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管理措施

篇1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效益风险措施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对于供应链管理,有许多不同的界定,如有效用户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QR)、虚拟物流(Virtual Logistics,VL)或连续补充(Continuous Replenishment)等。这些界定因考虑的层次、角度不同而不同,但都通过计划和控制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合作,实质上它们一定程度上都集成了供应链和增值链两个方面的内容。

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菲利浦(Phillip)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

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二、供应链管理实施方式

供应链管理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中枢式、平台式。

中枢式的供应链管理实施通常由重点的某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巨头牵头。这少数的几个企业往往是某行业或某地区的核心企业,在某些方面是具有领导性或是垄断性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原始目标或者是为了解决这几个企业间的协同作业问题,或者是为了解决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及间的协作问题。核心企业通常是供应链管理的投资方,当然也是收益最大方,因为在协同作业的模式上往往由其主控。企业通过参与这种供应链管理也是收益方。这体现在:它们同核心企业协同作业带来信息共享、通过参与造成自身的管理提升。

平台式的供应链管理实施通常由某行业协会或行业联盟牵头。其采用的模式通常为ASP,即由第三方定义协同作业模式,由其实施,并由其进行管理。企业是这个平台的使用者,并按照服务协议缴纳服务使用费。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供应链的参与者不具有太强的垄断性、供应链管理模式由多方参与定义、ASP方作为经营者投入高额成本。

其实供应链管理实施的两种方式是各得益彰的,有时候在运作模式上也是相互借鉴的。比方说在东南亚的电子与半导体产业就两种模式都有。台湾的Liton、威盛OEM厂商同Intel和Dell的供应链协同就是用中枢式模式;同样在东南亚较有名的E2open就是采用平台式模式。

三、供应链管理的效益

PRTM(Pittiglio Rabin Todd & Mcgrath)公司进行的一项关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调查(调查涉及6个行业的165个企业,其中化工25%、计算机电子设备25%、通信16%、服务15%、工业13%、半导体6%)表明,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达到以下多方面的效益:

1.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10%以上

2. 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

3. 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

4. 中型企业的增值生产率提高10%以上

5. 绩优企业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

6. 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优企业的库存降低15%

7. 绩优企业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具有比一般企业少40天~65天的优势

而戴维德・霍尔(David Hole)认为通过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在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分销渠道、改善售后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程度、降低库存、后勤成本、单位制造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获得满意效果。

四、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分析

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存在一定的风险,不确定性和风险总是联系在一起。

所谓不确定性,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引入时间因素后,事物的特征和状态不可充分地、准确地加以观察、测定和预见。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比如说,如果合作伙伴选择不当,合作方有较强的“败德”意识,将会导致在供应链运行中较大的风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德风险。再如,委托之间形成的合同是否恰当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合作双方相互讨价还价、协商的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交货状况会有不确定性、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产生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是导致供应链管理中出现各种风险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道德风险的根源。因此,规避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非常重要的。

五、供应链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及其特征,应该采取不同的防范对策。对风险的防范,可以从战略层和战术层分别防范。

1.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有合作伙伴,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因此,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应与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它是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其次,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第三,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2.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过程

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来消除信息扭曲,从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风险。

3.加强对供应链企业的激励

对供应链企业间出现的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通过尽可能消除对信息不对称性,减少出现败德行为的土壤,同时,要积极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机制,使合作伙伴能得到比败德行为获取更大的利益,来消除人的道德风险。

4.柔性化设计

供应链管理中存在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企业间在合作过程中,要通过在合同设计中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柔性设计是消除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因素的一种重要手段。

5.风险的日常管理

竞争中的企业时刻面临着风险,因此对于风险的管理必须持之以恒,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其中“临界值”的确定是一个难点。临界值偏离正常值太大,会使预警系统在许多危机来临之前发出预警信号;而临界值偏离正常值太小则会使预警系统发出太多的错误信号。必须根据各种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选择能使该指标错误信号比率最小的临界值。

6.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在预警系统做出警告后,应急系统及时对紧急、突发的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以避免给企业之间带来严重后果。针对合作当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的应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考虑这个问题。通过应急系统,可以化解企业合作中供应链管理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出现的风险,减少由此带来的实际损失。

篇2

商业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撑作用巨大,为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活跃发展的稳定局面。本文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补充作用,稳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展了就业渠道,丰富了市场内容,其发展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均较大。因此,近年来,国家和金融机构不断将扶持的重心向中小型企业倾斜,以解决其发展瓶颈问题,目的就是调动中小型企业的灵活特性,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前进提供保障。综上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当下的经济环境。

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1.1行为风险。行为风险即商业银行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由于操作员的失误或是对业务的把握不精准,造成业务服务出现纰露,这种纰露给中小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过程中,这种风险存在一定的发生几率,需要提高管理水准来加以防范。

1.2文化差异风险。这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服务时,面对的是广大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文化氛围,发展方向、管理水平等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商业银行的工作量大、服务内容错综复杂,金融业务容易发生混乱现象。容易造成服务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影响企业发展。

1.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后,而企业受市场波折影响,大大降低了企业还贷能力,使得商业银行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较难控制的风险。

1.4信用风险。这种风险往往存在于规模较小,发展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这些企业面对市场变化没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容易造成借贷无法偿还的信用缺失,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经济损失的风险。

2、现阶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物流网络尚不完善。虽然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在电子商务的刺激下快速发展着,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其管理水平,运输网络、物流技术等都不完善,无法形成全国性的多家物流网络结构,某一物流仍在单独作战,使得企业的物权控制能力单薄,对于市场的变化应对能力不能在物流环节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控制,从而造成供应链金融发生市场风险的机率大大提高。

2.2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中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作为支撑,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企业都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业务结算仅仅依靠票据,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这种操作模式下,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就会遭受较多的信用危机。

2.3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发展中管理水平不足,容易引发较多的发展危机。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更要快速提高。这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来支持。但在实际发展中,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往往难在中小企业中扎跟,而自身的资金等财务管理又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来约束,使得财务业务混乱、资金利用率不高,资金沉淀较多。

3、针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防范措施

3.1正确选择合作对象。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时,要从多方面考虑,将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情况,发展方向、核心技术、管理制度、信用评价等等都要进行评估与考量,从而选择有发展,有能力,有信用、有水平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将金融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

3.2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需要商业银行与企业共同来完成。在认识上形成统一战线,在行为上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除了在法制角度完善合作关系外,还要在日常管理上、信用评价上进行深层次的风险防范。

3.3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工作相互结合。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是将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在内部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内容,从而降低行为风险和文化差异风险。同时将外部因素导致的企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防范。

3.4提高对质押货物的管理水平。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押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押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

3.5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应信息共享。现代的信誉联盟理论为破解企业合作中的风险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信誉联盟是指上下游企业之间信誉连接体系,其核心是厂商信誉的共建和共享。信誉联盟理论要求金融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改变以往常规融资业务审查方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同:一是由企业整体额度风险控制转化为单笔授信和贸易短流程的风险判断和控制;二是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融资风险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判断;三是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流程控制或在把握主体的同时控制资金流、物流的风险控制理念。

【参考文献】

[1]薛静.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市场,2016(10)

[2]吴文忠.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

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供应链管理

市场竞争的压力、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化内部审计职能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及其风险分析

所谓供应链,是指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实施一体化、系统化的管理,将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与各经济实体建立外部联系,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及客户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的协同来获得供应链中所有成员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从而实现超越组织界限的集成与合作,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合作性的竞争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供应链运作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包括产品结构、生产过程、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决策准则在内的各因素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使得供应链管理在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率、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国内外专家学者综合分析了供应链内部和供应链外部的风险因素,并根据治理层次和流程层次将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如下表1所示。

表1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

风险层次

风险来源 供应链内部风险 供应链外部风险

治理风险 结构性风险 竞争者风险

成本分担风险 环境变化风险

合作伙伴风险 自然风险

主观行为风险 其他风险

流程风险 信息传递风险 基础条件风险

利益分配风险 顾客需求波动风险

核心企业风险 顾客非理性风险

契约诚信风险 其他风险

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影响风险结果的严重程度,从而影响行为主体所承受的风险。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测试,从而改进供应链管理的风险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将供应链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帮助供应链企业实现其企业目标,已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二、内部审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一)内部审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1.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供应链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重新组织和安排业务活动流程,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化。而审计活动的实施可以合理地保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通畅,以充分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2.完善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内部审计以及对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延伸审计,可以发现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措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的完善,更好地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

3.评价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内部审计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一方面应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原则和标准,分析评价企业与供应链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发现供应链中非增值作业活动,并为消除非增值作业活动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另一方面应积极地寻求提高供应链作业活动效率的途径,提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二)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内容

现代内部审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供应链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加强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同时,通过为供应链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增进企业价值,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在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开展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

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在综合分析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优风险应对措施,以最小的成本合理地保证供应链运作安全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控制。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根据供应链整体、各环节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营运关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链在一定时期的绩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性评判。

(三)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方法体系

内部审计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不仅强调监督职能,而且更加关注评价与控制,强调内部审计活动的增值性。在内部审计方法体系中,通常把风险评价的焦点从业务风险导向转向客户战略经营风险导向,基于战略分析、经营过程分析、风险评估、经营计量和持续改进这五个要素而开展审计活动。因此,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方法可以用图2-1来表述。

图2-1 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方法体系

三、结束语

作为供应链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可以在评价供应链管理活动绩效以及供应链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供应链活动过程的管理控制进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增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竞

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模式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内涵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见图1)。供应链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在大多数商业供应链中,供应链的价值与供应链营利紧密相关,供应链营利越高,供应链也就越成功。

1、2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理论是物流管理与系统论等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领域,它是确保顾客满意的一个主要环节,即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SCM帮助管理人员有效分配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减少工作周期,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2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控制、采购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业务外包与扩展企业、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重构。而笔者将这几个方面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素:

2、1货物的实际流动

货物在物流管道中的实际流动是供应链活动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在分析供应链时,要分析从原材料或零配件供应的起点开始,通过生产制造环节和分销配送环节,直到最终用户手中的货物流动。

2、2供应链信息化

电子商务是一种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它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则是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其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2、3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精要,是对管理供应链建立一种整合的方法,从而使供应链内部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服务提供商以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一同去面对市场竞争。

3中外控制供应链管理组织结构现状对比与分析

3、1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可以说,国外的企业发展,很注重企业环境的发展,以下笔者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供应链结构的解决思想。

(1)归核化战略:美国在与日本很多企业都实施归核化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整条供应链中,虽然一些位于关键环节的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内部标准,但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根本无法达到关键环节企业的环保目的,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产生了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中包括多个环节,在众多环节中,如何选择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对供应商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

3、2国内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目前,很多企业的“现代化的”领导者都已经开始引进外国关于这方面的先进措施。例如,①中国卫通的全面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2006年,中国卫通加强了集群通信业务的专业化管理,同时对IP业务进行了积极调整,已经见到成效,中国卫通在2006年顺利扭亏为盈,并为2007年归核战略的深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2003年,红塔集团从中国烟草产业状况、烟草业的演化规律出发,开始了红塔“以烟草为主业,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归核化战略的定位,在中国烟草业引起较大反响。红塔在2003年提前实现了三年内止跌回升‘的目标,而同时,红塔卷烟产品也成功进入东南亚、非洲、欧美和中东等地市场。由于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可以说在我国普及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

除了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国内的很多企业也在探索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结构的改造道路。并且解决的方向与国外有所相似,例如都开始意识到供应商的选择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也曾采取过许多措施,但多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进行,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管理的现状,企业内部传统的物流部门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商业环境,急需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

3、3国内关于控制供应链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式的建议

(1)注意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的改善。要推进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供应链管理的规范化。实现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协议化,减少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管理差异性。

(2)强对供应链组织结构的改造,开放思想提高合作意识,努力改革组织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组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从而创建畅通无阻的供应链。

(3)建立供应商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可以使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企业重要问题的改造,与其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4)在企业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做好项目评估,减少企业高成本的业务和冗余的投入,集中企业核心资源,充分应用业务外包。

(5)中小型企业一定要加强以整体供应链为核心的观念,要以行业供应链管理规范为管理规范准则。

篇5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在加入WTO后,将直接面临跨国公司的竞争与挑战,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正日益成为跨国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企业越来越注重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倾向于把自身价值链上非核心业务外包,同时为了能够以更快的反应时间和更快的交货速度响应客户的需求,企业越来越需要对于所在供应链进行统筹管理与协调,这样不仅需要完善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而且要协调与其他在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供应链管理主要是面向企业内部各个流程环节之间,以及各个企业之间进行管理和协调。

供应链管理思想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越来越被各国企业所重视,尤其是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性运作时,全球供应链管理是很关键的部分,跨国公司在其良好的管理基础和长期跨国管理的经验基础上,正在逐步采用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整合原有供应链.

国内企业将面临跨国公司严峻的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上。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大规模建立海外供应链网络,必须最大程度地联合国内的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体系。同时中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入跨国公司相关的供应链体系中,努力使企业适应全球供应链竞争的要求。

本文主要从供应链管理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供应链管理内容和演变过程,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跨国公司在华供应链管理策略和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和风险控制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努力梳理出在当今环境下跨国公司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法,跨国公司在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供应链策略和自身如何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版权所有

篇6

当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逐步取代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时,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应运而生。早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是以产品制造为中心,力图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它是企业实施敏捷制造的重要技术之一。所谓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比如,在某个供应链中,同一企业可能既在制造商、仓库节点,又在配送中心节点等占有位置。在分工愈细,专业要求愈高的供应链中,不同节点基本上由不同的企业组成。在供应链各成员单位间流动的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等就构成了供应链上的货物流。供应链实际上是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或企业单位)组成,其中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节点企业(或企业单位)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制造、转运、分销、零售等)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供应链逻辑思想的推出为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有效控制、优化调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企业能集中精力关注供应链上所有活动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效方法。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的过程。它包括订货、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各方面。

2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目标及与传统物流管理的区别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物流供应链管理是以物流为对象的供应链管理,它致力于所有物流活动一体化管理的整个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根据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性,降低整个物流成本和物流费用水平,降低库存,通过供应链中各种资源运作效率的提供,赋予经营者更大的能力来适应市场变化并作出及时反应,从而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物流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料控制及储运管理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二是要求并最终依靠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战略决策;三是供应链管理对库存有不同看法,从某种角度来看,库存不一定是必需的,它只是起平衡作用的最后工具;四是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化、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综合化、一体化、全球化、多功能化、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

3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1)使物流系统无缝连接。这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运输的货物逾期未到,顾客的需要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采购物资中途受阻,这都会使供应链的合作性大打折扣。

(2)有效减少库存总量。供应链环境下,成员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集成化管理,这样就可以减少链上每个成员企业的不确定性,减少了每个成员的安全库存量。

(3)缩短企业订单处理周期。订单处理是企业商务环节中的一部分,缩短订单周期,可以使整个生产周期缩短。按照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的统计,实施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可以使平均订单处理周期从6.5天缩短到4.3天,时间缩短了35%。在欧洲,订单处理的周期从4.4天缩短到3.5天,缩短了25%。

(4)现金循环周期缩短。现金周期决定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现金周期缩短是企业效益提升的一个关键指标,而通过供应链过程缩短库存周期,是缩短整个现金周期的核心。北美和西欧的经验数字表明,供应链管理和物流外包可以使现金周期分别缩短19.6%和26.7%。

(5)服务水平提高。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可以尽快地把握真实的用户需求(一般性产品及服务、个性化产品与特殊服务)和准确的需求量,使企业的供应活动建立在真实的市场需求上。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通畅,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产品供应给用户,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6)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加速了作业流程重组能力,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对客户需求快速有效反应的能力。

4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对物流的要求更高了。为了提高效率,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物流管理。

4.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高度依赖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及时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物流的竞争已成为物流信息的竞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已被确认为是企业间计算机与计算机交换商业文件的标准形式,EDI是用电子技术来描述两个组织间传输信息的能力,它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物流作业成本产生影响的:①降低与印刷、邮寄以及处理书面交易有关的劳动和物料成本;②减少电话、传真以及电传通信费用;③减少抄写成本。

(2)条形码(BarCode)技术。是将数据编码成可以用光学方式阅读的符号,经过印刷技术生成机读的符号,最终又能为扫描器和解码器识别。条形码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是实现各行业自动化管理的有力武器,其表现在:①登录快速、节省人力和管理成本;②提高物流作业效率;③更精确地控制储运的指派与货物的拣取;④实时数据收集,以达到实时控制目的。

(3)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将表格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国外已经开发出利用GIS进行物流分析的工具软件。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

(4)全球定位系统(GPS)。是20世纪产生的一项高新技术,GPS在物流领域的各个环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用于汽车的定位、跟踪调度、空中交通管理等。

(5)电子商务(EC)。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以电子交易为手段来完成金融、物资、服务和信息价值的交换,快速而有效地从事各种商务活动的最新科学方法。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物流进一步提速,更加适应市场变化。

4.2建立科学、合理、优化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新型物流配送中心

(1)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是必不可少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就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以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可以看出,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成为流通流点革新的先锋。

(2)新型物流配送中心。产品能否通过供应链快速到达目的地,这取决于物流配送网络的健全程度。只有通过高水平的企业管理、高素质的人才配置和高水平的装备配置建立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才能充分发挥物流供应链的优势,因为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物流配送反应速度快;物流配送流程自动化。这些传统的物流所不具有的优势使得企业的物流配送网络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使得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3)利用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3PLs)是由供应方与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化物流服务更有效率,通过物流业务的外包,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另外,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补给,运输以外的服务如联合仓库管理、顾客订单处理等方面的优势使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实现了产品从供应方到需求方全过程中环节最少、时间最短、费用最省。采用第三方物流是出于以下考虑:①降低作业成本。一般来说,当前许多企业选择外包的主要原因是第三方物流(3PLs)至少可为货主降低10%的费用。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类型货物,仔细分析行情,为了保持最低的成本费用,必须在货物质量、采购、资产管理、运输服务和其他因素之间,全面权衡利弊。②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3PLs)的先进技术,改善基础设施。重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的建设,加大投入,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整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现在世界上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广泛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络,使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使企业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以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③保持与客户的紧密联系,成为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找准与客户合作的最佳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构建更为密切的营销策略。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定期到服务对象的企业了解其需求。找出其中有待提高的部分,从而提高系统效率。

总之供应链管理体系运作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而积极有效地管理好物流过程,对于提高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当今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供应链的竞争。建立有效的供应链战略,成为企业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企业必须加强供应链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介绍了供应链的内涵和发展以及与传统物流的区别,指出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措施模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环境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造成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使人们从此起彼伏的灾祸和日趋严重的公害中逐渐清醒过来,开始认识到工业革命以来那种不顾地球生态环境的“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模式,属于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因此进入90年代以来,各国的环境战略经历了一场新的转折,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新的绿色战略趋势,这就是向资源利用合理化、能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产生少量化,对环境的冲击向无污染、少污染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绿色浪潮的冲击下,产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逐渐兴起,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1,2]。传统的供应链是基于企业内部范围的管理,它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产品及成品,再把成品送到用户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它涉及到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及标准件、核心制造商、销售商和最终用户,但它没有充分考虑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等,而这些涉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和主要实施途径。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机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或称环境供应链管理最早起源与国外,即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思想。20世纪70年代,一些学者只是把它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的,而大规模、有意识的研究绿化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1992年到1999年的几年时间里,众多学者进行了返回物流的研究,返回物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制造商如何回收自己的产品和包装物,以达到成本最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目的。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还没有完全摆脱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还没有用生命周期分析法(LCA)和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等生态评估工具来具体分析,评估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影响。

近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发展较快。Webb(1994)[3] 研究了一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同时注重再生利用,并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在美国科学基金资助下,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随后,北美的加拿大,欧洲的英国等一些国家都开始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广泛研究。Min与Galle(1997)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及“绿色采购”在减低废物中的作用 。Beeman(1999)则是在供应链模型中注重考虑环境因素,提出了更为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模式 。Hock则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此外,通用汽车、福特、惠普、宝洁等许多企业也积极研究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没有确切定义,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实施的意义

虽然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现阶段并未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从国际上对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重视的形势看,实施绿色管理将是一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讲,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企业应对竞争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的同时,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供应链,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由于传统关税的取消,我国的产品将面临国际“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工业生产“绿色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对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销售和废弃物回收整个过程进行环境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 ,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加紧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

企业开拓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消费理念非常淡薄。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发展供应链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来达到市场开拓的目的。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能赢得顾客,谁就能把握市场先机。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联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保证社会实现良性循环。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中的体现,它考虑环境和资源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使其作为人类生存的要素之一而直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间签订的国际性和地区环境保护公约多达20多个,确定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具体要求,指导企业的国际环境质量管理标准ISO14001和ISO14040已经颁布实施,各国为保护环境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越来越详细,越来越严格,公众对企业的期望也与企业的环境保护行动紧密挂钩,时代要求企业必须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保证企业近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统一。

给企业与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绿色供应链企业战略联盟是在行业内行业间建立的一种实施“绿色”管理的企业联盟,它不仅是一种信息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集合体,而且也是一种标准和意识同步的标准集合体、绿色文化的共同载体。在这样的企业的联盟中,要求其成员具备先进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绿色管理意识,以及贯彻和实施这些意识的能力和决心。在我国企业中建立这种战略联盟关系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给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效益。

三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供应链管理作为是一种战略管理思想,需要企业从全局出发进行规划,从战略性的角度去考虑供应链的地位。本文认为要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既能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又能以较快见效的环节作为突破口,明确认识实施目标,确保成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的建立跨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的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环境认识,让员工了解企业本身对环保的重视。

重视咨询和顾问的作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高投入,而且需要改变企业的管理理念;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时间和实施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为减少投入,保证质量和缩短工期,取得咨询公司和管理专家的合作至关重要。所以,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应寻找资信度高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企业内管理专家和业务骨干人员共同组成总体规划组,提供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新的管理模型,这对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建立精益企业。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导致人类生存危机。防治污染应该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建立精益企业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所谓精益企业,是全面实行精益生产的企业,精益生产方式把生产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都视为浪费,要裁撤不直接为产品增值的环节和岗位,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利益。因此,生产绿色化是精益企业的本质要求。

核心企业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核心企业领头的供应链,向上联系供应商,向下联系销售渠道,不仅自身制定并严格实施环境管理标准,其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所以,在绿色供应链构建过程中,核心企业对合作伙伴的评估和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考虑其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传统因素,还要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对潜在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在绿色供应链运行过程中,核心企业还必须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了解其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把环境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往往是整体最优化的,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最有利的,具有很强的激励因素。

建立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绩效测量与评价体系。只有确切知道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效果,管理者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特点是:更为集成化,反映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程度;更加注重未来的发展性,加强绩效管理的前馈性;除了对企业内外部运作的基本评价之外,还关注外部供应链的测控;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并重,并且注重指标之间的平衡;产品符合绿色环保指标等等。目前可以应用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绩效评价方法有ABC成本核算法、平衡计分法等。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杰,屠梅曾,孙大宁.生态型供应链的设计及其管理[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7(3):10-12.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模式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1 供应链内涵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见图1)。供应链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在大多数商业供应链中,供应链的价值与供应链营利紧密相关,供应链营利越高,供应链也就越成功。

    1、2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理论是物流管理与系统论等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领域,它是确保顾客满意的一个主要环节,即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SCM帮助管理人员有效分配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减少工作周期,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2 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控制、采购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业务外包与扩展企业、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重构。而笔者将这几个方面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素:

    2、1 货物的实际流动

    货物在物流管道中的实际流动是供应链活动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在分析供应链时,要分析从原材料或零配件供应的起点开始,通过生产制造环节和分销配送环节,直到最终用户手中的货物流动。

    2、2 供应链信息化

    电子商务是一种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它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则是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其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2、3 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精要,是对管理供应链建立一种整合的方法,从而使供应链内部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服务提供商以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一同去面对市场竞争。

    3 中外控制供应链管理组织结构现状对比与分析

    3、1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可以说,国外的企业发展,很注重企业环境的发展,以下笔者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供应链结构的解决思想。

    (1)归核化战略:美国在与日本很多企业都实施归核化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整条供应链中,虽然一些位于关键环节的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内部标准,但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根本无法达到关键环节企业的环保目的,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产生了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中包括多个环节,在众多环节中,如何选择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对供应商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

篇9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 问题与对策

一、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概述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伴随着供应链竞合理念的出现而在管理领域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最大化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供应链管理不仅关注三大流(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也同时强调供应链中各个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的管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是倡导一种商业流程的集成思想、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思想以及战略协调的思想,其业务内容包括采购与供应管理(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运营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和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三大部分。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 EC)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是指以网络为平台的买卖活动;宏观层面则要宽泛的多,不仅包括直接带来利润的商品买卖活动,而且还包括所有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的支持利润产生的其他活动,如产品产生、需求服务、销售支持、用户服务、业务协调等。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宏观层面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起了挑战,它不仅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革,同时也对管理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1.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美国高级采购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Purchasing Studies, CAPS)指出,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两大挑战是协调和连接。协调是指在商务关系层面上使供求双方的目标、关系协调一致,包括供应商早期介入、长期合同关系、供应商开发等。连接则是指在执行层面上,保证供求双方的信息通畅、有效,其中信息共享和电子商务是该范畴的重要内容。电子商务是将先进的管理思想运用到企业内外各个层面,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应用信息技术,借助于计算机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所以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电子商务又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这一论点也使得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实现了紧密的结合。因此,电子商务成功实施的关键也就是供应链管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

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它的出现对现代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它改变了商品交易的形式,更是因为它也改变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传递与结合方式。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互结合,产生了供应链管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其实质就是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供应商、经销商、物流企业结合为一体,构成一个面向最终顾客的完整电子商务供应链,降低企业整体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结合,即企业导人电子商务改善其供应链管理的表现,并借助供应链管理来拓展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供应链的集成程度大大提高,以更快的速度响应顾客要求,迅速建立其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

电子商务使竞争从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演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吸引、保留现有客户,必须为其提供更快捷、成本更低的商务运作模式,保持和发展与客户达成的密切关系,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而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沟通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间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住现有客户。

(2)有利于促进现有业务增长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内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同时,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供应链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供应链绩效看齐,促进各相关企业的业务发展。

(3)有利于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

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的业务重组,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保留现有客户,而且由于能够提供更多的功能、业务,必然会吸引新的客户加入供应链,同时也带来新的业务。本质上讲,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客户都会从中获得利益,产生新的业务增值,降低成本,实现“双赢”目标。

(4)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的交易涉及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从而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

(5)有利于降低成本

电子商务技术可以缩短企业的采购周期。在电子商务的平台上,企业可以直接联系供货商、工厂、分销商和客户。这不仅加快了订单处理和产品的发送,而且还缩短了商品的循环周期;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企业之间的商务合作成本,减少企业内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供应链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促进各相关企业的业务发展。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

任何导致供应链内不同阶段只注重自身局部利益的最优化或者信息扭曲和变动性增加的因素,都是电子商务条件下实现供应链管理有效性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1.激励问题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虽然信息流和资金流可以更迅速、准确地在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之间传递,但仅有这些远远不能实现各节点的无缝连接,只有将物流管理纳入进来,大量缩短供应链中物流所需时间,使物流管理符合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要求,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快速的、无缝连接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为此,就必须对参与物流管理的环节进行相应的激励。这种激励本身是从改善物流目的出发的,必然存在局部的本位主义思想——只注重局部影响的激励措施。如果物流管理的参与者单纯的以业绩评估的指标最优化作为采取行动的标准,当各阶段业绩评估指标不匹配时,就会导致供应链失调。

2.牛鞭效应问题

牛鞭效应是关于在一条供应链中,消费市场需求的微小变化如何被一级级放大到制造商、一级供应商、次级供应商的现象。牛鞭效应往往导致对市场的过激反应。企业在信息流和物流的传递过程中,决策者往往会根据经验或预测,对最终需求者的最满意需求做出判断,这种判断会在发出订单和完成订单的过程中采取增加变动性的各种行动。如大批量订货、补给供货期延长、定量配给和短期之间的博弈等。需求信息在供应链的不同阶段之间的传递过程中,牛鞭效应的存在导致信息发生扭曲,从而引起供应链订购量的变动性增加。

3.信息实施环境问题

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问题,必然涉及到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匹配问题,只有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运行。硬件环境是指硬件基础设施,它是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供应链管理得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从电子商务技术的实际含义来讲,供应链策略的实施和优化是围绕电子商务来展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供应链的管理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技术支持。不同性能的电子商务支持技术,制约着供应链上的各节点无缝连接的效率和方式。

4.供应链协同管理问题

供应链协同管理问题是传统条件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在供应链内建立协调合作的关系,目前主要有约束和流程两种观点。前者认为,供应链的各方应以各种正式合同来保证合作,一旦合同确定下来,各方就以信任的方式展开合作;后者认为,供应链的各方存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关系,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的磨合。合同虽然对双方构成了约束,但并不必然导致两者利益一致的合作。多在数实际情况下,无论采用哪种观点来指导实际运行都会存在协同管理问题。因为供应链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在合同约束下追求自身目标最优化,而不考虑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的行为,这种行为最终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有效性。

四、对策分析

1.应用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功能,使供应链的各链节、各功能实现最佳配合与完美的协调,共同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首先,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利用Intranet协同各职能部门,整合主要的业务过程,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其次,企业外部供应链集成。利用Extranet,通过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上的接口,协同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电子商务通过减少在分销和零售产品或服务之间的中间环节来降低企业的整体成本,成本竞争优势明显。最后,基于Internet的各参与方集成。在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平台下,包括分销商、零售商、物流配送中心、银行在内的各参与方通过实时了解和获取有用信息,做出有利于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2.准时制管理思想的借鉴

准时制是电子商务条件下对生产领域物流的新要求。其目的是使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制成品能高效率地在各个生产环节流动,缩短物质实体再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杜绝产品库存积压、短缺和浪费现象。准时制生产方式以准时生产为出发点,首先暴露出生产过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费,然后对设备、人员等进行淘汰、调整,达到降低成本、简化计划和提高控制的目的。在生产现场控制技术方面,准时制将传统生产过程中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送货,改为后道工序根据“看板”向前道工序取货。

3.缓解牛鞭效应的对策

(1)VMI库存控制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地改进的合作性策略。

VMI把客户的库存决策权给供应商,由供应商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的权力,从而打破传统的先产生订单再进行补货供应模式,以实际的或预测的消费者需求作补货的依据,减少了多方预测而导致的重复次优选择,消除了传统方法需求信息从分销商向供应商传递过程中的放大和扭曲,大大降低了牛鞭效应的影响。

(2)联合库存控制

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联合库存管理,首先要有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在协调管理机制中,建立供需双方共同合作目标。其次,要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为依托,充分利用供应链节点企业EDI平台或电子商务系统,将条码技术、POS系统、订单自动处理系统等集成起来。在信息系统中,要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获得具有透明性和及时性。

(3)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

第三方物流系统(TPL)是供应链集成的一种手段,它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如产品运输、订单选择、库存管理等。第三方物流服务是由一些大的公共仓储公司通过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演变而来,另外一种产生形式是由一些制造企业的运输和分销部门演变而来。把库存管理的部分功能委托给第三方物流系统管理,可以使企业更加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第三方物流系统起到了供应商和客户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

(4)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

供应链中相对强势企业可以通过设计利益协调机制,促使供应链内的每个参与者的行为都以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努力使每个参与者将供应链视为相容性利益集团,引导各结点企业将价值创新的着眼点放在“将蛋糕做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同步实现。

(5)提高信息的准确度

通过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供应链内各企业的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内不同结点企业之间所获得信息的准确度, 既能实现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又能有效削弱牛鞭效应。

参考文献:

[1]赵先蕾,谢金星.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几个基本概念.南开管理评论,1999,2(1)

[2]徐贤浩,马士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蓝伯雄,郑晓娜,徐心.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中国管理科学,2000,8(3)

[4]刘宝红.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企业竞争力 策略

一、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 供应链管理注重的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调企业怎么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去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优势互补。传统的市场竞争法则正被改变,企业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它是否能有效地发挥组织机能,更需要在这个全球化的信息社会里具有协同工作的能力。因此,想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敢于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实施供应链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一)从成本上获得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可减少库存,降低成本,从而使企业在成本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通过供应链管理,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各个企业之间和谐共处,最终使得物流畅通、促进供需的快速流动。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即要避免盲目生产,减少各环节的库存量,减免库存成本消耗。此外,在非供应链关系合作中,上下游之间得以转嫁成本,降低了各自的成本,企业的周转资金不被束缚,可以促进产品的研制和市场营销、开发等,以保证企业能够成为持久性的企业。

(二)从时间上获得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可减少物流流通时间,加快交货速度, 从而使企业在时间上获得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的时间优势是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一体的信息系统,可以提高掌握企业各点信息的准确与及时,从而有效率消除由于信息交流盲目而导致的“需求放大”的问题,在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变化,适应供应、销售、生产环节;能否在获取需求信息时,马上做出反应,将消费者的消费前置时间降到最低;能否快速生产,保证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实现即时生产、即时交货和即时配送……这些都直接影响企业能否获得消费者市场,为企业赢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从专业领域上获得的竞争优势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文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观念的导向和企业持续的推动力。而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供应链管理文化能在方式和沟通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及其周边的一切。从小的方面看,员工的工作热情、参与的精神。大的方面,企业的供应目标、供应观念。企业要达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制订相应的政策。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能通过企业文化影响并且辐射到其他企业上去,最终把企业链条上的所有价值观念,共同创造力合为一体。

三、如何运用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树立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兴起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施行中最主要的阻力来自各组织的传统观念,观念的先进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先决条件。建立在共赢基础之上的供应链管理,企业首先要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核心竞争优势,善于与其他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要把成员企业之间以及成员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看做是一个整体,以此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使信息资源在供应链各方得到充分共享,共同应对市场上的竞争者,谋求尽可能大的利益。

(二)营造优秀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在改善供应水平的同时发挥着重要的观念导向作用,对企业持续推动和改善供应链管理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优秀的供应链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不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统一、贯通各个企业及员工的思想,使得各企业及员工认同企业的供应目标与观念,激发工作热情的同时,能够自觉的为实现企业的供应目标而奋斗。因此,每个企业在工作中都需要创造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文化。采用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员工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等方法,势必让这种管理文化深入人心。

(三)建立信息化的供应链管理业务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新的有效的客户需求预测方式不断出现,许多企业开始直接从产品消费场所或使用地点获取客户需求的“第一手”信息,以此直接分析市场,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货物流动方法。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整合各种数据资源,实现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供应系统的信息共享,使得供应链的整体实力不断强大。

(四)强化供应链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管理需要许多高新技术的支持,所以管理者需要掌握这些信息技术的核心,了解各个行业的管理方式、理念、手段等。在知识日新月异、繁荣发展的今天,无论个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知识技能。为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就要求将各种专业人才协调在一起,有机结合。除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外,更应该对高层管理人员展开专业的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培训,使他们较快拥有供应链管理知识,拥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企业想要持续竞争优势,就要不断提高竞争力,完善供应链管理。与时俱进,针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灵活迅速的反应,加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合作,这样才能使企业自身优势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