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就范文

时间:2024-01-09 17:4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成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科技成就

篇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规模的选择要能够按照相应的原则进行实施,首先就是农民导向的原则,自下而上实施利益为纽带的推广机制,进而促进院校与科研部门结合农民的真实技术需求组织农业技术的研究;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农业技术是生产要素,所以要对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在市场的导向下完善农业技术的应用模式。除此之外还有针对性原则、主体多元化原则和政府主导原则。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选择及完善策略

2.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选择分析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思路上来看,推广的主体要能将政府推广的机构作为主导,并要对教育科研部门进行鼓励,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主体共同参与局面。对于农业技术能够分成几种重要的类型,其中公益性农业技术模式主要是由政府推广机构来承担。还有是公益和市场结合型技术推广模式,主要是通过农业教育科研部门进行承担负责。在市场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上是将商品交换作为重要基础的,主要是依赖市场机制[2]。从系统模式的路径方面来看,公益型的推广路径主要是对准备立项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了财政投入,并通过设立科研项目方式向教育科研部门实施招标。

2.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完善策略对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模式的完善策略上,首先要能保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基层农业技术体系,在有着特色农业产品的产区可构建以高校和科学研究院为中线的基层农业体系,这样使基层农业技术能够得到有效创新;要能够将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进行创新,对于基层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优化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主要就是能够设置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此作用下能有效调动相关科技人员对农业科技学习的积极性;进行组织农业科技家教,形成对农户定期生产技术经营指导。

另外是要对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式进行实施,从具体的措施上就是要能够构建农业科技园,这对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为农业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动力。不仅如此,还要以构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形式,通过高科技来帮助农业走可持续道路。要能够不断地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及再教育不断提升,没有农业大学以及科研院专门人才的支撑,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所以这就需要对其采取鼓励措施,使农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专门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结语

篇2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些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信息形式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也同样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其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它是否构成信息[3]。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形式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从而造成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始终处于“阳春白雪”、深锁春闺的状态,没有以适合农业生产者特点的朴素简洁的形式与他们见面。

2.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这又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钱永忠,2000)。因此,目前的情况不符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规律,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深入到千家万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

3.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

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免费搭乘“信息快车”,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或一定的经济补贴来支持信息供体,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当然,现实中也有少部分信息供应商,如一些刊物、报纸、信息咨询中心等通过有效的市场运营获得了成功,但网络信息供应商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不甚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此外,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困难,也使得技术供给者市场活跃程度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因来自于农业科技带来的产品创新或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其本质是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收益的提高,因而带来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我国农业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生产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国农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不愿意冒险行事,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而等他们看到别人使用某项科技信息获利并开始模仿时,其技术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预期的要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者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积极性的因素。

4.信息的信度与效度问题。信度是反映事物稳定性、可靠性的指标。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径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过程反而可能成为增加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业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生产条件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农业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度。

农业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决特定问题为导向是决定其信度与效度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在决定科技成果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虑了接受者的特点。比如说,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就必须使农业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本地化。

5.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普遍。

信息不对称最经常地表现为“不懂”技术的使用者(包括技术开发的风险投资商、科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和“不懂”市场的技术持有者之间的沟通困难。

进行信息充分沟通的一个前提,是对话双方能够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上把事情“说清楚”。可是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封建社会婚姻中常见的那样一种现象倒是时有耳闻——技术持有者出于对技术保密的心理以及法律、政策所允许的某些保护性措施,使得技术成果的信息不完全,就像一位护雏心切的家长,对自己的女儿娇宠过度,不让她抛头露面,同时又不论其长相如何,在自己看来总是貌美如花,因此希望她能找到一个上好的婆家;而对投资者而言,由于对技术了解程度有限,但出于保护自己投资利益及规避风险的本能,总想更多地获得有关的技术信息,可是科技成果这一待嫁的新娘却总是披着红色的盖头,在她与自己正式成婚之前,无论如何难睹芳容。于是,双方在成为亲家之前,总要先互为敌人,都想摸清对手的情况,而又往往云里雾里,不知所以,最后是“不打不成交”或者以告吹了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经常出现技术持有者对技术效果的高估,而投资者迟迟不予投资的现象。如果信用制度完善的话,这些问题应该不难解决。但恰恰是由于不规范行为的泛滥,政府评奖制度以及中立性的技术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往往仍不足以为投资者采信,所以,科技成果使用者对一项科技成果的接受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成果持有者的声望,投资者的眼光、胆魄和运气。

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加之制度的失范,造成了以上的尴尬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当然不能是让科技成果使用者成为技术专家或者使科研人员成为项目经理人。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操作行为,确保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中立和专业化,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6.信息的梯度转移问题。信息的梯度转移规律是指信息总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方向循序进行传递的。

由于知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在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甚至在接受者群体之间都存在着“知识差”[4],由此也就难以避免形成“信息差”。这一差距的大小直接决定信息传递的速度、方向、范围和效果。“信息差”的大小决定了信息转移的梯度。梯度是指某物质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现象。实物的能量是沿着梯度最大的方向流动的:水向落差最大的方向倾泻,电向电位差最大的方向流动,热量向温差最大的方向传导,等等。然而,科技信息的传播扩散却与之相反。由于它是一种知识商品,如果接受的一方没有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经济基础,就很难接受、消化它。所以,科技成果是沿着应用梯度最小的方向转移的。

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与科技成果梯度纵向转移(由科技发达地区转向科技不发达地区,这是地域上的纵向转移;由发达地区的衰落型科技转移到落后地区变为先进型科技,这是时间上的纵向转移)规律,提醒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平民化”和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二、政策建议与措施

1.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制定政策,健全民间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它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三,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消除噪音,提高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消除噪音的关键就是要控制好信息源的信息行为。从理论上讲,科研人员、推广转化组织(包括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示范户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完善法律、行政管理和社会信用制度是消除人为信息噪音的根本。同时,缩短信息传输路径,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做到信息的直线传递,是减少信息噪音的技术手段。

实施信息的标准化是提高信息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措施。农业标准信息是指反映农业标准的技术性文献。它不仅技术手段先进,而且通俗易懂,易于为信息用户所接受。农业标准信息对于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场信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努力做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农业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与效率。要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尤其是农业生产者喜闻乐见、易于采用的信息手段来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

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

4.遵循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要求,精心选择技术信息对象,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选择工作,以提高产业化效率。同时,根据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等资源禀赋条件,以提升经济层次为目标,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进行尝试,努力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5.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由于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寻求自我保护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其彼此间互相进行信息的封锁,以确保自己处于信息垄断者的地位。然而,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是,由于彼此间的不合作,极大地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最终是打碎了科技信息垄断者获得最大利益的梦想,使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损害,而科技研究、开发的投资者成为这一行为的最大牺牲者。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各利益主体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保障。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信息本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孙宝寅,曹自学:《科技传播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篇3

1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分为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和对接两部分。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交流,是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通过交流将现有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传递给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同时创业主体将创业过程中的科技需求信息反馈给农业科研部门的过程;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对接是成果从拥有者转移到创业主体的过程。经过多年发展,农村科技创业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农村科技创业相关的致富案例也越来越多,说明农村科技创业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对农村科技创业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是农村科技创业活动的微观、细节层面的反映,缺少相应的数据支撑,很难给出确切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现状。但是,从大量的农村科技创业案例中不难发现,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一般呈现出以下趋势。

1.1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占重要位置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下,为满足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科技需求,以推动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为手段,达到科技、人才、知识、资本、管理等先进要素向农村地区、偏远地区、贫穷地区扩散、集聚的目的,最终实现科技要素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新型农村科技服务制度。一般来说,科技特派员掌握获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方法或途径,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能力,长期生活在基层农村地区,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相对熟悉,在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科技特派员能够有效对接科研单位、涉农企业的先进科研成果,并进行消化、吸收,为进一步的示范、推广做好铺垫;另一方面,科技特派员生活在基层,对农民科技创业相对了解,非常适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民中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1.2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形式趋于多样化随着农村科技创业的具体需求的不断深化,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更加有组织性、针对性、目的性,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的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从宏观层面,政府定期的组织农业科技成果交流会、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等,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进行沟通,达成农业科技成果对接的相关事项;从操作层面上考虑,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技术指导、技术引进和专利转让等都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如科技特派员承包农村中因经营不善而面临危机的企业;大面积租赁土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与转化推广;为农民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咨询等。

1.3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的参与主体积极性高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涉及供给方、中介方、需求方等多个方面,不同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明显增高。一方面,涉农高校、科研单位等农业科技成果研发部门参与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农业科研单位从只关注科研成果转向同步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情况,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农业科研不仅要“顶天”,还要“立地”,相关部门专门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网等;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科技特派员、农广校等负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中间机构,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中承担的责任更加明确,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组织或个体发展迅猛。另外,为满足在农村科技创业中对技术的需求,养殖能手、种养大户、农村合作社等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模式

农村科技创业,从表面上分析,是农村创业主体利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进行创业,其主体是农村人才,目的是创业,核心是农业科技。从更深层次考虑,农村科技创业是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地区推广、扩散,进行价值创造、价值增值、价值附加的过程。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实现顺畅交流与无缝对接,从成果拥有者向创业主体转移就显得极为重要,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对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是指享有成果使用权、转让权或交易权的组织、单位或个人;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是指将农业科技成果具体应用到农村科技创业中,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个体或组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主体之间存在一种授受关系,即主体(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将客体(农业科技成果)交付于受体(农村科技创业者)(图1)。这一授受过程受生产方式、市场环境、信息渠道、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转化环境、转化渠道等都具备的情况下,主体和受体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从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主体是创业活动的策划者、推动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农村科技创业主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从城市到农村创业的“外生”式科技特派员创业者,包括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离退休人员及企业人员等;二是从农村内部开始自发创业的“内生”式科技特派员创业者,包括“土专家”、“田秀才”等技术能人在内的各种农村能人、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从科技成果的角度考虑,“外生”式创业者一般具有一定的科技成果或者掌握科技成果的获取渠道等,“内生”式创业者一般具备承接各种农业科技成果的技术基础,能够将各种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2.1自助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自助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要求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具有一定的信息渠道、技术积累和科技成果等,能够通过自身条件获取到农村科技创业所必须的成果要素资源(图2)。一般来说,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离退休人员及企业人员等“外生”式创业主体符合自助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的特征。

2.2对接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对接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需要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采取一定的手段、方式,将农业科技成果传递到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既可以是创业主体,也可以是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根据采取的手段、方式不同,又可将对接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分为示范推广式、技术指导式、咨询服务式等(图3)。

2.3中介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介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其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不直接在成果拥有者和农村创业主体之间进行,需借助第三方的组织或个体(图4)。一般来说,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只负责成果研发,第三方的组织或个体专门负责将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传递给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典型的中介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有农业技术推广、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科技成果销售和专利转让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科技创业的过程中,几种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模式可能交叉存在。

3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对农村科技创业中科技要素的获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主要依靠言传身教等传统方式,科技成果传播扩散效果并不明显,科技成果对农村科技创业的促进效果也明显削弱。

3.1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手段落后农村科技创业离不开农业科技成果,而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精准性、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创业的成败。当前,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还缺少系统的理论学习指导平台,主要通过模仿、咨询、尝试等方式,进而导致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理解不到位,掌握程度局限在模糊的概念层面。

3.2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范围有限农村科技创业一般需要具备发散性、创新性思维,海量的、丰富的、详实的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产生。传统方式下,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一般不超出“你、我、他”的人际范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难以实现获取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目的。另外,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往往依托于现存的农村中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其他人较难获取到相关科技成果信息。

3.3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成本高农业科技创业过程是一个长期、持续、反复的过程,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需要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的双方进行频繁的接触。传统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涉及人员的交通、通讯、场地等费用,每一次成果的交流对接都需要投入相当可观的资金,交流对接成本高。

3.4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方式单一在农村科技创业中,创业主体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对接具有强烈的需求,具有更强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传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主要以单向的信息流动为主,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对于信息的需求、反馈等,不能及时传递给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

4信息化下条件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以“互联网+”为引领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无线移动、宽带传输、互联互通、智能互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创新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助力农村科技创业。

4.1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渠道拓宽信息化构建了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渠道,成果交流对接不仅包括传统的组织传播、人员传播等渠道,而且还包括许多新传播渠道,如各科研单位门户网站、农业科技成果网站及数据库、论坛、数字图书馆等为农业科研成果的提供了非常优质的平台,微博、微信、电子邮件以及专业APP等在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大范围传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农村科技创业主体获取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不再受区域、地域的限制,视野更为广阔,突破了传统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过程的渠道单一、有限等难题,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渠道大幅拓宽。

4.2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时间缩短我国科研与推广属于两个不同体系,科研成果的研发与推广存在“两层皮”问题。新的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难以理解性,科技成果扩散速度较为缓慢。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农业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技术服务机构、农村科技创业者也可通过互联网平台等检索、查询最新的成果,从而使得农业科技成果信息能够快速扩散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农村科技创业主体手中,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时间大幅减少。

4.3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多样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员交流等扩散渠道的工作方式主要以手工操作或口头交流为主,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单一,效率较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视频、语音等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形象化表达,在线咨询、可视电话突破了时空限制,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可实现零距离对接、交互表达、动画模拟等。农业科技创业主体手持笔记本电脑就可通过平台在田间地头与专家直接对话,实现技术咨询面对面、技术交流口对口、技术培训画中画等多种功能,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信息失真。

5结语

篇4

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需求结构不合理

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每项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最终都要服务于农业,要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提升。现阶段,我国在农业领域的科技成果总量虽多,但结构上却存在偏向于杂交水稻、抗虫棉等局部,在其他农业领域科技成果产出相对少很多;同时,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在研发期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真正的应用与实践却总是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是科技成果的适用性较差,实际应用价值不高导致的。在需求方面,由于农民的总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村整体科技文化水平导致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有限,再加上农业科技成果的风险成本也不利于农民真正地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问题

在我国,农业的科研管理的主体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主,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管理体制有2个比较突出的弊端。首先,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其成果管理主体与测评主体是政府,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对接,易出现所研究的农业科技成果投放到市场上时效益不佳,不能得到真正的应用。其次,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管理主体,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一般以农科院校为主,这就易产生很多高校或者研究所,在进行农业科技研究时是为了科研在搞科研,所研究的成果在最初可能其实际的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都存在效率低下或不切合农业生产实际的状况。

1.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制度问题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有部分地区的基层农业人员退出了事业编制,很多具有较高学历和业务水平的人员离开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从事其他工作,再加上农业推广部门的工作繁重,但总体平均的薪资水平却很低,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才引进,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农村的顺利推广。此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机构过于单一,缺乏。另外,事业单位等中介机构的帮助,也导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一直低迷不振。

2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2.1建立科学的供给体系

供给与需求这两者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才是最有效的、最合理的供给,所以解决需求是首先要提到的,想要提升或者更加明确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应先做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的需求更加明显。其次,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农业科技管理机制,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优胜劣汰,将农业科技的研究转向能够提供更加实用的农业科技为主,转变农业科技研究人员的思想,形成农业科技供给的针对化与合理化。

2.2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层用户,其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对自身是否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失败的原因是农民本身不愿接受新成果、新技术,而并不是成果本身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完善农民培养教育体系,在充分了解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科学的培训体系,开展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农民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会让他们自身意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提升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程度,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服务的坚实力量。

2.3健全相关鼓励性的政策制度

篇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总论

(一)申请项目概述

包括项目已有的核心技术,本次申请需中试、转化的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在农业生产中确切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限200字以内。如果申报单位同意“*”信息公开,此内容应属可以公开部分)。

(二)项目预期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 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期限内)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达到的成果熟化程度、项目执行期结束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需用定量的数据描述)、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转化后可获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

2. 阶段目标:(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是项目后续资金划拨的重要依据)在项目执行期内和结束时,每一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进度指标、技术工程化指标、资金落实额、生产建设情况、实现的销售收入和示范规模等。每一阶段目标应进行比较详细的、可进行考核的定性定量描述。阶段目标完成时指标应与“总体目标”条款中的“技术、质量指标”一致。

3. 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包括在项目执行期内计划投资额,其中已到位投资额和需新增加的投资额;列表说明项目执行期内由单位负责完成的新增投资资金到位时间和到位金额。

二、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一)简述

简述本项目所涉及的具体的农业生产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将本项目技术成果转化后在克服生产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方面与国内、国外同类技术、产品进行质量性能等量化比较,描述项目实施前后技术经济指标将发生的主要变化。(可以表格方式说明)。

(二)项目创新点

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申报单位应在不泄露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说明本项目的创新点、创新范围、创新难度,并附上权威机构出示的近期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报告或其它能说明项目技术水平的证明材料,已有样品的可附照片。

(三)知识产权状况

详细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尤其是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合作转化和委托转化的科技成果,及购买的科技成果,需附上相关的合作转化协议书和成果转让说明;引进技术再转化的成果,需说明再转化的主要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单位自主转化的成果,需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或技术鉴定报告。

三、项目实施方案分析

(一)项目的转化内容与技术路线论述

详细说明本项目开展中间性试验,或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或生产性试验示范的具体内容,以及所采取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案。

(二)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说明本项目开展中间性试验或生产性试验示范的具体地点与规模;各参加单位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分工(需附相关合作协议);论述开展本项目各项工作所需设备、原辅材料的来源、供应渠道,工程建设已具备的条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设内容;简述转化过程中的“三废”情况及处理的措施和方案;如果是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审批的技术成果,说明是否已获得批准或许可,如果还没有获得,需描述目前申请、审批进展情况以及预计何时可以获得。

(三)项目产品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

确切说明本项目成果转化后技术或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分析本项目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等。

(四)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投资预算——根据项目需要转化的内容和目标,估算本项目在资金资助期内计划投资额,至项目申报时已到位的投资额、需要新增投资额,并对已到位投资部分分项说明资金来源及主要用途。

新增资金的筹措——对新增投资部分,需阐述资金筹措渠道、预计到位时间、目前进展情况。具体包括:利用银行贷款并已获得贷款的,在附件中须提供贷款合同,尚未取得贷款的,需说明目前贷款的进展情况;自筹资金部分,须详细说明筹措渠道、筹集额度;地方政府配套部分,应说明拨款部门、资金使用方式、资金到位时间,已经拨款的,须附相关证明文件;申请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资金部分,需明确说明申请种类及其金额。

资金使用计划——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式,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部分,需单独列出明细表说明主要使用方向。

(五)项目实施风险评价

对项目的风险性及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提出降低风险的措施。

(六)项目实施计划

详细描述项目各项工作的进展计划,以甘特图(注)的形式列出,并明确标出完成各项工作预计所需时间及达到的阶段目标。此处列出的各项指标应与“总论”中“阶段目标”的描述相吻合。

四、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一)成果转化目标分析

分析经中试、组装、工程化后,成果可以达到的熟化目标,如经转化后技术可以满足大面积推广或产业化生产的程度等。

注:甘特图(GANT)——是查看项目进程最常用的工具图,也叫线条图或横道图,由二维坐标构成,其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任务。申请单位应将转化资金项目执行期内的各项任务分解,每项任务用一条横线表示,其长度是完成这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将横线按任务的启止时间放在图内。

(二)经济效益分析

1.产品成本分析

按财务制度的规定,估算项目产品的年生产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制造费等)和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及相关财务费用),并提供计算生产成本的基础;说明对生产成本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可采取的对策。

2.产品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

根据产品的成本和市场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进入市场的单位销售价格,并编制该项目五年内的产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预测,包括收入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上述预测分析要求列表计算。

3.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销售价格和市场占有情况的分析,预测本项目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期限内累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净利润、缴税总额、创汇或替代进口情况。

4.项目投资评价

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

(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分析本项目实施后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影响,对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影响,对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影响,以及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等。

五、项目支撑条件分析

(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包括单位名称、通讯地址、注册时间、注册资金、登记注册类型、主管单位(部门)名称。

(二)单位转化能力论述

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情况,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业绩和投入情况(企业应说明科技转化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比例);科研转化队伍情况;与本项目相关的技术储备情况等。

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所学专业、主要工作经历、技术专长和工作业绩;项目技术负责人与单位之间的任用关系。

(三)单位职工队伍情况

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所学专业、主要经历、技术专长、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及主要工作业绩。

单位人员基本情况,包括人员总数、大专以上人员数;主要管理人员数、文化水平、年龄结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人员比例等。

(四)单位管理情况

申报单位管理制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产权明晰情况,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需说明股东(联营单位)的构成及各自所占的股份(合作关系);企业信用等级、企业商誉、企业获奖情况等。

(五)单位财务经济状况

企业应说明上年末单位总资产、总负债、固定资产总额、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净利润、上交税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事业单位应详细说明本单位的资产负债和从事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技术开发性收入。

(六)合作单位研发能力

简述本项目合作单位的科研开发实力,合作单位与本项目开发内容相关的技术储备和开发优势,合作单位在本项目相关开发内容方面已取得的阶段成果。

附: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各类可行性研究内容侧重点差异较大,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投资必要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技术的可行性。 主要从事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

财务可行性。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

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社会可行性。主要分析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体制、方针政策、经济结构、法律道德、宗教民族、妇女儿童及社会稳定性等。

风险因素及对策。主要是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一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基本情况: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宗旨、经营范围和规模;合营各方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国籍;企业总投资、注册资本股本额(自有资金额、合营各方出资比例、出资方式、股本交纳期限);合营期限、合营方利润分配及亏损分担比例;项目建议书的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负责人名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况、结论、问题和建议。

(二)产品生产安排及其依据。要说明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和市场预测的情况,以及国内外目前已有的和在建的生产装备能力。

(三)物料供应安排(包括能源和交通运输)及其依据。

(四)项目地址选择及其依据。

(五)技术装备和工艺过程的选择及其依据(包括国内外设备分批交货的安排)。

(六)生产组织安排(包括职工总数、构成、来源和经营管理)及其依据。

(七)环境污染治理和劳动安全保护、卫生设施及其依据。

(八)建设方式、建设进度安排及其依据。

(九)资金筹措及其依据(包括厂房、设备入股计算的依据)。

(十)外汇收支安排及其依据。

篇6

Abstract: The core competence is the key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resources storehouse construction, the role in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effect of the main influence on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itive force.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农业;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

Key words: core-competitiveness;cultivate;modern agriculture;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231-03

0 引言

当前,湖南农业已进入转方式、调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推动我省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大力发展与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我院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以农业类专业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在宏观上把握涉农专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城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关系,牢牢树立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信心,大力提升涉农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我院重点研究课题。

1 涉农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的特点

1.1 基本构建了“模块组合、能力递进”的中、高职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 国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全方位有机衔接的要求后,我省将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作为重点着力实施,并已初见成效:

我省畜牧兽医专业,面向湖南畜牧支柱产业与优势产业岗位群的不同层次,通过深入的调研,在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专业课程”的逻辑关系开发基于畜牧生产、兽医诊疗、饲料兽药营销三大职业岗位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积极探索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实现中高职系统培养的“十个衔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构建适应畜牧产业人才成长规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

我省园艺专业,利用岗位监测点反馈的信息,剖析种业各岗位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层次需求,在中职阶段重点培养种子生产、种子营销基本技能;在三年制高职阶段重点提升种子生产、种子经营能力,培养种子加工与检验及品种选育能力;在四年制高职阶段着重拓展育种、现代企业管理、资本运作能力,在院士团队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团队与农业职教集团成员中的中高职院校、种子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分析中、高职“职业岗位—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构建“职业能力纵向提升,职业岗位横向拓展,核心能力贯穿于中高职教育全过程”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顺应作物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以校园、种业科技园、隆平高科技园为依托,以典型项目为载体,按照“知识系统化、技能操作标准化、职业素养国际化”要求,重点完善三年制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利用技术观察点反馈的信息,融入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按作物生长过程开发专业课程,以点带面,推动专业课程全面建设。

1.2 初步建成了开放共享型专业资源平台,能满足教学、培训与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 以我院获得的国家教育部信息化教学管理项目建设为契机,以种子生产与经营省示范特色培育专业为龙头,示范引领初步建成了开放共享型专业资源平台:

我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采用“六库三频道”的框架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即职业信息库、专业标准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专业素材库和测评试题库六个子资源库,学历教育频道、社会培训频道、开心种子频道三个频道。资源库建设与更新以职业信息库建设所收集的政府政策、行业发展信息及职业能力需求信息为依据,以专业标准库中各类标准为建设标准,以专业素材库和测评试题库建设为支撑,以课程资源库和培训资源库建设为核心,以职教新干线、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教育厅教育网频道共建三个网络平台为共享平台,通过资源组合,以三种频道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为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一个终身学习种业技术的“网络种业乐园”。

我省其他高职院校园艺、畜牧兽医、观光等涉农专业,均从专业建设标准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专业素材库等方面来完成职教新干线、学院资源网互动交流学习平台建设,采用开放式管理保持资源库的持续更新,基本能满足教学、培训与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

2 服务地方经济上起的作用

2.1 优化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行业人才的规模水平、素质高低决定着行业的发展水平。根据对我省长沙望城、邵阳隆回、株洲茶陵等地的调查发现,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人员40岁以上的占到75%,高中文化水平以下人员占到82%,足见休闲观光农庄经营管理类人才之缺乏,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从事休闲观光农业设计与规划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这类人员的通病。正是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运作。

据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统计,截至2011年,湖南每年有几十万农民依托观光农业产业解决了就业,而农家乐、农庄的经营性收入也达到112亿元,规划显示,2020年我省将形成年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观光农业是顺应城乡消费需求,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观赏、采摘、垂钓、游乐、餐饮等体验性户外休闲活动,是融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旅互动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观光农业专业的开办为湖南观光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储备。

2.2 助推产业,形成专业服务体系 我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采用利用院士指导的专、兼职教学团队的技术优势,以种业科技园内杂交水稻示范基地、玉米原种扩繁基地、藤本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及“网络种业乐园”的数字化资源为载体,采用学历教育、基地示范、村组授课、田间指导、网络培训、技术合作六种服务模式,完善现代种业服务体系,为在校学生、企业员工、种业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和种业爱好者提供种业技术终身学习服务。

如通过单独招生、免费培养、与隆平高科等国家级大型种子企业合作培养等途径,将农村青年与种植大户、劳动力转移人员纳入本专业的培养对象。如利用在线学习咨询功能,高级职称教师村组讲学,讲师到田间地头指导的模式每年培训种业职业农民、种业员工、基层农技干部、农村科技骨干、种业爱好者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如利用种业科技园的技术优势,在水稻、玉米、藤本种苗等生产示范区范围内建立专供培养培训的技能操作实训区,为完成培养培训创造硬件环境;建立“网络种业乐园”在线学习咨询制度;建立教师代表长驻隆平高科公司挂职实践制度,了解种业发展最新动态,拟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研发项目来开展种业技术研究与推广。

2.3 开放交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我省涉农专业已基本建设成为能够依托专业科技园平台,充分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术、设备、师资优势进行对口支援和师资培训,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参与行业标准建设、推广课程体系、接纳种业技术实训、开展教学合作与交流、召开专业建设成果汇报会等各种方式广泛交流和推广专业建设经验,全面共享改革成果;利用产品交易会、专业研讨会等机会向行业、企业新技术,为专业改革创新提供范式,实现专业、行业、企业协同发展,已初步具有把我省涉农专业打造成国内领先、影响力不断增强、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专业的良好势头。

2.4 农技培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的养猪大省,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我院畜牧兽医专业是湖南省高职精品专业,是湖南省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技能抽考标准制定与主考学校,作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湖南省外派劳务技能培训、芙蓉区大学生创业培训、省扶贫办“农村科技骨干”培训和省畜牧水产局“高级品改员”技能培训基地。已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3500人次,年均培训2000人次,是本专业在校生的5倍。专业教师每年深入农村进行现场技术讲座30余次,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600余次,成为了当地养殖业的技术服务中心。以校企共建“畜牧兽医应用技术研究所”为合作平台,长沙金方堂生物科技公司在我院成立了“生物科技研究所”,为湖南五指峰、湖南华大饲料和王中华生物科技等公司开发新兽药、饲料与食品产品10余个。为岳阳正大、湖南佳和农牧等公司承担售后技术服务,2011年技术服务合同经费80万元,横向课题经费20万元。目前有畜牧兽医专业在校学生418人,10年来累计培养高职大专毕业生1110人,他们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湖南畜牧业“十二五”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与技术的支撑,有力的推动我省畜牧业的生产转型与产业升级。

服务社会和生产,是高职院校的天职。只有保持主动对接需求、真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高职院校才有破旧立新的动力和聚优成势的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3 对专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产生的影响

在《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和扶持涉农专业建设”等精神的指导下,我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均加大了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力度,稳步促进了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集中体现在整合了高职战略资源、形成了高职院校品牌、提升了竞争优势地位等几个方面。

如我院牵头组建、集结了包括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30多家农业、农机企业,还有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10多所职业院校的“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巧妙地运用平台优势,在校企合作、专业对接产业方面深度挖潜。2009年,集团与隆平高科合作开展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打造中国援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农业国际化适用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有一批学员被派遣出国执行援外项目。2012年5月,集团与省畜牧研究所合作创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开园,首批近百名大学生入园学习和创业。创业孵化园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以研究项目与成果为依托,对大学生给予创业指导与扶植。我院的“合纵连横”,是通过对办学体制机制的突破,实现了我省涉农高职学院与企业深度融合,为涉农高职教育开辟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集团有效地整合了我省涉农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的优势资源,促进了农业职业教育链与农业产业发展链的有效对接,推进了我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我省涉农高职院校专业品牌,也有力地提升了竞争优势地位;如我院先后获得了园艺技术与畜牧兽医两个特色、种子生产与经营一个示范性特色培育专业建设项目,永州职院的畜牧兽医专业先后成为了特色、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正确定位既是办学目标的正确选择,也是办出学校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支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高职院校只有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把握“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发挥整体优势,完善的信息系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五大因素,从提升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魅力,培养一流的教学名师与大师,贯彻全新的教育理念,实施科学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创建富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来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进一步完善我省涉农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出涉农专业独特的办学理念,建设好一流的农业类高职院校,为我省涉农专业在两型社会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戴勇.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OL]2010年4月13日,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cn.

[2]楚琼湘.针对现代农业主要构成要素发展农业职业教育[N].湖南日报理论版,2013年09月28日.

[3]章仙踪.百年职教学府的转型之道——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发展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12日.

[4]佘俭敏.承百年传统 开名校新篇——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转型之道[N].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7日.

[5]陈涛.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6]王彦梅.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2010.

篇7

关键词:农村考察;传统图案;创意表现;课程改革

一、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各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在教学内容结构上基本分为专业技法、专业理论和专业考察(实践)三部分,然而目前我国艺术类学生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过多关注了其专业技能的教育改革,而在专业考察方面的创新则较少涉及,这在很大程度影响到艺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对自然美的感悟,而这是艺术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把专业考察和下乡写生相提并论,其实二者有着本质区别,相对来说,专业考察是需要综合运用艺术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等相关知识,采用社会调研的方法系统设计和严密组织,然而目前无论在艺术理论界和教育界还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传统图案创意与表现是艺术设计专业大二的基础课,在很多高校都有开设。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做出特色,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体会、认识传统图案的精髓是课程前期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开展创意设计的基础[1]。然而在很多高校,教师与学生过多关注创意过程和期待创意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图案的历史背景。例如,曾有学生的月饼礼品包装作业,图案选用的是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棺椁上的图案。包装不论从结构、形式还是色彩的设计上,虽然都可称为上乘之作,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素材的文化背景和产品的使用功能。正如有些学生不无遗憾的说:“原来人们买的是装在‘棺材’中的月饼啊”。虽然,这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插曲,熟不知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由于设计师缺乏文化素养而造成的“可笑”设计。

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2]。虽然在一门为期五周的课上让学生们提高文化素养,看似天方夜谭,但进行认真、细致的前期调研则不失为一种周全有效的办法[3]。

本次课程调研地点选择了河北省易县清西陵,调研实行小组制, 3-4人为一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陵区的宫殿、石雕刻和石建筑,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作为依附于传统古建装饰艺术的砖、木、石雕、彩绘、琉璃以及装饰构件,虽然都不是作为单纯的观赏性对象而创作的,但它们在建造过程中所严格遵循的清代皇室建陵制度,则充分体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阶级信仰、崇拜或纪念[4]。因此这对于学生们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认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以及提高人文素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

文献收集之前首先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和建议,各小组对感兴趣的某个或某些调研项目进行初步的文献资料的收集。这一过程对于设计类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痛苦的过程,短短的几天内需要他们完成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查找和整理。因为,我们反对直接下载网上数据,这就迫使学生必须扎进图书馆和资料室,进行有关各种历史(清史、建筑史、艺术史)、工艺制作、研究现状等资料的查找。学生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做好记录与初步的比对,这是在借鉴和参考前人成果的同时避免抄袭的一种简便又有效的方法。综合型大学的图书馆储备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跨学科的角度讲查找相对容易,而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学生则需要更多去公共图书馆或者书店进行查阅。这一过程既可拓展学生的研究和学习视野,又可在查找范越来越广,准确度越来越高的基础上,日益增强他们的文献能力。由此可见,这种貌似不起眼的相关知识的涉猎和训练,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上工作是对学生文献能力的必要培养,也是使学生养成良好调研能力的第一步。让他们学会看书、知道怎样看书,这也是很多教师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反应最大与抱怨最多的焦点。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摘抄他人成果过多,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价值不大,选题重复。在批评学生论文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反思:大学生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并没有系统接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他们并不清楚如何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与分析;如何去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同一个研究内容找出新的范围和点子;如何去理顺思路,克服难题;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有效的去完成一项工作。发现问题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则是改变观念,如何采取尽可能的措施解决问题。大学老师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应该是学生社会角色转变的引路者和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者。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应在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有意识的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的训练[5]。

三、调查线路与调研表的设计

首先,每个小组可根据兴趣和前期资料搜集整理情况自由选择调查类别,可以涉及建筑彩绘、平棋、须弥座、雀替、华表、门券石、丹陛石、走兽、石五供、碑刻、琉璃墙壁、栏杆柱头、焚帛炉等各种建筑构件。

篇8

关键词C程序设计;教学模式;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27-01

ResearchonNewTeachingModelofCProgrammingDesigninNon-computerSpecialtyinAgriculturalCollege

YANG Dong-fe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e University,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

AbstractC programming design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non-computer specialty.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s of old teaching model of this course,a new teaching model with task driving as its core was put forward,and a stimulant evaluation method was matched with it.Teaching practice showed that this new teaching model had a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C programming design;teaching model;task driving

根据教育部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强化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C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因而特别适合于编写系统软件[1]。因此,许多院校都选择C语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的基础课程。

1C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C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是“理论+实验”。理论教学一般采用“计算机+投影+黑板”的教学设施,教师利用PPT边播边讲,学生边听边记笔记。实验教学一般采用“实验指导书”的教学材料,学生根据教学材料安排进行实验[2-4]。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下列问题:一是教师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法,课堂内容很难消化。学生普遍反映很多知识不容易理解,与自己的专业相距甚远。二是授课过程中,学生不能体验独立操作的成就感,因此容易懈怠,逐渐对课程失去兴趣。三是课程考核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时会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

为了扭转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针对质量工程中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笔者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核心,以NewClass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提出一种适合农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

2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2.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比较适合于计算机等信息类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是指通过完成一项或多项与学科相关的任务来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5]。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由任务驱动教学以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一般由任务设计、任务提出和分析、任务完成、成果评价组成[6],该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教学及实验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提出合适的问题,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操作去解答和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问题和任务的设计非常重要。

2.2NewClass网络教学平台

传统的C程序设计教学一般是以板书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或二者结合教学。笔者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认为一节课下来,即使听课十分认真,也很难消化掉关于实践操作部分的全部知识。原因就是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时,学生似乎看懂了编程全过程,但由于无法立即实践,等到实验课时再操作,很多知识都已模糊不清。为此,笔者决定将C程序设计课堂设立在该校的NewClass多媒体网络教室。NewClass多媒体网络教室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功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2]。其主要功能包括多媒体广播教学、监视监听、单独对话、讨论发言、遥控辅导、答题示范、转播示范、电子举手、课堂点名。

2.3具体实施方案

针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不同层次,笔者提出一种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

2.3.1课堂教学四段法。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全面讲授,而将90 min的课堂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学生回答问题及任务完成情况展示(15 min)。此阶段,学生要回答和展示教师在上次课布置的问题和任务解答。这个阶段,一方面教师要策略地安排学生回答问题的顺序,还要同时对学生回答和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和记录。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和完成任务的情况,安排接下来要讲授的重点内容。第2阶段:教师讲授重点内容并安排课内练(下转第343页)

(上接第327页)

习任务(45 min)。此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情况,将该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与安排给学生的任务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和演示。由于讲授的时间有限,对知识点的讲解不能面面俱到,要选择重要、难理解、学生出现问题较多的内容进行讲解。讲解之后,给学生安排小型练习任务,要求学生立刻完成。第3阶段:学生练习和讨论(20 min)。此阶段,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做练习,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的监视功能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还可以在此阶段互相讨论或通过电子举手功能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单独与学生进行交流。第4阶段:教师布置下次课的导学问题和任务(10 min)。这一阶段,教师将设计好的问题和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参考教材或其他参考资料,回答问题,完成任务[3-4]。

篇9

关键词:农村安全用电;技能;培训计划;可视远程教育;网络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5-0000-01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untryside Staffs Based on Distance Visual Teaching

Tian Qinghua,Mi Yantao,Feng Haiting,Liu Fengmei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Shijiazhuang050081,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formation age,using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network teaching mode of teaching in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s flourished to achieve greater effectiveness.But at home,use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in rural visual training of Electricity Employees,little people study to explore this topic will b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different networks as a medium to achieve off-site training when the real remote visual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electricity class employees.

Keywords:Safe use of electricity in countryside;Skills;Training programs;Distance visual teaching;Network courseware

一、研究背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几年随着家电下乡工作的不断推进,家用电器得到迅速普及,农村用电量逐年增加,随之在用电安全和节能等方面对农村用电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据调查,当前我国农村用电管理人员的技能较低,有60%的人员没有受过专业培训,造成用电安全事故率高,电能浪费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劳动局对农村电工技能培训提出了相应要求,我们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培训内容,并且利用远程可视多媒体培训课件,提高农村电工的技能水平,提高电能的利用率,降低用电安全事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9年1月课题立项以前。这一段是做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阶段。通过调查,对石家庄市周边各村镇现有用电进行调查,对其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用电技能和管理水平作出客观的评价。确立课题研究方向,撰写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和组建课题组等。

第二阶段为2009年3月课题立项至5月,这一段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工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培养,开展初步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为2009年5月至12月,这一段是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有:1.制定制定培训计划阶段。通过请教专家,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出适合当前农村电工技能的培训计划。2.组织课件制作。3.继续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研究工作小结,收集资料等。

第四阶段为2009年12月2010年4月,这一段是具体实施阶段,根据培训计划,制定出可行有效的远程可视多媒体培训课件。撰写课题研究总论文和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培养。

(1)加强培训。

要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就必须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我们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远程教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尤其是课题组成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学习、探索,参加各种培训。

(2)提供学习资源。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是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的基本素质。所以我们把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作为培训的突破点,不断地为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培训教材,有关教育现代化的文件、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思想书籍等。

实践操作是提高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基本素质的最佳途径,而提供操作平台是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必备条件,从2005年我院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实现了教师人手一台。

通过教学技能的培训,全体教师基本掌握了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和PPT课程的开发。

2.开展现代化教学实践。

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必须运用到实践中去为日常的培训教学所服务,才能体现其实用价值。同时,能否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也是对全体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情况的有力考证。为此,我们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进行培训教学,在这些现代化教学实验中,教师所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的被运用,因而不断的被巩固。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

1.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建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技能。

教育的现代化,至关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只有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实施现代教育,才能培养出新型的人才。经过学习和培训,课题组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过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学习和实践,他们的现代教育理论有了普遍的提高,经考核100%合格取证。

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与实践,教师操作现代媒体的技能、设计媒体组合应用的技能和获取、加工、开发信息的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推动了培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2.开发培训教学软件。

该项目的完成,对于改进教学方式,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培训课件见附件(DVD光盘)。

3.解决了技能操作远程培训这一主要难题。

对于操作技能远程培训,我们按技能操作的难易程度,主要采用了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流媒体技术来制作相关操作技能,将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设了可视、有声、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这种多种媒体信息操作技能的展示,有些甚至比现场教师指导培训收效更大。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

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而在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保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而言,农业科技是农业高效、优质发展的保障,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农业科技机制的创新有助于促进高产、优质农业目标的实现。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1科技推广组织机构不合理

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还没有固定的科技推广组织,大多是国家科研机构在取得相应的科技成就后才举行科研宣传活动,而这种活动具有不定期性。另外,在科技推广工作中,组织松散,各组织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没有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指导,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2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占有率低

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业科技市场较小。农民在作物栽培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种植经验,对于农业科技成果,他们存在一定的质疑,接受程度较低,缺乏市场;另外,科技链与产业链对接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造成科研工作者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科研模式上,与生产脱节,同时造成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较低,难以形成科研市场。

1.3专业人才不足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专业技术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专业农业推广技术人才明显不足。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在推广工作中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1.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

目前来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监管不到位,没有建立有效地监管体系;另一方面,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尤其是那些贫困落后的地区,根本没有农业技术服务的存在,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的创新

2.1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机构

我国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为农业科技推动工作提供支持和依靠,成立专业的、合理的科技推广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同时,要加强科研部门与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机构之间的联系,保证科研成果的共享。

2.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宣传

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农业科技的宣传工作。要善于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途径向广大农民、种植户宣传农业科技,提高他们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促使他们接受农业科技成果。同时,推广部门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在线24h科技服务,为种植户、农民提供专业的农业科技服务,解决农民在应用农业科技过程中碰到的疑问,促进农业科技的更好应用。

2.3加强人员的教育与管理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推广人员专业水平、职业素质的高低都将影响到农业科技推广效率。为了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就必须重视人员的教育与管理。要强化人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同时,要加强人员的管理,要完善人员管理机制,强化责任制,以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相关部门必须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如物质、精神激励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去。

2.4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首先,政府部门必须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监管,既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也要加强监管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要重视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要建立全面的城、乡推广体系,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为农民提供全面的科技服务。

3结语