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公司盈利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公司盈利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公司盈利的方式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房地产开发;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绿色建筑开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建筑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过去7年的年度新开工面积年均增速达到了13.4%。2011年,年度新开工建筑面积达到了42.7亿平方米,竣工面积29.2亿平方米,竣工产值6.2万亿元。与此同时,按投资额计算,2011年全球建筑业的平均增长率仅为0.5%。根据蔡伟光[2]的研究,截止2009年,包括建筑材料生产、新建建筑生产及建筑运行等方面的我国宏观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总量约为12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39.5%,是我国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而在我国已经建成的建筑物中,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测算,到绿色建筑所占的比例尚不足1%。

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1月1日以 〔2013〕1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该方案中,提出了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其中,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3]。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与各级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态度相对照,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实际执行者的建筑行业的态度却相去甚远。尤其是作为商业开发类建筑的主要运作者的广大房地产开发商来讲,绝大部分都只是被动的去适应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建造的最低要求,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会主动的选择开发绿色住宅。究其原因,主要是而绿色建筑建设成本较普通建筑高,而全社会的环保消费意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需求弹性大;同时政府对绿色建筑开发的补贴或奖励也无法完全覆盖成本的增额,开发商无法凭借建造绿色建筑而获得更大的收益,故缺乏动力去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因此,要实现绿色建筑建造的目标,推动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除了政府从政策层面的鼓励与要求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到建造绿色建筑的创新性盈利模式,从而充分的调动以开发商为首的建筑行业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使建造绿色建筑成为建筑业的内生性需求。

二、当前建筑开发盈利模式解构

盈利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4]。如图1所示, 也可以认为盈利模式指的是企业的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收支方式。各类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均有自己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但并非所有的企业均能盈利,故并非所有企业都有盈利模式。只有当企业能够持续的盈利时,其所采用的成本与收入结构才能称为盈利模式。

图1. 盈利模式构成框架图

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业形成的时间尚短,绝大部分开发商的盈利模式具有高度的趋同性。由于在盈利模式中的成本结构是为收入结构服务的,也就是说在对盈利模式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寻找其收入结构。在某一确定收入结构之下选择成本最低的成本结构便构成了一个盈利模式。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讲,根据其开发的房地产产品不同,其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售房地产产品获取销售收入,另一类是将建好的物业长期持有并出租获取租金收入。

在我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中,采用第一类方式获取收入的开发商,其基本盈利模式中的收入结构如下:

以普通消费者或物业投资者为主要交易对象,以某一套住宅、某一间商铺或一定面积的办公物业的产权(房屋所有权及国有土地使用权)为交易内容,以置业顾问或销售中介采为交易渠道,采用一次性出售的交易方式获取收入。

其成本结构为:投资部门首先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开发资金,然后购买土地,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再通过聘请中介机构或自身的营销部门进行销售。

对于采用第二类收入来源的开发商,其基本盈利模式中的收入结构如下:以某一间商铺或一定面积的办公物业的使用权为交易内容,以长期出租为交易方式获取租赁收入。收入结构中的其它要素的内容与搭配基本与第一类相同。

而该类盈利模式中的成本结构与第一类盈利模式相比,多出了对物业的运营管理部分。

绿色建筑开发盈利模式创新思路

在目前的房地产开发盈利模式框架之下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对于开发商来讲将导致其成本结构中的设计、建造的成本的显著上升。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由于目前国内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足,对绿色建筑的消费弹性大,因此开发绿色建筑所能带来的收入结构的变化仅仅只是在收入来源中多出了政府的补贴或奖励,以及在营销中相对竞争项目拥有一定程度上的宣传优势。对于开发商来讲,开发绿色建筑除了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外,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甚至会损害既有的盈利。因此为了使开发绿色建筑成为开发商的自发性选择,最佳的办法就是寻求盈利模式的创新,让开发绿色建筑变成有利可图的活动。

图2 盈利模式分类图

依据前述的盈利模式构成框架,可以利用图2中由朱武祥、魏炜提出的分析工具[5],按照不同的收入来源与成本来源的组合划分为十二个区域,所有的盈利模式都处于其中的某一个区域中。对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其盈利模式属于“盈利模式0”,即由开发商完全支付成本,并将产品出售给直接顾客获利。对于绿色建筑的开发,则可以认为政府的奖励或补贴是第三方伙伴在支付一部分成本,故属于“盈利模式3”。由于政府的奖励或补贴往往只占到绿色建筑投资增加的10%左右,大部分的成本仍然是由开发商来承担。上述分析工具为绿色建筑开发的盈利模式创新提供了以下的思路:

(一)寻求更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房地产开发作为一项资金密集型的商业活动,其对融资的需求本身就非常强烈,要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完全让开发商独自承担增加的成本及风险,其开发意愿将会非常低。因此,可能的解决思路是开发商利用自身作为房地产开发中的核心企业所具有的较高议价能力,将增加的成本在绿色建筑开发的价值链上进行重新分配,使价值链上的各参与主体都分别承担与其收益相匹配的一部分成本,从而降低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及开发风险。对于绿色建筑开发所增加的成本的分担机制的设计,可以分别对图3中的房地产开发基本价值链中所涉及到的各参与主体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参与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等。

图3. 房地产开发基本价值链图

另外,由于绿色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前期投资较大,而全寿命周期的成本较普通建筑低。因此,利用合理的金融产品,对绿色建筑的成本进行时间上的调整,将前期投资分配到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可以有效降低开发商的前期投入,使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

(二)创造更多收入来源。

如前所述,传统房地产开发的收入来源都较为单一,即房屋产品的销售或出租收入。如此单一的收入来源,在开发绿色建筑时,由于成本的上涨,开发商为了维持自身的利润率,势必提高产品的售价或租金。而如此一来,势必使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接受程度大大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则是通过利用金融创新方案、开发延伸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授权许可等方式拓宽开发商的收入渠道,使绿色建筑产品的销售价格或租金水平与传统建筑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

绿色建筑开发企业盈利模式建议

在成本分担机制设计中,对于设计单位,除了可以将目前已经大量用于工业和政府投资项目的能源管理合同(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应用于住宅、商场及写字楼等商业地产开发之外,还可以通过利用保险等金融产品,使其共同分担开发风险。对于材料、设备供应商,可以通过设备租赁或以购买功能代替购买实际产品的模式,使供应商承担绿色建筑开发中大部分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为了

而在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方面,可以尝试将绿色建筑项目中的能源供应系统单独打包建立服务公司,通过提供能源服务代替产品销售,以此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同时将该收益权作为公司资产进行证券化,从金融市场获取流动资金进行新的投资。同时,由于绿色建筑的后期物业管理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开发商可以考虑成立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的物业管理公司,通过管理绿色建筑获取超出普通物业管理公司平均收入水平的收益。甚至开发商可以与设计单位合作,建立各种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接口标准,通过向绿色建筑技术供应商收取授权费的方式获取收入。

不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因此,在开发绿色建筑时,不同的开发企业能够选择的收入与支出结构相互之间往往是有较大区别的。本文并不试图提出一个适合于所有开发企业的盈利模式,而是根据前述的盈利模式创新思路,寻求一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方法,供开发企业在开发绿色建筑时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J]. 2012

[2] 蔡伟光. 中国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与实证研究[D].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Z]. 2013

篇2

关键词:工程造价;合同价;成本控制;管理

通过对建筑市场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广阔的建筑市场仅被几家实力雄厚的建筑公司占据着,一些小的建筑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遭遇破产或被收购合并。但是这几家建筑公司的盈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在扣除合同竞标价格以及其他设备材料的投入和施工人员的工资以后,很多建筑公司竟然还做了赔本的买卖,建筑企业工程造价屡超合同价的现象严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高额的利润,企业对于入不敷出的问题一定要加强认识,找出解决的对策,赢得企业新的发展。

一、工程造价及其管理现状

1、工程造价的概念。工程造价是建筑企业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花费的全部费用,即一项工程的建造价格。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场合的不同,相关的工程造价的内涵也不同。研究的主体可以分为工程的投资者和工程的承包商,工程造价在投资者方面来讲就是项目投标中所支付的价格,而对于承包商来讲就是工程建设完工的总价格,这是他们项目出售时定价的基础。无论是哪种涵义的工程造价,本质上来讲就是对于工程项目的总体投资。企业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是有现实意义的,由于工程具有施工规模大和施工期间长的特点,施工过程中的花费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浮动,因此企业要站在总体的角度上合理的把握和控制工程的花费,进而提高盈利空间,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工程造价管理虽然对企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我国的建筑企业对于工程的成本控制的效果却不甚理想,工程造价屡超合同价格的情况普遍存在,企业获取的利润降低,这不仅提高了工程的整体价格,还造成了我国建筑市场的萎缩。一直以来,国家直接管理和参与工程的造价管理,预算制度以及各种审批原则和办法比较完善,但这只是对于工程的前期控制,施工过程以及施工的手段被忽略,建筑企业的普遍做法是先行进行项目的建设,然后计算工程的整体花费。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工程造价过高,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工资不能及时的进行发放,工资拖欠严重。专家学者在很久以前就对这种造价管理提出了质疑,强烈要求工程造价管理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完善的造价管理体系,在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工程造价屡超合同价的原因探究

合同价是建筑企业或者施工队伍投入花费的上限,只有工程价格小于合同价或者是和合同价相持平,这项工程才不至于赔本。经过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很多建筑企业的盈利空间在逐年缩小,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单纯的占据市场而在进行负盈利运行,极大的削弱了企业建设的积极性。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和研究,把握现象之后的本质。

1、工程造价意识的缺乏。如上所述,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主要是由国家来控制和管理,建筑企业以及施工队伍在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少。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对于项目的招标和材料的预算控制力度较小,企业将精力着重放在后期的竣工结算上,建筑企业以及施工承包队伍自上而下都没有造价管理的意识,更谈不上对于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意识上工作的不足对于工程审定方案和竞标程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预算、支出和结算之间严重脱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大量劳动上的重复。

2、管理体制的欠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就是成本的控制,目前精细化管理成为众多企业关注和重点建设的环节,精细化管理也是企业节约资金和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我国建筑企业多是进行项目的竞标但是其本身并没有施工队伍和施工设备,在项目竞标成功以后再进行工程的分包,其他的建筑施工队伍是完成项目施工的人员,这就造成了项目所有权主体与实施主体的脱节。建筑企业仅是派几名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秩序的维护和建筑工期的控制。建筑企业与施工队伍之间没有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造成了费用的增加和设备材料的浪费。

3、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落后。工程造价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借用先进的技术来进行管理,对于原料和设备的价格进行动态的管理,选择合适的计价方式。但是我国的建筑企业仍是沿用传统的计算方式和计划经济计价模式,缺乏对于市场情况的灵敏嗅觉,在原料价格上涨时大量采购,工期紧张的时候招募大量短期施工人员,这些都对工程价格的控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此外,建筑企业在项目出售时由于掌握资料的滞后性,所定的价格过高或过低,没有反映项目工程的实际消耗以及资金浪费,对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造成了影响,企业只能接受比合同价还要低的买卖价格,勉强维护企业的市场地位以及企业的形象。

4、建筑企业以及施工企业思想上的落后。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队伍供过于求的现象严重,项目竞标虽然也只是几家大型建筑公司之间的竞争,但是无论是建筑企业还是施工队伍都对市场地位的估算太高,激烈竞争下导致了企业甘愿赔本赚取知名度的矛盾现象。一些施工队伍更是欠缺施工经验,害怕现阶段的要价会影响日后的合作或者是减少以后赚取利润的机会,在有明确证据和材料的前提下低本报价。这固然是一种获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办法,但是工程造价屡超合同价格的问题也是让他们叫苦不迭,竞争思想的落后使这种扭曲的竞争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常态。从长远上来看,这是一种既不利于自身也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竞争办法。

篇3

关键词:资本 建筑企业 扩张运营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资本运营日趋热门,建筑企业基本上都是以土建产业为主导,由于僧多粥少,导致恶性竞争不断激烈,而且工程垫资、欠款现象非常严重。企业单靠传统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对于任何一个对企业负责的经营者都必须积极开辟新的通道,努力将生产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尽快调整为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并重的方向,使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产权资本扩张运营的实施途径

现代企业运营观念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对企业运营资源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而是强调产权是一种资本,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运作资本,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租赁等方式,实现资本扩张,获得资本的最大增值。兼并、收购是指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的运用,兼并、收购是大型建筑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最复杂、最普遍的运作形式,也是资本经营的核心。资产重组与并购是当前企业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主要通过企业内部改革来解决,而企业结构调整则主要通过企业重组与并购来完成。产权资本扩张有三种形式,(1)产权资本横向扩张战略:建筑企业可利用本身拥有的资金优势并购其他建筑企业,达到资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即进行横向并购。(2)产权资本纵向扩张战略:建筑企业为使下属的各个专业公司的生产经营相互衔接、密切联系,使各个专业公司的纵向协作更加顺畅,可以进行纵向并购,以扩大生产规模,节约共同费用,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损失,节约资源。(3)产权资本混合扩张战略: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之间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权交易。混合资本扩张适应了现代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要求,一些大型建筑企业为了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环境适应能力,往往采取跨行业的扩张战略,实施多元化经营。

二、融资扩张战略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银企合作

银企合作是集团公司涉足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渠道的有效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有助于建筑企业快速筹措资金,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以中国建筑为例,公司与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 年3 月18 日签署了《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主要合作内容包括:①双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②北京银行将本公司作为重点基本客户,提供“财富1+1”项下融资授信、账户结算、汇兑、转账、咨询和“现金优管家”等全方位金融服务;③北京银行向本公司提供综合授信额度人民币100 亿元;④北京银行向本公司提供授信的前提下开立保函、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拆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等业务;⑤北京银行为本公司搭建结算平台,提供快速、便捷的国际、国内结算服务;⑥北京银行为本公司提供中、短期融资融券承销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通过与银行的良好合作,一方面中国建筑可以通过北京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北京银行还可为中国建筑提供中短期融资融券承销服务,筹措中短期成本,这些都将有利于提高中国建筑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的能力。这也可给其他大型建筑企业提供良好的借鉴。

(二)上市经营

上市经营能够为建筑企业的更好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也能提高建筑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为建筑企业在更广阔的市场领域内参与竞争创造机遇。上市经营有利于建筑业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目前,大型建筑企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紧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居不下,而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往往可能使企业坠入恶性循环的债务链圈中,而且,银行为了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对贷款也就慎之又慎。

(三)通过BOT、BT等承包模式进行资本融资

以BOT模式为例,BOT融资承包是一种以BOT项目融资为基础的新型带资承包建设方式。这种承包模式下,政府或业主将一个建设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某家承包商,承包商负责投资并建设项目,并在特许的时间内拥有项目的经营权,通过项目经营取得的收益收回建设和运行成本、偿还债务和获取利润,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或业主。BOT承包模式能充分利用项目经济状况的弹性,减少资本金支出,实现“小投入撬动大项目”。

(四)进入房地产市场,加快资本积累

中国建筑利用建筑工程局在国内长年积累的广泛营销网络与建筑房地产业务一体化优势为公司开展中低档房地产开发、打造大众精品住宅的强有力支撑。其旗下的中国海外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在我国房地产开发中始终居于领先地位。

篇4

[关键词]建筑企业;世界500强;管理;对标;竞争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飞速发展,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历史性巨变,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交通创新成果广为应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相继崛起,带动了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以公路为例,1999年10月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世界第四位,2000年末通车里程1.6万公里,世界第三位,2001年末通车里程1.9万公里,世界第二位,2008年末通车里程实现了6.03万公里。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也突飞猛进,1999年10月,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末,1.6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2001年末,1.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后,我国高速公路年均新增通车里程6000公里左右。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

1995年,《财富》杂志把全球工业公司500强和非工业公司500强合并成《财富》世界500强,当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建筑企业共计14家,日本10家,法国3家,美国1家,中国建筑企业没有1家进入世界500强。2011年,入选世界500强的建筑企业12家,中国5家,法国3家,西班牙、美国、德国、韩国各1家,5家中国企业分别是:中交股份、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冶。

中国建筑企业与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距离在逐渐缩小,但是伴随着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建筑企业也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需要对标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借鉴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来增强竞争力。

纵观“世界一流建筑企业”,他们普遍具备的特征有: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同行业中综合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形象良好,有一定的影响力。

具体来讲,在企业管理上,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优势更多的体现在总部的集团化运作水平和优化的组织架构。首先,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发展都经历过一系列的并购和战略重组,在管理体制上保持各子企业的独立性,追求集团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构建适应型组织来保证企业持续健康是世界一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推进国际化进程是世界一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跨国公司必须加大战略管控,才能实现战略协同。以德国豪赫蒂夫公司为例,2008年的国际合同额占到了总合同额的89.99%,德国员工人数的“增量比”远低于国际员工的“增量比”,2008年,豪赫蒂夫公司就综合了不同业务板块和区域市场的分布,对原有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第三,世界一流企业的增长方式,都经历过从规模性增长向盈利性增长的转变,因此,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延伸与整合产业链,更多的释放企业内部的能量,将“资金、技术、管理”老“三位一体”的组织管控模式向“战略引领、品牌价值、商业模式”新“三位一体”的模式转变,是世界一流企业总部组织架构的发展要求;第四,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控风险的不断增加,就要求集团化企业,建立更扁平、更有效、更有力的一体化组织架构,这也就要求世界一流企业总部,要始终将经营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组织架构及体系的针对性,内部制度的安排,国际经营人才的培养吸纳,管理机制的再造,市场营销的总体规划,区域总部的建设,业务流程的创新设计,管理方式及手段的集成推广等方面作为工作重点,更加突出总部管控的组织一体化。

因此,中国建筑企业要成为成世界一流建筑企业必须不断优化管理模式,积极调整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走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调整结构是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关键所在;积极调整市场结构,走国际化快速发展之路。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必然要求;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图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优化资源配置,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重要举措;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走科技强企之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重要支撑;加大人才培养,走人才强企之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人才是重要基础,只有用好人,企业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中国建筑企业已跻身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行列,但是中国建筑企业软实力不强,盈利能力偏低,国际化指数不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偏低,总体负债水平较高,在世界范围整合资源的能力不足,业务结构、资产结构、市场结构单一等状况亟待改变。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要求中国建筑企业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对标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鲁桐.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贺劼.世界500强饕餮中国建筑大市场[J].《建设科技》2006年04期

[3]肖和碧.中国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篇5

我国的中小建筑企业由于市场议价能力弱,导致其在成本竞争中具有先天的劣势。为了弥补或减弱这种先天的劣势,中小建筑企业不得不在其成本管理上下工夫。良好的成本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增加收益、提高市场竞争力、控制风险等好处,所以加强成本管理对中小建筑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中小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其经济效益、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以X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发现X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着意识淡漠、合同签订和管理不规范、直接工程费控制不力和间接费用管理控制不严等一些问题,并试图探求解决的方法,对其提出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完善合同管理,降低履约风险、实施成本战略管理和深化细化考核评价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中小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推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鼓励非公经济的发展,一大批中小企业涌现。中小企业为我国GDP贡献了65%以上的份额,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建设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其中之一就是资源不足。由于大型企业在市场中具有定价优势,市场资源配置往往向大型企业倾斜,而中小型企业数量多,竞争激烈,议价能力弱,无法低价地从市场中活动足够的资源。建筑行业的中小企业同样也面临着市场议价能力弱的情况,从而无法像大型建筑企业那样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获得原材料。这就造成了中小建筑企业成本的先天劣势。而且随着建筑行业竞争的加大,这种劣势在中小建筑企业中体现得越加明显。为了增加自身的成本竞争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被淘汰,中小建筑企业应该重视成本管理。良好的成本管理体系能够控制包括生产活动前、中、后各环节发生的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的节省增加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和市场竞争能力,所以成本管理在中小建筑企业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中小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改善小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能力成为中小建筑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一)增加公司效益企业的盈利程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产品的成本。根据企业利润的计算原则,在计算企业利润时必须将营业收入扣除相应的生产成本。于是同等收入水平的企业生产成本低者在获取利润方面便具有优势。对于中小建筑企业来说,其提供的产品是建筑物与构筑物,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建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费用便是中小建筑企业的成本。成本控制得好的建筑公司由于对外支出的费用少,相对而言,能将企业获取的收入更多地留存于企业内。此外,由于成本优势带来的竞争力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入。但是成本控制是一门学问,中小建筑企业应该选择适合的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不断地调整成本、使成本不偏离制定的成本控制的标准。由此可见,成本控制是中小建筑企业盈利的关键。

(二)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当前经济情况下,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建筑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仅来自上市建筑企业、国有建筑企业和大型民营建筑企业,还包括众多同类型的中小建筑企业。在这种外部竞争激烈的情形下,中小建筑企业的对外议价能力弱,要想增加竞争力,必须从企业内部入手,降低生产成本,以更低的产品价格吸引顾客,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三)贯穿整个运营过程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建筑企业必须对实施项目进行成本核算、考察项目的耗费,以实现以利润为导向、成本控制为核心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贯穿于中小建筑企业建筑项目的整个运营过程,每个环节都是成本管理的可控环节,就成本管理工作来说,主要有成本的预算、成本的核算、成本的分析和成本的控制,是一个完整的控制的过程,可见中小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个贯穿整个项目周期的管理过程,是运营过程中的主导工作。

(四)风险管理的需要由于现在的经济形势变化莫测,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小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小建筑企业来说,成本管理能够为其风险预测提供基础数据,所以成本管理体系成为风险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有着完整组织架构、规范的运行程序以及严格考核制度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中小建筑企业控制风险、预防风险的重要手段。

三、X公司简介

X公司是一个中小型企业,主要经营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建筑材料、装饰材料、金属材料、五金交电、电器机械及器材、家私配套设备的批发零售、代购代销等产品。根据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其中中小型建筑行业的标准为:营业收8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8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60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X公司符合国家关于建筑行业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规定。

四、X公司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X公司的成本管理是指X公司在某一工程项目期间,所消耗的全部生产资料与人工劳动价值在货币上的体现,一般来说,就是某一工程项目期间产生全部费用的总和。成本管理的内容通常包括人工费、机械费、材料物资费、行政管理费。目前X公司在成本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淡漠X公司对成本管理全员参与的控制观念不强,对一些潜在的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因素,如技术革新、施工部署、施工组织等缺乏深刻的认识。企业领导对成本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成本决策随意性强,使得成本管理松弛,成本控制约束弱化。

(二)合同签订和管理不规范从目前情况来看,X公司合同管理意识欠缺,对合同内容及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出现纠纷时不按合同办事,而是习惯找领导协调,或者习惯送礼;企业内部没有设立合同管理部门,不能对工程进行及时地跟踪和对合同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不重视合同文本分析和引进、培养高素质的合同管理人才等。

(三)直接工程费控制不力X公司直接工程费控制不力主要表现为:一、项目人员结构臃肿。不按岗和实际需要配备人员,导致人为地扩大人工费开支,间接增加了项目成本。二、无计划、不规范采购材料。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无计划采购或随意采购,导致材料的积压、超支和浪费;或者由于信息不通畅、采购人员暗箱操作,索要高额回扣等,导致材料采购成本增加。三、机械设备利用率低、完好率低,使用费高。

(四)间接费用管理控制不严X公司间接费由企业管理费、财务费用和其它费用组成,间接费用控制不严主要表现在:管理机构臃肿,人员繁多,工作效率低,但是工资、奖金、津贴样样不能少;办公开支无计划;差旅费、业务招待费浪费严重。

五、成本管理控制的方法和建议

(一)强化成本管理意识中小型建筑企业应大力宣传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使成本管理“有章可循”,减少管理漏洞。企业领导应该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倡导节约成本的氛围,使之成为一种企业文化,树立企业是我家,节约成本人人有责的观念,充分挖掘企业成本管理的潜力。

(二)完善合同管理,降低履约风险中小建筑企业应加强合同的管理,加强合同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由合同管理不善带来的费用支出,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提升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合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和合同管理机构;使用规范的合同文本,重视合同文本的分析和合同变更管理,加强分包合同和工程索赔;要积极引入合同管理方面的人才,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支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合同管理团队。

(三)实施成本战略管理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一般是通过降低一些没必要的人工、机械、材料消耗等节约成本支出,仅仅是从企业内部考虑的一种短期的成本控制行为。而实施成本战略管理,中小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对市场环境、行业价值链、企业本身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全面考虑各种潜在机会,分析各种机会成本,在注重短期利益的同时,采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方式,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持续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

(四)深化细化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能对企业内各部门的成本管理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中小型建筑企业应该坚持“强激励、硬约束”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在企业内部实行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方法,严格落实生产责任制、部门绩效考核等考核办法,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陆君兴.浅谈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7).

[2]储庆敏.浅谈企业应如何加强成本费用控制[J].管理学家,2011(9).

[3]岳芝红.建筑公司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1(12).

[4]郭思嘉,杨景海.中小建筑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7).

篇6

1月11日晚间,沪深两市多家上市公司公告:武汉中商(000785)2017年净利预增175倍-180倍;飞天诚信(300386)称公司推出的产品仅是区块链虚拟货币的安全存储设备;辰欣药业(603367)获得欣格列汀临床试验批件;中国武夷(000797)中标5.02亿元埃塞俄比亚建筑项目。

【定增并购】

中国铝业:拟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拓展主业

中国铝业(601600)公告,1月11日,公司与交易对方在北京签署《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框架协议》,公司拟采用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中铝山东有限公司30.80%股权、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36.90%股权、包头铝业(600472)有限公司25.67%股权、中铝矿业有限公司81.14%股权。中铝山东、中州铝业、包头铝业、中铝矿业现为公司控股子公司。本次重组完成后,上述交易对方将成为公司的股东,中铝山东、中州铝业、包头铝业、中铝矿业将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公司股票将继续停牌。

【业绩预告】

*ST东数:2017年预盈500万元-5000万元

*ST东数(002248)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公司在2017年三季报中预计2017年实现净利润为-25,000万元至-20,000万元,修正后的预计业绩为盈利500万元-5,000万元,上年同期为亏损23,299.27万元。

中颖电子:2017年业绩预增20%-30%

中颖电子(300327)披露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17年盈利12,916万元-13,992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20%-30%。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施工成本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之间的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一项完整的建筑工程从建筑设计到施工完毕的整个过程,费用投入是一笔非常巨大的金额,其施工成本包括了采购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工作人员聘用、建筑项目设计等多方面的投入,一旦成本控制不当,给建筑公司带来的经济亏损是巨大的。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如何有效合理控制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施工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经营效率,成为建筑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有关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成本控制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成本控制体系不完整,在一个具体的建筑项目施工开始之前,建筑公司通常会制定一个比较系统的成本控制体系,但是对于成本的具体管理落实措施却做不到。建筑企业国内的兴起时期相对较晚,早期的建筑通常是由包工头或是私人建筑师负责建筑施工的所有流程,由于缺乏经济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经济成本计划、设计理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都是小众化、非专业化,近年来,随着建筑企业的逐渐发展扩大,多家建筑公司开始成功上市,并相应建立起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施工成本控制系统。但是由于建筑企业的发展进程比较短,在专业经营理念方面还欠缺,对施工成本管理系统的实施不成熟。很多建筑企业对建筑施工初期有一个计划成本,但是由于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在施工过程中控制不到位,导致实际施工成本投入远超于计划成本。

2.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对项目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监督,还要确保能利用最少的成本投入达到最大的施工效果。但是大部分建筑项目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管理的意识,在实际施工作业中,只重视项目施工的质量和施工进度,并不留意施工成本的具体花销和成本投入。很多建筑施工企业虽然有比较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案,能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但是由于缺乏对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施工成本投入高、花销大,而导致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3.成本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对于一个建筑企业来说,对施工成本的有效管理,不仅仅在于成本管理系统的制定。由于缺乏责任落实制度,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工程管理人员认为施工成本投入和自己的工作无大多关系,在成本投入监控管理方面不会严格按照成本管理制度进行,一旦出现了成本投入过大的问题,管理者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另一方面,施工人员更不会考虑到项目施工成本的投入和控制问题,不重视对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对部分贵重的施工设备也缺乏爱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施工材料剩余量大,施工设备损坏的现象,建筑企业因此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成本投入,导致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失控。

二、有关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成本控制的措施

1.从工作人员入手,培养综合素质,如果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实力,是不能保证施工的成本运算严格运行的。所以首先要进行各部门成员的专业指导和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应付自己岗上的相关工作,具有应具备的工作能力。并且每一个工程之前要制定出合理的约束手段,并严格的执行,使工作人员有行事的准则。每一项事物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并且相关负责人要办理必要的手续才能执行。努力培养管理层人员的各项素质,只有他们的能力提高,管理才会切实有效。对于企业内所有人员的责任心的培养迫在眉睫,只有工作人员拥有责任感,才会把公司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才不会以一己私利去破坏公司的整体利益,才会保证成本的输出健康运行。

2.努力抓好前期工作,所谓成本预测其实就是把能够影响到收入和支出的因素综合分析,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的,结合公司实际能力科学地进行工程预算,制定出相应的计划,为施工做出合理的指导。对于投标工作不能放松,一定要做好投标计划,因为投标报价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按照应有资金能力运作起来,因此,在公司内部要设立专门的投标部门,控制投标,严格把握企业能力,杜绝胡乱投标。对于中标的项目,合同要对管理人员得到相应的信息,共同分析盈利部分的所在,使得盈利与亏损分项目相结合,降低亏损,提高盈利。对于每一个单项都要制定相应的合理的支出计划,将大项划归成小项,将预算做到精细。这样在计划上就会给施工过程提供了合理的方向指导。

3.合理进行材料支出,在工程的成本控制中,材料成本控制可以算是重中之重了,因为材料成本要比其他成本都要多,相当于总成本的1/2之多。所以材料支出一定要进行严格缜密的计算和管理。对与材料的进入价格, 要做到实际考察市场, 对不同的卖家进行比较,从中挑取质量上乘的材料并且以合理的价格进行订购材料,提早做好合同,以免卖家进行材料售价上涨。控制运输成本,尽量在与供货商制定和同时要求承担运输,以降低运输上的费用。不要一次性的购进太多的材料,以为公司的资金运行提供方便。采购时要严格填写好材料统计资料表格,而仓库需要进行严格地验收工作,如有不符,就要拒收或追究责任。这样就会在进货方面尽量的避免了资金的损耗。工程中不仅要对材料进货时进行控制,还要做好材料(数)量的要求,做好计划,限量领取材料。规定要在数额内领取材料,材料发放分批次进行。对于施工技术引起的材料消耗要及时指出,及时改进施工操作方法。严格管理材料,杜绝材料丢失的现象发生。对于发出的材料予以相应的追踪考察,控制材料浪费。与此同时要管理回收剩余材料。还要注意的是,现场管理得当,对于堆积类型的材料,以合理的方式存储,尽量不要由于搬运而导致损耗。

4.进行质量工期成本管理在有效的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需要完成的管理过程一次性解决,降低管理活动的花销。把工程质量的管理放在首要地位,严格管理质量运行,施工后进行应有的养护,工程环节不能省去,以免出现需要返工的过程,造成没有必要的损失。所以在必要环节不能一味的追求减少开支,但绝对不能浪费。对于工期一定要合理控制。由于合同中的规定,一定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这不仅仅影响到资金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整个企业的信誉。对于工期的控制并不简单,因为施工单位有时对于工期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由于追赶工期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要与施工方进行提前有效的探讨,共同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进程计划,并且施工全程掌控,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对策。

5.合理进行强化变更和索赔,进行变更是可以节约成本的方式之一, 要合理计划, 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计划方案,进行变更;索赔工作要从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认真研究各种条款,抓住索赔的合理入口,做好响应的资料。

在建筑过程中,施工管理的成本控制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和盈利,所以工程管理控制不容小视。而对于有些企业管理不当就会造成的没必要的经济利益损失。所以任何企业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从投标计划开始,到合同期截止,都要时刻有效的进行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坚决控制在任何情况下的材料浪费和人为的资金流失。对于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的相关培训,使得企业运行更为合理化、系统化、责任化、保证企业得到最大收益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贵珍.对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的一些看法[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07)。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和决心。尤其在铁路建设方面, “十二五”期间我国共计安排铁路基建投资2 .3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投资促成了诸多铁路建设工程项目的开工建设,对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大规模的建设投资伴随着大规模的建设施工项目的上马,建设施工项目的建设周期也在缩短,这对于施工要素繁多、关系复杂的建筑企业来说,面临的项目风险和损失也逐渐扩大,为了规避风险,减小风险损失,使得研究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有了极大的必要性。如何控制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赚取到合理的利润,是施工企业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对于建筑公司这样的承包企业,在工程项目承包中的风险几乎无处不在,其原因有:

(1)工程产品的特点。产品固定,具有多样性、一次性、体积大;

(2)工程产品的技术经济特点。生产的流动性、综合性、产品生产影响因素众多,生产过程不可间断,周期长;

(3)企业在工程管理中环境多变;

(4)特定的投标承包方式。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必须讲究投标方法的灵活应用。

鉴于上述因素,建筑公司在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1)项目投标阶段,没有对项目风险进行充分的识别和评估;

(2)项目施工阶段,没有对项目风险加以分类,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

(3)项目收尾阶段,对该阶段的风险重视不够,没有采取及时的风险应对措施。

1 中铁十局集团建筑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1中铁十局建筑公司目前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公司目前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房建、铁路、桥梁的施工,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加剧,行业平均利润率在下降。近年来公司所承包工程项目总产值在不断增加,但公司每年的利润却在下降。其中主要原因是工程项目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制。

中铁十局建筑公司工程项目获奖情况一览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

(1)铁路施工是公司的强项,获奖较多。

(2)2009年以前工程项目获奖较多,2009年以后工程项目获奖较少,工程质量出现下滑趋势。

目前公司对项目风险控制仅仅从施工技术和施工安全上加以控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公司的盈利模式是由公司市场营销中心负责投标,开拓市场。工程项目中标后,由公司委派项目经理成立项目部,项目部和公司签订经济承包责任书,向公司上交一定的利润。由于项目部不是独立的经济体,没有自己的财产,项目失败的风险最后还是由公司承担。因此,如果公司不加强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公司将面临极大的经济风险和声誉风险。

1.2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中铁十局建筑公司是个老的国有企业,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加之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投标阶段

没有项目风险管理机制保证项目投标的质量,不注重项目的前期调研和风险评估。所中标有些是低价标,甚至是亏损标,致使工程项目在源头上就带有极大的风险。

(2)施工阶段

部分项目经理的能力问题决定了项目的盈亏。选了一个能力差的项目经理,能把一个好的项目变成坏的项目。选择了一个能力强的项目经理,有可能把亏损的项目变成有盈余的项目。但现在项目经理的挑选,采用的是委派制,而不是竞争制,这样就存在用人不当的风险。有些项目经理对项目管理不善,造成了工程质量问题,出现了民工上访、闹事局面,给公司经济上和声誉上带来了损失,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部分项目经理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或部门,也谈不上有正式的风险管理规划。仅仅只有工程进度、安全、质量、成本等项目管理目标的保证措施,在大多数工程项目部风险管理被视同为工程保险;轻视合同管理,合同体现着承包商的利益,是企业经营目标的载体。富有成效的合同管理,可以使工程利润增加。

(3)项目收尾阶段

项目不能按时验交,增加了项目保修的成本风险。项目工程余款不能及时追回,增加了项目成本,影响公司资金的周转,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2 中铁十局建筑公司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针对中铁十局建筑公司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公司领导层首先要加强领导,增强风险意思,优化组织结构,改进人员绩效考核办法。选拔优秀的项目经理,完善考核制度。在项目的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验收阶段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

和控制。

(1)公司领导改变观念,重视项目风险管理,将项目风险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吸收或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对广大干部进行风险管理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特别是项目经理的风险意识。

(2)市场营销中心绩效考核的改进

公司目前承揽工程的任务主要是经营开发中心来负责,公司以每年中标额的多少来衡量该部门的绩效,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这种考核方式鼓励该部门投标只重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以致出来了公司有做不完的工程,公司利润却无多大增长的势头,有些工程甚至出现大额亏损,以致公司需要靠集团划拨工程赢得的利润来维持日常运营的情况。

鉴于以上情况,公司应该采用双向考核机制,即从投标工程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考核。中心每年投的标不但要有一定的数量,而且还要为公司创造一定的利润,如果投中的工程施工完工后无利可图,或者利润很小,那么将对该部门绩效考核产生不利影响。

(3)采用多种形式的项目经理选拔方式

目前公司采取的是委派制,即由企业高层领导委派项目经理,这样做的好处是知人善任,有利于选出合格的项目经理。但由于项目投标时的风险大小不同,有的项目经理承担风险小的项目,有些项目经理却要承担风险大的项目,有失公平。特别是在公司以经济指标评价项目经理的情况下,承担亏损项目或微利项目的项目经理,虽然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但却没有业绩,这样会挫伤项目经理的积极性,造成破罐子破摔,甚至项目中途离职的局面。

①竞争上岗

在项目中标完成后,由公司符合该项目要求的项目经理通过竞争上岗,这种方式可以挖掘出各个方面有潜力的人才,有利于选拔人才和发现人才,也有利于促进项目经理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当然这种方式需要一定的程序和考核标准。

②外部招聘

在公司工程项目较多,项目经理不够用或难以找到某项目合适的项目经理时,可以考虑这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一定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外部招聘通常可以有媒体广告、电子招聘、猎头公司等几种形式。

(4)改进项目经理的考核制度

公司目前的考核指标是以项目上交利润的多少为依据,这样会造成项目经理只重视眼前利益,不重视公司长远利益的情况。因此需要采用多指标考核的方法。如在经济指标的基础上,设置工程质量指标、安全指标、团队满意度指标、业主满意度等指标。

改变项目经理能上不能下管理模式。对那些不称职的项目经理,或将盈利项目做成亏损或微利的项目经理,不允许其在以后的3年内担任项目经理,或降职使用。

3 结语

篇9

【关键字】建筑产业化;现代建筑;实践与探索与研究

所谓住宅产业现代化,即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成品为最终产品,做到住宅开发规模化、配套化,设计多样化、标准化,施工机械化、装配化,住宅部品通用化、系列化,以及住宅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产业化住宅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技术集成,功能一体化组合,实现节能、节材与节水。比如墙体集承重、围护、保温、装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二是工厂化生产与现场装配,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减少建筑垃圾。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如果实现工业化生产,节约材料可以到20%左右,节水可达到60%以上。

根据调查资料表明,从辽宁省朝阳市城建部门获悉,该市夏季房交会成交套数、面积和成交额均超过春季房交会,成为辽宁省中等城市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快速增长的一个“缩影”。业内人士表示,辽宁省中等城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变化,值得建筑钢材生产企业关注。

首先,凸显用钢需求和淘汰落后钢筋的主阵地功能。目前,中等城市房地产项目建设主要采用框架结构,每平方米用钢约50公斤,主要是螺纹钢和线材。朝阳市房地产业今年要完成建筑面积1800万平方米,粗略计算需要消费建筑钢材90万吨。在成为建筑钢材生产企业产品营销重要市场的同时,朝阳市按照国家淘汰落后钢筋等相关政策要求和部署,从设计、钢材市场等前端环节抓起,在建筑业全面推广使用Ⅲ级抗震钢筋。目前,在该市钢材市场,Ⅲ级抗震钢筋已成为主打产品。2012年以来,该市新建的多层和高层商品房等普遍采用Ⅲ级抗震钢筋建设。

其次,房地产业的增长空间促使钢厂发展多元化经营。如凌钢拟自筹资金投资1亿元设立朝阳新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新设公司包括房地产开发,房屋租赁、房屋工程设计、旧楼拆迁、道路与土方工程施工、室内装修、冷气工程、管道安装,物业管理等。

最后,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产品被广泛采用。所谓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即工厂化制造、装配式安装的绿色建筑模式。有建筑企业已经采用箱型柱+H型钢架+桁架楼承板+灌装墙的装配式轻钢轻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该体系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技术相比,可节约混凝土40%~60%,减少现场湿作业50%;与普通热轧型钢结构技术相比,可节约钢材15%~25%;装配式结构、装修一体化设计,减少施工垃圾和二次装修垃圾50%以上。目前,这种技术已在辽宁省取得一定成果。上半年,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实现产值770亿元,构件产能突破400万平方米,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建设的项目达到21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采用全装修的工程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已经引起中等城市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推动转型升级加速前行。

一、我国产业化建筑发展史

1)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经验,发展预制构件、中小型建筑施工机械和预制装配建筑,在装配式工业厂房和砌块房屋取得不错进展。

2)第二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进一步改进了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生产和施工方法,在大模板、框架轻板、预应力技术、机械化施工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3)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针对之前住宅工业化存在的产品单调、造价偏高等问题,提出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加快住宅建设”的发展思路。目前形成了示范工程为载体,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为主导,材料设备公司为辅助的市场体系。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钢结构、轻钢结构,预制混凝土装配结构等。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建筑业摆脱人工短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频发的必由之路,对我国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现浇或砌体结构的建造方式需要大量的模板、脚手架。现场湿作业过程中木材,钢材、水泥、水消耗量巨大且浪费严重,能源消耗量大。工业化生产的构件在工厂集中生产,生产用水和模板可以做到循环利用,能大量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可实现建设的高效率、高品质、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未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推动建筑工业化生产,可有效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 能够应对我国即将到来的人力资源紧缺及人工成本持续提高的难题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迫切需要建筑业抓紧实施工业化以解决下一步我国劳动力短缺和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不愿再像父辈那样外出务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建筑工人将逐步减少,人工成本将大幅增加;建筑工人数量的缺乏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将会缩小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成本之间的差别。如果能够将建筑的大部分现场作业转移到预制工厂里面去,将一部分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使他们享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福利条件,这必将能够激发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明显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现场作业工人的数量,降低了生产过程对熟练工人的依赖程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 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可将大部分湿作业转入工厂,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有害气体及污水排放,降低施工粉尘及噪声污染,降低固体垃圾的排放,大大减少了施工扰民的现象,有利于环境保护。

(四) 能够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

工业化建造方式能提供高品质、高耐久、节能环保的建筑产品,解决长期以来建筑业存在的各种各样质量问题。由于大多数部品是在工厂生产制造,可以按照一定的作业流程和严格的工艺标准控制产品生产质量,容易满足质量标准要求,现场吊装和少量节点连接作业可大大降低现场工人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为保证施工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 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周期

工业化建造工期一般可缩短20%左右,较短的建造周期可以提升开发商建设期的抗风险能力,并提高投资资金的周转率,改善财务状况,提升盈利水平。

三、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的可行性

建筑业已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建筑企业盈利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我国建筑业发展绝不能依靠粗放型和数量型的增长方式,而应当抓住建筑产业化发展契机,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广“绿色低碳” 的工业化建造模式,升级再造建筑产业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政策条件分析

在国家大力提倡住宅产业化并提出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国家住建部和全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均已成立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推广机构,出台了系列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商品房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激励办法,包括面积奖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贷款贴息等政策。住宅产业化和保障性住房政策必将成为推进我国建筑产业化进程的根本保证。

(二) 区位条件分析

从区位条件上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程建设规模很大,产业化基础较好,具有技术研发和人才集聚优势,市场分工协作比较成熟,实施建筑产业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 产业基础分析

篇10

关键词:营改增 建筑安装业 影响 应对策略

一、“营改增”给建筑安装业带来的机遇

“营改增”自推广实施以来,建筑安装业由原本缴纳营业税的增收范围成为了缴纳增值税的行业,这使得原本因营业税无法进行进项抵扣的企业,增加了进项抵扣的优势,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了税负负担比重不均衡的现象,有效地避免了中间环节重复征税的问题,使企业的税负压力得到了改善,并推动了企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建筑安装业的企业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建筑安装业将面临的“营改增”所带来的挑战

(一)增加管理成本

营业税的缴纳方式较为简单,只需在缴纳时进行核算即可。而建筑安装业在实行“营改增”以后,其增值税的缴纳手续、环节均比较复杂繁琐。营业税是价内税,“营改增”前,建筑安装业的营业税征收计算比较简单:建筑安装业应纳营业税额=计税营业额×营业税税率=计税营业额×3%;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将有可能发生,而建筑安装业因不断地分包其涉及面很广,计税方式也相对复杂,税率也有变化。“营改增”后,建筑安装业的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其中销项税额的计算相对简单:建筑安装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税率(11%)即可,而进项税额的计算则比较复杂,需要将建筑安装项目各个环节产生的各类企业支付款项的增值税发票税额相加。此外,由于建筑安装业的行业特殊性,其纳税的起始时间、期限、优惠的政策也会有所不同……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有着严格要求的增值税发票的开具、管理、抵扣、认证等环节都需要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操作处理,这也将使企业的人力成本及时间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二)建筑安装业的资金压力将加大

由于行业特性因素,建筑安装业有资金数额大、工程项目周期长、以及有工程款拖欠的问题存在。为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建筑安装业需要预缴和垫付很大一部分的工程款项用于购买置办建筑安装需要用到的各类安装设施材料以及人员费用。这一部分垫付的工程款项因暂时无法回收而使建筑安装业背负着相当大的资金压力,而工程款的拖欠也使增值税的发票不能及时开具,无法及时抵扣,这种企业的资金只流出而不增加的局面也可能引起资金的周转困难,不利于企业工程项目稳定有序的开展,同时也限制了建筑安装企业的发展。

(三)建筑安装业的会计核算难度增加,税务统筹能力亟待提高

由前所述,“营改增”后,建筑安装业应纳税额发生变化,因此企业会计核算也发生相应的改变。“营改增”后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科目发生变化。由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营业税属于价内税,因此营业税缴纳时通常在应缴税科目下设“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这一二级科目;而增值税则在应交税费下设多个二级科目,甚至包括三级科目与四极科目,如一般纳税人会计科目设置在应交增值税科目下设置借贷方,并在借方下设置已交税金、进项税额、转出未交增值税等等;而在贷方下设置出口退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等等。同时在应交税金下还设置有未交增值税等。第二,核算方法改变。由于建筑安装业的项目涉及广泛而环节复杂,税制的设计较为复杂,在实施“营改增”后,将较大的影响企业的税收。如工程总承包由混合销售转变为兼营,而其中工程设计部分则归于现代服务业纳入到“营改增”的范围增收增值税。第三,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由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建筑安装业原材料购置、辅助材料等存货成本以及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则在取得增值税发票后进行进项税扣除,使得企业资产总额存在一定下降,而负载率升高;而施工合同收入为不含税收入,导致了合同预计总收入的减少,同时因租赁费、原材料等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并不归于实际成本,因此预计合同总成本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营业收入、合同毛收入与营业总额。

在此举例说明:

A建筑安装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客户签订了一项总金额为1000万元的建造合同。A公司对该工程的预算成本为800万元。其中人工费100万元,材料费500万元,机械作业费100万元(设备为税改前购置的),借款利息50万元,其他直接费和工程间接费50万元(假设该费用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A公司刚驻进工地,就受到工程所在地(居)村民施工干挠等,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经协调,A公司同意材料中的沙、石子由当地村民提供,价款200万元,但他们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考虑城建税等附加税费。

“营改增”前:建筑安装公司需交纳的营业税额为1000×3%=30(万元)。

“营改增”后:建筑安装公司购进材料进项税额= (500-200) ×17%/(1+17%) =43.60(万元)。

根据财税[2011]110号文件,建筑安装业适用11%税率:

销项税=1000-1000/(1+11%)=99.10(万元)

建筑公司应纳增值税=99.10-43.60=55.5(万元)

增加税额:55.5-30=25.5(万元)

假设该工程合同总价为X,且所耗材料都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销项税为1-X/(1+11%)=0.0991X。

当交纳的增值税等于交纳的营业税(0.03X)时,进项税应为:0.0991A-0.03A=0.0691X

购进材料(含税)价格=0.0691A×(l+17%)/17%=0.47557X。

所以,A公司在“营改增”后,若没有购进固定资产,如果其施工的项目取得材料款与合同价比高于47.557%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其应缴的增值税则低于“营改增”前应缴的营业税,若取得材料款与合同价比等于47.557%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应缴的增值税与“营改增”前应缴的营业税则会相同。

(四)建筑安装业项目的盈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于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建筑安装业所购置的各种机械设备、原材料抑或是辅助材料必需了取得增值税的发票用以扣除进项税额,因为企业的成本并没有减少而实际的收入却在减少,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而降低了企业的资产总额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并且,由于建筑安装业的特殊性,其项目遍及范围广泛,实行的又是总部投标中标后进行分包的管理经营模式,“营改增”以前总部能代替下属分包单位进行营业税的代扣代缴,而“营改增”后,这种代扣代缴的情况也不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动影响其盈利。

三、对于“营改增”带来的影响建筑安装业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

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主要包括第一,加强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联系,使各类信息能及时有效的得到处理和合理运用;第二,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知识;第三,将原材料尽可能的加工成半成品及成品构件等。

(二)加强建筑安装业在会计核算、税务等方面的管理

首先,由于建筑安装业的特殊性,“营改增”后增值税发票的取得难度增大,其增值税发票更为严密规范,为获得更多的增值税发票,要求企业科学的对比选择供应商,并且审核合作中分包商的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资格,从而降低虚开的伪造增值税发票的风险。这种有效监管增值税发票的行业也能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促进企业发展。

其次,建筑安装业在“营改增”后,财务核算终将体现各环节所产生的销项税额抵扣以及进项税额抵扣,这就加大了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所以,建筑安装业应不断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准则,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降低成本促进企业发展进步。

再次,“营改增”后,相较于之前简单的营业税缴纳,建筑安装业特殊性使其增值税产生环节变得更多,更复杂,相应的增加了税务统筹的空间。建筑安装业可通过对其业务流程的梳理从而明确企业更多的项目利润的增长点,加强对这些项目的税务的统筹管理并制定合理的纳税方案,不仅能优化企业的纳税结构,还能有效减轻的企业的纳税负担,使纳税变得更加灵活,有利于建筑安装业的发展。

总之,随着“营改增”税收制度的转变,建筑安装企业也将迎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营改增”后,建筑安装业的负税不均衡得到减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征税的发生减轻了企业的税负压力,同时建筑安装业的资产结构能得到相应改善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营改增”后,建筑安装业也将应对的会计核算量加大等影响,在此过程中,企业应积极应对,加强企业自身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统筹能力,以优化企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使建筑安装业能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娟.“营改增”对建筑安装企业的影响及建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2)

[2]叶小桃.浅谈“营改增”对建筑安装业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J].新经济,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