过有目的、有选择、有时效、有步骤地出让校内市场,适时适度地开放后勤市场,吸引社会力量,让社会上的服务机构参与平等竞争,不但有利于高校缓解资金压力,解除中心工作资金瓶颈,而且还有利于后勤服务实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打破单位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服务垄断格局,改变内部服务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起社会的横向服务机制。
(四)加强监控体系建设,深化后勤管理改革
有效的监控体系,是后勤管理改革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加强后勤外部的监控体系建设。主要是学校的专门监督机构,师生的民主监督机构,学校纪委、审计等部门的专业监督机构,对后勤服务实行监督考核保证后勤服务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加强后勤内部的监控体系建设,对后勤管理与服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控。建立后勤内部管理改革领导小组,严格按照甲乙双方的契约进行监控,保证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实。最后,要建立一套符合各高校实际需要的后勤服务监控规章制度,建设一套确实可行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使落实改革措施有章可循。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解决当前高校后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改革,高校后勤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改革求发展的思想观念,抢抓机遇,扎实进取,促进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波.浅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J].现代经济,2007,(6).
篇3
关键词:激励机制;高校;后勤管理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11-02
引言
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实施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加快、步幅加大,高校通过细化内部管理,加强岗位制度建设等方式,解决了体制机制瓶颈所导致的服务低效等问题。然而,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如后勤产业萎缩、人力资源缺乏活力、管理手段不尽科学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高校后勤的经营中实现良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配置,如何为和谐校园营造健康环境,成为高校后勤管理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就迫切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体系的完善[1]。
一、研究区域和分析方法
(一)研究区域
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始于1998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服务机构通常是指所有为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经济组织,即包括高校母体内的后勤保障组织,也包括社会上为高校提供保障服务的经济组织。本文以辽宁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为例。
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教育厅的部署,在1999年辽宁师范大学围绕“以培育祖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的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校内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后勤化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原则、渐进原则、发展原则、稳定原则、责权一体原则和效益优先原则。
在管理模式上,按照“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依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分离、稳步前进”的后勤改革方案,辽宁师范大学实施“三步走”改革战略。从传统型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小机关,多实体”再到“小机关,大实体”的管理模式。在人事管理上,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劳动用工新机制。率先实行人事制度,先后选拔十余名优秀的硕士、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后勤管理队伍,提供安置下岗职工到学校后勤再就业岗位。在分配方式上,推行集团经理年薪制和集团职工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奖励津贴四位一体的结构工资制。将个人收入与企业效益和个人贡献挂钩。在人力资源培育上,设立专项职工培训基金,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
通过改革,实现了减员增效。深入落实“节约后勤工程”,改革使原后勤处级干部减少了50%;正式职工调岗分流20%,退养8%,除名10人;临时工减少25%,并为学校节省大量经费支出。
(二)激励机制分析
1.激励机制内涵。激励(Incentives),《辞海》中译为“激发、鼓励”。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激励主体即是激励执行者,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激励主体是不同的。激励的客体是指被激励主体所激励的对象。而“激励机制”(Incentive Mechanism)是指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激励机制”的研究对象是“激励”的客体。
2.激励机制运行模式。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就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互动的过程,也就是激励工作的过程。这种激励机制运行模式,是从员工进入工作状态之前开始的,贯穿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故又称之为全过程激励模式[2]。这一激励模式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可分为五个步骤,其工作内容分别如下:第一,双向交流。这一步的任务使管理人员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事业规划、能力和素质等,同时向员工阐明组织的目标、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组织的奖酬内容、绩效考核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而员工个人则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个人的各方面要求和打算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同时员工要把组织对自己的各方面要求了解清楚。第二,各自选择行为。通过前一步的双向交流,管理人员将根据员工个人的特长、能力、素质和工作意向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岗位,提出适当的努力目标和考核办法,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并付诸行动;而员工则采取适当的工作态度、适当的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开始工作。第三,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是对员工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工作进展及时进行评判,以便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再做适应性调整。这种阶段性评价要选择适当的评价周期,可根据员工的具体工作任务确定为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或半年等。第四,年终评价与奖酬分配。这一步的工作是在年终进行的,员工要配合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并据此获得组织的奖酬资源。同时,管理者要善于听取员工自己对工作的评价。第五,比较与再交流。在这一步,员工将对自己从工作过程和任务完成后所获得的奖酬与其他可比的人进行比较,以及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看一看自己从工作中所得到的奖酬是否满意,是否公平。通过比较,若员工觉得满意,将继续留在原组织工作;如不满意,可再与管理人员进行建设性磋商,以达成一致意见。若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双方的契约关系将中断。
全过程激励模式突出了信息交流的作用,划分了激励工作的逻辑步骤,可操作性强。
二、激励机制运行保障
在高校后勤中推行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将辽宁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的实际情况与激励机制相结合,需要科学的运行制度保障。
1.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保障。科学的思想观念是推行激励机制的灵魂。第一,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伟大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维护最广大的师生和员工的切身利益,不断满足师生员工的各种合理需求;第二,坚持建设和谐校园的原则,依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布局,提出后勤工作的总体思想和部署,从全局出发,提出、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第三,培养自信心原则,营造公平、合理、和谐的氛围,增强员工自信心建设,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真正为学校和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
2.健全与完善后勤服务评价体系。完善健全的评价体系是推行激励机制的约束标准。绩效评价是一种正式的员工业绩评估制度,它是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原理来评价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因此,它是激励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3]。第一,依据业绩、素质、品德、态度等标准建立激励体系绩效数据平台,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薪酬激励、长期激励、保障激励、非物质激励等提供依据;第二,做好评价中的沟通和反馈工作,了解员工的需求,注重人性化管理,满足员工成长需求、尊重需求、权力需求、成果需求等等,同时与员工双向沟通,即时做好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息反馈。
3.营造良好的激励机制运行环境。良好的运行环境是推行激励机制的推动力。后勤服务机构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复杂的工程,要实现激励机制的行之有效运行,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健康的内部环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营造内部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构建团体内部融洽的软环境,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其次,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指与高校后勤机构相互沟通的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等经济组织)会提高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高校后勤文化,赢得更多的理解与认同。
4.制定得当的激励措施。得当的激励措施是推行激励机制的重要保障。激励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员工予以刺激。平均主义、平均分配等于无激励,过度的处罚也会打消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领导者的态度也会使激励机制作用大打折扣。得当的激励措施要坚持从物质和精神激励这两个方面着手[4],不能简单的以金钱物质刺激,更应得到社会的认同、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领导的信任,员工自信心的提高也是重要措施之一。舒适宽敞洁净的工作环境,也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情绪。
参考文献:
[1] 唐立英.高校后勤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2):44-46.
[2] 李子华,陈浩.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管理,2010,(5):26-28.
[3] 朱群丹.高校后勤服务机构激励机制研究——基于浙江财经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案例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4] 林郁.探析激励机制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92-93.
Analysis of Incentives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Logistics Services Industry Group
LIU Qi,LI Yi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Logistics Services Industry Group,Dalian 116029,China)
篇4
[关键词]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改革也进一步深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学校基本建立起安全、和谐、团结、友爱的居住区环境。但一部分高校由于各种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改革步履维艰,进展不大,部分高校依然存在使用财政性资金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物业费、水电费等问题。推进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的改革,建立健全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制度,对创建安全、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的现状
当前,广西高校住宅区的物业服务和管理方面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模式:一是校方包揽管理,这类管理表现是校方大包大揽,对住宅区内的物业管理费和水电费都是由学校统一支付给物业公司和水务公司、电网公司,再从工资中扣除相应水电费;二是校方包给后勤集团,由后勤集团聘用员工,负责进行统一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三是校方包给后勤集团后,后勤集团再转包给有资质的社会物业公司,由物业公司负责对高校校园与住宅区进行管理;四是完全社会化,高校直接通过对有资质的物业公司进行招标,由中标物业公司对高校物业进行管理[1]。在这四种管理模式中,就当前广西高校来说,采用第四种管理模式的高校还是比较多,但也有不少高校采用其他三种模式。无论哪一种物业管理模式,高校基本都设置有后勤管理部门,直接或间接地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督管理,处理相关高校物业管理中的事宜。但不论是哪种管理模式,高校物业在住宅区物业管理中,基本上很少收取个人住户的物业管理服务费,对住户只象征性收取相关的水电费,有些高校,甚至只对水电费定个基数,每个月只收取住户8元水费,而不看其实际用水量,绝大部分费用开支仍由高校财政支付。
二、广西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住宅区所需的维修基金
由于年代因素,限于当时条件限制,高校住宅区是以解决教职工住宿为主,因而这些老住宅规划设计不是很合理、面积狭窄,布局不周,配套设施不全,比如两户合用一个厨房,一层楼共用洗澡间、卫生间等等。再加上年代久远,这类老住宅区整体上已明显陈旧破敝,各种设施包括线路、管道、消防及安全设施严重老化,存在种种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与问题,不仅不能满足教职工对现代生活的需求,而对这类老住宅区维修所需费用也随着时代的久远所需维修费也愈来愈高,而分配到房子的教职工因为没有房产证,亦不愿负担这一笔额外的维修费用。住宅楼由于没有公共维修基金,住宅楼公用基础设施、公用设备的更新、改造等项目的维修是由学校统一管理,统一维护,所需资金是由学校统一支付,然而高校由于经费有限,这导致老住宅区在维修存在资金短缺。
(二)管理方法陈旧落后,基础套配不健全
长期以来,广西高校住宅区中的基础设施维护的物业管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沿袭下来的管理方法。虽然高校在改革中都组建起后勤集团,在住宅区物业管理中引进市场化的物业公司,但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基本还是沿袭老一套的方法,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如现代高校住宅区中,由于教职工调动频繁、住房更换、住宅区外租户增多、已调走但已购房的教职工水电费收取情况的变动,仍然按原有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已行不通。同时,高校住宅区跟教学区、宿舍区呈交错现状,如共用一条路,共享一片绿地、甚至有些学校住宅区旁边就是教学区、学生宿舍区,这使得在物业管理过程中,该区域的水电与管理费用该由那一方负担,需要区分如还按原有的管理方法手段,就容易造成纠缠不清。尤其是老旧住宅区,规划不够合理,基础套配不建全,没有规划建设停车场。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改善,许多教职工都购置有汽车,小区内出现汽车、电动车乱停乱放的现象。
(三)物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到位
受制于思想观念、服务技能、人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物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只有少数管理层人员文化素质较高,其他大多数从业人员年龄介于四十多岁到五十多岁间,此类从业人员特点是比较能吃苦耐劳,但文化素质普通不高,鲜有经历过专业培训。这导致在服务过程中,出现服务不到位的情况,比如水电管线坏了,修护的质量不够好,生活垃圾无人清理,楼道卫生无人清洁或是清洁不干净。同时,高校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这反映在基础设施维护中校方、后勤集团、物业公司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使得一些问题需要花很久时间才能解决。如有时老旧的楼房出现渗水,找物业公司,物业公司认为这不是其管理范围,推给后勤集团,后勤集团以经费为由,推给校方,而校方认为这是属于物业管理的,再踢给物业公司,这使得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影响了教工的身心健康。此外,存在一些特权服务。对领导要求的服务,尽量优先满足,如优先给予停车位或是预留停车位,甚至不收停车管理费;对于普通教职工找个停车位都觉得困难。
(四)住户观念转变滞后
广西高校住宅区中的基础设施的维护与建设,绿化地带的管护、消防安全、室内水电管线维护、网络维护与建设所需的费用,基本都是由学校大包大揽,学校只是收取象征性的一点费用。如有的学校水费按每户只收8元,多出的费用则由校方财政支付。此类沿续了几十年的收费管理,被教职工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福利。而在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改革中,不仅要交房子维修基金、还要每月定期交纳垃圾清理、绿化地带的管护、公共水电、有线电视、网络、停车管理等其他相关的费用,这就动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职工福利的“奶酪”,这使得一部分教职工心理不平衡,对改革漠不关心,使改革难以顺利进行,这也是当前一部分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改革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要彻底地转变广大教职工从“福利”服务思想,到“花钱买服务”[2]消费观念中来,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校方做广泛的思想动员工作。
三、加强广西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思想总动员与政策宣传
当前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在向市场化运作改革之所以进展不大,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改革触动了被广大教职工长期认为的“奶酪”,因此,必须切除这块“奶酪”,对广大教职工进行思想动员,让其了解方针政策,从而转变广大教职工福利的“奶酪”到市场“花钱买服务”消费上的思想认识,自觉的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要做好这一点,首先根据本校的情况,对本校住户作周密详细的调查,如住户数、人数,多少是公房,多少是私房,现有教职工住户、退休教职工住户、已购置房子但调动了工作的原教职工住户、外来租户等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住宅区物业改革方案;其次是把政策文件、改革方案下达到各二级学院、学校各部门,由其组织对本学院、本部门教职工进行思想动员与政策学习,并对改革方案进行讨论,提出意见,从而取得广大教职工对住宅区物业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再次针对本校中的住户、教职工家属的宣传,通过张贴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住户与其家属的思想教育,充分理解文件精神,拥护政策决定,认真贯彻执行。
(二)设立公共维修基金,成立业主委员会
高校住宅区与一般商品房居住小区不同,一般商品房居住小区,购房者与售房单位应当签定有关维修基金交缴约定,购房者应当按购房款2~3%的比例向售房单位交纳维修基金。售房单位代为收取的维修基金属全体业主共同所有,并经超过三分之二的业主同意方可使用,[3]这为商品房居住小区公共基础设施提供了专项的维护基金。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公共基础设施的修护,都是由校方全权负责,这不仅加重高校自身的财政负担,造成教学、科研经费紧张。随着高校物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严禁高校使用财政性资金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如自治区财政厅下发的《关于严禁使用财政性资金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物业费和水电费的通知》(桂财行〔2016〕63号)。对此,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的改革,必须以市场化运作为改革的方向,改变校方大包大揽的福利“奶酪”物业服务方式,向着“花钱买服务”消费的市场化运作改革,谁使用谁负责向住户收取公共维修基金,以减轻学校的负担。要收取上述的费用,首先是做好住宅区内住户的调查统计,加快推进住宅区内住户房子产权化,只有住户拥有产权了,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业主,住户只有成为业主,才能负担起楼房公共维修基金。其次是确定公共维修基金的负担比例,由于高校住宅区大部分都是属于老旧住宅楼,如果按新楼比例来收取住户公共维修基金,有失公平,应该按二手楼房方案来办理(住宅折旧后价值),对于没有分配出去,由校方租给外来人员居住的,校方除了承担这些住户的公共维修基金,还应承担住宅提折旧后一定的比例的公共维修基金。其次对于调动工作了的住户,校方应收回原来分配的房子,再分配给本校中无房的教职工;已买断住房,但又调动了工作的住户,且在外面还有其他福利性个人住房的,校方应该有权回购回住宅区内的房子,再分配或卖给本校无房的教职工。再次,成立业主委员会,由业委会来管理维修基金,校方所承担的比例应由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业主委员会代表,参与维修基金的管理,在今后对住宅进行基础设施维护时,由业主委员会三分之二的成员通过时方可使用公共维修基金。
(三)推进物业管理创新,加强住宅区秩序管理
对于当前高校沿用了几十年的物业管理办法,在推进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向市场化中,必须学习商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方法与制度,加强高校住宅区内秩序管理,营造和谐、安全的大学校园环境。必须与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接轨,成为具有教育属性的社会新型服务部门,实现物业管理的现代化,即管理观念现代化、管理方式程序化、管理标准规范化、管理组织网络化及管理手段现代化,与国际物业管理接轨[4]。在现实中具体的操作中,对于长期以来不收取的物业管理费、城市垃圾清理费、公共水电费必须按市场化运作要求来管理,按市场价格来收取相应的费用。对于住宅区内公用场合的绿地维护、运动场的管理与维护,要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对于属于校方的还是属于住宅区内住户负担的公共基础维护费用、水电费,要由校方与住宅区内主委会共同协商,属于校方负担的,应由校方支付,属于业主负担的,应由全体主业与校方所占的比例来公摊。对于日益增多的汽车与电动自行车,应开设规划相应的汽车停车场与电动自行车停车场,由物业派人专门管理,只允许本校内的教职工车辆停放,并收取相应的停车管理费,所得物业管理的费用,应由物业、业主、校方三方按相应比例共有。同时,成立以物业为主,业主为辅的住宅区内维护员,加强对住宅区内秩序管理,如对住宅区内饲养鸡狗等的行为,坚决按市宠物饲养的管理条列加以管理,对私垦菜地、破坏绿化的行为,坚决制止。
(四)提高物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与服务水平
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与服务水平是物业管理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少教职工存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不怕花钱买服务,就怕花钱买来的不是服务,而是受气”。因此,必须提高物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服务水平。首先,对技能岗位从业员人要进行入职前岗位技术与职业道德培训,如水电、木工岗位,由于现在水电、木工技术的发展,水电、木工安装工具与设备也不断的更新,因此,对水电、木工进行岗前的技术培训、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仍存在不胜任本职工作或是对本职工作应付了事,如某住户玻璃窗坏了,需要物业派员维修,但这时木工拖踏迟迟不来,恰逢大雨,淋湿了住户家里财物,这将导致住户对物业服务的不信任,认为自己白花钱养人。其次要对物业从业人员进行入职前的职业培训,虽然这类服务要求不高,只要具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胜任,但差别就在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如物业从业人员在打扫楼梯中,只有端正劳动态度,把楼梯楼道打清洁全面,不仅要把地板打扫干净,还要做到天花板无蛛网、地板死角无粉尘,只有全面的清洁干净,才让住户感到称心如意。因此,加强物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物业从业人员态度端正、服务质量好,就会让业主觉得花钱买来的服务物有所值。再次,要提高服务水平,物业从业人员对待所有的用户要平等对待,对住户合理要求,要想方设法来解决,而不是口气生硬的拒绝;如果实在不能解决的,要礼貌地向住户道歉,希望得到住户的谅解。如前面说的停车的事,停车管理人员不能看菜下单,而是想法设办协调,尽量解决住户停车需求。总之,深化高校住宅区物业管理的改革,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物业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不仅使教职工安心于教学、科研工作,减轻高校财政负担,而且对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华义.高校后勤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1).
[2]陈志武.建立广西高校住宅物业服务管理新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1).
篇5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养老保险 改革
1. 养老保险涵义
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新的试点方案与企业职工目前推行的方案基本上一致,一旦按照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来发放,那么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待遇可能整体上会有所下降。这将涉及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及单位财政等相关问题,也就是一项对职工和单位都非常敏感的改革。因此认真分析这项改革将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使改革能得以顺利进行。
2. 对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一些思考
2.1目前,普通高校的养老保险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窄,在普通高校工作的在编工作人员中(编外人员即临时工已按企业养老保险办法参保),只有占人员比例很少的劳动合同制工人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而对占人员比例绝大多数的教师、管理干部以及固定工人采取的则是过渡时期的处理办法,即单位部分不参保,个人部分由单位代扣,退休后返还全部代扣的养老金,由原单位负担全部退休费用。这给单位的财政造成一定的负担。
2.2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以来,有关改革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是否看齐企业、大幅缩水等议题一度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议。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完善,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模式,即实行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号养老金及企业年金三部分组成。
3. 对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的探讨
3.1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大的问题就是启动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启动时间越晚,资金缺口越大。按照《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要求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个人工资总额的8%。高校养老保险如要移交地方管理,退休人员至少要补交10年养老保险费,其中单位部分为个人缴费工资的18%(省属单位缴费标准),个人部分为个人缴费工资的8%,在职人员人均至少要补交8年单位部分的养老保险费(个人部分已从1994年开始扣缴)。如果在职人员人均缴费工资按5000元、退休人员按2800元(退休人员参保的缴费工资为全省上一年度的平均工资)的标准计算,就某高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约4000人,退休人员约2500人来说,首期启动资金保守估算也要56400万(具体数据可参考表1),这个数字对普通高校来说,算得上是个天文数字,根本没有能力支付。
3.2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也是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2000年12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关于确定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重点联系城市的通知》等文件,国家对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专门做了部署,并多次强调,要进一步推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职能向社区延伸,加快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以外的社会保障体系。2002年4月,国家劳动保障部已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指定100个城市作为社会化管理服务重点联系城市。按照文件的要求,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基本养老保险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继续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退休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尽管国家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并且出台了这些相关规定,然而,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4. 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对策
4.1事业单位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历史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门类变得越来越庞杂。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改革,包括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财政投入体制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的科学分类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前提,按照新的分类方法,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实际上从事行政执行功能,应算作公务员或者是参照公务员的标准来管理;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在市场经济当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际上是企业性质的。真正的事业单位是从事公益的单位。当然,根据执行公益程度的不同,从事公益服务的单位还可以分成几类。
4.2在1997年全国范围内统一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全国各地为筹措养老保险的启动资金,国有资产便成为了补偿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具体方式有:(1)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从企业资产存量或国有资产的收益中划出一部分交给社会保险机构,作为对无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时期职工(在职和退休)的养老金权益的补偿;(2)在企业发生亏损、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情况下,将企业的一部分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变卖或转让,所得资金交给社会保险机构,抵补企业现期的养老保险费和补偿过去的职工养老金权益;(3)破产企业兼并、拍卖时,将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权益及其他社会保险权益计算出具体金额,由兼并方、买方出资,并交给社会保险机构。这些作法不仅促进了企业改革,维护了职工的利益,也为如何清偿社会保险历史债务(包括养老金债务)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途径。目前高校的经费来源结构主要是国家部分拨款,自己创收一部分。由于近年来许多高校进行合并、兴建大学成、扩招等运动,使得大多数高校处在负债经营的状态。而高校又有别于国有企业,是非赢利事业单位,可以经营,但必须接受政府调节,不可能有高额的利润,或变卖国有资产。面对庞大的启动资金,高校自身没有能力解决。因此,前期启动基金,还需要政府扶持解决。
4.3加强政策宣传、完善服务体系,高校退休人员移交社会管理后,国家要加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逐步建立起如全国统一的退休人员信息网络,完善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移交等的相关规定,加强与社区所属单位的合作,保障退休人员移交社会管理后的文化和健身活动不受影响等,使退休人员成为“社会人”以后,仍能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社会保障。
- 上一篇: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 下一篇:消防改造工程施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