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方法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篇1

【关键词】中职;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经济法课程介绍的法律规范繁杂、知识识记点繁多,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以往广泛存在的“老师课堂讲课本儿,学生复习背课本儿,期末考试考课本儿”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动手能力差,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体现中职教学特点和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在前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们建立并完善了经济法课程体系,建设以案例教学为导向,以多媒体课件建设为支撑,侧重于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出使用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培养专门人才的新途径。针对不同专业,修订、制定了不同的《经济法学教学大纲》,在修订内容上既注意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又力求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前瞻性和针对性结合,并且我们按照优秀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建设,目的在于注重本课程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实用化。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较好掌握《经济法》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从事国内、国际商务交往过程中的有关经济法律的常识,掌握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能够在经营管理和交易活动中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实现经营目标和利益最大化。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预习与复习。除第一堂课之外,每次课授课之前都有明确的预习范围,课后有复习思考题。

(2)开展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每次上课都有课堂提问,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范围的知识和复习范围内的知识及本次课讲授的内容,在形式上主要是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目的是考核学生对法律规范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将课程全部内容分为重点讲授、一般讲授和学生自学讨论三种类型,一般讲授的内容,教师只讲授其中的主要问题,其余内容交由学生自学。为保证自学效果,该部分内容作为课堂提问的重点,并组织进行课堂讨论。

(3)开展启发式教学。首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构。只有学生对此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知道学习什么和为什么学习,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其次,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利用启发式的引导,通过作业等多种形式,使课程内容被学生消化吸收。

①讨论启发。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可布置思考题和组织课堂讨论。这些方式既有利于克服学生社会经历浅的矛盾,又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②提问启发。是指教师在辅导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能力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进行提问,使学生避免填充式地吸收,它具有随机性的特征,同时又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③案例启发。如在《合同法》—章教学中,通过有目的地布置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局限在对教材内容的一般理解上。同时做到在讲授“单行法”时,以案例开篇,基本概念、难点、疑点等以案例引出,争议与纠纷的处理以案例结尾。使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激发实践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就是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法律。

④实践启发。如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章节的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走访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使学生结合实际,对在新形势下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了切身的体会。

(4)鼓励、引导和鞭策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推行辩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模拟式教学,提倡实践性教学;本学期我们已经尝试到企业现场去进行授课,并聘请专业人士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6)组织学生担任“课程教师”。挑选学习成绩好、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做“经济法课程学生教师”,选择课程中内容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讲授的章节,由“学生教师”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认真备课,向同学们讲授。

(7)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亲身感受诉讼的基本步骤、程序,加深对程序的认识,为今后处理纠纷打下基础。

(8)组织学生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所有这些改革的目的都是希望将学生真正纳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将学生的参与过程由以往的简单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及实验延伸到整个教学环节,变单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带着问题、应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感受,从中得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徐秀珍.如何在《经济法》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2]刘文娟.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J].华章.2010(18)

[3]王焕玲.浅谈中职学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篇2

关键词:公安院校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22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犯罪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些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的犯罪,不断给公安机关提出新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巨大潜能,培养适合当前公安工作实际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达到这个目标,从实验教学方面就必须改革目前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 公安院校实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一种是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公安院校的实验教学中,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使用的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目的是验证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常过程是,实验前实验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全部设计好并告知学生,实验中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得出预定的实验结果,接受、验证理论课上的结论便可。当然,验证性的实验在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实验方法过于程式化,不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各种新型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不断出现,使得警察在实际工作当中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依棘手。因此,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来说,良好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来讲,就需要我们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和创新,要授之以“渔”,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接受式实验教学方法,加大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的推行力度,着力于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当改革以往单一的接受式的实验教学方法,综合接受式和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当学生以接受式的实验教学方法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之后,就应当改变“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状况,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立足公安实际,开设模拟实验,使学生在类似公安实战的模拟实验场景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模拟实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形成感性认识,并通过这种感性认识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公安学科的特殊性,在现实工作中的各种案件侦查活动、紧急事件处置中往往具有紧急性、灵活性和策略性的特征。在对这些案事件的处理中,生搬书上的教条和原则是行不通的。它必然要求处理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时度势,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相机处置。每一个具体的案事件是千变万化的,这就使“想的”和“做的”、“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之间产生很大的差距。模拟实验能够有效地将二者在模拟的现实环境中结合起来。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后,开设相应的模拟实验,是锻炼学生临场处置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设计模拟实验场景时,必须要充分研究、参照公安实际工作中千变万化的现场案例,模拟出类似公安实战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情况错综复杂、机会稍纵即逝的现场情形产生深刻的感受、具体的体会和正确的认识。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内化为能力。例如,在查缉战术模拟实验中,出现犯罪分子铤而走险、负隅顽抗时的处置,就需要学生主动思考、随机应变才能够应对当时的紧急情况。通过以上形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对实战应用的重要指导意义,发现自身在理论积累和运用方面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内化为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增加综合型的实验,使学生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识并非主体对客观实在的被动反应,而是主动的建构过程,不应单纯地把知识看成是外部世界的真实拷贝,而应看成是个人的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1]。实验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其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要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后,从以教师“教”的外因为主体,向以学生如何“学”的内因方向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相应地增加综合型的实验,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使学生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刑事技术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掌握了照相、文检、痕检、理化检验、法医检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后,就需要设计一些综合型的实验,可以模拟一个实际的犯罪现场,让学生在模拟的犯罪现场中,利用一切所学的知识,进行现场勘查、寻找物证、固定现场,再利用所学的刑事技术对物证进行检验,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查资料和学生的主动思考以及实地实验来加以解决,最终建立起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条。在整个过程中,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模拟现场的处理,将所学的各个方面的看似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能动作用,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对所学刑事技术知识系统建构的目的。

(3)增加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通过对公安科技未知领域的探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就必须要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合适的问题为起点,经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得到较全面的增强和提高。

因此,可根据课程特点,给学生安排一些需要通过全面灵活应用自己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的探究性的实验项目。例如,我院开设的安全防范技术实验课。在平时的实验中,学生到实验室之后,老师首先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中会出现的状况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后学生照方抓药,重复老师的演示操作实验便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思考的环节。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不能够起到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实验课中,增加了探索性的实验内容,将整个实验大楼的图纸提供给每个学生,根据各种监控设备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在实验大楼的不同位置选取不同的监控设备,实地设计实验大楼的监控示意图,然后对照实验大楼监控布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设计,主动加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依据是什么,实际效果如何?”。“理越辩越明”,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展开广泛的讨论,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让每个学生对任何建筑都能够做出实用、布控效果良好的设计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一切相关的知识,主动思考,努力探索,才能够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我们还可以把教师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探索性实验,将课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查资料,与指导老师探讨、设计可行性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方案可能不是最好的,甚至有可能会失败,但是指导老师在确认可以实施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然后学生去实验室进行实验,最后总结成功的经验或者找出失败的原因。比如,我们在举办的兴趣小组实验中,将一位老师微距摄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没有固定的实验步骤,学生可以利用一切实验手段,只要能够拍摄一组清晰的微距摄影图片便达到了目的。这个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施展自己创造能力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使用照相机的微距摄影功能,有的利用接口将显微镜与照相机结合起来拍摄……。通过实验,虽然大多数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拍摄效果,但是都经历了积极的思考和实践的过程。最后,教师可以将自己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并且分析学生在实验中的成败得失。

此外,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之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向老师学习以及与老师一起进行研究、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于当前公安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加以研究探索,学生与老师可以就与课题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教师深厚学识与学生相对活跃思维的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仅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遇到问题时,学生能够主动地、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公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公安实际工作的需要,更好地为公安战线输送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篇3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法,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案例教学(Case-study Method)起源于范例教学模式,属于乔伊斯和韦尔(Joyce &Well)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模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技能和心智,从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倡导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1. 利用真实案例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接受式的理论讲解模式,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抑制。案例教学法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论文,课堂互动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反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案例材料可以是文字或音像,甚至是真人示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些生动的案例材料,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 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模式,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它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免费论文。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Bruner)的知识构造观点和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策略,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学生分析范例”和“学生创造范例”三个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能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评价和进行英语教学实践,并能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科学地进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工作。为了适应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学法》课程应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对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理解,致力于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及素养。

1. 在教法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平台,实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

《英语教学法》课程本身依托于实践研究成果,如果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境,单纯拘泥于教法理论的讲授,即便教师把教法理论讲授得很深入、全面,活生生的教法也容易变成干巴巴的教条。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固定的教材,其基本理论框架大体相同,理论性过强,有效的教学法太少,操作性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反思教育论文,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意识、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实现教学理念的自主构建。应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过程中,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掌握教法理论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体现《英语教学法》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学科特点,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法》实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2.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反思及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介于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既强调理论又重视实践,它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进而达成实践经验的形式化、理论化。然而,《英语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教学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灌输教法理论,缺乏情景设置与活动安排,学生没有积极性,被动地参与回答,师生间的互动单一,学生对教法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Wallace主张通过“反思模式”中的语言发展、知识学习、实践、反思等阶段实现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突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中,对教学具体情境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反思能力,进?促进感性经验向理性知识转变。学生完成对案例的理论分析之后,需要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评价该理论的实际教学效果,最后综合加工各种信息,在大脑中构建教学理论框架,形成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所以,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停留在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ü探索、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Α?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案例背后的教学理论、原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切实地提高教学能力。在《英语教学法》课上,教师呈现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来学习新的概念。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环节:

1. 课前精选案例,设计教学过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精心选择所需要的案例,而且要确保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很典型,有代表性,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师还需要搜集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教育论文,设计适合讨论的问题及相应的拓展练习。另外,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选取能够反映当下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优秀教学案例,便于学生感受实际教学情境,了解教学的前沿动态。例如,在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之前,教师课前可准备一堂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示范课及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探究问题的方法等。

2. 课堂呈现案例,提供探究方法

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案例的背景信息,然后让学生阅读或是观看案例材料。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或示范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获得的某种体会和感悟进行思考、分析、争辩和决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甄别各种信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层层推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理论原则免费论文。由于选取的案例一般比较复杂,蕴含许多问题,教师必须指定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形作有针对性的分析,探寻特定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各种背景因素。所以,教学法教师要具备分析案例的能力,将蕴含在其中的教育理论呈现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概念和案例情景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指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 小组讨论案例,探究教法理论

案例教学本质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如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小组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组织和引导小组思考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执教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实际的教学处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案例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用观察、倾听、交流、决定以多种方式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小组报告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点评各组案例讨论的成果,总结案例蕴含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申教法理论的要点与适用性,并安排课后教学实践任务,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下教育论文,运用何种教法理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等。

4. 小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应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指导教学实践,又能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深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首先根据案例设计教学计划,然后合作演练,最后对自身、对同学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指导学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创新运用所学教法理论,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演练过程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能够内化所学教法知识,形成教学理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独立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带动英语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能力。当然,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定因素,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对案例教学具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于连江,张作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 2001(6).

[3]刑志,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貉ПJ].2007(4).

[4]雷彩,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6

篇4

文书档案管理教学方法改革技能《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作为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能力。市场对文秘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文书与档案》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扩招,大批毕业生涌向市场。市场上出现了“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为何?因为企业缺的是技能人才,而应届毕业生实践技能水平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型办公设备的出现、公文和档案电子化,传统模式的办公室文书、档案工作方法得到改进。这些对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另外,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缺乏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二、《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以往该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老套,上课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

2.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

教学中,主要讲授知识点,甚至有些实践内容都改为口头传授。比如,讲授关于电脑处理公文、档案等知识时,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电脑、档案办公环境、文书处理的办公设备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只能纸上谈兵。

3.教材落后

我国公文处理、档案管理在逐步优化,不断发展。传统的教材没有与时俱进,知识陈旧。比如,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教材中阐述这方面的内容比重太少,不足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该知识点。又如教材理论知识多,内容很少涉及到实践环节、工作情景模拟等,不能为学生提供工作环境所要求的知识。

三、《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弊端,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之外,可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进行交互式探讨的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案例分析教学的过程中,可灵活使用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互换法等进行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解档案库房管理要求时,要求学生分析一个新建档案馆内照明条件的案例,大家讨论、分析这个档案馆设计是否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得出此档案馆设计违背了防光原则。又如播放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中的纪录片《溥仪新生记》,片中有证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如何改造成功的档案资料。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纪录片中出现了何种类型的档案,以及分析档案利用的途径和重要性问题。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专题讨论法

课堂专题讨论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开设的参与式教学环节,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选择好难度适中、值得讨论的选题;选题要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能让学生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讨论,避免讨论冷场。比如采用“比较纸质档案、新型载体档案保管,并举例说明各自的优缺点”的选题。这两种档案的很多原始资料是学生经常在生活中接触的,如文件、照片、录像带等,学生容易理解。

其次,是课堂分小组讨论,一般以5人左右为宜。技校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强,学习主动性不够高。人数过多,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或者干私事。人数过少,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讨论会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畅所欲言,甚至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比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也能加入小组讨论中来。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要巡堂指导,起到监督、指导作用。

讨论结束,每组派代表发言,促进各组交流意见,扩大他们的思考角度,保证讨论效果。最后,教师小结。

3.讲练相结合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知识是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必考证――秘书资格证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考证内容,布置适合学生做的练习,让学生多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为文秘专业学生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从学生做练习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4.专题讲座法

文秘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实践能力有限,需要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定期地做有关文书与档案管理的专题讲座。通过讲解他们的工作体会,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工作实际情况,从而借鉴他们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少走弯路。

5.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即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在校内档案室、办公室或校外实习基地从事具体的文书处理、档案管理环节,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工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工作体验感。实习期间,学校还可聘请档案专家讲课、现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

6.情境模拟教学法

教学中可加大实训比重,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的情景模拟教学。比如,设定一个收文、发文的工作情景,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模拟收发文的工作流程,完成情景中所要求的文书写作内容。学生能深刻理解收发文的流程以及文书的写作格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还可将学生的情景模拟录成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找出情景模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指正,达到最终教学效果。

又如,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进行档案纸质分类,拟写案卷标题,编制立卷类目、档号、目录、备考表等。教师还可提供部分新型载体文件,让学生上机房模拟管理电子文件、对新型载体文件归档。这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文件与档案管理和各类信息处理的能力。

7.参观调查法

教学中,教师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档案管理部门,比如档案馆、档案室、办公室等。让他们实地了解档案部门的工作现状以及不同种类档案管理方法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参观调研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调查研究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档案管理实际情况。

除了以上七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考核方式等来改变《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教师可与校外文书档案实训基地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训计划和方案,编写适合技校学生学习且与时俱进的校本教材。考核方式上,将实训成绩、测验成绩、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调研报告、课堂练习、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促进学生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健平.浅析技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沈蕾,孙爱萍.《文书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档案学通讯,2009,(3).

[3]孙玉梅.课堂讨论的形式与操作[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2).

篇5

【关键词】中药学;实验教学;实验考核

中药学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药标本实训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21世纪,随着大学实验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如何借助实验教学这一平台,进一步提高中医专业在校大学生对中药标本的辨识能力,摒弃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医药紧密结合,形象直观科学地遣药组方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当前中药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我校中药学实验教学的实际做法,探讨开展中药标本实训的具体方法和考核体系的构建。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选择2013级两个中医本科教学班为对照组,学生数88人,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选择2014级中医专业三个本科教学班为实验组,学生数111人,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

1.2教学方法

我校医学院自1999年与山西医科大学联合办学,开始招收中医本科生,中药实验课10学时,沿袭以前的教学方法,实验课上教师简单介绍中药标本的基本知识和实验要求,然后学生观看见习。由于学时少,没有考核要求,学生常常走马观花、过目即忘,导致在实习或工作时印象不深或没有印象。2006年组建山西大同大学后,实验教学调整为20学时,教学内容相应做了修改,增加了部分影像资料,丰富了实验课堂教学,但中药标本实验仍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开始观看标本时兴奋好奇,后来渐趋平淡,没有很好学习掌握认药识药的本领,只是完成实验报告交差了事。鉴于以上情况,笔者从2013年开始尝试教学改革,要求学生标本实训后完成标本实验报告,并制定评分标准,以百分制计算。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增加分组学习讨论,然后进行标本实训,同时观看有关音频视频内容,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和学习体会,同时修订评分标准细则。这种方法促使学生认真观看影像资料,并做笔记加深印象,起到一定的教学作用,但标本实训停留在完成实验报告的层面,学生辨认中药饮片的能力提高不大。2014年我校转型为技术应用型大学,增加实验课时到24学时,为适应新形势的教学需要,必须转变观念,大胆改革。2015年实验教学主要是标本实训,应重新制定和修改完善教学改革方案。我们将2014级三个中医本科教学班采用分组讨论、随堂抽查、制作影像标本等方法进行实训。分组讨论以四到五个人自由组合成一组,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讨论,然后进行中药标本实训和互训。随堂抽查是在每次标本实训课,实训期间都随机抽查一些学生辨认中药标本。制作影像标本时,选择一些掌握现代数码技术较好的学生,对新购饮片标本摄像、录像,制成影像资料。标本实训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实训课上学生分组讨论后到中药标本室进行实训。首先将本次实验标本逐个观看比较记忆,注意观察饮片标本的断面特征,如桔梗的“金井玉栏”、大黄的“星点”、防己的“车轮纹”等;颜色相同的进行鉴别比较,如断面同为白色,山药有维管束散在,白芷有略呈方形的形成层环,天花粉和葛根都有放射状排列的导管,而葛根纤维性强。每位学生单独观察后两两互训,其中一位抽取标本让另一位同学辨认,随后放回。每次标本实训结束前教师随机抽查5到10位学生到实验办公室认药,一次认药5种左右,经过反复强化加深印象,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1.3考核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考核方法。实验组的考核方法如下:①考前准备:实验课结束前一周,开放实验室,学生在规定上班时间可随时到实验室去观察、识别各种中药饮片;②标本实训认药考核:每组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前最后4学时进行辨认中药饮片考核,考核时2位教师主考,在两个考场同时进行,每位教师抽查学生10种中药,考场每次进一位学生,考核下一位学生前预留调换中药饮片时间。每位学生辨认20种中药,共计20分;③建立多元实验成绩考核方式[1]:学生实验成绩主要由“标本实训认药成绩+实验报告+实验作风”三部分构成;标本实训认药成绩占实验成绩20%;实验报告以百分制计算,共写5份,以其平均成绩的75%计入实验成绩,实验报告主要考核报告是否书写规范,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讨论等是否齐全,尤其实验内容中对中药饮片的气味、颜色、大小、质地、断面和典型鉴别术语等鉴别特征描述是否详实[3],教师制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进行量化打分,以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是否端正认真或敷衍了事;实验作风占5%,考核学生课堂出勤、实训是否认真投入等,出勤不够、实验报告不够5份的得2~3分,态度积极及认真负责制作影像标本等得4~5分。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借助SPSS16.0软件,平均实验成绩分析用u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学生的实训成绩高于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学生的实训成绩。

3讨论

3.1实训考核的必要性及优点[2]

3.1.1实训考核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我校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尤其重视实验技能训练和考核,实验成绩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占20%。

3.1.2实训考核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实训考核中每位学生独立考试,减少了作弊机会,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同时,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的实际应用能力,更能客观、真实反映教学效果。

3.2实验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中药学》以其学科特点及实践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训教学的必要性。而实验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问卷式调查和实际操作检验,教学改革中进行标本实训考核,有力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室提供的各种药材饮片的辨认掌握程度,课堂出勤率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通过多次反复观察认识,巩固学习所涉中药饮片性状鉴别的相关知识[4]。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教改举措,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思路更清楚,能更好更全面把握中药饮片的鉴别特征,并在讨论中能提出独到见解和建议。

4结论

我校中药学标本实训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后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实训成绩比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提高,中药饮片识记能力明显增强。说明增加实训内容,制作影像标本,引入标本实训认药考试,建立多元实验成绩考核方式的新举措,有力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和顺利进行,中药学实验教学逐步进行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是可行的,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中,以问题为导向[5],分组讨论的方法,有的放矢,互帮互助,事半功倍。随堂抽查和实训认药考核的方式,学中有考,考中有学,以考促学。师生共同制作影像标本,凝聚智慧,激发潜能,自律自强。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潜移默化中学习风气焕然一新,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为教师今后制订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调控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今后仍需不断修改充实。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因材施教激发求知热情,引导其自主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习惯和作风,也是今后教学改革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侯柏玲,李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构建全新的中药学实验教学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86.

[2]童家赟.浅议《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及其考核体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8):107-108.

[3]王添敏,张慧,翟延君,等.中药鉴定学教学中基于中药标本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01-1006.

[4]张丽梅,赵大克,沈勇,等.《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及期末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6):43-44.

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40-02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最初开始于发达国家,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50多所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中心。[1,2]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具有的特点是注重创业意识培养和模仿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分类详细、有学术研究支撑等,著名的有百森商学院(注重创新创业课程)和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等。[3]国内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2002年才正式启动,近些年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创业训练计划、课程体系构建等都进行了改革与实践,[4-7]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例如,汕头大学的胡文龙基于CDIO理念对工科探究式教学进行改革实践;[4]浙江工业大学的李浩君等人对工科专业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立体化教学方法。[5]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体系化程度不高,相关创新创业学术研究尚未全面开展,对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深入改革,以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

工科类专业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根据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结合新形势下国家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中心对工科专业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

一、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特征

1.教学理念

CDIO(Conceive 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是以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对产品进行系统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另一方面培养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等综合素质。[8]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试点高校和许多非试点院校实施了CDIO改革,基于CDIO理念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实习与实训、教师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部分环节的重新构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由于工科专业课具有较强的技术特色、综合性和实践性,其教学目标是既要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又要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工科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运用CDIO理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

2.教学特征

深入研究与分析工科专业课教学特征是提出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前提。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共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5]其总体特征具体如下:

(1)在专业课程方面:部分专业课理论性强,涉及到工程建模、理论计算,学习难度系数大;课程内容多,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涉及知识面很广而且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各专业培养方案都增加了部分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与专业课,导致本专业课学时数减少,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实践性强,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

(2)在教学对象方面:高等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是基础理论知识丰富,接受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但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二、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并注重与各相关专业与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联系。因此,讲授内容既要有基础理论与原理,又要有新技术,并能够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由于工科专业课涉及专业知识较多,内容庞杂,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度和相关度、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课程教学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设置,分为基础层和提高层。基础层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基本实验和参观实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要求掌握该门专业课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层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项训练、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案例训练等,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与创业能力。

2.教学方法

一套具有一定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教学过程中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枢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是在对课程资源、讲授内容、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基础上提出来的,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式等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过去那些偏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实现理论基础掌握夯实、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整体提高。

针对每门专业课特点,结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教学过程应运用多样化的手段,采用课堂教学、实验与实习、项目设计、创业训练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核心专业课,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除了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外,还应把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创新竞赛等活动加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偏重工程实践的专业课,应增加课程实验、参观实践和项目实训学时数的比例,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实施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视频,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

对工科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能够充分发挥考核过程在评价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导向作用,旨在关注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坚持学习过程主导、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试卷考试,建立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理论考试、技能考试、小组团队考核等,关注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核。具体改革指导思想是:在内容方面,增加具有实践性且超出课堂讲授内容的知识,涉及创新能力、技能操作、团队配合等多方面考核内容,以评价学生在项目实践训练方面的掌握程度;在形式方面,一部分采用理论闭卷考试,一部分采用开放性考试,把学生课堂与课外作业、设计作品、科研项目、各类相关竞赛等作为一部分考试成绩的评价内容。

三、改革实例分析

以佳木斯大学2013年评出的百门课程“包装工艺学”改革工程项目为例,基于以上提出的改革方案,在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具体如下:

1.授课内容

改革前该门课程总学时52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4学时),改革后总学时不变,采用模块化思想,具体方案如下:

(1)理论讲授模块(占学时50%):国内外包装工艺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包装工艺理论基础;通用包装工艺;专用包装工艺;包装工艺专题研讨。

(2)案例分析与项目训练模块(占学时25%):案例分析包括药品泡罩包装工艺、啤酒灌装工艺、大型平板液晶显示器缓冲包装工艺等;项目训练包括咖啡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工艺和疫苗产品阻热包装设计等。

(3)实验模块(占学时15%):卧式枕式袋成型充填封口工艺实验;真空包装工艺实验;立式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工艺实验。

(4)实习与实践模块(占学时10%):北方佳宾白酒灌装工艺等。

2.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课程类型和内容特点,改变以往偏重讲授教材的教学方法,灵活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冲击与振动防护包装工艺、液体灌装工艺等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关于典型包装工艺技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一个工程实例,将详细的包装工艺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最后归纳总结包装工艺设计的详细思路;针对众多的包装技术,如收缩包装、拉伸包装、贴体包装和泡罩包装等,采用分类教学法。

3.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20%(含上课出勤、听课认真度和回答问题等);项目设计(20%);实践动手能力(20%);考试成绩(40%)。

四、结论

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是专业知识内容多且更新速度快,学生基础理论丰富,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本文提出了适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的工科专业课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方案,并已应用在佳木斯大学百门课程的改革工程项目上,以此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方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9-83.

[2]雷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

2007,(2):26-29.

[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0-94.

[4]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5]李浩君,邱飞岳.工科类专业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16-420.

[6]王新荣,张霞,李小海,等.高等理工科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10-111.

[7]薛素铎,兰劲华.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0,(6):80-81.

[8]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篇7

关键词:新高考;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思考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以及试点城市等相关内容,试点首先在上海和浙江省开始,这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是高考改革之后将要考什么,根据浙江省《方案》将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选。用我们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可以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个科目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然后将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本次高考改革可以说革命性的,变一次高考为多次,变规定科目为自选科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来适应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也成了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思考

2014年9月19日,随着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高中思想政治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最大的变化是高中政治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成了选考科目。2015年2月28日,根据2017年拟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的公告,可以看出有500余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其中设限范围为1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因此,相比旧高考的文理分科,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要进行选考。我校于2014年下半年对学生进行两次选课调查,从统计结果看,政治作为选课科目的比例是最低的。大部分学生在选考科目中首先考虑理化,再是史地,思想政治学科则是到高二才进行选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更引发了师生对政治学科课程价值的讨论。

作为政治教师,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本次大讨论中,其实高考改革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一直被怀疑和否定,新高考改革方案一公布出来,就有很多师生和家长在议论,认为高校专业中把政治课作为设限选考科目的很少,所以得出的结论便是轻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学习上表现为懈怠和懒散,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会变得更加薄弱和无力。因此,现实不仅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政治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其次,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进行解读。最后,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启蒙性和关联性。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思考

据浙江某重点学校在2014年下半年对高一新生的调查,其中课程内容易学百分比的数据比较中,政治课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历史和地理则比较易学,并且对历史和地理的学习兴趣明显更大,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最低。高中思想政治课一般不存在上课听不懂的情况,但为什么学生会存在政治难学的问题呢?这首先就要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必修内容没有变化,高一新生首先接触经济生活,经济生活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人民币汇率等比较难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一块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显得尤其重要。以高一经济生活内容中的“需求价格弹性”为例,应该突显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自2012年秋季浙江省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来,浙江省各地高中都开始开设校本选修课,高中思想政治也面临着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等问题。而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破除“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弊端。由于我国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特点非常模糊,学科背景比较宽泛,这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选择科目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需要开设能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深化理解学科内容的选修课程,从而增加课程的特色和强化学科特点,为学生高考选考提供一定的学科导向,首先应该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模块化;其次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时效性;最后,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趣味性。

三、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高二以后,思想政治课要进行走班教学,教师将要面对来自不同班而汇集起来的教学班,这些教学班只有上课的时候在一起学习,平时学生分散在各个班级中,教师要想借课外时间补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效率和水平上都要有所提升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对象和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很多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成为高中政治课有效与否的重要一环,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

四、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面临选考和学考的问题,很多学生在选择哪门科目上很纠结,如果单纯依据学习成绩的评价肯定是太单一了。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就应该把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有所了解。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政治课程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高中阶段文科类的学习评价标准一直是一个难点,在新高考背景下,笔者侧重从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谈谈看法。

1.建立对学习目标的评价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目标在高一的时候就要建立起来,教师要利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以此纠正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和追求成绩的狭隘性,引导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对学习内容的评价

新高考方案公布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内容有了新的改变,四个必修、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构成了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内容的主体。除此以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社会万象和热点新闻事件等也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建立应该学习内容评价表格量表,学生自主登记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可以对学生学习内容有一个较好的归纳和总结。

3.建立对学习效率的评价

所有的课程学习都有学习效率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新高考下,高考的压力被化解为两次,并且在时间上提前了,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从学习任务去评价,花了多少时间完成预习、作业等;另一方面从学习时间去评价,每个小时能完成多少学习任务。

4.建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高考下我们应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评价的结合会更加全面,有些甚至可以尝试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相结合来进行更为客观,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评价。

总之,新高考下,学生面临“学考”和“选考”的选择,每个学生迫切需要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单纯依靠成绩的评价无法给学生提供参考价值,教师应该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篇8

汇编内容主要包括:

主体层面

一,课程建设自评

1.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2.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①队伍结构

②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③综合素质

3.教学基础建设情况

实验室,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

教学资料

教学文件

教材

教学手段和考核管理

4.教学改革

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考核改革

5.教学效果

学生成绩

教学评价

6.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及后续建设方案

二,课程特色

支撑材料层面

一,课程介绍

二,课程组主要成员简介

三,课程建设结题书附表(在主体层面中没有体现的数据表)

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考核大纲等纳入学院课程建设备查材料中.

课程建设结题书附表参考清单:

一,师资队伍建设:

1,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2,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及立项文件复印件

3,教学研究成果一览表及实证材料

4,科学研究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及立项文件复印件

5,科学研究成果一览表及实证材料

6,学术活动开展情况一览表及证明资料

7,教研活动开展情况一览表及证明资料

8,教学研究情况一览表及论文复印件

9,科学研究情况一览表及论文复印件

10,教研获奖情况一览表及获奖证书复印件

11,教学获奖情况一览表及获奖证书复印件

12,任课教师综合奖励情况一览表及证书,文件复印件

二,教学基础建设:

1,实验开出率统计表及实验课程安排表

2,实习基地情况一览表及实习基地合同复印件

3,实验室管理人员情况一览表,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规划措施及效果实证材料

5,实践活动情况材料

6,反映现代本学科教学和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的教学资料数目,清单及资料

7,教学资料管理制度,查阅制度,查阅记录,资料建设负责人

8,教材,教学参考书选用情况一览表

9,多媒体,录像等电化教学配套教材一览表

10,教师自编教材一览表

11,试卷库,试题库

三,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及落实记录材料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材料(思路,方案,标志性成果)

3,教学方法改革方案,成果

4,多媒体课件研制,引进,推广计划

5,课程教学考核内容改革材料(方案,考试样卷)

6,考核方法改革材料(方案,试卷,答案)

四,教学效果:

1,统考,抽测成绩表及及格率统计表

2,学生,专家,后续课评价材料

(以上材料目录仅供参考,请各课程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作修改)

附件: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教师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年龄

职称

学位

备注

数据统计

任课教师数

高级职称教师

30-50岁教师比例

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

学位的比例

人数

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项目名称

主持人

立项时间

结题时间

立项机构

立项教师数:立项教师数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项目名称

主持人

立项时间

结题时间

立项机构

立项教师数:立项教师数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成果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成果级别

成果应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成果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成果级别

成果应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学术活动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学术活动名称

活动主题

主办单位

参加人员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活动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教研活动名称

活动主题

主办单位

参加人员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论文名称

作者姓名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论文名称

作者姓名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获奖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教研奖项名称

获奖者姓名

设奖机构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获奖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科研奖项名称

获奖者姓名

设奖机构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任课教师综合奖励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奖项名称

获奖者姓名

设奖机构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实验开出率统计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应开实验个数

实开实验个数

实验个数开出率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个数

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校内,外实习基地情况统计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实习基地名称

签约时间

指导人员

备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实验室管理人员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实验室名称

管理员姓名

职称

备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选用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教材(参考书)名称

主编

出版单位

教材类型

选用时间

注:教材类型单元格中填写获奖教材,规划教材,推荐教材,新教材,外语教材.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电化教学配套教材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电化教学配套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单位

教材类型

选用时间

使用占总

课时比例

注:教材类型单元格中填写录象,课件,幻灯片,投影片等.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自编教材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自编教材名称

编者

出版单位

篇9

【关键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现状改革方案设计

0、 引言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类高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大纲、一本教材、一张试卷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教育目标不明确

很多高校至今还是通过某种形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来检测教学质量,将证书作为课程的最终衡量标准,学生为了顺利拿到等级证,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2教学对象基础参差不一

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导致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单一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层次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进而妄自菲薄,自我放弃。

1.3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如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掌握平面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三维表现技能,土木建筑、机械设计专业需要掌握CAD绘图技能,财会及管理专业需要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能。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采用的一本教材、一个大纲的统一化教学模式,一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远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更难以适应学生专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1.4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目前,几乎所有的院校仍采用的是1+1教学形式,即上一节理论课,由老师讲解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上机操作。很多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自己独立操作时就无所适从,更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确立了以“重在应用、强化能力、适应社会、促进就业”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互相渗透、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爱与美”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2教材内容设计

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材中以介绍软件菜单命令功能为主的方式,教材以任务驱动为主指;以案例项目为引导,以“典型案例+基础知识”的组织形式,按照CDIO的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案例的制作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软件的操作命令、使用方法和使用环境,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2.3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一体化案例设计思想,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即前面设计的作品,会为后续项目中的案例使用,项目案例之间前后呼应。案例的形式上注重了三个层面,合适―>协调―>美,案例的内容上体现了三个原则,知识―>情趣―>爱。

2.4教学方法设计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有:任务驱动法、案例展示法、作业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网络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任务驱动法: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激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5教学手段设计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目标的不同定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自身特点,充分利用课堂讲授、课外实践、视频点播等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做”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

2.6考核方式设计

“考”的目的是为了“学”,为了真正体现考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在考核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即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每一模块设立考核目标,考试题对学生公开,学生以进阶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2.7网络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具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介实用等优点的基础上在视频点播环节独具特色,根据计算机课程注重演示过程的特点,用Camtasia Studio录制了课程的讲解过程,将整门课程划分为若干单元,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有选择、有针对地学习。

3、结尾

从2009年开始,我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三年来,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学会了创造美、表达爱。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 黑龙江教育.,2009第3期44-45页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选修课;大学语文;模块化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使高职教育在导向上的市场性、功利性愈来愈明显。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强调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和“职业性”特征,在课程体系相应减少开设文化素质课和其他理论课程的科目及教学时数。由于《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本来就处于“边缘”地位,加上该类课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有较大距离,因而,《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改革在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处境非常艰难,并且这种现状短时间内也很难改变。

高职院校在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如何把有限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文性”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结合起来,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程如何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服务,是《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任务之一。

模块化教学(简称MES)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教学模式。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这些模块可按专业设置进行组合式教学,可随着新专业、新科目和新教材的出现及社会需求演进及时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模块化教学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广泛应用。

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和重组,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进行单元模块式教学,对于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来说,无疑可以做一些尝试。

一、《大学语文》类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特点不突出,没有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课程培养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难以充分发挥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力提高的功能和作用。

2.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程与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之间以及和其他专业、人文选修课程相互之间没有很好沟通,难以发挥整体功能。

3.课程设置供求比例失衡,内容还比较单调,学生选择的空间小,学生选修课程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从众性,不少学生对学习人文类公共选修课程存有不当动机,只为选课而选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4.在课程教学中,只注重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目标确立和教学内容选取上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理念不强。

5.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6.缺乏制度保证与措施管理,课程考核要求过低,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表现缺乏约束等。

二、《大学语文》类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模块化改革的尝试

近年来,为了改革《大学语文》类人文素质选修课,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程的目标定位、选择和设置、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查方式、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特别是借鉴高职专业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思路和做法。

(一)课程设置改革

就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类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教学现状而言,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高职特色不够突出,教材内容偏多,学生选课盲目,兴趣不一,教师使用相关教材开展教学普遍没有有效的方法。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从“服务专业,拓展内涵,注重素质培养”等方面改革教学现状,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大胆取舍整合,精选学习内容。

由于课时有限,并且学生只能从人文素质类课程选择,因此,应重新整合原来的课程设置,尽可能地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适应学校在选课方面的规定,设置不同的模块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进行选择。经过分析、研究,针对本校学生具体情况,我们把大学语文类人文素质选修课分为通识课模块、文学鉴赏模块、应用实践课模块等三个模块。

1.通识模块。课程名称为《大学语文》和《应用写作》,该模块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教材用统编规划教材《大学语文》和《应用写作》。根据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周课时2节,主要是在第一学期面向各专业开设。

2.文学欣赏模块。主要面向文科学生和对此类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大胆取舍整合,精选学习内容。开设的课程有《中国传统文化》、《文学欣赏》、《大学美育》、《话剧欣赏》、《宋词欣赏》、《影视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书法鉴赏》等内容。

3.应用实践课模块。以构建知识补充整合为先导,通过从事各种职业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能力特别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职业活动的能力有显著提高。主要针对本校工程专业为主的特点,在电力专业开设《电力应用文》、《科技应用文》,在其他文科专业如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导游词写作》课程,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开设《外国文学欣赏》课程,在会计专业开设《财经应用文》,在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设《广告文案》课程等。此外,还有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演讲与口才》、《文书档案》、《公共关系》、《商务礼仪》、《普通话》等选修课。

(二)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改革

1.教学内容“讲座化”。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必须很好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绝不能搞自己一厢情愿的一套教学模式。由于时间短、课时少,必须打破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实行“讲座化”的教学,无论是任何一个模块的内容,都应把教学内容整合成几个专题讲座。在课堂教学上,要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的能力和充分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把教学的每一节内容精炼成一次次内容丰富的讲座,提高学生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起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2.教学方法多样化。构建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良性互动、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充分灵活运用现代化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变过去单一的平面教学方法,将由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突出能力的培养,建立开放性教学模式。设置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专题带来的任务。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启发引导法等教学方法,通过音像观摩、多媒体课件、练习实训、比较教学、专题研讨与辩论等多种形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3.考试考核的灵活化。充分发挥公共选修课教师的考试自,大胆创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如弱化期末考核,实行平时分考核决定成绩,违纪淘汰考核等制度。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按照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同时大胆改革考核方法。改变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学生课堂表现、讨论发言、讲演、朗诵、表演、写作等练习都进行加分,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改革目标和实现途径

通过规范《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开展相应课程的改革,把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文性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结合起来,服务专业,拓展内涵,注重素质培养,使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程的改革更好地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改革服务。

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程的模块设置和教学方法如何多样性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程的沟通是难点。我们在改革中认真设置改革方案,使教学改革能够有效付诸实施。

1.重新整合原有的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新的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和改革方案。

2.在新的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和改革方案的基础上,以教学内容“讲座化”作为指导思想,编写几类模块选修课的讲义、教学课件。

3.项目组成员统筹安排,对课程教学方法多样化和考试方式的改革进行沟通。选取部分选修课班级试点,在此基础上,在全校全部实施新的课程设置和新的课程改革方案。

由于本校公共选修课有多年的教学基础,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较好,也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目前选课人数非常充裕,教学资源相对丰富,相信对于改革中提出的实施计划和目标基本上都可以实现,进而对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改革起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而《大学语文》类人文素质选修课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教学改革难度相对较大。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化,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大学语文》类人文素质选修课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课程培养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力提高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